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十篇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十篇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2:18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开发利用管理职责

我国目前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是统一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互结合以及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虽然该管理模式总体看来比较科学,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资源管理和能源管理相互分离,管理职责分散,重经济性管理、轻社会性管理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做出分析,提出了部分见解,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可再生能源的管理与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管理相分离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第5条的规定,可再生能源由能源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规定,水资源是由水利部门管理的;根据《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地热资源是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海洋资源是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此外,风力资源、太阳资源、生物质资源亦分别由气象部门、农业与林业部门管理。这种能源管理与能源资源管理相分离的体制,在操作层面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情况:要开发利用一个有关可再生能源的项目,既要得到资源管理部门的前置性审批,又需要得到能源部门的审批。这种“双重审批”甚至“多重审批”的体制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可再生能源进入的“门槛”,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成严重障碍。

(二)管理职责分散

《可再生能源法》第5条规定,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由能源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但是,实际上可再生能源的管理职责呈现的是一种十分分散的现象,这种分散的现象不仅在分部门的管理中有所体现,而且哪怕是在同一个部门当中,对于管理职责也是比较分散,不够明确。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部的多个司局都有分别担负有关可再生能源管理的职责,从而使得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和项目审批以及能源调配等职能相互分离。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法》所规定的分部门管理涉及国务院众多部门的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的分散对于各部门所采取的决策权威和效率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能源局之后,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管理体制做了诸多方面的改善,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问题。

(三)重经济性管理、轻社会性管理

我国目前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管理,尤其是在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准入管理方面,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领域,而对于所涉及到的公共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社会性管理程度依然不够。我国《可再生能源法》中虽然对于建设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审批和上网电价管理等经济性管理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对于可再生能源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社会性管理还是没有涉及。所以,在《可再生能源法》当中十分有必要对可再生能源的社会性管理作出有效的相对性专门规定。

二、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的健全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以稳步上升,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观念也应当进行有效的转变。对于可再生能源应该做好宏观规划,经济性管理可以适当放松,社会性管理进行逐步加强。笔者分析总结可以从以下主要三点对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进行健全和完善:

(一)对可再生能源主观部门进行综合统一管理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提出,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主要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发展新能源,促进能源节约等。所以,国家能源局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发展新能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统一管理不应仅仅是单一的对目前各部门进行的分散整合,还应对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管理进行有机整合,将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的可再生能源的管理职责进行有效的融合。

(二)建立“城乡一体”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

国家能源局负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且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部涉及可再生能源的机构进行了整合。但是,对于农村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水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农村小水电职能,如何进行整合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推广运用,前提是必须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及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用能的基础条件,而且还有力的保障农村能源的安全。

(三)处理可再生能源主管部门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整个能源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领域,都存在监管机构的监控不到位或者忽视监管等问题。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能源领域中存在决策权、审批权以及监督权“三权合一”的三位一体的惯有模式,“政监”没有很好的得以分离甚至依旧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情况不但不符合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方向,在市场中也可能会造成低效率或不作为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对消费者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害全社会的利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领域的新兴产业,采取有效的“政监”分离模式,正确处理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尤其针对电力监管机构要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并且还需要完善监管法律法规,这样对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很容易被人忽视,笔者上文所提出的几点问题和建议只是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健全方面的粗浅阐述。在后期的发展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转变观念,明确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的健全对于我国的能源发展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慧,荀振芳.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2]李艳芳,岳小花.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10(02).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

可再生能源在环保、满足能源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用能至关重要。文章首先论述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而后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

风能、地热能、水能等皆属于可再生能源,其具备环保、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对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1970年起,世界各国逐渐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视、投资力度,大多数国家将其纳入能源战略范畴,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方案,以促进可在生能源高效发展。现今,国际能源领域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核心。农村能源问题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建设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能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一)太阳能的利用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大都表现为塑料大棚、太阳热水器、太阳光伏发电系统等。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年攀升,其增长速率显著提高。

(二)沼气的利用

我国对沼气的利用起步较早,沼气池数量、沼气年产量、沼气均用量等,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经研究近十年哈尔滨农村地区沼气利用实际情况,笔者得知:沼气可再生能源用户以13%的速率攀升,沼气总产量亦明显增加。

(三)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的利用

所谓的生物质固化成型指的是,以稻壳、林产品弃物、农作物秸秆等作为原料。通过采用固体燃料技术,将其加工成具备中空、密度高特点的棒状。生物质固化成型有利于充分发挥废弃物价值。此外,其具有便于运输及存储、生产简单、发热量大等优点。当前,农户可采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机或生物固化成型机,自主加工适于生产可再生能源的废弃物。

(四)秸秆气化的利用

对于秸秆气化而言,其的原料主要包括林产品弃物、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继生物质原料粉碎之后,利用氧化装置创设缺氧环境,并结合一系列的热化反应,将其转化为具备一定热值的CH4、CH2、Co等,而后通过供气系统,以满足农户自身生活用能的需求。近年来,哈尔滨地区地方政府加大了建设秸秆气化示范工程的力度,以扩大沼气使用农户的规模。然而,其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有很多的不足,严重阻碍了秸秆气化的有效发展。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

首先,缺乏成熟的技术。我国在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较为匮乏,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致使能源价格较高,难以抢夺市场资源。此外,市场空间的限制影响着生产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降低,长此以往,极易阻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高效发展。与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较而言,可再生能源在价格方面处于弱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可再生需要耗费的成本约为常规能源耗费成本的7倍左右。

其次,缺乏可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人才。虽然我国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科技等知识水平仍旧不尽人意。经调查发现,从事可再生能源工作的人群主要为中小企业、农民。其中,在中小企业中担任技术、管理角色的人大都为农民,也就是说,从事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营销等的主体是农民。可再生能源建设,对人才具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素养等。对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学习,须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这就抑制了农民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人才,对建设可再生能源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缺乏适度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毋庸置疑,人民群众的认可对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程度较低,不利于其开拓市场。

结束语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环境资源会计核算核算方法   

一、环境资源的重新认识   

   

所谓环境,是指对某项活动或计划产生影响或作用的各种内外要素的总和,这是对环境的最为一般的定义。毫无疑问,这里的内外要素既包含了自然环境要素,也包含了社会环境要素,即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问题。在本文中,我们所谈的环境是专指的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因为环境与人类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与依存关系,因此,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设想的提出,环境保护与环境资源的节约以及可持续性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般认为,环境资源是指人类所处的生活空间中客观存在的对人类具有现时或潜在使用价值的各种自然要素的集合,这些要素包括空气、土壤、林地、草场、矿藏等。以上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认识,客观地说还是比较科学和完善的。但是,从资源的来源和取得方式上,我们可以将环境资源分为自然环境资源和人工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简称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并没有对其进行相关的人力、物力或财力的刻意投入,而是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客观存在的环境资源,比如矿藏、空气、自然湖泊等等;而与之相对应的一种环境资源就是人工环境资源,简称人工资源,如人造森林、人造草场、人工湖泊等,这种类型的资源在形成前,特别是被确认为资产前,人们对其进行了相应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在以往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关注过程中,涉及到环境保护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自然环境资源,因为一方面,自然环境资源的存量远大于人工环境资源,它是环境资源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自然环境资源更易受到破坏。而当涉及到会计核算时,人们更多地关注的又是人工环境资源,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环境资源形成过程中的投入情况的历史数据更易获得。正因为这样,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会计核算工作很不科学,主要表现在核算不完整和核算口径混乱两个方面。   

   

二、加强环境资源核算工作的重要意义   

   

环境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然资源,从资源的可再生性看,可将它们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均属于国家,资源产品生产企业只拥有资源的使用权和控制权。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资源完全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无偿划拨给企业使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会计国际接轨的需要,实现环境资源从无偿划拨向有偿使用的转变已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在转变形式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决策,如企业认购使用权和开采权,国家以环境资源投资入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使用权转让方式,都要求我们对环境资源进行科学的会计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资源的价值被正确合理地评估,在转让过程中做到国家和使用企业之间的公平交易,否则,要么资源价值被低估,导致国家利益蒙受损失;要么资源价值被高估,导致企业以不合理的高成本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   

事实上,环境资产作为企业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可带来未来效用的特殊的环境资源,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环境资源产品生产企业。从理论上分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理应对其进行科学而全面的会计核算,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中,环境资产只是作为递耗资产在会计账簿中进行了有限的反映,只是将与环境资产相关的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开采成本等在会计账面上进行了反映。传统财务会计的这种只对递耗资产进行核算,而将环境资产摈弃在核算系统之外的做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未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总额,产品成本计算不真实,资源产品价格偏低等等。   

上面讨论的是环境资源的直接成本核算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间接成本的问题,比如,由于自然资源耗减,相应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源,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的减损,毫无疑问,生态环境资源损失的价值也应该由资源产品的成本负担,这种成本即为一种间接成本。即使不是资源产品的生产,也会耗减生态环境资源,如对冷却水的使用会降低水的质量,从而导致生态资源质量的下降,资源的降级费用也应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否则,环境资源的耗减与降级将无从补偿,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的,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资源核算中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这种交互作用不可避免地使环境发生某些改变,这对当事企业与社会而言,将会造成“经济”或“不经济”两种直接结果,至于这种结果有多严重,也只有通过科学的环境资源核算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如果自然资源没有作为企业的资产入账,或者间接的环境资源成本被忽略,那么,企业耗用资源的价值也就无从全面地转入相应产品成本中去,造成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产品价格被扭曲,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原则受到挑战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并最终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都市化发展,导致中心城市建筑业迅速发展,每天都有旧建筑物被推倒,新建筑物在兴建。从这些旧建筑物上拆下来的废旧混凝土,量大而广,而且多数堆积在城市郊区的公路、河道、沟壑附近。如此做法会恶化城市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二次污染。另外,堆存废旧混凝土要占用耕地,对于土地和空间日趋宝贵的城市是一种极大的威胁,限制城市的发展空间。而且运走废旧混凝土还需要支付不菲的运输费用[1]。如何处理这些越来越多的建筑废料,成为各国政府棘手的问题之一。

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己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将它们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生产再生混凝土用到新建建筑物上,则不仅能降低成本、节省天然骨料资源、缓解骨料供求矛盾,还能减轻对城市环境的污染[2]。对废弃混凝土进行循环再利用被看作是发展绿色混凝土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十分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再生混凝土的定义

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裂解、破碎、清洗、筛分、分级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的骨料称为再生骨料(Recycledaggregate,Ra),而把再生骨料作为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称为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aggregateConcrete,RaC),简称再生混凝土[3]。再生混凝土是建筑材料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协调的重要方面。合理有效的利用再生骨料或再生混凝土可有效地节约天然资源的优质骨料。显然,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一方面可大量利用废弃的混凝土,经处理后作为循环再生骨料来替代天然骨料,从而减少建筑业对天然骨料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可在其配制过程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等工业矿渣,这又充分利用了工业废渣。同时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应用还从根木上解决了天然骨料日益缺乏及大量混凝土废弃物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3.再生混凝土存在的一些问题

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相比,具有孔隙率高、吸水性大、强度低等特征,因而导致再生骨料混凝土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的特性相差较大,也因此导致再生混凝土在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3.1强度问题

要将再生骨料用于钢筋混凝土工程,再生骨料须有足够强度,而再生混凝土破坏过程中,骨料本身因有不同组分,受力后存在一些微裂缝,导致骨料强度较低,因此目前再生骨料主要用来配制中低强度的混凝土[5]。

3.2收缩大问题

再生骨料的颗粒棱角多,表面粗糙,组成中包含着相当数量的硬化水泥砂浆,砂浆体中水泥石本身孔隙率较大,且在破碎过程中其内部往往会产生大量具有一定尺寸的裂纹,因此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大得多[6]。

3.3再生骨料的掺入量的问题

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天然粗骨料比例的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略有降低,但幅度较小;而随着再生细骨料取代天然细骨料比例的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有较明显的下降。另外,在配合比相同的前提下,要保证再生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相同的坍落度,须增加拌和水,因此在配制再生棍凝土时应考虑再生骨料掺入量对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的影响[7]。

3.4耐久性问题

通过对再生混凝土的性能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较天然骨料混凝土的要差。由于再生骨料孔隙率较高、吸水率大,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较相同条件下的普通混凝土差,氯离子的渗透性也差。

3.5造价问题

一般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和按一定比例相互配合后才能得到再生骨料,因此单纯就成本而言,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成本会高于天然骨料混凝土,但由于其能在施工现场就地处理、破碎、利用,成本可以降低一些。所以,要评价再生混凝土的造价,应结合建筑垃圾处理费用、运距、占地损失以及本地区天然骨料的储量、年需求量、资源化处理后再生骨料的成本、具体应用到工程中的效益、质量控制的成本、质量的可靠性评价等作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8]。

4.再生混凝土的发展趋势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人造材料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全世界每年拆除巨大数量的废旧混凝土、新建建筑产生的废弃混凝土以及混凝土工厂、预制构件厂排放的废旧混凝土,不仅处理费用惊人,还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存放,污染环境,浪费耕地,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而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简单的遗弃它们也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再生混凝土是一个环保产业,其发展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我国要发展再生混凝土,必须从政策和财政上加大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使再生混凝土的生产和工程应用有章可循。且在每个地区都投资兴建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建筑垃圾再生加工厂,工业化生产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降低其生产成本和提高其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再生混凝土这一新型绿色混凝土在我国的发展。

5.小结

再生混凝土解决了混凝土作为最大宗的人造材料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混凝土。目前国内外对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研究工作正逐步深入,但由于再生骨料的来源、生产工艺、实验条件和方法的差异,使再生混凝土性能不如普通混凝土稳定,而且对于再生骨料在构件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加大再生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再生混凝土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再生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还需进一步研究,逐步实现再生混凝土的高性能化。(2)再生骨料的生产采用人工破碎,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小型的实验室实验,设计生产出水泥浆剥离度高并且环保高效的破碎机械将对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推广起重要作用。此外,机械破碎或人工破碎,再生混凝土骨料的质量是否有差异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加强对再生混凝土变形性能的研究。如收缩和徐变等。

参考文献

[1]吴贤国等.建筑施工废料的数量、组成与产生原因分析[J].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24~26.

[2]李惠强,杜婷,吴贤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9(6):83~84.

[3]孙跃东,肖建庄.再生混凝上骨料,混凝土.2004,(6):33~36.

邢振贤,周曰农.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与开发思路[J].建筑技术开发,1998,25(5);28~31.

[4]侯景鹏,史巍,宋玉普.再生混凝土的研发与应用推广[J].建筑技术,2002,33(1):15~17.

[5]杜婷,李惠强,吴贤国.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建筑技术,2003,34(2):133~134.

[6]罗蓉,冯光乐,凌天清.再生水泥混凝土研究综述[J].中外公路,2003,4:83~86.

[7]杜婷,李惠强,郭太平等.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应用的经济性分析[J].新型建筑材料,2006(6):30~33.

[8]吴贤国,郭敬颂,李蕙强等.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研究[J].建筑技术与应用,2004,1.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环境工程;城市污水处理;问题

1城市污水处理

1.1城市污水处理意义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在水资源使用方面存在严重浪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水资源使用压力,对城市的发展有非常大影响和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城市污水处理有足够重视,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环境工程中,城市水污染的处理十分艰巨,只有做好城市水污染问题的处理,才能够延缓城市水环境的恶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工作迫在眉睫。

1.2城市污水处理方式

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常用方法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化学处理技术,通过在污水中添加臭氧等化学品,与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反应,起到净化污水效果;第二,物理处理技术,针对无法后续处理的污染物质,利用截留法、筛选法等方式给予处理;第三,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好氧生物技术以及厌氧生物技术等进行污水的处理,将空气输入污水中,为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这种处理方式主要是针对污水中的有机有害物质,可起到净化污水效果。

2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当前我国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社会各界对污水处理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影响已经有清楚、全面认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展开污水处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够实现对城市污水问题的初步控制。但是在实际治理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对污水处理有效性造成影响。首先,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表现在污水处理设备自动化水平以及污水处理工艺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污水处理有效性。其次,当前城市中污水处理厂分布相对较为密集,很难实现对再生水的有效利用,污水处理中选择将处理水直接排放模式,存在有严重的再生水资源浪费问题。最后,很多污水处理厂缺乏完善的管理规范,很多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素质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污水处理工作需要,很难确保污水处理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最终影响污水处理实际效果。

3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建议

3.1健全污水再生利用体系

地球上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必须重视对污水处理再利用,合理选择方法措施,健全污水再生利用系统,确保水资源能够再次利用。需要注意在提升污水再利用效率的同时使污水处理安全性得到保证。给予政策方面的引导而支持,让人们对再生水有正确的认识,因地制宜,提高再生水利用有效性,拓展再生水利用渠道,比如将其应用在景观、工业和农业用水等方面,健全再生水利用体系,使再生水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全面发挥。

3.2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进行优化

目前我国在污水处理方面主要使用SBR法、a/o法、aB法等,SBR法主要是按照间歇曝气方式进行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运行中具备有有序和间歇操作特点,在间歇排放以及流量变化较大区域有非常好应用效果,a/o法指的是厌氧好氧工艺法,不仅可除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同时还能除去氮磷等物质,废水可生化性有明显提高,aB法指的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段在高负荷下运行,主要发生生物絮凝吸附作用,B段在低负荷下运行。这些技术都属于新兴污水处理技术,以标准活性污泥法为基础发展而来。结合当前我国污水处理实际情况,不同城市有着其自身特点,在水质、水量和水体环境容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同城市在不同区位方面也会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方面,必须要与城市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分析考虑,针对一线城市,可利用膜处理法、物理化学法等方式处理,针对浓度较高污水,也可选择aB法处理,如果土地资源丰富,可利用声沼泽、湿地等自然净化发进行污水处理。

3.3创新污水处理工艺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生活等带来更多的便利。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可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等展开污水处理,促进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当前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尤其在管网设计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避免污水处理过程中出现过多能量消耗。当前很多城市采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在实际运行中未能完全有效的除磷脱氮,同时出水时的消毒工艺还存在问题,很难满足居民在安全用水方面需要。在污水处理中,可在安全消毒、臭氧氧化等方面展开技术创新,促进污水处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确保经过处理后污水能够满足再利用需要,同时需要注意对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利用无害化处理技术、低耗高效技术等,实现对城市污水问题的有效防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4合理建设污水处理厂

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数量还相对较少,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和选址缺乏合理性,同时受到认识偏差等影响,污水处理厂更多的集中在城市下游区域,利用管网拦截等,将污水运输至处理厂,经过处理后排放至下游水体。针对这种布局,为了提高水再生利用率,必须要在污水处理后重新进行管道的铺设,与分级提升措施相结合,将再生水运输至居民家中,这种处理措施成本高,想要使集中布局等问题得到改善,必须要注意污水处理厂的合理布局,更好的满足水资源再利用效率提升需要。

3.5拓展污水处理融资渠道

当前污水处理还存在有资金短缺等问题,必须要注意对环境工程中城市污水处理的融资渠道进行拓展,鼓励更多的居民和企业参与到污水处理项目。针对污水处理渠道的拓展,需要更新传统融资模式,确保污水处理项目有足够多资金来源。同时还需要增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在市场中投入相关项目,引入先进管理模式,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促进融资渠道的拓展。另外,还可对现有的污水处理项目方法和思路进行创新,结合污水处理厂实际发展需要,促进污水处理厂的持续稳定发展。

3.6加大污水处理监督管理

想要实现对污水处理资金、设备和工艺流程等的优化,必须要充分利用监督管理机制展开约束和督促,促进污水处理质量和再利用率的提升。污水处理工作繁重,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确保监督管理工作得到落实。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监管目标,违规后结合相关法律处理。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注意对数据的分析和搜集,注意各个阶段执行情况的观察,定期分析。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内生增长 环境污染 资源稀缺

一、引言

一直以来,早期的主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拥有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优势,并未十分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各国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近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的资源环境正呈透支之势,全球资源供给能力的减少,连同资源需求的增长在加速进行,于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甚至在其1994年的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在过去的40年中,经济学家们已经日益认识到环境问题对发展努力成功的重要性……在环境上获得可持续增长与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定义成为同一语了。”

根据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Solow。等人指出,可持续发展并非意味着要把各种资源存量保持在初始状况。例如,如果美国没有用耕地代替森林,美国可能现在还是一片原始森林,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发达和富裕。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用一种资源合理代替另一种资源,比如用肥沃的耕地来代替原始森林。因此,可持续发展依然需要权衡各种资源,这一问题可以放在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

二、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理论框架

Ramsay(1928)模型提供了现代增长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其跨期效用最大化就是要权衡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如果引入资源耗竭约束和环境污染约束,该模型就是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不错的框架。事实上,利用增长理论框架分析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梅多斯等人提出轰动一时的增长的极限论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DasguptaandHeal(1974)就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开采路径,并得出了较为乐观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1986)知识外溢模型和Lucas(1988)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为代表,经济学家们开始放松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关键性假定――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有的对新古典增长模型框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有的则完全放弃了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定,构建了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90年代以后,通过引入技术创新,新增长理论奠定了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通过分析技术进步抵消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倾向对经济持续增长问题的解释。

20世纪末,资源稀缺和环境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而新兴的内生增长理论却在日臻成熟,它给人们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带来了一种新思路,于是人们的思想便转移到了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在人与环境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前提下,在考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后,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否维持和如何维持,解决稀缺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的配置。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构建了“内生型经济增长模型”框架。这些研究一般都将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引入生产函数,在对均衡经济增长路径求解的基础上扩展模型,并据以得出相应的经济含义。

aghion和Howitt(1998)结合关于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他们首先引入了环境质量指标变量e(e小于0),并将e看作一种会因环境污染而耗竭、但又具有再生产能力的资本品,于是人们的福利便取决于消费和总的环境质量指标,进而取决于环境污染和资源可再生性,相应地瞬时效用函数为u(c,e)。以p表示污染流,它是产出水平Y和污染强度Z的增函数,即p(Y,z)。以θ表示最大的可再生速度,显然θ大于0。因此,环境质量跨期动态微分方程为:

e=-p(Y,z)-θe(1)

假设环境质量具有一个上限值和一个下限值,因此对于所有时间t,最优增长路径必须满足约束条件:

emin≤e(t)≤0(2)

此外,除了资源的可再生速度,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S也会影响可持续发展,S不能为负值,且其变化率是资源开采流量R的负数。这时,影响产出的因素除了资本K和中间产品生产力B,还包括资源开采流量R和污染强度z,即总产出函数为

Y=F(K,B,Rz)

这一产出函数可以采取多种具体函数形式。现在,寻找考虑了环境资源因素的最优增长路径,就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求解目标函数

(3)

这些约束条件包括有形资本、智力资本、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初始条件,决定这些状态变量变化率的运动法则,K、B、S的非负约束,以及前面谈到的约束条件(2)。不难得到这一最大化问题的汉密尔顿函数:

(4)

这里,控制变量是消费、研究、污染强度和资源开采。这个汉密尔顿函数和以往传统增长方程没有太大不同,惟一的区别在于这里是一个“绿色的”国民生产净值,考虑到了环境特点、环境损耗和自然资源存量。因此,最优增长路径就是,通过对与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开采有关的成本与收益赋予价格,来在当代人福利与未来人福利之间进行平衡。这样,增长能否持续的问题,就转化成了是否存在国民生产净值最优增长路径的问题。

三、环境污染、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

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可持续发展,一般是从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两个方面展开的。近来,将内生增长

模型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所做的研究不少,多是在内生增长框架下探讨包含污染积累及其负效用的短期和长期含义。Stokey(1998)率先进行了关于环境污染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研究,构建了在内生增长理论下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框架。她引入了污染强度Z,作为代表性消费者的控制变量之一,利用内生增长的简单aK模型来分析了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在长期增长将停滞、跨期替代弹性小于1的情况下,得出了倒U型的环境Kuznets曲线。aghionandHowitt(1998)对Stokey的aK模型的假设稍作改动,正如前面所述,他们给环境质量设定了一个下限值,低于该下限值环境质量将不可逆和累积恶化,并具有非常高的成本。在这一假设下,如果资本无限制地增长,污染强度Z在长期内会渐渐趋近于零,这时消费的增长率将下降到小于零。这就是说,不断提高清洁技术来避免环境灾难的成本,会使得资本的社会边际产出减少到能够维持增长的值之下,因此增长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如果换一种生产函数,即像熊彼特模型那样区分有形资本和智力资本,则可以得到相反的结论。智力资本即知识生产,是由清洁技术生产的,污染并不能使其社会边际产出减少,如果这种更“绿色”的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快于有形资本的积累速度,这样它就能抵消由于降低污染强度带来的社会资本边际产出的减少,于是可持续发展便得到了保证。沿袭这种思路,Grimaud(1999)在分散经济的熊彼特模型中考察了污染排放许可对平衡增长路径的影响。此外,withagen和Vellinga(2001)通过三个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生增长模型,发现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稀缺等新元素会影响长期增长率。后来,Grimaud又进一步细化Stokey和aghion的基本模型,还用“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分析了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开采速度(GrimaudandRouge2003)。

内生增长理论因受到生态问题的驱动,主要是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多数文献都忽视了自然资源对增长的贡献或创新在克服资源稀缺中所起到的作用。虽然有些经济学家们也在研究资源稀缺问题,但他们主要是在假定外生技术进步的新古典框架下进行的。事实上,除了污染问题外,资源稀缺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同样可以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来分析。早在19世纪70年代,环境经济学家DasguptaandHeal(1974)、Stiglitz(1974)就曾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讨论了自然资源稀缺问题,然而他们的讨论运用的是新古典外生模型而不是内生技术变迁,得出的是增长可持续的乐观结论。内生型创新在缓和资源稀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内生型创新与资源稀缺关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近来,一些非经济学领域的调查已经提出了创新与资源可获得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例如,Homer-Dixon(1995)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创新与资源稀缺存在一种双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创新能够缓解资源稀缺,另一方面资源稀缺可能会限制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一些低收入国家。同时,经济学领域关于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近期讨论,更是加强了这些关于长期经济增长潜在因素的跨国跨地区调查的经验结论。这些经验研究从穷国缺乏能够促进增长的稳定经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穷国没能赶上富国的问题。然而,Barbier认为,穷国的制度和政策失败虽然很关键但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传统分析忽略了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穷国对自然资源禀赋的结构性依赖,它是穷国增长的一个重要桎梏。穷国为了设法解决资源稀缺问题,可能会选择一条本质上“不可持续”的长期增长路径,而不是能确保“可持续”的长期增长路径。后来,他接着分析了资源稀缺对创新供给的这种约束,认为在一些关键假设下内生增长可以克服资源稀缺问题(Barbier1999)。

四、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探讨的一个主题,关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性不能共存的争论很多。这些讨论表明,当不考虑环境问题时,人口增长率和外生技术进步率决定着长期经济增长率。但如果引入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它们似乎对增长率没有什么影响,只产生水平效应。因此,从长期来看,稳定状态水平会低于没有引入环境因素的初始水平。显然,如果再考虑资源耗竭问题,增长率就可能又会发生变化。因此,创新不过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将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稀缺性质引入最优增长理论才能更好地对经济增长问题做出解释。本文给出了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框架,但关于什么样的政策才能真正实现最优的可持续增长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这些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还涉及到制度体系问题,构建和实施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制度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深远话题。

【参考文献】

[1]aghion,philippeandpeterHowitt,1998,endogenousGrowththeory,mitpress.

[2]Dasgupta,parthaandGeofferyHeal,1974,"theoptimalDepletionofexhaustibleResources,"ReviewofeconomicStudies,41,3-28

[3]edwardB.Barbier,1999,"endogenousGrowthandnaturalResourceScarcity,"environmentalandResourceeconomics;Jul1999,14,1,51-74

[4]Grimaud,andre,1999,"pollutionpermitsandSustainableGrowthinaSchumpeterianmodel,"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38(3),249-266

[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两种再生产: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两种再生产指的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阐释却是由恩格斯最终完成的。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性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无论是人自身的生产还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是统一的,统一于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类历史的前提时就曾明确地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人自身的生产(通过家庭、性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3个方面并不是人类历史活动中的3个不同的阶段,而是同一历史活动中的“三个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也就是说,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同一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作为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共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作用。但在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偏重于对“物的生产”的研究,而缺乏或忽视对人类自身生产的深入研究,很少强调人的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常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人的生产只起从属作用。事实上,按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人自身的再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生产力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两种再生产在人类劳动实践中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人的再生产是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生产力有3个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前二者合称为生产资料,也叫物质资料。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物质资料是人的劳动实践创造的结果。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共同发展的结果,并且人的生产和发展是起主导作用的。

人的劳动能力包括自然力和知识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随着生产实践不断发展人类的智力和知识力不断增强,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智力和知识力主导着物质资料的生产。

但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只是物的附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唯一的目的。发展经济,往往指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忽视和忘记人自身的再生产和发展,这是片面发展观,割裂了生产力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与和谐统一。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相脱节,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而人却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今天我们讲发展生产力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自身的生产和发展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建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两种再生产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二、两种再生产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首先,就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言,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最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这是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新的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身也就是人自身的生产,人在改变劳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

其次,就人自身的生产而言,它的含义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消费,即通过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从而维持人存在;另一方面是指他人生命的生产。马克思说,“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

人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们通过劳动实践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又通过消费消费物质产品完成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使新的生产力和劳动者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所以人的再生产和物资资料的再生产,是同一历史活动的不同方面。人们为了生存和生命的延续,即增殖,“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和基本条件。两种再生产一方面生产出人们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使人类得以繁衍,社会得以形成;另一方面生产出人们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两种生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创造着人类的历史。

三、人的再生产是自然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统一

人的再生产同时也是人的精神的再生产。恩格斯在上述论断中所谈到的“种的繁衍”,并非单纯地指“人的生产”的生物过程,它还包括甚至更主要的是指“人的生产”的社会过程。

人区别于动物的不仅是他的自然身体,更重要的是他的智力和精神实体,即他的社会性。人的生产是人的自然实体的生产和社会实体的生产的总和。在人类的生产过程中,人的自然实体的生产是人的社会实体生产的基础,而人只有在成为社会的实体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代自然实体的生产,由此而进行着“种的繁衍”。“人的生产”的生物过程是指人通过与卵子的结合,经过胚胎发育、分娩、喂养而成为自然的人。而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上一代的人在成为社会实体之后才能完成。因为人只有在成为社会实体之后才能去恋爱、结婚、组织家庭,才能理解“人的生产”的真正含义,“人的生产”才有了物质及精神保障。

人如何从自然实体转变为社会实体呢?显然精神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生物过程只是使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具备了可能性,通过精神文化的传承才能使之变为现实性。通过传递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知识和人类自身生产方式的知识等精神文化知识,使后代掌握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知识和技

能,理解人类的符号和行为规范,并了解自身的真正含义,从而独立走向社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人的再生产又是人的智力和精神再生产的社会过程,“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四、两种再生产的和谐统一与社会和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求得平衡与和谐的过程中前进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即要在矛盾冲突中求得和谐与平衡,有了和谐与平衡才有稳定,有了社会的稳定,才有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平衡会被打破,矛盾与冲突会产生,社会需要改革和创新来达到新的平衡与和谐。两种再生产的矛盾运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样,是在矛盾冲突中达到和谐与平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的。

两种再生产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再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是制约人口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分布,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同样,人口的再生产又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两种生产是相互制约的,只有达到综合平衡与和谐,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人口生产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平衡;人口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人口与资源、与生态平衡;人口投资与经济投资的平衡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三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刘少奇、、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10年的,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其结果是形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虽然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了人口控制计划,加大了控制力度,但是由于基数过大,从1979年至2004年,每年仍平均增长1300多万人,形成了被国际上称之为“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人口现象。在现阶段,平均每年需要有两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新增Gtp的20%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可能达到16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巨大难题。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两者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起。生产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消费的同时也在进行生产。两种再生产都是如此,但人首先是消费者,从出生到能独立工作往往长达十几年甚至更长,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仅是人生中的一个历史阶段。而且人对各种资源和产品的消费还将贯穿人的一生。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增长总是有限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的数量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超过了物资资料的增长率,破坏了生产与消费的内在比例关系,就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另外,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其先天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无序、无度的消耗,迅速透支着我们宝贵的资源。两种再生产失衡严重,矛盾尖锐。

从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两种再生产的和谐统一。

首先,必须摈弃传统观念,必须辨证认识物资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

其次,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孜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2003年3月11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同志强调指出:“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不可再生能源;制约因素;企业意识和能力;财务绩效;市场因素;政策法规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人口激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社会发展以过度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使两者处于此长彼消的关系,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陷入梅多斯“增长的极限”的困境。工信部(2011)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55.2%)首次超越美国(53.5%),权威数据表明自1993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10年之间对外原油依存度增长了9倍。随着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体的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的日趋匮乏,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识别出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会对企业提升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1.相关研究综述

Birol等运用价格理论说明提高能源价格能够改善能源效率并降低能源强度,Cornillie等认为能源价格及企业重组是影响中、东欧地区经济转型国家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Cho等的研究发现韩国工业行业的能源结构与要素间替代关系之间存在反馈效应,Fisher等对我国2500家高能耗大中型企业的研究结果发现能源价格、研发支出、所有者形式和产业结构是企业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魏楚等认为省域能源效率不同程度地受到第三产业、财政支出、进出口等因素的影响,葛世龙等在储量不确定条件下理论上验证了当前提高回采率政策的有效性对能源耗竭路径的影响,熊妍婷等认为我国外贸易依存度和外资参与水平与工业能源技术效率正相关,滕玉华研究发现工业行业的R&D资本投入对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武春友等采用Dea模型以能源投入、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人力成本投入、GDp指标、废物处理、环境负荷等为指标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评价模型,曹明等认为技术进步是提升不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以往国内外学者对能源效率的研究方法以计量模型回归分析为主,研究角度主要是集中在国家、区域、行业、产业等宏观层面,而从企业微观角度的研究比较少;数据来源主要是时间序列的面板数据,而针对企业问卷量表的研究几乎没有。鉴于以上情况,本研究借助武春友等学者对不可再生能源效率评价的工具从微观角度利用量表工具实证检验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制约因素,为企业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并以期完善Fisher等的研究成果。

2.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制约因素的识别

2.1问卷设计与样本

问卷基于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提升不可再生能源的效率须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次,若企业有效地提升不可再生能源效率,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比如:政策法规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环境等。因此,本文设计21个影响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因素,具体包括企业意识和能力、财务绩效、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法规等4个方面。对于每个因素,按照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法,依次设定根本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5个等级。考虑到有的企业对问卷题项相对陌生的情况,在问卷前面部分设计了提高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实践题项,涉及能源采购、节能减排、技术工艺、市场环境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的规定,高耗能行业具体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结合问卷发放和收集的可行性,在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和福建选定这些行业中代表性的企业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了预测试,在每个行业中选出1家企业进行访谈调研,访谈时间为3-4小时,访谈对象为经理、生产主管、财会人员和营销人员,主要是检验问卷题项的内容是否易懂、合理、不足和重叠,根据测试结果,调整了少数有问题的题项。

问卷发放的途径有3种:①通过管理咨询公司向企业客户发放问卷;②对电力、热能、冶金、mBa、化工、建材专业学位的学生发放问卷;③对项目洽谈会的参会企业代表发放问卷。答卷对象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者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为主,并填写了企业自然信息,对于一个企业获得的多份问卷。通过比较分析的出现偏差,进行了进一步的核实,因此问卷获取的结果比较可靠。从2012年12月到2013年3月,一共发出问卷370份,收回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61.4%,其中化工/石化行业39份、建材行业47份、冶炼行业51份、电力热力行业54份、其他行业36份。

2.2因子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做因子分析,识别影响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因素,题项的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值为0.891,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强,适合作因子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因子,通过方差最大法做正交旋转,按照Kaiser标准进行特征根测试,提取了对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的4个因子,提取的信息分别为18.0%、21.8%、19.5%和9.7%,累积解释率达到69%,这与预测试的结果基本相符。不可再生能源效率制约因素的旋转因子负荷矩阵,如表1所示。

对企业意识和能力、财务绩效、市场因素、政策法规等4个因子信度分析的结果显示,4个因子的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4、0.92、0.77和0.82,分别大于0.70的标准,结果说明以上因子都具有相当的信度。

3.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制约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

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制约因素及各个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以上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显示,影响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因子值处在3.50~4.00区间内,说明企业对这些因子缺少足够的重视。政策法规方面的因子均值最大(3.86),其中“环境排放法规执法不严”均值达到了3.93,说明执法不严是影响企业不重视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最大因素。

关联分析显示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制约因素之间相关性很强,再生能源的生产技术不成熟导致新能源的供给价格高企,进而会提高企业的制造成本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执法不严降低了企业的违约成本,而政策激励的不足则不能刺激企业的积极性,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意识。

3.2贡献率分析

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对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制约因素的贡献率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对表3中的指标权重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替代能源(再生能源)的采购成本高、替代能源(再生能源)的稳定性不足、节能减排政策的激励不足的权重最大;其次是生产工艺的改造成本高、环境排放物的处置成本高和环境排放法规执法不严,以上因素对企业提高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综合影响力比较大。

对4个一阶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做标准化处理,结果分别为18.0%、21.8%、19.5%和9.7%,标准化后的系数分别为:0.226、0.313、0.284和0.177。其中二阶因子最终的权重系数等于其对应于一阶因子标准化的系数与一阶标准化系数的乘积。假设所分析4个因子分别为X1、X2、X3、和X4,则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Y与因子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λ+0.226X1+0.313X2+0.284X3+0.177X4+ε。其中:λ为常数项,ε为残值。

4.结论与启示

将上述结论与Fisher等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除了能源价格,环境排放物的处置成本、生产工艺的改造成本等财务指标对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次,市场因素和政策法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技术能力对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影响力并不够大。这些结论从某种意义上修正和完善了Fisher等人的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财务绩效对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影响力最大,实践中新能源的成本不低于传统能源,加上生产工艺改造升级成本,在经营压力客观存在和环境压力软约束的情况下,企业提升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短期收益不明显。因此,虽然企业从意识层面感知到了能源及环境的问题,但多数企业在还处于追求经济效益目标的行为层面上。

能源市场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开发技术的不成熟和制造成本高企都是企业摆脱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的阻力,这些因素对企业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的影响力比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供给方的技术能力还不足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超前的能源使用模式会给企业带来了成本的增加,而不是成本的节约,如减少能耗投入、环境排放的罚款等。未来随着进一步的技术发明和工艺创新,新能源最终会突破壁垒,带来企业的能耗模式的改变。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9

世界能源理事会(worldenergyCouncil)

随着全球能源大转型的快速推进,全球能源领袖们所思考的问题正在发生突破性转变,他们更加关注可能威胁当前经济和商业模式的长期趋势,而不只是考虑短期风险。随着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关注低碳经济的影响和潜在机会,有关能源转型速度及广度的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能源领域的首要议题。应对相关议题的行动计划包括能源区域一体化、应对气候变化框架、电力储存、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力价格和经济增长等。

从我们最新的对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位能源领袖开展的调查中可以清楚看到,2017年行业领袖最关注的问题是石油价格及其波动。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能源行业已经做好准备在经济增长“新常态”这一基本面下运行。随着低碳议程取得进展,可再生能源成为2017年最有影响力的议题。因此,相关支持技术包括新市场机制、电力储存和数字化等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煤炭和核能等传统能源技术的影响力则有所下降。

石油价格波动

石油价格由于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影响大的特点,毫无疑问仍然是2017年全球能源领域最为重要的议题。表面上看,资源型国家、国际油气开发商、消费者都会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短期影响,但实际上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石油价格发挥着越来越长期的影响和作用。随着能源需求增长峰值的到来(近期国际石油公司和各国石油公司预计能源需求将下降从而减少了投资),石油价格波动加大是一个可能的结果。鉴于当前的投资无法跟上现有油田产量自然下降和需求增长至预期峰值的变化,国际能源署(iea)已经在提醒可能的石油价格波动。

石油价格波动对所有地区而言都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源持有者和消费者对此表现出了最高的关注度。亚洲和非洲等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地区的能源领袖们,将能源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视为最大的问题。同样,依赖油气出口的中东北非地区,担心能源价格波动将破坏其长期增长模式。沙特阿拉伯已经推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国家转型计划”(nationaltransformationplan),该计划是沙特“2030愿景”的一部分,旨在利用当前石油收入进行长期投资,降低未来经济结构对石油的依赖度。石油价格波动对这项计划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干扰,这也是沙特王室近期承诺要维持石油价格稳定的原因。北美能源领袖同样担心石油价格波动的问题,他们是主要的能源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北美地区,煤炭产量的缓慢下降对石油价格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未来致密油与页岩油气行业的发展让这些能源领袖们夜不能寐。考虑到这一行业变革对能源价格的巨大影响,美国和加拿大的大量资金现在都集中在这个行业。

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减弱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仍然高度不确定,但全球能源领袖们认为,气候变化这个议题的不确定性在减弱,影响也不如石油价格那么大。这一观念上的转变让人惊讶,毕竟能源低碳化的趋势是推动能源转型最主要的力量。但是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后,能源领袖们认识到减少碳排放已经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方向,不再完全依赖于某个全球气候协议了。

技术是未来能源的关键

全球能源领袖们坚定地认为,科技是未来实现低碳能源发展的关键。特别电储存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很有可能是决定能源转型速度和范围的重点领域。全球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产能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再生能源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主要是石油和煤炭),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应地,电储存特别是电池技术的改善,使得电动汽车成为替代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汽车的可行选项,这有可能彻底改变整个交通运输业。

进一步抑制能源需求增长的因素,如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补贴终止,仍然是全球能源领袖的首要议题。虽然能源效率提高的收益增长缓慢且很难进一步改进,但越来越可以确定的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将给未来能源行业带来重大变革。能源补贴终止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当前的情况是,全球各国正在利用能源价格偏低的时间窗口来削减能源补贴,这可以让消费者习惯为自己的实际能源需求付费,同时向消费者释放出适度消费的经济信号。正在削减或取消燃油和电力运输补贴的国家是那些人均能源消费量最高的国家,如GCC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巴林和也门)。

全球经济增长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并将带动能源需求增长,因此这也是全球能源领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最近我们看到,石油价格的下跌并没有促进能源消费国的经济增长,但对产油国的财政平衡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福利和就业依赖于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与能源消费和生产紧密相关。能源价格下跌不一定会刺激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能源需求。

传统能源吸引力不再

随着全球能源领袖将视线更多转向新兴突破式趋势和技术,他们对主要传统能源的关注度明显下降。从全球层面来看,煤炭、核能、水能均消失在关注的热点中,成为影响力低、不确定性低的议题。在大多数能源需求的预测中(包括世界能源理事会的预测),煤炭使用量在未来几十年将持续下降,核能和水能由于公众对安全和环境的担心而导致增长能力受限。不过,尽管这些传统能源在全球层面的受关注度明显下降,在区域层面则有所分化。煤炭仍然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能源,该地区特别是印度、印尼和中国等国家的能源领袖们十分担心煤炭这一能源的发展前景。同样,南非作为煤炭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该国的能源领袖也十分关注煤炭的未来命运。

核能同样存在与煤炭类似的区域和国家分化现象。不仅仅是那些没有发展核能的国家和地区对核能的关注减弱,一些核心的核能国家也如此。例如在生产核能和出口核技术的韩国,令人惊讶的是,核能并不是该国能源领袖们最关注的领域。同样,大多数欧洲国家也不J为核能是至关重要的。英国、中国、北美、南非、日本和比利时这些核能国家对待核能的态度则截然不同,它们面临是否推进新的核能计划或者是否取消原有计划的选择。我们从能源问题监测中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信息,即核能在很多国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因此存在一些让人意外的分化。

液化天然气仍受到密切关注

液化天然气(LnG)的情况更加复杂。在大多数能源消费场景中,可以预见天然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持续温和增长。其中,大部分的供给来自于液化天然气,而2016年液化天然气市场并不稳定。对于欧洲、非洲和亚洲的能源领袖们而言,液化天然气并不是一个重大的议题。但一些国家将液化天然气视作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比如正在着力打造液化天然气区域性中心的新加坡,投资了大量液化天然气存储基础设施,因此必然将其视为一个关键性议题。在新加坡,液化天然气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亚洲对天然气的持续需求,但新加坡希望成为天然气现货交易中心而不是长期供应商。越来越依赖液化天然气进口以用于国内发电的中东北非地区,也将液化天然气视作重要的议题。在卡塔尔,作为中东北非地区的主要天然气出口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对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出口,使得科威特和阿联酋不得不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

不同区域的关注点差异很大

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污水再生利用现状对策

一、概述

1.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m3,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千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很不均衡,南方多,北方少,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1%,北方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19%。其次,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全国669个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1300万m3,年缺水500亿m3。另一方面,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量为652.1亿吨,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部分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造成广大水体被污染。据2011年环境公报统计,在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十大水系监测的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1]。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经过净化的城市污水可以作为一种再生的水资源,具有量大、集中、水质和水量都较稳定的特点,能够回用于工业、市政、农业、景观等领域。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实施污水资源化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因此,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具有节水和治污双重功能。

二、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1.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利用存在的问题

1.1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还没被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大量污水被简单处理甚至无处理就被直接排放

1.2一些企业由于利益驱使,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被零处理排入江、河等,引起水体的大量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

1.3一些经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没得到充分的利用,大量的城市污水经治理后又白白流失,浪费了大量的可利用资源。

2.国内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对策

2.1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工业废水,对这些污水进行处理、利用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但是,由于污水利用的范围较窄,分布较分散,因此,在进行城市整体规划的同时,应当在城市范围内对水源、供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进行统筹规划,在地下布置一定的污水再生利用管道,科学安排城市各类污水水源的供水次序和用户用水次序。要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源头,形成区域性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通过各系统的联通,逐步提高再生水的供应能力,最终形成大范围内的再生水供应网络。与此同时要考虑预留再生水回用管道的位置。其次,目前我国大型的污水处理厂还较少,小型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因此,地方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

2.2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必要手段,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需要建立一些法律来进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存在立法不严、执法不严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潜力,修订、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对一些企业私自乱排污水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对一些按规定进行污水处理的企业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和政策上的扶持。

2.3利用价格优势使再生水得到充分的利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完后就直接排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城市的水价较低,而污水处理由于成本较高,使再生水价格跟自来水水价相差不大,导致使用者不愿意去使用再生水,对此,国家及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现行水价的改革,建立合理的自来水和再生水价格体系,只有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优惠时,再生水才能得到有力的推广利用。

2.4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

解决污水再生利用的根本在于技术,目前我普遍使用的是活性污泥法,但处理效果不佳,对此,我们因参照国外一些先进经验,加强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的技术研究。

2.5加强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人对污水再生利用的意识还不高,甚至在一些人眼里,即使经过处理的污水也很脏,从而不愿意去使用再生水,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再生水。推动再生水的利用范围。

三、结语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一项拥有广阔前景的惠民工程,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污水再生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合理正确的推动再生水利用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缺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