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十篇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十篇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7:43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1

关键词核心概念微课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问题提出

高中生物知识点“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三种类型的变异中,都会有Dna的片段增添,对应的变异类型学生在具体的题目训练中难于把握到位,易混淆。笔者在连续四年的工作中,发现最后利用微课,通过图解、图说及例题训练方式,对这一变异现象进行区分,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2知识分析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根本。但是,面对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学生常会感到繁杂没有头序,对概念的理解更浮于表面,从而影响概念的有效应用。“Dn段增添”虽不是核心概念的本身,但却是核心概念“可遗传变异”的延伸形式,纠清该变异的本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可遗传变异”。“遗传”是高考大题永恒的主题。特别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理科综合i・生物卷(下简称“高考全国卷i”)非常注重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通过考查核心概念统领的主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Dn段增添”涉及的背景概念包括: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的本质、Dna的结构特点、Dna与染色体的关系、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关系、基因重组(基因工程)、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等一类的概念问题。

3微课策略

3.1发现错误的前概念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需的,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去。概念辨析应建立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上。找出学生思维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有效辨析。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前科学概念的偏差,将课堂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错误的或者片面的“前科学概念”上。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高三复习中,大量的测验不可避免,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前测,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微课的设计就是以错题研究为突破口,错题研究也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载体。

3.2错题归类

表1中截取的三道题,均是笔者在连续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学生最难理解的三道典型例题。

3.3典例分析

以上三道题的共同点:均涉及Dna的片段增添;区别点:三道题的片段增添所属的变异类型不同。

3.4微课设计,突破概念理解的难点

“高中生物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1)引入:以表1的三道题作为“变异”概念理解的背景资料。

(2)切入:直接点出以上三道题的共同点与区分点。

错误的前概念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微课中的第二步中教师的单刀直入可针对知识漏洞、盲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动摇其前科学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一步的微课设计可通过认知冲突引起认知心理差异和不平衡,引发思维碰撞,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正确概念。

(3)课本概念回归,并图示分析:

这一阶段,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和整理,参照教材的知识图片进行基因概念的回归。然后通过教师绘出的“基因”结构模式图,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必要的标注。结合图文教师进行有效简洁地讲解,纠清“变异概念”的区分图(图1)。

(4)归纳,表析:

通过切中要点的讲述,完成第一步的三道典例判断,学生对于“Dn段增添导致的变异类型判断”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正确“概念”形成。因此,第四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Dn段增添导致的变异类型”进行归类,列表比较,使学生有一个综合的把握(表2)。

(5)拓展、深化:

最后,可视微课时间的把握,选择适当的典例,作为该类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这一步的内容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观看,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反思

针对核心概念“变异”中“Dn段增添所引起的变异类型的判断”,该微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该微课主题小,但突出重点,能真正切中要害地分析学生学习上知识与能力的不足,解决学生的易错处,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该微课还以有效地拓展及归纳,带领学生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灵活机动的优点在高三生物复习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对于“生物核心概念”理解的偏差,针对复习中反复出现的的疑难问题进行设计,非常适合学生灵活地学习。微课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教师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5学生感受与建议

笔者将本微课面向学生进行网盘共享,许多学生看过该微课后,表示对于“Dn段增添的变异类型”一下子清晰了不少。学生觉得教师讲课的时候思路很清晰,有条不紊。通过与学生平时接触的题目切入主题,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除此之外,讲透讲全变异的类型,解决了平时学生做题时候的难点。建议如果引用的题目能够加以修改,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小问,可以让学生更加方便地看课件。另外,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起课件自带的电子教鞭功能,对在讲的重点内容划起横线或圈起来,就能更加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都希望教师能推出更多这样的微课,解决学生的疑难。

参考文献:

[1]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1).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2

关键词:moodle生理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51-02

微课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使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微视频资源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生理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复杂、理论抽象,一直是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门课程。本课题组自2011年以来借助moodle平台,面向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生理学》微课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建设和应用,以下为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2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6个大班中,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各抽取1个试验班和对照班。其中,试验班193人,平均年龄18.6岁;对照班182人,平均年龄18.4岁。两班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微课建设

根据《生理学》的授课目的以及学科特点,将微课资源分为“说课型”、“指导性”、“理论型”和“实验型”四种类型,借助多种采集设备和方式综合录制,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资源,最后在校内moodle平台上合理布局和展示。

1.2.2微课应用

试验班和对照班《生理学》课程由两名不同教师担任,其教学能力根据教务处近三年的反馈水平一致,所用教材、授课内容和讲课深度相同。试验班学生额外进行第二课堂的微课应用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要求所有试验班学生每周至少1次以自己学号登录基于moodle平台的《生理学》微课网进行在线学习;②试验班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中微课平台学习占20分,满足以下条件即可全部获得:在讨论区留言20条以上;认真完成作业并提交5次以上。

1.3评价方法

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期末考试采用同一理论试卷进行考核,同时对试验班学生进行微课的应用问卷调查。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试验班微课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1:

2.2两班学生期末理论成绩比较

经t检验,试验班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较对照班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9.264,p

3讨论

影响微课应用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资源的质量,二是平台的功能。在整个资源的建设中,“微视频”是核心资源,为保障微课资源在后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本课题组认真组织专家研讨论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生角度出发筛选知识点、技能点,制定了《生理学》微课建设方案,注重多角度、多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进行录制。

微课平台是微课建设中最具有实质意义的部分,微课平台操作应该简便易行,使用上要充分开放并注重提升吸引力。而moodle平台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一款免费、开源的课程管理系统,其自带资源、作业、测验等多种活动模块,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体会和运用,与微课的核心价值理念完全一致。本研究对试验班学生的微课学习调查显示各项学习体验的满意度均在85%以上,说明在当前国内尚缺乏主流微课应用平台的情况下,各类学校借助moodle系统搭建适合于自身需要的区域性微课资源不失为一个简洁、有效的途径。同时,基于modle平台研究其现有插件与微课资源的融合或进行插件的二次开发也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微课资源在国外已经用于教学,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我国国内目前正处在征集评选阶段,尽管所征集的微课视频数量繁多,但应用在日常教学上的案例极少。我校教师刘慧霞借助QQ群,将《生理学》中的重难点制成微课应用于高职高专护理班学生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本研究借助moodle平台,通过改革平时考核,调动学生对微课资源浏览的积极性,发现学生期末理论成绩也有显著性提高(t=9.293,p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R].北京:2014.

[2]李速.“Flas”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50-152.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52-53.

[5]何元.基于moodle的《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1755-1757.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3

关键词:微课Java语言课程教学

1.引言

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课程,首先它符合课程的特征,即是一种教学科目,具备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是一种学习经验或体验。微课和一般的学科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区别是时长很短,基本控制在5分钟至15分钟,集中说明一个教学问题,其特点是泛在性、可视化、关联性。微课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当超文本、海量的数据在网络上出现后,微课以其数字化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形式发展起来。

微课不是在中国首次出现的教学形式,张一川、钱扬义[1]论述了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早在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就正式提出了微课的概念。杨明[2]就高职教育阶段实施微课开发进行了大讨论,分别从利用微课做好教学研究、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活动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高职教育中融入微课技术的建议。

2.微课的设计

要搞好微课的设计,必须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课程结构具备独立性、课程设计具备模块化和知识内容具备微型化。

课程结构具备独立性是指微课以独立的结构出现,尽管微课之间是存在松散耦合的关系,但是单个微课有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

课程设计模块化是指将一门课程设计成微课的时候,由于时间限制,因此需要将课程首先进行有机的分割,成为彼此之间有互相关联的模块,然后根据模块的内容制作微课。

知识内容具备微型化是指微课所传授的内容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将一门课程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结构碎片化,使之成为微型的知识模块。

微课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核心概念,清晰地说明主题。同时应该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利用足够的教学资源,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完成集中而又完整的知识总结。在学习评价阶段,要提供离线或在线的习题,健全信息反馈系统,让学习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价值的反馈。

3.Java语言的微课设计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该课程本身原理性强、知识点丰富,而高职阶段又要求突出学生对程序的编写与调试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教学,本课程组将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巩固学习。

微课的设计有一个流程,从知识萃取到教学设计再到媒体设计。在实施微课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如下的流程。

首先是知识的萃取,先将该课程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创设出四个学习情境,将每一个学习情境转化为若干个项目。由于项目彼此之间存在前后的关联性,因此根据项目设计的微课就有关联性。例如在基本编程思想确立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基本信息系统项目中出现了Java的基本语法,主要是不同数值类型的介绍及变量与常量的应用。这里,变量与常量就是教学难点,很多学生知道变量是一种可变的数值定义形式,而常量却是不能产生变化的数值定义形式,但是应用起来却很困难。

我们进行了变量与常量的微课设计,微课的名字很重要,要吸引学生观看。我们取名为“认识变量与常量的区别”,为什么不提定义和应用呢?主要是学生会感觉到定义和应用已经是他们知道的内容,他们现在比较关心的是两者的区别。

教学设计我们以1+1+1的形式,即引入一个案例,灌输一个知识,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引入的案例是在房子里放入两个盒子。房子代表的是计算机内存,盒子代表的是内存的一部分空间。当盒子没有加锁的时候,那么盒子里的东西是可以更换的,只要东西存放进盒子。这样的盒子就是变量,而里面存放的东西就是变量的值。如果盒子是加锁之后放进房间的,那么盒子里的东西就不能更换,原来是什么,现在还是什么。这样的盒子类似于常量,一旦被定义了,那么常量的值就不能产生变化。

接着我们会让学生上机操作,定义和初始化变量与常量,变量的值在定义结束后还能重新赋值,所以是一种可变的状态,但是常量一旦初始化后就不能重新被赋值,一旦再次赋值,编译器就直接报错。

学生通过盒子的形式,牢牢记住了常量与变量的区别,上机的过程无非就是学会如何定义常量和变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来很难的内容就记在心里了,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微课的制作我们采用了录屏软件,由于盒子放进房间的状态,我们设计的Flas,并提示回答信息,两个盒子中哪个盒子的存放的东西可以产生变化。通过简单动画演示,学生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加锁的盒子与不加锁的盒子的区别,进而思维迁移到常量与变量。

微课设计的关键在于脚本的制作,所谓脚本是定义知识的演变与连贯,一个好的脚本往往能决定微课的成功与否。我们将整个微课场景做成脚本,包括解说词与字幕,并反复推敲与琢磨。在录制视频的时候,根据脚本设置的内容,录制一段段录像或者动画。

4.结语

微课是一种以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特殊教育形式,依托网络的发展与信息的膨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入微课,对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4

微课与慕课,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于是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微课制作热的背后,我们基层一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该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应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教学设计方法指导下进行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我们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校课堂上使用的微课作品,并没有教师精心教学设计理念的支持,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课堂的“翻版”或“束缚”。

综观上述一些现象,笔者认为当前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仅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即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部分老师开发的微课基本等同于“课例片段”“微型视频”“微型讲座”,或者是“浓缩课”。二是许多教师把更多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而忽视了微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和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足。三是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仅提供了单个知识点教学的视频片段,不利于师生的学习、观摩和研究。四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微课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质量良莠不齐。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一要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开发。微课程的设计关键是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制作出“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按自己的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目的。二是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如我所在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十分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电教中心负责全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开发,整合与汇聚各优质资源学校的微课作品,电教中心的网站全天候开放,供全区中小学校的师生使用,这样做的效果是既互通了资源,也放大了优质微课资源的效应,同时也更能促进广大老师制作精品微课。三是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可以鼓励广大的一线教师,组成研发团队,以学科教材为蓝本,将教材内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作品。四是要注重团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或学校闭门造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如每年暑假期间,我所在区域的教研部门就组织各个学科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由他们牵头组成五到八人的研发团队,进行专题式的微课程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了低水平重复性的微课制作,又发挥了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名师作用。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5

关键词:碎片化;微学习;微课程;设计模式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环境激发了“碎片化”学习形式的产生,而“微型学习”就是顺应时代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微学习使得非正式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地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来进行片断学习。而微课程就是建立在一个个微型的学习组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思路和线索建设起来的。微课程以它自身时间“短”而“高效”、内容“少”而“精炼”、交互性强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对学习的需求。

1“微学习”和“微课程”概念的提出

2004年,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理念,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微型学习已经成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通过轻便的学习媒体设备使得一个个微型的学习组块被方便快捷地获取、存储生产和流通,学习者在轻松的心情中获得轻快、愉悦和满足感的学习体验。通过若干微课程的学习掌握某项技能或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northerniowa)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s课程(60-SecondCourse)1993)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University)t.p.Kee提出的1min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1995)。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penrose认为60s内的“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2“微课程”与“微课”的区别

微课程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微型教学视频(microvideo),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microcontent),如,文本、音频等,是微型学习的一种形式。为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微课程还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构成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微教学资源环境”,尤其注重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与微课最大的区别。“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而微课程由一系列小容量的学习专题组成,是把某门学科或某项知识、技能的学习解构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微小的专题并进行有目的的重组,形成一个个各自独立但是又缜密联系的微课,微课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的实录视频等都不属于微课程,微课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3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国内学者已经对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展了研究,其中比较早期的有刘素琴提出了微课程的六步设计模式,简称m6。刘素琴认为微课程分为课程目标、课程单元、教学活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6大元素。而笔者从m6模式得到启示,从知识框架、课程设计、学习支持服务三方面来概括阐述微课程的设计制作。

3.1知识体系的框架搭建,确定单元教学的序列

一般的微课程设计易产生“碎片化”。所以,在每一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教师可以在整个知识体系上,将课程拆分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针对不同维度的目标,并且形成教学序列。另外把易混淆的内容进行链接,把相关微课知识形成一个对比、联结,这样可以弥补分散学习的不足。

3.2微课的设计制作

微课设计是微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直观反映教学内容的一环,因此,微课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核心知识的传达。课程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应该是开放的、可拓展的、有一定的生成性,这样可以使微课程具有“生命性”。微课要注重配合性,既能与现实课堂相整合,又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

3.2.1微课知识点的选择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一个优秀的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必须考虑学生自习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生动、精确的教学情境,采用问题引导、故事吸引等方式,这样会驱使学习者的好奇心而去自动的学习10min左右的课程。

3.2.2课程节奏的把握

在微课视频的拍摄录制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简练,生动的开始,简明扼要的阐述要点,关键词句突出,以简洁明了、诙谐幽默的语言艺术,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的过程,确保短短10min之内发挥最大的效用,达成阶段学习目标。

3.2.3高质量的视频设计制作

用摄像头、专业摄像机等设备录制内容,确保视频音画质量,在视频后期制作时也可配合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动画效果,来增加内容讲解的趣味性,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让10min课程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下结束。

3.2.4微课设计的艺术性

微课画面是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内容的重要途径,既有系列感,又突出每一个微课的主题。因此,除了内容之外,文字、音乐、画面这3个元素不仅能够呈现微课的艺术性,同时也能衡量微课的基本质量。画面设计包涵文字、图片、色彩三者的搭配。基于微课短而精的特点,合理画面的整体设计风格变得尤为重要,得当的图片能够配合文字表达某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反之繁杂冗余的画面信息会使得本来就不易懂得论点变得更加混乱,严重影响课程的条理性。在微课设计过程中通过调整字体、字号等方式实现文字在微课程作品中的解释说明作用,强化课程内容的核心观点;恰当的音乐的搭配使得学习者在短暂的学习时间里不觉得枯燥无味,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

3.3学习支持服务

微课程除了将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以外,还涉及课后的归纳总结以及相应的学习评价与社会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评价不仅要进行课程管理,跟踪和记录课程更新,使用情况,还要进行指标体系评定、分析式评价等;教师根据微课程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反思,合理调整微课教学过程。因此,评价与反馈也可以对微课程的前端分析与设计提供改进意见。微课程资源要借助开放的承载教学支持服务功能的微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微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自由的搜索学习所需相应的资源,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搜索资源的时间;同时,在平台中也提供学习帮助、资源评价、在线答疑、讨论协作等功能,为自主学习提供便捷的条件。

4结语

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主体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兴趣和成效,同时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除了要框架清晰、核心知识点突出、课程内容短小精炼、授课形式多样之外,还要加强课程辅助学习方面的设计包括设置练习、反思、笔记、数据统计等等,尤其强调评价体系的完善,也就是说微课程必须从课内到课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全面考量与设计,因此,可以说微课程设计研究将在未来数字化资源建设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5]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5-8.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唐泽.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8]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6

问题一微课在教学中有何应用?

可以从六方面看:1.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2.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3.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4.知识理解,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5.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6.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所以,教学中我们要衡量每堂课进行微课教学的价值。

问题二微课由哪些资源构成,它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内容。

微课是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到web2.0时代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与课程表现形式,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资源类型多样、应用情景真实,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短小精悍、应用面广,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等特点。在中小学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对于实现我国“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资源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有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三微课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哪些?

微课的开发主要有两种。①加工改造式,适用于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同时还可在短时间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②原创开发式,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供全区域内师生共享。一个完整的微课开发环节,既要包括微课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包含微课的应用过程,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才具有应用价值。

问题四适合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的常用软件有哪些?

微课视频的制作一般要用到视频编辑、音频处理和视频、动画合成等技术,相应的免费软件有:绘声绘影、QQ影音、Codedit、Camtasia_$tudio,等等。这些音视频软件的文本教程和视频教程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在此,向大家重点推荐一款高性能的录屏软件——Camtasia_Studi06.0中文版,该软件录屏功能强大,主要录制ppt的演示、操作的内容和教师讲解的音频,可选择有无头像,录完后自动生成微课。该软件操作简便,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即使你是新手,只要稍微动动手,也可编辑一段完美的教学视频。

问题五“微视频”是微课的棱心资源,“微视频”时间多长最适宜?

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事实证明,这样的微课既能让教师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学生也能花较少时间学到最关键的内容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证明,这个时间长度非常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

不同性质的学科,其微课视频长度也应该有所区别,一般来说,理科的微课平均视频时长要小于文科;对于不同的学习对象,也要考虑微课的视频时长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保持时间不长,微课设计制作时要形式新颖、尽量短小;而对初高中生、大学生的微课,由于内容较难,则可适当延长。

问题六微课的应用前景如何?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微课程;实践

伴随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也在加快进程,目前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建设是改革教学形式的主要方向,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也就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形式,主要将信息资源呈现的方式就是主题化、碎片化、微型化,这种呈现方式也受到教育者们的认可。微课程主要是将微视频作为传播教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将老师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演示记录下来,为所需要的使用者提供知识服务。

一、计算机技术对微课程开发中的价值

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将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片段录制下来,制作成微型视频。在微视频中包含了素材课件、知识点分析、操作步骤讲解、学生反馈等内容的辅助教学资料。

微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形式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又是在传统教学上拓展和创新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程创设的核心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是否能够熟练、有效的使用计算机技术也能反映出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也能够检测出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使用效益。微视频最为微课程的核心关键,它的质量自然和微课程的效果有直接关系,而微视频的制作质量是依靠于计算机技术的。比如对于课堂教学的拍摄、软件的制作合成和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混合处理的技术方面,都是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视频的制作处理优势。

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快、精、准。我们在制作微视频时,要考虑它的容量问题,力求在内容的处理上实现最大的效果和价值,从而能够满足微课程使用对象的各种需求。

要实现这种和使用对象良好的互动的效果,也是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和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的,比如,电脑、视频播放器等。微课程在时间上较短,一般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的,信息量不大,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对教学的研究反思。

二、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实践

1.微课程设计中对计算机的应用

微课程的开发核心内容就是微视频的设计。计算机技术在这一环节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微课程实施方案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二是制作和设计微课程的开发模式,采用计算机数据技术。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时,要结合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一般要坚持一下几个基本原则:

(1)要重视微课程设计的教育性,课程的内容是一种在线形式的教学信息,主要是帮助学习者解决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和不解。

(2)要注重设计上的趣味性,一般学者都对具有趣味性的知识具有探索的欲望,所以提高微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很好的发挥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者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在对微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中,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分析微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据建设的需要发挥多媒体技术、信息统计技术等方面的作用,对微课程的使用对象、使用特点、使用科目做到充分的了解。比如以声乐发声教学为例,教学目的是让使用对象掌握到发声的原理,如何调节气息,怎样咬字等内容,这也就是使用对象在微课程中所需要的知识。

二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微课程的开发平台,进行微课程的设计。

2.微课程制作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在微课程的制作当中,需要按照基本的制作步骤进行操作,一般包含了七个制作环节:选题设计、教案编写、搜索教学材料和设计任务练习、制作课件、实施课堂教学并进行拍摄、对拍摄的视频进行后期处理等,在微课程的制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选题设计、准备拍摄所需要的工具、录制视频。

首先来看选题设计,在课程的选择上需要利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建立丰富的教学题目库,方便对课程题目进行选择。对教学题目库中的每项内容进行说明,涉及到的知识点必须足够细致,方便微课程制作时的使用。

其次就是在拍摄时,会利用计算机的拍摄软件,在拍摄这个环节中包括了对微课程主题的设计,根据现在所有的教学资源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知识点的需要还要设计出相应的ppt。

然后在利用拍摄工具对整个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在录制完之后对视频进行简单处理,筛选出需要的教学内容。

3.微课程后期制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重要功能,发挥电脑上录像软件的作用,将ppt、word和手写输入软件等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并进行录制。

教学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还可以配合标记工具尽量让教学过程变的具有趣味性。完成以上工作后,就需要对录制好的视频进行后期处理和制作,一般后期制作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录制好的视频导入出来。

(2)把视频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进行画中画、画中音等内容上面的处理以及进行变焦调整。

(3)对视频的大小进行调节,在变焦轴上进行调整,防止视频显示出来的区域大小不同。

(4)对画中画在视频中的位置进行处理。

(5)根据视频的时间,将时间轴上的滑块拖放到适当的位置,然后进行剪辑,完成视频的后期制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微课程的开发设计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微课程教学在对传统教方式进行创新改革上也去的一定实践效果,但是,微课程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也才是初步发展阶段,对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发设计也还是探索期。

在微课程之后的发展中还是需要以及课程资源的特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应用平台,开发设计出将网络技术和对媒体技术结合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中的利用价值,不断拓展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王吉,邱海斌.计算机技术在微课领域的应用浅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8:207.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8

关键词:微课医学英语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76-01

一、微课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总的来说,“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主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教学时间短,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而“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能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微课的内容精简,主题更加突出,主要是为了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主题、教学环节的教与学活动,或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内容的教学。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二、高职高专医学英语学习现状与学情分析

目前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遇到不少阻力,由于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从而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导致了许多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甚至个别同学专心学习专业课,放弃了学习英语。此外,学生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控能力不足,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眼高手低,非常看重相关英语考试证书,但又不愿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最后一个制约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的因素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教师在授课内容、考核内容的选择、安排、设计方面要兼顾两头,有时很难取舍,真正实现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优化配置,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充分利用“微课”,优化医学英语课程教学

1.微课设计的指导思想

“微课”不微,在课堂教学中以微视频来折射课堂教学的导入材料、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习题的操练等。整个微课的设计指导思想贯穿了教学培养目标、内容、反馈等环节。高职高专医学英语课本身具备一定难度,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内展示两到三个微视频,用来导入内容、讲解重难点和提供练习。这样,在课堂上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便于学生在课外对微视频反复观摩和练习,加深理解和扩充知识储备。

2.微课设计中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传统的高职高专医学英语课堂中,由于受到课程本身的难度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的限制。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并让他们练习重点、难点。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微视频自身的优势能让学习不受课堂的局限,教师可以更加灵活的整合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资源。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医学词汇学习记忆方法,?告诉学生根据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进行相关分类,找出最佳识记点,提高学习效率,如用以下分类法展示:

(1)dyspnea(呼吸困难)可分解为:dys一困难;一pnea呼吸;又如glucopneia(低血糖)可分解为:gluco一葡萄糖,一pnea减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该类词汇分解词500左右;(2)相对词:如diastolic舒张的,systolic收缩的;又如internal内部的,external外部的;healthy健康的,unhealthy不健康的。教学中提供60多对相对词;(3)同义词联想记忆:如pain指精神或肉体的疼痛;ache指局部持续痛;sore指疼痛发炎,一碰就痛;dull指钝痛,隐约疼痛;throb指抽痛;smart指剧痛;prick指刺痛;burning指烧灼痛;colic指绞痛。又如treatment治疗,处理;cure用药物治好某病;heal治愈;therapy治疗方法。(4)易混淆词:如amputation(截肢),ambulance(救护车),ambulation(下床走动)。又如nap小睡,nappy尿布,nanny保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30多组易混淆词的区别;(5)相关词:如heart(心),liver(肝),spleen(脾),lungs(肺),kidney(肾),又如face脸,forehead前额;temple太阳穴;eye眼;nose鼻;nostril鼻孔,check面颊;mouth嘴;lip唇;chin颌;beard胡子,throat喉咙;jaw颌;neck脖子;ear耳。(6)联想词:如:acupuncture(针刺),herbs(中草药),moxibustion(灸法),massage(按摩)。又如emesis呕吐,nausea恶心,heartfunction心功能,heartmuscle心肌,myocardiumcontraction心肌收缩,palpitation心悸,cardiacrhythm心律,cardiacmurmur心杂音。

通过上述关于医学英语词汇记忆的串讲,教师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组合和配置,做到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单个看似独立的知识模块构建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分解和组合所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3.微课设计中所融入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教育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因此,在微视频的制作内容方面应突出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先导,以情景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所必备的职场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要依据医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和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设计相对合理的医学英语特定情景讲解,案例分析等内容。在课堂经学生观摩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所讲解内容进行操练,并及时点评。

最后,微课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对传统课堂的变革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牢记教学紧跟时展步伐的理念,深化教学活动改革与创新,让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出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9

【关键词】微课;学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1-0084-04

最近,国内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似乎就是“微课”或者“微课程”了,较为典型的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例当属广东佛山所开展的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了推动微课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目前,该大赛已进入微课作品的评审阶段。

从教育部到区域性教师培训和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再到一线教师的教学中,似乎都刮起了一股微课风,微课的兴起并逐渐融入课堂教学,正渐渐地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较成功和较有影响力的模式当属可汗学院模式,以及由可汗学院模式演变的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的翻转课堂(笔者认为,可汗学院发展至今,更偏重于学生利用其教学视频开展自主学习,并利用学习分析系统进行学习的自主监测;翻转课堂更偏重于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同时也需要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上的革新)。微课方兴未艾,作为一线的学科教师,在这股微课风中该有何作为呢?

拥抱微课发展趋势,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其教学模式、教学风格也逐渐定型,如果没有较大的外力推动,那么,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要想改变是比较困难的。

随着翻转课堂理念的不断传播和可汗学院教学模式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微课的兴起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在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时,作为学科教师应该自觉大胆地拥抱并接受这一趋势,在微课的发展趋势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实践的落脚点,努力吸收微课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微课一般将时间长度限制在10分钟以内是根据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来确定的。

了解微课,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教情、学情的微课应用模式

作为一线学科教师,如果只停留在拥抱微课的发展趋势上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微课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微课的特点、微课的制作方法,并在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情况的微课应用模式。

1.了解微课及微课特点

黎加厚教授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为: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2]。

从以上黎加厚教授和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来看,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型教学视频,但是,微课仅仅只有微型教学视频是不够的。因为,仅仅只有微型教学视频的教学就如同从一个长长的视频中切取一个小片段作为教学资源来使用,没有包含课堂教学中所需的其他教学元素,如练习、学习目标说明。因此,需要给微教学视频配上相应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说明、练习,甚至课后的教学反思等元素,才能够真正称得上微课程。如可汗学院的微课中,不仅有课程介绍,还有课程学习计划,这样,能够让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就能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也就是说,微课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课程的形式与形态,需要具备课程所必须的元素,如课程介绍、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课件、课程学习单、课程练习、课程学习反馈以及教师在实施微课教学后的反思。

从微课的定义中对课程时长的限制可以看出,微课最鲜明的特点是短小精炼,该特点是由人的认知规律特征决定的,因为一般人的注意力能够持续有效集中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而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能够持续有效集中的时间则更短。微课的另一个特点则是精炼,因为时间短,只能够对知识点、或经典习题进行精讲。

2.了解微课的制作方法

目前常用的制作微课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运用摄像设备(如手机、DV、摄像机)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及过程全程录制下来;(2)运用CamtsiaStudio、Snagit、Captivate等软件录制教师通过手写板的书写过程,或者是在ppt、word、画图软件中的讲解过程;(3)运用office2010、office2013中的ppt,将设置好自动播放的ppt课件通过“文件另存为”的方式直接保存为视频格式的文件;(4)在一节微课中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组合方法制作微课。

3.制作微课中需注意的问题

学科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就不可避免地要自己动手制作微课,因为网上搜索到的或者从其他同学科教师处拷贝的微课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制作微课的实践经验,提出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四个问题。

(1)不要从录课视频中切片或截取

学科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是非常忙碌的,能够用来设计、制作微课的空余时间非常有限,于是,有的教师为了省事,就拿来自己上公开课或者汇报课时所录的视频进行切片或截取,然后作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使用。

其实,通过切片或截取的“微课”,按照上述微课的定义严格来讲,是不能够称之为微课的,只能够叫做课程教学资源。因为,这种教学资源不仅可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可能缺乏课程的基本要素而没有形成微课的系统,如微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单或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

(2)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以学生为中心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因此,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即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3]。

那么,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在活动的设计上,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尽力避免教师在微课中的反复讲解,尽量做到精讲,以学生解决问题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替代灌输式的讲授。其次,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过程性的连续的评价与反馈替代片段性的结点评价。最后,为了实现上述两点,在微课的设计中除了录制的微视频外,还应该包含微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反馈测评(如练习题、学习反馈表)以及微课的拓展教学资源。

(3)理顺微课知识点与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关系

学科微课的知识点来自于学科课程知识体系之中,因此,微课中的知识点与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其他知识点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微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节微课中不可能包含较多的知识点,原则上一节微课包含一个知识点。但是,在高中和大学学科中知识点的难度普遍较高的情况下,则需要教师对微课知识点与学科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如果两个知识点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如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在满足时间限制(10分钟以内),适应高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学习特征的情况下,一节微课可以包含两个知识点。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科灵活处理,不要太拘泥于原则的限制。面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微课,笔者建议一节微课只包含一个知识点,以减轻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认知负荷。

也就是说,学科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应该树立大课程的意识,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不要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因此,学科教师在分割知识点制作微课时,需要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再设计,使微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微课开发与应用环节说明

一节完整的微课开发环节应该包括微课的选题、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制作、微课的教学应用和应用反馈与反思等环节,而微课教学应用后的反馈反思能够进一步促进微课的再设计与完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微课开发与应用环节

4.大胆探索和创新微课应用模式

微课作为一个新事物,目前较为成功并取得一定影响的是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肯定不会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为,一种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也正是这种不完善,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探索和实践的舞台,探索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模式。在这种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两个方面是:微课的使用应该结合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教情;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1)微课的使用应该结合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教情

笔者在“制作微课中需要的注意的问题”中已经阐述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样,在微课的使用中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对于学情的考虑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来说,容易遗忘、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是否可以使用微课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因为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同的。而对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考虑就是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特点,适合用微课的时候就用微课,不适合运用微课的时候就不用。因为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多样的,只有运用最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才能够实现教育效益和质量的最大化。

(2)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体现在,一线学科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如何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如可以在课前的知识回顾阶段,运用微课来回顾上一次、或上几次课所学知识的重点、核心概念,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为课堂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或者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把课堂作为答疑解惑与讨论的场所。当课程进行到课中时,可以利用微课程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提炼,梳理出课堂学习知识的核心概念。而当某次课堂教学处于尾声时,可以制作交互式的微课程(在该微课程中有核心概念的知识内容,也有针对核心概念的少数但经典的练习)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4]。

利用教学案例微课进行教育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由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不可避免的话题,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其不可回避的路径。不管是新教师还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要想在教师专业成长上走得更快更远,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反思,思考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或优点。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不能速成,而且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积淀。

以短小精炼为主要特点的微课,一出现就迅速赢得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和热爱。之所以深受好评,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的忙碌导致了时间的碎片化,找不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碎片化的时间跟短小、精炼的微课程结合起来,就像天作之合一样,既满足了现代人的学习需求,又不会挤占学习者太多的时间,从而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变得更加可能。而教师,无疑是亟需解决这一学习需求的人群。另一方面,微课能够帮助教师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根源,思索问题的解决策略,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反思可视化。

如微课《在路边鼓掌的人》,向我们尤其是教师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要也不应该把我们的孩子打造成一模一样的,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比什么都重要。“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这是孩子的心声,是多么的纯真,没有一丝世俗的杂念。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真的倾听到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心声了吗?即使倾听到了孩子的心声,我们能够做到尊重孩子的心声,而不是一味地死盯着成绩不放吗?或许,孩子的成绩真的很重要,学科教学的成绩也很重要,但至少,这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或最终目的,因为,育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也许,当我们学科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时,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就更近了一步。

结语

微课和微型课的核心区别篇10

关键词:微视频;课堂教学变革;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1-0092-04

引言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与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以提供“互联网短信”服务著称的twitter网站。[1]随着twitter的兴起和广泛运用,人们发现这种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符的限制,但其所传达的内容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同年10月,谷歌公司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2],预示着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来临了。此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录制微视频解决教学难题,以微视频开展教学的理念似乎一夜之间深入人心。

在教育领域,微视频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时长约为2~20分钟,是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事实上,视频类教育资源并非新生事物,其经历了教育电影、教育电视、网络课程视频、微视频等多个阶段。[3]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就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的概念。[4]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综合了以往设计短小课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但这些构想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得不到实施。近年来,随着wi-Fi、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ipad、Surface等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移动化、微型化和碎片化已经成为可能,学习资源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改革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微视频作为智慧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入境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国内部分学校(如山东省昌乐一中、重庆市聚奎中学等)开展了校内翻转,微课大赛等赛事的举办也使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得到了推广,但是由于微视频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新宠,所以取得明显实效的实践案例较少,能从区域范围以微视频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案例则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上海市普陀区实施的“J课堂”项目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分析,以期获得区域内推进微视频应用的有益启示。

上海市普陀区“J课堂”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直以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是制约普陀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详细介绍上海市普陀区推出“J课堂”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和微视频应用模式。

1.实施背景

上海市普陀区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0万,属于城乡结合部。它是以人口导入型为主的教育大区,随迁子女较多。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普陀区“J课堂”是“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的核心课题,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举行的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中,普陀区“J课堂”实践案例参展,并得到专家领导和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它被收录到教育部区域信息化案例库。

2.实施方案

(1)组建项目团队

普陀区“J课堂”平台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云研究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打造,是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教研员、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组建的。普陀区教育局行政上的推进,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专业引领还是依靠普陀区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项目学校实践研究,多方参与,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智能推送、学习分析于一体的“J课堂”云平台。

(2)微视频开发

普陀区教育局根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反映出的初中理科教育偏弱的现状,从学科团队的视角出发,分别组成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三个主力研究队伍。每一支队伍都由市区级教研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并聘请市级专家进行备课指导,集中精力打造适合区情的初中数理化优质微视频资源。从选题、方案、设计、预录、录像五个环节设计了微视频“五步骤、三循环”的研究结构。[5]“J课堂”微视频的开发重点发挥课堂一线教师的作用,研究团队共同确定学科微视频的选题和录制计划,并由录制教师对录制方案和教学设计进行迭代设计和反复打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3)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开发与使用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普陀区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开发,致力于打造集学习与评价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云平台。下面从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三个方面功能,即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据记录分析学情和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对其应用进行分析。

①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普陀区从教育教学改革优质资源匮乏,优秀师资有限、分布不均衡等瓶颈问题出发,组织参与课题的所有学校的特级教师们一起开发微视频资源,供全区所有学校的师生共同使用。

②数据记录分析学情。“J课堂”平台是以“数据驱动的教学”为核心理念。首先,通过学习过程记录、智能反馈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暂停和回放情况、学习次数、学习时间等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相互提问和回答,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惑答疑,指导学生的学习。最后,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中插入一些题目让平台自动判断,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和做练习的情况,为学生个性化地推荐接下来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③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J课堂”平台借鉴了可汗学院制作知识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导航系统,将片段性、碎片化的微视频学习资料形成知识体系。在平台内,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学习进度:蓝色表示已经学过,黑色表示正在学习,灰色表示尚未学习。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按知识结构组成一个知识网络。

3.微视频应用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所学校根据学校的情况、生源等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应用模式。“J课堂”云平台上的微视频旨在帮助学生为课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应鼓励学校和教师尝试创新教学的主体需求和学校特色。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三种微视频应用模式。

(1)洛川学校“三段式”应用模式

由洛川学校刘爱武校长带领的e教易学工作室,致力于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他们开发了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段式”应用模式。

在课前,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微视频,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预学习,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教师通过人工批阅或问卷星统计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对正确率高的内容可以不处理,对错误率高的内容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同时为课堂内容的调整做准备。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课后,以单元知识点为单位,复习并完成检测题。学生整体建构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虽然微视频是由单一知识点录制而成,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但是学科知识有其系统性,能完善“J课堂”平台微视频的系统性,让学生实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利用“J课堂”平台上的微视频知识导航框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统整。

(2)北海中学“四驱学习”应用模式

北海中学借助微视频打造初中“四驱学习模型”应用模式。该模式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驱动预先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内容。第二步是预学交流,主要是驱动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积极思维品质。学生在家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教师上课时把导学单收回,通过对大数据和导学单的双重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思辨,培养思维品质。第三步是主题探究,主要是驱动师生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每节课上教师会设置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培养多样性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等。第四步是当堂反馈,主要是即时检测,驱动自我检测,提升即时学习效率。

(3)金鼎学校“aB组分层教学”应用模式

金鼎学校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学生多数是从乡村进入上海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为了实现均衡优质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J课堂”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教学,所以自参与普陀区“J课堂”以来,金鼎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J课堂”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

1.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

微视频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资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通过对普陀区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微视频应用的分析,笔者得出有效利用微视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首先,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不同,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使用要讲究前提条件,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例如,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名师微视频并非是拯救教学质量的“救命稻草”,也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普陀区“J课堂”微视频能根据普陀区学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微视频。微视频短而精,知识点明确具体,所以在教学情感教学类内容时,它的适用性不强。最后,要根据课型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微视频。教师不仅能在讲授新课时应用微视频,而且在课外内容拓展、总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2.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视频学习体系

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方式展现的显性化、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具有知识管理、学习导航、学习评估等功能。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差,而微课程大多是单个或者零碎知识点的堆积,这对学生理解单一知识点会有较大的帮助。“J课堂”基于学科的微视频知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他们通过观看系统的学习微视频,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基于知识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很容易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该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为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3.利用微视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平台的建设不可或缺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是中国本土缩小版的“可汗学院”。从“J课堂”云平台推进普陀区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云平台上可以同时实现学生微视频学习、教师教学任务、师生课程在线讨论、学情分析等功能,实现教学的线上互动。同时,微视频学习平台根据课程学习视频的点击数据,如学习时间、点击数量等,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给教师一整套学情分析资料,供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