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50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1

在早期,有较优越性能的SDH一直受到用户的欢迎。但是,由于扩大网络容量的成本大大增加。主要原因是mSC之间的距离很长,其次SDH产品在色度色散,在满足网路的高要求反射方面无法满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新的波长信号,将SDH和wDm结合,将传输容量扩大。随着eDFa的商业化,利用wmD的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能力,以及aSon的宽带容量和敏捷性,在结合aSon和wDm的方式,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强大功能更加齐全的网络一体化。在目前,个人用户进入因特网和有线电视最主要的方式就是modem、aSDL和HFC等,企业用户采用Lan接入,以SDH接入传输网等接入方式,根据不同宽带用户的需求利用aDm提供灵活的接入口。目前通信工程传输所采用的技术是mStp,是一个多业务的传送平台。atm和mpLS技术都涵盖其中,还包含以太网和RpR技术。根据客户的要求利用mStp来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服务。

二、讨论网络通信工程发展趋势

(一)从技术上面分析

在90年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这时期是发展迅速的时代。以光纤传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中心,在发展方向多倾向于高速和多媒体通信方面,由于现在广泛普及了模拟信号数字化计划的应用,现在的语音,视频等系统的模拟信息通信可以和以往的单独的计算机数据通信想结合,在单一化的通信体系方面,使电话、传真和广播电视和计算机通信相结合。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技术作为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在90年代初有很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数据,文字。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事实。数字网络(iSDn)技术在综合业务上已经成熟。多种包括绞线对电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有线和无线信道,同轴电缆、光缆、地面微波和卫星信微信道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的通信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跨越了时空限制。因特网通信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单机的通信技术上因特网结合了wan、Lan等,是目前世界上覆盖率范围最广、规模最大、通信节点数最多的全球性通信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普及率随处可见。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拓宽技术领域

在新的发展领域方面,通信技术将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通信技术也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在实现网络传播速度方面,通过光的高速传播以及宽带光的转接节点的交换这一流程。在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时间的节约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计算机云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也很广阔,计算机的应用功能更加广泛。比如:以后在解析癌细胞可以通过云技术,基因图的定序,将Dna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其次,在未来的推广和普及方面物联网技术也将更加渗透,在提升整体社会的工作效率以及社会的安全性方面,可以通过对“物”融合一定的技术,如射频识别技术。以便更加便捷人们的生活。

(三)更全面的服务趋势

通信工程将在未来的发展进一步拓宽网络通信技术的服务范围。为了可以促使3G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完善的基础上,不管是在移动手机的服务内容和范围,还是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内容方面,都要进一步的拓宽发展道路。在计算机网络服务方面才,随着速度越来越快,也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安全性能,将服务程序做的更好,在服务形式上也将追求多样化,在更加精细的服务内容下不断满足不同需要的人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更加净化服务的环境,在服务内容上实现成人和青少年的区别对待。随着通过相关计算机识别功能,技术上的普及和发达,保证青少年在接受服务内容的安全性。让不良网络内容远离青少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的网络犯罪有着积极作用。手机无线网络服务也使通信技术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人们通过进行无线电子商务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将更加便捷和安全使用手机无线电子商务活动。在相关程序上也会不断的完善。其次,在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借助手机进行各种视频会议和活动的几率不断增加。在技术方面为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不少的现代化需求。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结语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多种网络融合趋势;协调配合;信息网络

中图分类号:tn91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6-0000-01

1多种网络融合趋势在信息网络结构中的意义

多种网络融合趋势是贯通着整个信息网络结构发展历程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保障信息网络结构现代化成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多种网络已得到了充分的融合空间,这不仅是市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响应我国各方面的信息传输工作高效化发展历程号召、落实我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落实下,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市场对信息网络产业的综合化要求也随之而愈发高涨,这就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国单个信息网络产业的运作难度了,高新设备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也直接导致了我国信息网络产业运作成本的增加,如何更为充分地利用高新技术及高新设备给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带来更大的效益,已成为了我国现今信息网络产业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了。而其主要解决途径,就必须从多种网络的融合着手。多种网络的融合是整个信息网络产业链运作成效实现综合化的保障环节,对各类信息实现高效化集成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抓好,且必须实现系统化的控制:即对各种网络与市场所接收到的实时信息的协调配合进行控制。

2多种网络融合趋势及其技术要点

2.1关于有线电视网的技术融合

在有线电视网的融合中,主干电缆的布置是直接影响着有线电视网结构中的各个小型共用衔接系统的联合效率的,也是直接影响着整个信息网络系统化、综合化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主干电缆的布置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主干电缆与有线电视网结构建设的矛盾,如有必要,有线电视网结构的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线缆则应选用信息传输容量的投入建设,从根本上降低电缆布置因线缆容量不足而造成复杂化给有线电视网结构的建设工作带来阻力。

2.2关于电力网的技术融合

电力线通信技术简称pLC,是利用电力网载波传输语音和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该技术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故其技术本身而言已非常成熟。实际上目前在多种场合使用的低速电力载波已很普遍,但是民用还比较少见,相信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传统的电力网最高可达14mbps带宽,可以为多种信息传输提供保证最新的电力线标准HomeplugaV传输速度已经达到了200mbps。为了确保QoS,HomeplugaV,采用了时分多路访问与带有冲突检测机能的载体侦听多路访问协议,更趋近于ip网络,能够很好地传输流媒体,它的终端以各种电器设备为主。但随着载波技术的应用,电力网的终端可扩展到电话机电力猫和计算机等。

2.3关于电信网的技术融合

电信网的建设及其与其它网络的融合是主导着信息网络结构稳定性及网络信息接收时效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现今电信网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市场的信息传输要求,因此,其与其它网络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现今多种网络融合的技术要点了。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在对其进行多种网络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以电信网的信息量需求现状与电信网的信息收集能力为依据进行融合趋势分析,并充分保证电信网的原有信息,对融合后网络的各个综合化要点的信息收集能力能否达标开展评估工作,这期间可采取模拟仿真等方式达到精确评估的目的。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协调工作,是确保电信网以外的各种网络充分融入到电信网结构的首要环节。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应该注意的是,信息结构的复杂化会驱使电信网融合关键点的增多,从根本上加大了多种网络的融合与电信网信息结构的协调配合困难,因此,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必须有足够的全局掌控能力,严格抓好各个电信网融合要点的审核工作,为后续协调配合工作提供扎实的基础。

2.4关于计算机ip网络的技术融合

计算机网络就是在特定网络协议的协调与控制下,由计算机、各式终端数据、传输设备之间所建立的用于通信的复合拓扑连接。它的终端是计算机和衍生设备。由各网络技术层面发展比较来看,基本上都形成了以光纤为主干网络,向oSi模型和tCp/ip协议靠拢的趋势,只是在用户终端接入网的形态上保留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多网络融合是可行的。

3多网络融合的商业应用

在技术层面的推动和业务、体制层面的阻隔,一前一后的双重压力下,网络融合在应用层面展现了趋向于计算机或衍生设备为终端,综合化透明化的发展趋势。也就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可获得相似服务的途径不断增多。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并且用户界面越来越友好,不再看重技术、业务与体制的相同或不同。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程的日益加快,在社会主义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下,信息网络产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信息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大,其融合也从根本上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世宏.中国电信网络融合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2]梅锋."三网合一"的原理与实现的原理与实现[J].现代电视技术.2006(02)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3

论文关键词:工业以太网;特点;趋势;全开放网络

论文摘要: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工业以太网的特点,并详细论述了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的观点。

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控制网络所担负的工作越来越重。与数据信息网络不同,工业控制领域需要一种高速廉价、实时性和开放性好、稳定性和准确性高的网络。以太网(ethernet)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网络协议,所以在数据信息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传输速度高、低能耗、便于安装、兼容性好、开放性高和支持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工业以太网的开放性使得工业控制网络和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特点

以太网技术具有价格低廉、稳定可靠、通信速率高、软硬件产品丰富、应用广泛以及支持技术成熟等优点,已成为最受欢迎的通信网络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太网进入了控制领域,形成了新型的以太网控制网络技术。这主要是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向分布化、智能化控制方面发展,开放的、透明的通讯协议是必然的要求。以太网技术引入工业控制领域,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

(一)ethernet是全开放、全数字化的网络,遵照网络协议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很容易实现互联。

(二)以太网能实现工业控制网络与企业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形成企业级管控一体化的全开放网络。

(三)软硬件成本低廉,由于以太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支持以太网的软硬件受到厂商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有多种软件开发环境和硬件设备供用户选择。

(四)通信速率高,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对信息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时甚至需要音频、视频数据的传输,目前以太网的通信速率为10m、100m的快速以太网开始广泛应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也逐渐成熟,10G以太网也正在研究,其速率比目前的现场总线快很多。

(五)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在这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通信管理网络,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也更加成熟,由此保证了以太网技术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

二、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应用现状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比,它能提供一个开放的标准,是企业从现场控制到管理层实现全面的无缝的信息集成,解决了由于协议上的不同导致的“自动化孤岛”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看,工业以太网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一)混合ethernet/Fieldbus的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实际上就是信息网络和控制网络的一种典型的集成形式。以太网正在逐步向现场设备级深入发展,并尽可能的和其他网络形式走向融合,但以太网和tCp/ip原本不是面向控制领域的,在体系结构、协议规则、物理介质、数据、软件、实验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不成熟,而现场总线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对底层控制网络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的全分布式系统。因此,在企业信息层采用以太网,而在底层设备级采用现场总线,通过通信控制器实现两者的信息交换。

(二)专用工业以太控制网络

如何利用工业以太网单独作为控制网络是工业以太网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工业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德国JetteraG公司的新一代控制系统Jetweb,是融现场总线技术、100mb/s以太网技术、CnC技术、pLC技术、可视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全球化生产管理技术为一体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可兼容第三方自动化控制产品,提出“网络就是控制器”的观点,是取代所有底层现场总线的工业网络结构。这种工业控制网络是将以太网贯穿于整个网络各层次,使它成为透明的覆盖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实体。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与工业自动化的无缝结合,实质上是一个单层的扁平结构,其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互连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网络体系结构的大统一。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皑冬,王宏,杨志家.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J].信息与控制,2000年4月,第29卷,第2期

[2]贾东耀,汪仁煌.工业控制网络结构的发展趋势[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2年,第5期

[3]杨清宇,施仁.基于因特网的工业控制网络体系结构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2年10月,第3l卷,第5期

(三)基于web的网络监控平台

嵌入式以太网是最近网络应用热点,就是通过internet使所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彼此互通,从计算机、pDa、通信设备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在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工厂实时运行数据的和显示,管理者通过web浏览器对现场工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远程设备调试和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和处理。实现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采用独立的以太网控制器,连接具有tCp/ip界面的控制主机以及具有RS-232或RS-485接口的现场设备。以太网控制器在这里扮演了通用计算机网络和现场各类设备之间的一个桥梁。

三、以太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太网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工业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它已经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层、执行制造层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呈现向下延伸直接应用于工业控制现场的趋势。从目前国际、国内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来看,目前工业以太网在制造执行层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未来工业以太网将在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现场设备之间的互连和信息集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工业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工业以太网技术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工控专家的关注。而现场总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技术上日渐成熟,在市场上也开始了全面推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就目前而言,全面代替现场总线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全新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出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系列产品。

(二)工业以太网技术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的通信已成大势所趋

随着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全双工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为以太网的通信确定性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基础,从而消除了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的主要障碍,为以太网直接应用于工业现场设备间通信提供了技术可能。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着手起草实时以太网(Real-timeethernet,Rte)标准,旨在推动以太网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皑冬,王宏,杨志家.基于以太网的工业控制网络[J].信息与控制,2000年4月,第29卷,第2期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空管日常办公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当中,it技术进步的同时网络管理技术也在日益成熟。现如今,计算机网络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完善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智能优化与自主规划管理力也将不再遥不可及。

1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

传统意义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是指国际化保准定义中的配置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计费管理这五种管理领域。偏重于单序式、集中式和反应式的管理方法仅仅关注设备的监控,因而忽略掉的广域网连接设备的重要性。管理员的工作虽然能因为性能管理和故障管理而有所减少,但是仍然无法跟上企业网路快速发展的步伐。信息交流和企业结构想要正常运转都需要计算机网络的配合。为了满足广大市场对于办公与作业距离较远的需求,网络环境逐渐从最早的集中式发展到客户机终端模式,之后又从客户机中断模式发展到服务器计算模式,直到发展成最新的web/internet网络计算模式。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网络技术虽然一直处于稳健发展状态,但是网络中的设备越来越多,操作系统的结构也逐渐复杂化,虽然这是网络技术发展之后的必然趋势,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人员管理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限,甚至会加剧网络管理混乱的情况,导致道理效益居低不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管理和安全维护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智能做好网络设备以及报警信息的系统化分析,以便将安全问题及时查找出来。如果各类产品没有办法互相渗透,发挥辅助功能,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的情况下,发阿笙管理落实不到位,就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也不断推陈出新。下面主要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趋势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2.1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必须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达到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目的,与此同时,扩大化的网络规模使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度下降,在节省网络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发新的网络管理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研究表明,web计算机管理技术有一定的成效。实现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有两种方法:①使,主要是针对于在内部工作站上运行web服务器。在这种方式下,网络管理软件是介于网络设备和网路浏览器之间的操作系统上的一个应用。②嵌入式,将web嵌入计算机网络设备后,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浏览器直接访问和管理设备。按照web的网络管理功能分类,结构可以分为:客户端、层、管理服务器层。层主要负责完成被管资源的功能。当前,很多计算机网络设备几乎都支持Snmp协议的内嵌系统。路由器、交换机等就是很好的例子。由网管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两大子层组成的管理服务层管理服务层可以为网络和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的同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种类繁多的管理工具。客户端主要提供一个人机界面,用于完成网管操作功能。

2.2层次化网络管理技术

随着网络系统复杂性增长步伐的不断加快,网络管理协议的管理机制不足问题逐渐暴露,如Snmp管理机制缺少数据源认证功能以及必要的安全措施,不仅不便于信息筛选,在传输原始数据时还存在浪费带宽、传输效率低等等问题。想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佳的办法是变“集中式的网管架构”为“层次化的网架结构”,并在其中融入网络位置和计数器等。虽然现阶段上述工作还未能全面落实,但是网络管理协议第三版中强化了网络管理信息规格。而这无疑说明了网络管理技术最终将发展成层次化管理技术的必然。

2.3集成化网络管理技术

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Cmip,但时至今日,Cmip仍然未能获得计算机网络管理领域的广泛支持。反而是相对简单、易行的Snmp成为了网络管理方面的统一标准。然而在处理复杂网络管理问题时,Cmip的功能明显优于Snmp。基于此,在落实网络管理时,应搭配使用Cmip与Snmp,利用优势互补,发挥Cmip与Snmp在网络管理方面的优势。当然,为了促使Cmip与Snmp完美融合,还应制定新的管理协议,相信对于优化网络管理技术、促进网络管理发展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4智能化网络管理技术

计算机网络结构和规模的复杂化使得管理着必须拥有更丰富的技术知识、更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更强大的应变能力。然而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即使再优秀的人,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总会有束手无策的时候。因此,智能化管理技术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将模糊逻辑、主观Bayes方法等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以解决网络结构问题;可以将多协作和分布式人工智能引入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以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协作能力和互动操作能力。

2.5分布化网络管理技术

传统的网络管理以集中管理、单体管理落实,存在较多问题,分布化网络管理可以排查网络上的数据源和点,分析搜集出需要的数据,而不用担心网络存在的拓扑结构。其次,由于分布化网络管理利用网络采集多个控制台的数据,监视、采集、管理职责被分离,由于没有中心管理控制台,因而即便出现局部破坏,也不会影响网络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在分布式管理模式下,节点和节点之间都是可以连接的,数据可以有多条路径传输,安全性能较传统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式有所提高,有利于管理大型的企业网络管理。

3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空管设备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被应用。网络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和期待,设计出更完美的网络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将企业信息集中处理,连接不同地区的求职人员信息,并且做一个初步筛选,减少了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在相同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和最大效度的完成招聘工作。管理人员在处理大量的公司文件时,可以利用局域网授权一些员工帮着处理,只要起到把控全局的作用就可以了,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考量员工的实力。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在培训员工时,可以更快速地获取不同的培训信息,丰富培训管理者的思想和培训素材,提升培训人员素质的同时,可以把培训放到网络上进行,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空管设备维护人员应该遵循当前发展趋势,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网络管理技术,并将之合理应用于空管工作之中,相信对于提高我国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应用、发展我国空管事业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海旭.浅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9:102+104.

[2]陈东旵.探究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J].通讯世界,2013,11:65~66.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5

软件技术;互联网;智能;服务

【中图分类号】tD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50-01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计算机软件的目的是为广大用户提供符合应用需求的计算服务。从功能上看,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而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也称为基础软件。是具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应用开发平台功能的软件系统。因此,应用需求和硬件技术发展是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现在,信息化应用环境正经历着新的变化:“云计算”、“无线网”、“传感网”、“物联网”、“泛在网”、“智慧地球”等的出现与发展,这样必然导致软件技术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而发生巨大的变革与发展,而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会促使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向知识处理的阶段转型与发展,这是值得密切关注的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1关于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判断

近年来信息技术、软件技术、软件系统与软件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其中较重要的有:

200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撰文“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继续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前进”。“软件系统加快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高可信的阶段迈进”。

2008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分析软件技术发展趋势时指出:“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对软件技术和产品提出了更多需求。软件技术正朝着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将促进和带动软件和软件服务的发展”。

结合我们对软件技术在信息技术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并考虑到软件技术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软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可以概括为:网络化、融合化、可信化、智能化、工程化、服务化。并且呈现出新特点和新内涵。以下就网络化、融合化、可信化、智能化、工程化、服务化的新特点和新内涵逐一加以诠释。

2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及其新特点

2.1网络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运行环境的多样性,在软件发展过程中,开放化、分布化、虚拟化、无线化、互联化、物联化与泛在化等都是其网络化的不同表现形态,使网络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2.2融合化:2000年之后,信息技术进入“后pC”(post-personalComputer)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满足用户对一体化、集成化的产品或解决方案的需求成为可能,嵌入式系统、集成创新、一体化平台等都是软件技术趋于“融合”。

2.3可信化:在计算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环境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发展中,软件的运行环境不断开放和动态变化,使得软件构件在无监督下实现可信安全交互的需求日趋强烈。然而目前的理论、技术和管理储备均不足以应对开放性带来的挑战。

2.4智能化:人的认知系统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加工与利用的能力,远远超过现有的任何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探索智力的本质,研制具有更高智能的机器和信息处理系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目前软件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

2.4.1从低级走向高级(逻辑推理—拟人智能);

2.4.2从浅层走向深层(模拟行为—模拟情感);

2.4.3从分立走向融合(观点分立—形成共识);

2.4.4从软件走向知件(数据处理—知识处理,科学计算—社会计算);

2.4.5从理论走向应用(理论研究—应用推广);

2.4.6从微小型走向巨大型(单体、微型、小型—多体、大型、巨型、全球)。

综上所述,“信息一知识一智能转换理论”将成为信息时代科技的灵魂,发展新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今后的重要目标。

2.5工程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软件工程”的概念和方法逐步得到实际应用,以工程化的生产方式设计、开发软件;工程化趋势推动复用技术和构件技术发展,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但是,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封闭和静态的体系,难以适应internet开放、动态、多变的特点。为了适应这种新特点,软件系统开始呈现出一种柔性可演化、连续反应式、多目标自适应的新系统形态。从技术的角度看,在面向对象、软件构件等技术支持下的软件实体,以主体化的软件服务形式存在于internet的各个节点之上,各个软件实体相互间,通过协同机制进行跨网络的互连、互通、协作和联络,从而形成一种与www相类似的软件web(softwareweb),这种internet环境下的新的软件形态称为网构软件(internetware)。网构软件技术与方法已成为新一代软件工程化开发方法的新趋势,它是实现面向internet的软件产业工业化与规模化生产的核心技术基础之一。

2.6服务化:软件即服务(SaaS)已成为软件产业或软件服务发展和未来管理软件并提供服务的重要趋势,体现在运行平台上的服务融合,即通信服务、内容服务、计算服务等融合。服务计算(ServicesComputing)的目标,是以服务作为应用开发的基本单元,能够以服务组装的方式快速、便捷和灵活地生成增值服务或应用系统,并有效地解决在分布、异构的环境中数据、应用和系统集成问题。软件服务的本质就是人们不再需要拥有软件产品本身,而是直接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服务化趋势使各种软件产品以服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这将极大地改变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而影响软件产业的格局。

3结语

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键,软件技术的发展必然以软件产业为动力,软件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软件技术为基础。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只有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才能带动软件技术与软件产业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10):1589-1607.

[2]中国科学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m].科学出版社,2009-9.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6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表示,从2005年起,在5年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新闻出版单位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出版的各类学术著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最终形成“中国网络学术文献出版总库”,建立一个超大规模的网络学术文献数据库。与此同时,新闻出版总署还将继续组织实施“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在全国建立四个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五个部级网络游戏技术创新工程中心、培育二十家中国民族网络游戏核心企业、建立一所培养游戏动漫开发高级人才的学院机构、十所具有游戏动漫相关专业的定点院校和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出版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和首届中国游戏产业年会,研讨对策,促进我国互联网出版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游戏出版、互联网教育出版和互联网学术文献出版为主的互联网出版业呈现出高速的发展态势,图书的短周期趋势、低利润化和高退货率都为网络出版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家庭化发展趋势,网络出版必将成为出版产业新的业态和增长点。新闻出版署的此次战略调整是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网络出版行业的新趋势的启发,其政策的力度和对未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面对下一轮新的竞争趋势,本文认为中国的网络出版业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从出版物的分类检索“标准权”出发,将“沟通”渠道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2004年12月,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宣布,该公司将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以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合作,将这些著名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扫描制作成电子版放到网上供读者阅读。届时,Google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图书馆。

Google这项计划的醒目之处在于,其未来提供的网上阅读图书数量巨大,而且可以通过该公司著名的搜索引擎检索,并重新构建文献浏览标准。将这些图书制作成电子版后,Google允许上网用户利用这套标准阅读所有无版权限制图书的全部内容。对于那些受版权保护的图书,上网用户只能在网上阅读其目录及内容摘要。

Google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从表面上看,是提供网络图书搜索,给图书馆建设带来变革,而从图书产业链角度看,这一创举影响更深远之处,在于对全球出版界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原因在于Google深谙网络环境中下一代图书消费的趋势:在未来,对网络出版物的消费首先是来自对书籍的查阅,然后是对相关出版商服务质量和信誉程度的选择,最后才是直接购买。在互联网这个“免费至上”的搜阅世界,只有那些能够将“免费”与“支付”恰当结合起来的网络通道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Google公司的这一次规模空前的举措,实际上是对整个互联网出版业在出版商和消费者之间搭起了一道垄断性的桥梁,而且渡桥的实际工具就是搜索引擎和图书制式标准。无论是互联网教育出版、互联网学术文献出版,包括娱乐性质的互联网游戏出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和文献选择上都将难以逾越这道坎。虽然,该工程规模和费时巨大,而且在近期内的影响以英文出版业为主,但汉语是世界第二大语言,汉语出版业内出现类似的整合也为时不远了。

对国内中文互联网出版业来说,新的业态和竞争不仅是挑战,也是很大的机遇。其中,最重要的机遇在于,汉语出版物分类检索的权利和优势目前尚在国内,因此当前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网络学术文献出版总库”建设,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对国内图书馆管理系统和网络出版行业的中文文献分类检索和图书制式标准的重新统一上,改变目前国内不同标准造成的混乱局面。而国内的出版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这次机遇,重新构建国产图书的“生产――沟通――销售”流程中的渠道建设,打破过去只重视两端,忽视“沟通”的局面。我们可以预见,在这个领域中,必将呈现新的激烈竞争,并涌现出一批专业化企业。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出版社将面临传统图书出版、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并存的历史时期。网络出版是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以说,下一步的互联网出版业的竞争,将是出版资源的竞争和出版渠道的竞争;出版物的竞争将不仅仅是“最便宜”,更是“最吸引人”和“最容易找到”。

其次,高度重视网络出版业与传媒业、娱乐业结合形成的多元化经营趋势。

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媒体之间的界限模糊,不同的出版媒体正在走向融合。现在出版业正在把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平面出版走向立体出版,它使得出版从一个无声的世界进人到有声的世界,它使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电影、电视等形象媒体,广播等音频媒体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获得统一。在网络出版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达到有机统一,纵向媒体的历史厚重和横向媒体的快捷宽广在网络出版中得到了综合发挥。

从国际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看,多元化和专业化成为必然;就集团总体业务而言,国外的网络出版集团都是以互联网业务为基础,跨媒体、跨国界同时经营多项业务的综合性集团,而这种跨越往往是在出版业与传媒业、娱乐业之间构造的。比如当前英语书籍最大的网络出版商贝塔斯曼,在收购兰登书屋之前,是世界排名第三的传媒企业。而目前,该公司的发展重点是开发图书的价值延伸方式,即作为可供玩赏的媒体形式,如网络音像书籍、在线书籍以及电子书籍等都成为该公司娱乐产品的重要载体和出版物。国际网络出版业并购的主要方向,也是越来越集中在娱乐业、传媒业、出版业三者的集团化整合方面。这反映了由于网络技术的变化,出版业产业链的延伸已经不限于出版产业内部,更延伸到其他领域。

与此同时,在出版集团内的不同分支,国外也更强调专业化,形成别人无法模仿和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注重不同业务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我国出版业正在进行着调整和重组。随着出版集团的横向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出版业不仅从事出版、印刷、发行等传统的出版业务,而且把经营的范围扩展到广播电视、网络、教育培训、咨询、资本经营、旅游娱乐、房地产、物流等等相关产业,既有媒体经营也有非媒体经营,它们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和利润来源也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会发展;结合;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62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运营、个人信息终端设备(pC、智能手机等)的日益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互联网世界中最热门的话题,并成为席卷全球的公众信息平台及巨型媒体平台。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社会现象,社交媒体具备“双刃剑”特性,既可以是传播利器,又可能成为“数字化野火”,其蓬勃兴起和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刻而复杂,因此,需要更负责任和更先进的管理,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着手研究社交媒体发展的战略及相关信息管理政策。

1对社交媒体的理解

社交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表现为SnS、博客、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可供无数个节点(用户)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和传播。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社会化媒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表达性社会化媒体,包括博客、微博、Youtube、Facebook、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以及其他各种社交性网站;另一类是合作性社会化媒体,其中包括维基百科、Rot-tentomatoes和Craigslist等网站。社交媒体兼备着社交属性和媒体属性,具有互动性、高效性、开放平等性和廉价简易性等四大鲜明特征。

2社会管理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管理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国家,一个稳定的、和谐的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有效的社会管理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有序、和谐的保证。

综观国内国际社会管理改革的若干范例,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管理的“社会化”趋势。如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使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畅通参与渠道和完善参与机制,使企业公司、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来,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可见,“社会化”的趋势不仅体现了社会参与管理一种的内生要求,而且也体现了政府作为一种外生力量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社会化”的要求。

第二,社会管理的“基层化”趋势。如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来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等基层层面的改革与创新来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可见,“基层化”的趋势不仅为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微观视角,而且也为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基层平台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三,社会管理的“综合化”趋势。如通过建立综合社会服务中心、综合保障/救助体系等实现一体化、集约型的管理,从而改变原来分散化、粗放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如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管理机制,改革原有的双重管理、多头管理弊端。可见,“综合化”的趋势体现了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从而优化了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手段和方式。

第四,社会管理的“互动化”趋势。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治理模式,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合作共治,如通过创新国家和政府的领导方式和社会公众参政议政机制,实现国家、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有效互动。可见,“互动化”的趋势打破了原有垂直单向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从而构建了水平式、网络化的合作互动的社会管理模式。

第五,社会管理的“网络化”趋势。严格来说,社会管理“网络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社会管理越来越依托于主体网络化的关系建设和结构建设(这是从社会性的角度,看待管理主体关系和结构,是相对于传统管理关系的层级式而言的),这是社会“网络化”;二是指人们越来越依托于网络媒介进行社会管理的状态和趋势(这是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待网络媒介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和功能,是相对于其他的传播媒介种类而言的),这是工具“网络化”。社会、工具两个“网络化”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和升华。

3社交媒体及对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同样面临着社交媒体全面爆发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尤其是当前大多城市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承担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型都市和智慧城市的重大使命,如何评价和顺应社交媒体发展的历史潮流,开辟国际传播新战场,并与时俱进、趋利避害地推进其发展,是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行业和公民等各方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在社交网络快速、多样化发展和全球化过程加速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情况下,国内外很多城市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研究社交媒体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新媒体体验城市新生活。

以新型城市发展为契机,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的实施,充分展示城市的新形象,同时让市民尤其是青年通过移动互联网体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参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之中,享受新媒体带来的“参与式管理”的乐趣。

(2)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通过从整体考虑城市的社交媒体战略,把公众作为全流程的参与者,公众可以参与创造新的服务、制定国家政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则需发挥各种有利条件创造公众参与的环境,真正实现从“政府向你”向“政府与你”的转变,通过为公众提供好的网络社交平台,调动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建设文明网络社会的践行者;充分发挥网民参与城市发展、社会建设的热情,激发网民对城市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共识,以有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3)创新政民互动的社会管理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交网络创造了一种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大大增强了社交网络大众媒介属性。民众表达的渠道得到拓展,人们的诉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释放。与过去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相比,社交网络海量信息碎片化,声势大,透明度高,转移快,互动性强。通过社交网络,网民可以对各种社会热点,积极发表意见,广泛参与社会管理,逐步形成政民互动的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4)加强社交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

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互联网建设和运用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为放大正面声音、回应社会关切、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对开展舆论引导、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带来了新挑战。通过积极引导、主动建设社交网络,建立网络舆论自净与对冲机制,缓冲碎片化和激进化的情绪,全面展示社会真实意见构成,解释公共治理的复杂性,促进官民沟通,就能改善互联网舆论生态。

4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有益启示

4.1加强舆情引导,借助社交媒体传播正能量

社交媒体在国内的日益普及和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宽了公众的舆论空间,公民话语权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享受到民主和自由红利的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大量网络信息中也掺杂部分不良和虚假信息,对社交媒体的网络环境带来的显著的危害。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也是执政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执政的软实力。对此,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社交媒体建设,并坚持先疏后堵的原则,除采取必要行政和技术手段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之外,也应积极通过权威新闻论坛和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官方信息,从而拓宽舆论阵地,抢占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具有公信力的官方信息机制,降低虚假信息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树立正面舆论导向,疏导网民情绪,将其整合和形成积极、健康、有序的主流舆论,并推动社交媒体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中传播更多正面信息,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4.2鼓励网络问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变革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展现方式,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面对日益兴起的网络民意力量,政府部门应积极正视并加以引导,鼓励网民通过合适的渠道和方法进行网络问政,参与社会管理。

4.3推动网络宣传,扩大城市影响力

目前,全国政府机构和官员开通微博数量已超过6万,这为公民网络问政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基础,但活跃率相对较低,对网民诉求的响应也不够及时。未来政府应顺应时展要求,继续借助社交媒体充分实现官民之间的互动,体察民情,掌握民意,引导民众通过网络关注和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当前,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广大网民尤其是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网络问政不仅是公民民益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的表现,更体现了公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努力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华,任英伟.公共关系中的人际关系[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2223.

[2]袁祖社.社会理性的生成与培育——中国市民社会的价值理想与实践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

[4]HowardRheingold.theVirtualCommunity:HomesteadingontheelectronicFrontier[m].London:mitpress,1993.

[5]叶琛.网络社区,一个需要放在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的话题——对公共领域、网络社区及民主化传播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经过获取、重组、创新、整合而形成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随着我国对知识服务的重视,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知识服务已经初步形成有自己风格的面貌[1]。但是与国外知识服务的研究相比,我国知识服务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体系构建[2]。笔者通过研究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了知识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服务方式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的网络化是指知识服务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管理系统,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加工、重组、传播等产出过程,进行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改造,使其规范化。知识服务方式的虚拟化是指服务方式从过去的以物质和能量为基础的物理平台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平台,呈现出数字化、拟人化的特征和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直接借阅方式的服务,而是进一步拓宽为更加广泛的因特网的远程访问式的虚拟化服务。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了网上参考咨询台。主要由实时解答、常见问题库和学习中心等组成。咨询馆员不受地点的限制,只要打开某网的计算机,以咨询馆员的身份髓陆后,就可在网上解答读者的疑问。而且当咨询馆员和读者在线交流结束时,系统可以把整个交谈记录的副本e—mail给读者。常见问题库收集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具有简单的关键词检索功能,以方便读者快速地找到相关的提问。同时由专职的参考咨询馆员负责。将每天实时解答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在经过筛选后将有价值的问题加入其常见问题库存中。

二、知识服务资源数字化和共享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资源的数字化的来源可以有以下三个途径:1.将服务机构内存储的印刷型文献资源数字化,形成数字化知识信息;2.图书情报等服务机构通过购买电子出版物来增加自身的馆藏;3.收集数字化的网络信息资源[3]。数字化是知识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打破资源存取的时空限制,使各机构间优势互补、联合建库成为可能,共享成为知识服务的必然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闻总署公布的数据,笔者得到近几年(2005-2008,2009年数据尚未公布)国内文献出版统计情况,如表:

从表中看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都在逐年递增,并且纸质文献并没有因为图书情报机构数字化的发展而减少;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纸质文献资源将和电子资源共存,加上网络信息资源,这些都成为知识服务开展的文献保障。

数字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存储形式、传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学科、形式、载体、地域的信息资源都以数字化方式存储、网络化方式传递。知识服务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将成为知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知识服务对象广泛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图书情报部门成为知识服务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图书馆作为文献集中的信息服务部门在新的知识经济、知识管理浪潮下具备有多方面的优势:1.丰富的知识资源;2.全方位的人才优势,包括文献管理人员和情报工作专业人员;3.扎实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图书馆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上也总是走在前沿,缩微复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知识导航技术、数据库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图书馆服务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着用户服务工作朝着标准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4.品牌优势: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和社会文化的核心机构,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用户的信任。所以,知识服务是图书情报机构服务发展的必然[4]。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未来的发展中,知识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其研讨的领域将扩大化,可能向其它信息部门或者重视只是应用的机构转移。

个性化是指针对每一个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提供针对,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中心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及特定需求,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和功能的一种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根本要求。传统的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服务的对象相对单纯。而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大量“冗余”,用户对信息的检准上存在难度。并且,不同领域和工作岗位的用户对知识有着自己特殊的需求。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对具体用户个性、使用习惯的分析而为用户提供精品化和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满足其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个性化知识需求。

四、知识服务手段集成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手段的集成化是指采用知识集成、服务集成、人力集成、系统集成等方法,使知识服务具有新的功能,达到最大的运行效益。在知识经济的新环境下,用户知识需求将呈现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单凭某一个知识服务机构的力量有时是难以胜任,这就对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开放服务模式,采用系统集成、服务集成等多种方式来联合协作,充分调动各种知识资源、系统和服务来拓展知识服务的功能。知识服务手段的智能化体现在知识挖掘手段、知识服务平台、知识仓库等几个方面。应该指出的是,知识服务的集成化、智能化本身也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在图书情报界发展的必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语)知识服务将会更为注重知识内容的原创性和知识的再开发。知识创新是知识服务的直接目标和主要实现方式。知识服务所关注的焦点和最终评价不仅仅是向用户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还在于通过服务梳理和把握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和体系,并从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上海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中的“食品安全咨询”、“房地产咨询”等模块,知识服务人员捕捉当前的热点需求,建立诸如“know-who”寻人知识库,聘请上海乃至全国资深的知识咨询员来做解答,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

五、知识服务过程全程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过程的全程化是指知识服务将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在最初接触用户时,服务人员将会尽快了解用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针对用户的真正需求对信息和知识展开查询、分析、组织、直至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解决方案,并在方案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用户根据解决方案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知识服务人员将全程紧密跟踪,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行动态的和连续的全程服务。知识服务过程的一体化是指服务人员将融入用户之中和用户决策过程之中,与用户形成非常明确和紧密的双向沟通关系。服务人员和用户的关系是知识服务的核心。服务人员必须准确地了解用户的所思所想,关注用户的所需所求。

六、知识服务全球化和合作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含义有三:其一是全球化的用户,其二是全球化的资源,其三是来自全球化的咨询服务专家。在知识社会,知识服务的全球化是通信技术的推动和服务理念更新双重作用的结果。知识服务的合作化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合作。从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图书情报机构是其主要的理论研讨阵地和实践者。在未来的知识服务中,面对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用户,仅仅凭借一个图书馆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地区乃至全球的合作;2.图书情报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我们知道,知识服务的理论原本源于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新的生长点,尤其在国外,更是重视知识服务在企业的实践效果,后来扩展到图书情报部门来作研究。

七、知识服务人员专家化和团队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人员的团队化是指将多方面专业服务人员有机地整合成团队,针对某一项目实施全面服务。这尤其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合作研究中,或者在国家重大的课题项目中常见。知识服务人员的专家化是指服务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成为专家型学者。21世纪,随着知识服务的愈演愈烈,图书情报等知识机构的知识服务人员角色将发生转变,他们将会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信息分析与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知识的培训者,其实质上是从事知识服务的专家。知识服务人员的专家化是指服务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成为专家型学者。服务人员不仅要承担信息的处理、存贮、检索、传递和利用,还要对用户接受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信息予以“解读”和“导航”,真正成为知识海洋里的“导航员”、“信息专家”。这就要求成为专家的服务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支撑。

八、知识服务经营产业化和效益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服务经营的产业化是指知识服务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提供商品化的知识产品为主要服务方向,并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标准化是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同时,网络通信技术为其提供技术的支持和硬件的保证。知识服务经营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进而发掘知识服务的商品价值并获取利润。

总之,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一部分,是读者服务的深化和发展,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它与图书馆开展的其他服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服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服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知识服务的研究力度,顺应知识服务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发挥知识服务对社会、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尉迟文珠.试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7.

[2]王世伟.上海图书馆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4):52-54.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电气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39-01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不断的出现,为电气控制技术带来了方便,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技能控制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然而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广泛使用。为了使这些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电气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艺技术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得电气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自动控制、智能化控制,也实现了信息化处理、计算机网络化自动处理。同时也综合应用了多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电气技术相关企业的发展。然而,电控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以继电器为例,继电器作为接触器控制系统在现代化机械生产中有重要作用,其不仅是学习先进控制系统的基础,同时也能对相应故障进行控制,再加上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抗干扰能力强,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应企业发展。但是其接线方式固定,灵活性差,不能更好的满足程序复杂的控制对象,再加上其工作效率低、触点易被破坏,不能更好满足当代工业需求。即便可编程控制器性能强、可靠性好、简单易学,但是其并未广泛应用。为了更好满足时展需求,仍需要对电气控制技术进行研究。

2电气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2.1向开放性趋势发展

单片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使得电气控制系统软硬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尤其向开放性发展。目前来看,新电气控制技术下的系统硬件设计不仅快捷、性价比高,其灵活性、可靠性也比较好,能为相关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平台。电气控制系统硬件技术的更新,使得电气控制技术升级开放性成了时展必然选择,尤其是网络化发展的今天。网络模块分布式的出现为现代化电气控制技术提供了最佳通信和联系方式。电气控制技术的网络化,也将会给电气控制设计及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思路,也会提高电气控制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电气控制装置局部性和整体性的提升成为可能。因此,开放性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电气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2向智能化趋势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的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技术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相关应用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目前来看,神经网络作为一种非线性映射,已经成为解决无法列出方程式或求解较难的线性问题关键技术。当输电线两边系统电势角呈现摆开状态时,很容易造成电阻短路。这时使用神经网络技术,就可以对其进行大量的故障样本训练并对训练进行分析,就能找出距离保护故障以解决实际问题。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控制技术中也能发挥其作用,毕竟这些技术各有其优势,将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在电气控制技术中应用,能更好解决电气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2.3向网络化趋势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电气控制装置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切除故障并限制事故,同时也要求其有较强的数据通信功能,以保证系统安全。要想更好满足实际需求,就应该实现保护装置网络化。毕竟通过网络化对相应装置进行保护,能获得更多信息,方便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距离进行准确的,同时也能提高保护装置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装置原理也可以实行网络化。网络化保护装置原理能将传统集中式母线保护分散成不同母线保护单元,并将其显示在不同回路保护屏上,以实现装置的保护。在装置保护中,可以用计算网络将不同母线保护连接在一起,只要保护单元输入相应回路电量,就能从不同回路流量和计算机网络流量中获得回路电流量。此基础上的母线差别计算较小,能对故障和母线进行隔离。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母线保护原理,与传统集中式母线保护原理相比,其可靠性更高。当其中一个保护单元受到相应干扰或是出现误动时,相应保护单元能跳开回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母线被切故障率。因此,网络化技术在高压母线中使用效果较佳。

3结语

对于电气控制技术来说,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涉及到电气原理、线路、系统设计,也涉及到编程方法及生产机械应用等相关内容。同时电力控制方法也比较多,要想将电气控制方法和相应内容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电气控制技术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电气控制技术进行分析。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对电气控制技术的要求将会更高。为了更好的满足时展需求,还需要对电气控制技术进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网络工程的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科技如何如何介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和了解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是文化科技工作领域重要工作。

1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不断进步,相互融合的模式也不断变化而且多样,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合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尝试将文化产业按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分类。以此为基础探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六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着重培育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提供商。

1.1新闻出版

(1)新闻出版将是受信息网络技术冲击最大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加强多种新兴发展模式,传统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链遭到破坏,需重塑基于版权的盈利模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新闻出版将更加关注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3D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新闻出版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出版、移动出版、传统出版竞争与共存的时代,传统图书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移动出版是图书业的未来,移动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将是报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期刊业必然转向数据库出版和知识服务,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基于动态、互动、整合、个性、智能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将成为创新热点,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增强,做大做强才有出路,电子商务将成为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

(3)新闻出版将推进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内容传播体系。鼓励平台运营商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推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优化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新型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研发、改善数字出版内容阅读服务和用户体验,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最终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1.2电影科技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数字化的摄制传放技术,高品质的音像体验追求。胶片到数字的转变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前期拍摄追求更高分别率和更快拍摄速度,前期、后期制作技术的融合日趋明显,3D电影摄制技术日趋成熟,放映技术追求大尺寸、高帧率、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发行、传输渠道向卫星、网络化发行方向转变。

1.3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将构建技术体系,一是在内容层面高清化,研究开发高清、3D、环绕立体声、业务基地等关键技术。二是在系统层面平台化,研究开发业务集成、交换分发、内容与业务保护、资源共享等关键技术。三是在网络层面互联互通,研究开发骨干网、接入网、家庭网、无线网、互联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四是在服务层面互动化,研究开发中间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跨屏互动等关键技术。五是在管理层面可管可控,研究开发运营支撑、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

(2)将加强几个能力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制播能力,再造网络化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实现高清节目制作播出。三是积极发展3D电视,研究3D电视技术和标准,开展3D电视技术试验和播出示范。四是积极推动内容开发,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五是全面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卫星、无线网络协同覆盖,有线、无线网络互动。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打造基础网络平台――光纤到基于同轴电缆网络,解决家庭用户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六是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下一代无线广电网,重点解决“广播”与“双向”的无线网络融合,“单向广播”开发新一代无线广播技术,“双向传输”基于oFDma技术适应性开发,组网覆盖融合“大区广播”和“蜂窝组网”。

(3)广播电视将基于智能引擎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支持区域性组网和全国性组网,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接收、便携接收。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业态,加大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智能电视门户,实现各类内容和应用在用户端的生动展示,实现不同用户和不同终端服务界面的可定制化,实现跨屏应用和多屏融合。广电网未来演进方向――统一架构,协同传输,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有线+无线+卫星形成立体化网络,天地一体,协同覆盖。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将构建以广电网络为纽带的自我发展体系,数字化、宽带化、融合化日趋明显,将向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三网融合方向方向发展。

1.4动漫游戏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的体验型产品,集群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和多形式的终端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向高质量动漫游戏产品、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演进。三是生产方式向大规模集群化生产、无纸化动漫协作生产、二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动画的一体化转变。四是传播渠道向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发展。

1.5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内容、模式、终端与跨行业合作,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网络发展迅速由web1.0jfwa――web2.0时代――web3.0时代快速转变。网络文化产业的网络技术依赖特征明显,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网络文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内容为王仍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必将越来越多,真正“按需生产”的局面必将出现。随着音乐、电影以及纸质媒体开始对版权实行收费,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有真正的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竞争更加激烈,除了终端厂商外,谷歌、苹果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消费电子厂商(如淘宝等)已经大举进入终端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商,也在进行终端相关产品的研发,纷纷推出自己的定制终端,甚至运营商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博客、手机上网呈、“微博、微信”、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等LBS商业模式的发展,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策略性跨行业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的进一步细化,跨行业合作必将日益变得有策略性和有选择性。如Youtube加强内容发展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与新闻、音乐和电影相关的特色入口。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合作使Youtube拥有了更全面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1.6演艺产业

(1)演艺产业发展趋势――虚实结合的多维化表现空间出现,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舞台装备大量使用,产业发展趋势从剧场艺术向多场合消费艺术发展,相应的演艺科技也从有限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实景演出是当前演艺产业最为复杂的演出空间,多维空间带动演艺科技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单元智能向规模化集成、系统间协同、智能化服务发展。

(2)专业灯光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效、节能是舞台灯具发展的必然趋势,灯具自动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舞台灯具呈现多样化格局,灯具的操控更简便、实用。二是控制台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灯光控制系统必将兼容。三是网络系统将更加通用和开放发展,LeD与视屏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3)专业音响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易操作、交互性;功放、扬声器等向高效、紧凑发展。二是调音台向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三是技术与艺术交融,三维多声道扩声技术、实时声像定位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

(4)舞台机械的发展趋势,一是舞台机械技术进一步强化剧场的多功能,舞台机械技术的专用性更加突出,舞台机械元器件通用性与专用性并存,舞台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专业化发展。二是舞台设备广泛应用,舞台技术等与艺术深度交融,舞台机械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全面和广泛。三是舞台机械的质量检测机构开始设立。四是演艺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品”过渡,主动研发在演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中逐渐兴起。

(5)乐器的发展趋势,一是自主创新,使乐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二是文化营销,使乐器行业从“普通工业化产品”向“艺术类音乐产品”转变。三是形成一条龙头产业链,使乐器行业从“生产销售领域”向“综合服务领域”转变。

1.7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技术在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服务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创作力,将加强基于视线追踪的创意产品测评方法及技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用户体验系统、创意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设计知识管理及服务系统、创意设计概念预测及概念模型测试系统、创意设计交易中的诚信交易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效率提升的支撑系统等研发。将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综合性产品开发软件环境技术、市场快速响应的数据库集成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Cult3D)应用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将被充分利用,用于建设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专业数字素材库。研发创意设计交易保障、创意设计撮合、创意设计综合集成、创意设计评价等系统,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聚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力,服务数十万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开放式合作平台,国家将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第三方、第四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告、会展、工艺品等文化创意设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用。

(4)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表现力,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展示将逐渐加强。依托于先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数据库、高速运算、数字内容),虚拟和现实结合,电脑技术强大运算能力支持,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完成多种传播任务,传播过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多元性、社群化、海量数据等特性。互动性是指传者和受者互动性增强,信息快速交换和传播,个性化交互,灵活性增强,多种交互方式共存。多元化是指终端多元化,传播终端不局限于屏幕,可以是任何介质,而且是跨终端的显示,内容多元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广泛。

(5)设计新材料及颜色搭配等咨询服务平台将以“激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解决设计师的创作疑惑”为主题、以“关注环保,改善环境”为核心的理念,提供专业化服务。各种世界最新、最前沿、最自然环保的新材料资讯,及可触摸的最环保新型材料样品、全球流行的材料趋势等通过数据库网络与实地体验馆相结合方式,让产业更加快速准确的找到更加创新及可实际利用的材料信息资源,寻找到最优化材料,搭配适宜颜色,借助材料专家智囊进行深度材料咨询服务,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创意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