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0:59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1

关键词新农村现状建设原则

根据长期在农村的经历和对国家建设新农村的理解,关于新农村住房建设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新农村住房建设提出的背景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因此规划好农村住房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二、我省新农村住房建设的基本现状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但长期以来,河南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住宅质量普遍不高。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看待农村民居的现状,如何解决农村民居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居住环境的质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住宅建设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住房建设分散没有规律

农村住房几乎完全是由农民自己筹资建设,很少有外界力量参与。许多农户寻觅坡地,山地及村头、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农宅。随着近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建房日益增多,但由于农村建房的分散性,建房时没有做长远的打算,当人口增加或功能不合理时又扩建或重建,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

2、部分农民处于被动消极甚至抵制状态

新农村住房建设总的来说还是很受农民欢迎的,但还有小部分农民并不是很支持新农村住房建设。在纳雍县龙场镇寨乐乡调研的时候发现,虽然国家对新农村住房改建有一定补助,农民自己修建一楼,修建二楼以上就会得到政府的补助,但是该村是典型的贫困村,部分农民基本生活都成问题,修建两层以上的新居遥不可及,所以并不支持甚至抵制新农村住房建设工作。

3、民居改造难度大,许多农民不愿意拆除旧宅

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民居分散,改造难度大,这是由贵州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造成的。贵州山多地少,农居散布在山地间,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民居呈点状分布,总体上很散,没有规律,不利于集中规划和建设。此外,由于部分住宅的结构不适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翻新,只能拆除。而这些农民不愿意拆除旧宅。因为拆除后建设新居农民还要承担购买建筑材料、搬迁、装修楼房等费用,许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缺少其他收入来源,必须靠借贷才能完成新居改建,这样他们很难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产生抗拒心理。

4、新农村住房建设总体规划不合理

首先,绝大部分农村没有按照《城乡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造成了有的地方存在村庄布局分散、规模小、交通不便、社会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其次,有的村民自行建造住宅,缺全局意识,导致住宅分布不规律。有些村民修建新房,并不在旧房上翻新,而是从新选址,一户多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村民单户独立式住宅比较多,住房面积偏大;有些村民相信风水迷信,认为自家西边邻居的房顶不能高过自家的房顶,迫使有些农民建造了“假三层”楼房,从外观上看是三层,实际上只有两层,浪费了许多的建筑材料。

为消除农民心里疑虑我们在建设中对新农村住房建设的性质和原则做了详细说明:

三、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性质和原则

1、新农村住宅建设,不能改变农民住宅的权属,不能改变农民的宅基地权益,其仅是有权进行规划,并且规制将要发生的住宅建设行为。将要发生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符合规划,否则不能获得建设许可。农民之间,可以通过权利的流转,平衡农民间的住宅供需。纵使某一地块上的已有房屋不符合规划要求,也不能在没有农民许可的情形下处分,只能在农民许可前提下或者农民获得合理的补偿后,才能依法处分。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依靠法治重新分配和调整农村住宅的行为。

2、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国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没有固定原则指导的新农村住宅建设,是随意性的新农村建设,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持农村性质不变原则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使农村换上新颜,不是要改变农村为非农村。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在原来农村住宅基础上的建设。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区别于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建设行为。

(2)保护农民权益为中心原则

我国进行新农村住宅建设,根本目标是要改善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更好地保护农民的权益,不断地增进农民利益。是否有利于增进农民的合法权益,是衡量新农村住宅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只要是不能增进农民权益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叫停。新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必须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生态规划先行原则

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应以保护农村原生态为标准,规划不伤害农村原生态。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必须遵从保护农民权益为中心原则。新农村住宅建设规划,不能改变农民正在使用的房屋的现状,其

规划的范围仅是农民不使用的房屋、破旧无人居住的房屋以及闲置的宅基地。农民正在居住和为生活所需的房屋,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新农村住宅建设,在没有为农民提供已有的替代房屋前,不能处分农民的这些房屋。

四、新农村住宅建设与农村生态保护

新农村住宅建设,是在统一规划下的住宅建设。新农村住宅建设,必须保持农村的生态环境不变,保持农村的田园风光不变。新农村住宅建设,是生态住宅建设。

1.新农村住宅建设与农田保护

农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政策。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这一政策,侵害农田。农田是农村的基本社会保障资源,侵犯农田就是侵犯农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2.新农村住宅建设与田园风光保护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五新一好”要求,积极做好农村“三清八改”和“三绿两处理”工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点整治建设;以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文明村庄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工作理念,丰富工作内涵,推动新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要求

(一)试点任务

年全乡试点村3个,其中省级点2个(年符合标准的市县共建点转),市县共建点1个。

(二)选点原则

少于30户的自然村原则上不得选为试点村,超过50户的,以50户为基数。申报工作要坚持四个优选原则:一是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必须有85%以上的村民签字同意后才可申报,实行试点村动态管理,做到“大稳定小调整”,对不符合“乡年新农村建设选点定点程序及要求”的预选试点要及时作出调整,调整点工作应在4月底前完成。同时,必须征得县新村办批准同意。二是坚持工作基础性原则。三是坚持地域优选原则。四是坚持项目衔接原则。

(三)选点办法

1、宣传政策,发动群众。由乡、村进行宣传发动。

2、筛选候选村庄。在一批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有带头人的村庄中筛选预定试点村。

3、选理事会。在预定试点村90%群众能接受九条原则的前提下,产生理事会。

4、签订协议书。由乡新村办与试点自然村农户签订新农村建设协议书。

5、自下而上,编制规划。在乡指导下,先由理事会带领群众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然后再由专业人员形成正式文本。

6、测算工程量:算好两笔账。要根据村庄规划,在测算好每户工程量和公共设施工程量的基础上,算好“两笔账”:即预算好每户和公共部分工程投入账;算好除政府投入的奖补资金外,不足部分的资金来源账。

7、动员群众捐资,收集自筹资金。

8、完成拆迁,改水改厕。在村庄建设正式动工之前,各农户要先期完成拆迁任务,农户改水改厕要达到60%以上,否则,要及时撤点换点。

(四)奖补标准

省定点奖补资金按县下拨金额拨付(其中市点转省点的要扣除原5万元),市县共建点安排奖补资金5万元,以上奖补资金按工程进度拨付。

(五)时间安排

年我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坚持早部署、早安排、早规划、早动手。总体工作安排及要求如下:

月份: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2、选好理事会;3、理事会搞好初步规划。

月份:1、签订协议,农户签字率要达85%以上;2、在月底前自筹资金的60%以上(或是每户2000元)收缴到位,及时上交乡财政所新农村建设专门账户;3、完成“两个规划”。即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正式文本;4、搞好村庄绿化。在3月底以前,试点村要组织农户搞好植树绿化。房前屋后空闲地栽植果树,入村道路、村内主干道以及拟建休闲场所栽植常绿风景树,村旁荒山荒坡发展早熟梨、柑桔、油茶等产业。每个试点村安排绿化资金至少5000元以上;5、完成拆迁任务。即在3月底前,旧猪(牛)栏、厕所、准备拆建的旧房、空心房以及乱搭乱建要全部拆除完毕。

月份:全面完成改水、改厕、改栏任务,其中要求在4月底前完成60%以上改水改厕任务,否则,要调点。

6-8月份:全面完成改房、改路任务。

9-10月份:全面完成改环境工作任务,确保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村庄整治任务。

在完成以上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做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农民培训、“三村十星”创建活动及树立新风尚、农民合作组织建设、长效管理机制、“五普及”以及打造亮点等工作。

11-12月份:对全年工作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做好迎接上级考评、验收等相关工作。

三、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

2、坚持定点签订协议原则。

3、坚持实行统一奖补原则。

4、坚持理事会先做规划原则。

5、坚持自筹资金先到位原则。

6、坚持动态管理原则。

7、坚持分阶段组织实施原则。县乡每个阶段会确定一个工作重点,试点村要按统一部署,按时完成好每个阶段的工作,迎接上级阶段性检查验收。

8、坚持按工程进度拨付奖补资金原则。在改水改厕完成60%后,经县验收拨付第一笔40%奖补资金,完成改房、改栏、改路后再拨付40%资金,完成改环境并通过验收后拨付最后20%资金。

9、坚持扶贫帮困原则。

四、工作重点

年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按照“五新一好”的要求,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在实际操作中,突出“四个工作重点”:

1、以产业发展为先导,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点“一村一品”建设。每一个省级试点村要拿出2万元以上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结合我乡实际,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三竹”、油茶、果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以“一大四小”工程为契机,着力普及庭院经济。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新农民培育步伐,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专业大户,稳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力争80%的建设点形成和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不断增强增收后劲,切实使建设点农民收入高于全乡整体水平。

2、以“三清八改五普及”和“三绿两处理”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点整治建设。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厕、改橱、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的精神,在着力解决“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等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村庄整治水平,不断丰富村庄建设内涵。大力推进村庄“三绿”工作,即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逐步实现“路边有绿树、庭院有绿荫、活动有绿地、视野有绿廊”,村庄绿化率达到35%以上的目标;将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村庄整治建设重要内容,按照“三化、四结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农村改水、改厕紧密结合,与发展农村沼气紧密结合,与普及使用农村有机肥紧密结合,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紧密结合)的要求,搞好村点垃圾处理工作,每个新村点要建一个简易垃圾填埋场,配备村庄保洁员,在村点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设立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箱(池),可回收废品由村委联系废品收购点定期收购,不可回收垃圾由村保洁员定期送填埋点处理;提高改沟水平,实现村庄沟渠相通、排污流畅,切实达到村点“绿化美化净化”要求,使村庄人居和生态环境达到明显改善,增强整体效果,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新农村。

3、以“三村十星”创评为载体,大力推进文明村庄建设。在新村点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广泛开展科技文化、通俗文化和法制文化教育,大力宣扬创业文化,强化农民勤劳致富、创建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文明和谐村庄建设,逐步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诚信友爱、崇礼尚德”的良好风尚。

4、以村两委与理事会交叉任职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在新农村点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党小组与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管理模式,完善农民理事会功能,从制度机制上改变理事会组织临时性、松散性等不足,实行理事会两年一届的选任制度,确保其管理职能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逐步解决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的难题。

五、工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村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乡、村、组(理事会)“三级”联动,形成合力,推进试点村工作,提高工作执行力。二是乡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订新农村建设年度工作方案,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同时召开全乡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部署工作,下达目标任务。

(二)、明确责任。

按照新农村建设任务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包村领导干部及各村负责扶持、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实施整体推进“五新一好”的工作责任制。

(三)、资金投入和管理

1、加强衔接统筹。积极争取公路、水利、卫生、组织、移民、扶贫、农业、水利、林业、发改委、农业开发等部门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增加新农村建设点投入资金总量。

2、鼓励农民筹资投劳。尊重农民意愿,搞好“一事一议”,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参加公用设施建设,力争每个建设点农民投入资金占整个建设点投入的60%以上。

3、畅通融资渠道。协调信用合作银行加大信贷力度,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加强“信用文明户”的评定,扩大贷款规模,满足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4、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必须专项、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和滞留。各新村点要设立新农村建设专帐,对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资金,要实行专帐核算。专项资金由镇直接拨付到试点村,新村点的一切开支必须由3个以上的人员签字方能入帐。

(四)开展培训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围绕“一村一品”开展好乡村干部、理事会成员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及试点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

(五)、督查评比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规划目标;措施

1现状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过后,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现在的进展仅仅是开局、起步。农村公路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地方政府和设计者不能因地制宜。

建设者往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使有限的农村财力很难承受。

(2)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公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公路建设等级低下;另一方面,农村公路大多数为民办公助、群众投工投劳的成果,资金投入不足,涵挡等配套设施差。

(3)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公路的造价每公里大约为7~10万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省补助、交通费投入、财政配套、村集体经济支出、发动农民自愿筹集等渠道组成。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公路建成后,由于资金不足,缺乏养护,超重车辆的行驶,导致路面破坏严重,功能失效。

(4)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跟不上。

作为政府履行公路交通管理职能的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够明确,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强。

(5)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重建轻养的观念严重。因此,这类公路损坏严重,造成财力浪费。

(6)农村公路安全条件差。

“村村通公路”的实现,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密集的公路网,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支柱作用。但农村公路宽度不够,质量欠佳,有的年久失修,通行能力差,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大部分农村公路没有交通标志、标线,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存在较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2规划原则

为建设既满足通畅、安全、便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路,应当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总体安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首先,农村公路规划要按照县、乡、村道的顺序,本着县道规划与国省道规划,乡道规划与县道规划,村道规划与乡道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合理布局,纵横结合,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相统一。其次,农村公路规划要着眼经济建设的大局,优先考虑当地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创造条件。第三,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在实现“大动脉”畅通的情况下,逐步丰富“毛细血管”,避免出现“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干线公路施工时支线受损的现象。

(2)坚持标准适度和因地制宜原则,发挥最大投资效益。

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的使用功能和投资规模。农村公路不在宽而在适用,等级不在高而在实用。原则上,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执行,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采用的技术等级。农村公路路线设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尽可能减小工程量。农村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应贯彻就地取材原则,结合农民、农用车及农村交通特点,结合当地农村地理、资源、经济状况,建设适合当地农村特色的公路及道路。

(3)注重实效,确保质量,实现畅通无阻。

公路交通设施规模、布局,等级标准及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兼顾今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

(4)兼顾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公路规划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与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道路修建有利于复耕造地,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同时,要尽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增强农村公路交通亲和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建设交通工程设施。

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以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交通工程设施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做到醒目、牢固。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减速等标志;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设置减速装置。在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警告、禁令标志及必要的指示标志,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可设置里程碑、漆划标线。

3规划方法与实施措施

3、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必须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扶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发展方针,按照“多予少取”的方针,积极协调交通、财政等部门,统筹规划,协调行动,充分发挥资金投入效果,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加快发展。

(2)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要坚持不修农民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不强行摊派、集资,不随意降低补偿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不乱采乱挖,总之,要通过农村公路建设这个载体,一方面,体现出农村公路建设效果上的“两满意”,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另一面,体现出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的作用

(3)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

县域城镇体系是在县域范围内,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调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乡情、村情、民情,选择发展路径,明确新农村的建设模式、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房舍、水电、道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科学规划。

(4)农村公路规划应与国道、省道、县道等主干道路网规划相协调。

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首先将农村公路与上层次公路衔接,保证区域内公路网总体布局的协调和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而后建设大量的连接线、支线、沟通线、联络线,使农村公路成网,满足多方出行要求。农村的道路建设,要打破县、乡、村的界线,进行统筹规划,防止画地为牢,造成边缘村、镇互不联结,无法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4

明确基本原则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4(]以下简称《意见》),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牢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宗旨的原则。“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意见》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是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应遵循的宗旨。偏离了这个宗旨,就会落入“无发展的增长”的陷阱,即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无声的增长(VoicelessGrowth),无情的增长(RuthlessGrowth),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和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5]。《意见》指出,村庄治理“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出现盲目撤并村庄、盲目对农居进行改造、盲目进行城乡无差别化的能源系统建设和盲目安排村庄整治的时序等问题[6],这些偏离宗旨的做法导致农民住进楼房而失去生计、居住条件改善而幸福感下降等诸多问题。

二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意见》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4]。广大农民是农村建筑节能的主体,农村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因此,不能用对待城市社区的方法来要求农村建筑节能,不能以城市人的眼光和思维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进行“现代化”改造,而是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充分倾听农民的意见,最终让农民得到实惠,感到满意。

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意见》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4]。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服务水平、不同的室内状态、不同的使用者行为、不同的操作方式等,这些不同导致建筑节能途径有所不同。一种技术在这种模式下可以节能,在另一种模式下可能就会费能。因此,农村建筑节能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充分吸收千百年留存下来的乡土节能智慧,采用“最合适”而不是“最优”的技术和方案。

构建工作平台

如图2所示,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的工作平台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基础之上,由技术、资金和制度三大支柱所支撑,同时受政府、市场和第三方等三大力量所调控。在这个平台上,地方政府、村民代表大会、村委会、村民、规划部门、设计单位、承包商、供应商和监理单位等不同角色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在制度支柱的建设方面,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进行需求分析,要搞清楚,在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领域,有哪些利益需要通过政策法规来调整?有哪些行为需要通过政策法规来规范?其次进行供给分析,要搞清楚,现有的政策法规中,有哪些适合于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领域?有哪些不适合?不适合的原因是什么?那些适合的政策法规可以直接纳入新的体系,而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就是制度创新的空间。在资金支柱的建设方面,要根据不同社区类型的实际,分析从财政、银行、农村集体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不同渠道筹措资金的可能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建设资金的短缺是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村的建筑节能工作之所以尚未纳入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强制管理范围,原因不在于没有合适的技术,而在于资金不足。运用拍卖、入股、租赁、承包等市场手段对分散在各村的集体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资源潜力,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筹集新农村建设及建筑节能资金。在技术支柱的建设方面,要从关键技术的选用、技术规范体系与节能技术产业化、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估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新农村社区建筑节能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缺乏技术,而是资金短缺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划问题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资金的筹措等问题,舒适度标准涉及到技术方案的选择和节能效果的评估。对这两个问题应该重点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5

一、新农村建设及其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内容。建设新村镇是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使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清洁安全的生活饮水、道路交通、电力电信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近几年来,为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新农村规划,具体有村庄布点规划、镇区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专业性规划。新农村规划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原则,这一原则对新农村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这些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策略

(一)空间布局规划

村庄从形态集聚性角度可分为集中式布局、分散式布局。集中式布局为现有大多数村庄布局,是村庄按照历史发展肌理形成相互围合、集聚的空间,具有强烈的向心性以及地域感。开敞式布局主要是由于地形或农业耕作半径等条件形成的村落居住点相互间由自然环境相分隔的多村居组团的布局空间。但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从地域特征上可归类为平原式、丘陵式、水网式三类。对于这三种不同的地域特征,应对相适应的形态布局策略,建构与自然地域特征切合的村庄建设布局模式。

石家庄主要为平原地区,其村庄建设形态的布局策略:依托村庄主要道路纵向展开,绿色空间和公共交流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于村内几何中心位置布置;依托外部道路横向展开布局,平行于外部道路布置村内主干道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外出口集中设置;规划布置垂直于主干道的村庄主要交通干道,网络化布局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开敞空间结合自然环境横向布置一至多处。

(二)乡村特色规划

乡村规划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具体来说,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期,应重视并切实作好规划调研工作,挖掘出村庄特色。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做到:(1)注重对村庄周边自然景观环境整体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延续村庄与山水田园相互映衬的格局,避免“不城不乡”。(2)注重传承地方建筑特色和街巷空间景观格局,注重对地方建筑材料和传统适宜建造技术的继承与发扬。(3)保存并维护好村庄中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传统建(构)筑物,坚持村庄建设有机更新,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充分与环境相协调。(4)切实贯彻因地、因时制宜的规划原则。应充分尊重村庄的自然和历史环境,保持村庄发展的持续性,以准确客观地评价村庄的现状条件,合理安排村庄建设的时序。(5)采取征询、听证等多种方式方法落实村庄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这也是了解和挖掘村庄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6)对于历史文化名村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以大西柏坡规划为例,大西柏坡规划整体目标: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与新经济板块,旅游强省的强力增长引擎。

核心思想:一抹红色带七彩。紧密围绕做大做强“西柏坡”品牌,通过“梳理、整合、控制、提升”,推动大西柏坡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和谐社区建设、就业与民生改善,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功能区布局:一带、三区、两特、多点。一带――环湖休闲产业带;三区――北部农副产品加工、红色旅游与教育培训发展区;西南特色种植与生态休闲发展区;东南商贸服务、特色种养与休闲度假发展区;两特――西柏坡镇、温塘镇两大特色旅游城镇;多点――多个旅游功能点。

重点建设5个引擎项目:西柏坡学院、西柏坡主题陈列馆、“原村”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实景推演、白鹿温泉高端旅游综合体。 

例如在西柏坡镇霍家沟村,新建成的一大片二层别墅式新民居样式新颖、特色鲜明,更有规模、更显气派。西柏坡华润希望小镇是大西柏坡建设的重要内容。项目建设涉及霍家沟村、讲里村、西坡村三个行政村,272户,879人。小镇占地23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希望小镇的落成,将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提升西柏坡景区的品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按照建设规划,西柏坡镇的所有16个村都将建成集新民居、旅游、现代农业等为一体的新农村,不仅可为西柏坡红色旅游置换出巨大的发展空间,还可彻底改变各村散居、散乱现状。

(三)建筑节约规划

在建筑设计中,讲究“坚固、美观、实用”的基本原则。在规划设计中也同样需要遵循实用节约的原则,减少农村社区建设成本、减轻村民经济压力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忽略村民经济承受能力,盲目开展高档住宅区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林立。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却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反过来导致了农民积极性的下降。例如,某市在建设农村社区时,将高档别墅建设作为了主体,以新农村建设为掩盖进行别墅开发.这不仅违背了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且触犯了国家相关法规,致使当地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惨淡收场.规划工作者应该结合农民收入情况和消费水平,设置合适的社区档次.尤其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公共建筑的出现,使建设出来的农村社区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同时又适应当地的经济负担水平。

如藁城市廉州镇五里庄村新民居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要求,将满足日照、享受阳光、保温防寒作为住宅布局的基本原则。新民居住宅采用行列式布局,多层住宅楼间距控制在28.5~35米,可保证每一户有较好的朝向和日照。为避免住宅布局过于呆板,采用了不规则的邻里空间组织手法,以形状不规则的组团绿地和游园来调节室外空间。

(四)产业规划

村域经济的发展中应以第三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6

一、抢抓机遇,理清思路,明确融入新的工作原则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它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抓住机遇。对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来说,新农村建设是改变人民陈旧而腐朽的婚育观念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自觉地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根据人口计生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动婚育新风进农村、进社区、进农户工作的开展。

其次是明确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农村人口计生事业,构建和谐计生、诚信计生,使人口计生事业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切实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为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三是坚持原则。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一是着眼服务、主动参与原则。将人口计生工作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做到统筹兼顾,服务大局,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人口计生工作的“双赢”。二是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原则。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科学安排人口计生各项工作,做到新农村建设与人口计生工作协调推进,同步发展。三是围绕目标、重点突破原则。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找准人口计生工作切入点,切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权益,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计生家庭生产、生活、生育中的实际问题。五是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原则。创新工作思路方法,进一步巩固人口计生基础工作,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融入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

加强领导,为融入工作提供政治保障。人口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把人口计生各项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明确责任,为融入工作提供协作保障。人口计生部门应立足自身职能,加强部门协作,明确职责分工,形成整体合力,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具体方案、措施和项目,统筹解决农村人口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立足创新,为融入工作提供机制保障。应创新思路,加快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统筹解决农村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强化队伍,为融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在机构改革和换届选举中,坚持稳定人口计生基层机构和队伍不动摇,着力配备好县、乡、村、三级人口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按照知识化、年轻化、职业化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服好务”的农村基层人口计生工作队伍。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完成融入工作新任务

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必须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认真抓好宣传教育、生育审批、环孕监测、随访服务、“违育”查处、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关键环节,切实控制农村出生人口数量。利用人口计生服务教育阵地,把农民阶段性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纳入农村育龄人群人口计生教育内容,帮助计生家庭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规模产业,帮助解决资金、项目、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困难,帮助农村计生家庭提供生产、生活和生育服务,引导一批计生家庭致富奔小康。

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将建设农村生育文化创新点放在树立和落实大人口观、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上,全面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乡风文明创造条件,使农村生育文化建设始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群众性。开展科学的生育文化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依法生育和优育优教的新型婚育观念。同时,以“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开展“幸福女孩家庭”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男女平等、女儿也是传后人的科学婚育观。主动密切与相关部门协作,加大对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的力度,严格控制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7

关键词:两区同建;居住社区;产业园区;新型农村

中图分类号:C91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两区同建”的提出背景

“合村并居”(亦称“合村并点”)可以说是“两区同建”的政策前身,是山东省为解决全省建制村数量多、规模小带来的诸多问题,于2004年正式出台的新举措,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08年在德州正式推开。具体提出背景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贯彻落实中央、省里的有关精神要求。党的十作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部署,中央和省里也多次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二是切实解决德州农村的现实问题。德州市面积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16,人口占山东省的1/17,而行政村数占山东省的1/10,村均人口比全省少271人,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占到57%,呈现出村多村散的村级组织结构。三是更好的改善农村民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尤其是农村居住条件亟需改善,农民期盼住上楼房、用上暖气,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

2“两区同建”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模式

2.1“两区同建”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两区同建”是指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

“两区同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政府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综合考虑土地使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条件,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二是通过国土整治项目资金注入、政府自筹、配套投入等方式推进,以新型农村居住环境、新型农业模式、新型农民生活方式“三新”为构建目标;三是产业先行,以产业配套和结构调整为引导,做好居住新区、产业园区同步开发,合理规避农民失地、失业风险【1】。

2.2“两区同建”的实施模式

德州作为农业大市,面对国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因地制宜,积极推动“两区同建”。到目前,村庄合并顺利完成,社区建设全面展开,产业园区同步启动;农村环境不断优化,农村设施更加完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两区同建”实施大体包括五个阶段:一是合并村庄:2009年上半年,德州市按照“保留自然村,合并行政村”的安排,积极推进村庄合并,全市由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社区(村),行政村数由过去占全省1/10,减少到1/24。二是选举领导班子:2009年下半年,按照“凡合必选”的原则进行了社区班子民主选举,坚持好中选优,突出强调工作能力和群众威信度,被选入的社区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了4.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7.5%,有企业、项目的致富能人占54%。同时,制定了《农村社区班子工作规范》,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三是社区规划:2010年上半年,抓住省国土资源部门对县市区农村宅基地规划修编的机遇,抓紧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新建社区占地合法。按照尊重民俗民意、彰显乡村特色、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本着居住楼房化、服务设施城市化、村庄绿化美化的原则,高标准组织了社区规划和户型设计,全市社区全部实现了规划全覆盖。四是启动建设:2010年下半年,本着抓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原则,社区建设开始启动。在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持续推动的原则,主要采取四种模式:城中村改造采用政府组织统拆统建的模式,乡镇驻地采取沿街开发模式,近郊村采取企业和社区联建模式,偏远农村采取自拆自建、滚动发展的模式。截止目前,全市建成或在建规模以上社区459个,已有15万余户农民告别原来居住的低矮平房,搬进了阳光通照的新楼房。五是两区同建:2011年,在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全面启动了农村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全市规划了农业、工业、商贸产业园区1538个,目前已开工建设876个,其中农业园区455个,总面积7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工业园区202个,建设项目1202个,总投资368亿元,吸纳劳动力67.9万人;商贸产业园区162个,市场交易额占全市的36%。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比2008年增长47.6%,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工业化率达到54%,城镇化率达到47%,城乡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2】。

3结论与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让农村、农民和农业走出传统的模式与形态。德州的“两区同建”,从农村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开发入手,让农民与农村、农业一起得到发展,就地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推动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村管理模式的变革。二是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落到实处,开创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三是实现了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在社区里安居,从源头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打工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无人照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负担沉重等社会问题。最后,通过“两区同建”,将分散的村庄集合起来,释放了农村存量土地,增加了农村耕地面积,加速了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对于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结德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引导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认真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二是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以农民为建设主体,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三是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和措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四是多管齐下,强化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加快工业化发展,同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

参考文献

[1]扎实开展“两区同建”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J/oL].德州党建:中央纪委监察部干部挂职工作专刊,2012。

[2]德州市两区同建工作实现三大变革[n].德州晚报,2012。

作者简介: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电网;主要问题;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新农村电网建设与发展应以电力市场为导向,建设安全、可靠、经济的新农村电网。新农村电网建设在编制中应根据新农村电网的新特点、新要求,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提高了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推动和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1新农村电网规划工作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1系统规划的原则

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农村电网规划工作,超前、系统地研究新农村电网规划。新农村电网规划要与上级电网规划相衔接,与地方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以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为目的,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1.2全局观念的原则

新农村电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规划相关内容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与上级电网规划相互配合协调,以保证上级电网和新农村电网合理衔接。要确立电网规划的权威性,要以经过批准的规划来指导和控制电网项目的建设。为了保障电力供应,电网规划对电力市场的发展要有一定适应能力。新农村电网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研究其总体发展,根据需求与可能,实现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1.3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新农村电网的规划建设有很大差异,在进行新农村电网规划时,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电网企业应大力降低线损、网损,规划要贯彻节能方针,合理配置电网无功和分层分区平衡,降低单位能耗水平。新农村电网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县与县之间,县城与农村要分别对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例高,县城和农村对中低压电网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因此新农村电网规划中必须进行分区规划。

1.4适度超前、动态管理的原则

新农村电网规划重点在县城电网,配网规划难点和热点在于电源点建设跟不上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和项目前期工作要适度超前,提出电源点布局、主干网络结构以及负荷的分区,要及早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与沟通,做好规划期内变电所及线路走廊的预留保护工作。电网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求有前瞻性,并将前期工作做深、做细。新农村电网规划的难点在于负荷预测,预测不准是电网规划面临的最大难题,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是必然的,所以对新农村电网规划要实行动态管理。

2强化新农村电网建设的有效措施

2.1加强新农村电网建设规划

农村电网建设与管理工作,要避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带来的投资浪费的情况,要保证电网结构的优化。为确保农村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通过对数据结果的评估,以保证农村电网建设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农村电网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提高农村电网的实际运行效率,必须加强对质量的管理,加强对造价的控制。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确保农村电网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农村电网建设完成后,定期开展相应的检查和维护工作,保证农村电网的正常运行,从而确保电力能源的正常供给,确保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加强新农村电网建设规范性

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控制电网建设的整体效果,保证良好的建设规划,提升农村电网建设的实际质量,从而确保农村电网建设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促进农村电网建设质量的有效提升。电网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必须及时发现线路中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以保证电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往往采用辐射性供电接线模式,且基本不能够完全满足设计原则,农村电力需求开始逐渐提升,使得农村供电负荷也逐渐提升,原有的供电模式以及供电线路将无法满足农村电力的实际需求,最终将导致供电线路可靠性的大大降低,影响到农村电网建设的实际质量。

2.3深化新农村电网管理体制改革

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中央、地方、企业、客户各方利益的调整。农电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坚持与电力工业整体改革统筹考虑、同步操作的原则,不强调统一管理模式,坚持县级电力企业是农电发展主体、实施农村电力供应和做好服务主体的原则。电力管理体制改革要与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同步,行使企业经营职能。面对长期存在的电力瓶颈制约,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农村电网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促进农村电网建设质量。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规划整体的不合理,电网建设质量低下,电网建设工作出现应付等状况,最终影响到农村电网的正常运行,并且为农村电网的维修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

2.4探索适合新农村电网发展的新模式

加快农村电力经营体制改革与发展,实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因地、因网制宜农电经营体制改革既涉及体制问题,又涉及资产问题,由于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不能搞一刀切。农村电网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应该既符合我国农村的特点,同时改革一定要与国家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与规范农村供用电秩序相结合。由于农网建设投资额大,加上国家对电网投资多元化的一些具体的配套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建设资金的短缺成为了制约农村电网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保持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电网建设的实际质量。农村电网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缺乏和不足,使得农村电网建设受到很大制约,许多地区电网建设出现严重的滞后性。

3实例研究

编制三门县“十二五”配网发展规划修编需调研三门县电网的现状,分析配网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负荷水平及中远期目标网架为指导,规划短期中高压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建立各负荷水平的目标网架。

具体来看,编制三门县“十二五”配网发展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有:现状配电网及存在问题、负荷预测与电力平衡、高中低压配电网新建及改造项目、配电网规划评估等

三门县现状电网薄弱,高压布点不足,中压网架结构不清晰,因此研究重点是完善三门县配电网网架。规划以优化电网结构、保障供电能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开拓电力市场为目的,从三门县国民经济和电网发展的整体出发,通过分析现有的电网状况,从改造和加强现有电网入手,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不断提高电网装备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水平,使三门县电力整体水平更进一步。在优化电网结构的基础上,并以大湖塘新区、滨海新城、沿海工业城为“三双”接线试点,进一步提升城镇电网发展水平,加强城镇电网过渡到城市电网的建设力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城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规划建议为:(1)建议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电网规划有效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常态机制,最终形成常态管理流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电网作业规划报批程序。(2)从规划开始,把电网建设纳入到法制化轨道,使电网规划能更好地与地方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吻合,更加具有操作性。(3)电网建设工程的规划用地等前期手续办理难以满足工程进度的要求,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能够以“绿色通道”的方式给予供电部门支持。(4)为今后新一轮电网建设提供充足的项目准备,为电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尽可能减少目前大量的政策处理工作对电网建设的影响。(5)通过地方经济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滚动修编电网规划,正确处理好规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电网规划长期适度超前于地方经济发展。

考虑到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滨海新城、沿海工业城的开发提升了三门县的投资价值,珠游溪南岸旧城改造、大湖塘新城建设等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国家号召扩大内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加快,电力潜在需求仍然很大。为了支付历史陈欠,在未来五年内,三门电网应加快建设步伐。

结语

新农村电网的建设首先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新需求、新特点,切实做到“经济发展,电力先行”。为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农村电网的合理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农村电网建设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必须要做好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并且要加强农村电网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拥军,何勇.我国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的技术政策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6.

[2]杨卫红,李静如.新农村电网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电网技术,2006(S1):302-304.

[3]赵铭光.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管理[J].广东科技,2008(14):140-141.

[4]姜思卓.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的对策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1):89-93.

[5]闫大伟.新农村电网规划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0(15):91-92.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9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高农村综合文明程度”这个目标,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结合现代新昆明南城建设,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我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原则

——以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统筹协调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及城镇和乡村发展整体性,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坚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

——科学规划的原则。要尊重农村建设的规律,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布置,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在于“五句话、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民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

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四、村庄整治的“四清四化”

加快村容整治步伐,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从今年起,按照整洁、卫生、文明的要求,广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四清四化”活动。(“四清”即:清理土堆、石堆、柴草堆,做到堆放有序;清理杂草、粪便、垃圾,做到定点存放、定期处理;清理乱挖乱围,平整地面、拓宽公共空间;清理人畜居舍混建,实行有效分离。“四化”即:修整村街巷道,清除乱搭乱建,做到村庄整洁,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整治臭水沟、死水塘,做到环境净化;在村庄四旁、主要街道两侧和空地栽树种花,进行绿化;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安装路灯,实现村庄亮化)。

五、北门村建设重点及建设项目

1、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拆除小厕所85个,修无公害公厕5个;

②修建信用社至下城河的道路,为北门村昆洛公路以下的建设发展创建坚实的未来发展基础;

③避免产生新的城中村,力求节约用地,以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和住房质量,减少占用土地的方式来组织村民住房规划建设。在龙泉村建设“龙祥园”,作为北门村村民安置用房,解决村民住房困难问题。

④在土家村建设一个村民休闲活动的小广场。

2、加快公其事业方面:

①排查特困户、农村低保户,做好救济工作。

②建设五、六组活动室。

3、在环境整治方面:

①广泛开展“四清四化”环境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4、在农民基本素质方面:

①举办各类适用技术培训10期,培训1000人次;

5、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①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两公开、四民主”机制;

②继续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深入实施“云岭先峰”工程。

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动员和发动群众:

1、书写永久性标语口号10条,宣传新农村建设;

2、定期专人出黑板报,通过广播宣传中央、省、市、北门村新农村政策;

3、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开展工作,采集素材,宣传建设新农村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篇10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先导,以集约用地为关键,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把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完善“城市、城镇、村、组”四级城镇建设体系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坚持科学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彻底扭转村庄规划建设散、乱的状况,使全区农村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服务配套、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基本原则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方便生活、适度集聚的原则;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群众参与、政府引导的原则;四是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一年重点突破,三年辐射推广,五年全面实施”的要求,以全区148个行政村为中心,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争取用8年时间建成11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率达到42%以上;对规划外的原有自然村庄逐步完成土地复垦。年,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8个。

四、工作重点

(一)制定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

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是搞好农民集中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要按照农民居住集中化、社区化的要求,根据乡镇村布局规划,科学确定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范围、建设规模、功能设置及基础设施配套程度,在此基础上编制好建设规划。集中居住区的规模应综合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配套的经济合理性,按照城区周边集居区规模不小于1200人、中心场镇周边集居区规模不小于750人、一般农村集居区不小于300人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面向未来,适应发展,合理确定。规划的集中居住区距公路边沟不小于50米,严禁夹道建设。集中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要因地制宜,凸现特色,功能配套,防止千村一面。年,按照每个行政村规划1-2个集中居住区的要求,完成全区148个行政村的布点规划;到年,按照每个生产组规划2-3个村民聚居点的要求,实现全区组级布点规划全覆盖。

(二)扎实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应以规模大、区位及基础设施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改造、扩建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具体建设应区别不同区位,确定不同形式,做到小高层、多层、低层相兼容。要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尽量提高居住建筑容积率,城区、中心场镇周边应以多层为主,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1.8,其它可适当增加低层和联排。各类用地指标要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标准,不得突破国土部门的有关规定。对位于区规划建成区和各建制乡镇规划建成区内、现状聚居规模在3户以下、位于特殊控制区(风景核心区、文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和基础设施保护区内(水利、交通、电力等)、环境承载力差和生态环境恶劣的村民院落,均搬迁并入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撤并后的宅基地旧址和村庄建设用地要复耕或恢复植被。新建选址主要考虑交通条件便利、有较好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一定人口承载能力、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区域,同时选址不能或尽量少占农用地,且不在禁止建设区内。撤并与新建区域外的其余现状农民村落为保留农民集中居住区,主要以整治改造为主,通过农房整治、改善现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环境条件,切实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镇容村貌。年,启动大山铺镇大山村、团结镇土柱村、凤凰乡永胜村和济公村、和平乡金胜村、新民镇董家村、詹家村等8个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并取得明显进展。

(三)切实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

加大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监管力度。规划确定前,一律暂停农民建房审批;各类项目建设需要拆迁安置的村民,一律安排到集中居住区建房或购房;凡是农村新建住宅,一律安排到集中居住区进行统一建设。对少数因房屋破旧、漏雨、墙体裂缝倾斜下沉、承重结构损坏等造成无法居住,或居住有危险且又无力新建住房的困难农户,要优先扶持其进集中居住区;经扶持仍难以进入集中居住区建房、购房的,可先用已进区村民腾出的原有住房进行过渡性置换。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行分工负责制。区国土局负责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审批,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查处违法用地,要把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用地统一调整为建设用地,用地按相关规定一次性规划,根据需要逐年使用;区建设局负责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行政审查、建设质量安全监督、核发《村镇房屋所有权证》;区交通局负责审查公路两侧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严禁公路两侧50米内定点建设;区环保局负责环评备案的审批;区城管执法分局负责对乡镇范围内的违章建房、宅基地占用、规划执行行为进行查处;各乡镇、村组负责农民建房资格审查。凡在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违反规划乱批条子、乱开口子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事关经济发展大局,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区上成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建设局局长、国土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农工办、发改局、水务局、交通局、环保局、交通局、城管执法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建设局)。各乡镇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领导机构,充实领导力量,落实管理责任,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