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6:35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1

关键字: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理论建设试点建设

一、关于智慧旅游理论现状研究

2011年7月15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旅游业已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智慧旅游”势不可挡。

1.基本概念及内涵。

“智慧旅游”是伴随“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产生,其概念最早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我国,“智慧旅游”的实践在各大中城市已经开始,但理论研究一直身处实践之后。

张凌云提出了Caa三层次智慧旅游构架体系,其所依赖的四大核心技术是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盛海斌以旅游业的时展为背景,研究了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他认为,“智慧旅游”应该是一个比较系统、有序并且充分服务于国家战略、体现市场发展的,而且以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为契机,并且与现代企业管理、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相结合,平衡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重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唐洪广研究了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关系,他认为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的结论。他还认为智慧旅游应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层、基础设施三个层次。马勇、陈慧英提出了智慧旅游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科技创新价值、产业支撑价值、经济贡献价值、社会拉动价值。

2.感知体系及管理平台构建。

刘军林对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的研究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心、两端、三网”。姚国章探析了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指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表现形式,其建设框架包括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法规与标准化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部分。朱珠、张欣探讨了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及管理平台构建问题,认为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可以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消费导引、远程资源预定、自导航、自导游、电子门票、服务信息即时推送等多种智慧旅游服务;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资源管理、游客量控制、车辆调度、远程监控、自动收费等多种智慧经营管理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环境监测、交通管理、资源调度、应急处理等多种政务管理服务。同时他们对该体系的具体构建目标进行了研究,该体系架构主要涉及了全面感知层、云平台构建层、应用服务层三个部分。

二、关于智慧旅游实践探索现状研究

在国内,“智慧旅游”的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各地已经纷纷开始规划“智慧旅游”建设方案,并在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运营机制上开始了摸索性实践。

1、试点城市智慧旅游研究

试点城市的智慧旅游研究开启于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开辟“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时空。接着南京、苏州、洛阳、杭州都相继开展智慧旅游建设。

试点城市基本以智慧旅游为背景,纷纷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卞俊、梅亮、吴林立、丁柏林对镇江的餐饮做了研究,认为需要网络和手机终端相结合,促进信息的传播。刘加凤在对常州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中指出,平台由硬件基础层、系统支持层、数据库层、中间件、应用层、表现层、用户层等六层架构和规范标准体系、系统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管理体系等三个体系组成。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和旅游目的地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旅游的智慧性。

2、南京智慧旅游发展

金卫东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提到南京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二是推出了“南京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的最新功能,整合集成了南京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旅游资讯。三是开发了新型游客体验终端,该终端与我局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实现实时互动,第一时间播报旅游相关资讯、查询相关信息,为那些暂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游客提供全面、快捷的信息服务。对于南京智慧旅游的研究,邓贤峰、张晓海提出南京智慧旅游建设主要实现三大核心目标:一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二是为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三是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薪型旅游文化产品,放大资源效益,建成南京旅游文化云。同时他们认为,南京智慧旅游是各种信息激活、服务于政府公众的全新旅游形态。南京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主要分为前端的应用体系和后端的支撑体系两大层次,并统一在中央管理平台之下。

三、针对智慧旅游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笔者认为,智慧旅游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旅游畅行,试点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旅游城市的舒适度。投资多,、项目多、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必须在考虑地方现实经济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智能化水平。对于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家对其定义、研究对象、体系、评价标准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基本认同是智慧旅游依靠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变革,围绕政府、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智能化进行改革。

在研究文献中,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群体,那就是旅游者,智慧旅游的大规模建设和推广旅游者功不可没,所以我们开发智慧旅游,要面向整个社会公众。前面提到的智慧旅游建设特点也决定了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发展工程,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普及智慧旅游,提高全社会对于智慧旅游的认识,激发人们对于智慧旅游应用的兴趣,最终为旅游者创造更好地旅游体验。政府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更要在进行建设时吸取广大社会群众的意见,毕竟他们才是智慧旅游的建设者、体验者和评判者。

参考文献:

[1]盛海斌.旅游智业时代的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2

>>智慧旅游背景下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app在定制旅游中的应用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京郊旅游发展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南昌旅游发展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大学生用户行为调查环境友好型智慧旅游app发展研究鞍山市智慧旅游背景下智慧营销策略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长春市旅游业发展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体验提升研究浅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博物馆营销策略智慧城市背景下吉林省延边州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苍南旅游发展研究新媒体背景下金华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旅游营销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本溪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长沙市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张凌云,金卫东等.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3-5.

[4]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7-100.

[5]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cnnic.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2015-02-03.

[6]《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7]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16.

[8]乔海燕.关于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27-29.

[9]刘莉.论手机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7):119-120.

[10]吕兴洋,殷敏.旅游手机网络营销初探[J].旅游学刊,2009,(8):77-81.

[11]巫宁.手机媒体在旅游目的地的应用[J].人物,2007,(5):30-31.

ResearchoftourismappmarketingDevelopmentundertheBackgroundofwisdomtourism

tanGJing;ZHoUBingqin

(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3,China)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3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热播,还有兰新高铁的开通等消息接踵而至的机遇面前,享有“丝绸之路精华段落”的河西走廊再一次被推向旅游时展的前沿。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着河西走廊昔日辉煌的重现,智慧景区的建设,智慧旅游的发展恰恰弥补了传统旅游的片面引导,让旅游者更近一步感受丝路文化,更形象生动的重塑河西走廊昔日的风貌。

一、智慧旅游研究综述

(一)智慧旅游国外研究综述

“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地球”的背景下产生的,2008年iBm公司总裁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基于“智慧地球”的研究发展,国外学者对“智慧旅游”进行了浅层次的尝试,大多数都是集中于各种进行“智慧旅游”的技术在旅游业中的一些应用,偏实践型的成果比较多。比如:2005年美国科罗拉多州Steamboat滑雪场特意为旅游者配备的装有RFiD定位装置的手腕带反馈系统装置,叫做mountainwatch,实时监测游客位置、消费情况,提供滑雪路线等;2012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推出了“标识都市”项目,利用二维码采集城市相关信息,是一个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微电子旅游大全等。但是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二)智慧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2010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镇江提出要用十年的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目标,建设“智慧旅游”,这是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智慧旅游”。根据CnKi搜索查阅的文献来看,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但至今现有文献中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2011年05月黄超,李云鹏在《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中提到“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上网终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达到及时、及时了解、安排和调整工作与计划,从而实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2015年11月刘叶飙在《智慧旅游:概念界定与实践发展》中提到“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移动互联网为技术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要素的深度融合,为旅游管理部门、游客、旅游企业及目的地居民提供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管理等内容的一种新理念。

通过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智慧旅游的概念、系统开发以及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的,偏理论型的成果较多。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河西走廊旅游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5年甘肃省以及河西部分地级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嘉峪关市四个地级市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了4594.26万人次,占到了全省总人数的29%,全年旅游收入占到了全省总旅游收入的31.2%。显然,近几年河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

(二)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1.以敦煌为首,发展智慧旅游。2014年起,甘肃省的智慧旅游建设正式启动,并将敦煌确定为甘肃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智慧旅游试点景区,敦煌成为甘肃智慧旅游的先驱者。

2.线上线下合作发展智慧旅游(以敦煌为例)。根据敦煌智慧旅游大数据的分析,截止2015年中旬敦煌旅游微博平台粉丝量达到20.3万人,敦煌旅游官网浏览量达32万次,天猫旗舰店浏览量达29.5万次。目前各平台的浏览量依旧处于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3.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敦煌智慧旅游的带领之下,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在逐步发展,准确的说现在河西走廊的智慧旅游处于一个起始阶段,因此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的企业借助智慧旅游来吸引游客,但部分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各地之间的交通条件、各地区的科技技术与旅游的结合并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技术人员的缺乏、专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缺乏以及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部分游客的需求。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问题分析

1.智慧旅游发展标准,管理制度不完善。近几年,游客与导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在进行智慧旅游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很难约束游客行为,不利于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2.经济基础落后,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不高。智慧旅游的发展是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相比于“镇江”发展的智慧旅游,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在经济、思想、网络技术上还是落后于其他省份的,所以多媒体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了河西走廊智慧旅游的发展。

3.智慧旅游发展不均衡。比如,兰新高铁的全线开通带动了张掖、嘉峪关、敦煌(酒泉)的旅游发展,目前张掖、敦煌的旅游业以及智慧旅游发展趋势一片大好,金昌、武威的旅游业也在一步步发展,但是在敦煌、张掖两地旅游业发展之下来看,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处境。这种不均衡的发展不利于河西走廊整体智慧旅游的发展。

4.景区内外智慧化程度不一致,重管理轻服务。也可以说是宣传力度不够,智慧形象不突出。部分景区内部的智能化设施建设全面,但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大,不能做到景区内部设施、管理智能化与外部宣传、服务智能化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智慧化,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还是有距离的,要在细节上服务游客,注重细节的智能化。

5.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随着智慧旅游产品种类的增加以及智慧旅游的普及,旅游产品逐渐出现了同一化、单一化的特点,模仿的产品越来越多,服务方式也趋于一致,随着旅游的发展,如果智慧化程度停滞不前就会导致以前满意的游客带来视觉以及感觉上的疲劳,造成满意度下降,失去部分游客。

三、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智慧景区建设的标准,完善规章制度

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关于智慧景区建设标准、智慧旅游发展规范准则等法律文件,从多个方面对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提出要求,做出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为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同时建立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来推进智慧旅游发展的进程。

(二)夯实智慧旅游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

(三)联动发展智慧旅游,减少不平衡现象的出现

联动发展实现互补互促、合理竞争,减少不平衡发展,张掖、敦煌、嘉峪关的旅游带动金昌、武威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四)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游客体验

注重游客体验是智慧旅游发展以及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站在游客的角度为游客提供满足其需求个性化服务,做到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都满意的效果。

(五)创新智慧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服务是智慧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仅可以提高游客满意度、忠诚度还能发掘、吸引潜在的游客。

四、河西走廊智慧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如今,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想凭借着工业和农业来发展、崛起已经是无法实现的,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是当下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之一,所以智慧旅游今后在河西走廊上的发展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快速普及而逐步走向发展阶段。要充分了解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才能确保智慧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起到积极应引导作用。

五、结论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旅游体验;智慧旅游;旅游体验提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也逐渐从追求单一的感官体验向追求精神、情感、智慧等深层次的综合体验转变。以体验、分享经济、旅游+互联网以及智慧旅游为主导的体验式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智慧旅游是一种旅游服务手段,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旅游者获得更全方位优质化的旅游体验。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掀起了国内智慧旅游项目建设热潮。毫无疑问,智慧旅游将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体验研究,对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服务的效率和现代化水平,提升游客旅游体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一)旅游体验与智慧旅游

我国对旅游体验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谢彦君的《基础旅游学》一书认为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与旅游过程中的情境亲密融合时,身心得到的畅爽感受。此外,张建华(2008)、伍海琳(2006)、龙江智(2009)等人也分别从旅游需求、游客心理、旅游主客体相互作用、旅游体验的层次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定义。本文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对旅游客体及所经历的旅游六要素的综合性体验感受。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智慧旅游是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在旅游行业全方位的应用。本文认为借助这些技术能有效助推旅游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游客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旅游服务,从而有效规避影响旅游体验的负面因素,提升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受到众多要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旅游者对旅游体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ChrisRyan(1997)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导因素(旅游期望)、干涉因素(旅游经验、行程安排、舒适和便利程度、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住宿质量等)、个人行为(旅游类型、活动类型、旅游偏好等)和实际结果(旅游者的体验感受)四大因素。Richard(1998)认为旅游者若在出发前对目的地信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便会有助于提升旅游体验。此外,耶奥约斯等(2003)、atilaYuksel(2004)、刘扬(2012)、陈伟(2015)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认为信息与通讯技术、旅游购物体验、旅游设施和服务、环境因素和个人能力等内外部因素是影响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

结合前人对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认为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旅游者因素:个人性格、旅游动机、先前的旅游经历、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程度、旅游期望;(2)旅游目的地因素:旅游资源品味、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旅游解说、购物、信息通讯状况、交通通达性、旅游环境氛围;(3)旅游利益相关者因素:旅游地居民的态度和行为、与旅游同伴的相处、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在这些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中,少部分因素如旅游者个人性格、旅游动机、先前的旅游经历等很难通过外界手段进行干预,但其他大多数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均可通过智慧旅游的建设来促使其正面作用的发挥,以提升旅游体验。

三、智慧旅游助推旅游体验提升的相关策略

(一)借助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帮助游客智慧决策

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功能能弥补旅游者有关知识或先前旅游经历不足的遗憾,帮助游客在出发之前就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认识(如目的地的旅游景区状况、餐饮和住宿质量、旅游行程等方面),形成较为合理的旅游期望,达到缩小旅游期望和实际旅游体验之间差距的目的,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满意度。因此,加快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功能的建设十分必要。第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统一的智慧旅游云计算和数据库平台,加快数据资源整合的步伐,推动数据的开放共享,实现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互联互通。第二,旅游企业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出符合游客实际需求的信息。可通过对游客日常浏览内容尤其是对旅游网站的点击率来分析掌握游客的兴奋点。同时,要对用户数据进行拟合度分析,匹配出对旅游者有实际价值的旅游信息,从而实现广告的精准智能推送,帮助旅游者做出理性决策。第三,旅游目的地要建立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智慧化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这样,游客只要轻点鼠标就可在一站式旅游信息管理平台上获得完整的旅游信息包括交通线路、住宿餐饮推荐、景区介绍等,还可以在线购买旅游产品以及在线求助、投诉,进而消除旅游供需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现象,使游客免于海量互联网旅游信息的困扰,从而降低游客的信息搜索成本,提高决策效率,使旅游更加便利、顺畅。

(二)借助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游览体验

通过智慧景区的建设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两大功能。第一,在智慧管理方面,旅游景区要采用先进的RFiD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智能手段开发出景区管理的app,实现景区的智慧响应。首先,要使景区的一线工作人员可借助手机app随时进入业务系统进行工作,如统计人数、查询景区实况和实时上报复杂问题等。其次,管理者要能从调度台或手机app看到景区实时街景。这样,在某条游览线上游客增多出现拥堵时,负责人便可根据景区承载力和客流量快速作出合理的紧急预案,从而有效避免"庐山堵"、"华山闹"、"敦煌骆驼累死"、"鼓浪屿成垃圾岛"等现象。最后,游客在手机验票或通过手机、pDa及智能手环等终端设备使用信息查询功能后,游客位置服务系统便会自动地记录游客踪迹,实现景区对游客安全的实时管理。第二,在智慧服务方面,要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高科技的设施设备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超值体验。物联网技术应在整个智慧景区建设中扮演终端体验的角色。例如,在进入景区之前,游客可通过景区虚拟旅游技术对景区的全景和景点实况进行感官体验,为即将到来的旅游活动进行预热。在进入景区时,游客可通过由射频识别技术支撑的智能门禁系统快速进入景区,并在景区内实现“一票通”,解决重复购票和排队等问题。在景区内游览时,游客可通过智能导览系统获得便捷、详细的景区游览信息,包括游览路线的智能导航、景点的智能讲解、针对游客位置信息进行的个性化主动推送服务等贴心的实时服务。在游览结束后,游客还可通过景区app实时记录的游览路线、景区图片、实时心情等相关信息回顾和评价游览过程,方便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真实完整的旅游体验。

(三)借助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旅游六要素水平

智慧旅游公用服务体系以游客的满意度为中心,围绕游客旅游的全过程、全要素展开,力争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1.食体验。一方面要由政府主导,运用RFiD和视频监控技术将旅游餐饮服务体系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对接,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对食材生产、运输、烹饪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溯源,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餐饮环境。另一方面,要鼓励旅游餐饮企业使用电子菜谱系统、在线点餐系统、智能排号叫号系统及在线支付系统,来降低餐厅的人、财、物的损耗,同时增强游客的点餐乐趣。

2.住体验。要加快智慧酒店的建设,使酒店的查询、预订、入住、消费和退房各环节均实现智能化。如在办理入住时,只要扫描身份证就可快速办理;在住店过程中,实现无障碍的"一卡通"消费和智能管家服务;在退房时,只要按下房间的退房键,便会有服务员进行快速查房,最新账单也会自动地到前台,在客人到达前台时退房手续已处理完毕,无需客人再等待。

3.行体验。交通通达性对旅游目的地至关重要,智慧交通服务系统建设是智慧旅游乃至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该系统应包括对车流量、停车场、游客容量等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的信息子系统;对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游客拥挤等进行快速处理的应急处理子系统;以及由游客位置服务、导航服务和智能推荐路线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在线服务子系统。

4.游体验。随着上述智慧景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游客的游览过程定会更加高效和舒适。

5.购体验。游客的购物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商品的地方性、独特性以及便利性的要求。智慧化旅游商店的微信、支付宝及applepay在线支付服务、旅游商品在店邮寄到家服务、游客扫商品二维码在电商平台购买等服务都能帮助旅游者既快速便捷地买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又不用担心旅途携带不便或丢失的风险。

6.娱体验。新奇的智能设施设备的运用可以帮助旅游者获得新鲜的体验。如可运用数字虚拟技术建立虚拟旅游平台,向游客展现该地不同季节的美景和沿线其他景区的景观,以弥补游客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旅游遗憾,提高重游率。

(四)借助大数据技术提供定制化的旅游服务

这里的定制化旅游服务是指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整合海量旅游信息得出游客需求的共性及规律后,针对细分的客群组合推出的“共同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为此,旅游企业要通过对旅游数据的聚类性分析,准确把握某一类旅游消费者消费趋势的变化,从而为群体性的“私人定制”打下基础。同时,要建立游客信息数据库,掌握各类细分客群的个性化信息,挖掘游客对旅游线路和目的地的实际感知评价,对不同细分市场的旅游偏好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预先准备和及时调整自身的产品及服务,有针对的设计组合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超乎平常的旅游体验。

四、结语

智慧旅游的意义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满足游客高标准、现代化的体验需求。只要政府和旅游企业牢固树立以服务游客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善于运用智慧化手段来提高旅游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必将有效助推旅游业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提升,促进旅游“互联互通”作用的发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管倩.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吴学安.“智慧旅游”让旅游进入“触摸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6-09.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4]RyanC,CrottsJ.Carvingandtourism:amaoriperspectiv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97).

[5]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04).

[6]刘扬.影视主题公园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5

和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一样,智慧旅游也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和业态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智慧旅游的前世基于“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科技),那么它的今生则主要基于“Dt”(Datatechnology数据科技),可以说“互联网+”赋予智慧旅游这个老词以新生机、新意义和新活力。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旅游,我们则必须首先把它放在“互联网+旅游”、线上旅游、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等元素所构成的大框架中去探讨。

“智慧旅游”的概念界定

2014年,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智慧旅游是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面向旅游业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丰富旅游者体验,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工程。”

智慧旅游概念中的关键词除了“技术”,还有“体验”、“管理”和“服务”,这反映出智慧旅游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智慧,还要有管理和服务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能让游客体验到这种智慧,而不是旅游服务提供者自以为“很智慧”。旅游业本身是一种体验经济,可以说为游客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是发展智慧旅游的基石。

“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旅游”

当下“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旅游”都是旅游行业的高频词汇,至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本报告认为相比“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是个更大的概念,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的。“互联网+”是当前实现“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发展“互联网+旅游”与发展“智慧旅游”并不矛盾,可以说“互联网+旅游”赋予了“智慧旅游”更丰富的内涵、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目前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通过“互联网+”来推动智慧旅游发展。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18年,我国旅游业各个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的重要动力,成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的重要平台;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0%,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15%。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国家智慧旅游公平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5%,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20%。”

智慧旅游与线上旅游

由于当前线上旅游的概念比较热,而且线上旅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所以很容易把“线上旅游”等同于“智慧旅游”。本报告认为线上旅游只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智慧旅游不仅包括线上的智慧,也包括线下的智慧。线上旅游的概念是“依托互联网,以满足旅游消费者信息查询、产品预定及服务评价为核心目的,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租车公司、海内外旅游局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及搜索引擎、ota(onlinetravelagent)、电信运营商、旅游资讯及社区网站等”。由此可见,线上旅游关注的主要还是互联网,而提升旅游体验只做好互联网是不够的,还有景区生态保护、基础设置建设等很多方面。举个具体例子,当下我国各大旅游区的“厕所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一大批设施先进、卫生舒适的旅游厕所正在建设或改造的过程中。厕所显然不属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线上旅游的范畴,然而厕所革命则是发展智慧旅游的重要方面。

如果本报告着太多笔墨来梳理“智慧旅游”与“线上旅游”的区别和联系,那就显得太过书生气,而且也没多大意义。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很多新兴事物的内涵和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没必要在理论层面探讨太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要给游客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线上与线下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零和关系,而是要相辅相成、互补发展、良性互动,让线下用户能够享受得到线上渠道的快捷与便利,让线上用户感受线下服务的安全保障与贴心舒适。无论线上旅游怎么发展,游客最终的旅游活动主要还是在线下完成的(网络虚拟旅游除外)。所以说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来在线旅游服务商纷纷加强对线下旅游资源的整合,而一些线下的传统旅游社也在发力线上渠道,比如中青旅的遨游网、众信旅游的悠哉、港中旅的芒果网等。

线上旅游发展现状与特点

线上旅游虽然不是智慧旅游的全部,但它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领域。那么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077.9亿元,比去年增长38.9%,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为9.2%,比去年提升1.7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占整体休闲游市场的比重为10%,未来几年会持续上升,预计2017年将达到15.6%。

周边游呈上升趋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度假类型仍以国内游为主,但比例同比有所下降,周边游和出境游用户比例均上升,尤其是周边游增幅显著。

价格并不是游客选择在线旅游最重要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网购”和“廉价”这个词很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其实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图便宜。艾瑞咨询对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调研就反映了这一点。调研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渠道,“品类丰富、选择多”是用户选择通过网络购买度假产品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在线支付便利”、“提供目的地游记/攻略”和“提品点评以供参考”,“更低的价格”位列最后。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端下单购买旅游产品。根据艾瑞咨询对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调查,比较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下单方式,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通过pC端登录相关旅游网站下单,而是热衷于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下单,这与整个互联网行业移动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这启示在“互联网+”时代,旅游行业面向消费者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移动端的产品和平台做好。

购物和旅行社团费是最主要的消费类别。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出游时最主要的消费类别是购物、旅行社团费和交通,这三项的比例远远高于住宿、娱乐和餐饮。“吃、住、行、娱、购”是旅游行业的五大主要因素,而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在“购”上的花费最多,这显示出进一步规范指引旅游购物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影响到多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的具体种类包括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每种旅游类型都和一个行业紧密相关。比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而养老旅游就是养老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此外,旅游业包含因素众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等。旅游业涉及因素众多,包含很多子行业,需要各子行业进行协调配合,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易与合作关系。

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达程度本身就是其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越高,居民旅游的行为也就越普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的时代。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名从业者,可增加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影响、带动和促进的相关行业多达110个。根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的报告,全球2014年旅游和旅行对GDp直接贡献2.3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3.1%。2014年旅游和旅行对GDp的综合贡献达7.5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9.8%。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未来5年,我国“旅游+互联网”将在软硬件设施建设、在线旅游交易以及所催生的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有望创造“3个1万亿红利”,成为新常态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我国旅游人群的特征分析

当前在线旅游移动化和出境游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当下发展的两大趋势。那么我国在线旅游移动端的游客和出境游的游客有什么特征?

在线旅游移动端人群特征: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用户从性别来看,男性占66.4%,女性占33.6%;从年龄状况来看,以25-35岁青年人群为主。其中25-30岁区间人群占比最高,达整体比例的31.8%,其次是31-35岁年龄段,占比28.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用户占比最高,达65.5%。其次是大学专科学历,占比19.2%;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已育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0.5%,其次是未婚人群,占比27.4%;从职业状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中级管理人员(27.8%)与普通公司职员(25.8%);在收入状况上,月收入主要分布在30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用户占比最高,为28.2%。

出境游人群的特征:2015年9月7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14-2015)》。报告显示,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最大的消费国。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达到1.09亿人次,同比增长11%,在国际游客中的比重达到9.58%。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出境旅游消费在国际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1%。从性别上看,中国女性出境游客占58.5%,比男性的41.5%高出17个百分点。按年龄划分,中国出境游客中,占比最大的是80后,比例高达44.89%;70后位居其次,占25.72%。90后的出境游客比例为11.39%,超过了60后的9.97%、50后的8.04%。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国内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大众化、产业化、散客化、个性化,以及分享经济方兴未艾。

大众化、产业化: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众化与产业化是相伴相生的。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5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2005年至2014年,我国国内接待游客人次持续增长,国内接待游客人次由12.12亿人次增长到36.11亿人次,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2.9%;国内旅游总收入由5286亿元增长到30312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1.4%。我国入境旅游收入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6

(泰山学院旅游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高度关注。智慧旅游是我国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在阐述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智慧旅游;意义;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51

自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这一全新概念后,“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此衍生,并很快在全球掀起热潮。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也日渐受到高度关注。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提出,我国将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基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和推进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国家旅游局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北京、苏州、南京、烟台、无锡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其主旨是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的智慧建设。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适应旅游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系统工程,是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智慧旅游的概念

智慧旅游也称智能旅游,是一种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计算机、智能终端等设备,主动感知并利用相关旅游信息,为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各类旅游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智能化的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的新型旅游运行模式。

2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2?1智慧旅游有利于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智慧旅游为旅游产业提供了自动化的服务系统和技术平台,包括政府的最新公告、旅游企业更新的优惠策略、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展示、最佳旅游线路、预订支付系统等。首先,智慧旅游的发展使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海量资讯信息,消除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障碍,有效解决旅游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智慧旅游可以辅助旅游者进行消费决策并提供更丰富的旅游公共产品,使旅游者获得更好的旅游感受和旅游体验。再次,智慧旅游还将改变旅游产品预订及支付方式,使旅游者能够及时获得更丰富的产品信息,并结合自身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并通过在线支付实现旅游产品的不间断销售,感受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2?2智慧旅游有利于改变旅游营销方式

首先,智慧旅游通过分析旅游数据,可以发现旅游者的偏好、挖掘旅游热点,引导旅游企业打造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实现旅游产品创新和营销方式创新。其次,智慧旅游还可以通过投诉建议系统吸引广大旅游者主动参与旅游产品营销和信息传播,从而有利于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旅游服务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

2?3智慧旅游有利于实现旅游科学化管理

智慧旅游将促进旅游管理创新,实现从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首先,旅游管理部门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获取旅游者实时信息,对旅游企业实行动态监控,并及时旅游指导信息或管理意见。其次,智慧旅游可以使管理部门实时了解旅游景区的生态状况,通过在景区环境保护、旅游承载力管控等方面综合应用智慧旅游手段,均衡游客的分布,降低游客对资源的破坏,确保游客的满意度,缓解景区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再次,智慧旅游可以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联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权益,有效处理旅游投诉等问题。此外,智慧旅游还可以及时监测和预防各种突发事件,提高旅游应急管理能力。可见,智慧旅游加强了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了旅游资源,从而有助于实现科学的旅游管理。

2?4智慧旅游有利于带动产业发展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智慧旅游的应用可以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运营模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智慧旅游的建设还会影响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业以及旅游在线服务、旅游搜索引擎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5智慧旅游有利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旅游从属于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与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等其他智慧系统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共同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智慧旅游可以增加收入,带动相关行业,助推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智慧旅游还带来了社会价值,可以扩大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品牌和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智慧旅游体系的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创新城市的思想,可以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建设智慧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科技含量高。目前,许多城市都在探索、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工作。根据智慧旅游的建设情况,结合旅游业的具体特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智慧旅游:

3?1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关基础设施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智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相关标准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并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的统筹与监管。智慧旅游包括基础设施、应用层和服务层三个层次。基础设施是智慧旅游的基础,包括基础硬件、软件、数据库以及存储各类旅游信息的数据中心。要搞好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把社会、商业、信息等各类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成新一代的智能化基础设施。

3?2加快人才培养,强化组织保障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人才作为智力保障。要加快对兼通信息技术和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与高校的人才定向合作与培养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建设,为各级智慧旅游机构输送高层次人才。此外,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保障。应组建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统筹领导和组织实施,承担建设过程中的审核批准和决策工作,协调各单位为游客提供所需旅游信息,监督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及资金使用情况。

3?3推广信息技术,加快标准化建设

智慧旅游以旅游者为中心,通过对旅游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处理,来满足旅游者掌控所需旅游信息的需求。因此,要在旅游行业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倡景区在门禁、电子导游、环境和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采用物联网技术,提倡地方旅游信息中心建设区域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提倡大型旅行社开展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应用,提倡软件企业开发可以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运行的旅游小软件。此外,要加快推动旅游信息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旅游基础信息数据中心,确保所提供旅游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4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支撑平台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以旅游者为中心进行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既要整合旅游、工商、交通、公安、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又要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景点、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系统,以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此外,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一系列平台作为支撑,包括信息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旅游服务平台等。信息技术平台包括网络平台、物联网平台和云计算技术平台等,应大力发展云计算、传感技术、三网融合等新技术,改善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基础设施平台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旅游服务保障体系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交通、医疗等。通过打造智慧化的综合支撑平台,全面满足旅游者需求,实现智慧旅游。

3?5调动多方力量,实现融合发展

智慧旅游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要提高人们对于智慧旅游的认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鼓励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促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同推进智慧旅游的发展,为旅游者创造更好的旅游体验。旅游管理部门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从公众利益出发。还要加强社会宣传,通过舆论力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积极与公众互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4结论

总之,智慧旅游是世界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智慧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是我国从旅游大国转变为旅游强国的重要支撑。因此,要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支撑平台建设,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竞争优势,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风芹?我国智慧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1):32-33?

[2]刘俊梅,等?基于“智慧旅游”的新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J]?市场论坛,2012(11):93-95?

[3]李睿仙,乔晓梅,刘军?发展唐山智慧旅游的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3,11(4):44-47?

[4]杨晓红?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旅游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68-169?

[5]金江军?智慧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12):22-23?

[6]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44-49?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智慧酒店;核心技术;建议

随着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及信息在旅游活动中的贯穿,智慧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问题和前言问题。酒店业是旅游业的三大产业之一,智慧酒店的发展和建设也必然是智慧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研究现状

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旅游业对信息技术更加高的依赖,凸显出了实践操作的不足与缺陷。相对于智慧旅游,对智慧酒店的研究就更少之又少(如表1)。

表1是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并含"酒店"为主题进行检索的结果。同时对检索出来的论文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是对智慧酒店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实践操作的分析,并且理论研究尚且不足。

二、智慧旅游核心技术在智慧酒店的应用

对于智慧酒店国内学界、业界尚无标准而一致的定义。但是借助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发现智慧旅游的核心能力--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1],整合和集成技术后可应用于智慧酒店。

1、物联网技术

把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均应用于酒店,如果说互联网是人与人的、"在线"的,那么物联网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且并不局限于"在线",所以,它可以是无线的、也可以是有线的,既可以是短距离的、也可以是长距离的。它结合了酒店管理系统、传感器技、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线感应器等,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客人、物体或过程,应用更广、更便宜。

2、移动通信技术

随着手机更加的智能化和ipaD等平板电脑更加的普及,作为物联网一种连接方式应用的移动通信技术,这种技术在酒店的应用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携带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人"--住客为中心的发展,体现了以个体住客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住客通过触摸屏或手机登录酒店信息网,随时进行酒店信息查询、服务预订、投诉等;也可从智能手机淘宝旅行客户端来享受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

3、云计算

对于酒店而言,云计算可以对收集到的相关酒店及客人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和分析,并且对数据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为客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不同地区、不同酒店、不同客人都会不同,这就产生了大量数据,然而大型的、五星级的酒店集团或酒店占据酒店数量相对较少,中小型酒店由于财力、物力的局限,自身酒店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云计算就可以为它们提供此类服务,并且成本低、水准高。云计算是智慧酒店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完善了酒店服务。云计算不仅仅为智慧酒店提供一种先进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三、针对核心技术提出建议

1、微观方面

智慧酒店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环节,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达到以下几点:

智慧解读:智慧酒店制订"酒店概况视屏",让住客像游览景区一样,在未入住之前,通过视屏观赏酒店的前厅、客房、餐厅及公共区域,并用语音对酒店的客房类型、大致价位做一定的讲解。使客人对酒店的卫生、安全、设施有具体的感官,知道客房、餐厅的大小和价格,便于客人的选择等。

智慧入住和离店:它是物联网在酒店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即通过向住客提供双频Vip卡,里面同时包含房卡和住客身份两种信息,为游客提供自助服务终端便于游客直接办理入住和离店登记,省去住客前台排队办理手续。对于自驾游的游客,酒店在停车场入口处同样提供入住办理终端等[2]。

智慧引路:利用遥感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感知系统等读取用户的入住信息、房号信息等,引导住客方便快捷的找到电梯,顺利地到达自己的房间。如果是自驾游的游客也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停车位等。

智慧传递:通过云计算等的资料数据,在住客未到达之前,服务人员会立即收到Vip到店的提示信息,提前获知客人的信息,以便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提高回头率。

智慧调节:在住客入住前,根据系统资料,客房自动提前Vip住客房间的灯光、空调等进行调节,为住客提供舒适的入住环境;在住客离开卫生间或办理离店手续后,自动进行调节,以减少资源浪费等。

智能提醒:安装智能电视,住客可以通过智能电视与酒店所有直接对客部门联系,设立智能提醒服务。

2、宏观方面

第一、制定智慧酒店相关政策和评定细则。智慧酒店由于提出较晚,现今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具体的法制法规的政策扶持;目前,只有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智慧饭店建设规范(试行)》中涉及智慧饭店的评分细则,其它省份并无。应对智慧酒店的建设给予重视,制定有效条文规定并根据具体省情提出智慧酒店的评分细则。

第二、建立智慧酒店协会。目前,只有少数酒店联合在一起建立的《智慧酒店联盟》,并不具备普遍性,所以应该建立健全智慧酒店协会,从而鼓励酒店的智慧化,提高智慧酒店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8

关键词:智慧旅游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2014年,通过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智慧旅游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改变提供单向的旅游资讯,实现从旅游前、中、后所有资讯中取得信息,整合设计,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因技术创新带来的便利与独特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的出现改变了旅游消费决策模式,提高了旅游消费正确决策和旅游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可能性。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与新型服务业匹配的服务意识,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已被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一)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和旅游体验中的充分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掌握以微信、微博、论坛为代表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运用能力,通过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借助通信与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微信朋友圈等虚拟社区群,以游客互动、分享旅游体验为核心,传递、感知、甄选相关旅游信息。树立“随时随地营销”理念,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游客满意度。

(二)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旅游服务越来越倾向由标准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智慧旅游孕育而生的旅游新业态,如养生、研学、探险等旅游产品的出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跨学科综合知识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还应掌握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具备智慧的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三)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充分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游客需求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创新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新的旅游形态,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同时,还可以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消费习惯进行分析,挖掘旅游者的喜好、需求,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开展精准营销,满足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二、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智慧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这种需求错配、供需失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本专业就职率。智慧旅游背景下,这种匹配失衡越发凸显。高职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停留在对传统旅游的导游、计调等岗位的培养。据调查分析,旅游行业市场对于传统导游、计调等岗位从业人员的需求已经饱和,而对新型旅游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日益增多,这种错配直接导致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本专业就职率低的现象。

(二)学生实训实操技能无法与智慧旅游企业人员所需技能对接

第一,由缺乏行业经验的理论课老师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教师缺乏对智慧旅游企业的操作方式的了解,使得实训实习课程趋于形式化,实践教学被作为“辅”的环节。第二,学校缺乏仿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操作系统,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具体。第三,集中实习流于形式,大部分院校因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很多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相对应的实习场所,从而学生们的实习期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人才特质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学不致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频频碰壁,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

(三)缺乏与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智慧型”教师

智慧旅游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懂旅游、懂技术、懂教学的三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急缺的,师资的缺乏,无法实现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随着智慧旅游发展的深入,新型旅游技能型人才和旅游管理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力军,就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培养方向,构建适合智慧旅游发展的课程体系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两个方向走:(1)保留支撑智慧旅游落地服务为主的导游专业。在导游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保留必要的考证课程外,增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善于利用智慧景区服务设施开展对客智慧服务的能力,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营销”的意识;选修课增加本土文化知识、本区域旅游景区资源知识、本土民歌鉴赏与演唱、旅游服务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服务意识,提升导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2)增设以线上服务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如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网络营销等,此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旅游专业基础课,还应加大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的比例,同时还可考虑适当增加如信息管理、网站开放与设计等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

(二)加强培养学生在各岗位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大实训实习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其次,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等校内仿真实训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模拟操作,给学生创造模拟仿真实训学习条件,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外部搭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智慧旅游行业专家、里手担任专兼职教师;与智慧景区、旅行社等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合同;还可以邀请智慧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全面提高智慧旅游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三)加强智慧型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需紧跟时展。我们可以引进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方面信息技术强的专业教师。旅游基础知识专业教师应吸取智慧旅游的前沿理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创造机会深入到智慧旅游企业中,掌握一线旅游资讯。此外,学校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聘用制度,让业内知名专家和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智慧师资的有益补充。智慧化的师资队伍是对智慧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利保证。高职院校作为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深刻体会到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通过分析,探讨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需对路的智慧型旅游人才,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1(5).

[2]刘丽华,何军.“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旅游服务业重构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6):134-135.

[3]郭鹏.面向智慧旅游的大数据计算系统[J].科技经济市场,2016(4):10.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景区管理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现实旅游过程中,由于旅游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不对称性等问题十分突出,旅游消费者、经营者、管理者都渴望寻找一种更准确高效的信息沟通方式,及时获取旅游信息,节约时间、空间及经济成本。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创新与普及,旅游行业信息交流共享模式、消费模式、经营监督管理等信息化变革已成为可能。通过对旅游大数据进行信息处理整合,旅游景区可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监控景区内的资源状况,预测预警灾害,解决突发事件。笔者认为旅游景区只有将大数据分析和智慧旅游结合起来,建立起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深入分析出旅游者需求,提高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多元性,提高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大数据是指所涉及到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就需要将所有旅游行业涉及的各类信息汇集、分析、应用起来,打破行业界限,建立与气象、地质、交通、海关、公安等部门的横向合作,形成数据互换和共享机制,建立与三大移动运营商的长期合作机制,建立与在线旅游企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各省市的大数据资源实现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1旅游大数据来源

笔者通过研究将大数据信息的来源分成以下三个渠道: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

1.1互联网公司

旅游者在互联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旅游信息,他们搜索到的关键词和浏览痕迹将被记录下来成为数以万计的“旅游大数据”。通过各大搜索引擎的这些信息,可以直观地看出某一旅游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网络搜索变化趋势,进而探寻对应的旅游热点以及潜在游客的需求变化。另外各大航空公司、酒店企业、旅行社企业为主要的直销平台以及蓬勃发展的旅游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旅游者,降低了景区和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强了景区的营销范围,并能直观地反应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景区可以及时根据旅游者需求挖掘潜在旅游者。

1.2移动运营商

大数据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是大数据产业链的三大重要环节。其中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信息采集层面具有广泛的数据优势。从2012年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至今为止,三大运营商基本已进入到全用户数据采集阶段,并开始积极寻求合作。各运营商通过手机app软件构建的多个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用户信息。从联系人等数据到其他手机应用涵盖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范围,充分反映出他们的个人偏好和日常习惯。同时国内许多景区中以GpS技术为依托的景区导览系统,还有一些包括基于移动定位的紧急救援服务也在逐渐普及。

1.3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

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桥梁、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一方面景区能够准确把握园区内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实时传达出去,从而实现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

2大数据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2015年中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已经突破41亿人次,游客数量暴增,特别是大散客时代的到来,让游览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对于景区管理者来说,旅游管理中面对的种种问题也急需大数据分析。智慧景区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与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使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注重游客体验、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景区还是历史文化厚重的景区,或是现代主题鲜明的园区,对资源经营、接待能力提升、安全监控以及游览服务辅助的技术应用一直是智慧景区力求完善的主旨。

笔者认为在当前景区管理中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游客体验。景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游览过程中体验,并在旅游结束后通过游客评价改善设施和服务。

(2)营销。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景区如何运用网络快速广泛的传播营销信息。

(3)监管。如何在一个混乱的旅游市场实时获取每一个景区的信息,监管部门如何在景区人流高峰时均衡游客分布,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压力,确保游客的游览质量。

2.1游客体验

旅游大数据数量庞大而复杂,笔者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数据,包括所有的景区信息、地图、景区周边环境信息等等。第二个层次就是应用和交易数据,以游客所产生的数据为主。但是当下市场上没有一种产品能真正满足游客的游中体验,而其实游客才是真正实现智慧旅游的核心价值。而且从游客体验的六大要素来看,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是以景区为原点延伸的,景区基础数据的应用应该是游客体验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所有的导航服务系统都是针对陆路交通的,景区内基础信息是一个盲点,更谈不上基于此基础数据的景区内导航、语音播报等产品的研发。旅游景区的基础数据的搜集困难主要在于国内旅游景区数量多,全国有超过两万家的景区,每一家景区会产生哪些数据,怎么去采集这些数据,用多少成本去采集,这会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所有的景区共同推进。但是绝大部分景区对大数据的概念了解的不够深入,出现很多盲目的决策。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先从自身景区内部着手,逐步实现游客体验智慧化,才能积少成多,为智慧旅游打好基础。

我国的游客数据统计也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各项统计数据比较粗略,并且其抽样统计方法也不能真实反映游客的消费情况,统计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造假、项目分类不合理、统计项目过于粗略、抽样样本不足、问卷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景区利用大数据的目的在于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研究判断城市和景区旅游市场成长性,精准判断客源地市场,分析潜在客源市场和相关区域市场的客源流失情况。而目前为止,国内旅游游客还是以旅行社接待的团队客人为主,通过网络预订景区门票的个人游客还是少数,这就加剧了数据收集和游客体验反馈的困难程度。

2.2营销方式

近年来,旅游景区通过微博、微信、旅游在线企业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最终也达到了提高景区知名度、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但是笔者注意到,景区的营销策略只是为了扩大销售,但是游客在实际旅游过程中并没有体验到与广告中同等的旅游体验,景区的“宣传”与“产品”不一致。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旅游信息的不对称性正在瓦解,旅游消费由传统的信息不对称性逐渐向交流互动型和信息公开透明型转变。在旅游市场中催生出可供旅游者相互交换意见的平台,景区的宣传平台同时也是旅游者信息交流的平台,游客可以在旅游结束后对目的地、旅行社、酒店、餐饮、景区等进行评价。因此,旅游景区不能仅注重营销策略,还要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内容。另外,国内的景区中不管是以资源导向型景区,还是主题乐园,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景区重游率非常低,这就跟国外景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区管理者不重视游客的游后体验,这就无法得到旅游者的游后反馈意见。

2.3景区监管

每逢节假日,国内旅游景区都会出现人流拥堵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国人出游体验,还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产生巨大的负荷。旅游大数据在景区监管中要求一方面通过景区票务系统统计游客量数据,通过与互联网、运营商等第三方大数据整合,可对未来几天人流量、车流量进行预测;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景区监控系统对突发事件如踩踏、拥挤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拥堵发生后如何疏导人群的应急服务能力。显然,目前多数景区在这方面应对能力仍显不足。例如游客反映的景区服务人员疏导不力、缺乏解释等,这往往会导致游客在拥堵环境中产生更多不满。

3结论

智慧旅游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数据提供了发展的技术支持,景区管理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将采集、分析得到的与旅游相关的各类数据应用于景区管理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时间较晚,在现实中景区管理者在运用大数据服务景区宣传和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重视,最终将实现智慧旅游的普及和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

参考文献

[1]张凌云,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

[2]李莉,张捷.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3(10).

[3]徐岸风.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发展研究――以携程网为例[J].中国商贸,2009(11).

[4]李阳阳.基于大数据的聚联网商业模式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篇10

关键词:智慧旅游;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它融合了通信与信息技术,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在旅游活动开始前,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制定计划,进行预订和支付,降低旅游活动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及时通过移动终端对相关信息进行纠正;在旅游活动完成后,可以就产品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为其他游客提供参考意见。整体来说,智慧旅游的发展是使游客的旅游行程更加顺畅,旅游体验更加充实,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为游客带来更加安全、经济、高效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时代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针对智慧旅游建设人才所需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可以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国内智慧旅游行业企业合作,同时也鼓励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以多种方式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课程建设等以培养智慧旅游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改进和拓宽原有的课程建设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智慧旅游为契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性,优化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和长久的职业适应性。

二智慧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需求的特点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借助便携的终端设备,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分析、研究,提升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带来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和无处不在的旅游服务。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收集、分析及预测能力

在游客对旅游通过各种网络沟通工具进行咨询或交流时,后台将会收集到海量的游客访问信息,这些数据就会自动生成新的数据或者链接,包括浏览的网站、顾客来源、顾客数量、顾客需求、咨询的内容、特殊的要求、提交的订单、顾客评论和投诉等,这些信息非常大,往往会让旅游业者毫无头绪,但仔细整理出来会找到旅游者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从而分析顾客喜好,有针对性地推荐和设计、重组产品。

(二)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能力

旅游服务工作者大多数时间是面对面的服务,需要较好沟通协调能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BtC、oto、ota模式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出家门一个鼠标就落实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网络或移动终端的预订已经成为服务主流形式,因此,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已经不容小觑。

(三)移动终端及互联设备的操作能力

移动互联设备作为高科技的一种形式,已经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底游、南北极游、太空游、邮轮旅游、以及最近大火的热气球旅游、玻璃栈道、高空索道、高空观光等新型旅游方式作为现实的存在,越来越趋向高科技化和移动控制,如: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订系统、景区实时监控系统、自助导览系统、饭店管理系统、自住入住系统、视听监听系统、app和微信公众号、在线评价系统、自动推送、智能引导、自助导览等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让游客体验更智慧、更高效、更便利的旅游生活,同时也拓展了旅游业服务内容,优化了服务的形式。

(四)个性化服务和创新服务能力

当今旅游业已经进入产业化、大众化、个性化和移动化的休闲旅游时代,旅游者更加注重追求自我、释放身心、融入当地生活的深度体验旅游。随着智能终端的应用,使得旅游业的服务更加个性化,接收图片、视频、音频、aR导览等互联网资源功能的运用,使得旅游服务的完善和创新成为可能并发挥重大作用,旅游服务因此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创新能力凸显。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未能体现智慧旅游需求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具体体现,应当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一致,更好地服务与智慧旅游,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本身,大多是对原有课程目标的修补,目标定位不清晰,过于宽泛,未能从根本上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不能满足应用型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就当前行业需要做出判断。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与智慧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的以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智慧旅游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对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预测,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不符,甚至严重脱离了行业企业实际。未能有具体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对应,课程设置整体目标出现偏差,缺乏有效的调研及行业数据支撑。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创新性不足,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课程设置的根本环节,现有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涉及经济类、管理类、旅游学类、心理学、文化学、营销学、美学、法学课程,跨学科的性质突出,未能形成自身的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素养体系。比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观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三门课程,从大的范围说,资源开发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应当包含旅游景观开发、旅游线路设计的内容,而旅游景观规划与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细分化和具体化,而三门课程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对资源的认知和整合及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课程内容中又缺少相应的职业能力素养方面的课程,比如服务营销能力和服务意识、态度培养等方面的课程,不能结合智慧旅游时代的特点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未能满足智慧旅游对人才全面素养的需求。

(三)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忽视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通过研究比较发现大部分院校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分别占总学时的41%-43%、37%、20%。而欧美国家的课程一般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语言课分别为33%、50%、8%、8%(以上比例均为包含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课程中的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较大,技能型、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和对技术应用的培训。专业课比例较重,个性化的选修课比重较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提供服务的个性化趋势,智慧旅游需要的服务创新型人才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协调,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是60%:40%,而国外这个比例为45%:55%,甚至有些学校是40%:60%。由此可见,去理论化课程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的一个必然选择,以满足智慧旅游需要的技能性、个性化服务及全素养人才的需求。

(四)课程实施条件有限,缺乏智慧旅游实践交流平台

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校内实训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实践性环节的课程开设基本流于形式,虽然有条件进行相关训练,但设施设备落后,未能及时更新,更没有相关的网络实验条件,相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实际相差甚远。有些院校开设一些校外社会实践课程,利用周内固定时间和寒暑假期进行调研,但学校的监督机制几乎为零,不能保证调研过程、调研结果的真实有效,更不能保证与旅游行业实际一致。

(五)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较差,未能跟上智慧旅游

新业态,产学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应用特点较强,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课程设置落后于行业发展,并未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及课程内容,课程的设计者对未来发展趋势及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不到位,导致课程设置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不能与智慧旅游行业发展一致,产学严重脱节。

四智慧旅游背景下的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使之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

课程设置主体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编制专家共同构成,要让旅游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其中。企旅游业专家的参与可以“静态知识传授为主”的问题,他们最了解旅游行业企业一线的情况和行业需求,能够就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指出未来的方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最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课程编制专家更懂得教学规律,能够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把握,因此,三方面的人员共同制定的课程目标应当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课程设置的目标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应当包括学生的基础能力、行业服务技能、综合职业素养、发展潜力及实力,而现实中,针对这些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而课程的设置和总体指向应当与课程目标的设置一致。

(二)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需求的高端、综合性趋势,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课程的应用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既满足智慧旅游人才技能的需求,又能满足对综合素养、职业素养的需求,选取触及智慧旅游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课程的模块化整合和模块化教学。比如,针对智慧旅游需要的信息化素养,增加信息整理收集、信息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互联网应用技术、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多媒体导播系统、视频影像系统应用等模块;针对智慧旅游需要的网络沟通与服务能力,增加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络沟通、网页及网络产品排版与设计、BtB服务技巧等模块。应该加强对语言类,特别是外语类课程的比重,游客是来自世界各地,在课程设置时应当考虑语言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针对客源地的情况除了开设《大学英语》、《旅游英语》外,适当开设了《德语》、《法语》、《俄语》、《韩语》《日语》等外语类的课程。同时开设独具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提高综合能力,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发掘地方文化内涵和魅力,展现地方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和旅游个性,提升顾客的体现值。

(三)调整课程结构比例,重视技能的培养,满足智慧旅游对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智慧旅游时代要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和对技术的应用。因此,在课时比例的分配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降低理论课,特别是纯理论课程的比重,较多地分配在技能的培养和对技术的掌握类别的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适当调整为50%、50%。调整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重,适当调整为30%、30%、40%,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旅游者对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定制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拓展课程实施的渠道,强化与智慧旅游行业联系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更新实验和实训器材,比如网络与电化教学、企业人员的远程教学、物联网教学、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模拟体验课的形式进行,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以企业调研、实习实训的形式进行,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有效的情景。这样就把行业需要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可以是短期的见习,也可以是月份、季度的短期实习实训,强化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实际的关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同时加强学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监督和实习质量方面的额监督。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智慧旅游的实施情况又能了解旅游行业最新动态、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现状,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智慧旅游对人才多样性发展的需求。

(五)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发展和行业需要。旅游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行业,特别是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既要求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又要求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取得依然靠学校的课程来获得,随着智慧旅游的到来,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者,应该及时发现课程设置中的不足,认真研究行业前沿领域问题,洞察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适时调整课程及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比如开设《网络营销》课程,而非《市场营销》,开设《智慧旅游》而非《休闲旅游》,开设《导游英语日常口语》而非《旅游英语》,开设《信息管理与应用》,而非《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增强职业能力定位,以适应智慧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智慧旅游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性人才。

五结论

智慧旅游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展现了无限的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依据智慧旅游自身的行业特点,优化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和结构,调整课程实施方式,以培养更加符合智慧旅游需要的人才。同时应当看到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课程内容,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发展,为未来的旅游业持续输送合格人才。同时,文章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将持续关注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实际,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北京:2014年12月31日

[2]孙俪坤,魏晓明.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建设[J].南方论刊,2017,(10):75-76.

[3]魏九峰.智慧旅游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2016:(1):148-149.

[4]孙缘,王慧.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65-68.

[5]刘宇迪.智慧旅游北京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4):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