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6:30

智能建造现状篇1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经济运行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1.054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113-01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全球经济形势和能源发展格局的变化,使得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电网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对促进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至关重要。依靠现代信息、通信、传感和控制技术,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电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和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常规变电站存在着设备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信息难以共享、系统的可靠性受到电磁干扰等、使得现有变电站的运行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智能电网可靠、稳定、安全经济的运行目标也对现有变电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书记在2010年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可靠、高效、智能的电网体系”,2010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电网的智能化建设符合我国电力发展的要求,是我国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六个部分中,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将贯穿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始终。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110kV变电站自动化水平不高,站内设备陈旧,站容站貌差。2008年的南方雪灾中,曾调研了湖南、广西、云南三省变电站设备的运行情况,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很多110kV变电站依然存在少油断路器,以及一些手动刀闸。通过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可以降低变电站设备的操作次数和减少检修工作量,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升运行管理水平。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把常规变电站经过智能化改造成为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互动化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变电站。由于当前存在大量的常规变电站,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把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为智能变电站。因此,常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内容地位。

国家电网公司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智能变电环节中,提出建设智能变电站的目标。一般认为,智能变电站是以数字化变电站为依托,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电子、信息、通信、控制、智能分析软件等技术,建立全站所有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处理的数字化统一应用平台,实现变电站的自动控制运行、设备状态检修、运行状态自适应、提高管理和运行维护水平。智能变电站中二次设备和一次设备之间用光纤代替了电缆、用电子式互感器代替了传统互感器、将传统一次设备改为智能一次设备,并且增加了合并单元与智能接口。与传统变电站相比,其结构设计紧凑、布局更加合理,占地面积小。使用价格低、质量轻的光纤,减少了有色金属的使用,有利于环保和节能。为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安全可靠性以及运行维护水平,对设备进行了寿命周期管理。智能变电站吸收了数字化变电站的优点,以数字化变电站为技术体系架构为基础,实现了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信息交互标准化、运行控制自动化、设备的状态检修、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和智能告警等功能。

(1)智能化的一次设备是未来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技术的应用使其可以实现在线监测、智能控制、数字化接口等智能化功能。

(2)可靠、实时、高效的网络体系是通信系统的关键之一。二次设备的网络化解决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以及其他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3)智能变电站内从过程层到控制中心均采用统一的ieC61850规约进行信息交互。变电站内各种设备的信息建模在ieC61850规约框架下进行,实现变电站内、外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4)配有用于监测系统主设备的传感器,采集主设备的各种运行状态特征量,为状态检修提供数据,从而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

(5)如果变电站内主设备发生异常和故障,系统根据已经设定好的参数,对主保护进行保护动作,并记录下该时期发生的时间和情况,提供状态分析报告,给出故障原因及处理意见。

智能建造现状篇2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高压设备;技术理念;技术策略;电力系统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51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040-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19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智能电网的试点建设工程。智能电网是全新的概念,因此试点建设工程定将遭遇诸多技术瓶颈,例如高压设备智能化或智能高压设备。智能高压设备是在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传感器、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的创新结合。智能高压设备主张利用传感器技术来实时地将高压设备的状态与电网运行控制结合起来,以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Q/GDw/Z410-2010)是国家电网公司出台的指导性技术文件,尽管如此,智能高压设备技术理念的有效执行仍需较长的时间,同时智能高压设备的研究单位、制造单位、应用单位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认识。据此研究背景,笔者结合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特点,解析其技术策略。

1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理念与功能

高压设备是电网运行的保障性元件,即服从电网控制;电网故障时保护动作自动退出运行。高压设备智能化的目标是优化自身控制和支持电网优化运行,此乃智能高压设备的研究、设计及应用关键点。据此认知,有研究人员就智能高压设备提出如下技术理念:将高压设备、智能电子装置及传感器有机集合起来,形成一部具备实时描述功能的新型设备。依此技术理念可知,智能高压设备具有以下技术要点:从高压设备的自控需求及电网的优化运行需求出发,制定传感器的应用方案和对采集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传感器应自行就地分析信息,信息的内容包含控制、运行及可靠性状态;智能化信息经站控层网络、电网高级应用系统实现信息交互,以便实时适应电网的优化运行所需。此外,从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要点中可归纳出,智能高压设备具有优化自身控制、支持电网优化运行、支持优化检修策略的

功能。

1.1优化自身控制

电力变压器的优化控制对象为冷却装置、有载分接开关,其中对于冷却装置,优化自身控制是综合传感器信息之后,在绝缘热点温度控制与节能之间找准平衡点,最后再按节能要求制定出智能控制策略。断路器的优化控制指的是支持程序化操作及选相合闸控制,其中程序化操作指的是开关设备在相关指令、要求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自动实现接地开关、隔离开关及断路器的分/合闸操作;选相合闸控制指的是综合各种影响时间特性的信息,以支持在期望的相位实现断路器的合闸操作。

1.2支持电网优化运行

智能高压设备往往从多方面对电网优化运行提供支持,如可靠性状态、负荷控制等,其中负荷控制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来对电力变压器的最大安全负载能力进行实时确定,以满足电网的应急所需。负荷控制的原则之一是缩短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寿命来提高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1.3支持优化检修策略

传统在线监测与智能高压设备均具备支持优化检修策略的功能。对于智能高压设备,多数传感器皆可反映出高压设备的可靠性状态,此乃高压设备检修的主要依据。实践表明,高压设备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且现行传感器无法完全反映出高压设备运行故障的成因,外加智能电子监测装置和现行传感器的可靠性较低,因此难以完全支持优化检修。对此,技术人员不宜过度追究在线监测的影响。

2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策略

2.1智能化高级应用技术

智能高压设备的高级应用是一种基于智能化信息的电网优化运行与检修优化技术。高级应用是智能高压设备应用的根本目的,尤其是电网优化运行技术,应作为智能高压设备应用的核心目标。

2.2传感器与智能电子装置

据调查结果显示,高压设备附近安装的电子装置和电量传感器均易出现测量不稳定、故障率高等问题,虽然多数电子装置均做过电磁兼容性实验,但仍未彻底改善电子装置运行的可靠性。针对此类问题,研究证实并非电子器件的问题,而是设计与实验方面存在缺陷,即应从设计方面、实验方面来改善传感器与智能电子装置的运行效果。

2.3标准化技术

智能高压设备的活力由所建立的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标准体系所决定,即智能化水平的评测标准、ieD的互换性与互操作性标准、传感器的接口标准与植入标准及智能组件的试验标准、现场运维标准、开放性标准等均需得到规范。目前,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标准体系已经初步规划完成,同时加快推进智能高压设备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以扭转智能高压设备无标准可依的现状。

2.4状态评估技术

状态评估技术作为智能高压设备的核心技术,是指利用智能技术将传感器的数据转变为智能化信息,以支持智能高压设备的高级应用。智能高压设备通常表现出以下三种状态,即控制状态、运行状态及可靠性状态,且三种状态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但三种状态的应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若智能化方案不同,则应重视对高压设备状态评估结果的准确控制及对评估结果可信度的准确描述。

2.5信息管理与交互技术

高压设备主要通过智能组件来实现智能化,而智能组件是ieD的集合,同时从智能化工程的差异性来讲,同类设备拥有多种ieD集合方案。在智能组件中,ieD的信息源可以是传感器或其他ieD,但主ieD具有设备状态分析的功能,即根据其他ieD信息来分析设备状态,分析所得的智能化信息应按事先约定好的间隔要求自主报送到其他站控层设备,从而支持智能高压设备的高级应用。除此以外,为了满足设备状态分析的相关要求,多数信息需要多次使用,即ieD应具备储存与管理信息的功能,以满足趋势分析与信息品质分析所需。智能高压设备是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重要区别。经论证,智能高压设备的ieD均可统一组网,同时根据智能化需求而设计的智能组件信息管理方案对保障智能高压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非常重要。

3案例分析

某500kV变电站是我国首批智能化改造试点变电站。此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由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组成,且此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程度均较高,因此对一次设备智能化及高级应用网络化的实现非常有利。此项智能化改造工程的内容较多,而本案主要讨论的是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即分别从以下方面讨论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策略:

3.1智能断路器的技术方案

智能电网中,智能高压设备采用的最终模式为紧凑型一体化智能设备。HGiS开关具有GiS开关和aiS开关的优点,即具有环境适应力强、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运行可靠度高、抗振动能力强、维护工作量小、造价便宜等优点,但HGiS技术尚无法完全满足电网智能化的建设需要。根据《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导则》,本次改造工程自主研发了一台基于HGiS的35kV智能断路器。此断路器具有在线监测、智能终端、集成保护、计量、测控等功能,同时可使开关的一次、二次设备融合起来,以提高智能设备的紧凑度。

3.2变压器智能组件的技术方案

对此500kV变电站的#3主变开展智能化改造,即配置一套三相的变压器智能组件。此变压器智能组件的每相均配置一个智能柜,智能柜具体由主ieD、控制参量测量ieD、冷却装置监测ieD、油内气体与微水监测ieD及局放监测ieD组成。智能柜之间的连接由光纤以太网来实现;智能柜中的子ieD共用一套置于a相智能柜中的主ieD;#3主变的非电量保护装置及风冷控制箱均按在a相变压器的旁边,因此#3主变智能组件的非电量保护装置及冷却装置监测ieD也全部置于a相智能柜中。

3.3断路器智能组件的技术方案

高压开关设备中,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由断路器来实现。但据统计数据显示,各类故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载流为8.9%、开断与关合为10.0%、外力为10.6%、机械为33.3%、绝缘为37.3%,因此高压开关设备故障的成因无疑以绝缘及机械为主。开关在线监测的任务是及时发现绝缘及机械方面所引起的故障及采用电流监测的方法找出电气故障。开关在线装置的任务是对刀闸电流、储能电机电流、开关跳圈合圈电流及开关动作特征等进行在线监测,并利用站控层和mmS网络上传各种波形数据、实时测量值及告警信息等。此外,每一台断路器均配有一套包含断路器动作特性监测ieD的断路器智能组件,以实现对主ieD的集成处理。

实践表明,按以上方案所开展的一次设备智能化改造对实现一次设备状态的可视化具有重要作用且能够实现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4展望

智能高压设备作为智能电网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智能化特征,同时智能高压设备所具备的自我状态描述功能支持高压设备的优化控制及电网的优化运行,因此对进一步推进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理念既包含在线检测技术的各项功能,又新增优化控制和支持电网优化运行的功能,并能从技术上解决在线监测网络的应用缺陷及完全满足智能电网对网络结构的要求。可见,在非智能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中,智能高压设备极具应用前景,即传感器与ieD可靠性的增强及智能高压设备技术标准体系的健全定能为智能高压设备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殷晓刚,韩云,郑伟.浅谈智能高压电力设备与传统高压电力设备的差异[J].高压电器,2012,(4).

[2]刘有为.基于智能高压设备的主动保护与控制技术

智能建造现状篇3

[关键词]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智能组件;故障分析;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92-01

前言

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基础设备和重要建设内容。国家电网相继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等相关政策,为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建设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500kV变电站可以同时实现设备信息、运行维护和电力调度等之间的互动,实现对变电站的优化综合管理,保证变电站运行时数据的采集、处理、信息共享等,实行实时控制和智能调节,确保变电站及各级电网的安全运行。

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技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各个地区进行智能化改造时,要充分考查和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方案的技术细节上注意差异性。目前,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尚不成熟,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仍需不断改进。

1.500kV变电站现状分析

在我国,500kV变电站是国家电网运行的枢纽变电站。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部分的500kV变电站应用了计算机监控技术和微机化电气保护装置,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采集资源重复、系统多套及设备操作性差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大大降低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不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变电站智能化系统有了很大的改进,促进了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变电站的应用系统逐渐增多。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需求,致使许多应用系统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和协作,各成一个体系,缺乏信息共享。另外,变电站内仍然存在一些来自其他行业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和一些私有协议,这样就日益增加了用户对原厂家的依赖性,致使后期的电力维护得不到保障,使得电力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500kV变电站智能化的改造,充分发挥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功能,灵活、快捷的发展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500kV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改造方案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对500kV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主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研究和安装合适的变压器、断路器的监测系统,并积极开发和应用智能组件,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在线监测单元。合并单元采集电流、电压等模拟量信号,经装置内部的智能原件将模拟量装换为数字量,经由光纤传输给其他智能保护测控装置;智能终端采集本间隔开关场地内所有设备的异常信号、状态信号、故障信号及模拟量温度信号,并将信息经由光纤传输给智能监控系统,同时接受监控系统发出的分合闸指令并执行。从而实现本间隔内的设备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检修状态化、运维高效化,充分实现高压场地的智能化;研究和开发利用500kV的智能组合开关、避雷器等装置。为后期的状态检修和输变电状态监测提供便捷。

2.信息一体化平台改造。全站配置微机监控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综合应用服务器、数据通信网关及网络交换机,保护装置、测控装置与一次智能一次设备间建立光纤通道,为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标准、规范的信息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调度。实现变电站信息的统一性、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二次系统网络化。

3.研究和开发高级应用系统。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基础平台上对变电站进行高级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利用,集智能开票、设备联合、一键控制、智能预警及故障分析和维护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高级应用系统,有助于实现变电站运行操作简便、智能调度和控制等功能。

4.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研究和开发智能巡视系统,有利于对开关刀闸位置进行监测,还可以对一次主设备的红外温度进行监测;一、对站内照明系统进行绿色化改造;二、对站内安防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三、对站内端子箱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对摄像机、门禁、火警、空调、积水及温感等子系统智能化的控制,从而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巡视、无人值班的智能化应用。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框架如图1所示。

3.智能高级应用

3.1智能预警与故障综合分析

实现智能预报和故障综合分析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故障推理,包括单事件推理、关联多事件推理和故障智能推理。单事件推理指的是对每一个给出的警报都要进行推理分析,可以提供有关预警的信息、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相应图解等;关联多事件推理指的是对多个事件进行综合性的推理和分析,并提供综合的信息和处理方法;故障智能推理指的是依据故障的类型及发生条件,综合其运行方式、开关位置及状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并提供相应的故障信息、结论及处理方式。

目前,智能预警和故障综合分析功能还存在一些故障识别率低、实际状况复杂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故障录波通道的配置比较灵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故障综合分析系统增加了工作量。以后变电站会实现智能预警和故障综合分析的智能化发展。

3.2aiS设备一键式顺序控制技术

顺序控制是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重要部分。由于aiS设备存在开关设备状态确定的问题,限制了aiS设备的一键式顺序控制的应用和发展。应用智能巡视系统对aiS设备的开关状态进行识别和确定,开发和应用相关的接口程序,有助于实现aiS设备的一键式顺序控制。例如,开关刀闸的位置识别一般是通过对图像中刀闸区域内的直线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确定开关状态。将源图像中刀闸区域的矩形位置与H矩阵中的刀闸位置进行匹配,再应用Hough变换进行直线计算,进而识别开关刀闸的状态。

开关刀闸的位置识别技术已经进行了试验和应用,但在天气状况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其识别率仍旧比较低,这成为实现aiS一键式顺序控制的应用与发展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对识别算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来提高其识别率。之后还可以利用刀闸位置的判断进行对恶劣天气的判断,进一步提升识别率。

4.总结

目前我国的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一体化及高级应用系统等技术是实现变电站智能化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500kV变电站主设备的智能组件技术、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辅助系统智能化、一键式顺序控制、智能预警及故障综合分析等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将成熟技术应用到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中,从而实现我国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控制。加强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优化设计方案,有助于国家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有助于推动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安伟,乐全明,张宗益.500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关键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8期.

智能建造现状篇4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无线网络;智能电网

中图分类号tm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8-0073-0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当前信息集成及信息传输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其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当前信息领域对通信协议研究的深入,价值元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水平持续提升,智能电网中的无线传感器应用及网络构建开始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智能电网中构成了最主要的构建者之一。由于智能电网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电力控制机传输系统,其高安全性、高可靠性要求控制信息安全、输电安群以及发电安全。

1无线传感网络在智能电网设备检修中的应用

当前,电力行业中广泛使用了预防性维修策略作为电力设备的维修方式,在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应用情况来看,其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维护缺乏、修理盈余缺失等。这些不足敬爱那个导致电力企业的资产维护能力下降,电网运行可靠性受损。

在智能电网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实现电网设备的检修。在该网络当中,系统根据分布在网络各处所设置的传感器检测得到的电力设备状态信息及相关数据对设备的在线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之后敬爱那个数据传输至状态检测中心,并对该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根据其运行状态确定其是否需要进行检修,或者是直接进行修理、替换。当设备将出现故障时,设备的状态检测中心将提示维修人员具体的故障类型和位置,为维修人员节约维修及维护时间,缩短停电时间,保证电网的运行稳定性。通常,设备检修网络设置过程中会在诸多的设备当中安装状态传感器,这时会使得传感器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复杂。这时,传统的传感设备安装不方便,这时就需要使用更加灵活、自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其不需布线的优势在设备状态检修中充分发挥出来。图1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设备状态检修中的应用结构。

图1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设备状态检修中的结构

该网络中,包括热敏电阻pt100所构成的温度传感器、a/D芯片、mCU芯片和通信芯片。在对断路器的温度进行监控时,通过上述芯片进行电压的检测、温度的计算、数据的处理等工作,将温度数据传送至网络的汇聚节点。而汇聚节点则将其所控制的区域中收集得到的温度数据进行信息收集,最后将数据包通过以太网络传送至远程设备监视及控制系统,由该系统进行信息的分包处理、分析,一旦发现温度数据异常则派出现场维修人员利用随身的作业设备及工具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故障响应速度得到明显提高。

2无线传感网络在智能电网分布式母线保护中的应用

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通信网络方式是有限网络传输方式,因为布线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组网灵活度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分布式母线保护作业的基础上,合理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引入到分布式母线的布设中成为了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当母线的连接方式多变、间隔距离较短、出现数量多时,通过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布设能够很好的实现对母线的布设和控制。分布式母线保护是通过信号网络对各个线路的保护动作数据进行交换,之后在对数据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对故障的判断。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并不需要电力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保护装置。这种分布式的母线保护方式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方式的缺点,而且在资金成本等方面与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方式差别不大。为了克服母线出现数量较多,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大多采用了多跳路由的方式,导致整个信息的传输时间较长的问题,不能满足当前智能电网对保护速动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网络响应的效率,通常采用了两层通信的网络结构。

3无线传感网络在智能电网灾变中的应用

电网灾变就是指由于破坏性极大的因素给智能电网造成的大规模破坏和影响。例如,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对各地的电力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形成了大面积的停电区域,导致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新时期构建智能电网的过程中,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自然灾害导致电网出现大面积停电的因素包括:电力基础设施被毁坏、纵联保护通道受损而造成主保护失效以及网架结构改变而导致的保护误动作等问题。当前,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解决有限通信造成的网络信号控制受限、物理网络结构受损概率较大的问题你,需要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设施,从而达到增强自然灾害抵抗能力,保证网络运行可靠性的目的。因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自主组织、自主适应的能力,其在应对电网灾变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在电网的防灾变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范围较广,这里以冰灾的预警系统为例予以解释。按照智能电网的防灾变目的,考虑到电网覆盖区域的具体地理环境以及杆塔型式,在保证覆盖范围功能条件的基础上,需要在最为合适的节点处设置传感器,并将架设成本作为第一条件,对传感器进行合理布置。

4无线传感网络在智能计量与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电计量概念中,电能的计量就是通过电表直接统计得到,之后计算电费。但是,在智能电网时代,由于这种传统的计量方式所收集得到的数据精度明显不足,而且其中的信息量也远远不够,大量的用户数据被忽略,这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智能电网的运行需要。因此,在智能电网中,计量管理系统的发展将发生颠覆性的改革。在给用户设置智能电表之后,电网企业能够对窃电行为进行定位和控制,而且能够收集得到与传统计量方式更加全面、详细的用电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及时的掌握电网的实际负载情况,同时配合对应的电价措施来指导电力企业的电网建设工作。从而达到抑制峰值负载,降低用电高峰负载的目的,实现对电网建设成本的控制。

另外,智能计量设备的应用将刺激更多的设备制造商开发和制造更加智能化的家电设备。例如,通过开发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多种家电设备进行控制,能够利用无线通信网络对家电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在下班之前将热水器打开,回家就能够用热水。也可以通过特殊的设定,将电冰箱与热水器设置成不能同时启动,从而降低了家庭最高的用电峰值,实现了家居环境用电的节能。

参考文献

[1]杨义先,李洋.智能电网中的信息安全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10,16(Z1).

智能建造现状篇5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现状;解决的措施

智能化建筑主要是指:以建筑物为媒介,把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系统设施、信息化使用体系、建筑设备管理体系、运行安全系统等技术有效的融为一体,为人们提供更多安全、方便、高校、低碳、环保和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化建筑的不断进行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作为依据,利用自动化的模式,有效的实现信息的网络化和工作的自动化。在智能化建筑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具有显著的优势。所以,本文针对智能化建筑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且为有关人员从事智能化建筑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接地技术

(1)安全保护接地。所谓的安全保护接地主要是指把电气设备中不具备电力的部分和接地体连接,使用pe线把电力设备的外部和相邻的金属结构连接起来,但是不能让pe线和n线直接连接到一起。智能化建筑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弱电器械、强电器械和一些不带电的器械等等,都要对其进行安全保护,不然很容易出现用电设备方面的问题,因为用电设备的陈旧、绝缘体受到损伤,使得设备外部带电,造成安全隐患。

(2)屏蔽接地和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主要是为了处理电磁干扰的问题,当一些主要设备和pe线进行连接时,就是使用的屏蔽接地。导线屏蔽主要是把屏蔽管或是钢管的两端和pe线连接起来;进行室内屏蔽的时候,会有很多点和pe线连接。而防静电接地是为了把带电物体和一些不是绝对绝缘的物体,通过静电导体和大地进行连接。防静电接地的主要准则就是环境干燥、干净,器械外部的各个部分都和pe线连接起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容易出现静电的情况,如果接地不到位,就会对有关的电子设备造成极大的干扰,严重的还会影响设备的工作体系。

(3)防雷接地。现在很多的电子设备都属于弱点机械,这些机械很容易受到雷电的袭击,所以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进行相关的雷电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进行建筑防雷接地,不但可以保证电气器械的正常运转,还可以减轻因为雷电而造成的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中,防雷接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也是其中的主要难题。建筑防雷接地侧重于对材料的选择和工作技术的高要求,在材料方面要使用质量较好的材料,施工技术要精湛,而且焊接技术也十分重要,主要是因为在漏焊或是缺焊的状况下,整体的防雷体系就会受到震荡,。针对等电位点,要保证其中的连接性。智能化建筑的内部具有很多的线路,设计不完善也可能造成防雷体系的损伤。所以,在设计电气的时候,要进行科学的线路设计,尤其是对弱电设备要强化其中的防雷效用。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

(1)建筑方面的资金问题。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实际的项目资金来判断智能化建筑所需要的体系数量、体系的质量水准以及器械的质量状况等,在构建完成之后还要进行资金的预测。在实际建筑的过程中,不但要选用科学合理的材料核和技术,还要保证其安全的进行运作,并且进行最大限度的简化和优化,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节约资金。

(2)构建方面,要建立可实行方案。在智能化构建的过程中,不只是单纯的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叠加,而是要进行科学的构建和整体的安排,不然就会浪费更多的资金,也会造成体系不能融合的状况,严重的会造成停工的问题。所以在构建的时候,要对各个项目都进行科学的考虑,并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效用来选择器械和技术,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满足建筑的实际需求,减少资金的浪费。

(3)施工过程方面,建筑施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施工人员多、程序多、时间长。电气自动化在实行的过程中,构建科学的施工程序才能有效的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尽量减少工作时间、减少返工的状况、节约施工成本,还要有效的保证其中的施工水准。在进行科学施工的时候,要按照施工程序,和施工方进行有效的交流,创建更多有利的施工时间和空间。

3.总结

最近几年,我国的智能化建筑逐渐加重了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因为它不但可以提升实际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加强体系的安全性。所以,本文主要从电子自动化系统入手,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实际运用状况进行深入分析,还对其中的接地技术进行了粗略的分析。重点对电子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给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现状篇6

关键词造船企业;安全管理;物联网

0引言

造船行业是资金、技术、人员、工种密集型行业,涉及机械切割、装配、气割、焊接、电气、起重、冲砂、油漆等十多个工种类型,高空、临边、密闭空间、立体交叉、水陆交通等多种空间作业类型,火灾、爆炸、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等安全事故频发[1],安全管理形势十分严峻。梁文艳[2]指出:智能化是船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船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也必然要走向智能化。物联网融合了各种现代化感知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能够实现人、物、环境之间高效信息交互[3],是现代社会智能化应用的典型代表,为造船行业安全管理智能化升级指明了方向。2016年3月,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物联网集成应用和模式创新,丰富物联网应用服务”。探究物联网在造船行业的应用对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中国制造2025”具有积极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整个造船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物联网介绍

物联网,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剑桥大学科学家研制的“咖啡壶观测系统”。1995年,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中提出了构想。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艾什顿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这一概念,并将其扩展为:未来广泛应用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与智能嵌入的物联网将无处不在,能够使万物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数据交换[4]。2010年3月,物联网被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中国广泛关注。当下物联网一般指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RFiD装置、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传感设备将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以实现智能化实时自动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5]。物联网主要架构有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基础层,通过各种RFiD、传感器、生物识别、图像识别、嵌入式智能模块、可穿戴设备等装置识别感知对象,收集静态、动态属性信息后传输给网络层。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和中枢,它又可以细分为传输层和处理层。传输层利用ZigBee、Blue-tooth、wi-Fi、wLan、2/3/4/5G等无线网络、光线通信网络、工业以太网等有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处理层。处理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存储、挖掘,做出智能化决策,并将处理结果通过传输层传输给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通信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通过将来自网络层的决策信息进行转换和处理,指导相关人、机、料、系统等做出高效、智能化动作,实现人机互动、机器交流,最终有机融合为智能安防系统、智慧医疗、智慧工厂、智慧城市等大型或超大型智能系统。

2造船企业安全管理物联网

造船企业安全管理的难点主要如下:(1)现场工况复杂,危险源繁多,作业人员难以全面掌握,难以做到事故预防。(2)作业人员、工种、分布广泛,安全管理人员相对较少,难以全面、实时管控和预测预警。(3)造船行业安全管理信息量十分巨大,传统人为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过程缓慢,甚至滞后。(4)一线员工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流动性大,不利于安全管理策略连续开展,主要依赖监管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个人风格强烈,安全管理稳定性差。(5)缺乏对员工工作过程的全程监管,违章、违反劳动纪律现象普遍。(6)传统说教式岗位、安全教育培训作用效果有限。(7)缺少对设备、设施关键部件的精细化管理,维护和检修不及时。基于上述原因,传统的造船行业安全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当下日益严峻的安全情势,寻找更加全面、高效的安全管理手段迫在眉睫。根据造船企业安全管理提升的迫切需要,可建设安全管理物联网(以下简称“船安网”)。文章将“船安网”定义为通过智能手环、智能安全帽、智能机器人等船用传感设备对造船过程中影响安全的要素(人员、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进行全方位感知,通过企业无线、有线互联网络进行传输、存储、提取、分析以及决策,从而实现智能化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监控平台。“船安网”感知的是人员、机械、环境、设施的状态,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工序、部位和指标等,以及企业中的供配电、排水、通风空调等保障系统及其他安全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传输层需要传输的是实时数据、文档数据、历史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传感器数据等实时数据。处理层需要通过数据清洗、建模分析、数据挖掘、信息处理、耦合分析、信息融合等手段处理海量数据。应用层可实现安全评估、安全预警、自动控制、专家系统、违章预判与纠正、最优化决策等目标。“船安网”创新了造船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克服传统安全管理的局限性,实现精确性、全面性、实时性、本质安全性、稳定性与自主性安全管理。

2.1精确性安全管理

应用“船安网”的造船企业,可通过感知层精确地识别、跟踪各安全要素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精确识别是“船安网”高效安全管理的基础。

2.2全面性安全管理

由于感知层设备装置将各个安全生产要素的所有重要信息都转化为数据信息传入网络,并24h工作,全过程不间断,传入通过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进行分析、处理,“船安网”可全面掌控所有接入网络生产要素的各种状态信息。

2.3实时性安全管理

实时性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由于“船安网”每时每刻都在动态地收集、传输、处理各安全要素的文档数据、历史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等状态数据,因此管理者可以在任何时候掌握所有生产要素的状态信息;二是由于“船安网”是智能性网络,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决策几乎同时完成,一旦安全要素出现问题或者偏差,立即就能得到解决或纠正。

2.4本质安全性安全管理

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感知一线工人的体温、心跳、脑电波、肌肉松弛程度等内部数据,通过激光扫描、人脸识别、步态识别等手段获取外在状态数据,“船安网”中枢可智能评估作业前员工的心理状态、身体状况、健康状况等,决定作业人员是否适合前往现场工作,推荐工作的最佳时长,提醒进行工具、工装的检查,针对不同作业工况建议选择穿戴合适的劳防用品,提供详细的工艺技术交底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及时识别环境中的危险源并及时反馈等,作业中全程跟踪操作,判断可能会出现的违章,及时纠正、发现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提前预测预警,作业后组织人员消除隐患,安全撤离。对于设备设施,特别是关键设备设施,从投入使用开始,建立动态电子档案,综合评估设备设施的自身损耗和环境影响,确定最佳维护保养和修理时机,直至完全报废,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动态安全管控。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船安网”中控平台可以科学组织生产、合理布置工艺流程,使人、机、物、环境都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大量自动化场景的实现可有效避免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例如:自动化智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有触电、爆炸、高坠、窒息等危险性的焊接、喷砂、涂装作业;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实现无人驾驶;自动化机床、生产线可减少机械伤害;自动塔吊、行车可有效避免发生起重伤害事故。在人员岗前、岗位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可以利用增强现实等技术保证员工在与现实世界几乎一样的虚拟场景中根据正确的方法反复操作练习至熟练掌握,经平台严格评估后上岗,不损耗资源且安全环保,

2.5稳定性安全管理

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船安网”可不断积累、储存、学习、优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形成智能化专家系统,为各层级员工、管理人员提供详细、最优化决策,有利于一线员工、管理人员突破自身业务、管理水平限制,形成稳定而高效的安全管理。

2.6自主性安全管理

在“船安网”中,从感知层的自主收集、转化、发送各类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数据,至网络层自主传输、存储、处理、分析数据并做出最优化决策,应用层最终自主执行网络层的决策,形成人员、机器、物料、环境完美交互。自主性是“船安网”全面性、实时性等特点的基础。

智能建造现状篇7

[关键词]高压组合电器;智能变电站;GiS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全方位开启坚强的智能电网体系。该体系以特高压电网做为主要的结构网架,其基础是以其他分支电网协调发展组成的稳定的电网。它涵盖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型电网系统的特点,是一种自主创新的稳定电网。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衍生的一次、二次设备的光电互感器以及智能化通讯技术逐渐成为了各级电网建设的关注焦点。

GiS智能化变电站是一种新型的自动化的变电站,其信息的收集、输送、分析都是采用数字化自动进行的,具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自动化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1、设备智能化。数字输出式光学传感器以及智能开关的应用。在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的通讯都是通过光纤进行传送,并使用数字化的编码方式,每一次的采样值、状态量和控制指令等信息都实现智能化。2、设备数字化。取消了传统的电缆指令传送方式,利用无线通讯来发送与接受模拟量,开关量和控制指令等信息。3、自动化管理。所有的故障分析,机械维修与系统的操控都不再需要人工的操作,实现自动化。

1.GiS高压组合电器采用新技术设计改造

输变电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电气设备制造公司不得不淘汰旧技术研究新的技术,所以新的一批高压电气设备应运而生,它们的出现为电网系统提供了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它们是时代进步的成果,电网系统智能化的的表现,同时还是电网系统发展的基础。智能化设备的改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

1.1光学互感器

光学互感器是智能化变电站中最重要的新技术之一,它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新型变电站中的电子计量、测控、保护、故障录入等信息如果没有光学互感器将没法实现智能化。

在变电站设备上的运作过程中一大阻碍就是铁芯卡滞现象它的出现对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光学互感器,可以对机构的分合闸时的线圈工作电流进行检测与记录,线圈的工作电流的波形参数是计算铁芯启动、运动和线圈通电时间的重要参数,光学互感器检测电流就能分析出是否有卡滞现象,这样可以更少时间解决问题。从线圈电流上还能检测出铁芯的活动过程。线圈电压的测量和电流的测量一样重要,操作回路电压的大小可以通过线圈的工作电压来推导出来。

1.2智能开关

分、合闸回路的状态监控,可以推断出CB由与控制电断开而造成的一些故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断路器的寿命。CB的行程和时间的监控对于断路器当前状态是否正常可以更好的掌控。断路器的分合时的电路和分合的次数的监控有利于计算出断路器的触头磨损情况的分析,如果出现磨损状况可以更早发现,更早解决。SF6气体密度在智能开关的运作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根据其密度值能分析推断出系统所处的状态,从而发出相应的指令或者报警提示。这些智能化的指令和报警使得技术人员对电网系统的运作有了更好的了解和控制。

系统进行自检继而报告的信息通常有,断路器、隔离接地开关的触头所在位置,辅助开关的状态,操作机构的状态,储能情况的的检测盒记录,电机电源等出现的一些异常报警。除了这些还有对系统电流,系统电压,继电保护和电流信号的检测;机柜的绝缘性,温度,湿度等等一些指标的测量,也是一个主要的参数。

以上的一些就是GiS高压电器组合的一些新技术改进。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GiS高压组合电器在智能化电网系统运作中更好的发挥了计算机通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字信号编码技术的作用。是电网体系的精确性,安全性和稳固性得以实现的关键元素及其重要保障。

2.GiS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的应用前景

在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的应用中,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国外已娴熟掌握使用的高新技术,例如变电站设备的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国内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其高新技术的成效。国内在智能化这方面的发展正式起步是在2001年,2004年在一些电力公司按照ieC61850标准进行数字化试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和一些人的努力,国内已经有了110KV、220KV以及500KV变电站,智能化变电站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成为了我国以后的的发展方向。

GiS高压组合电器的前身金属封闭式气体绝缘高压组合电器以它拥有以下的特点:安装维护方便、一体化设计、可靠性高、节约土地和造价,得到电网系统的青睐。智能化的升级对于国内各电力公司的吸引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互感器,开关系统,系统控制和综合网络控制构成了GiS高压组合电器。高压组合电器运行状态信息采集的更新,电子和光电技术的使用。使得高压组合电器可以实时监控,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来最大限度的减少GiS的维护,延长电器寿命,是保障电网系统稳定运作的重要支持。

资源调控的自动化,设备故障维护和系统状况的及时反馈这几个功能是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基本功能。如果做不到这三点,那么的智能化只是个装饰,也对技术员的维修保养任务增加难度,对于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不可预知的危机。因此对于一次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是至关重要而且是迫切的,一次系统的信息获取,传送和通讯还有状况的即时反馈和故障的处理必须由硬件来完成。所以高压组合电器需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在二次系统的信息获取中,需要依赖于软件的辅助,高压组合电器组成的智能化电站必须拥有微机维护、调度运行自动化、设备监控自动化功能。

3.参考文献

[1]夏洋,.GiS高压组合电器在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

[2]单金华,施峰,林中时,吴疆,.智能化变电站在线监测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2,(8).

[3]曾林翠,白世军,杨奖利,毛昭元,.一种220kV智能化GiS变电站中电子式互感器的方案及应用[J].电器工业,2012,(6).

智能建造现状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能技术;应用;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不可推卸的职责。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建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是真正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将智能技术运用到绿色建筑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舒适度,更有利于建筑的节能。

一、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概述及二者关系

1、智能建筑

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换与共享的能力。智能建筑的出现与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的产物。建筑智能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图像显示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监控技术、智能卡技术、云计算与物联网等。从单一功能独立系统逐步发展到功能强大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智能建筑以各种高新技术为基础,通过各系统最优组合获得高效、舒适、便捷、安全的建筑空间,在满足使用者对建筑环境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绿色建筑

当前,建筑形式正在从传统建筑向绿色建筑转变,集约、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悄然被融入建筑的新发展进程中。“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绿化,而是代表一种对环境无负面作用的理念和状态,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世界各国推出了一系列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强制性节能措施,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推广绿色建筑工作,并根据国情制定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我国绿色建筑进入全速发展时代,绿色建筑数量近年来每年翻番,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

3、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同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是2个表面看上去相互独立、而实质高度相关的概念。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智能建筑不一定是绿色建筑,但现代绿色建筑就一定是智能建筑。绿色建筑是智能建筑的努力目标,他的实现无法脱离智能建筑的相关技术;智能建筑又支撑着绿色建筑,他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了绿色建筑的普及。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都强调节能和可持续发展,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与运行管理等各阶段都应对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进行分阶段设计和实施。图1是我主持研发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物各耗能设备一定时期实时能耗情况与计划值的对比分析统计图,通过对建筑物能耗能好的实时监测与统计分析,为管理者的节能减排决策及实现绿色建筑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图1.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时能耗对比分析

二、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运用应遵循的理念

1、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类的生活、生产、工作等生存环境是离不开建筑的,而建筑的开发主要是对周围环境的开发行为,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改变、消耗以及转化等,而这些行为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继续如此的话人类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建筑设计师也意识到了建筑虽然给人提供很多方便,但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明显存在的,如何通过合理的手段既不耽误建筑业的发展,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已成为当今建筑设计师主要设计的方向。通过对自然、环境等因素与建筑之间进行不断的研究,了解到绿色是生态、活力、自然以及生命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协调发展,进而采取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生产主要走的是绿色思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同时也是作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主流。

2、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2.1要以创造舒适、健康的环境为原则,主要是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传统的建筑仅是凭着设计师的想象来设计的,并未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上去考虑,这是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之处,通过改善室内环境的质量,提高室内的舒适度来创造和谐优美的环境,在此同时也做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安全保障,充分降低周边环境的污染;

2.2以保护自然、适应自然为原则,主要是对场地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例如,地质地貌、水系、植被等,尤其是存在一些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区也能保证其连续性;以降低建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为主要建筑核心,避免或减少废弃物、有害气体等物质的排放;还要对当地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地方民俗的考虑,要保证建筑的规模、风格与地区环境之间保持较好的协调性;

2.3节约能源的原则,绿色建筑讲究材料的利用,要杜绝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而且要以节约能源为主,对一些可以再利用的材料要充分发挥出材料的作用,不仅为使用者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保证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同时也大幅度的做到节约能源。

三、智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节能应用

将绿色建筑比喻为人体,那么围护结构就相当于人的皮肤,建筑内部的照明、电路系统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液,空调及通风系统相当于人的呼吸系统,而智能化的控制管理系统,就相当于人的大脑,负责思考、控制和协调。因此,为建筑提供全方位的智能监控技术方案,对于建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照明系统控制技术

照明系统控制技术主要指通过局域网将建筑的照明控制系统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监视建筑物内部及周围照明配电系统的工作状态,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多级计算机及自动化控制进行智能控制和管理。该技术结合开关、调光控制模块、智能探测器等自动化设备,分区分组控制高效节能的灯具,能在保证系统正常工作、满足人们对环境亮度需求的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如根据传感器对周围环境亮度的感应适时调节照明亮度,自然光线好的时候调低或关闭灯具,光线不足时开启或调高灯具;又如通过探测室内人员活动情况,自动开关不同区域的灯具,并与智能遮阳百叶窗系统协调实现动态探测动态调节,实现节约电能的目的。照明系统作为建筑物内的主要耗能分项之一,对其灵活、高效、智慧的控制,对于建筑能耗的降低及绿色建筑的建设具有明显的效果和重要的作用。下图2是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内各照明回路的监控页面。

图2.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时照明回路监控界面

2、空调及通风系统控制技术

空调及通风系统作为建筑的耗能大户,是保证建筑内环境空气舒适度的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建筑最大设计热负荷来设计空调系统中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的容量,即默认空调系统长期运行在最大水流量的状态下。而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季节甚至不同的使用习惯都会使空调系统运行负荷有所不同,往往低于设计负荷,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控制风机,使其进行变风量运行,可以根据房间热负荷的变化实时地改变风机的转速与风量,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满足室内空气舒适度的前提下,减少新风量可以降低系统能耗。为了避免出现新风量不足的现象,可采用送回风机控制等方式对最小风量进行控制。传统建筑夏冬季节由于室内环境温度无法灵活自动调节、精准控制,不仅不符合人体健康及舒适性要求,而且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楼宇自控技术,根据室外环境温湿度的变化相应调控室内温湿度,并控制在精度范围内,是空调系统的有效节能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空调设备的启停时间进行节能。下图3是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对空调系统敏感部位运行状况的监测页面。图中通过对空调滤网压差开关数据的实时采集及对空调机组阀门开度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分析,对异常情况发出报警信号并提出解决方案和优化措施。也可通过联动设置,系统对异常情况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图3.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空调系统主要部件运行状态监测界面

3、网络系统节能技术

现代建筑少不了网络系统,构建绿色节能的网络系统,需要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设计网络架构,二是选用节能的网络设备。改变以往传统网络层次冗余、结构复杂、能耗偏高的情况,减少网元数量,使用集成度高的设备,可以使网络能耗下降20%以上。

四、加强绿色建筑智能技术运用的建议

1、加强认识和交流。用户和软件设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建筑能耗软件的使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各种软件的功能特点、使用情况、特别是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交流,形成评价并加以推广,以提高综合应用多种软件的能力。

2、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数据是模拟计算的基础,我国在基础库建立方面还很薄弱,如还未建立完整的气象数据库等,影响了建筑模拟计算的精确性。

3、强化建筑节能评估。我国的能耗模拟软件多数是为提高设计效率、准确性、科学性而开发的,且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建筑用能审计工作尚未起步,辅助建筑节能综合评估还是一个空白。因此,建议加强软件和规范的结合,研发出节能审计和评估软件,推动建筑节能的发展。

结束语

通过对绿色建筑智能节能技术应用的探讨,我们了解到绿色建筑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好处,这也是建筑设计以及技术应用的重大变革,在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生产场所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周围环境的质量,而且在能源节约上也体现出它的优势,是当今乃至以后建筑业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潘玉明.绿色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7):163-165.

[2]刘冬梅.浅谈在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4):64-65.

[3]李志昱.浅析绿色建筑设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广西城镇建设,2010(06):128-129.

[4]李凌颖,王禾.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技术,2010,(32):63-64

智能建造现状篇9

关键词:多层民宅建筑;生态;智能;途径;

中途分类号:tU241.7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国度,渴望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并且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始终的梦想,但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冲突造成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这种人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居住需求,促使建筑师必须从根源上入手,通过生态智能的方法解决当前问题,保证居住环境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人居环境对能源的生态利用。

延安作为我国的一个古老城市,在居民住宅建筑过程中始终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有着浓厚的黄土文化风情与川谷地貌。民用多层住宅建筑生态智能的设计理念必须与当地的地貌、自然、环境等融为一体才能奏效。根据延安当地现今的建筑风格,本文提出了如何根据当地地貌、环境以及自然生态资源做好生态智能化建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的遵循生态智能建筑设计原则,以便更好的设计出合理的民宅建筑,并从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太能能技术及生态建材等方面阐述了延安当地的生态智能建筑设计的主要实现途径。

一、民用多层建筑生态智能化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有效协调和共同发展下的一种模式,其核心精神是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自然规律,不会因为当代人的享受而构成对后代人的危害。在民宅建筑设计及使用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必然产物,也是资源和自然环境对人们提出的一个要求,只有民宅建筑通过生态智能化设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让人们安居乐业。生态智能建筑在人类与自然相互融入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设计才能实现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有效使用率,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并且实现经济成本上的节约。尤其是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整体信息化和自动化的不断进步,建筑智能化技术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智能技术在现代化的民宅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延安人而言,民宅实现智能生态化就结合当地的地址环境和人的生活状态,推行多层生态智能建筑,才能更好的满足延安人的生活需求。

是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状况也在不断朝着高质量生活迈进。居住环境作为满足人么生活所需的基本保障设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民宅建筑设计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通过建筑而更好的利用生态资源,不以破坏自然生态为前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是人类如何使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的体现,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种结晶和产物,它把世界上的各种高科技技术进行了有效利用,其中主要包括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些高科技技术的互补与开发利用是实现民宅建筑智能化的一种重要前提基础,人们研发新技术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这些技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民宅智能建筑正是通过这些技术优化人们的生存空间。而生态智能化民宅建筑将人类在当前状况下所需要处理和面对的两方面情况进行了有效统一,最终为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提供了保障。

(三)是有效利用资源的一种方式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人们在对待民宅建筑方面也提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要求,对民宅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及一些价值观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对于民宅建筑生态智能化的发展要求而言,这种生态与智能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为了彰显智能和表现生态而故作高深,生态智能理念的提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希望通过智能化的技术实现民宅建筑的生态化。从而使得建筑更加符合人们居住的要求,这种新思维的出现,十分适合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延安这样的城市。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现有的建筑面积有400多亿平方米,到了2020年政府将预计新增建筑面积大约300亿平方米。这个数据看起来十分可观,但是如果要和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进行对照比较,那么这样的建筑面积就显得十分紧缺,尤其是延安城市,因为地貌原因,城市周边多为山地,造成了建筑土地的稀缺。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为更多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居住环境,民用多层住宅生态智能化建筑的倡导和推行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土地资源的稀缺,在民宅建筑过程中,其它建筑材料也同样稀缺。据相关资料统计,在房屋建筑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损耗的能源占到社会能源总量的30%左右,建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建材大约消耗16.7%,用水占了城市总体用水的47%,建筑水泥占了总成产量的25%,建筑中使用的钢材量占全国钢材用量的30%,如此庞大的资源消耗,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办法实现节约,那么浪费损耗将十分巨大,为社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在民宅建筑过程中,通过生态智能化技术实现节约土地、能源、建材、钢铁等的使用,无论是对当代还是对后代,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二、实现多层民宅建筑实现生态智能的集成原则

(一)设计需要系统性的思维

在民宅设计过程中,简单的通过技术的叠加实现建筑的生态智能化往往是不太现实的,还需要通过集成的设计模式,通过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方式实现所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很多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糅合在一起并不能提高生态智能建筑的使用效果,最终的结果也不是“1+1=2”的状态,有的情况下甚至因为这些高科技技术的相互制约而产生了相互抵消的作用,出现“1+12”的状态。可见,在生态智能化民宅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整合的方式往往比简单的技术叠加更有效果。这种集成设计模式也将是延安地区民宅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一条法则。

(二)建筑设计师全程参与的原则

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师相比,当前形势下的生态智能建筑设计师应该改变以往角色被动的状态,以主动的方式参与建筑设计的始末。在以往的设计过程中,通常是由建筑设计师设计好外形,然后再由其它工种的工程师来加入其它各项生态智能技术或者系统,最后再回归建筑设计师,由他们来配合施工图实现设备的摆放和构造处理等等。但是采用生态智能建筑集成设计后,就需要改变以往的设计方式,让建筑设计师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来。在生态智能民宅设计初期,建筑师就应该统揽全局,将建筑的能源消耗作为重要的考量要素,从建筑材料、建筑形态以及建材使用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升多层民宅建筑的生态智能化程度,设计出一个可以尽可能少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建筑形式。在此基础上,将各种生态技术和高科技技术融入到环境当中,形成良好的生态智能建筑。

(三)应该遵循系统性原则

多层民宅生态智能建筑应该始终遵循系统性原则。生态智能建筑集成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集成平台,这种设计模式也就对建筑师的工程学知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为集成设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那么它的各系统、子系统随时都要根据情况而改变,以更好的容纳各种新的技术和产品,并能够后期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理。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或技术应该具有可以根据科技进步而不断调整的功能,随时可以实现系统的更新与优化,从而保证多层民宅生态智能化建筑能够始终跟得上时代步伐,即使在使用了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生态智能系统依然能够与时代同步,很好的实现生态智能效果,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不难看出,多层民宅生态智能建筑的系统性要求是十分高的。

(四)尊重自然客观规律

为了实现多层民宅生态智能建筑化,应该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只有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尊重和保留有价值有意义的自然生态要素,正确的维持生态的完整性,使得多层民宅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容,在生态智能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尽量不要以破坏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否则容易干扰和破坏自然规律,造成人与自然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应该从尊重地形、地貌,保护现有植物植被,结合水文特征因势利导,保护土壤资源等等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延安当地的民宅建筑设计,应该与当地的自然相统一。

三、实现民用多层住宅生态智能化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建材的选择实现多层民宅建筑的生态智能化

选择良好的建筑材料是实现多层民宅建筑生态智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建筑材料强调的是力学性能与功能方面的作用,结构材料以追求耐腐性、高强度性为主,装饰材料则更多的是讲究设计图纹的美观性和给住户的舒适性。但是随着全球各种可利用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变得日趋严重,建筑材料除了应该满足以上用途外,还必须考虑它的节能效果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出现促成了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高要求化。因为和建筑材料相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其中包括取材、加工、维护、分配、拆除和处理等等都与可利用能源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为了能够减少建筑材料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并且为更好的实现智能化服务,就应当采取一些有效针对以上各个环节的措施,实现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效益,最终为实现多层民宅建筑生态智能化做出贡献。对于延安而言,即使发展到了今天,很多人依然喜欢居住窑洞式的建筑。面对这种情况,建材就可以遵循窑洞或者层数不高的要求而做到有效利用与节约,在能够保证达到智能生态的效果前提下凸显建材成本优势。

(二)利用自然通风实现多层民宅建筑的生态智能化

自然通风是一种最古老原始的技术,和程序复杂、耗能极大的空调技术相比,自然通风是一种天然且可再生的资源,不但成本低廉,而且健康环保。与空调相比,自然通风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并且能够为室内引入新鲜空气,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自然通风的主要优点体现在提供新鲜空气,有效实现生理降温,释放建筑物中储存的多余热量。为了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可通过风压、热压、风压与热压结合的混合式自然通风、机械辅助的自然通风等方式实现建筑的通风效果。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常年风力较大,为实现自然通风提供了基础,在多层民宅生态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实现建筑内外的自然通风。

(三)通过对太阳能技术的利用实现多层民宅建筑的生态智能化

太阳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开发潜力的无污染且可再生能源之一,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对民宅住户而言意义重大。对民宅住户而言,太阳能技术可以通过集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民宅住户可以将这种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或者其它机器。在民宅建筑中,太阳能的热利用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太阳灶、太阳干燥器、太阳能制冷、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力机等等。延安地处西北,属于黄土高原地带,常年太阳光照射强烈,太阳能方面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可以为多层民宅实现生态智能化带来帮助。

总而言之,为了更快更好的提高延安人的生活水平,推行多层民宅建筑生态智能化设计势在必行。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一定要遵循多层民宅建筑生态智能化的基本原则,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多层民宅生态智能化的提升。以便更好的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条件下追求生活质量的人们的需求,通过高科技技术的使用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黄艳玲.智能控制技术在住宅照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

[2]刘晓春.城市住宅可持续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

智能建造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村电网;手动操作;数据采集;智能配网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

本文笔者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农村智能配网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着重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我国农村实行智能配网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应全面重视采集数据,寻找到相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送;在出现电路故障时,应迅速而准确地进行定位,缩短查找故障变电时间,保证供电安全的可靠性;提高主站点实用性,重视数据的收集、合成与管理;同时,在现场作业管理中和安全生产管理中,弥补智能配网遥控功能的不足。

1.当前农村智能配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现状

1.1农村配网遥控操作实现难度高

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村配电网受资金投入较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电网重视普遍不够等因素影响,导致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电网配置仍以手动操作设备为主,电动操作设备相对较少的现状。在进行电网设备全面改造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同时还存在改造周期较长、改造难度较大等客观原因。

1.1.1目前,在我国农村智能配网建设中,手动操作设备使用量较多,多出现在住上开关、住上刀闸以及熔断器能在架空线路方面。

1.1.2在电缆线路中,手动操作设备包括节地刀闸等设备,以及负荷开关、断电器等手工操作设备。

1.1.3配电屏上,转入交流接触器属于电动操作设备,而电控设备、分录开关等都属于属于手动操作类型。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智能电网的不断普及,电控操作机构的一次性设备已逐步在农村配网中安装,但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的外部因素影响,在配网设备安装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安装时,电控操作机构容易发生锈死、卡住等安装故障,进而影响电网设备的正常操作。此外,由于配网设备分布比较分散,发现故障和及时修复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完成,导致点火机构在需要操作时无法正常工作,为减少设备停电时间,保证农村配网工作顺利正常进行,需要在停电检修时统一处理由于点火机构故障导致的设备工作异常。

在进行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时,配网的边际操作首先应以现场手动操作为主要操作方式,将常规的设备改造排除在工作之外,遥控操作及配网特点的性价比应该成为农村配网工作中充分考虑的因素。

1.2通信通道建设难度大

目前,我国农村配网设备具有分布面广、分布点距离面积较大、且数量众多等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农村配网自动化系统改造建设时,需要采集大量的终端控制设备进行配置,从而导致了在农村配网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工程复杂且配网设备需求量较大的特点。

当前终端的主要通信手段包括:

1.2.1电缆、光纤等有线通信方式。

1.2.2远传无线通信方式。

1.2.3短线自组网无线通信方式。

1.2.4电力线宽带、再带载波通信方式。

上述通信方式更有其优缺点,仅靠单一通信方式很难满足农村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多方面需求,将多种通信方式结合在一起,可通过降低通道的数量,发挥出通信方式的高速信道作用。

1.3电源后期维护难度大

农村智能配网基础建设中,需要实施采集和控制数据,故对现场所有设备及线路信息需要详细掌握,通过体检安装必备的工作电源为现场安装的大量终端设备提供便利支持。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农村智能配网系统中,一旦有停电现象发生,往往会导致相应的通信系统工作环节中所需的电源,操作跳闸或合闸电源断电。所以,为保证停电后终端设备的正常工作,就必须安装配备配套的充电器或逆变站及充电的蓄电池,保证停电时农村智能配网系统的正常工作。

1.4配网网线结构不合理,自动化系统大材小用

在我国农村智能配网系统中,往往存在配网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些情况具有负荷分布不均衡、线路过长,单辐射线路过多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进行这一现状改造时,应将上述因素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地实现农村智能配网建设的现实需要。

2.智能配网系统及其重点关注内容

在新农村智能配网建设中,尤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进行一次性设备和网架结构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工程周期和工程资金问题。第二,在使用投资资金改造高速通信通道建设和后期通信建设时,应把握通信通道建设费用问题。第三,农村智能配网在天气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工作时,应考虑终端装置选型,保证设备具有良好的运行能力、扩展能力及电池维护及保养问题。第四,在主站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安全操作管理、现场作业管理方面的能力,以保证全面收集信息,在监控的基础上安全运作。

在充分把握好上述问题分析解决的基础上,农村智能配网,建设中的重点内容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重视节点的三遥化建设,将负荷转移急用网架重构功能充分利用起来,提高供电效率,缩短故障查找时间。三遥化建设是指将变电所、开闭所、环网柜的进线及部分架空线路联络开关、分段开关,实现三遥控制。以保证终端设备在停电时,仍能通过蓄电池等供电设备保证进行持续的工作能力。配网线路在发生故障时,查找故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依据标准化作业方案,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处理时间,迅速查找到故障点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指标的有效手段。

3.主站强调智能化、集成化建设

为响应国家建设精神,符合时代对智能电网的时代要求,农村智能电网建设须以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为基本战略建设目标,结合我国当前形势下农村配变化实际工作状况、电网运行要求及管理模式的特点,在进行农村智能配网系统建设中,需要依靠强大的信息采集合成能力和信息接口能力。

首先,在进行农村智能电网建设中,应重点注重信息的全面收集,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和信息共享,实现对数据全面而系统地分析。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着力解决数据收集系统中部分信息不全的问题。通过实时采集设备状态数据,完成新建和改造电网工作。另外,在巡检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弥补实时监控中数据不足的问题。第二,安全操作管理、现场作业管理能力是智能配网系统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将成熟的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作业管理模式,引入到智能配网解决方案中来,在应急指挥、物资管理移动办公、安全生产等方面充分开展安全移动终端的应用。将控制中心、智能终端、和现场作业人员之间通过移动作业管理模式使电网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流通,使电网运行工作具有高效性和精准性。通过从各种类型的电压、电流传感器、智能电表及设备状态监测传感器及线路显示传感器,现场工作人员可及时准确地获取数据信息。将这些数据信息归纳整理,一方面可预测事故故障,另一方面当事故故障发生时,可迅速查找到故障发生原因及故障发生的地点,工作人员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可迅速查找到故障发生的原因,及时进行故障修复。通过实时监测现场照片、视频,刻在第一时间迅速了解故障现场发生的情况,将这些数据信息上传至信息控制中心,可邀请远程网络专家根据数据诊断和监控现场信息,为现场抢修人员提供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及时修复故障提供充分而有力的保障。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智能配网工程建设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和解决。这就要求农村智能配网相关技术研究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农村智能配网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有效借鉴国外以及城镇智能电网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同时,结合农村智能电网实际情况,设计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智能电网系统,加快农村配电网自动化程序的进程,从而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满足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供电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弘廷.代高杰.农村智能配网建设[J].智能电网,2014(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