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十篇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十篇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16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做为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随父母进城,留在了农村,以及离婚率逐年上升,社会产生了大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称为特殊群体)这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问题,如何关注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新课题。这也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____县教育系统关工委从____0年开始就对全县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及监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分布广泛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6992人,其中留守儿童1368人,占3.7%;单亲或双无亲学生1738人,占4.7%。即特殊群体儿童3106人,占学生总数8.4%。分布在全县城乡中小学。

(二)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监护方式多,但监管无力

调查显示:单亲、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监护方式。一是单亲监护占34%;二是隔辈监护占59%;三是亲属监护占3.8%;第四种极少数是同辈监护。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成长。由于监护人多数年龄偏大(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在50岁左右),而且文化水平较低,生活方式、思想教育观念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沟通。大多数监护人不能辅导或身体不好,在学习上无法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45%的学生学习成绩偏下,成绩优秀较少,40%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加之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

(三)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受损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及单亲家庭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而且监护人重养轻教,久而久之变得精神空虚,沉默寡言、内向孤僻,与同学很少交流,部分人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甚至变得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说谎、打架、好吃赖做占25%。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父母离婚、家庭破裂,使儿童在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失去了这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对儿童是一种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和伤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势必带来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学生往往感觉低人一等,并产生严重自卑心理,表现对未来没有追求,学习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单亲或双无亲家庭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往往出现更多的敏感和多疑心理,精神紧张、不稳定,上课精神不集中开小差,有的还形成了极端性格。

(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行为偏差

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少年本身行为自律能力很差,多数监护人忽视对孩子行为的正确引导,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大的过错,一般采取认可态度,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以“不出事就行”为最大安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走出家门,有的走进网吧,沉溺上网和电子游戏。再交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朋友,于是吸烟、喝酒,甚至早恋、,有的还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五)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沟通配合,大多数家长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未向老师了解过子女的情况,即使了解也是鞭长莫及。

单亲和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辅导。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心理教育、生理教育、安全和法制教育。

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完善学校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和家庭联系卡加强管理。以校为单位建立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信息,记录品德、学习、行为,并建立谈心制度。黄沙中心校为154名留守儿童和183名单亲学生建立了档案,成立了帮扶单亲和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分析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采取针对性措施帮扶每一个人,力求对特殊群体学生在心里上给予关爱、生活上给予照顾、学习上给予指导帮助,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达牛小学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通过开设亲情电话、实施家访制度与单亲和留守儿童的父母交流沟通,每半月向与其监护人询问在家表现以及思想动态,成立了心里辅导站,对所有特殊群体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2、开展关爱单亲和留守儿童帮扶系列工作。一是对特殊群体学生实行定人监护。黄沙中心校实行“大拉小手”、“五老”分片包干、党员“一帮一”对单亲和留守儿童实行“照”、“管”、“教”。张复兴在活动站一直担负单亲和留守儿童家长职责。给单亲和留守儿童买书、买学习用品,辅导功课、个别谈心,有病给找大夫、买药、输液直至孩子病好。使叶婷婷等5名单亲、留守儿童没有失学;桓洞老教师姜兴华、刘继香帮助父母离异的双胞胎胡双、胡倩没有失学,一天比一天进步。二是交朋友,洪家学校

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学校领导就是她们的亲人,日常活动生活格外照顾,课外辅导吃“偏饭”,使班级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三是“手拉手”,台南中心校开展五老“大手拉小手”和学生“手拉手”关爱特殊群体,为安力坤治病捐款3000余元,全校无一人失学。四是关爱。____二中还成立了“爱心超市”,衣物和学习用品随用随取。有难大家帮,使特殊群体学生“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为他们架起幸福快乐成长的桥梁。3、开展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逸夫小学、韭菜台、会山等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对特殊群体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疏导,减轻心理压力。配合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意志和品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各种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增添他们乐学、爱学的良好情绪。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开展寓教于乐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特殊群儿童明辨是非与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5、建立学校寄宿制。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儿童可到寄宿制学校寄宿,给他关爱,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突出家庭教育

1、要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树立孩子健康发展需要家长全面关怀的理念,重视对孩子全方位监护。

2、确定好监护人,注意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3、外出打工父母或单亲父母,尽可能与孩子多联系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全面发展。

(三)注重社会教育

1、县政府、乡镇、村组及妇联有关部门重视对单亲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应专项部署单亲和留守儿童工作,并纳入均衡发展目标之一。

2、倡导党员干部和社会热心群及“五老”担当义务辅导“家长”关爱每一个单亲和留守儿童。

3、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开展文化建设,让单亲和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4、以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学校为主体,吸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参与,成立“乡镇单亲和留守儿童关护领导小组”,及时总结布署推广典型,寻求解决单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好方法、好举措,发挥行政教育部门和学校主力军的职能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还处在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单亲和留守儿童的责任感。

1、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及失去双亲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问题,单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2

据新华网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单亲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上千万,并且每年以50~60万的数量递增,这当中70%左右是单亲母亲家庭的子女。

房新枝和陈钟林(2000)在其研究中从社会工作的福利、服务、保护和增权,干预和解决问题,分门别类服务与综合服务这三个基本视角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屈勇和刘刚(2008)以四川省某乡镇为例,总结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的三个空间,即单亲家庭面临经济困难却难以获得物质支持、单亲家长面临情感困惑却难以获得情感支持、政府有介入单亲家庭帮扶的意识却欠缺社区支持,并提出了发展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和积极发挥社区作用等专业帮扶策略。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家庭科学的副教授克莱尔・坎普-杜什在研究了过去30年(研究跨度为1979年~2009年)采集自全美约5000个家庭(包括4910名母亲和11428名孩子)的信息后发现,只要家庭结构稳定,出生和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行为表现方面并不比来自双亲家庭的孩子差。研究称:“我们的研究显示,对许多孩子而言,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一个关系稳定的家庭――孩子最好不要经历父母离婚或其他家庭。”

基于以上背景,结合江门义工服务总队开展的两届“护苗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项目的筹备与实施,我们提出要运用专业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单亲家庭需求进行指导和分析,构建完善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打破学校或家庭单一的教育模式,加强各项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亲家庭成员的主体性和潜能,重构良性的单亲家庭亲子关系。

一、社会生态系统下的单亲家庭特点

社会生态系统涉及三个系统:微观系统,指对个体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对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中观系统,指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单亲儿童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之间的顺利转换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方面;宏观系统,指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不直接参与的系统以及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一般指组织、社区和社会文化。

因此,在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没有把单亲儿童独立出来,而是将其作为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环境中考察,同时又把家庭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我们不仅要关注单亲家庭本身的家庭状况,同时也要考察单亲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受教育水平,运用生态视角理解这些家庭成员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的相互支持关系,运用家庭网络支持系统改善单亲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家庭沟通交流状况。

在单亲家庭工作中,我们将焦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增强家庭成员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除环境中阻碍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增加社会资源,促使环境更好地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

二、内外影响力范式与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关系

内外影响力范式认为,单亲家庭自身及其环境中生成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力量促成了他们用某种方式行事,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内部”是指个体内在的动机,而“外部”则是所有对个体行为施加影响的外在因素。自身及其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个体用某种方式行事,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

如图1。

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资源。非正式的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非正式资源系统还常常帮助个体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正式的资源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群团组织,包括工作单位、各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另一种是社会性资源,它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在单亲家庭中,正式的资源系统属于内外影响力范式中的宏观因素,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属于中观因素,两者都属于导致行为改变的外部力量。

在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强调通过外在力量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行为。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我们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三、构建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可行性

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和实践从优势视角强调对象的优点,强调单亲家庭成员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相信他们有优点,有他们内在和外在的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力是巨大的,要增强单亲家庭的能力,随时做好改变的准备。

优势视角还特别强调单亲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是正常的家庭形式。单亲母亲的问题不是单亲母亲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福利不足、社会歧视观念等导致的问题。单亲家长具备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智慧,而不是纯粹的可怜的弱者。

因此,单亲家庭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系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加上自身的内在努力,是可以增强家庭功能,改善家庭关系的。

四、以“护苗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项目为蓝本,构建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和实践主要是通过广东省江门市义工联开展的“护苗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项目的筹备与实施来实现。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中,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包括市义工联、市义工联弘志义工服务总队、市教育局、五邑大学、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台山玉石协会等,这些组织和部门主要为项目提供支援,其中市义工联弘志义工服务总队负责活动策划、招募义工、联系场地和监督评估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包括义教老师、巾帼义工、心理教师。

因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才是项目活动落到实处的一线执行者,我们把重点放在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具体的操作如图2。

义教老师通过对单亲家庭上门调研和“二对一辅导”的方式开展义教陪护活动;巾帼义工负责招募义工,对单亲家庭上门调研,每个月追踪慰问家庭情况;心理教师负责培训义工,对单亲家庭儿童进行简单的个体心理辅导,处理义教老师和巾帼义工反馈的问题,对单亲家庭进行个案督导,组织单亲家庭开展户外拓展活动,负责对单亲家庭儿童和家长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组织义教老师、巾帼义工开展个案点评会等,具体安排如表1。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3

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对应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品行模式,以反复而持久的性,攻击性或对立违抗性为特征。品行障碍行为的发生不是由于一时的过失或年幼无知,而是一贯的行为模式。国内调查发现,该障碍患病率为1.45%~7.35%,男女比例约为9:1,患病高峰年龄为儿童后期和青少年早期,约13岁左右,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在近10年呈上升趋势。

品行障碍主要分为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儿童主要表现为对立违抗。心理工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1.起始于儿童期,表现为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无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性或攻击。如: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教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等。2.社会适应困难或不良,与年龄发展水平明显不一致,行为偏离常规。品行障碍儿童通常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感情,伙伴关系肤浅,具有高度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缺乏罪恶感、羞耻心、同情心和责任感。3.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4.排除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其他疾病。

儿童品行障碍行为如能及早发现,适时干预,可望得到纠正。难于纠正者有的可发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有部分人发展成精神病,他们抑郁和自杀的危险性高于其他人。

一、品行障碍的形成与生物学、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有关

(一)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人的行为模式中起重要作用。从临床观察发现,父母有行为或犯罪记录者,其子女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不排除家庭影响)。近代遗传学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与双卵双生子的共同犯罪率有明显差异,前者为35%,后者为13%,表明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

生化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研究发现,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水平较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力也较弱,容易出现违抗和攻击行为。智商低、围生期并发症等因素也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二)家庭、学校因素

家庭成员残缺或关系不和、家庭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缺乏爱、不顺畅的亲子关系、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是儿童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儿童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身心发展和正常社会关系的确立具有重大影响。社会学家研究结果显示:缺乏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与双亲缺乏情感的认同,缺乏亲密感情交流,这与少年犯罪形成有一定关联。

家长娇纵溺爱、管教过严或放纵不管(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家长脾气暴躁、家庭成员有不良行为等是儿童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成因;过分娇惯,过度保护对行为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对国内少年犯罪原因调查研究表明,失去家庭和学校教育,闲散、无固定职业,游荡于社区的少年儿童有95%以上会发生品行障碍。研究还发现父亲或母亲一方严管,而另一方偏袒或者在管教上采取前后宽严不一致的方式,都会产生严重后果。

此外,家庭成员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对品行障碍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方针政策不完善,学校对成绩过度关注,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形式化,教师对儿童异常心理缺乏了解,教育方法不当,如处罚过多、处理简单粗暴、冷漠、忽视、放任自流等师源性伤害,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障碍儿童的不良行为。

(三)社会因素

社会中的不良因素,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暴力宣传等),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良的社会交往等对该障碍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交往,也是促使儿童品行障碍发展的中介,亚文化圈的影响不可忽视。同伴或同龄人往往会存在相同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学习差的学生会有相近的学习观,品行问题在这些学生中较多出现。

(四)其他因素

学业成绩差、学习困难、注意障碍和多动、困难气质等均与该障碍的形成有关。

二、品行障碍的治疗与辅导

对于儿童品行障碍,预防是关键。家长应为孩子提供温馨、和睦的成长环境,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对儿童的行为应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和要求,对儿童的教养既不能放纵,也不能过分溺爱。已经存在品行障碍的孩子,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家庭管理教育、学校教育、专业支持下的认知行为矫治等。

(一)专业治疗与辅导

1.认知和行为矫治

品行障碍的儿童存在认知缺陷,错误的认识不但产生各种不良行为,而且也为不良行为的存在找到了借口,使其合理化;即使没有错误的认识,他们也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去遏制不适当行为的出现。认知疗法的使用较为广泛,其目的在于帮助患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考虑后果,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从而减少不适当行为的出现。

行为治疗目的是为了改变或消除患儿的不良行为,主要采用正性强化法、消退法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较常用、效果较好的行为治疗为阳性强化法。对每个品行障碍的儿童,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靶症状)都不尽相同,阳性强化法需在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行为取代其靶症状。每当不良行为被良好行为取代时,给予物质、精神或社会性奖赏,以求得良好行为的保持。

帮助患儿重建自我形象是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的患儿长期不被家长教师和伙伴接纳,自我评价很低,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有的发展到去社会上去寻找接纳自己的群体。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去除贴在孩子头上的“坏孩子”的标签,寻找闪光点,并不断加以强化,树立其自尊心,帮助其战胜挫折感,增强上进心。

2.短期强化治疗

可采用日间治疗、周末治疗或者短期住院治疗的方式,将患儿从家庭环境中暂时解脱出来,与可能导致患儿品行问题的家长分开,一则可以使受虐待、遇到应激的患儿借机渡过危机;二则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医疗上的帮助,心理上的支持;还可以在安排良好的治疗过程中让患儿的认知发生改变,进而引起行为的变化。

3.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有效地治疗品行障碍。但对其伴随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药物治疗,无疑可以为最终解决品行问题打下基础。对多动患儿进行兴奋剂治疗,对情绪抑郁或焦虑患儿进行情绪调节剂治疗,都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成功治疗方法。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对症治疗,如冲动、攻击严重者可选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哌啶醇、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等或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稳定情绪的药物。如伴有活动过多,可选用哌甲酯、苯异妥英等中枢神经兴奋剂。对情绪焦虑者可服用地西泮等抗焦虑药。易激惹是患儿出现暴力和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则应考虑使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二)家庭辅导

辅导过程需将整个家庭视为一个功能系统,而不仅仅是将焦点集中在儿童身上。应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家庭功能结构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从而改变体现在患儿身上的不适当交流方式,以解决现实问题。包括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增加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辅导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与合作。

家庭环境的熏陶,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能有效改善儿童的品行问题。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不当,如对儿童溺爱,百依百顺,则使儿童的行为没有是非标准及行为准则,并形成惟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特点,在与伙伴相处时,如果自己的愿望不能满足,则易产生仇恨心理,采取报复行为。当自己能用拳头征服别人时,产生自我满足及成就感,以后,就会常采用攻击来处理与伙伴之间矛盾。因此,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应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减少自己的不良行为,对儿童进行正确引导,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

家长对儿童品行障碍的了解程度,科学矫正理念和疗法的使用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障碍都会产生影响。为孩子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告诉他什么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偷窃、抢低年级学生的钱、打人、纵火、残害动物等等),如果出现这种行为,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让他明白自己行为的界限在哪里。同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强化,逐渐弱化和消退不良行为。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教师。加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性,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适当的方法矫治患儿的不良行为是家庭辅导的关键。

(三)学校辅导

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全方位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辅导的有效性。辅导品行障碍儿童,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尊重、接纳、欣赏患儿,公正地对待患儿,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增加与学生的正常交往,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接纳,学会包容和帮助。

(四)良好的社会环境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4

一、认真细致地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

1、留守儿童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期,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从调查统计中看到,随着我镇劳动输出人数的增加,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全镇18岁以下儿童总数5020人,留守儿童为2850人,占学生总数的56.77%。

2、“留守儿童”父母亲的务工现状。

从调查的结果看,“留守儿童”的父母到外省外市务工的占大多数。在外省务工中,以在上海最多,占外省务工的60%以上,“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3、父母亲与“留守儿童”的亲情交流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与外地工作的父母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的占84.11%,半个月到一个月通一次电话的占12.15%,半年及以上通一次电话的占3.74%;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农忙时回家的17.76%,春节回家的占58.88%。

4、“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从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调查结果看,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由祖辈监928人,亲戚监护603人,朋友监护303人。

5、“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心理性格发展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结果显示,有12.2%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在同年级倒数几名的也大多是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行为习惯普遍较差,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遵守规章制度方面也比其他同学差,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会出现偏差,从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焦虑、任性、暴躁的性格特征。

6、特殊的“留守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还有一批特殊的留守儿童,他(她)们是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有的还是孤儿。

二、加强领导,多方协作,积极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为此,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校园内开通“亲情热线”和“留守儿童”求助电话,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等,并积极配合镇妇联经常向镇领导汇报工作。学校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到学校给学生上法制课,让孩子从小就学法、懂法、守法;定期召开校外辅导员座谈会,共同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协调,这为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1、建好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将调查信息分类整理建档。各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对留守儿童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记录。并对孩子在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形成材料反馈给家长。

2、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

各中小学校长带头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自己买本子、笔和课外书送给帮扶对象。对留守儿童坚决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3、净化环境,加强教育。

每年秋季开学,万山镇妇联、政法部门协同中心校对全镇每所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顿,对网吧、无证摊点等场所进行清理。发动老干部、老党员成立了留守儿童较外辅导团,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心理、学习、生活上关心、照顾,解决其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人品、人格,鼓励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4、优化家校合作,办好隔代家长学校。

我们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看,隔代监护居多,这种带养方式存在几点不利的方面,一是由于隔代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理方面过分溺爱,形成隔代疼。由于缺少必要的限制,从而容易让这些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由于两代人年龄相差甚远,再加上农村的老一代人往往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很多司代家长是文盲,这样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

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优化家校合作显得非常必要,明德中心小学的做法是重点办好隔代家长学校。

建立隔代家长培训制度。培训的目的一是提高隔代家长对留守儿童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让隔带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情况,这有利于家长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来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5、定期召开隔代家长会。

上学期,明德中心小学召开了留守儿童隔代家长会,参加家长会的除了隔代家长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在外地打工回家过年的学生父母。我们一是给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材料;二是现场互动,对隔带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三是和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互通信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建立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家访制度。

各校提倡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每周至少到一名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要与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联系,让隔带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让老师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7、推广留守儿童“三知、三多、三沟通”家庭教育。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5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3.社会方面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6

【关键词】学业不良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个体,注重教育质量整体的提高,而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也一直倍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对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成因探索并进行教育干预,相关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学校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供指导,有利于促进学业不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关注其类型、成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策略。

二、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学业不良指学习成绩低于群体平均水平,且不是由感官或智力障碍引起的。

孙红梅,姚本先(2010)研究总结发现青少年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情绪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网络问题、危险行为问题等。

关于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业不良对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适应、违纪行为、人际关系问题、焦虑抑郁情绪、自杀倾向、自我认识问题、网络问题等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俞国良等人(2000)对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一般学生,并且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受性较差。程黎等人(2011)对10-12岁学生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考试焦虑水平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而在成绩目标掌握方面低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且表现出更多的成绩回避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的非学业自我概念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

三、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随着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干预的迫切需求,研究者们逐步探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期望对其教育干预提供指导。一般研究者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大致来源于个体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

1.个体自身因素。个体自身因素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大脑发育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归因风格、应对风格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刘爱书,陈力(2004)研究发现智力不平衡和p300潜伏期延迟提示的脑功能损伤可相互验证;且有混合行为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伤程度比单一问题儿童严重;智力不平衡且有混合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害更有可能是器质性损害。其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脑损伤影响智力发展进而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类型。蒋航英(2011)研究发现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更明显,记忆绩效较差。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

家庭气氛包括家庭环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孩子学习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物理与心理环境、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相对亲密的亲子关系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气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他的学习成绩导致学业上的失败,引起各类心理问题。俞国良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儿童更多的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育分歧大,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人相对较少。

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塑造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青少年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错误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影响其认知能力及个性的健康发展。谷长芬等人(2009)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对学业不良儿童而言,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温暖理解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即母亲的惩罚越严厉其孤独感越高,父亲的温暖理解越多,其孤独感越低。

家庭教育资源不足是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刘颂,刘全礼(2007)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在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期望值、家庭学习氛围方面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学业不良儿童家长提供的学业支持存在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点。

3.学校与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方面:教师对待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和给予的支持,学校同学关系、班级氛围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同伴团体特征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支持是学业不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学生从父母亲、教育工作者、朋友等处获得的支持力量。社会支持的力度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影响。葛娟(2011)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在获得父母亲、教师和同性朋友的总体社会支持上均少于普通学生,且学业不良学生对异性朋友支持的需求高于对父母与教师。另外,同伴群体的特征也会影响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产生。

四、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干预,目前大致有两类干预模式:医学-心理教育结合干预模式和只进行心理教育的干预模式。

国内主要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干预策略为:心理健康检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等。

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并开展相关的干预。对于源于家庭因素的心理问题,家校合作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干预形式。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和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功能对于教育和矫正学业不良学生的重要价值;并且学校也可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家长举行关于学生问题的特点、成因及干预策略方面的讲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积极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改进学业不良学生家庭环境中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也可开设关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讲座与家长交流会。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学业不良学生,应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并为他们提供应用这些社交礼仪的机会和场所,以发展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结交朋友并维持友谊的能力;且可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纳积极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对学业不良学生予以积极关注,学习运用班级气氛、班级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来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教育干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认识到积极乐观对待学业不良学生对此类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同伴关系,特别是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发展积极的同伴关系,增强社会交往技能。

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严重心理问题,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个体与团体辅导。关于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方面,戴育红等(2004)研究发现,小组辅导活动是帮助学业不良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普通学校宜采用个体干预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实行朋辈帮扶、学校教育、家庭辅助、社会支持的多层面结合,形成教育与预防同时并进的三级防御系统。

五、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反思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探索在逐步深入,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研究的特点。然而,目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欠缺,对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发展性研究不足。

从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来讲,目前的大多研究是揭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现状,静态研究成果较多,而相关的动态干预研究成果较少,然而对于这类群体来讲更需要的是干预研究成果来指导教育实践。

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目前对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各类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定性的调查法,然而,每一种教育现象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教育情景,学业不良学生都有独特的教育生活实践,因此质性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对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其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是将来研究的新的方法学取向。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2012年校本课题:DY12014.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姚本先.1999—2009年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

[2]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01).

[3]程黎,胡永涛,毛莉丽.10-12岁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6).

[4]刘爱书,陈力.儿童p300与行为问题和智力不平衡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

[5]蒋航英.学业优秀者和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比较——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角度[J].心理科学.2011(34).

[6]谷长芬,王雁,曹雁.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4).

[7]刘颂,刘全礼.学业不良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84).

[8]葛娟.学业不良儿童与普通儿童社会支持的对比研究.毕节学院学报.2011(29).

[9]刘小天.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11).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逃学儿童;母子关系;冲突;焦虑

一、案例概况

X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校成绩每况愈下,与同学、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如今已不肯上学读书,有自残行为。在某咨询中心电脑测试:抑郁、焦虑值都超过40。到某大医院看病,诊断为抽动症。其母每月去医院拿两次药。咨询前,患儿经常用针刺自己的手腕,血淋淋地给母亲看。

二、咨询过程

患儿母亲是在听笔者的讲座后主动咨询的,自我感觉对孩子的问题已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听完讲座后有点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下面记录几次主要的咨询过程。

(一)咨询手记一

与母交谈,了解男孩概况,家庭环境出身史,学校情况。该男孩1~3岁参加过市健美儿童比赛,且获奖;读幼儿园起,老师反映男孩注意力不集中,运动不协调渐明显;四岁开始学钢琴,乐感好。上学后,注意力难集中,上课随意走动,发言特积极,作业做得非常快。一年级成绩不错,到二年级成绩下降,常欠作业,与同学冲突事件增多。

其母在男孩7岁时与丈夫离异,现一人带小孩。母亲大学文化,做技术工作。在母亲的言谈中,不时透出对前夫的指责和不满,感觉男孩的好多习惯像其父亲。当孩子做了自认为不好的事情(没达到母亲的愿望,比如成绩不好时),就用针刺自己的手臂,一直到母亲向孩子求饶,原谅孩子时,才停止。

1.初步诊断

小孩聪明、有注意力缺陷,夫妻离异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母亲对孩子期望很高,是个凡事很认真的人,有一定的焦虑情绪。

2.辅导措施

为缓解患儿的“多动”倾向,建议以运动为主调解减轻,辅以食物。最主要的问题是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让母亲意识到:要想儿子得到改变,首先自己要有所改变。让母亲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抚养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3.辅导作业

(1)要求母亲天天坚持与孩子一起做一项孩子喜欢的运动,一是缓解母亲和儿子的焦虑情绪,二是让孩子在运动中训练自身的平衡能力。

(2)要求母亲写出自身哪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让母亲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二)咨询手记二

这次要求母子一起来。刚接触男孩,他不敢正眼看人,说话低着头。让他做简单测试抽动症的动作:轮番翻动左右手臂,感觉孩子翻手不算笨拙,与之谈话的过程中,无明显的抽动症状,做几个简单的平衡动作,小孩站立很稳,而且动作自如。

为了打开和孩子谈话的僵局,笔者在纸上画了三个气球,在一个气球上写了一个词:“感动”,随即简单讲了一个学生的故事。他对我的故事不感兴趣,听到我说照样子画气球时,却明显来了点精神。他很快画了三个红色的气球,线条很流畅,写了三个字“去死吧”。写完以后就低着头用牙齿咬手,随后看了看母亲的眼色,发觉母亲好像不高兴,就用手打脸。

在随后的交谈中,我发觉他认识上很有问题,如:为什么我就不如别人呢?为什么我就要比别人笨?在任何比赛中,没得名次就很自责。笔者当即与他进行了“辩论”,其实也是在进行初步的认知疏导。他在与我对话时,不时看看母亲的眼神,生怕引起母亲的不满。

在共情作用下,他很信任我,随后的咨询中,他凑在耳旁说出了想看“女人”的想法,想探究人是怎么的。说完这些以后,看着母亲,就连打自己的耳光。母亲在旁补充说:“经常想看我的,我洗澡时,就这样要求。”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当即解释说:他不是坏孩子,说明了他长大了,并讲解了男孩第二特征的生理特点、心理表现。咨询后,他显然很高兴,与笔者一下拉近了距离,临走时还在笔者脸上亲了一下。

为更好地了解男孩,随后的辅导对他进行了“树木人格图”测试。他很乐意,只见画面上出现了:红颜色的树,签了褐色的名,线条流畅,很快画完。辅导室有一架钢琴,他不由自主地为笔者弹奏,乐感很好,对患儿“多动”的判断给予否定。

1.诊断

(1)认知上存在许多问题,追求完美,自我概念不清,全凭大人的评价。由于这样,常自责,行为有些与年龄不符的严谨,抑郁、冲突情绪多,画树和气球都使用红色,与其愤怒情绪有关,情绪化倾向严重。

(2)与母亲关系“纠缠”。代表母爱,潜意识里有种对爱的渴望,存在一定的“恋母情结”(性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心理上非常依赖母亲,与人的距离感还没有分寸,做事要看母亲的眼色行事。

(3)树木人格图上说明:树很大,占据了整张纸,说明他的攻击性、内心压力、外在防御机制、躁动倾向;树冠大,说明他成就动机强;用笔快,说明他思维敏捷;树冠上有断的线条,说明他对母亲的依赖,在母亲面前依赖和情绪化并存;树叶少,说明生命力不足、活力不够;树上的果实代表他已有的成绩和追求;树干在底部生长,有一定的退缩性,情绪低落,对生活失望。

2.辅导措施

这是个问题较多的家庭:夫妻离异给妻子心理造成了伤害或“扭曲”,母亲认知上的完美直接传达给儿子,看到儿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越发焦虑,问题发展又引发抑郁情绪。而儿子为减轻母亲的焦虑,只有用“自残”造成自我的痛苦,来满足母亲。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但易患的问题是跟孩子距离过近,给了孩子过多地关注,尤其是单亲家庭的教养,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成长中孩子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关系的纠缠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纠缠的关系”会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对孩子的控制,爱得越深,控制也会越强。这样,孩子的成长就大打折扣了。

3.辅导作业

(1)孩子针刺手时不予过度焦急,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告知母亲的焦虑会不由自主地传输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2)要求母亲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

(三)咨询手记三

在孩子和母亲的问题上,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母亲。为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母亲进一步做了几次咨询。在参加社会活动方面,其母有一定的“退缩化”行为,自述与人交谈很是怯弱,做了交往小测试,得分不高。为深层次探究到“母亲”内心,与母亲做“心房”游戏,母亲有一定的阻抗。让她画自画像,发觉母亲的头发很密,说明心事很多,忧虑很多,有一定的抑郁倾向,而且有性方面的困扰。

1.辅导措施

每次做放松练习,采用认知疗法,与母亲辩谈,纠正认知上的完美倾向。

2.辅导作业

多走进朋友、亲戚家庭,不要把自己与外界封闭起来,除了孩子还要有自己的生活。观察生活中别人家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并写生活日记,反思自己与儿子的关系。

(四)两个月后

母亲述说:孩子在很多方面有了起色,没有了针刺手现象,能上学读书,但和同学时常闹点矛盾。

在述说中,感觉母亲控制孩子的行为还是非常多。小孩情绪化仍很严重,与母亲的关系很糟,满嘴都是对母亲的责怪和抱怨。母亲觉得很委屈,说自己把整个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尽管母亲在我面前对儿子强装笑脸,两人冲突一直进行着。

为了更准确、形象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以下的三幅图,让他们选择:

儿子一看马上说是第三种,倒是母亲认为是第一种,认为自己与儿子的关系很正常。

1.诊断

两人的关系“纠缠不清”:儿子显然要控制母亲,母亲随时在监控着儿子,两人时时处在冲突之中,形成“冲突依恋冲突”纠缠不清的关系,遗憾的是母亲仍没意识到。从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中,感觉母子说话的模式、交往的方式都存在缺陷,在交往方面还需进行辅导。

2.辅导措施

该案例中母子的关系是紊乱的。虽说所有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态度非常有关,但母亲对儿子的态度过于敏感,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适。

为进一步改善母子之间的关系,减少母子之间互相控制的局面,给母亲做了行为方面的指导,用具体的实例做指正,并进一步澄清母亲的错误认知,告知她:爱依赖的孩子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父母怎样爱?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父母亲给孩子适度的个人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反而会在孩子的身上形成负面效应。做父母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

3.辅导作业

(1)母子两人在家有事好商量,笑着说话,比一比,看谁笑脸多。

(2)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试着放手让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控制太多。

(3)要求母亲看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思考:儿子的问题哪些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留意别人与孩子的对话方式。

(4)思考:假如离婚后,儿子交给前夫带,儿子会出现这些情况吗?

三、咨询结果

电话回访,男孩能持续上学了,母子能坚持每天的运动项目――打羽毛球。男孩情绪好多了,现在忙着复习迎考。母亲说话感觉情绪很好,说儿子情绪稳定了,自己也好久没去医院给儿子拿药吃。其母亲感想是:只要自己不在乎,儿子反而好多了。

四、案例启示

孩子的问题,经常与家庭关系问题有关。现代心理学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谁为谁承受焦虑。案例中母亲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经常处于自责之中,所以用逃学、自残行为来缓解焦虑。案例中母亲单纯地希望孩子改变,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困难的,只有家庭模式的改变,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持久的。对某些家长来说,溺爱孩子是他(她)们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不要长大的表现。好似孩子需要成人的呵护,其实成人需要的是自己需要的满足,特别在单亲家庭中表现更是如此。

总之,青少年都可能会有成长问题,核心是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以及爱与恨之间的冲突,教养者的觉悟至关重大。

点评

很多行为问题的诊断往往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该案例辅导能从行为问题的本质上寻找突破口,抓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这一关键点,打破母子之间的依赖关系,疏导个案中母亲的“焦虑情绪”,让孩子回到正常成长的轨道。

另外,单亲母亲承担着“父母”双重角色,再加本案例中“母亲”本身的完美品质,无形中更加大了焦虑情绪。还有“母亲”、“妻子”角色潜意识中在“母子关系”中浮现,更增加了本案例的复杂性。辅导者拨开重重迷雾,运用灵活实用的咨询手段(如针对儿童的气球游戏,树木人格图的测试等对诊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让“母子关系”恢复正常,实属难得。

建议对案例中的母亲继续做个人咨询,配以家庭治疗,解决原生家庭中遗留的一些问题。

点评人:刘荣,广西心理协会理事,第181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西北地区

截至2013年,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6100万人,他们的父母或一方离家在外,或全部离家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严重,父母对其成长和教育监护作用的匮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心理健康和性格成熟。有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病症,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来解决。

一、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红旗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人口约14400人。该地区经济产业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是西部一个较为贫困的乡镇。总人口中留守儿童超过两千人。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文中运用SpSSStatastics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表1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其次是务农。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较低,很少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的孩子们大多都渴望获得学校和父母的关怀,并且希望能有很多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此外,他们都希望尽快自立、长大,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也很挂念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平安、早回家。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由表2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亚健康心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父母外出打工时,与孩子的沟通非常少。当有心事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能与父母交流,但出于现实考虑,只能选择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老师或朋友倾诉。隔代抚养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价值观、思想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而老师和朋友根本上也无法取代父母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必然造成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及教育状况

由表3可知,虽然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但是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十分端正,8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学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也相对较为严格。但是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缺少家人的教育与辅导;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有超过40%的孩子反映家长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父母未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学习上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

二、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结论

(一)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同时也面临许多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需要父母的陪伴帮助。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因此很难满足孩子对父母亲情的需要。

(二)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也是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学习环境影响的表现。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有人督促,更谈不上能够有效地辅导,这是留守儿童所处的教育学习环境薄弱落后的表现。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父母外出时,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等监护人常常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远离身边,很难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监护人由于诸多原因又较少能照顾到孩子的情感世界,因此留守儿童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危人群。

(四)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监护职责缺失

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极少。他们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足够的辅导,不能从更深的心理层面与孩子交流,无法走近孩子的情感世界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关爱,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较大困难。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现今多数农民家长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偏差较大。家长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给予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和关爱。同时家长还应常跟学校老师和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可建立专门的档案,全方位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同时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此外,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也让他们有展现才华的机会。

(三)社会方面

社会大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前社会,网吧、酒吧等吸引儿童的场所较多,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而且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因此,我们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吧等游乐场所的监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四、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病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这是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爱、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及早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协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助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2013-05-10.

[2]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3]丘林,陈桂基等.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以广西兴业县高峰镇新李村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5).

[4]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04).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9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临沂市是农业大市,总人口1018万人,农村人口占75%以上,全市在外务工人员129.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6.0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社会群体,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了解临沂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最近市妇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苍山、平邑、临沭等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采取抽样的方式,对300名5--17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其中学龄前儿童5名,学龄儿童295名。他们当中男性留守儿童165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55%,女性留守儿童135人,占45%。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32.7%和61.7%,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5.7%。38.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占32.7%,与父亲一起生活的仅占5.6%。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51.7%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8.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1.3%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295名学龄留守儿童中,47人学习成绩优秀,占15.9%;106人学习良好,占35.9%;129人学习成绩一般,占43.7%;10人学习成绩较差、3人因学习成绩不好辍学,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在“你不开心时,会有下面哪些想法”问题中,38.5%的留守儿童选择“想早点长大独立”,36%的留守儿童“想让父母安慰自己”,22.5%的留守儿童“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29.5%的留守儿童存在“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的思想,4%的留守儿童“想离家出走”,且多为男孩。以上说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监护人家庭教育知识了解情况。被调查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179人,占总数的59.7%。49.5%的监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知识是自己摸索出来的,33%的认为是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参加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有29.5%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即使聊天涉及最多的是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关心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农村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31.3%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有的学校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没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

 

4、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各级妇联、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建议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委托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并将班主任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监护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10

德阳市旌阳区***一小,位于旌阳区北郊***镇教育园区内。园区占地面积4.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备,生活、学习的好地方。

我校现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848人。其中留守儿童175人(男生88人,女生87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0.6﹪。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有的由爷爷奶奶照看;有的是外公外婆照顾;还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中。这样的家庭状况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为了贯彻我校的办学宗旨: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就成了我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成立关爱领导小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杨家余校长为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定了关爱措施,完善了关爱制度,明确了各项职责。

二、摸清情况,建立健全档案

由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摸清留守儿童情况,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地了解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再根据不同的情况,给留守儿童分类。一般分为两类:一般留守儿童、特殊留守儿童。

一般的留守儿童,家庭状况都比较好,家庭和睦,与父母联系密切,性格开朗。针对这样的孩子,关爱的力度可以适当减轻,除了班级留守儿童活动外,只组织参加少量的学校关爱活动。

特殊的留守儿童包括单亲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留守儿童和身体残疾留守儿童。这一类孩子,有明显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表现出来的问题更加突出,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所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心一般都放在这些孩子身上。

二、特殊孩子的关爱

给特殊的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状况,不定期的向跟班老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利用心理调查问卷和心理辅导老师的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抚慰。

为了更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异常情况,我们制定了情况报告制度,要求班主任老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动向,及时向学校反映。

 

(2.1班班主任对残疾留守学生杨雯雯生活上照顾,学习上辅导)

四、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快乐成长

1、班级活动

班主任的工作安排中明确规定,以留守儿童为先的活动每月开展至少一次。检查情况显示,每个班都在班会活动时间,以留守儿童为先,积极地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

班主任老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还积极撰写特殊留守儿童个案,在班主任工作会上积极交流经验,探讨有效的关爱措施。

2、学校活动

为了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感受家庭的温暖,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室、视频聊天室,提前统计安排,集中开展“我想对妈妈(爸爸)说”活动。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建立了专门的留守儿童书屋,分年级不定期的开展读书活动、折纸活动、联欢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快乐。

为了帮助单亲留守儿童摆脱家庭的阴影,完善情感的缺失,开展“男生”、“女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我们一起过生日”活动……告诉他们学校就是另一个家,同样拥有家庭的温暖。

为了帮助贫困留守儿童,我们总是会在六一儿童节和过年的时候,给他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行政领导会一起到特殊留守儿童家里去看望。一方面是继续核实情况,另一方面是去看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切切实实地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回校后,再商量制定出完善的帮扶计划。

五、社会关注,让孩子更加温暖

我们大力宣传,并呼吁老师、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2012年4月旌阳区广电志愿者服务队来了,给我校25名贫困留守儿童带来了书包、文具、象棋等学习用品,并与学生结对子,联系好了长期帮扶事宜;2012年5月31日,在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唐平同志的带领下,旌阳区相关部门的领导来了,向我校10名贫困留守儿童赠送了慰问金和节日的礼品;2013年5月29日,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友华同志的带领下,旌阳区相关领导和爱心企业来了,慰问了我校20名贫困留守儿童,向他们赠送了书包、学习用品等节日的礼物……还有好多好多的爱心人士都来了,孩子们在这些浓浓的爱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增强了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六、收获的喜悦

在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下,我校留守儿童将爱心转化为生活的信心,学习的动力,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行为习惯变好了,学习成绩提高了,爱说了,爱笑了,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了……在本期举行的“我的梦中国梦”征文、演讲及绘画比赛中,部分留守儿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几名爱好舞蹈,却因无钱购买演出服装而黯然神伤的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帮助下,如愿踏上了旌阳区舞蹈节比赛的舞台;寄养在大伯家的骆晓媛同学,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的廖智恒同学,父母离异再婚并外出打工的苏静怡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德阳五中,并热情洋溢地主持了学校六一舞蹈汇演。苏静怡同学更以出色的表现获得学校演讲比赛第一名,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大队长,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

看着那一张张笑脸,看着那一个个积极生活、努力学习的身影,我们很欣慰,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