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9:26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2095—3283f2013)06—0140—03

一、构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应遵循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外语优势明显,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贸易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亲身去关注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外贸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外贸业务能力。随着中国外贸大国地位的凸显,外贸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开拓海外市场,这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须持有国家颁发的相关资格证书。目前国际商务领域比较热门的岗位有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其中有些岗位要求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比如报关员和报检员,其他岗位或许不强制要求职业证书,但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单纯的营销、外语、纺织或机电等专业人才已远不能满足外贸相关岗位需求,外贸企业对于那些同时具有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法律等综合专业背景的人才求贤若渴。近年来中国频繁遭遇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损失。为尽可能减少这种损失,就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精通英语、熟谙相关国家法律,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定位及总体规划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实践教学突显本课程的特色。总体规划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来解决国际贸易业务操作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该课程实践教学的中心是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但同时又不能仅局限于操作实务上。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去认识和分析国际贸易相关规定和国际惯例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实践:基本能力训练

基本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理论课时为基础,配合一定实践课时完成。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相关的金融、会计和法律等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国际经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可以建立一个贸易案例库,包括出口商品的市场调研,贸易磋商和谈判、贸易仲裁及诉讼、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分析等,以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营销策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他们解决贸易问题的实际能力,使课程教学更具实用性。

(二)模拟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随着专业技能课程学习逐渐深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与应用尤为重要。此时不仅要增强学生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贸易环境和贸易政策的了解,能够判断企业的贸易方向,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专业课程辅以模拟实验环节,就是让学生熟悉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在模拟操作中,从交易磋商、谈判、交易达成、合同签订到发送货物,以及货物报关、商品检验、银行结算、关税征收整个流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均由学生操作。学生们分别扮演经理、外销员、谈判者、报关员、商品检验员、银行结算员等角色,协调作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校外实习:对企业的认知能力训练

通过校外实习,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生产流程和市场环境,参与企业经营的讨论,把在学校中模拟实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校外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后所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一次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训练,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综合检查和考核。它要求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社会实践,熟悉贸易流程及各种单证的制作与审核,了解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基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课堂中使用的单据滞后于现实中贸易手段的改变。这就要求学生活学活用,及时总结差异和处理这些差异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创局面的能力。

(四)技能竞赛:创新能力培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创新意识就成功了一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尤其注重创新意识。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养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在以上三个实践环节之外,通过提高性的竞赛择优淘劣,如商务谈判大赛、创业比赛、金融投资模拟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把课堂所学真正化为生产力,用他们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去开发新领域。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

(一)实践教学循序渐进,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是:纵向上各学期有序递进,每学期都设置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一年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基本技能,二年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国际贸易专业技能,三年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四年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对外经贸企业对人才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每学期的实践教学横向上联系紧密,一是实验、实习、实训的内容和要求联系紧密;二是实践环节与理论联系,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规律。

(二)实践教学条件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

在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基地实习的基础上,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成立了辽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国际贸易研究所、服务外包发展中心,更容易做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辽润公司、国际贸易研究所等业务的情况见表1。

集产学研于一体,更容易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经贸公司业务及课题研究之间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学生在贸易公司的工作环境里,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知识和理论,而且能够经常接触到与国家利益、国家荣誉和国家发展相关联的具体业务,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和工作的意义,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

国际贸易研究所不仅是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合作攻关的学术研究机构,也成为学生们进行专业实践研究的基地。研究所的每位研究人员都是学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进行科学引导,注意传授学生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师资创新:“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

以往的实习与实践环节往往由本专业老师担任。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具有实践经验。为此,应该一方面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老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与管理,通过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将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等社会精英请进课堂,直接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多年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坚持每年深入外贸一线,零距离接触行业和企业,并先后到大窑湾码头、旅顺新港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国际贸易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

(四)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方式灵活多样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中,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加以灵活运用,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模拟实训。国际贸易流程实验室配置了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三套模拟实训软件,开发了国际贸易资讯分析、国际市场定位分析、国际贸易关税运用、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及反贸易保护措施等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国际贸易仿真环境中,熟悉了国际贸易基本流程,掌握了国际贸易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了独立对外建立业务关系、交易磋商、签订及履行进出口合同、出口业务善后处理的能力。

2.基地实习。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依托大连的港口优势和雄厚的外贸企业基础,先后与辽宁食品进出口公司、辽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辽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辽宁佳益实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到外贸企业进行综合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掌握专业的发展动态,确定和修订毕业设计课题。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逐渐关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与国际市场直接对口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它为培养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利帮助,而信息技术为国际贸易是无可趁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创新平台。本文就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中所出现的问题入手,并针对整合中的不足给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策略

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动极大优化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再次腾飞。国内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也随之作出相应的整改,同时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改革了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方法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很多院校的重点专业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强大支撑,切实结合社会发展的状况,大胆进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现状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难度与整合途径等,决定了其课程整合的现实性,加之之前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体系与能力训练体系的传授,比较重视案例教学。而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时,教育教学的实际整合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概念

整合不单单指结合与融入,而是更高层次的主动适应。整合是对个体特性的有效继承,也就是被整和的个体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征,另一方面又再次重申个体中基本要素的融合与交叉,最终使不同个体表现较高的和谐与融洽。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结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等融为一体,并成为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不足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环境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而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速度要赶超更新的速度,但仅仅从网络的宽带发展速度来看的确一般。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最新、最先进的信息载体来传播丰富的信息资源,这样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才可以达到理想目标。

(三)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培训工作不到位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驱动者与传播者,需要逐渐转换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想等,积极设计教学课程、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的教学环境,并全面认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图像处理、文字处理与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进行创作、整合。此项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国际贸易的就业率,国际贸易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全球的眼界以及开放的心态,还要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精深的业务知识、一流的交际能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思维。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整合认识不够、教学方法陈旧等在诸多问题,很难较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针对整合现状,需要适当的调整策略:

(一)加强网络教学实训室的建立工作

据调查表明,学生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完全控制学生的电脑,实际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快速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进度等,并且根据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找到问题的根源,适当进行课程的调整。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部分课程可以允许学生链接网络,使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网页加强对其整合概念的理解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整合的含义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网站,把一些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与热点问题投放进入。使教学内容时刻与时代接轨,利用课程传授的专业知识开设专题学习板块,帮助理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精髓。学生在关注国际贸易最新的变化和动态时,潜移默化的把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有利于充分、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构建良好的整合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存在业务掌握不成熟、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很多教师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仅限于讲解书本内容。究其原因在于自身业务不过硬导致。为了跟进时代步伐,适应全球经济大环境,学校需要定期对相关教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适当采用案例分析法等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记忆。同时,学校领导和教职人员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的脚步,用科学的、先进的信息载体更好的传播相应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的进步,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通过整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真正为培养快速适应时代、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以及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营造有的放矢的机会。

作者:朱莎莎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学锦.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113-115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形式开展的商务活动,跨境电商是在电子商务平台下达成交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并通过快递方式送达商品的新型国际贸易方式。近年来,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放缓,跨境电商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1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接近4万亿元;2015年,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2016年上半年交易额达到2万亿,同比增长42.8%,较2015年增速提高12.2%。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了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国际贸易实务》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较高的课程。从三本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强调的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实践”,但目前的教学仍然以传统贸易模式为主,涉及跨境电商的内容很少且不成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模式的新变化。所以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更新速度慢

目前市面常见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基本都是根据传统国际贸易模式设计教学内容,一般围绕着贸易术语、合同、运输、保险、货款收付等业务流程进行。由于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在业务流程的很多方面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原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点无法适用于跨境电商操作。

比如通过电商平台寻找商机、介绍商品、签订合同等,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在货款收付时,跨境电商使用较多的第三方支付、信用卡等没有介绍。运输以海运、铁路运输等为主,跨境电商一般使用的邮政快递只是简单的提及,未做详细介绍。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专业性较强,会涉及很多的费用计算和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与平时的英语学习相关性不大,再加上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中觉得较为困难,学习兴趣不高。

同时,教学内容以传统贸易模式为主,基本没有涉及在电子商务下从事国际贸易需要的操作技能。教学手段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为主,能够上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不愿参与课堂互动,又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三)实验内容与跨境电商有脱节

目前在教学实践方面以外贸综合模拟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虽然可以较为全面的模拟国际贸易的过程,但是从使用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模拟软件无法模拟多变的现实市场,学生不能体验到真实的业务环境。另一方面,模拟软件模拟的还是传统的单证外贸方式,对跨境电商没有涉及,导致了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三、电商时代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电商时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完善知识体系,补充相关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改革的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使教学内容和跨境电商实践紧密相连。

(一)更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广双语教学、采用校企联动、人才订单培养等方法,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跟新,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熟练掌握进出口操作技能,熟悉市场变化的新型人才。由于跨境电商门槛较低,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学做结合带来了可能。在教学中渗透自主创业需要的知识,对课程教学和促进学生创业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增加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相关知识点的完善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跟得上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

1.营销平台。传统贸易模式下的客户发展主要通过各种交易会、展览会,但是这种方式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不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的营销方式主要通过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在教学中需要介绍主要的跨境电商交易平台,让学生懂得如何选择适合的电商交易平台、这些平台有什么特点、该如何操作、怎样借助平台进行营销,以适应目前跨境电商的发展趋势。

2.支付手段。传统教学中最主要介绍的是信用证、托收等方式,而在跨境电商下,有大量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这些支付方式和传统国际贸易付款方式有所区别。所以应该增加这些付款方式的介绍,包括账号的建立、支付方法、纠纷处理、相应规则等内容。

3.运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经常使用的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不同,跨境电商应为交易数量较小,最常使用的运输方式是快递方式。在课程介绍中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如何选择快递公司、是否需要报关等。

(三)改革实验课程

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以速卖通、亚马逊等平台为基础,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外贸环境,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自行创业。在进口业务中让学生多了解国外购物网站的操作,掌握进口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以跨境电商网站开店为载体,采用现场演示、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课堂教学方法,课后通过对课堂上形成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指导进行教学辅助,引导学生多上手操作,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

四、结束语

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体系、相关内容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讲授中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贸易模式,需要补充跨境电商的新知识、新特点,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真正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伟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教学改革;实验;高职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设学宗旨,决定了高职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路向。《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骨干核心专业课程,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为课程教学工学结合的改革实验奠定了学科基础。以作者为负责人的东营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课题小组,以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相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研究,亦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改革成果。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课程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主线、双向目标、三个课堂、四个环节、多媒支持”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条主线”,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这条教学思想主线,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评价导向机制的建立,都以此主线为根本出发点。

“双向目标”,就是将课程培养目标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划分、整合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下,分模块组织实施。

“三个课堂”,是指课程教学依据任务不同交替在理论教学课堂、校内仿真实训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三个不同空间展开,形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的多向度、立体化教学模式。

“四个环节”,就是对任一形式的每一堂课,任课教师都要对目标确立、方案选择、过程控制、效果反馈等四个环节认真准备课前教学预案和做好课后教学笔记,以保证课程教学系统的动态自我完善。

“多媒支持”,就是把传统教学媒介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融汇在一起,将学生接收信息、锻炼技能的视、听、说、练等活动,置于优化、高端化、高效化、仿真化的教学环境中,使教学过程实现开放性、职业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上述系统化与开放性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既保证了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传授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也确保了专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密切对接,活跃了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中英文双语教学法。贯穿本课程始终的一个教学难点就在于以英语为工具来解决国际贸易实务中复杂的具体问题。因此,我们通过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来妥善处理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关系,适当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并且从国际贸易实务英语重在实用的特点出发,突出翻译教学,强化专业英语习惯表达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语言瓶颈,收到了良好效果。

2.观摩参观法。对于一些形象性强、程序性、客观性强的内容板块,我们采取在课堂上播放情景教学片或者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的方式,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产品的数量、包装等环节以及报关、国际结算等板块,我们就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外贸企业生产加工现场、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中心、海关、海港等场所、场地。此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直观的知识图式,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案例讨论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复杂或者实际岗位操作需要丰富经验积累的教学内容模块,我们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做典型案例讲解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达到对问题的解决。比如贸易术语的选择、贸易合同的订立、保险与保险险种的选择等,使用该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技能技巧。

4.分组角色扮演法。对于一些角色任务分明、行动性、交际性强的教学内容板块,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小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置身具体关系情景,体验贸易过程。比如贸易关系的建立、报价与还价等环节,让学生分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和翻译方,此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业务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仿真模拟法。配合各模块教学进程,我们适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构建虚拟业务,虚拟贸易过程,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实际业务、避免知识点逻辑错位,并开拓业务视野。比如市场开拓、电子商务等内容,使用该方法效果显著。

6.实训实习法。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少教学模块比如各种单证的填制、贸易合同的订立、报关手续的办理等等,我们以实训实习的方式指导进行模拟练习或岗位实习,加强了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确保了能力目标的实现。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使用教师自己精心编制的教学课件,向学生播放情景教学片或动画片,利用教学软件组织学生上机模拟实习,指导学生通过链接专业网站模拟贸易业务,借助多媒体语音教室实施多向互动的听说交际练习等等,都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在信息传输上的限制,创造出了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相关教学改革。(1)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商务情景片观摩、课件播放等直观教学法,借助教学软件和互联网环境实施的仿真实训教学法,通过网络连接专业网站实施的在线参与贸易活动或论坛的个体化体验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语音教室实施的多向互动听说教学法,等等,都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在信息传输上的限制,并开辟了多元化能力训练平台。(2)作业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改革作业形式和内容。作业形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书面作业,包括上网查找资料、通过网络提交作业等。作业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问题的静态回答,而且拓展到技能层面的动态模拟。比如,讲到交易磋商阶段的内容时,就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商品的性能和产地分布以及商品供求等情况,然后用电子邮件向老师模拟发盘、询盘。这样的改革,不仅把作业完成变成一种兴趣性体验,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3)考试改革:本课程充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考试的方式也更加灵活丰富。除传统笔试考试和实训操作外,我们还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终端计算机下达任务的方式,实施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的无纸化考试。这样,既提高了考试环节的工作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

四、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建设

1.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架构情况。本课程依托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高标准、配套互补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ppt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试题库和案例库等,同时设置、开通了师生在线交流窗口,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实现即时性学习沟通。另外,配置了外贸实训软件,加盟了国内各大国际商务专业网,实现了“一网通天下商情”的教学功能。

2.硬件环境及网站运行情况。依托东营职业学院的校园网络系统,初步建立了一个硬件配套、功能完善的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文法系已建成一个普通语音室,两个模拟语言学习实验室,四个数字语言实验室和一座英语学习发射塔,本专业相对固定使用学院的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教学,形成了较完备的网络教学硬件支持系统。

本课程网站实行主讲教师轮流值班负责更新、维护和在线答疑,全部资源向学生24小时开放,并且每个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博客,开通了自己的教学邮箱,并引导学生创建了商务英语学习QQ群,实现了师生全天候的交流沟通。

五、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1.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1)多媒体网络教室。本专业配有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各配备终端计算机50台,外贸教学实训软件若干套。利用该平台可完成外贸案例情景片观摩、多媒体课件演示、在线链接国际贸易专业网站、利用外贸软件系统进行各商务模块的实训操作等。(2)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本系建有一个普通语音室,两个模拟语言学习实验室,四个数字语言实验室和一座英语学习发射塔,形成了较完备的英语语言交际训练系统。利用该平台可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听力训练和口语交际模拟实训。(3)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主要由多媒体技术环境和国际贸易业务单证操作平台环境两部分构成,配备教学用光盘、课件以及各种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及操作训练平台,利用该平台,可进行国际贸易各种跟单业务的仿真场景观摩和实训操作训练。

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目标出发,我们选取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分公司、中国外运山东东营分公司、中国银行东营分行、东营市海关等十家对外进出口贸易业务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从工厂车间、商品展销会场到外运、报关和国际金融结算机构一条龙基地链条以及参观、见习、实习或顶岗实习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确保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能力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适时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在仿真环境或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教学任务,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掌握真实技能的需要,使学生有了更多提前介入职业岗位的机会和更自觉的职业意识,提高了他们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六、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特色

(1)突出地方特色:课程建设密切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的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和实习岗位,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2)突出实践特色:在理论教学、实训演练、实习指导有机统一的教学框架体系内,突出能力目标培养和能力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增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3)突出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上,及时融入国际贸易实务新规则、新案例、新信息;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性。

(二)课程创新

1.课程建设“五个一工程”。在课程建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课程教学团队发扬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在更高目标体系框架下,制定了本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工程”,即:一周一个调度会,进行上周课程教学或研究信息反馈总结与下周实施要点讨论部署,推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一月一次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现场师生研讨会,进行实践教学模式评估,探索建立能力模块教学模型;一学期一名教师上一次公开课,推进整体教学基本功提高;一年一名教师至少取得一项教学研究成果,推进整体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一届毕业生组织一次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型问卷调查和评估,及时调整课程建设方向。

2.工学结合“五个对接”工程。(1)工学结合设计思想。本课程工学的设计思想:突出一个理念,做好两个结合,建设三个平台。“突出一个理念”,就是牢固树立“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过程为依据”的实践教学理念。“做好两个结合”,就是做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强化专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结合以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结合。“建设三个平台”,就是建设好校内仿真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实施提供配套支撑。(2)工学结合“五个对接”工程。1)教学设计上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相对接。国际贸易实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因此,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群需要、课程目标、工作现状及学生现状等因素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了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教学、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与国际贸易实务岗位技能培养的统筹兼顾以及理论教学、模拟实训、基地实习三个教学模块的有机统一。2)教学团队构成上理论课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相对接。加大专任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培养力度和外聘兼职教师的引进与管理力度,形成了一个校企共建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共由13人组成,其中校内专职教师7人,校外兼职实习指导教师6人。在校内专职教师中,又有2人主要从事实训教学,因此,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总数共计8人,占到教学团队总人数的61%,这就为贯彻“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基础保障。7名专任教师中,已有6人次通过外出参加培训考取了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7人全部到外贸行业一线进行了专业技能见习和顶岗锻炼。另外,定期举办校内主讲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一起参与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学术交流活动,确保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3)教学环境建设上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对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是依据工作过程和任务,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因此,突出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内主要建设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和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实训室。在校外,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目标出发,我们选取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分公司、中国外运山东东营分公司、中国银行东营分行、东营市海关等九家对外进出口贸易业务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从工厂车间、商品展销会场到外运、报关和国际金融结算机构一条龙基地链条以及参观、见习、实习或顶岗实习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确保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我们采取了“协议共建、互惠共赢、产学研多元化对接、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形成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4)教学方式方法上实践性与职业性相对接。适应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由原来的教师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转变为课堂讲授、贸易模拟场景观摩、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分小组角色扮演、实训操作、企业工作现场见习、实习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为主”向“教学互动”、学生“以动脑为主”向“脑手并用”、由“封闭化的经院式课堂”向“开放性的多元化课堂”的真正转变。5)校企结合上实现双向多元化对接。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密切与当地对外贸易企业的联系,不断延伸校企合作领域。一是紧密围绕黄河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格局及国际贸易开展的特殊性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是发挥主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或项目服务。本课程组有6名教师先后被企业聘请为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业务培训主讲教师,7名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社会服务和专业英语培训项目近40项,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进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我们利用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意向和商务英语项目服务合作意向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活动开展的机会,广泛宣传本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3.课程建设“五维互动”模式。本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条主线、双向目标、三个课堂、四个环节、多媒支持”五维互动、有机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条主线”,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这条教学思想主线,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评价导向机制的建立,都以此主线为根本出发点。

“双向目标”,就是将课程培养目标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划分、整合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下,分模块组织实施。

“三个课堂”,是指课程教学依据任务不同交替在理论教学课堂、校内仿真实训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等三个不同空间展开,形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的多向度、立体化教学模式。

“四个环节”,就是对任一形式的每一堂课,任课教师都要对目标确立、方案选择、过程控制、效果反馈等四个环节认真准备课前教学预案和做好课后教学笔记,以保证课程教学系统的动态自我完善。

“多媒支持”,就是把传统教学媒介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融汇在一起,将学生接收信息、锻炼技能的视、听、说、练等活动,置于优化、高端化、高效化、仿真化的教学环境中,使教学过程实现开放性、职业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4.教学评价模式“四位一体”改革。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评价导向体系,本着知识与能力并重、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教学评价模式“四位一体”改革,即:学生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15%(主讲教师评定)+期中考试成绩15%+实践教学环节成绩20%(校内实训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分别评定,各占10%)+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在期中、期末考试内容构成中,能力考核内容所占比例不低于总分值的50%。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再单纯注重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加注意学习的过程;不再单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七、教学改革成果

《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同时,在与企业的广泛接触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因此,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能力获得了社会与行业领域的广泛认可,毕业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大都锻炼成长为业务骨干。高就业率同时带来了高报考率,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已成为我院文法系的热门专业和第一大招生专业,生源范围遍布全国11省区,年录取新生超过120人。录取分数线也成直线上升趋势,生源质量相对于其他文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可比较优势。这既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的成果,也为该课程更高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生源基础。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20-02

为满足长三角商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国际商务技能人才的需求,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3年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经过六年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该专业被评为常州市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特色鲜明,示范作用明显,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改革示范学校重点专业,2015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培养服务于长三角经济发展,具备扎实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能适应进出口企业和其他商贸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单证操作、跟单及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则需构建一套以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专业发展的前期,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脱节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教材内容陈旧,结构松散,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课堂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忽视职业标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多以文字表述为主,缺乏具有企业职业标准的案例教学情景分析,这样的内容编排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上岗之前,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究其原因,在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之前没有经过认真调研,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脱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脱节。

2.教学过程与实践业务相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实训模式陈旧,缺乏吸引力。表现在以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与机械、自动化和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相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明显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实训课程设置较少,且实训时间短暂,难以保证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书本上的,但不是企业实践所需要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操作经历、经验,所教的主要是理论知识,不是实际技能;实践性教学多数在校内实训场地进行,往往借助于场地现有条件和仿真软件,造成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的实践业务相脱节,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3.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缺乏

在师资力量上,由于多数专业任课教师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从毕业学校到任教学校,没有在企业进行实践的经验,所以上课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技能缺乏,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实际相关工作,仅仅是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而对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流程的了解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这就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训教学,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4.校内实训基地实用性缺乏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校筹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据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和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认知来完成,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主观性强,缺乏企业、行业提供的先进理念。企业作为建设主体的缺席,使得校内专业实训室不能很好地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1.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创新

第一,务实调研,重构人才素质目标。在参考行业专家的建议和企业一线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国际商务专业通过每年一次的市场调研,顺利完成岗位(群)能力分析,重新确立国际商务专业的“五个一”人才素质目标,即“掌握一项熟练的单证技能、书写一笔漂亮的商务签名、会说一口流利的商务英语、练就一套高雅的商务礼仪和掌握一个自如的沟通技巧”,并且每项技能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课程来进行支撑,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和行业实际。第二,科学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经科学论证和多方调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起“能力核心、课证融通、双轨双导”思路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国际商务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引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将课程学习与资格证书考取相融通,真正实现课程与考证的对接,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用性。第三,链接产业,构建“基础+方向+依托”课程体系。在进行调研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以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类别培养为方向,以相应行业(产业)为依托,构建与专业岗位群类别相对接的“基础+方向+依托”的课程体系,并完成国际贸易实务等十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及设计。第四,行业对接,定制职业化课程资源。经过两年努力,开发出一门校级优秀课程和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此外,通过校内外合作开发制作“报关单填制”技能教学视频,独立开发四门特色项目教材。与中国宗泰商务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完成“商务礼仪”网络课程并投入实际教学;与常州龙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商务网站和“笑遨商海”电子刊物。第五,引入权威,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为了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更加完善、科学,在校企合作专家库中,精心挑选宽领域、跨专业、多层次的专家,组成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定期交流,及时了解各方反馈。委托专业的第三方公司“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市场调查,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工作成效等第一手资料纳入评价指标。

2.“双轨双导”,组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团队

通过务实调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开展“双轨双导”课程实践活动,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效更加明显。所谓“双轨”是指新的课程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不但包括学校课程内容,而且也包括企业课程(含行业标准)内容;所谓“双导”是指课程的授课教师也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双方组成,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学,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的教学。在企业师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全程陪同,使“双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校企双方共同开设“电子商务运作”课程,由企业人员与学校老师组建“教学做合一”教学团队,根据电子商务运作的工作内容与专业基础知识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编写配套教材《电子商务C2C网店运营》、开发ppt和微视频,形成教学资源库。在校内共建营销经理工作室、在“财富梦一条街”共建商务推广中心等实训场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校外共同开展课程实训和学生创业指导。“双轨双导”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落地,并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双轨双导”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而且也为他们打通了就业通道,很多学生由于表现出色,还没有毕业即与实习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双轨双导”的实施,实现了学生与学徒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二是“双轨双导”机制的运行,实现了教学环境开放化,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实现了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的课业成绩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评定。“双轨双导”使学校受益的同时也服务了企业,实现了校企双赢。

3.外聘内培,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外聘内培,打造商务精英之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外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孙国忠副院长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选拔本校两位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充分发挥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和校内专业带头人“传、帮、带、引、领、授”的作用,借助专业带头人带动5位骨干(双师)教师成长。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大赛,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深入企业实践等渠道,不断提升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善教能研的优秀团队。两年内,共主持省级课题6项,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3项,主持或参与校级课题15项,9人次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第二,凸显专长,全面提升团队水平。通过“外聘内培”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培养15名“三特(特色、特技、特长)”教师,同时,建立了10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动态资源库。依据专任、兼职教师自身特点,确定三年成长规划,全面展开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个性化培训,凸显专业教师自身特色,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第三,各取所长,培养商务专业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专门化、专长化”成长,学校组建课程专门化方向的教学团体,启动并实施师生共同成长工程。将每门专业课程设计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由一个专长型教师负责教学工作,促使专业教师在这个模块方面有“特色、特技、特长”。师生共同成长工程让学生得到了“大师”级的指导,学生收获到更为专业的学习结果,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产生了提升效应。

4.充分调研,创建新型教学工场

第一,立足需求,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新建或改造完善5个校内实训场地,让功能升级;立足需求,完善拓展5个校外实训基地,让效能提升。通过完善、扩展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相关商务活动的认知实习、课程短训、综合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基地。第二,服务社会,成立“博力商务服务公司”。近两年,开展专业业务知识讲座或技能培训14次,培训学员达881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第三,创建中心,圆大学生“财富梦”。学校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分别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淘常州”商城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建设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财富梦”一条街的建设方案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调研结果,制定自己的创业项目并撰写创业计划书,学校则对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的创业项目,筛选具备条件的大学生参与,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圆“财富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卫东.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双轨”“双导”模式探析[J].职教通讯,2014(32).

[2]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

[3]张颖.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09).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6

【关键词】非国贸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专业适应性

为配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在经济管理类非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比如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开设多年。而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完成教学内容的配套和设置,值得反思和总结。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准则

1.1指引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选择及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可加大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1.2适应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所设置教学内容体系目标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在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课程特点,增强课程优势,适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2.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2.1国贸功能型

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内容模块的设计也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各国贸功能部分内容自成一体,设置灵活,而且该体系更便于教学对象认识和了解国贸的基础概念及产业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快速渗透。国贸功能主要包括运输、价格、保险等,该体系按照不同的功能要素安排章节内容,详细介绍各项功能的概念和组织实施方法及技能,促进了国贸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各项国贸功能的单项分析容易忽视其间的有机联系,削弱了教学对象对国贸系统整体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对该问题,即通过综合性案例加强教学对象对国贸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2.2国贸案例型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延伸,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引导教学对象理解、分析、概括教学内容。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对象处于案例中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而该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以国贸理论为主导、先理论教学后案例体现的教学体系模式,充分引导教学对象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自我总结和概括案例中所体现的物流知识和理论,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再次通过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深入性教学模式。该体系应用中主要以案例贯穿各个章节,在教学对象不了解章节相关内容的前提下给出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思考,从案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总结出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再由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总结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完善化、体系化、规范化的讲解,最后通过案例巩固本章节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对象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学对象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3.非国贸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配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在选用以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避免教学内容体系的重复,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内容设置要有所侧重,体现出专业适应性。以下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为例,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从特殊性中,寻找其普遍性。

物流管理是当今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物流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实训知识。对该专业所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侧重企业对外物流与国贸相关知识结合的讲解,包括对外采购物流、对外供应物流、对外销售物流等方面。对外贸易部门是贯穿于整个物流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的机构,是需要平衡所有企业对外以及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运作和相关联系。

对于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可在典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中提高国际贸易相关内容的安排比例。国际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更大的“大商务”,国际贸易服务商面临的需求通常要比国内贸易服务商面临的需求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英语的要求更高。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更多地融入国际贸易内容的讲解,研究国际贸易的运作,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对象对国际贸易概念的全球化认识,更多地接触和引入先进的国际贸易理念,同时对国际商务的发展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贸易活动,打破了传统经济贸易“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具有标准化、信息化、综合化、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的特征,是经济贸易在信息时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离不开国贸,国贸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壮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把研究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使教学对象提高对国际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认识,熟悉电子化经济贸易系统的构建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国际贸易,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

非国贸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足以体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空间和前景的高度肯定,也看到了职业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市场的严重不饱和性,对高职国际贸易教育发展的影响。所以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在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设性也日渐突显,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一定要切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只是基于单项分析的原则,对典型的以《国际贸易实务》为课程名称的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目前部分高职已逐渐认识到非国贸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应该更注重于与本专业特点的高度结合性,体现国际贸易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所以,非国贸专业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和更有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外贸英语函电》等更具专业特点的国际贸易相关课程,在非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相继出现。并且,在教学内容体系中,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了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和适用于相关专业。 [科]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7

[关键词]经贸专业;贸易实务模拟教学;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42-03

[作者简介]张文学(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青岛理工大学名校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qlg-mx4-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w家martinepSeligman等的《积极心理学导论》论文为主要标志。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性积极的层面,致力于研究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和机制,从个体层面上去探究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过程以及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个体创造力的培养和个体对幸福感的体验。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征和积极社会环境。其中,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关注于如何通过积极环境下的积极情绪培养、激发个体的积极行为来消除其消极情绪。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增强个体智力、社会适应性和协调性等,并能有效增强个体抵御压力、对抗失败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十五年过度期的结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2015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96万亿美元,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为248%,对全球实际GDp增长率的拉动度从2001年的003提升到06个百分点。在如此惊人的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和规模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急需更多更优秀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这无疑对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国际经贸专业课堂模拟教学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探索,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模拟教学法中引进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贸易实务模拟教学相关研究

1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在课堂上创设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拟真环境,运用模拟教学本身的情景再现和问题驱动功能,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问题急于求解的欲望,调动他们迫切参与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积极的情绪,提高学习能力并加深对抽象的专业理论的理解。

例如,L/C(LetterofCredit,信用证)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结汇的重要手段,涉及的当事人相对较多。L/C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的责任;L/C一旦开立就与合同无关;L/C结付方式是单据买卖。在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L/C中四个最基本的当事人:出口方、进口方、开证行、通知行,然后由教师给出背景材料。

模拟背景材料一:青岛a外贸公司(出口方)和日本B外贸公司(进口方)签订一合同,合同中规定使用信用证(L/C),日本B外贸公司如约通过开证行开来一纸L/C,青岛a外贸公司经检查L/C无误后,正准备根据L/C备货装船之际,突然收到日方开证行发来的传真称“日本B外贸公司已破产倒闭,请贵方取消合同”,请问青岛a外贸公司如何进行操作?

模拟背景材料二:上海a出口公司(出口方)和韩国B进口公司(进口方)签订一合同,合同中规定使用信用证(L/C)结付,韩国B进口公司通过当地开证行如约开来L/C,上海a出口公司经检查L/C无误后,正准备根据L/C备货装船之际,突然收到韩国B进口公司发来的传真称“韩方开证行已破产倒闭,请贵方取消合同”,请问上海a出口公司又将如何操作?

以上两个模拟背景材料分别是在开证行已经将符合要求的信用证开抵出口公司(出口方)的情况下,分别出现了进口公司(进口方)倒闭和开证行倒闭两种不同情势下出口公司(出口方)面临的如何履行合同的问题。可以说这两个模拟背景材料把L/C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根据模拟背景材料进行角色分配,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踊跃发言,情绪高涨,辩论激烈,各角色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阐述理由和观点,把一个原本枯燥的较难理解的专业问题通过角色模拟变得生动有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把控,增强了其学习能力。

2教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通过模拟教学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动机(motive),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desire),最终促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action),并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模拟教学是教师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精心组织模拟背景材料,并明确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模拟背景材料抽丝剥茧的分析,引发其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其学习潜能。例如,在讲解不可抗力时,教师以2015年澳大利亚某区遇上大面积旱灾,我国某外贸企业之前同澳洲商人签订的两份小麦进口合同作为模拟背景材料,其中两份合同的商品标的名称分别为“澳大利亚小麦”(australianwheat)和“澳大利亚某区生产的小麦”(wheatproducedina×××areaofaustralia),对两份合同的不可抗力引用问题,贸易双方起了争执。学生在参与模拟谈判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不可抗力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3教师通过分组建立学习团队,为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提供更好的群体支持。他们彼此之间通过情景体验提高了人际交流技能,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意识。课堂模拟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开放式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模拟背景材料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和引导。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配角转化为主角,通过团队之间的彼此协作强化了个体的竞争意识,最终达到让学生自愿学习的目的,顺利完成了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

例如,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份模拟背景材料:上海a外贸公司以FoB上海价(FoBShanghai)与香港B贸易公司成交出口钢材一批,B贸易公司即转手以CFR釜山价(CFRpusan)售给韩国C贸易公司,承运人为D货运公司。而香港B贸易公司给上海a外贸公司的来证价格虽为FoB上海,但要求承运人D货运公司将货物直接运至釜山,并要求在海运提单(B/L)中注明“Freightprepaid”(运费预付),那么,B贸易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面对B贸易公司的各种要求a、C、D公司应该怎么做?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a、B、C、D四个公司团队,分别承担四个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演示,首先各团队讨论,然后每个团队中每名学生轮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逐渐理清思路,拓宽思维,强化对所学核心理论知识的把控。

4模拟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激发的过程符合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过程。积极人格特|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使其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形成积极人格特质。模拟教学就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潜力,刺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模拟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通过模拟材料,针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集体参与和讨论,最终使学生找到一个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的闪光点。像在上一个模拟材料中,通过模拟教学进一步刺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提单中注明“Freightprepaid”一般情况下只适合CFR和CiF贸易术语,为什么香港B贸易公司在和上海a贸易公司的合同中签订FoBShanghai的情况下却要求在提单中注明“Freightprepaid”?为什么B公司不直接要求a公司签订CFRpusan?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如果这样做a、D怎样才能保住各自的利益不受损害?学生对自己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从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当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惯性时,学生积极人格特质也就逐渐形成了。

5从积极心理学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使个体走向幸福感的观点出发,模拟教学能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使得教师和学生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由于模拟教学是基于专业背景下的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为载体,辅之以丰富的拟真背景材料,将思想与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并最终完成这一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实际上是完成了教师和学生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从教学艺术层面和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带来的,是一种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的高层次的快乐。这种快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等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贸易实务开展模拟教学的思考

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模拟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对贸易实务课程的要求,选择最佳的有针对性的模拟背景材料,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贸易实务开展模拟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模拟教学法研究,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对模拟背景材料按需配方,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通过模拟背景材料创建积极的课堂情境,增强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首先,要非常重视模拟背景材料的选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所选材料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要有探讨价值和讨论空间;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其次,每一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特点各异,作用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教学手段,在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效果也不一样,因而模拟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在积极心理学的范式下去建立师生关系,并发现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情绪,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模拟教学中对设定问题的提出要目的明确,切中要害,决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要根据个体具有的猎奇心理特征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趣味性、鼓励性、发展性和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重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潜能。要求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材料,尽可能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3模拟教学的开展要有层次性和循序性。常规性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都是由简到繁,由基础到专业,由理论到实践的渐进性。模拟教学也有同样的规律,教师在把模拟教学法引进课堂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是渐进式掌握的、经验是逐步积累的、能力是慢慢培养的。所以组织引用的模拟背景材料一定要难易程度适中、问题切入点知识的安排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必须进行调研,做到充分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模拟材料。

4教师要始终站在国际经贸学科发展的最前沿,要熟悉和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组织模拟教学时,模拟的背景材料要与时俱进,既要体现本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又要反映我国的国情。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只有把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同时,在模拟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塑造一个逼真的模拟环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表象问题深刻化。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提升其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5教师要对国际经贸专业贸易实务模拟教学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在采用模拟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建立一个合理的基本成绩评判和考核机制。其目的是更充分地对模拟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绩进行有效的量化。考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洞悉问题焦点和揭示问题实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侯玉波,王非等译.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爱尔兰)alanCarr著,丁丹等译.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美)ellenJ.Langer著,王佳译.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4]吴立志.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积极”学生[J].黑龙江科学,2014(8).

[5]张倩倩,田良臣.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1(5).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8

关键词pBLSpoC混合教学国际贸易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建构富有职业教育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是本课程改革长期以来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结合学习美国经验与做法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pBL教学法是通过让学生面对一个与实际相关而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的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解决者的地位,训练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断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然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内容多,涉及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老师们为了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讲完知识点,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于是采用pBL教学法进行课堂活动的时间常常被过度挤压,而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且无法消化授课过程中的知识。对此,将SpoC和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pBL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SpoC即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针对高校大学生而实施的一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结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在校园内利用课程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在线学习并提供在线评价等功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这个概念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Fox教授最早使用的,他提出SpoC的基本流程是,课前,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平台,把教学视频、电子教案、习题等学习资源在线推送给学生让其自主学习,通过在线评价等功能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师生和同学间可以在线互动;在课堂内,教师不再组织学生学习课程相关的概念知识,而是以小组形式就疑难问题m行讨论、汇报,从而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SpoC的实质是营造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的混合教学环境,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中要学的知识翻转到课前,使教师在课堂中不再需要专注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可以集中精力尝试个性化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

1基于pBL和SpoC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范式

第一阶段,识别和定义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指的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包括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它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什么”的问题,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因此首先是要通过对本课程的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以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此次调研从“学生需求”和“行业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学生需求”方面是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各种需求。“行业需求”是真实外贸工作环境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找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将来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国际贸易职业技能之间的差距,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准备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阶段,制定教学方案。根据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的特点,组织课题组教师和课程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制定与实际工作过程联系紧密的、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案。课程教学分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个主要环节。线上教学是对课程内容的知识点碎片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课前,教师定期推送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前在线完成学习任务。平台上的学习统计功能能够统计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行为轨迹、作业分数、观看学习资源情况、参与讨论次数等,更好地帮助教师控制学习进度,监控学习结果。教师会在课堂教学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根据线上具体学习情况组织线下课堂活动。线下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中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评价并及时反馈教学活动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开发教学内容。根据对课程的“学习需求”和“行业需求”,课程组成员将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相匹配,确定了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开发了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素材。在学习素材中运用了多模态组合,包括教学视频、音频、ppt、动画、电子教材、任务单、作业等。这些学习素材可以是课程组教师亲自制作的,也可以是来自网络的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中国国家精品课程的资源等。教学视频作为学习素材的核心,无论是选取自网络的优秀教学视频,还是课程组老师亲自制作的优秀教学视频,均应考虑视频的视觉效果、重难点突出等问题,要特别注意视频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同时可以在视频中加入解说的内容。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知识点体系和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对这些学习素材进行碎片化后的整合,最大极度地体现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线上学习的效率,也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管理。

第四阶段,执行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根据基于pBL和SpoC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实施分为“解决问题前”、“解决问题中”和“解决问题后”三个阶段。基于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1。“解决问题前”阶段:此阶段被翻转到课前在线上进行,课前在线提供的学习素材包括电子教材、教学视频、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表单形式的指导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方案。学习任务单的内容要清晰明确,以问题设计为核心,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并从中培养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思维和能力。电子教材+教学视频+任务单的学习素材组合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确立任务的目标、形成学习意愿。“解决问题中”阶段:首先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与国际贸易实践相关而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难易不同层次,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反馈情况确定相应的问题。其次,分析问题,自主探究。是引导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进程、完成学习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要选出小组长,组长需要制订小组学习计划、组织讨论,以更好地训练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其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发言,小组内成员间不断相互探讨,最终得出合理的方案。同时,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每位同学的表现与反应,适时给与有困难学生的指导,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最后,解决问题,成果交流。在学生进行完独立探究或团队合作学习之后,学生接下来需要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成果交流,通过ppt汇报、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习成果进行呈现,让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互相讨论与评价。“解决问题后”阶段:它是反思阶段,即对基于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进行反馈评价。教师应对学生基于pBL和SpoC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指导学生重点巩固知识的难点。评价者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老师要对结果进行小结,给出学生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老师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人的总体学习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各个团队的学习情况;而作为学生,不仅要对自身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要对课堂授课方式和适应程度给予评价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把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和终结性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来完成整个评价过程;最后,教师得出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分析结果。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总结得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在下一轮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进行修改。

2基于pBL和SpoC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可能存在挑战

2.1对教师的多方面挑战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换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长期的传统教学使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理念和自身定位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基于pBL和SpoC教学模式开展的成效。其次对教师备课提出新的挑战。以前教师都是准备好教学材料在课堂讲授,照本宣科,而现在需要为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意义且又能启发学生学习的问题,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问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提前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对教师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对教师学习素材开发能力提出的挑战。在基于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等材料进行新课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的好坏。教师需要把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碎片化,把握课程最核心的知识点,并以学习素材形式有序推送给学生。由于网络优质的学习资源的缺乏,课程组教师往往需要自己录制微课等教学视频,因此需要教师熟练地运用摄像、视频剪辑等信息处理技术,这对教师的信息处理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教师工作负担。

2.2对学生提出的挑战

基于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挑战。首先,学生课堂定位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自主学习的主导者。由于学生在之前传统教学中习惯了课堂听讲、课后做作业的学习模式,往往缺乏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旦打破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学习方式,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其次,基于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律水平提出了挑战。本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按照既定的学习进度,完成教师推送的学习素材。他需要观看教学视频、ppt等学习材料,阅读接受在线测试,如果不能理解教学内容,可能需要重复观看教学视频或向教师提出疑问。这对于很多学生,其自律水平是欠缺的。在电脑前,学生更可能倾向于浏览更为轻松、娱乐的内容。而如果不预先自主学习,则无法参与到实际课堂,本教学模式也很难取得期望的成果。最后,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产生挑战。通过本模式的教学,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而发现的,这样容易使知识缺乏系统化,缺乏系统化的知识又容易是学生产生混乱的感觉,学生很难通过自己自学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些知识没有教师的详细讲述,学生很难通过自学发现,不利于课程知识的传授。

3结语

基于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教学模式,也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它给《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带来了机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对课前、课内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和指导。但同时pBL和SpoC的教学模式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应用需要注意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也要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弥补其不足之处,并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同时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pBL和SpoC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范式探究》(项目编号:kg2015807);浙江省教科规划2017年度(高校)研究课题《基于“抛锚式翻转课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SCG265)。

作者简介:杭品厚,男,1980年11月生,浙江绍兴人,经济学硕士,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路丽娜.“翻转课堂”:传统课堂面临的挑战及变革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4(6):66-70.

[2]沈志斌.“翻转课堂”模式下语文课程变革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7):18-19.

[3]陈然,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2-47.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9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法既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的发展。任务教学法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文章通过介绍任务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实施的必要性,任务设计过程以及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旨在说明这种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多是采用以让学生掌握该科主要内容为主的“满堂式”和“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先讲解教学内容,分析案例,讲完后布置作业,讲解答案。这种教学法虽然可以让学生机械地记住课文的相关内容,了解一定的专业方向和前沿性的动态,但是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者,互动性不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把任务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任务教学法概述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approach)是建立在前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等人的关于语言和学习的基础上的。Vygotsky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和同伴对促进个人的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变为自己的知识。任务教学法根据具体的目标设计出各项任务,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的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2 任务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与特点

2.1老师布置“任务”来明确教学目的目标。任务型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于非常具体的“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2.2助学生提高为完成“任务”而自学的能力和思维。任务型课堂模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任务并完成任务,而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被动接受。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2.3学习过程中先期的准备与课堂的交流相结合。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动脑参与进来,认真体验完成任务的过程,这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前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时必须和老师同学互动、交流。当完成任务需要分组时,学生就必须相互交流,以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任务必须能够完成,评价任务是否完成要看有没有一个结果。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使其产生成就感。这些目标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

3 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模式

根据任务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3.1前期准备阶段(pre—taskphase)。这一阶段教师为学生设置任务,以让学生明确这一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明白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并告诉学生计划课时。之后要求学生预先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并利用课后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是任务教学法得以实施和成功的关键,用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任务的设置应围绕教材大纲来进行,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基本任务,掌握和应用该部分知识点为最终目的。任务可布置为大任务和小任务,大任务围绕篇、章来进行,小任务可围绕各节的各个较小的知识点来布置,以达到让学生对知识点从点到面再到线的全面把握。任务应在上该部分课程之前提前一定时间布置好,可以是一周前甚至一个月前,让他们有时间精读教材,并利用各种资源,如报刊、电视、网络、图书馆等为完成任务做充分的准备。任务的形式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论题等等,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相关的知识,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选自己的组长。每个小组负责收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并负责提供该信息的来源和出处。

3.2任务实施阶段(task cycle phase)。在这一阶段中,任务的实施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说前一个阶段教师是设计者,这一阶段就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任务实施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挥者。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合作完成情景活动的任务,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互相帮助,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达到开拓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行整合,尽其所能地展示给他人,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各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开始向其他小组传达并展示自己掌握的信息。若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分组,老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向自己的组员汇报所收集到的材料,然后其他组员就汇报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错误,每组互相讨论结束后,选出一位代表在全班报告本组组员收集的材料。为了赋予每个学生更多的责任感,加强团队协作精神,每个学生的表现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

3.3任务后期阶段(post—task phase)。在每位同学或每组代表报告结束后,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最后老师对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论,纠正错误,对没有讨论到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为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在讲解完所有内容后,老师可以补充一些案例和计算题,先让学生分析和计算,让学生发言,老师最后评述。并要求学生课后再次分析在课堂上讨论和讲述的内容。

4 如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施任务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操作性强,而教材的编写难免有滞后于实践的缺陷,提供的外贸情景的真实性往往不够,而且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学生能在学完该门课程后能在工件中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各种任务,所以非常适合应用任务教学法来教学。

下面以《国际贸易实务》其中一章——货物运输保险为例说明该教学法的应用。

4.1前期准备阶段

在讲述货物运输保险这部分内容之前,完成第八章的运输方式后就要布置该部分内容的任务,甚至可以更提前布置。根据本章教学内容,该章的任务可以围绕“风险——损失——投保”的思路设置为各个问题,如下表1。先把这些问题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准备好,老师会在课堂上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他们打分作为平时分,以此作为激励或奖惩的方式。

4.2任务实施阶段(taskCycle)

在这一阶段,老师是组织者,可以向全班同学一起提问,或向学生单独提问。比如在第一节讲保险的基本原则时,可以问“在国际贸易买卖中,货物由卖方所在地运到买方所在地的整个运输、装卸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有风险就会有损失,怎么办?”,学生自然会想到保险,可是投保了就万无一失了吗,理赔时有争议怎么办?所以就自然要有基本原则了。接着就可以提问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补偿原则和近因原则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考察学生任务的完成状况。如果学生都能讲出来,说明这些知识点都掌握了,当然也会出现学生不明白的甚至是都不明白的情况,这时就要老师详细讲解了。

4.3任务后期阶段(post-task)

在这一阶段,老师要对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出分析,肯定学生的努力,指出不足。还可以提供案例、布置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学完了本章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分析案例:有一批出口服装,在海上运输途中,因船体触礁导致服装严重受浸,若将这批服装漂洗后运至原定目的港所花费的费用已超过服装的保险价值,这种损失属于推定全损还是实际全损?或用计算题检验:某货主在货物装船前,按发票金额的110%办理了货物投保手续,投保一切险加战争险,该批货物以CiF成交的总价值为20.75万美元,一切险和战争险的保险费率合计为0.6%。计算:(1)该货主应交纳的保险费是多少?(2)若发生了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的损失,导致货物全部灭失,保险公司的最高赔偿金额是多少?学生能准确计算出来,就说明基本达到教学效果。

5 任务教学法的启示

5.1课堂管理

任务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共同参与制订课堂程序和课堂纪律规范,培养他们管理课堂的能力。(用平时分激励,比例可以提高到30%)

5.2对学生的要求

在任务教学法下,要求学生发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配合老师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扩大知识空间;在任务教学法下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这就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有更多的知识来面对学生,而不是用一般教学方法时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备课时间,投人更多的课余精力;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国际贸易实务研究篇10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国际贸易实务实践

行动导向教学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教学范式,指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与维护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把行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相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被普遍接受和推广,目前在中国多家职业院校试行,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在中国职业教育同样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于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积极采用并付诸实践。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1.小组学习

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培养学生的磋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合同磋商能力和合同签订能力的三个职业能力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分组来学习。通过小组模拟谈判,学生掌握进出口合同交易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分组具体要求是:

(1)每小组3—4人,必须男女搭配,一般分成16组;

(2)每个小组选定一种商品(大豆D、荔枝L、运动鞋Y、微波炉w)进行谈判磋商;

(3)每4个选定同一商品的小组成为一个单元组;

(4)每个单元组中分别2个进口商,2个出口商;

(5)每小组都选定商品,并确定身份和谈判对手后,开始进入课程学习。

2.小组成员身份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同身份,并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而轮换。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尝试各种角色。

(1)主谈判:谈判过程的主要谈判手,负责代表小组意见对外发言人:

(2)谈判助理:协助主谈判查询资料,对主谈判的发言进行补充;

(3)记录员:记录谈判主要过程。并根据谈判内容填制《谈判记录表》:

(4)展示员:代表谈判小组汇报和展示谈判结果,以及谈判过程的协调工作;

(5)观察员:脱离小组成员身份,记录所在谈判组成员的考勤,观察每次谈判中各个成员的表现,并根据打分标准对对每个成员打分,认真填具《观察汇报表》。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实施

秉承行动导向“先行后知,做中学”和“教、学、做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本课程组教师共同创设了“四主八步”教学模式。其中,“四主”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以能力为主旨”,即教师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设计出旨在训练和提升职业能力的项目任务。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以及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下,学生先行后知,在执行项目任务过程中,不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而这“四主”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单元教学活动实施的八个步骤里,即:能力目标一任务导入一任务分析一任务实施一成果展示一评价反馈一理论导入一总结提升一能力目标。

根据“与外商商订进出口合同”这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按照“磋商准备——合同磋商——合同签订”三个过程细化成九个学习情境。“四主八步”教学模式在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如下:

第一步,在导入学习情境的任务之前,教师先提炼出本学习情境的能力目标;

第二步.教师描述本学习情境里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提出执行任务过程的具体要求;

第三步,教师对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专业知识的讨论和应用;

第四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下开始实施任务,各个角色各司其职,教师在学生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观察学生表现,提供帮助;

第五步,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后,每一对谈~eid,组的展示员上台展示所在小组的最初谈判成果。

第六步,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的成员交叉互评,并提出问题要求展示员解答。同时教师也参加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为后面的理论导入做铺垫;

第七步,在成果展示和评价反馈的铺垫下,教师适时导入本学习情境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该部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第八步,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系统介绍后,教师通过大量举例,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的应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谈判结果进行修订。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采用

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针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特点,本课程组教师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和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法:本课程设计了三个项目,其一是课堂上围绕进出口合同各个条款的内容设计的串行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要求逐步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其二是课后根据课堂所学知识配套完成并行项目,即在阿里巴巴国际站进行实战训练,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升单项能力;其三是期末设计的综合性商务谈判项目,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任务驱动法:本课程设计了九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又设计了相关的工作任务。在这些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开始自主思考,动手操作,一边体验“进出口合同商订”工作过程,一边掌握工作要点并提升职业能力;

角色扮演法: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需要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通过扮演主谈判、谈判助理、记录员、展示员和观察员等角色来执行工作任务的。小组成员在轮换角色的过程中,得到大量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情景模拟法:本课程导入了4个进出口公司和设计了4种交易商品,每个公司都有其特别的背景和资料,每小组可任意选择一个公司和一种商品进行情景模拟,以该公司业务负责人的身份开始收集客户信息和商品信息,并与外商依次就进出口合同条款内容的模拟谈判和签订合同,切身体验“与外商商订进出el合同”这个典型工作任务;

头脑风暴法:在成果展示环节,展示员会代表本谈判小组展示谈判结果,让其他小组的成员点评和提问。这个开放性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分析法:为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要点,教师在理论导入环节增加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通过鼓励学生发言、辩论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培养自信心;

演示法:通过利用精美的电子课件、图片、黑板、纸质材料、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演示了大量的业务运作流程、课程学习内容和视频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行动导向教学在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1.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本课程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后,一改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中教师大量灌输理论知识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是让学生一边练,一边学。学生就是在课堂上体验“合同条款磋商”和课后实际“网上磋商”的过程中得到大量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机会,使职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学生在小组学习和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均明显加强,职业素养养成的速度明显加快。

2.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后,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以学生为主和由学生掌控的。学生在课堂和课后项目任务的双重驱动下,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人翁精神,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和学习,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3.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学生在实施任务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督导,这个过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教师从原来“高高在上”的感觉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咨询员和朋友。这种转变让学生更加大胆地与教师接近,使学习变得轻松。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的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就更加公平和客观。

4.对教师的执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