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医学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2:55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1

关键词:医疗风险医学生认知调查意识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病人死亡、伤残后果的可能性。医疗风险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1]。作为准医务人员,医学生的医疗风险识别、防控及处理能力关系到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规范化执业,会影响到医疗纠纷的预防及医患关系的和谐。医学院校非医专业的同学大多走上医院的管理工作岗位,医疗风险管理能力是其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本调查旨在了解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医疗风险认知情况,以期为相关医学人文、医事法学课程提供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各年级各专业的在校学生是本次调查的对象。其中,男生357人,占38.6%,女生567人,占61.4%;医学生553人,占59.0%,医事法学分流方向54人,占6.0%,其他317人,占35.0%。

1.2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寝室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制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1份,有效回收率92.1%。

1.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对医疗法律法规、医疗行为规范、医疗风险管理的认知情况共分三个方面16道题目。题目类型包括单选、多选和判断题。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系统软件,完成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调查结果

2.1对医疗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

调查对象对医疗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甚低(见表1、表2)。男生和女生之间及各年级各专业之间对各项法规的认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1各专业同学对医疗法律法规问题的认知情况(1)(单选)

表2各专业同学对医疗法律法规问题的认知情况(2)(多选)

2.2对医疗行为规范的认识情况。

本调查通过判断题的方式,了解对医疗行为规范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医疗行为规范的认知情况较好。调查内容涉及合理检查、知情同意程序、合理用药、病历书写、廉洁行医五个方面共11道判断题,调查结果如下。

表3各专业同学对医疗行为规范的认知情况(判断)

2.3对医疗风险管理的认知情况。

98.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医疗是高风险行业,但仅有13.7%的调查对象表示知道医疗风险的定义,95.4%的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

3.讨论

3.1更新观念,制订系统化的医疗人文教学计划。

医学院校历来有“重医学,轻人文”的传统观念。医学伦理、卫生法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虽然都在教学计划内,但总的来说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短缺且理论性过强,内容陈旧枯燥,流于表面,忽视对医学生进行“如何当好一名医生”的目标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持续性的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就更加缺乏[2]。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我校学生非常缺乏医疗法规知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卫生法学的教学效果。医疗风险教育必须建立在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等基础课程之上,但又不仅仅限于此。笔者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传统的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入医患沟通技能、循证医学、医疗风险保险等与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医疗风险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教育,医疗风险教育应贯穿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历经见习、实习阶段直至毕业。

3.2强化教师的医疗风险意识,做好在职培训。

提高教师的医疗风险意识,才能发挥其言传身教的作用。医学院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将医疗风险意识教育纳入教师在职培训计划[3]。此外,在师资人员的配备上,应根据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是综合交叉渗透教育的特点,结合教学计划的要求,尽量选择具有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实现教学资源配置优势的最大化[4]。对于已经在职的单学科背景的教师,应根据其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如对人文背景的教师,要重点加强其对医疗风险的感性认识,采取组织临床短期参观、临床病例讨论等;对临床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实习带教的临床医师,要着重加强其卫生法规、循证医学、举证责任倒置、告知、医疗风险保险、医患沟通技巧等与医疗风险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自身也要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思想,不断自我完善,实现知识的更新,从而自觉强化医疗风险教育意识,并主动在专业课授课中体现出来。

3.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的教学手段。

以科学的教学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疗风险教育仅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同时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提升学生对医疗风险的感性认识,选择案例方面,除了经典的医事法学案例外,还可以结合近几年来新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自编案例,或者利用媒体曝光的热点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在强化医学和法学传统的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学科的交又渗透,如在有关法学内容的教学中采用“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有关医学内容的教学中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5]。此外,在培养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之外,见习生、实习生作为医学生向职业医生的过渡时期,其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时期带教老师应结合经典临床案例,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医患沟通、病历规范书写、医疗法规等医疗风险意识的教育。

4.结语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本校在医疗风险教育这方面是不足的,也是亟待改进的。预防医疗风险的关键是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有防范意识才有可能避免风险[6]。在医疗纠纷高居不下、医患矛盾空前激烈的今天,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其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失,加强医学生医疗风险意识的教育,医学院校责无旁贷。医学生自身应充分认识到医疗职业安全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并努力提高自我防护意识[7]。

参考文献:

[1]运怀英,王兴家.高职医学生医疗风险意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8-9.

[2]张菊红,戴杰,施更生,林海升.口腔实习生医疗风险管理与风险意识教育探讨[J].医学教育,2012,50(19):112.

[3]覃忠.加强医学生医疗风险意识的教育[J].广西医学,2005,27(3):441

[4-5]陈景良.强化临床医学大专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初探[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5,28(2):48.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2

1.1学生对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同程度

(1)对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从调查问卷分析,大部分学生对法律常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问卷题目“我国的根本法是哪部法律”是最基本的常识问题,回答正确只有率69.1%,在回答“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哪个机关”这一问题是,答出的只有42.3%,“你能说出我国的政党制度吗”这一问题能够回答出来的只有26.4%,随着问题的稍稍加深,能够回答出来的学生比例大大降低,而问卷中的问题同属于最应该掌握的法律常识。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医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忽略了基础课,特别是法律基础课的学习。(2)对法律权威的认可程度。个体对法律权威的认可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对其实生活的影响程度,一个人只有从内心信仰法律,才能自觉的去学习法律、宣传法律、应用法律。本调查将认可程度分为四个层面:完全认可、基本认可、不予评价、完全不认可,调查情况见表1。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对我国现有法律体制的运行总体评价是良好的,但确实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法律在保障公平方面还需要加强力度,大学生在遇到麻烦时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理性解决问题,不会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而知法犯法。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对自己做守法公民的信心。

1.2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学习法律的兴趣

针对“你认为大学生如何获得法律知识”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课堂教学在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方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绝对不容忽视。网络媒体作为大学生接触多,又比较喜欢的一种传播媒介在习得法律方面显示的作用没有多少优势,也就是大学生上网并没有特别留意自己法律素质的提高。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在学校里掌握法律知识对你将来的就业生活有帮助吗?有65%以上的同学选择非常有帮助,只有2%的同学认为意义不大,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多安排一些法律课程吗”?有52%的同学选择非常希望。当问到“你最想学习哪些法律方面的课程?”有23.6%的同学选择劳动法等跟就业相关的法律,有62.8%的同学选择医事法律,有11%的同学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民事刑事法律,只有2.6%同学选择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医学高职生对于学习法律表现出来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专业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和就业相关的劳动法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要求。调查数据还显示,男、女生在对法律学习兴趣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大一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

1.3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

为了对高职医学生掌握卫生法律法规的程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设计了6道和医学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作答,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到,6道题目都是要求将来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法规,有些甚至关系到作为医生对自己权利的保护,但除了一道题答对率超过50%,其他的均未超过半数,由此可以得出高职医学生对卫生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不深,有待进一步提高。

1.4对和医事法律相关的社会热点、伦理难点问题的把握

能够站在专业角度结合所掌握的医事法律法规,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热门问题表达中肯的观点,这体现了高职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法律修养,在回答“你认为当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15.7%的同学认为是“患方的无理取闹”,有21.2%的人认为“医务人员医德不高,责任心不强”,44.2%的同学认为是“媒体报道不实过度渲染,激化医患矛盾”,有18.9%的人认为是“医事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对于“安乐死”的讨论在民间和学术界一直持续不断,高职医学生也比较关注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在被问及“你认为阻止‘安乐死’实施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时,有44.6%人选择“安乐死尚未立法”,有20.4%的同学选择“安乐死中的自愿动机值得怀疑”,有24.1%的同学选择“实施安乐死有可能给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消极后果”,有10.9%的人选择“违背了传统的血缘亲情观念”。

1997年克隆绵羊Dolly诞生,这标志着高等生命所遵循的有性生殖被打破,生命可以通过无性生殖繁殖和“复制”。在被问及“人类能否克隆人?”这一问题时76.2%的同学持反对观点。当问及“你反对允许克隆人主要理由是什么?”有46%的人选择“克隆人会引起家庭伦理关系的混乱”,21.5%的人选择“有可能导致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有6.74%的人选择“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25.76%的人选择“会造成在法律认定上自然人和克隆人难以区分”。

2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1高职医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1)法律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尽管学生掌握的法律常识大部分都是来自学校,但由于中学阶段对法律的学习是分散的,不像语文、数学、历史等这些课程学习非常系统化,法律没有在一个时期进行集中系统的训练,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学习的知识少、记忆不深容易忘记。和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接触的机会更少,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几近于空白。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70%以上的学生表现出对法律的学习兴趣,但从讲授卫生法学老师的座谈中了解,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案例的来龙去脉,比如,2007年轰动一时的“北京孕妇李丽云死亡事件”,教师在讲这个案例时学生对案件的细节极为关注,但在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法律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的兴趣锐减。对卫生法律事件只止于现象,未触及事件的本质,这和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有很大关系。

(2)重理轻文,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医学即人学,医学和伦理学、法学密不可分,大医精诚说的就是作为苍生大医需要医生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医生在人文修养方面除了加强道德修养,必须同时关注法律素质的提高,惟其如此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一些学生,甚至是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认为只要自己不主动违法犯罪,学法律没什么用,一个好医生给病人看好病是主要的,这就使得我们的一些法律课程形同虚设,大部分是应付考试“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考完了也就丢到一边去了。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未能适应学生就业要求。我们无法按照法律专业人才的标准来要求医学生研修法律,但从教育规律来讲,每一门课程的学校都是由浅入深,大学一年级开始接触《法律基础》掌握基本法理,在大二以后可以陆续开设《卫生法学》《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处理》等课程。再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侧重一两个部门法律的学习,比如,临床医学的学生可以重点学习《执业医师法》,药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药事相关法律的学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但是我们现在高职医学院校大部分只在大一阶段讲授《法律基础》,这还是国家教育部门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没有安排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医院、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试卷内容有一部分就是考的医事法律法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根本没有接触过,无所适从。

2.2建议

(1)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系统开设医学相关医事法律法规课。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有所依附,高职医学院校让这些课程进入课本走进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学理论,领会法的基本精神,再从深层次上学习和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医事法律法规,逐步学会运用专业法律指导工作、保护自己的权利。高职医学院校往往缺乏教授法律的师资,笔者建议可以从当地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法学院聘请理论素质较高的老师讲授,更好的选择是由当地的律师协会推荐,聘请名气较大的从事医疗卫生诉讼的专业律师,这些人专门从事法律实践,接触的案例多,讲起课来既有理论又有生动活泼的案例,效果会更好。

(2)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医学实践当中提升法律素质。法律知识仅仅进课本、进课堂还远远不够,医学科学说到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医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升。开设模拟法庭、到法院旁听审判过程等都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医学教育有个最大不同,学生实习时间长,高职医学三年有一年在医院实习,学校可以在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前由实习医院定期派人进行指导,使其明确作为实习医生的权利和义务,实习期间学生更要深刻领会课堂上学到的医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程序,学习从法律角度如何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维护患者的利益。学习如何在工作当中注意证据的留存比如病例的书写规范。真正深刻领会医疗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加重医生责任的含义。

(3)大胆引进医学前沿法律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些医学科技成果不断被引入到法律法规当中比如《婚姻法》对近亲结婚的规定,《食品卫生法》第七条“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等。一些医疗技术不仅在伦理学层面引起广泛讨论,也为法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比如,堕胎、母亲、克隆技术、器官移植、安乐死,有些在国外已有立法,但国内立法条件尚不成熟。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医学发展面临的许多法律问题迫切需要卫生法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更好的引导、促进医学发展。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可以展开讨论,比如脑死亡和器官移植的立法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有30多个国家接受脑死亡标准,我国为什么至今没能通过立法?脑死亡立法能不能一蹴而就?脑死亡立法的意义何在?究竟具备什么条件才能采取这一标准?你支持脑死亡立法吗?理由是什么?随着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学生会对医学和卫生法学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会对继续深入学习卫生法律法规产生更大兴趣。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3

1.1对法律的认识

法律与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尤其在医患纠纷频发的今天,掌握一定法律知识对医生来说至关重要。问卷共包括4个相关问题。

1.1.1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从调查结果得知,有29.3%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法律知识,25.0%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报刊学习法律知识,29.2%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获得法律知识,还有16.5%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这一结果表明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呈多样化。

1.1.2对法律与自身关系的认识58.8%的学生认为法律与自身关系密切,28.8%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1.0%的学生认为法律与自身没有关系,另有11.4%的学生说不清。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法律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1.1.3对执法机关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9%的学生对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关充分信任,49.0%的学生对这些执法机关比较信任,33.5%的学生认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和这些执法机关打交道,有11.6%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这些执法机关不信任。说明多数学生对执法机关的了解很模糊,认识不到位。1.1.4法律意识强弱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66.3%的学生认为法律意识强弱与受教育程度关系很大,20.6%的学生认为二者关系一般,8.8%的学生认为二者没关系,还有4.3%的学生说不清。说明多数学生具有接受法律教育的意愿。

1.2学医动机

学医注定是一段孤独而又艰苦的旅程,拥有正确的学医动机,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仁心仁术。本问卷就此设计了3个问题。

1.2.1上大学的首要理由调查显示,有47.5%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个人价值;44.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生活幸福;仅有5.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较多的金钱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正确且单纯。

1.2.2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医学专业性较强,因此学习兴趣非常关键。调查显示,63.8%的学生喜欢所学专业,20.9%的学生不喜欢目前的专业。有46.9%的学生希望在大学中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30.8%的学生希望获得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说明学医是大多数学生的主动选择。

1.2.3对专业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44.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医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专业发展前途,38.0%的学生认为学医是自己的兴趣,9.8%的学生是因为学医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一结果说明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主动性强,学习动力充足。

1.3思想道德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要求精湛的医术,还要求高尚的医德[1]。

1.3.1诚信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生对待“诚信”这一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有62.6%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还是讲诚信的;还有27.4%的学生认为别人是否诚信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讲诚信。这无疑说明大多数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是过关的。

1.3.2对考试作弊或替考的态度据调查,有46.6%的学生强烈反对,认为这样做有损大学生形象,破坏考试公平性;有29.2%的学生不赞成这样做;但也有21.6%的学生表示此现象可以理解,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说明多数学生反对考试作弊或替考,能够自觉维护考试公平。

1.3.3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有54.9%的学生认为是社会风气的浸染,有24.6%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家庭道德教育缺失,有17.3%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低下。这表明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影响很大。

1.3.4对收红包的看法有33.2%的学生认为医生收红包很正常,不足为怪;有61.8%的学生认为医生本应救死扶伤,收红包是医生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说明大多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

2医学新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呈现的特点

2.1医学新生普遍存在对法律认识不足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等途径获得法律知识,明显高于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法律知识的比例。媒体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传播了虚假信息,加上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人生经验不足,很难辨别信息真伪,这就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埋下隐患。另外,有超过40%的学生认识不到法律与自身的重要关系,50%左右的学生对执法机关有不信任感,这一结果与不良社会风气、执法部门宣传不到位、法律体制不健全、学校相关教育缺失有关。近70%的学生认为法律意识强弱与受教育程度关系很大,而针对大学低年级开设的法律课程较少,这可能是目前大学生对法律认识不足的原因之一。

2.2医学新生具有较强学习动机,专业认同感强,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较大需求

调查显示,有72.0%的学生选择学医是因为专业前景好或兴趣使然,超过60%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这表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较大需求。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持,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受来自不同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较少,将医生这一职业或多或少理想化。学校应抓住这一特点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培养,使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学生心中。

2.3医学新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这就为职业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大一新生刚离开高中校园,接触社会比较少,思想较为单纯,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较小。因此,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阻力较小,更容易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但是,医学院校“唯分数论”观念仍有残留,使得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不惜铤而走险,考试作弊或找人替考。学校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为其形成正确观念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对策

3.1尽早开设法律课程[2],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力度

高中时期,学生把精力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为高考做准备,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进入大学后急需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补课”,而大一上半学年无疑是最恰当的时期。此时学生尚未开始学习医学专业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法律知识。另外,学校尽早开设法律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犯错误。可以通过讲座形式传播法律知识,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医疗纠纷案件,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地位和重要性。

3.2增设人文医学类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3],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众所周知,人文知识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一新生的职业道德观尚未确立,医学人文类课程对其产生的影响无疑是长久而深远的。为达到医德教育目的,学校应增设人文医学类课程。建议学校医学人文教育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其是非辨析能力。不仅采用西方的评议、讨论、教学辅导、角色扮演、直接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3.3通过实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4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1

  本人通过10个月的护理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认真学习各项管理制度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努力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思想认识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别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科室实习中,我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的提问,规范熟悉进行各项专科操作及基础操作,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在抢救工作中一丝不勾,有条不紊,得到老师的认可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同时本人还参加了医疗机构的下乡体检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实习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在这里我忠心的感谢每位老师对我的支持,使我圆满地完成我的实习计划。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2

  经过一年时间的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班的学习,本人对全科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悉知全科医学的含义:是一个面向社会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术专科。将各科相关知识机能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服务于社区和家庭维护与促进健康的需要。同时熟悉和了解了全科医疗是一个对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性与综合性保健的医学专业,又整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于行为医学的宽广专业。

  做为全科医生将在全科医疗中充当重要角色,全科医生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的管理的医生。

  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给我们传授了社区医学、全科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康复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常见病症的中医药照顾、急症与急救、物理性诊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学科,从中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了实施六位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所需要掌握的广泛的全科医疗知识,尤其是突出社区卫生医疗健康、疾病、保健等特点的医学知识理论受益匪浅。

  在皋兰县医院10个月临床技能实践期间,我对内科、急诊科、外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处理原则及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有了一定的掌握,认真完成了临床培训要求。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各临床科室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出对广大居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方便、快捷、周到、便宜、知情。接受到全方位的服务。县医院基本设施齐全,药品丰富便宜、化验室(常规化验、生化化验基本满足常见病的需要)、B超、心电图等。还开展了针灸、按摩、拔罐、封闭等多样化的服务,对诸多疾病后遗症,慢性病的康复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黑石乡卫生院1个月的基层实践培训期间,我能够独立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掌握的全科医疗服务技能,社区慢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

  通过实践更进一步认识到做全科医生,卫生院医生在乡卫生院职责的重要性。卫生院医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门诊、家庭访视、健康档案等)了解全乡居民的健康状况,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卫生知识达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通过实践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充分显示出全科医疗在现今社会中社区居民的需求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由于从事乡镇卫生医疗工作时间不长,工作还不深入,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理念还停留在专科医疗的模式之中,在应对患者的过程中还存留着以医疗为主、以疾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的就诊模式,对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康复医学、中医药照顾等全科医学知识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更新观念,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更好的为社区广大居民的健康服务。

  医生个人培训学习心得3

  经过一周的岗前培训,我对医院有了全面的认识。医院的各部门的老师分别从医院发展史、现状;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医疗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培训。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加入到彰武县人民医院这个大家庭中,同时也体会到责任重大,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严格遵守“九不准”要求,必须懂法和守法。懂法守法不但能保护病人的权利,而且也是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必要条件。当前,面对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全面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才能更好地做好临床工作。有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作为一名有医生,必须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准确安全,同时在确定诊断时尽可能考虑全面,避免漏诊、误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平时要多积累。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时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工作认真负责,不存侥幸的心理,不可疏忽大意,因为疏忽大意会造成患者心灵和躯体的伤害,惨痛的教训会让我们一生都铭记。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谨慎做事。

  爱心是医疗工作者必有的特质。仁心仁术,医院是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的部门,我们要发扬大爱无疆、心系患者的精神。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让患者理解我们,耐心解释,一个友善的动作,一句温心的话语都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爱,医患关系更和谐,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5

【摘要】从哲学的角度对中西医结合的主体即中西医理论体系的结合与统一作了浅析,通过哲学理论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从而论证了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西医学;哲学理论

abstract:themainbodyof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wassimplyanalysedinthisarticlefromphilosophicangle,namelycombinationandunificationofChineseandwesternmedicaltheory.thisarticleadvancedthemethodologyof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bymeansofresearchonphilosophictheoryandfurtherprovedthefeasibilityandnecessityof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Keywords: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sternmedicine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的主体是两种理论体系的结合与统一,从哲学角度讲这种统一是必然的,由科学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着,即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最后要服从和统一于一元化的客观真理。

1基本真理统一于客观真理

理论是科学认识的结晶,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真理性。对于同一条客观规律,真理性认识只有一种,这就是科学真理的一元性。科学认识的真理性和科学真理的一元性决定着科学理论的一元性,这是学派争鸣最后一定要统一于一元化真理的客观规律。

随着科学的发展,在认识过程还没有最终完成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规律的不同方面,形成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分别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但都不是关于该规律的完全的真理性认识,随着对该规律认识过程的完成,最终必定会统一于惟一的一种真理性认识,形成一元化的理论。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差异正是认识不充分、不完备的产物,要么分别研究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同规律,形成不同的理论;要么分别研究了同一规律的不同侧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两种不同的理论可以都包含着真理的成分,但都不全是真理或不是全部真理。两种不充分的真理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当达到充分和完备的程度时,也就统一到一种完备的客观真理中。

追求真理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服从真理、统一于真理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上必将服从于真理,统一于真理,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认识并遵循这种客观规律性,积极地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西医的基本理论统一于客观真理,这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必由之路[1]。

转贴于

2单项理论统一于一元化真理

中医学与西医学在理论上的统一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所谓微观层次是指单项理论的统一。

每一项科学理论都专一地反映着一条特定的客观规律,对同一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一元的,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认识最终都要统一到这种一元化的真理中,这是中医学与西医学单项理论相统一的客观必然性。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许多差异是对于同一规律的不同认识,即分别研究和认识了同一规律的不同方面,形成了关于统一规律的不同理论,往往各自包含着真理成分,在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等领域的许多差异属于这种情况。

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统一,首先是单项理论的统一,即对于同一规律的不同认识统一于一元化的真理。其统一的方式应该是以现有的认识为基础,发展新的研究,充实新的认识,在更高的新水平上统一于更完备的真理性认识。有的理论可能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掌握了相当多的真理成分,但都还不够充分;有的理论可能中医掌握的真理成分多一些,有的理论可能西医学掌握的真理成分多一些,具体情况是多样的,但统一的基本途径是相同的,就是要大力发展新的研究,把对于统一规律的认识提高到充分、完备的程度,真正达到了这一程度,也就逼近了真理,原来的两种理论也就统一于新的一元化理论[2]。

3多项理论统一于一元化体系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在宏观层次上的统一,是指多项理论统一于一个一元化的理论体系。科学的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全面的反映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所有规律。同一个学科研究对象包含着多条规律,一条规律由一项理论来反映,多条不同的规律由多项不同的理论来反映,有多少条客观规律,就有多少项理论来反映,由多项理论形成该学科的理论体系。

由于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一元的,对于该对象的每一条规律的的真理性认识是一元的,所以,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必然是一元的。就是说,关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各种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统一为一个惟一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理论体系,而每一个理论体系都包含了关于该研究对象的各种规律的所有真理性认识[3]。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差异更多地存在于宏观层次上,即在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也就是说,中医学与西医学虽然研究对象是统一的,但各自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认识了不同的规律,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理论体系。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又都是不完备的,只是分别反映了不同的规律,两个理论体系间相当大的部分是不重叠的,有些规律中医学认识了而西医学没有认识,有些规律西医学认识了而中医学没有认识,都没有全面的反映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所有规律,这种差异是理论体系的差异。

仔医学在朴素的系统论思维的引导下,较多的认识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视野之内的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在还原论的视野之外,所以西医学没有研究、没有认识。例如,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等,以此为主体形成的理论体系,真实反映着健康与疾病的一系列基本规律,指导临床治疗。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西医学没有相关的理论能够与之直接相统一。

西医学在还原论思维的引导下,较多的认识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视野之内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中医学朴素系统论思维的视野之外,所以中医学没有研究与认识。例如,病理学、生理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等,这些理论是西医学所特有的,中医学没有相关的理论能够与之直接相统一。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体系统一,关键是要解决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不重叠”问题,这不可能有两个不完备的理论体系直接“相加”、“合并”来解决。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不重叠”部分,也就是中西医之间的学术“差异带”,只有大力发展在“差异带”上的研究,才能使中西医真正的统一起来[4]。

【参考文献】

[1]祝世纳.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8-99.

[2]季钟朴.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0-123.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20-02

在医学人文重度缺失的当今中国医学界,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呼声已凝聚起强烈共识。但一方面医学人文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医学人文教育涵盖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与医学人文缺失相关的医疗困境已日益成为中国的重大现实民生问题。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中国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应如何建构?这不能不是中国医学教育界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人文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医学人文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关注医学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即患者和医者的状态。因此,无论医学人文教育的体系多么复杂,对医患状态的关注始终是其基本内涵。医患状态包括了患者的生存治疗状态,医者的工作状态,以及对二者均有重大影响的医患关系状态等。由此,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应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点既是对医学人文价值思考的逻辑结果,也是当今我国实际医疗环境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对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有关问题作出探讨,意在抛砖引玉,并期待能够对探讨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的路径有所裨益。

1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活动中,提供医疗服务的医方与寻求医疗服务的患方基于医疗实践活动发生的各种关系。这其中既包括实施医疗技术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关系,又包括其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各方面的非技术关系,如道德关系、利益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和价值关系等。[1]相应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则是指医学院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以医患关系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医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有关医患关系的知识、观念和技能等,具体包括形成对医患关系性质和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对医患关系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认识,以及学会处理医患关系的基本技能。

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医患关系是医学生未来基本的职业人际关系,具备医患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医务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是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缺失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第二,从现实意义上讲,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甚至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与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需要多管齐下。但毫无疑问,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在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医患关系的走向,因此,医务人员在处理医患关系上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应具备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和技巧。由于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医学教育主要是在医学院校时完成,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便要承担起改善医患关系的使命。通过教育,使医学生形成对医患关系理性和成熟的认知,具备必要的处理能力和技巧,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相应的基础。

2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看,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医疗环境的现实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成熟的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复旦大学医学院于2012年6月发起的有国内46所医学院校参与的调查显示,超过80%以上的受访者对我国包括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在内的医学人文教育整体上不满意。我国当前有600多所医学院校,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实施上,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2.1医患关系认知教育不受重视,没有形成可靠机制

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形成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是医学教育组成部分的广泛共识,对其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素质培育;在学生培养目标上,许多院校还没有把医患关系认知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在教学体系上,内容分散在若干课程中,由于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有机的学科体系;在教学条件上,往往局限于校内教学,教学医院的教学受医疗环境、目标取向等影响,效果十分有限[2];在保障机制上,缺乏清晰的教育思路,人力物力均缺乏保障,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

2.2教学体系的功能未被开发出,教学实效有待提高

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没有专门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涵盖在相应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内,医学人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主渠道。但这些课程学科取向明显,都有其侧重点,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方面缺乏有机性和协调性。加上上述课程学时数普遍偏少,使得医患关系教育内容更加难以凸显。

2.3师资力量不足,教育的复合型欠缺

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是典型的学科交叉型教育,涵盖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同时又是典型的实践型教育,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要求教师熟悉医院的实际工作状况。但现实中兼具人文和医学复合学科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能够有实际临床工作经历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大多数院校,讲授医患关系的教师多数是人文课程教师,他们缺乏医学知识,没有真正在医院环境中见习过,对现实中的医患关系仅是感性体会而缺乏深刻认知,导致对医患关系的诠释往往理论化、理想化和片面化。少数院校安排医学专业课教师讲授,他们具备医学知识,多数也有医院进修经历,对医患关系状况有较深刻认识,但这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医学人文知识,对医患关系的性质把握不准,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改进策略

3.1实现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机制化

加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既有现实紧迫性,也是带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医学教育工程,需要形成常态化和长期化的运行机制。这就首先,要求医学院校要真正认识到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在医学生医学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明确把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置入到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有具体的目标要求,规定具体学分等,要有明确的经费保障。其次,学校要注意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课程体系,明确考核方式,明确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负责部门,确保教育的实施。再次,要注意加强师资培养,形成稳定、知识面足够的师资队伍。针对人文课教师缺乏临床阅历的现实情况,可以考虑安排相关教师去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医务科作短期进修,切身接触现实中的医患纠纷;也可以聘请临床岗位相应人员为教师做专题讲座,丰富教师有关知识。此外,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创新教育方式,发掘校内校外两种资源。比如与教学医院合作,安排专门的见习活动,让学生去医院感受现实中的医患关系;或者聘请医院医务科人员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医患关系现状。

3.2梳理教育内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医患关系认知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需要结合医学生实际和我国现实医疗环境实际,对内容作出梳理,突出重点内容,抓住关键内容。笔者认为教育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医患关系的性质;二是医患关系的主要内容即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三是医患关系的处理技能。

医患关系的性质可以从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进行解读,对医学生而言,要特别注意从伦理学视角和法学视角分别进行诠释。在进行伦理学视角的解读时要站在患者弱势的立场,强调医患双方道德上的不平衡,医务人员负有更多的道德责任,要自觉承担救死扶伤的天职,强调医患关系内在的伦理属性[3];法学视角解读时,首先要强调医患关系本质上属于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双方是平等民事主体,各自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应相互尊重。其次应把医患关系定位在特殊契约关系上。双方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通常情况下基于患方要约和医方承诺成立医疗合同,但由于医疗的特殊技术性和公益性,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对急救病人,医方有强制缔约义务。

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主体内容,双方当事人明晰各自的权利义务,做到相互尊重,这是双方构建持久和谐关系的根本保障。因此,对于医学生,要把医患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作为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重点,尤其是患者权利及对应的医务人员的义务。

针对复杂的医患关系现状,还要通过医患关系认知教育使学生初步具备处理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和谐的能力和技巧。这其中尤其是要注意训练学生掌握在医患沟通中的技巧和方法。因为对医生而言,沟通能力对他们能否处理好和患者关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善于表达,加强自身修养和涵养等。医院的实践也证明,加强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能有效降低医患纠纷。[4]

3.3构建有机协调的课程体系,发挥出教学的主渠道的作用

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实施主途径还是应建立起规模适度、有机协调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发挥出应有作用。从我国医学院校实际看,多年来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人际沟通等,这些课程均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资源,关键是能够有机统一,相互协调。这些课程在坚持各自的学科立场,完成本课程总课程目标的同时,如能分别从各自学科凸显一下医患关系教育内容,并注意前后衔接,相信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医学伦理学课,可以突出医德;卫生法学课,可以从法理层面分析医患关系性质,特别是讲授清楚医患双方权利义务;医学心理学课,注意对学生进行患者心理知识的讲授;医学人际沟通课讲授医患沟通技能和技巧等,使学生掌握沟通的基本技能。可以看出,以上课程如能相互协调,完全能够形成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共同承担起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教育的任务。

在医患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紧张水平背景下探讨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教育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医学的本质属性也要求将医患关系认知教育作为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常态化的机制。限于水平,本文仅是做了肤浅探讨,期待能引起医学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明旭.医患关系学[m].科学出版社,2008:18-21.

[2]蒋晓敏,孙忠和.教学医院医学生对我国医患关系现状认知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66-167.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中医传统研究方法;相关性研究方法;西医研究方法;因果式研究方法

现在中医的发展出现困难,大家都在抱怨是中医“西化”所致,但“西化”为什么却一直得不到纠正呢?笔者认为:本来科技的进步和西医的发展给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人们对中医学的认识,存在根本性误区,即认为缺乏对因果关系微观机制的阐述,使中医的临床疗效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也是中医发展的瓶颈,是中医的缺点,需要改进。而西医研究方法是从微观机制上把握药理和疗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白箱法),所以就形成了不可阻挡的使用西医研究方法发展中医的潮流。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医研究的对象用西医研究方法是搞不清楚的;同时也忽视了在西医存在的条件下,中医赖以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没有认识到绕过对因果机制的探究,既是中医的特征,也是中医的优势,为此本文试图说明下列问题。

1为什么因果式的研究方法不适合中医

虽然中医、西医都是为了维护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防治,但使用的药物完全不同,所以西医是研究成分单一的西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中医是研究成分复杂的中药对复杂人体的作用规律。中药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自身成分多,更主要的表现在它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的错综复杂,有相互加强或减弱的;有速效和缓效的;特别是作用机制有已知和目前还未知的;而且对机体的效应,不仅取决于某种成分的含量,还受机体状态的影响。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药成分复杂是个缺点,应该提纯,除去相互拮抗和无效的成分。但实际上互相拮抗的成分共存,有弊也有利。以西医的受体学说为例,细胞受体的密度及敏感性会随着激动剂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拮抗剂的存在,则可以对抗这种下降。因此,西药由于纯度高,作用环节相对较少,为了产生疗效,往往通过提高药物浓度来增强作用,所以易出现依赖性和耐药性。中药由于成分多,每种的浓度又不高,通过多层次、多环节起作用,即使增大药量也不会在某个局部和环节形成过高的浓度,再加上有拮抗成分的存在,既不易使机体产生过激的反应,也不易产生抗药性和依赖性,停药后疗效也相对巩固。另外,有些疾病只需通过少数环节进行治疗;有些疾病却适合多层次、多环节进行治疗,所以中药的“不纯”,与西药的“纯”是各有优势,是互补的,不应丢弃的。但对于中药这样的复杂对象对人体这个复杂对象的功效,不能用西医研究方法研究清楚。也就是说先分析出中药里的所有成分,再根据机体所处的状态,导出每个成分对机体的作用,最后将这些作用相加到一起得到对机体的综合的最终效应,显然这是极难做到的。实际上人类早就认识到对多因素的问题,不宜采用精确的或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例如:要想求出一杯水,在某一时刻,所有水分子的平均运动速度,如果先将水中的每一个分子,在那一时刻的速度测量出来,再求均值的方法,不仅非常复杂,也是无法做到的。

本来,现代科技手段和西医知识本身对研究和发展中医理论都是有帮助的,问题是我们采用了西医这种还原式的研究方法。当然,通过还原式的研究来追求因果机制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愿望,是完全应该的,但一定要认识到中医的复杂性,还原式的方法对中医的研究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属于基础理论性研究,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的实用价值,所以还应开展其他在(相对)短期内产生实用价值的研究方法。而实际上我们却将西医研究方法当作了在短期内能获益的方法,将主要力量都集中在这一研究方法上,基本抛弃了其他方法。虽然对在短期容易搞清的一些中医内容,也取得了一些收获,如对寒、热微观机制的认识等,但对大量中医内容的研究没有明显的进展,这本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这正说明中医理论和内容的特性,具有一些超出了现代西医认识能力的知识,具有一些西医不具备的优势,从而更应该长期、认真谨慎地研究中医。但我们却急功近利,将中医的内容删难就易,或者干脆把目前西医还不认识的内容理解为不科学,给予否定了,然后用西医当时的知识,代替和诠释中医的内容。以中药的研究为例:用抗凝、改善微循环来代替和解释中医的活血化瘀;用利尿来解释中医的燥湿、化湿、利湿等。由此得到的所谓“中药”药理已经“西化”,只能按西医的方法进行选药(方)。而西医则是根据已知的病因、病理和治疗机制去选择治疗方案,严格地受到当时认识程度的限制,这本是西医的不足,却被中医接受过来,这时中药的“不纯”就成为一个缺点,结果使中医丢失了自己的优势,其治病的范围和疗效,将永远跟在西医后面爬行。中医赖以生存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解决西医能解决的问题,而在于能解决西医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按西医研究方法发展中医,再与西医竞争疗效,就相当于人与老虎赛跑,逃不开被老虎吃掉的命运[1]。

2什么是适合中医的研究方法

那对复杂对象,适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仍以杯水为例,实际通过水的温度就可以求出水分子的平均速度,即水温这个征象与其分子运动这个征象具有相关性。人体和中药是两个有机体,它们的状态和功能之间也存在着相关性,所以研究这种相关性及规律,就成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中医的创建正是先人自发地采用了这种绕开了因果机制的,专以总结各类征象之间相关性规律的研究方法,即以系统论为基础的黑箱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被研究对象(人体和药物),各自作为一个“黑箱”,通过给人体施加治疗(如药物),再观察人体的反应(疗效)规律,依此来研究和总结人体疾病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后文将上述方法简称中医传统方法)。在古代科技手段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中医的先人们通过自发地使用中医传统方法,创造出了较为系统的症、证治疗经验和药物功能与其宏观特性(包括成长环境、生长特性、外部形态、药用部位、采收季节、药材质地、颜色气味等)之间的相关性规律。例如凡善动、带刺、多毛、味辛质轻者,多能行气、活血、发散、解表;而喜静、伏地而生、光滑无毛、味涩质重者,多能降逆潜阳、收敛固涩;直立生长者其(主)根多能升阳举陷、攻积破结;药材富含糖、淀粉,其味甘者,其性多补;反之,且味苦辛者,其性多泄;生于水中者多能利水,生于干燥环境(如沙漠)多能保湿;动植物的体温偏低者其性多寒,体温偏高者其性多热等。且一物之中,有(主)根升、(末)梢降;皮凉、心热;(新)鲜走、陈(旧)守之理,凡此等等,总之规律特点似乎是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与其生物特性大体一致。但这些“有诸内,必形于外”的规律,由于至今还无法搞清其因果机制,因此被现在的中医界淡忘甚至否定了。在中医教材中基本不提及中药功能与其宏观特性的关联,中药的功能被归结为临床经验的简单积累,中医知识的规律性被削弱了。但这些规律是有科学根据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药植所肖培根关于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健康报2004年9月13日第2版《医药互动》的文章《植物亲缘学深化中药研究》)。总之对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规律性论述,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药的很多功能,特别是相互之间的细微区别(如麦冬的皮凉心热等),至今我们也很难通过一般的临床试验观察到,所以未必是前人的直接经验所得,而是依中医理论预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体现出中医理论决不是经验的简单堆积,而是对自然界深层次规律的揭示,才体现出中医理论的神奇和中医传统方法的价值所在。

但有些人把古代由于科技手段落后,将人和药物各自作为一个整体(黑箱),使研究范围局限于整体的外部征象上,当作中医传统方法的本质特征,由此认为,现代的科技和西医知识,已经能够打开人体和药物这两个“黑箱”了,所以中医传统方法,已经失去了价值。对此应搞清两个问题:(1)中医传统方法的本质特征或科学内核,只是绕开了因果机制的,专以寻找各类征象之间相关性规律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是在对象的外部、内部无关,完全可以深入到人体和药物内部的各个层次、各个局部,进行研究,区别在于对内部各种状态的理解与西医研究方法不同(见后文);(2)由前文所述,目前由西医研究方法掌握的人体生理、病理及中药化学成分的因果性知识,不足以用来理解和把握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及综合疗效,所以中医传统方法并未失去价值。

3中医传统方法同样需要现代科技和西医知识

中医传统方法排斥的是西医研究方法,但绝不是排斥现代科技和西医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西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知识及各种标准区别开来。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知识以及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得到的中药组成成分的认识,不但对中医有益无害,而且是中医发展的条件。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和毒理的判断,应该有一个所有医学理论共同的标准。因为中西医都是为了维护人体的健康,目标一致,标准也应该一致,而标准本身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不能因为目前的标准有些不适合中医就认为中西的标准不同。所以我们在使用中医传统方法研究和总结中药治疗现代(西医标准)疾病的规律,并从中总结中药功能与其宏观、微观(后述)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规律时,同样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并尽可能地利用西医的知识和各种标准。但要切记中医对这些知识理解和利用与西医不同,即对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因果机制来理解,而是用相关性来掌握。因为对这些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我们目前掌握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利用相关关系才能包容所有的因果联系。具体地说:把人体疾病和药物各自作为一个黑箱,把疾病的各种理化指标包括舌苔、脉象等共同作为疾病的征象;把药物的微观特性即化学组成,特别是各类成分之间的比值和前述的宏观特性一起共同作为药物的征象,但不用其微观的因果机制去理解这些征象的意义,也不用其微观的因果机制去选择方药,完全依据临床实践的结果来总结疾病征象、药物功能、药物征象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即总结同一疾病,在治疗上(实际)分为几类;每一类在征象上的共性;每一类的治疗方药,在征象上的共性。因为根据因果机制进行的疾病防治,使治疗手段受限于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而绕开了因果机制,以最佳的疗效为目的,倒是可以超出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最佳的治疗机制,创造出西医研究方法很难做出的成绩。所以中医只有使用传统研究方法创造的疗效来和西医比较,才有可能相当于人与老虎比爬树!

4中医传统方法的科学性

中医传统方法由于缺乏对因果机制的阐述,会不会造成科学性和可信度的不足呢?其实科学性的本质是客观性加规律性,并不绝对依赖对因果机制的说明,人们从来都是把实验结果放在第一位,历来西医对药理和毒理的确定,都不是单凭对生理、病理、药理和毒理的分析,而是实验结果。近年来兴起的循证医学更是证明:指导临床治疗的最重要依据是足够数量的、可靠的临床实验结果。以往中医疗效得不到认可的原因是疗效指标客观性不足和疗效结果可重复性差,而不是缺乏对疗效机制的说明。(1)关于疗效指标的客观性不足,似乎是中医的缺陷,其实如前所述,是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使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机制,有超出了目前西医的认识能力之处。因为:①西医的研究是还原式的,而有些疾病的病理状态,是目前的科技手段无法还原的,所以在西医看来,就是缺乏客观指标;②中医的疗效往往是靠多层次、多环节同时起作用,这也是西医无法做到的,但可能由于每个层次和靶点都没有明显地改变,造成了客观(检验)指标改善不明显;③当然也有些是由于医生使用了传统的“证”治经验来治疗现代疾病,并把疗效的观察重点放在了主观症状上,忽视了对理化指标的观察,形成的客观性不足,这是可以纠正的。(2)关于中医疗效重复性差的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这样,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其实这是个误区,它给中医行业的弄虚作假大开方便之门,使中医的“疗效”越发不可重复。其实客观性的本质是真实性,可重复性的本质是真实性加规律性。即便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应该知道,可重复性是检验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必要条件,所以只要相信中医的疗效是真实的,是有规律的,就应该相信中医的疗效不但可以客观化,而且可以重复。实际上,即便是纯主观症状的改善,当病例少时,让人感觉客观性差,可信度差,但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通过增加病例和增设(双盲)对照,来重复它,那样其客观性就强了,可信度也就增加了。

5中医的出路是用现代化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研究方法

本文已经说明:中药对人体作用的复杂性使因果性的研究方式受到限制,而相关性的研究方式对于把握复杂对象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可以发挥中医的长处,这种研究方法和它所创建的相关性医学理论,正是中医的本质和精髓。笔者呼吁:中医发展的困境应该改变我们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梦想,即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来使中医振兴和发展,我们应该对中医传统方法给予应用的重视,应该认识到中医的出路是用现代化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研究方法!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医院科室主任;管理知识;探析

[中图分类号]R197.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125-02

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建设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作为医院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科室主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还必须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具备卓越的管理能力[1],这就需要科室主任不断学习和补充一定的管理知识。本文对科室主任管理知识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三级医院科室主任共51名。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中列出政策法规、医学与人文、医院管理等3大类21项知识(统称为管理知识),由被调查者选择科室主任必须具备的知识、比较擅长的知识、比较欠缺的知识。

2结果

2.1对政策法规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调查显示(图1),分别有35位(68.6%)和32位(62.7%)被调查者认为“医疗纠纷处理法律法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是科室主任必须具备的政策法规类知识,而这两项同时也是他们认为比较欠缺的知识。“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和“社区卫生政策”是较多人认为欠缺的知识,但多数人认为他们并不需要具备这两项知识。

图1科室主任对政策法规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2.2对医学与人文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调查显示(图2),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患沟通技巧”和“团队建设”是科室主任必备的知识,目前这两项知识是科室主任相对比较擅长的知识(超过45%的人这样认为),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室主任必备“领导科学与艺术”和“管理实践中的哲学思维”,而同时这两项也是他们比较欠缺的知识。

2.3对医院管理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调查显示(图3),“服务流程管理”和“绩效管理”是较多被调查者认为必须具备而同时比较欠缺的知识,虽然更多的人认为必须具备“员工行为激励”和“医疗质量管理”等知识,但他们认为这些是相对比较擅长的知识。值得一提的是,37人(72.5%)认为他们欠缺财务管理知识,但仅有16人(31.4%)认为他们需要具备这项知识。

图3科室主任对医院管理类知识的选择情况

3讨论

3.1科室主任自身有对管理知识的需求

科室主任一般是从专业技术骨干中选拔、提升起来的,肩负着科室领导、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等多项任务,他们有一流的专业技术,但在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2]。科室主任自身已经认识到所擅长的知识和应具备的知识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3.2对科室主任进行管理培训十分必要

目前针对医院院长的管理培训较多,但针对医院中层的管理培训相对较少。科室主任认为他们还欠缺多项本应具备的管理知识,因此开展对科室主任的管理知识培训十分必要。培训是提升人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培训并非能在短时期内见效,因此应把培训看作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建设[3]。

3.3结合实际选择科室主任管理培训方式

研究显示,成人学习的三大障碍是时间、精力和习惯。本文中被调查者也称平时工作特别忙,很难抽出时间学习,因此他们普遍赞同每半年培训1次,每次4~5天的互动式面授培训方式。培训组织方应结合科室主任的工作实际安排管理培训。

3.4以需求为导向设置科室主任管理培训的内容

培训内容的安排不是培训组织方的一厢情愿,而应跟培训对象的需求紧密结合。例如,我们会认为新医改下学习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十分必要,但多数科室主任本身并不认为该项政策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多数管理培训会安排医患沟通、医疗质量管理等“热门”课程,而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多数科室主任对这类知识比较擅长,因此可以减少类似课程的课时或改变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等)。当然培训对象的需求不是设置培训内容的唯一依据,还应结合科室主任的岗位职责、院长对科室主任的能力要求等综合分析。

总之,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不断发展的关键。必须结合科室主任管理知识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医改需要的现代化、职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罗卫东.科室主任管理职能与基本素质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4):89.

[2]李艳萍.提高医院中层管理干部整体素质的思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49.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9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培训效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临床指导教师小组访谈方式,调查参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的155名研究生、未参加培训的79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认识程度及相关工作能力。结果与未培训者相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对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认识和相关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4.67~17.03,p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sultoftrainingonabilityofapplicationofcomputerinformationinpostgraduatesofclinicalmedicine,andprovideareferenceforthetraining.methodsaselfmadequestionnaireandgroupvisitwerecarriedouttosurveytheclinicalperformance,knowledgeo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correlatedworkabilityin155postgraduateswhohadbeentrainedand79whodidnotjointhetrainingcourse.ResultsComparedwiththeuntrained,theknowledgeoncomputerinformationandworkabilityofthetrainedweremuchsuperiorwitha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them(χ2=14.67-17.03,p

[KeYwoRDS]clinicalmedicine;postgraduate;informationknowledge;appraisalof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及ppmS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

2.3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讨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齐鲁医学杂志,2009,24(1):2932.

对法医学的认识篇10

[关键词]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效果;调查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医学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临床医学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执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高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需重点加强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建设应重点落在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以及专业知识评估方面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1]。与本科教育相比,专科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某些专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导致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出现种种问题[2]。为此,在进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编排。下面,本文以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例,探讨其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采取自制问卷调查方法对我院2015届、2016届、2017届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1236例进行分析研究,初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情况,同时评估毕业生对本校课程建设的看法及感受等,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

(二)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初步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140份,其中收回1022份,回收率为89.65%,而有效调查的问卷表988份,有效回收率为86.67%。在调查的毕业生对象中,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类型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卫生单位。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多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因而代表性比较高。

(二)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5门核心课程15项知识模块,往届受访毕业生认可以上的5门核心课程15项知识模块设计,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表示认可以上12项知识模块,认可人数为698人,其认可率61.23%,其中,在外科学“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模块中,94.34%的受访毕业生表示认可。

(三)专业知识评估调查结果

本次专业知识评估调查结果显示,认可“重视综合运用”的受访毕业生有721例(63.25%);认可“考卷难度适中”的受访毕业生有657例(57.63%);认可“考卷内容广泛而全面”的受访毕业生有621例(54.47%);认可“重视日常考核”的受访毕业生有601例(52.72%)。在专业技能评价中,认可“考核规范”的受访毕业生有663例(58.16%);认可“考核项目完整”的受访毕业生有589例(51.67%);认可“考核标准与工作岗位需求相符”的受访毕业生有742例(65.09%)。

三、讨论

为了探讨我院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中,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就本院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专业知识评估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大体的分析与总结。本次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毕业生均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设计表示认可,认为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其临床基础性理论知识基本符合临床工作需求。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为考核,通过考核可以较好地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专业知识评估研究中,大部分受访毕业生认为当前的教学课程考核方式重视综合运用、考核内容广泛而全面、考卷难度适中等,从中可以看出,本校对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考核衡量和把握得比较好。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调查结果,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仍存有欠缺,为此,学校应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和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菲.新医改背景下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学生实习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9):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