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7:22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4616

国内刊号:42-1789/R

邮发代号:38-15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2

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专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四十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中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二、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11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足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三、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西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可增强四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中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四、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

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五、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再来看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的状况。现有中药具宏观内容,即具中药基本内容;现有西药具微观内容,即具现代科学内容。若能保留现有内容,又使所缺内容通过研究而具备,则均能得到现代科学化中药。也就是说,使现有中药;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使之再获现代科学内容,从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使现有西药,通过按中医药学理论的研究,使之再获中药基本内容,从而成现代科学化中药。笔者曾称将四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中进行研究,使具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为西药中药化。(关于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必要性、基本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笔者在《医学与哲学》的1982年第一期以“试论西药中药化”为文,已作论述,故不再重述。)从现有中药和现有西药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即为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两条途径。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3

把严格要求放在第一位,这是培养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准则,也是做一切科研工作的关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人才选拔、理论学习、临床轮训、课题研究、、毕业评审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发展正处于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的阶段,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只是提出设想,但尚未证实。在努力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时刻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治学标准,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牢固树立“要成才,先成人”的思想,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及专业学科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1)敬业精神。敬业精神,顾名思义即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医学是一个以有生命、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医生是以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职业,这种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培养研究生繁荣中医事业。继承中医学术思想的目标和志向[4],只有在此基础上才会兼具严谨、诚实、负责、谦逊、随和的作风和态度。结合到中西医结合专业来说,对自身专业的热爱及对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探索,是每个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应该牢固树立的信念。(2)专业兴趣。专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投身事业、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动力所在。对于临床研究生来说,无论将来专注于临床,还是致力于科研,工作都比较繁琐和单调,只有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才能成为医学领域的“常青树”,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因此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掌握研究中医学的方法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5]。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学科,许多内容尚待开发和完善,培养一批真正喜爱该专业并致力于该专业建设的后备军,是长远之计。从后天培养着手,一步一步形成好的专业兴趣,是每个研究生应该也是必须做到的。(3)关心病人和良好沟通。临床专业研究生应始终把临床工作放在第一位,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因此,在临床经验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好医患沟通,处处为病人着想,关心和了解病人的切身感受,这样才能为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练好基础

(1)基本技能。加大研究生在相关科室及本专业科室轮训中临床工作能力考核的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上都加强了临床技能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目的。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加强中医临床辨病辨证思维的训练,更要加强对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重视科研环节,开展中医实验研究与教学,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并发展中医,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综合分析的方法与现代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5]。这样一种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对于学生的临床技能提高更加有益。(2)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研究生顺利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学习新理论,接受新知识,促进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基础是一层一层向上叠加的,这一次的提高便是下一次提高的基础[6]。通常具备良好的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都比其他人要得心应手。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在基础理论体系上,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因此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其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除了本学科基础理论外,还要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对新理论、新知识也要有所熟悉,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因为他们担负着中西医结合的重任。(3)科研素质。科研创新能力是解决临床问题、升华临床工作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7]。一个研究生的科研知识,如果涵盖所有范围的话,将包括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所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及进行科研的必须工具(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设计类型和方法等)。以上几点中,最后一点往往最容易被学生们忽视。对科研理论的关注是必要的,但对科研工具的忽视却是不对的。只有熟练掌握和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证科研的规范和有效。

3培养创新精神

(1)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在科研能力培养上应大力发挥研究生们的独立思考、设计、实践能力[8]。研究生在工作和科研中,如果遇到一些一时无法解析的现象时,不能套用现有的理论方法,更不能随意放过,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角度、敢于革新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以事实为基础,一步一步寻根溯源,很多被忽略的问题就会被发现,现有的理论又被大家重新审视和讨论,科学研究才可能有创新性的突破。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使用创新性思维,发现新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中西医结合来说,用中医的优势理论来归纳西医的量化内容,或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规范中医的定性概念,也就是用新的方法思考旧的问题,所得的结论是我们进行创新活动的灵感源泉。同样,这也是现阶段被大家所认可的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法学之一。(2)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但真正对社会发展进步起作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问题被真正解决,才能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实践,新的探索和发现才能继续进行。问题久久悬而未解,发展也就随之停滞。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要勇于挑起中西医结合的重担,在方法学上就要有所创新,一方面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使中医在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的基础上,沿其固有的思路和理论体系发展下去,也就是促使中医现代化;另一方面,积极寻找中西医结合点,使之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在这样的方法学指导下,努力解决前进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科建设、加快科学发展的良好循环。

4培养协作精神

目前,我们研究生的很多论文往往都是在他(她)们师兄师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协作精神。当今世界的科学研究极少有单打独斗的,常常是通过一个团队,通过多方面、多学科的努力才能完成一个项目[9]。因此,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就应该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素质,将来做研究工作,甚至做一切工作就会取得成绩,就会具有凝聚力。

5导师自身建设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学科特色;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7-096-01

医学应当是无国界的,在当今世界更应当注重医学之间的融合发展,从而更好的造福全人类,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中西医结合学科主要就是以增强治疗效果为出发点,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相关医学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关注中西医之间内在联系,建立一种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手段,并在世界范围内重塑对中医的认识。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设,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医学类的一级科目,并且不断完善中西医学科的理论体系,众多医学人才也将中西医结合看作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纷纷投入到中西医研究项目中来,可以说,中西医结合学科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对中西医学科内容的完善,不断探索创新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实效性。

1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特色

1.1治疗方法的有机统一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大特色就是实现了中医学与西医学治疗方法的有机统一。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治疗方法讲求辨证,对患者采取望闻问切等治疗手段对疾病进行整体把握,重在疾病的外在表现与身体内部之间的关联。西方医学的治疗方法讲求实验,即通过对患者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发病原因,重在对疾病的微观分析。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而经过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融合,能够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汲取各自的长处使之完整的用于疾病的治疗,通过这种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1.2治疗理念的和而不同

中医学和西医学体系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渊源,在这两种学科长期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医学治疗理念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医学理念的精神内核是以人为本,西医学理念的发展基础来源于近代科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目标不是要将这两种理念进行融合,也不是單纯的寻找两种理念中的共同点,而是要发现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不同,寻找两种理念存在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西医结合学科不是对中医和西医的简单总结,而是要通过对矛盾的转化形成中西医理论基础上的新的理论认知,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疾病,拓宽疾病的治疗空间。

1.3治疗手段的推陈出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在对一些重大疾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想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只考虑一种治疗方向,而是要转变治疗思路,实现治疗手段的推陈出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为探索多种治疗手段提供了可能,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很多国外的医学专家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发现了很多可借鉴之处,这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治疗手段的创新,还为世界医学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2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途径探讨

2.1疾病诊断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重视对发展途径的研究,只有找准了研究方向,才能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在诊断阶段,首先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病人进行科学的病例分析,获得更为直观的诊断依据,再通过一定得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的把握,分析患病症状与病人内在身体状况之间的联系,在获得较为完整的认知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最终能够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2.2临床实验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就要重视相应的临床实验,在组织临床试验的过程中验证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的临床试验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目的合理的设置实验过程,将中医理论知识与西方医学解剖方法结合起来,在中医的用药指导下,观察实验动物的治疗效果,或者结合西医治疗理念,创新中医的用药方法,最终达到辨证诊治和综合治疗的统一。

2.3治疗手段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手段的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一大创新。传统的中医学对人体的经脉有着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所独创的针灸疗法具备重要的医学价值,西方医学则通过解剖学和病理学对人体的微观组织有着科学认知,将其与中医针灸疗法进行结合是治疗手段的一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已经产生了较为完善的针灸麻醉等的治疗方法。

2.4人才培养的中西医结合

要想实现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长远发展,就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培养专业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中西医结合专业需要中医和西医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够综合的运用治疗方法,即能够实现同一个医生既能采用中医的方法也能采用西医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培养这种综合型人才能够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学

在众多的对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大多不如预期有效[1],而传统的化疗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可以用于临床的有效成分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一直是多年来学术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传统医学不但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与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治未病”。中医认识到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西医比较能融合现代科学成就,认识病症具体、深入。越来越多的意向认为中西医应当互相补充,但如何互相补充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这种结合或补充,不但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摸索,而且还应同时解决理论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被国际医学界认可。现将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对非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免疫机能状态的异常及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肿瘤细胞及其产生的肿瘤性免疫抑制因子往往导致荷瘤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由于肿瘤细胞抗原性较弱或抗原调变等因素导致肿瘤特异性免疫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及nK细胞所构成的机体肿瘤免疫监视中的第一道防线。

1.1中西医联合对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影响榄香烯是从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将其用专利方法制备出Hca-F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HSp70HtCV),分析其对小鼠腹腔或脾脏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抗免疫作用的机制,发现HSp70HtCV免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分泌tnF的能力高于HSp70BCG免疫小鼠的脾脏巨噬细胞,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亦明显增强,由此得出结论[2],HSp70HtCV免疫诱导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活性。

1.2中西医联合对nK细胞抗肿瘤的影响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等对恶性淋巴瘤进行的临床治疗研究中,两个疗程后,治疗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能够提高化疗的耐受性,治疗后KpS有明显地提高,对肝肾功能、骨髓功能无明显影响[3]。艾迪注射液是由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等组成,主要含有人参皂苷、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刺五加多糖及去甲斑蝥素。研究者认为此药可作为临床抗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那么,分析其药物成分,再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人参、黄芪、刺五加免疫学机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均得到肯定的结果[4~9],如研究显示人参皂苷Rg1和Rh1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强正常人外周血DC刺激t细胞的增殖及Lpa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推测Rg1和Rh1可能促进DC合成分泌iL-2和iL-12并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DC的抗原递呈能力[6];而斑蝥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经去甲基处理的斑蝥素在保持其原有疗效的同时,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粒-单核细胞分化而使白细胞增加[10]。当然,中药复方制剂的分析是不能仅以每一成分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叠加的。另外,艾迪注射液抗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也是多方面的[11],同时诸如艾迪注射液与化疗药物联合这样通过增强nK细胞活性发挥抗癌作用的药物也还有香菇多糖[12]、益肺颗粒[13]等。

2对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杀伤肿瘤细胞,但以细胞免疫为主。

2.1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参与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有t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前文中所提及的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调节作用的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1.1对t细胞的作用

αβt细胞:αβt细胞包括mHCi类分子限制的CD8+CtL细胞和mHCⅡ类分子限制的CD4+辅t细胞,两者活化都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刺激信号,指从肿瘤细胞脱落下的肿瘤抗原,经apC摄取,加工成抗原多肽,并与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CD4+tH细胞。在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后共同表达于细胞表面,而被CD8+CtL细胞识别。黄芪注射液联合mHCi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mut1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学原理的研究中,发现以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DC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能更有效的促进荷瘤宿主的免疫应答,具有显著的体内抑制肺癌转移的效果[14]。再说第二类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除通过tCR与ag-mHC分子复合体接受抗原信号外,还要通过apC或肿瘤细胞表面协同刺激信号,才能使t细胞有效地活化。活化的CD4+t细胞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促进CD8+t细胞活化,激活巨噬细胞,参与抗肿瘤作用。放化疗法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鼻咽癌就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放化疗损伤作用[15],还有如百合固金汤口服联合利君派舒静脉滴注治疗肺癌[16],治疗组iL-2,CD3,CD4,CD4/CD8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γδt细胞:γδt细胞分化发展早于αβt细胞,多分布在全身各处上皮组织内,所发挥的细胞毒作用可能不受经典mHC分子限制,且能杀伤对nK细胞不敏感的靶细胞,因此γδt细胞与nK细胞同样被认为是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的第一道防线。已有研究发现此类细胞能在体外杀伤骨髓瘤和淋巴瘤的细胞系[17]等。循环的Vγ9Vδ2t细胞可选择性的表达自然杀伤细胞受体蛋白1a(nKRp1a),nKRpia分子的表达受iL-12水平的调控,效应性t细胞在杀伤肿瘤时可以释放iL-12,如此可吸引更多的nKRpia+的γδ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肺瘤平膏即可上调DC与抗原递呈功能相关膜分子mHC-Ⅱ,CD80,CD83,CD86及CD40的表达,并促进DC分泌iL-12水平,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18]。那么,iL-12水平上升后是否对γδt细胞产生影响,作者并未做出进一步实验加以证实,同时也未见其他相关报道。

2.1.2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具有很强的递呈抗原的能力,能显著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起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即中医所指的“正气”,当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免疫监视机能下降,DC功能低下,正气亏虚,机体易患肿瘤。“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表明“络”既是组织细胞实现功能协调的物质载体,又是疾病在体内传变的中心环节[19]。因而应用中药扶正培本,通络解毒,通过干预和调节肿瘤患者DC的抗原递呈功能,可能是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重要切入点之一[20]。这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把中医扶正培本治则即提高机体抗邪机能的机制与DC抗原递呈功能有机地结合,应用扶正培本为主的中药或复方制剂,作为外源免疫调节剂,通过多途径干预和调节患者DC表面分子的表达,调节其抗原递呈功能,提高患者抗肿瘤机能,抑制肿瘤形成、增殖、侵袭与转移。这不但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上进行了阐明,而且又研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可谓中西医结合解决抗肿瘤问题的典范。

2.2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肿瘤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是通过免疫监视而产生保护性作用的,能被抗体所识别的肿瘤抗原可能是t细胞活化剂[21]。在用琼脂扩散法测定36例放疗加艾灸和30例单纯放疗病人治疗前后的igG,iga,igm后,发现艾灸组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尤其igG有非常显著的意义[22]。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血清igG,iga,igm含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3]。在肿瘤患者体内存在早期阶段就出现的针对肿瘤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应答[24],抗肿瘤抗原的抗体出现常与正常体细胞的交叉反应,引起了许多肿瘤病人的瘤外综合征[25]。平消胶囊主要成分为郁金、马钱子粉、仙鹤草、五灵脂、白矾、火硝、干漆(制)、枳壳(熬炒)等药物,与放疗联合后能明显降低血清VCa-iga,ea-iga抗体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陈绪元,代晓波,张菊,等.平消胶囊与放疗联合治疗对鼻咽癌血清VCa-iga,ea-iga影响研究.平消胶囊治疗肿瘤论文汇编(西安正大有限公司编),2003:122]。这些机制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从体液免疫水平分析,不但发挥了“免疫激发剂”的作用,而且还发挥了“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水平,正符合中医辨证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的特色及优势。

3结语

中西医结合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它们具有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目前中西医结合存在的问题是:①还没有真正在发病机理及治疗机理方面将中西医的理论真正揉合起来或对应起来;②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多为将对肿瘤治疗有一定作用的中医药与放化疗或其它现行西医疗法及药物合用,观察效果,较为肤浅、生硬,没有从机制上加以阐明;③中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大多为将一种中药与某种西医疗法连续应用,没有随机体免疫状况或肿瘤发展状况的变化而调整治疗方案;④结合中,中医药大多为辅助治疗,几乎没有调整的价值;⑤对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远期生存率不高;⑥没有对中西药各成分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

当然,在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扶正类中药在对放化疗耐药性及副作用治疗方面有优势,中医药在辅助西医治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另外,中医药在肿瘤预防及康复领域具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相信,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如计算机模拟等),通过强调高效、实用、综合,中西医结合会得到全面发展,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CajewskitF,mengY,HarlinH.immunesuppressioninthetumormicroenvironment[J].Jimmunother,2006,29(3):233.

[2]邢嵘,康晓楠,高志红,等.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与HSp70BCG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8):540.

[3]王莉,陈绍斌,冯建明.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22例[J].陕西中医,2007,28(4):440.

[4]KangKS,KangBC,LeeBJ,etal.preventiveeffectofepicatechinandginsenosideRb(2)ontheinhibitionofgapjuctional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bytpaandH(2)o(2)[J].CancerLett,2000,152(1):97.

[5]tatsukam,maedam,otat.anticarcinogeniceffectandenhancementofmetastaticpotentialofBaLB/c3t3cellsbyginsenosideRh(2)[J].JpnJCancerRes,2001,92(11):1184.

[6],郝钰,邱全瑛,等.人参皂甙Rg1,Rh1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及LpaK抗瘤活性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19(4):248.

[7]FeiXF,wangBX,tashiroS,etal.apoptoticeffectofginsenosideRh2onhumanmalignantmelanomaa375-S2cells[J].actapharmacolSin,2002,23(4):315.

[8]朱飞跃,张卓,曹朝晖,等.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3):384.

[9]梁丽坚,蔡宇,梁少玲.刺五加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187.

[10]方菌.抗肿瘤药物研究Ⅱ:去甲斑蝥素去氧脱氢类似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J].药学学报,1993,28(12):931.

[11]严英,钟秀驰,周伟生,等.中药制剂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3):187.

[12]王文武,戴西湖,欧阳学农,等.香菇多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肺癌杂志,2006,9(1):78.

[13]张志娣,黄挺,杨少山,等.益肺颗粒联合化疗预防肺癌术后转移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4):643.

[14]董晓辉,董竞成.黄芪注射液增强树突细胞的抗癌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1):25.

[15]成拯,姜翼,陈凯.放化疗法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鼻咽癌42例近期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4):58.

[16]李东芳,田道法,黎月恒,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癌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J].新中医,2006,38(12):44.

[17]wilhelmm,KunzmannV,ecksteinS,etal.Gammadeltatcellsforimmnetherapyofpatientswithlymphoidmalignancies[J].Blood,2003,102(1):200.

[18]郑红刚,朴炳奎,林洪生,等.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133.

[19]李燕,赵燕,黄启福,等.中医络病理论的现代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2.

[20]熊露,田少霞,林洪生,等.调节DC抗原递呈功能-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治疗思路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47.

[21]SimonaK,Gallimorea,Jonese,etal.Fasligandbreakstolerancetoself-antigensandinducestumorimmunitymediatedbyantibodies[J].CancerCell,2002,2(4):315.

[22]俞志冲,徐兰风,詹臻,等.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5.

[23]赵蓉,张永兴.针刺对放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针灸,1994,14(1):38.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12-01

摘要:癌症病机是多因素、多系统参与的复杂的生物过程,应用辨证与辨病结合、中西医相结合,从多靶点综合考虑治疗癌症,建立既具有中医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癌症 中西医结合 治疗

前言

近20~30年来,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疗效高于单用西医治疗的疗效,这已经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被广泛证实。目前,在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中,已有更多具有中西医学基础的临床工作者与各类基础实验工作者广泛密切协作。

1、治疗膀胱癌

膀胱癌属于中医学中“溺血”、“尿血”、“血淋”、“癃闭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不外乎心火下行移热于小肠,或湿热下注于膀胱,或肾气不足,不能摄血’或气血双亏,或肝肾有热,或因肝强气逆,移碍膀胱,而出现尿血、尿急、尿痛,甚则尿路不通等症状。临床发现、确诊时多较晚,术后复发率较高,中晚期患者疗效不佳。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膀胱癌的方向,可以提高临床缓解率及缓解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率。此外。主要症状缓解率、生活质量评价也有所提高,而毒副作用均不明显。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针对性治疗已在临床上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正逐渐成为临床治疗中晚期膀胱癌的重要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治疗脑瘤

颅内肿瘤大多为髓海病变,与脏腑清阳之气相关。脑为诸阳之会,有余不足。皆能影响全身脏腑功能。本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①情志不和,思虑太过或饮食失调,损伤脾气,脾虚清阳之气不得升,又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泛于脑,与瘀血、癌毒相搏结而成为患。②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或肝阴不足,阳亢风动;或气滞血瘀,阻塞脑络;或肝失疏泄,津聚成痰,痰瘀互结,阻于脑络。③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及惊恐等原因,致肾气亏损,精不生髓,则脑失所充,外邪乘虚而入。本病多因六淫邪毒(空气、饮食、环境污染)内侵,或七情内伤,脏腑气血亏虚,致气滞、湿聚、痰凝、血瘀、毒结,破坏了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而致。

从近几年的文献不难看出,目前脑胶质瘤的治疗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①临床以回顾性资料分析为主,直接临床经验体会居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较少;②对于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虽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但是尚未弄清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是否是通过一个方面发挥作用;③可重复性差,临床研究多选用自拟方且其组成用量多秘而不宣,他人难以验证该方:④诊断与疗效评判未统一,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医药治疗脑胶质瘤的适应证和诊疗标准。中医药既要着眼于有效方药的研究和应用,又要突出在治疗本病中的特点与优势,发挥其在提高手术效果、减轻放化疗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中的作用。

3、治疗肺癌

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我国的第一大癌症。近20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国内外资料表明:肺癌一经病理确诊,80%已为中晚期,失去手术的机会,则以化疗和放疗为主。部分患者虽有近期疗效,但缓解期短,毒副反应较大,不能明显延长生存期。因此,中晚期肺癌主张多学科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及提高生存质量。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和实验探索研究,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近年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基本趋向于辨证与辨病结合、扶正与驱邪结合,临床上显示其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等的疗效:中医药可减少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和提高临床疗效,引起国内外的重视-显示了中医药在肺癌防治中的优势和重要地位。扶正和祛邪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两大方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扶正是根据“虚则补之”来进行针对性的补益需损:祛邪是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在治疗中应根据机体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综合考虑,做到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对肺癌的不同治则按照扶正与祛邪两大类进行归纳:扶正治则主要为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温阳、补肾等16种。从治则方面进一步证明气虚和阴虚是肺癌的基本证型。

肺癌的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就中、晚期肺癌治疗的难度而言,中医药应充分发挥治疗优势和特点的立足点,稳定控制病灶的发展。有效地改善生存状态,延长生存期。大量的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证实,众多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通过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

4、其他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7

关键词: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7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73-03

干眼症指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如: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畏光、及视力下降等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干眼症属祖国医学的白涩症,指白睛不赤不肿而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眼病。

1病因

11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干眼症的原因众多泪腺疾病:如原发性泪腺疾病、HiV、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泪腺阻塞:因沙眼、瘢痕性类天疱疮、多形性红斑、烧伤等而继发;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眼睑位置异常、瞬目异常、局部放疗;屈光手术如LaSiK、pRK及白内障手术可加重干眼;反射性的泪液分泌缺乏:如神经麻痹性角膜炎、面瘫、配戴角膜接触镜等;黏蛋白缺乏;服用导致泪液减少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帕金森氏病药、某些抗高血压药及抗心率失常药、口服避孕药等[1]。

12祖国医学的相关认识本病多因外感疫邪停留或余邪未尽,隐伏脾肺二经,阻碍津液疏布,或日久风沙尘埃侵袭或长期空调房及近火烟熏等刺激,致肺卫气郁不宣,化燥伤津,目失所荣;或沉酒恣燥、肥甘厚味,致脾胃蕴结湿热,郁久伤阴,或劳瞻竭视、过虑多思。房劳太过致肝肾亏虚,精血暗耗,目失濡则;或劳作过度,体虚气衰,气机衰惫,肝肾之亏虚,不能敷布精微,充泽五脏,上荣于目致目失濡养[2]。

2诊断标准

主观症状如眼干燥感、烧灼不适感、严重者分泌物增多、羞明而无流泪、感情受刺激时泪液不增加;Chirmer氏试验,滤纸浸润小于10mm;加上泪膜破裂时间(BUt)小于5s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或BUt小于10mm,虎红染色阳性,亦可作出干眼症的诊断[1]。

3治疗

目前干眼症的治疗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中医治疗采用清热利肺,滋阴润肺,清利湿热,宣畅气机及补益肝肾,滋阴养血等辨证治疗进行内在调理;局部治疗主要依赖于人工泪液和剂。

31辨证治疗沈莉[4]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将对照组给予0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局部点眼;治疗组中肺阴不足型予养阴清肺汤,肝肾阴虚型给予六味地黄汤,虚火浮越型给予金匮肾气丸,脾虚气弱型给予归脾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宁立法[5]单纯西药组给予内科治疗,如工泪液,给予泪然滴眼液;抗炎治疗(如皮质类固醇激素、环孢素a等)以及修复角膜损伤(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剂)等;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则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共分为4型:肺阴亏虚型,给予养阴清肺汤;肝肾阴虚型,方选六味地黄汤;虚火浮越型,选用金匮肾气丸;脾气亏虚型,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单纯西药组有效率为75%,中医结合组有效率为90%。谢碧华等[6]用人工泪液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泪然,再次是保泪液,延缓其排出及蒸发:如封闭泪点,配角膜接触镜,口服必嗽平、新斯的明等,中西医治疗组在上述西医治疗之上,肝肾阴虚取方杞菊地黄丸加减,以滋阴养肾、明目降火,若伴有口噪咽干者,加知母、玄参以助养阴清热,伴少寐多梦者,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者为925%,其痊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郑晓霞[7]将观察组在对照组(爱丽滴眼液、维生素a及抗生素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沙参10g,生地15g,冬麦15g,10g,芍药10g,百合10g,玄参20g,枸杞子15g,当归10g,决明子10g及密蒙花10g,脾虚血少患者加大枣、党参、熟地和白术;阴虚火旺患者加墨旱莲、地骨皮,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中医结合治疗干眼症获得优势。黎喜燕等[8]针对泪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分别给予西药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潇莱威眼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对其进行辨证治疗,中医辨证分型:肝肾阴虚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汤加减;肺阴不足型养阴清肺、生津润燥,养阴清肺汤加减;湿热伤阴型:滋阴利湿,宣畅气机,三仁汤合二至丸加减,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24%。

32专方治疗余明华[9]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干眼症取得满意疗效,主要运用爱丽滴眼液滴眼,若有明显局部炎症者酌情配合使用抗生素眼液眼膏和氧氟沙星眼膏,同时口服a族维生素,局部湿热敷,早晚各30min,按摩患眼并擦洗;治疗组加用逍遥散合地黄丸加减以疏肝养血,生津明目,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6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赵学章[10]认为以局部用药结合中药方剂治疗干眼症有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轻,还可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将对照组采用泪然滴眼液,维生素a胶丸口服;治疗组加服中药:生地20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9g,桑椹子15g,何首乌10g,女贞子10g,枸杞子15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柴胡12g,升麻6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李利文[11]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给予玻璃酸钠,观察组加杞菊地黄丸治疗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占永良等[12]采用中药配合眼药水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治疗组在滴用润齐眼药水的基础上,另用黄芪20g,生地15g,麦冬12g,茯苓12g,白术12g,玄参12g,赤芍10g,丹皮10g,枸杞15g,杭白菊12g,甘草6g,角膜上皮点状着色的加白蒺藜15g,谷精草15g,畏光流泪明显加防风9g,羌活9g,眼红灼痛明显的加黄芩12g,栀子12g,乏力、便溏明显的加党参15g,怀山药15g,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7045%。徐秀华[13]将对照组用局部点泪然眼液,维生素a胶丸,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另用润燥明目汤,沙参、黄芪各30g,鬼针草20g,生地、枸杞子、天花粉、、葛根、桑葚、玉竹、赤芍各15g,枳壳、茯苓、五味子、山茱萸、麦冬各10g,甘草6g,治疗组总有效为775%,对照组为625%。巴景斌等[14]给患者每日使用替诺滴眼液并服用中药制剂,成份:枸杞20g,麦冬15g,15g,党参、车前草、熟地各10g,治愈率为98%,取得满意疗效。黄洲基[15]给予治疗组口服润目汤,药用:生地黄15g,麦冬15g,沙参10g,玄参20g,10g,百合10g,当归10g,芍药10g,枸杞子15g,密蒙花10g,决明10g,对脾虚血少者加党参、大枣、白术、熟地黄;对偏阴虚火旺者加地骨皮、墨旱莲,并滴卡波姆眼液,有效率分别为9375%、7000%。

33其他疗法赵莉[16]将对照组滴眼液改善眼睛表面湿润度,帮助其提高视力,观察组在滴眼液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清热养阴、生津润燥等中草药治疗,同时配合攒竹、承泣、迎香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60%,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陈海兵等[17]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对照组清洁眼睑,去除睑板腺分泌物的有害成分,补充不含保存剂的人工泪液,热敷、按摩、清洗治疗,治疗组另外加用川芎10g,芍药10g,黄柏10g,知母10g,、木贼草各10g,白蒺藜10g,当归15g,熟地10g,草决明、柴胡、薄荷、青皮、黄芩、栀子、桔梗、陈皮各10g,甘草6g,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52%。唐颖[18]将对照组采用01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口服自拟中药(生地20g,熟地20g,麦冬15g,玉竹10g,女贞子15g,柴胡6g,10g,石斛15g,黄芪20g,黄精15g,枸杞15g),同时每天采用中药冰片、天花粉熏药治疗,隔日针刺治疗1次,针刺取穴:攒竹、承泣、鱼腰、丝竹空、太阳、风池、合谷、三阴交。余洁[19]认为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治疗干眼症的首要,并采用局部滴用人工泪液,羧甲基纤维素钠基础上保持每日饮用菊杞茶,并用茶水局部湿热敷双眼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眼部的泪液分泌功能,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7381%。毛菊代[20]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干眼症的疗效,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西医对照组给予贝复舒及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免煎剂冲服配合眼局部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明目熏洗液”(院内制剂)熏洗眼及耳穴(眼、胰、内分泌、肝、脾、肺、肾、神门等)压豆等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西医对照组为700%。

4小结

目前干眼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主要采用人工泪液,还可以佩戴硅胶眼罩、湿房镜、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注意对中重度干眼可选用泪小点栓塞或泪小点封闭术等。同时采用中医辨证选用滋补肝肾生津等药物全身调理,也可考虑采用中医特色疗法如压耳豆、针灸,中药熏蒸等综合治疗,以标本兼治,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干眼症属于慢性疾病,医师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提醒患者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少接触空调烟尘环境多眨眼、闭目养神,眺望远处;工作的姿势和距离也是很重要的,此外注意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维生素a等的摄入,其机理和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张梅干眼症的诊断[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1):665~668

[2]段俊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33~137

[3]罗兴干眼症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6):69

[4]沈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6):464~465

[5]宁立法中西医结合对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157~158

[6]谢碧华,许海嘉补益肝肾中药结合人工泪液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27~28

[7]郑晓霞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42例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1,49(20):117

[8]黎喜燕,赵伟,谭泳昌中西医结合治疗泪液缺乏型干眼症68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11):1078

[9]余明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7(1):98

[10]赵学章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63

[11]李利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8~19

[12]占永良,程志娟,徐盈,等中药配合眼药水治疗干眼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125(1):21~22

[13]徐秀华,陈粉扣,陈海林,等中西药合用治疗干眼症4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5):304

[14]巴景斌,王晓航中西药结合治疗干眼症1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8:11(18):154

[15]黄洲基中西结合治疗干眼症4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34

[16]赵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38

[17]陈海兵,周慧萍,金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92~93

[18]唐颖干眼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914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8

高血压病(essentialhypertension,eH)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长期血压增高,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进而引起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心、肾衰竭等,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1中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其发病的有关因素有遗传、年龄、肥胖、食盐摄入过多、吸烟、过量饮酒、环境以及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等。目前阐述其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有:遗传基因学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学说、心排血量改变学说、血管张力增高,管壁重塑学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学说、胰岛素抵抗学说等。此外还发现高血压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以及基因表达的时间依从性及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密切相关[1,2]。

关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迄今尚无公认完整的理论。传统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认为高血压的病位为肝,但深入研究后发现,脾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情志失调伤肝;过劳或过逸、饮食不节、伤脾是高血压病机的起点。前者使肝郁气滞,继而导致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继而发展为阴虚阳亢,肝肾阴虚,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脾虚失运可致气虚、血瘀、痰湿中阻,瘀血与痰浊阻滞心脉可致胸痹心痛,痰瘀逆阻脑络可致中风。痰瘀互结是脏腑功能虚损的产物,又是高血压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病因[3,4]。目前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归纳为8个证型[5],多的分为17个证型[6]。

2中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同时也均有其不足之处。

西药的优势:降压作用较强,特别是近年来上市的许多强效降压药,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急症,西药硝普钠、酚妥拉明等降压作用迅速;对某些靶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减轻心肌肥厚的作用。其不足之处是:不良反应相对较严重,如影响水、盐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某些药物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等;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大,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对此尤为敏感;用药后血压虽能降至正常,但症状改善不理想;长期使用一种降压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必须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才能有效控制血压。

中医中药降压有以下优势:采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指导临床治疗。根据不同个体辨证施治,避免了只见“血压”不见“人”的思维方式;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理想,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中药副反应小,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一些研究发现中药在对某些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中药的不足之处有:服用不如西药方便。高血压病为终生性疾病,目前无根治的方法,因此需要终生服药,而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口感欠佳,所以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降压速度不如西药快;目前尚无长效制剂[7,8]。

3临床治疗

近年来高血压治疗逐渐从西医治疗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转变,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临床上常规的治疗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降压西药加降压中成药已经上市的中成药安宫降压丸、降压避风片、复方羚角降压片、罗布麻降压片及牛黄降压丸等对于高血压前期及早期高血压均有治疗作用。近年,几种较有效的中药制剂已被许多高血压患者应用。

沈光茂[9]以非洛地平5mg为对照组,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胶囊(防己、黄芪、白僵蚕、干地龙)2g,每日3次。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15%,显效率85%;对照组有效率25%,显效率75%。

方伟等[10]以氨氯地平5mg,苯那普利10mg为对照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杞菊地黄口服液10mL,每日3次,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组晨峰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有效率95.3%优于对照组的80.9%(p

3.2降压西药加中药方剂高血压病的治疗强调个体化,降压方剂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节方剂组成,较组成成分固定的中成药更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

李建民[11]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中药组给予天麻降压饮治疗。药用:天麻15g,钩藤20g,决明子20g,白芍20g,泽泻12g,牛膝30g,10g,蒺藜20g,龙骨20g,牡蛎20g。水煎浓缩至150mL,封装1袋,早晚各1袋;对照组依那普利每次5mg,每日2次;治疗组天麻降压饮150mL,早晚各1袋,配以依那普利5mg,每日2次。疗程均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62.5%。

王鸽[12]以西药坎地沙坦4mg及苯磺酸氨氯地平5mg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平肝降压汤治疗,方剂组成:陈皮10g,姜半夏15g,茯苓15g,炙甘草10g,枳实5g,竹茹10g,石决明30g,夏枯草15g,泽泻15g,白术15g,天麻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疗程为1个月,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2%。

3.3降压西药加穴位敷贴王炳阳[13]应用中药降压贴(全蝎、珍珠、天麻、决明子等)贴于脐部,每次1贴,2d换1贴,12贴为1个疗程。治疗1级高血压,有效率为94.7%,2级高血压有效率为90.9%。

余学燕等[14]用吴茱萸,研末后用醋调糊,用纱布包后敷涌泉穴,双侧穴位同用,每日更换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高血压的总有效率为93.5%。

3.4降压西药加针灸、推拿、浴足等非药物治疗金日霞等[15]将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用艾灸仪灸百会、内关、关元、双侧足三里、双侧涌泉穴;西药组服用依那普利片,每组各30例,治疗10d。结果艾灸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83.3%)略高于西药组(80.0%)。艾灸组症状疗效显效率较西医组高,总有效率优于西药。

杨文聪[16]将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服用氨氯地平降压。治疗组服用氨氯地平降压的同时以足浴方(足浴方组成:吴茱萸、钩藤、野、莶草、夏枯草各30g)汤药进行足浴治疗。临床观察2周~3周。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80.0%;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症状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93.3%。

3.5其他疗法除药物治疗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外,食疗、药膳及心理疗法等也是常用的防治高血压的方法。如杨柏[17]发现用中草药、槐花等泡茶饮用对高血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小结

高血压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而受到高度重视,单纯应用西药,虽可迅速降压,但患者的症状未必能完全改善。中医中药虽然降压效果不如西药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来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中药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而且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方面优势则越来越突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在控制血压、改善症状和减轻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等方面均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体现了优势互补,但与此同时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辨证、西药与中药以及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探索与发掘。

参考文献:

[1]王舒,杨华,石学敏.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新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42-344.

[2]丁绍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0):30-32.

[3]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4]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辨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76-877.

[5]殷惠军,史大年.老年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6-107.

[6]朱克俭,蔡光先.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1(1):62.

[7]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86-88.

[8]陈学忠,尹方,苏凯,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入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2):112-114.

[9]沈光茂.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4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347-348.

[10]方伟,祝光礼,魏丽萍.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5):1110-1112.

[11]李建民.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12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322-323.

[12]王鸽.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79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162.

[13]王炳阳.中药降压贴治疗高血压病3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9(11):315-316.

[14]余学燕,朱晓梅.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31例[J].河北中医,2004,26(10):757.

[15]金日霞,刘莹,赵树群.灸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D].广州: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1085-1086.

[16]杨文聪.足浴方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7]杨柏.高血压的食疗[J].湖南农机,2008(2):35.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9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西医结合

研究易损斑块及血栓形成和发展的机制,采取措施增强斑块的稳定性和阻止血栓形成,对aCS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斑块的形态功能和组织学特征

斑块主要由脂质核心和纤维帽组成,脂质核心由胆固醇结晶、胆固醇酯、氧化脂质、泡沫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的残骸组成。纤维帽由细胞外富含胶原的基质和平滑肌细胞构成。纤维帽的厚度与炎症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活性,特别是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金属蛋白酶(mmps)密切相关。

炎症与斑块易损性:1999年Ross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对aCS病人的尸检中发现,冠状动脉斑块中存在大量的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细胞既能分泌大量具有活性的降解细胞外基质、使纤维帽变薄的mmps,同时还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等,并激活白细胞中核因子-KB(nF-KB)。上述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加剧了炎症反应,间接地增加了mmps的表达,加快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影响了斑块的稳定性。大量研究已证实,炎症细胞因子对预测临床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具有更大的意义。

内皮细胞的损伤、凋亡与斑块易损性:经研究证实,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氧化应激反应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两大因素,bax、Fas和p53等的表达产物,是促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在aS斑块的形成和易损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重构与斑块易损性:1987年,Glagov首次提出血管重构的概念,认为随着aS的发展,血管外弹力膜向外扩张以容纳斑块,保持管腔的容积不变。当斑块面积大于40%时,管腔才出现狭窄,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和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分泌的mmps导致血管重构的发生。血管的重构包括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血管正性重构易发生斑块破裂,因这种正性重构斑块具有较大的脂质核和较多的巨噬细胞浸润。血管正性重构是不稳定斑块的重要标志,而稳定斑块多为无重构和负性重构。其他因素如感染因子、新生血管、外界因素等,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不稳定斑块的动物模型研究

目前,不稳定斑块模型多集中在斑块破裂上。通常分为:自发破裂及血栓形成和人工诱发破裂及血栓形成。2004年,我国张氏等首次利用外源性p53基因转染兔aS斑块,成功建立了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p53基因转染后VSmC的凋亡率增加,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了斑块纤维帽明显变薄,促进斑块向不稳定方向发展。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斑块的破裂率为85.7%,高于国外的同类研究。

对不稳定斑块的干预

ambrose认为稳定不稳定斑块的途径包括支架植入、抗凝治疗和早期的降脂治疗。

西药治疗:①降脂类药物:近20年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在大剂量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基础上,LDL-C降低30%~50%时,冠脉事件随之减少30%~50%;持续降低LDL-C1mmol/L约5年,可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25%。降脂药通过减少及清除斑块内的脂质、增加纤维帽的厚度、将胆固醇变成胆固醇晶体等作用,使临床心血管事件减少22%~34%,虽然斑块面积未见明显减少,却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从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2003年11月12日aHa年会公布的ReSeRSaL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80mg治疗可阻止和减缓aS斑块的进展,稳定斑块。大规模的eSteBLiSH试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②aCei类药物:aCei类药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形成而降低血压,减少血流剪切力,抑制nF-KB、mmps基因的表达,减少巨噬细胞聚集,降低胆固醇含量和增加细胞外基质,从而稳定斑块。③抑制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中,不仅能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血小板激活物的合成,还能降低iL-6、CRp、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④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减少斑块所承受的剪切力和机械应力,从而稳定斑块。⑤钙离子拮抗剂:可该善内皮功能,预防血小板聚集,并可通过减慢心率而抑制斑块破裂,常用药物为二氢吡啶类药物。

单味中药研究证实,不同活血药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环节,包括降脂、影响胶原代谢、干预炎症反应、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抗血小板粘附聚集、改善血液黏度等。活血中药赤芍、丹参、川芎、三七、桃仁、酒大黄能够干预apoe基因缺陷小鼠成熟斑块的进展,有一定的斑块稳定作用,其稳定斑块作用亦有所差别,以破血药酒制大黄稳定斑块作用最佳,几乎达到与西药辛伐他汀类似的效果,三七次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郭氏等对活血药的有效组分丹参素和川芎嗪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均可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anp和肌动蛋白-β(β-actin)基因表达的增加,具有防止心肌细胞肥大作用,从而防治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

中医药复方制剂研究:张氏等通过研究证实,稳斑护脉颗粒通过上调纤维帽合成因素与下调纤维帽降解因素的双向靶标,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斑块纤维帽中胶原纤维降解与合成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张氏等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具有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易损斑块,有效缓解血管痉挛,防止微血管病变等作用。

中西医结合研究篇10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胺吡啶;氢化可的松;灌肠;中药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1)19-159-02

effectsobservationofCombining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

ZHanGGuorong

nanxunHospitalofCombinedtraditionalCheneseandwesternmedicine,HuzhouCityinZhejiangprovince,Huzhou31300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ofefficacyofcombining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methodsnintypatientswithulcerativecolitis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Controlgroup:sulfasalazinetablet,injectionofhydrocortisonesodiumsuccinateplussaline,asretentionenema.observationgroup:treatmentmethodsinthecontrolgroup,plusChineseproprietaryretentionenema,andoralmedicinedecoction.Resultsmarkedlyeffectiveratewas73.33%(33/45)inobservationgroup,itwerehigherthan48.89%(22/45)incontrolgroupwith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thetotalefficiencywas100.00%(45/45)inobservationgroup,itwashigherthan86.67%(39/45)incontrolgroupwith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nosignificantadverseeffectsinbothgroups.ConclusionCombining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ofulcerativecolitisgoodefficacy,andsafe.

[Keywords]Ulcerativecolitis;Sulfasalazine;Hydrocortisonesodiumsuccinate;enema;Chinesemedicine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内科炎症,病程漫长,并常反复发作[1]。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了4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2]患者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17~67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2±12.6)岁,轻型19例(42.22%)、中型17例(37.78%)、重型9例(20.00%);对照组4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36.7±13.8)岁,轻型18例(40.00%)、中型18例(40.00%)、重型9例(20.00%)。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上海三维制药,国药准字H31020450),口服,1g/次,4次/d;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烟台北方制药,国药准字H20084319)100mg,加生理盐水100mL,作保留灌肠,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保留灌肠。基础方:黄连、青黛、白芨、乌贼骨、贝母、赤石脂各3g,珍珠粉0.1g,大便不带血者去白芨,加罂粟壳3g,冰片0.1g。腹痛甚者加三七参3g。共为细末,用温生理盐水(40℃)150mL制成混悬液,保留灌肠,1次/d。同时口服中药汤剂:马齿苋15g,败酱草15g,白术15g,白芍15g,补骨脂15g,云苓12g,肉豆蔻12g,薏苡仁12g,厚朴10g,干姜6g,木香6g,甘草6g。每日1剂,分两次煎服。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停3d,再行下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评定疗效。

1.3疗效评价

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排便正常,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恢复正常。②有效: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改善,肠镜检查显示黏膜轻度水肿,血管纹理清晰,溃疡面接近正常。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肠镜检查显示肠黏膜尚未好转或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两组均具有较高疗效,但观察组显效率73.33%,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8.8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3,4]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不等,常呈活动期与缓解期反复发作交替出现,在中医则归属于“泄泻、久痢、腹胀、腹痛、积聚、肠疡”等范畴,病因多外感六淫疫毒,内伤饮食七情,使脾胃损伤,升降失调,清浊相混,迫于大肠,酿生湿热,阻滞气血,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成疡,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结为标,病位在脾、胃、大肠,与肝、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以实证为主,湿毒瘀滞是其两大病理,因此中医治之,重在解毒、祛瘀、健脾和胃,兼以清肠、温肾、疏肝、止血、敛溃[5,6]。

保留灌肠的方中赤石脂温涩,敛湿止泻;黄连清利湿热,调胃厚肠;白芨活血化瘀并止血,解肠腑秽毒;青黛咸寒,泻热解毒;乌贼骨、贝母、珍珠粉涩肠止泻,生肌敛溃,加速疮面愈合。诸药相伍,正合病机。采用灌肠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又可避免胃肠消化液及肝脏对药物的影响[7,8]。口服中药汤剂方中马齿苋、败酱草,清解肠道蕴热之邪;白术、云苓、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补骨脂、肉豆寇、干姜温补脾肾之阳,固肠止泻;厚朴、木香行气消胀;白芍柔肝,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健脾清肠、温肾固肠、行气止痛之效[9,10]。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口服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保留灌肠治疗,显效率48.89%(22/45)和有效率86.67%(39/45)均有限;但在观察组中加用中药方剂保留灌肠,并同时口服中药汤剂后,显效率73.33%(33/45),明显提高,总有效率更是达到100.00%(45/45)。而且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可靠,安全性高[11]。

[参考文献]

[1]王亚瑞,陈丹丽.溃疡性结肠炎应用中药汤剂治疗观察[J].河北医学,2009,15(8):964-966.

[2]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S].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3-136.

[3]伍彦.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1):39-40.

[4]张国旗.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1):38-39.

[5]韦昌国.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60例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0):16-17.

[6]孙静,仇彦飞.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5):40.

[7]乔国民,胡翠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4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4):16-18.

[8]梁小平.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0,2(4):25-27.

[9]刘红,许雷.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6):74-75.

[10]杨哲,张卫卫.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7,(4):34-35.

[11]陈德强,游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