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6:51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1

关键词传媒产业经济特征盈利模式研究

一、引言

传媒产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开发出新型的传媒模式。网络产业是信息全球化的最根本力量所在,从世界各国的传媒产业发展来看,传媒行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程度与生产数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也在报纸、图书、影视、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传媒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媒产业的兴起也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目前,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将在资源禀赋、盈利模式、产业格局、市场结构四个方面发生较大变化。而盈利模式是企业与商家得到利益的过程,即便是相同的传媒产业其盈利模式也会有所差别,传媒产业的商业性主要体现在是信息服务、广告传播、技术服务以及发行等方面。本文中将对传媒产业的几种经济特征与盈利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问题

(一)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到内容稀缺

在传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经历着从渠道稀缺到内容稀缺的发福交替现象。渠道的稀缺源自于对渠道要求的不断提升,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需要将信息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从早期报纸的出现,到如今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媒体覆盖人群已经呈几何倍数不断增长。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的不断进步,渠道传播又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今的时代不仅仅要求媒体具有多广的传播覆盖面,而是向着更加精准的用户投放形式发展,现实的商业体系下要求媒体渠道能够尽量精准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用户和受众,因此渠道的选择就变得相对有限。

传统的媒体渠道下对于内容的选择,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而在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下,受众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利,而这时,优质的内容就成了每个渠道最为稀缺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优质内容资源的多少,甚至决定着媒体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在如今信息泛滥的年代,优质内容的稀缺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一大重要阻力。

(二)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到多元收入

传统传媒的盈利模式是在内容市场将内容销售给读者,然后在广告市场将广告的时间或版面卖给广告主。这种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收入渠道过于单一,同时还受到发行量、收视率等的限制。在这一盈利模式下,传统媒体的收入取决于受众对于内容的需求,但是这对盈利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改善。因此,突破旧有模式,提升媒体盈利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内容收入作为主要渠道,即成为专业的内容提供商,通过对内容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制作来为特定人群提供更加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可以参照彭博社的主要经营模式。第二,传媒发展成为综合性媒体平台,在内容上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在传播渠道上形成多种渠道并行发展的方式,以此获得庞大的用户群体,最后通过业务范围的不断延伸,以庞大的用户基础,建立起以商务合作、用户付费与数据库运营等全新模式为主体的盈利模式。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告收入依然是最重要的收入,而伴随着盈利模式的逐渐转变,传媒机构将会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获取收入。

(三)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立到产业融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传统出版业等传媒和信息产业之间都相对独立,各个产业都独立拥有自身强大的行业优势,无论是从硬件设备,还是从传播渠道上,都有明显的业务划分。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加之国家多年来国家一直都在大力推进“三网融合”,致使通讯产业及各大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刊物等传统媒体)逐渐由业务分立走向产业融合。伴随着各媒体产业在传播渠道上的互联互通,在传播内容方面也正在逐渐趋于融合。依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可以在同一平台下实现通讯、阅读、收听、收看、分享、互动等多种形式的操作,对信息的快速检索、精准投放也将变得更加便捷、灵活。这种融合有效地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信息相对独立,不能相互传递的壁垒,最终实现了从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用户接收、互动沟通以及信息二次传播等多个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同时,还推动了各个产业在更多服务内容方面的提升,加快了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步伐。

(四)市场结构:从垄断的市场到竞争性垄断市场演变

从早期传媒行业的发展中我们能够看到,传媒产业因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一般很难进入,这也就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行业体系,也造就了在各自市场上相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巨头。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壁垒被逐步打破,曾经相互独立的业务如今已经借助于互联网开始相互渗透和互补,这也就将原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各个行业巨头拉到了用一个竞技的舞台。在这个巨大的舞台之上,曾经的行业巨头依然具有某一领域的巨大优势,但与此同时也都面临着被其他行业巨头渗透和瓦解的危机。曾经的市场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大佬也已被重新洗牌至同一个市场之下。从这时起,一场强者之间的竞合游戏已经上演,谁都想干掉对手获得绝对的行业垄断,但是谁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对手干掉,以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在这个大的市场之上,各大巨头仅能够尽力去维持自己相对具有优势的细分市场,从而获得相对垄断的地位。

三、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盈利方式

不同的传媒产业盈利方式有所不同。例如,电视包括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它们的盈利方式主要依靠收视率,而收视率与大众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收视率要提高就需要让节目变得更加大众化。数字电视作为大众的传媒能够满足很多观众的需求,可以为多数人提供节目的服务,即使是收入较低的人群也可以这样。其次是广播市场,从目前来看,广播的价格定价主要考虑收听率,计算价格为“每次收听点的成本×收听率”。再就是电影,作为传媒产业的巨头,电影本身便有传媒产业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无形性、公共商品、研发创新。电影的收益主要是依靠于广告植入、票房、电视频道及视频网站授权以及周边衍生产品等。从票房的收入来看,电影的票房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更决定着电影潜在商业价值是否值得挖掘。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相对于国际知名电影产业而言,我国的电影产业在价值挖掘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在电影产业整体拓宽盈利模式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

(二)新媒体类传媒盈利方式

2014年中国网络广告收入仅次于电视广告收入,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预计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超过电视广告收入,成为中国最大的广告市场。对网络的盈利模式以及网络营销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在互联网新传媒中可以分为:第一,整合的网络盈利模式。这种模式将以往的模式与在线的模式相结合从而实现网络盈利,它经历了由非中间化到再中间化的过程,从网络的兴起到破灭再到重新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于网络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成熟化。整合的网络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由企业网站加上在线的销售产品与订购产品的服务。第二,综合性的门户网站盈利模式。这类网站的主要盈利方式包括以banner广告、富媒体广告、互动式广告等形式为主的广告收入,以及媒体利用自身公信力、影响力所从事的各类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等。第三,以用户为基础的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以社交功能为主体的网站或平台上,它们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通过向用户提供付费服务,或向广告主提供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大数据广告推送业务获得相应的广告收入。而这类收入往往建立在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对庞大用户数据的科学分析及定向推送的基础之上,并同时依托优势的用户资源进行盈利模式的重复开发。

(三)出版类传媒盈利方式

出版类传媒的盈利方式就是对于报纸与杂志的盈利,我国的传媒市场属于半垄断性的市场,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运作,这也就造成了出版类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的相对单一,只能依靠广告实现营收。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的大量出现使得传统出版类媒体的发型量出现了大幅的下滑,广告收入也因此开始萎缩。伴随着报社、杂志社以及出版社的收入及生存空间被互联网媒体严重侵蚀,这些传统出版类传媒机构也都在积极寻求突破和转型。其中较为成功的方式分别是:第一,依托传统出版类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互联网融合,拓宽受众渠道,转换经营思路,分析用户阅读习惯等方式,逐渐向市场化方式运作。第二,传统的出版类媒体在多年的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原创内容资源,而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在传播广度上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媒体却在原创内容方面表现出不足。出版类传媒企业如今正在逐渐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优质的版权资源,通过版权交易,内容授权、图书出版等方式实现自身的盈利。

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传媒产业有三大特点:一是传媒产业继续不断发展,势头仍然很强但是速度有所放慢;二是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报刊的衰落与新媒体的增长是最主要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差距很是明显;三是文化及媒体产业进行了必要的体制改革。不同的传媒行业有着不同的盈利方法,这是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导致的,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存在优劣之分的,只有逐渐适应市场变化,与平行产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才可以探究出新的盈利方式。未来的传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将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实现“渠道+内容”的产业模式,以及无界限广泛传播与精准化个性传播有效结合的运营模式。

五、结束语

通过上文中对传媒产业的经济特征与盈利模式,以及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整个传媒产业市场的环境也在慢慢完善与健全,未来传媒产业会成为最有优势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并且,在盈利模式上,随着科技与国民消费的习惯,传媒产业相互融合可以寻求更多新的利润,更高的盈利方式。可以说,我国的传媒产业拥有极为强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为中阳财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钟云华.中国传媒产业规制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

[2]滕飞.北京CBD集群的网络状产业链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2

【关键词】盈余质量;媒体关注;首次公开发行(ipo);发行费率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8-0033-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ipo已成为备受企业推崇的融资方式。但作为企业公开上市过程中的交易成本,ipo发行成本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控制拟上市公司的ipo发行成本无疑会提升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运行效率。按照Ritter(1987)的观点,ipo发行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分。前者主要是承销费用,后者则主要是ipo抑价成本。

追求融资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是公司融资决策的永恒主题。因此研究ipo发行成本的影响因素以降低融资成本是学术热点之一。目前,此类研究多从信息不对称(Sherman&titman,2002;ang&Brau,2002;王华和张程睿,2005)、中介机构声誉(张强和张宝,2011)、发行规模(王军和王平,2008)、发行定价机制(杨记军和赵昌文,2006)以及股权结构(Smart&Zutter,2003)等角度展开,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

虽然目前媒体监督的公司治理作用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共识(李培功等,2013),但媒体在监督企业违规行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日益受到关注。由于ipo过程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复杂过程(谢赤等,2010),而ipo抑价本质上是交易者期望的回报(惠晓峰等,2006),因此媒体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关注将更加直接的作用于包括承销保荐费用、信息披露费用等在内的ipo直接成本。本文将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2011年末登陆中小板的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案例公司)为例,系统的剖析盈余质量、媒体对此的关注与ipo发行费率之间的关联,并对研究结论进行评价。

二、案例公司的上市历程及ipo发行费率情况分析

案例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中成药、西药及包装品的生产、批发和零售的国有控股公司,2011年12月2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2011年10月24日,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案例公司提出ipo申请。至此,案例公司十八年五次勇闯证券市场的历程终于画上句号。如此“艰难曲折”的上市经历,在我国a股历史上尚属首次,被媒体戏称为“最失意的ipo样本”。案例公司的上市历程如表1所示。

统计发现,案例公司的ipo发行费率高达10.41%,远高于表2所示的当年中小板ipo公司发行费率6.17%的平均水平,以及2010年至2012年各板块新股发行公司的平均水平,仅承销保荐费用一项就高达8.54%。

为了更为客观地探究案例公司ipo发行费率畸高的原因,并考虑到发行规模、行业等因素的影响,笔者选取了与案例公司同处医药行业并于2012年1月在中小板上市的海思科作为对照,对它们的ipo发行费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比较案例公司与海思科新股发行费用的具体项目占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的比重,发现案例公司的承销保荐费用、审计验资费用以及信息披露费用的占比均高于海思科。据此可初步判断承销保荐费用、信息披露费用和审计验资费用是造成案例公司ipo发行费率畸高的主要原因。那么,造成这三项直接成本畸高的根源究竟何在?

三、媒体对案例公司ipo事件的关注

从理论上讲,媒体关注能够减轻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那么,媒体关注是否能够降低ipo发行费用这项交易成本呢?参照罗进辉(2012)的做法,通过权威中文新闻搜索引擎――百度新闻(http://)对标题中含有案例公司及海思科股票名称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搜索,对两家公司ipo过会至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数量统计,尤其关注了媒体对两家公司盈利能力质疑的有关报道。

由表4的统计发现,从2011年10月24日ipo过会至2011年12月22日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由于案例公司“中华老字号”和“五度闯关终过会”的双重身份,媒体报道多达1450余篇。其中,针对其毛利下降、虚增毛利、利润依赖非经常性损益以及销售额依赖单一产品等盈利问题提出的质疑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媒体认为“史上最执着的ipo样本”虽然过会,但其盈余质量与成长性等方面的问题仍需投资者关注。如在案例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前夕,中证网推出专题报道,强调了案例公司存在毛利率下降、市场过于单一等影响盈余质量的问题,提醒投资者关注。与案例公司同一时期登陆中小板的海思科,从2011年12月14日过会至2012年1月17日股票正式上市交易期间,媒体报道约为1250篇。无独有偶,媒体也对该公司高盈利能力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但关注程度远低于案例公司。可见虽然在盈利能力方面均受到了媒体的质疑,但对案例公司的新闻报道数量远多于海思科。

四、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分析

事实上,悉数案例公司历次闯关上市的曲折经历,盈余质量问题难辞其咎。由第四次闯关失利的相关财务数据便可窥见一斑。笔者考查了案例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2008年至2010年的财务业绩,并结合如表5所示的2011年公司年报的利润数据,从盈利持续性、盈利结构及盈利的现金后果三个方面对该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了分析。

(一)盈利持续性分析

盈利持续性一向是衡量盈余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对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钱爱民等,2009)。可以看到2008年至2011年的四年间,案例公司的毛利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这一状况足以使外界对其盈利持续性产生质疑。

(二)盈利结构分析

与案例公司毛利率显著下降趋势形成对比的是,2008年至2010年间该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程度逐年提高,从而形成招股书中利润总额靓丽的增长曲线。尤其在2010年度,案例公司依靠自身经营活动实现的核心利润①对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仅占六成。

(三)盈利的现金后果分析

钱爱民、张新民(2008)认为,利润结构与对应的现金流量结构应具有趋同性,较高的盈余质量应具有较强的现金获取能力。因此对照案例公司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匹配程度,可见除2010年外,其余三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充足程度都明显不足,即案例公司自身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比较有限。

五、高额发行费率是盈余质量问题及媒体关注的现实后果

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凸显的问题以及媒体在其过会后至股票上市前的集中报道,究竟带来了怎样的现实后果?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案例公司畸高的ipo发行费率。三者的因果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高额承销保荐费用的成因分析

案例公司盈余质量存在的问题必将大大增加承销商为其新股定价的难度,并加剧新股发行失败的风险和保荐期内担保的相应风险。尤其是面对案例公司十八年上市四次未果的经历以及媒体对其盈利能力种种质疑带来的负面影响,新股承销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与案例公司共同经历上市曲折的承销商要求其承担高额的承销保荐费用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高额信息披露费用的成因分析

信息披露环节是ipo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2010年提出ipo申请开始,媒体对案例公司盈余质量的质疑就接连不断,直到2011年12月22日上市的前一夜,还有关于它涉嫌包装利润的联名举报信被曝出。按照归因理论,人们对消极消息的关注及使用程度远高于积极的消息,从而影响相关主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在每次被质疑、曝光后,案例公司都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找出理由或解决方案,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向大众披露信息,消除不良影响。如此一来,案例公司承担的信息披露费用自然较高。

(三)高额审计验资费用的成因分析

审计验资费用的收取标准,一般根据企业规模并结合工作难易程度来确定。笔者认为案例公司此项费用偏高,除了企业规模这一客观因素外,主要原因还应落在审计验资工作的难易程度上。如前所述,案例公司在ipo过程中备受质疑,特别是盈余质量方面,如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真实性以及频繁通过处置土地使用权及房产增加利润等。况且媒体对案例公司盈余质量的质疑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由此案例公司审计验资成本偏高自然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随着我国企业ipo热度的有增无减,逐年攀升的ipo发行成本也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ipo发行成本的居高不下,无疑会对公司的融资效率以及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降低ipo发行费率是控制ipo发行成本的重要方面,既关乎券商及市场环境,又与公司自身质量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旨在从公司自身质量的角度剖析影响ipo发行费率的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盈余质量是影响ipo发行费率的重要因素,而媒体报道的负面消息则能够强化这一影响。事实上,能够顺利被资本市场接受的是那些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因此,努力提高公司质量是降低ipo发行成本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Ritter.theCostsofGoingpublic[J].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1987(19):269-281.

[2]Shermanann,titmanSheridan.BuildingtheipoorderBook:UnderpricingandparticipationLimitswithCostlyinformation[J].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2002(65):3-29.

[3]angJames,BrauS,JamesC.FirmtransparencyandtheCostsofGoingpublic[J].the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2002,25(1):1-17.

[4]王华,张程睿.信息不对称与ipo筹资成本――来自中国一级市场的经验数据[J].经济管理,2005(6):13-20.

[5]张强,张宝.ipo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1(12):4-10.

[6]王军,王平.中国民营企业ipo发行成本分析[J].经济问题,2008(2):58-60.

[7]杨记军,赵昌文.定价机制、承销方式与发行成本――来自中国ipo市场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6(5):51-60.

[8]Smart,S.B.,Zutter,C.J.Controlasamotivationforunderpricing:acomparisonofdualandsingle-classipo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3,69(1):85-110.

[9]李培功,徐淑美.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共识与分歧[J].金融研究,2013(4):196-206.

[10]谢赤,龙瑞,欧辉生.基于主成分分析的ipo发行成本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5):42-47.

[11]惠晓峰,李明毅.信息披露、ipo折价与资本成本[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1):39-43.

[12]罗进辉.媒体报道对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的影响及其差异――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9):96-112.

[13]钱爱民,张新民,周子元.盈利结构质量、核心盈利能力与盈利持续性――来自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9(8):108-118.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3

从2004年广电总局制定《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

列扶持政策后,我国原创动画从年产2万多分钟,迅速提升到去年的年产22万分钟,而且推出了像《喜羊羊与灰太狼》那样超人气与财气的国产动画片。就目前的发展规模而言,我国已毫无疑问地进入世界动画大国。但从综合实力看,我们与美、日等动画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动画已形成多种盈利模式

在目前的政策导向下,动画产业可以说不缺关注和投资,但动画产业效益仅靠投资拉动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为更好地研究中国动画产业的盈利模式,中国动画学会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调研显示,我国动画企业整体继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的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均稳中有升。从固定资产来看,2010年我国动画企业固定资产均值约为403.07万元,较2009年增长0.46%;从销售收入来看,2010年我国动画企业销售均值约为3836.21万元,较2009年增长21.68%;从企业利润来看,2010年我国动画企业年平均利润约为640.34万元,较2009年增长15.12%。截止2011年9月的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盈利性动画企业是调研企业占73.60%,较2010年同比增长2.25%;盈利平衡的动画企业占8.99%,同比减少1.12%;亏损的动画企业占17.42%,同比减少1.12%。同时发现,我国年利润超1000万的动画企业仅占调研企业15.38%,较2010年增长6.28%。这说明我国动画企业规模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企业盈利能力仍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调研发现,国内已有一批动画企业以动画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为突破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盈利模式。

一是原创动画驱动型。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动画创意为核心驱动,经过创意形成故事、形象和动画片,然后发行播出,并向音像、图书、玩具等各种衍生产品阶段的产业链下游拓展,逐渐覆盖整条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盈利。这种模式在原创环节十分关键,创意能否通过故事情境、人物塑型等,最终形成被市场接受和认可的形象,决定了该模式的成败。调研数据显示,这类模式占全部调研企业的61.23%,这标志着我国动画企业正在由“代工时代”逐步过渡到“原创生产”时代。广东原创动力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二是品牌授权型。这种商业模式主要是以动漫品牌的授权与管理为核心驱动,通过品牌授权经营,提升和扩大动画形象的生命力与市场范围,为向动画片投资制作与发行、形象授权交易、产品衍生开发等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提供动力。对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来说,品牌授权能够起到延续作品生命力、提升形象知名度、维系产业链稳定发展等关键性作用。调研发现,广州艺洲人等部分动画企业已成功确立了品牌驱动型的模式,占12.92%,这说明我国动画企业逐步看重品牌对于企业生命力延续的重要作用。

三是渠道驱动型。调研显示,这种模式占调研企业的12.36%。其最大特点在于,从产业链中间的渠道环节入手,将重心放在渠道上,主要通过播出、等形式,一方面向产业链上游的原创产品和创意衍生品领域进行助推;另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下游开拓分销渠道,从而贯通整条产业链。这种商业模式主要以卡酷全卡通为代表,以动画卫星频道为核心,辅以连锁和加盟动漫形象产品商城等产业渠道建设,形成了上有原创动画,下有销售渠道的“三点一线”的发展模式,在业内已形成了明显优势。

四是衍生品驱动型。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动画衍生产品为核心驱动,从产业链下游的衍生制作环节切入,向上游产业链发展进入原创领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这类企业一般是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发展而来,通过生产制作动画衍生品逐步打开市场,进而向产业链源头的原创环节拓展,生产自己的动画产品。调研发现,有6.74%的企业形成了这种模式,其中,以主题公园发展而来的企业占这种模式的16.67%,主要以广东奥飞、深圳华强为代表。

五是新媒体驱动型。这种模式主要以新媒体内容与渠道为发展动力点。随着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以其便捷、个性、受众广等明显特点,为新媒体动漫创造了天然的发展空间。在当前有利的发展环境中,通过各类新媒体渠道生产传播动画产品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调研数据显示,已有2.25%企业成功运营了新媒体动漫这一全新发展模式。

六是代工养原创型。这是一种以“加工”为初始盈利的传统模式,通过“代工”走上“原创”之路。由于原创动漫的投资成本大、收益慢,采用这种商业模式在承接外包的同时,可以用“打工钱”补贴原创,可以用代工中学到的经验发展原创。这也是一些动漫企业起初的普遍做法,江通动画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调研显示,目前仅有2.81%的企业停留在代工为主的发展阶段。同时,调研还发现,以原创为主的企业中仍由71.38%从事代加工内容,以代加工反哺原创生产依然是现代动画企业的典型生存方式之一。

上述各种模式都是中国动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典型模式,是值得业界学习、借鉴和研究的案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动画产业在短短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还没有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盈利难依然是制约中国动画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研究分析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创新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首先要学习和借鉴日本、欧洲、美国等比较发达的动画产业的相关经验。外国动画产业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开始了一种新的制作委员会的模式,即由投资商、广告商、出版社、电视台、制作公司、原作者、发行公司等相关人员或机构组成一个影片制作委员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方式虽然让每个成员单位分得的收入有所减少,却大大降低了每个单位所承担的风险。

制作委员会模式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盈利模式,而是一种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的权益分配模式。制作委员会汇集了影片传播和盈利所必须经过的各个环节的代表,把所有人都变成利益相关者。大家为了这部影片的成功而协同工作,风险的降低也就等于是让影片盈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一些玩具厂商在参加制作委员会的时候,往往会在影片策划时就向制作公司提出建议,增加某个人物、场景、道具或者宠物等等,以方便其推出后续衍生品。这种后期渗入前期的做法让影片的市场开发更具有针对性,这比影片制作完成后,再单纯授权给玩具厂商进行玩具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美国尤以动画电影见长。去年美国票房排名前10位影片中,有6部都是动画电影。美国动画电影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席卷全球市场的原因就是高投入、高制作、高产出的“高概念”模式。构筑“高概念”的核心是高投入,可以说没有高投入就不会有“高概念”。因为只有投入高了,才会有大导演、著名影星加盟,影片的技术特效才能制作得尽善尽美,影片的宣传推广才能铺天盖地。美国“高概念”动画电影的背后其实是大资本的推动,和日本制作委员会抱团取暖式的降低风险方式不同。当然,对这种模式我国动画业者也不能盲目效仿。

欧洲动画既没有美国的“高概念”动画电影,也没有日本建立在强大漫画产业基础上的电视动画,但是欧洲动画却在自己的小环境下生存得很好。这得益于其预售体系的完善。欧洲动画片在初期一般都会先制作一部样片,参加戛纳、昂西等电视节目交易展或者动画展,如果获得投资商的青睐和播出商的首肯就继续制作。一部构思精巧、造型新颖的动画系列片,往往能得到欧洲多个电视台的买单,有了预售款再进行制作,风险可谓降到最低。

在完善的预售体系下,如果一部动画系列片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电视台会找制作公司继续生产一至两季续集。如果市场反响不好,电视台也会停止投资续集的制作。对于动画公司而言,预售体系保障了其资金链的良性循环,也让动画企业拥有可靠的盈利模式。

除了上述三种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典型的盈利模式以外,近年来我们还观察到外国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些新趋势和新走向。第一,合作共赢。投资方可以和创意方分享版权,大公司也愿意和小公司分享版权。只有合作,才能共同把市场需求刺激起来,使得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第二,注重新媒体领域的发展,跨媒体运营。以手机、网络、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动画播出渠道和盈利渠道备受关注。第三,虚拟化。虚拟动画工作室、虚拟动画节、虚拟主题公园相继诞生,展现出其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在借鉴外国动画企业先进经验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让自己的理念更适应现代动画产业发展的需求。

首先,要更新牵引力理念,明确动画产业的盈利最终要靠消费市场,而不是政策市场或者投资。“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原创动画的发展,但是客观上也造成了一些原创企业把精力集中于打政府关系、吃政府补贴、靠政府投资生存的状况。中国动画想要构建清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一定要从政策拉动、投资拉动,转向到消费拉动上来。要多考虑消费者的喜好,多考虑受众的需要。

其次,要更新文化理念,明确动画产业的盈利不只要靠动画公司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全民懂动画、爱动画、看动画、消费动画的文化氛围。日本、美国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动画能成为全社会都认同的大众文化的环境中,动画产业的市场空间才能真正打开。今后,除了不断推出优秀原创动画作品以外,还应配合政府完成公民动画文化观的建设工作。

再次,要更新竞争理念,明确动画产业的盈利将主要来自于差异化的良性竞争而不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事实证明,差异化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市场,让文化创意产业发挥真正的魅力;而简单模仿的同质化,只能让所有人把路越走越窄,把一个优秀的创意做烂,做废。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盈利模式广告创新

0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全球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研究日益兴起。进入21世纪,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化成为学者的关注热点。我国也对低碳经济做了多项研究,但广告领域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将低碳经济与之结合考虑,广告商只一味追求收益的多寡,造成资源的浪费污染现象严重。而广告盈利模式作为广告收益的决定性因素,自然使广告商们绞尽脑汁。但当今广告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创新点不多,各家广告公司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不顾发展模式是否科学,一意孤行。若能够将广告盈利模式结合低碳经济加以研究,势必会给广告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1南京市现有广告盈利模式

1.1资源占有型广告盈利模式这类广告公司往往利用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大型LeD彩屏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等资源抢占广告市场,这里典型的是“商务楼宇广告”。在南京奥体名座这座写字楼里就设置了“商务楼宇广告”。这家广告公司是上海兰媒传媒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我观察到这栋写字楼总共为17层,人们在等待电梯的时候会经常盯着液晶电视打发时间,这其中有公益广告也有商业广告。例如前段时间热议的关于“取熊胆药企拟上市”的问题,液晶电视就播放了活取熊胆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公益广告。除此之外,它时常会播放一些商场打折促销的活动,如化妆品、服装之类的商业广告。另外还有创建于2003年的“分众传媒南京分公司”,它覆盖着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媒体、户外LeD、网络广告媒体等。在2007年分众传媒南京分公司几乎垄断了南京所有的楼宇广告市场,液晶电视多达近3800台。分众传媒正是通过楼宇广告锁定中高收入人群,使广告主能精准地抓住受众目标,增加了实际销售水平。

1.2资源整合型广告盈利模式单一的广告公司往往资源有限,如今有很多广告公司都通过和可利用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南京会购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肯德基豆浆节省1元,汉堡节省4元,豆捞坊抵用券50元……”一年前,当这种按钮上印着一个个商家LoGo的“电子折扣”服务终端出现在南京地铁一号线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用途,但仿佛一夜之间,这种新兴购物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遍及全城。会购先后在南京中央商场、新百商场、新城市广场等主要商圈,江宁、仙林、浦口等三个大学城共铺设60多台会购优惠服务终端,几乎每一个地铁站都可以见到“会购”打印终端的身影。它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地铁一族”身上,实现了最大化覆盖。

1.3资源依赖型广告盈利模式广告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为资源依赖型,它们通常依靠媒体资源或者是企业盈利。2010年12月16日,户外广告公司德高集团宣布,其子公司德高上海有限公司与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将拓展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的广告媒体资源,并启动南京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延伸广告媒体的经营。如今,德高在南京地区地铁线路广告运营已覆盖两条线路,共服务57个地铁站[1]。德高集团的总裁表示它们非常有幸能和南京地下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并相信他们的合作是德高集团的专业经营能力在中国地铁乃至全球地铁运营商中的再一次肯定。可见德高集团正是通过抢占地铁这一新兴的、稀有的媒体资源,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盈利来源单一化,经营风险高如今大多数的企业广告盈利模式都较为单一,如发传单、树广告牌等。这就等同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极大的风险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平稳的时候尚可,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容易被同行中实力较大的企业所排挤,从而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合理的盈利模式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应尽量增加产品或业务量,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2.2顾客群体广泛,管理复杂,成本较高如今的广告公司面临的客户群体较为广泛,为了盈利,广告公司往往想做到面面俱到,却忽视了最简单的盈利模式就是擅于发现和牢牢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无论客户大小,盈利和持久合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要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呢?首先是领导要善于在沟通中发现企业的不足,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免遭不明损失。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避免资源和资金的重复消耗和浪费。三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科技手段降低企业成本。过去由几个人来完成的工作利用科学技术可以由一个完成。四是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使责任落实到部门,从而使管理科学简化,成本控制规范有效。

2.3高度依赖资源,而资源的引进、培养易遭破坏广告盈利大多数都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特别是人才资源。而真正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得到不断的、持续的发展,人才是最关键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领导应该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上,而不应该舍近求远。同时,企业能否留下优秀的人才也是衡量企业自身是否优秀的关键。企业内部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避免人才资源的损失。

2.4盈利理念陈旧,缺乏时代先进性目前大多数盈利模式都缺乏创新性,只将眼光放在短期如何盈利上,忽视了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想法,这样的盈利模式可谓是“瞎猫捉到死耗子”,没有系统地、科学地对企业盈利模式进行创新思考。

广告行业和现代经营模式是在满足合作方需求的运营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只有首先从考虑对方利益出发,让合作者真正获得价值体验,自身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源泉。其次是品牌依托。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产品品牌认识企业,也可以通过企业认可产品。广告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品牌,人们一样可以通过某种服务来认可企业。因此创建企业服务品牌,用品牌作依托,是广告企业将来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客户对品牌选择的自主行为空间越大,企业在服务体系上下的功夫也要更细、更深,尽可能从服务质量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方面迎合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方式,而不是以固有化模式来等待市场适合自己。

3低碳经济背景下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创新

低碳经济源于对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消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更好、更持续的发展。随着社会及自然资源日趋紧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应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而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如何节约资源是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另外,企业的资源来源于多个方面,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并且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用最大化,树立共赢思想。

3.1低碳科技运用于广告制作中,降低顾客成本广告公司应当采用节约型科技能源应用于日常经营活动,在广告内容上多运用低碳理念,杜绝为了获利而对广告产品做出不实的估算,造成产品积压,浪费能源资源。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应该对设计的图纸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广告内容进行不同的创意思维方式,因为有时候一个任务安排下来,广告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会苦思冥想,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能源。另外公司办公场所应大力引进节能灯、太阳能等环保能源,力争从每一个细节上降低顾客成本。

3.2高效创新广告投放形式,提高顾客价值约翰・沃纳梅克有句名言,我知道我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2]。因此,广告投放如何做到把钱用到刀刃上是个大问题。

首先是广告投放形式能否得到消费者的响应,找准有效的受众。有的广告投放后收效甚微,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个问题。例如:凤凰卫视每周三晚上的“军情观察室”很多年轻人爱看,如果插播越野摩托车、游戏软件之类的广告,肯定效果奇佳,但如果插播“椰岛鹿龟酒”“钙中钙”之类的保健品广告,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是广告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广告伞、广告包之外,还可以推出“坐椅广告、广场地砖广告”等等,在其产业链上不断寻找突破点和空白点,开发创新更多的广告发行模式。如广告公司可以把一些广告用新颖的生产工艺刻在坐椅和地砖上,使人们在休闲或等待过程中了解到商品信息或公益广告内容。在电视广告制作中,形象是展示广告主题的有效办法,所以有的广告公司喜欢找名人代言;有人公司喜欢加入搞笑的动漫形象。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其目的是就深让受众过目不忘。

第三是广告投放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根据不同的场所、人群和时段来决定和调整广告投放量。例如电视广告晚上七八点是黄金时段,报纸广告每周四周五效果最佳,选择版面也有讲究,头版是最吸引人的位置,即使是在其他版面上,也要做到在其周围尽量不出现比自己产品地位高、内容形式好的其他广告,以免冲淡自身广告,损害产品形象。

最后我们应多加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提高在网络上的广告投放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主动浏览网络广告的比率是21.1%,被动浏览为26.3%,两者相加达到52.6%,而且经过调查研究网民对网络广告也是充满了信任[3]。因此广告公司可以根据视频内容锁定目标消费人群,同时公司也能制作精美的广告屏保,吸引人们使用。甚至鼠标指针、书签、工具栏都可以成为广告的载体。广告公司还可以为客户制作微电影,通过一个短片,可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这种方式很是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样的微电影可以在电视广告播放时选取几个镜头,就可以成为一个15秒的广告,并且可以演化出一系列的广告,减少了重新制作的运营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

3.3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首先,广告公司应该全方面的衡量企业自身资源的类型、数量,在其基础上评估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弥补不足。同时租赁资源或出售闲置(也可以是利用不充分)资源,促使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广告公司业务量较少时,可以面向广大市场,对需要打印、制作海报、名片的受众提供服务,同时将自己广告公司的名字附在印刷产品上,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若一些广告公司通过联盟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更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2005年由于wto的缘故,外商独资企业正式进入我国。面临兵临城下的状况,沈阳户外广告协会应运而生,平时都是竞争对手的30家户外广告企业老总坐到一起,共商发展大计[4]。这样一种结盟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资源的利用,并且结束了各家公司因为“单打独斗”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状况,这对于不正当竞争与非规范运作给予了严厉的打击,相信广告公司的结盟会对自身有个更长远与绿色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元.德高集团拓展中国南京地铁广告资源.中华广告网,2010-

12-16.

[2]全光.Kingofmerchants.团结出版社.2011-02-01.

[3]沈剑虹.机会与策略――数字杂志的广告盈利分析.广告论坛,2008-05.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5

关键词:范围经济;传媒产业;propublica;《每日镜报》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72-02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和传播渠道不断变革,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在不断地摸索新的经营路径,逐渐由传统的规模经济发展为范围经济。通过审视媒体盈利的新路径,媒体寻找范围经济的投入要素、挖掘可共享资源的协同价值,成为媒体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媒体与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panzar&willing,1975)提出,是指单个企业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分别由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总和的现象。范围经济多用于分析企业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逐渐被媒体行业重视,传媒行业的范围经济效益意味着追加新的新闻产品进行联合生产时,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低,传媒行业对范围经济理论的运用十分广泛,如全媒体运营(蔡立,2010)、跨媒体经营(肖叶飞,2012)以及媒体融合(华琦,2015)。

范围经济视角下的媒体运营更重视媒体渠道多元化的思路,整体思路是将多种形式的媒体产品进行合并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传媒行业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通过共享新闻原材料以盈利;二是投入要素具有多方面使用价值;三是利用品牌资源等无形资产进行多渠道销售。

以范围经济理论为基础,传媒行业盈利模式具体体现为,传媒产品对稀缺的、有商业价值的新闻投入要素的使用、包装、售卖,通过发挥媒体内部的协同效应,以期实现盈利最大化。原始新闻素材成为媒体可共享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稀缺投入要素。同样的素材,集团内部不同定位的报纸选取的报道角度是不同的,报道的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对一手新闻素材的“再塑造”,是新闻独家报道的制胜关键。如何将媒体内部协同效应发挥至最大化尚存在可探讨的空间,笔者就propublica和《每日镜报》的实践,试说明媒体实现协同效应的具体路径,浅析其内在的借鉴价值。

二、实现范围经济的现实意义

为深入了解范围经济理论对媒体盈利的现实意义,本文以propublica和《每日镜报》为例,分别就其盈利模式进行剖析。在范围经济中,存在一个被各类产品重复利用的部分,我们称之为产品的投入要素。而可能成为投入要素的,是能够重复利用却增加很少成本的部分,也是那些具有稀缺性、有商业价值的新闻原始素材。

propublica网站是以“数据”为范围经济的投入要素,对新闻素材进行再利用;《每日镜报》则是以“版权”为范围济的投入要素,通过“卖旧闻”进行版权再经营。为了便于范围经济理论对传媒领域的影响,本文试以两种不同的典型模式对其现实意义加以说明:

(一)propublica网站:纵向一体化模式

propublica在自己的主页里这样介绍,“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性的、为公众利益做新闻调查的新闻编辑室”。该网站由paulSteiger创立于2007年10月,致力于制作数据新闻,“成为第一家获得普利策奖的网络媒体”令这家新闻网站声名大噪。

众所周知,新闻作品具有“公共商品”的属性,虽然初始成本高,但是边际成本很低,制作一则数据调查报道,无论是通过数据挖掘获得一手数据,还是向有关部门提交申请以获得官方数据记录,都会花费调查记者巨大的时间成本,有时甚至花费多名记者几个月的时间。虽然随着受众数量的增加,会产生很大的规模经济;但是当受众减少时,媒体却无法节约原始的资金成本。propublica面临同样的困境,虽然完成数据报道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有时候这些数据库在用过一次之后就很难再被关注。鉴于这样“费力不讨好”的挖掘过程,很少有媒体致力于生产数据新闻,这样的数据资源也成为了稀缺媒体资源,稀缺性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propublica新闻网站变身数据商,利用自身的数据新闻优势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尝试,开创数据商店(DataStore)。从2014年开始,该网站尝试出售自己在调查报道中所搜集清洁的数据库,通过对有形资源数据的多次售卖,有效地降低了制作过程中长生产链的运营成本,成为新闻界的一项创见。

这种盈利模式应用了范围经济中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将“数据”视为其中的零部件,沿着新闻产品生产链扩展媒体的生产经营范围,连续完成原材料产品(数据)生产和最终产品(数据新闻报道)生产两个阶段的生产,将平行的生产关系转变为生产链关系,其优势在于获得高效率性和低市场营销费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数据商店的收入很可观,自2014年至今带来了超过20万美元的收入,这证明“卖数据”的方式广为人们所接受。网站对数据进行“明码标价”,记者需支付200美元使用这个数据库;而研究型学者则需支付2000美元,用于研究;相关企业需支付更高的价格。

生产成本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生产成本因素成为影响媒体产业生存和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保证传媒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较低的生产成本意味着更大的收益与更强的竞争力。通过对数据等稀缺资源的可重复性使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寻找增值的有效途径,为媒体盈利方式打开了新的思路,将稀缺资源进行售卖,以期发挥共享资源的价值。

(二)《每日镜报》:横向拓展产品链

英国的《每日镜报》(Dailymirror)创刊于1903年,是世界上第一份小报,曾是世界发行量第一的报纸,现属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

《每日镜报》在2015年报道了phyllis与生母的感人故事,这篇报道瞬间在英国引起关注。这篇报道并未止步于此,反而开始拓展经营链条,将此报道的热度顺势扩展到其他领域,“卖新闻”由此开端。先是卖给其他报纸杂志刊登,采取多渠道同时报道;随后将故事扩展出书,销量喜人,精装版销量达到3万册、简装本销量高至4.5万册;最后将故事的改编版权卖给了一家电影公司,以期进行电影推广。《每日镜报》通过加长产品线的方式,横向开发多种发散式的产品,优化了原有产品链条,将媒体资源集中化,仅通过扩展销售形式,实现联动出售。

横向拓展产品链的盈利模式转型,是内容类传媒公司经营战略的重要思路。《每日镜报》将内容制作成各种形式的产品,策划“一稿多用”,通过对版权的再运用,充分地体现了范围经济的思维,盘活了有价值的海量“旧闻”。除此之外,对周边产品的经营,还有效地利用了品牌等无形资产,以此完成多商品生产、多渠道销售,成为口碑式传播的绝佳行径。

媒体在运作过程中,许多资源均有多重利用价值,如何重复开发利用媒体的投入要素成为盈利制胜的关键,这也成为最为讨巧的盈利方式。同样的一条新闻原始素材,在内容定位不同的媒体上,或是不同的产业经营(电影、书籍),可以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对内容进行再加工,将信息变相增值。当下时代,新闻的原素材成为整个媒介报道市场的稀缺成分,以英国三一镜报集团为例,自2015年以来,其版权经营趋向成熟化,与有意愿购买新闻内容的媒体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将新闻的原始素材如独家照片、视频等自有版权的内容进行周边产品经营;将已有内容产品进行内容再生产,如出书;将有价值的“旧闻”进行再利用,重新利用过往的报道开发大数据。

《每日镜报》的联合生产,通过对已有的版权作品进行重新包装、运营开发,提供一系列周边产品来吸引不同类型的受众,其中优势产品的收入可以补偿系列产品的成本,不仅可以降低媒体的内在风险,还大大增加了产量,存在着显著地范围经济,值得内容生产式的媒体进行借鉴。

三、传媒产业实现范围经济的思考

不断创造范围经济成为传媒行业转型的战略选择,是传媒实践的大势所趋。转型的主要方式为横向拓展产品链、纵向一体化和多种经营。媒体必须要识别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准适合自己的范围经济投入有效要素。围绕“范围”匹配传媒产品的关系,确定媒体具有优势的专攻方向,有方向性地拓展经营范围,开拓相关周边产品,发扬报社品牌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媒介资源。本文通过对propublica和《每日镜报》盈利模式的梳理分析,更为具体地诠释了传媒行业实现范围经济的努力方向。

鉴于propublica新闻网站与美国主流的商业媒体不同,它是一家非营利机构,这种“卖数据”的经营形式是否能运用到整个媒体行业,还尚不可知;除此以外,ip热成为今年各个行业的热词,在新闻报道中隐藏的ip产业仍有待挖掘。当下姆段Ь济视角分析媒体盈利模式,关键仍在于不同媒体对稀缺的、有商业价值的新闻投入要素的选择,通过发挥其中的协同效应从而降低经营成本,要避免为追求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种类的全面而忽视核心竞争力,创造新市场的前提是做好前期预案,以了解媒体具体努力的方向,以期迎合某一市场的需求,传媒行业的进一步转型应在范围经济内做出深入开拓。

参考文献:

[1]panzar.J.C&willig.R.D.economicsofScope[m].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268-272.

[2]张辉锋.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国际新闻界,2004(6):57-61.

[3]蔡立,范以锦.范围经济视角下的全媒体运营及思考[J].中国报业,2010(6).

[4]华琦.范围经济视角下的媒体融合――无锡广电新闻中心的实践探索[J].视听界,2015(1).

[5]杨振华.“旧闻”如何增值变现?――以《每日镜报》版权运营实践为例[J].传媒评论,2016(10).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6

>>手机媒体盈利模式初探手机媒体盈利模式浅析手机媒体盈利模式及营销策略浅析手机和电视的互动:浅析电视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手机媒体的现状及盈利模式手机操作系统盈利模式探究浅谈手机微博的盈利模式论日本手机报纸的盈利模式手机平台SnS的传播特点和盈利模式研究《广州日报手机报》广告嵌套与盈利模式探究国内手机阅读服务盈利模式的调查与分析手机报运营现状及盈利模式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彩信手机报盈利模式现状及前景展望空中网被诉侵权手机游戏盈利模式待探索浅析手机电视的盈利模式手机行业颠覆昔日盈利模式 出货量与利润倒挂引发深思独立科技媒体盈利模式问题研究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探析地方媒体的网站盈利模式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湖北日报)

【链接】

统计显示,腾讯产品和服务多达305款,涵盖从通信、社交、游戏、新闻、购物、支付、金融、安全、搜索、生活服务等领域。几乎无一例外,这些应用均可平滑移动应用到手机上。

移动客户端冲突的核心会是对用户的争夺。最关注的指标是用户数,和由此带来的无线订单占比。手机是比pC桌面更残酷的竞争平台。丰富的内容和低廉的价格,将会成为无线产品存活的关键因素。

截至2013年底,腾讯覆盖的用户数如下:QQ累计用户数20.44亿、微信6.5亿、QQ邮箱2.74亿、Qzone6.26亿空间用户、腾讯微博2.2亿、腾讯新闻客户端1.5亿[1]。腾讯的累计用户数,已经超越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之和,成为当今中国顶尖级的大众媒体。这其中,相当比例的用户是移动终端用户,如微信用户和腾讯新闻客户端用户累计已达8亿。

吸引并掌握了巨大的客户资源,人气旺,是企业能够盈利的关键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腾讯在后台做了许多默默无闻、价值十足的工作。比如,好友生日提前提醒等等。这些极具人性化的服务,增加了用户黏性,积累了人气,为大数据业务开发积累了素材,最终成功转化为商业价值。

据互联网研究机构速途研究院统计,腾讯2004年上市,年营收仅为11.435亿元,2009年收入首破百亿级,达到124.4亿元。2012年438.937亿元。2013年604.37亿元。近两年利润率仍超过50%以上。随着微信及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强劲表现,腾讯营收破千亿元大关指日可待。

腾讯成国内主流互联网企业最高市值公司,市值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超过中国移动美股市值的2倍还多,超过了百度、网易、新浪等数十家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的总和。

那么,支持腾讯高速增长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腾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2013年,我们持续拥抱移动互联网和开启移动商业化机会的同时,实现了收入和盈利的持续增长。我们将旗舰产品QQ从pC转为以智能手机体验为主的服务;同时,通过智能手机游戏、公众账号和微信支付等举措,巩固了微信和weChat的市场领先地位,使其从一款通信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

一、主导游戏产业

在游戏产业上,腾讯可谓用心良苦。不仅自主开发网游、手游,还有自己的游戏平台,国内外游戏。目前,腾讯自主研发或的游戏,多达数十种。这些游戏不仅可前置广告,内插广告,更重要的在于,小游戏可直接销售,大游戏可出售武器装备等配件。

据统计,腾讯2012年的网游营收高达228.489亿元,其收入甚至超过了位列排行榜二至十位的九家公司总和,在其总收入中占具极为重要的比重,达到52.06%。

2013年7月25日,百度了《2012-2013年游戏行业白皮书》,称十大游戏厂商的品牌排名中,腾讯一家独大,占据58%的市场关注度。

在快速发展的手机游戏市场,腾讯在手机QQ及微信上推出游戏中心,包括一系列自主开发及第三方智能手机游戏。

腾讯移动游戏平台的《天天酷跑》《》游戏月收入均已过亿元,成为国内两款月收入破亿的移动游戏。据了解,《天天酷跑》游戏2013年9月16日上线,当天登上了苹果appStore畅销榜首位。

凭借手机QQ及微信提供的广泛用户群及社交网络效应,这些游戏于2013年第四季度获得超过6.00亿元的收入贡献,占总收入比重达3.5%。

同时,腾讯移动游戏平台上线的四款产品,在appstore里均排在前列。从2013年开始,腾讯便表示推出移动游戏平台,并沿袭pC端路线,保持开放。

2013年度,凭借提升用户体验及丰富如游戏中心等服务,腾讯的QQ手机用户群显著扩大。

腾讯表示,将继续丰富在pC及移动终端的游戏组合。此后,仍将不断提升移动分销平台的实力,以支持手机游戏的快速发展。

马化腾还表示,将通过应用程序分发和o2o服务进一步提升在移动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将投资于长远发展的领域,如在线视频、在线支付和weChat国际化的拓展,并深化与主要战略伙伴的融合。

二、发行Q币,低成本使用资源

Q币是腾讯推出的一种虚拟货币,可以在腾讯线上线下统一支付的虚拟货币(1Q币=1元),通过购买Q币卡、电话充值、银行卡充值等方式获得。Q币可以用来支付QQ的所有服务,还可以购买QQ游戏中的道具。

腾讯到底发行了多少Q币,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谜。对腾讯而言,Q币是一种可以随意发行的虚拟货币,不存在什么成本。

按照腾讯规定,Q币是单向流动的。用户一旦充值便无法再将Q币兑换回人民币,腾讯一直强调Q币与现实货币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就是它的单向流通性,即只能用人民币购买Q币,而Q币却无法兑换成人民币。于是用户花掉Q币的速度以及是否愿意持续使用Q币,都决定着腾讯的生存状况。因此腾讯面临的难题只是:在众多项目中先复制哪个产品能赚更多的钱,以及如何把他们与Q币设计在一起,好让人们付费。

最典型的例子是QQ空间。根据腾讯官方数字,截至2012年6月,QQ空间分给开发者的分成已突破10亿元,其中主要营收手段来自红钻、黄钻、绿钻。如喜爱音乐的人,支付10元的包月费,可享受95折的优惠,将音乐流量稳定在192kb――320kb之间。

紧紧抓住技术升级机遇,发现新的商机,低成本乃至无成本使用无线网络资源。基于ott技术的微信,以其微弱的流量,几乎不占用三大运营商的流量通道。手机用户随时打开手机,微信都会提示有朋友要加,微信迅速发展,数量上取代微博,可以说直接导致了运营商微博内容流量的下降。这种个人单次的看似不起眼的微信息流,累加起来,再乘以6.5亿倍,实际上每天汇集的都是海量数据。

就腾讯新闻、腾讯视频而言,绝大多数内容为免费整合或廉价获取其他内容服务商内容,经过其简单包装,成为其招徕顾客的有手段。

三、建立网盟争夺用户

使用QQ的手机用户,不少可以在其手机屏上找到腾讯新闻、腾讯视频、微信、QQ邮箱等应用软件。可以肯定的是,许多软件并不是用户下载而来,而是手机自带。观察发现,在手机平台上,争夺用户的行为经常发生。而建立网络联盟,是争夺用户的一种有效果手段。

2013年9月,腾讯宣布就搜索业务与搜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据此,腾讯投资搜狗并将腾讯的搜搜的搜索相关业务及其他相关资产与搜狗合并。

2014年3月,腾讯宣布就电子商务业务与京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据此,腾讯投资京东并将腾讯的相关电子商务业务与京东合并。这是典型的跨界合并行为。

根据与京东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腾讯已将B2C平台QQ网购及C2C平台拍拍网的交易平台业务、物流人员及资产,以及易迅的少数权益转让予京东,而京东拥有于日后收购腾讯于易迅的剩余权益的认购期权。腾讯将向京东提供手机QQ客户端和微信的一级入口位置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支持,以协助京东在实物电商领域的发展。双方还将在在线支付服务方面进行合作,以提升用户的网购体验。

除该两宗涉及向合作伙伴转让部分业务的交易外,腾讯还与包括华南城、大众点评及嘀嘀打车在内的其他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易。与搜狗、京东及其他合作伙伴的战略易使得腾讯在投资者及业务层面密切协作。

腾讯公开的资料显示,2014年将大力深化与战略业务伙伴(如华南城、大众点评、嘀嘀打车、京东及搜狗)的关系,通过腾讯的全平台支持,将战略伙伴的产品及服务提供予广大用户。

据悉,在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早期,移动互联网事业群的前身腾讯无线就帮助QQ、QQ空间、腾讯网等各个产品成功从pC端延展至移动终端,并储备了大量移动互联网人才、技术和经验。

战略升级后,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将更加专注于打造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平台和相关服务,它将成为腾讯移动互联网战略中的支柱。

注释: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7

1.1、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文娱产业步入高速增长的新时期。艺人经纪公司对于中国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2002年10月,《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文化部令第25号)正式实施,第一次允许在公司名称中使用经纪一词。艺人经纪此种全球通行的影视服务,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不可小觑。当今社会,绝大部分艺人无论个人或团体,素人出身或演艺院校毕业均签约于经纪公司或工作室,由专业团队培养、规划其演艺生涯并打理演艺业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如影视剧出演、舞台活动演出、唱片/单曲打造、节目主持、时尚走秀、广告代言、公益活动等等。

国泰君安在报告中表示,在经济放缓所引发的口红效应下,由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新世代年轻人的娱乐消费偏好,未来高水准的全能型艺人在国内将供不应求,预计到2020年,内地艺人经纪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0%左右[1]。但与此同时,一方面,艺人市场青黄不接、艺人同质化严重、艺人与经纪公司纠纷等现象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艺人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资本与媒介的策划包装下,艺人越来越呈现出商业产品与媒介品牌的特性。由此可见,如何运营、维护好艺人这一特殊产品,成为亟需切入研究的问题。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第一,挖掘艺人特殊属性,明确经纪公司艺人定位。目前娱乐消费市场上存在的艺人同质化严重、艺人转型失败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经纪公司对艺人特性的认知不够深入。本文把艺人视为一般商品和特殊媒介产品的结合,并分析其偶像特质,对艺人经纪公司培养与打造艺人、深入挖掘艺人潜质并进行市场定位及营销包装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为艺人经纪的具体运营提出针对性策略,促进艺人经纪行业良性发展。根据艺人经纪的人文性特质,分析艺人产品的生产策略;根据艺人经纪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型,分析其市场管理策略;根据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品牌性,分析艺人经纪的品牌传播策略。

1.2.2、研究意义。

1.2.2.1、理论意义。

第一,本文综合运用跨学科分析,研究视角另辟蹊径,独具学理价值。在以往,艺人仅被视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从文学、戏剧学角度来研究,而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理论进行交叉分析,把艺人作为特殊的人、商品及媒介产品来思考,总结出艺人身份的多重属性,并通过挖掘艺人经纪的相应特性从而得出艺人经纪运营策略。此研究切入点独具新意,弥补了学术空缺;研究思路层层深入,具有理论深意。

第二,本文全篇论点与论据均紧贴时代,为现有艺人经纪理论提供及时的学理补充。由于社会及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艺人多重属性也越来越突出。而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过于陈旧,现有的研究又流于案例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逻辑。本文应恰好能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增添时代感并提供学理补充。

1.2.2.2、实际意义。

本文所有案例及论证分析都基于实际、紧贴时代脉搏,故所得出的策略建议对企业、市场及社会良好可持续发展具备启示作用。从企业角度来看,据业界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国内会出现至少3-5家市值200亿量级的专门型艺人经纪类的上市公司。随着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陆续推出泛娱乐战略、大文娱计划,华谊、光线等传统大型民营影视集团依旧坚守,艺人领域作为核心资源,即将成为必争战场。在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艺人经纪的运营与管理,将成为企业杀出红海的制胜法宝。从市场角度来看,泛娱乐势不可挡,资本不断涌入,给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市场规制及行业规范的出台、对中国艺人经纪产业的合理引导势在必行。从社会角度来看,在新媒体语境下,艺人属性又产生许多新的变化,本文从新的角度去及时把握、分析变化,以期对中国文娱市场发展产生良好积极作用。

1.3、文献综述。

根据作者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的结果,艺人经纪的相关着作存在不多,尚未形成成熟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艺人经纪的概念还未有明确定义,因其属于文化经纪范畴,主要服务对象是艺人,由此笔者参照文化经纪的概念,把艺人经纪定义为:在文娱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居间、等)并收取佣金的行为,业务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影视剧出演、舞台活动演出、广告代言等。另外,针对明星、艺人、偶像、演员四个易混淆的概念,笔者参照较为成熟的日本娱乐圈的划分标准,作以下说明:明星更多时候是指代一种属性,演员、偶像、歌手、主持人有了名气的都可统称为明星,我们甚至还讲政界明星、体育明星等等;艺人指代一种职业,演员和偶像是艺人职业下依据工作内容细分的小职业。本文选取的艺人的研究范畴即广义上的娱乐工作者,包括且不限于演员、歌手等。

1.3.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艺人经纪产业起步较晚,相关学术着作也存在不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尚未形成专着。关于艺人经纪的概述可在文化经纪的相关专着里略见一二,如:颜海、彭桂芳、蒋冬青主编的《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只在文化经纪职界一章中提到演艺经纪人,略述了演艺经纪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专业素质要求、认证制度、自律与行业管理。其他相关专着还有胡晓明、肖春晔编着的《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何衡主编的《经纪原理与实务》、蔡正鹤主编的《文化经纪人培训教程》、肖学文主编的《经纪人与文化市场》。笔者在中国知网及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上以艺人、明星及经纪等关键词进行交叉搜索,发现与艺人经纪相关的电子期刊共达29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模式、艺人经纪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艺人营销推广策略、经纪人制及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

第一,关于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模式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的最优模式。贺朦的硕士论文《中国演艺经纪产业盈利模式研究》探讨了演艺经纪产业商业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并详细剖析经纪公司和经纪个体的盈利模式。文章认为,目前我国演艺经纪公司盈利模式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运行机制不成熟;相应利润屏障未建立;完整产业链未形成,盈利模式单一[2]。邱乐乐的《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整合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提出艺人经纪是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业务之一,可与电影、电视剧业务协同发展。这有利于集团在价值链条上进行资源的配置优化、提高利用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李扬眉的《国内外艺人经纪业运作模式比较及探讨》对日韩、欧美、香港的艺人经纪模式进行了特点分析与比较,归纳出成熟艺人经纪行业的共同特点:产业链式运营,集团化背景;专业化程度较高;执业环境规范,行业法规完善。袁玥(2010年)详细剖析美国娱乐经纪业四巨头,以中介视角切入,分析美国娱乐经纪公司的商业模式。在美国,由于娱乐业内的反垄断传统,经纪公司的独立性与中介性更为显着。陶陶的《浅析韩国娱乐经纪公司商业化运作模式以韩国S.m.enteRtainment公司为例》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从前期准备、产品制作、产品营销、后期盈利四个阶段探讨以S.m.为代表的韩国娱乐经纪公司商业运作模式特点,通过对韩国流行文化商业化的分析,得出对中国经纪公司的启示。

第二,关于艺人经纪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

关于此方向的研究,学者们大多采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公司内部运营。王杉的《影视经纪公司运营模式研究》引入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论,勾画出影视经纪公司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并分析其核心竞争力来源。文章把经纪公司的网络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纯经纪模式、联盟模式、一体化模式[3]。杨德玲发表的《明星制造: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以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依据,认为明星产品的制造和价值创造契合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从市场导入、成长、成熟到衰退。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明星四层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并为经纪公司有效维护与延长明星生命周期提出合理建议。崇袁的《娱乐经纪公司的品牌经营研究以S.m.entertainment为例》从品牌角度入手,结合韩国娱乐经纪公司S.m.entertainment的成功经验,提出打造娱乐经纪公司形象标签的重要性。文章认为娱乐经纪公司的经营不应止步于内容制造,应从艺人主导转向经纪公司品牌主导,实现品牌化经营转型。

第三,关于艺人营销推广策略的研究。

国内的明星包装及艺人推广策略还未形成成熟体系,学者们大多运用对比分析法,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给予内地艺人营销以启示。胡小奇的《中国内地明星包装与推广系统研究》旨在探索出一个适合当代中国大陆的中国明星包装与推广系统。文章基于内地明星包装推广现状,运用案例分析法、中外对比法,通过剖析喜天影视传媒实例及欧美明星制范式等研究明星的包装与推广系统。陈耀竹、胡如虹的《台湾经纪公司评选新艺人之研究》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在模糊环境下为台湾经纪公司构建了一套评选新艺人的模式。谢一冰(2012年)运用案例分析法、中外对比法,通过对华谊兄弟的明星运作模式的剖析,探究适合我国电影产业的明星制体系。

第四,关于经纪人制及法律法规建设的研究。

此方面研究大多来自于法律方向的相关学者,专业性较高。张建凤(2010年)通过分析美国创新艺人经纪公司成功经验,探索美国明星经纪人制度及其成功之处,对比我国的明星经纪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对完善我国明星经纪人制度的几点启示,如建立明星经纪人的培养与审核机制、加强明星经纪人法规建设等。唐燕蕾(2008年)通过剖析我国内地现阶段的明星经纪人制,归纳出现存问题:经纪团队专业人才及职业素质的欠缺;行业协会或其他自律组织的缺位;经纪人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文章针对问题,提出了经纪人素质建设、自律组织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于涛的《我国演艺经纪制度法律研究》从法律角度入手,对演艺经纪合同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如经纪合同的性质、生效要件、双方权利义务、解除方式等。文章针对演艺经纪合同中分成比例及合作期限不合理、双方权利及义务不对等等诸多乱象给出了对应指导意见:针对演艺纠纷的司法解释的出台、经纪合同的备案审查等等。

除此之外,笔者还搜索到一些实例调研及访谈整理,虽学术水平不高,但却存在不小的实际意义。赵宁宇、杨紫苏等人的《中国演艺经纪公司调研报告》通过对中视影业、拾捌文化、上海唐人、光线传媒、君为天美、唐德凤凰、荣信达、金英马、小马奔腾、华谊兄弟的实例研究,分析中国演艺经纪公司和演艺经纪人制度的积极意义及负面影响,并提出战略展望。李小虫的《纵论经纪解析韩流与韩国DR公司中国艺人部经理沈凌对话》提出经济活动是一种市场活动,经纪活动中,需要把艺人身上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的特点放大推广,进行市场化包装。张琛的《演艺经纪:

从个人价值到品牌价值》立足蒲剑教授与黄晓明工作室Ceo黄斌的访谈。文章提出:品牌意识是演艺经纪业的基石;输出主流价值观是品牌运营的关键;人才储备是经纪团队成长的原动力。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于艺人经纪的研究积极性很高,一些领域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总体创新性不够;对艺人经纪公司的运营模式研究多停留于表面,并未挖掘其产业特性形成深入研究。

1.3.2、国外研究现状。

与中国学者对于艺人经纪产业的学术探究相比,以西方学者为代表的国外研究相对较早,但时至今日,还并未形成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系统性权威论着。当然,国外对艺人经纪产业的探究更加成熟与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深入性研究可为中国内地的艺人经纪产业提供理论补充及借鉴。外国学者关于艺人经纪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经纪人制度的研究。

从笔者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学者集中于对经纪人制度进行研究,他们大多以法律视角出发,分析艺人、经纪人、经理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探讨经纪人制度的发展完善。欧美等国的演艺经纪人又称为明星人,即在好莱坞,经纪人(明星人)担任着演员(明星)与制片人之间的桥梁作用。Slater.R.在其着作《好莱坞首席明星人》中,对头号经纪人michaelovitz及其领导下的Creativeartistsagency(创新艺人经纪公司)做了深入分析及挖掘。在这之后,国内学者王贤清、万山对此着作进一步归纳整理,更系统的研究Caa模式及其发展,形成着作《好莱坞操盘手》。KohSiok和tianwilson研究经纪人、经理人与艺人间权利的约束与制衡,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过程中的博弈与冲突。此外,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Janetwasko的学术巨着《HowHollywoodworks》对好莱坞电影产业下的经纪人制度进行深入剖析。2015年JLordelinfont在《Vniversitas》上发表的的学位论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演员及歌手的经纪合同为案例分析了相关法律制度。

第二,关于艺人经纪产业盈利模式的研究。

此方面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可零散见于一些经典的经济学专着中。关于盈利模式,国外的学术思想根源来自美国学者adrianJ.Slywotzky的《theprofitZone:HowStrategicBusinessDesignwillLeadYou》,他提出利润区来自盈利要素间的匹配度,盈利模式即要素间的组合和匹配模式。奥地利经济学家Kirzner从市场信息的角度对产业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Kirzner认为企业家本质上是一种经纪人,他们担任着市场缔造者的职能,善于感知市场、捕捉机会、实现盈利。

第三,关于艺人经纪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

目前涉及到艺人经纪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学者们多以某一艺人经纪公司或某一演艺行业出发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成果足够深入却不够系统。美国西北大学营销学教授philipKotler和艺术管理教育家ScheffJoanne的着作《Strategiesformarketing:theperformingarts》探究了演艺产业的市场发展和营销管理策略。美国中田纳西州州立大学教授GeoffreyHull在其着作《theRecordingindustry》中将音像产业的发展置于经济及历史语境下阐释,对其战略运作、生产营销等做了细致剖析,总结出一套美国娱乐业的运营发展规律。此外还有《newDevelopmentsforJaudreyellisoninternationalartistsmanagement》进行Jaudreyellison的案例分析,研究经纪公司的内部运作管理。

第四,关于艺人经纪公司具体业务的研究。

此方面研究多为明星包装系统、艺人推广策略的分析阐释,实际应用价值较高,但学理性不够充分。陈江燕编译的《欧美:明星是这样经纪的》对美式明星经纪体系进行了关键词阐释及案例分析,文中阐释了包装、明星制、优胜劣汰等相关概念。通过对好莱坞演员及歌坛明星如玛丽莲梦露、猫王等的经典案例剖析,总结出偶像本人是否存在并不重要,其形象的生命力有多强才是最重要的的结论。

文中创造性的提出商业化社会包装概念,阐述明星包装的重要意义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这种本不应存在的虚幻弥补了处于无尽信息与人际沟通之间的真空地带,化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虚幻而华丽的包装使明星走向神坛,吸引大众目光并成为平凡现实生活的最佳代言人[4]。

综合上述,国外学界对于艺人经纪的研究范围更聚焦、研究内容更前沿。但与此同时,艺人经纪独立的理论基础尚未形成,且研究领域过于聚焦,宏观视野稍显不足。艺人、经纪人与经理人个体关系的特性并不能体现产业整体的运作规律;具体业务的探究也无法解释艺人经纪模式的形成、运营策略的发展。

目前来看,尽管国内外学者积极性很高,艺人经纪产业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整体看来,理论深度及宏观视野仍显不足。经济全球化带动的文娱产业交流碰撞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外学者们还需进一步探究,互相学习借鉴,共同促进艺人经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4、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交叉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收集有关艺人经纪内容的相关专着、期刊论文等相关文献;在对文献信息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交叉研究法: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大众消费心理等相关理论对艺人及艺人经纪特性做出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法:在部分章节的研究中,通过对我国艺人经纪公司运营管理模式与韩国、日本、美国等的对比,分析运营管理手段的优缺点,为内地艺人经纪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专家访谈法:通过与艺人经纪从业人员的访谈,了解艺人经纪行业前沿动态,保证数据真实性,验证资料准确性。

1.4.2、研究内容。

本文正文研究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内地艺人经纪的实践分析:首先,笔者综合考虑我国法律法规、宏观政策的变化及行业内大事件,梳理出我国艺人经纪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归纳各时期特点:20世纪80年代到1994年的艺人经纪雏形时期;1995-2004十年间的传统艺人经纪时期;2005年至今的艺人经纪再探索时期。其次,笔者针对艺人经纪产业现状梳理出六个发展困境,如专业化程度不够、传播渠道不便、利益分配不平衡等。

第二部分,基于艺人属性的艺人经纪特性理论分析:第一节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进行跨学科分析,对艺人的三重属性进行归纳界定。首先,是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和观照对象的艺人。笔者从物质、精神、技能三个层面来分析解读,包括艺人的外貌审美审异、人品道德等榜样对照、艺术表现再现水平。其次,是作为商业产品的艺人,他们拥有一般商品的四个特性:符合观众的消费口味与需求;可以规模化、模式化生产与再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上交换价值;通过消费实现价值。最后是作为媒介产品的艺人。媒介产品具有四种功能,即监视环境功能、协调关系功能、传递遗产功能、提供娱乐功能[5]。作为媒介产品的艺人更多功能体现在娱乐产品及其服务上。这种娱乐功能的实现,一方面以媒介加以传播的样式得以呈现,另一方面以影视产品创作得以实现。作为信息源的艺人:携带当下大众文化的讯息,体现社会性;作为传播主体媒介公司产品的艺人: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加以策划、包装、生产,体现商业性;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艺人:要经历符号化编码、解码过程;作为媒介受众接收、读解的艺人:既有影视产品议程规定的客观性,也有被观众主体各自读解的主观性。第二节运用所得出的艺人特性分析艺人经纪三重特性。一是经纪公司以人为产品的人文性;二是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的双效益性;三是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品牌性。

第三部分,把所得出的艺人特性及艺人经纪特性应用于艺人经纪运营策略中,从产品生产策略、市场管理策略、品牌传播策略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最后结论。

1.5、研究特色及创新。

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三:

第一,本文结合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进行跨学科分析,把艺人当作特殊的媒介产品来思考,得出艺人经纪的独特属性。再根据艺人特性及艺人经纪的特性,得出艺人经纪运营管理的对应策略。整体研究思路如层层剥笋,逐渐深入。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8

【关键词】新媒体;商业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一、博弈之下,纸媒商业模式基因重组

对于报业而言,多年来的商业模式一直依靠“发行”和“广告”这两条腿走路。但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诞生后,纸媒唯一的核心优势――内容,受到了严重冲击。由于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的单一,让纸媒在发行量已经触顶的现实下,面临着广告经营雪上加霜的困境。在种种因素促使下,传统纸媒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全球报业对于数字化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并在业内掀起了一股热潮。

从目前报业与新媒体的博弈进程来看,报业进行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绝不是要取代传统报纸,也不是将报纸的原创内容移植到互联网上占领舆论阵地,其核心则是在纸媒优质内容基础上,通过多次利用和多元开发对原有盈利模式进行拓展,从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换言之,纸媒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否很好地利用数字化深度开发技术,让纸媒原创内容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服务获得多次销售的机会,从而实现传统报业商业模式的基因重组。

(一)“付费墙”的利与弊

美国及欧洲报业最早进行了数字化盈利的探索,1995年1月22日纽约时报推出网站是其代表性事件。但数字化真正进展则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最权威的发行量统计单位美国报纸发行稽核局(aBC)从2010年10月起改变了其发行量计算方式,将报纸的印刷版和数字版订阅合计发行量,

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也让人们享受到了免费的“新闻大餐”,但对报社而言,却意味着印刷版订户和广告收入的下降。为此,越来越多的报纸通过网络或移动媒体开始向读者竖起“付费墙”(paywalls)。1997年1月,华尔街日报网站设立付费墙,成为美国主流大报网站在内容收费方面的先驱,并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赢得20多万订户。默多克也于2009年5月12日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

由此可以看出,改变原先内容免费的战略,通过对内容收费并让其产生效益,已经成为许多报纸不约而同的选择。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付费墙”并非是所有纸媒的救命稻草,从目前看来,效果有好有坏,不少报纸在收费后流量大减、广告额下降,被迫恢复免费的案例也不在少数。2005年9月,纽约时报网站首次没立付费墙.然而却带来了网站访问量大幅下降,对当时主要依靠广告盈利的报纸网站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存2007年9月该网站暂停了对绝大部分内容的收费。

通过梳理全球报业在新型商业模式上的探索,可以看到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之中,几乎所有最大型报业集团都在建设付费墙之列,而且它们也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一种可进可退的收费方式,以便必要时回到原有免费形式或进行必要调整。

(二)延伸价值链条,提供资讯服务

不少纸媒开始寻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型商业盈利模式。由于纸媒在经过多年累积后拥有庞大的原创内容资源,因此,将所有资源重新整合,在新型移动终端上,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或是提供及时、有效的资汛内容服务成为一种新型的盈利模式。

2002年开始,日本读卖新闻就和出版印刷株式会社合作推出了“读卖pDa”业务,向无线局域网pDa用户提供24小时的新闻服务,这项业务的收费为每月600日元。另外读卖新闻还和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一起与奥林巴斯合作推出“H-Studio”,向手机用户传送各大报纸新闻的语音版。这成为早期纸媒通过延伸价值链条,创新盈利模式的经典案例。

我国的纸媒也开始了以资讯服务为核心,对新型盈利模式进行探索。如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南方都市报在ipad上推出“广州亚运指南”客户端。结合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为用户提供亚运赛程、参观、赛事资讯,还有亚运场馆周边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信息。根据动态位置调用GpS路线导航,有查询电话拨打,同时具备中、英、韩、日四种语言。这款资讯服务类应用在ipad上收费1.99美元。在苹果商店上架不到一周,跃升体育收费类销售榜第一位,成为南方都市报第一个实现收费的产品。

(三)分羹新媒体广告市场

新媒体广告颠覆了报纸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报纸广告份额不断被蚕食鲸吞。在此背景下,纸媒开始打响自卫反击战。纸媒可以学习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专业细分的网络信息平台,极力促成分类广告向网络平台的转移,或通过网络的二次传播提供增值服务,稳定客户资源,创新盈利模式。

在新媒体这一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用户通过超链接、搜索等穿梭于各大网站、各种服务和应用中。而互联网广告投放强调利用cookie等技术建立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并针对目标受众进行跨媒体的、跨网络平台的跟踪性的、精准的整合营销。这种跨网络平台的互联网广告投放模式是与传统报业相对封闭式的广告营销完全不同的。

因此,报业流失的印刷广告大部分并未转投报业控制的新闻网站,而转向了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目前,部分美国报纸已经开始与顶尖级的互联网企业、广告网络公司展开合作,如纽约时报与GooGLe公司合作进行网上广告经营活动。但是,这种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受众的报业数字营销才刚刚起步,数字化报业是否能在互联网整合营销平台中分得一杯羹,仍是一个未知数。

(四)基于数据挖掘的盈利模式

在分析纸媒广告收益时,不免要涉及到“二次售卖理论”。报纸的二次售卖指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于读者数据的处理和重视将推动传统纸媒的巨大变革。而这正是报纸的软肋。读者是谁,在哪里,有何需求,是否变化,怎样变化,变化的过程、趋势等此类问题,基本上凭借一种定性式的估计。但现在,人类社会已从信息时代进入数字时代,并向智能化时代迈进,对纸媒传统的盈利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一些高端报纸或者专业化明确的报纸,比如金融财经类报纸,在确保一定读者数量的前提下,更需要强调的是读者的质量和边界感。因此,纸媒需要对自有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通过数据库技术锁定核心读者,对行业或区域综合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建立起分级管理使用的强大专业化数据库,可以大大提升报纸的营销能力。

而美国媒体研究机构peJ也发现,2011年中,半数以上的报纸都开始做起数据生意,如根据报纸自身多年的数据积累,开办咨询业务,为商家、个人用户等提供网上咨询服务。盈利虽然不多,但是报纸能够借此成功盈利的比例却很高。

因此,要想通过数据库进行盈利,笔者认为纸媒首先需要构建读者数据库,要掌握详细真实的读者信息,并对行业或区域综合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建立起强大且专业化的读者数据库。利用品牌影响,报业机构在向社会提供专业数据库销售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读者共享数据资源,为其提供无偿服务。

其次,运用数据库技术,可以按照地区、收入、职务、年龄等条件,分类挑选需要的目标群体,对于广告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例如,杭州19楼正是通过深度挖掘数据库资源,对所有用户通过年龄和需求这两个维度进行细分,让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效果更加精准,无论是对广告公司还是广告主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最后,在深度挖掘数据的基础上,纸媒可以对核心信息资源适当收费,以此聚合出庞大的数据库使用人群和数据平台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读者数据库,锁定核心读者,实现报纸的经营、广告商的诉求与读者偏好的三环重合。可以说,读者数据库是纸媒实现数字化盈利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完备的读者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基于传统的报纸发行、广告,提高报纸精准发行率和广告有效达剑率;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读者人群,准确设计数字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项目,吸纳高粘度用户;还可以与其他行业如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机构展开信息资源合作,实现数字化背景下的精准营销,从而带来更多的利润。

但是,对于报纸来说,要想依托数据而实现真正盈利,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面对:首先,纸媒需要整合各种渠道,为读者随时订报提供便利,提供全方位的订阅模式。其次,要解决数据挖掘的精准度问题,将订阅者信息进行细分,通过打标签的方式使数据库在构成和使用上更为方便,这对数据挖掘者有很高的要求,因为需要整合各种技术平台、数据平台,以及广告公司与广告主的需求。虽然面临两大障碍,但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盈利模式一但建立,除了广告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具备提供更细分的增值服务内容。因此,对于纸媒而言,这条路是一条金光大道,只是有待于更好地挖掘和探索。

二、商业模式创新,悲观与乐观的争论

传统媒体的广告垄断地位已被新媒体打破,而广告主在做预算以及购买时,也更加注重多种媒介形式的组合,以此谋求传播效果最大化。而数字化是否能够拯救目前报业经营危机,最终还是要看其带来的利润是否能够弥补纸媒传统收入的不断下跌。

虽然学界对纸媒新型商业模式有不少悲观论调,如建议报纸向非营利或者低盈利的公共机构转型,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应当将焦点放到如何促进纸媒数字化带来更多利润上。美国新闻研究所在关于报业转型的大型报告《下一代报业:转型的蓝图》认为,大部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都只是“用新技术复制旧产品”,忽视了“非媒体消费者”的需求和“媒体消费者”的不断增长的新需求。报业必须采用新技术,增加互动功能、搜索功能、可扩展功能、可定制功能等,掌握数据库、网民交流、网上社区.-三种新的基础建构能力,生产“新闻之外的内容”来吸引受众。

虽然全球报业涌现出了不少新型的商业模式,但在最关键的、最深层的数字营销层面尚未突破。目前看来,无论新旧商业模式,广告始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受众付费阅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美国皮尤数据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等新兴媒体出现后,直接通过报纸等阅读新闻的受众数量在降低,但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获取新闻的人数却在上涨。而这类新媒体凭借新监测体系使得广告商对广告投放的精准度、收益更加关注,这也成为付费报纸发展的方向。但确定收费内容一定要慎重,要能准确判断哪些内容对核心受众来说最具价值,然后才能收费。读者细分也至关重要,既要划定核心读者,又不能将收费人群扩大化,流失潜在读者。

其次,对于传统展示广告来说,网络并非理想的传播环境。但网络也有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比如通过强大的数据库建设,能够使广告受众定位更加精准,内容高度对象化。与此同时,广告受众还能够一定限度地自主选择广告内容,有利于减低对广告的抵触。

综上所述,对于传统纸媒而言,在激烈的内容同质化竞争的今天,必须要提高信息质量、突出报纸特色、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打造不可替代的品牌才能够克服整个报业衰退期中的收费困境,寻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而在新型商业模式探索中,也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路线和良性现金流,才能熬过这场没有硝烟的内容大战。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9

大数据对传媒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实,不仅传媒行业会受到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大数据也对传媒学术研究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就大数据对传媒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总体而言,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研究偏重于现象描述和情况介绍,对大数据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挑战和学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却较少。基于此,本文以传媒经济研究为对象,考察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挑战,为大数据背景下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提供行动路线图。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挑战

传媒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来自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有学者认为,大数据在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经济学形成了冲击,由此提出大数据经济学(BigDataeconomics)概念,认为应该运用大数据思想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深化研究。在传媒经济学研究方面,大数据在研究范式、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都会对既有研究产生冲击,传媒经济学研究面临着理论创新的挑战。

1.研究范式

按照库恩的界定,范式是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共同认可的一整套前提假设,是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传媒经济学基本遵循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在制定每一项决策时都会严格按照成本收益比进行考量和计算。但批评者指出,完全理性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现实中,一方面,搜索信息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另一方面,人们缺乏分析和处理巨量信息的工具和方法。因此,人们只会搜索有限信息,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这就是有限理性假设。

有限理性假设比完全理性假设更加接近现实,但这两种假设有着共同的前提,即个体对信息的搜索和处理需要巨大的成本。因而,决定采用完全理性假设还是有限理性假设时,主要是比较获取信息的成本和从信息中得到的收益:当信息收益大于信息成本时,继续搜寻信息,逼近完全理性假设;当信息成本等于或大于信息收益时,停止信息搜索,按照有限理性假设采取决策。

在大数据环境下,理性假设的前提遇到了挑战,大数据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受众搜索信息的成本,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并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信息的收益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这使得有限理性范式失去了解释力。同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使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形态和交易形式,如以分享、合作为主题的维基百科、开放源代码、网络共享等,这些新的组织形式无法用理性范式进行解释,如果从理性的角度计算成本收益关系,那么人们没有动力进行网络分享与合作。然而,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常见。这些大数据时代的新现象很难用理性范式进行解释,我们需要用新的传媒经济学研究范式解释这些行为和现象。

2.研究理论

在研究理论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经济研究不仅需要经济学理论,也需要社会学理论、网络科学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个体脱离了所属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研究者忽视了社会关系、人际传播、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脱离个体所镶嵌的社会情境因素来考察个体,犯了“低度社会化”的错误。在传媒经济理论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都是黑箱,我们不知道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如何做出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哪些因素产生影响、如何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处在黑箱中。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研究者可以借助于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把个体纳入到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境中,考察个体镶嵌其中的社会关系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研究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揭开人们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的黑箱,从而发展出能够揭示传媒经济行为一般规律的理论。

3.研究工具和方法

传媒经济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内容分析、假设检验、实验研究等,尽管这些方法有其优点,但它们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传统方法都无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在大数据面前,这些传统方法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以抽样调查方法来说,在大数据来临之前,受制于研究条件和数据可得性,研究者只能对有限的数据进行抽样,通过对有限样本的分析推断总体的状况。抽样分析的前提是所抽取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但在研究中很难使样本能够完全代表总体,样本与总体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抽样调查的价值也因此打折扣。在大数据时代,可以直接对总体数据进行分析,而无需通过抽样调查来估计总体状况。同样,内容分析法也是基于抽样分析,通过抽取样本对媒介内容进行研究。实验法也是对少数受试者施加试验刺激,通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实验刺激产生的效果。这些传统方法都是小数据时代处理信息所采用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大数据环境,大数据需要学者设计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4.研究对象

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对象是个体的企业、家庭或个人,研究者通过对单个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消费等行为的分析,考察影响他们决策的各种因素。在传媒经济学研究中,媒体、受众也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这种研究有两方面缺陷,一是个体的消费行为始终处在黑箱中,我们不知道个体是如何做出消费行为决策的。二是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从对个体的研究中获知关于总体的状况,而总体状况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大数据可以在这两方面做出改进,首先,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研究者可以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消费行为进行准确的追踪分析,掌握受众在每时每刻的媒介接触和消费行为。另外,大数据可以使研究者获知受众整体的媒介接触和消费情况,进而对受众的媒介接触和消费趋势做出预测。

5.研究主体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者也提出了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研究者需要对大数据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认识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深远影响,学会从大数据的研究范式出发思考问题。另外,研究者也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学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传媒经济学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跨学科的学术合作与学术交流也变得更加重要,任何单一学科的视角和方法都难以对大数据环境下的传媒经济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只有从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视角进行跨学科考察,才能对大数据环境下的传媒经济问题做出深入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的创新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学研究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下,传媒经济研究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1.受众行为分析

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始终是传媒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小数据时代,很难准确全面地了解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无论是传统的入户调查,还是受众的自我报告,都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样本量太小,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推广性;二是受众在接受调查时经常会给出有偏向的答案,由于第三者效应的存在,受众总会有美化自身行为的可能性。这使得对受众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的研究变得非常困难。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进行实时分析,比如受众在网络上点击了哪些页面、停留了多长时间、链接到哪些网站、购买了什么商品、发表了怎样的评论等信息都可以被后台服务器保留,通过分析受众的个人接触信息,可以准确把握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特点和模式,进而对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2.市场趋势预测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市场趋势做出准确预测,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Farecast票价预测工具,这个工具通过对近十万亿条机票价格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美国国内航班机票价格,其预测的精准程度达到75%,每位使用该系统的消费者每张机票可节约50美元。

3.广告及营销精准度研究

在小数据时代,广告投放呈现出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形态,广告的投资回报率很低,商品的营销手段也较为粗糙,难以对受众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营销。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每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和商品营销,提高广告和营销的精准度。

比如,亚马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收藏、购买、评论及其他用户的反馈等数据,预测每位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将其推荐给消费者。亚马逊提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亚马逊只会推荐一本书,而这本书就是消费者将要购买的那本书。

4.盈利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媒体的盈利模式也需要做出调整。在读者量不断下滑、广告市场被新兴媒体分流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难以为继。传统媒体必须创新盈利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机会,整合数据资源,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自身的逆转。传媒盈利模式的创新也是传媒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自媒体盈利模式研究篇10

关键词:产业价值链;社会化电子商务;价值链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以微博、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在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交网络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呈现到互联网空间中。其发展经历了从开始的社会化关系的出现,到社会化功能成为基础应用,再到线下的社交需求迁移到线上的过程[1]。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社交网络需要在售卖广告价值的同时拓展它的盈利方式。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面临着竞争压力大,用户对网购缺乏信任以及推广费用增加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络结合形成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既为电子商务平台带来了用户资源及用户社交关系网,又帮助社交网络通过利润分成等价值获取形式拓宽盈收。由此可见,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将会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研究回顾及业务类型

(一)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研究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化电子商务”研究的不是很多,大多数的研究主要从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两个角度分别进行研究。针对社交媒体的研究反映出社交媒体盈利模式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其过于依赖广告收入而忽略其最重要的用户社交资源。刘晓莉[2]认为中国社交网站的盈利模式不完善,虽然可以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关系”网络,但却未能有效地挖掘出这些“关系”背后的商业价值,急需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何青[3]具体研究了人人网的营销模式,指出人人网主要依靠第三方应用软件平台和广告获利而不是根据SnS网站的社交功能来盈利。针对电子商务的文献研究体现在用户对网购的信任程度,以及如何增进这种信任。例如,Steinfield[4]认为将线上和线下进行整合能提高顾客信任。B.Hong[5]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了电子商务市场中顾客信任是由媒介物还是由卖家影响的,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媒介物的信任对态度忠诚和购买意向有显著影响;对于媒介物的信任程度决定了对于卖家的信任和接受的程度。而社交网络正可以作为媒介介入到电子商务中,通过参考更为可信的消费者评价提升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任程度。

在对社会化电子商务进行定义方面,Dennison[6]认为社会化电子商务可以定义将口碑传播运用到电子商务中。Huang与Benyoucef[7]将社会化电子商务定义为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务应用,利用社交媒体和支持社会互动与用户生成内容的web2.0技术以帮助顾客在网上市场与社区中作出决策以获取产品与服务。综上所述,本文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定义,即社会化电子商务将社交网络引入到电子商务的产业价值链中,利用社交网络所具有的用户资源、关系资源和内容资源进行商品和服务的营销,通过建立多维交互式的信息沟通渠道收集用户信息,挖掘用户潜在购买需求,通过基于关系的精准推荐来提升用户对于商家和产品的信任度,最终促进交易的达成。社会化属性的加入使得社会化电子商务在商业目标、顾客联系和系统交叉方面有别于传统电子商务[7]。社会化属性带给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沟通呈现多维交互式的特点。沟通包括了用户之间、用户与电商平台之间、用户通过社交网络间接与线下商家之间的沟通。其二,营销手段的改变。社会化电子商务将会通过多元化的手段(用户注册信息、用户访问的页面、社交网络中的关系信息等)来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针对每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来制定营销方案。这种社会化营销模式相比搜索引擎优化、数据库营销而言更为交互和精准[1]。其三,信息价值提升。社会化属性的加入意味着更多用户参与到互联网活动中,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社交网络内基于用户生成内容和关系资源的信息将为各环节中的主体所共享。信息在社会化电子商务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电子商务及其衍生产业的价值链研究方面,KUo[8]研究了3G移动商务价值链,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了移动商务参与者们现在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以及自身优势,并对移动商务参与者们未来可能担任的角色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吴晓波[9]提出了移动商务价值链的层次模型,并分析了价值链中各层次参与者所提供的功能。李海莉[10]对基于客户价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价值促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在移动商务产业中的核心企业通过价值模块的整合,最终提供给客户具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再由应用层客户支付费用给核心企业产生资金流,核心企业遵守已设定的准则为每一模块分配各自所获得的价值。这些研究选取的角度、采用的方法、研究结果各有差异。但是没有专门针对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也没有重点突出各方的价值关系与价值创造能力。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产业价值链进行研究,并从产业价值创造的角度去探讨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的运作。

(二)社会化电子商务的业务类型

社会化电子商务按照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主导的社会化电子商务、以社交网络为主导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络协同发展的社会化电子商务。

1.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主导的社会化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将其已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以某种激励方式引入到自行建立的社交网络中,以增加营销手段、丰富信息获取方式和提高顾客对于商家和商品的信任,最终达到增加销售的目的。在这种类型的社会化电子商务中,电子商务是主营业务,社交网络是为了促进其主营业务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化电子商务的趋势而建立的。社交网络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通过社交网络的个性化服务加强用户间及用户与网站间的联系,增加用户的黏性;其二是通过稳定的电子社区关系促进用户的购买行为,加速电子商务发展。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淘宝建立的淘江湖,淘江湖通过用户购物心得和购物信息分享的模式为其卖家提品宣传推广的平台;同时以淘金币的方式激励用户参与,来帮助淘江湖平台增强用户黏性和活跃度,提升营销效果。

三、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的价值链分析

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借助社会化手段,以能够满足消费者网上交易需求为目标,将相关企业链接起来而进行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的集合体。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价值链将会随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各环节的组成关系及结构。构成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都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信息、物品、资金的交换传递过程,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在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各主体存在着增加值和盈利能力的差异。

(一)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特点

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由于其社会化属性的加入而具备了一些传统电子商务行业价值链所不具备的特点。

1.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是线下业务与线上平美结合的价值增值过程。相比传统的电子商务价值链,社交网络将搭建起用户与线下商家、用户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桥梁,实现信息的多向交互式传播。通过社交网络,线下商家与电商平台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更加细致地进行产品细分。线下商家能够通过线上平台获取用户关于商品质量和服务信息,进而改进产品设计,制定生产计划,调整营销策略,优化库存与配送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的配合来实现价值的增值过程,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顺应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社会化电子商务信息传递将会是一个沿社交网络多维交互式传播的价值增值过程。社交网络带给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的价值不仅仅是用户数量的增多,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社交网络上流动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储存和管理这些信息还会额外地增加企业成本。然而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基于内容和基于协同过滤的个性化推荐技术[14],在商品与用户之间进行精确的匹配,就能够让这些信息为价值链贡献价值。数据挖掘的意义将是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新的价值增值点,而数据挖掘能力也将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3.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将会通过社交关系来创造价值。在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用户的一次购物体验将会直接影响其所在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购物选择带来影响。传统的电子商务接收的用户仅是用户个体,社会化电子商务接收的用户将是一个以关系网方式连接起来的用户群体,将会出现用户购买行为的联动效应。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通过搭载社交网络获得了极具核心价值的用户社交关系,电商平台的营销推广行为一旦被某一用户吸收,就会在他所属的群体中扩散开来,并且再次触发群体其他成员的扩散效应。

4.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上的成员具有多样化的盈利模式。线下商家的盈利模式是从商品的增值过程获利。电子商务平台的盈利模式有销售商品获得服务费用和广告收入。社交网络的盈利模式有广告收入、佣金提成、增值服务费、第三方插件应用分成。物流企业的盈利模式有物流服务费用、代办“货到付款”业务的服务费用。支付平台的盈利模式为处理交易支付过程的服务费用、金融业务收入。

(二)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各主体的价值创造分析

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由线下商家、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络、物流企业及支付平台构成,这些参与者们对于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作出了贡献,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价值创造主体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角色、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盈利模式,见表1。

线下商家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制造商。线下商家价值链中包含着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制造商。在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中线下商家更多的是强调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线下商家是价值创造的根源。他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从电商平台、社交网络获得的数据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制定生产计划,线下商家价值创造更多是围绕着供求关系优化和产品优化展开的。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对于线下商家的要求更多集中在灵活性以及响应性上,线下商家需要具有根据外界环境迅速作出市场响应的能力。

从整个价值创造的过程来看,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络并不能使商品或者服务自身的价值发生增值,但它们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改善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提高了商品的附加价值。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线下商家的销售商而存在,因此它们担负着对商品进行营销和推广,扩展客户群的任务。它们还担负着处理卖家与买家纠纷、处理消费者投诉和维护平台交易秩序的任务。它们的收益模式主要通过为线下商家提供销售平台获得相关的销售费用,同时通过为商家提供广告宣传服务获得广告收入。社交网络对于社会化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价值创造的贡献点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社交网络为价值链提供了用户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用户背后的社交关系网络,它是价值链的信息情报来源,在大数据环境下它具有发掘价值链的价值创新的能力。广告收入、佣金提成、增值服务(售卖挖掘到相关信息)和第三方插件应用分成都是社交网络的盈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