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5:49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

一、研究背景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是实现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先后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以数字化作为推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现代化技术支撑。县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经济社会单元,其政策落实和支持力度对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发展基础、对数字农业农村的认识程度与重视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据《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绿皮书》报告显示,成都市有6个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却没有县(市、区)进入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也从侧面反映出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待提高。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形势下,如何紧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成都市县域经济优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基础,以数字农业与生活、生态融合为拓展,着力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不断探索数字农业农村应用模式,营造数字农业农村新场景,积极推动数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极助推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走在全国前列意义重大。

二、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成都市以“四化同步”为发展路径,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信息化的意见(试行)》(成办发[2013]44号),市政府成府函〔2017〕94号批复的《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要求着力推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建设、“互联网+”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村光纤覆盖率已达100%,家庭住宅光纤到户覆盖率超过97%,光纤网络用户覆盖率、用户数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无线通信网络覆盖100%行政村,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规模中西部列第一,居全国第二,入选全国首批5G城市名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计算机应用率、网络覆盖率、从业人员智能手机覆盖率等指标均达到99%,蒲江县、成都天地网、都江堰青城茶叶、四川微牧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县域则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蒲江县整县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信息化助推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县获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大邑县以国家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以粮油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为基础,积极推进全县智慧农业发展,探索数字赋能的大邑模式;彭州市发挥蔬菜产业优势,建立蔬菜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获批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创新项目。成都市各县(市、区)发挥县域农业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特色模式与经验,为推动成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有益尝试。

三、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不足

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成都市没有县(市、区)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先进县(市、区)名单,没有发挥出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改革先行区优势。对标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结合成都市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定位,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存在以下不足:

(一)顶层设计支撑不足成都市市级层面制定了《成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6-2025)》,积极编制《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0-2025)》等系列数字农业农村顶层设计,为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指明路径。然而,在县域层面,县(市、区)根据自身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等情况编制县域数字农业农村专项规划或者专项实施方案的很少,顶层设计引领支撑作用不足。县域内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数字农业农村缺乏数据标准体系,各类数据没有形成统一归口,造成了星罗棋布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各涉农部门涉农数据未形成共享机制,涉农审批、涉农政务未形成数字一体化服务机制。最后,区域内涉农高校、研究机构、生产经营主体间未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使得大量数据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建设情况直接决定了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水平。成都市县域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采集硬件生产、创新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现有系统多为单一资源库,在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和政务服务等方面缺乏自动化、智能化的分析模型应用,集成、创新力度不够;三是网络运营成本还较高,使得数字技术在农业上应用还不够充分。

(三)数字农业融合应用不足数字农业的发展需要数字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整体协调推进,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营销、品牌打造方面来看,全市县域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应用还不够深入。在农业生产方面,数字化技术主要应用于设施栽培,但大田作物数字技术化应用水平则有待提高,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应用数字化能力还不足。在农业服务方面,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未建立,区域内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体库等数据资源体系尚未建立,未能形成高效的B2C精准社会化服务供给平台。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力度不够,整体上本土县级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以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为枢纽、镇(乡)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服务网点为终端的三级联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在农业品牌创建方面,县域内公共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运用新媒体、短视频app等宣传推广县域公共品牌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新业态培育方面,线上会展、文创农业、休闲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数字技术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新业态的提升作用。在数字化监管方面,目前县域内农产品数字化溯源体系较完善,但是在投入品、农机应用等监管方面,数字化应用水平待提升。

(四)数字生活新场景营造不足县域内党建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村党组织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网上党课、线上培训的较少,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还不高。镇、村卫生系统采用线上挂号、线上支付医疗费用等应用不足,农村医疗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捷程度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县域内农村地区开展数字教育和教育资源共享的较少,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形势下,开展线上教育的短板在远郊县域的农村地区表现突出。

(五)配套保障不完善首先,县域数字化人才不足,村级数字化技术队伍培训不足,农村电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欠缺且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其次,针对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发改、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在涉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时还未形成政策合力,对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支撑还不足。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目前县域内数字农业农村专项资金投入还较少,仅依靠市级物联网示范基地项目,县域配套投入还不足以支撑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县域主动引导,鼓励社会多元投入的金融机制还未形成。

四、成都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建议

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立足成都市当前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根据各县(市、区)的社会经济、产业优势、数字化发展基础等条件,为探索打造符合国际化城市发展定位、体现成都特色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路径,助推成都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衔接《成都市数字乡村发展规划(2020-2025)》,紧紧围绕县域发展实际和优势,制定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定位、方向及路径,制定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系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探索制定农业农村数字标准体系,形成可共享、可应用的标准数据。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整合各域各类各型政务及业务数据系统,打通多部门互联互通,推动农业数据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使数据形成合力,实现开放共享。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二)构建数字农业支撑体系推进物质装备改造与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支持大数据应用和云端海量信息处理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推动无线宽带网络全域布局,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提升农村网络覆盖水平。继续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程,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数据自动化、智能化采集。强化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研发推广适合各种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无人旋耕机等智能装备,推进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强化技术创新与软件集成。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前沿技术,联合开展数字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打造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资源相关数据库,强化大数据平台集成研究,加快推进多部门涉农信息、涉农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应用,促进农业资源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建设政府服务监管平台,推动数字化服务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构建基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智能装备应用及管理系统,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

(三)推进数字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农业数字化生产管理。强化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搭建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强化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管理智能化建设,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加大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计划、农事操作、加工仓储、财务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加快推动耕、播、收全程机械化建设,积极推动适宜性数字技术在中药材和特色果蔬产业生产环节的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化服务。围绕农资、农机和农技服务,加快整合现有数字农业相关信息系统与app,强化运用推广,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数字农资”建设,探索按需送货、因地配肥、技术到户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提升农资物流管理智能化和农资服务精准化。加速农技推广数字化建设,大力推动专家在线诊断、远程会诊、农技在线科普等农技数字化服务。集聚行业力量,搭建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农机销售、农机服务提供在线供需对接撮合,加强农机调度与作业监测,提升农机利用效率。创新农业数字化营销。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提升,建立产后设备数字化共享服务网络,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加工状态、仓储环境、物流位置等信息,提供供需匹配、冷链监控等服务。加强农产品营销大数据库建设,开电子营销数据监测分析,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监测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构建数字农业品牌。统筹区域行业资源整合,开展数字农业品牌建设示范行动,着力建设品牌营销工场,推动数字农业大品牌打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强化品牌宣传、展示和推介,健全数字农业品牌防伪机制,提升数字农业品牌知名度。全方位提升对行业领军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速行业领域核心企业集聚、抱团发展,加快构建县域数字农业产业生态圈。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以现有数字农业融合示范项目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分化、嫁接、重构农业新的生产经营主体或服务组织形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文创农业、康养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农业私人定制等基于互联网的农业新型经营模式。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推动传统农业数字化改造,扩展休闲文创农业表达形式,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创新农业数字化政务监管。构建涉农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指挥统一、多部联动的应急处置平台,提升对突发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应对能力,切实提高农产品安全的保障水平。依托农业资源一张图,重点加强粮食产业生产情况监测,提升农业资源及产业发展数据收集和管理水平。

(四)营造农村数字化新场景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信息化技术改造、升级乡村生活方式,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党务党建、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文化、政务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网络化管理体系建设,创设数字乡村新场景。推广“互联网+党建”,逐步实现信息、政务运转、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探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大力推动在线预约挂号、快捷支付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积极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文化服务普惠共享,探索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推广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文化资源覆盖面。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庄改造;生态;效率

数字技术改造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农庄的农业资源、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客源管理等的科学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技术对农庄的改造,促使传统农庄规划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得到解决。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博远农庄为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规划,探讨传统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1数字技术对农庄改造的启示

1.1促进农庄规划的科学化由于农庄改造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分析整理,所需基础资料数据量大,涵盖面广,而传统农庄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数字化,数据缺乏高效管理,造成许多数据丢失和数据变动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对规划方案造成了影响,并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农庄进行科学化的规划改造。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农庄进行改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空间、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运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反映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描述地理信息的动态演变,时空建模,分析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最终进行科学决策[1]。

1.2促进农庄管理的智能化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数据都是农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参考信息,农庄可据此对农作物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农庄管理者可在物联网终端上浏览智能温室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从而进行精细化种植。通过屏幕便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其量身定做灌溉和营养计划。依托于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农庄创新,建设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的特色农庄,才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享受真正的绿色生活,向往智能化的生活环境[2],提高城市生活的服务效率[3]。

1.3实现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就是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社交网络、app等终端工具和方法,实现数字反馈的时效性。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农庄应将与客户的线上交流活动与线下跟踪活动相融合,做好线上的客户意愿咨询与线下交易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生态农庄与客户及潜在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效率。这便要求生态农庄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社交网络平台来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4]。外地客商也可通过物联网终端平台上浏览大棚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溯源清晰。

2数字技术在博远农庄改造中的应用

2.1前期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基础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所以对博远农庄改造项目规划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数字化收集与处理主要分为: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即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即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处理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点,依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1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对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规划、远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改造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规划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从而有效地提升农庄改造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这对我国城郊农庄再建乃至相关园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闽北地区有众多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占地广、跨地形地貌程度高。南平下辖市邵武市博园农庄的土地现状比较复杂,除农场建设用地、交通工程用地外,草地、林地、耕地、滞留用地、滩涂地、水域面积都较大———即使规划中最少的交通用地亦有2.43hm2,仅占总面积的1%;此外,整个农庄的景观资源也需要重新分析,譬如山泉水稻田共计121.5hm2,它既包含了水域部分,也包含耕地部分。这些分析很多重叠,将交错的数据整合与再分配是改造过程中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数字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而进行权重配比,譬如,交通工程用地需要考虑避让生态景观、连接主要景观外,并且考虑客源的分布,对南平市及各辖市乃至省外旅客成分进行历年数据比对与预测。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后期验证,单从目前的农庄经营效果来看是初步成功的。这些分析中很多如客源分析都是数据共享的,通过网上便可查询,非常便捷。

2.1.2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空间数据与相应分析。同时,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提取和分析,并且在相应的系统中,构建完善的空间层面的数据库。由此,设计双方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提取和查询,并且对各个数据可以进行全面、长期的统计,这样对工程的操作、编辑、提取及输出等工作的开展和后期的管控提供了重要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博远农庄设计前期,利用地理3S技术对农庄原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如arcGSi提供的坡度、坡向测量算法等对场地进行了虚拟测量,这些都已经是常规的数字技术手段。这些数字技术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农庄,并且往往没有数据记录史的对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经之途。甚至一些简单的测量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协助完成,非业内人士也完全可以进行测量,数字化相应带来的即是大众设计参与度的巨幅提升[5]。平面数字与空间数字的结合也可应用在如农庄工程样式与材质的选定的前期多个方面。利用au-toCaD3DS、3dsmaX、Quest3D、2Dshaper、SketchUp等软件,构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材质编辑器的形式,对其样式及材质进行全面的选定,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同样,平面数字、空间数字各自内部的相互叠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农庄内的博物馆就采用了参数化建筑建模,这就是将平面数字联系、集成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6],虚拟现实手段在这些多重数字的集中处理方面是极为擅长的。

2.2中期效果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景观处理是数字技术在农庄再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利用网络信息处理的形式,对农庄景观进行全面的虚拟、描述和处理。整个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种展现形式:静态效果展示、动态效果展示。

2.2.1静态效果展示主要是以农庄的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景观效果展示为主,利用3S技术,可以对庄园内的园林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其后工程施工与维护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经过前期的资料数字化原始收集与简单处理对如水的酸碱度、硬度、导电率等自然条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包括农庄内农作物的植物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期的数据使用上非常便捷。农庄设计中反复比对果园与农田的分割、用数据论证设计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旅游景观需求,这便是景观效果展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应用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景观效果在数字与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虚拟展示。因为还有后期实景数字化,故不赘述。

2.2.2动态效果展示主要是在时间轴线上利用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农庄原生资源的变迁、农庄次生绿地的发展、农庄长期建设的情况,实施动态预测与模拟。以博远农庄为代表的闽北地区的庄园都背靠大山,有河流穿过,这对农庄绿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自然优势亦是规划挑战。除此之外,将整个庄园的排水排污系统重新规划,利用arcGsi技术建立水系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效果,既能保证污水的快速流通,又能保护旅游景观效果不受太多影响。两种形式的效果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如涵水条件,它既要考虑静态的一些水源特征、储量,又要考虑月降水量分布、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等等,这些没有数字的支撑很难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设计的细节。

2.3后期实景的数字化采集与管控

2.3.1农庄实景的数字化农庄的实景数字化主要是指:将庄园风景的真实图像,通过利用图像化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表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其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取。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形式,对其图像进行全面的技术化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中的作用。在动静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景数字化,强调的是整个循环方法的再验性,这便是区别于中期图像处理的地方。在博远农庄的前、中期景观数据收集、处理中,没有套用类似农庄的效果模板,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拍摄、航拍图像的再处理,以此演示设计效果。这样不仅便于甲方理解设计方案,也让后期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得到提前校验。

2.3.2农庄工程后期对旅游景观效果的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承接上述的实景数字化处理,对其相应的图像全面过滤,并进行艺术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隶属函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全面的视图进行输出,可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以此提升农庄建设和设计的效果。农庄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长期经营(博远以一年为近期规划,五年为中远期),这样的虚拟手段不仅可以更真实地接近实际情况,也是旅游宣传的一部分。2.3.3农庄后期管理的数字化这一部分虽未彻底完成,但依然对其他项目具有参考意义与启发,故一并罗列。农庄的后期管理除了常规的旅游、经营管理,更要强调的是不断监控客源地、客流量、农庄内旅游路线、消费组成等,对相应的农庄部分进行调整;景观的监控则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依照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长期的评估,并加以干预改造。依照前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形成的数据库,在后期可以帮助构建评价体系并做多维参照,这样构成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论,可以永续循环以求动态的数字稳定、农庄兴盛[7]。

3小结

新型的观光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笔者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于农庄改造的启示,并以南平博远农庄改造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后期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改造中来,也必将对新型观光农庄的发展,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汪成亮,温鑫.智能环境下分布式Rete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7):1893-1898

[3]席晓晶.“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5]蒋文燕,栾汝朋,朱晓华.基于VRmL_arcGSi的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10,9(29):1715-1723

[6]宣千云.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J].江苏建筑,2012(6):111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期

公司产能释放正逢其时,未来几年业绩增长有充分保障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二次设备行业有望步入历史性景气高峰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发改委的要求,08年11月14日,国家电网提出了未来2-3年投资规模、投资重点和相关建议。国家电网预计未来2-3年内投资规模将达到1.16万亿元。

按照06年国家电网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计算,国家电网“十一五”的投资额度为1.2万亿元,其中,06、07年分别完成投资1893、2254亿元。08年国家电网计划完成电网投资2520亿元,扣除06-08年电网投资6667亿元外,09、10年国家电网的投资额度约为5500亿元,平均每年为2750亿元。

此次国家电网计划将未来2-3年的电网投资额度调整为1.16万亿元,如果理解成09-11年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未来三年平均每年至少投资3866亿元元,比原计划增加约1116亿元,电网投资迎来爆发式增长期。

一般情况下,电力设备行业投资规律是电厂建设先行,接下来是电网建设,在电网建设初期,电网运营商对一次设备需求高涨,而在电网建设中后期,则对二次设备的需求加大。考虑到08年底电网投资已经开始加大力度,因此,我们判断电力二次设备子行业将在09年底开始步入历史性的景气高峰期。

变电站自动化前景广阔数字化变电站是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上百家企业在从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其中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面向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从企业规模和竞争实力方面来看,行内的主要生产厂商有国电南瑞、南瑞继保、国电南自、许继电气等,这几家公司合计占有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市场(包括1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这几家公司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竞争格局,新厂商进入壁垒相对较高。

如果按每年4700亿元的整个电网投资规模看,估计与高端保护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有关的市场需求每年至少在120亿元。因此,产品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2007年开始进行全国数字化变电站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在未来五年内,我国每年对变电站自动化产品与系统的需求约80亿元,随着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发展完善,2年以后该领域市场规模可达8亿元以上,并逐步达到40亿元左右。

在变电站自动化产品市场领域,国电南瑞在高电压等级变电站监控市场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超过40%。同时,在数字化变电站方面公司优势明显。08年以来,公司在数字化变电站领域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其中在广东电网2008年变电站技改批量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15座变电站的数字化改造工程,为今后公司在南方电网乃至全国的数字化变电站系统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受益城市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大批城市开始筹建轨道交通。据有关资料显示,至2015年的规划线路长度是2400公里,投资规模近7000亿,截至2008年11月已完成了1000亿元投资。根据经验统计,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中,车辆信号、通讯、屏蔽门、防淹门、视频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环境与机电设备监控、电力监控、综合监控等二次设备约占总投资的5%。据此推算,在2010年以前,轨道交通自动化每年约有80亿元的市场容量,而轨道车辆和机电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不低于70%的要求,使得国内优势企业更能享受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同时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电力自动化监控、环境与设备监控核心技术和综合监控系统等工程设计、实施技术的单位,同时具备大型系统集成开发能力和经验。其前身也是我国最早涉足地铁自动化监控的系统供应商。先后在广州地铁2号线、南京地铁1号线、重庆轻轨较新线、北京地铁5号线、广州地铁4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深圳地铁2号线、上海地铁10号线、伊朗德黑兰地铁项目中成功应用。公司是国内首家将城市轨道交通电力

监控系统国产化的供应商。

农村电网自动化增长稳定

农村电网自动化公司在2007年5月向南瑞集团新购买的业务,产品主要包括on2000配网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110KV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站自动化产品、五防产品、为各主站的节点子站提供自动化的装置,该业务增长一直稳定。

国电南瑞原有业务主要集中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的高端领域,南瑞集团的农电自动化业务属低端领域,主要为地调、县调、110KV以下变电站及配电终端提供自动化产品,因此,收购该业务可以与公司原有产品形成很好的互补。同时,也有利于公司适应当前电力企业招标要求,整合市场资源,降低营销费用,获取更大市场空间,增强国电南瑞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国电南瑞产品应对不同招标模式的灵活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国电南瑞在国内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地位。

农网自动化产品适应国家建设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需要。近年来,为积极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的需要,农网建设与改造投入不断加大,农电自动化系统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大,市场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公司农网自动化产品仍会保持平稳增长。

公司未来业绩有保障主力关注度持续上升

在电网投资加大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国内三大高端开关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产品受益最大,同时,公司产能释放正逢其时,未来几年业绩增长有充分保障。预测09-10年epS为0.67和0.86元,目标价为28元。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4

城乡“数字鸿沟”不容忽视

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向东在接受《中国信息界》采访时表示,进入数字时代,我国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首先就是城乡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表现为城乡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撑平台、信息技术渗透率、数字化应用条件与水平、应用主体的素质与技能等多方面的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始终存在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接一轮的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时候,城乡之间技术更新的不同步,更容易出现已经有所缩小的城乡数字鸿沟再次拉大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月23日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其中,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2017年到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7.72亿增长至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73%,特别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11.9个百分点。网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接续推进,城乡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仍然明显。比如5G,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数达到3.55亿户,千兆用户规模达3456万户。但目前5G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刚刚开始接入县域,而乡村才实现4G普及;再比如互联网普及情况,虽然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在逐年缩小,但目前农村地区不足60%的普及率与城镇地区超过79%的普及率相比,显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是建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互联网普及就可以了,还要应用起来,在这方面城乡差距更为明显。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赵文景对《中国信息界》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和挑战还在于数字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的“使用”上,即存在城乡数字使用鸿沟,也就是在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如农村地区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相对不足,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低于工商业,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对数字设施的使用能力相对落后,农村的精准化、数字化治理同样不及城市地区。显而易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在乡村。为此,国家将发展数字乡村作为国家战略,加强规划。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设立了“十四五”期末及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35年,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当前的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提出到2023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络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不足

国家对数字乡村发展作出了规划,制定了发展目标,那么,要如何推进?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发展数字乡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以农村电商为主的乡村数字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今年5月底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显示,在乡村经济数字化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互联网平台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2020年超过10%的农产品零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距,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变成不是一件单纯在数字化上发力即可奏效的事情。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综合施策,特别需要针对数字乡村面临的挑战,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办法。售额来自网络销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帅对《中国信息界》表示,在部分地区数字经济对促进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淘宝村为例,从最初全国只有3个发展到2021年突破7000个。很多农村呈现出了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目前乡村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仍明显落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数字经济在农业的渗透率仅占农业增加值的8.9%、远低于工业21%和服务业的40.7%。中泰证券今年4月题为《农业数字化专题研究:助力农业的一场“阳谋”》的报告指出,虽然我国总的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数字经济农业渗透率刚刚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距离高收入国家12.5%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数字经济在乡村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可能加剧不同地区间的城乡数字鸿沟。据《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数字水平发展较高的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全国三分之二的县域仍处于数字乡村发展的中等及以下水平阶段,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亟待提高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5

传统的设计技术只是简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数字化设计技术则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来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降低产品的设计成本并进行后期的维护。对于农业机械的设计来说,它有着广阔的市场,而且可以设计的种类非常多,但是农业机械的设计一般都没有使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所以长期以来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相对较低。而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使农业机械设计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使设计出来的农业机械更加完善。目前,农业机械的种类相对固定,功能没有太大的改变,而且没有过多的创新。比如,在播种机的设计中应该考虑根据不同的播种对象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即可以分为条形播种机和精密播种机,要根据不同的播种条件来进行相关的设计。另外还可以按照播种机工作原理的差异设计机械式和气力式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技术能够将这些种类进行区别设计。将数字化设计技术运用于农业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将会使农业机械的种类更加丰富,使同一种类的产品有不同的功能区分,完善目前农业机械设计的不足之处,使农业机械能够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运用。

二、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设计的前景

由于现今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相对落后,所以数字化设计技术必然在农业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可以将虚拟技术运用于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农业机械设计协同设计以及在农业机械的设计中注重增强创新意识,下面将对这些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运用前景进行详述。

2.1将虚拟技术运用于农业机械设计中

虚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生成产品的三维图像设计,通过虚拟技术可以使设计人员更加清楚地了解产品的形状,另外虚拟技术可以对机械运动进行仿真模拟,即可以模拟所设计的产品的功能,这样就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进行改进,更大程度上保障了产品设计的可行性。通过虚拟技术还能够加快产品设计的速度,完善产品的质量。

2.2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农业机械设计协同设计制造

在农业机械的制造过程中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能够最大程度提升产品的可靠性,降低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和设计时间。利用这一技术能够使设计方案得到较快地更改,避免不够完善的计划造成生产成本浪费。

2.3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设计

现今的农业机械种类和样式差异不大,没有较大的改良,所生产的农业机械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要,而且作用较单一,如果能够对农业机械进行创新设计,那么将会使农业产品的种类更加完善,并且能够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率。数字化设计技术可以较快捷、可靠地帮助研发人员设计出不同的农业机械,这将是未来农业机械的设计的必然发展方向。

三、小结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6

中图分类号:G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20-02

河南数字电影院线建立,是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制定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必须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数字化流动放映为龙头,以实现2131工程的放映目标。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内容新、质量好、品种多的优秀国产电影,其宗旨是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发展规划的实施。

一、河南数字电影发展分析

从2006年起,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四年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承诺办好的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十大实事之一,全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由广电、发改、财政部门参加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领导小组。各省辖市、县也都把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作为当地党委政府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来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在政策方面,随着国家政府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地完善和转变,电影行业的主管部门将会从现在的文化部门和广电部门双重管理的现状转变为广电部门专职管理,河南数字电影院线将会享受着更多更大的政策优惠,有着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扩张能力。

二、数字电影优势特点分析

(一)数字电影定义

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现阶段,我国数字电影发行放映以影片数据输入盘、硬盘传输方式为主。目前数字电影的主要形式有两种,高端的数字影院可更好地展现视听效果,而低端数字电影放映则针对农村和社区,它强调的是存储的方便性,因为放映所需要的数字文件较小,所以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二)数字电影特点

数字电影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媒体,因为它有着电视、报纸、广播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像电影画面气势磅礴、质感好,声像俱佳;费用极低。而且数字电影院的观众是老少皆宜,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也是许多商家的目标消费群体。所以,只要将电影观众和广告受众锁定一致,广告到达率是很高的。数字电影广告是指将企业产品广告或宣传片在电影放映前播出的广告。数字电影广告因独具特色和优势尽显而备受众多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和青睐。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户外pop是世界公认的五大广告优势媒体,在一些国家,电影广告的营业额排在第一位。近年来我国电影广告业发展得很快,中影大片随片广告竞标的做法说明电影贴片广告已步入规范成熟。对于商家来说,多一种媒体,多一种选择,电影广告在中国已经成为广告主流媒介,数字电影已经成为广告新载体。

(三)数字电影的优势强制观看,电影放映环境的封闭性和声光电结合的广告信息的快速传递,开机必播的广告信息,观众对广告的关注度极高,近乎100%的收视率。河南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化覆盖,全省1600个数字放映队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电影频道。贯穿全年的数字电影城乡放映活动的开展,近千部数字电影国产优秀影片的播放,又是一个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媒体。

(四)数字电影广告优势分析

河南数字电影院线覆盖整个河南省并可根据客户指定社区、城镇、农村随时进行流动放映。广告形式如下:

1.无障碍公益、文明行为推广:“数字电影文化广场“项目是一个新兴的数字电影流媒体,搭载数字电影院线全国的发行和放映平台上,主要面向全国二、三级城市,将数字电影免费引入到全国文化广场、社区、学校以及广大农村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沟通。广大消费者、受众群从心里不排斥、乐于接受!

2.精准广告投放: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任意挑选国内某一个省份、直辖市做投放,涵盖到每一个县城、每一个社区,及可辐射周边的每一个自然村。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订制目标放映受众。如:中高端产品-城市社区/广场;低端产品-远郊区县及农村;针对性产品-大/中/小学;完全定制配套广告投放,真正做到:无处不到,精准性广告宣传!让每一分钱的广告投入都是真实有效的!

3.现场调查:设立调查问卷对客户品牌及产品进行有效的调查,对其进行及时掌控、反馈及监督。

4.简单宣传:客户进行线下活动时在放映现场可派发宣传单册/Dm及产品试用装等;

5.现场促销:组织专家团队或者由客户直接进行现场促销,可以根据节日、特殊人群、消费层次的不同开展不同的促销活动。

6.完善的广告监播体系:电影贴片广告监测:

(1)现场监测报告:放映场所、广告商、放映员、观众四方代表签名的电影及广告放映监播单。

(2)现场拍摄的数码照片反馈。

(3)数字电影设备GpS全球定位,适时把握放映情况。

(4)第三方监测: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数字电影中心iC查询数据,数字电影中心场次数字查询系统。

三、河南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在数字电影放映市场上,分为固定院线和流动院线两大类。流动院线又分为商业院线与公益院线两类。同时随着国家对电影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代表着电影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数字电影市场更是极为重视。

1.固定电影院线市场

河南省电影公司。1984年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2002年,以河南省电影公司控股成立了“河南省奥斯卡电影院线有限公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自建影城为主,联营加盟为辅的放映、发行经营管理模式。奥斯卡电影院线在全国院线的排名由成立之初的第29位升至第10位。目前正常经营的奥斯卡影城32家、银幕123块、座位27217个。2008年营业收入9183万元,利润总额909万元,企业资产总规模达12460万元。

省辖市级电影公司。截止到2009年3月底,河南省18个省辖市级电影公司都在持续经营,70%的电影公司仍以电影放映为主,除三门峡、济源电影公司加入星美电影院线外,其余省辖市电影公司皆加入奥斯卡电影院线公司。省辖市级电影公司中南阳、信阳、平顶山、许昌、三门峡等经营状况较好,2008年票房收入均超过100万元。开封、驻马店公司经营状况较差,基本的电影放映设施已不存在。

县级电影公司。大部分已不能正常持续经营,县级影院放映大都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其收入来源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生放映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出租房产设施。县级电影公司80%属于事业单位,20%属自负盈亏的企业。但自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以来,县级电影公司逐渐向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上转,在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的领导下,重新组织人员进入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乡镇一级的电影放映基础设施从目前情况看已基本不存在。

由于历史原因,近年来河南省的电影院、剧场等文化设施呈现萎缩和消亡现象,全省大中城市电影院也有新增和改造,但电影院放映方式仍以放映胶片电影为主,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二级市场数字电影院线开发前景可观。基层群众的观影条件和观影质量十分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固定院线市场的疲软却给流动院线的市场极大的市场占有机会。

2.流动数字电影院线市场

我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和放映队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了19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共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622套,其中国家配置1246套,院线公司自购376套;农村电影放映队2600支,其中数字电影放映队1622支,胶片电影放映队978支;农村电影放映员4800人,其中数字电影放映员3200人,胶片电影放映员1600人。院线公司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是郑州、洛阳、焦作等9个市的院线公司,是由市电影公司出大股牵头,所属各县(市)电影公司及个别自然人参股组建的院线公司;第二类是济源市这样以一家民营演出公司为主体,多名自然人为股东组建的院线公司;第三类是开封县这样由多名自然人入股组建的院线公司(即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各院线公司主要负责经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服务、数字影片传输服务、放映设备维修和经营等。郑州、洛阳、济源、焦作、许昌、驻马店、信阳7个市,全市乡镇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100%,其他省辖市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60%以上。

四、整合数字电影资源打造文化产业航母

河南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全省下辖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2123个乡镇、48000个行政村,河南省人口9800万人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前列,其中城市人口3000万,农村人口6800万。根据河南省的面积、人口、电影市场份额、观影人次、观众需求分析,1600多个流动银幕,河南目前在全省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网络覆盖已经形成。

在全省范围内整合数字电影院线资源,开展流动放映活动,实现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网络对全省各地区的无缝覆盖、高频次放映、独占性资源垄断、构建统一的流动性放映平台。

(一)政策整合资源

目前全省流动数字院线,都是国有资产,有少数民营资本入股,以新农村院线为主,规模也都局限在各地市农村市场,以放映一场电影政府公益补贴100元,生存状态艰难,大都是松散经营,缺少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目前根据政府要求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地完善和转变,电影业由广电部门统一管理,特别是数字电影资产的也有文化部门转移到广电,这就给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政策依据,可以规划一个以公益养公益,数字电影设备可持续发展的资产保值存量管理标准,制定一个放映模版,影片采购统一,广告价格统一,设备管理统一,公益补贴统一,整体合一的运营管理模式。

数字电影院线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军影视界,尤其是数字电影的发行和放映环节,国家政策更是大力扶持的,国内一些民营资本几年来也是大举进军电影界,所以国家政策方面的风险为零。

(二)市场整合资源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农林生态;景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S73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12.066

1农林生态景观的发展现状

目前,各国的生态景观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景观园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例如,德国的“乡村旅游”、“市民农园”,意大利的“农业旅游”,英国的“田园城市”,法国的“城郊农业”,波兰的“果菜园”,美国的“广田城市”,加拿大的“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公园”,马来西亚的“部级农业公园”,这些都是农林生态观光园区发展的典范国家。通过最新的农业科技把农、林、牧、渔、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新型农林生态观光园区,从而改善和丰富人们生活居住休闲的环境。通过对各国农林生态景观园区发展和建设的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农林生态景观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一些实际经验。

2城市郊区建设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生态观光和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使用现今的高科技手段改造原有大自然环境特征,为人们展现一种新的自然环境,做出一种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是现今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农林旅游、高科技农业林业园区都在不断建立和崛起。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作为我国农林业的转型升级,把城乡园林和农林业现代化融为一体,达到尽快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3观光园区的种类

3.1农业主题公园

我们通过对主题公园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其大多数园区都是利用当地农业景观为基础。建立和规划起综合观光旅游景区,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以及休闲娱乐集中整合为主题公园。它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旅游、度假、休闲、农产品、娱乐等设施。在园区内可展示名优产品,并且可以组织举行各类节日庆典活动。农业主题公园一般划分为森林区、花卉区、水果区、景观区、服务区和生活区等等。

3.2农业观光园

在接近城区或者城市近郊建立特色农业园区,例如:花卉园区、养殖场、果树园区、蔬菜种植区、自由采摘区等,为人们提供入园采摘服务使人们更加亲近大自然。

3.3农业田园化

农业田园化地区主要建立在城市的近郊,以城市为依托发展田园化农业产业。该地区主要以园艺农业为主体,配合瓜果的种植、花卉的培养、蔬菜的种植,果实和水产养殖。同时,结合城市近郊的村镇环境美化,集菜地、水面、农田、果园、房舍于一体,建设一系列与实习、实验以及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

3.4休闲农场

主要建立以农业为主的休闲娱乐区。园区内可实现观光、体验农作、采果,让城市化的人们体验到农村的生活,充分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休闲农场也可以提供短期的住宿度假服务,这样可以使游客体验到更多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生活,为非农业者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普和实习劳动的机会和场所,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周边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3.5现代化科技园区

现代农林科技园区是通过对科技旅游和农林业旅游结合出现的新型园区类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农林新型科技的优势,引进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农林技术,建立起农林业科技研究、推广、试验、生产、示范和经营等活动场所。

3.6森林公园

主要以林木为主的大型农业复合生态群,拥有多变的地形和辽阔的林地。森林公园内主要景观由林区、河流、小溪、草地、山石等组成,为游览者提供观赏性、游览性较强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态自然环境。

3.7植物园

在城市郊区建设综合性植物园,引进国内外优良的植物种类,结合本地实际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种植,实现林草优美景观相间的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4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规划

农林生态园区规划主要分为四步进行:第一,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农林业相关信息,划定规划范围和规划区域的用地情况,确定该区域的特点以及公园的主题等;第二,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规划出园区的主体框架,明确相关规划内容,初步规划出整个园区用地规划情况;第三,方案制定阶段,完成草图和文字方案,形成初步文字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和论证,修订初稿后形成正式文件;第四,最终形成成果文本和图形文件,文件中包括规划园区框架、布局、绿化、水电、经济区域、分区规划等文字内容和相应规划图纸文件,园区规划全部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爽,王进,詹志勇.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05).

[2]彭少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2012,(03).

[3]秦春林.对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J].北方园艺,2011,(24).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8

英国:大数据整合“精准农业”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农业生产竞争强度的提升,英国农业部门收入经历了多次明显波动。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认为,为应对上述挑战,一方面,英国农业需要向“精准农业”迈进,结合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和空间地理技术,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农业生产部门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强其对于市场的理解。而这一系列需求的基础就是强大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处理平台。

与此同时,英国全国农业协会也多次呼吁政府出台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其10项政策建议中,其中2项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一是要求政府在农村地区实现宽带全覆盖,二是要求政府建立适当的平台和渠道将农业生产准确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

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于2013年专门启动了“农业技术战略”,该战略高度重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参与该战略制定的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科林・亚当姆斯认为,农业可能是最后一个面临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产业,大数据将是未来提升农业作物产量、畜牧业产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农业部门对市场理解的关键。未来的核心问题是将大量的数据融合起来进行适当、科学的分析,以此来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战略”近期的核心是建立以“农业信息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心”为基础的一系列农业创新中心。农业信息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心被视为英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英国农业技术战略负责人朱迪斯・巴切拉认为,大数据和信息化发展对于英国农业带来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未来农业创新发展必须将其纳入其中,因此农业信息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心是未来其他农业创新中心的基础。

农业信息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心作为该战略的基础和最先推行的部分,其目标是为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开拓潜在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整合农业生产链条的数据,借助统计、建立模型和可视化智能分析等方式,确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解决方案。该中心也得到了英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削减开支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在2015年春季预算中仍为该中心拨款1200万英镑。

英国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架构安排集中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等政府部门与相关学术机构和农业生产、技术企业共同建立“英国农业技术领导委员会”,负责整体战略的实施。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化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该中心囊括了英国国内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顶尖研究机构和企业,包括英国洛桑研究所、雷丁大学、苏格兰农业学院、英国全国农业植物学会等。洛桑研究中心作为该中心的所在地,将为英国农业信息技术提供建模和统计服务;雷丁大学将提供数据科学服务;全国农业植物学会和苏格兰农业学院则提供农业技术资料交流。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也在不断鼓励其他研究机构、农业企业和科技企业参与该中心运作。

为了便于所有农业技术战略的参与者能够最大化实现数据共享和成果利用,英国政府为该中心确立了开放数据的政策。该中心的核心业务是搭建和完善数据科学和建模平台,以搜集和处理农业产业链条的所有公开的和初级的行业数据。未来该中心还将研发必要的服务软件,以便于不同的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获取、整合数据,并获得数据分析结果和解决路径。

美国:信息化支撑农业发展

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业信息化的进展,有力促进了美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美国各级政府做好服务角色,围绕市场需求建立有效的支撑体系,为农业信息化创建发展环境。政府通过提供辅助、税收优惠和政府担保等优惠政策,刺激与引导资本市场运作,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上,形成了一套从信息资源采集到的立法管理体系,并注重监督,依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信息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

美国在农业数据资源采集及存储方面采取以政府为主体,构建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全面采集、整理、保存了与美国及国际有关的大量农业数据资源。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有4个主体构成: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收集系统;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融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公司系统;以农场为主体的民间自我服务组织系统。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美国采取了政府投入与资本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投资模式,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0多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此外,美国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日趋成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美国农业装备迅速向大型、高速、复式作业、人机和谐与舒适性设计方向发展。美国农民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的自适应喷水、施肥和撒药。

在美国政府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下,大量涉农信息化企业应运而生。这些企业利用政府公开的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提供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场生产管理及精细化耕作,以帮助农场主提高生产效率。

法国:完善体系提高信息化

法国自然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同时,其农业专业化与科技化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法国是欧盟内部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农业食品出口国。由于领土面积有限,法国的农业经营模式主要为中小农场,有超过八成的农场耕作面积在80公顷以下。“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对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其中,法国“三位一体”的农业信息化体系便有其独到之处。

经过多年的发展,法国农业信息数据库目前已十分完备,其国内的农业信息主要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收集、汇总与公布。从类别看,数据库涵盖了各个农业领域,包括种植、渔业、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法国农业信息正着力打造一个“大农业”数据体系。包括高新技术研发、商业市场咨询、法律政策保障,以及互联网应用等看似与农业“不沾边”的行业均被纳入这个“大农业”数据体系内。在法国政府的力推之下,法国农民可以足不出户,便能在网上了解基础农业信息行情。同时,市场自发产生了不少农业专业协会,这些协会的网站也会提供付费的、更为详尽与专业的农业信息资讯。因此,法国农民可以在了解详尽的农业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农场产品的类别与产量,以达到效率最大化。

目前,法国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呈现出“三位一体”的特点。政府、农业合作组织以及私人企业三方共同承担了农业信息建设的服务职能,这三方的分工各有侧重,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其中一方的信息技术支援。首先法国政府占据了公共农业服务的主导地位,包括定期公布农业生产信息,管控农业生产销售环节的正常秩序,根据国际大宗商品及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变动为本国农民提供最新的生产建议等。法国农业部主要负责该领域的工作,但包括法国经济部、外交部等在内的其他部委同样会提供信息支撑。

其次,法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多样,数目繁杂,但各组织均有清晰的自身职能定位,并带有半官方色彩。创立于1946年的全法农业工会联合会是法国最大的农业工会组织。其日常会向农民提供有关法律、农业科技、农场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信息支持。由于农业合作组织存在形式灵活,多数处在与农民交流的“第一线”,为法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为了支持本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法国政府在税收、管理以及资金等多个领域向农业合作组织给予了较大的倾斜度,以保证这一形式的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最后,私人企业在法国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虽不占主要地位,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力量。近年来,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的私人企业逐渐凸显出自身的重要性,私人企业更加“订制化”的服务模式让不少农民免除了生产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此类企业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国国内的就业压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联动效应。

德国:积极扶持数字农业

德国农民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个德国农民可以养活144个人,这一数字是1980年的3倍。但要想长期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每个农民需要至少养活200人。这就需要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农业新技术。目前,德国正致力于发展更高水平的“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基本理念与“工业4.0”并无二致。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应用,一块田地的天气、土壤、降水、温度、地理位置等数据上传到云端,在云平台上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到智能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上,指挥它们进行精细作业。

德国在开发农业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研发“数字农业”技术。据德国机械和设备制造联合会的统计,德国去年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为54亿欧元。在今年的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德国软件供应商Sap公司推出了“数字农业”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在电脑上实时显示多种生产信息,如某块土地上种植何种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强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布情况,农民可据此优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

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科乐收集团(CLaaS)与德国电信开展合作,借助“工业4.0”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他们利用传感器技术加强机器之间的交流,使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交流通道,使用云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德国电信2年前推出了数字化奶牛养殖监控技术。农民购买温度计和传感器等设备在养殖场安装,这些设备可以监控奶牛何时受孕、何时产仔等信息,而且可以自动将监控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到养殖户的手机上。

现代德国农民的工作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的支持。他们每天早上一开始的工作就是,查看当天天气信息、查询粮食市价和查收电子邮件。现在的大型农业机械都是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导航系统控制。农民只需要切换到GpS导航模式,卫星数据便能让农业机械精确作业,误差可以控制在几厘米之内。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也让农民的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柏林的一家名为“365Farmnet”的初创企业为小型农场主提供了一套包括种植、饲养和经营在内的全程服务软件。该软件可以提供详细的土地信息、种植和饲养规划、实时监控以及经营咨询等服务。而且通过该软件可以方便地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获取相应的服务帮助。

目前,德国农业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村地区宽带覆盖率还不够高,尤其是德国东部农村地区。另外一个问题是数据安全问题。目前,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愿意将自家农场的数据上传到网络,很多人对网络安全的可靠性仍持怀疑态度。

日本:网上农场受到青睐

城市居民在网上选块土地,只要点击鼠标,网上播种、网上栽培、网上施肥、网上收获,这样按照自己意愿种植的有机蔬菜就可以端上自家的餐桌。这不是电子游戏,而是在日本开始兴起的网上农场。日本爱媛县松山市山西町的网络农场公司走出了一条用网络将城市与农村连接的远程农场发展之路。

日本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且多由老年人、家庭妇女劳作,虽有农协等农业组织牵头,但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差,农民收入不稳定。另一方面,城市居民需求多样化,不仅希望得到自己喜欢品种的稳定货源,更希望吃到放心的有机蔬菜,保障餐桌上的安全。而这正是网络农场发展的商机。

网络农场的经营模式是,消费者与农场签约租用农场的地块,支付租地费、种子费和快递费,之后就可以下单,在自己的地块上种植自己喜爱的农作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浇水、施肥、打药、收获的间隔,一般无需自己下地劳作。另一端,农场职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指令负责对农田的实际操作和经营管理。农场通过照片、视频等在网站农作物生长情况,让消费者随时能够观察到作物的长势。到作物成熟后,农场职工就会将收获的产品收割、打包,按时寄送到消费者家中。同时农场开设互换市场和网络商店,消费者可以用自己的产品与农场其他用户的产品互换,也可以将多余的产品在网络商店销售,收入全部归己。同时万一由于气象原因,出现农作物减产,消费者也会承担风险,这种风险共担模式保证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研究报告称,日本网络农场一般联系50至100家城市居民,是比较理想的经营规模。

山西町网络农场主打特色是培育有机蔬菜,让消费者吃上能够看到的安全、放心的有机蔬菜。农田不施化肥,完全使用有机肥料,绝对不使用农药,为防治病虫害,农场开发了用辣椒、大蒜、果醋发酵而成的有机农药。据说,这种农药已经成了该农场的招牌。不仅如此,网络农场也向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消费者在周末或假期可以到农场参加劳动,亲自照顾自己的农作物,并与农民交流,学习更多的农业知识。

农场负责人远藤忍说,日本传统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只负责生产,耗时长、收入低,且收入极不稳定。此外,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占去了大部分利润。网络农场同样是由农民劳作,但农民成了网络商业的另一端,他们提供的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农作物培育服务,实际是把第一产业做成了第三产业。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9

一、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并以此联动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一是抓紧编制市域总体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做细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科学预测城乡发展规模,合理确定市域空间布局结构,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协调处理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海洋旅游、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和城市建设的空间关系,明确空间规划管治的目标和措施。同时,指导岱山、嵊泗两县完成县域总体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的市域全覆盖。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在市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完善分区规划,加强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的编制。着眼于迎接大桥经济时代的新要求,编制**本岛公交站场和社会停车场规划,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问题,编制完善大陆连岛工程及本岛主干道景观建设规划,打造富有海岛特质的景观交通线,合理规划设计城市建筑形态和色彩,积极开展城市特色研究,努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三是抓好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根据渔农村小康社区建设要求,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中心村和保留村建设规划编制,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指导全市26个乡镇开展农房防灾能力普查工作,完成30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救助任务。四是加强城乡规划监管。认真落实理顺规划管理体制的各项工作,切实抓好城乡规划的“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管治制度,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许可管理和建设项目许可后的规划监管,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二、进一步推进城乡建设

根据“量力而行、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大力推进市政道路、管网、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商业、菜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新城商务区和高星级酒店建设,努力促进新城形成规模,完善配套,集聚人气。力争到2010年,新城的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可容纳8万以上人口,初步成为我市政治、文化、教育和服务中心、现代化的海岛生态新城。二是继续完善定海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大力实施市政道路建设改造工程,提高交通承载能力。加快排水系统及低洼地段的改造和病危桥梁维修建设,加强河道水域管理,综合提高城区抗台防汛排涝能力。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和维护管理,抓好环卫公共设施建设及对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改造,提升人居品质。三是指导县区推进城镇建设。重点是加快推进高亭、菜园两个县城和金塘、六横、衢山、白泉、洋山等中心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四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全市渔农村小康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的指导和服务,重点抓好新城的9个渔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工作。

三、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和谐城市,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以组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契机,切实转变职能,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结合建设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加强园林、绿化、建筑、房地产等行业管理,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二是着力抓好“数字城管”试点工作。今年重点做好新城实施“数字城管”的筹备工作,指导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开展“数字城管”试点。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定海城区、普陀城区推行,加快实现城市管理由传统粗放模式向数字化精细模式的转变。力争“十一五”末,中心城市全面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三是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针对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方案,倒排达标计划,加强督查指导,确保创卫各项指标要求如期完成。四是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市容监察、环卫工作,重点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完善渔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网络,确保渔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建设产业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篇10

农民工趋向家乡就业

杨家威是湖南省常德市东江乡东江村五组村民,今年22岁,目前在给该市东江乡正在建设中的一个五星级饭店做电焊工,每天工资有250块左右,一个月下来也能攒五六千块。

而2010年他刚从职校毕业时,去了广东珠海的一家钢板厂,月工资是3000多元,高的时候达到了5000左右,但是吃住花销扣除后也就存下200多元,远远不如现在。

差别在于,现在在家吃住,省去了各种费用。

他的故事,是整个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较快增长,跨省流动农民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其中在地级市务工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而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务工的比例下降了0.7个百分点。

此前在重庆、山西、江西等地,在本省就业的人数早已超出了跨省就业人数,同时本地就业的工资也与在沿海地区打工差不多。回乡就业,以及到更基层就业,成为几年来农民工的一个趋势。

不过有意思的是,大学生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增长11.8%。而根据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截至去年6月25日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69%的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低于农民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专家李国祥认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这使得中西部的就业机会增加,大量的农民工不再外出,虽然工资相對低一点,但是生活成本比较小,所以农民工趋向于在家乡就业。

农民工回乡实际收入超外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较快增长,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达4479万人,比上年增长6.2%,占农民工总量的1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其中与上年相比,广东、浙江、江苏、上海、河北、重庆等省市的农民工比重有所下降。

导致从沿海向内地中西部转移的原因是,内地收入比沿海并不少。比如2012年末中、西部月收入分别为2257元、2226元,与东部地区务工的收入2286元比,相差无几。“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民工收入趋同。”国家统计局5月27日的农民工监测报告给出结论。

對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专家李国祥认为,西部地区的工资与东部差别不大,现在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加快,这给当地农民工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农民本地就业的工资大幅上升,由于可以在本地或者家吃住,实际最后的可支配收入很高。

“其实即使工资相比沿海低一点,但是生活成本比较小,最后的实际落下的收入并不低,大量的农民工趋向于家乡就业。”他说。

记者调查也发现,过去回乡打工,更多的原因与一些农民工结婚,以及照顾子女上学等有关。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因为本地的机会更多。比如记者在宜昌就发现,一些在宜昌上班的农民工或者大学生,甚至愿意到更基层的宜都县城上班,原因是,这距离家里更近,一般只要能找到對口单位的工作,都愿意回到家门口上班。

此前来自山西、重庆等地的数字显示,目前更多的农民工已经愿意选择就在本地就业,而不是外出打工。

毕业大学生相形见绌

不过,在农民工告别沿海发达地区,逐步走向中西部的家乡,以及更基层的地级市时,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毕业起薪还不如农民工。

数据显示,2012年6月麦可思的一项對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69%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但是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290元,比上年提高241元,增长11.8%。

不过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宁辉认为,这很正常。

原因是,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成时,哪里有需求,哪里的工资就高,这就像唱歌的收入可以高过大学教授一样。“大学学的东西和市场不對路,农民工的收入高,但是大学生不一定愿意干,不只是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专业也不對路,以后很多专业需要调整。”他说。

很多大学生所学难以有用武之地。比如2011年毕业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财会专业的张丽(化名)至今工资仍只有2000左右。她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常德市的一家小型快递公司做财务,公司生意并不景气,公司的订单每天不超过50笔,工资仅能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