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十篇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十篇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1:57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1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中医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

34.94%[1]。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16例,病理性黄疸11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15例,中度9例,重度3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27例患儿中,足月儿19例,早产儿8例;女婴12例,男婴15例。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辨证施护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结果

2.1护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2护理疗效判定

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版教材《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umol/L,早产儿>256umol/L为病理性黄疸;如小于以上数字则为生理性黄疸。痊愈:辨证施护后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17.1umol/L);好转: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17.1umol/L);无效: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持续不降。

3.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多由孕母感受湿热或寒湿传入胎儿,或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无论孕母怀胎,还是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而致病发病,皆有湿在其中。其治法为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湿则化之、祛之。临床常将其分为湿热熏蒸、感受邪毒、寒湿阻滞、瘀血内阻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中药茵陈至为关键。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陈在治疗黄疸时,是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小儿年少,用药时宜轻宜小,中病即止[4]。虽然用药是医生的职责,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中,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其颜色是逐渐加深,还是逐渐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时间等。如果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且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闻尿味臊淡或重,如颜色深黄,尿味臊重,说明湿热较重;如颜色淡黄,尿味不大,说明其湿热不重。患儿大便的颜色为黄色味大,说明其热象较重;若为灰白,说明有瘀血内阻[3]。

总之,新生儿黄疸除给以及时积极治疗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辩证施护,更能有效地促进黄疸婴儿的康复,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组27例新生儿黄疸经合理的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辨证施护在本病中的重要性。参考文献

[1]高桂娥,综述,吴曙粤,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广西医学,2007,11月,29(11):1732-1734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2

关键词:腕带识别;新生儿护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06-01

2003年,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作为医疗安全的首要目标在全美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中被首次提出,并将其列入到《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中去。早在2005年,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患者安全目标》中,就将患者的身份识别列入到安全管理目标中。患者身份的正确识别被认为是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产科护理过程中,腕带识别为新生儿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是医护人员和新生儿家长辨别新生儿的重要依据,也是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预防接种以及诊断护理的重要保证。以往的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常见因婴儿的错误识别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腕带识别的作用就是规避风险,提高科室的医疗质量。目前,我院产科的新生儿腕带识别普及率已达100%,本文就腕带识别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与意义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近两月内于我院妇产科降生的新生儿16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婴儿751例,女性婴儿930例。新生儿出生后都按照医院统一的流程进行清洁、管理、医疗护理等。

1.2腕带使用方法与新生儿管理

1.2.1腕带使用方法

选用质地轻柔、防水、防静电的一次性材料制作而成的腕带,腕带可调节,一般佩戴于新生儿的手腕或者脚腕,本院的新生儿统一佩戴于脚腕处,以留出一指的宽松度为宜。在腕带的两端有一次性粘贴保证表示对象的唯一性。新生儿进入新生儿室时,就将其科室、性别、姓名(母亲姓名)、编号、床位号、诊断等情况依次填写,填写相关信息时要注意字迹清晰,且不易被擦拭。

1.2.2腕带使用体会

腕带识别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新生儿出生后会被安排到新生儿室进行统计的清洁、诊断等,新生儿自身无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需要护理工作者以极高的责任心和耐心进行相关的护理工作。

由于护理的机械性和重复性、瞬间性等特点,工作时间大、任务重,比较枯燥,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差错,而新生儿佩戴有腕带标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在各项操作进行前进行有效的核对和筛查,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新生儿的快速识别,又能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确保新生儿各项护理流程的完成。

在新生儿室,要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规范制度,既可以为护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准则与依据,又可以对新生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保证腕带上的标识与床号等相一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要及时核对。

另外,腕带的书写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一旦出现错漏,不仅加重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还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引起护患纠纷。腕带书写如果不够公证清晰导致识别困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工作量,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妇产科因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引起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并与未使用腕带识别之前的年平均医疗事故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使用腕带识别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因身份识别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未普及腕带识别之前因身份识别错误引起的医疗事故的年平均发生率为2.1%,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使用腕带识别与不使用的医疗事故发生率间有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结果如表1。

表1腕带识别使用前后因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比较

组别医疗事故发生率

腕带识别使用前2.1%

腕带识别使用后0

3讨论

医疗安全管理是整个医疗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护理工作涉及的工作人员多,涉及工作种类与工作程序也多,是面向患者的第一线,所以,护理安全又是医疗安全的重点工作。如何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有序、严谨是提高护理安全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无论是哪个科室,护理工作都有其自身的一套护理程序,护理过程中衔接环节往往较多,不同的护理人员负责某一项专门的工作,通常,任务量较大,工作的重复性也大,难免会出现疏忽,其工作性质与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度快速筛查与核对工作的依赖性。

在妇产科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护理的对象是完全没有自主意识的婴儿,且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机能不健全,比较脆弱,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心对待,防止新生儿出现各种获得性感染或其他病症。同时,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也是复杂,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进行疾病预防与控制,还要做好疾病筛查工作,工作内容量大,新生儿的各项面部或身体特征不明显,在无有效识别物的情况下极易发生错误。腕带识别的出现有效解决了新生儿身份识别与确认的难题,也有效避免了因确认核查失误造成的护患纠纷。

本文通过对医院产科新生儿未普及腕带识别前的年平均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发生率与腕带普及应用的情况进行比较,,可见腕带识别应用与新生儿护理后,无一例因身份识别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其对医院整体医疗护理安全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逐渐推动医院信息识别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为新生儿的身份识别提供更准确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露露.身份标识腕带在妇产科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139-140.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3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新生儿;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和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1]。新生儿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此期的小儿由宫内生活向宫外生活过渡,生活的方式和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期疾病有其特殊性,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新生儿疾病的特点,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为其一生发展和健康奠定基础。优良的设施、规范的操作、系统的评估、密切监护、周密的计划和以家庭中心的护理模式是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1]。近年国际医学和护理界提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FCC)的概念、护理理念已普及,我科自2013年1月起尝试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应用到新生儿有陪病房护理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12月因各种疾病收住新生儿科的3~28d或由niCU转入的患儿。

1.2方法

1.2.1做好入院宣教患儿入科时,热情接待家长。介绍医院及科室的环境和规章制度、孩子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注意家属特别是患儿父母的心理调适、指导母乳喂养与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建立安全感。

1.2.2.全面评估家庭

1.2.2.1家庭资料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经济状况、身体情况、及参与照顾患儿的意愿及能力等。

1.2.2.2家庭需求的评估患儿护理:全力救治、生活照顾、缓解病痛、促进生长发育。患儿治疗:了解疾病的主要治疗、主要药物及特殊药物的名称及用法、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的目的和内容。知识需求:病因、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治疗方法和疗效、用药的作用与不良反应、各种检查操作目的、饮食指导等。

1.2.3落实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具体措施

1.2.3.1把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好处及具体实施方法告诉家长

1.2.3.2责任护士言传身教,促进家长掌握必要的照护患儿的知识与技能,鼓励、支持、指导家长参与照顾患儿。照护项目包括洗手沐浴擦身更换尿布、喂水、喂奶、口服药、测量体温、雾化叩背、防误吸窒息、坠床。

1.2.3.3静脉穿刺前向家长解释目的,操作步骤,取得家长配合,请家长协助既增加患儿安全感,减轻疼痛,又能让家长心里得到安慰。

1.2.3.4耐心解释病情,消除家属的疑虑医护人员耐心与患儿家属交谈,让他们享有知情权,向其讲明患儿的病情、可能的病因、正在采取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帮助他们接受现实,认识疾病,对病情开始好转的患儿家属,要反复强调患儿已改善的症状及体征,根据家庭接受信息的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其家属充满信心。当家属有怀疑与不信任的心理,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时,向患儿家属解释个体差异和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从而消除家属的疑虑。

1.2.3.5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对家属进行集中健康教育,有讲座、观看视频、讲解示范、与患儿家属的互动等形式。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中,非常强调出院前很早就对家属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完成出院后对患儿的家庭护理。

1.2.3.6分阶段性地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护士要随时评估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针对家属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给予连续的心理护理,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帮助家属增强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对患儿家长的反复提问都耐心倾听及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

1.2.3.7共享信息患儿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须作特殊检查、检查结果出来、病情好转或出院及时与家属沟通。

1.2.4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

1.2.4.1患儿出院时,向家属告知患儿病情现状,采用的治疗护理方案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健康教育及预防接种指导,发放科普手册、育儿资料等。

1.2.4.2出院后电话随访患儿出院一周之内责任护士对患儿出院后情况详细询问,针对性给与指导,同时征求家长患儿住院期间对医护满意服务是否满意,以及有何建议,以便今后改进工作。

2结果

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后,患儿家属能理解、接受患儿在住院期间应采取的各种医疗护理活动,并自愿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来护理患儿,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患儿健康和生长发育的目的。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了满意度,未发生护理纠纷。

3讨论

3.1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内涵医务人员在新生儿的治疗康复过程中,把患儿看作一个整体的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地把患儿作为一种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综合考虑患儿及其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与相互关系,为患儿及家庭成员提供全面的健康维护。

3.2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意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考虑到了患儿的需要和家属的需要。重视住院期间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针对患儿家属心理需求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策,使医护人员对患儿和家属的需求有更多的回应和支持,改善了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提升了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2]。

家庭在新生儿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在儿童生活中的作用是恒久不变的,把家庭作为服务对象,指导家庭成员参与患儿的护理,帮助家庭应对疾病,患儿将获得更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4

【关键词】新生儿;脐带护理;自然干燥法;效果

新生儿出生后对脐部的处理直接关系到个人安全与健康,临床有报道显示,超过60%以上的黄疸、腹膜炎、败血症、感染等都与脐部处理不当有关,因此临床中要做好新生儿的脐带护理,以减少各种意外或并发症,提升新生儿生存质量。为探析新生儿脐带护理中自然干燥法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护理,临床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出生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护理,排除早产、畸形、感染、apgar评分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脐带护理,研究组自然干燥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采取同样护理方法,75%乙醇对擦干净羊水后的脐带做消毒,在脐带搏动停止后血管钳夹紧、无菌剪刀剪断,脐带圈套扎,5%聚维酮碘消毒残端、根部及周围皮肤,并挤出残余血液,对断面做消毒清创处理,愈脐带敷好并及时更换,保证每天至少两次消毒。

常规护理:新生儿断脐带36h后利用纱布与脐带卷做护理,洗澡与大小便污染后及时5%聚维酮碘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并保持干燥,直至其自然脱落。

自然干燥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清水清洁,用洁净毛巾处理好腋窝、脐带断面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不包扎,穿戴柔软宽大透气衣服以避免残端摩擦,洗澡或大小便污染后要清水及时清洁,不用消毒剂。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自然干燥法前要获得家属认可,做好家属的说服教育,在现场自然干燥护理中要注意护理人员正确操作,同时考虑到新生儿出院时间要求,部分要加强对家属讲解与教育训练,以确保新生儿出院后同样能获得良好的脐带护理。患儿在院内时要每天记录两组患儿脐带感染情况与残端自然脱落时间,出院后未脱落者则要做后续电话、QQ、微信随访或跟踪,以便准确记录或提供指导。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感染情况(如发热、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

1.4统计学

临床数据资料SpSS18.0统计处理,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研究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7.54±1.88)d显著低于对照组(9.81±2.0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脐部感染脐主要以出血、红肿、肉芽肿为例,研究组感染率6.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一般而言,新生儿被剪断、结扎的脐带残端多数会在5-15天内脱落,在未脱落之前,脐带残端有血液残留且由于脱落时经常有胶质分泌物出现,因此很容易导致病原菌滋生或感染。临床中脐带的护理要保持清洁干燥,尤其是脐带创面要经常检查包扎的纱布外面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包扎止血,若无渗血则保持干燥静待其自然脱落即可。

临床脐带护理重点要注意保持脐带部分干燥,新生儿洗澡或大小便后要用干棉球或柔软的纱布擦干净,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要注意做好腋窝清洁,若脐窝有脓性分泌物或者鲜血渗出,其周围皮肤有红、肿、热,且小儿出现厌食、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等情况,则要考虑脐炎,立即实施诊治。

新生儿脐部与血管直接相连,若护理不当容易导致各类病原菌、微生物直接进入新生儿体内,由于其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因此跟容易发生诸如败血症、黄疸、感染等危害新生儿生命,因此护理目标要以加快脱落、减少感染为目标,以保证新生儿健康。临床护理中自然干燥法的应用,比起传统脐带护理,操作更为简单便利,通过让脐带直接暴露加速水分蒸发保持干燥,消毒虽然可杀菌,但同时也会促使脐带长时间保持湿润状态,残端无法保持干燥,增加发生出血、感染等几率。在护理效果上,应用自然干燥法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明显缩短、感染几率也显著下降,比起对照组有多重优越表现,提示了自然干燥法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新生儿脐带护理中自然干燥法的应用可显著缩短脐带脱落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操作简单方便,推广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缪小红,祝霞君,周瑛,等.自然干燥法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3(11):652-653.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5

【关键词】蓝光;高胆红素血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7-0388-0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又称新生儿黄疸,是指血液中胆红素量过多,引起皮肤、粘膜、巩膜黄染,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症状。新生儿血清内总胆红素超过205umol/L(未成熟儿超过255umol/L)的,为高胆红素血症,严重时引起核黄疸,造成严重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1)。2006年6月-2010年6月,我科对90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采用光照疗法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08例患儿,男498例,女410例,年龄为出生后1-28天。其中早产儿235例,aBo溶血病397例。光疗前查总胆红素113-356μmol/L。

1.2光疗设备:全部病例均使用单面光疗照射治疗仪,采用蓝光灯管,18w/支,5支平行排列,同时配合光疗暖箱进行光照治疗。

2护理

2.1做好患儿家长的宣教

本组大多数患儿家长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新生儿皮肤黄染是正常现象,无需治疗,加上对光疗缺乏认识,个别患儿家长存在焦虑情绪,甚至拒绝治疗,因此,需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坚持以患儿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新生儿黄疸的知识宣教,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实施光疗的目的和必要性,解除患儿家长的顾虑,取得信任,使患儿尽早接受光疗。

2.2入光疗暖箱前的准备

光疗前用500mg/L健之素消毒液擦拭光疗暖箱,特别是灯管表面的灰尘,并注意定时更换灯管,灯管使用300小时后其灯管能量输出减弱20%,900小时后减弱35%,因此灯管使用1000小时必须更换①。禁止在暖箱内、箱上放置杂物以免遮挡光线。根据患儿体重、孕周调节暖箱温度,水箱内加无菌蒸馏水至2/3满,保持相对湿度55-65%。

2.3对患儿的观察与护理

2.3.1严密监测体温及箱温变化:光疗时应每2-4小时测体温1次或根据病情随时测量,使体温保持在36-37℃为宜,根据体温调节温箱,若光疗时体温上升超过38.5℃,要暂停光疗,经处理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持续光疗。

2.3.2保证水分及营养的供给: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哺乳,因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比正常患儿高2-3倍,故应在奶间喂水,观察出入量。

2.3.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光疗前后要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以判断疗效,光疗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的部位、程度及其变化,大小便颜色及性状,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若有异常需及时与医师联系,以便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2.3.4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及新生儿臀红:光疗照射时需要将患儿于光疗箱内,此时患儿缺少安全感,容易哭闹,故入光疗箱前要剪短患儿指甲,防止哭闹时抓破皮肤,用黑色不透光的布遮盖患儿眼睛,皮肤不宜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另外,光疗易引起稀便及便数增多,易引起臀红发生,故应勤换尿布,局部涂皮肤的保护皮肤,如有臀红发生,应在局部涂红霉素软膏,防止感染。

2.3.5预防呕吐,防止窒息:光照治疗下的患儿易哭闹及手足舞动,加上新生儿胃的解剖位置呈水平的关系,易造成新生儿呕吐。再之,新生儿反射能力差,呕吐时的胃内容物易呛入气管引起新生儿窒息。故在护理上采取防止新生儿呕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喂患儿进食时采取45?角,喂食的速度不能太快,进食后30分内给予头部稍抬高,右侧卧位。患儿哭吵闹烦躁时,护理人员应给予皮肤抚触,尽量使其安静后才喂食,以达到防止呕吐的目的。

2.3.6预防感染: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易受其他细菌感染,因此在光照治疗中预防感染工作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注意做好新生儿臀部、脐部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光疗暖箱每天250mg/L建之素擦拭暖箱及各表面。光疗箱内湿化器的水箱均使用灭菌蒸馏水,并每日更换。光疗所戴的黑眼罩使用后均高压灭菌。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采用药物、光照治疗、换血等治疗手段,光疗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且经济方便,患儿无痛苦。但在光疗过程中,护士必须做到精心护理,记录好开始光疗的时间,勤巡视,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反应。定时监测体温、箱温,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做好喂养工作和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增进医护患的信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6

关键词:品管圈;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为预防、明确诊断及治疗新生儿疾病常需采大量血液标本[1]。但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且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2],故不管在哪个部位采血都非常困难。因此一旦发生血液化验项目漏检,不仅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延误患儿治疗,更会增加患儿的痛苦。为了降低我科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我科于2014年6月开展了以"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14年4~5月以及2014年6~7月的血液化验项目漏检资料及数据,统计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结果。

1.2方法科室护理人员自发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共6人,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选定圈长,圈名,圈辉。根据品管圈活动"十三步法"制定工作计划、掌握部门内的关键问题点、确定主题、现状调查、分析原因、掌握改善主题的重点、制定目标、提出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效果维持、活动总结与。

1.2.1确定主题通过头脑风暴法,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

1.2.2现状调查调查2014年4~5月我科血液化验项目漏检情况,共收集漏检例数7例。

1.2.3原因分析及制定目标品管圈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出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的原因如护理人员未贴完条码,运输人员未送完条码或未扫描完条码,检验科漏检化验项目,电子病历程序中心条码设置不合理,反馈的不合格标本未处理等。根据原因分析结果,制定目标为"漏检率0"。

1.2.4提出对策及对策实施方案根据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如:加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查对意识、安全意识等培训,与运输队沟通解决送血环节问题,与检验科沟通杜绝漏检项目,与程序中心协调解决条码整合,加强护护沟通等等。

2结果

2.1有形结果,见表1。

2.2无形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参与活动人员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护理品质管理意识、责任荣誉感方面得到提升,这无论是对护理人员自身,还是对整个护理团队,都是无形的成果和财富。

3讨论

3.1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血液检验结果是患者病情最直观、快速的表现,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根据。新生儿病情重、变化迅速,更需要快速获得各项检验结果尤其是血液检验结果来协助诊断和治疗,以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因此,血液化验项目的漏检毫无疑问会延误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若重新采集血液标本更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浪费医院成本。

3.2品管圈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工具,是指由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为了要解决问题,突破工作绩效,自动自发的合成一个小团体,然后分工合作,应用品管的简易统计手法当工具,以全员参与的方式不断进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自下而上、团队合作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3],是由员工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在此次品管圈活动中,圈员通过头脑风暴、通过运用品管的各种工具、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提出意见、拟定措施并加以实施,最终达到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的目标,使漏检率由活动前1.17%降至活动后的0.16%;患儿的诊断治疗得到了重要保证,也减轻了患儿痛苦。

3.3品管圈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团队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让员工自觉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通过此次活动,全体圈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发挥个人所长,增加了圈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增强了护理质量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发展。

4结论

本次以“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证明:品管圈作为新型质量管理工具,可帮助临床解决护理质量问题,同时使圈员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护理品质管理意识、责任荣誉感等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芳.桡动脉采血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120.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7

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的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病人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刚出生的新生儿,因相貌特征相似,且不具备理解和表达能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身份识别,往往会造成抱错新生儿的情况。如若发生,会造成家庭的终身痛苦,当事人精神的严重创伤、医院的经济赔偿和声誉的影响。因此,医院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杜绝因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而引起发生抱错新生儿的事件。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2014年11月共分娩12980人,其中,平产8437人,难产4543人,5年中未发生抱错新生儿的事件。

2.护理

2.1新生儿出生前:护士认真阅读产妇的病历和孕产妇保健册,填写婴儿的病历、两条腕带、胸牌等身份标识牌,标识牌内容包括母亲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字迹清楚,用圆珠笔书写,填写后与产妇认真核对,在出生婴儿记录单固定位置印母亲右手拇指印。

2.2新生儿出生时

2.2.1自然分娩:新生儿娩出断脐后,助产士给产D看新生儿的生殖器,让产妇自己说出新生儿的性别,再与其确认性别,巡回护士把婴儿腕带与产妇腕带校对并确认后给婴儿系上,松紧适宜,在出生婴儿记录单固定位置处印新生儿脚印,再逐项认真填写婴儿的出生时间、分娩方式、性别、体重等内容,接生者下台后再次校对各项标识和出生婴儿记录单并签名。

2.2.2剖宫产:产妇麻醉前由巡回护士核对各项标识内容,助产士到手术室后再次校对产妇腕带、各项标识内容,在新生儿娩出断脐后系腕带前第三次与产妇核对,问产妇:“你叫什么名字”,让她自己说出姓名。系好腕带,印好新生儿左脚印后,让产妇看新生儿外生殖器并确认性别,新生儿抱回产房测体重后,逐项填写各项内容,由第二位助产士校对,双方共同在出生婴儿记录单上签名。

2.3新生儿出生后

2.3.1新生儿交接:新生儿随母亲回母婴同室病房时,需填写院内母婴交接记录单,交接双方护理人员、产妇、家属共同校对腕带和胸牌上的所有内容。

2.3.2母婴床旁护理:我院实行母婴床旁护理,产妇目睹整个护理过程,减少了母婴分离的时间和婴儿抱离的环节,有效地防止医疗差错的发生。母婴床旁护理中我们严格执行新生儿身份识别校对制度,新生儿洗澡前、脱衣前、洗澡时、穿衣时均要查对腕带、胸牌。如进行任何治疗护理前、中、后发生标识不清或遗失,及时更换或补上,并双人核对。

2.3.3新生儿出院时更衣前核对产妇腕带,问清新生儿的性别,校对新生儿的腕带和胸牌的所有内容是否一致,产妇确认无误后再取下新生儿腕带和胸牌,更衣后再次校对并交待注意事项。

3.体会

3.1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护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关键。

3.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使安全护理有章可循,医院制定新生儿身份校对制度,院内母婴交接制度,剖宫产婴儿安全管理细则等,在治疗和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

3.3新生儿身份的识别作为科室的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每月召开护理安全会议,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如规定婴儿辐射床上只能放置一个新生儿,系上腕带(男婴蓝色,女婴粉色)后才能进行治疗操作,待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完成抱离后,才能放入另一个新生儿,严禁一张婴儿辐射床有两个新生儿同时进行治疗操作。护士长记录发生腕带脱落的班次,并组织分析腕带脱落的原因,使各班均自觉的按规范系婴儿腕带,减少脱落现象的发生。另外,由于我们加强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新生儿抱错的现象,对同名同姓的产妇一定要核对住院号,床位尽量不要安排在同一病区和楼层。

参考文献: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8

【关键词】居家护理;新生儿脐炎;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1-0118-02

为了适应医疗模式的转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三级医院不得不加快病床周转来增加床位使用率,产后产妇和新生儿住院时间逐渐缩短[1]。目前我国各医院产妇分娩后一般2~4d出院,在这短暂的住院期间掌握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产妇及其家庭的需要,出院后的产妇及婴儿仍然有着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2]。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若脐带处理不当,极易发生新生儿脐部感染。出院前护士给予产妇脐部护理指导,但每位产妇的掌握程度不同,出院后又缺乏有效的延续性指导,常发生新生儿脐炎等问题,甚至婴儿可能再次入院,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笔者所在医院对2013年1-4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研究,探讨产后居家护理模式的开展在新生儿脐炎干预中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4月出生的正常出院新生儿,纳入标准为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排除早产、各种先天性疾病患儿以及住院期间已发生脐炎的新生儿。所有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6例,对照组200例。两组新生儿均采用统一的断脐方法,于出生后24~48h取下脐夹,每日用75%的乙醇消毒,待脐带自行脱落。脐炎的诊断标准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实用新生儿学》中轻度脐炎的诊断标准:脐轮及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有少量的浆液脓性分泌物。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产后居家护理指导,对照组出院后进入社区访视。跟踪比较两组脐炎的发生率及入院率,分析居家护理指导在脐炎干预中的效果。具体调查方法如下:观察组在婴儿出院后分别于第3、7、14、28天对其进行电话访视,了解脐部的情况,并根据脐部情况及产妇的护理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必要时行家庭访视,追踪观察脐带的结局;对照组出院后常规进入社区访视,在第28d电话了解新生儿的脐带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2.0%(4/196),对照组9.0%(18/200),观察组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字2=9.288,p=0.002,p

3讨论

3.1新生儿脐部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脐炎是指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是常见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之一[3]。有资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存在脐部感染者占66%~87.5%,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轻者表现为脐渗液,渗血或脓液凝结,此时不及时处置,极易发生局部红肿,脓液增多,脐内组织腐烂,有臭味、婴儿拒奶,少哭,烦躁不安[4]。如不能够对该类患儿进行及时治疗,感染程度严重的患儿可并发腹膜炎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5]。

3.2住院时间缩短,产妇不能全面掌握婴儿护理知识

由于临床路径的推行使住院时间缩短,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无法完全提供全面的产后护理知识,产妇因在产后未能全面掌握自我保健和婴儿的护理知识,出院后遇到问题则往往不知所措。据产后居家护理问卷调查显示,产妇产后急于想了解的内容依次为新生儿脐部护理、母乳喂养知识、产后康复指导、育儿知识等。35%的产妇希望学习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知识,是因为她们不能正确护理新生儿脐部[6]。产妇及家属采取的一些不当护理方法是导致局部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的潜在因素。

3.3我国城市产后访视率较低

《全国城乡孕产期保健质量标准和要求》中规定了城市产妇产后第7、14、28天必须由社区保健人员进行3次访视,访视率应达到80%。但研究发现实际访视率并不高,其中“延误联系”占69.23%,“拒绝接受”占30.77%。究其原因,由于社区保健人员数量有限、访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满足需要、技术力量较薄弱,无法为产妇提供全面、专业、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造成出院后产妇不愿意进入社区医院就诊。

3.4开展居家护理有效降低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及入院率

居家护理是临床工作的延续,是护理人员对出院后有后续照护需求的个体及家庭在其居家环境中提供定期的专业健康照护服务,从而达到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目的[7]。有学者把这种连续性的护理称为“无缝护理”[8],许多出院后的患者仍然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

通过电话、短信、网上交流平台及必要时的上门访视对产妇提供延续性照护,可提高产妇对婴儿的照护能力,降低新生儿脐炎发生率及入院率

综上所述,开展产后居家护理,产妇得到持续性医疗照护,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从而促进其康复,降低再住院率及卫生服务成本[9],提高了产妇满意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成就感,拓宽了护理专业领域,必将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宝芸,郭秀静,王玉琼.医院开展产后家庭护理访视现状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57-58.

[2]ChowSKY,wangFKY,Chant,etmunitynursingservicesforpostdischargechronicallyillpatients[J].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08,17(7b):260-271

[3]张轶群.新生儿脐炎原因分析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3):996-997.

[4]刘玉香.新生儿脐炎的早期预防和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2):179-180.

[5]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4.

[6]李敬虹.产妇的产后访视需求调查与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12-13.

[7]马山珊,郑红筱,王蓓.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63-365.

[8]刘素珍,李小萍,徐世兰.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在家庭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3,9(3):165-168.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9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方法: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并对其间的护理要点进行探讨。结果: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9例,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h,最长5d。结论:做好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蓝光;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核黄疸后遗症[1]。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好,无不良后遗症,是当今常用的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我院儿科2007年1月~2008年9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69例,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9例中,男35例,女34例;其中,足月儿48例,早产儿21例。发生黄疸时间最短5h,最长21d。治疗时间为3~7d,均治愈出院。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治疗保暖,抗感染,供给营养,纠正低氧、缺钙、失水、酸中毒,使用酶诱导剂(鲁米那5~8mg/kg静推,1次/d),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等。

1.2.2蓝光照射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黄疸继续加重者,经皮测黄疸仪测定胆红素≥12mg/dl,血清总胆红素达171.0~239.4μmol/L(10~14mg/dl)[2],未成熟儿光疗指征放宽,达171μmol/L(10mg/dl)者;出生后确定为aBo溶血症者,一旦出现黄疸,即可采取蓝光治疗。

2护理

2.1光疗前的器械准备

蓝光箱(宁波戴维),蓝光灯管6支,从上边单面照射,灯管与新生儿体表距离40~50cm。使用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或超时的要及时更换。用95%酒精擦拭灯管,去除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的穿透力。用0.2%的消佳净溶液擦有机玻璃床及四周玻璃,然后再用清水擦洗两次,将光疗箱温度预热到30~32℃(早产儿根据胎龄而定),相对湿度55%~65%。有机玻璃床上垫海绵垫,其上铺一层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尿布,使患儿舒适。

2.2光疗前的患儿准备

首先同患儿家属进行交流,介绍蓝光照射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黄疸的危害性,消除家长顾虑。给患儿洗澡、称体重,进行脐部护理,剪指甲,用纸尿裤遮挡会阴,充分暴露患儿的照射体表面积,并用黑布制作的眼罩遮挡眼部,妥善固定。

2.3光疗期间的护理

2.3.1一般护理将患儿裸放入蓝光床中间,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吸入窒息。每2小时翻身1次,每4小时做1次记录,有变化随时记录,12h后间断1~2h再照射。观察患儿反应,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异常哭闹、呕吐并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腹胀、皮肤弹性、有无皮疹,黄疸有无减轻、是否出现青铜色(当血清结合胆红素>68μmol/L(4mg/dl)并且血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3]),早产儿要注意观察其有无呼吸暂停及硬肿症等。如有上述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作记录。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大、小便等污染物。每天温水浴1次,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

2.3.2喂养最好采用母乳喂养,没有母乳或暂不能用母乳喂养的患儿,可以使用配方奶(早产儿用早产配方奶)。足月儿每3小时喂奶1次,早产儿每2小时喂奶1次,对厌食、吮吸无力、呕吐的新生儿要做到耐心、细致喂养,必要时留置胃管喂养。

2.3.3补充水和钙剂[3]光疗会增加新生儿不显性失水,加之新生儿哭闹、出汗、呕吐、腹泻等使水分丢失更加严重。对光疗患儿均要采用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补液量根据进食量、有无呕吐、腹泻及失水情况而定,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

2.3.4体温观察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因此,要随时观察患儿的体温和箱温的变化,以保持适宜的温度。成熟儿的箱温一般维持在30~32℃,早产儿的箱温以32~34℃为宜。对于体温在38℃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暂停光疗。

2.3.5疾病观察因为核黄疸临床表现不典型,需反复评估患儿的呼吸、吸吮反应、囟门的紧张度、肌张力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4光疗后的护理

①根据经皮测黄疸仪测胆红素<8mg/dl和肉眼观察皮肤黄疸减轻或完全消退的可出蓝光箱。解除眼罩,检查眼睛有无感染,洗澡并检查皮肤有无破损,穿衣。早产儿或硬肿症的患儿需入保暖箱。②观察光疗后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本组病例69例中,有30例患儿光疗后3~8h又出现皮肤轻度黄疸(多见于早产儿),1例是新生儿肺炎使黄疸再出现。如出现反跳现象可再进行蓝光照射,直至黄疸消退。③光疗结束后做好蓝光箱的消毒工作,记录灯管工作累计时间。

3结果

蓝光治疗的目的是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氧化分解为无毒的水溶性衍生物,从汗、粪便及尿中排出,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内外把蓝光治疗作为快速、有效的降低血清游离间接胆红素的方法之一,被临床广泛应用。治疗中,精心的护理和细致的观察能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9例,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h,最长5d。治疗中出现烦躁30例,呕吐20例(呕吐物为所进奶汁),发热10例,皮疹5例,无一例发生青铜症。光疗后3~8h又出现皮肤轻度黄疸30例,停照后继续一般治疗,1~2d后逐渐消退。

4讨论

在光疗中要注意补充水及钙剂,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钙抽搐。注意喂养,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注意眼睛的护理,防止眼罩脱落。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预防结膜炎。注意温箱温度,防止过高或过低,因箱温过高会引起新生儿体温发热导致水分过多丢失而产生脱水,过低则使新生儿消耗过多热量,易受凉而感染或发生硬肿症。防止患儿烦躁哭闹,过度哭闹会引起呕吐、闷热综合征、过度换气、皮肤擦伤等。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并充分暴露使身体广泛照射,禁忌在皮肤上涂油类或粉类,否则将降低光疗效果,同时油类也会增加光热的吸收,使皮肤产生灼红[4]。治疗中出现皮肤皮疹,停止光疗后会自行消退[4]。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参考文献]

[1]王玉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58.

[2]陈百合.最新儿科护理学[m].7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9-93.

新生儿出生时护理的目的篇10

【关键词】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对策

【中途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59―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随之加强,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不断上升。产科新生儿护理是具有特殊要求的护理,护理人员肩负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患者及家属也对护理服务技术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护理风险水平高、护理情况复杂、后果影响大等特点,决定了产科新生儿护理的高风险性【1】。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对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期促进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减少护理纠纷。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之间我院产科新生儿病房新生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综合质量记录表及科室差错缺点登记本上的记录,对本组新生儿住院期间的的护理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包括新生儿筛查、疫苗接种、健康宣教、新生儿日常生活、新生儿皮肤护理、家长投诉等情况,按照护理安全事故的大致类型,划分为意外事故、护士纪律事故、差错类事故和投诉类事故四类;根据本组新生儿护理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对其出现的原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较低、护患沟通不足、服务态度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1.2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由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护理组长等建立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工作组,对护理风险进行逐级分层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时刻注意护理安全,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隐含具有预见性,采取针对的护理措施;加强规范化操作,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和标准进行护理服务,减少人为因素;建立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安排在职教育、进修等,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护理风险评估和处理体系,对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妥善处理,对潜在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

2结果

本组100例新生儿中,出现12例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新生儿皮肤问题、健康宣教及服务态度等问题是导致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针对性预防护理。

3讨论

3.1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3.1.1环境因素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新农合医疗、医保等项目的推动下,基层医院的发展加速,接受的产妇越来越多。部分基层医院存在着发展过快,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不能满足产科新生儿护理的需要,导致工作出现各类漏洞,如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导致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不及时,管理混乱导致的新生儿护理水平差,甚至导致新生儿丢失等严重的护理安全问题【2】。

3.1.2护理人员配置不够,缺乏足够责任心产科护理工作繁重,临床护士不足,导致护理工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更不能达到预定的水平,成为新生儿护理风险的安全隐患之一;部分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体会新生儿家长的心情,对家长要求不理睬;不能严格执行巡视制度,导致新生儿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造成不良后果。

3.1.3院内感染新生儿抵抗力较差,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特别是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需要格外加强注意;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呼吸道清理时,需要保证仪器的消毒灭菌合格,操作轻柔,避免感染;护理人员要做好自身清洁,加强对手部的消毒处理。

3.1.4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3.1.4.1抢救制度执行不到位产房、病房的急救药品及器械维护不到位,未对其进行仔细的清点和及时的补充,导致在对产妇或新生儿进行抢救时出现药物不足的问题,延误抢救时机,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护理安全事故。

3.1.4.2脐带制度执行不到位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脐带处理规定对脐带进行处理,没有及时告知并要求产妇确认新生儿性别,容易导致新生儿抱错、产妇记错新生儿性别等严重的护理安全事件,引起护患纠纷。此类事件在近年来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造成较多的护患纠纷,对医院的社会公益形象造成较大的损伤,需要加强注意。

3.1.4.3查对制度执行不合格新生儿病房患者较多,陪护家属多,情况复查。若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洗澡、疫苗注射等操作时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极容易导致新生儿抱错、药物重复注射、错误注射和漏注射的问题,引发护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