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电气化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6:47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1

关键词:农村;能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01503

1引言

农村能源建设是指在农村推广利用沼气、太阳能、节柴改灶等工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节约资源、建设生态,确保农民减支增收的工作。农村能源建设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森林低价值消耗,有效地保护森林植被,加强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改善生活环境,实现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得利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充分认识农村能源建设的紧迫性,并找出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策已显得十分重要。

2自然社会概况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总面积7550km2,辖凤山、景谷、半坡、勐班、碧安、益智6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4个镇,下设132个村委会和5个社区,1961个村(居)民小组,60156户农户,总人口303968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8.6%,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5人。

景谷县内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高效性等特点,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热区、能源、矿藏等自然资源优势。森林资源是景谷最大的优势资源,全县林业用地894万亩,占总面积的79.2%,人均拥有林业用地30亩,是全省人均的3倍,是全国人均的10倍;森林覆盖率达74.7%,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5倍多;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514.6万m3,人均拥有193m3,是全省人均的5倍,全国人均的23倍;林木年生长量达210.45万m3,其中:思茅松占88.7%;年木材消耗量为89.6万m3,林木年净生长120.85万m3。

热区资源是景谷的又一优势资源,按划分热区的5个气象学指标衡量,属5个指标均达到标准的全省29个县(市)之一,其中资源指数位居第二、效能指数位居第四、利用指数居第三,全县共有热区面积73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4.6%。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m,最低海拔600m;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354mm,蒸发量1916.4mm,平均雨日数164.1d,平均气温20.1℃,≥10°的积温为7360.9℃;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3h。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从低海拔的峡谷地区到高寒山区,形成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5种气候类型。全县土地总面积11277565亩,人均占有量38.7亩,其中:耕地861660亩,林地8748760亩,荒山荒地304834亩,园地971724亩,水域156255亩,其他用地234332亩。县内有大小坝子23个,总面积72万亩,其中5万亩以上的坝子有勐嘎坝、钟山坝、民乐坝和勐班坝,地貌形态特征可分为澜沧江峡谷、中山丘陵盆地和侵蚀剥蚀中山山地,土壤从坝区河谷到山区半山区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以赤红壤面积为最大,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60.6%,土壤的特点多为偏酸缺磷少氮钾。

3农村能源发展现状

农村能源建设是保护森林、防治水土流失、平衡生态的有效途径,森林是生态环境的生命线。当前,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生态日益恶化已是全球性的问题。如何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前人类应予以关注的焦点。大量实践证明,农村能源建设大量推广节柴改灶,消灭农村老式耗柴高的“老虎灶”,开发利用沼气,推广节柴改灶、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木柴,大大减少了农村木柴消耗量,已成为保护森林的有效途径,就景谷县实际而言,具有发展农村能源的有利条件,较多的农村劳动力,为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备力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后,林农爱林护林的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发展农村能源。坝区有利于太阳能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兼顾经济效益,才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减少烧柴,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

从1992年开始,景谷县得到省市农村能源部门的大力支持,实施了农村能源建设项目。20年来,全县共推广节柴改灶42476户,每户每年节约薪柴500kg,相当于保护了133m2森林,42476户年约节约薪柴21238t,使森林砍伐量明显减少了。推广应用34926口沼气池,每年可提供3500000kg优质沼肥,可满足约3000亩农田的用肥需求,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结构改良,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增强,单位面积产出和农作物品质提高,效益十分明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近几年来,全县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应用26150台。这些做法改变了全县生活燃料以柴为主的格局,对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沼气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生态良好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沼气不仅可作燃料,而且可用于孵化苗禽,贮存粮食、水果等。同时,沼液、沼渣是高效的催长剂和优质的有机肥。沼液中含有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别是氨基酸的含量十分丰富,用作添加剂喂猪、养鱼等有很好的催长作用。沼液和沼渣中含有氨、磷、钾等养分,长期使用能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用沼液、沼渣进行根外追肥和叶面喷洒可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产量,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所以,沼气的综合利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节柴改灶,可为农民减少大量砍柴工时,转而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加快经济发展。

农村能源建设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疾病传播,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卫生条件差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环境面貌,更不利于群众身体健康。推广利用沼气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归入沼气池,解决了农民房前屋后到处堆粪便,粪水、污水到处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状况,净化、美化了环境。并且,人畜粪便、污水等经过沼气池高温发酵,大多数病菌、病虫被杀死,减少了疾病传播。同时,使用沼气、节柴改灶后,农民煮饭、烧水时不会满屋烟,厨房变得清洁卫生了。这些,都有利于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杨丕发,等:景谷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浅谈资源与产业

农村能源建设对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和经济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村能源建设不仅能解决农民的能源使用问题,缓解农村用能紧缺的矛盾,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步伐,同时,还对发展生态农业、抑制生态恶化方面有重大作用。试想,如果全县大力发展农村能源项目,实现50%的农民生活燃料不烧柴,那每年可保护的森林是相当可观的,生态恶化将得到有效抑制,生态将逐渐平衡。所以,农村能源建设对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千秋万代。

4当前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足

宣传工作始终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主要原因是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不够,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不足。就目前经济发展而言,各级领导都集中精力发展本地经济,对投入大而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不感兴趣,造成农村能源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4.2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升级更新使电能

不足现在的农村多数年青人外出打工,少年儿童在学校读书,留在农村家庭的成员要么就是老人,要么就是非青状年劳力,随着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基本上所有村民小组都实现了通电,有了电又有方便快捷的电子产品,电饭锅(煲)、电磁炉、电热水器大量涌进农村家庭,为了节约时间图方便,多数家庭做饭、烧水都选择了电器,此现象在坝子的村民小组中尤其突出,加之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转变,越来越依赖电子产品,此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而冲击着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4.3资金缺乏

农村能源建设是新技术和新能源开发,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近年由于钢材等建筑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价格的上涨,使得建池成本提高。目前每修建一口8m3的沼气池需投入3000元左右,同时配套进行“一池三改”则需投资5630元,而政府对农户每建一口沼气池补贴2000元,农户还得自筹资金3630元,这让许多农户望而却步,极大地影响了农户建池积极性。另外,上级部门每年下达计划迟缓,资金到位慢,也直接影响农户的积极性。没有资金的扶持或扶持力度不大,要继续大面积推广沼气建设的工作难度较大。

4.4资源林政管理的缺位

目前景谷县一直都在大力宣传加强资源林政管理,但从来未出台过关于如何管理农村居民柴火的相关政策,更谈不上进一步的管理,虽然建了那么多沼气池、太阳能,改了那么多的灶,但在农村依然是想砍多少柴火就砍多少柴火,无人管也管不了,出现了林业资源林政管理的缺位,从而影响了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4.5技术服务不到位

随着沼气池建设规模的扩大,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虽然景谷县范围内已组建了38个服务网点,但是还未能解决沼气用户的后续服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农村能源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落实到农村、农户家中。由于技术服务不到位,效益打折扣,使沼气建设变成简单的数量增加,就会影响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影响各级政府实施“重点工程”的形象。因此,要努力地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地开展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工作,为群众解决后顾之忧,使全县的沼气社会化服务工作能够跟上沼气发展的需要。

5对策与措施

5.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沼气工作的领导

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处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可以实现污染的资源化利用,发挥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作用,因此,应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环境整治工作应当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充实沼气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力量和办事机构,加强监督检查,乡镇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林业部门为主的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组在农村能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把每年的沼气建池数、太阳能安装、老池子维修等具体任务落实到户,从而让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得到全面开展。

5.2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职责

干好农村能源建设推广工作,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生态建设工作,所以必须抓好两条线:一是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乡镇又和各村签订责任状;二是县林业局和各乡镇林业服务中心签订责任状,各乡镇林业服务中心又和各村林业助理员签,各村林业助理员又和负责各村民小组的技术员签,从而进一步细化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职责。

5.3深入发动宣传,抓好典型试范

在充分利用各媒体进行宣传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要深入村组进行会议宣传,让懂政策和懂技术的人和群众面对面,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好处,从而换取群众的支持,然而光说不练群众是不会相信的,因此必须抓好典型试范工作,先选择1~3个条件较成熟的村,集中连片进行“一池三改”,发展养殖业推动沼气建池来带动种植业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展农村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并把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发挥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综合效益,让群众明白农村能源建设不但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从而起到典型试范推广作用。

5.4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搞好管理服务

农村能源建设专业性强,要严格执行沼气工培训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并做到沼气项目专业化设计、专业化施工、专业化服务。要加强沼气池施工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沼气建设有关施工和验收标准,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图纸、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建后服务。各乡镇要指定专人负责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建池技术档案,确保建池质量和沼气安全使用。要有一个专业的技术队伍来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目前单靠林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要组织和管理好民间技术队伍,让他们来为农村能源建设服务。在让群众得实惠、国家得利的同时提高技术员工资待遇,以深化服务,从而更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5.5多方筹资,全力扶持

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关系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在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同时要多方筹资,动员社会力量干好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在正确引导群众的基础上,做好扶持工作才能更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作。

6结语

农村能源建设工作是一项国家得利、人民受益的生态建设工程,是推进农业污染的资源化利用,提高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惠及“三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景谷县而言,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引导力度,全省狠抓以推广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在推广沼气建池利用的过程中,“三农”废弃物资得到了多种、高效的利用,从而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给国家、给群众带来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参考文献:

[1]秦大东,曹军.浅论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通报,2007,13(1):133~135.

[2]闫廷满.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的思考\[J\].东方电气评论,2007,21(1):1~4.

[3]田永淑.新型秸秆气化炉及净化工艺\[J\].可再生能源,2003(4):29~30.

[4]法忠勇.推进我国农村新能源推广应采取的措施\[J\].甘肃农业,2007(9):49~51.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2

关键词:气象机构,经济发展,影响

1芦溪概况

芦溪县位于江西省西部,总面积968平方公里,辖5镇5乡,总人口28万。武功山与衡山、庐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蜿蜒耸立于芦溪县内东南,素有“衡山庐尾武功中”之说。武功山以其奇松怪石、高山草甸、云海日出、飞瀑流泉、革命遗址、宗教胜迹而闻名,尤其是区内的高山草甸、红岩谷瀑布群、金顶古祭坛群堪称江南绝景,是一处新兴的部级风景名胜区。芦溪境内已探明和开采的矿产资源30余种,其中煤炭、石灰石、瓷土、粉石英、矿泉水、花岗岩、高岭土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具备发展大中型电瓷业、硅工业、建材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境内水力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野生珍稀动物60余种,山上林木64类4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67%。目前全县已形成电瓷、水泥、煤炭、小水电、食品加工、旅游等六大支柱产业。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产业化、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工程初具规模。天天上矿泉水、中华杜仲茶、仙凤板鸭、一村腊味系列等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眯,并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县级行政区历来一直没有成立气象机构,自2004年12月开始设立了无人观测两要素站点,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2007年改为6要素观测站,2010年正式成立了芦溪县气象局,这为芦溪社会经济发展无疑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促进各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2气象机构建设为芦溪经济发展助力

2.1气象机构对防灾减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地理位置上芦溪位于萍乡与芦溪之间,根据萍乡的地形特点,北有一杨岐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50km,海拔高度944m,中南部有武功山脉,海拔高度1918m,萍乡与芦溪均处于两座山脉之间的喇叭口内,是我市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必经之地,容易产生气象灾害,比如1998年4月22日的冰雹大风,系统生成于湖南醴陵境内,经湘东、萍乡至芦溪,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倒塌房屋838间,损坏29693间,吹倒电杆2080根,烧坏变压器40余台,冰雹击伤120余人,其中死亡2人;秧田重灾3000亩,已栽早稻大部分损毁,需重栽;直接经济损失约达3亿元。可见芦溪气象机构的建设有利于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服务的开展,对芦溪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芦溪站点的设立对于改善气象站网布局,提高气象观测水平分辨率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进一步提高。

2.2气象机构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芦溪工业发展很快,水泥产业竞争力较强,“日江”牌水泥已成为江西省知名品牌,畅销省内外。电瓷业历史悠久,后势强劲,有高、低压线路电瓷和变压器、电容器瓷套管等110余个品种,已成为全国最大高、低压电瓷集散地,产品出口英国、澳大利亚、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然而工业的发展需要气象服务作为保障,工业项目的规划离不开气候可行性论证,大型项目的实施必须对气象灾害的承受能力进行技术性论证,然而气候可行性论证必须以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所以气象机构的建设和观测站的建立可以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气象保障服务的开展也可以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2.3气象机构为特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芦溪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产业化、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工程分布于芦溪县各乡镇,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新引擎,而特色农业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花卉苗木的培育与气温条件、土壤墒情直接相关,中药材的栽培与日照、降水量分布密不可分,新作物引种必须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所有这些均需要气象资源作为支撑,因此气象机构的建设可以促进芦溪特色农业的发展,为科学指导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2.4气象机构为旅游发展增添活力

近年来,由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芦溪武功山旅游开发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政府提出,要求把武功山的旅游开发作为我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并申报国家森林公园立项和报批部级风景名胜区。这就需要尽快开发武功山景区丰富的气候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气候资源,以适应武功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之一,也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建成高等级生态旅游景点,首先必须认识生态、保护生态。可以利用3S技术对武功山景区的各种生物资源进行气候区划,分析出各物种生存的最有利的气候条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其次,对武功山景区的主要景点进行气候分析和特色要素预报,使游人选择最佳的时节到武功山欣赏日出、日落、瀑布、云海等奇特景观,或者去感受武功山的视野开阔、至高无上,与蓝天、白云为伍,与彩虹、霞光相伴的美妙境地。武功山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具有冬长夏无、春秋相连、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日照较少、风大、雾浓的特点。特别是当萍乡城正处高温炎热、暑气逼人的盛夏之时,武功山上的气温只有23℃左右,比庐山和黄山都低,是江南避暑胜地之一。每年10月下旬,山上日平均气温就会下降到10℃以下,开始进入冬季,到翌年5月底,日平均气温才上升到10℃以上,冬季长达7个月时间。山顶低于零下10℃的结冰期每年约70~80天,无霜期200天左右。

因此,芦溪建立气象机构与旅游业兴旺发展密不可分的。武功山海拔高,地势险要,天气是多变的,为了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要,合理安排旅游行程必须建立气象观测站,为旅游天气预报的制作取得第一手资料。只有建立了气象观测站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天气预报,提供全面的旅游气象服务。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3

随着旅游的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的森林生态旅游渐渐成为旅游者更好的选择.森林是人类绿色的摇篮,郊野的森林公园最能体现大自然的本色,那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成为城市居民度假旅游的首选项目.生态旅游明确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满足保护与发展的目标;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求新、求知,集自然性、环保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高层次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本文通过对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分析,探讨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1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老顶山位于长治市东北部的郊区,又名百谷山,距长治市区3公里,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老顶山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和新顶,老顶是五顶之最,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海拔1378米,由此冠称老顶山.老顶山山体多为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老顶山东与壶关、平顺二县相邻,北与潞城市相接.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方圆40多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万多亩,森林公园内林木茂密,松柏苍郁,峰峦叠翠,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达80%,形成了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壮美秀丽的森林景观.2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2.1良好的环境质量长治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老顶山森林公园四季松柏苍翠,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无霜期平均152天,昼夜温差不大,植物资源丰富,这里冬季寒冷多雪,夏季凉爽,空气湿润,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2.1.1含氧量高,是天然的氧吧老顶山有大量的油松、侧柏林,不仅可提供优良的木材,提炼芳香油,而且还会向空气中分泌杀菌素,使林地空气的含菌量明显减少,使多种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美化和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另外,林区绿色植物还能散发出一种带有芳香气味的砧烯类物质,具有抗尘、净化大气和抗腐作用,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当人们漫步在森林中的小路时,不但放松精神、消除疲劳,而且全身的经络气血也运行舒畅、和谐,对调节精神、改善人体的机能、增进健康十分有利.2.1.2负离子含量高人们在森林里行走,会觉着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负离子的缘故.负离子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强化和激活人体的生理活动,增加血液中氧的含量,提高人体免疫力.空气中负离子的多少,受地理条件影响而含量不同.在有森林和各种绿地的地方,太阳光照射到植物枝叶上会发生光电效应,使空气电离而产生负离子.老顶山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物种类较多,既有大面积的油松、侧柏林,又有众多的灌丛和草本植物,有很好的森林绿地环境;树木与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性物质等,也使林区空气发生电离现象,再加上绿地和树木的除尘作用,使林区及绿地空气中的负离子不仅浓度高,且寿命较长.当人们进入老顶山林区的时候,就当然会感到头脑清新,神清气爽.另外,老顶山森林中由于树木的遮挡作用,减弱了林下阳光的照射,人体能适当地受到紫外线照射,减小了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的伤害,在炎热的夏季,更能体会到惬意的凉爽.2.2旅游资源丰富2.2.1优美的自然景观组合老顶山的林海茫茫,层峦叠嶂,气势雄伟,景色壮美,五个山峰五顶竞雄,以最高老顶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共有五顶九脊十八沟四十余座山峰组成,峰岭跌宕,沟谷纵横,松柏茂密,有天然岩洞30余处.在山中散布着的众多的峭壁危崖,奇岩怪石,与30余处深幽曲折的岩洞,构成了老顶山的天然胜景.自然景观主要有狮峦峰、鉴天石、石海微澜、五顶擎天、危崖耸空等10余处.在老顶东北峰,有一处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峦,高居于层峦叠岭之上,形似雄狮蹲踞,它就是狮峦峰,当您在黎明到达此顶时,有泰山观日之感;老顶东南方,丛林交映之中,有一宽阔的坡面,坡面的大石块好象人工排列放置—般,远观感觉犹如海涛乍起,微波荡漾,这便是石海微澜景观;南顶之南,五块岩石象五根玉柱,直顶天宇,俗称五顶挚天.鉴天石巨大而平整光滑,岩面幽青泛光,闪烁不定,犹如镜面.老顶山的天然岩洞多位于半山陡壁悬崖、深谷幽壑之地,如南崖宫是老顶山最大的一座天然山洞,位于新顶的东南半山腰处.这些岩洞,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宽敞深幽,有的数洞并生,有的洞体相连,景致各异,且多数与炎帝神农、道家、文人雅士相关.站在新顶观景楼远眺,老顶雄奇、玉皇顶俊秀、奶奶顶奇丽,当云雾生起时,云海、重雾环绕山腰,别有一番情趣.2.2.2悠久的人文景观沉淀老顶山,又名百谷山,在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百谷山的名称就由此而来.炎帝,即神农氏,为中华民族祖先之一,六千多年前,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兴稼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渔猎到农耕、由游牧到定居的这一人类史上的重大转折,开创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炎帝神农氏在此地尝百谷、制耒耜、教农耕的美丽传说.百谷山历代以纪念、祭祀炎帝神农氏为主,据文献记载,其建庙祭扫炎帝最晚也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百谷山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广博深厚的文化积淀.时至今日,整座山上仍然留有许多纪念、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庙宇、洞泉和历代的诗文石刻等,它们虽历经岁月风雨的消磨侵蚀,却依然留存丰富,成为古老文明代代相传的有力佐证,不断放射出绚丽的光辉.近年来,老顶山森林公园提出了以中华先祖炎帝神农氏为公园灵魂的开发建设主线,在开发建设中突出了炎帝在上党,炎帝在百谷山建功立业的历史传说,围绕炎帝神农氏进行了全方位的开发建设.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已屹立于百谷山,以铜像为主体的祭坛、殿堂以及神农井、神农泉、百谷园、耒耜洞、神农村、碑刻等景观正在筹建,先后投资恢复了新顶滴谷寺院,重修了九龙宫景区.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炎帝子孙寻根问祖,瞻仰朝拜的一方热土.#p#分页标题#e#2.2.3富于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是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还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休闲活动场所.通过一些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使游客在参与中获得乐趣.园区推出了野战纵横军事乐园、神农滑雪场、管式滑道、碰碰车、卡丁车赛场等休闲旅游产品.神农滑雪场,占地4.5万平方米,雪道长500米、宽70米,坡度20度.这里人工造雪可达120天,雪厚1米左右.滑雪场引进了世界先进的造雪设备和滑雪器材,并聘请了专业教练,负责培训滑雪爱好者.野战游戏是一种模拟军队作战的游戏,模拟真实作战中的策划部署、分工合作、体能及应变能力等,是集军事、体能运动于一体的大众娱乐运动游戏,既有军事运动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又有娱乐运动的趣味性.楠湾神农滑道乐园中的管式滑道总长度1108米,提升道300米,坡度约37%,下滑道808米,坡度约19%,高差94米,提升道可欣赏一路的美景,下滑道靠重力下滑,惊险刺激,如猛虎下山般向前冲,疾风迎面扑来,美景闪闪而过,有惊无险而又快乐.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吸引游客加入山民的生活中,体验一种新鲜的感觉,现在,旅游区内的瓦窑沟、滴谷寺、老巴山等村庄适时开发了“农家乐”旅游“.农家乐”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休闲品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新的方式.利用农家院落依傍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的优势,使人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体验乡土文化,体验回归自然的生活成了一种时尚享受.2.3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紧临长治市市区,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长治境内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加上遍布城乡的区、乡公路,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太(原)—焦(作),长(治)—邯(郸)两条国家铁路在此纵横交汇,贯穿南北西东;长治飞机场可起降中小型客机,航班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地,大大方便了长治同首都及省内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经济交往;太(原)—长(治)、长(治)—邯(郸)、长(治)—晋(城)三条高速公路和207、208、309国道北上京津,南下中原,208、309国道及榆(次)—黄(碾)公路交错,现在长治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石家庄等地的长途客车线路200多条.市内公交2路车、21路可到达老顶山下,一条纵贯南北的山间公路向上可直通主峰老顶.便捷的交通,使长治与其他城市、老顶山与其他旅游线路联系在一起,形成内外结合的旅游环,拓展了旅游市场.2.4日趋完善的配套设施成熟的风景名胜区,各种配套设施应是完善的.老顶山经过多年的开发,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努力,各项配套设施也正在逐步完善.一是环山公路畅通,路面经改造升级,提升了形象,缩短了游客与景区的距离,提高了安全系数.正在进行的炎帝像通道工程是太行东街的延伸工程,缩短了抵达炎帝纪念馆的路程,竣工后,可极大方便游客瞻仰炎帝英容,更好的弘扬炎帝文化.二是山上接待能力提高,除了山上的秀谷山庄等食宿服务设施外,还有老巴山村等多家农家旅馆,老顶山下附近还有长治东明大酒店、长治金威大酒店等大型酒店,满足了不同人群出行吃住游的需求.正在建设中的东山名邸,作为郊区重点项目,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促进老顶山旅游社区的建设.三是供电、供水、通信、电视服务设施配套.村村通电话及有线电视,现代化通讯网络覆盖全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使游客可以延长旅游行程,细细品位景点的特色.2.5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老顶山旅游区由于地处山区的客观原因,受地理环境的约束,该区土地贫瘠,石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很少,且多为坡地、沟地,土地资源严重缺乏,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格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服务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有能力保护当地的环境和资源,而良好的旅游环境,对旅游的发展又有很重要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旅游业作为一种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3结语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是长治市区的绿色屏障和“天然氧吧”,是一处集文化教育、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边缘旅游区域.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炎帝文化积淀为依托,现有遗存为切人点,加强保护和恢复创建,在高的起点上前进,因地制宜,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发展,产生自身的生态、文化、历史品牌效益,增加整体的旅游品牌形象,使其在提升长治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随着园区的全方位开发,老顶山森林公园正以雄、奇、险、幽、美,吃、住、游、娱于一体的完美的形象展现在游人面前.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4

关键字:秸秆发电技术应用

0、前言

随着石化燃料的日益短缺和石化燃料的利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的本地化成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相比太阳能和风能,具有储量丰富、投资利用风险低、收益高、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等优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t,相当于3亿多tce。这些秸秆目前主要用于炊事、直接露天燃烧还田,不但利用率低下而且露天燃烧还污染环境。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先进的秸秆利用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发达国家加快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秸秆发电技术应运而生。自丹麦1998年诞生了世界第1座秸秆生物质燃烧电站以来,秸秆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2006年丹麦已建有130多座秸秆电站。我国的秸秆发电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经过了成套引进、消化的阶段后,已走上了自主创新、开发的阶段。

1、秸秆的预处理技术

秸秆入炉前需经过预处理。秸秆体积大,组织疏松,必须经过晒晾打包才便于存储。秸秆入炉有打包入炉、粉碎入炉、压块(型煤)入炉3种。粉碎入炉成本较高,但适应性最强。秸秆的粉碎入炉主要包括秸秆的打包、存储、输送和破碎几个阶段。在农业机械化国家,秸秆的收割和打包可以通过机械化完成。而在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传统的耕作方式给秸秆的机械化收割和打包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秸秆收割打包方式,降低秸秆预处理成本,保证电站的连续供料。

2、秸秆发电技术

按秸秆利用方式的不同秸秆发电技术可分为秸秆气化发电技术、秸秆直燃发电技术。

2.1秸秆气化发电技术

秸秆气化发电技术主要是将秸秆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使秸秆与o2/H2o发生气化反应,产生Co、H2、CH4等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净化后送往燃气轮机发电。如果在燃轮机后面加装余热锅炉,还可以组成秸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秸秆气化技术具有废气排量小、发电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秸秆气化时产生了一定量的焦油,燃气飞灰混入焦油中,增加了焦油的脱除和回收利用成本。因此如何减小气化过程中的焦油成了发展这一技术的关键。

目前,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已进入了工业示范阶段。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新技术”,继“九五”期间分别在福建莆田建成了国内首个1mw生物质谷壳气化发电系统、海南三亚木材厂建成了以国内首个生物质木屑气化发电厂、在河北邯郸建成了秸秆为燃料的气化发电厂示范工程后,最后又与黑龙江农垦局签订了兴建20套农业固体废弃物谷壳、稻草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合同。该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年总发电量为7500万kw,年处理农业固体废弃物约10万吨。

2.2秸秆直燃发电技术

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是将秸秆直接送往锅炉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做功发电,相比秸秆气化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投资省、易于大型化等优点。与常规的燃煤电站相比,秸秆电站的汽机岛与常规燃煤电站的汽机岛几乎没有差别,其关键技术是秸秆燃烧技术。

与煤粉的燃烧过程近似,秸秆的燃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水分的析出阶段、挥发分的析出并着火阶段、焦炭的燃烧、燃尽4个阶段。但与电站用煤相比,秸秆具有水分和挥发分较高,灰分、热值、灰熔点较低等特点,因此与煤粉的燃烧不径相同。此外,由于秸秆中碱金属含量较高,某些秸秆如稻草中的氯离子含量较高,增加了烟气对受热面的腐蚀程度,组织秸秆燃烧时还必须考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用于秸秆发电的燃烧技术主要有水冷式振动炉床燃烧技术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水冷式振动炉床燃烧技术是丹麦Bwe公司开发主要用于燃烧生物质的燃烧技术。Bwe公司的秸秆发电技术已经应用在丹麦、瑞典、芬兰、西班牙等国的秸秆电站。传统的炉床燃烧技术具有燃料分布不均匀、空气容易短路、燃烧效率低等缺点。水冷式振动炉床采用振动炉排,减小了秸秆在炉排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秸秆燃烧后灰量较小,采用水冷可以保护炉排不被烧坏;尾部过热器采用3级和竖直烟道中的分开布置可以有效降低碱金属等对受热面的腐蚀。最近,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也正在与Bwe公司合作,引进其技术筹建秸秆发电厂。为了降低成套引进的成本,国内的企业也积极与Bwe公司合作,寻求振动炉床燃烧设备的国产化。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燃烧技术,也可用于秸秆的燃烧。循环流化床一般由炉膛、高温旋风分离器、返料器、换热器等几部分组成。流化床密相区的床料温度在800℃左右,热容量较高,即使秸秆的水分高达50%~60%,进入炉膛后也能稳定燃烧,加上密相区内燃料和空气接触良好,扰动剧烈,燃烧效率较高。相比炉床燃烧技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布风均匀、燃料与空气接触混合良好、SoX、noX排放少等优点,更适应燃烧水分过高、低热值的秸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开发的流化床锅炉先后安装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浙江大学针对秸秆燃烧灰熔点低、易结渣等特点进行研究,不断改进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通过采用特殊风分配及组织方式保证秸秆的流化燃烧和顺畅排渣,并优化受热面布置,降低碱金属的腐蚀,解决了一系列的难题,目前已处于工业化推广阶段。

2.3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秸秆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秸秆燃烧产生的Co2与秸秆生长时所吸收的Co2大致相当,秸秆的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远低于电厂用煤的平均含硫量(1%)。因此,发展秸秆发电可以减少Co2和So2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此外收购秸秆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符合我国的“三农政策”。

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到2015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将达1300万千瓦,较2010年增长160%。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以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装机突破500万千瓦。我国秸秆发电技术的前景广阔,发展秸秆发电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1]也飞.丹麦解决能源问题的经验.全球科技经济望,2005(2):53~55

[3]傅友红、樊峰鸣、傅玉清.我国秸秆发电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207~210.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宝政办发〔〕90号)精神,经县政府同意,现就我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仍较大;农村受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差、环境条件恶劣因素制约,是气象灾害预防的薄弱环节。我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气象灾害多且易发、频发,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寒潮、霜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给我县城乡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两个体系“进设。

二、工作目标

到年,全县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农民享受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农村气象预警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气象灾害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减少10%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围绕全县粮食增产目标,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气象监测信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粮食作物产量预测预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确保粮食生产灾年少减产、平年能增产、丰年多增产。

(二)加快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业、农村气象服务站网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作物长势实景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等监测站网,提升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完善各镇自动气象服务站网,在每个镇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易发、频发的村建立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加强防雷电设施建设,提升防雷电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部署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工作思路,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的建设发展,开展农用气象预报,精细化预报业务,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年前,气象预警服务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建立我县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直接面向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气象服务。编制全县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适当开展农业气象保险试点工作。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我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基础上,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做好气候论证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抓好镇村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发改、财政、工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民政和气象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我县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气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工作。其他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应急指挥、农村气象监测、预警设施、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率,确保农民享受更多的气象服务。并积极探索气象服务企业、社会团体的新模式,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6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源专委会主任

背景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十六字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坚持始终的大政方针。

1979年末国家科委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能源形势座谈会,会上对农村用能的困窘状况极为重视,会上一致认为“我国农村能源问题严重”。会议的有关文件于1980年元月,经小平同志阅后在文件上眉批:“颇有见地”。

会议指出农民严重缺烧(柴、煤)、资源浪费大、使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农村缺柴、少电,很多地区保证不了农民的基本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全国50%的农户无电;农用柴油供应仅达正常需求量的65%。农村、乡镇为了基本的能源需求,只得不顾生态环境的恶化去掠取自然资源,因而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会议分析形势,集中动议,提出农村能源向良性转化发展的战略倡议。

来历

1980年开始,国家农委牵头组建专业机构和专家组,进行农村能源问题的战略研究,开展了《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区划》的编制工作。由全国农、林、水、乡企、相关院所等单位参加,分别进行调查、编制专项和总体区划。

从能源现状调研分析着手和区划编制充分显示出,农村是用能大户也是产能大集;开发农村就地多种能源资源,充分有效利用,解决和补充农村能源短缺、改善环境是当时的有效途径。生物质资源(秸秆、薪炭、沼气)、区域水利资源、乡镇煤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人畜力是农村的宝贵能源财富,研发技术、高效利用和合理节约资源,对改善生活,促进生产将有成效。农村能源发展方针政策构思和框架已成雏形。

1981年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协同林业部造林司、水电部农电司、气象局、中科院综考会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联合承担国家农委下达的《农村能源政策研究》课题。课题的研究的总报告中,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被简称为“农村能源工作十六字方针”,同时强调“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当前以能源节约为首”,后经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认定采用。1986年经《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修改为“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

实施

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能源十六字方针付诸实施。国家农业、林业、水利、科技、财政各部委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任务,加大投入;各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积极投入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法》和《能源法》的出台,对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给予了法律保证和加大了支持力度。

80年代初能源供给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多个文件中,都强调了要抓好农村能源建设,指出:小水电、风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薪炭林等能源开发更带有急迫性,必须抓紧。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多项农村能源技术推广计划:第一批100个小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县;101个沼气建设县;700个省柴节煤灶推广重点县和薪炭林重点建设县等。从90年代的“八五”计划开始,在18个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研究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在300多个县实施了国家《百县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为指导,开展了多项能源技术推广和综合利用,补充和缓解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与生活用能的需要。经过了20多年坚持不懈,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20年农村能源建设的惊人对照数据:

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长:1998年已达到6.72亿tce,比1980年3.30亿tce增长了3.42亿tce。其中,商品能源增长尤为迅速,1998年为4.48亿tce,是1980年1亿tce的4.48倍;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地区生产用能量急剧增加,1998年达到3.07亿tce,占农村能源总消费量6.72亿tce的45.8%。除了消费1500万tce的薪柴外,生产用能全部是常规的商品能源,以煤炭为最主要的品种,占62.3%。

生物质能源对农村尤为重要。合理地使用生物质能源资源不仅影响到农村地区的能源供给,也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80年代初以前林木资源过渡樵采,秸秆资源作为燃料过量消耗,使水土流失从黄河流域伸展到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的150万km2增加到目前的367万km2,土地沙化面积达1.53亿公顷,耕田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使农业自然灾难频繁发生,气候变化无常。经过近20年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力度,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地区能源短缺的矛盾,而且在保护森林、控制沙化、改良土壤等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十一五”计划期间以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约为9亿吨标准煤,农村能源行业替代和节约量达1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58亿吨,为提供清洁能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污染排放与村庄面源污染,保护和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出了贡献。

沼气发展迅速

1970年的6000户,1980年723万户。因技术不成熟,标准化水平不高,边建设边报废,到了80年代中期,传统土法上马的沼气池基本上全部报废。1986年仅为453万户,比1980年还少了270万户。“八五”计划期间以来,加强科研攻关和试点示范,沼气建设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200多万户的发展势头,当然也有因管理不当,原料不足,条件变化而每年报废的数量。

原料集中地方的工程沼气发展健康有序,国际技术合作推进了沼气工程发展。对大型养殖场、加工厂、垃圾场不仅提供能源,环境改善更为显著。

太阳能热利用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从闷晒式和袋式发展到板式和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一个高台阶。“十一五”年产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新建太阳房128.26万平方米,累计在用1,395.16万平方米。

生物质热解燃气开发利用进展

我国已经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为原料生产燃气。目前用于木材和农副产品烘干的有800多台,村镇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近900处。“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建设了6兆瓦规模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兆瓦级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已经推广应用20多套。农林剩余物、农业沼气、垃圾直燃和填埋气发电50万千瓦。以非粮能源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产业取得了阶段性发展。

光伏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地域辽阔,目前尚有边远地区还有电网覆盖,光伏发电是解决分散农牧民用电的理想途径。2006年我国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85兆峰瓦,其中在农村地区安装应用达35兆峰瓦,占市场份额的41.2%。

小型风力发电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年生产能力达8万台,在边远农牧区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解决农牧民生活用电和移动通讯是可行途径。

微水电的发展空间增大

我国微水电的单机容量扩大到500千瓦以下,2006年我国微水电装机容量已接近800万千瓦,如果按照农村人均拥有电力200瓦(水利部农村电气化标准)计算,涉及到的农村用电人口已经达到了4千万人以上,极大地提升了微水电在农村能源中的份额和地位。

节能产品生产稳中有升

2006年全国新推广省柴节煤灶530.31万台,新建节能炕81.85万铺。不仅节约了资源,也大大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

薪炭林提供优质农业资源

国家林业局提出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严重缺柴的地方,增加薪炭林面积一千二百万公顷,建立五十个薪炭林基地。

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农村用能经由“雪里送炭”、“温饱脱贫”、“燃气入厨”、“生态家园”、“送电下乡”到锦上添花的“阳光工程”等发展阶段,一步步从劈个板凳烧壶水招待干部,走到真空管热水器供水洗浴,乡村巨变。特别是国家即将实施《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农村能源在改变农村,也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创新

在“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农村用能经由“雪里送炭”、“温饱脱贫”、“燃气入厨”、“生态家园”、“送电下乡”到锦上添花的“阳光工程”………等发展阶段,一步步从劈个板凳烧壶水招待干部,走到真空管热水器供水洗浴,乡村巨变。特别是国家即将推行《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将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将农村能源十六字方针扩展为农村能源二十四字原则《因地制宜,多能互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这将进一步强化我国全面的农村能源发展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农村能源在改变农村,其未来的创新发展也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跃进。

我国政府将会制定更加优越的政策和投入更大的力度,来解决仍处于温饱困境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

建议

1、国家应该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产业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产业建设领域,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

2、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也要强调“我国国情”和“因地制宜”。总结盲目引进的教训;

3、农村能源发展建设的数据统计,由于基础条件差,统计渠道和方法差异,应建立规范的数据库,并坚持维护更新。

参考文献

邓可蕴农村能源发展方针的制定前后农业部老干部回忆录2008年7月

中国农村能源大事记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7月

李景明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2006年10月

中国农村生物能村能源政策与战略中国生物能源化工论坛2007年11月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7

关键词:秸秆;沼气利用;发电;展望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基于消费视角的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碳解锁路径研究》的资助(14aGL024);是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重庆喀斯特地区典型产业生态模式和承载力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4KSH03)。

中图分类号:S216.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19.003

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中突出了绿色理念,农村沼气利用也是农村绿色发展的突破口。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性热点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1]。

1沼气利用现状

周鹏等[2]在对三峡库区奉节县的沼气应用调研中发现,沼气在农村的利用情况和普及率都不太乐观,农村沼气用户户数仅占农村总户数的22.4%,且在这些沼气建设的农户中,达到了适宜建设的只有32.28%。柳树国等[3]在对腾冲县的调研中发现,截至2013年底,农村的沼气池只有20%~30%在正常使用,其他的沼气池均处于闲置或荒废状态。龙宗权[4]在贵州省纳雍县的调研中发现,农民对沼气的综合利用很不到位。陈超等[5]在保山市隆阳区荒田村的调研中发现,农户沼气池建成后,只有30%的沼气池在正常使用,断断续续使用的占5%,从未使用的占65%。陕西日报记者在2015年的下乡统计调查中发现,延安志丹县11个村户的沼气有效利用率仅为28%。

从查阅的文献和报纸的数据综合看来,农村沼气正常使用的使用率大多为30%~40%,半停半用的占到20%~25%,其余的是自沼气池建成后就几乎没有用过,许多农户已将沼气输气管和灶具收放起来,毫无使用之意。

然而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建一个8~10立方米的农村户用沼气池,一年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5吨。以1700多万口户用利用沼气池为例,年产沼气约65亿立方米,全国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165万吨。应推广其使用及相关的沼气池建设。原因如下:一是可充分利用沼气,代替进口能源,可以减轻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二是可以利用好我国的各种能源资源,而不是只靠一种能源;三是沼气和其他能源相比,尤其是比煤炭更清洁,利用前景更广;四是沼气获取较为容易,农村家家户户都可以利用沼气;五是沼气生态循环系统不仅可以降低污染,还可以联动其他相关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等的发展。

2秸秆的沼气利用

2.1秸秆沼气发电相关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产量居世界前列,每年农作物秸秆的产量达到7亿多吨,但有相当一部分的秸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此,不少学者展开了秸秆发电和秸秆发酵沼气的研究。张卫杰等[6]研究了秸秆直接燃烧发电、秸秆与煤混合燃烧发电、秸秆气化发电三种秸秆发电方式的原理、工艺流程及应用状况。马永贵等[7]从生物质能发电的角度来研究了秸秆发电技术。刘小娜等[8]也对多种秸秆发电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其优劣势。吴楠等[9]综合性地研究了秸秆沼气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指出对原料的高效预处理能提高秸秆发酵沼气的效率。项安民等[10]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得出秸秆作原料产生沼气的优点。

2.2秸秆产生沼气的方法

秸秆沼气是指利用沼气设备,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在用秸秆作原料进行沼气发酵前,要先对秸秆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物理法即将秸秆进行研磨和切碎;也可以使用酸、碱和氧化剂的处理方法,酸处理就是用酸对纤维素原料进行水解处理。碱处理是用碱在生化反应的条件下除去秸秆里的木质素;生物法也是除去秸秆里的木质素,利用的是具有生物质降解能力的好氧微生物菌群来实现的。

秸秆产生沼气的技术可分为液态消化、固态消化和固―液两相厌氧消化[11]。液态消化发酵须将发酵原料的固体含量控制在8%左右,然后通过厌氧消化器进行发酵;固态消化是指秸秆在无流动水的条件下进行厌氧消化;固―液两相厌氧消化是将固相和液相发酵原料分在不同区域,以使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分离并利用沼液回流以实现循环接种[12]。在秸秆发酵沼气中,接种物量应为料液的10%~30%,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产气量;氮碳比控制在20∶1~30∶1是最利于厌氧消化过程的,pH值控制在6.1~8.5之间,温度控制在40℃左右。

2.3秸秆发电

2.3.1秸秆直接燃烧发电秸秆直接燃烧发电就是将秸秆原料送入特定的蒸汽锅炉中,产生蒸汽驱动蒸汽轮机,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2.3.2秸秆与煤混合燃烧发电秸秆与煤混合燃烧发电一般用于燃煤电厂中,使用秸秆和燃煤进行发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将秸秆原料送入燃煤锅炉中,与煤共同燃烧;另一种是先将秸秆原料在气化炉中气化成可燃气体,再送入燃煤锅炉中与煤共同燃烧产生蒸汽,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2.3.3秸秆气化发电秸秆气化发电是将秸秆在缺氧状态下燃烧,产生化学反应,生成高品质、易输送利用率高的可燃性气体,将气体净化后供给内燃机或小型燃气轮机,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3沼气技术利用的政策支持情况

2016年,农业部拟会同国家发改委继续支持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探索创新扶持政策和体制机制,使农村沼气工程向规模发展、生态循环、综合利用、智能管理、效益拉动方向转型升级。支持能够有效推进农牧结合和种养循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工程项目。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将打通包括沼气发电在内的绿色电力上网的瓶颈,国内已生产出性价比较好的沼气发电机组系列产品,为沼气发电提供有力的设备支持,沼气的利用可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理念。

4推进农村沼气利用的建议

4.1提升农民思想认识

部分农民认为沼气只是电灯煮饭的事情,且农村通电、上煤、安装液化气或天然气让农民觉得没有必要再麻烦的弄沼气,且农民对沼气的生态作用认识不够,对此,要多开展农村沼气利用相关的宣讲会,普及沼气利用的相关知识及好处,提升农民对沼气的思想认识。

4.2分派或培养沼气技术人员

农村的主要群主群体是老人和小孩,缺乏沼气相关技术,如遇沼气设备坏损则通常放弃使用沼气,对此可以分派沼气技术人员下乡进行协助或选择当地常住年轻人员进行沼气相关技术培训。

4.3因地制宜发展沼气

政府不能一刀切的鼓励任何地区农户利用沼气。部分山区的农户不怎么养殖,以种植蔬菜为主,这样的农户缺乏沼气发酵原料,不能只为政府业绩鼓励农民发展沼气,对于养殖大户应大力鼓励发展沼气。

参考文献

[1]樊亚明.沼气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

[2]周鹏,李明成.三峡库区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4,08(21).

[3]柳树国,段培保,刘金珠.腾冲县联户沼气池发展探讨[J].云南农业,2014,(11).

[4]龙宗权.纳雍县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02).

[5]陈超,庄朝义,张无敌,尹芳,张蕾,兰青.农村沼气后续服务模式研究――保山市隆阳区荒田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04).

[6]何炼,陈智远.中粮集团江苏金东台大型猪粪沼气工程运行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

[7]付秋爽,刘海英,吴建旺,张振贤,路青,徐炜涛,党酉胜.奶牛养殖场沼气发电工程设计与运用[J].科学研究,2011.

[8]张卫杰,关海滨,姜建国,李晓霞,闫桂焕,孙荣峰,许敏,孙立.我国秸秆发电技术的应用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09,(05).

[9]马永贵,钟史明.秸秆发电技术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03).

[10]刘小娜,胡克,康振兴.浅谈秸秆发电技术[J].能源环境保护,2012,26(01).

[11]吴楠,孔垂雪,刘景涛,符征鸽,梅自力.农作物秸秆产沼气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沼气,2012,30(04).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8

立足“三个确保”,打造

山明水秀的生态之美

要围绕“确保水质提升(每条河道逐步由能游泳向能饮用转变)、确保大气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以优良天数为主逐步向优质天数为主转变)、确保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创建成功(工作标准由试点示范区逐步向达标示范区转变)”等“三个确保”的目标,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努力使桐庐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

重拳出击“治水”。大力开展清水治污行动,加强砂、石、山、林等资源的管理,严禁乱采乱挖乱伐,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增强河道水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深化地表水自动监测和饮用水源环境管理,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预案体系,积极推进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探索新建自来水取水口建于流域下游制度;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截污纳管和提标改造,不断强化对电镀、化工、造纸、印染和石材、铸造等行业污染治理和监管,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和刷卡排污,有效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深入实施分水江、富春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以乡镇交界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为基础的考核体系、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管理和公示制度。

多措并举“治气”。大力开展大气整治行动,实施大气污染系统综合治理,改善重点区域大气质量。把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减煤增气作为源头减污的基础措施,积极推进城区“煤改气”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高污染车辆的使用,加快推进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分步推进公交车“油改气”工作,着力减少煤炭消费总量,从源头上降低区域污染负荷;深入开展水泥、热电行业脱硝工程建设和温室甲鱼养殖场综合整治,强化废气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制定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控制规定,强化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建立完善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推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新国标。

深化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为总抓手,广泛开展以“美丽”为主题的生态文明系列创建,积极把“美丽”引入学校、农村、社区、单位、企业和家庭。深化生态村、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积极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及国家生态乡镇等创建活动;创新生态管理制度和机制,形成生态优先的决策方式、资源能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全民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文明创建的知晓率和满意率。

融入风景元素,打造

全域景区的城乡之美

按照“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的原则,立足“最美城乡”标准,大力推进风景城镇、风景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工厂等建设,逐步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如画风光。

拉高标杆,做“优”城区。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高标准编制和实施风景桐庐建设总体规划、老城区改造提升规划、城市色彩等规划体系,推进各类规划无缝对接;继续秉承“不以规模拼大小、而以精致论高低”的建设理念,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重点区块拆迁改造工作,大力实施开元街区等综合改造工程;积极丰满优化新城区,加快实施城西休闲度假综合体、城东高校文创综合体及柴埠区块拆迁改造等重大项目;积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抓紧出台最美县城标准体系。坚持建区与造城并举、生态与产业互动,加强富春江科技城城市设计,优化利用山体、水域、绿地公园等环境资源,实施主干道、节点区域景观提升改造等工程,着力打造集高新产业、创新科技、宜居生活“三位一体”的生态性、高效性、前沿性的科技新城,全面优化城市整体形象。同时,抓住全面西进的机遇,进一步加快与杭州大都市的融入发展。

提升品质,做“精”乡镇。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突出品质特色发展,加快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乡镇培育,全面彰显桐庐城镇独特魅力。分水镇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要立足全省范围,切实以“杭州西郊最靓丽小城市”的高度来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加快“一心一带三区”建设,增强小城市的辐射功能;江南镇要以建设“一城两区”(即桐庐东郊卫星城,“风景桐庐”示范区、产业升级样板区)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建设标准,丰富完善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努力实现中心镇向卫星城的跨越;横村、富春江等中心镇要拉高标杆,以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加快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实力,打造特色鲜明、经济发达、全省一流的中心镇;瑶琳镇要围绕创建“全国一流旅游名镇”目标,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的示范镇。同时,按照“一镇一品”的思路,加快推动百江、钟山、莪山、新合、合村等乡镇发展,强化集镇建设和产业培育,努力建成一批特色乡镇。要深入研究县域大交通格局,优化城乡公交,适时启动16省道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

点面结合,做“美”农村。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点面结合、重在惠民”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巩固提升5条风情带、5大风情节和25个风情特色村的建设成果,做好串点、成线、连片文章,着力打造4条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2个精品区块,有序推进50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32个中心村和3个风情小镇建设;大力推进“四边三化”行动,以路边、山边、河边和景边为重点区块,着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打造沿线靓丽田园风光带;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监管,大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机制,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沟渠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

创新发展驱动,打造

绿色低碳的产业之美

紧扣“绿色、低碳、高效”导向,大力培育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产业,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突出重点,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杭州市科技西进战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迎春商务区、富春江科技城、经济开发区、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和分水旅游度假区、深澳古村落风景区、城镇工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等“4+4”大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发展的承载力和贡献率。

挖掘潜力,发展效益农业。着力发展“有资源优势、有地方特色、有市场潜力、有发展基础、有技术支撑”的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壮大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项目的培育扶持力度。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农户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实现利益互补;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和“电子农贸”,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农民网店。

调整结构,打造生态工业。深入实施“1234”经济发展行动纲领,深化“块状经济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旅游经济振兴、新兴服务业倍增”四大计划,推进产业融合,做强做优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紧密结合,推动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互运用;推动纵向产业链与横向产业链有机融合,通过“机器换人”、技术改造、营销模式创新等手段,加速针织、服装、制笔、皮革制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落后产能、高污染产业的淘汰,以“节能、降耗、减排”为方向,全面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注重特色,培育新兴产业。切实将生态资源当作战略产业来经营,依托山水优势,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积极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实现从单纯观光游向观光养生、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三位一体”转变,着力打响“中国养生保健基地”、“华夏养生福地”等品牌;大力发展适应当前“休闲时代”和“老龄社会”趋势的“健康产业”、“银发产业”,积极谋划中医养生医疗旅游区,建设农家养生养老示范点;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以国省道和两江沿线为重点,实施沿线景观营造和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推进“色彩农业”、“色彩林业”建设,切实打造一批休闲乡村和农家乐特色村,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桐庐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菜、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让“美丽桐庐”成为百姓创收致富的不竭源泉。

突出文化引领,打造

崇文尚德的人文之美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文明意识,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努力形成以文化人、崇文尚德的人文环境。

加强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充分挖掘桐庐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坚持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手抓”,建立健全多层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打造文化精品,增加文化厚度。深入开展“药圣”桐君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隐圣”严光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江南时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桐庐独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快培育传承人,建设传承基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部级深澳古村落等为重点,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保护、高起点开发的要求,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

加强生态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坚持挖掘、提炼和弘扬生态文化,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企业家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社会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以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为载体,开展生态文明使者评选、生态文明家庭评比、生态文明建设论坛等活动;挖掘本土文化的生态内涵,推动本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开发整合小品、故事、越剧、剪纸等地域文化元素,培育社会生态文化,增强群众的现代文明意识。

加强公共文化的发展和惠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数字电视广播全覆盖;扎实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深化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强化文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完善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叶浅予艺术馆等免费开放服务,推进县工人活动中心、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强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政策措施,引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应。

推进共建共享,打造

幸福和谐的生活之美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共建共享,努力让全县人民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坚持以民为本,保障民生需求。按照普惠性、公益性、贴近性原则,每年实施一批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加快城市物业管理、水气供应等工程建设,着力在四边三化、四改联动、三改一拆、清水治污、大气整治、交通秩序、食品安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人民群众创造更有品质的宜居环境。坚持以就业为民生之本,深化“创业型县”和“充分就业县”创建,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营造自主创业良好氛围,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加快实施市民卡工程,健全提升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年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践行“三个不让”理念,不断创新老年人春节慰问金、大病致贫困难群众帮扶公益金等惠民载体,为老百姓构筑一条更加安全、牢固、可靠的生活保障底线。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桐庐百姓日”、“政府开放日”等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归属感,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深化“平安桐庐”创建,巩固创新“基层走亲”、“网组片”、“楼下书记”等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包案解决疑难制度,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利益平衡与协调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110社会联动延伸拓展工作,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

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公平正义。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和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独特作用。坚持法治惠民理念,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推进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完善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加快发展基层党内民主;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进一步创新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提升基层民主建设水平。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9

森林、水土、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而在大新县,这一点则尤为重要,保护区充分发挥了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森林;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森林不仅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柱。俗语说:“青山常在,细水长流”,证明了森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巨大效用。为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大新县历年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于198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了大新县下雷水源林保护区,并对保护区实行封山育林和重点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该保护区对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大新县下雷水源林保护区位于大新县的西北部,其范围包括

硕龙镇的巷口村、礼贤村、德天村、隘江林杨;下雷镇的仁爱村、仁益村、信隆村、吉门村、信孚村、新育村等9个村公所和一个国有林场,总面积为14385公顷。

2.气候

保护区属北热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气温高,夏长

冬短,无霜期长,水热充足,利于植物生长。据气象部门统计:该保护区年平均气温27.3℃,极端高温39.8℃,极端低温-2.2℃,年均≥lo℃活动积温6915.4℃,年平均降雨量1509.1毫米,生长期雨量1200.5毫米,相对湿度80%。

3.土壤

保护区范围内成土母岩主要有砂页岩、砂岩、石灰岩,土壤

主要为红壤,土层厚50一120厘米,腐质层5-15厘米,土壤质地为轻壤,适合营造各林种。一般海拔为400-600米。

4.植被

保护区属北热带常绿季雨林植被区,自然资源丰富,树种繁多,生物量大。森林植被以天然阔叶树为优势,多呈次生林,人工林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主要用材树种有马尾松、杉木、蚬木、金丝李、荷木、竹子等;经济树种有八角、玉桂等等;灌木草本有桃金娘、野牡丹、鸭脚木、铁芒箕、五节芒、蕨类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保护区跨两个镇及一个国有林场,共有9个村公所和一个国有林场。据统计,2008年保护区总人口11184人,耕地面积11953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粮食总产量4050.9吨,人均有粮362公斤,人均纯收入1849元。

(三)管理机构

下雷水源林保护区目前由下雷水源林派出所、隘江林场等单

位管辖。现有职工81人,其中技术干部3人、林业警察3人。

二、下雷水源林保护区对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的作用

保护区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林木和林付产品,产生了直

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为我县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

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

保护区内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

少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作用,又能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1.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护区总面积为14385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9747.3公顷,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676.3公顷、灌木林地5056.55公顷,非林业用地石山面积1117.8公顷,森林覆盖率67.7%。保护区涵养我县最大河流一黑水河,并为我县主要的水电站提供水源及灌溉农田所需的水源,成为我县水源林之冠,为我县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森林通过树冠截留、枝干径流,枯枝落叶,根系及林地的蓄水作用,大大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减少了地表径流,从而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区是左江支流的黑水河上游主要水源头之一,涵养那岸、中军潭、沙屯、岩应、硕龙二级站、隘江、稔底等八座水电站,以及那岸、仁益、弄蒙、弄满等四座水库和二十九处山塘。全长192公里,其中在本县境内64.33公里,从上游至下游,黑水河流径的村屯有稔底、那岸、上利、下利、科度、安平、弄堪、板卡、路柳、赞成、训隆、康巴、新民、新建等65个。

集雨面积5348.91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6.43亿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91.04立方米,灌溉农田达io万多亩。我县主要水电站那岸、中军潭等和跃进渠道等主要水利工程都建在沿河两岸,保护区是黑水河的主要源头,据测定,一亩森林平均蓄水40平方米,保护区内有森林面积9732.85公顷(145992.75亩)年蓄水量583.91万立方米,为黑水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同时也为沿河两岸的发电站、渠道提供水源。保护区提供水源的那岸、中军潭、隘江、沙屯、稔底、硕龙一级、硕龙二级、岩应等八座水电站,装机容量26246千瓦,年发电量10396.68万千瓦小时,保证了我县工业、农业及生活照明用电,使我县成为自治区第一批实现农村电气化县。坐落在黑水河沿岸的那岸水电站,是我县最大的水电站,于1969年兴建,总库容量26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量544万立方米,实际利用水头37米,4台机组,装机容量12800千瓦,年发电量4960.49万千瓦小时。1958年兴建的中军潭水电站,属引水道式水电站,设计流量每秒40立方米,水头15.5米,引水渠道长800米,4台机组总装机容量7825千瓦,年发电量3217.31万千瓦小时。

2.保护区内的森林对降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水源林区及附近有效地增加了降雨量,而且正在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增加,林分质量的提高,森林影响降雨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强。保护区森林面积为9732.8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7.7%。年平均降雨量为1509.7毫米,比县城及少林地区多200一300毫米。据保护区群众反映,自成立保护区以来,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不断增加,降雨量明显增多,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全县普遍遇春旱,1-4月没下过透雨,而保护区则下了两场中雨,减轻了旱灾,粮食获得了较好的收成。近几年来,降雨量逐渐增多。由此可见,增加森林对地表的覆盖程度,即增加森林面积,就是在增加水资源总量,也是在增加社会财富。说明了当森林发展到较高级的程度,而构成为自然森林环境气候,降雨则会大大改善。

3.森林对大气湿度的作用

大气湿润程度是重要的农业气候指标,它综合的反映水分的收入与支出,热量的吸收与散发。森林本身的生理蒸腾及其林冠下的气温较低。乱流作用微弱,使它具有提高空气湿度的作用。空气湿度对农作物生长有密切相关,据计算,保护区由于现有的森林覆被,相对湿度达80%,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4.森林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森林不仅能吸收二氧化碳与放出氧气,还能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以及具有吸尘、杀菌、减弱噪音的作用。保护区的下雷锰矿,每年排出废气量1215万m3,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达到o.05%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达到o.2-o.6%时,对人体就有危害了。然而保护区内的森林与地球上的其它绿色植物一样,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和氧气的制造者。通常1公顷阔叶林一天可以消耗l吨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来的氧气为o.75公斤,排出二氧化碳为o.9公斤,则城市居民每只要io平方米的森林面积就可以消耗掉每人呼吸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并供给所需的氧气。但事实上,城市中各种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比呼吸量大2-3倍,为此每人必须有30-40平方米的森林绿化面积。由此而看,保护区人均有森林绿化面积为4000平方米,远远超过每人须有30-40平方米的范围。可见,保护区的森林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是很大的。此外,许多树木具有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的能力,使大气中有毒气体的浓度降低,避免积累达到有害的程度,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5.森林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是以植物栽培为根本任务,在农业生态环境中,关系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但以水分和土壤为先决条件。如果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森林则是这个“命脉”的源泉。如果说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森林则是这个“基础”的卫士。

森林对保护区及附近的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现有的森林面积,养活了沙土流失,改良土壤,提高了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我县两大中型引水工程灌溉即那岸渠道、渐渐泗汶水利都是直接引用黑水河的。那岸渠道属中型引水工程,是利用那岸电站发电尾水兴建的灌溉工程。渠道全长61.80公里,总干渠流量每秒5.5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1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1万亩,受益的灌区是雷平、恩城等乡镇,是全县农田水利建设三大骨干之一。位于黑水河下游河段的泗汶水利,引用流量每秒2.5立方米,南北渠道全长28公里,灌溉面积6202亩。黑水河为沿河两岸的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保证了受益灌区粮食的稳定、高产,对我县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6.森林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保护区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是动物栖息繁衍的重要区域,保存着许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有砚木、金丝李、金花茶等石山树种以及土山观光木、蒜头果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有冠斑屐犀鸟、云豹、猕猴、林麝、水獭、蟒、穿山甲等等。保护区内栖息繁衍着许多害虫的天敌,从而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

(二)社会效益

每当你踏进保护区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莽莽林海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让你感受到绿色海洋的乐趣,消除现代文明带来的疲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被列为国家特级景点的堪称世界第二大跨国瀑布一德天瀑布,位于保护区内的德天村,距县城66公里。德天瀑布银瀑飞泻,三级跌落,雄奇瑰丽变幻多姿,碧水长流,永不涸歇。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雾,均各具情态,极为壮观。德天瀑布与县境内的沙屯多级叠曝、素有“小桂林”之称的明化田园风光、奇峰夹峙和树木葱葱的黑水河,绮丽多姿的那岸奇景、怪石遍布的雷平石林和水上石林、层峦叠嶂及溶洞遍布的恩城山水、鬼斧神工及造型奇特的龙宫洞等多处景点连为一体,各处景点各具特色,使人留连忘返。保护区地处边陲,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名胜汇聚,充满浓郁的边塞风情,集森林与旅游于一体,是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为人们提供了增加知识,陶冶心情的场所,给人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风采,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到德天瀑布观光游览的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多。据统计,2012年游客量达10万次。

(三)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保护区有森林面积9732.85公顷,活立木蓄积107771立方米,按2012年市场价计算,价值7171万元,等于保护区人均银行存款6411元。年产柑桔、橙子、龙眼等果1783吨,产值1562万元,八角、玉桂等林副产品30吨,产值97万元。

2.间接经济效益

(1)保护区提供的水源,为我县灌溉农田达10万亩,年产粮食37500吨,创造产值6750万元。

(2)保护区涵养的那岸、中军潭、岩应、硕龙二级、隘江、沙屯等水电站,年发电量10395.68千瓦小时,创造性产值6237.41

万元。

农业电气化前景篇10

摘要:生物质绿色可再生资源具有产量大、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可加工制作性强等优点,是国内外能源与包装行业研究的热点材料。随着科技发展,秸秆生物质基包装材料被研究加工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

关键词:秸秆生物质;包装材料;资源丰富

1引言

当今世界公认的第四大能源是农林生物质,它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农林生物质廉价而宝贵、对环境友好,是绿色可再生的资源。全球每年农林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品种多样、地域分散、产量巨大、收储季节性强。我国每年仅农作物秸秆产量8.5亿吨,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秸秆,其中以小麦秸秆、稻草为代表的粮食作物秸秆占总量的70%左右。可用于工业能源原料的能源林和灌木林有3亿多吨。因此,可以说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学科交叉和领域融合,当今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社会对科学发展的环境可持续性的认识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林业化工、机械工程等学科对生物质基材料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高效转化生物质纤维,使“纤维组分分离、分级定向转化过程”,制备新材料。现在生物质纤维材料加工研究技术包括两种,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物理改性是让生物质纤维化学成分不变,通过一些机械力学、传热学、加高压等方法改变生物质纤维的结构和表面性能;化学改性常用方法有酸碱法、有机溶剂法、界面偶合法、接枝共聚和脂化法等。化学改性是让生物质纤维改变化学成分的同时结构和表面性能也发生改变,改性后的新材料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改性生物质基包装材料既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并融合的研究新领域,又是一个新兴的生态产业链群体,比如从秸秆的收集组分分离(或不分离)微生物发酵(或重组)能源(或可降解产品),实现秸秆的高效合理、生态环保的综合利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在过去,人类将秸秆收割后用作农田肥料、燃料、建房、家畜饲料、手工制品和工具等。现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已经制定了一些大型的开发研究项目,如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丹麦秸秆发电厂、美国的能源农场和巴西的乙醇能源计划等。这些研究项目中因存在污染环境、易产生有害物质和难于综合利用等问题,发达国家也已经逐步转向用纤维素酶水解方法的研究[1]。丹麦是世界上首先使用秸秆发电的国家。阿维多发电厂建于上世纪90年代,每年燃烧15万吨秸秆,可满足几十万用户的供热和用电需求,被誉为全球效率最高、最环保的热电联供电厂之一。发电原料和煤、油、天然气相比,秸秆发电成本低、污染少,是最划算的燃料;另外,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还可以作为农田肥料。日本是一个相对资源紧缺的国家,每年的秸秆几乎被全部利用,其中主要是还田、粗饲料、混合燃料等。混合燃料沼气发酵真正对纤维素原料转化沼气的研究还很不够,日本正在积极挖掘秸秆的燃料转化潜力,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与本田技术研究所已成功从秸秆所含纤维素中提取出了乙醇燃料。欧洲和美国在生物制气化发电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但因为生物质燃气净化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突破,所以这一技术难以应用和推广。

国内在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化技术方面,我国针对秸秆先后开展了沼气发酵和秸秆气化。在沼气发酵中,秸秆转化率很低,而且严重影响产气率。在秸秆发酵乙醇研究方面,主要沿用木材处理或淀粉发酵乙醇的技术路线,昂贵的“完全”酸水解或酶水解难以实现完全利用秸秆中木质素、半纤维素和高结晶度纤维素的理想,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秸秆生物质基新材料在包装行业也成为偏爱和研究的热点。林业部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也陆续开展了以竹材、麦秸、稻草、玉米秆等为主要原料研究人造板工艺技术。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进行了复合材料“非木质纤维人造板”工艺与材料性能研究,并成功开发出了稻壳板、麦秸板、棉秆和麻秆板、稻草板等新材料。在生物质材料产品方面,秸秆作为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工业造纸,其它的应用主要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模压制品的研究[3],如一次性快餐盒、托盘、家具构件和建筑构件等;南京林业大学将秸秆压缩成型制作复合秸秆板材,建筑墙体材料,复合秸秆包装材料等;西南师范大学也进行了可降解餐盒的研究,但由于植物纤维成分各异、含水量不等和化学特性不同,在研发技术和配方上存在较大差别,很多技术参数只能在实验中摸索,因此也就影响了餐具制品的性能稳定。目前符合国家食品包装安全材料标准的生物质基包装材料还不多,尤其是产品的耐水耐油性、耐酸碱性、良好的机械力学性等。东华大学以秸秆纤维为基体进行了木质陶瓷材料的研究[4],以秸秆纤维为原料制成高密度秸秆纤维非织造布;然后采用气流成网法进行材料陶瓷化,工艺操作简单,新材料性能可以和以木材为原料加工的中密度纤维板性能媲美。

3应用前景

植物秸杆类包装容器,原材料来源极其丰富,不仅可以完全降解,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缓解资源短缺,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1经济效益

建立一个以年产5000万只托盘的生产线规模计算,年创产值1250万元,正常生产年产品总成本为900万元,年纯利润可达27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24%。以产品使用秸秆颗粒45g(以托盘计),该生产规模的加工厂,每年消耗秸秆2250吨,若秸秆以300元/吨的价格收购,每年可以直接为农民带来67.5万元的收入。从包装容器的市场需求量来看,对于一个数百万的城市,每天的需求量就达10万只以上,需要目前的成型设备18台,预计在未来5年内成型设备的销售量将达到240台,仅设备制造可以创产值6720万元。

3.2社会效益

该技术研究成功,可以拓宽更多的应用领域,如农业生产用育苗钵盘、木炭盆景、复合板材、电子产品包装缓冲衬垫、建筑材料的隔热保温板等,为农民致富提供良好的产业化技术,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3.3环境效益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秸秆的使用避免了就地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全降解一次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直接减少了由于使用发泡材料(epS)带来的白色污染,环境效益显著。

因此,无论从可持续发展、还是环境保护、可利用资源等问题来分析,秸秆生物质基包装材料的研制成功,代表了目前和更长远时间内一次性全降解包装容器的发展方向。生物质基包装材料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各种食品及农产品包装的多样化需求,也为新材料的研究成果提供广泛的应用空间,激发了秸秆生物质基包装材料的新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陈牧,连之娜,李鑫.玉米秸秆蒸爆渣的氨基酸辅助纤维素酶水解[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0,(44):15-18.

[2]马晓轩,范代娣,马沛等.秸秆微生物降解及发酵生产乙醇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9,(39):71-74.

[3]高宝云,邱涛,李荣华等.巯基改性玉米秸秆粉对水体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40):18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