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十篇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十篇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5:54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1

一、体育课堂常规在观摩课中的疑惑

在现场观摩体育课或观看观摩课录像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发现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奇怪现象,即有些课堂常规不见了踪影。如看不到见习生了,也看不到学生帮助老师收还器材的情节了。一节课看不到,两节课看不到,为什么若干节课都是如此呢?我实在想不出究竟是为什么。有一次,拨通了一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一线老师的电话,向他讨教此种现象的时候,他十分镇定且很坚信地说:“观摩课一般没有见习的学生,尤其是观摩展示活动的时候,学生人数都是事先定好的,不会有见习的。”听了这样的回答,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往往就是因为类似这样的原因,很多观摩课显得有点失真,换句话说,表演的成分就多了起来。观摩课中无论是未安排见习生,还是没有师生共同收还器材的环节,都反映出对常规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实际上,无论是观摩课还是常态课,凡是常规都不可轻易增减,否则就不叫常规了。观摩课上的见习生问题、器材的收还问题,都不能因不是常态课就想象着没有见习的学生,以及“不用学生收还器材,自然都有人收”等的错误认识(观摩课结束,经常会看到几个老师一起帮助收还器材)。

二、体育课堂常规认识误区与现象

1.将体育课堂常规等同于体育教学常规

在一些研究中把体育课堂常规划分为三大块,即课前常规、课中常规和课后常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把课堂常规的概念扩大化了,也就是说,所阐述的课前、课后的一些常规,已经超出课堂的范围,超出课堂的常规又怎能称为课堂常规呢?因此,将课堂常规分为三块内容显然有些不妥。那么,课前和课后也需要老师认真遵守的假如不是课堂常规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一定程度上,教学既有广义的概念又有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教学概念除了课堂上具体的教与学活动以外,实际上还包括课前准备的教学活动,如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课中的授课,教与学狭义上的教学概念;课后的教学反思等。因此,体育教学常规可以将备课等课堂以外的活动包含在常规内容之中。基于此,不能将体育课堂常规等同于体育教学常规。体育课堂常规应限定在一节40或45分钟的课堂上,超越这些时间的,老师需要做的或学生需要做的任何活动,都难以被包含其中。除此之外,还有人用体育教学课堂常规来称谓,从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学常规、体育教学课堂常规三种表述方式出现的频率来看,体育课堂常规最为常见,但从大家归纳的具体内容来看,体育教学常规更能够承载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部分的具体内容。而体育教学课堂常规,实际上是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进一步明确化,而区分于体育训练课堂。因此,无论是叫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学常规还是体育教学课堂常规,都必须首先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究竟有多大,哪些概念可以近似于等同,哪些概念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只有这些概念清晰了,如何落实课堂常规才能够准确到位。

2.将体育课堂常规与体育教学要求混淆

体育课堂常规是什么?它究竟与体育教学要求有没有区别?假如有区别,区别在哪儿?有没有将二者混淆的现象?在研读很多关于体育课堂常规的文献时发现,目前,在一些研究中,有人已经把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当做课堂常规的现象,也就是说,把对老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部分要求都当作了课堂常规。如有研究认为,体育课堂常规对教师而言,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学年体育成绩的考核和评定,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并且,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显然,这些都是对老师日常工作的具体要求,而非课堂常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工作并非课堂上现场完成的常规工作。除此之外,在学生方面,该研究谈到,“站队时要做到快、静、齐”。可以看出,该项研究,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要遵守的常规内容,都混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内外的要求。假如把要求完全等同于常规的话,就没有单独再提出“常规”的意义了。常规是要求师生要做到的,但已经是一些日常教与学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要求,而且,还是大凡体育课上都必须履行的。

3.体育课堂常规范围过大超越了常规内容

如有研究在表述学生课前常规的时候说:“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有体育课的一天更应重视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惯。”而且,还进一步解释说,“这不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学生进行安全锻炼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看似很有理有据的阐释,实际上已经远离了体育课堂常规的本质或核心。也就是说,把课前学生应该如何饮食都作为课堂常规的话,那还有什么不是常规呢?还有,有人把“下课后要做好体育课笔记”也作为是学生需要履行的常规。首先,“课后做笔记”这样的要求现实吗?目前,又有多少学生将其作为常规认真执行呢?难道下课后做好体育课笔记不是一件极其稀少的现象吗?如此稀少的做法,又怎能算是常规呢?

又如,有研究对体育课堂常规的具体内容进行表述的时候说:“体育课堂常规包括教师对于日常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这样的解释显而易见是过于全面了,远远超过了“常规”的范围。

4.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认识不一

体育课堂常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遵守的行为规范,但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当大家都在说体育课堂常规时,实际上,一定程度上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儿。从执行者上来说,有人认为是师生要履行的。如有研究认为:“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人认为只是教师本人要求做到的,如有研究中这样描述:“体育课堂常规就是教师开展和处理日常教学活动的一般行为方式,是教师的一种日常教学活动。”从常规内容来看,约占80%以上的研究者将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设定为:课前:教师备课、写教案、了解学生情况、准备场地器材、服装准备等;学生有事请假、服装准备;师生提前到达教学场地等。课中:教师宣布课的内容、目标、要求,按教案上课,注意安全卫生,小结和讲评等;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学生专心听讲、仔细观看,爱护场地器材,收还器材等。课后:教师写课后小结,检查场地器材收还情况,进一步了解缺勤学生等。少数研究者将体育课堂常规直接指向了课堂,将其主要内容列举为:(1)集合整队与报告人数;(2)师生问好;(3)宣布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4)安排见习生;(5)检查服装;(6)安全检查;(7)激发学生情趣和注意力;(8)做准备活动;(9)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主的学习;(10)做放松活动等。还有个别研究者将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归纳为体育课堂安全保障的要求、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堂的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等。以上归纳的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认识不一现象,说明大家目前对体育课堂常规是什么、有哪些等尚未形成共识,有的内容偏重于广泛性,有的内容偏重于概括性,为此,进一步研究体育课堂常规的定位十分必要。

三、体育课堂常规为何“少不得”

分析到此,我们可以对为什么本研究提出体育课堂常规少不得进行一下归纳。“少”主要看少了什么?哪里少了?少了有什么影响?多主要是多了什么?哪里多了?多了有什么不妥?实际上,当我们从目前大家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认识和课堂上出现的疑惑来看,观摩课上很少见到安排见习生和收还器材的情况,实际上是常规少了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态课,不做或做不足准备活动,不做或做不够放松活动等现象也是常规少了的现象之一。体育课堂上常规不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不但对体育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有时候对学生的健康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课的开始不做准备活动,很容易在剧烈的运动中发生急性拉伤、扭伤;课的结束不做放松活动,在疲劳逐渐积累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导致慢性劳损等现象发生。有时,不安排需要见习的学生进行见习,很有可能在练习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该有的体育课堂常规少不得。

实际上体育课堂常规也“多不得”,这是因为,一方面,有很多研究认为将课前的和课后的需要老师做的一些事情或工作也被归纳到课堂常规中,这样一来,常规的落实情况很难衡量;另一方面,有的研究即便是将体育课堂常规已经定位在了课堂中,也同样出现过于宽泛、面面俱到等现象,也就是说,有研究者几乎把体育课堂上向老师和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看作是常规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也就等于无常规。也就无法突出哪些是必须完成且很好完成的要求,哪些是可以或基本可以的要求。

基于此,体育课堂常规应该是师生需要履行的对体育课质量有直接影响的,缺少了它体育课就显得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化要求。

四、体育课堂常规的特性与归类

体育课堂常规不能多也不要少,但哪些应该是?作为体育课堂的常规应该同时具备哪些特性呢?

(一)体育课堂常规的特性

关于体育课堂常规的特性,无论是老师需要执行的,还是学生要遵守的,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即限定性、稳定性、实操性、实效性、可评价性等。

1.限定性:范围上被限定在体育课堂之中

在分析讨论哪些是体育课堂常规,哪些不是体育课堂常规的时候,首先是要把常规的范围划定到课堂之中,因为,课堂之外的要求尽管也很重要,它毕竟不能算是课堂常规了。因此,被作为课堂常规的具体要求或行为规范,首先就要符合限定性,不被限定的,尤其是课堂以外的,无论有多么重要,都已经超越了课堂之范畴,就不算是课堂常规了。

2.稳定性:时间上长期不变的行为规范

作为课堂常规不能今天是这些,明天是那些;也不能这样的课是这些,那样的课是那些。凡是体育课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无论是今天上的课,还是未来要上的课,都应该有着一致性的规范化、且长期不变的要求。实际上,我们从“常规”二字上也能够直接看出其稳定性特征。因此,凡是被列为常规的内容,师生都需要长期坚持执行与遵守,且认真履行。

3.实操性:行动上具有具体的操作方式

体育课堂常规不能只落实在口头上,一定要能够落实在行动上,因此,体育课堂常规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操性,即可以行动起来,具有具体的操作方式。如宣布课的内容、目标和要求,是要求老师在课的开始部分张开口要“说”的。“说”本身也是可操作的一种方式之一。又如,师生一起做准备活动,是要求师生都“动”起来的,无论是伸伸胳膊、踢踢腿,还是扭扭脖子、转转腰,总之,可以看到在“做”,即操作。因此,常规是能说出来、做起来等的规范要求。

4.实效性:效果上应该是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为什么要规定师生都必须在体育课堂上共同遵守的常规?一方面要确保体育课的规范性,同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确保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但如何能够确保?体育课堂上规定的各项常规,应被看作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常规的设定一定是有利于课堂质量提高的,一定是能够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

5.可评价性:质量上应该能够被定性或定量评价

体育课堂常规是基本要求,但基本要求执行的如何?需要进行评价才能有所区分与判断,因此,被设定的常规,就应该具有可评价性,而要评价常规执行的情况,就要求分条目分层次进行。如从判断有与无,到判断有多少,再到有多深,也就是说,做到什么程度?就拿安排见习生来说吧,体育课堂上,老师是否履行了安排见习生的常规?是如何安排见习生的?对学生见习是否有监督检查?反过来,评价见习常规落实情况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教师具体安排见习生的情况而做出判断。不但可以看出有没有,还要能够看出做到了什么程度。

(二)体育课堂常规的归类

不同的研究者或实践者会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归纳,尽管有的不完全准确,但目前已有的归纳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是按照课前、课中、课后来归纳,还有按照对教师的常规,对学生的常规等方式进行归纳。实际上,当我们把体育课堂常规限定到一节课40或45分钟之内的话,我们甚至还可以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部分来归纳总结其常规内容,归纳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际上可以按照场地器材类、服装类、时间类、内容类、安全类等来归纳体育课堂上各阶段师生应该履行的常规。经过初步的梳理,目前,师生共有36个具体要履行的常规,其中,按照各部分来归纳的话,各部分体育课堂常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师生要执行和遵循的课堂常规多集中在准备部分,且占全部总数的55.6%。

按照各类型划分的话,其中场地器材类、服装类、时间类、内容类、安全类等各类常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体育课堂常规按照类别来划分,多数集中在内容类上,且占38.9%。其次是场地器材类的常规,约占总量的25%。

五、贯彻落实体育课堂常规应把握的关键点

体育课堂有若干个需要师生共同履行的常规,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好常规,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关键点1: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常规

体育课堂常规无论多少,对于体育老师来讲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履行与否,以及履行的程度都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质量。但如何从思想上重视呢?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认真履行常规的目的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常态课与观摩课上的常规并无明显区分;还有一方面就是,要能够在教学反思中增加对常规履行情况的反思内容等。只有引起重视了,才有可能履行到位。

关键点2:从内容上要全面落实常规

对于贯彻落实常规而言,仅仅从思想上有了高度的重视,还不能完全达到一定的效果,仍需要具体操作,尤其需要根据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不同,充分而全面地把握每一项常规的具体要求和执行方式,要求教师做到的,教师要能够以身作则,始终如一;要求学生做到的,仍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述清楚,让学生们知道有常规要履行,且更要明确如何履行才符合基本要求。不可遗漏自己认为不太重要或不坚持履行的常规,尤其是安全类的,因为它直接关切到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关键点3:从操作上要落实的充分具体

想到了、做到了,并非万事大吉,还需要充分地做到位。所谓做到位,言外之意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准备部分,学生要能够在上课的时候做到“不带与课无关的任何尖锐锋利的东西”,究竟学生做到了没有,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做出检查,通过观察,语言引导,落实学生是否完全按照常规要求做到了位,假如在检查中发现有人依然带有手机、钥匙、发卡等与体育课无关的、有一定安全隐患的物品上课,教师就应该在具有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即刻做出适当的处理。如果不重视这个环节,也很有可能因一时的疏忽而发生危险。

关键点4:效果上要做好督促、自查评价

体育课堂常规履行的效果如何,一方面要通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来评价,另一方面要关注履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式的正确性、持久性、准确性等。这些方面是否充分做到了,需要教师高度负起责任,督促学生认真履行的同时,教师自己也需要具有较强烈的责任心,在学生练习期间要不断地根据器材有可能发生移动等情况,履行好检查工作,并及时自查是否某个环节有缺口,不断地完善和跟进,既尽可能地确保安全,又确保体育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有望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不是仅仅在思想上重视了就能够说明一切了,更需要具体行动和及时有效的督查措施,确保常规保质保量地履行到位。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策略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学生缺乏积极性

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学生和家长都将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而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教学缺乏基本的重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毫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甚至请病假逃避体育运动,这种情况使得教师在体育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碍,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在某些地区,教师都是身兼多职,既是其他学科的老师还兼职体育老师,同时,部分教师都认为小学体育课堂不过就是学生的活动课,因此没有充分的重视。另外,很多体育教师不具备体育专业素质,在上课的过程当中缺乏对学生的基本体育知识的普及以及正确的运动方式,给学生带来不良的体育习惯等等严重后果。

3.教学方式过于僵化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过于死板和僵化,仅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机械化的讲授,缺乏有机的、灵活的变通,在教学方式上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式的教学,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交流,使得学生即使喜欢体育,也因为这种无聊的教学方式而产生厌烦,这样是既不利于教师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又阻碍了学生体育知识和能力的不断进步。

二、在小学体育中,教师如何才实施“有效教学”。

1.规范制度,严密组织

规范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课堂常规制定后,应该严格执行,作为师生体育课堂教学共同准则。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不应经常变动,必须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可以对各班学生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平时也要不断的提醒学生,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要求其改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站队集合时,教师或者体育班委发出口令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集合完毕,对于没有做到的学生,给与必要处罚措施,几次坚持下来,集合队伍时基本能做到快、静、齐了。又如对于穿牛仔裤和皮鞋的同学采取同样的措施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2.精选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其发展。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程性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体育新课程目舜锍傻幕本点是:学生必须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没有了学生体育实践活动,课程所有目标就全部变成空中楼阁。也就是说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习领域中核心和主体部分,也是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此可见,新课标并没有否定技能教学,而是给了技能教学一个更合理、更重要的定位,我们不但不能“淡化”,而应有重点、有选择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所以,要实施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一定要精选教学内容,体育运动项目如各种球类、田径、体操等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选内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要进入课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好“教材化”处理,如何做好“用教材教”,决不能将“运动技术的掌握”丢弃,如果是这样我们势必也就失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真正价值。

3.教学内容游戏化

教学内容游戏化不但能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身体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而且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接受能力、合作能力等也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尤其是小学生。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游戏化,但这需要教师对各个教学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加工,如我在二年级的一节以发展下肢弹跳能力为目的的课上,根据学生的想象力和接受能力设计了“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在创设游戏情景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可自由组合),利用铁圈(荷叶)轮换移动进行立定跳远比赛,每一次以“石头、剪子、布”作胜负,胜的一方可跳下一荷叶,以最先到终点者为胜,方法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学生玩得却相当投入,教学效果相当好。

4.评价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只有学习而没有评价的体育教学,无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所以评价与学习是共同存在的。在学习时,通过教师与同伴的评价,来纠正他们的错误,发现他们的优点,能起到鼓励的作用。评价既有优点的评价,也有缺点的评价。

评价也要注意贯穿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而不是等全部学习之后再评价,否则可能错过了最佳的学习与纠正错误时机。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优点,为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信心才会十足,为有效教学打下基础。体育新课标的实施重在实质,而不是只在表面上做文章。教材的落实、目标的制定、内容的改革等,都要深入,而不只是换一下教科书就了事的,要真真切切地做好落实,加强教学管理,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5.合理开发利用体育资源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3

关键词: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体育课堂常规是根据对长期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与概括得出来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新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常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简化,这种简化被极少数同志误解为新体育课程教学就不要课堂常规了,就不需要进行整队、师生问好、检查人数、学生着装、安排见习生和做操了,就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了,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1课堂常规概述

所谓课堂常规,顾名思义,就是在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平常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程序性工作。这些“行为规范”是广大体育教师经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良好的课堂常规可以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从而能够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和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程序性工作有着同样的意义。正如毛振明和赖天德教授所说,体育课堂常规是根据对长期体育教学实践总结与概括出来的“在上课前一般不可缺少的工作程序[1]”。

可见,体育课堂常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有序、流畅和安全进行,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

2传统体育课堂常规存在的不足

实际上,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体育课堂常规的简化是在继承传统体育课堂常规的合理方面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传统体育课堂常规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以下可见一斑。

2.1专家学者们的评价

顾渊彦教授指出:“用统一的规律性要求来指导学生,必然会产生脱离学生实际、削足适履的弊端。在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对过去提出的那些统一性的要求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什么要完全一致?一堂课的结构又为什么要如此机械?这样做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吗?能适应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吗?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又有什么好处?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就要对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作深刻的反思,不分对象与特征提出统一性的规律本身就是反科学的……。[2]”

徐岩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指出:“以往的体育教学,非常强调组织,体育组织的好坏是评课的重要指标。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同军事训练,行动整齐划一,预备练习活动身体的慢跑也力求步伐一致。学生被组织到一个教师设定的框架中,我教你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一个接收器,没有反馈,也缺乏交流,机械式的动作学习,看不到学生的情感反应。学生的‘自由选择’、‘感情表现’和‘运动体验’完全给抹杀了,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3]”

2.2一线教师们的评价

一线教师宋伦忠和王家京等人的认识非常准确,他们指出:“课堂常规教育固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和意志品质等,整队、做操等也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承认,课堂组织纪律需要抓,稍息立正也需要练,但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经常甚至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要练。一堂体育课才40或45分钟,学生需要的是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运动。此外,过多地让学生练习这些内容,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一直有距离感,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也难以建立起来。[4]”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的周祥老师认为:“传统课堂常规是老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制订好的,一般能用上一学年,常规往往是规定好了学生的课堂行为方式,通常都是教师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形成‘一刀切’习惯。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规范平均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受到极大地抑制,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传统体育课堂常规常常统一要求,严格规范,有着明显的专制性,甚至用一些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适应课堂常规的要求,使学生变得顺从、卑微甚至麻木。这种用权威来教育学生的方式,破坏了学生的真挚感情和自尊心,养成了学生驯服的性格,显然,这是与我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5]”

新体育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显。因此,传统体育课的课堂常规的种种弊端突现出来,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未来发展趋势

今后涉及到课堂常规教学的具体内容方面,如队列队形练习,将如毛振明,赖天德教授所预测的那样:今后体育课的队列训练应该向“姿态培养”和“集体行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化,要从每节课都有、但效果不佳的“课堂常规”中解放出来[6]。

因此,虽然课堂常规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过于强化,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师生关系。有人可能会强调课堂常规能够提高纪律教育效果,这也不够准确,实际上,纪律教育在任何课堂教学中都是需要重视的,体育课堂如果过于强调纪律性,将易导致体育教学的异化,走向高度军事化和程式化,将体育课上成军事课。因此,必须要明确认识到,体育课不是军事课,不是军训课。根据意志品质的四大特点,即坚毅性、计划性、果敢性和勇敢性可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多样化,其他诸如集中注意力、激绪和准备活动等不仅属于课堂常规范畴,也属于体育教学方法和内容范畴,而且还可以运用情景法和游戏法等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实现。如果经常让学生做一个比较固定模式的内容,很容易引起厌倦感,因此,好的课堂常规应该是在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方面不仅要有变化和新鲜感,而且还要注意手段的创新和使用的频率。体育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课堂上“乱”点没有关系,如果能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那就是体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所以,体育课堂常规必须要真正被师生所理解、所认同。只有体育课堂常规的必要性被师生真正理解与认同,教学组织和要求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体育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与途径,给学生阐明体育课堂常规对于学生本身和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根据体育教学情境的变化,适时、适度、适当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体育教学活动处于一种良好的组织状态,促使体育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如:体育教师应防患于未然,制定明确具体的课堂常规和纪律要求“上课师生问好,下课师生再见”,“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必须穿有利于安全、方便运动的服装和鞋子”等。这些常规与纪律要求应该是体育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师生能够共同遵守。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少数学生不遵守课堂常规、不按照组织教学的要求进行练习,甚至做对自己和他人危险性较大的活动等,对于违规违纪学生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惩罚,并加以纠正。潘绍伟教授提供的一位体育教师的管理案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7]:

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困扰教师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一再强调不要讲话,不要干别的事情。而活泼好动的学生总是试探着突破这一规定。违规行为如烧不尽的“野草”,稍有春风一吹便葱茏而“生”了,令教师生气恼怒,疲惫不堪。在一次课堂上,同学们视我如隐身人,自顾自地在高谈阔论着各自的话题。“小肖同学站得非常好,精神饱满,第三组加10分。”我这句声音不太高的话刚落音,学生们“唰”地安静下来了。于是,我趁着那股新鲜劲说:“现在我们开始个人主动发言,表现最佳的小组加分,小组中有人违反纪律扣分,哪个小组得分最高,在选修内容时有挑选器材权。”刚开始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故意地违纪试探一下,当真被扣分时,他们组内的学生开始毫不客气地提醒他。此后,学生们为本组的利益着想,开始有序发言了!课堂纪律得到了有效维护。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听得有收获。教师教得也很轻松。

可见,体育课堂常规在体育教学组织中进行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教学改革如同社会改革一样,在改革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些新的思想理论的产生,来推动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任何改革都不是对原有制度的纯粹破坏,而是在保留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都包含着对原有制度中合理或者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处理体育课堂常规问题时也应该如此,对于应该继承的常规,在探索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这样才不会把改革创新变成盲目的、随心所欲的为求新而求新。同时,要勇于打破常规,积极改革创新。

21世纪的我国学校体育已经体现出如下的时代特征: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多样性、民族性和开放性。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形式,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能力,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展开争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当学生有了完善的主体意识后,就会在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寻求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体育教学也是一样,改变过去的“灌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来参加体育学习,真正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师来讲,要积极学习关于教学的新思想、新观点,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勇于打破自身定式,弥补自身不足,摒弃不合理的课堂常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寻求符合时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世纪复合型合格人才。

4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课堂常规,在传统常规中也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方面。有些练习就必须要统一指挥,这样的统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对这样的常规不仅不能摈弃,而且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因此,只有正确认识体育课堂常规,才能更好地实践新体育课程改革,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组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具有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意识、始终抱有一颗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发展的心,这将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常规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30-33.

[2]顾渊彦,于晓东.“约束力”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

基础[J].体育学刊,2002,9(1):24-26.

[3]徐岩,孙光.体育教学方法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

23(4):75-76.

[4]宋伦忠,王家京.探究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

118-121.

[5]周祥.传统体育课堂常规需打破[n]中国体育报,2007-

11-21(005)

[6]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J].中

国学校体育,2004(4):59-60.

[7]潘绍伟.提高体育教学组织有效性之三问[J].中国学校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4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21―0092―01

教学常规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学环境中所要遵守的“纪律”。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良好品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借助体育课堂常规对小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以便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

一、小学体育课堂上实施常规教育的意义

可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内容通常包括: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安排见习、队列练习、安全教育和检查、宣布课的内容、准备活动以及整理活动,等等。这些内容和教学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课堂,这里面的每一部分都对体育教学起着重要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1.集合整队。集合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也是体育课的第一个常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通过集合整队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而通过师生问好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师生问好还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所以,体育课的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道德感。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的品质,也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

2.检查人数。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都会积极地上体育课,但是有些身体比较胖的学生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会故意逃避体育课。而检查小学生体育课出勤的情况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擅自逃课外出的情况,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排见习生。因为体育课的特殊教学情况,在教学中往往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与体育锻炼,这时教师就要根据情况安排学生进行见习,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安排见习生也体现了体育课的区别对待原则。所以,体育课堂常规中安排见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队列队形练习。队列队形练习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提升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还能活跃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衔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5.安全教育。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需注意的重要常规之一。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安全意识差,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如果不经常叮嘱学生,学生就会麻痹大意,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安全教育也就成了教学常规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6.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宣布体育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可以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内容,进而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同时,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还可以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7.准备活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全身的肌肉,使其快速地进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不进行学习前的准备活动很容易影响学习效果,引发各种伤害事故,这样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恐惧心理。

二、注意事项

怎样把课堂常规更好地融入到一节体育课,使其能有效地给学生带来快乐,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纪律性、道德素质的提升呢?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谈一下我的看法。

1.选择有效的课堂常规教育方式。课堂常规看起来事小,但是其意义却非常重大。教师在课堂常规中表现的各种情绪、各种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常规中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要充满爱心、充满责任,这样的课堂常规才能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促进体育教学的进步。

2.确定课堂常规由谁制定。课堂常规和学生的体育学习密切相关,其目的不是为了惩治学生,而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所以课堂常规可以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供一些建议,这样制定的课堂常规才更有利于学生的锻炼,促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各种品质的外显力量,同时也让其成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手段。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5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7-000-01

摘要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练习手段、练习时间时,对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要有一定的预设,但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应有所不相同。

关键词优化教学有效设计高效体育课堂

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改革终极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评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教师教育理论,专业特长展示的过程。那么,如何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打造高效体育课堂呢?

一、有的放矢:恰当的教学目标为有效课堂导航

体育与健康教学尽管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但课堂教学设计本身不能违背课程规律来进行教学。学生的体育学习必须完成相应水平的学习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体育知识的文化传承上应注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准确率和及时率。严格遵循人体生理结构及变化的内在规律,体育学科并不具备替代其他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不能随心所欲,脱离教学实际去追求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在进行体育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精当安排:教学要素合理分析与组织为有效教学奠基

(一)深入分析学生情况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工作一般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这先后相连的两个阶段,这是一个基本的体育教学程序。现实情况通常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往往成为一种应付学校检查和网络下载的过程。而由于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堂上存在大量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的身体条件(疾病情况)、运动基础、个性倾向、兴趣特点、特殊群体(弱势、强势)、班级纪律等等,还有更多的琐细情况需要逐渐了解和分析研究。知道这些情况以后,再选择运动内容的难度,怎样化解繁琐技术,调整层次水平,组织分层合作,更需要择取方法和课堂常规,使它们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有的学生由于个人的身体条件和体质,而畏惧体育课堂,甚至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影响自尊,丧失持续学习的动机。另一部分是每节课随时都要了解和掌握的,主要是包括接受学习任务之前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还包括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运动技能和合作技能。前者或多或少都被体育教师关注着,哪个学生身体素质好,哪个学生有心脏问题,哪个学生弱不禁风;而后者尤其需要关注,这些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因素长期以来被体育教师忽视了,而这些因素恰恰最具有体育教学价值。

此外,学情的把握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达成有着决定意义。因为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的重难点是不同的,简单说,一个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有学生难点在“手腕屈腕”,有的在上下肢协调用力,有的在肘关节“外展”和“充分伸直”上。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了解学情,区分不同个体的层次重点、难点。

(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确定最基本的要求是生动有趣,所选择和创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有趣、活泼,将运动基础知识、技能融入于具体的、有趣的游戏活动或比赛中,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或比赛中感悟运动的魅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学习和掌握运动知识、技能,达到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增强体能和反应能力时,可以设计一些翻越障碍物游戏、并通过竞赛与合作练习,让学生体验跑、跳组合动作的乐趣,发展学生跑、跳组合的基本活动能力。

在环节组织上要严谨有序,包括场地器材的安排要简单、经济,以便于操作和组织教学。课堂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教学要井然有序,一气呵成,不能有杂乱无章、停停绊绊,更不能出现体育教学过程有中断的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有目的,活有目标”。所以,体育课教学中应该加强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体育课堂常规的内容,不应经常变动,必须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比如站队集合时要求做到“快、齐、静”,教师或者体育班委发出口令后必须在5秒内集合完毕,做到收、放自如,令行禁止。

(三)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的设计应该呈现出前一练习总是后一练习教学基础,后一练习又在前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升华。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能包打天下,为了能较好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予以优化组合、综合动用。近年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接受式学习与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相互对立的,接受式学习能源源不断地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资源,离开了接受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合性、探究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在运用时,必须精心设计、讲求实效性不能把它庸俗化、形式化。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6

一、合目标。任何一套教材,编者都会依据知识结构进行编写,每个章节都会安排不同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知识体系中,肯定会安排适量的知识內容,其中包括这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知晓所教章节的重点、难点并不难,因为在各个学科教师使用的教参中,编者都会明确指出。当然,教师也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而有所调整,因为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并不尽相同,这就看授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学生”。毎当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之后,教师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怎样突破重点、难点了。而这一工作则是评价这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想办法取得突破。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釆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仍然是因为同一个班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知识基础。怎样分解难点、突出重点,这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老师在这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是评价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前提。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种方法、同样一句话由不同的教师说出来其效果相差甚远。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可以从课堂检测中体现出来。测验学生对本堂课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重点知识的运用水平,这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突破就可作为该堂课“有效”评价的首要标准。

二、有效率。所谓“有效率”,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这一节课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得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毎一堂课都有时间限定,一般中小学为40至45分钟为一节课,也就是说一个教学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应认真分解本章节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安排教学时间,并且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內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我这里讲的任务不是指教师讲完本章节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了,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讲完这一教学內容后,学生掌握本章节知识的程度要求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评价课堂的有效性时必须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其一是教学时间,限定在规定的课时以内。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内容,课前早一点、课后推迟一点,这都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影响到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或学生的其他工作,学生对这样的课是不欢迎的,甚至非常反感。这样的课和这样的教师,也就不可能成为高效课了。其二是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以内,学生学习完了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灵活运用该节课时学习的有关新知识的教学目的,即单位时间内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堂课也就达到了“有效课堂”的又一个评价标准。

三、有生成。“生成”是与“预设”相对应的。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对教学的“生成”作了很好的论述: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应该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总之,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当然,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融合、自然。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课堂是否有“生成性”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四、属常态。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为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新观念、新理念,各地开展了很多的教学比武活动,各种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课程改革,推广了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但一个学校的教学基本是在常态下进行的,我们所讲的“高效课堂”也必须属常态课。因为现实教学中往往很难像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常态课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状态下的随意课。常态课虽然不追求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但应该是朴实的、真实的、原始的、精彩的、高效的。它的朴实性的教学更能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能体现自然状态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真实呈现。高效率的常态课更是教师素质与教学精神的完美结合,因为,常态课不是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的,是教师经过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运用自己反复斟酌的教学艺术,经过自己精心设计,浑然天成,在行云流水中彰显了教师的功力。这成为了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待延续。一堂优质高效的课,它对学生的影响不局限在课内。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课前的“预设”可能是准备了一天,也可能是一年,甚至可能是一生。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动机”,从而引发学生课堂的思考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将成为学生课后探究新知的行为活动的内驱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动下,尽管这堂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就课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很完美,但它的成功不只是本节课任务的完成。它的最可取之点是课虽上完,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未尽;通过这样一堂课引发了学生对课中某个知识或某种现象的不断思考与探究,从而产生了求得解决这一知识或现象的欲望,甚至成为学生一生研究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动力,这成为真正“有效课”的本质特征。

増强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以过硬的师徳和师能为前提,需要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真正“高效”的课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了几十年,新课程改革也在向前奋力推进。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使学生真正受益,让我们的课堂真正“高效”,我认为离不开这“五个方面”的思考,因此,这应将成为我们评价“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7

关键词:有效;体育课堂;素质

中图分类号: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21-01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素质教育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近年来,我们对素质教育边实践边探索,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微观领域研究还不够。而体育课是培养孩子体育素质的主要渠道,它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体育素质水平,非常有必要展开专门的的研究。

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我的长期教学发现,在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中,体育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体育课堂教学效率观念比较淡薄,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老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大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合理的安排新授动作与复习动作的时间,不能巧妙而有针对性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懂得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体发展规律,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联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少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有效练习方法。三是教学方法改革力度不够。大多数教法改革力度较小,缺少得力措施,以致许多先进的教学经验不能及时有效的转化为教学常规。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使体育课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举步维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六个基本要素

为了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我们结合实际,把体育课堂教学具体的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教学技能、教学效率六个基本要素,科学合理地配置这六个要素,能够保证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达到的目的或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要获得较高的效率,就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时间、条件等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其目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特点。教学时间。就体育课来说,有效教学时间是指实际教学中,用于使学生学习动作、练习动作和培养能力的那一部分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有效教学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坚持向有效时间要效益、要质量,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育时间的利用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师生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点。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准智能的结合点。能力点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非智力因素点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信心、性格、习惯和情感。组织教法。教学组织是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设置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形式。课堂组织的构建要遵循三个序:一是知能的固有的序列;二是学生的认知之序;三是课堂的结构之序。教学组织应该是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巩固的能运用自如的教学技巧和能力,同教师的教学能力、创造能力、知觉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它包括信息传递、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以及定向等四个方面。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体育课成功的关键,考察一节体育课的效率,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的质量。二是学生接受的快慢程度。三是学生接受面的大小。

三、完善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一)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体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补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这一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习新理论、寻找新方法。同时,应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骨干带动效应,同时要求教师抓住机遇及时进行自身业务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法中,讲授几乎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今后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要有所侧重:一要侧重于提高掌握知识效率;二要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代教法层出不穷、丰富多彩。这些现代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要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学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习新动作的效率。

(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在教学常规管理中,除了授课外,备课对课堂教学效率制约作用最大。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制:一方面学校里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同备一堂课,集中所有教案的优点撰写高水平的新教案,这样聚众长于一身的教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分单元备课,学期伊始就确定每位教师所备单元,让教师们集中力量备好规定的课时。这精雕细刻的教案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8

论文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是否还要强调课堂常规?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文章认为:课堂常规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课堂常规与学生个性的融合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新课改背景下不仅仍然需要强调课堂常规,而且还要坚持不懈地把课堂常规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它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力保证,为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索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也的确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教学调查实践中,我们总有一种遗憾,那就是课堂常规问题。新课程理念是要课堂变得民主、开放,但我们认为课堂的民主和开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活跃和热闹,更不应该毫无限制地一放到底,只放不收,把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造成课堂组织失控,秩序混乱,影响多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是否还要强调课堂常规?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认为:

一、课堂常规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他们的身体、心理、情感、意志力以及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均处在形成和发展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活泼好动的性格和乐于彰显自我、成就自我的愿望,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一面。而教育本身除了传承知识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适应,学会按照统一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限制,教育过程始终处于自由与限制之间,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从学生成长的需要来看,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学生的学习包含着对规则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常规不是捆绑学生的绳索,而是让学生学习生活得更有序、更和谐的必然保证,而课堂常规作为训练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规范和标准,其本身也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二、课堂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课堂教学面对着全班几十名学生,这是一个集体,是一个传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神圣殿堂。要把这几十名性格不同、特点各异,爱好广泛的学生统一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来,没有规矩是不可能的,必须把课堂置于教师的引导、管理和控制之下,通过教师的有效活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去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保证正常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才能去谈学生自主问题,失去了课堂常规的保证,学生各行其是,每人只按自己的好恶去行动,课堂将会失去控制,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课堂常规与新课程改革并不矛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排除必要的常规约束,相反,只有在常规得到了认真落实的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而意志品质就包涵着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它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必要前提。在学生时代,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为将来的成长埋下隐患。课堂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人格魅力固然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知识的力量也可以吸引学生去积极探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的学生,其自制力正处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点的兴趣,他们会分心,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地方去,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就会习惯成自然,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保持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这一培养过程不可能一墩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课堂常规正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标准,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纠正那些不当的行为取向,养成有利于班集体,有利于学生个人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常规与学生个性的融合是课堂教学的艺术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角色

一、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近几年来,人们对素质教育不断实践与探索,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等微观领域研究的还不够,成果较少。因此,研究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落实成为我们日常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在体育教育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我们发现:一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不高;二是教学方法过于落后;三是教法改革措施不够;四是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

二、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对教学的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为了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将课堂教学具体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组织教法、教学技能、教学效率六个基本要素。科学合理地配置这六个要素,能够促使教师保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达到的目的或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要获得较高的效率,就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时间、条件等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其目标要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特点。2.教学时间。就每堂体育课来说,每一分钟的时间并非都是有效的,而有效教学时间是指实际教学中真正用于使学生学习动作、练习动作和培养能力的那一部分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有效教学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练习的质量,合理规划这40分钟,向这40分钟要效益,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育时间的利用率。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师生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点。合理分配知识点的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能力点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客观因素点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信心、性格、习惯和情感。4.组织教法。教学组织是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设置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形式。课堂组织的构建要遵循三个规律:一是知能的固有序列;二是学生固有的认知水平;三是课堂的结构层次。教学组织应该是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5.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巩固的能运用自如的教学技巧和能力,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创造能力、知觉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密切关系,包括信息传递、引起动机、促进发展以及定向等四个方面。6.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体育课成功的关键,考察一节体育课的效率,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讲解、示范动作的质量;二是学生接受的快慢程度;三是学生接受面的大小。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中小学体育教师要适应《课标》要求,补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这一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才能在课改前沿有更大的作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学习新理论、寻找新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发展,现代教法层出不穷、丰富多彩。这些现代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习新动作的效率。

3.落实常规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中,除了授课外,备课对课堂教学效率制约作用最大。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制:一方面教师同备一堂课,集中优点撰写高水平的新教案,这样聚众长于一身的教案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同年级体育教师分单元备课,学期伊始就确定每位教师所备单元,让教师们集中力量备好规定的课时。这样精雕细刻的教案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教学对策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132-01

近年来,我国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因而无论是基本的教学场地设施还是体育师资力量的配置,以及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但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及各个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异,如何根据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展开教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仍是一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一小学体育课堂的特点分析

在探讨有效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与对策之前,有必要正确认识小学阶段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

1.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从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对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如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这也提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2.课堂教学组织特征分析

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小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就更注重于教学常规的贯彻执行和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的培养方面。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效果评价特征分析

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这几个方面。因而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通过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激发其参与运动锻炼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来培养其遵守纪律并与同学形成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品质,就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构成内容。

二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下,针对小学体育课教学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为此,体育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课程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场地的设置、活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方面精心准备。二是结合游戏开展教学。针对小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如果硬生生地进行体育练习,容易使其丧失兴趣甚至不出现配合的情况。因此结合游戏开展体育教学可实现教与玩的结合。游戏的内容要丰富多样,生动活泼,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三是有效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从现有的小学体育教材来看,其内容往往难以满足各个学校的实际需求。因此要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需要体育教师善于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比如引入新型的、轻松的、愉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将瑜伽引入柔韧性训练中,将滑轮引入平衡训练中等。这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2.严格的课堂组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针对小学体育课的基本特征,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对体育课堂组织进行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等,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3.有效教学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支撑。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果教师总是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往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赋有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一旦不断重复地加以运用,仍然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变化,通过适时的变化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来看,体育教师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动作概念并示范,学生跟随教师模仿练习,组织练习,教师指导这种模式,这是体育教学的精髓所在,但不妨灵活运用,从而使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从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组织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自身特征。因此,要实现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就需要体育教师掌握小学体育课的特点,合理利用教材特点组织教学过程,采取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