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22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世界经济正朝着一体化格局深入迈进。新的经济贸易方式不断调整着国际间的传统经济关系和金融贸易方式。经济信息化让全球贸易合作更显活力,同时也让经济活动参与者有了全新的思维观念与工作方式。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推广,使得经济贸易的国际市场得到了巩固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经济活动秩序,有效优化了不同贸易往来之间的复杂程序,实现了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规模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电子商务积极扩大网络用户之间的经济活动,突出了以电子交易作为主要方式的商业往来,已经全面完成了对传统商业贸易往来的信息化改造。因电子商务表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应运而生的第三方支付也成为互联网时代创新金融模式的重要成果。总体来看,电子商务已在囊括不同发展趋势的金融领域内实现了规模化。第一,银行业积极摒弃传统运作模式,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恶性影响,规避商业化利润大幅缩水,不断谋求产业结构优化,迅速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渗透,努力调整实现模式转型升级。第二,支付领域进一步创新扩张,支付体系更趋完善,更多以移动技术为特点的支付手段问世。依据2015年中国支付业务的权威数据统计结果,全国开展移动端支付业务超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如此规模的支付业务成绩彰显了电子商务富有创新性和宏观发展希望的美好未来。第三,基金理财行业同样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化成长。全民进入互联网理财时代,大量基金机构相继成立,往往依靠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优势提高营销成果,不断吸引客户。第四,网贷行业持续打破区域限制,p2p、o2o等不同模式的平台建立多年来趋于平稳增速。电子商务不断成熟,让更多商家致力于加强网购市场的精细化运作,完善消费类别、拓宽物流渠道、优化售后服务,并勇于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市场扩张,加强国际贸易合作,为全球经济实现多元态势发展带来了更大驱动力。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变动

(一)经济交易方式

国际贸易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革。传统的经济交易方式需要交易双方之间约定交易地点,并需要大量单据、凭证等纸质文件;同时因双方相互受制于交易约定的被动性,容易造成企业资产的闲置性耗损,无异于增加了企业经营压力,而新时期的经济交易不再受到过多限制。电子商务的不断成熟让各种信息手段成为国际贸易方式的主要手段,任何交易程序都能够并于互联网平台中化繁入简,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也可以借助更多的安全监控机制提高交易双方的信用度。以电子商务开展经济交易后,交易方可以在特定的互联网交易市场中将所有产品信息、企业报表、参考报价等内容公开展示,极大地提高了经济交易的便利性。

(二)贸易管理方式

互联网平台属于相对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市场,因而大量国际贸易一旦在互联网中开展电子商务,就时刻处于更多自由竞争和更多利益保障的环境中。互联网拥有相对的透明性,可供更多的国际贸易参与方实现不同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从而在快速筛选和定位中实现优势组合,相对自由化的环境必然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电子商务中的各种商务活动不但需要更多的经济贸易理论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以企业的行业自律作为基础,这样的自律离不开联动式的管理体制,现阶段国际贸易的传统物流管理已经升级为对物流、财流、商流、数据流实行的集中管理,如此全面综合的管理正是有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强大功能,才能确保管理深度和广度的有效延伸。

(三)市场监管方式

一直以来,国际经济贸易的监管体系中涉及海关监管、进出口检验、关税征收等不同举措。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监管手段和力度都无法匹配当前的贸易市场信息化发展程度。新时期的电子商务,更讲求适应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为诸多经济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这就需要世界范围内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和合作,不断健全电子商务的手段与内涵,提高抵御国际商业活动风险能力。当然,从现阶段国际贸易监管情况来看,不少国家和地区仍然未重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贸易监管方面还未实现全面信息化改造,对国际贸易多元化良性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新时期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一)明确各国优势,促进国际分工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进一步成熟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已经让全球各国能够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准确定位自身在国际间贸易中应该充当的角色,推动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发展需求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出口,并争取更多的劣势产品进口,能源、人才、技术等不同生产要素成为国际分工最重要的标签。通过电子商务,不同交易方的商务接触没有时空限制和地域文化差异,消除更多冗余环节,提高了经济往来效率。

(二)凸显新型商机,开拓国际业务

电子商务因具备互联网的开放式特点,使得各种贸易往来信息更加公开透明,避免了扰乱市场秩序的价格战争,在保障世界经济供需关系的同时稳定了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也让更多想法实现了相互碰撞,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贸易机遇,例如当前的网络授课、网约车等。新型商机的出现和完善,在电子商务的推广下必然会有更多的国际贸易形成,产生的流通性大大增加,各种支付手段的电子化也让国际业务变得轻松自由。

四、新时期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

步入新时期,国际间贸易更体现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竞争合作风范,电子商务俨然更符合国际贸易组成体的现代化要求。它正通过各种先进技术集中处理国际贸易,对国际贸易多元态势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内容进一步完善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超越,都在时刻定义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也加强了国际间贸易的内容完善。现阶段的国际贸易,首先不再只是大国之间才能开展,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较落后地区都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贸易往来,交易的内容已经完全涵盖物、财、商、信息四流的层次整合。电子商务加速了各种贸易内容的输送和传递,各种的商品实现了在线下线上之间的自由交易模式切换。许多传统交易模式中的产品存在的输送不便、存储不易、地域不通、关税极重的问题,在电子商务时代不再成为难题,国家可以和除邻国之外的更远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与更多产业链上下游国家形成多边贸易关系。

(二)国际贸易方式实现多元化

统观国际贸易传统方式,客观存在着不利于扩大贸易的因素,如流程繁琐、需要业务长期跟踪、资源投入巨大、工作容易失误等,而且贸易方的合作需要中间机构加以连线,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容易造成贸易效率降低。新时期不断完善的电子商务贸易模式,不同贸易方都依托互联网平台的运营商作中介,不需要过多的见面,在资质认证基础上开展合法咨询工作,运营商平台中往往已经上传交易双方的不同商品信息,不同商家还能接触平台进行广告植入,无形中提高了营销影响力。同时,国际贸易因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不断成熟有了更快捷便利的资金流控制,现阶段国内几乎所有贸易都能在这些平台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组织起本国与外国之间的产品营销。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完善了国际贸易的具体内容,也改变了贸易方式,物流更加国际化和智能化;线上加密支付加速资金流灌通;互联网的视频语音交流或更多信息技术让信息流实现即时传递;商流在更开放式的商务合作中得到体现。

(三)贸易群体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意义上讲,国际贸易主要针对国家主体之间的贸易订单而言,同时也包括能够代表国家形象的大型企业所开展的各种进出口业务。在电子商务时代,各国开展国际贸易具有新的形态。首先表现在交易参与方不再有地域等级约束,任意两个国家之间都能够保持正常合作;其次表现在代表该国家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可以是大型企业,也可以是中小型企业,甚至拥有经营代购经验的特定个人就能够从事国际间贸易分工。这些贸易群体的种类增多,更有利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吸收更多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逐步掌握市场频繁交易的主动权。对于国家而言,电子商务在对内对外的市场经济商品交易活动中能够释放出更优质的能量。根据调查统计,2015年末的美国亚马逊公司企业财报中,指出其作为最知名的网络品牌,在美国本土地区的金牌会员超过5400万,占总用户数的47%。无论不同用户在平台停留过程中是消费还是参观,无疑表明了国际贸易已经在成熟的电子商务时代中具有更多的贸易群体,从国家、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零售商再到消费者个体,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

五、结论

全球化的经济贸易活动已经离不开电子商务所展现的便利、优越、舒适性。电子商务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上打造全新的交易环境,同时积极整合线下市场的各种资源,转变交易模式,创新运行机制,保障了国际贸易所需环境、机制的创建,也为良性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本文对电子商务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剖析,同时就当前的电子商务应用以及对国际贸易方式的相应调整都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新时期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而为加强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活动策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志田,杨坚争.贸易周期视角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

[2]李德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8)

[3]应小凡.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与存在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11(11)

[4]刘赞彤.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实践探析[D].湖南大学,2004

[5]王建强,刘建宁.浅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J].经济论坛,2013(9)

[6]李骏阳.电子商务对贸易发展影响的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11)7.丹.电子商务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优化与重塑[J].商业经济研究,2016(4)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作用

一、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及范围

(一)国际经济法的“公法说”和“综合说”

“公法说”。综合说强调国际经济法的公法特性是公法说的主要涵义,但大多数学者对于这个含义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分为下面几个观点:1.国家经济法对于国家的调整经济领域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就是经济秩序的管理者,反映出了国际经济的法律秩序。2.是在两个以上国家共同协调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中国际经济法起调整作用,是它们法律规范的总称。3.认为国际经济法是所有国家之间协调经济关系和配置经济利益以及对国际经济交往行为进行调控和管理的国内法和国际法规范的总体。“综合说”。是国际经济法公法属性和私法属性兼备的属性。主要观点有:1.在国际社会中关于经济关系和组织的法律规范以国际经济法为主要体现。即在有关于国际经济交往中商品生产、流通、结算、信贷、投资、税收等关系及国际经济组织等法规和法制总称。2.调整跨越一国境界的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发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个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国际商法以及各国涉外经济法、民商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的结合体。

(二)国际经济法的范围

第一,狭义说。其观点在一定范围内不提倡私法性的原则。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国际经济法能调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法律体系,其法律内容是由众多国家共同拟定的。但国际贸易法中的买卖、运输与运输保险等法律法规并不在经济法的范围之内。”第二,广义说。它的观点则是在一定范围内提倡私法性的原则。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在国与国进行经济往来时,由于进行法律的行为主体不一样,其性质不相同。它不仅包括国内的法律法规,而且还有国际的法律规范。既有公共法规,又有私有法规”。

二、改革开放给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

西汉时期,张骞通商西域,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种全会的召开,把实行改革开放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向全世界打开了开放的大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紧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建设,积极和世界各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合作。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改革开放的成果被扩大,加速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我国的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直到现在,对外贸易都还是中国经济体系中最活跃和增长最快的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我国也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加强了和世界各国的联系,一定程度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在加入wto之后,出口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国际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也逐渐增多,如在我国现实存在的一些国际经济问题:知识产权壁垒、技术壁垒、倾销与反倾销等,这些就需要国际经济法进行调节和干涉,确保国际市场经济秩序的稳步发展。

(一)从知识产权危机方面分析

无论是在我国的制造业还是在工业领域,或者是在现在发展迅速的计算机互联网领域,各行各业都存在着难以突破和解决的技术性问题,虽然我国在一些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我国经济面对国际贸易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发展极为困难。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和复杂,在全面要求创新的时代下,技术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急需要大规模创新和发展。其实,我们所说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当前知识的再转化问题,知识产权的壁垒也就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也是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需要正视和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则能增强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反之,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很大程度的限制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企业发展不下去等一系列的恶劣情况,更严重的是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制约,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国家和政府层面上,还是企业自身来说,都应该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有充分的认识,对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国家和政府制定出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依照国际经济法中的法律法规妥善处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诉讼问题,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各项权利和利益。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各个方面与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使知识产权者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并从经济方面鼓励和支持技术自主创新,推动其不断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前行。另一方面,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制定出一些维护知识产权的方法,主动申请专利,对于一些侵权行为要搜集相关信息,全面维护知识产权者的利益。最后,还要在对侵权诉讼问题上,以法律为武器积极的面对。

(二)应对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从概念或手段上可以理解为:以低于他国的价格将同种商品输入到进口国的市场上,使进口国国内该商品生产行业出现销售不畅甚至滞销,市场混乱,影响其经济秩序的稳定。反倾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倾销这一现象,提出相对的解决策略和实施手段。然而,现实当中,所谓的反倾销一定程度上却是针对与出口国的贸易限制,人为地进行干预和制约,以达到所谓对本国企业贸易保护的目的。法律是解决复杂和混乱的市场经济中经济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国际经济法就是手段和方法中的重要依据。由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外贸易规模也相对较小,国际贸易影响力不大,基本上没有出现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大力开展,在出现的反倾销案例中很多都是世界各国针对中国产品的倾销指控。所以,我们也要在合适的时间针对指控,根据国际经济法的相关法律条例进行维权,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我们在面对反倾销的指控时要有清醒的认识,应该透过现象看清它国指控的实际目的,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反倾销诉讼,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并且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平,而不能盲目一味的自我检讨。另一方面,我国的反倾销立法也亟需完善,研究和改进现有立法条例中的一些不足,建立反倾销预警系统,重点监控一些敏感国家,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简单分析了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及范围,又对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国际经济法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待我国经济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波.国际经济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4(25).

[2]栾昕博.有关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5).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3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本内容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涵盖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从基本内容来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首先表现为各国对外贸易观念上的创新。它具体包括: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因此,贸易开放度成了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基本标志。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浪潮,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始是这场浪潮的排头浪。对外贸易作为最古老的对外联系方式在当代重新焕发了青春。2.客观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国家都重新认识了对外贸易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相继逐步放弃了“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旧的经济发展思路,越来越重视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贸易外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国际环境中,由于“贸易外交”的“和平性”和“发展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对外贸易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并通过贸易促进、贸易限制和贸易制裁等方式来调节对外关系。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克林顿政府执政后,很快把对外贸易提到“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高度,并到处挥舞“贸易报复”、“贸易制裁”的大棒,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谋求所有的贸易伙伴对美更大规模地开放市场,并以此来调节和制约双边关系的其他方面。观念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规定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方向,而且还决定或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其他方面。

(二)格局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的创新上。它具体包括:

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进入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运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起步阶段。上述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基本目标的三大贸易集团的基本形成和相互对峙,标志着国际贸易集团化发展格局的初步确立。

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的趋势,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欧洲经济区正在实质性地考虑向东向南的延伸,北美4自由贸易区已经按照最新一轮“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的决议向全美洲扩展,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有意向南美洲伸展。这种大型贸易集团对外扩展的趋势本身就是贸易集团化格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全球贸易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它不仅表明了贸易集团化和贸易一体化之间的逻辑和历史联系,而且标志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国际贸易重心已经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的单一重心的格局。随着国际经济多极格局的形成,国际贸易重心也相应出现了分散化的特征。但是,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重心有从多重重心逐步向亚太单一重心收缩的倾向。格局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典型标志,它标志着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标志。它具体包括:1.世界贸易组织的创设。根据“乌拉圭回合”签署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新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临时适用”40余年的关贸总协定,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制度创新方面的最大成就,标志着国际贸易制度向完善迈出了十分艰难的实质性的一步。是因为:国际贸易从此有了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组织机构;比关贸总协定预期更大的权威性、更强的约束性和更高的运转效能,将更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协调和自由化发展;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的部分货物贸易(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被真正纳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安排之中。2.区域协调的迅速增强。随着区域性贸易集团的纷纷建立,区域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协调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个最大特征。区域内协调不仅起着在全球协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运行的条件下部分地发挥全球协调功能的作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全球协调制度的创新。3.国别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流行。在美国带头推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后,“管理贸易”制度逐步成为流行于各国的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它构成了当代各国对外贸易制度上的共同的最鲜明的特征。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它构建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框架。

(四)政策创新。

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内容。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逐步地相对地退入低潮。在全球性的自由和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在总体上有向自由化倾斜的趋势。保护主义势头尽管不减,但它已经从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泛滥猖撅的高潮中回退下去。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从总体上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单纯的关税措施和直接的非关税措施都在相对地和绝对地减少,其作用也在明显地减弱。但是,各种间接的非关税措施却依然阻碍着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步伐。而且,各种新型的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并开始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的主体。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他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由于贸易和其他经济领域包括某些非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增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影响到一国其他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目前,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倾向。4.区域内的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共同的贸易政策往往意味着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它是区域内成员在获得共同保护承诺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由贸易利益的基本政策选择,因而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反映和具体化。

(五)构成创新。

贸易内容构成上的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方面。它具体包5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调整。它表现在: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或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了新的多边贸易的范围,并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并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构成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最显著的方面之一,它清楚地揭示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内容构成上的本质特征。

(六)工具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还包括国际贸易工具的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的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国际投资的增长和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知识产权的推动。2.现代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手段。这突出地表现在eDi(电子数据交换)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遍的运用。而正在掀起的全球性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将进一步便利国际贸易数据的交换和处理。3.国际贸易惯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国际商会《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生效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出版物)的实施以及其他机构有关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变更都更便利了国际贸易的发展。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集装箱运输的普及使传统的“港一港”运输逐渐让位于“门一门”运输,进一步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5.各国政府为促进或便利对外贸易发展而实施的各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和手段也是国际贸易工具创新的重要内容。如各种便利的和优惠的贸易融资方式、贸易信贷担保方式等。工具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实现手段方面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现实基础,因而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政治神经的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6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点。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融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渗透,进一步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部分和领域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他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而且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他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一7旦各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间题便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都面临着下列共同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是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二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地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上述两个方面的间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及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三、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般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如前所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括了从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同时,上述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创新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的创新也往往涉及许多更具体的方面和内容,共同构成了立体式的创新局面。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手段或一种表现,它自然应该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继起性。但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一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8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撅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又表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又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从发展趋势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还会顺延一段时期,在内容上可能还会扩展,但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在制度创新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方面可能还会有新的突破,如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联合等。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上,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何合作的诚意。与此同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许多特点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被进一步地突出出来,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特点。所有这些方面,都要求密切关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便及时加以分析和概括。

四、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影响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和正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趋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着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推动着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带动了当代国际经济的大调整、大转变。它表明国际经济前一竞争时代的结束和新的竞争时代的到来。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实力正在发生变化,整个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重新的分解和组合,正在构建着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孕育着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在国际政治“无格局”状态中,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成了各国积蓄和显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国国际地位重新排定的过程。从历史上看,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利益与矛盾最终都会表现为国际间的政治利益与矛盾,甚至还会表现为极端形式的直接的军事对抗。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这4次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基本上都源于当时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并且在事实上划分了世界政治的不同发展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充分地展示被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所掩盖的国际间的各种深刻的经济贸易利益矛盾和斗争,并依此重新划分和集结国际政治力量,孕育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和基本框架。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贸易自身发展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大发展时代的到来。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辉煌时期只存在于六七十年代,在其余大部分时期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缓慢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支配的陈旧的际贸易念、国际贸易制度的缺乏或不健全,国际贸易政策的强烈的保护性和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稳定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兴起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上述诸因素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制约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贸易可望迎来一段相对繁荣的发展时期。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充分显示了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激励着世界各国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并更有效地发挥对外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启动了新一轮的国际经济大发展,它表明国际贸易这种最古老的国际经济形式仍然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它又使世界各国都更注视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更重视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

其三,国际贸易政策与利益的区域协调和全球协调将成为制约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核心间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形成的以集团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一经确立,将有一个相当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益能够得到自动的协调,相反,在新格局、新制度下,它们还将长期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它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

其四,当代国标贸易创新强化了国际贸易竞争,国际间的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和斗争将会更加激烈和白热化。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各国的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经济贸易的产物,它本身就预示着一个更为激烈的经济贸易竞争时代的到来。事实上,随着各国注意力的转移,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立即上升为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其矛盾也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矛盾。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为了争取和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最大限度地占有国际贸易利益,不惜使用各种强硬手段,甚至以国家关系相威胁,逼其贸易伙伴就范,就是最好的证明。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科;国际贸易;学科建设;拓展和研究方向

一、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

1.国际贸易学科领域研究范围浅显,相关专业性研究不够深入

如今我们的国际贸易学科是由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调整提出建立的,它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应用经济学,它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与其他九个二级学科都被划分为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中,相关概念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与国家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商品与劳务之间的交换的理论与方式的科学性学科,它不仅要有相关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因此国际贸易学科是一门理论实践结合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很多商品已经无法用单纯的劳务体现,生产要素、人员调配、知识产权等都无形地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在过去,商品与劳务可以直接进行纯粹的交换,然而现在,很多其他范围的业务参与到了商品与劳务的交换中来,因此国际经济贸易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由此看来,过去建立的国际贸易学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贸易情况,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提升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深度,以此来适应当下的国际贸易现状。

2.国际贸易学科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的发展需要

在2006年国家社会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之中,在二十四个二级学科之中,已经没有了“国际贸易”学科,由此看来,我国对国际贸易学科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正是因为我国的忽视,使得该门学科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国际贸易学科已经无法适应外经贸的实际发展需要。国家对每个学科的设立都是以研究为目的,为实际的应用与研究提供相应的方向,因此我们发展国际贸易学科是在整体上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辅助与服务功能。在经济趋向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所以我们需要跨国界的经济贸易来往,而且将来经济进一步趋向全球多元化会成为必然,跨国企业和人员调动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它们会不断推进经济的多元化的建设,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各个国家都开始彰显自己的国家贸易优势,以此来吸引更多别的国家来到自己这里进行投资和贸易,将全球贸易融合,这样更能促进国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国家贸易盛行的当下找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深化我国经济贸易改革,以此来满足外经贸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此我国相关教育研究部门就要加大对国际贸易学科的重视程度,建立新的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体系,为我国输送更多的高端型国际贸易人才,由此来保障我国逐步过渡到全球化经济贸易的发展之中。

二、国际贸易学科的具体拓展和研究方向

1.拓展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核心思想

我国教育部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提出了:学科专业的调整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全面考虑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在整体上要充分把学科专业调整工作做到全面性,使其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在现在的经济贸易工作中,很多国家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国际贸易已经无形之中成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战争之中起到主旨作用的是作战计划,它是战争的主导核心思想,所以,在国际贸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思想内容,由此看来,我们在拓展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方向时,首先要做到核心思想的建立,我们要对当前经济贸易的状态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定,对将来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向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然后以此为基准,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计划,所以,在下一步的学科调整计划中,我们需要彰显国际贸易学科的核心思想,并以核心思想来指导我国国际贸易的深化发展

2.国际贸易学科总体要增加内容

由于上一阶段我国对国际贸易的轻视,使得我国国际贸易学科在总体上缺少实质上的内容,相关人才在国际贸易学科上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全面,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上,我们要全面加强学科内容建设,完善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加学科的全面建设培养,世界经济的发展每天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过去的单一经济教学模式恐怕无法对现在复杂化的经济社会有实质上的改观,只有在知识学科上做到面面俱到,才能使我们在遭遇实际的难题时,有具体到位的解决方案和可行性的措施,因此我们需要增加国际贸易学科的整体内容,通过增加课程的方式,深化国际贸易学科的涉猎深度,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中重难点的理解程度,全面型的经济贸易人才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的,何为全面?只有做到了知识储备足够充分、经验技能足够丰富、处理方式足够有针对性、具体方案足够有可行性,才能说是国际贸易的全面人才,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突出国际贸易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确保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能够符合当下的经济发展需要。

3.突出建设我国特有的国际贸易学科领域

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准确的指导方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突出建设我国特有的国际贸易学科领域,走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贸易道路。美国以丰富的劳动资源、多样的自然投资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建立了属于美国的国际贸易特色;日本则以工业为基础,打造了属于他的国际特色贸易体系,由以上两个发达国家看来,要想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经济贸易全球化的环境下立足,就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具体的优势产业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贸易项目,以此来吸引世界其他国家的投资,而要想建立特色化的国际贸易项目,就需要我们突出设定特色化的国际贸易学科,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贸易型人才,为我国分析出适合目前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4.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

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一般来源于实际的国际贸易案例实践之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才能总结出一套相关的知识理论体系。然而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案例还比较少,领域也比较狭隘,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国际贸易领域都没有太深的建树,这样的现状使我国不仅无法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使我国无法开拓和创新新的对外贸易模式与体系,因此,我们要化繁为简,将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按照一定的相关性划分开来,以此来细致研究领域与方向的工作。我们在分类细化时应有如下研究:(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要从古典到现代。虽说古典的贸易知识体系已经无法跟上现在时代,但是它却是一切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知识的理论基础,只有以此为依托,才能将现代的对外贸易工作做好,所以我们在研究时,要将古典与现代的贸易知识体系划分开来,以基本的知识体系开创新的创新性贸易模式。(2)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原则。区域性的经济合作贸易组织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多边国家实现互利性的贸易往来,细化该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创新贸易的新方向。(3)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我们需要对国际贸易法则、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则、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保障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利益。(4)货物贸易研究:要加深科技电子产品贸易、农物纺织物产品贸易和自然资源产品贸易的探索,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和展望来看,国际贸易学科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但是我们的大学和相关教育部门却没有将其正确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多年以来国际贸易学科也一直处于二级学科的尴尬地位,不少大学生和老师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理解也很模糊,这就对深化国际贸易十分不利,所以,我们可否考虑加大对该门学科的投入力度,将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二级学科上升到一级学科,只有我们从多个方面重视完善国际贸易学科建设工作,在该门学科和相关专业上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才能使我国国际贸易系统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如今社会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多国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贸易融合工作,在这种大环境的推动下,对外贸易的地位与意义也就越来越重要,所以,过去为二级学科的国际贸易是否可以在需求大大增加的当下上升为一级学科,值得我们商榷,扩大研究的方向和深化研究的深度,建立完善的学科学习体系,才能在未来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6

一、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论的提出

国际贸易环境包括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重含义。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是指国际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其态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贸易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状态的总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有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社会环境的构成比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具体;二是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变迁比自然环境更具有爆发性和跳跃性;三是社会环境的作用比自然环境更隐蔽、更直接、更难以捉摸。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分系统、子系统和各个不同的因素、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样处于人类社会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到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www.133229.com因此,所谓国际贸易环境,是指国际贸易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国际贸易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其状况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可称为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概括说,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中,对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和具体阶段产生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主要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体。

二、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构成

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按系统内各因素的性质及其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方式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外部环境系统;二是内部环境系统。所谓外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外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所谓内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内部因素

的有机组合。值得指出的是,外部因素不等于次要因素,外部作用不等于间接作用;内部因素不等于主要因素,内部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们的具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因素的实际作用程度。

国际贸易外部环境系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它决定着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平的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的国际安全机制,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只要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也将随之产生重大调整。它既可能改变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也可能摧毁国际贸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技术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贸易领域的应用,不仅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引导国际贸易方式、手段、工具,从而整个国际贸易质量的提高。三是世界经济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世界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约为1:15。因此,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四是国际文化因素。它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文化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特定社会、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决定着特定人群的观念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规定了和其他人群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制约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观念、方式和过程。

国别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别政治局势。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局稳定是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大前提。二是国别科技发展水平。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一国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差不多规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基本的国际地位。三是国别经济发展因素。它包括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也提供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同时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框架。

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发展格局是指国际贸易发展赖以进行的框架体系,基本上规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都有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因素。所谓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是指规范国际贸易发展基本方式和手段,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人类真正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或规范的历史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表明,不同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因素。所谓国际贸易政策取向是指一定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过程的基本政策意图和政策动向,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政策取向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不同作用,但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四是国际贸易关系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关系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国际贸易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开展,国际贸易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日趋敏感。

国别系统是指国际贸易内部环境中具有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贸易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它从总体上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如果一国实行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其对外贸易就不可能充分发展。二是外贸发展战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一国外贸展战略无非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或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亦或是实行平衡发展战略,但在不同的外贸战略下,一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外发展政策。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一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不外乎保护主义、自由主义和管理贸易三种。不同的政策取向适合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目标,也会带来不同经济后果和贸易后果。四是外贸发展体制。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秩序。外贸发展体制大致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即所谓封闭型体制与开放型体制。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内管理体制与国际贸易规范体制的融合度上。

至此,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和构成作总体上的归纳。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看,第一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并从国际贸易的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第二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来传递,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①。第三层次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对国际贸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于国际贸易。同时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

三、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范式分析的特征

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分析和探索影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思维范式上的重要转换②。国际环境分析的系统范式和传统分析范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非还原论。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同时要素还可由其他事物替换;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又会重新得到事物的整体。因此,对整体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对构成事物的具体要素的考察来替换,并由此直接推论出整体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可以还原为对国际贸易环境中各具体要素的考察,并进而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总体影响。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一贯方法。

系统范式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构成的系统,但系统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要素。整体产生其要素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的本质特征,因此事物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据此,系统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具体要素的考察,更不能因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事物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因此还原论是不可取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应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这种考察不能被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单一考察所替代,更不能把单一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看成是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的基本性质。系统范式的非还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直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贸易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简单相加之和,也不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机械配合,而是由这些不同层次的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能由某一层次的要素影响来推导,也不能看成是各种要素影响之和。从现阶段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看,明显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要回答一个问题时,首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推出对整个问题的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非线性分析。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要素及事物服从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因此,要素之间、事物之间也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据此,分析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割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研究要素替换。按照这样的分析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不仅可以还原为对各具体要素的考察,而且还可以排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服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由此决定了系统整体结构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同时,也正是系统内外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系统自组织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认识整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体事物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各具体要素的考察上,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相互联系中进一步考察其对国际贸易更深刻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因素或国别因素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之间,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整个国际贸易环境之间,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机械因果关系,国际因素与国别因素之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构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来看,不少研究都过于强调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忽视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甚至仅仅从某一因素出发,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判断。显然,这种分析往往过于简单化。

(三)进化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事物及要素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不存在进化发展。据此,传统分析范式认定,事物的要素构成是固定不变的,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尽管它们也存在内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变得非常简单。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的系统,是进化的,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时间性,因而是不逆的。据此,系统范式认定,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总是处于特定的变动过程中,,理对系统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不能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系统,不能忽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变动和调整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将这种变动和调整与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自然环境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步上升,并最终取代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内部环境直接制约国际贸易,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内部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贸易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开始加强。与此同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国际因素的地位都在快速上升。这一切都说明,对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分析,以及环境系统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必须把握进化的方向,在进化发展的基础上动态地探索国际贸易环境及其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四)整体价值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由于整体可以分解或还原成要素,因此,要素的性质也就直接决定整体的性质。从这种观点出发,分析范式认定,对整体的判断可以通过对要素的判断推导,构成整体的要素是优先的,整体就一定是优秀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就是有利的,国际贸易就能够发展。很显然,这种价值观忽视了各具体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其对整体的最终影响。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它同时也是评价要素及其运行方式与组合方式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系统范式认定,要素的运行与组合不仅影响要素功能的发挥,更影响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对要素的判断并不能得出对整体的判断。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但国际贸易环境未必有利,国际贸易也就未必能够发展。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环境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系统中具体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之间不是同等的。例如,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有利决不意味着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优化;相反,整个环境系统功能的优化倒可以证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演绎方法都是值得重新推敲的。例如,如果对外贸易既有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有利的内部条件,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或条件必然有利?答案难以肯定。这是因为整体环境或条件是否有利,除了要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性质,还要看这两种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如何配合。

四、几点结论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国际贸易环境是系统范式逐步取代分析范式的必然要求。从人类认识史看,分析范式统治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种思维范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升华,分析范式开始受到来自相对论、量子力学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挑战。系统范式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7

一、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现状和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迅速,wto范围内tBt和SpS通报数量不断增加;技术性贸易壁垒内容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对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wto范围内tBt和SpS通报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最重要的非关税壁垒

从wto官方网站公布的各类非关税壁垒通报情况看,传统的非关税壁垒(ntBs)如反倾销、保障措施、进口许可程序、补贴与反补贴、海关估价、纺织品和服装协议、政府采购等通报量占比呈下降趋势,而tBt和SpS通报量无论总量还是在通报中所占比重都呈上升趋势。2001年以来,tBt和SpS通报数量有较大增长,tBt通报从2001年的571件,增长到2012年的2216件,增长288%;SpS通报量从2001年的772件增长到2012年的1209件,增长57%;两者合计从1341件增长到3425件,增长155%(见图1)。从通报情况看,tBt-SpS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壁垒。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不断拓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的内容随着人们关注点的扩展而越来越广泛,从对最终产品的监管扩展到过程管理,涉及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贯穿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以及废物处置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所涵盖的措施涉及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保护、劳工条件、知识产权保护、低碳节能、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从产业看,tBt几乎涉及每个产业。从wto通报情况看,tBt通报量最多的是机电产品,其次是农产品和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等产品排名第三,轻工和医药产品通报量也比较多。而SpS通报基本与农业相关产业和产品相关。因此,农业和食品行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量最大,这也与现实中农产品、食品行业遭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相吻合。

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从表现形式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是tBt的基本表现形式,技术法规监管越来越严,标准层出不穷,各类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能源认证、实验室认证等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包装、标签和标志等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接的纽带,并影响相关产品的贸易。作为tBt主要形式之一的绿色壁垒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非官方标准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即国家标准之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企业制定的标准在供应链中推广,成为影响贸易的重要壁垒。与生产加工方法相关的技术性要求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方面。

4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类型的贸易壁垒相互配合影响贸易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越来越多地与其他类型的贸易壁垒(包括配额、许可证、反倾销、保障措施等)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有时候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如欧盟将对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结合,对我国低价位打火机出口产生影响;而美国也曾对我国出口的蜂蜜、苹果汁等产品先后使用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相关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1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内容将进一步拓展

如前所述,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为了一些合理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关注点也从传统的质量和价格扩展到更多方面。近年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动物福利等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必然推动这些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台。

2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越来越重要

目前wto的《tBt协定》和《SpS协定》主要涵盖货物贸易,并未涉及服务贸易内容,但在实际贸易中,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服务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并用于合格评定。由于服务贸易领域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与货物贸易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未来的谈判中,存在形成《服务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协定》的可能性。

3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之一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如火如荼,国际社会出现了大量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标准和工具,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积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并开展社会责任相关的合格评定,如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推行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认证,美国服装和鞋类协会发起环球服装生产社会责任(wRap)认证、美国公平劳工协会(FLa)推广社会责任守则,德国零售商外贸联合会采取aVe模式,国际玩具商理事会实施iCti认证等。2011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它将组织治理、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7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对各种类型的组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趋势看,iSo26000非常可能将被wto认可为国际标准,从而成为各国制定国内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依据,这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方面将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领域。

4低碳经济相关领域是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方向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引发了全球的低碳革命,大量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出台。以欧盟为例,2000年以来,欧盟出台了大量的指令和决议,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低碳经济:如促进内部电力市场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第2001/77/eC号指令;建筑的能源效率第2002/91/eC号指令;促进交通中使用生物燃料或其他可再生燃料第2003/30/eC号指令;建立排放交易系统(etS)的第2003/87/eC号指令;对能源产品和电力征税第2003/96/eC号指令;用能产品生态设计的第2005/32/eC号指令等;能源最终使用效率和能源服务的国家计划的第2006/32/eC号指令、特定氟化温室气体的第842/2006/eC号规章、机动车辆空调系统的第2006/40/eC号规章等。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2009年6月,世贸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表了《贸易和气候变化》的报告,强调自由贸易将以各种方式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流转的数量和模式,这将可能会改变某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的贸易地位,并导致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同时各国错综复杂的国内政策措施有可能对国际贸易和多边贸易体系产生影响。在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最容易实施的,也是对贸易影响最大的将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目前低碳领域的标准和技术法规越来越多,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而标准的不统一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未来低碳领域全球标准和规则制定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

5区域性贸易协定中的tBt和SpS条款将推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

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和质量逐渐呈上升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11年5月15日,通报的489个区域贸易协定中,297个正在有效实施,其中自由贸易协定和局部协议占90%,关税同盟占10%。tBt相关条款成为区域性贸易协定的重要内容,并直接影响着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实际效果。在一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中,tBt条款成为影响双边贸易效果的重要因素。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利用这一条款实现取消关税和许多传统非关税壁垒后限制一些产品进口的目的。可以预见,区域性贸易协定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将成为未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6私营标准将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费者安全、人权和劳工标准等问题的关注,一些行业协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纷纷制定了自愿性的倡议或标准,并在供应链中推广。这些非官方机构制定的标准通常被称为私营标准,通过市场的方式不断推广,虽然是自愿性标准,但对于参与其中的出口企业来说是强制性的,对贸易的影响不可小觑。此类私营标准对贸易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wto的SpS委员会已经对私营标准问题开展磋商,而tBt委员会也将该问题列入讨论议题中。私营标准将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

7《tBt协定》和《SpS协定》未来需要进一步谈判修订

乌拉圭回合达成的《tBt协定》和《SpS协定》对于规范各国采取的技术性措施、最小化其贸易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随着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凸显,协定中许多规定过分简单、抽象、模糊,结果在实际运作中往往易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或者无法有效规范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协定中有关合理保护、贸易影响最小化、科学证明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细化和修订;对私营标准问题也需要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规范。《tBt协定》和《SpS协定》都需要进一步谈判修订,以适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发展。

三、对我国的启示

1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问题

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内容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应当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跟踪研究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向,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以更好地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跟踪研究新领域新问题,争取国际规则的制定权

针对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和趋势,我国应及时研究,积极应对。一些新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其对贸易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还有一些新领域目前尚缺乏国际标准或国际规范,我国应积极争取此类国际规则的制定。如低碳领域和服务贸易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一方面完善自己的技术性措施,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争取相关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权,通过国际规则的制定来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对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重视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企业社会责任将原来分别分散在各个领域的要求集中起来,将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劳工权益、知识产权保护、公平运营等诸多内容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应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对贸易的影响,加强各行业的社会责任发展,通过社会责任促进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8

国际贸易环境包括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重含义。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是指国际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其态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是指国际贸易赖以存在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状态的总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有多明显的特点:一是社会环境的构成比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具体;二是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变迁比自然环境更具有爆发性和跳跃性;三是社会环境的作用比自然环境更隐蔽、更直接、更难以捉摸。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分系统、子系统和各个不同的因素、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同样处于人类社会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并受到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所谓国际贸易环境,是指国际贸易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具置及其状况。国际贸易所处的具置及其状况又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可称为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概括说,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发生、发展中,对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和具体阶段产生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主要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体。

二、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构成

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按系统内各因素的性质及其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方式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外部环境系统;二是内部环境系统。所谓外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外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外部因素的有机组合.所谓内部环境系统是指从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从而影响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若干国际贸易内部因素

的有机组合。值得指出的是,外部因素不等于次要因素,外部作用不等于间接作用;内部因素不等于主要因素,内部作用不等于直接作用。它们的具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因素的实际作用程度。

国际贸易外部环境系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一是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它决定着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和平的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的国际安全机制,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只要国际政治与安全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国际贸易也将随之产生重大调整。它既可能改变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也可能摧毁国际贸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技术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贸易领域的应用,不仅促使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而且引导国际贸易方式、手段、工具,从而整个国际贸易质量的提高。三是世界经济因素。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世界经济史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约为1:15。因此,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四是国际文化因素。它从各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文化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特定社会、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决定着特定人群的观念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规定了和其他人群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制约了参与国际贸易的观念、方式和过程。

国别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外部环境中带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国别政治局势。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条件。政局稳定是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大前提。二是国别科技发展水平。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一国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差不多规定了该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基本的国际地位。三是国别经济发展因素。它包括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因素。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也提供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同时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体制框架。

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也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即国际系统和国别系统。国际系统是指在国际贸易内部环境系统具有全局性、总体性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发展格局是指国际贸易发展赖以进行的框架体系,基本上规定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可能不同;而不同的国际贸易发展格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都有差别。二是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因素。所谓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是指规范国际贸易发展基本方式和手段,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人类真正有意识地对国际贸易进行管理或规范的历史并不长,但实践已经表明,不同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因素。所谓国际贸易政策取向是指一定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过程的基本政策意图和政策动向,它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同的政策取向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不同作用,但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四是国际贸易关系因素。所谓国际贸易关系是指参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国际贸易更广泛和更深入地开展,国际贸易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日趋敏感。

国别系统是指国际贸易内部环境中具有局部性、国别化的若干因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贸易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它从总体上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水平。如果一国实行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其对外贸易就不可能充分发展。二是外贸发展战略。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对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一国外贸展战略无非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或是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亦或是实行平衡发展战略,但在不同的外贸战略下,一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对本国经济发展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是外发展政策。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形态。一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不外乎保护主义、自由主义和管理贸易三种。不同的政策取向适合于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目标,也会带来不同经济后果和贸易后果。四是外贸发展体制。它决定了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秩序。外贸发展体制大致包括两种基本形态,即所谓封闭型体制与开放型体制。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别主要表现在国内管理体制与国际贸易规范体制的融合度上。

至此,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和构成作总体上的归纳。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层次看,第一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并从国际贸易的内部作用于国际贸易。第二层次是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内部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内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来传递,同时也可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①。第三层次是国际贸易的自然环境,直接依附于国际贸易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对国际贸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于国际贸易。同时也可能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的各个构成因素。

三、国际贸易环境系统范式分析的特征

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分析和探索影响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思维范式上的重要转换②。国际环境分析的系统范式和传统分析范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非还原论。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分解还原成要素,同时要素还可由其他事物替换;将所有要素加到一起,又会重新得到事物的整体。因此,对整体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对构成事物的具体要素的考察来替换,并由此直接推论出整体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可以还原为对国际贸易环境中各具体要素的考察,并进而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总体影响。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问题的一贯方法。

系统范式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构成的系统,但系统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要素。整体产生其要素孤立状态时所没有的新的本质特征,因此事物的整体大于要素之和。据此,系统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对具体要素的考察,更不能因要素在孤立状态时的性质和规律来解释事物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因此还原论是不可取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也应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但是,这种考察不能被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单一考察所替代,更不能把单一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看成是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的基本性质。系统范式的非还论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一直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贸易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简单相加之和,也不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机械配合,而是由这些不同层次的要素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能由某一层次的要素影响来推导,也不能看成是各种要素影响之和。从现阶段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看,明显存在这样一种倾向:要回答一个问题时,首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推出对整个问题的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非线性分析。传统分析范式认为,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要素及事物服从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因此,要素之间、事物之间也存在一条直线因果链。据此,分析范式认定,对事物的考察可以通过割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来研究要素替换。按照这样的分析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不仅可以还原为对各具体要素的考察,而且还可以排除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机械因果律和单一决定论,推导出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系统服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并由此决定了系统整体结构的复杂性和非线性。同时,也正是系统内外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决定了系统自组织地生存和发展。因此,认识整体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要素,更重要的是要认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体事物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各具体要素的考察上,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相互联系中进一步考察其对国际贸易更深刻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国际因素或国别因素与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之间,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整个国际贸易环境之间,国际贸易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机械因果关系,国际因素与国别因素之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构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系统。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实践来看,不少研究都过于强调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忽视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甚至仅仅从某一因素出发,得出对整个问题的判断。显然,这种分析往往过于简单化。

(三)进化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事物及要素的运动过程是可逆的,不存在进化发展。据此,传统分析范式认定,事物的要素构成是固定不变的,要素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尽管它们也存在内在运动,但这种运动并不具有方向性和时间性。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的考察,就变得非常简单。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总是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的系统,是进化的,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时间性,因而是不逆的。据此,系统范式认定,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总是处于特定的变动过程中,,理对系统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不能把国际贸易环境看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系统,不能忽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变动和调整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将这种变动和调整与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自然环境在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步上升,并最终取代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内部环境直接制约国际贸易,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内部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贸易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开始加强。与此同时,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国际因素的地位都在快速上升。这一切都说明,对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分析,以及环境系统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必须把握进化的方向,在进化发展的基础上动态地探索国际贸易环境及其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四)整体价值观。传统分析范式认为,由于整体可以分解或还原成要素,因此,要素的性质也就直接决定整体的性质。从这种观点出发,分析范式认定,对整体的判断可以通过对要素的判断推导,构成整体的要素是优先的,整体就一定是优秀的。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就是有利的,国际贸易就能够发展。很显然,这种价值观忽视了各具体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其对整体的最终影响。

系统范式认为,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它同时也是评价要素及其运行方式与组合方式合理性与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系统范式认定,要素的运行与组合不仅影响要素功能的发挥,更影响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对要素的判断并不能得出对整体的判断。按照这样的思维范式来考察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环境,就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具体因素是有利的,但国际贸易环境未必有利,国际贸易也就未必能够发展。

从国际贸易环境系统来看,环境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系统中具体要素功能的有效性之间不是同等的。例如,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有利决不意味着整个国际贸易环境系统的优化;相反,整个环境系统功能的优化倒可以证明系统中各要素功能发挥的有效性。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目前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演绎方法都是值得重新推敲的。例如,如果对外贸易既有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有有利的内部条件,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对外贸易的整体环境或条件必然有利?答案难以肯定。这是因为整体环境或条件是否有利,除了要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性质,还要看这两种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如何配合。

四、几点结论

(一)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考察国际贸易环境是系统范式逐步取代分析范式的必然要求。从人类认识史看,分析范式统治着人类的逻辑思维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尽管这种思维范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升华,分析范式开始受到来自相对论、量子力学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挑战。系统范式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并总结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处理能力,并要求掌握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保险学、国际物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二十世纪初进入我国的高等院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立足本国国情,积极致力于国际贸易实务本土化研究。[1]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许多大专院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专业,一大批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相继问世,涉及的对象几乎涵盖国际贸易实践的所有环节。各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双语教学、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模式。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要从国际贸易实践的一般规律及其所表现的新特点出发,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对象,同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转贴于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国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在比较和借鉴美国kas、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ee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国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大背景下,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内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所共同面临的主题。国外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国外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学任务由培养“认知能力”为主向培养“专业综合能力”为主转变;教学内容由“基础理论”为主向“专业技能和实训课程”为主转变;教学体系由“学科知识中心型”向“能力实践本位型”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实践”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理论教学”向“实训教学”转变。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专业“素质教育”的这种转变,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

一、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现状、问题

中国国内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实训课程,但现有的实训课程和内容仍存在一定的缺憾。即没有迎合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课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缺乏实训能力,要么缺乏理论基础,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过于简单

目前国际贸易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方式主要以模拟实训为主,由教师针对每一环节一一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且教师通常只注重培养学生交易磋商和填制单证的能力,而对于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则很少涉及。因此,学生对国际贸易的认识始终停留于理论认识时期,不会真正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二)单项性实训多,综合性实训少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简单、难度小、不规范。即使有一些独立设置的以实训为主的实训课程,也是以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训练为主,而综合技能训练内容较少,实训存在不系统、层次低等问题。能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实训课程和实战课程被严重忽视。

(三)静态性实训多,动态性实训少

在已有的实训内容中,多以静态型的机械式实训为主,灵活性的、博弈式的、动态型的训练则相对缺少。并且在实训过程中,存在“三多”现象(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自我发挥空间小。另外,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不同实训课程和技能实训之间不连贯,不同课程间的实训内容被割裂成不同部分,不能形成一个专业实训体系,学生如果离开了老师的主导,还是什么也做不了。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以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独自从事相关工作,而这与企业对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

(四)学生实训意识薄弱,对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实训基地以及各实验室都制定了各自的关于实验室的管理办法,但缺乏系统性,而且相应的激励机制也不是很完善,使得学生在模拟实习和实训教学环节中没有严格的、系统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很多学生没有压力,从而放松了对实训课的学习。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其实训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二、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的实训教学起步最早,发展也最成熟。特别是在“二战”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战后经济重建的需要,实训教学受到各国重视,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和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

(一)美国的ka5实训教学

美国kas实训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人才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k(knowledge,指知识),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三个要素。这里的k(知识)指广义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等;a(一般能力)可理解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s(职业技能)是指国际经贸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操作能力,包括商务英语运用能力、国际营销能力、金融业务能力、业务磋商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单证处理能力。

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将国际贸易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分解为k,a,s三块,其中k是基础,a是核心,s是落脚点。美国的国际贸易人才实训教学以巩固k为出发点,加强a为关键,提高s为目标,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上,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国际贸易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是通识性教育;对国际贸易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是延展性教育;而对国际贸易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是专业性教育。

按照kas实训教学的要求,美国高校制定了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通过理论和实训的教学,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k),这样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有了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独立分析应用的能力(a);这些能力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最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有了一技之长,具备谋生的能力,也就是最后要达到的课程设置的目标: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s)。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来讲,其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故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

(二)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

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教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组织实训教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开展基础性的文化理论教学;另一元是指企业,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所以,这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又叫“双重实训制”。

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为3;7左右。同时,理论教学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企业的实训场所包括工作岗位、实训车间和跨企业的训练场。在实训车间,可以把那些在课堂无法讲解或训练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实训的工件不形成产品,纯属消耗。此外,很多德国的高校也设有教学车间,补充企业里无法完成的实训,为理论教学提供形象直观的演示手段和教学方法。

(三)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

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是一种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政府、行业和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人才实训教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ee模式注重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推行统一的国际贸易人才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分析与国际贸易人才有关的职业能力确定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建立了相应的国际贸易课程标准,并根据学生实际所获知识能力评定其技术能力等级。

澳大利亚的高校一般都具有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投资和企业的赞助,各高校不仅实训设备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且技术先进,从而为实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过程中,采取国际上先进的开放式情景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的教室就是实验室,教室里摆满了教学用品及实训设备,边讲边练,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融为一体。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都在实训车间进行,课外时间也对学生开放。这种开放式的实训教学模式,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训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效率。

(四)借鉴

通过对美国的kas实训教学、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教学和澳大利亚的taee实训教学的剖析,对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有相当重要的借鉴:

1.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政府、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广泛展开,并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国家的法律保障。

2.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围绕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展开,以国际贸易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目的,满足国际贸易部门大量一线岗位的用人需求。

3.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或场地)建设中,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投资踊跃,实训基地(或场地)的技术、设备先进,与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相近,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4.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力量雄厚,所有担任实训教学的教师都经过专门的教学培训,准人和考核制度严格,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实训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三、加强国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积极探索产学合作办学模式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高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同样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定单式”培养模式。在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定期请经贸公司相关的一线人员来校举办各类讲座,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合作办学单位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供上岗实训条件,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合作办学的建设还切实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保证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二)技能考核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主要内容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持证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

实施“双证”制度,即学校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过程中,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加强了系统的技术操作训练和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这种实战演习性的操作有利于激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三)加强模拟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实训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实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训教学效果的质量和水平。国际贸易专业作为文科类专业,在技能实训上一直以来都是个难点。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探索、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

我们可以在校内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基地,在这个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外贸英语口语及语音实验室、外贸业务电子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实训中心等。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学生就可以模拟在外贸环境下作为外贸业务人员进行从合同的磋商到制单结汇整个交易过程的实训操作。

在建设校内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对于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我们认为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建立稳定的校外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可以让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发现和选择人才,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和外贸企业驾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四)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搞好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建立一支完整的、具有一定实力的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如何切实建设好一支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如何在全体教师中提高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的认识和提高实训教师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训教师除应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要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