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5:38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1

随着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小学各学科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拟结合笔者教学实际,就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做一探讨。

二、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方法以及途径,尽量花费最少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来获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创建出有效活动安排来达成教学目的。根据清华大学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是否能够使得学生能力得以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朦胧到了解,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排斥到接受,从拒绝到了解,从完全否定到感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贯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善于运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语学。

2、培养学生对语文兴趣的需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身就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表现。因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兴趣的需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传递、消化的过程存在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之中,这就是说只有在课堂上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才能够使其有效的进行知识建构。

二、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学生参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不建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听讲的过程中,而是建立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导引,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多话,动员学生全体参与。在教学中,要多设立问题场景,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开展互动。

(二)运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所谓合作探究是指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出发,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一系列的相互帮助和教师指导等相关活动的交互作用,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以达到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积极发展。

(三)改变传统观念,拓展教学环境。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把思维仍停留在教室以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展教学的环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虽然走出教室,在室外开展语文教学在操作上受到时间、工具等的限制,但笔者认为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对研究内容的选择可以突破这些限制,真正实现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例如: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户外教学方式,可以带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并让学生回去后写下自己对大自然真切的感受,也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写一些参观游记,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市图书馆,组织一次阅读活动,并让学生写读后感等等,通过各种活动来真正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与网络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作为一项现代的教辅手段广泛的被整合应用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由于具有声像收集、演示等功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辅工具,可以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小学生也对于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2

回顾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语文课堂缺乏有效性。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结合语文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确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想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创造性”的外延是多么广阔无边,它教我们插上翅膀带孩子快乐地飞翔,开心地去采撷教材之外的丰硕知识之果。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第二课课文《升国旗》一共才三句话:“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教师若仅仅着眼于孩子近期的考试,那么教会孩子认读书写生字,能朗读并背诵课文就行,最多再让孩子知道升国旗时的礼仪就行,我看了一下教师用书,大概教学内容也就这些了。或许是刚教完一个大循环,送完六年级,深感课外知识的积累,情绪体验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现在下来教一年级,在设计教学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伸展,去拓宽,深度并不会去挖,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在教这一课时,我把“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这几个国家的国旗图片带进了教室;我把1999年国庆50周年最盛大的升旗仪式录像带进了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升旗仪式的盛大隆重和庄严。当然最重要的是我把中国的国旗和国歌带进了课堂,让学生用心地欣赏,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当我在办公室忙于搜集这些资料时,有同事这样说:“讲这些,看这些有什么用啊?没有效果!考试又不考这些,浪费时间!”很显然,我们两个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的目标具有不同的理解。一个着眼于近期的考试成绩,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我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想象表达等,更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全面发展。

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3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兴趣学习

学生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爱学”的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带领学生欣赏一组天鹅的图片,并声情并茂地说道:“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天鹅的图片。看着这些美丽的鸟儿,你的脑海中涌现出了哪些词语?”以激发学生对天鹅的喜爱之情。紧接着我将话锋一转,说道:“可正是大家眼中娇美、柔弱、纯净、可爱、优雅、高贵的天鹅却给一位俄罗斯老猎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章廷桦爷爷一起走进《天鹅的故事》,看看在那优雅的天鹅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以此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教师在课堂上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能产生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从天鹅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勇敢顽强,团结拼搏。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还可以看出老天鹅身先士卒,勇于献身的精神。他的回答让学生们再次展开了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如: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破冰情景反复诵读,学生们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中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拓展了阅读范围。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一种,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理解、感悟、鉴定与评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积累语文知识,训练阅读理解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丁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段话全面、深刻地概括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策略和阅读的多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积淀、丰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在阅读教学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可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改进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当做教师、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与对话。在教学观念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不仅是教师阅读方法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提供一个纽带与桥梁,让三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完成交互与影响的互动。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不可能充分沟通。而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为基础,摒弃传统的固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足够的兴趣。

2.个性化阅读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定义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指导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感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经过足够多的阅读沉淀,才能够有语感的产生,才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语言的应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减少了学生阅读的内容。现代教学应当紧扣教材推荐相关读物,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巧借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3.融合阅读与写作,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基础上,以主观情感与思维为核心,强化体验与理解过程,熏陶情感,启发思维。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是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写作与阅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得到充分的延伸。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与技巧都是由阅读进行训练的,没有阅读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写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充足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教材阅读中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训练作文的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多媒体为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生动的展现。音频与视频方式能够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境界充分理解,深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的范读是一种直观、形象的阅读指导。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和掌握教材,可在学生阅读前或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为学生范读一遍,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师更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范读一番,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及文字赏析能力。教师在范读时,要指导学生边听边用心思考,感受教师阅读的语速或语感,从而顺利进入文章的意境。

例如,在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有这样的段落“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之后,学生听出了紫貂得到美餐时的喜悦,黑熊舔自己脚掌的无奈,然后尝试着自己阅读,慢慢地就会读出文章的韵味。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整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阅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教学内容是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中心,尽可能拓展语文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语文阅读理解的平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兴趣目标方法动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有效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不断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浅谈如下。

一、让学生学有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助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在心里对学习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表现出积极的认知行为,才能为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主要地位,教学活动完全处于教师的掌控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控制与管理下进行消极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丝毫没有兴趣可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改变师生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知识的主动拥有者。一是还学生以平等。教师与学生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二者是平等的学习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二是还学生以民主。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我们所追求的是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而不是某一方单方面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以民主,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充分的发言权、讨论权,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二、让学生学有目标

有效的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某些优生的发展。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只有因人而异,制订贴近学情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全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学有目标,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作出客观的判定,分清学生的层次,以便因材施教。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以便分层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差生群体侧重于知识的识记,如准确地认读拼写生字;基础知识与接受水平一般的中等生侧重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基础知识强、接受能力强的优生侧重于知识的运用以及更高层次的创造性题目。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真正实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更利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当然,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参与,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让学生学有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要将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于小学各阶段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此阶段以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为主,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借助形象直观的事与物学习拼音和汉字;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多种记忆法来背诵课文;学会观察图画与事物的方法等。

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此阶段以段的训练为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学会用工具书来解决;学会以方位为序、以时间为序、以情节发展为序、以地点移动为序来观察事物;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分段方法等。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此阶段以篇的训练为主,侧重于对课文内容层次、篇章结构以及布局谋篇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不同体裁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会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学会运用找中心句、重点段落等归纳主要内容,用分析主要内容、找过渡句关键句归纳中心思想等。

四、让学生学有动力

评价是不是某个教学活动的终结,而是开始。科学恰当的评价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以评价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一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表扬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批评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在表扬或批评时教师都要注重度与量,只有做适度与适量的表扬与批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用。二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习结果很重要,但过程同样重要。学生学习的成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结果来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要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让学生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最终取得学习的成功。三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人,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评价,更容易发现问题,而且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有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更加强烈的参与学习的主观意识。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这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追求。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许多,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以探索出更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打造出充满活力而又高效的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在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初探.文教资料,2012(1).

[2]刘应达,刘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新课程小学,2010(1).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积极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46-01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刨”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对阅读课低效教学的分析

课改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年了,但语文课教学依然存在着效率不高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教师业务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2001年实验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相应的对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领会不够深刻,教育观念陈旧,课改意识不浓,教学缺乏创新。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依然是老师唱主角,学生的自主发现少,总是习惯于跟着教师走,被动地学习文本,被动地接受知识。三是在我们的常态语文课上,教师讲解分析的比较多,学生读得少、感悟少;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四是公开课上,教师片面追求朗读训练,忽视默读能力的培养。就其朗读而言,形式多样,但效果一般,主要表现在参与朗读的学生面不广,老盯在几个好学生身上,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又缺少学生间交流感受的环节;活动太多,没有体验和评价、反思;小组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频繁运用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独特感受。

二、对阅读课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业务学习和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教学谈点个人的看法:

1.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即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主动、轻松、自如地学习语文,做课堂的主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并释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发言、个性化探究、个性化发展。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每个学生又都是个性的,即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思想认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都带有较大的个性差异。因此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过程、行为等都是富有个性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过程

3.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必须坚持“差异教学,多元发展”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差异教学的终极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打好全面基础。

4.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提倡让“语文”真正回归课堂,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不要上成社会与品德课、科学课,甚至是表演成分过多的“综艺大观”。“语文”姓“语”名“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语文”说到底就两个字——“读写”,以及由此延伸的识字背诵、说话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指导、学习习惯等。语文个性化教学提倡让“语文——读写”真正回归课堂,简单才是最美的,抛弃那些不必要的花哨的东西,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重要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人文性教育也应该重视,但要把握好尺度,切忌将语文课上成社会与品德课、科学课,甚至是活动频繁、表演成分过多的“综艺大观”。

5.语文阅读课有效教学要加强朗读感悟与默读思考两个教学环节的训练与两者结合。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朗朗的读书声永远成为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在默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朗读”不是现在课堂上大多数老师习惯组织的“全班学生齐读”,因为严格地讲,这种“齐读”并不是“读”而是“念”,即只是把语言文字变成声音的“念”,既念不出语音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及语调的入情入境,也念不出课文在词语运用和语言表达上的特色,更谈不上他们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因为他们只用了眼和口,没有用耳和脑,所以“朗读”是指学生个人独立的、响亮的入情入境地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练笔活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得到加强,读写结合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练笔方式来引导学生将读和写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练笔活动对阅读的作用

练笔即阅读练笔训练,即在阅读活动中以练笔方式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需建立在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基础上,在阅读教学中将读和写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写作水平,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首先,在阅读活动中应用练笔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也可为写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相反,在阅读中写作,也可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燕子》的教学中,学生阅读关于燕子的外形特点描写后,教师以“我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为练笔方式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通过练笔,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其次,练笔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学生在课堂中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只是用于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手段,要让学生能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表达出来,就需借助语言这一手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争吵》的学习后,教师以“那一次争吵”为主题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练笔过程中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道理,借助语言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处出来。

二、阅读教学中练笔的主要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应用练笔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练笔的方式上还要多加研究。一般而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采用的练笔方式有以下几种:

首先,模仿式练笔,即模仿课文中的修辞、句式、结构等来引导学生练笔。这种练笔方式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写作中去。如在《灰雀》的第一段阅读中,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动物外形的描写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等词语并结合第一段的句式进行仿写。模仿式练笔有些机械化,但对中段学生较为适用。

其次,理解式练笔,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受练笔。阅读教学中可在层次阅读或课后阅读中采用这种方式,但教师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主题来引导学生练笔。如在《桂林山水》的阅读后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奇、秀、险的特点,教师可以“介绍家乡的某处景物”来引导学生练笔,在练笔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最后,拓展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某一点来引发自己的思考进行练笔。拓展式练笔在范围上较广,如学生可根据自己阅读理解中的词语、句子、内容等进行练笔,也可从人物对话、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来进行练笔。如在《小英雄雨来》的阅读后,学生可从雨来的故事、雨来的精神等进行练笔,也可结合今天的生活和抗日战争的生活进行练笔。

三、练笔活动在阅读中的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练笔活动,要注重在课前通过练笔来引入课题、在探究中通过练笔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课后练笔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做到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首先,课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练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前目前的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以练笔方式来引导学生将问题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构建,也有助于探究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阅读教学为例,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以“雅鲁藏布大峡谷简介”为练笔内容,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基本特点,为何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等知识,学生在练笔中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

其次,阅读过程中的练笔。在这个过程中,因课堂时间所限,练笔活动要做到精而准,即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引导学生通过练笔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般阅读过程中的练笔以模仿式为主。如在《爬山虎的脚》的阅读中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理解,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样植物来仿写,然后提出问题“‘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妙处。

最后,阅读后的练笔,这个过程中的练笔以拓展式为主,因该阶段的练笔主要是课后完成,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有了整体的把握,故而教师在引导练笔方式要多样化,要通过练笔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如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阅读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战争是残酷的”(附相关战争资料)“雷利为何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等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练笔。通过练笔来树立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四、阅读中实施练笔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改革逐渐从追求形式向追求质量上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应用练笔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要注重练笔后的反馈。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练笔,练笔后教师要结合所布置的要求来对学生的练笔进行反馈。如《燕子》阅读中以练笔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反馈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从练笔中检查自己是否抓住了主要特点,如果没有,缺少了哪些,该如何改进等。

其次,要注重加强练笔指导,尤其是课后练笔。练笔是一个从模仿到应用的过程,学生在练笔过程中首先是模仿课文中的基本方法来练笔,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逐渐从模仿中解脱出来,抓住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练笔。如在《争吵》中通过练笔活动而让学生理解宽容和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在学生练笔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引出宽容的话题,再拓展到对宽容的理解,从而生成出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起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应用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练笔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在练笔活动中理解文本内涵,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春.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随文练笔\[J\].新校园:学习版,2012,(10).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9

(一)关于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有效性教学:教师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心理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有效性教学理论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无数外国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导致的“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与共识。直至20世纪70年代,争论双方才摒弃偏执,达成一致:教学即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两者再不是非此即彼对立双方。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种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效教学主要以学习的情境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有效的教学应该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来考虑其学习与发展,统筹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各种要素。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有效教学研究的始由单一地研究影响教学效果的主体、客体和媒体向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涉及的方面有: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有效教学技能的研究、有效教学风格的研究、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艺术研究等人们创建了有效教学标准评价体系,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而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大多是各个环节具体的教学行为的研究,如如何评价学生、备课、时间管理等方面。针对有效性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研究仅有部分。钟启泉、崔允激在《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最终的标准是学生的成长。一是要求教师具有“对象”意识。二是要求教师形成“全人”的概念。三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具备“反思”的意识。四是要求教师能关注教学效益。五是,提醒教师关注可测性和量化。细化可测量的环节和因素。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不同的是,一些学者沿用经济学的观念来结构化地解读有效教学中的“效”。学者程红、张天宝、姚利民在《论教学的有效性》等文章中,阐述了其“三重涵义解析观”。强调它包含效果、效益、效率三重涵义,进而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有效教学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一问中提出: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一些学者针对有效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一轮教改的过程中,为名师培养提出了个性化的有效教学理论的见解。龙宝新和陈晓端在《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一文中,从层次解构的界定方式加以界定,从概念重构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将有效教学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来进行剖析和界定。其认为,从表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从中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它是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和主动调适;从深层次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体现着教学主体对教学的执著追求和永恒超越,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而从国外的研究来看,有效性教学研究早已开启。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在80年达到高峰,出版了大量专著,如克里斯‘基里亚库《中小学的有效性教学》、伊丽莎白*佩罗特的《有效性教学:提升教学实践的指南》、劳伦特‘德罗兹《有效性教学与指导》等等。

以教师教学为切入点的有效性教学,研究方向、思路:有效性教学必须通过效能型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管理来实现;有效性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的改革;反思性教学理论对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完善;有效性教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对于中国人来说,语文是一项非常受重视的学科,因为它不仅仅联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我国的母语,还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以及阅读的重要工具,但是这样一项重要的学科却一直是教育界非常难以攻克的课题,尤其是小学语文。小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最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段,他们不仅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新鲜感,还伴随着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所以他们对待新事物一般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语文,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教学行为的研究。理论行研究比较少。

应英《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中首先提出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首先没有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其次语文教学答案总有一套标准,最后讲授方式趋于死板。同时作者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包括利用学生相互学习帮助的机会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依据新课改内容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添人文情怀。

王刚《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微探》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提高有效性可以通过:深钻细研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最后,把握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76-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的知识获得与能力提升,真正把作文作为提升学生能力,发挥课堂效果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把作文当做任务来完成。真正实现学生作文练习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使作文教学更能凸显学生的地位和教学的效果,让学生通过作文练习来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更加注重发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真正的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在作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出发,在作文题目确立和写作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语文的作文课堂更加能够具有时效性。

如何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作文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在生活中找寻写作的素材

真正的写作源自现实的生活,做好的写作素材不是通过想象完成的,而是真真切切的让学生观察现实的生活,通过描述生活,从而更好的感受生活。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把语文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并学习更多的知识,把每一个词汇和成语,转变成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结合的知识构建,从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保证语文作文课堂的高效,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

以“最喜欢的花”为例,首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每一种花的颜色,成长的各个阶段,花的变化,不同季节花的种类,然后可以鼓励学生到户外切实去感受自己喜欢的花,在学生描述花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喜好与近期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鼓励学生运用新词和新句,在短文写作中至少用2-3个比喻句、排比句或感叹句,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教师的写作要求的结合,能够改变过去学生写作无从下手的情况,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以后遇到对任务、植物和动物的描述,就能够信手拈来,在描述阶段完成后,应该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不仅能够学生有所思,有所写,也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生活体验的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导学生写作的方法,保证学生写作的质量。

二、在阅读和积累中修饰写作的素材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掌握的词语和汉字比较少,所以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差,对于作文的主旨表达不透彻。他们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比较模糊,词汇量比较匮乏,在小学生写作的初期,他们更多的不是≈苯颖泶铮而是依靠对范文的阅读和模仿,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课文,学生会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在阅读中也能够使学生的词汇量增加,写作方法增大,使他们的思想得到熏陶,让学生感受优秀作品的情怀。比如,通过品读李白的《赠汪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的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通过对比就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解读作者的作品。

要想让文章丰满起来,还要注重日常的积累,作文课堂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作文课上,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因为小学生的识字数量和表达技巧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强,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阅读笔记,把他们每天独到的好的词句积累下来,在积累过程中,把不认识的词语进行标注,然后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落实,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每位学生轮流在黑板的一角写下自己的座右铭或名人名言,经过长久的积累,学生就会有基础知识的积累,从而能够对自己积累的素材进行修饰语润色。

三、在写作练习中成就素材

评价作文课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是否得到了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提升,而这些东西的实现效果都要通过学生的写作来表现出来,无论是对生活中写作素材的收集,还是通过阅读对素材的修饰与润色,都要看最终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何。所以,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写作,不要把作文的表达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是能够结合每天所学课文的主旨以及近期学习的写作手法进行命题,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学习课文《一次比一次又进步》之后,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在哪些事情上,自己是不断进步的,对自己不断进步的事情进行描述,对自己取得进步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对学生取得进步的方法进行总结,可以使主题得到升华,让学生再列举一个自己近期的目标,通过写作来写出自己计划如何一次一次的去的进步,去实现自己的这一目标,通过祖儿在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动起笔来,还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自主自觉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表达。

通过日常的写作练习,真正把作文落在日常的每一堂课上,这样不仅能够改变过去学生遇到写作课就扎耳挠腮,无从下手的情况,也能够充分利用写作课堂,提高写作课的效率,保证小学作文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小学的作文课堂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而且小学语文课堂的效果不仅仅会影响到教学的目标,还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奠基阶段,所以对于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当前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感受生活;通过阅读与积累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润色,最终将所有的积累运用在学生的写作当中,这样不仅能够切实保证学生在作文课上有所得,还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水平,为以后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