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4:41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1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蛋蛋满足物质需求,也更

>>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看"终身体育"的重要性荷球在推广两性公平竞赛及全民健身中的重要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和推广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浅析农机推广的重要性“终身健身”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浅议科普对妇女健康的重要性论科普养生知识的重要性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论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重要性体育游戏的重要性及应用全民健身运动中推广“打歌”的可行性探析智能电能表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广场舞掀起全民健身大热潮新疆冬季全民健身掀新热潮浅议清水混凝土的推广应用绿色施工的推广应用楞次定律的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推广应用的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2]路光,王永广.从西安市全民健身的现状看体育科普的势在必行[J].科技信息:201-202.

[3]毛俐亚,岳海鹏等.成都市街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9-22.

[4]杨毅谋.从全民健身的旺势看体育科普―以西安市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29-30.

[5]孙灿泉.健身意识与体育能力[J].衡水师专学报,2004(6):58-59.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全民健身高校健美操教学困境优化措施

近年来,我国大力宣扬全民健身理念,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毋庸置疑,全民健身俨然成为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传统体育精神,弘扬体育理念的高校,更应该借助于健美操教学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科学、良性发展。但当下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困境重重,难以充分践行全民健身的运动理念,故应不断优化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

一、高校健美操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困境

(一)健美操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

在全民健身理念下,高校健美操课程正如火如荼开展,更多的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宣传、指导下选择了健美操课堂,这是其迎合全民健身理念的第一步。但纵观健美操教学现状,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成为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例如,健美操教学依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完全被抑制;健美操实践与理论课严重失调,学生实践机会少;健美操教学只注重健美操的“操”,忽视了了健美操的“健”与“美”。

(二)男女比例失调,师资力量不协调

首先,健美操是高校实施“全民健身”的一项基本运动,其面向的是全体高校学生,但从目前来看,选报健美操的学生大多数是女生,男生寥寥无几,这很难体现全民健身的“全”。当然,着必然是高校健美操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其次,高校健美操教学师资方面的问题也成为教学面临的一个困境。从整体上来看,健美操教师的确充足,但男教师寥寥,女教师扎堆。再者,高校在健美操教师培训方面很不到位,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偏低,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从这一角度看,强化健美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已然迫在眉睫。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可行性优化措施

(一)适时转变教学理念,迎合全民健身要求

传统的教学理念俨然不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亟待优化更新,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适时转变教学理念,一方面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促进“健美操教学”与“全民健身运动”的融合发展,突出教学的“全民性”与“健身性”。首先,教师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强化健美操教学设计。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关注体操训练,更关注其健身与美育特征,故教师的教学应迎合学生的心理学习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其次,提高实践课教学效率,渗透全民健身因素。健美操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健身性,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本难以实现这一价值目标,故教师要强化实践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健美操实践练习的平台,充分发挥健身价值,迎合全民健身的号召。

(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健身性”

众所周知,全民健身总的目标是要通过一系列体育运动训练提升全民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以增进全民身体健康。诚然,要想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全民健身理念,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堂教学的“健身性”特征。在以往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单纯健美操理论知识讲解以及各类视频资料的观看学习为主,这不仅完全脱离了“全民健身”,更难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因此,教师要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新兴、时尚,且健身价值非常高的健身课程,以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例如,中国风、FoC、pinK等课程是备受欢迎的健美操课程,其动作简单易学,节奏感十足,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总之,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理应加入一些健身价值较高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全民健身发展。

(三)引进科学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健美操教学质量

科学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基础与前提。诚然,高校健美操“全民健身”价值的发挥必然要以高效的健美操教学质量为依托,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必定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并引进现代化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法等等。多元教学方法有“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优势,教师要能够基于健美操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并定期组织健美操竞赛、健美操创意编排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健美操热爱。

(四)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发挥其全民健身的优势

高校健美操教学要想迎合“全民健身”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作支撑。唯有如此,健美操运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全民健身优势。首先,不断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健美操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引进的教师要尽可能为男教师,以平衡男女教师比例。从另一方面说,男教师增多在协调男女学生比例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强化对现有健美操教师的系统培训。强化培训是提升健美操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培训的内容除了要有基本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等,更要加入全民健身教学内容的培训,以明确教师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可知,在全面健身视角下,高校健美操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参与健美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更难以体现健美操健身性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学应不断优化理念、革新方法,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健美操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健美操教学是一项繁琐复杂、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高校、健美操教师以及每一位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学生在内的众多高校力量的支持,方能见效,并发挥其“全民健身”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琰,宋平.全民健身视角下高校健美操教学优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04.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全民健身保障体系财税设施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体育改革,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这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确立了体育服务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法》等的颁布实施也从法的层面确立了公民健身权的法律地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以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我国群众体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使体育服务惠及全国人民,彰显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要求。建立一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科学完整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是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宏伟目标的重要工作。这里,我们将初步探索如何构建我国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

积极构建全民健身的财税保障体系

全民健身建设资金投入的法制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特别是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历史欠账过多,故现阶段我国的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制的构建必须以政府为主体,以公共财政支出为主。目前,我国有关体育的法规中,对全民健身工作经费投入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要求,也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这就使得全民健身工作经费投入得不到法律的保障,经费投入也就无法落到实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创造一个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和体育环境。政府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向公民提供体育健身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不可推卸的义务。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全民健身工作经费投入比例法制化是谋求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幸福和谐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的前提保证。对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例,降低中央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比例;增加中央财政对体育基本服务的投入力度。二是进一步明确体育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适当调整和规划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三是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责任。中央政府原则上对全国范围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负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辖区内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强化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①

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的规划性。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在修订地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时,应将经费投入进行规划,以促使全民健身工作逐步有序的发展。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应包括三部分:全民健身活动经费、全民健身教育经费和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首先,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经费投入规划。健身基础设施是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保障,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国民的健身消费意识水平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社会投资力度还很有限,因此,必须形成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

其次,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经费投入规划。从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的层面看,全民健身活动包括大中小型全民健身运动会、示范性健身站点建设、健身项目推广指导等。健身运动会是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国民参加健身活动的重要手段,它能多方位地促进全民健身的实施,全民健身活动经费是目前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计划经费投入中的主要方面。示范性健身站点建设及健身项目推广具有健身教育的长效性,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引领居民的科学健身活动,据调查,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尚未看到对示范性健身站点建设及健身项目推广活动的经费投入规划。

再次,全民健身教育经费投入规划。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体育人口为28%。有学者认为我国体育人口不足10%(张洪潭),体育人口数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5%左右),我国体育人口不但低,而且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间断性体育人口,即离开学校体育教育后,因种种原因远离了体育健身活动,到了中年或老年后又重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体育人口。研究认为,由于我国国民缺乏全面、系统和科学的体育健身教育,造成其体育健身意识的缺乏和低层次。体育健身教育应包括学校体育健身教育、社区体育健身教育和单位体育健身教育三大方面。健身教育经费是健身教育工作的前提保障,有规划的经费投入是健身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最后,用税收优惠加大全民健身经费投入。多元化融资渠道是当前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筹措的必由之路,传统的体育融资多以企业或个人捐资、赞助的形式出现,极少利用税收法规来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将其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准予在计划应纳所得税中扣除。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我国境内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允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一般捐赠额不超过纳税人申报应纳税所得额的30%。而公益事业捐赠法所规定的公益事业就涵盖体育事业,企业、个人在对体育事业的捐赠中可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相关优惠。因此,应建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体育基金会、体育团体以接纳企业或个人的捐赠,并负责与税务部门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积极建立体育健身设施保障体系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主要有国家模式、市场模式、市场与国家相结合模式等三种模式,大部分国家采用第三种模式,但社会主体有限。二战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拨出专款投资兴建社区体育中心,以保证居民的基本体育锻炼需要,同时在每一个社区体育活动中心都植入市场化的营运方式,如钓鱼池、高尔夫球场等面向社会收费。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后投入巨资进行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截至1995年,共兴建体育设施20多万个,大型的公共体育设施一般都由国家投资兴建,如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游泳池。社区体育中心的保健咨询室、研修室、资料室等公众都可以免费使用。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还在各社区体育中心又引进了市场投资主体兴建体育健身实施面向公众收费,如一些高档健身馆、剑道馆等。②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标准化和本土化。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标准化的目的是在最大的范围内保障健身活动参与者的健康和安全,同时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因为标准化的体育场地设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的。制订《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以规范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是大众体育健身科学化的前提保证。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群体生理机能水平都有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场地器材的本土化改造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开放各级学校的体育设施以弥补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中有67.7%分布在各级学校,尽管有关部门要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居民开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开放体育场地设施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中小学的场地设施开放率仍比较低。

为弥补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居民体育活动较多地依托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美国,为了促进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计划,使学校体育设施尽可能向社区居民开放。日本则通过法规的制定促使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如1976年颁布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令》。截止1990年,日本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有86.9%、79.7%、57.2%的室外运动场向社区居民开放;分别有91.7%、84.4%、42.1%的体育馆向社区居民开放。

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是发展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政府服务民生的重要表现。建设、维护、开发是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大量的投入,它应当作为政府的民生工程建设,并将其融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

建立体育健身教育保障体系

大中小学体育健身教育的常规化。进入20世纪后半期,人本主义体育观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理念,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追求人的个性、人性、潜能的发展,并使每个学生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学校体育健身教育观念的转型,体现在学校体育健身教学评价上由强调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为人本主义体育观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健身习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由于升学、就业的压力,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日常运转始终围绕考试指挥棒,体育健身教育在学校被边缘化,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综合体质呈下降趋势,揭示了学校体育健身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体育健身已经溶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强身健体、怡情益志、发展人体力量和开发潜能的生活方式;因此,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健身体制,并使其常规化是保障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体育健身教育和体育健身文化熏陶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注重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体育健身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经常性和终身性特点;因为健身效果的渐显特性使健身效果在短期内未能显现,而且在初始阶段往往给健身者带来诸多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这需要健身教育者在健身指导活动中充分利用活动本身的趣味性结合健身理论进行社区居民的健身教育。另一方面保持全民体育健身教育的经常性。大中小学体育健身教育的经常性表现在具有完善健身的体育健身教育制度、浓烈的校园体育健身文化氛围、经常性地开展有组织的体育健身活动。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教育的经常性表现在社区健身场地设施的基本配置、健身组织的建立健全、和谐的体育健身文化氛围及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常规化上。

建立全民健身教育规划。建立完善的国家、地方健身教育规划,将健身教育纳入全国基础教育系列规划,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接受系统的健身教育,以促进大众健身意识的全面提高。

建立社区健身教育体系,将体质监测、体适能、康复、保健咨询、健身技能培训、活动组织纳入健身教育体系,利用现有的社区电视、网络、社区学校、宣传栏等平台构建社区健身宣传体系,进行健身知识讲座、健身咨询、发放资料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科学健身的能力,积极营造科学健身的氛围。针对部分居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健身技能不足的现实,通过对社区健身教育体系的帮扶,逐渐加强有针对性的健身意识教育、健身技能培训等健身服务项目的供给,逐渐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和技能。

建立体育健身指导机制保障体系

积极推动体育健身指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体育健身指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体育健身指导的必由之路。我国现行的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可以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两大类,即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

2001年8月7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标准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体育职业标准,它的颁布促进了体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整体提高,大大提高了体育服务的质量,促进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走向职业化、规范化、法制化。由于资格考试、职业鉴定等各方面原因,各地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工作开展得并不如意,虽然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社会体育活动指导人员匮乏的现状,但由于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的局限,使其在健身指导中的指导效果往往有限。

实现健身指导员的资质标准化。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现代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重要特征,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达到行业服务的统一,可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相关职业鉴定部门应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认证办法,健身指导员资质标准应包括三方面:职业道德标准;理论知识结构标准,理论知识应涵盖解剖生理知识、保健知识、基础人文知识、健身指导方法学等;技术技能知识结构。

推进健身指导员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健身指导员继续教育是对其进行知识、技能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健身指导的需要。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专业知识的更新,职业道德塑造,健身指导交流。体育行政部门应承担起健身指导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结语

在我国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积极发展公共服务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向公民提供统一均等的公共服务,对推动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对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公众健康、社会和谐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为广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本文系广西教育规划课题“广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体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04LX192)

注释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企业营销体育市场开发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首次提出了“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已成为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全民健身工作一直未摆脱按计划经济办事和政府包揽的思维定势,在未来群众体育工作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思想指导下,我们应对全民健身服务业进行全面的市场开发。本文试图从体育营销学的角度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模式,为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咨询参考的依据与借鉴。

一、全民健身服务业的界定

关于体育产业的分类,pitts,Fielding,andmiller提出三部门的分类模式,他们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表演、体育产品和体育促销。所谓的产品包括与体育运动、健身锻炼、娱乐和休闲相关的活动,体育商品及服务、人员、场地或策划。曹可强教授提出体育产业部门分类,选择具有使用相同体育资源或相同技术,或相同产品用途的特性,作为划分体育产业不同部门的标准。

根据以上关于体育产业的分类,同时参考莫冬丽对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定义,我们认为:全民健身服务业是指为大众提供与全民健身有关的服务、场地、人员或策划的体育服务产业部门,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二、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

目前在全民健身领域中,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健身意识增强,健身参与率提高,体育人口和体育消费增加,不同档次的消费群体已初见层次化格局,但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尤其是全民健身服务实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人们的消费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由计划经济下的职工体育单一模式转变为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学区体育、俱乐部等多元化健身服务模式。

1.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的国家政策下全民体育健身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当职工体育作为企事业单位的福利事业之一被剥离出体制外,这一变化冲击了中国特有的单位制职工体育体系,职工体育活动发生了时空转移,最明显的变化是,职工体育正在走向公共领域,并呈现出向社区体育、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集散地、体育娱乐中心发展的趋势。日本职工健康活动存在以“健康管理中心”牵头和以“人事部和健康保险工会”联合牵头两种主要形态,是通过“医疗治病”和“体育强身”,在增进职工健康的同一目标下共同构建了一个互助、互补、互动的完整系统。我国的职工体育应借鉴其做法,企事业单位应将职工体育作为职工基本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2.单位体育

单位体育是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与原来职工体育相比,活动的开展呈现出自主化的趋势,单位不再单独依靠行政手段组织体育活动,员工参与体育活动也明显带有自觉自愿的特征,员工的主体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我国的单位体育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年代职工体育的样子,也存在着职工体育的种种弊端,如:相对封闭、体育资源的不平衡、较强的依附性依然存在等,因此,单位制的体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逐步衰落。但同时又指出,单位体育不会立即消失,单位体育仍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育形态,社区体育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全民健身服务的重点领域之一。社区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本质在于福利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结构应由领导、协调及操作三个子系统以及市、区、街道、锻炼点四个层次组成。街道社区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关键层次。

4.俱乐部

俱乐部是国外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几年,业余体育俱乐部不仅是大众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落脚点,也是我国体育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群众性体育俱乐部的组建原则是自下而上,组建形式有:经营性商业体育俱乐部、准经营性公益体育俱乐部、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单位型体育俱乐部。商业健身俱乐部是体育事业产业化、市场化最突出的产物,是体育产业结构中的主体产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一部分。随着健身体育的普及,这一行业已成为了国际体育产业的支柱性行业。

5.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的兴起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家庭体育的基础性、早期性、全程性特点,使得家庭体育在体育健身服务模式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全民健身体育服务的形式中,还存在有结合型的全民健身服务。此外,农村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服务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是全民健身服务发展的制约瓶颈。农民体育健身的服务不仅仅要涉及到体制改革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城乡的统筹发展问题。因此,要改变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体育格局,应根据不同的发展环境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如特色体育、单位体育、家庭体育和体育旅游。

三、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市场开发

1.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

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是一个过程,借鉴体育营销管理模式,我们设计了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图,如下图所示。该模型展示了各市场开发要素、各要素和职能的顺序、开发过程以及要素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图

2.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研究

由于缺乏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经验,有很多全民健身公司纷纷的倒闭和下马。在经济大潮中,只有了解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的运作模式去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力地研究全民健身服务业的营销理论和管理理论,已经受到了所有全民健身公司老总们的关注。用现代化的商业营销理念去经营全民健身服务业是大势所趋。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研究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与定位等几个方面。

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营销者经过市场调查,依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性,把某个产品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体的过程。所谓市场定位是树立企业及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在特定目标市场中的特定形象和地位。[13]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都是以差异化为基础的。市场细分是以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基础进行细分,而市场定位是以差异化营销为手段进行定位的;市场定位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企业的营销获得成功。

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确定目标市场和定位,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富裕阶层和步入小康家庭的人们提供有偿服务的健身、休闲和娱乐市场。因为这类人具有支付和消费能力。这个市场可以由经营体育休闲服务部分承担。另一类是为贫穷、低收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重在健身的市场。因为这类人口有体育活动的需要,却很难有机会,这个市场应由政府提供各种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

四、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1.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对策

(1)加强全民健身服务市场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全民健身市场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要加大对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化的研究,从商业的角度对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规律、营销手段和市场开发进行深入地研究。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

体育虽然是一项生产性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然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其运作和经营都要依照商品流通规律来进行。形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产品的买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还是不够的,更要注重其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扭转把全民健身事业作为纯消费性活动的思想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实施改革,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国家调控,依托社会,面向市场为指导方针,形成政府职能由“办产业”向“管产业”转变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

(3)引导、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促进全民健身消费

引导强化群众全民健身意识,加强职能部门的领导,提高服务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利用体育传媒大力宣传参加全民健身的意义、作用和益处,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激发和培养群众的兴趣,以便养成经常参加健身休闲的习惯,进一步拉动潜在的消费。

2.对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建议

(1)贯彻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营销人才

树立以全民为消费者,以全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的理念,对消费者的需求应有贴切的了解和把握,随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针对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的趋势,应适时开展一些“量身定做”的项目。和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合作,一方面可请其为企业把脉开方,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可帮助企业培养既懂全民健身服务,又懂营销的专门人才。

(2)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业营销体系

加强市场调查,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市场信息,必要时可借助专业的市场调查机构。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制定适合全民健身企业自身的目标市场、品牌定位及市场竞争策略。灵活运用包括广告、公共关系、体育赞助、体验营销等在内的多种营销手段。

(3)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可通过产权联结、战略联盟、业务外包、加入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与其他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美)李明苏珊・霍华斯丹・马宏泥编著:体育经济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5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体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阐述了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长期的理念,但始终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全民健身与终生体育,正是以这种理念为宗旨进行的两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全民健身的任务重点在于普及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则侧重于个体的持续性体育运动,但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实施的阶段上来看两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它也的确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时尚。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参考。

1、实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类最低级的生存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键康的体魄,这些需求的实现最终应求助于健身活动,而全民健身的优越性显然是其他单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可代替的。因为它既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锻炼身体的权利,又能够为每个社会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1.2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和社会,也无论什么时候,要实现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广大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因为通过增强一个人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状态。全民健身便成为增进民族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全民健身”所规定的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广泛性”学校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娱乐”“社会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谓全民健身就是体育运动对象的全民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背景,我们不难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规范:全民健身指全体国民都有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身的身体,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这不仅指单纯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锻炼自己身体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使他们懂得全民健身运动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健身的机会和场所;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并不只是权利的享受者,他们也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应当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进身心健康。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识、基本的健身内容和基本健身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健身活动中的必要条件,是增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当然,全民健身并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终生体育和全人类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处在一种非常繁忙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及时地调节身心以适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终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健身活动,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3、我国全民健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自1995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以来,应该充分肯定我国人民对全民健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逐步深化,健身意识和健身要求得到的加强,广大民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健身效果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依据李相如等人的调查:与1997年相比,群众对全民健身的了解程度较深的由5%上升到23.02%,知道有其事43.84%,从未听说过由原来的65%下降为11.65%。说明健身意识得到了加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后,人们的锻炼次数有所增加的达到了60.12%,没有变的为36.30%,在36.30%中约占总人数的20.90%是一年四季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以说有81%以上的人有所增加或没有变的。全民健身的配建改善了群众的锻炼条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的身体状况明显得到了提高,体育运动不断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证明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人们健身、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能取得如此可人的成绩,我们不难看到全民健身运动的美好前景。但在肯定成绩之后,我们也应看到其中还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我们将要面临的新挑战。

3.1中青年体育健身人口的“休眠化”

现阶段我国实施全民健身中身强力壮、年富力强、极易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2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却是一个参加健身活动的最少的人群,处于休眠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全民健身计划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阻力的作用,制约着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对全民健身的对象错误定位,认为健身的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2)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角色,使广大中青年无暇于健身锻炼,(3)中青年的文化层次与其健身锻炼的意识、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4)其他的娱乐活动抢占了健身的时间,如“麻将”“扑克”等。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尤其要加大对中青年“活命哲学”的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宝贵生命的重要性。最终使他们从“麻将桌”与“扑克堆”中走向运动场。

3.2地区之间全民健身运动状况“差异化”

我国人多地广,地区间的人口素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自然经济占重要地位,而广大城市却以商品经济为主体,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与平衡,导致了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投入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多,广大居民的健身观念与意识逐渐得以加强,而且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也在不断增,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投人健身运动的配建经费也少。据九运会期间体育局长介绍:每年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只有十万元,有些地区人群中有些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就更谈不上体育意识和健身运动的问题了。因此,当前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结合地区间的差异性,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加快农村与西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努力改变他们长期所形成的封闭、守旧、落后等,尽快使广大农民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大潮中去。

3.3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贵族化”

健身运动的“贵族化”主要表现在运动项目上,如高尔夫球、网球和保龄球等;现代化体育场馆的高费用,如门票等,客观上限制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我们都知道上述这些设施的投人费用都是非常巨大的,与全民健身的配建费用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贵族化体育健身”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体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这种现象任意发展必定会导致人力、才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在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应提高全民健身配建的比例,应多加强大众化、便民化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多建立平民化的体育俱乐部和活动中心。这确实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起到催化作用。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6

abstract:integratingtheminoritytraditionalsportsattheimplementationofnation-fitnessprocesswhichisimportantforimporvingpeopleofallnationalities'healthandthespritsofallnationalities'atXinjiang.theminoritytraditionalsportsmakesthenation-fitnessactivitiesdiverfied.inthenation-fitnessactivities,theminoritytraditionalsportswillalsoimproveanddevelop.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

Keywords:Xinjiangminoritynationality;traditionalsports;national-widefitness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74-02

0引言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也是一项跨世纪的,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全民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其核心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地区人群的健身活动,把运动实践贯穿到每个人的一生,逐步建立具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场地匮乏,器材短缺等现象,并成为该区域阻碍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然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恰恰能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应大力提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多地发动群众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丰富全民健身运动内容。随着少数民族的社会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衰退及消亡危机的情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全民健身运动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会得到保留和发展的机遇。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很大进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发掘整理,内容不断丰富,在实施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融入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日益活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为全民健身活动进入了城乡社区。如:在新疆各地,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吸引了各族体育参与者的兴趣。新疆的民间体育活动参与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既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形式,又包含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较浓的体育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长处,对促进中国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大团结,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水平也重要的意义。

2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极为丰富,风格也各不相同,表现形式多样,在新疆特有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2.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发展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

2.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孕育出来自己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如新疆的各民族中维吾尔民族特点的“切里西”、具有草原风格的哈萨克民族的“追姑娘”,反映锡伯民族风貌的“射箭”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新疆的地域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2.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娱乐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娱乐性项目居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在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民族盛会等活动中,穿上风格独特的民族服装,在活泼详和气氛中表演或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维吾尔族的“达瓦孜”,“麦西来甫”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妙趣横生,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娱乐性。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在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对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为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特定区域和群体中倍受欢迎。当代体育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项目的多样化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丰富和充满活力。如:具有维吾尔民族特点的“切里西”、具有草原风格的“追姑娘”、反映锡伯民族风貌的“射箭”等项目是牧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拘束于一定的聚居区域,但各族各地经久不衰的群众体育活动正是全民健身的体现形式。

3.1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概念”,不仅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而且也表明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民族大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顺畅和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举行和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对拓宽社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团结,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3.2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健康水平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在经济开发的力度逐步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已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上,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发展机遇。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和时代特点。随着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余暇时间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参与人数众多的特点确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面健身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各民族对健身的社会需求,提高民族精神面貌,对新疆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3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运会接轨纵观民运会的体育项目我们可以看出,50%以上都是娱乐类项目。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消遣娱乐为主,它们都将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寓于体育之中。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服饰绚丽,活泼风趣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艺术融为一体,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利于人们相互交流感情。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域,也是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发源地,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多且文化品位高,具有开发和挖掘潜力大的优势。在新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有关体育制度和训练基地,与全国民运会接轨,这对推动全民健身,提高人民体质、增进健康,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传播,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论与建议

新疆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较好地增进新疆少数民族人的体质。世居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在欢庆民族传节日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既锻炼了身体,继承和发扬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各民族民都尊重比赛的获胜者,因而视之为一种荣耀。赛场上努力拼搏,场下跃跃欲试,平日多练习,多锻炼,才有比试的机会。由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无严格要求,简单易行,因而使全民健身运动得以普及和开展。新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多以个人项自为主,多为力量的较量,如比力气,比技术技能,因而多练才会取胜。另外秋收之余,或闲暇时间,人们总愿意聚在一起比试一番,便于学习和推广。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愉悦了身心。因而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了少数民族人的身体健康,能够丰富全民健身运动的内容,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笔者就建设新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4.1大力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级政府必须注意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之进入新疆多元化的全民健身领域。

4.2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管理建议有关部门,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新疆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体系建设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从资金、组织、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

4.3加快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全民健身不仅要求全民参与,还需要科学健身,这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人们进行科学健身。因此,各地应当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的少数民传统体育指导员队伍,来传播科学的健身知识,也通过他们来带动和吸引更多各族居民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总之,在实施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新疆各民族的精神面貌中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在全民健身活动内容的多元化。在全民健身活动当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也会得到有所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文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1997(17).

[2]王国元,张玉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特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

[3]李桦.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1994(14).

[4]马慧敏.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J].新疆大学学报,2008(6).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7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

《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对全民健身管理机制、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保障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条例》突出了政府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着力于解决影响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关注民意、改善民生、对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贯彻实施《条例》是我市全民健身事业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全民健身事业科学发展、建立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贯彻落实《条例》的组织领导,把贯彻落实《条例》作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确保《条例》顺利实施,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三、深入学习,广泛开展《条例》的宣传教育工作

学习宣传和教育培训是当前贯彻落实《条例》的首要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条例》的学习和宣传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落实。同时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工作实际,将《条例》学习纳入业务培训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准确把握《条例》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组织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条例》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让社会各界了解《条例》的基本内容,从而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民健身工作。

四、明确职责,不断发挥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

《条例》的颁布为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对照《条例》中的各项条款,进一步明确职责,确保《条例》的有效落实。

市委宣传部:将全市全民健身工作宣传纳入全市年度宣传工作;组织引导全市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对我市重大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市体育局:负责全市全民健身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向市政府报告;承担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推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鼓励体育类社团、民办非企业等群众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全民健身中开展宣传、科学健身指导等活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审批、督查高危险性体育经营项目。

市文明办: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把全民健身工作情况纳入文明城市考核内容。

市发改委:结合《条例》将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年增加对体育健身实施的建设力度,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健身的需求。

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督促做好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和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农民体育协会,指导开展农民健身活动,举办全市农民体育竞赛活动;培训农村体育骨干,发掘、整理和开展(传承)农村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市直机关工委:指导并组织市级机关干部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恢复开展工间操活动;定期举办市级机关体育运动会及单项体育竞赛;努力建设、完善市级机关全民健身阵地。

晚报社:全面宣传、报道全市全民健身工作和重要活动,宣传、推广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民健身意识。

市教育局: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尚未向社会开放的公办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创建市队校办运动队、特色体育学校和幼儿园。

市公安局:组织学习《条例》,了解和掌握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权力和义务;依法保护公民参加全民健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安全,依法对健身、培训场所实施治安管理。

市民政局:推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类社会团体、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督促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

市老龄委:依法保障老年人参加全民健身的权利,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

市财政局: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农村和社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补助经费、学校场馆向公众开放补助经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经费、大型全民健身活动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年增加;组织开展系统内小型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者和健身场所管理者依法投保有关责任保险;鼓励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公民依法投保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开展体育趣味健身活动。

市国土资源局:严格管理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安排;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或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在土地出让时,应根据规划要求,将需配套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告知投标人并列入土地出让合同。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认真学习《条例》的内容和建设实质;对新建住宅小区按规划配置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督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健身活动。

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全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指导督促文体站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全市文化体育设施为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指导、督促各类媒体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民健身意识。

市卫生局:开展健身康复和健身医疗并实施监督;组织宣传健身康复、体育医疗知识,开展健康咨询、预防健身创伤等工作。

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全市公共体育规划编制工作;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健身活动;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应考虑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习惯;居民住宅区、商业小区、公园绿地的规划要安排健身活动场地。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应按规定配套体育设施建设;在老居民小区整治时,积极配合做好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工作,鼓励居民住宅区内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市林业局:新建或改造公园、公共绿地等场所,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环境,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安装适合多种人群锻炼的全民健身设施;公园、公共绿地的管理单位,负责本区域健身器材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市城管执法局:将公园、绿地、小区的体育设施纳入全市数字化城市长效综合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公益广告、公益性体育广告审批,维护户外大型全民健身活动环境。

市旅游局:在规划、建设旅游景点时,必须配套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并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体育休闲区域,增设体育健身设施以及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

市民宗委:在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全民健身工作,组织开展民族体育健身活动。

市工商局:依法为申请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并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批准文件的企业,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市质量质监局:对体育健身器材,特别是在高危险性体育活动中使用的体育器材,应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市总工会:动员全市职工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经常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

市团市委:动员全市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经常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组织开展团员青年全民健身志愿者的工作。

市妇联:动员全市妇女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经常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

市残联:指导残疾人开展健身康复活动,举办全市残疾人体育竞赛,选拔培养并向省、国家输送残疾人体育人才;组队参加省残疾人体育比赛。

市工商联:指导个体和私营企业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举办全市个体和私营企业体育竞赛和趣味运动。

各区、县政府:按照《条例》的要求,加强对本地区全民健身工作任务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组织制定和协调实施本地区的全民健身工作规划和计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有关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区级各类体育健身比赛,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加强领导,不断强化全民健身工作的考核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自觉把贯彻实施《条例》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按照《条例》要求,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分解工作任务。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条例》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全面推动《条例》的落实,从年起,市政府将以“目标任务书”的形式,每年下发群体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并实施重点项目督查报告制度,全年安排1-2次督查会。为促进贯彻《条例》工作的落实,我市将结合各区、县群众体育工作发展实际,结合《条例》的内容和要求,研究制订贯彻《条例》的考核办法,通过强化监督激励机制,确保我市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狠抓落实,着力做好当前重点工作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各项规定,突出重点环节,落实关键措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兴起全民健身的新热潮,努力将法律条文真正转化为全民健身的实际行动。当前和以后一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做好全民健身的“三纳入”工作。市、区、县政府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明确保障措施、落实相关责任,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发展;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农村和社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补助经费、学校场馆向公众开放补助经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经费、大型全民健身活动经费等列入每年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要充分发挥每年8月8日全国全民健身日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结合实际,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并定期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高度重视青少年健身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组织实施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进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8

从终身体育思想来审视高校体育的发展,这种互动发展道路就是要把学校体育的纵横联系统一协调起来,就是要把高校体育置于全民健身大系统之中,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联系的大背景下,使得高校体育的发展与全民健身密切协调。只有将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有机地结合互动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从而有效地改善中华民族的素质。

一、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的认识论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互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运用了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全民健身。针对我国健身运动人口众多,室内外体育场馆严重短缺的严峻现状,高校体育场馆教育资源容纳群众健身运动是满足社会巨大需求和提高使用效率的必要对策和措施。高校体育资源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上,将全民健身需求与高校体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找到两者最佳的结合点使这两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我们应对高校体育资源实施充分的利用和有成效的管理,为全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健身指导、康复医疗保健、体质测量评估和场地设施。

2.全民健身能促进高校体育科研和教学改革。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的拓展属于全民健身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我们应发现高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新空间,让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不仅具有自身特性,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我们应对社会体育、全民健身效益问题,特别是对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开拓新的思路。同时,强化高校体育服务与全民健身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制定所要达到的目标。

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应依托优势学科,抓住机遇,瞄准全民健身,强化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推动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并进一步强化高校体育对全民健身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结合发展,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性,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

3.加快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高校体育和全民健身互动发展,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的体育锻炼者汇合在一起,增进了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培养。同时,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人口相互影响,是人们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一部生动的活教材。在高等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区,长期坚持下去,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开展。

4.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结合,高校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大综合丰富了体育项目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带动作用,持之以恒,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

二、高等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模式

1.全民健身融入高校体育教学,高校体育全面服务全民健身。终身体育观是新世纪呼唤的新思想,也是全民健身的核心思想。高校体育处于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应培养大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和习惯。因此,高校体育的目标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追求其长远效益。在新世纪初期,要将全民健身融入到高校体育,确立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的观念。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应服务全民健身,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终身体育教育是全民健身的保障,在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过程中,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以及身体锻炼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既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也是体育成果的主要标志。因此,高校应确立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位置,拓宽体育目标,全面服务全民健身。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大学生终生体育为目标。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特点。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关系到学生未来体育生活化和体育终身化实现的关键。全民健身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从实践上看,由于旧有体制、传统理论等多方面因素的扰动,高校体育要汇入全民健身大潮尚存在着众多隐性冲突。

高校体育应由“精英体育”转为“大众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革体育的教育体制,选择符合终身体育的课程教学内容。高校体育具有与全民健身衔接的特点,就必须加快向“健身育人”的终身体育观念转变的步伐,并采取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在高年级开设选修课,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等多种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应传授这些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改革过程中,应注重与健康有关的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来考虑,加强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不失时机地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内容,从而保证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形成教材体系。

3.高校体育应服务广大教职工,形成学校社区体育。高校体育应服务广大教职工,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教师体育活动只是工会组织的事情,将教师体育活动真正纳入到高校体育工作中来。高校教职工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有资料表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几年中没有得到改善。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患有脂肪肝、高血压、肥胖症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这些现象在高校教职工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诸多因素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高校体育忽视了教职工全民健身活动。

学区体育是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的新型社区体育模式,能够充分地解决当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变化需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学区体育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内教职工为主要对象,通过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而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高校体育应将学生和教职工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体育活动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在组织体育比赛活动时应该打破过去开运动会走过场的做法,可以开展以体育活动为重心的“体育月”、“体育节”竞赛活动,将运动会组织成“全民健身型运动会”,举办师生篮球联赛、教职员工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这样一来,可以让师生的健身意识得到强化,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打破高校师生间等级森严的界线。如此,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才能具有实际意义,才能积极推动高校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4.高校体育应服务高校周边居民社区,公司和企事业单位。高校体育应服务高校周边居民社区、公司和企事业单位,这也是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体育应将发展学校周边社会体育,服务周边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全民健身活动做为自己的责任。高校应调动在职体育教师和离退休体育教师参加社区体育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开展与学校周边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全民健身活动的交流与合作,改变过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单位体育和职工体育互相孤立隔绝的状态。把高校体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包括社区体育、单位体育、职工体育和家庭体育等各种全民健身服务模式与高校体育的互动发展。

5.通过体育比赛活动连接各种形式全民健身活动。长期以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高等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和院系之间,比赛形式以球类赛为主,内容单一,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比赛很少。高校体育应采取各种形式主动与全民健身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和交流赛,发动全民参与意识,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一个班级,一个院系,一个俱乐部即可。

6.全面互动,实现各种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对接。在高校学生会、团委会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全民健身服务部”等部门,主动与学校工会、周边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实现各种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对接。因此,高校体育要为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做到“走出去”和“请进来”。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9

ChangBaorong;ZhangZecheng;HanXuemin;XuBaohong

(p.e.College,Yan'anUniv.,Yan'an716000,China)

摘要:社会需要健康、家庭需要健康、事业需要健康,维护和尊重自身健康是一种责任,本文运用文献检索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总结了学界对全民健身的相关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理论研究不足、缺乏用责任的理念分析全民健健身运动这一系统工程,最后提出应运用责任理念来建构未来的全民健身运动。

abstract:thesociety,familyandcareerallneedhealth,maintenanceandrespectfortheirownhealthisaresponsibility.thispaperusedliteraturesearch,logicalanalysis,comparisonandotherresearchmethodstosummarizetheacademicresearchonthenationwidefitness,andfoundthatthereweretheideasoflackoftheoreticalstudyandresponsibilityinthenationwidehealthsystem,thefinallyproposedthatweshouldusetheconceptofresponsibilitytoconstructthefuturenationwidefitness.

关键词:健康责任全民健身

Keywords:health;responsibility;nationwidefitness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01-02

0引言

这些年,针对劳动力人群体育锻炼不足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花了不少心思去解决,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体育设施越建越多,各种健身场所也是遍布人口聚居的区域,体育组织不断完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但是,近日的《北京市2009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缺乏体力活动率为32.7%,70岁之前缺乏体力活动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18~29岁组缺乏体力活动率最高,男性为41.8%,女性为52.2%。[1]这些数据再次印证了我国一直存在的劳动力人群体育锻炼不足的问题。那么,造成劳动力人群体育锻炼不足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总结了学界对全民健身的相关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理论研究不足、缺乏用责任的理念分析全民健健身运动这一系统工程,最后提出应运用责任理念来建构未来的全民健身运动。

1责任的内涵

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是做好应该做好的工作,承担应该承担的任务,完成应该完成的使命。责任相对国家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系百姓,情牵民生,让自己的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踏踏实实为民办事,真真切切为民服务。责任相对劳动力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上的责任,即对赡养父母承担的责任;二是对下的责任,即对抚养子女的责任;三是对外的责任,即对宣传体育锻炼知识和科学方法所承担的责任;四是对自己的责任,即对自己幸福生活的责任。

2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责任

党和政府有责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责任结合不同人群特点,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即:对于青少年学生,党和政府有责任强制学校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对于农民,党和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活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有责任组织免费健身指导服务,公共体育设施有责任向公众免费开放。

2.1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有规划的责任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有责任运用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大众体育制定详尽的制度性发展的“规划”。我国全民健身已经颁发10年之久,至今没有形成成熟的体制,运行机制也尚在摸索之中,其中重要的技术原因,是因为没有硬指标,“无规划”、“弱管理”和“缺机制”。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要制订由全社会各个有关方面都能积极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然后成立国家各有关部门参与实施这个规划的领导协调机构。

2.2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有制定法律法规的责任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责任在于着重解决影响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实际问题,明确了政府及全民健身体系中各有关主体的责任,建立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学校体育开放、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等制度,进一步确立了全民健身的法律地位,丰富和完善了全民健身的法规体系,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2]

2.3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有宣传、组织的责任党和政府有责任利用媒体,加大全民健身和全面了解体育纲要的总体规划和目标的宣传教育,使健身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党和政府有责任提高不同人群的健身观念,增强健身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党和政府还应组织体育科研人员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开发研制一些功能、造价、应用范围符合实际需要的大众体育健身器材和科学实用的健身方法,满足人们日益对体育的需要。投资兴建一些社区性的中低档的便捷式健身中心,开放体育场馆,充实和完善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积极争取社会投资兴建各种体育设施,提高辖区内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率,特别是高校及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共惠互利,为居民参加健身提供条件。

3.1学校有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责任健康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健身活动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相应的体育设施又是健康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学校有责任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把占全国体育场地的65.6%的学校体育设施向学生和公民开放体育设施;民办学校也应该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为荣。学校不应该以安全问题和经费问题,把公民拒之门外,把公共财产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当然,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应该给予支持,为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学校也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

3.2学校有责任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健身应当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学生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对学生来说,并非不清楚健身的重要性。只是,很多学生总会拿没时间等借口为自己不积极参加健身开脱。其实这样的托辞,不过是学校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已。学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对锻炼身体的认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体育项目不要单从兴趣出发,要考虑磨练自己意志的体育项目,在身体锻炼中培养能吃苦,勇担责任心的习惯。通过多年的学校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也会自觉的锻炼身体,视身体健康为己任。

3.3体育院校要勇担服务社会的责任体育院校应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训练、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开辟新的学科、专业、课程和项目,同时,注重质量的提升,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几大功能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体育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坚持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积极开展开放办学和联合办学,协调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体育院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国际声誉和国际竞争力。

3.4体育院校应承担为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撑的责任体育院校应注重自身优势和潜能的发挥,坚持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撑。通过为社会服务,突出学校的优势,提高学校的地位,赢得学校的发展。大力增强为体育产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支持各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结合。[3]充分发挥学校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引导教师将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多出成果,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4公民对全民健身的责任

一人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世界动则世界强。每个公民应把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和文化素质渗透到爱国、关爱家人之中,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热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的活动中去。[4]这需要我们每个公民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和承担责任,为自己的国家、家庭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做好健身工作,才能拥有良好的身体。这是做人应有的态度,也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4.1公民的健身对国家的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归根结底决定于人民体魄的强健。而人民体魄的强健,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之外,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则是十分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来就有倡导公正、强调规则、平和心态、陶冶性情的社会功能,它本身就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与推动力。因此公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公民为国家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4.2公民的健身对家庭的责任现今谈健康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能重视健康的人却了了无几,往往以工作忙,没时间健身为借口,从而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孰不知真正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则更应重视和关爱自身的健康。因为,为了有精力去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让你所爱的人不为你担心,为你操劳,你有责任锻炼身体;为了有能力做好本责工作,不能由于身体的健康让你失去经济来源,让你家人饱受饥饿,风餐风宿露的日子,有责任锻炼身体;为了有体力从事家庭作业,煮饭、洗衣、扫地,避免家里一片狼藉,你有责任锻炼身体;为了给家庭带来和谐快乐的气氛,你有责任锻炼身体。

5运动员对全民健身的责任

作为一名运动员,能够在奥运赛场上取得成功,与中国的培养和人民的哺育密不可分,所以,运动员有责任以己之长,服务大众,为人民健身和体育事业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即:运动员不但肩负着祖国的重任,人民的期望;而且,有服务于全民健身志愿活动,推动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也是运动员的责任。运动员应在竞技体育之外,提高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技能,拓展体育项目的影响力和参与面,推动群众体育深入发展。首先,运动员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明白他所从事的活动的重大意义。其次,要在不计报酬情况下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延续性。

6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的责任

新世纪的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参加体育运动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积极参与并投资于健身消费是有较强的健身意识。但缺少全民健身指导人员和健身常识以及科学锻炼方法,影响了其健身的效果和积极性,不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普及和推广。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没有公开的传播,没有成为普及的健身方法。这时怀着无私奉献社会,热心服务大众,给人民带来健康和快乐,和广大群众同在一片蓝天下,广泛组织各种体育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发展、社会体育发展、社会体育组织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中国开展社区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从事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传授,指导锻炼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和带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指导居民科学健身,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引导和帮助居民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和投资。体育指导员有责任加大传统体育宣传和开发;有责任,讲解全新的健身思想和锻炼方法,给予健身者较全面的指导,减少盲目性,使健身者正确的认识健身的意义,从而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有,[5]“全民健身宣传者、群众健身活动组织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和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的管理者”的责任和信念。

7体育用品企业联合会对全民健身的责任

我国体育用品联合会除了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建立更直接、更广泛的联系,展示会员企业风采和高科技体育器材外,更有责任、有义务引导行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及健康生活方式,因为全民健身运动不仅是健康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和体育用品产业息息相关。没有全民健身的蓬勃开展,体育用品产业也就缺少了依托,同样,没有完备的体育用品产业链,全民健身也将失去推广的物质基础。

8新闻媒体对全民健身有舆论宣传,营造体育生活化的良好氛围的责任

新闻媒体责任向社会、大众宣传:“健康第一”理念,健身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指导、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技能、方法;提供健身的各类信息。新闻媒体责任向政府有关领导宣传:群众体育的社会功能,对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宣传政府保障大众基本体育权益和提供改善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宣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实施全民健身综合服务的现状、经验、好的方式方法等。

9结论

全民健身是全民的事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事业,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工作娱乐的需要,是实现小康、加速现代化生活节奏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有责任为全民健身制定指导性计划,全民健身要依靠每位公民、运动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共同努力,全民健身既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的指导,还需要每位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履行为国、为家、为自己强健身体的责任,才能真正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真正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87.

[2]张朝霞.提高国家公务员体育健身意识的几点思考[J].甘肃科技,2008,(12)24,70-72.

[3]张江南.面向21世纪体育高校改革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49-454.

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如下:(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在农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地增加。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增强农民群众的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必将拉动农村体育消费,客观上为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具有广阔的、天然的健身场所,各地区可根据附近地形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的同时,又能加快当地体育附属设施的健全,加速农村体育产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作用对策

论文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转贴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对农村农民健身问题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农村农民健身工程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索不够。如果农村全民健身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那么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是一个空幻的影子。

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在农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功能

1.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据统计,仅汉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有301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6项,共计977项。它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总体而言,基本上把握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特点,可简要总结如下:(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土壤;(2)崇文尚柔,重视体育的伦理教化功能;(3)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重视整体和基本功练习,养生体育最为发达;(4)体育的礼仪性、等级性和表演性弱化了体育的竞争特征;(5)在体育的深层次文化方面,以宽厚、礼让、平和为价值取向。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区域性和娱乐性方面的认识,学者们较为一致。

1.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地域性、稳定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现代体育科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征及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学者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地讲,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表演功能、竞赛功能等方面。这些功能在丰富群众生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2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根深叶茂,开展优势明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在农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传统,因此,开展优势明显。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追求人的“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主要表现在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上——生产实用性,民族、民俗性,宗教信仰性,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等)也是促进其在农村广泛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2经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的开展赋予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增多,他们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那种“干活、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枯燥乏味的生活,对文体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大军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健康。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农民们迫切需要既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又能提高人涵养的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同时农村的这些变化,从物质基础、时间保证、思想重视和活动阵地等方面,为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农村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可能性。

3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3.1促进农村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和目标,而身体健康、体质强健则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目标。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已经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起列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体育运动则是增强人的体质、增进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并积累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方式。因此,在农村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农民的健康、增强体质,还可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教育。

3.2丰富农民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丰富活动内容的文化类型,是一种从逻辑上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在劳动教养、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实现。它将精神的愉悦与充实作为其主要目标。农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增进社会和谐、提升文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可利用农闲季节、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有益的民族体育活动,如扭秧歌、耍社火、舞龙舞狮、武术等项目,既有利于增强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密切人际关系,也有利于移风易俗,丰富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对于净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地区,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该地区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来、打架等现象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这说明在农村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