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01

智能建造优势篇1

新起点:聚焦先进制造精准破题

制造创造奇迹,优势源于高端。先进制造业缘何成为无锡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既是产业大变革使然,也是竞争大格局必然,更是发展大潮流应然。

求之于势,适应产业变革求突破。《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睿智的无锡人认为,应对科技和产业的变革,必须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好先进制造业这篇大文章。当今世界,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产业发展主流,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工业4.0”、“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新兴经济体纷纷实施重点赶超战略,力争在产业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着眼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先后出台,为无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立足无锡,一系列国家大战略在这里叠加,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对接“一带一路”,融入长江经济带,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无锡破解发展难题、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的必然选择。

爬坡过坎,应对经济下行出硬招。当前,无锡经济下行的压力逐渐加大,经济增速放缓,要素制约趋紧,发展用地难以保证,环保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不充分带来的,有的是发展中形成的;有的是自身发展思路理念造成的,有的是宏观环境、外部因素造成的。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无锡人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顽强斗志破解发展难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负重爬坡的艰巨任务,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感悟到发展是硬道理的深意”,“真正把发展作为重大责任、作为紧迫任务,真正靠发展去解决问题、靠发展去赢得未来”。一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硬招实招迭出:强化创新驱动、狠抓项目建设、推进两化融合、深化开放发展、提升管理水平……无锡新一轮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

放大优势,夯实发展根基振雄风。经济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定位,决定了无锡必须走发展先进制造业之路,关键是深入发掘和极致发挥自身的优势。用足发展环境之优。无锡地处长三角地区几何中心,濒湖临江,有着完备的“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7个部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无锡把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向环境要发展潜力、要先进生产力、要市场竞争力,不断开辟无锡发展新境界。弘扬工商文化之蕴。无锡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工商文化基因,无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制造业成长史。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苏南模式”创新,从民营经济崛起到经济国际化水平提升,重工务实传统和开放创新精神为无锡发展注入了新内涵。只有大力弘扬工商文化精神,才能挖掘产业发展内驱动力,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产业发展硬实力。立足产业基础之实。无锡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占据重要地位,立足之本就在于产业基础扎实、产业实力雄厚。在新一轮发展中,只有植根产业深厚土壤,放大无锡制造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只有把发展产业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准方向抓产业,立足自身抓产业,心无旁骛抓产业,才能在新的起点上重振无锡产业雄风。

新方向:瞄准世界前沿高点定位

定位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未来。无锡市委市政府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盘”,引领先进制造业朝着高端理念、高端服务、高端产业前进,努力成为立足全球视野的领先技术开拓者、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智能制造引领者、支撑区域发展的服务经济先行者、改善地区环境的绿色发展践行者。

智能化――引领模式革新。站在制造业腾飞的“风口”,无锡把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智能制造的典范。制造技术智能化。加快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组织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链,以先行一步的智能技术带动智能制造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智能化。加速装备智能化更新,推进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信息技术企业,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企业管理智能化。以智慧化改造提升企业精益生产和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绿色化――升华发展理念。无锡把绿色化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化提升先进制造,以先进制造巩固绿色化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绿色化改造。全面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鼓励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行业的高耗能企业加大先进绿色工艺装备和先进工艺流程的应用力度,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试点开展能效对标,促进制造业能效水平明显提高。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推进以汽车零部件、机床、电机等为重点的产品再制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大幅减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综合运用准入条件、行业标准、差别电价水价、补助资金政策措施,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到2020年,实现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9%,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5年下降10%。

服务化――提升产业能级。无锡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从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下好制造业服务化这盘大棋。以服务化改变产品形态。引导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促进企业从产品设备供应商转向系统集成总承包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延伸制造企业服务链条。以服务化培育骨干企业。依托制造业优势,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推动生产业专业化发展、迈向价值链高端,引进和培育一批生产业骨干企业。以服务化引导业态创新。实施“互联网+”计划,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企业无缝对接,引导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生产业的发展层次和能级。到2020年,建成5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大科技服务平台。

高端化――延伸微笑曲线。无锡坚持制造业高端化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市场链的高端攀升,站在“微笑曲线”两端,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产业链高端化。通过“强链、补链、建链”等措施,重点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机车等七大先进制造业,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到2020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形成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价值链高端化。实施产品质量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倡导“无锡品质”,大幅提升制造产品质量。深化产品品牌培育,引导企业树立品牌产品理念,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到2020年,打造省级以上品牌800个以上。市场链高端化。秉持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入全球产业分工,抢占国际市场价值链高端。全市力争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1%,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新探索:打造产业高地砥砺前行

发展的基础在产业,产业的关键在制造。无锡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打造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针对要素制约突出、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难题,无锡既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兴产业发展更多依靠市场引导,落后产能淘汰更多依靠市场决定,功能设施建设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制定落实行政审批“权力清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企业“收费清单”,全面推广“容缺预审”,推进“服务前移”。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加快科技金融、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创新,以“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转”等方式聚焦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未来5年内预计投入3200亿元。

以企业为主体研发高端产品。坚持把创新型大企业加速成长作为实现产业高端化的关键,鼓励大企业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自主研发高端产品。建立“千企技改”长效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组织重点领域攻关,提高先进技术装备能力。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23家。在微电子、传感网、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集成电路封装、iGBt芯片、memS磁性及微纳传感器、3D打印等重大科技成果。2014年,全市企业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7项,累计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项目419项。神舟飞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上都有无锡企业研制的产品。一汽锡柴成功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a6Dm(11L)发动机和智能控制器“千里眼”,奠定了其在全国的领军地位。新日首倡“内置芯,外智联”这一智能电动车权威定义,为电动车行业树立了全新的标杆。

以园区为载体构建创新体系。大力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组织体系创新。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试点中关村“新四条”政策,发挥政策激励创新的杠杆作用。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示范区考核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形成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和奖惩分明的考核导向。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高校院所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成果熟化和工程化等中试孵化基地。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25家。示范带动创新。抓住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提升无锡高新区、江阴高新区等五个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当好引领创新的排头兵。无锡软件园引进微软亚太区全球客户支持和服务中心等企业75家,集聚各类创新企业5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全球服务外包500强企业25家,成为无锡制造业自主研发的核心。

以项目为支撑夯实发展底盘。一个项目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撑起经济的钢筋铁骨。无锡把增投资、上项目作为产业强市的基础和关键支撑。上大项目带动。制定发展规划,瞄准重点领域,坚持优质高端,集中资源、集成政策、集聚力量,狠抓项目建设。投资15亿元的熔模制造中心、投资90亿元的晶德太阳能股权重组项目和投资283亿元的海力士技改项目,以及中国航天永磁直驱式风电项目、中国运载火箭新型整机总装等一批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大项目的建设,孕育着产业强市的崛起。抓投资驱动。瞄准著名企业和上市企业,多上快上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市场潜力大的好项目,引进一批投资超50亿甚至超100亿元的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大项目。今年以来,180个市级重点项目中有146个项目在建,完成投资48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48.1%。在大项目的带动下,先进制造业已成为无锡经济持续发力的“压舱石”。优服务促动。建立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和利益平衡机制,建立市级重点项目领导挂钩服务制度,督促项目推进,协调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江阴从招引、签约、审批、落地、建设甚至到竣工投产后,形成一人牵头“终身”服务、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项目集群酝酿着大产业的兴起,让人们感受到区域经济的新脉动。

以人才为引领打造产业高地。无锡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让一批领军型人才带动一批大项目建设,以人才优先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人才优先带动制造业率先。打造无锡人才特区,集聚产业人才,制定紧缺人才认定扶持办法,在扶持产业的同时完善产业人才环境,形成与产业发展紧密配合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以高端人才打造高端产业。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累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9人,外国院士11人,培育国家“”专家71人;实施“基业长青”企业家培训工程,提升产业能级的动力源泉;健全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培养造就出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以开放包容汇聚天下英才。构筑尊才育才用才的大环境,实行“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初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的服务,换一种“情怀”赢得未来。宜兴环科园引进10位“两院”院士,金山环保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中高级技术人才60多名。惠山区以优越的环境集聚了12名中外院士、51位教授、近300名博士硕士。

新思考:遵循发展逻辑行稳致远

制造之先进,常源于认识之先进;制造之强盛,必系于思想之科学。无锡先进制造业正在展现出无限活力,这是凝结发展智慧、遵循发展逻辑的新探索,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昭示着产业的希望,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探索新路。

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无锡坚持把制造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根,把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既要重视新兴产业,又不要迷信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有高端环节,新兴产业也有低端环节。要把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但不能用“格式化”的方法来简单腾退传统产业,否则可能既引不来“新凤凰”,又失去了“金丝雀”,导致产业空心化,使区域经济陷入转型“陷阱”。另一方面,既要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又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夕阳的技术。产业不论怎么发展,传统产业的根基优势不能丢。制造业虽是传统产业,但完全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加以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促进传统产业凤凰涅、浴火重生。

处理好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的关系。无锡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在巩固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融入服务化趋势,先进制造才有生机。无锡把“工业服务化、服务产品化”融入到先进制造业的实践中,初步显现出服务化在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服务化既能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又能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善于借风行船,在顺应服务化趋势中焕发传统制造业新生机。只有以先进制造为依托,现代服务才有根基。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是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表征,如果离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支撑,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先进制造业的推进深度决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不能脱离制造业孤立地发展服务业,更不能满足于工业发展滞缓情况下的服务业比重提高。只有吸纳更多服务元素,先进制造才有加速度。现代服务业具有优化市场环境、吸纳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功效,是先进制造业的剂、加速器。特别是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具有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只有在制造业中注入更多服务元素,才能为先进制造业腾飞插上翅膀。

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的关系。无锡一手抓创新驱动,一手抓项目投资,发挥出投资与创新的双重功效。抓创新驱动不能违背发展规律。推进创新驱动,不能“面子”很好看而“里子”很单薄,导致实际效果不够好,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突破高端技术,快速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抓创新驱动不能脱离产业实际。科技创新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创新链与产业链、市场链脱节,企业的创新活动就难以变成产业的发展动力。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人才同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目标与推进路径的有机统一。抓创新驱动不能放松投资拉动。实现制造业发展动力转换,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投资拉动,不能抓一头放一头,导致增长动力的“青黄不接”,这不利于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既要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又要狠抓投资不放松,着力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处理好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智能制造撑起了无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穹顶,智慧城市拓展了先进制造业的空间,实现了“无锡制造”与“智慧无锡”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离不开智能制造这个产业内核。智能制造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智能制造能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支持。离开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就缺少产业内涵,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建设智慧城市,要注重内外兼修,突出智能制造的基础作用,以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塑造智慧城市的强健体魄。智能制造也不能脱离智慧城市这个空间载体。智能制造适应智慧化建设而生,也必将在智慧化发展中逐渐发育成熟。智慧城市是智慧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以智能制造壮大先进制造业整体实力,要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的集聚效应,引领智慧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招引智慧化应用的优势项目,吸纳智慧化建设的高端人才,促进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的联动发展。

重振无锡产业雄风,大势已起;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正当其时。无锡新一轮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引擎已经发动,600万无锡儿女正以敢于担当的大气魄、善作善为的大智慧、开放包容的大情怀,迎着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朝阳,拥抱世界先进制造的时代光芒!

智能建造优势篇2

――《中国制造2025》

对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乘法效应。互联网的发展不能脱离产业,它的价值要回归到对产业的提升和改造。过度依赖互联网营销而不注重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企业,即使贴有再鲜亮的“互联网+”标签,不仅得不到加法,更得不到乘法,最终只能获得减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满足社会消费最终需求的根本环节。“互联网+”的更大价值在于其对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的变革。传统产业长期积累形成的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资源,是其进入“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潜在优势。而要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必须根据互联网经济的要求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必须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所提供的供求信息,并建立一整套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和产品设计创新的流程。

因此,对传统产业来说,互联网的作用,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乘法效应。对我国总体相对落后的产业体系而言,“互联网+”的实施,无疑将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根本性的变革力量,促进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也正是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天津开发区牢牢抓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积极依托开发区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天津开发区积极依托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推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于工程仿真设计、医药研发、动漫影视特效渲染,实现了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已经形成了以国美控股、京东互联金融、钢联俊安金控为代表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以新希望、联动优势、拉卡拉为代表的“互联网+商业保理”,以58同城、赶集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市场”,以天津钢银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津投保险为代表的“互联网+保险”,以腾讯数码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

当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之际,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已最先开始布局智能制造,进行顶层设计。工信部于2015年6月3日公示了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官方的规划中提出了将编制专项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布局,加快智能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山东8家公司的相关项目获入选,这也标志着山东智能制造的春天即将来临。

在开发区处于转型升级的今天,在企业急需转型升级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银川开发区发挥自身产业结构互补优势,打“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融合发展牌,着力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工厂建设,一批智能化和高附加值个性化产品得成功研发,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和丰硕成果的取得,有力的推进了“互联网+”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日趋完善,在一定的程度上推进了智能产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2015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顺应“互联网+”l展趋势,突出区域特色,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力争到2020年,培育和发展10个智慧型产业集群。《意见》提出,推动“互联网+”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到2020年,互联网在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培育30个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1000个智能工厂,初步形成龙头带动、园区承载、平台支撑、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互联网+”产业集群推进机制。产业集群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产业集群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产业集群园区宽带接入率达100%,wiFi实现全覆盖。

“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促使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依托“互联网+”,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升级之路,成为海南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2016年前三季度,开发区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7.9亿元,同比增长30.9%。每一台自动化设备上的传感器都会将生产数据传回信息指挥中心,操作人员根据数据变化随时调配生产任务……在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信息指挥中心,整个厂区的生产状况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与智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以前所未有的凌厉之势对已有传统产业渗透浸润,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新一轮升级和发展。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推行“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有力助推了园区经济发展。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不仅能让企业科学分析市场,打好提前量,规避风险,同时为园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理性招商引资提供了科学依据。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互联网+”协同制造模式发展的企业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亿多元,有力地助推了园区经济发展。

跨境电商是近年来新型的“互联网+”制造业模式。建立了跨境生产企业与消费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打破了传统贸易模式中出口商、进口商、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等一系列链条的垄断。这个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中间链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2016年,中国电商的交易规模达到了6.3万亿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上升到了26%。对中国而言,跨境电商实际是“互联网+中国制造”,它使国际贸易更加普惠、更加精准,在贸易链条中更加扁平,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贸易市场需求不足、空间小的问题。

智能建造优势篇3

【关键词】智能控制机械制造应用探讨

一、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技术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智能控制技术作为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中最为热门的一项。智能技术和现代信息社会光电子技术成为了现代工业的支柱。本文将会针对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局限做出探讨,研究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发展。毕竟是受到世界先进国家的高度重视的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大的。

二、相关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详细介绍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基本术语的简单定义。

(一)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intelligent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

(二)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

三、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优势

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起到了一定的应用优势。如,帮助提升开拓市场的桥梁,智能加工工艺提高了整体的机械制造水平。当然,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也对生产工艺产业的水准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这些对智能控制的前景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推土机主机架智能的理论在这里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机械制造中,机械设计实际上是一个模型的综合和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工人亲自操刀设计,进行一切的制造工艺,那是一个相当劳重的任务。因为这些任务不仅包括大量的计算、分析、绘图等数值计算型工作;还包括拟定初始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制定合理结构等方案设计工作。如果在现代机械制造工业中大范围融入只能控制技术,这样就可以减少大批的劳力。因此,设计智能化已成为机械设计中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效果也很好。减少机械自动化过程、减少制作时长,成为了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最为主要的优势。

四、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不足之处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也已经逐渐成熟。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也有些年日,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智能控制在唉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导致机械制造工业速度跟不上,智能控制技术在国外属于较为先进成熟的技术,在国内却尚属于新兴技术。因此,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在经过探讨和研究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优势之后,也按着现在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工业行业激烈竞争局面整理出了智能控制的些许不足之处。

(一)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机械制造行业如果想要在市场中占到头名,就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做支撑。然而,企业虽然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使用智能控制技术,可惜企业的应变能力差,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忽略了智能控制技术的根本,导致无法好好利用智能控制技术。这是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应用中最大的不足。机械加工行业的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如果能够好好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改善企业的应变能力,想必能够大幅度提升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力。

(二)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成本的费用分摊更是非常粗糙,没有办法进行精密而细致的预算、估算。在使用了智能控制技术之后,大量成本数据采集都是通过电脑计算机归集的,然而个别企业在使用操作不当,导致计算机的估算、预算数据准确性也很差,这样子非但不能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进展,也不能控制成本计算精准度,协助控制成本。这种利用智能控制还不能提高成本计算准确度的难题也成为了限制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一大因素。一般机械制造行业都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三)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在机械制造业中,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利用传统的机械制造加工模式,全部都是通过人工管理信息的,这样的管理速度很慢。如果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辅助管理信息则能够提高速度,然而目前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却显示,智能控制依然具有管理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等不足之处。由此可见,要想将智能控制很好的应用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各个部分,一定要先解决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等难题。

五、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提升探讨

如果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就无法提升自己的产业管理工作或者加工进度,在机械制造类行业中,这些阻力更加明显。在前文中已经提过了关于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不足,接下来将针对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管理方面,整理一些有建议性的改善方案,希望对于仍处于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阶段的智能控制应用有较好的提升和完善。

(一)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机械制造中,很多加工链条都是采用一条龙这样一个完美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科学的供应链管理里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现代企业中都需要优先学习的管理方法。所以,在提升智能控制系统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效果时,最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智能控制提升共享资源的效果,并且优化资源配置,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商品。只有加入了这样的改动,才能够使得机械制造业发展更加飞速。是机械制造业就要找扩展eRp,做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集成系统,减少集成的费用。“集成”两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完善和优化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就好。

(二)增加智能控制程度

智能控制把计算机从数值处理扩展到非数值处理,这样的操作和改动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好的为人类工业产业服务,智能控制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包括知识与经验的集成、推理和决策,这些都是发展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巨大优势。只有力图使机械设计过程自动化发展,增加智能控制程度,才能够减少人类的劳累,并且提升社会生产产值。智能控制下的机械制造技术与传统的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方法相比,智能控制在机械设计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可以长期稳定工作、节省成本,还可以为专家知识特别是启发式知识提供存储手段和传授途径、易于继承。(三)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管理创新

机械制造企业是管理非常复杂的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非常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个别企业的利用率很低,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智能控制的应用效果。只有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创新,实现管理和控制技术的双重创新,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加工中的管理水平和发展速度。智能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因为不同的难题阻挠了智能控制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要想提升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效果,就必须按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四)增加相关科技技术的相互渗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国内的各项工业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发展作用。现在兴起的智能控制技术要想在机械制造业中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机械制造的加工工艺,为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带来不断深入的启发性质。要知道智能控制系统本身就属于控制系统向新兴科技的过度发展,如果能够增加智能控制系统与其他相关科技技术的渗透发展,增能够更好的带动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趋势。

六、结论:

在现如今的社会上,智能控制的产品已经多不胜数,有专项研究表明,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前途的发展行业。本文在研究了智能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之后,经过借鉴和反思整理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发债带来一定的帮助。无论放在哪个时期来说,机械制造都是工业产业中最重要的环节,应当对其提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宋建丽;邓琦林;陈畅源;葛志军;胡德金;;宽带智能熔覆高硬度火焰喷涂层组织和裂纹行为[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2]余廷;邓琦林;董刚;杨建国;张伟;;钽对智能熔覆镍基涂层的裂纹敏感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22期

智能建造优势篇4

关键词: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政策建议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智能制造发展宏观分析

1.基础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我国需求市场的蓬勃发展,一大批企业的快速跟进,使我国在计算机视觉、中文语音识别和无人驾驶等典型应用方面进入全球前列,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市场条件和产业基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接力式创新的驱动下,万物互联和智能化趋势越发明显,预计2035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突破千亿件,将快速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近年来在算法、数据和算力三方面的突破下,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始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人工智能在看、听、理解等关键指标上已经媲美甚至赶超人类。在机器识别图像、语音和自然语言等开始广泛应用,类似技术已广泛嵌入呼叫中心、客服系统、智能助手、聊天机器人等产品中。人工智能蕴含着无可估量机遇,各路企业争相涌入布局。从2013年到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资事件从310件增长到1349件,投资额从17亿美元增长到152亿美元,安防、医疗、交通、制造等数据丰富的行业成为重点投资领域。

2.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快速推动,依托用户规模、应用场景、风险资金和科技论文等优势,我国在一些基础技术的应用方面进入全球前列,一大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在智能制造产业各个环节积极布局,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实现弯道刹车提供有利条件。数据资源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素,主要来自用户和联网设备。从用户数看,到2017年底,我国有3.49亿固定宽带用户,是美国的3.5倍,占全球38%。从数据量来看,我国已占全球13%,据高盛报告预测,随着用户数和在线时长增长,这一指标到2020年预计提升至20%—25%。我国有用户规模的先天优势。我国有近4亿的年轻用户,他们对新科技、新产品的接受度比较高,所以广泛的行业分布、多样的用户需求为拓展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市场。在这一轮人工智能刚兴起时,国内一批公司深耕计算机视觉技术,目前从算法水准和应用情况看,人脸识别、安防监控等领域已获得全球认可。总体上,智能应用开始进入快速扩展期,我国有望在更多领域形成自身优势。

二、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当前阶段面临的问题

1.芯片产业发展有待提升

高端芯片产业的发展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前提,但是芯片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目前处于“受制于人”的情况。当前芯片产业关键技术方面美国还是占主导地位,首先,图形处理芯片方面,英伟达、超威和英特尔三强主导市场方向。其次,可编程逻辑阵列芯片方面,赛灵思和英特尔两强主导市场。第三,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方面,谷歌的张量处理芯片(tpU)性能优势明显。目前,由于价格和关键技术的制约我国还处于芯片进口阶段,孙然有部分企业可以进行芯片的定制,但是由于资本投入和商业化推广的弊端还处于初级阶段。

2.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依旧不能形成单独生态体系

人工智能的算法框架依附于国外巨头开源生态体系。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必须降低人工智能产品或应用开发成本,进而吸引世界各地开发者入驻生态。从高盛报告看,谷歌tensorflow算法框架聚集了6.8万名明星开发者;而百度pad-dlepaddle平台仅有5330位,不到前者1/10。我国当前大部分都机遇谷歌的基础算法框架进行开发,很难自主建立内生性的生态系统。3.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异常严重智能制造的重要核心就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集聚,但是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如全球最大招聘网站领英2017年《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数量190万人,其中美国85万人,我国5万人,位列印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之后,排第七位。从专业化人员从业时间来看,与美国相比我国专业化从业人员,从业超过十年以上的不足40%,而美国却超过了70%,我国大部分关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海外引进,我国在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方面,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方面与美国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4.我国关键技术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后于技术创新的需求

数据开放、隐私管理、算法歧视、网络攻击等方面需要新的监管法规。以智能影像诊断为例,美国2017年采取先上市后批准的模式助推产业创新;我国则按照医疗器械监管,要求经过器械检测、临床评测、器械技术审批、政府发放批文等四个环节,企业反映总耗时30个月,且准入制度、收费模式、医保对接等尚是空白。所以,首先数据开放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排名全球靠后,而在科技巨头之间创建标准统一、跨平台分享的数据生态系统要落后于美国。其次数据隐私管理方面问题,海量数据的采集不可避免涉及个人隐私,如何避免滥用是各方关切点。最后是网络攻击问题,防御网络攻击、保障安全是客户最为关心的主要问题。

三、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1.建立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加大产业上下游衔接

我国智能制造虽然全面推广,但是在芯片产业方面还是短板,想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要放长战线,做好基础研发工作。我国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要做好开放合作的准备,加强学习的强度,缩短学习的周期。避免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浪费,推进强强联合,鼓励走差异化技术路线。优化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的衔接,利用好国内良好的消费市场,产业链相关企业要积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实现商业化应用。

2.建立标准化产业链条平台

积极累计专业化技术成果,虽然我国在机器视觉算法方面也走在全球前列,但没有完整商业化生态体系,要快速构建原生的算法构架和标准化平台。要借鉴pC互联网时代win-dows操作系统主导生态、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主导生态的经验做法,支持组建产业联盟构筑生态搭建算法框架。政策上支持构建算法构架,兼容多平台应用,抓住机会提升我国基础技术平台的应用和研发水平。并且要建设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公共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为评估算法效能提供评价基准。

智能建造优势篇5

[关键词]民智;地方经济;文化产品;现实路径;地方智库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3-0048-05

民智作为与前沿、生态并列的信阳发展三大优势,构建其内涵明确、范围清晰的概念,有助于更好的总结、挖掘、发扬信阳的民智优势,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一、信阳民智的基本定义

何为信阳的民智?根据字面意思推敲,狭义上的信阳民智就是指信阳人的聪明才智。但是,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信阳民智应当有更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纵向宽广的辐射外延,它应当涵盖几千年来各阶层的信阳人在改造自然、融入社会、追问生命过程所创造的形而下的物质与形而上的精神的总和。

因此,我们所倡导的信阳民智当是广义的民智,是以历代所有的信阳普通民众为主体,以本土成长起来的卓越信阳人为引领,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累积、传承并不断得到丰富的、有信阳地域特色的群体生存智慧、精神品格、文化秉性和恒久凝聚力。

二、信阳民智的地域特征

大别长淮,楚风豫韵,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经历共同赋予了信阳太多的故事,给予了信阳民智显著的地域特征。

信阳民智是古与今的统一。从8000年前的夏商之际淮上原住民对淮河两岸进行早期火耕水褥的农业开发开始,淮上诸侯方国在这里争奇斗艳;楚顷襄王暂都信阳城阳城;唐宋之际农业经济崛起、茶文化名扬四海;明清以来文教事业鼎盛,中州注目。近现代以来,信阳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更是大放异彩,所谱写的大别山精神成为时代的丰碑;商业文化兴起,精于算计、惯于节俭的信阳商帮更是跻身于河南四大商帮……可以说,从古至今,信阳民智一直在丰富、发展、创新和完善,它不仅发端远古,历史厚重,在较早时期就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淮上文化,而且此后几千年世代相承,不断归纳总结,发扬光大,绵延不绝。

信阳民智是雅与俗的共体。信阳的民智是以雅韵为宏大的开端,申伯筑城留碑刻、圣人孔子周游列国到负涵、庄辛“亡羊补牢”智对楚顷襄王、黄歇门客三千助楚功……信阳的民智在春秋战国血与火的淬炼中已经牢牢的镌刻上了雅致的印记。[1]信阳民智又是以雅韵为鲜明的主线,从元代文化大家马祖常、明代文坛七子领袖何景明,到近当代以来的文坛巨匠白桦、叶楠、赵清阁,历代的信阳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他们代表的雅韵成为引领信阳民智方向的风向标。同时,信阳民智又有着俗世的生存智慧,从远古淮上开发的淮夷、苗蛮开始,历代信阳人民躬耕淮上,发展农业,使这里早在唐代就成为国家的粮仓和重要的兵源地,默默无闻的普通信阳人在辛勤生产劳动中总结着生命的最初体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所以,精英与草根共同演绎了信阳民智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大雅的精英文化与大俗的民众文化共体的信阳民智。

信阳民智是神与形的契合。信阳民智是生存智慧,是精神品格,它有着深邃悠远的内涵,同时也有着生动丰富的外在形式,是形与神的完美交融。信阳民智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民风质朴不失的地方市民文化,隽永悠长、清新雅致的茶文化,文人墨客恣意挥毫、激扬文字的学术文化,军事将领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军事文化,政界精英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的入世文化,商界翘楚诚信经营、儒风浸染的商业文化……信阳民智的“神”融化在信阳的市井百态中,体现在信阳人的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细节中,贯穿在信阳发展的每一个脚印中,而信阳民智也正是通过这些鲜活的形式不断的释放出活力和正能量。同时,信阳民智外在的“形”又在历练中充实“神”的内质,激发它的深度,拓展它的广度,“神”与“形”互为成全,互为促进,完美契合,使得信阳民智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盈饱满,立体生动。

信阳民智是山与水的滋养。信阳民智生发、嬗变过程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茫茫四境,长淮绕于后,i关峙于前”“楚头豫尾信阳州,贤山幽幽淮水流。金剑长埋凭谁问,清明过后续春秋”。葱茏峻峭的大别山、桐柏山山脉在信阳交汇,长三百余公里、流域面积八万三千五百平方公里的淮河穿越南北,山与水的交融造就了信阳大地上山峦起伏、水系交错、阡陌相连的景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淮水泱泱,大别苍苍,境内遍布意境悠远的水塘、水乡、水色,水性的灵动造就了信阳浓郁的水乡韵味,让沉浸起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生命如歌、如水、如茶般涓涓展开,细腻温润,令人迷恋,令人陶醉。而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山上松涛清脆,声如滚雷,雄浑庄严。积水成秋堞,长烟带古烽,水是信阳缠绵的灵魂,山是信阳刚劲的骨架,山水氤瑁水上烟起,信阳的民智就在这山水的滋养中汲取万物的灵性,蓬勃生长。

三、民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民智软实力,影响润无声,民智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决定了信阳民智与经济的直接良性互动应当是分层次、分区域、分步骤的进行。

理论上系统研究民智优势,夯实民智助推信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阳民智资源丰富,民智优势突出,把民智作为信阳三大优势进行发掘、推介和宣传,既是一项新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必须首先在宏观横向上要厘清发扬信阳民智优势的重大意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挖掘信阳民智资源的工作思路、主要任务、措施办法等进行深度解读。微观纵向上,要对信阳民智的基本概念、精神内涵、时代外延,信阳民智的商业智慧、文化智慧、军事智慧、从政智慧等进行分门别类的凝练和升华。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把信阳民智作为信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作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集中力量、深入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有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为民智更好的助推信阳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ν獯罅ν平槊裰怯攀疲营造信阳经济发展有利的外部文化环境。民智是群体生存智慧和精神品格,它也是地方历史文化中最传神、最生动的因素,它散发出的品牌和魅力代表着区域的格调和精神品位。对“外来者”而言,对当地人文历史、投资环境、格调品味的直观感觉,就是当地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秉性。信阳民智资源丰富,尤其是军事、文化精英辈出,但是在目前河南乃至全国的其他老百姓心中,对信阳的印象就是单调的信阳毛尖茶和鸡公山,而信阳厚重文化底蕴、灿若星河的精英人才却是处于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无意识雪藏状态,因此,要大力推介宣传民智优势,首先是要紧紧抓住以孙叔敖、黄歇和当代一批红色军事人才为代表的信阳精英人才,他们是信阳民智的生动载体,是信阳民智形象的凝练表达,通过对他们的宣传推介,大力提升信阳的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对内凝聚民智优势,激发信阳经济发展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民智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凝聚力,它包含着强大的精神正能量,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这种力量引导、激发和感召着人们转变思想观念产生一致的身份认同。信阳有很多宝贵的民智资源,将这些凝练的民智优势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学校教育、市民大讲堂等各种形式在全市各级群众中进行深入的宣传阐释,使社会各层群众都参与到信阳民智的归纳、发掘、整合的大讨论中来;在车站、机场、高速公路周边醒目位置播放信阳民智的宣传片,命名一批以信阳古今民智精英名字为名称的街巷、广场和小区,如黄歇路、孙叔敖广场等,使信阳民智的表达符号更生动,传播更鲜活接地气。通过各种丰富的宣传和阐释活动最终使信阳人在信阳民智的文化意蕴中找到共同的精神归宿和发展共识,增强他们向心力、归宿感和认同感,凝聚信阳真情激荡的核心价值,为信阳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

创新开发传统民智优势,大力发展以民智为依托的文化产业。信阳名人辈出,民智资源丰富,然而对传统民智的发掘利用却一直缓慢,尤其是以信阳人、信阳事为原型的信阳民智的文化产品寥寥无几,经济效益几乎为零。如曾在路过信阳时询问过信阳的三位历史名人:息夫人、宋仕杰和孙叔敖。湖北省以息夫人世纪为原型拍摄了电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对宣传楚文化、塑造湖北的地域名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息夫人的故乡信阳却没有一点经济效益的斩获。香港无线电视将宋仕杰事迹进行改编拍摄了多部电视剧《状王宋仕杰》,不仅影响力深远,而且经济效益丰厚。而宋仕杰的故乡信阳今日却难觅这位著名讼师的点滴景观遗址,甚至很多信阳人都不知道宋仕杰是信阳人。楚相孙叔敖事迹妇孺皆知,易中天在百家讲坛更是着重讲述,然而目前对孙叔敖事迹的挖掘、打造的文化产品却是空白。如从信阳走出去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事迹信阳家喻户晓,本地近年来打造的根亲文化也风生水起,但是以陈元光事迹为依托开发的文化产品也是很少。因此,今天,信阳发扬民智优势,必须创新思维,大力发展以传统民智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产品。

扩展发掘当代民智人本优势,推动民智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民智的载体是人,民智的优势归根到底是人的优势。中国很多地区资源并不丰富,但经济发展迅速,靠的就是大力发挥民智人本优势。如浙江特别是温州,人均资源全国倒数第三,却创造了人均GDp多年全国第一的业绩,成为全国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靠的就是以民智为载体的民营企业群体。信阳这些年实施“回归工程”,主要针对的是在外务工的信阳人回乡投资发展,他们不仅带回了钱袋子,还带回了新路子和新点子。政府对这一批回乡创业的信阳人不仅要给予政策、资金的扶持,同时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法律、金融等知识的集中培训,着力培育出一批商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信阳当代民智人本优势的发挥应当不仅包含那些经济上有作为的信阳人群体,它的范围应当更广阔,涵盖当代世界各地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信阳人,文教、艺术、媒体、政界、军界……这些在信阳出生、成长的信阳人对故乡都是有着浓浓的眷恋,他们不一定能直接回家乡投资发展,但可以为信阳经济发展献言献策,甚至是保驾护航。2011年,大连就曾通过开展“城市家书”活动,号召世界各地的大连人对家乡的未来发展献言献策,资本助力,《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发了该新闻,并对“城市家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此活动取得了超乎寻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民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信阳在挖掘民智人本优势的过程中,不妨学连做法,拓展思路,吸引世界各地、各界的信阳人为家乡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助力。

适时建立完善未来地方智库,为地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助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从国家层面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挥智库的理论建设、战略研究、社会引领、政策建言作用。这是党中央在重大的改革决策中第一次对智库建设做出决定和提出要求。而我国的一些省级地方政府在较早前就已经着手进行地方智库的建设,比广东、湖南、江西、上海、湖北等省级政府陆续组建智库,以解决指向性很强的问题,比如湖北侧重解决能力建设,江西则希望智库可以帮助该省完善旅游规划,贵州希望在地方智库助力下打造“东方瑞士”。甚至上海社科院在2014年1月还了《中国智库报告》对中国地方社科院系统智库影响力排名。虽然当前的智库建设主要集中在省级政府,地市级还未有官方或民间地方智库建立的宣传报道,但是对信阳来说,已把民智资源作为地方发展的三大优势,地方民智资源丰富,在当前中国各地纷纷建立地方智库的情况下,由政府牵头,依托地方高校、地方社科组织、市委党校等研究机构,整合资源,集中研究优势,研究力量形成合力,对地方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已经非常必要。

黄遵宪在《纪事》诗中说“民智益发扬,国富乃倍蓰”,民智引领发展,民智是信阳沉淀的文化密码,是厚重的软实力,是信阳的标志性符号,是支撑信阳经济发展内在的、持久的、不会枯竭的、不可替代的文化推动力,更是信阳持之以恒的魅力所在。

智能建造优势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69-01

学校要取得健康长足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自信向上的班子队伍。作为校长,在选拔、培养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时,笔者以多元智能与优势智能理论为基础,选拔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一技之长的青年教师进入领导班子,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优势智能,展示他们身上与众不同的才能,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原动力,有效地整合他们的优势智能,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活力。

一、发掘优势智能,选拔特别人才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霍华德・加德纳在此理论中强调智力具有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开放性。80后青年教师普遍个性鲜明,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有的甚至还桀骜不驯。然而,他们年富力强,思维灵活,行动敏捷,热情开朗,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往往具有教学工作之外的一技之长,是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理想人选。如果校长能慧眼识珠,看到他们的优势特长,经过常规选拔程序后,把这些特殊人才放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就能有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年前,为了支援新校,上级组织把我校班子队伍成员抽走了一半,培养任用新人成了当务之急。在一次行政会上,笔者提议让小严老师与小黄老师进入领导班子。笔者的提议遭到了多名班子成员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眼里,小严老师奉献意识不强,很少在学校加班;小黄老师大学毕业不久,为人处世经验不足,个性优柔寡断。面对质疑,笔者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小严老师虽然奉献意识不强,但他的自然观察智能较强,好学好问好研究,而且他有双学士学位,他在本科阶段选修了第二专业“土木工程”,这在小学里是非常难得的,对做后勤工作很有利;小黄老师虽然年轻,但他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自知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都很强,能与孩子们打成一片,而这正是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必备条件。经过讨论,大家最终决定由小严老师担任后勤主任助理,由小黄老师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两人试用期均为三个月。

二、分阶段设目标,搭建展示平台

干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能力强、水平高的好干部是在工作实践中铸造的。作为校长,在挖掘出教师的优势智能之后,还要针对教师的思想、性格、心理特质,在工作实践中为他们分阶段设目标,从小任务到大目标,鼓励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做,让他们一步一步地提高。

对于小严老师这位茫然无措的新后勤主任助理,笔者让他从自己较熟悉和喜欢的土木建筑入手,对全校校舍情况作全面摸排,再提出维护方案,以及拟写增建新功能室方案,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并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抛头露面”的机会,让他在胸有成竹的前提下,向全校职工展示他的才能。由于我校是德育活动大校,时间紧,活动多,对于小黄老师,笔者已经来不及对他慢慢培养,便采取了“半扶半放”的方法,让他边学边做,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

三、肯定工作成绩,增强教师信心

在引领学校中层领导干部成长的过程中,校长要不失时机地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激励他们发挥其优势智能。笔者精心安排了一次全校教师会议,让严老师在会议上把校舍中存在的隐患和维护做法一一道来,听了严老师的发言,其他教师不禁佩服他的观察能力与丰富的建筑知识,自然而然敬他为“专家”。得到大家的肯定,他倍感振奋。后来,学校要把自然草足球场改造为人工草足球场,笔者就放手授权,从开工到竣工验收,全部交由严老师负责。于是,惊人的一幕幕出现了:工程预备会上,严老师扛来了十几本厚厚的关于人工草坪的资料册,对我们侃侃而谈一个小时;寒假施工,他天天守在施工地里监工……经过他的努力,一个标准漂亮的足球场呈现在大家眼前。

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少先队工作中,黄老师凭借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赢得了学生们的支持,大家都愿意和他一起做好少先队工作。而由于笔者只关注提醒,不越俎代庖,就逼得小黄老师不得不克服优柔寡断的性格缺点,逐渐变得果断坚毅起来。前年,黄老师带领学生捧回了“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的牌匾,去年又在学校德育处的配合下,为学校争来了“全国生态道德教育示范校”和“全国环境教育示范校”的荣誉。

现在小严老师与小黄老师这两位特别人才已成长为优秀的学校中层干部,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今,多元智能与优势智能理论已应用到我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促进了我校教师与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打造出我校自信教育特色办学品牌。

智能建造优势篇7

进入科技成为一切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的时代,建筑工程企业引进智能楼宇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顺应时展要求的必然发展形式。在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的不仅仅是我国GDp的经济发展程度,对我国广大的居民百姓来说,都是最直接的经济收益者与影响承受者。智能楼宇已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中,越来越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让智能楼宇技术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支撑力量。基于当前的时展情势,拥有绝对科学发展力的智能楼宇技术为建筑施工、成本造价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更为建筑后期营运、使用等方面带来了智能科技优势,智能楼宇技术在未来必定会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1.1智能楼宇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发展应用现状

当下,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与供给,换而言之,经济发展已经迈进信息时代,并在网络覆盖全球的大力发展之下,信息传递能力呈现空前发展局势。信息对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在建筑行业中,逐渐开始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高科技进行结合运用,经过实际市场不断实践与摸索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智能楼宇技术。所谓的智能楼宇技术,是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大量的、精准计算机数据,借此,对建筑工程发展进行自动监管,对建筑用户提供详细的信息服务。智能楼宇技术是处在新时展下,科技信息化要求的建筑企业的发展结晶。我国在建筑工程发展中,对产生的新兴科技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更是十分关注与重视。早在上世纪初,我国国土建筑部门就制定了《关于建筑行业1994年、1995年和“九五”期间着重推广应用的10项新技术通知》,至此,我国建筑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推广工作。并在05年时,将该通知重新进行了补充修改,修改内容对未来经济十年做好建筑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进行了书面形式的通知下达。就目前我国建筑业的智能楼宇技术引进情况来看,新技术智能楼宇的引进普及程度,已经呈现大范围覆盖面积。

1.2引进智能楼宇技术为建筑工程带来了更多建筑功能

在传统建筑项目发开过程中,仅考虑生活居住、工作办公的栖息问题,对先进、便利的新科技建筑功能环节考虑甚微。随着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对每天生活、工作的建筑环境产生了更多的要求。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非常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诸多需求,更在建筑发展经济效益上,实现了最大化升值。首先:智能楼宇技术建筑较传统建筑来说增加了自动信息处理功能。在建筑过程中,全程结合科学的技术指导和科学信息化数据分析,为后期使用提供了非常精准的自动信息服务功能。其次: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增强了对建筑工程在建筑照明、建筑电力、水力、取暖、住宅安全、空间移动上的自动跟踪监控能力。再次:智能楼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引进实现了对建筑物全方面、立体化的监控防范工作。实时监测中的自动管理为多变、复杂的建筑应用环境提供了更为安全的发展空间,智能楼宇技术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时刻整改自身技术水平,充分的适应了市场中的突变需求以及市场扩张能力。

1.3智能楼宇技术引进对建筑项目发展的优越性

较传统建筑项目来说,引进智能楼宇技术不仅在发展需求上得到满足,同时为建筑工程项目创造了更多优越性。具体表现如下:

(1)和一般建筑相比较,引进智能楼宇技术的建筑项目,拥有更高的信息接收能力,同时对发展政策多变、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提升了更好的反应辨别能力。紧密结合当下时代市场的需求,不仅提升了建筑项目的工作效率,还在保障建筑安全性、舒适性、高效、节能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和一般建筑相比较,引进智能楼宇技术的建筑项目拥有更强大的资源节能效果。当建筑工程在施工发展阶段结合智能楼宇技术,对建筑选材、建筑施工方法等方面都选用了具有高科技、节能的先进施工用料,对建筑后期营运使用上的空调、取光、采暖等装备上进行了严格的科学控制,这样一来,结合智能楼宇技术的建筑在后期使用环节上不但满足了百姓的诸多时代需求,还实现了显著的资源节能效果,符合了21世纪绿色环保、资源节能、无污染的建筑要求。

(3)和一般建筑相比较,引进智能楼宇技术的建筑项目可以在后期使用过程中节省下一笔可观的建筑维修费用。具有节能、先进高科技效果的建筑施工结构,在后期发展利用上会大大减少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建筑系统高效正常运作,在根本上降低了维护成本。其次,智能楼宇建筑的自动信息管理与安全监控管理让建筑系统管理模式清晰并且更容易操作,这也就让建筑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在后期整改、维修过程中,实现调动人员更快捷、更合理发展,也让建筑管理成本降低,进一步扩大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4)和一般建筑相比较,引进智能楼宇技术的建筑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各类用户不同需求的满足、以及满足在不同环境下的功能要求。智能楼宇建筑因地适宜,根据当下城市经济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灵活地做出市场调节,凭借自身强大的信息化数据、先进的科学技术力量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发展效率,为企业赢得了更先进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了更客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2智能楼宇技术引进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当现代科技的发展全面占领各大建筑行业时,企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各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相互制约、相互较量的关键。国际化的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的推广引进工作是各大企业实现未来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社会经济价值的必然手段。但是,在世界经济建筑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激烈的多变发展情势下,各大企业在不断引进新技术来创收更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同时,首当其冲要密切考量到建筑发展过程中智能楼宇技术的引用对工程造价产生的影响。

2.1工程造价在工程施工发展中的绝对指导地位

随着建筑时展的日新月异,建筑业对具有科学成分的工程技术部门的大力结合应用也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成熟与深进迅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工程造价已经被广大建筑行业公认为是决定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要素。不可否认的是:工程造价掌控着整项工程的全部投资成本,为各大型建筑施工发展提供最科学、最缜密的建筑发展方向。严格把控成本造价控制使用情况为建筑项目工程做到:用最低的造价成本,实现建筑项目取得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值。工程造价是在建筑前期对工程项目的预期建设消耗开支或是实际消耗收支总和的投资费用,亦或看做对工程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全部成本资产。工程造价管理又是工程价格管理,是预期衡量项目工程在实际施工发展中的建筑市场、建筑装备市场、人员技术市场、承包施工市场等等,在这些具体环节上积累下来的建筑工程安装总价格。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穿于建筑项目的全过程,严格把控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成本消耗情况对于造价成本管理工作具有深远影响作用。工程造价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掌控市场建设购买价格,从而规范工程成本造价在预期制定范围内。但是,一切制定实施的造价控制原则都必须是要符合实际市场需求,与实际工程建筑背景相适应的。因此,工程造价的顺利实施,是建筑项目在市场发展中的核心关键。

2.2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对工程造价的具体影响

目前,建筑市场对建筑项目工程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为了满足广大居民更舒适、更便捷的建筑需求,智能楼宇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引进结合发展为工程造价工作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作用。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在实际工程发展应用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深远且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智能楼宇技术为工程项目带来的各项优越性能,可为全项工程的发展中以及后期营运上,节省非常可观的工程造价成本。但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势必会打乱原有工程造价成本的设定分配环节,因为要采用全新的建筑技术,势必会在建设前期成本投资环节上对建筑用料、建筑设备、建筑技术人才等等相应产生了大量额外的投资成本。因为,采用具有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势必会为造价成本前期投入上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也必定要结合配套的技术设备支持,引进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智能楼宇技术的研发与操作。所以在建筑前期成本投资上,会较传统建筑而言增加一定程度上的成本投入。但就建筑发展全过程的资金投入来看,由于高科技的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为工程后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安全、更科学的发展空间,也为建筑项目在市场的后期营运上,实现了更多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经济财富。其次: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在非常大的程度上规范了工程造价成本体系。在成本控制管理上提供了更多来自市场并符合实际的自动化信息,让工程成本造价更具有科学实际性。智能楼宇技术与工程造价同样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末,与原有传统的人工核算成本造价不同,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实现了高度的信息自动化、监控管理自动化,实时根据市场的需求,时刻提升自身的技术发展能力,具有非常灵活的适应能力与调整升级能力。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结合发展,带动了成本造价的先进审核控制能力,完善了原有人工监控上的不足之处,结合信息高度自动化,全面推动了工程造价的全项监控能力,对原有成本造价体制由于人工的局限性产生的监管漏洞、体系完善程度不足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作用。建筑项目成本造价不应只局限在工程项目建设发展阶段,要考虑经济的长久发展,实现企业在世界经济竞争市场上的屹立不倒,加强工程造价的管控能力、结合先进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应用,为建筑企业架构双层经济保护,实现建筑经济发展最高价值。最后:考虑到建筑项目发展是一项工期长、耗时久、资金消耗需求量巨大的同时又密切联系到亿万百姓生活、工作发展的建筑活动,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发展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价值,但是对于工程成本造价在后期结算时起到了惊人的节约能力。先进的建筑技术指导为浩大的建筑施工发展做出了合理的科学发展路线,凭借智能楼宇技术的先进优越性能,大大降低了建筑施工中的资源浪费现象。从长远的经济发展角度下来看,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满足了人类对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的需求,符合了当代科技发展力的要求。在要求绿色环保、资源节能的经济发展时代下,智能楼宇技术的引进在为工程造价带来了节能成本的同时,更在成本造价管理体系上给予了完善与改革。

3结语

智能建造优势篇8

关键词:智慧旅游;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对策

1引言

自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后,江苏、北京、厦门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目前,支撑智慧旅游的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相关政策环境日益优化,打造智慧旅游的时机已经到来。秦皇岛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是城市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的7%左右,要实现“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秦皇岛市务必要走在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前列,全面提升秦皇岛旅游的信息化水平。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对于提高秦皇岛市的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营销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2秦皇岛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优势分析

2.1秦皇岛资源优势丰富,旅游产业完善

秦皇岛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集中了山、海、关、城、湖、温泉、湿地等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4家(36处),星级饭店56家,全市共有旅行社201家,拥有各语种导游人员2346人,旅游从业人员15万人。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的十大海滨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城市休闲国家标准化试点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市”等一系列称号。食、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日益完备,秦皇岛已逐步成为京津、东北、俄罗斯、日、韩等旅游市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2.2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客源丰富

秦皇岛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紧邻北京、天津、唐山、辽宁等城市,交通非常发达,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京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承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秦沈客运专线、京哈铁路、津山铁路、大秦铁路、津秦客运专线五条铁路干线穿境而过,并有多条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为游客选择自助和自驾旅游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2.3政策支持,技术助推

政策支持“旅游兴市”战略为秦皇岛提升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供重要支持。2015年6月3日,秦皇岛市政府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在打造互联网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及经济转型,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及便利群众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这必将为秦皇岛传统的旅游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我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3秦皇岛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劣势分析

3.1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以通信网落、互联网网络、与计算平台、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他们是智慧旅游海量信息传递不可或缺的通道。秦皇岛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从2013年初开始,到2014年9月1日,秦皇岛“智慧城市”正式上线,秦皇岛智慧城市第一期项目建设在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在智慧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市民一卡通等信息惠民领域和智慧城市+产业等领域还在建设过程中。

3.2中小旅游企业参与程度低

智慧旅游的应用功能涉及到旅游行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在每一方面都涉及到旅游信息的、传输、接收、管理、数据挖掘、辅助决策、信息等多个环节,但是目前秦皇岛市中小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高,资金短缺,信息技术人才缺乏,是秦皇岛市发展智慧旅游的一个障碍。

4秦皇岛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机遇分析

4.1云计算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成熟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已经具备,智慧旅游进入建设阶段。

4.2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运用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为智慧旅游提供了强劲硬件支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智能移动终端蓬勃发展。据工信部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12.8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其中移动通话业务和短信业务成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手机上网流量贡献超8成。

4.3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

随着秦皇岛市旅游者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尤其是自助游游客和自驾游游客数量增多,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游客需要实时实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也昭示了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

5秦皇岛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挑战分析

5.1网络旅游信息安全影响游客对智慧旅游的信心

由于智慧旅游需要大量信息来支撑,旅游信息中包含大量有关游客的重要信息(比如位置、身份、消费记录等),这些信息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消费信心,也会影响到智慧旅游的发展。

5.2信息弱势群体依然大量存在

由于智慧旅游系统的使用,需要用户具有一定的信息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但是截止到2014年低,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仅2.17亿,4G用户总数刚刚超过9700万户,达9728万户,虽然手机支付用户增长快速,但是相比于36.3亿人次的国内旅游人数还相差甚远,所以我国在信息获取渠道少,信息化技能低,在使用信息设备、利用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服务上处于劣势的群体还是大多数的,这也是智慧旅游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障碍之一。

6秦皇岛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对策

6.1继续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信息的应用水平

在光纤覆盖密度、移动电话装机容量、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下一代广电网络覆盖率、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传感终端与网络建设投资额、环境质量自动化检测率和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秦皇岛市的信息设施建设水平。同时在互联网普及、数字电视入户、移动终端普及、互联网使用成本和家庭电脑拥有量上进一步提升公众信息的应用水平。

6.2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推进中小旅游企业

对于中小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资金有限、人才短缺的问题,政府应投资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为其节省信息化建设投资与运营成本。吸引中小旅游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参与城市的智慧旅游建设中来。

智能建造优势篇9

一、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背景

在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谋划“十三五”规划之际,推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认清面临的新形势。

1.从世界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制造业的供给方加快向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变,需求方加快向大规模定制转变,新技术应用和个性化需求相融合的趋势将孕育一批具有颠覆性变革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并向传统产业提出了加速升级的新标准。国际产业转移显现新态势,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指向高端产业链条。美国政府于2012年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德国政府在2013年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日本政府在2015年通过了2014年版《制造业白皮书》,提出要转型为利用大数据的“下一代”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快成为吸引和接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地。置于冲破后金融危机困境和迎接新产业革命前提下的新一轮国际分工竞争异常激烈,给各国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接收产业转移形成了“双重挤压”,成为中国今后产业经济发展亟需面对和破解的难题,也构成以制造业见长的天津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

2.从国内看,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新的成就和即将迈入“十三五”时期之际,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速度呈现中高速状态,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展示新特点和新趋势,需要加快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制造大国正转向制造与服务并存并强的大国,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阶段正转向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过渡并存的时段。为了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在2015年了《中国制造2025》,形成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各地区对产业优化升级普遍重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更具高层性和更显激烈化。但是产业发展的环境要求更高,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中低端的传统优势产业整体过剩,低端新兴产业潜力有限,高端人才和企业对区域发展环境需求更加高层多样。国家部署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天津发展的新地位和新任务,凸显了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使命,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的自贸区和自创区的建设又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都给“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天津制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指明了努力方向,铺垫了新的条件,注入了动能和压力。

二、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位

面临新形势,应当思考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主要涉及该区域较长时期内产业发展在全局中的合理地位及其得以保持并发展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真正摈弃现行体制下存在的扭曲崇拜GDp的行为,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发挥先进地区的带动作用,需要审时度势,既立足现实又谋求长远、拓宽视野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从现阶段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标志性任务来看,应深入认识和突出把握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战略性目标。

1.弄清基地的意义。长期以来,天津曾为自身在全国特别是北方发展中的地位而自豪、纠结和奋斗,经历了近代史和新中国初期的北方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后的区域辐射作用逐步下降、新世纪被国家认可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变化历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不再就津冀地区使用中心的定位,对天津采用了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提法,又引发了担心和不解。应当看到,作为一个大区域的发展规划,为了突破现存行政体制的局限,的确不宜在内部的多地继续命名中心,多中心即无中心。尤为重要的是,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的改革将不断深化,城市经济作用的发挥越来越不取决于行政方式的指定,目标远大又难被认可的定位称号还不如贴近优势又自主奋斗的特色定位更为实际和可行,因此必须明确,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一个战略性任务,提升了天津制造的特色地位,由新区至全市,由北方至全国,使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全局和整体上台阶的重要机遇与抓手,对天津的发展影响深远。

2.认清基地的内涵。明确意义和有效行动都必须正确看待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含义,从全面意义上看可依次把握三个角度,分别为先进制造、研发、全国基地,核心是如何理解先进制造。由于先进属于相对意义的概念,若不陷入概念之争和避免学术考证,从中国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看,我国和天津的先进制造业均具有双重相对的含义。一是相对于现阶段国际发展水平,指基于或适应高技术(现阶段主要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创新和发展而衍生出的新产业形态。如,至少属于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个领域,进一步说应瞄着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或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在技术上体现先进性是其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特征。二是相对于现阶段国内发展状态,指运用先进技术改造后的传统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的结果,传统制造业的高级化。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先进制造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突出智能化。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产业和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先进制造业需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突出规模、质量、效益、品牌,因此必然与传统制造业紧密相连,包括制造业的升级版,即保留了基本躯干却更换了技术心脏的产业形态。在技术上保持不断更新性是其最明显和最基本的特点。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先进制造的双重特征,会进一步帮助我们知晓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必要性和着力点,有利于确定天津的工作内容与任务。研发基地的特点表明,天津的先进制造业必须和生产服务业协同和融合发展,凸显先进技术的研究发明特别是将其转化为产业的功能,这与衔接北京的科技中心作用和发挥天津的制造业优势紧密相连,显示了天津制造基地的特色与层次。全国基地则说明了天津建设的基地在发挥功能方面不局限在京津冀和北方地区,其性质和地位都得到提升,扩大至全国范围,这更说明对此方面基地建设的定位与前景不能低估。

3.理清基地的考量。从我国发展制造业的历程和成就看,事实上的基地已很多,既有特色专项的又有较为综合的,后者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等,都是被公认的。然而长期以来对制造业基地的评价标准却没有统一规范,往往从数量方面去判断,学界探索了一些指标体系,还形不成一致认识。这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标准及其意义。长期以来,天津制造业发展有着很好基础和重大成效,近些年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更是有了很大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已形成了全国尤其是北方的工业基地。然而从新形势新要求和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看,天津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任务仍然艰巨,需要从数量规模、结构水平、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设计一个评价系统与指标体系,这还是一个新的艰巨课题。

三、天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举措

总的说来,“十三五”时期可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一目标努力做到:两个对接、三个前提、四个任务、五个保障。具体设想主要有:

1.两个对接。确定发展战略时,一是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是这一规划赋予的使命,现阶段谋划基地建设必须与贯彻其指导思想、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紧密衔接,特别是落实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部署。二是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作为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遵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的原则,明确了十个重点发展领域。只有瞄准国家建设制造强国的规划来设计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建设任务,才能保证建设水平与实效。

2.三个前提。一是以提升发展理念为前提。要进一步强化高端、质量、协同的观念。在制定规划、确定重点时敢于追求高端,以瞄准世界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为努力方向,以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谋划布局,以建设京津双核驱动的世界级城市群搭设平台,绝不错过天津实现超越的新机会;对于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选择与升级,既具有规模要求,更重视质量标准,全力打造引领全国的高水平制造基地;勇于破除狭隘合作的观念,真正确立“一盘棋”的协同共赢理念,以长远目光、全局视野、开放胸怀、相融姿态与京冀地区共同突破产业同构窘况。二是以用好五个机遇叠加为前提。切实把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契机,充分运用好自贸区、自创区、一带一路战略的新机遇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综合优势。三是以求实的态度和行动为前提。真正弄清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天津发展的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新的要求及其赋予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应有地位,深刻认识天津先进制造业特色优势和错位空间、严峻挑战和客观局限,实事求是地评价天津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处理好世界高端、国内高水平与天津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矛盾,制定分步实施的方案。

智能建造优势篇10

一、强化战略引领,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地位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态势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契机,积极深化各项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研究和重大规划编制,着力构建以大交通、大生态、大融合为先导的“大”发展格局,为建设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提供规划支撑。

(一)深化强中心战略,完善现代都市功能新体系

按照“提升中心、优化南北、拓展东西”的城市发展思路,精心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跨江沿江联动发展战略研究,优化城市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引导中心各组团、各新城板块和乡村地区差别化、集约化、特色化、一体化发展,打造苏南一流的现代都市功能。加快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可持续的新型都市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深化大交通战略,打造区域联动转型新纽带

积极谋求“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地位,精心组织开展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完善开放高效的城乡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全力配合轨道交通建设实施,深入编制轨道交通线网线路及场站控制性规划、一二号线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轨道交通一号线交通衔接规划、施工期间沿线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站点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

(三)深化大生态战略,构筑现代产业经济新高地

显山露水,保护挖掘沿江、沿山、沿湖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构建市域生态廊道与生态慢行系统,统筹协调市域生态、产业、功能空间一体化布局,提升2.5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势能,增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的区域竞争力。立足产城一体、创新驱动,深化园区、项目规划编制和服务,科学引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布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划支撑。

(四)深化大融合战略,构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省市县联动、全方位对接,全力参与苏南城镇体系规划、宜溧金高点状发展地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编制。深化常金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指导辖市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的修编深化工作,实现大战略与县域转型目标的无缝对接。研究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分类引导发展策略。强化中心镇近期建设行动支撑和引导。全方位指导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大力构建“空间融合、资源整合、联动转型、互补共赢、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彰显城市特色,加快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

突出特色引导,探索实践“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城市环境与文化内涵水融”的现代化精品城市建设道路,打造文化、生态、民生亮点;突出精品塑造,精益求精抓编研,规范高效抓审批,不折不扣抓监管,将每一个规划服务项目打造成经典之作、传世精品。

(一)以中吴文化为核心,推进江南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报批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体系研究成果转化。推进古运河城区段滨水地区详细规划、“季子”文化提升规划、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两线划定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承载规划、焦溪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和张太雷旧居及周边地块、湖塘老街历史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开展孟河镇历史文化名镇、杨桥历史文化名村申报,全力推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项工作。以文化为主题,创意为特色,深化东经120生态步行街规划编制实施,细化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服务,科学支撑文化产业转型和文化现代化建设。

(二)以生态宜居为重点,大力推进美丽建设

以创建国家人居环境城市为抓手,把握花博盛会契机,全力服务城市窗口地区、主要道路节点绿化提升工程。抓好市区环城郊野公园规划、高新区等重点区域景观生态系统规划编制,加强城市生态、湿地系统保护和景观特色塑造。精心编制主城区公园绿地布局规划,促进公园绿地均等化布局及功能品质提升。编制实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优化市民出行和休闲健身环境。有序推进城乡生态绿道网和绿廊规划编制工作。不断优化生态规划体系,打造生态宜居高地。

(三)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完善提升民本规划体系

组织编制城市暴雨内涝防范专项规划及雨水管网系统改造规划,提升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精心开展主城区危旧房、低洼地、城中村地区改造实施策略研究和有关地块改造实施规划编制,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力促进各类民生功能设施的均等化布局,使城乡建设发展成果普惠民生。

三、加快创新步伐,大力建设科学、智能、共享的智慧技术平台

加速提升规划信息化在支撑规划创新、服务城乡发展、普惠民生民本方面的创新应用水平,为智慧规划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坚实的支撑平台,确保我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创新优势和整体水平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一)加快完善一整套科学长效的标准体系

统一扎口,部门联动,全面推进规划系统各类标准的协调、制定和应用、推广工作。确保在整合完善基础测绘标准、规划技术标准、行政审批工作标准的基础上,有序建立符合智慧城市空间信息应用要求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二)大力开展智慧城市空间地理测绘工程

创新测绘生产技术,建设智能测绘工程技术中心和测绘科普基地。完善城市三位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下空间数据和全市卫星影像数据,全面提升基础地理信息的内涵和智能化应用水平。

(三)着力优化一系列智能高效的信息系统

研发规划条件编制系统、内外网协同办公系统、行政办公电子公文系统、规划管理内控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化信息系统,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实施智慧规划平台建设工程,为规划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智能化的支持。

(四)大力提升空间数据的集成共享水平

加强基础测绘和数据更新、集成、共享,抓好规划现状“一张图”更新、规划成果“一张图”提升和规划管理“一张图”完善,全面深化动态现势的城乡规划“一套图”建设。扩展区划、地名、用地、交通、水系、建筑、文保等专题数据库,共享集成社会、经济、人口等部门信息,初步建成“智慧”空间数据中心。强化规划网站互动功能,建设规划公示电子地图,编制高精度影像图集和各类公益地图,抓好信息技术的大众化普及应用。

四、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实现规范、高效、精细的智慧管理平台

依托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扩容升级和高效运行,有序构建管理决策、许可服务、行政监督“三分离”的体系流程,完善统一协调、相互促进、规范高效的智慧型管理服务体系,力争使每一天的规划效能凝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和硬实力。

(一)细化决策机制,进一步提升规划实施水平

深化规划委员会、审议鉴定委员会、意见征求会、专家咨询会、审查论证会、技术会审会等各项决策制度。聚专家智慧,集部门意见,想企业所想,知百姓所需,完善“专家领衔、公众参与、部门联动、集体决策”的规划决策体系。加强工作对接,全力服务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轨道交通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以良好的外部沟通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让规划成果有效转化为跨越引擎,科学指导区域发展和项目落地。

(二)强化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加快规范性文件制定梳理,健全控规更新管理机制,加强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的实施把控,严格执行法定规划的制定修改程序,依法规范行政行为程序和主体,配合做好卫星辅助督查城乡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细化条件制定,强化批后监管,提升执法水平,全面抓好规划条件、执法监察、规划核实“三阶段”和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两案卷”的监督检查工作。大力完善规划公示、听证制度,努力健全组织有序、程序规范、沟通高效、便民和谐的规划公示、听证工作网络。

(三)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规划服务水平

统一和固化管理流程、标准,抓紧出台标准化管理手册,全力构筑规范透明、高效便捷的规划审批服务系统,加快推进规划管理一体化进程,确保规划管理信息畅通、统一高效。深化项目集中报建,建立高效联动的规划管理机制,加强控规、条件、用地、工程、监管等各个工作环节的无缝对接和技术交底,减少多头管理,畅通“绿色通道”,提高并联审批实效。深化服务承诺、首问负责、温馨告知等制度。完善提前介入、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网上服务、自助服务等规划服务举措。在局系统大力组织开展服务效能比拼,深入推进服务品牌创新、总结、固化和推广工作,全力建设规划服务“BRt”。

(四)优化内控网络,加快推进管理重心前移

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优势,对行政行为实施自动监测、全程监控,对关联项目实施智能分析、跟踪反馈,对办理结果实现系统评估、动态考核,确保风险点监测和效能监察双到位。深化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内控、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依法行政、效能建设、政风行风、重点工作推进等评估报告制度,专题呈报和定期会商评估结果,着力深化全局决策网络建设,有效提升政策研究、制度设计、标准梳理、流程制定、人才使用等顶层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管理工作重心由事务性审批向超前管理、效能储备前移。

五、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营造团结、进取、和谐的智慧人文平台

以文化为灵魂、作风为关键、队伍为根本、环境为保障,全方位推进规划系统智慧人文建设。努力建设优秀的文化、和谐的氛围、过硬的作风和一流的团队,使独具智慧的规划人文释放为效能。

(一)改善机关作风,大力弘扬规划部门精气神。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系统推进单位文化、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团结向上、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规划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