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生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13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1

关键词:网络语言 多样化 褒贬不一 正视

20世纪末互联网的诞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如今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方式,凭借其快捷,方便,高效的特点对传统的媒介方式带来一股强大的冲击力。网络的普及使它不再是仅供科学家研发的领域,不再是仅供游戏者开发的对象,它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人为了交流产生了语言,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也有各自的语言。在这个网络时代里,也必定有与其相对应的语言建筑材料,所以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文字,它是在网络中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不像传统语言那样有规范的语音,词汇乃至语法体系。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特点,人们不再完全使用规规矩矩的一般词汇,而是使用一些新造词,有些词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人们口中的常用语。

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中,人们的语言生活不再单一,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给语言学增添几分色彩,然而,人们对于种种新的语言现象褒贬不一。语言学界的学者们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也各执己见,我找了几个具体代表性的观点:

1、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脚: 

2、周洪波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上的常用词语; 

3、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4、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可以说就是出现在网络上的、网络上常用的以及跟网络有关的语言。进一步来看,网络语言还有广义狭义的不同含义。 

5、殷晟认为,网络语言不能简单地定义为网络上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应该同科学语言、职业语言一样,指的是某一特殊社会文化群体内部所使用的不同于社会通用语言形式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内涵是指“网虫”之间在网络上的交际用语。网络语言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社会文化变动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即伴随“网虫”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嘲。 

6、郑远汉认为,“网络语言”的概念随着电子计算机(电脑)联网上网的逐渐普及,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应的网络用语。不少人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这是一种粗略的称呼,是不确切的。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 

7、卢惠惠认为,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它并非一种新兴的语言,而是一种运用范围、使用人数都相当有限的汉语社会方言变体啪;

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媒介,这其中就必定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例如:计算机的构成部分中的词:软件,硬盘,鼠标,CpU等等,而互联网中也有一些新词新语:浏览器,域名,服务器,ip等等,这些网络技术用语就是一些学者所说的网络语言广义上的含义,而这些词语中,已有很多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般词汇和常用词汇,当谈及这些词时,我们已毫不陌生。而狭义上作为一种用与网络中交流的语言符号,更值得我们探讨。如果对网络语言不熟悉,那么根本无从了解那些纷繁复杂、多姿多彩、五花八门的文字符号,也只有经常“泡“在网上的人才会明白并且会用。

如今,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已呈现一种多样化的趋势,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符号化、谐音化、缩写化和混用化四大类。

1、 符号化

这一类大多是用来交际的简单、随意、生动、多样化和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的各种语言符号。尤其是在网络聊天中,许多网民的昵称和个性签名都用一些特殊的符号表示,例如:我的QQ好友中就有很多个性化的网名:;翫黯纞`灬 、mr:ilo 、{mɑ。、⑦々②、鈳瞹乖儚等等,这些复杂的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有的还表达了某些含义。此外,随着搜狗、拼音等许多输入法和QQ聊天软件的更新与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许多表达说话者情绪的各种符号或符号组合。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绪无外乎喜怒哀乐,但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优势将网民的情感表达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生动贴切。例如:在聊天时,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QQ表情,有微笑、撇嘴、发呆、得意、害羞、大哭、尴尬、发怒、调皮、惊讶、难过、偷笑、傲慢、流汗、憨笑、咒骂、疑问、再见、坏笑、糗大了、鄙视、委屈、阴险、可爱、可怜……甚至有的还可以使用DiY魔法表情,呈现一段动画。而我们最常使用的搜狗输入法,当打出某些表达情绪的汉字时,也可以呈现对应的符号表情,例如:o(∩_∩)o哈哈~、哭%>_<%、呜呜~~~~(>_<)~~~~、(*^__^*)嘻嘻……等等。这些符号化的网络语言生动、形象、方便,因此被大多年轻人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甚至会用到手机短信中。

2、谐音化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体系中,有很多词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所以人们或多或少会使用这些词来代替原来的词。在英语中,经常使用的是用谐音的缩写,例如:“seeyou”可以写成“CU”,“isee”可以写成“iC”等等;另外,还有用与英语单词读音相似的数字来表示,例如:“for”和“4”,“to”和“2”。这种数字的谐音在汉语也是有很多的,例如:“886”就是“拜拜喽”,“9494”相当于“就是就是”,“7456”意思是“气死我了”……还有一种就是输入法带来的谐音,当我们打出一个词语的拼音时,会有很多音同义不同的字出现,人们就会使用那些有趣的词语来表达原来的意思。例如:“邮箱”和“油箱、幽香”,“旅游”和“驴友”,“版主”和“斑竹”,“大侠”和“大虾”,“美女”和“霉女”,“偶稀饭你”就是“我喜欢你”的意思等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增加了语言的俏皮与有趣,是一般的对话不再那么沉闷死板,网友们用自己这种无厘头的语言自由自在地交流,自娱自乐地沉醉其中。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2

关键词:网络语言 多样化 褒贬不一 正视

20世纪末互联网的诞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如今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方式,凭借其快捷,方便,高效的特点对传统的媒介方式带来一股强大的冲击力。网络的普及使它不再是仅供科学家研发的领域,不再是仅供游戏者开发的对象,它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人为了交流产生了语言,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也有各自的语言。在这个网络时代里,也必定有与其相对应的语言建筑材料,所以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文字,它是在网络中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不像传统语言那样有规范的语音,词汇乃至语法体系。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特点,人们不再完全使用规规矩矩的一般词汇,而是使用一些新造词,有些词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人们口中的常用语。

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中,人们的语言生活不再单一,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给语言学增添几分色彩,然而,人们对于种种新的语言现象褒贬不一。语言学界的学者们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也各执己见,我找了几个具体代表性的观点:

1、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脚: 

2、周洪波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上的常用词语; 

3、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4、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可以说就是出现在网络上的、网络上常用的以及跟网络有关的语言。进一步来看,网络语言还有广义狭义的不同含义。 

5、殷晟认为,网络语言不能简单地定义为网络上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应该同科学语言、职业语言一样,指的是某一特殊社会文化群体内部所使用的不同于社会通用语言形式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内涵是指“网虫”之间在网络上的交际用语。网络语言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社会文化变动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即伴随“网虫”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嘲。 

6、郑远汉认为,“网络语言”的概念随着电子计算机(电脑)联网上网的逐渐普及,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应的网络用语。不少人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这是一种粗略的称呼,是不确切的。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 

7、卢惠惠认为,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它并非一种新兴的语言,而是一种运用范围、使用人数都相当有限的汉语社会方言变体啪;

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是以计算机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媒介,这其中就必定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例如:计算机的构成部分中的词:软件,硬盘,鼠标,CpU等等,而互联网中也有一些新词新语:浏览器,域名,服务器,ip等等,这些网络技术用语就是一些学者所说的网络语言广义上的含义,而这些词语中,已有很多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般词汇和常用词汇,当谈及这些词时,我们已毫不陌生。而狭义上作为一种用与网络中交流的语言符号,更值得我们探讨。如果对网络语言不熟悉,那么根本无从了解那些纷繁复杂、多姿多彩、五花八门的文字符号,也只有经常“泡“在网上的人才会明白并且会用。

如今,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已呈现一种多样化的趋势,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符号化、谐音化、缩写化和混用化四大类。

1、 符号化

这一类大多是用来交际的简单、随意、生动、多样化和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的各种语言符号。尤其是在网络聊天中,许多网民的昵称和个性签名都用一些特殊的符号表示,例如:我的QQ好友中就有很多个性化的网名:;翫黯纞`灬 、mr:ilo 、{mɑ。、⑦々②、鈳瞹乖儚等等,这些复杂的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有的还表达了某些含义。此外,随着搜狗、拼音等许多输入法和QQ聊天软件的更新与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许多表达说话者情绪的各种符号或符号组合。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绪无外乎喜怒哀乐,但网络语言以其特有的优势将网民的情感表达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生动贴切。例如:在聊天时,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QQ表情,有微笑、撇嘴、发呆、得意、害羞、大哭、尴尬、发怒、调皮、惊讶、难过、偷笑、傲慢、流汗、憨笑、咒骂、疑问、再见、坏笑、糗大了、鄙视、委屈、阴险、可爱、可怜……甚至有的还可以使用DiY魔法表情,呈现一段动画。而我们最常使用的搜狗输入法,当打出某些表达情绪的汉字时,也可以呈现对应的符号表情,例如:o(∩_∩)o哈哈~、哭%>_<%、呜呜~~~~(>_<)~~~~、(*^__^*)嘻嘻……等等。这些符号化的网络语言生动、形象、方便,因此被大多年轻人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甚至会用到手机短信中。

 

2、谐音化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体系中,有很多词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所以人们或多或少会使用这些词来代替原来的词。在英语中,经常使用的是用谐音的缩写,例如:“seeyou”可以写成“CU”,“isee”可以写成“iC”等等;另外,还有用与英语单词读音相似的数字来表示,例如:“for”和“4”,“to”和“2”。这种数字的谐音在汉语也是有很多的,例如:“886”就是“拜拜喽”,“9494”相当于“就是就是”,“7456”意思是“气死我了”……还有一种就是输入法带来的谐音,当我们打出一个词语的拼音时,会有很多音同义不同的字出现,人们就会使用那些有趣的词语来表达原来的意思。例如:“邮箱”和“油箱、幽香”,“旅游”和“驴友”,“版主”和“斑竹”,“大侠”和“大虾”,“美女”和“霉女”,“偶稀饭你”就是“我喜欢你”的意思等等。这些词语的出现,增加了语言的俏皮与有趣,是一般的对话不再那么沉闷死板,网友们用自己这种无厘头的语言自由自在地交流,自娱自乐地沉醉其中。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3

关键词:信息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网络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只要一网电脑或者一部4G手机,使用者便可以方便快速地获取大量信息,与世界各地其他网络人群进行交流互动。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互联网在整体环境、互联网应用普及和热点行业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高校大学生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信息网络正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意识,信息网络给他们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和挑战。如何在信息网络时代准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作者对所在学院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问卷发放范围是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问卷主要调查包括上网工具、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4%。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网络学习和生活,其中80%左右的学生使用电脑作为主要上网工具,20%左右的学生使用手机作为主要上网工具,使用4G手机的大学生超过了50%。调查还显示大学生上网目的主要包括资料查阅、查看通知、信息管理、游戏娱乐、聊天交友、浏览信息和通信联络等,其中前四项网络活动的时间占据了大学生上网总时间的8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有4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为2到3个小时,有接近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了3个小时,只有3%左右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低于每天1小时。

二、信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第四代传播媒体,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全球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信息交流在这里快速汇集交织。信息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和挑战。网络的公开和便捷催生了慕课(mooC)、微课等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的信息内容,但也正是因为网络的公开和便捷,真伪难辨的说法、多元化的观点、碎片化的信息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知识构建不系统、让传统道德约束变得无力、甚至陷入迷茫或是不知所措的困境。更危险的是,不同于现实中生活中的交流方式,参与者由不同符号或者虚构的网名构成,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参与者可以随意、不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量偏激言论、暴力色情、恶意谩骂等不良信息内容和上网行为,正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网络造谣、恶意中伤等信息内容更是容易引起,影响校园甚至社会的安定。

三、信息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对策

社会和大学的网络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网络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控制力减弱,客体的独立意识增强。信息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主体素质,针对客体特点,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当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一种需求和依赖的时候,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就成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管理方面,要主动限定上网时间,正确利用信息网络资源,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网络行为;在网上社交时要慎交朋友,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人格,不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教育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虚拟世界,鼓励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体验周围事物与人际关系,脱离对网络的依赖,成为生活的主宰;引导学生平衡付出与享受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和社会活动,产生学习和实践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重视大学生网络交友现象,预防网络心理障碍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性格孤傲,相比现实生活中的与人交往,更喜欢使用网络聊天交友,个别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与他人聊天交流,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效率,甚至产生网络心理障碍,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正常社交,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出现,要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提倡热爱劳动、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建立丰富的活动小组,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将学生从虚拟网络引进现实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3.营造大学生学习、崇尚英模的氛围

目前有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选择上出现了功利化、世俗化倾向,一切向钱看,追求时尚,喜欢媚俗,日益远离经典和传统美德。应在重要的纪念日前后开展学习英雄模范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刘胡兰、、雷锋等历史英模的事迹和姚明、洪战辉、钟南山等现代“双百”人物引导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把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转化为大学生情操培养和品德教育的推动力,推动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

在强化网络管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建立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把英模故事、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等内容制作成网络共享资源,信息内容尽可能通过贴近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习惯的平台进行传递,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以便于学生浏览,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便捷性,互动性,进行课后答疑、科技指导等师生交流活动,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主题科技文化活动,以网络平台制作、内容编辑、运行维护等方式,进行英模缅怀学习、国际时事讨论、未来科技前瞻等主题活动,将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贯穿其中,让大学生在上述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达到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蔡芳艳.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0,(1).

[2]孙伟.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2).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4

[关键词]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当代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较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目前,中国网民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8.8%。大学生是宽带上网的主流群体,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人,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超过90%。

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日趋增多,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如何应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外部影响。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利剑”。在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刚刚起步的今天,我们应当重视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的正负面的影响。

1.1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正面效应。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突破人类彼此相互沟通交流的介质和传媒,一跃发展成全球最火爆的产业,成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所不能缺失的精神依托。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更为强烈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让人们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和渠道,使得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新观念、新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大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1.2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效应。

1.2.1 网络虚拟与现实的矛盾使大学生社会交往迷失。学生时代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而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规律。网络传播的“虚拟化”方式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作为社会人不能不交往,在现实交往过程中还要思考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但网络却从来不用顾及这些东西。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网络的虚拟性反而把现实变得更加复杂,青年大学生正是在这“两个世界”对接的入口,或者说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他我。

大学生经常上网聊天,长时间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人际交往的可视性与亲和感便大大减少,容易加剧大学生的自我封闭、不善交往,而在网上,他们却能说会道、妙语连珠。他们在网上找归属感,有烦恼与网友分担,有快乐与网友分享,对网友形成心理依赖,甚至发展成网恋。他们下网后很少与同学交往,逐渐对身边的人与事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逃避或恐惧心理,出现了“网络孤独症”或“社交恐惧症”等现象。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化,削弱了自我意识,导致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行的产生。这种模式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化,使人变得孤僻、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

1.2.2 网络的极端自由化思潮,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及虚拟性,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发表意见,尤其是在现实社会不便说、不敢说的话,都可以在网上一吐为快。同时,因网络强化个人自由主义与全球化观点,使东西方文化充分交融,它既是个人自由充分表达的场所,也是政府加强意识控制、进行国际争夺的地方,它还是各种、反政府信息及可能破坏社会稳定的恶意信息的发源地和存在地。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美、英西方国家借助语言优势,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疯狂”入侵世界各个角落。他们既有露骨的教唆和反动宣传,也有潜移默化的渗透。这极容易使缺乏政治经验的大学生迷失方向,丧失判断能力而误入歧途。

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网上一些迷人的形象、刺激的场面和离奇的情节,对青年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向大学生传播消极、暴力、色情甚至反动的信息,如有人在网络上放照片,有人写日记,还有人上传“特殊”的音频、视频。此外,违宪信息、危害国家安全信息、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信息、违背民族和宗教政策信息、破坏社会秩序信息等也在网络上不断出现。由于当代大学生阅历有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极易受到“西化”影响,从而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模仿走向有意追求。西方敌对势力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竭力利用互联网争夺青少年,致使有些大学生荒废学业,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部分长期接触西方腐朽生活观念的大学生,极易弱化和丧失其道德意识,产生人文素质缺乏、思想道德修养根基不牢、行为失范等问题。有的大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把学业当儿戏,疯狂的购买“”,无所顾忌的下载别人的成果,抄袭、组接等组装成自己的东西,蒙蔽老师,蒙混过关。目前社会上蔓延的诚信乏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确有相当的市场,必须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1.2.3 沉迷网络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事业追求与学习热情。网络很容易让人沉迷,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中,使一些大学生丧志,理智毁灭,学业荒废。有的大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上网,乐此不疲,而在上课时就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甚至长期逃课,致使学习成绩下降,严重者中途退学。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游戏中极度的放纵自己,这些都使得他们更加不满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无奈。逃避,再逃避,最终远离了正常的人生轨道。

现实中诸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社会就业难等社会问题,都会对大学生心理、道德观念、人格等产生影响。当对现实的思考找不到

答案时,故有郁闷、伤感、烦躁、焦虑、徘徊等情绪表露出来,且伴之以“活着没劲”、“生活就是欺骗”等灰色词语在大学生中甚是流行。为了排遣自己心中的不快和压力,网络便成了大学生一个最钟情的满足欲望和宣泄情绪的理想天地。网络使一些大学生形成心理、思想和人格畸形。

面对上述负面效应,积极探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2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2.1 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大学生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有效发展、互动对话的现代生态教育环境。

高校举办校园文化生活方式应不断创新,内容应丰富多彩,诸如科技创新、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研讨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表达、思维、应变、承受挫折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同时也能有效的分散大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这对大学生积极健康思想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2.2 应适时调整对大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以适应信息时展的潮流。高校应灵活地采取网络信息具有的开放性、及时性、双向交流性、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的特点,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网上讨论。讨论的主题要贴近大学生思想,贴近现实生活。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课程,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以网络这一传播媒介为载体,向大学生灌输正面信息和转变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唤醒良知、明辨是非、倡导文明。

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勤劳质朴、诚实信用、文明礼貌等都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要与之相结合,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在网上抛拉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做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树立文明、开放、统一、有序的网络道德体系。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5

【关键词】:网络语言;现代汉语;影响分析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诞生和发展实现了全球化的信息互通有无,网络是顺应时代潮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沟通途径,它给人们现有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人们对什么是网络语言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深入研究时,网络语言已经以铺天盖地的方法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中,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自由性和创新性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自由性和创新性。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环境中,网络用户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体现在它不会被现实生活约束或者监管,这也导致很多网络语言的使用让人大吃一惊。例如,用来形容新手的菜鸟、形容人长相的“恐龙”“青蛙”等。

(二)独特性

网络语言的独特性体现在构成该语言的某些因素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存在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的网络语言是由现代汉语演变而来的,网民使用谐音、拟人等手法将正常的生活语言改造成新的网络词汇。比如将楼主成为“露珠”,将东西称之为“东东”等。

(三)简洁性

受网络语言产生背景的影响,其表现形式非常简洁,完全不受现代汉语规范性要求的局限。一些网络语言是对现代汉语的一些缩略表现形式,但是往往也能够完整的传递原有词语的意思,例如GG、GF、BF等。此外将英语、拼音、数字的谐音结合使用也是网络语言的一种,例如我们常见的886即是用数字表示“拜拜咯”。使用网络语言表示一些现代汉语还起到隐讳的作用,例如使用tmD、nnD代替现代汉语对应的脏话会略显的文明一些。

二、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分析

网络语言的产生可以说给现代汉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人们对网络语言产生的影响也是持两种态度。我们将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部分的网络词汇是对我国现有汉语词库的一个补充,和其他语言一样,现代汉语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个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精华的过程。网络语言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我们不支持的脏话、粗话,但是它的一些词汇也是具有稳定的意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代汉语应当接纳这种类型的网络语言,从而促进汉语的创新、发展,和时代保持同一步调。

其次,网络语言以更为形象、幽默的方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节省时间和带来幽默的作用,给现代汉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些网络词汇诸如“给力”“pK”等不仅完美的展现了时代个性,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会带来阻碍,反而丰富和娱乐了我们的生活。此外,由于有些网络语言是通过语气词、符号展现出来的,不会对现代汉语造成任何影响。

(二)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词汇具有的涵义不稳定,且词语的构成不规范。将这一类型的词语应用到日常的交流中,很容易造成沟通中的误解,让听者听得云里雾里。如果这些网络词汇被应用到现代汉语教学中,由于青少年对于现代汉语还没有透彻的掌握和领悟,这样很容易给学生的正常学习带来困扰,对教学的质量直接造成影响。总的来讲,网络语言使用的不恰当会给人们的面对面交流、书面交流、媒体传播等都会带来一定的混乱。

其次,网络语言中有一些浅薄、粗俗的不文明词汇,这严重影响到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现代汉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它体现了民族浓厚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需要规范、科学语言的维系。不健康、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显然已经脱离了科学、规范的范畴。

三、网络语言对现代产生影响的应对

网络语言虽然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是它却不能完全代替现代汉语。我们应当对网络语言产生的消极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确保在吸收网络语言精华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其负面影响。

(一)规范网络用语的环境

这一应对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的中小学生教育,这个阶段是青少年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阶段。由于中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于特别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且没有相应的鉴别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传递正确的思想给学生,严禁使用网络词汇,反之应当督导学生将重心放在现代汉语的学习中。当然,由于有些网络语言能够扩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给与适当的鼓励。

(二)优化网络环境

首先对于网络语言中的一些低俗、不文明健康词汇要提倡坚决抵制,尽可能的减少网络上的不文明现象以共同建设一个绿色的网络世界。其次,采用多层标准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例如,一些大规模的网站需要使用严谨的、符合现代汉语标准的词语进行信息的;对于部分小规模的网站,诸如个人网页等则可以允许使用一些不违背文明、健康规则的词汇;对于新闻、公告等正式信息的则需要严格的限制。

四、结论

网络语言的诞生和使用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强对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优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语言给现代汉语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对于网络语言我们不应该驱之避之,反之我们应当通过积极的引导,使网络语言发挥更加积极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6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现实。中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巨大群体,既是网络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网络负面影响的受害者。应当引导中学生能正确对待网络,以抵制网络的各种不良影响,养成文明的网上行为。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中小学校园网的开通,网络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龄尚小、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在网络这个令许多成人都惊叹甚至“招架不住”的冲击下,出现了诸如“网虫”“网恋”“网瘾”甚至网络犯罪等新的德育问题。中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一个巨大群体,他们既是网络资源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网络负面影响的受害者,使他们在网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要使中学生与网络隔绝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能正确对待网络,以抵制网络的各种不良影响,养成文明的网上行为。

一、把握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建立相对绿色的监督环境

1.建设校园内部网吧,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学校应当为学生随时上网提供便利,通过建设校园“绿色网吧”,把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在校园网吧里,学生可以及时获取大量知识信息,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学生的道德教育。广大德育工作者可以把德育资源上传到网上,在网上开设道德聊天室,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2.建立网上德育心理教室。中学生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不少学生一般不愿意与家长或老师交流,因此,建立网上心理教室显得尤为重要。网上心理教室可以设立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等板块,还可以设置心理热线,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交流、谈心,来获得帮助。

二、培养、建立强大的网络德育队伍

1.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网络德育的方法,及时接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德育既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强网络时代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学校应当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网上沟通技巧好、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技能的专职和兼职网络德育工作者,由他们提供在线指导,帮助上网中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心理等问题;同时注意在网上收集有代表性的德育问题,向有关职能部门反馈,以便联合进行信息反馈,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还应鼓励德育工作者建立德育方面的个人网页,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让人感到平等而且容易被接受。还可以在网页上提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与中学生网上沟通、对话、辩论、答疑、咨询等活动,使得德育在网上得以延续和发展。

3.在网络时代,学校应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服务意识,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教师,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可解决,及时发现,及时教育,防范于未然。

三、利用BBS,mSn,聊天室等开展德育工作

1.学校应当规划和建设好中学德育网站,积极利用好校园BBS,开辟中学德育新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和各类网上服务,创新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人其中活动。由于网上交流方便、灵活、自由性强、顾忌少,有很好的保密性,因而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真实地反映受教育者心声和思想轨迹的独特环境和优势空间;利用留言箱,举办网络论坛,参与网上讨论,及时地开展在线德育,根据所收集的反馈信息,及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统一的认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反馈意见。

2.德育网站内容既要体现德育性,又要体现生动性。如果一味地把传统德育的说教搬到网上,网络德育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四、开展班级网络活动

1.鼓励学生开展班级结队帮扶活动,通过班干部、学生会干部与网络成瘾的学生结对,一起学习,引导其逐步摆脱网瘾。学校通过开设丰富的课外活动,为网瘾学生转移视线,引导其回归健康生活。

2.形成网络文化“免疫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网德,网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的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五、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配合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10.13939/j.cnki.zgsc.2015.28.231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上网时间人均每天达3.7小时。由此可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更多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都已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就像一个聚宝盆,不仅实现了世界资源共享,也已成为人与人交流、生活、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现有网民中比例最高、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时代,他们对网络有一定程度的自觉性,但对如何辨识媒介信息的水平还未达到成熟。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素养,正确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已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1网络素养的内涵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体现。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们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提出的,有些欧洲国家也称为“媒介教育”。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表达至今尚未统一,但其基本内容已达成共识,即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①有效、高效获取网络信息;②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和判断,能够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评价;③对网络信息的运用及操作能力;④网络中的安全意识,以及实行与网络信息相符合的伦理道德行为,并对网络有所探索及创新。

网络素养的内涵随着网络技术产生、发展、壮大,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至今,网络素养还包括网络信息的传播对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及社会的影响。

2当代大学生网络应用现状

2.1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喜欢、最依赖的大众媒介

20世纪90年代,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大媒体,成为新兴媒体的新宠。它特有的丰富性、方便性、时效性等优点,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丰富了他们的信息空间,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与对外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网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与判断,具有一定盲目性,容易在浩瀚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迷失方向,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生活情趣逐渐淡化,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力。

2.2通信、娱乐、了解生活资讯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

当今网络丰富多彩,微博、博客、论坛、QQ、网游、电子邮箱、微信等社交、娱乐资源备受大学生宠爱。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宁夏某高校上网情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14年大学生接触过网络的达90%以上,大学生每天上网1小时的达85%,大学生上网用于聊天的占47%,用于游戏的占38%,其他的占15%。

2.3大学生手机网络用户越来越多

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手机作为网络新媒介也呈爆发式增长。手机上网最大的特点是便捷性、便携性,打破了必须面对电脑的传统模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手机上网,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已经离不开手机网络了。

3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网络价值观缺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网中游”,这是对当前大学生上网成瘾最好不过的描述。一旦没了网络,生活便陷入空虚无聊状态。不少学生以网络逃避现实的压力,分不清现实与网络的界限,过分投入情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迷失方向。而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包括、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多种不良信息,大学生缺乏对网络的清醒认识,自制力差,由此引起的犯罪近年来持续增长,而关于大学生在网上“玩火”出事的例子也屡见报道。

3.2道德底线丧失

大学生知识信息匮乏,却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模仿力,加上网络失当的信息爆炸式的传播,极易使大学生迷失在这个“万紫千红”的世界,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新闻、娱乐、资讯等新鲜事物时迷失自我,无法自拔,缺乏深层次的判断和思考,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比如“艳照门”风波,就曾掀起一阵跟拍风,八卦新闻演变成了社会事件,侵害的是大学生的心灵,挑战的是人类的道德底线。

3.3网络使用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了解信息、人际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在这里丰富自我的知识修养。但正是由于这个轻松,使得大学生放纵自己成为网虫,模糊了上网的目的,消耗了大量时间,致使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娱乐消遣,而对具有价值的网络内容鲜有涉足。网络的不正确使用,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甚至由此付出生命。

3.4人际交往能力降低

网络丰富的社交资源,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真实,使得大学生更乐意借助网络进行交流,由此导致大学生自我封闭,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极易形成孤独、焦虑等心理疾病。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思想幼稚、简单单一、充满幻想,网络的虚拟性很容易将大学生置身于“虚拟的世界”中,对周围的事物置之不理,视而不见,与他人关系逐渐疏远淡化。

3.5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据调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上网时间中有47%用于聊天,38%用于玩游戏,其他占15%。以上数据显示,有80%学生上网是为从事学习以外的活动。许多大学生无良好的自制力,整日痴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导致学习不专注,学习成绩下降,情况严重者,产生厌学情绪,开始逃课、旷课,最终导致学业荒废。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学校具有对象广泛、教学规范、效果良好等特点,有学者认为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之中,打造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是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的专门课程,而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网络素养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学校可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或是请专门人士举办一些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引导课及网络知识的宣传与讲座,或将网络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对网络的辨别判断能力,不定期举办关于网络话题的主题班会及其他相关活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网络作为媒介的特性。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让学生能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脱离出来,理解沉溺网络的危害性。

4.2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大学生网络素养作为一门新兴课题,对其研究与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首先网络媒体要加强自律能力,对于恶意散播谣言、侵犯他人权利的不良网络行为坚决抵制,树立良好、健康的社会道德风向标,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

4.3自我培养途径

除了学校、社会营造的良好学习网络环境外,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自我培养也是一条必要途径。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

4.4加强网络安全

学校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尽可能的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问题。学校需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阻止有害信息的进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网络环境。首先需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尽可能降低网络安全隐患,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4.5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用于聊天、娱乐、看电影、玩游戏,说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学校需继续丰富校园生活,尽可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学校可多开展能提高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创意、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勤工俭学、暖心工程、网络道德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班群QQ、网站、学校贴吧、校广播台等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大学生关注了解网络素养的内涵。学校还可以定期推荐一些正能量的频道及网站,提供不同专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网络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参考文献:

[1]唐静.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欧阳九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4):175-176.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8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时代潮流下的产物,大众、媒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新语言形式,它的流行与其本质属性和影响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网络流行语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内涵;特点;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时代性。鲜明的时代性是流行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流行语,也就是“流行”的一种,和其他流行事物一样,有其流行的阶段。而不同的时间段内,所流行的事物是不同的,用来反映这些流行事物的流行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时代性即指流行语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语言时尚和民众心理,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随着现世界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就早期的网络流行语来看,主要来自2001年王骁炜编著的《实用网络流行语》,它聚焦式地放映了网络这个虚拟社区自身的变化以及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例如“大虾”、“伊妹儿”、“Bt”等。而2004年以后的年度网络流行语,则聚焦式地反映所处年代的网民对社会生活飞反映,如对社会风貌的认知,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知名人物观点看法等。例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的“海选”、“节约型社会”;2007年网络流行语中的“熊猫烧香”、“人肉搜索”;2008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范跑跑”;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的“丝”、“高富帅”。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时代性表现之一是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

动态性。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态性和时代性之间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不停息地运行着的。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一同前进动态性特点。从我们前面所总结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这点。每一年的网络流行语都有不同的变化,基本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赖以流行的主客观条件要么消失,要么发生变化,导致网络流行语自身要么消失,要么融入普通语汇中,不再作为流行语存在。这是不稳定的网络流行语的必然结局。流行语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尤其是在出现之初,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它们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性在于它自我的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自我创造主要表现为其所具有的构成形式。在前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时,分析了其构成形式是谐音类、简缩类、象形类、拆分类。同时,还有分析其来源中有自我创造类。网民自我创造类则是对旧有语言形式的完全创新。这些词语形式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突出的创新。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

网络流行语是汉语言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它的产生和传播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其存在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流行语并非中国特产,实际上,在世界各地都有网络流行语/网络俚语现象。例如2006年香港“巴士阿叔”事件中,“我有压力、你有压力”、“未解决”等就成为香港流行用语,不但网友借机恶搞,海报、广告商、传媒新闻也争相借用这些流行语,甚至推出相关产品。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精神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宣泄情绪、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戏谑调侃的话语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是不失为现代人缓解精神压力、转移焦虑的无害途径。大陆的网络流行语和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稍有不同的是,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事件高发,负面情绪累积,因此在政治领域的流行语喷吐量最大,多是“准公共参与”的语言游戏,这种语言游戏客观上促进民主的公共空间的拓宽,另一方面充当了“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集体意志约定俗成的产物,蕴含了大众普遍的爱憎情绪和价值判断,网络流行语甚至成为一种大家彼此心领神会的认同标签。因此,流行语现象很难以个体意志或政党意志为转移,虽然存在网络敏感字词屏蔽等规范技术,但事实证明,网民不但发展出字母缩写(如zf指代政府,xz指称)等反语言规范的策略,而且会激起更猛烈的心理反感和语言抵抗。

(二)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价值

网络流行语展现的是一种创造。网络流行语简单明了,大量使用谐音法衍生出新词语,灵活添加幽默诙谐的元素,为原有词语赋予了全新的涵义,这种新鲜有趣的创造广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但大多数流行语的最早使用者,起初并没有料到一个词句能够如此快速地流行起来。流行语的形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可谓是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相反有意“栽花”者,花未必肯为其盛开。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网络流行语背后是一张巨大的文化之网。可以说,每句流行语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它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反映及社会心理的揭示都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

网络流行语记录的是一种声音。近年来,透过网络流行语而凝固的事件与片段得到迅速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范跑跑”、“躲猫猫”、“织围脖”、“我爸是李刚”、“给力”、“正能量”、“Hold住”、“丝”、“高富帅”等等的流行语,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活侧面。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舆论的体现,但这种体现是表面化的,我们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深入挖掘出其背后所隐藏的宏大问题。而这种深入,则需要历史沉淀的智慧。透过历史的记载,忆古思今,我们的社会才能在反思中去伪存真。

实际上,网络流行语大多生命短暂,网络技术加速了新词语的诞生和传播,同时也缩短了词语消亡的周期。随着时间推移,一哄而上的跟风以后,新鲜感消失,网友注意力转向更新鲜的事件,一些词汇无须规范,自会因使用减少而慢慢消亡;而有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功能和生命力的,可能会变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经过沉淀,词意和用法逐步明确下来,成为汉语言系统中固定的常用词汇。总之,伴随新闻事件诞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是一种无法回避和规范的既成语言事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遵循网络传播和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路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汪磊.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2011(3).

[2]危艳丽.从“杯具”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J].毕节学院学报,2011(2).

[3]尹平平.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安徽文学,2011(8).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9

在阅读习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少新鲜的词句,例如“我木有去听课,那些童鞋讲的神马?”“究竟是洗具还是杯具?”……我便在QQ群里问他们那些词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发出后,很快回复了好多“偷笑”的图标和文字:“哈哈,老师,你out啦!”我赶紧回了个“害羞”的图标。我真的out了?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通信、游戏、影视、购物、培训等迅速走进了网络,各种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模仿、引用。小学生是一个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庞大群体,同时又是一个判断辨别能力有待提高的弱势群体,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用语,感到新颖好奇、应接不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有的是谐音、错别字、象形字改创而成,有的是引用部分流行的典型语录改编而成,具有出现随意性、变化快捷性、生命短暂性、意念虚幻性等特点。学生如若盲目地在习作中运用网络流行用语,可能有无视、蔑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之嫌,使习作带着浓重的“网味”,一旦滥用成瘾,会使习作携带“网络病毒”,使表达缺乏了应有的庄重规范,忽略了自然朴实的生活气息和习作的本真意义。那么,是否可以将网语准确地运用到生活里,又是否能够巧妙地用于习作中,这一点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引辨真伪,当好“网导”。习作是一种描述真实生活、表达思想观念的思维样式,它需要语言的吸纳、积累、感悟、整合,注重积淀语感,学以致用,力求创新。而网络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写生活经历与感悟,用上一些诙谐幽默、智慧灵动、感染力强的网络流行用语,是“现学现卖”(积累与运用)的最直接、最具体表现,不但无可厚非,还很与时俱进,值得鼓励倡导。但同时我们又意识到网络从属于生活,却不全等于生活。网络语言从属于生活语言,却不全同于生活语言,因为有些实在不能苟同,只是一时的新鲜,没有厚重的底蕴。例如有的学生为了显示“网络新少年”之特点,而满篇滥用网络语言,像“全替换”一样,将习作中所有的“什么”都写成“神马”,像这类网络新词究竟能起多大的表达和润饰效果呢?还有一些有失风雅的灰色词汇,与经典的传统文化是相抵触而不相融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掉这些“伪时尚、伪前卫”的所谓网络新奇,传承真正具有思想灵魂意义的文化用语。

有机融合,双面俱秀。语言是一个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产物,蕴涵和体现着传统经典与现代意义的多重价值。经过千锤百炼的传统精致语言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内容。传统与现代的自然接轨、有机融合,必然离不开多元创新。网络是现代社会语言发展的主渠道之一,当我们看到有些网络语言,不得不佩服现代人的灵感火花。如利用谐音效果创造的“杯具”与“洗具”,跟某些歇后语的创造模式有些相似,偶尔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很可能起到优化表达效果的作用(“杯具”表面是一种哀叹、惋惜,实际上透露的是一种乐观明朗的现代人心态,没有原本的“悲剧”来得凄婉消极,具有典型的现代诙谐智慧色彩)。因此,教师的习作教学,在传统经典把握应用的基础上,还应引领学生感悟现代,吸纳网语精华,让他们在写作的人生历程中,建立起现代高雅气息与经典传统文化“双面秀”的语言习得和运用体系,使之“多面一体”,打造出时代的精品。

保驾护航,包容发展。生活真实可感,网络虚幻莫测,小学生同时游历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角色的转换一般不够迅捷,角色的语言也容易混为一谈,会导致生活、网络“两不像”,或“一边倒”,习作的味道混杂而不纯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当好绿衣使者,通晓“两方”语言,弄清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本质区别。同时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传统语言经过“改良”以后,可能变为时髦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出现之后,即经历一个被淘汰或被传承的过程,它的价值与分量一旦为大众所接纳、认可、赞同,便会自然衍生为约定俗成的规范语言,而那些经不起推敲与考验的、生命力不强、昙花一现的临时网络语言,会逐步从语言世界里淡化以至消失。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去考虑语言的多面性与发展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包容性,反思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合理选用网络语言,才能让新的语言产物发挥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网络是新时代的产物,缺乏应有的规范与成熟,呈现一些不合生活时令的语言,也是情有可原的。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奇,一旦走进网络世界,眼花缭乱,不识庐山真面目,实属正常。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予以包容并正确引领,让学生在社会、人生的旅途上健康地发展。

网络时代的生活篇10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行为;新样态

1微时代的概念与高职学生的特点

1.1微时代的概念

微时代是一个抽象概念,学术界没有对其做出具体概括总结,它是互联网时代衍生出来的新名词。作为网络变革与时代创新的产物,其以便捷、迅速、精炼的传播形式为特征,以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软件为08传播媒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的广泛利用,实现及时、高效、互动的传播。微时代的成员包括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等网络科技,微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1.2高职学生的特点

与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在教学重点上也有所偏差,本科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艺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文化水平和基础相对较弱,高职院校生源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是高考分数不理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较少,自由时间较多,学生管理相对宽松,理论课程设置较少,大多开展实践学习,较难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学生的自律性不强、个性化比较突出。第三,在社会认知上,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基础为支撑。教师应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正向监督和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2微时代给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带来的挑战

2.1微时代的引导作用被忽视

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用户数量迅猛增加,如何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需求。在网络时代下,很多学生都喜欢在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动态和感想,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面貌,学校和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察觉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进行科学引导。此外,学生管理工作服务的是全校学生,具有普遍性,缺乏个性化引导,教师工作量较大,无暇关注每个学生,解决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较弱。高职院校未形成专业的学生网络新样态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未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中心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的宣传教育,为学生营造微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学习环境。

2.2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微时代背景下衍生出了微媒体,部分网络媒体对于信息的筛选缺乏事实依据,网红经济、网络贷款等问题使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产生了误导。高职院校学生还未走入社会,对很多事情缺乏经验,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警惕性不强,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虽然多数学生都认为能够利用好网络资源和信息,但是学生受到网络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例如,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身体健康受损,学习成绩下降;部分学生存在超前消费、不理智消费的问题;还有少数学生参与网恋、网络贷款和网络等。对于部分自制力较弱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升学考证的压力,没有教师的严格管理,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网络中,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3微时代给高职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带来的机遇

3.1有效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传播模式从“单项传递”转变为“互动传播”。在网络平台中,个人可以展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可以高效获取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微时代的高效特点,使信息、思想与行为实现了充分共享。高职院校学生是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微时代正以其互动性强、连续性强和传媒性强的特点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3.2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

微时代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价值和功能,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角,传输了新的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相比,高职院校实现了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与管理渠道,以更加专业的手段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掌握学生的动态。高职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资源,开拓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空间,使学生享受到微时代下教学资源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优化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发展方向。

3.3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教师应学会运用微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熟练使用各种微媒体和微软件,搜索互联网中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正向引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以积极、有价值的网络行为替代消极、无意义的网络行为。

3.4拓宽了交流渠道

在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也明显增多,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教师应利用微时代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管理,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消息推送与传达,确保消息的时效性。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在线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更多就业信息与学生交流分享,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无形中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以及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4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策略

4.1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增压”“增负”,适度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完善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学生同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一样,开展充分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更多有意义的网络行为。此外,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将思政知识与安全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避免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根据学生网络使用率高这一特点,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拓展教学实施路径,充分利用微媒体、微软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登录中国大学生慕课、学习通等专业学习软件进行学习,丰富学生的思政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对于基础水平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方案。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发挥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作用,善于利用网络优质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2建设网络信息平台,科学引导学生网络行为

高职院校应建设网络信息平台,科学引导并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使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大量时间用来翻阅抖音、微博等平台,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缺乏合理性。高职院校应科学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学校可以开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数字平台,日常教育教学信息,使学生实时掌握前沿资讯。例如,可以在校园微博、微信平台并展示学生先进事迹,公布投票评选等信息,传播和弘扬校园文化,实时播报校园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关心校园生活、实事,获取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微媒体建设,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了学生的网络行为。

4.3以情感互动为手段,增强师生间交流

当前,微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流工具。微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平台,师生间实现了平等交流和实时对话。师生通过在线交流共同参与问题讨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更好地分享自己的想法,缓解了一些学生面对面交谈的恐惧与紧张心理,帮助教师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师生间交流,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实时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制订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育政策,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