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33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1

矿石中的天然发射物物质性质会在人们开采或者冶炼、加工、使用过程中发生迁移、浓集或者扩散的现象,同时这些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产品也好,废物也好,都会对环境以及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其钼矿放射性环境监督管理及放射性污染的防治,进而来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以及生命安全等,有效的推动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钼矿开采导致的放射性污染

对于开采钼矿的放射性污染原体主要源自于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采矿废石。其原因在于:废石中放射性元素的不断衰变产生的,属于辐射污染环境,提高了当地环境γ辐射水平。再者,加上长期受到雨水的灌溉,使得废石中的放射性核素逐渐的渗入到土壤以至于地下水中,致使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非放重金属和镭-226、钍-232、钾-40含量升高,转移到地表植物中,造成其总α、β量增加,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食物链放射性污染。在开采钼矿时产生的废水有:处理后的工艺废水、开采过程中由坑道而排出的采矿废水、还有废石长期的受到的淋滤雨水等。这些水中都有着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长期的变化成为了另一种放射性污染源,逐渐的渗透到低下水中,使得水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逐渐提高。

随着矿石、废石、废水等放射污染源的扩散,逐渐的进入大气层中,开始向着四周蔓延,形成一种强烈的空气污染现象,尤其,其中的氡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相结合,会形成一种放射性的气溶胶,长期的弥漫在空气中,而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当中,对人类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人们致癌。

2 钼矿开采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2.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时时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治理,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制度,及时做好采完部分的矿山的退役治理工作,避免放射叉污染。

2.1.1保证井下坑道空气足够的换气率降低钼矿井下的主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要是保证通风系统的完善,通过合理应用排氡通风技术实现。利用机械通风压力防止来自采空区及矿岩裂隙的污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可以降低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大大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由于井下工人的额外年有效剂量主要是由氡子体所贡献,因此,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是降低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2.1.2预通风和湿式作业放射性气体氡衰变产生的子体钋、铋、铅等重金属粒子,采用湿式作业不仅可以降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子体迅速被水雾携带而沉降,极大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吸入体内的几率,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3佩戴防护口罩井下工人在作业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这样既可防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金属粒子得到过滤,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4井下矿石废矿石及时运出井下坑道中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坑道中堆积的矿石、废矿石将析出氡,及时将坑道中的矿石、废矿石运出,避免在坑道中大量堆积,是降低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1.5井壁降低氡的析出井壁析出的氡是井下氡的主要来源,利用壁面水泥喷浆的办法可以大大抑制氡从井壁析出,可使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再度降低。

2.1.6采空区及早填埋封闭及早封闭井下采空区可大大减少井下通风设施的负荷,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降低井下氡浓度,降低平衡因子,从而降低井下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减少井下氡的排出量,有利于井外空气放射性环境的改善。

2.2废石污染防治措施废矿石一般都建筑与紧挨井口下的山谷之中,而进口工业场常铸于进口附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都需要垫支大量的坑道来进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废石,为了节省其堆放的面积,一般都将这些大量的坑道废矿石弄成拦石坝实施集中对方,待工业场落实之后,其地面一般可以采取铺设水泥来对废石矿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处理,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工业场在选择建筑地理位置时,应离废矿石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建设中的地基,最好不要采用具有放射眭强的废矿石以图省事为铺地材料,将对人体的伤害降至到最低。

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在开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即是水的使用,而当水使用过后,其废水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将会渗到地下,影响正常的地下水。在钼矿开采过程中,其废水的形成主要有:坑道废水以及废矿石场得淋溶渗水。对此,在对废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废石场建立栏石坝或者泄洪道以及集中性的水池等,防治废水的到处流窜,将废水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其石坝的建筑应加强其质量方面的监督,防治使用过程中石坝的垮塌。

此外,在建设石坝的基础之上,对矿区内的固定水体,如:河流、水库、山泉等采取定期的水质监测,并成立水质监测点,便于及时对矿区的进水或者出口水流实施监测,对有污染源的水质,可以做到及时查明来源并消除,同时对于沉淀在地下的污染物可使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确保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 钼矿矿区居民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3.1矿区空气质量的安全防护措施

钼矿开采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空气实施大面积的辐射,对空气严重影响,同时对人体也有大量的危害性,但是,放射性的核素受一定距离的限制,其散播方式是以通风、排风口,以及不收v辐射影响而产生的氡,其危害性主要是废石场析出的氡的弥漫,一般在1.5之外的影响将会很小,能够在居民的接受范围内,因此,可以安排居民在辐射范围以外安居,确保居民区与矿石场、废石场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借以保证居民的剂量不超标,在辐射区内严格禁止居民的居住。在此,还应注意的是通风、排风位置的放射性辐射的防御,空气是随风跑动实施的弥漫,所以,对于通风口、排风口的位置应选择有山梁或者树林等能够阻隔的矿区周围。

3.2生活饮用水方面的安全防治措施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2

   1.1医院污水的性质和危害医院污水,是指医院产生的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物质等的污水,资料显示,医院污水中主要生化指标如下:CoDcr(化学需氧量)150-300mg/l,BoD5(生化需氧量)80-150mg/l,SS(悬浮物)40-120mg/l,氨氮10-50mg/l,粪大肠菌群为1.0×106-3.0×108个/l。[1]医院污水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经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并严重污染环境。[2]

   1.2医院污水处理原则按照医院污水全过程控制原则、减量化原则和就地处理的原则,对医院污水的产生、处理和排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尤其要严格执行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污水和污物发生源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为防止医院污水输送过程中的污染与危害,在医院发生源必须就地处理。[3]

   1.3医院污水处理流程

   1.3.1强化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一级处理,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对污水进行的初级处理过程,由格栅、格网、沉砂池、调节池、沉淀池和污泥处理设施等组成,加强效果一般使用混凝沉淀法,通过混凝沉淀(过滤)去除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提高消毒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从而避免消毒剂用量过大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一级强化处理的处理流程为“预处理一级强化处理消毒”的工艺,适用于对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

   1.3.2二级处理由一级处理和生物化学或化学处理组成的处理过程,包括一级处理中的处理设施,还包括生物化学处理设施(如活性污泥曝气池、接触曝气池、生物滤池等)、二次沉淀池和消毒系统等,二级处理工艺流程为“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适用于传染病医院(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排入自然水体的综合医院污水处理。

   1.3.3深度处理经一级和二级处理的污水,为进一步减少其污染程度而进行的再处理过程,又称三级处理。包括比二级处理更进一步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化学处理,适用于有特殊污染物并有强制性要求的污水处理。

   1.3.4简易生化处理工艺的流程为“沼气净化池消毒”,适用于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应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4]

   1.4医院污水的预处理

   1.4.1医院污水处理的步骤医院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物化或生化处理和消毒三部分,本文重点论述医院的污水处理中的预处理部分。

   1.4.2医院污水预处理的概念和分类预处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消毒环节来讲,一级处理,二级处理,都是预处理,相对于二级处理来讲,一级处理流程就是预处理,相对于强化一级处理来讲,混凝沉淀之前的所有处理手段,都是预处理。

   1.4.3医院污水预处理的分类预处理包括常规预处理和特殊预处理两部分。常规预处理,是污水在化粪池、格栅、调节池、沉砂池、沉淀池等设施中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物,调节水量和合理消纳粪便的过程,目的在于改变污水理化或生化指标,以利于后续处理。特殊预处理,指采用预消毒、衰变、特殊理化或生物方法去除污水中的特殊污染指标,如油脂、放射性物质、传染性病菌、重金属等,使之达到相应的标准后,再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中于其他医疗污水共同接收常规预处理的方法。通过预处理,改善污水的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降低消毒剂用量、提高消毒效果和效率,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现行国家排放之标准,降低消毒剂的用量,从而避免消毒剂用量过大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2医院污水的产生和分类

   2.1医院产生污水的部门医院各部门的功能、设施和人员组成情况不同,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1)行政后勤办公区、食堂、宿舍、家属区;(2)门诊诊疗室、住院病区、检验科、口腔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等;(3)手术室、太平间、解剖室、传染科等。

   2.2医院污水的分类按照医院污水中主要含有悬浮固体(SS)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等常规水污染物和病原体,放射体、重金属或化学药剂等特殊污染物,按照上述污染物的有无和多少,医院污水可分为如下几类:

   2.2.1生活污水和轻污染废水医院锅炉房排污废水中之含有SS和化学药品,职工浴室、食堂、行政机关后勤制剂室、宿舍区的污水中只含有SS、BoD、CoD等生活污水的常规污染物。

   2.2.2含油废水汽车库(洗车废水)和食堂的废水,除了SS、BoD、CoD之外,主要含油脂,会影响后续处理工艺的效果。

   2.2.3传染性污水来自肠道门诊、传染门诊和传染病房的污水,除了含有SS、BoD、CoD之外,还受到传染病患者粪便、传染性细菌和肠道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具有传染性,可以诱发疾病或造成伤害。2.2.4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诊断、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所产生的排泄物,分装同位素的容器、器皿和实验室的清洗水、标记化合物等排放的放射性废水,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过程中产生a-、β-或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2.2.5含重金属元素或氰化物的污水来自放射科的洗印废水含有SS、BoD、CoD之外,还含有重金属及化学药剂,口腔科牙齿修复室的废水含有SS和Hg等重金属元素,来自病理科、检验科的污水,由于进行各类特殊检查使用和特殊药剂,产生含有重铬酸钾、三氧化铬和铬酸钾等铬化合物、在血液、血清和细菌分析中常使用氰化钾、氰化钠、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等含氰化合物的污水,很难处理且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2.2.6含其他病毒病菌的污水来自普通病房、门诊、动物实验室、手术室、检验科、太平间、解剖室等的污水,除含有SS、BoD、CoD之外,还含有其他各种种类的病原体,容易引起各种疾病。

   3医院特殊污水的分类收集与预处理

   3.1分类收集方法和意义采用单独设置排水系统、排水管道、增加隔油井、衰变池、预消毒池等方法将特殊污水,如对放射性、传染性、重金属、氰化物、油脂等污水单独收集并暂时储存,以便分别进行预处理。分类收集污水,是贯彻源头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对各类特殊污水分别进行处理的基础。

   3.2各类污水的分类收集和预处理

   3.2.1生活污水和轻度污染废水把医院中的生活污水排入普通化粪池中,经过常规预处理之后,直接排入到市政下水道之中,锅炉房排污水和制剂室的排放的冷却水直接就近排入到市政下水道中,都不必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之中,这样就减轻了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负担,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节约了医院污水站的运行成本。

   3.2.2含油废水含油废水主要来自医院的食堂和车库的冲洗废水,污水中含有大量油脂,要在合适位置设置隔油井,将油和水分离之后,在排入化粪池中,水量比较小的话,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一级或者二级处理。

   3.2.3放射性污水放射性污水应设置单独的收集系统,含放射性的生活污水和试验冲洗废水应分来收集,收集放射性废水的管道采用耐腐蚀的特种管道,一般为不锈钢管道或塑料管道,放射性试验冲洗废水可直接排入衰变池,粪便污水应经过化粪池净化后再排入衰变池,定时检测衰变池内污水的放射性,达标后排放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对注射或服用含碘131、磷33等放射性药物的住院病人,其排泄物、呕吐物应放置在具有防腐辐射性能的容器内,储存10个半衰期后排放;对注射或服用长半衰期放射性药物的住院病人,其排泄物、呕吐物可在固化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理;对同时具有病原体和放射性核素的病人,其排泄物应单独收集,经杀菌消毒再经衰变后排放。

   3.2.4传染性污水传染门诊和病区,应设置单独的卫生间系统和单独的预消毒池和化粪池,采用次氯酸钠、过氧乙酸或二氧化氯对污水进行消毒,患者的呕吐物和、粪便和其他排泄物,应单独收集与专用容器之中,然后采用生石灰消毒,消毒后倒入传染病单独的下水道中。传染病医院(含带传染病房综合医院)应设专用化粪池。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传染性污染物,如含粪便等排泄物,必须按我国卫生防疫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后的粪便等排泄物应单独处置或排入专用化粪池,其上清液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3.2.5含氰、汞、铬等重金属的污水这类污染物的产生都与使用某种药物进行某项检查或治疗密切相关,目前国内通常采用(1)化学法;(2)物理处理法;(3)生物处理法处理此类污水。但这种污水产量比较少,普通医院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起来往往比较困难。高效稳妥的方法就是把这类污水个别收集,存放在专用的容器中,由药品供应商统一回收后集中处理。[5]

   3.2.6其他含菌污水进入到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接受常规预处理,物理化学或生化处理(一级或二级),消毒、排放的程序。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辐射技术;环境污染;电子束;污泥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505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063-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33

辐射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最为常见的辐射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家用电器,例如电脑、手机以及微波炉等。上述电器所发射出的辐射属于低能辐射,这些辐射虽然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但无法被有效地收集和利用,而辐射技术主要应用高能射线,主要由伽玛射线、电子束、射线等组成,并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当中的应用也十分具体,主要被应用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当中,环境污染包括光学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以及工业废水污染等,辐射技术在上述污染的治理当中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业污染当中,以二氧化硫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为主,此类污染不单影响环境,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具有非常大的危害,通过辐射技术对上述污染进行治理,能够极大地改善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应用价值极高。

1辐射技术概念与应用概述

1.1辐射技术的定义

辐射技术来源于辐射化学,辐射化学的主要原理是将辐射源放置在流动的水源当中,使辐射源所发射出的射线或粒子能够改变水源的水质,从而使受到污染的水水质得到改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将辐射技术应用到环境保护当中,使其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辐射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或射线,对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进行辐射,使污染物自身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降低污染物当中的有毒物质或污染物质,使其被分解为不具有污染的物质或容易被处理的物质,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辐射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加工、卫生医疗、饮水处理等领域当中,主要由x射线、r射线等组成。目前我国常用的辐射技术主要包括加速电子和γ射线两种。

1.2辐射技术的应用现状探究

目前辐射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当中应用非常广泛,且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辐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下应用,操作便捷且利用效果好,能够在短期内对环境污染产生较为良好的治理效果,能够保证并对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部门、各行业也对该技术开始重视。目前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应用了辐射技术,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污染治理带来了新的道路与发展方向。

2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电子束的应用

电子束技术是辐射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技术之一,电子束有高速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且开关灵活,能够有效地观察到受照射物品的特性、情况以及是否出现问题。例如在船舶制造业当中,高速电子束能够有效检测出生产出的船舶是否出现空隙,并通过高速电子束确定船舶当中钢板空隙的位置,如果船舶的船体钢板中具有漏点和空隙,则该船舶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是造成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无法在水中正常航行。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船舶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降低金属资源等资源的浪费。

2.2污泥的处理作用

在我国的工业生产当中,污泥是包含了工业废水废料以及泥沙等工业废物的污染物。污泥当中包含大量的细菌、寄生虫以及污染物,如果未经过处理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周围土地、居民以及牲畜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地区由于污泥污染无法适应人畜生活,造成耕地荒废,不但增加了该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利用辐射技术能够杀灭污泥中的细菌、寄生虫,使工业排出物的污染性降低,一些污泥经过辐射技术的处理不但清除了污染物,并且对该地区的土壤有一定的增肥效果,辐射技术中主要以核辐射对污泥治理的效果好,核辐射能够减少污泥的粘性,提高污泥的脱水能力和沉降能力。

2.3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除了工业废物排放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产生许多固体垃圾,这些都可归类于固体废弃物当中,尤其是建筑垃圾以及塑料制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通过辐射技术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辐照,能够有效分解垃圾中的有机物,并且将分解后的垃圾作为动植物饲料或肥料进行使用。

2.4等离子照射技术的应用

等离子照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较多,其应用效率高、运营成本低、效益好等优势是等离子照射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等离子照射技术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应用。等离子照射技术主要是通过气体放电、燃烧等方法使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分解,并将上述物质重新形成为无污染的物质,使有毒污染物能够得到再利用。

3辐射技术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

3.1辐射技术在水污染中的应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污水,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其中苯环、甲氯农药、多氯联苯、氯酚等。上述污染物使得污水具有非常强的脂溶性和毒性,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毒素通过水体进入到动物、植物和人体内,最终导致人体受到巨大的损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在于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即使通过污水处理也无法达到正常的水质,而传统化学物理方法进行污水处理时,仅仅能将污染物从水中分离,分离后会出现污泥,污泥的污染性更强,依旧需要进行处理。辐射技术能够使水出现电离反应,放入水中的氢原子、过氧化氢等具有高氧化性的物质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尤其是多氯联苯、氯酚化合物等降解程度难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彻底减少或消除水中的污染物,达到治理污水的目的。

3.2辐射技术在废气污染中的应用

除了污水外工业生产排放量较大的污染物当中包括废气污染,废气污染会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造成大气污染。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中主要包含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上述两种气体均具有非常强的毒性,经过研究发现将一氧化氮与人体血液进行实验,发现人体血液中的血色素能够与一氧化氮相结合,在人体内反映出亚硝基血色素,该成分会使人体中毒。除此之外,二氧化硫也是威胁人体健康,导致植物损伤的主要气体,可见工业生产废气治理的重要性。传统的废气污染治理方法是碱淋洗法、双碱法进行治理,但收效甚微。通过辐射技术进行废气污染治理效果显著,辐射技术能够有效地使一氧化氮得到充分的降解,其原理是通过电子束进行照射,所发射的能量与大气中的水、氮以及二氧化碳吸收,产生出大量的自由基与废气污染中的一氧化氮反应。辐射技术对于一氧化氮的降解效果很高,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业废气中一氧化氮的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3.3辐射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

目前最难处理的固体废弃物为塑料制品,塑料制品的分解难度极高,通过自然分解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分解过程,且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如果通过高温燃烧进行塑料制品的处理,则会产生有害气体,造成其他污染。辐射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中的应用效果极高,主要应用等离子辐照技术,例如日本采用г射线将塑料制品进行处理后再进行粉碎,其治理效果较好。除塑料制品外,废纸、木屑等纤维素含量较高的固体废弃物,也通过辐射技术得到有效的治理,例如美国将加酸处理和辐射技术结合应用,将上述废弃物中的葡萄糖有效回收,并且将剩余物质作为牲畜饲料应用,其治理效果较好。

4结语

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当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在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的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十分成熟,尤其在污泥、塑料、工业废气的处理当中,具有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无二次影响等优势,具有非常大应用效果的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能够结合现有的污染处理方法,将污染物更加高效、环保的处理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不断进步,辐射技术的使用设备也逐步改良,一方面提高了辐射技术的试用效果;另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辐射技术的使用成本,可见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辐射技术能够在治理污染的同时,减少污染物中有毒物质的排放,并且与传统污染治理方法不同的是,辐射技术不会在治理此类污染的同时,产生其他种类的污染,减少了二次污染的发生率。与此同时,许多污染物在治理过程中或治理完成后,能够产生具有环境保护功能或提高环境清洁能力的物质,例如在水污染、污泥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治理过程中,均能够产生如土壤肥料、清洁自由基等物质,在减少自然污染的同时,提升了环境自身的抗污染能力。虽然辐射技术具有极强的污染处理能力,但该技术尚未完全开发,具有一定的不足和缺点,所以无法大面积地推广使用,且辐射技术虽然能够治理污染,但依旧无法通过单一的手段进行治理,需要与其他环保技术进行结合,以保证污染治理的彻底性和有效性。可见辐射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进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并与其他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在环境保护当中起到更大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窦利军.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要点[J].技术与市场,2014,21(8).

[2]关丽辉,于静.环境保护中辐射技术的应用解析[J].吉林农业,2014,23(24).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4

关键词:实验室;废弃物;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类实验室的需求越来越多,各学科的重点实验室、各学校、各系统内的重点实验室层出不穷。从实验室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学校(包括各高等院校和中学学校)、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和企业中的检验研究部门。企业实验室的污染问题可归纳为企业的环保问题,易于被各级部门重视,企业在处理自身的环保问题时,污染问题也得到相应的处理。而各类实验室多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区域分散,单个污染少,易于被忽视。

我国目前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100所(1999年统计数字),普通高中1.5万所,初中6.3所。科研院所、质检、卫生防疫、环境监测、农林等各级检验机构近20000余个,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实验室实际上是一类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建设的越多,污染的越大。这些实验室,尤其是在城区和居民区的实验室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因为很多实验室的下水道与居民的下水道相通,污染物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流入河中或者渗入地下,其危害不可估量。科学工作者或者未来的科学工作者成了环境的污染者,令人十分遗憾。环境保护是事关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大战略。在环保面前人人平等,必须本着“谁污染环境,谁负责处理”的原则贯彻执行。实验室的成本核算和对外收费都应包括实验室的环保费用在内。

实验室的污染源种类复杂,品种多,毒害大,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订处理方案。

1实验室环境污染种类及危害[1]

1.1按污染性质分

1.1.1化学污染

化学污染包括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是有机试剂污染和有机样品污染。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中的有机试剂并不直接参与发生反应,仅仅起溶剂作用,因此消耗的有机试剂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周边的环境中,排放总量大致就相当于试剂的消耗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排放量十分可观。有机样品污染包括一些剧毒的有机样品,如农药、苯并(α)芘、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等。无机物污染有强酸、强碱的污染,重金属污染,氰化物污染等。其中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毒性不仅强,且有在人体中有蓄积性。

1.1.2生物性污染

生物污染包括生物废弃物污染和生物细菌毒素污染。生物废弃物有检验实验室的标本,如血液、尿、粪便、痰液和呕吐物等;检验用品,如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和细菌阳性标本等。开展生物性实验的实验室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会造成严重后果。生物实验室的通风设备设计不完善或实验过程个人安全保护漏洞,会使生物细菌毒素扩散传播,带来污染,甚至带来严重不良后果。2003年非典流行肆虐后,许多生物实验室加强对sas病毒的研究,之后报道的非典感染者,多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研究时被感染的。

1.1.3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物质废弃物有放射性标记物、放射性标准溶液等。

1.3按污染物形态分

1.3.1废水

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多余的样品、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和洗液、大量洗涤水等。几乎所有的常规分析项目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废水污染问题。这些废水中成分包罗万象,包括最常见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有害微生物等及相对少见的氰化物、细菌毒素、各种农药残留、药物残留等。

1.3.2废气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包括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分析过程中间产物、泄漏和排空的标准气和载气等。通常实验室中直接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实验都要求在通风橱内进行,这固然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保护分析人员健康安全的有效办法,但也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实验室废气包括酸雾、甲醛、苯系物、各种有机溶剂等常见污染物和汞蒸汽、光气等较少遇到的污染物。

1.3.3固体废物

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多余样品、分析产物、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纱布)、残留或失效的化学试剂等。这些固体废物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生物污染物,尤其是不少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处理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污染事故。

2 对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办法

为防止实验室的污染扩散,污染物的一般处理原则为: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尽可能采用废物回收以及固化、焚烧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尽可能减少废物量、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排放标准。

2.1化学类废物

一般的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通过与氧充分燃烧或吸收处理后才能排放。

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

2.1.1含汞废液的处理

排放标准3:废液中汞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05mg/l(以hg计)。

处理方法:①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沉淀。再加入fes0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2]

②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可以直接回收金属汞。

2.1.2 含镉废液的处理

①氢氧化物沉淀法:在含镉的废液中投加石灰,调节ph值至10.5以上,充分搅拌后放置,使镉离子变为难溶的cd(oh)2沉淀.分离沉淀,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检测滤液中的cd离子后(降至0.1mg/l以下),将滤液中和至ph值约为7,然后排放。

②离子交换法:利用cd2+离子比水中其它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更强的结合力,优先交换.

2.1.3 含铅废液的处理

在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至ph值大于11,使废液中的铅生成pb(oh)2沉淀.然后加入al2(s04)3(凝聚剂),将ph值降至7-8,则pb(oh)2与al(oh)3共沉淀,分离沉淀,达标后,排放废液。

2.1.4 含砷废液的处理

在含砷废液中加入fecl3,使fe/as达到50,然后用消石灰将废液的ph值控制在8-10。利用新生氢氧化物和砷的化合物共沉淀的吸附作用,除去废液中的砷。放置一夜,分离沉淀,达标后,排放废液。

2.1.5含酚废液的处理

酚属剧毒类细胞原浆毒物,处理方法:低浓度的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煮一下,使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是高浓度的含酚废液,可通过醋酸丁酯萃取,再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经调节ph值后进行蒸馏回收.处理后的废液排放。

2.1.6综合废液处理 

用酸、碱调节废液ph为3-4、加入铁粉,搅拌30min,然后用碱调节ph为9左右,继续搅拌10min,加入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上清液可直接排放,沉淀于废渣方式处理。

2.2生物类废物

生物类废物应根据其病源特性、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地点,专人分类收集进行消毒、烧毁处理,日产日清。

液体废物一般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固体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处理、一律及时焚烧。固体非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满足消毒条件后作最终处置。

2.2.1一次性使用的制品如手套、帽子、工作物、口罩等使用后放入污物袋内集中烧毁。

2.2.2可重复利用的玻璃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等可以用1000-3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6h.然后清洗重新使用,或者废弃。

2.2.3盛标本的玻璃、塑料、搪瓷容器可煮沸15min.或者用1000mg/l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6h,消毒后用洗涤剂及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的,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使用。

2.2.4微生物检验接种培养过的琼脂平板应压力灭菌30min,趁热将琼脂倒弃处理。

2.2.5尿、唾液、血液等生物样品,加漂白粉搅拌后作用2-4h,倒入化粪池或厕所。或者进行焚烧处理。

2.3放射性废弃物

一般实验室的放射性废弃物为中低水平放射性废弃物,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收集在专门的污物桶内,桶的外部标明醒目的标志,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分别采用贮存一定时间使其衰变和化学沉淀浓缩或焚烧后掩埋处理。

2.3.1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如:碘131、磷32等)的废弃物,用专门的容器密闭后,放置于专门的贮存室,放置十个半衰期后排放或者焚烧处理。

2.3.2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长(如:铁59、钻60等)的废弃物,液体可用蒸发、离子交换、混凝剂共沉淀等方法浓缩,装入容器集中埋于放射性废物坑内。

3解决实验室污染的措施

3.1提高认识,制定技术规范

各级实验室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不能回避,听之任之,而是应该根据本实验室工作的特点、重点,积极探索,想方设法减少实验室污染。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认真研究实验室的污染特点和防治途径,提出操作性强、简便实用的技术规范,并出台相应的考核要求及办法。最好是融入实验室的建设和验收中去,使之成为能力建设的一部分,从而有利于贯彻落实各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3.2建立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3]

实验室在能力建设、质量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全面考察实验分析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实验室环境行为,充分贯彻iso14001一贯强调的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力争减小每一个过程的环境影响,从而不断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3.3全面推行绿色化学、清洁实验

3.3.1选择污染少的分析方法

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用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害、低污染的试剂替代毒性较强的试剂,尽量用无毒、低毒试剂替代高毒试剂。在一些特定实验要用到高毒性药品时,一定要用封闭的收集桶收集废液。

学校在进行教育实验中,还要特别注意发挥教学多媒体的作用。教学多媒体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它是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在实验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化学实验(仿真实验)是一种化学试剂和仪器装置“零投入”和“废弃物零排放”的特殊实验方式,它非常适合于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于模仿而不是训练动手操作能力的。某些毒害较大的化学实验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而可防止为了学习一点儿知识而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的作法。[4]

3.3.2改进实验条件,开展推广微型实验[5]

在实验中改善实验装置,是有效防止有毒气体逸散、有毒液体外溢的重要举措。一些商品化实验装置的产生可以大大减少实验中化学试剂的用量。

微型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实验,其试剂用量是常规实验的数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因此,开设微型实验,是节约药品,减少开支,降低实验污染的简便方法。

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少试剂使用量。在农残检测中利用固相萃取取代传统的液液萃取,可以大大减少乙腈等有毒试剂的使用,减少污染。

3.3.3成立试剂调度网络

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的处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实验室可以合作成立区域性的试剂调度网,选择一部分危害大,用量少,易失效的试剂进入网络,实行实验室间资源共享,尽量避免大批化学试剂失效,也可节约实验成本。

3.3.4加强地区中心实验室的功能

现行的管理体制使各级行政部门都拥有各自小而全的实验室,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不利于环境保护。应发挥地区中心实验室的作用,集中部分项目,对社会开发。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相对降低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染相对大的实验室有利于集中治理。

3.3.5一些行之有效的清洁实验行为的实例

•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采样量;

•不要购买暂时用不上的试剂;

•尽量利用可回收的试剂;

•应使用可降解的无磷洗涤剂;

•使用酒精温度计从而避免水银温度计可能带来的汞污染。

 4国内外实验室污染治理的现状

在国外,有专门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站来集中收集处理。实验室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管理规范、严格,安全环境保护意识极强。专门地点集中、专门房间、专门容器存放,专门人员管理,严格分区、分类,集中送特殊废品处理场处理。各种废弃物由各实验室分类上交后,处理站要对交来废弃物称重后将信息存进计算机,再分类放到规定地方集中。例如,报废放射源、废机油、报废化学试剂、化学合成“三废物”、化学品废弃容器等都分类存放。[6]

废弃物集中处理站设计内容周密,设施完备先进,安全可靠。为防止集中后的地下渗漏二次污染,设计时将处理站地下全部用水泥整体浇注。危险化学品、放射源存放在专门房间,还有安全监控、排风系统。

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费用由政府每年的经费预算中列支。另一方面,可回收废品被收购后所得资金则用于废弃物集中处理站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对实验室的污染排放并没有专门的规定,一般参照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实验室在建设或认可验收时会对实验室的废弃物排放提出要求。如气体实验在通风处做,废弃物由专门的环保公司回收等。由于实验室污染种类齐全,情况复杂,多数项目产生的污染量较小,缺乏相应资金,操作起来存在着相当难度,给污染治理带来一定困难。目前除少数一些环保意识强的实验室,没有直接排放废弃物外,多数实验室仅仅把环保放在口头上,废弃物回收协议签在纸上,大量的废弃物仍然直接排放。

由于实验室大多数项目只是零星开展,各项目之间的工作频次不均匀,废弃物排放物规律,污染分散,这些也给环保部门监控带来困难。一些环保措施的后处理没有完善,如残液缸满后如何处理,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5

关键词:放射科;感染;防范

【中图分类号】R5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91-01

放射科虽然不是医院临床科室,但是作为辅助科室,逐步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放射科具有人流量大、病种复杂等特点,若管理不当,是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加强医院放射科的感染管理,防止医院的感染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就需要放射科工作人员认真研究放射科具备的特殊性,结合医院的实际状况,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这样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1放射科具备的特殊性

1.1人员流动量较大且病种繁多:由于放射科从事主要工作是加强对全院各科室和门诊患者的检查,而且幼儿、老人和重患者都会有家属的陪护,从而候诊室常常是人满为患,人员的过度密集,会形成细菌的堆积,很容易造成呼吸道、消化道的感染,而且那些带有外伤的患者,病菌会通过空气的传播,对放射科造成污染。总而言之,医院感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人员。人员流动量和病菌都助长了医院的感染。

1.2放射科人员对感染的认识不够:如今,很多医院都将临床科室、特殊科室(比如说手术室、母婴房等)作为预防感染的关键,错误地认为只要患者不长时间停留在放射科就不会造成感染,同时领导对感染工作也不重视,放松对日常消毒的检查工作,甚至在工作中也不带口罩,没有养成常洗手的习惯了,从而就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3工作环境较特殊:通常情况下,放射科为了满足防辐射需求,房间在设计的时候多是没有窗户或者是有一个小排气窗,不能够通过开窗户与外界交换空气,这样就使得室内空气不流通。再加上室内的空气多处于常温状态,为细菌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在X线的作用下,会产生电离气体,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室内空气的质量。

1.4微生物的数量种类较多:由于患者的病种是复杂的,从而就很容易造成放射科内物体的表面和室内的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较多。一般而言,病菌来自于:一、患者谈话或者咳嗽时随唾液带出来的微生物;二、患者分泌的排泄物;三、外伤患者流出的血液和体液;四、医务人员受理病人后未及时清洗手部;五、住院患者从外部带来的病菌;六、清洁地面带来的尘土等。

2放射科感染的防范措施

2.1提高放射科人员对感染的认识:医院要普及防范感染方面的知识,并定期组织放射科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认真遵守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文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做好消毒工作和交接班的工作。

2.2保持物体表面的干净清洁:对于病床上使用的一次性床单要及时更换,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把卫生关,早上和晚上都要使用84消毒液进行清洗消毒,尤其是对被血液等污染后,要认真清理并消毒。除此以外,桌椅表面、操作台、控制按钮等物品每天也都应该消毒。

2.3制定出规范的监控制度:医院放射科要严格遵守卫生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本科室的实际状况,制定出规范的监控制度,这样就可以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制定要求,及时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在医院中建立起院、科、室三级感染监控网络也是很有必要的,促进各级之间的相互合作。此外,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实施,需要医院加大对放射科的监控力度。

2.4降低空气污染:一般而言,预防感染的一种关键就是做好空气的检测和保洁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放射科的患者流量较大,再加上工作环境的封闭,很容易积累病毒,甚至会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降低空气的污染是很重要的。

降低空气的污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要经常将室内的空气更换,比如说多使用排气扇、春秋季节可以采用自然风对室内空气交换、若科室闲置时要定期换气、候诊室要多通风等;二、每天都使用紫外灯对科室进行消毒;三、要定期对放射科空气更换,并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四、成立空气消毒的登记薄,这样就可以随时记录检测结果等。

2.5放射科人员要自觉提高防护意识:做好防护准备也是预防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说放射科人员要养成戴口罩的习惯,定期对体检血常规,同时在工作的时候最好穿上防护衣;而且做好手部的日常消毒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据有关专家表明,对手部消毒是预防和控制病菌的一个有效手段。这主要是因为在医院中,病菌可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部进行传播,而且传播的危害要比通过空气传播病菌危害性还大。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务人员由于工作忙碌,不能够做到受理一个病人就洗一次手,但是要求义务人员只要有闲暇时间就应该去洗手,对手部进行清洁消毒,若遇到患者流出血液或者体液时,尽量带上手套,工作完成后为了防止病毒感染要及时对手部消毒。

2.6严格无菌操作:一般而言,医院感染多是通过接触性传染的途径,从而传染源多是侵入性的检查和治疗,工作人员和患者的手污染是很严重的。据有关资料表明,因医务人员手部细菌造成的污染约占总病例的30%。而且有关实验表明,医务人员常洗手,可以降低感染率。

为了有效地避免医务人员手部细菌的感染,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养成病人后就立即洗手并消毒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二次污染。

3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放射科具备的特殊性的分析,放射科人员认识到做好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职责,并根据放射科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文菊,徐丹.注重关键要素有效实施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0)

[2]孙政元,迟恒岩.综合性医院放射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J].当代医学.2009(03)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6

“污物”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在诊断、医疗、卫生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和服务对象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垃圾,这些废弃物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也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

1污物的分类

1.1生活垃圾

1.2感染性废弃物

指可能含有病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的废弃物,其浓度和数量足以对人致病。

1.3病理性废弃物

包括组织、器官、部分躯体、死胎和动物尸体、血液、体液。

1.4锋利物(锐器)

指能对人扎伤或割伤的物体,包括针头、皮下注射针、解剖刀、手术刀、输液器、手术器、碎玻璃及钉子。

1.5药物性废弃物

包括过期、被淘汰、压碎或污染的药品、疫苗、血清。

1.6遗传毒性废弃物

包括已明确的抑制细胞的药物,化学或放射治疗服务对象的呕吐物、尿或粪便。

1.7化学性废弃物

在诊断、实验、清洁、管理、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或遗传毒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如甲醛、摄影用剂、有机化合物等。

1.8放射性废弃物。

2污物的处理原则

2.1分类收集原则

减少有毒害废弃物和带传染性废弃物的数量,有利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

2.2回收利用原则

避免浪费。

2.3减量化原则

通过重复利用、粉碎、压缩、焚烧等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体积和数量。

2.4无公害原则:

废弃物的处理必须遵守环保及卫生法规标准要求。

2.5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分散的废物经分类收集后分别进行集中处理。

3污物的收集分类

①设置三种以上颜色的污物袋,黑色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用垃圾(感染性废物),直接焚烧的污物、放射性废弃物和其他特殊的废弃物使用有特殊标志的污物袋进行收集。使用的污物袋应坚韧耐用、不漏水,并首选可降解塑料制成的污物袋。

②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污物分类收集制度,所有废弃物都应放入标有相应的污物袋(桶)中,及时清运或在装满3/4时有人负责封装运送。

③锐器不宜与其他废弃物混放,用后必须稳妥安全地置入锐器容器中。高危区的医院污物建议使用双层污物袋,并及时密封。放射性污物应存放在适当的容器中防止扩散。

④分散的污物袋要定期收集集中。污物袋应每日运出康复室或科室,也可根据需要决定搬运时间,并运往指定的收集地点。不能移动未标明废弃物产生地及废弃物种类的污物袋(箱)应及时补充上新的同类的污物袋(箱)以供使用。应防止污物袋(箱)的泄露。

4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使用后的处理

①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等物品必须就地进行消毒毁型,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定点回收,集中处理,严禁出售给其他非指定单位或随意丢弃。

②一次性输液器(袋)、采血后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可放入专用收集袋直接焚烧方法的,必须用含有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浸泡60分钟(针筒要打开)后,方可毁型。

③一次性输液器使用后先剪下针头部分,用含有有效溴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60分钟以上,放入专用的收集袋即可;

④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建议使用毁型器进行毁型,含有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60分钟然后以上,即可回收;没有接触人体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毁型后即可回收。

⑤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定点回收制度,设专人负责定点回收工作。每个科室使用后加强管理,严防人为流失。凡参与一次性医疗物品处理的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并加强个人防护。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7

一。为此应了解什么叫电磁辐射、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及如何防范等知识。

一、电磁辐射

任何交流电路在其周围一定范围的空间内都会产生电场和磁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交替产生,人们把这种具有电场与磁场的作用空间称为电磁场。电场与磁场之间不停地作用、振荡、运动着,形成了电磁波。人们把电磁波由近及远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间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污染及其来源

(一)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通常是指人类使用产生电磁辐射的器具所泄漏的电磁能量流传播到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从广义上说,一切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影响的电磁辐射都属于电磁污染。从无线电波到远红外线及红外线,再到可见光、紫外光,直至X射线等放射性辐射都属于电磁波范围。这里所说的电磁污染仅指由无线电波产生的电磁辐射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二)电磁辐射污染源

电磁辐射污染按其来源可分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电磁辐射污染是由雷电、太阳黑子活动、大气层的电磁场、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造成的;人工电磁辐射污染来自各种人工制造的电子设备,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电磁辐射污染源。

人工电磁辐射污染源有六大类:

1.放电所致污染源。主要是送配电线、放电管、发动机、冷藏车、汽车、电气铁道、电器设备等。

2.家用电器。例如微波炉、电磁炉、电脑、电热毯、电视机等。

3.通信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对讲机、无线网络设备等。

4.工频辐射场源。主要有大功率输电线、电气设备、电气铁路等。

5.射频辐射场源。主要有高频加热设备、热合机、微波干燥机、理疗机、治疗仪、无线电发射机、雷达等。

6.建筑物反射。主要是高层楼群、大型金属构件等。

三、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电磁波长越短,对人体危害越大,微波的危害最为突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高频电磁场下,会引起头痛头晕、疲倦无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口干舌燥等。如果长时间在可产生微波辐射污染的环境下工作,会使大脑皮层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头痛、嗜睡、记忆力减退、精神不集中、食欲不振、脱发、嗅觉迟钝等。

微波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具有累积效应。当人体受到一次低功率辐射之后会造成某些不明显的伤害,经过4~7天仍可以恢复。如果在恢复之前又受到第二次辐射污染伤害就会积累,这样多次之后就会造成明显伤害。因此,那些从事微波工作并受低功率辐射时间较长的人,在停止接触微波辐射4~6周后才能恢复工作。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防范措施

防范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应把握三个关键环节,即远离污染源、缩来说,则应尽量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及缩短接触时间。

对电磁辐射的控制通常采取以下三种手段:

(一)场源控制。对产生电磁辐射的污染源进行严格控制,主要是根据匹配原理和谐振原理,把一些特殊的吸收物体放置在电磁辐射场源的一定范围内,将电磁波能吸收转化为热能。

(二)区域控制。在工业集中的大城市、新建扩建工业开发区和新兴城镇,特别是电子工业中心区域,应进行区域控制,把人工磁电场源相对集中,与居民区合理布局,保持能满足环境安全的防护距离。

(三)绿色电磁屏障。在人工电磁辐射场源四周栽植由低到高的绿色植物带,利用其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控制和削弱电磁辐射污染。

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防范电磁辐射污染呢?按照“远离污染场源与缩短接触时间”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启动电视、微波炉、电烤箱、电磁炉时,应侧身操作避免面部正面受到电磁辐射,有遥控功能的应尽量用遥控开关。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8

上篇:认识核辐射

3月11日日本9级强震发生之前,人们对核辐射知之甚少。事实上,核辐射技术在近展迅速,并已广泛应用于核发电、农业育种、物理探矿、辐照食品加工与灭菌、疾病治疗、考古及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加之,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核电列为重点项目,因此关注核安全,了解核辐射的相关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什么是核辐射和放射性污染

核辐射也常称为电离辐射。它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时,释放出的微观粒子流,如α射线、γ射线、中子等。

放射性污染是指人体、物体、环境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的现象。

辐射照射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天然辐射照射

据毛秉智教授介绍,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就存在辐射,包括来自空间的宇宙辐射,来自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来自吸入或食入并滞留在体内的放射性物质的内照射。正常情况下,人们受到的天然辐射照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毫希沃特,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希沃特,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希沃特,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希沃特,食入为0.3毫希沃特。由此可见,在天然辐射中氡是最主要的照射来源。这些天然辐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此外,乘坐飞机已成为时下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以从北京到纽约为例,飞行时间约为10小时左右,这时人体也会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其中飞行员、飞机乘务人员所受的辐射会更多一些。

人工辐射源的辐射照射

除天然辐射外,人类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人类的活动,如因疾病诊断和治疗所受的医学照射、由于从事放射性工作而受到的职业照射、核试验和核武器生产造成的照射、核电站及核燃料加工过程中引起的辐射、重大核事故和辐射装置事故所造成的公众照射等。与天然辐射的微量和普遍性相比,这些人工辐射源照射一般不是恒定水平的照射,涉及的人群有特定范围,且受地域和防护水平的影响。

电离辐射并非“一无是处”

“电离辐射除了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外,在医学上的应用也相当广泛,甚至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如癌症治疗中的放疗。”毛秉智教授解释说。在医学检查中,医用x光检查、Ct等项目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tipS:不必过于担心核医学检查的安全性

提到放射性核素很多患者闻之色变,甚至一些对核医学不太了解的医生也有恐惧心理,其实放射性核素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恐怖,核医学包括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和标记免疫检测。其中,标记免疫检测是在试管里进行的,不会与被检者有任何接触,所用试剂量极小,不会给受检者带来任何影响受检者一次核医学显像检查所受到的辐射剂量,等于甚至低于一次X光胸片检查、

哪些情况可导致核辐射事故

据毛秉智教授介绍,可导致核辐射损伤发生的情况有核武器爆炸、核事故或辐射装置事故。随着科技发展,核辐射技术的和平应用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核电站、研究用核反应堆、核燃料加工厂、核燃料后处理厂、大型辐射装置、各种放射治疗机和加速器等辐射源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一旦出现意外或违规操作,发生核辐射或其他辐射装置事故的事例并不少见,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作为我国放射医学资深专家,毛秉智教授曾前往当地进行考察。该核事故使得大量救援和应急处理人员受到核辐射,500多人住院诊治,134人诊断为急性放射病,28人在受照3个月内死亡,大片国土受污染,大量民众搬迁。

除了核反应堆事故,国际上还先后发生了多起核燃料处理或回收事故、加速器事故、放射治疗机事故和辐照装置事故,以及辐射源丢失事故等。这些事故都可能使相关工作人员受到过量的核辐射,危及健康。

核泄漏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

“核辐射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照射伤害人体健康。泄露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所受照射剂量的大小。”毛秉智教授指出。一般来说,参与现场救援的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职业活动,遭受体表或体内的放射性污染,进而导致较大的剂量照射,而普通人群则会在受到放射性烟云照射,或食用受辐射污染的食物饮料后,受到较低剂量照射。

外照射与内照射

由放射源或辐照发生装置释放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为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经由空气吸入、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对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照射,为内照射。

核辐射可造成两类伤害

无论是外照射还是内照射,放射性物质通过发出的射线照射人体,损伤细胞,从而造成两类伤害:

确定性效应

如引发各种类型的放射病、皮肤损伤、呕吐、生育障碍等,这类效应要在受到较高剂量的核辐射时才会发生。此种效应有剂量阈值,超过阈值效应就会发生,照射剂量越大,病情越严重。

随机性效应

如发生各种癌症、遗传疾病等,这类效应没有剂量下限,但发生的时间,至少要在受照数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受到的照射剂量成正比。目前福岛核电站厂区外的剂量水平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

虽然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但若剂量不高,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进行修复。这种修复作用程度的大小,既与原初损伤的程度有关,又可能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下篇:过量核辐射的防范与救治

尽管日本福岛与我们相距遥远,但这次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却让许多人对核辐射有了一定认识,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核电站周边的人们。在这里,毛秉智教授针对核辐射的常见误区,逐一进行了解释。

走出核辐射的4大误区

误区1:遭受过量核辐射一定会致癌

毛秉智教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引起的担忧至今仍未消退,之所以许多人谈“核”色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出自人们对于“遭受核辐射会致癌”的担心。事实上,核辐射可能致癌,如可能引起白血病、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但却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也就是说,并非所有遭受核辐射的人都会患癌症。核辐射致癌通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白血病研究为例,爆炸后的10年左右白血病的患病人数确实比爆炸前有所增加,但爆炸前广岛也有一

定数量的白血病患者,可见核辐射并非致癌的惟一因素。

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不良生活方式、遗传、感染、化学污染、辐射等。其中辐射并不是很强的致癌因素,相比较而言,室内装修污染中的化合物,如苯、甲醛等具有的致癌性则更强,众所周知的二恶英也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误区2:过量核辐射难以防治

毛秉智教授:目前对于仍坚持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的人员,可以通过加强防护、缩短工作时间、及时轮换、随时监测等手段来避免核辐射可能造成的辐射损伤。从目前的临床研究来看,核辐射损伤不仅可防,而且可治,综合对症治疗是救治急性放射病的有效方法。受照剂量在600cGy左右的患者可以治愈,主要治疗措施有促进造血恢复、抗感染、抗出血、纠正代谢紊乱、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等。受到800cGy以上照射的患者因病情太重,目前只能延长存活时间,尚难救治存活。如何找到救治的有效方法,仍需深入研究。

误区3:抢购孕妇防护服、服碘盐可以防辐射

毛秉智教授:针对不同的放射性泄漏物质,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像抢购碘盐或孕妇防护服、穿高领衫等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起不到完全、有效的防护作用。此次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有碘、铯、锶等几种。普通防护服仅能阻挡放射性烟尘吸附在人体上,无法防范射线的照射。而对于核事故向大气中泄漏的放射性碘,服用碘盐是不起作用的,而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事先服用稳定性碘,才能防止放射性碘通过吸、食进入体内,并积聚在甲状腺中,起到保护甲状腺的作用。

发生核泄漏时,为避免受到核辐射,人们应掌握必要的防护技巧:①应尽量远离放射源,缩短近距离接触放射源的时间,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及时有序撤离现场;②尽量避免处在辐射烟云的下风向区域,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关闭门窗及空调、风扇等通风设备;③采用口罩、湿毛巾、布块等材料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④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用更换受污染衣物和洗澡的方式,来减少体表污染;⑤听从当地政府的安排,决定是否食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

误区4:我国海鲜可能受到污染,不可食用

毛秉智教授:自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以来,已经有多个国家对日本出口的食品采取了禁令。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确会对周边的土壤、水源、农产品等造成一定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此次核事故的持续时间和控制手段有关,尚待进一步观察。因此,在发生核泄漏的地区,人们应尽量避免进食、饮水,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安全的食物和饮用水。

对于国内在菠菜、莴笋等蔬菜上检测到的微量放射性物质,用水清洗即可消除,大家不必担心其安全性。至于国内民众担心海水受到污染,影响海产品的食品安全,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日本进口的海产品,在该事故发生后,会受到严格的检疫检测,确认安全后方可获准入境;二是我国近海生产的海产品,所受影响并不大。因为我国与日本福岛相距甚远,即便有一些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经洋流到达我国海域的可能性较小,即便有也属微量,不会危害到本土海产品的安全。

核辐射损伤可防可治

鉴于人们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担心,毛秉智教授强调说,“核辐射是可防的,过量核辐射可以通过医学诊断来判定轻重程度,而且是可治的,因此大家不必过于担心。”目前我国在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急性放射病是如何发生的

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射线照射,由此引发的全身,i生疾病,在临床上称之为急性放射病。一般来说,人体受到100cGy左右的全身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射线照射后,就有可能发生急性放射病。按照受照射剂量大小、临床表现和临床损伤特点,急性放射病可分为以造血损伤为主的骨髓型、以胃肠损伤为主的肠型和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的脑型急性放射病。

若是患上轻度急性放射病,辐照后几天可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失眠、食欲减退和恶心等症状,也有人会出现呕吐,但次数不多。若是患上中、重度急性放射病,辐照后数小时即可出现疲乏无力、心悸惊恐、头晕焦虑等表现,并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核事故发生时,一般民众发生急性放射病的可能性极低。

急性放射病的救治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核事故,我国根据核爆炸、核事故的致伤特点及受照人员早期应急救治需要,筛选了¨种防治急性放射病的有效药物,组建了核事故应急医学处理药箱,该药箱现已装备到相关医疗单位。”毛秉智教授介绍说。在这个应急药箱里,既有急性放射病预防药物和早期救治需要的治疗药物,还有放射性核素阻吸收和加速体内排泄的药物,以及早期对症治疗的药物。

若是怀疑自己患上了放射病,应到当地政府指定的核事故应急医疗机构进行咨询、诊断和治疗。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使用碘化钾片、普鲁士蓝、促排灵、褐藻酸钠等针对不同放射性核素阻吸收或促排药物,也可用催吐、缓泻等对症方法治疗。

碘化钾片 放射性碘进入人体后主要沉积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局部受到高剂量辐射,从而导致甲状腺癌等疾病。为阻止其进入体内,可提前或事先服用碘化钾,使甲状腺处于碘饱和状态,即使放射性碘进入体内也不会大量在甲状腺沉积,并能较快排出体外,从而保护了甲状腺。需要注意的是,碘化钾应尽可能在怀疑受到放射性碘内污染4小时之内服用,且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并与隐蔽、撤离等措施同时进行。

褐藻酸钠 当人体意外地大量摄入放射性锶、钡、镭等核素时,或在放射性锶等核素严重污染的环境内停留、工作时,应服用褐藻酸钠。褐藻酸钠在胃肠道内基本不吸收,它可与摄入的放射性锶作用后,形成褐藻酸锶盐随粪便排出。除放射性锶外,它还可与钡、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普鲁士蓝 若是人体意外地摄入、吸入大量放射性铯,或长期居住、工作于放射性铯明显污染的环境时,应服用普鲁士蓝。普鲁士蓝即亚铁氰化铁,口服后肠道不吸收,在肠道内能选择性地与摄入的放射性铯相结合,形成稳定的亚铁氰化铯盐,随粪便排出。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9

专家介绍说,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早期核辐射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接近光速呈直线传播。当发现闪光时,人员早已受到射线的作用了。早期核辐射能像×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能穿透几千米的空气层。当射线照射到人体、杀死细胞达一定程度时,人员就会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食盐、碱、食品和某些金属器具上,还会使这些原来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也能对人员造成伤害。它还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

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也越大。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也就是说,人体每接受1西弗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据我国核电安全专家介绍,根据我国的标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2.7毫西弗。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也并不会造成影响。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则可能致死。

媒体报道的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外部辐射量一度达到每小时1557微西弗。这个辐射量只相当于一个人接受十几次X光检查,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专家强调,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D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防治辐射也有“专业食谱”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备受关注,近日,全国一些省市出现抢购“碘盐”之风。专家强调,如果有人想吃碘盐预防放射性碘,一天要吃上2-5公斤才能达到所需的剂量。面对众多读者希望得到如何防治核辐射的求助,本刊请专家为大家开出了“抗核辐射食谱”:

蔬菜:多吃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海带、卷心菜,要确保维生素的摄入量,这对防治辐射损伤及伤后恢复均有效,如VK可减少出血,Vp减轻呕吐、恶心,VC使血细胞再生加速等。

肉类:多吃瘦肉、动物肝脏,注意减少脂肪的摄入,要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最好。还要注意摄入的蛋白质品质优秀,数量充足,以减轻放射损伤,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多喝绿茶,多喝蜂蜜水。

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生活中的辐射还有哪些?

其实,辐射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一些患者,也会受到核辐射,如放疗、同位素治疗、X光片等。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吸附;放射性废水;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06-02

为了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大多数国家利用核能,核能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在降雨淋滤或其他因素作用下,这些物质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渗透进入水系,改变水系酸碱平衡,使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增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有必要探讨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方法,以修复环境,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

一、放射性废水的特点

与其它污染相比,放射性废水的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放射性污染的永久性,一旦产生,放射性永不停止;

(2)放射性污染的不可改变性,自然条件无法改变放射性核同位素的放射性活度;

(3)放射性污染的累积性,放射性污染属于电离辐射,对人类危害效果具有累积性;

(4)放射性污染的不可预知性,公众对其无任何直接感受,从而无法采取躲避防范行动。

人们通过食物链将污染环境的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超过允许含量时,就会受害。由于铀加工排放的废水中铀的质量浓度一般在5左右,是国家规定的允许排放浓度的125倍,因此铀加工产生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3]。

二、放射性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处理放射性核素,不能改变其衰变辐射的固有特性,只能依靠其自然衰变来降低以消失其放射性。从本质而言,处理放射性废水有贮存和扩散两种方式,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法、膜分离法和吸附法等处理方法。

1、化学沉淀法

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氢氧化物、碳酸盐等化合物大多为不溶性化合物,因此能通过化学方法来去除,在大量絮凝沉淀条件下,其去除率更高。化学处理的目的,是使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转移并浓集到小体积的污泥中,使大体积的废水含有很小的放射性,从而达到允许排放标准排放于环境。

主要优点:费用低廉,设备简单,对大多数放射性核素的去除效果良好。

缺点:反应与水溶液的pH值、离子浓度、温度和时间等条件有关,操作条件较苛刻。

2、离子交换法

许多放射性核素在水溶液中呈离子状态,尤其是经化学沉淀处理后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阳离子,只有少数阴离子。因而用离子交换法处理此类放射性废水能获得较高的净化效率。

主要优点:处理设备简单,去除放射性废水的净化效率较高。

缺点:选择性不理想,容量有限,竞争离子干扰严重,需进行预处理。

3、蒸发浓缩法

废水中的大多数放射性核素是不可挥发性的,因而可用蒸发浓缩法处理废水,使其得到有效的净化和浓缩。将废水加热沸腾,废水中的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汽,随后经冷却凝结成水。废水中的不挥发的放射性核素,大都在残余液中,使得冷凝水中的放射性比原来的废水降低了很多。

主要优点:蒸发浓缩法的去污因数较高,蒸发残液的体积较小。

缺点:费用昂贵,蒸发设备易发生腐蚀、结垢等现象。

4、膜分离法

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物料无相变和适应性强等特点,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之一。

优点:能处理各种料液,处理质量高;过程可自动化操作;可再利用渗透液。

缺点:膜的相容性受多因素制约;膜的寿命较短。

5、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处理放射性废液,使核素吸附在它的表面上,从而达到去除有害元素的目的。吸附剂对分子、离子都可以吸附,对不同的核素有不同的选择性。吸附法工艺简单,去除率高,成本较低,方法有效。

6、其它处理方法

处理放射性废水还可用浮选、电泳、电渗析、反渗透、泡沫分离、氧化还原等方法,但由于存在处理技术及实际操作过程上的诸多问题,这些方法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核素吸附模型

1、参数模型

研究核素迁移时,分配系数是表示吸附平衡的量最常用的定量,定义如下:

式中、分别为核素在固、液相中的平衡浓度;、分别为液相体积及吸附剂质量。

常数模型的优点在于形式简单,迁移方程易于求解;缺点是它的一些假设在实际条件下往往得不到满足。

2、吸附等温线模型

该模型只考虑核素浓度对分配的影响。固-液界面吸附反应中,当吸附达到平衡后,、、、等吸附等温式常被用来描述核素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7]。

模型

当吸附剂表面只有一种吸附质,且只有一种表面吸附位SoH时,吸附量可表示为:

、、分别为平衡浓度、吸附量、最大吸附量,为吸附平衡常数。

模型

核素在固-液两相间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可表示为:

,为吸附平衡常数。等温线模型可以用来描述表面不均一或表面位吸附粒子后产生相互作用的表面吸附。

3、模型

核素在固-液两相间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可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代表吸附反应常数和表观反应级数。

4.模型

式中为平衡时液相核素离子的浓度;为平衡时最大吸附容量;为平均吸附自由能活度系数;为平均吸附自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