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十篇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十篇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4:59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1

我国粮食主要依靠自给

近期国际市场粮价上涨较多,请您分析一下原因?您认为这对我国国内市场会有多大影响?

初步分析,这轮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偏紧所致。从供给情况看,受气候灾害等影响,世界谷物生产连续两年减产。从需求情况看,由于近年来能源需求增长,价格暴涨,刺激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并形成热潮,开辟了粮油消费的新领域,部分粮油被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加速,对其国内粮食生产也带来了一定影响。受气候及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世界粮食会有恢复性增产。

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主要依靠国内生产,在国内粮源充裕、严格控制粮食出口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

库存消费比高于安全线

在全球粮食供需偏紧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供需的形势怎样?

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目前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基本稳定。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平稳增加,但居民的口粮消费略有减少,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下降。目前,国内粮食消费量5100亿公斤左右,产需总量基本平衡。除大豆有一定缺口需依靠进口弥补外,小麦、稻谷、玉米三大品种消费量在4250亿公斤到4350亿公斤,产需平衡有余。

我国粮食储备已具相当规模。近几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库存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各地都建立了地方粮食储备,品种结构比较合理,并增加了成品粮油储备,储备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目前,粮食库存消费比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粮食安全线水平。

大米市场供应可以保障

近期周边国家和地区大米价格普遍上涨,请问我国国内大米供给能力如何?

大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品种。国家一直非常关注稻谷的生产和大米的市场供应及价格稳定。从目前看,国内稻谷连续4年增产,国家库存充裕,稻谷(大米)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稻谷产需略有盈余。国家粮食储备中,大米的库存也超过了合理库存。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传统稻米消费区,地方储备按照主销区6个月销量的要求充实到位,其中大米库存占70%以上。近期,国家又通过采取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将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范围从7个省扩大到11个省(区),同时加大东北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安排东北粳稻(大米)向南方调运、加强粮食库存监督检查、控制大米出口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国内大米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四管齐下保供应稳粮价

为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促进粮食生产发展。这是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粮价的基础。在我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的情况下,国家对粮食生产依然高度重视。今年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其二,抓好粮食收购和调运。一是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辽宁粳稻和东北玉米国家临时储存收购,稳定农民种粮收益,给种粮农民一个“定心丸”。同时通过托市收购,增加国家调控粮源,为做好粮食市场调控提供保障。二是铁路和交通部门在运输安排上重点向粮食倾斜,特别是扩大东北粮食的外运能力。三是采取运费补贴等措施鼓励关内销区采购东北粳稻(大米),推进产销衔接。四是组织最低收购价粮和国家临时收储玉米跨省移库,缓解产区仓容库存压力,优化布局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2

【报告表述关键点】

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

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市场导向、遵循规则;协调配套、提高效能”的原则,现阶段我国构建以价格支持为基础、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体系,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补贴支持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强农惠农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途径。为此,我们建议:

一、积极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

建议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稳定价格带措施,其基本作用机制为,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时,为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政策执行机构按照最低保护价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最高干预价格时,为保证市场平稳运行,政策执行机构将农产品储备投放市场,增加供给、平抑价格;当市场价格处在稳定价格带以内,政府对价格不采取干预措施,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价格。如政府掌握的储备不足,可以通过紧急进口等措施增加市场供给,使价格稳定在可控范围内。

二、稳妥推进差价补贴措施试点

由于大豆、油菜籽国内供需缺口较大,进口依赖严重,对外开放度高,现行临时收储措施的托市保价效果较为有限,难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对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产品的托市调控应把握好如下几点,第一,必须充分考虑其国内产需缺口大、对外开放度高的特点,注意防止出现进口抵消调控效果的“漏损效应”;第二,要尽可能减少对市场机制的扭曲;第三,补贴应合理适度,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财政能够承受;第四,要利用冬闲田资源,既鼓励扩大油菜生产,又避免与粮争地;第五,要符合加入wto的承诺。

三、研究设计针对重要产品、关键环节的专项补贴措施

第一,水稻专项补贴。建议以水稻作为试点,抓紧研究与农民种稻面积或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水稻专项直接补贴。可考虑采取如上所述的差价补贴,或价外加价(即在水稻最低收购价基础上,另外加价补贴农民)等办法,与已有的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相配套,建立鼓励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新机制,缓解水稻供需紧张矛盾。

第二,专业农户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经营耕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如30—150亩),且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种植规模较大的商业化农户(如150亩以上),由于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不纳入补贴范围。

第三,农业信贷利息补助。建议采取项目申请的方式,对专业农户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自主投资,给予定额的直接投资补助;对商业化种粮大户,给予信贷利息补贴或者提供低息贷款。

第四,农业环保补贴。以粮食主产区的专业农户为补贴对象,对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例如,使用有机肥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补贴。

四、进一步完善现行补贴政策措施

对目前正在实施的补贴措施,要在系统评估政策综合效果、总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与操作办法,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及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完善。

第一,市场机制被弱化,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逐步增强。一方面,国家近年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等干预性收购掌握了市场上的大部分粮源,粮食市场供应依赖于政策性粮源的拍卖,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着粮食市场基本走向的格局。

第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溢出效应”引发不合理的市场预期,可能加剧粮食市场波动的风险。如近几年连续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改变了农户、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的行为,农户惜售心理日益增强、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购销企业因为有最低收购价格托底敢于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而市场上的粮食流通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加工企业对政策性粮源依赖加重,市场对调控政策变化越来越敏感,极容易引起恐慌性抢购等不利于粮食市场稳定的行为。

第三,2009年玉米临时收储以及2010年小麦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设计,将单一执行主体调整为多元主体。其目的在于增强托市机制,减少托市收购对市场的扭曲作用。但政策实际执行表明,多元主体确实有利于强化托市机制,支撑粮价上行,但并没有减少市场扭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提高政策执行与监督成本,增加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二)改进临时收储措施

2009年,采取多元主体参与临时收储措施,通过一次性运输费用补贴,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到东北产区收购玉米、大豆,在南方油菜籽产区收购油菜籽。政策执行结果表明,部分参与临时收储的经营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时,并不进行托市收购,多是徘徊观望;而当市场价格回升到临时收储价格之上时,为获取国家的费用补贴纷纷抬价抢购,进一步推动价格快速上涨,形成逆向调控效应。由于流向多元主体的临时收储粮食,粮权不属于国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临时收储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单一”政策执行主体政策,避免多元主体分化政策效果;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政策启动与退出机制,防止政策操作的随意性;第三,探索建立临时收储与调控储备一体化操作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三)加强和完善直接补贴措施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3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产品支持机制

一、积极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

建议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稳定价格带措施,其基本作用机制为,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时,为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政策执行机构按照最低保护价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最高干预价格时,为保证市场平稳运行,政策执行机构将农产品储备投放市场,增加供给、平抑价格;当市场价格处在稳定价格带以内,政府对价格不采取干预措施,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价格。如政府掌握的储备不足,可以通过紧急进口等措施增加市场供给,使价格稳定在可控范围内。

二、稳妥推进差价补贴措施试点

由于大豆、油菜籽国内供需缺口较大,进口依赖严重,对外开放度高,现行临时收储措施的托市保价效果较为有限,难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对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产品的托市调控应把握好如下几点,第一,必须充分考虑其国内产需缺口大、对外开放度高的特点,注意防止出现进口抵消调控效果的“漏损效应”;第二,要尽可能减少对市场机制的扭曲;第三,补贴应合理适度,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财政能够承受;第四,要利用冬闲田资源,既鼓励扩大油菜生产,又避免与粮争地;第五,要符合加入wto的承诺。

三、研究设计针对重要产品、关键环节的专项补贴措施

第一,水稻专项补贴。建议以水稻作为试点,抓紧研究与农民种稻面积或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水稻专项直接补贴。可考虑采取如上所述的差价补贴,或价外加价(即在水稻最低收购价基础上,另外加价补贴农民)等办法,与已有的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相配套,建立鼓励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新机制,缓解水稻供需紧张矛盾。

第二,专业农户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经营耕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如30―150亩),且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种植规模较大的商业化农户(如150亩以上),由于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不纳入补贴范围。

第三,农业信贷利息补助。建议采取项目申请的方式,对专业农户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自主投资,给予定额的直接投资补助;对商业化种粮大户,给予信贷利息补贴或者提供低息贷款。

第四,农业环保补贴。以粮食主产区的专业农户为补贴对象,对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例如,使用有机肥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补贴。

四、进一步完善现行补贴政策措施

(一)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及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完善。

第一,市场机制被弱化,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逐步增强。一方面,国家近年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等干预性收购掌握了市场上的大部分粮源,粮食市场供应依赖于政策性粮源的拍卖,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着粮食市场基本走向的格局。

第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溢出效应”引发不合理的市场预期,可能加剧粮食市场波动的风险。如近几年连续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改变了农户、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的行为,农户惜售心理日益增强、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购销企业因为有最低收购价格托底敢于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而市场上的粮食流通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加工企业对政策性粮源依赖加重,市场对调控政策变化越来越敏感,极容易引起恐慌性抢购等不利于粮食市场稳定的行为。

第三,2009年玉米临时收储以及2010年小麦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设计,将单一执行主体调整为多元主体。其目的在于增强托市机制,减少托市收购对市场的扭曲作用。但政策实际执行表明,多元主体确实有利于强化托市机制,支撑粮价上行,但并没有减少市场扭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提高政策执行与监督成本,增加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二)改进临时收储措施

2009年,采取多元主体参与临时收储措施,通过一次性运输费用补贴,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到东北产区收购玉米、大豆,在南方油菜籽产区收购油菜籽。政策执行结果表明,部分参与临时收储的经营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时,并不进行托市收购,多是徘徊观望;而当市场价格回升到临时收储价格之上时,为获取国家的费用补贴纷纷抬价抢购,进一步推动价格快速上涨,形成逆向调控效应。由于流向多元主体的临时收储粮食,粮权不属于国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临时收储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单一”政策执行主体政策,避免多元主体分化政策效果;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政策启动与退出机制,防止政策操作的随意性;第三,探索建立临时收储与调控储备一体化操作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4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社会富,农村稳则社会稳。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就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作了如下解读。

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lo年增产2473万吨,实现了连续8年增长,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即便如此,我国粮食供应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些年粮食发展的道路也表明,我国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还比较脆弱,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正因为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任务,更是当前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确保“稳中求进”大局的基础支撑。必须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生产不滑坡、保持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但是,在粮食“八连增”的高基数背景下,保持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的风险日益上升。

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的经验表明,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而“政策好”是其中的关键。只有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此,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创新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机制迫在眉睫

“政策好”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的关键。但是,目前粮价上涨跑不过农资价格上涨,种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现有农业支持政策力度还不够,政策效果也不像原来那么明显,难以继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以价格支持为基础、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体系,为这些年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一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出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个别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改变了政策设计初衷,由过去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粮食生产,转变为单纯的农民收入支持措施,政策效能趋于弱化。还有的政策在实施操作上也有较大完善的空间,目前已出现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逐步增强等问题。

目前的农业支持政策措施经过8—9年的实施,确实到了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的阶段。否则,很难在新形势下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别是,要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抓紧创新政策机制,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指向性和有效性,探索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举措。

保供给应是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

当前,确实存在政策效能弱化问题,一些政策未有效发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在下一步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最基本的,要把握一点,必须明确现阶段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供给、促增收”。其中,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历史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运行的战略需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增强,种粮比较效益持续降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越来越大,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把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作为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目前要实现“保供给”目标,需要有巨额财政资金的支持。但现阶段我国的国力财力相对有限,政府财力还不能完全承担这些资金需求。

那么,在现阶段我国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创新农业政策新机制,需要把握好四点:一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即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建立稳步增长的农业补贴投入机制。二是“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即要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任务,更加注重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有限的农业补贴政策资源集中使用到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三是“市场导向、遵循规则”。即选择支持政策措施,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适应市场规律,一般产品主要靠市场调节,重点产品也应尽量减少市场干预和扭曲。要根据wto规则和我国的承诺,确保补贴总量、支持结构和政策措施符合wto规则要求。四是“协调配套、提高效能”。即要注重整合支农政策,发挥价格支持与直接补贴相互配套的政策合力与综合效能;统筹利用信贷、保险等机制,通过分工组合、功能互补,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益。

农业支持政策应向重点品种和重点地区倾斜

现阶段加大农业支持政策力度,必须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必须重点支持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产品,其中包括作为口粮直接消费的小麦、水稻等粮食品种。特别是,要根据水稻供需关系趋紧的新形势,在现有支持措施基础上,研究建立专门针对水稻的补贴支持新机制。

二是必须明确政策的地域指向,重点支持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农产品主产区,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三是针对提高农产品单产、品质和产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等关键环节,采取指向明确、针对性强的支持措施,提高政策实施效率。如进一步完善良种推广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

探索实行差价补贴措施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建议,对粮食收购价在现有基础上每斤提高0.3元—0.5元,而不是每斤仅提高3分5分钱。

实践证明,目前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是现阶段我国支持粮食生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一项基本政策机制。最低收购价确实有较大的上调空间,但要根据居民消费习惯、农业生产成本、供需结构、国内国际比价等新形势,采取“小步、稳涨”策略,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利益。但最低收购价在政策执行操作上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最突出的,就是要防止形成粮食市场的政策化问题。可考虑在最低收购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一定水平后,锁定价格水平,探索实行与农民种植面积或产量挂钩的直接补贴等措施。

需要重视的是,由于大豆、油菜籽国内供需缺口较大,对外开放度高,进口依赖严重,现行临时收储措施的托市保价效果较为有限,难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因此,要探索研究对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差价补贴措施。亦即,政府预先确定大豆、油菜籽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

此外,袁隆平认为,现在的种粮补贴政策是按田亩为单位计算的,高产田与低产田没有差别,甚至抛荒田也能得到补贴,很不合理。他不但建议按农民卖给国家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甚至还说可以把补贴石油的钱用来补农民,补粮价。对此,我认为,目前粮食直补等补贴政策,已经由过去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粮食生产,转变为单纯的农民收入支持措施,其生产支持的效能已基本终结。因此,需要创新补贴机制,设计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和有效性的补贴新办法、新方式。

首先,对今后新增加的直接补贴,要建立与农民实际种植面积挂钩的政策机制。其关键是,抓紧建立“农业补贴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系统包含全国各个农户土地承包与种植面积的地理信息基础性数据,能够准确甄别和确定各农户的产量、种植面积等情况。有关部门应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户承包地登记、确权及农业普查等工作,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种植面积基础数据库和土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今后开展各类政策性补贴、农业保险、粮食估产等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5

从4月25日开始到4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组成全省稳定物价视察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润璞带队,深入长春、吉林等市、县的粮食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就全省稳定物价工作情况进行视察。重点了解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定价格总水平决策部署,发展粮食和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价格调节基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情况。

25日下午,视察组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听取了我省2010年以来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情况的汇报,刘润璞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润璞指出,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千方百计夺取全年农业丰收。认真落实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保持他们生活的稳定。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

2010年,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我省全年Cpi累计上涨3.7%,其中,以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多。今年一季度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累计上涨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稳定物价工作,一直作为涉及民生、影响稳定、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2010年以来,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稳定物价。始终狠抓农业生产,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2010年在经历春寒、伏旱、夏涝等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68.5亿斤,创历史新高;大力扶持蔬菜生产,增强蔬菜自给能力;不断增强肉、蛋、奶生产供应能力。畅通渠道,千方百计保供应,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补贴,安民惠民,努力把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我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44.5亿元,重点救助困难群体;降低流通成本,清理收费项目,进一步缓解企业生产成本和群众生活费用增加的压力。总体上看,调控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目前,粮食、副食品价格基本稳定,食用油价格小幅下降,前期涨幅较大的蔬菜价格明显回落。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6

自2011年以来,中储粮河南周口直属粮库主任乔建军侵吞上亿公款潜逃国外,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因受贿1407.9万元人民币、4.5万美元被判无期徒刑,而5月31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林甸县部级粮库的火灾,更造成78个储粮囤中的几万吨粮食过火,直接损失近亿元。

弊端渐显

国家粮库的粮食大体上分为三种:国家储备粮、托市粮、以及贸易粮。贸易粮即粮库按实际价格收购粮食,自行销售。就托市粮收购政策而言,包括两部分: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顾名思义,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执行预案在市场价格低于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时启动。临时收储则是“国家根据局部地区粮食供求关系调节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临时性托市收购政策”。黑龙江林甸大火中烧的粮食即为这种临时收储粮。

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丰收,粮食价格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为了稳定市场粮价,避免重蹈谷贱伤农的老路,自2004年以来,我国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并逐步建立了粮食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

肩负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和平抑粮价稳定市场两项重任的中储粮系统,是最大的委托收购主体。承担托市粮收购任务,同时也享有国家专项的政策优惠。即每收购一吨“托市粮”可获得收购手续费50元、保管费86元,陈粮轮换销售手续费30元,还有差价补贴。但是,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一些人把这种优惠政策当成了个人牟利的工具。

随着托市收购的执行,国内整个市场价格被抬高,但是随着与国际市场价格差的扩大,进口量越来越大,国内市场免不了受到冲击而价格波动,在农产品价格波动过程中,中间的收储和加工企业库存成本大幅增加。

粮食越收越多,粮多仓少的现象就无法避免。以发生火灾的黑龙江林甸直属库为例。该库核定仓容量约为7.6万吨,但据报道,在火灾发生时,这个库的实际存放粮食已经达到15万吨。很多粮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围成的临时粮囤中。数百个草制的粮囤集中堆放,加上大风高温的天气,造成了最后的“火烧连营”。即便没有这场大火,这些多余的粮食也难免腐烂变质的命运。

去年我国粮食的自给率约为89.4%,已经低于政府强调的95%以上的政策“红线”。2003—2011年,国内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而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长超过供给增长,显示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粮食供求矛盾。

在本刊记者采访中,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王蔚表示,当前应该提高粮食的收购价,让农业补贴直接转加到粮食收购价和种粮人手中,防止土地流转弃粮弃农。但王蔚同时表示,在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同时,有可能扩大进口量,粮食政策的实施需要平衡好二者。

政策走向

收受贿赂、贪污挪用粮食资金等系列案件,揭开了中储粮系统运营监管中存在的巨大漏洞。呼吁改革托市粮收购政策的声音也就一直不断。

现阶段中国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补贴政策工具?学术界许多人提出中国应采取直接补贴措施,理由是价格支持措施被批评为扭曲市场、效率低下,而且被wto国际规则所约束。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几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实践表明,直接补贴的生产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特征,最终将失去刺激生产的作用,转变为单纯的收入支持政策。

对此,一直进行农业政策、粮食经济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认为,粮食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一要改革政策,停止实施现行托市政策,采取不扭曲的支持政策;二要调整职能,重构粮食管理机构。他认为,今后若继续实施现行政策,将可能带来的影响是:粮食进口持续大幅增加;政府粮食调控陷入“国家收储-进口增加-国家增储”的不利局面,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粮食市场被严重歪曲,粮食市场化改革功亏一篑;突破wto承诺的黄箱约束水平,受到国际规则的挑战。

改革的方向在于价格支持政策作为基础工具,是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措施,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和基础。但价格支持具有刚性特征,路径依赖严重,今后调整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政策设计比较困难。从现行政策执行效果来看,亟待调整和完善政策设计,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种粮利益保护机制。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稳定价格带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措施;推行种粮收入保险制度,彻底根除扭曲市场的政策因素,程国强表示。

据报道,在今年8月初,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上报的重点针对粮食托市收储改革的方案未能获得国务院最终审核。在这之前,业内盛传从今年秋粮政策收购开始,国家将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大豆、油菜籽实施差价补贴措施,如果试点取得成功,该项政策将逐步推广至水稻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棉花、食糖等农产品;对于近年来市场颇为关注的玉米,官方将以东北玉米主产区作为试点,制定玉米稳定价格带制度。

差价补贴作为由粮食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的过渡性措施,在农业补贴政策调整中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有专家认为,这种政策比较适宜先在我国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实行试点,之后再逐步推广到棉花、食糖乃至水稻等农产品。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7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布置上来

近年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发展粮食生产的粮食补贴、农机补贴、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全市粮食总产连续七年增长,粮食面积和总产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确保粮食平安、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我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市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还相当脆弱,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矛盾和因素依然存在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呈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如绝对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继续显现,农资价格涨幅较快,农村劳动力缺乏等等,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市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平安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丝毫放松粮食生产。

今年,党和国家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宣布出台了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新政策新措施。全国会议结束后,省政府紧接着召开了全省发展粮食生产和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粮食生产工作的极其重要性。各地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全省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学习、掌握好中央关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新政策新措施,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布置上来,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坚持粮食稳定发展目标不动摇,牢固树立基础意识,切实依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把新政策新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促进我市粮食生产新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文件会议和省政府15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以稳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主动力,以稳定扩大粮食面积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身点和增长点,全面实施粮食增产技术措施,主攻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量,确保粮食平安,维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粮食生产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努力扩大粮食面积,确保今年粮食面积发展到805万亩以上。

2.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确保今年粮食总产达到290万吨以上。

(三)主攻重点

1.以优质化为主导,继续大力优化粮食内部结构。大力引进优质良种,全市水稻优质率达到99%以上。

2.以节本增效技术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继续大力推广旱床育秧、水稻抛秧、水稻免耕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轻简实用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三、广泛宣传,强化措施,狠抓发展粮食生产各项工作举措的落实

(一)强化宣传,加大力度,稳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中央和省、市新出台了支持力度更强、含金量更高的促进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张贴公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方式,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把中央和省、市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宣传到户,做到报纸有报道、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反映,真正让政策宣传进村入户,家喻户晓,给农民一个明确的导向;认真做好面积核实工作,据实核定面积,严格补贴顺序,加强资金管理,切实依照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发放补贴,多种多补。认真贯彻好、落实好、兑现好各项政策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加强惠农资金的监管落实,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真正惠及种粮农户,确保种粮农民补贴不减少,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稳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稳定面积,扩大规模,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凡是适宜种水稻的田块都要种上水稻,能够种双季稻的坚决不种单季稻,努力扩大“单改双”面积,提高粮食生产复种指数。两县要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努力完成省下达的单改双”计划任务。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临时性和季节性流转,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步伐,落实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发明更多的条件和便利,大力扶持种粮大户,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种植,培育壮大粮食专业化生产新主体,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同时,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农田抛荒撂荒的行为和现象,提高土地产出率。

(三)依靠科技,科技兴粮,狠抓粮食增产技术措施的落实。一是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要按照优质、好销、高产、稳定、抗逆的要求,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全年水稻优质率达到99%以上。品种布局上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外地情况的主栽品种;品种搭配上要着眼全年,根据茬口安排,注意早、中、迟熟合理搭配。二是继续开展千名农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基层和农户,深入田间地头,积极为农民做好粮食生产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真正掌握好发展粮食生产的各类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要继续大力推广旱床育秧、塑盘抛秧、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和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开展“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助农兴粮“一五一”等工程和活动。四是要深入开展粮食生产高产创建活动。要把粮食生产高产创建作为发展和提升粮食生产主抓手,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依照统一整地收获、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要求,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确保每个县都有一支专家队伍、一条技术路线、一套经营机制,精心组织,夯实举措,力求实效,通过努力,力争今年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高5公斤以上。

(四)加强监管,优化服务,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农资监控力度,规范农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国家调控政策,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本钱,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加强农资市场调控,搞好良种、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调配、储运及供应,确保粮食生产所需物资能够正常供应。同时,各地要增设农资综合服务网点,努力扩大服务网络覆盖率,方便农民购买,为发展粮食生产做好全程服务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8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继续保持我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责任落实、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优质率,确保我市粮食自给水平的稳定。要将落实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到田,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全年80万亩粮食种植任务的完成,稳定我市粮食生产。要建立下管一级的粮食生产责任考核制度,2012年底市政府将通报完成情况,对完成好的县(区、管委会)给予奖励。

二、落实惠农扶粮政策

要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订单直补、农机具购机补贴、再生稻推广补贴、水稻种植保险、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扶粮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国家、省、市一系列惠农扶粮政策宣传到乡镇、村、组,做到家喻户晓。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见成效,保证种粮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着力提高粮食单产

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单产水平。要扩大创建规模,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产创建,推进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高产创建要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努力打造高产示范基地。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抓好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步伐,为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奠定一个好基础。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要抓住大兴水利的契机,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整合投入、连片推进的建设要求,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完善节水灌溉、道路等设施,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同时,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9

第一条粮食市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为保证特殊情况下的粮食(含食油,下同)有效供给,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确保粮食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以下简预案)。

第二条**县粮食应急供给工作实行**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县政府要建立粮食应急机制,切实承担起本县应急供给的责任,**县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预案明确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第三条**县县级储备粮是稳定**县市场的重要物质基础。**县粮食应急供给以**县县级储备粮吞吐等经济调节手段为主,特殊情况下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第二章**市场监测和预警小陈老师工作室

第四条**市场监测。以**县粮食局信息中心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县78个网点的信息监测网络。监测网络的构成:(一)10个粮食批发市场。(二)18个县粮食局(粮办室)。(三)10个粮油购销企业。(四)30个城连锁店(或超**县)。(五)10个加入本**县粮食购销企业资源库的企业。

建立信息收集和制度。正常情况下,每周出一期《粮油信息》,每月出一期《粮油综合信息》,每季度举行一次粮油**市场形势分析会。特殊时期,要加大监测力度,建立信息日报制度。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全国粮油信息网等其它途径,了解和掌握全国及国际**市场信息。

第五条预警。当面粉、大米、食油等主要粮油品种或单一品种,在半个月内**市场价格连续上涨,涨幅20%左右,**县粮食局要密切关注动态,及时向**县政府做出**市场价格信息分析的报告,并做好各项应急供给准备工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时,**县粮食局向**县政府报警,请求启动预案:

(一)本**县出现居民排队集中购粮,部分监测点出现主要粮食品种脱销断档。

(二)**市场粮食供应紧张,主要粮油品种零售价格不正常涨幅达30%一50%。

(三)由于战争、病疫、自然灾害、国际封锁以及其它突发事件,造成本**县粮食**市场急剧波动,出现粮食供给危机。

第三章应急措施

第六条经**县政府批准,本**县进入粮食应急供应状态。

第七条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安定民心。

(一)以**县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名义,召开新闻会,或电视广播讲话,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政策、措施及**市场监测的情况,防止信息误传、谣言误导引起社会恐慌。

(二)各县要根据**县政府应急安排的精神,通过街道、居委会做好宣传、稳定工作。

第八条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启动本预案后,应急指挥网络的联系电话全天24小时开通。各县要加强对本行政域内粮油**市场的监测,建立信息日报制度。加强对重点网点的监测,及时将粮油购销及库存情况报**县指挥部。

第九条抛售储备成品粮油调控**市场。

(一)全**县指定4家粮食批发**市场抛售。同时,全面启动承担应急零售供应的连锁企业网络及其配送中心向各零售网点配货,迅速扩大供货面。

(二)**县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公告,公布政府抛售储备成品粮油的时间、地点、品种、价格和承担抛售任务的企业名称等相关事项。

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在**县县级储备粮油中安排成品粮油储备1050万公斤。

第十条增加本**县零售企业货源渠道、扩大**市场粮油投放量。

(一)动员本**县零售企业,利用原有渠道加大粮源采购力度。

(二)县分指挥部及时上报需要安排补充货源的计划,**县指挥部从**县储备成品粮油中安排调剂货源,并由县分指挥部组织本县承担应急供应的配送中心负责配送到各连锁网点。

(三)**县指挥部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可直接通知跨县的大中型连锁企业的商品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到指定地点,拉运储备成品粮油,补充跨县连锁企业的零售粮油货源,扩大**市场粮油投放量。

第十一条扩大生产,增加**市场粮食可供量。

(一)组织粮油加工企业扩大生产,并将产品及时投放**市场,增加**市场粮食可供量。本**县列入应急范围的面粉加工厂9个,大米加工厂2个。按月开车24天计算,月可加工出成品粮6万吨。

(二)必要时动用原粮储备。采取委托加工的办法,由企业代加工储备粮,产品由政府安排投放**市场。

第十二条采取多种方式协调组织外埠成品粮油货源。

(一)发挥**县粮食局竞价交易平台和粮油购销企业资源库的作用,在北京粮食网站公布品种、包装规格、价格、送达时间等要求,以网上竞价的方式,集中采购**市场急需的小包装粮油品种。

(二)向**县政府和国家粮食主管部门报告。请粮食产帮助本**县组织成品粮或部分品种的原粮货源。

第十三条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违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十四条如采取以上措施,仍不能稳定**市场,采取全**县统一限价、粮源统一分配,居民定量供应等其它必要的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

第四章预案的启动

第十五条当粮食**市场出现波动,需要启动预案时,**县粮食局向**县政府提出启动预案、动用**县县级储备粮和设立**县粮食应急供给指挥部的请示。全**县粮食应急工作在**县指挥部的领导下进行。**县指挥部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一)组成

指挥:**县政府主管粮食工作的副县长。

成员:**县计委、**县粮食局、**县财政局、**县农发行、**县工商局、**县物价局、**县交通委员会、粮食集团、本**县两家粮油批发**市场、本**县两家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

**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粮食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粮食局局长担任。

(二)职责

1、根据粮食**市场形势判断粮食紧急状态,提请**县政府决定实施和终止预案。

2、指挥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粮食应急工作。

3、审定和批准粮食应急供给方案。

4、下达应急供给指令,组织应急供给队伍。

5、全面了解和掌握应急供给工作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应急供给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6、随时向**县政府和国务院及国务院有部门报告事态变化情况,落实**县政府下达的指令。

(三)分工小陈老师工作室

指挥:负责全**县粮食应急供给的全面指挥。下达应急指令、签署应急方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衔接。

**县计委:协助**县领导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县粮食局:负责监测粮食**市场信息和组织粮源。

**县财政局:负责粮食风险基金调配。

稳定粮食生产采取的措施篇10

关键词: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36-01

1导致粮食价格出现波动的成因

1.1气候异常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当今社会,全球各地气候异常问题十分突出,反常天气频发。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引起的全球变暖趋势不断加剧,各地爆发自然灾害频率较之以前有所提升,这给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多数人口主食的水稻产量因气候变暖而直线下降。同时,气候异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情也使得一些产粮大区的产量受损。在物价连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化肥、农药及其他能源价格也逐年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大。据相关调查显示,气候变暖为诸多农业害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舒适的温床,农民往往采用农药来除虫,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间接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

1.2过量使用生物能源

根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近些来,对造成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来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维护生态环境,减少石油等天然资源的损耗而不断加大规模使用生物能源所引起。其中,美国自布什政府开始推行绿色能源计划,力致于实现加仑乙醇年产量达到两亿的目标,因而不得不持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生物燃料的生产需要耗费大面积土地,而每英亩玉米每年生产出来的燃料不足两百升汽油,不足以解决燃油使用问题,反而造成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玉米价格不断上涨,产品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

当然,粮食价格波动形成的原因不单单是以上两方面,国家政策以及市场调控机制的漏洞等因素都会造成粮食价格波动。目前,世界粮食市场呈现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市场的自动调控自然会推动粮食价格的上涨。

2粮食价格的社会意义

2.1影响农民的生活和生产

在我国,农村问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是一项长期重大的民生工程。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农产品价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中国政府两次大幅度调高粮食收购价格,其结果是调整的这两年农民年均收入较上一年增涨了近乎一倍。而农产品价格不仅牵系着农民收入,对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转化农村劳动力,建立各项农村基层保障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形势下,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导,总体生产规模较小,粮食产量很大程度地还是取决于“天”,农民对农产品的保存、交易、处理等还缺乏一定的技术和灵活性。常常为了卖到更好的价钱而错失农产品出售最好的时机,造成农产品的浪费,这对农民一季甚至当年的收入都有影响。

粮食价格的高低与农民收入成正比,只有保障粮食价格合理有序上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的稳步持续。

2.2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影响深远

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就是需求总体会随着人口数量的扩大而平稳扩大。但是粮食生产总量很容易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使得粮食储备调控机制主要依赖于粮食的供给状态而实施。不难看出,在一定时期内,粮食价格的波动与这个时期内社会的稳定与否息息相关。比如说,遭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受损,供给减少必然会导致价格上涨,这对于区域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为维护稳定,国家会把储备的粮食向市场发放,价格随之也会下降;反之,如若当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国家会投入一定的财政收购部分粮食,确保粮食价格的平稳,而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现象。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食品的价格,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粮食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对整个社会和稳定和发展都具有严重的威胁。

3粮食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

3.1容易导致其他产品价格的提高

一般情况下,世界粮食价格出现波动都会在短时间回归正常。但这种现象随着全球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所改变。经济发展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粮食生产下滑,粮食储存不断下降,对粮食价格形成很大的上升压力。最终结果就是引起其他生活所需品价格的提高。粮食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其他产品价格的提升,这种局面和状态很多人都深有体验,其对市场价格的推动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3.2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竞争压力

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且逐渐政治化。比如,一直作为粮食或饲料的玉米,目前在发达国家却主要用于生产汽油所需要的乙醇,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这就形成鲜明的差异。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引发“汽车与人类争粮食”的现象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就会出现。国际上一些环保专家对大量使用乙醇也提出了质疑,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导致化肥、农药等物品使用量增大,这对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并没有太多益处。据联合国一组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家庭总收入中食品开支的比例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比如,大量进口美国玉米的墨西哥,在玉米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墨西哥国内玉米价格也不断被抬高,就连民众平常食用的玉米饼价格较之以前也提高了一倍之多,大量民众走向街头游行表示抗议。发展中国家民众对粮食价格上涨最为切身的体会就是生活压力增大。

4解决粮食价格波动的有效举措

粮食价格上涨并非全无益处,前提是要合理平稳上涨。一旦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首要任务是寻其根源,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是探索新型再生原源,以缓解对生物能源的需求量。其次,建议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便于集体集中治理后续问题,也能减少成本消耗。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生产、交易和保护体系,提高农产品供给总量。再就是实施粮食直补,扩大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投放,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总之,粮食价格的波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维护粮食价格平稳上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与支持,保障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为粮食市场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先德,王士海.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