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求职意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5:15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1

关键词:社交网络;关系强度;求职满意度;积极求职行为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210-03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关系、个人能力、求职技巧等因素都对成功就业有重要的作用。广阔的社交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求职信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近年来,SnS社交网络发展迅速,其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信息真实等特点对现有网络求职渠道反应慢、信息冗杂、可靠性低等缺陷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改变了人们的求职方式,使其逐渐成为网络求职的新趋势,同时也正在成为大学生求职的新渠道。

Granovetter(1973)指出社交关系是指人与人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接触交流而存在的特殊关系,并且用“社交网络关系强度”来衡量社交网络中个体与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亲密度。其中亲人、同学、老师、同事等由社会经济特征较为相似的个体或组织发展起来的关系称为强关系,这种关系由于其亲密度、熟悉度较高,带来的求职信息往往容易重复。而社交网络中的弱关系由相似的兴趣、关注度集合在一起的个体或组织发展而成,弱关系能够获得在强关系网络中无法获得的新的求职信息和资源。边燕杰(2012)在结合中国情境的研究中认为“强关系往往带来人情资源,弱关系往往带来信息资源”,他认为中国人靠“关系”获得的职业更符合自己的期望。而西方学者研究指出,大多数人都通过社交网络中的“弱关系”找到了满意的职位。Forse(1997)认为在相同的教育背景下,更好利用弱关系渠道的求职者往往能获得更理想的工作。Villar(2000)指出在求职过程中使用网络渠道等正式的弱关系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本研究讨论的社交网络是指社会网络与现代计算机、互联网结合产生的社交应用――SnS社交网络。由于虚拟社交网络产生的关系多为弱关系,弱关系扩大了个体的社交网络范围,促进信息的分享与传递,促进求职者获得更多的职位信息从而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在社交网络中,关系强度与求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还有待于验证。

在社交网络关系强度与求职满意度研究中,始终会涉及到另一个变量――求职行为。Soelberg(1967)认为求职是一系列彼此相关的行为,包括:识别理想职业、制定求职计划、搜寻并选择职业、确定并接受结果。Stevens(1986)根据求职行为性质将求职行为划分为积极求职、消极求职和过渡求职三类,其中积极求职行为表现为求职者准备充分、目标明确,行为独立并能调动各种求职资源。在求职行为与求职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中,Blau(1994)提出求职者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柯江林(2014)在其研究中也得出积极求职行为对求职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的结果。而在社交网络关系与求职行为的研究中,Granovetter(1995)指出在求职花费精力上,通过弱关系社交网络求职的人们往往比通过强关系求职的人更多。

本研究认为,积极求职行为是求职者为达成求职目标和获得满意工作所做的所有积极行为,如花费时间搜索职位信息、拓展不同的社交网络求职渠道、求职材料的准备、简历的投递、笔试以及面试的准备等求职活动的全部行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仅有丰富社交网络关系还不够,还需要在求职过程中有积极的求职行为,对社交网络加以利用,从而获得有利的信息。基于以上理论与分析,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重点探讨积极求职行为与社交网络关系强度、求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5年4月至6月,调查范围包括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多个省市的2015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通过电子邮件、问卷、微信等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4份,问卷回收率为84.6%。在回收的254份问卷中,共计剔除21份无效问卷,最终得到231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0.9%。其中,男生占51.5%,女生占48.5%,一般院校的学生占87.0%,211及985院校的学生占13%。

1.测量工具

(1)关系强度。本研究主要借鉴Zhao(2002)的量表,从交往频率、认识时间、亲密程度、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五个方面考察大学生与其社交网络上好友的关系强度。

(2)积极求职行为。在积极求职行为的测量中,Kanfer(2001)用“频率――强度”、“内容――性质”、“短期――长期”三个维度测量积极求职行为。柯江林(2014)在研究中将积极求职行为分为“招聘信息搜寻”、“简历制作发送”、“笔试面试准备”三个维度进行测量。本研究参考Kanfer、柯江林等人的观点,从求职强度、应试准备、简历准备三个维度进行测量。

(3)求职满意度。本研究采用尚玉钒(2010)的满意度量表进行求职满意度的测量,题目包括一般满意度、“个人―工作”匹配和“个人―组织”匹配。

2.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量表除积极求职行为之外,信、效度均已被国内外学者多次验证,并多次应用于权威期刊上。积极求职行为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删除一些有效载荷不足和跨载荷严重的题项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三维结构,各维度因子载荷均超过0.552(0.552-0.830)。各变量的信度(以Cronbach’sα值衡量)均接近或超过了0.70,表明信度理想。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表1显示了变量的均值与相关系数。从相关性分析,关系强度与求职满意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积极求职行为及其三个维度与求职满意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关系强度与积极求职行为、求职强度、简历准备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二)回归分析

表2显示了大学生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求职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由模型1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求职满意度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59,p

如表2所示,模型2、3、4、5检验了积极求职行为对求职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可以看出整体积极求职行为对求职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25,p

大学生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积极求职行为及其三个维度的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模型10所示,大学生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积极求职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205,p

通过表2中模型6可以看出,加入积极求职行为后,关系强度对求职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β=-0.075,p>0.05),而积极求职行为对求职满意度的影响仍旧显著(β=0.410,p0.05;β=-0.126,p>0.05),而求职强度、简历准备对求职满意度的影响仍旧显著(β=0.226,p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1.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求职满意度的总体作用

通过统计结果的分析,大学生与社交网络好友的关系越弱,求职获得的工作满意度反而越高。基于Granovetter的弱关系理论,关系越弱的群体间能够传递更多新的信息。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强关系带来的信息渠道显得颇为狭窄,仅仅通过亲戚朋友等渠道获取到的就业机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而反观社交网络中存在的各类弱关系,除了能够提供海量的就业岗位信息以外,还能让大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验证与整合,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关系强度并不是求职满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时在拓展社交网络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2.积极求职行为的中介作用

回归分析说明社交网络关系强度通过积极求职行为的中介作用,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求职满意度。另外,同时也说明大学生的求职强度越强,简历准备越完善,应试准备越充分,则求职的满意度越高。而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和积极求职行为呈现了显著的负相关,尤其是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求职强度、简历准备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强关系带来的“可靠消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自信心,一方面降低了求职的积极性,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另一方面,“靠关系”找工作会降低大学生求职者对所获得的工作信息做进一步的了解与验证,最终导致就业结果并不满意。而弱关系带来的大量信息,会使得求职者努力验证信息、做出更加充分的准备。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希望自食其力,凭借自身的努力去求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通过在求职中,大学生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获取工作信息,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符合自己期望的岗位,注重简历的准备、岗位的应试准备,并最终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二)研究局限及未来建议

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为方便获取数据,研究采用了便利抽样的方法,研究样本在数量与覆盖面上不足,未来的研究应该扩大调查范围,并使用更为随机的调查。2.研究只考虑了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求职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其他的求职结果,比如工作状态、工作收入、工作性质等没有考虑,未来的研究应该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多方面分析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易陈钢.社交网络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J].中国有色金属,2012(16):58-59.

[2]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6):1360-1380.

[3]边燕杰,张文宏,程诚.求职过程的社会网络模型:检验关系效应假设[J].社会,2012(3):24-37.

[4]魏春梅,盛小平.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及其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4(4):18-21.

[5]Forsem.Capitalsocialetemploy[J].L’anneeSocial,1997(47-1):81-103.

[6]Villare,JuanJ,Corominase.whatkindofnetworkingstrategyadviceshouldcareercounsellorsofferuniversitygraduatessearchingforajob[J].BritishJournalofGuidance&Counseling,2000(28):389-409.

[7]Soelbergpo.Unprogrammeddecisionmaking[J].industrialmanagementReview,1967(8):19-29.

[8]StevensnD.Dynamicsofjob-seekingbehavior[J].thomaspublishing,1986(3):33-37.

[9]BlauG.testingatwo-DimensionalmeasureofJobSearch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4(2):288-312.

[10]柯江林,孙健敏,韩瑛.大学生心理资本对求职绩效的影响:积极求职行为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探新,2014(5):468-473.

[11]Granovetterm.GettingaJob:aStudyofContactsandCareer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

[12]ZhaoY.measuringtheSocialCapitalofLaid-offChineseworkers[J].CurrentSociology,2002(4):555-571.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2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在网络时代变革应用人才评价标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路径。本文基于变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建构性原则,对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评价标准网络平台作出了几点思考。并提出了反映技能型岗位动态性需求、在网络互动中建构高技能人才标准以及参与高职教育的网络化革命等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评价标准;网络平台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对职业标准的工具理性运用

当前,高技能人才相关的行业各工种都有国家职业标准。然而,在部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片面以该标准为指南,以获取证书为终极价值,背离了高职教育培育高级技能人才的宗旨。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将培养目标窄化为指导“过级”、获取证书,是工具理性的短视。高职院校名“职”姓“高”,培育出真正符合行业、企业动态性需求的人才,乃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以就业为导向”过程中缺乏多方建构

近些年来,贯彻国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相当注重就业、服务行业、结合产业。但是,社会行业、企业领域的动态性变化如何把握?如何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上述问题的破解方案,就是努力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双向建构,将专业教学、学生实际与现实职业领域指导相结合。进而言之,高技能人才标准应该是不断生成而非一成不变,应该是多方建构而非自上而下的“独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学合作理事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作为行业顾问,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共建专业。在“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过程中,研究人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分析阐述了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规格和职业岗位(群),从而构建出课程与教学标准。然而总体来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导致对企业、行业的动态性需求轻视,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忽视。

(三)缺乏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

近年来,随着卫星、光缆、电视以及各种双向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动式“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逐步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美国国会授权成立由16人组成的“网络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于2000年发表《学习中的因特网之力量:从承诺到实践》(thepoweroftheinternetforLearing:movingfrompromisetopractic)报告书,就进一步加强美国社会的网络教育提出七点建议。同年,英国“产业大学”开始运作,力图通过网络技术把学习者的需求和教育资源的供给结合起来。“产业大学”学习网由遍布全国、分布合理的各个“学习中心”组成。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2002年11月颁布了《为了每个人的成功》,在职业教育供给体系重组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载体和沟通作用,在职业教育的提供者、接受者和竞争者之间建立知识生成网络。多尔(elizabethDole)在其著名的《SCanS报告》(theSecretary’sonachievingnecessarySkills,1991)中提出了工作场所必备的五种技能:资源配置技能、人际沟通技能、网络信息技能、系统工作技能和新技术运用技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精义在于,不仅企业是工作场所,高职院校同样也是工作场所。在网络时代,掌握网络信息技能、运用网络平台应是一切教育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技能人才所必需。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评价原则

(一)变革性原则

1、高职教育的重新定位

在网络时代,高职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一个分支,也可能成为经济部门的一个分支。高职教育不是向企业、社会“输送”人才,行业、企业亦非“监督”、“控制”学校教育,而是双方以达成的共识为标准培育高技能人才。

2、人才评价标准的变革

在网络时代,生产关系以及由之决定的教育体制、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革。基于网络平台构建高技能人才标准,就是社会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探索性应用研究。与网络技术更新同步是当代教育变革大趋势,基于网络的教育(network-Basededucation)是国际潮流。进而言之,网络时代一日千里(一个网络年仅相当于日历年中的3个月),人才标准应随之而与时俱进。网络为建构高技能人才标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媒介和平台,网络评价平台有利于细化指标体系,更有利于标准的不断适时更新。

3、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学生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有着自己的想法、意愿和规划。如果构建出一种互动性的网络平台,学生便也拥有话语权空间,他(她)们亦展示着自我现实水平。在此意义上,人才标准体现着相对于“现有水平”的“潜在水平”,是“最近发展区”。

三、创新性原则

(一)秉持进步的职教观、人才观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原则,耦合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以及生命发展的基础观等进步职业教育理念,建构出一种契合高职生、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实际的技能型人才标准。

(二)构建运行良好的网络平台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十个年头。在当代,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形态——以不断更新的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网络社会渐趋形成,带来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等领域的深刻革命,必将改变职业教育的原有体系,冲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有模式。网络之价值,不仅在于“远程教育”,依托网络平台学习知识、共享智慧、分享成果已初露端倪。本项目研究顺应教育变革潮流,依托社会和我校已经建成并开始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展开学校、企业、工厂、学生的多方互动、联动,从而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达成高技能人才标准共识。

(三)改进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

地方性原本是高技能人才的特点之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和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温家宝同志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由此,国家标准的宏观引领,应该也可以转化为高技能人才标准的区域关联度。据此,本项目研究在国家职业标准的引领下,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四、建构性原则

(一)打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建构任何人才标准,都必须首先破解理论难题。当前,学界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前者强调“科学精神”,关注标准、量化、考核等要素,后者强调“人文精神”,强调自由、诗意、心性等元素。如何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在本项目研究中加以贯彻,是在理论上必须做出突破之处。

(二)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建立校企工学多方联动,建立公正、公开、共享的网络评价机制。客观来讲,当代社会存在多元化趋势,人们都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对于职业标准,有着不同的定位。必需整合学界、教育界、行业企业等各种资源,运用网络评价平台弥合各种分歧,在网络交往对话中达成交往共识。

(三)破解人才标准建构的“两难”

人才标准的确定性、网络平台的稳定性,与人才标准的不确定性、网络平台的前瞻性之“两难”。教育要面向企业、行业,因而高技能人才一定要符合社会、行业、企业需要,这是其标准的确定性,因而也要求网络平台具有稳定性。所“就”之“业”变动不居,社会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由此,影响人才评价指标的“因变量”的“自变量”不断变化,这是高技能人才标准的不确定性,因而也要求网络平台具有前瞻性,做到与时俱进。

五、高职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网络平台构建

(一)反映技能型岗位动态性需求

只有真正实现社会变革“倒逼”教育领域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才能生成有效的高技能人才标准。随着时代进步和行业领域的变化,创立弹性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乃是时势所趋。一般来讲,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服务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高技能人才分为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三类。技术高技能人才是指工业化以来就出现的人群,它把经验技能与现代技术方法融合;知识技能主要表现为以熟练的智力技能为基础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它需要有现代科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复合技能指具有掌握交叉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然而,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定义,不等于确立了科学的人才标准。如何将自上而下的宏观架构,与高职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譬如,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提出哪些新要求?如何使得高技能人才标准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欲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标准,必须把握企业、行业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动态性需求。当下,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标准。较之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而言,确定了职业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内容新体系,有助于提高了学生和证书持有者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然而,随着时展和社会变迁,必需以快捷的方式不断更新国家职业标准。一言以蔽之,要将国家职业标准的权威性与可变性有机统一。

(二)在网络互动中建构高技能人才标准

生成性思维作为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走向,对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生成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作为直面人的生命,应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由此,作为研究对象的高技能人才不是掌握技能的劳动工具,更不是机器人。网络平台有效解决了主客二分主体性模式的缺陷,建立了新的主-主关系模式。政府、学界、教育界、行业企业乃至学生均有权利发出声音,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基于这种理念,应以网络新技术作为支撑,从教育学、网络技术学和媒介传播学等视阈,以网络调研、互动问答、“虚拟”社区等既有网络平台模式为借鉴,探究高技能人才标准的生成模式。德国埃福特大学学者anneSliwka提出的“教育创新网络联盟”构想。网络联盟允许志趣相投的人们追求一个特定目标,允许人们迅速交换个人和组织发展信息,提供了合作和交流机会因而能赋权于创新者,给创新者提供向同事学习技能的机会。鉴于“网络联盟”构想,应结合中国高职教育实际,尤其是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区域职教一体化进程,筹建多方联动的网络平台。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3

关键词:动态能力集;基础数据集合;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过程导向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永恒的工作核心,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又一次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在内涵建设、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思想是:将培养目标岗位化、岗位能力课程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其中依据行业需求,不同年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岗位、岗位能力、课程内容选择上均是动态变化。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1年创建以来.始终坚持高职教育应用型、职业性特点。通过专业调研把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定位于网络工程与服务领域,网络工程师(中级)岗位为培养目标。依托“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采用项目化、角色化教学模式,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引导。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根据“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与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分两个阶段:基础数据集合构建阶段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阶段。

1.建立专业“动态能力集”基础数据集合

首先紧紧围绕“解决实际岗位问题”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全面专业调研,先后收集了近千家企业的招聘信息,深入访谈调研全国近百家企业和近千名的一线工作人员.并经过反复多次分析与研究,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动态能力集”基础数据集合。

(1)专业工作岗位基础集合。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网络系统设计师、网络存储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技术工程师。(2)专业职业层次基础集合。初级(管理员)、中级(工程师)、高级(专家)。(3)专业岗位能力基础集合。专业工作岗位基础集合、专业职业层次基础集合形成二维坐标体系.得出一组不同层次工作岗位集合:以实际工作内容为依据,形成每个坐标点岗位能力基础集合。(4)专业工作任务基础集合。经过仔细梳理岗位能力要求内涵.构建出专业工作任务基础集合。(5)专业课程基础集合。根据实际工作调研.进行总结和概括.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作过程步骤.目前计算机网络服务类岗位工作过程为:建网一管网―,用网。

依据工作过程.对工作任务基础集合进行提炼、组合,形成一门门体系完整的技能型课程,构筑专业课程基础集合。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阶段

首先进行实时调研.并对调研信息进行细致分析.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筛选条件集。然后根据此集合要求抽取相应岗位子集、能力子集、工作任务子集、年级课程子集,形成适合实时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下面以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为例加以说明。

(1)实时调研,调整基础数据集合。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教师采用问卷调查、咨询探讨、资料收集等手段,到相关企业、行业、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调查,调研了当前及后两年社会对网络工程与服务人才需求情况。一方面根据调研信息汇总结果,动态调整基础数据集合,另一面调研信息分析结果形成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筛选条件集。(2)抽取子集。根据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筛选条件集要求从专业基础数据集合中依次抽取2010级岗位子集、岗位能力子集、工作任务子集。(3)形成方案。最后根据工作过程.输出2010级课程子集.从而形成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与反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阶段,将每门课程任务化、项目化、实时化,选择校内虚拟项目驱动、校内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等方式实施,达到教学模式集成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环境企业化、职业能力标准化、学习渠道多样化,充分体现“做、学、教”一体化教学理念,培养过程的职业性与实践胜得以贯彻。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专业各基础数据集合.为下一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做准备。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4

【关键词】网络安全;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工作过程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高专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各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也在研究适合本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模式和教学模式。

1.“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介绍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是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符合网络技术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学习领域课程。本学习领域根据网络管理员岗位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原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设备安全配置和安全防护能力,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现行“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不能适应就业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培养定位模糊,岗位需求不明确

传统教学模式更多考虑知识体系的结构与完整性,较少考虑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未来有哪些用途,不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需要这些知识,难以形成职业带入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与教师形成共鸣,学生和教师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知识学习了很多,但分散、刻板,空有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实践运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2.2理论多实践少,知识分散,缺乏针对性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不同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该课程要求更多的实践课时比例、更多的针对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情境。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重知识、轻实践,且实践内容多为知识验证性实验,难以满足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2.3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难以适应网络发展需要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规范层出不穷,网络安全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及时更新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快速适应网络安全新状态,也是“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教科书为知识传授蓝本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3.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经过两年的教学经验积累,针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校启动“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经过广泛的调研与分析,明确了研究方向,确立了“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的课程改革与研究思路。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3.1明确课程定位,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新的研究思路改变了课程分析的方向,由过去面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转变为面向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与认真分析,明确了新的课程定位:“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发现、研究和解决具有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胜任网络安全管理员的职业岗位需求。

3.2课程内容编排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能力的递进不是根据流程的先后关系确定的,而是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的,例如先安排网络硬件设备还是传输媒体与流程关系不大,主要是要考虑哪个项目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相对简单一些,就把哪个项目安排在前面。如本课程就将网络传输媒体任务安排在最前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后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设计的学习任务必须能够满足多方面的要求,所以每个学习任务都应以典型案例为载体进行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学校网络对外服务中心,让学生亲临真实工作环境,参与或者分组独立完成对外服务的实际网络项目,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3.3课程学习考核方法

打破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采取三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是理论知识的考核,此阶段的考核安排在课程学习完后,以笔试形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二是项目技能的考核,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时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40%;第三是综合技能的考核,在课程学习完后,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包括岗位素质、团队协作、专业技能、实习报告的撰写等考核点,此阶段占总成绩的40%;三项成绩之和为学生本门课程的学期总成绩。学生每个阶段都必须达到该阶段的及格分,如理论考核,必须达到相应分数,否则必须进行重新学习和考试,以致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学生本门课程才算合格。课程的第一部分的考核采取教考分离,项目技能考核由课任老师考核,综合技能的考核由教师团队集体考核,最终达到考试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综合实习项目完成后,教师完成实习报告的批改后,举行至少一天的学生实习体会交流、教师评论和答疑,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师以后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最终使学生的组网和用网的能力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4.结语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促进了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以课程建设为主线,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对专业教师队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2]李小峰.“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3]孙宁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

[4]及风云,张培成.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6).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5

关键词:高职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277-03

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高等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那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就尤为重要,我们在开发本专业课程体系之前首先明确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量企业走访,深入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明确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然后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解剖,从中提炼出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为主要依据进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课程体系进行反复论证,开发出具有行业特色,符合高职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课程体系。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现状及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

3职业目标及岗位群分析

3.1明确职业目标

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大量、长期的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最终将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目标定位于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3.2确定岗位群及核心技能要求

在完整的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了售前、售中和售后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岗位职责和所要求的核心技能有所不同,但有许多共性,具体如下。

3.2.1工作过程:售前阶段

工作岗位:售前工程师;售前技术支持;系统工程师。

岗位职责:跟踪和挖掘客户需求,完成方案编写、投标、产品选型、售前交流、售前测试、客户引导、产品演示等销售支持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协调管理客户关系。

核心技能:有较强的口语表达力、沟通协调能力、项目组织能力;较强的网络方案规划、设计和方案撰写能力;熟悉国内外主流网络设备厂商产品的最新应用。

3.2.2工作过程:售中阶段

工作岗位:系统集成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测试工程师。

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网络架构和网络解决方案;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技术交流及研讨,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完成系统集成项目中的设计、实施、测试、维护等工作。

核心技能: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熟悉各类网络主流技术,精通国内外主流网络产品的配置、优化与测试;能熟练搭建主流服务器,并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优化。

3.2.3工作过程:售后阶段

工作岗位:网络信息管理员;运维工程师;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

岗位职责:及时对客户提供维护管理技术支持,并为客户提供相关培训;对网络监控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故障诊断和排除以及网络优化设计;分析评估安全漏洞,并制定相应安全管理策略。

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文档撰写与培训能力;熟悉各类网络监控技术,具备网络故障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熟悉主流网站开发技术,能对网站进行维护、更新、升级。

3.3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本专业的职业目标主要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中级职位。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紧紧围绕着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中需掌握的核心技能。

5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此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成立工程团队,多做工程,多做项目,通过项目锻炼教师实践技能,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

2)深化产学研、为专业发展提供可靠依托

产学研结合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定位,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按市场规律推进产学研的多赢局面,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使双方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

3)突出高职教育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很大的不同就是要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在这些实践环节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按行业标准组织项目实施。突出我国高职教育优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认证。

将行业认可度高的国际认证的配套课程引入到专业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CiSCo、microsoft等国际认证考试,通过大规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认证,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

6结束语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我院的“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子。我们在“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发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相信这篇文章对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6(35):14-15.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三主体;四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39-03

DiscussionandpracticeonthetalentCultivatingmodeofthreemainBodiesandFourFusionfor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Specialty

ZHoUHong-bin,XULi-jie

(Shazhouprofess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Zhangjiagang2156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teachingideasofgroundingZhangjiagang,fusionZhangjiagangandserviceforZhangjiagang,wecar?ryoutthetalentcultivatingmodeofthreemainbodiesandfourfusionfor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specialtyinShazhouprofessionalinstituteoftechnology.inordertorealizetheschool,enterpriseandstudents,thethreepartywintogether,wemustmobilizeschool,enterpriseandstudents,thethreemainbody’senthusiasmandmakethemeffectivelyintegrateintothefoureduca?tionsteps,constructionoftalentcultivating,teachingdesign,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enrollmentandemployment.

Keywords:talentcultivatingmode;threemainbodies;fourfusion;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specialty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国内众多学者围绕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1-3],但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人才培养的某一具体环节,没有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沙洲职业工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根据学院“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理念,以“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开展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三大主体:学校、企业、学生[4];而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四大环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要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学生”这三大主体的积极性,有效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这四大环节中,使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际锻炼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结构图如图1所示。

2“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调研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我院计算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面向中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培养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人员、网络工程施工人员。具体要求学生成为和谐的社会人和杰出的职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技能,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施工与网络服务配置、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可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根据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建网、管网、用网三项职业能力合一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专业技能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实践。以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施工与网络服务配置能力的培养为例,前期课程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等课程奠定网络工程的基础;后期课程为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综合布线、tCp/ip协议、交换机与路由器配置、网络安全等,如果掌握了这些课程传授的技能,在网络的组建、管理等方面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另外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相合作,开展为期2周的网络工程项目实训,通过网络分析、规划、设计、实施、调试及验收等过程,融合网络组建、管理的相关核心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首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按照“岗位需求练技能”的要求,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和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由平时成绩、能力训练项目考核及期末成绩综合评定,突出能力训练项目考核。

2.2教师、企业专家携手,共同参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理念要求,强调“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调整和侧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分析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真实项目基础上构建学习情境,突出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教学模块,开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养成规律[5]。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在给学生讲解网络协议之前,应该先让学生会使用FlashFXp等工具软件,掌握常见的internet应用技术,使得学生对Ftp、Http协议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理解网络协议的功能。否则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协议名称,不能真正理解。

2.3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校内外交流,主动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2011]9号)中“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实施“教师对接企业”工程。联系张家港市的重点企业,或者与专业相关的本行业的典型企业,安排一个教师或一个教师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对接联系一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充分了解和学习企业的各类标准、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以“访问工程师”等角色,承担企业安排的相关工作,挂职以下相应的一种岗位:1)担任“技术顾问”、“科技助理”等,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技改项目、新产品论证及其它产学研合作工作,帮助企业完成项目研发,申报项目、成果、专利等。2)担任企业“人力资源顾问、员工培训顾问”等,鼓励参与企业的人才开发、新员工录用、员工培训等工作,帮助企业建立人才资源网络。

为加强学院“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每年安排青年教师脱产到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江苏远大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锻炼。学院与实践单位及教师签订三方协议,按协议进行考核管理。实践锻炼期间,要求教师严格遵守实践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相关的岗位职责开展工作,并接受实践单位在考勤纪律和工作成效方面的监督考核。

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邀请企业进校宣讲,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本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或校外兼职教师、开设讲座,共同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承担顶岗实习、毕业生实习指导,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2.4校企联动,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重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化,通过与企业的多次接触与商谈,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方协议,使得学生入学就有就业保障,解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提高生源质量。

同时通过以下途径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1)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调查了解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专业要求,通过企业宣讲会、校园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横幅、毕业生就业网、QQ群、短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就业信息,并大力宣传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种政策,教育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价值观。

3)搭建就业实习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紧密型实习、就业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良好的作用。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权,认真做好毕业生实习期间的考核与鉴定,及时研究分析实习训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实习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3结论

总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三主体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院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更好地为张家港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郦丽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22-24.

[2]周爱霞.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9):138-139.

[3]陶再平.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56-158.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7

关键词:就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46-02

周济同志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即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市场急需、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应用性人才,而不是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

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网络》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及工作岗位上应用较为广泛。然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讲授网络基础知识,以理论教授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背离了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的原则。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动手能力差,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因此,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老化,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使用十年前的教材,不能把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内容较陈旧,引不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2.偏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操作能力也十分重要。但部分教师教学时以理论为主,占总课时的2/3甚至还要多,而且理论讲授的知识偏难。例如,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时,有的教师仍以oSi七层体系为主,花大量时间去讲解,但这种结构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深奥。在有些实践课上,仍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没有操作的机会。又如,在制作双绞线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上演示一下双绞线的制作方法、提及制作时需注意的问题,并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这样的实践课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

3.考核方式陈旧,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核方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在考核过程中,有的教师仍以分数论英雄,只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很少涉及实践部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二、面向就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用新的教材,把当前企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例如,在讲解局域网的相关内容时,重点教授交换式以太网及无线局域网等相关内容,这些都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网络结构。在广域网的内容选择上,重点讲解各种网络设备的选购、使用方法及综合布线等技术,这些都是网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当前,网络安全是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可以适度增加一些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除了介绍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应重点讲解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管理技术,以便为企业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技术。

2.教学方法改革

将以说教为主转变为以引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探索等。

3.实验实训改革

提高实验实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例如,目前很多高校都安排48个理论课时,只有16个实验课时,甚至有的只设置10个实验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验实训可分为实验室模拟实训、真实职场环境技能综合训练等。实验室实训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选择哪些内容进行实训、以什么方式进行等问题上要下足功夫,还应充分考虑企业所求,将企业迫切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作为实训的主要内容;职场环境实习可锻炼学生对真实岗位的适应能力,可通过顶岗实习、工读结合、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4.双证书制度的改革

引入证书教育。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在职人员的职业能力强、上岗快。用人单位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职业技能的依据之一,就是看学生获得了哪些职业证书,择优录用人才时也要考虑职业资格证书。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认证考试和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目前,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有CCna-思科认证支持工程师、CCnp-思科认证网络高级工程师、HCna认证-华为3com认证主力网络工程师、HCne认证-华为3com认证网络工程师等行业资深认证。因此,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认证考试结合起来,学生学完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认证考试。双证书有利于学生就业,也受用人单位欢迎,这样的学生进入单位基本不需要适应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开展顶岗工作。

5.考核制度改革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下,单纯用期末的笔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显然不科学,我们的重点应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将实验成绩、期末笔试成绩、实训报告、平时成绩、团队合作能力及企业实习报告等都综合在内,尽可能全面、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定,也促使学生改变以往只注重记忆而忽略动手能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社会发展要求高职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某种技能、动手能力强、到岗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工作踏实、能吃苦耐劳的技术人才,那么我们就要按照市场需求去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考虑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生毕业后直接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情况,把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紧密结合企业的需要,使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瑞华,张琦英.技术素养视野下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2]陈敏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1).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8

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逐步开发出了一些更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网络贸易、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与早期课程相比,具有了一定的职业和岗位特色,但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脱节和重复情况较为严重,课程培养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距离较大,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很难学到实用的岗位技能,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不够,学生后续发展的潜力不足,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一、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针对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确定课程改革的思路。16号文件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理念,为我们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具体建设途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让企业满意的人才,学校必须要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企业的需求,与社会、行业企业一起建立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由于电子商务应用涉及的行业、企业面广,不同的应用岗位的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明确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做好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要做好专业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来明确职业岗位定位、分析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从而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高职电子商务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毕业生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网络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岗位,以及我院电子商务历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网站设计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网站策划、网站运营、网络推广、营销策划、网络贸易、网络客服、电话销售等岗位,通过分析,梳理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三大职业岗位群,即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岗位群、网络营销岗位群、客户服务岗位群,并与企业一起共同分析了各岗位群、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核心能力突出,适应岗位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确定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三大原则:一要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二既要注重能力培养,也要注重综合素质养成;三既要关注学生初次就业岗位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升迁岗位需求,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依据以上三大原则,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岗、双向”课程体系。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三大岗位群的岗位职责和主要工作任务,可将其归结为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营销服务两大典型工作过程。其中商务网站建设主要涉及的岗位是网站策划、网页设计、网站设计开发、网站运营、网站维护管理,网络营销服务主要涉及的岗位是网络客服、网络推广、电话销售、网络贸易、营销策划。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人才需求的层次,商务网站建设方向初始就业岗位为网页设计、网站运营,后续发展岗位为网站策划、网站设计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网络营销服务方向初始就业岗位为网络客服、网络推广、电话销售,后续发展岗位为网络贸易、营销策划。根据以上初始及后续发展岗位确定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加强初始就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培养,比如网页设计和网络推广岗位的核心课程《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和《网络营销》课程的课时量加大到160学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初始就业技能,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均以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课程名称体现出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注重两个方向的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关系,做到“强基础,精方向”;注重课程内容的融汇贯通,如《电子商务网站推广》课程与《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策划》课程的融通,《营销导向企业网站建设》与《电子商务网站规划》、《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的融通,使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技术和商务不再相互割离,形成“以技术促商务、商务中融技术”的课程特色,使学生的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图2所示。在强化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通过设置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发展、人文科技、创新创业素养等方面课程,形成以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系统,为学生的生存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系统和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系统的有机统一,有效地保障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9

关键字: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呈现出高速的增长态势,使得现代社会网络无处不在,网络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近几年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职位需求有所增多,网络基础技能人才出现紧缺。据统计,市场对新型网络人才的需求高涨不下,而实际拥有量却有不足,网络人才的极度短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国家信息部统计显示:今后几年,中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超过百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才还不足20万。

我国的it事业正在不断的做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才缺乏的局面。重大it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重点,急需职业院校为国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掌握国际先进it技术的网络布线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从调查结果看,在我国,it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两头”短缺:既缺高级it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it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网络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基础扎实,有一技之长的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广阔。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因此,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大多数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已和社会需求脱节,必须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市场需要的网络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向网络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

反思职业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学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企业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企业岗位调研——>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搭建就业平台。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背景

我校做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财经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致力于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建设。通过获取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构建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职业课程体系,率先开创更加实用高效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专业成为同行业的示范。

锐捷网络做为引领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的网络设备厂商,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了解行业对于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广泛的行业客户群、近千家设备销售和服务渠道。同时,有着成熟的行业人才培养体系。锐捷网络愿意帮助院校客户建立更加贴近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希望在教育行业寻找有着先进办学理念的院校深度合作,通过与院校开展深入校企合作,将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共享,共同培养人才,满足行业合作伙伴及用人的需求,同时打造锐捷网络精英人才培养解决方案的全国样板。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范围

基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双方的合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通过调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中职计算机网络类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及所需匹配的能力、素养要求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方案、配套所需的硬件设备资源等。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双方以锐捷Cppi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为基础,从职业技术、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行业应用四个方面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建设核心职业技术课程,夯实学生必备的的职业技术基础;通过开展综合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行业应用能力,以提升就业能力。

在校企合作内容方面,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并设计教学过程;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到企业实践培养双师与骨干教师;以帮助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落地为目标,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的创新机制。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合作

合作目标:经过调研,计算机网络类的中职毕业生,走上社会后以“计算机网络类管理人员”、“网络工程实施类人员”为主要就业方向;社会对于“网络管人员”、“网络工程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以“局域网组建”和“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为核心技术要求。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建立起相关方面的核心职业技术课程,以满足网络类人才培养的职业技术需要。同时,根据Cppi人才培养理念及社会用人需求,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开发贴近用人需求的配套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合作内容: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共同规划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做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做为专业核心课程

2)共同完成“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

完成精品课与核心课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ppt课件开发;课程建设电子资料开发:电子教案、课程大纲、模拟试题等;课程建设视频开发。

3)师资队伍建设合作

合作目标:培养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使教师可以独立胜任《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胜任讲授锐捷系列职业认证课程及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认证考试并获得证书。

2.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使教师同时具有教师工作经验和工程师工作经验、同时具备讲授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使骨干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实施“传、帮、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经验,改善教师结构;丰富课程体系,落地人才培养方案,开辟第二课堂。

外派专业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岗位锻炼和课程开发项目,教师可以在锐捷网络及其合作伙伴参加挂职锻炼。

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实施《企业网综合实战》实训专场,校企联合建立竞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技能竞赛经验与能力,聘请企业专家与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参与教学。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业方向

通过锐捷网络大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成立“锐捷网络学院”,向在校学生提供锐捷职业认证培训服务。建立锐捷“授权培训基地”,向行业用户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加入锐捷人才供需联盟,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联盟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应用和发展。通过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更加贴近需要的网络精英人才;通过便捷的人才交流平台,为联盟成员提供高效的人才交流服务,降低招聘和求职的成本。通过为学生提供对口的的面试机会,为更多的网络类学生敲开了网络工程师的就业之门,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毕业生。

结束语

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企业急需的计算机网络“蓝领”或“灰领”人才。

参考文献:

[1]锐捷网络大学————校企合作.

[2]陈康,沈孟涛.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实践.

网络工程求职意向篇10

关键词:高职;网络专业;软路由;课程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2014年度吉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的一般研究课题“软路由技术助推高职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ZCY104)”研究成果,主持人:吴交树。

G718.5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网络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职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经验并调研了国内部分高职的专业教学改革情况,分析现阶段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手段主要有两类,一是依托企业的“订单式”课程体系改革,此种方式是目前多数高职网络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构建方式,在企业的支撑下,由企业人事代表、职位项目经理等部门的代表人员同学校专业教师、主管部门领导等共同研究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岗位技能、素质要求,联合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开设的课程、实训室设计等,据此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一定时期内在相对固定的就业目标――订单企业范围,能比较好的实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是,此种模式下的人才存在技能上的“短板”,往往只针对订单企业要求学习企业需要的技能,而忽略掉了社会主流的技术需求,如,企业在高校开设的某某网络技术学院,就是一个典型人才培养定向的现象,此时需要专业负责老师认真确定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定位很关键,单一的、盲目的人才培养建设都是危险的。二是无企业支撑的“探索式”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此种建设方式主要由学校主导,相关专业教师通过简单的企业调研、同行业参考、网络查找等手段,就把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起来,比较盲目的开设一些课程,没有完全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存在偏差,该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成为其成功就业的阻碍,高职人才培养真谛得不到落实。

二、软路由视角下的高职网络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高职专业建设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要对接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要深度调整课程结构,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因此,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跟随企业,要摸清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岗位技能需求,获取专业最新技能需求,分析企业工作任务实际,归并分类最后形成专业课程体系。高职网络相关专业负责教师在专业改革方面要避免走同类院校相同的路线,复制的模式必然会导致人才技能的“偏科”现象,无法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愿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在国内同类院校的专业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从路由技术的角度开展网络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尝试,这在国内尚无研究者进行专业改革研究范例。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国内多数高职网络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大体相同,而且人才培养目标也大致一致,在学生技能路线培养上着重网络工程师方向,偏向“硬技能”的网络设备安装、调试和\维,而忽视了在许多行业企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软路由技术,基于软路由技术的高职网络专业教学改革值得尝试,在软路由技术的推动下,可在高职网络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诸多方面进行探索,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所有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支撑点,通过详细分析企业行业应用中的工作过程,提取适合专业教学的工作任务,笔者课题组结合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总结了主要的工作任务有计算机软路由的硬件改造、软路由策略设计与实施、软路由企业应用部署等,根据工作任务归并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企业软路由技术部署》,也可以将计算机软路由的硬件改造工作任务放到前期的《计算机硬件组装维护》课程里完成。这样就丰富了传统的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也更加贴近企业岗位实际需求。

三、课程体系改革避免出现重技能训练轻文化培养的现象

《意见》(教职成[2015]6号)同时指出,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同时指出高职要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为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一般会在专业前期课程里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一些高职教育研究者也多是从这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提高素质培养的方式方法,然而学生素质文华的培养靠一门简单的基础课程进行教育有些困难,而且部分高职为了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力度,仅有的这门基础课程也被砍掉了,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后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缺乏,学生素质得不到企业认可等后续问题,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轨道,最终违背了教育的本质。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写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同步深化技能、文化的熏陶和训练”,这充分反映出人才质量培养的关键不能只注重工具理性的培养,要突出价值理性渗透,培养企业需要的真正的高技能高素质合格职业人才。因此,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人的教育本质,要回归到对于人才培养的真正意义上来,要考虑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切忌只注重培养操作技能的熟练工人。笔者建议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企业文华的熏陶,从一入学开始的课程就进行企业文华的传播教育,比如世界第一台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依曼,苹果公司创世人乔布斯对于产品的最求完美的挑剔精神等,从开始就让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产生浓厚和兴趣,并且慢慢了解到企业文华,在毕业后会很快融入所在企业中并展现自己特长。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什么[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