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十篇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十篇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4:44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1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任何课程都是依托这两者而设置的。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假肢矫形器的制作等康复治疗技能,具备在康复医疗点、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医疗服务康复点、各级疗养院、保健康复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促进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无论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还是康复治疗师,他们面对的的服务对象是老人、残障儿童、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是为人服务,所以要了解其心理特征,掌握心理交流技巧,另外自身也应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社区康复专业在对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描述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治疗专业对毕业生“业务素质”的描述为“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的运用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卫生工作;具有独立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以此做为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附合康复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对人的整体性研究,并把深入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论述社会环境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重大课题,从而使医学能够更全面的阐明人类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本质,更深刻地揭示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科学原则,为人们提供更为宽阔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以及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所以,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贯穿于医学的其它学科之中。《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把心理学与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医疗卫生实践中,研究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强调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医学心理学》课程目标与任务为:使学生树立心身相关的观点,形成对人的整体认识,能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医学发展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医学心理学有关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理论等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掌握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常见心身疾病;掌握心理应激的基本理论和中介机制;掌握常见临床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掌握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了解森田疗法、催眠疗法等;掌握医患关系模式和病人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当前医学需要的心理学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能适当运用医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于临床实践中。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过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考虑职业能力需要,并以课程目标分析为前提。将康复专业毕业后的岗位(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然后找出其所需知识与技能,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知识时应考虑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突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点,知识遵守“必须、够用”原则。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标准主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等部分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将要达到的水平,课程能力标准要求细化为知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能力单元与学时分配、教学任务描述,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又细化为能力测试的方法与手段与课程成绩评价办法等。

1.课程能力标准要求

(1)知识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观,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2)职业能力学生会使用心理相关技术,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会简单使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为病患进行心理调适与辅导,促进病患生理康复。

(3)职业素养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很好地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道德高尚,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2.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该课程包括五个能力单元的学习,能力单元一为掌握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能力单元二为掌握心理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前者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医学心理概述,包括知晓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关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从而知晓医学心理学建立的根源所在;掌握医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认理论等,共用6学时。后者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人的基本心理,如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人格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规律;掌握心理应激的概念与处理方法,共用14学时;能力单元三为掌握医学心理相关操作知识,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评估的概念、实施原则及学会使用常用的心理量表,掌握心理干预的方法,包括两项任务——掌握心理评估;初步了解心理干预方法,共用16学时;能力单元四为掌握医患关系,是让学生掌握医患交往技巧,拥有协调医患关系的能力,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访谈技术;掌握医患关系的特点与应对;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及应对,共用12学时;能力单元五掌握临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是让学生知晓心身疾病概念及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掌握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包括三项任务——掌握临床心身问题特点与调适方法;掌握健康心理问题;掌握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因其后续课程中设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因此,该部分仅用了较少的12学时。在进行教学任务描述时,每个能力单元包括项目标、学时、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实作技能、教师注意事项、学习资源等。

3.学习者能力测试方法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该课程改变以往仅采用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测试方法,具体而言,即该课程依旧采用百分制,学生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两项之和算总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同能力单元测试中表现。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医学心理学》课程,易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X学时+Y学时”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在校内上X学时课程,在行业锻炼Y学时,即组织学生定期到实训基地临岗见习、实习,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用到实践,让学习更贴近社会所需。

2.教学方法与手段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选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团体游戏、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以赛促学、知识竞赛、网上工作室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自信,一举多得。在教学手段上,可选用ppt、视频、录像等。

3.师资配备师资配备在培养优秀学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配备的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三十周岁以上、具有教师资格证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临床工作经验。4.实训条件建立校内建立心理实训室,内设心理测试软件、音乐治疗仪、生物反馈仪等,另外,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寻找相应场所,实现“X+Y”循环学习。另可利用节假日带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2

【关键词】运动康复与健康;学生;实践能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74-0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医学高等院校首次开设,弥补了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展需要,在初步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2008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新增运动康复与健康试办专业(依据辽教发[2008]18号文件),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沈阳体育学院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发现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待提高[1,2],笔者认为改进以下几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增加实践课和实习的课时

运动康复作为一门以康复技能和经验为导向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为重要。我国临床医学大都采用五年制,实践课时与实习课时所占总课时比例为五分之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临床医学注重的环节;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运动康复专业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医疗康复和运动康复体系较成熟,课程主要是康复医学,运动机能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心理学,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运动损伤学等,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为一比一,每门课程的安排都参照这一标准,严格执行,培养出来的学生无需岗前培训,可即刻上岗。结合到目前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技能和实习的时间可提高到一年半,医疗系统和体育行业实习时间各占一半。

2调动学生实践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理论课时中的实践环节学生须轮流操作,物理治疗设备的使用,康复手法的熟练应用,康复评定软件的操作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应用到实际的病例中。实践环节查找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手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每月增加竞赛环节,评定技能手法和康复效果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在传统康复技能和康复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适合学生个体的操作思路。

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兴趣,给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引用医疗和体育病例或实际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作为康复教案,由点到面,由面概全,推广到相似病例的研究与康复技能的探讨。

3充分指导发挥指导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在职康复治疗师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技能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规范[3],这就要求专业的指导教师,深入教学医院,与带教治疗师加强沟通,定期回访带教治疗师,协助完成学生实习,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4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运动康复人才

现代社会知识结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医学工程和社会制造技术不断提高,行业交流越发频繁,对于医疗和体育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只有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康复人才最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运动康复涉及康复医学、骨科学、神经科学、体育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专多用的特点。

5尽早了解和掌握临床操作规范

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熟悉临床科室的基本安排,人员设置和相关基本准则;另一方面,要学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4,5]。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必须有完整的医疗康复经验,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印发康复医学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对康复专业本身和相关专业都得有所了解,骨科的手术流程,Ct,HR等影像学检查,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在临床科室体验实习,知行合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只有了解临床的整体环境,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医疗岗位,体育岗位上尽快的融入,适应自己的角色。

实践过程中,学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能非常重要。当前,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疗官司逐渐增多,正常的医疗秩序常常被打乱,治疗师无法专心地进行诊疗活动,患者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在这种极为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95%的患者无法正常交流,与病人的交流实陈上变成了与家属的交流,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病人看病时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理想的医患关系建立在对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6掌握多套康复手法,至少精通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流行的康复治疗技术较多,六大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神经促通术,悬吊技术等,每套治疗手法都有适合的领域和患者人群。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针对个人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熟悉掌握一整套技术,同时对于其他治疗手法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结合教育医院,体育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强化治疗手法,拓展学生视野。

7掌握常用物理康复治疗设备的使用

除了康复治疗手法之外,物理治疗设备的使用决定着康复疗效的好坏[6],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台设备治什么病症,每台设备的使用原理须深刻了解,编制个体使用程序。同时要注意,每种物理治疗手段的禁忌症,和临床操作技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

常用设备为电疗,超声,微波。电疗设备使用过程中注意: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病,起搏器,心脏支架的患者不能适用,皮肤有破损尽量避开,防止交叉感染,正负极引起电灼伤的处理,海绵垫水分要足,防止电灼伤,加载电流的大小,由患者的主观难受度为宜。操作过程一定要规范,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微波治疗仪使用时,金属物件,潮湿衣物,心脏起搏器,助听器会形成干扰,不在出现在同一房间或周围。影响骨垢形成,对未愈合的骨折产生不利影响。操作者与设备保持一定距离,防辐射。

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多样化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符合现代康复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最终才能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96-697.

[2]刘婵,陈翔,汤行录.我国康复治疗师培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97-898

[3]卓大宏.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3):129-131.

[4]卫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2):199-200.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3

1.1对象

对24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交大)和61名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院(南医大)的五年制医学本科生进行康复知识调查,均为临床医学系三年级学生,处于临床见习阶段。交大学生中男性10名,女性14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3名,省会1名,二线城市5名,小城镇4名,农村1名;南医大学生中男性24名,女性37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名,省会5名,二线城市18名,小城镇17名,农村18名,贫困地区2名。

1.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参考国内有关康复医学知识调查问卷,并结合临床医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相关政策、康复医学基础及临床康复知识和职业志向等18个问题。问卷调查表按班级统一发放,填写,独立答题。

2结果

两校中90%以上医学生自认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约90%医学生认为康复医学学习很重要,90%以上医学生表示想多学些康复医学知识,认为康复医学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0%以上医学生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但只有约10%医学生认为2015年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40%以上医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约80%医学生认为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康复服务,碰到类似情况可以转介到康复专门部门或机构。实际上真正接触过康复治疗的医学生仅占极少数,对于康复医学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尽管已经完成内外科理论课教学,但对相关疾病的康复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可能造成残疾基本没有概念。

3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康复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各有关院校纷纷开设“康复”专业。在经历初期的无序之后,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也对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本科康复专业总的招生规模小,康复医疗学专业基本空白。从调查结果看尽管有40%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但是医疗人才紧缺使得康复医师需大于供的矛盾在短时间难以缓解。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4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作者:张琪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30-01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5

特殊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

 

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6

[关键词]西部地区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22-02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有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应设置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而目前我国偏远的一般医类院校和技术学院刚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及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且西部地区医学类院校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了和我国发达城市及国际康复治疗学专业接轨,促进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先简单介绍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发展和现状,再结合本人在《物理治疗学》中的教学体会,深入剖析我国偏远地区在康复治疗学这门功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我国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1];一些职业技g专科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截止2010年至少有40所本科院校,67所专科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1],截止到2016年,许多医学类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如贵州省这类偏远省市医类院校都刚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教育;有的重点院校和体育类院校有了康复治疗学的硕士的授予权。但是我国师资队伍千差万别,很多教师都是医学相关专业毕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故教学质量很难统一标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学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理论基础差,有的临床实践差,还有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操作都很困难;培养出来的康复技术人员不能满足物质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对许多县级医院特别需要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康复治疗师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尤其不能满足国家三级甲等医院需要的医、教、研一体的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复合型人才。

怎样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康复治疗人才,是目前我们这些康复教育者必须思考和交流的时代性课题。主要归结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教师队伍都是医学相关专业转行,自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没有系统学习及规范培训就担任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尤其落后地区院校师资队伍匮乏,教师学历低,缺乏教学及临床经验,专业素养不高,教学与临床脱节,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师资匮乏是困扰内地康复教育的瓶颈。[2]第二方面,专业课程课时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和实训课时总体偏少,教学方法粗糙,不符合教育部要求,许多理论教学肤浅,实验课时很少,实验器材严重缺乏,学生动手机会少。第三方面,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急功近利,第一年招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只图数量,很多课程都上大班,本来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基础教育,必然专业课程学习就更困难。第四方面,医学院校缺乏统一的教材标准,各自选择教材,加之国家卫计委及教育部门这方面的教材不多,学校选择就更困难。第五方面,目标教学不明确。目前西部偏远地区院校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亚专业未分,教学侧重点不同,目标就不同,但西部地区都是一样的教学。所以高校教育必须不断改革,适应当前国情的康复教育,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更要寻求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实际,突破创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康复人才。

二、《物理治疗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教师以临床康复治疗为目标教学

在西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属基础学院教学,而专业知识属属临床学院下的康复治疗学系授课,且大多康复治疗学系教师都是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师及治疗师,大多授课教师都是在临床康复工作多年、经验相对丰富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年轻的治疗师教师临床和教学经验都相对匮乏,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培养教育学生前,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目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康复治疗人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康复工作者,社会需要什么康复工作者,目标明确。目前,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课程教育需要学生全面掌握骨骼肌肉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解剖学、骨科疾病学、神经疾病学、全科医学、物理学等相关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穿插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康复案例分析,增加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活学活用,将知识应用于临床;从临床病例分析学习中制订康复评定计划及制订康复处方。

(二)学校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师必须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

物理治疗学是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治疗技术性课程,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学生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而且必须对每种治疗技术都能熟练掌握操作。但是西部地区学校课时偏少。如贵州省遵义医学院运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物理治疗学理论课时56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实践课时严重偏少,康复器材少,甚至没有康复基本的教学实训教室、模型等。像这类临床应用学科,实训课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怎么让学生很快直观地掌握操作技术,教师怎样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本人认为上理论课的时候,要将很多临床病例分享出来,什么样的病用什么样的技术。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应用被动关节活动技术;恢复期应用神经促通技术,后遗症期应用支具辅助技术等。教师合理设置实训课,应该让学生每一次理论课之后都必须有实训课加强。实训课怎么做?物理治疗学教材运动治疗技术部分教师演示,学生分组互相练习,反复熟练掌握每种运动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教师手把手教学指导。物理治疗学物理因子部分理论课教学教师结合临床病例学生一般都能理解,但实训课教学就更困难,因为学校没有相关物理因子教学设备仪器,学生必须到有条件的医学院附属医院物理治疗室上课,任课教师现场分门别类的介绍各种物理因子仪器,学生互相操作体会每一种理疗仪器,对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可以直观感受。实训课后教师都必须安排学生临床见习,这样真正让学生对每种治疗技术的应用了然于心,什么样的技术应用于什么样的疾病,掌握运动治疗技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将来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就会得心应手,对以后工作就顺理成章。

(三)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以临床病例为中心,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轴,以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讲解为线,掌握每种疾病应用的治疗技术治疗,以及每种技术的理论及操作。如教师提出实际病例:一位男性青年患者,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期应用什么运动治疗技术,应用什么物理因子治疗?学生回答应:用股四头肌肌力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及预防肌肉萎缩,应用红外线治疗伤口促进愈合。教师再提出:该患者能扶拐下地吗?能用超短波吗?能用温磁治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课堂就很活跃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抛弃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四)教师合理安排学生早期进入临床见习

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实习及毕业后很容易上手,很容易m入临床康复工作。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就可以进入临床见习,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让他们知道将来他们会从事什么样的临床康复工作,康复治疗师在临床做什么工作,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许多不同病人通过康复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促进其学习康复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思考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康复技术人才,临床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怎样学习康复相关专业知识来适应社会需要。

(五)学校和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目前国内重点院校乃至国际发达地区应用的物理治疗学教材

西部地区医学院由于才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经验缺乏,必须借鉴国内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经验,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教材,让学生和教师不走弯路,很快和其他发达地区院校接轨,教出同样优秀的学生。

(六)学生必须重视理论课、实训课和临床见习及实习的学习机会

每一次理论课教师讲授学生必须认真听讲。每一次实训课都是物理治疗技术教师演示,同学间互相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规范。临床见习让同学看到老师怎样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为病人治疗,怎样应用物理因子仪器治疗疾病,为今后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是同学进入临床教师指导下亲自为病人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实战时期,必须多学、多做、多问。在课堂和实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七)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更替速度快。本科学生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多问为什么,要不断思考及创新,利用多种平台学习新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将来成为集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实用型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综上,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专业课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而康复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对康复治疗专业中的物理治疗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3]康复治疗学专业课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应向北上广发达地区院校及国外先进院校学习,如果国家教育相关部门能采取教育帮扶政策,发达地区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团队能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偏远地区院校,那么西部地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就会快速发展,康复医学事业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7

【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康复护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生活活动能力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死率在10%~15%范围内,该病的致残率高而且易复发。脑梗死多因忧思恼怒、房劳无忌、精血亏耗、恣食肥甘厚腻等所致阴亏于下、阳亢于上、阻滞经络、气血逆乱、横窜经脉、内风旋动、夹痰夹瘀、半身不遂且人事不知[1]。为确保患者能够在身心两方面处于最佳的康复状态,对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旨在加快患者的功能康复,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经Ct确诊为脑梗死患者98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包括男25例,女24例;年龄45~76岁,平均为(609±55)岁。对照组包括男22例,女27例;年龄51~77岁,平均为(602±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于第1日填写观察表,每周记录1次,连续治疗4周时间。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康复护理。西医治疗的主要项目包括:早期溶栓治疗、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凝集以及降纤等治疗措施。此外还要维持生命体征、控制感染、确保呼吸道畅通、处理并发症以及调节患者的焦虑或抑郁心理等。中医辨证论治主张在急性期应治其标,应以祛邪为主[2]。闭证应祛邪开窍以醒脑,脱证应行扶正固脱,对内闭外脱者当醒脑开窍兼顾扶正固脱。给予全面的康复护理,推拿主要适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特别是重症半身不遂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闭证:主穴为人中、十二井及中冲。针法采用毫针泻法或者点刺出血[3]。取穴足三里行穴位注射,取2ml当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并取人中、解溪、风池、三阴交、曲池、穴合谷,针刺采用虚实补泻法,留针10~15min,1次/d。做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嘱患者多进行主动运动。运动时要循序渐进,由简单的翻身到坐位,再由坐位到站立,由双足过渡到单足站立。对患者的语言锻炼康复训练也需从简单到复杂,多鼓励患者说话,为患者提供讲话机会。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对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5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p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我国社会老年人数的日益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随之而来的是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4]。中医康复护理是护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功能,加快康复进程,增强患者的日常的生活能力。niHSS量表的可信度高,且内容比较全面,该量表属于综合性脑卒中量表[5]。aDL能够对人们的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价,该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以患者的日常实际表现作为其评价的基本依据。上述两种量表是康复医学中最具特色且最为常用的量表,能够在治疗前、中、后对患者进行评价。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下降。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效果理想,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梗死的病情恢复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鲍远程现代中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9.[2]孙小苗中医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124125.[3]薛芳伸筋草汤泡浸法治疗脑卒中后手足拘挛.中医杂志,2009,12(2):1517.[4]樊科.中医药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00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2005,(3):135136.[5]郑榕芳,萧惠中医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护理研究,2006,20(18):146147.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8

健康档案是指患者身心健康过程的科学、规范记录,是以患者健康为核心、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满足患者健康管理和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是记录有关患者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

二、医院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

(一)对医院的有益之处

(1)有利于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

医院建立健康档案应该重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背景资料,注重记录健康问题的形成、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效果,这样有利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现状,为制定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有利于开展全科医疗服务

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健康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工具;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基础资料,便于健康检查结果的前后对比;有利于主动发现健康问题把医生和医院从繁重的数据管理和系统规划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精力集中在提高医疗水平与质量,减少重复检查与过度医疗,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实现疾控和卫生信息的动态监管和统计,提供更多、更及时、更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产生新的市场。

(二)对病人的有利之处

(1)为解决患者主要健康问题提供依据

建立健康档案是医生主动挖掘并掌握卫生问题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最佳途径。只有对患者疾病谱、死因谱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卫生服务规范。

(2)有利于为司法工作提供依据

健康档案的原始记录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为解决医疗纠纷或某些司法问题提供客观的依据。

三、医院如何建立健康档案管理

(一)医院建立健康档案的原则

医院建立健康档案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逐步完善的原则。患者健康档案中的内容,有些可以通过短期观察和了解做出定论。较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综合,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如社会适应状态、家庭关系印象、人格特征等。另外,有些资料只有病人或其家庭成员非说不可或与医生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时,医生才能了解到。2、资料收集前瞻性原则。健康档案记录的重点应是过去曾经影响、目前仍在影响、将来还会影响个体及家庭健康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档案资料的重要性,有时并非目前都能认识到,它随着病人或家庭所面临问题的变化而变化。3、基本项目动态性原则。健康档案所列出的基本项目,尚不能包含影响到个体或家庭健康的全部资料,在应用中必须对一些不切实际或已经发生变迁的资料进行及时更新、补充。4、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健康档案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其长期保存、反复使用的价值所在。在收集资料时,医生要以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规范操作[3]。医生在接受病人或家庭其他成员提供的主观资料的同时,应通过多次的临床接触深入了解病人及其家庭,获得更多客观准确的资料。5、保密性原则。健康档案中可能涉及到个人的隐私问题,应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和要求。

(二)医院建立健康档案的方式与程序

对于职工医保病人、居民病人,农村合作医疗病人及来院体检的人员就诊后医院应为其进行登记并建立健康档案,实现就诊、入户服务、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相结合,由医院门诊科室、住院部、预防保健科室负责,程序:建立档案,填写记录,发放信息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填写相应记录,装档统一存放。首次就诊者,医务人员应依据自愿原则为其建立健康档案;重点管理人群则主要根据当地政府部门有关重点人群管理要求,通过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门诊接诊等方式,由责任医务人员建立健康档案。

(三)医院对健康档案进行合理使用与管理

一是对健康档案进行合理使用

到医院复诊的患者就诊时应出示个人健康档案信卡,由医护人员(或导诊人员)根据信息卡信息调取健康档案并转给接诊医生。转、会诊病人,接诊医生应根据复诊情况,同时填写转、会诊记录、住院记录(注:需转入上级医院的病人,要填写双向转诊二联单,并将存根粘贴在转诊记录表中)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对于住院的病人,应在病人出院3天后进行随访并补充完整各项记录后存档。

(四)医院加强对健康档案进行合理管理

(1)规范填写健康档案

医院应该按照国家有关专项服务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各类检查报告单据和转、会诊的相关记录应粘贴留存归档。

(2)必备档案保管设施设备

医院应该按照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并指定专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医院可以设立档案室/处,由专职人员管理。

(3)加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于基层医疗服务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用户功能,可以拥有多个使用者,基本资料只需一次录入,避免了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康复和行政管理等记录中重复的内容,简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利用计算机计算及查询功能,可以自动查询电子病例资料中需要做预防保健服务、慢性病的随访观察、康复治疗的自我保健指导等项目的服务对象及时间安排,也可以设置提醒功能,从而极大地方便疾病监测和慢性病病人管理。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9

【关键词】中医药;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应用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我国居民所面临的首要健康问题,因此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疾病的关键[1]。本研究对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50例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观察组中有13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5~81岁,平均年龄为(66.5±14.5)岁;有8例患者为心血管急症,17例患者为脑血管急症。对照组中有15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龄在53~79岁,平均年龄为(65.8±14.6)岁;有10例患者为心血管急症,15例患者为脑血管急症。两组患者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加康复期训练。首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并对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然后督促其进行康复期功能训练,时间为3个月。具体操作为:指导患者将肢体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在病床上进行四肢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并定期转换,进行平衡训练,走路上下楼,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药治疗。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别给予其有针对性的针灸、中药和推拿治疗。具体操作为:如果患者处于高血压病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则让其服用二仙汤等。具体药方为天麻、地龙、罗布麻叶、钩藤、丹参等。如果患者阴虚,则将玄参、白芍、玉竹等加入其中。如果需要对患者理气,则将厚朴、木香加入其中。如果患者有高血脂症,则让其服用由黄连、黄芩、银杏叶、泽泻、决明子、蒲黄等水煎熬成的汤药;如果患者为脑血管急症中风,则给予其活血化瘀方加减治疗,具体药方为川芎、红花、丹参、三棱、坤草、桃仁等。如果患者风盛,则将石决明、天麻等加入其中。如果患者痰盛,则将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加入其中。如果患者大便秘结、舌苔黄厚,则将番泻叶、大黄、莱菔子等加入其中。上述汤药均用水煎服,每天1剂,每剂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同时依据患者的病情对处方进行随时的调整,并结合针灸、推拿等,3个月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如果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基本能够生活自理,肌力恢复到Ⅴ级,则评定为痊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基本能够自理自身的生活,肌力恢复到Ⅲ~Ⅳ级,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生活需要他人协助,借助外力可以下地行走,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的上述所有症状均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有加重的迹象,则评定为无效[2]。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24%和96%,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和80%,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3讨论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主要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强调从患者的整体情况出发,给予患者多环节、多部位的整体治疗,给予治疗后最终整体疗效以充分的重视,而不是对药物作用机理等中间环节过分强调[3-4],因此在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等患者中优势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患者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6.0%,而对照组常规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80.0%,中医药在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的治疗中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痊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向英.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中医药循证治疗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4):1203-1204.

[2]王晓兰.脑卒中的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0,7(1):64-66.

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篇10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笔者于2011年7-8月组织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康复专业学生组成“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暑期社会实践团,对福建省1989年以来通过评审的二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根据《指南》和《标准》的基本要求,采用自行编制“福建省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医院康复医学科人员构成、科室设置、主要诊治病种等方面进行调查;医院康复医学科包括康复医学科、康复科、康复中医科、康复针灸科、康复理疗科等。本次选取九个地级市130所二三级医院发放调查问卷,占全省二三级医院总数的53%,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5份(80.8%),其中三级医院35份(33.3%),二级医院70份(66.7%)。

(二)调查的实证分析

1.康复医学科的设置。在本次调查105所综合医院中,有64所(60.9%)设有康复医学科,其中二级医院33所(51.6%),三级医院31所(48.4%)。科室设置方面,根据《标准》的基本要求,二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至少设置具备临床康复评定功能的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数不得少于10张,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数不少于20张。但调查发现,33所二级综合医院均未建立言语治疗室和康复工程室,导致二级医院在科室设置方面都不达标,且有专科病床的医院只占24.2%,病床数达标率仅为18.2%。相比之下,32所医院设置有传统康复治疗室,说明二级医院开展传统康复较多(表1)。31所三级综合医院仅有3所有设置康复工程室,有专科病房的医院也只有18所,病床数达标率为41.9%。调查表明,福建省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不到位、发展不均衡。

2.康复医学科专业人员配备。根据《标准》的基本要求,二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师数为病床数×0.25、康复治疗师为病床数×0.5、中医师大于等于1、康复护士为病床数×0.3。但调查结果显示,二三级医院康复治疗师尤为缺乏,仅有一所医院达标;三级医院康复护士也较为缺乏,仅有4所医院有达标。而二三级医院针灸推拿中医师达标数达31所和19所(表2)。由此可见,目前福建省康复医学科还是以传统康复为主,缺乏系统的现代康复,调查发现一部分康复医师还要兼任治疗师的工作,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不利于康复医学科的发展。

3.康复医学科主要诊治病种。调查的综合医院开展的主要诊治病种方面都是以肢体功能恢复为主,但三级综合医院在小儿脑瘫、脊髓损伤以及脑外伤方面比二级医院开展的更好,且二三级综合医院开展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患的康复分别占63.6%和48.4%(表3)。由此可见,不同医院根据其学科发展的侧重,康复诊疗项目各有不同,各自朝着专科化、特色化发展。

二、福建省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康复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观念从治病保命发展到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人人都需要较高的生活质量,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核心是病伤残者功能的预防与恢复,综合医院是目前实施康复计划的最初场所,是减少或消除病(伤)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最终重返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保证。康复医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及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对康复医学的内涵与本质不甚了解,将康复等同于疗养、理疗、针灸或按摩等,也就是没有把社会对疾病康复的需求与康复医学紧密结合起来,无形中阻碍了现代康复医学及治疗技术的发展,其结果导致病(伤)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造成高度功能障碍后才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康复医学科的病源又大量流失,极大限制了康复医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个别临床医生对康复治疗技术知之甚少,盲目对患者进行不规范的康复指导和治疗,导致病情加重,造成患者、家属甚至临床医师对康复产生不信任,最终导致了康复医学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例如:邀请省内外康复专家举办全院性的康复专题讲座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在医护人员中的普及,重塑康复医学新观念,提高医务人员的康复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及互联网向广大市民和患者进行康复知识的宣讲和教育,使整个社会人群尤其是患者及家属了解与接受康复医学,并由此产生信赖与支持,从而为康复医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领导重视是康复医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康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二级医院在科室设置方面均不达标,三级医院只有3所达标,再加上全省二三级医院康复治疗人员非常匮乏,特别是康复治疗师均只有1所达标,这与卫生部《指南》和《标准》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最终导致了因康复医学科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以及人员的不足,使大部分病伤残者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造成病源的流失。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院领导不够重视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认为康复医学科无法为医院创效益,因此医院投入的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康复医学科治疗室病房拥挤,仪器设备短缺的弊端。由此可见,领导对康复医学的重视与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要使卫生部门相关领导充分认识到综合医院开展康复服务工作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康复医学科科室建设、人员配备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加大对康复医学科建设的经济投入,并根据卫生部《指南》和《标准》的基本要求规范康复医学科建设标准,为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发展铺平道路。

(三)人才培养是康复医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据中国康复医学会的统计,目前全国各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而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4]。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我省二三级综合医院康复治疗师达标医院仅1所。由此可见,缺乏康复专业人才是许多单位,特别是新建或准备建立康复医学科的单位迫切呼声,因此,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建议相关院校根据全省康复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培养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特别是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如扩大我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招生规模,可参照省外院校康复专业平均招生数,由现有每学年30人扩大到60人,并增设四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重点培养康复治疗师,以满足现有康复人才的需求。此外,应根据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的物理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标准和世界作业治疗联盟(wFot)的作业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标准确立康复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5-6],为社会输送与国际接轨的康复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强目前综合医院在职康复医护人员的培养,如参加国内外各种康复专业的学习班和学术活动,有针对性选送业务骨干到全国优秀的康复人员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养,全面而又有针对性地更新和完善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促进康复医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与发展。

(四)加强康复医学科的自身建设

1.规范化建设。医院应根据《指南》和《标准》的基本要求规范科室建设,扩大科室规模,增加设备,更新人员,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规范运作模式。

2.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完善的康复医学操作规程和科室管理制度,建立科室人员业绩评估和考核机制,建立人员继续教育、进修和定向培养制度。

3.加强与相关临床科室协作。主动加强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医护人员学习交流,使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明白康复医学科的工作,将需要康复的患者早日转诊到康复医学科,从而建立有效的转诊、盈利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