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24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1

旅行或许最能暴露恋人或夫妻的缺点,一对男女假如一起旅行,总是有吵闹争执,而不是相互理解包容,本该美好的旅行却总是带来矛盾和烦恼,显然,这样的男人女人无法成为真正的恋人,即使是将来做了夫妻,其婚姻的和谐和包容程度也会大打折扣。倘若那个与男人第一次旅行并能和谐愉快相处的女人最终成为他的老婆,那么这段婚姻的和谐指数和包容程度将会是相当高的。

第一次做父亲――最深刻影响男人的整个人生和婚姻家庭态度。

男人的真正成熟或许是在做了父亲以后,第一次做父亲可以说是男人整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甚至盖过了第一次遇到恋人或结婚时。“见到孩子的那一刻,才明白生命的价值。”做父亲会彻底改变男人对人对事的看法,对男人将来对婚姻家庭态度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第一次亲吻――影响男人对情感婚姻的激情和持久程度。

这个亲吻当然是指成年后的异性亲吻。而且是指留下最深印象最美好的吻。对男人来说,唯有在潜意识里让自己真正迷恋的女孩才可能有缠绵悱恻的亲吻,也只有这样的亲吻才能点燃男人所有的激情。当这个与男人有着缠绵悱恻亲吻的女人最终成为他的老婆后。那么这段婚姻的幸福指数和持久程度将会是相当高的。

第一次见她的朋友――影响男人对恋人品行的判断。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交什么样的朋友做什么样的人,,男人第一次接触恋人的朋友会显著影响着他对恋人的人品判断。即使是男人对他的女友印象不错,但当他发现她的朋友都是些很随便的人时,或许他对她的好印象会大打折扣,这种印象可能根深蒂固,不会轻易就能从他的脑中去除。

第一次说“我爱你”――影响男人对情感婚姻认真和爱惜的程度。

同样是说“我爱你”,有的男人是信口雌黄、有的男人却是非常认真。前者无心,后者用心。轻易就说出“我爱你”的人,不见得是真爱你的人。一个男人假如把第一次的“我爱你”随便说给一个女孩听。那么在他的潜意识里对待感情会相对轻率。一个认真的男人,当他把第一次的“我爱你”说给了他真心喜欢的女人,而且不轻易再说给其他女孩,至少能说明他对感情的认真和珍爱,将来对待婚姻也不会轻率和不懂爱惜。

第一次发现她很幽默――影响情感婚姻化解矛盾的态度和能力。

幽默显然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可以很幽默,只是有的男人不能发现女人的这种幽默,或者不能懂得这种幽默。生活中不能缺少幽默,幽默有助于化解矛盾。当男人发现女人的幽默并懂得这种幽默时。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夫妻后,化解矛盾的能力也将会是非常强的。

第一次把衣柜给她用――影响男人对恋人的接纳和信任程度。

男人并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私家用物第一次就给认识的女性,因为那不仅是私家物,有可能潜藏着他的一些秘密,更可能会令女友从中窥到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所以。当男人第一次将自己和以衣柜为代表的私家物全部坦露在女友面前,任她支配时,那就表示他对这段感情的接纳。也影响着他将来对另一半的信任程度。

第一次大胆说出“我乐意”――影响男人对情感婚姻的责任意识。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2

1、这反映出女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明显大于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一般人群,其原因一方面与社会选择毕业生的单位普遍存在“重男轻女”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女性要生儿育女等生理特征有关。

2、民间习俗中顽强地显示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特质和观念。

3、中国是一个最重男轻女的民族,正是这个民族忽略了布朗特的悲惨教训而使自己遭受损失。

4、中国的父母亲具有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同样这种情况也出现在用人单位身上。

5、《妇女主任》是反映农村计划生育的小品,剧中农村妇女由于受到重男轻女的习俗影响,外界的歧视,再加上婆婆传宗接代的思想给她的压力,使她形成了大嗓门,粗线条的性格,装疯卖傻不认人。

6、生男生女的奥秘人类早已进入文明时代,还有的人重男轻女。

7、为了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一条标语这么写“男孩女孩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8、在中国,有数百万适龄男性未婚,对于正在应对由此带来的后果的中国政府来说,转变人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尤为重要。

9、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我国各民族虽然历史、文化和生活条件有所不同,但程度不同地都产生了重男轻女的陋俗。

10、这些女孩子大多都有完整的家庭,家庭所在地也并非我国贫困地区,只因为她们将会是“别人家的人”,有着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父母,()在家庭经济一旦遇有难处时,首先牺牲这些女孩子的利益,让她们辍学挣钱,补贴家用。

11、《聊斋》中《韦公子》是不自觉的乱伦罪人,他放任纵欲,不事检点,最后竟发现他的娈童与宠妓竟是自己的儿女,他重男轻女,送走了儿子,毒杀了女儿。

12、在你身边,重男轻女现象还存在吗?

13、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是造成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

14、社会学家对长期以来的重男轻女演化敲响警钟。

15、高丽时期盛行佛教式的葬礼和祭礼,没有太强的重男轻女思想,女性在家庭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16、自古中国家庭就有着重男轻女的传统,家里没有儿子,就预示着贫穷和被人看轻。

17、她也谈到家里重男轻女的观念,当她出生时,妈妈三天都不看她一眼,甚至考虑要把她卖掉。

18、批评人士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使很多具有“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家庭进行了选择性人工堕胎,由此造成了我国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

19、一项研究发现,在印度重男轻女的观念一直在减弱,正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情况一样,印度的性别比例增加也在减速。

20、时至今日在现达社会,调查仍然表明父母在生育时是重男轻女的。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3

[关键词]发育;健康疾病;肥胖

[中图分类号]R3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44-01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07年-2011年五年期间顺义九中学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为:年龄为16-19岁之间,超过或低于这个年龄段学生排除在外。体重严重超标者不纳入本研究中。依据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技术规范(2006-2010)进行体检和评价。

1.2评价方法[1]体检检测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右眼视力、左眼视力、沙眼、龋失补总牙数、恒龋患、恒龋补、血红蛋白和肠道蠕虫。依据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技术规范(2006-2010)进行体检和评价中的标准评价五年中三个年级男生和女生的身体良好情况,统计男生和女生的良好数和良好率。然后分别统计男孩和女孩身体营养不良情况(分轻、中、重、极重),分别统计男生和女生四种不良情况的人数和占有率。统计五年中三个年级男生和女生超重和肥胖人数以及占有率。比较五年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各自之间的男生和女生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疾病情况,从而得出高中生的身体发展趋势。

2结果体检结果可得,5年内高一年级的男生身体发育良好率逐渐增加,女生的发育良好率逐渐降低。男生营养轻度不良占有率逐年增加,而女生的营养轻度不良占有率无显著变化。男生营养中度不良占有率逐年无显著差异,而女生的营养中度不良占有率逐年增加。男生和女生的营养重度和极重不良占有率无显著变化。5年内男生超重占有率逐年降低,而女生超重占有率无显著变化。5年内男生和女生肥胖占有率均无显著差异。

5年内高二年级的男生和女生身体发育良好率逐渐降低。男生营养轻度不良占有率逐年降低,而女生的营养轻度不良占有率无显著变化。男生营养中度不良占有率逐年无显著差异,而女生的营养中度不良占有率逐年增加。男生和女生的营养重度和极重不良占有率无显著变化。5年内男生和女生超重占有率逐年无显著差异。5年内男生和女生肥胖占有率逐年增加。

5年内高三年级的男生身体发育良好率逐渐降低,女生身体发育良好率逐渐增加。男生营养轻度不良占有率逐年降低,而女生的营养轻度不良占有率无显著变化。男生营养中度不良占有率逐年无显著差异,而女生的营养中度不良占有率逐年增加。男生和女生的营养重度和极重不良占有率无显著变化。5年内男生和女生超重占有率逐年无显著差异。5年内男生和女生肥胖占有率逐年增加。其中选取高三学生的体检结果为代表,见表1。

表12007年-2011年期间高中三年级学生生长发育情况及健康疾病的评价

3讨论16岁-19岁时期是青少年发育和成长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是人一生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有研究表明,在13至18周岁年龄段,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62、164、168、172、171和170厘米,平均体重分别为52、55、56、62、61和60公斤。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8、159、159、162、161和160厘米,平均体重分别为46、48、49、52、52和50公斤。不同城市青少年在身高和体重发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2]。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社会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以及同龄人之间的攀比现象,逐渐给16岁-19岁高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带来了诸多影响。例如不合理的学校(仅重视课本知识而忽视了课外的素质教育)生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黄色、网络游戏和早恋等也存在严重的影响,另外升学压力均施加于高中生身上[3]。以上的诸多的压力和不合理的现象均构成了威胁着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在总结2007年-2010年顺义九中16-19岁高中学生生长发育状况及健康疾病情况,总结结果得出。随着时间增长,各年级男女生的生长发育愈发差,肥胖和超重情况越发严重,且在高年级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参考文献

[1]萧福元,郭辉,廖志强.湘潭市城区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变化趋势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06):21-23.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4

食物的酸碱性

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统计,证明食物的酸碱性确实会影响生男生女的几率。想要怀男孩,女性平时要多吃碱性食物,男性要摄取均衡饮食;想要怀女孩,女性要避免吃太多碱性食物,但也不要吃太多酸性食物,以免影响身体健康,男女双方均摄取均衡饮食即可。

碱性食物包括:豆类(带荚或绿色的豆)、蔬菜、水果(香蕉、李子等)、鲜牛奶、谷物(如玉米)、茶、海带、海藻、酵母、碘、钙、维生素D。

酸性食物包括:所有肉类、鱼、除鲜奶外的乳制品(如奶油、冰淇淋、乳酪、调味乳)、米麦面粉类制品、罐头、玉米、蛋白、酸味水果、巧克力、饮料、醋。

年龄因素

男性的数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生女孩的机率会提高,这是已被证明的事实。同样,女性的年龄越大,由于老化作用的影响,会使子宫内的碱性分泌物逐年降低,生女孩的机会也大幅提高。所以,年纪较大的夫妻生女儿的机率比年轻夫妻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职业因素

根据统计报告,男性的职业若是长时间开车的司机(例如出租车司机、货车司机)、空服员或飞行员、麻醉科医师、在深海工作的潜水员,生女孩的机率都特别高。这是因为受到高温、气压或水压的强烈变化影响,或是吸入过多有毒的麻醉气体,导致生命力不太强韧的Y先行死掉,造成生女孩的机会特别多。

压力因素

男性长期承受压力会使数目减少;女性太紧张体内会产生强烈的酸性环境,不利Y存活。所以,工作压力过大、生子压力大的人,特别容易生女孩。但是,想生女孩的夫妇,也不能刻意给自己制造压力,毕竟,保持快乐的心境才有助于生出健康宝宝。男性的穿着

男性若平时经常穿紧身衣裤会使阴囊温度上升,造成数目减少,生男孩的Y会先死掉,使得生女孩的机率大增,也可能会暂时不孕。若想要生男孩,必须防止阴囊温度过高,所以男性要特别注意不要穿紧身衣裤。

吃素孕妇易生女

英国科学家发现,吃素的孕妇比较容易生女儿。这项由诺丁罕大学所作的研究发现,英国的男婴与女婴数量比例为一百零六比一百,但是吃素的孕妇生下儿子与女儿的比例为八十五比一百。这项数据显示,吃素的孕妇比较容易生女儿。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5

关键词:教育;性别差异;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我国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象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所有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如表1所示,1990年至2010年,除小学中因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加大使女生比例略有下降外,普通中学中女生的比例由1990年的41.87%上升为47.75%,高等学校中女生的比例从33.70%上升到50.49%。伴随着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表现在受教育年数上的性别差异日渐缩小。

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接受教育上仍有着较大差距。根据表2可得,从1997年到2009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男女文盲比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男性文盲比例从1997年的9.58%下降到3.76%,女性文盲比例从1997年的23.24%下降到10.45%,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巨大成效。但是通过计算男女文盲率之比,可以看出,此数据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女性文盲是男性文盲的2.78倍,与1997年的2.43倍相比,有了大幅上升。由此可以推断,教育改革更多的惠及了男性,使得在分享改革成效的同时,又存在新的教育性别不平等。

2009年在校生的性别分布,参见表3。在小学阶段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7.4个百分点,初中阶段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5.4个百分点,这既显示出有相当多的女童失学,又显示出近些年来存在比较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高中阶段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3.6个百分点;中专阶段女生比例比男生高5.5个百分点;本、专科阶段男女比例持平;研究生阶段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将近1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女性新增的高等教育机会主要集中在本本专科和中专,学历越高,女性比例就低于男性。

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虽然经历了巨大的增长,高等教育中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依然呈现学历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基本态势。另外,城市男女性别受教育差异已经很小,但在农村,日益增高的教育收费对女孩的上学机会产生负面影响,男孩上学的机会要大于女孩。

二、教育性别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发展一靠生产力,二靠生产率。教育既是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也是生产率提高的基础,在经济增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也是教育的竞争。基于当前我国的总体办学水平,除了增加教育投入之外,还应当大力增加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对于提升我国全体劳动者文化素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是按照Klasen模型体系的系数图表。

从上表数值来看,各个教育阶段中存在的性别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不相同,小学和高中阶段的性别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文盲人口中女男比值系数为负,这表明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反方向的,也就是说女性文盲与男性文盲人数比值越高,越会阻碍经济增长。这是因为某地区女性文盲数过高,会使该地区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降低,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各个学历中女性与男性人数比值的相关系数符号为正,这与理论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越是减少每个教育阶段对女性的歧视,越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倘若不重视当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任其继续恶化,将会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可以看出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会通过许多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歧视女性的教育会导致人力资本生产率降低,进而影响经济中的投资回报率,致使经济增长率降低;妇女教育层次提高,可以子女成长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提升后代接受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严重的歧视女性,会导致生育率过高,使得人口增长过高,从而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如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将提高家庭中抚养费用比例,进而使全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三、促进教育性别平等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转变全民意识

面对我国教育的性别不平等现状,当务之急是改变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转变其思想意识,使落后地区的人们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这样有利于他们改变对女性接受教育的偏见。同时为其讲解相应的政策支持,解除他们在经济负担方面的后顾之忧,动员家庭、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共同改善女性受教育状况。

(二)合理扩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本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但是很多地区学校以学杂费、书本费等名义对学生进行乱收费,导致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依然存在,政府应当大力监督并监管各级学校收费标准,防止贫困女童因乱收费负担过重而辍学。另外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在教育经费支出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合理扩大教育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区内部男女之间教育资源的竞争,确保男女可以平等享受受教育权利。

(三)将女性平等受教育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在明确国家教育男女平等内容的基础上,各地应当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平等内容,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引导,进而制定相应可行的性别平等政府目标,并将其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于地方之间的教育性别平等内容上的差异,中央政府有义务重点帮助农村落后地区,促进全国教育性别平等水平的基本一致,防止教育性别不平等的扩大。

(四)加强法制建设,使教育性别平等有法可依

从社会角度看,教育平等的制度最重要的是保障人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同时最求过程、结果的平等,因此需要建立禁止性别歧视以及年龄歧视、能力歧视、民族歧视和政治歧视等内容的法律制度。在重男轻女、官本位等级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我国,有必要根据宪法的精神,制定《教育平等法》,保障所有受教育者不论男女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有所却区别,确定各个层次教育平等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金芳,何侃,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m].大象出版社,2005

[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黄平.重释教育的不平等性与社会分层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6(11).

[4]孙灵灵.教育性别平等程度对经济增长水平关系的研究[J].2008.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6

这一时期的男性导演,从不同层面对两性关系给予了关注和反思。这样的反思,不自觉地折射了男性对于女性的态度和潜意识的观点。这些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是借助传统封建的老旧习俗来反思女性曾经做出的挣扎和最后对传统观念的归顺与臣服,或者对改变所怀有的无望的期待,如电影《湘女萧萧》《月牙儿》《春桃》《寡妇村》等。二是反映都市中男女婚姻爱情题材的电影,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太阳雨》《嗨!姐妹儿》《鸳鸯楼》《女儿经》《同龄女友》等。三是反映女性地位提高之后对于男性心理及生活影响的电影,如《女局长的男朋友》《女市长的私人生活》等。四是对进城后青年男女在繁华中情感变化的电影,如《女人街》《给咖啡加点糖》《合同夫妻》等。五是农村青年男女反抗旧式婚恋观的电影,如《你爱我吗》《两厢情愿》《私奔》等。这些电影从不同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都市到农村两性情感的变化做出了阐释与分析,而在情感的演绎中,不免带上了男性编导者的视角和观点,并因此凸显出与女性导演不一样的情感色彩。

《湘女萧萧》《月牙儿》《春桃》《寡妇村》等几部电影,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良家妇女》《边城》等影片对于特定地域、特定时代及特定民俗的批判与反思的精神,对现代文明与传统守旧习俗的冲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谢飞的《湘女萧萧》与《边城》一样,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人物环境同样是风景秀美的湘西,也同样讲述了一个少女在成长中,曾试图冲破传统,找寻真爱,最后却又与母亲一样归顺传统的故事。只是《边城》中的翠翠一直处于被动的等待中,而萧萧却试图反抗,她在听了人们讲的镇上女学生的新鲜事后,沉睡的心悄悄萌动,向往自己也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所以在这种思想变动下,她虽然有了小自己多岁的“丈夫”,但还是大胆地与家中的长工花狗相爱,并有了孩子。这种反叛的行为,纯情羞涩的翠翠是全然不会有的。但两部电影相似的是,其中的男性在面对情感变动之时,都选择了逃避,留下女性独自承担苦痛。而最终萧萧逃过被沉潭或发卖的悲惨境地,并不是因为男性的怜悯,而是因为族人的迷信和家人的善良,这里的家人,显然是萧萧同样年轻的婆婆,这个守寡的女性与萧萧有着同样的孤寂和不幸,所以她能够理解并接纳萧萧及其所怀的花狗的孩子,而这种宽容,虽然让萧萧逃掉了悲惨的命运,却又不可避免地使其失去了对命运的抗争,沦为与婆婆一样守旧的传统女性。电影结局中,长大的男性躲在屋后,对给儿子娶亲的萧萧的窥视,也反映了编导者的视角,即男性对女性在旧式婚姻中冷漠麻木的一种同情和怜悯。

相比之下,《春桃》中的女性春桃要比萧萧、翠翠、月牙儿和《寡妇村》中的寡妇们,更有决定自己命运的反抗精神。这部改编自许地山小说的电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妻二夫的三角恋的故事,电影中的男性李茂和向高,一个是战争中流落他方而后残疾回归的前夫,一个是无丈夫之名但却有丈夫之实的健康男人,也即一个是代表了传统既定的婚姻,一个则是没有名分但实际存在的爱情,春桃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也即徘徊在传统婚姻与真正爱情之间,男人李茂想要行使自己作为名义丈夫的权力,将春桃“卖”给向高,却遭到春桃的训斥与反对。这个独立坚强且不屈从于任何男性的春桃,用自己的正直善良和勤劳,最终赢得了两个男人的尊重,并获得了向高长久的爱情。所以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反抗传统的挣扎的力度和对现实表达的深度。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带上了一种因为传统积习下来的对于女性温顺的心理原型。因此到2007年,也就是接近20年之后,王全安的电影《图雅的婚事》,同样表述了与《春桃》中的女性相似的困境和模式。

在对都市情爱的表达上,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轮回》可以作为当时都市男女生活状态的生动表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将到来的过渡时期,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变的都市中,因经济发展和物质的丰裕,精神上也陷入空虚和失落,情感上出现变动和摇摆,一些社会闲散青年开始挑战昔日的道德观,表现出来就是王朔电影里游逛无业的痞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男主人公张明就是这样一个假冒警察敲诈嫖客的痞子,他没有工作,又从不想去走一般人的正道,热衷于骗取来的正义感。他对人生有着不亚于常人的看法,认为人生无法预测未来和结局,不能决定是喜剧还是悲剧,所以为了不后悔,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但同时他又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空虚悲凉和孤独,他不爱任何人,也爱不上任何人。当时社会状态下,人心浮躁不安,两性对于彼此的态度,都充满了矛盾和怀疑。从影片中男女关于爱情的一段假设,便可看出两性对于情感的态度。男性张明对于男女相遇后的解释是:女性水性杨花,又爱上了别人,最后两个人都晚景凄凉,再次相遇,只能唏嘘感叹。女性吴迪也同样悲观,她认为是女人爱男人,但是男人根本不爱女人,而且还骗了女人,抛弃了她,最终女人唯一的选择则是死亡。而同时在推测中,男女两性都认为对方会欺骗自己的感情,社会的浮躁变动,也让男女之间不能够互相信任。女性的观念,在对爱情的执著中,依然有殉情的传统;男性比女性对待情感要更为理智和冷静。电影中的结局,也证明了女性的这种猜测,男性欺骗了女性,在吴迪试图通过爱情感化张明停止犯罪行径时,张明佯装答应,但依然故技重施,终于在张明案发入狱时,吴迪割腕自杀。电影借助吴迪之口,表明女性对于男性的不满,认为都是男的错,是男人欺骗玩弄女性,让女性受到伤害。电影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认识,对男性的欺骗给予批判和反思。并用男性出狱后的悔改和对一个与“作家”打得火热的姑娘的真诚规劝,来强化这种观点。而在《轮回》中,男性更为懦弱和逃避,表面上主人公石邑活得潇洒自如,但却没有真情实感,处处骗人,也被人骗。而女性在其中则扮演着拯救男性的角色。石邑中学时的恋人刘华玲在他做生意赔钱时为他解难,单纯漂亮的舞蹈演员于晶在石邑被流氓在腿上钻了洞拄拐杖之后,依然为了爱情嫁给了他,并为了生活而为歌星伴舞挣钱。但是石邑始终没有在女性的鼓励下坚强站起,反而因此生出自卑,并认定自己只是貌似强大,实则渺小。最终石邑坠楼自杀,而于晶则生下他们的孩子,取名石小邑,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两部电影对于男性的诠释,与当时浮躁的时代紧密结合,男性在市场经济大潮来临之前,选择了玩世不恭、逃避或者沉沦,对待情感则是欺骗,而女性则一面固守传统,一面表现出与男性不同的对待现实的勇敢和坚强。

在同样发生在都市中的《鸳鸯楼》中,通过六对小夫妻,更为全面地展现了两性间的矛盾和隔阂。电影中的夫妻,各自都存有矛盾。新婚夫妇的矛盾来去匆匆,是鸡毛蒜皮的打闹,但这种打闹以温馨始,又以温情结。影片的开始,镜头飞快地在阳台和高楼大厦间转换,影片在不同夫妻间转换时,则通过一扇都市气息浓重的电梯开合来过渡,影片结尾,电影让一对对去上班的夫妻重新归于繁华的都市街道,所有的矛盾,似乎从未发生,但实则隐藏在汹涌的人群中,两性之间只是暂时达成和解。在反映女性地位提高之后对于男性心理及生活影响上,电影《女局长的男朋友》和《女市长的私人生活》,也跟《鸳鸯楼》一样,做出了相似的合理的探讨。《女局长的男朋友》中,女性社会地位比男性增高,社会地位转移到家中,男人不愿做了官的女人骑在自己头上,让自己在家里矮了一头。而女人因为工作的繁重又无法担负家里的重任。两部电影中男性都因为两性间的矛盾,制造了麻烦,而家务事也因此上升到法律的层次,试图通过法律的惩罚来解决男性思想上的男权和所谓的尊严。然而这种解决的办法,也只是一种暂时的缓解,两性在深层次上,对于地位的变化,并未能够达到真正的平等。

这一时期城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大量涌入城市,这种变动,也带来了两性间的冲撞。电影《给咖啡加点糖》就反映了这种城乡间不同价值观和婚恋观的冲突。影片通过对一个刚刚进入新生活方式的农村姑娘林霞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的细致刻画,将处在复杂现实中的女性心态表现出来。影片既有轻松愉快充满温情的段落,也隐隐透出某些沉重和压抑的色调,用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对抗和亲和,反映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济变化及时代变化的复杂性。电影借助城乡两性相爱却无法相守的故事,来探讨社会环境对于情感的影响和阻碍,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人的心灵也无法达成共通,女性屈从于乡村换亲陋俗的命运,城市中的男性则对这样的城乡差别无可奈何。影片结尾,城市男性刚仔的妹妹和同学正在聚会,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乐趣和追求,属于未来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是乡村女性林霞永远都无法介入的异质环境,同一个城市的人群中,两性的距离犹如刚仔透过镜头看去的世界,因为隔着一层,而显得美好,但事实上这样的美好,只是一种表象。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7

【关键词】低智商;社会生活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07-01

智力低下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引起的智力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水平和适应生活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1]。其特征主要包括:智力发育明显低于正常(iQ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来源于2008年1月―12月本院儿童保健门诊,智力测试iQ

1.2方法

1.2.1填写调查表由医生询问家长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出生史、疾病史、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所在学校及年级、学习成绩等。

1.2.2智力诊断67例儿童均以韦氏儿童智力测试量表中国修订版(wiSC-CR,1986,林传鼎)进行智力诊断。

1.2.3量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检查修订版),在医生指导下填写。

1.2.4低智商的界定与分度评定标准:iQ值70-79为临界状态,55-70为轻度,40-55为中度,

1.2.5S-m社会生活能力评定与分度:10分为正常,9分为边缘,8分为轻度缺陷,7分为中度,6分为重度,

2结果

2.1一般情况低智商儿童中男生多于女生,男:女=1.52:1;中低年级小学生就诊儿童高于高年级儿童,占68%。

2.2

低智商儿童中轻度共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男:女=1.29:1;中度共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男:女=4:1;重度共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男:女=1.1:1。结果显示:各程度的智力低都表现为男童多于女童。

社会生活能力正常21例,边缘缺陷29例,轻度缺陷4例,中度缺陷3例,重度11例。

2.4

原因不明42例,早产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5例,低出生体重4例,保胎史4例,高热惊厥史3例,巨大儿2例,癫痫2例,染色体疾病1例。原因不明占62%

2.5

父亲智力残疾1例,文盲1例,小学及初中文化24例,高中及职高30例,中专及大专10例,本科2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24%。母亲智力残疾1例,小学及初中文化35例,高中及职高25例,中专及大专8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1.46%。

3讨论

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是多方面的,导致儿童智商低的原因复杂,原因不明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已知原因中生物因素仍是主要因素,但我国社会因素所占比例有增高趋势。[2]

本文68例智商低的儿童,多来自城郊的小学。其中原因不明者达62%,考虑父母多文化程度不高,职业欠稳定,不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发育,在大脑发育的早期未能得到良好的环境刺激。至入学后学习遇到困难,学业成绩不佳,在老师督促下才来医院就诊,发现问题。

这些智商低的儿童中,社会生活能力正常者有30%,边缘缺陷41%,缺陷者仅占26%。考虑这些儿童家庭生活条件有限,从小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高了社会生活能力。但也掩盖了智商低的症状,使家长不宜发现。

因此,要重视儿童早期的智力发育,尽早筛查,以期早发现,早干预,降低智商低对学业和生活影响的不良程度及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3.

[2]赵钱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197-198.

作者简介:

张永花,女,1978年出生,籍贯甘肃,儿童保健医师,本科,研究方向:儿童生长发育,兰州市妇幼保健院,730030.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8

一、关于死亡

影片一开头就是雪景,博子躺在那里,然后她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这时HisSmiie缓缓响起,这段音乐由钢琴带出,比较平缓,伴随着博子向山下走去,不久我们知道她是去参加男树的三年祭,这也是影片几段最阴沉的音乐之一,意指死亡。HisSmile旋律变化不大,演奏也以钢琴为主,博子对秋叶说藤井树不愿再与她通信时,这段音乐再次响起,很轻,伴随着她的淡淡倾诉。当博子对秋叶和守山人说起男树向她求婚的情景时,这段音乐第三次出现。所以,它应该可以说是博子和男树的专用音乐,每次出现都是在当博子沉溺于对男树的思念情绪时。电影原声音乐中还有两段音乐,基调沉郁,同样与死亡有关,即Forgiveme和GatewaytoHeaven。这两段音乐旋律几乎一样,均由提琴带出,同样的沉重,高潮部分也都由提琴一声接一声拉出,似在啜泣。Forgiveme时间较短,3分钟左右,1分钟后由提琴拉出高潮部分的旋律,最后由吉他版的HisSmile收尾,这段音乐出现在女树从老师口中得知男树死讯时,接着故事插入女树参加父亲葬礼,在大雪中奔跑的情景,代表的是女树对死亡的理解。GatewaytoHeaven比Forgiveme长,要慢一些,层次感更丰富,个人认为更加凝重。它出现在博子对着男树坠崖的山头呼唤时,曲子后半部分随着调子不断升高,声音加强,最终与博子的哭泣融为一体,暗示博子终于能够从男树的死亡阴影中走出,开始迎接新的生活。

二、关于青春

岩井俊二与Remedios在选用音乐时,是十分讲究的。比如ChildhoodDays,eccentricLoveparade以及SweetRumors的后面部分,三段音乐旋律一样,都属于轻快的圆舞曲风格,多伴随着国中时期的男树与女树出现。只是ChildhoodDays音质更加单纯,以弦乐为主。女树独自骑车行驶在山间时它开始出现。而当男树也骑车从山坡上冲下来,把纸袋套在女树头上恶作剧时,音乐马上换为了SweetRumors后面部分的版本,用合成器加入了些许俏皮的音符,这段更为跳跃的音乐同样出现在点名时,两人第一次意识到了有人与自己同名同姓,周围同学似乎也找到了恶作副的对象,用女树的话来说就是“三年噩梦的开始”。eccentricLoveparade加八了低音部分,层次更丰富,比另外两个版本都要细腻、复杂。它伴随着女树等着男树换回试卷时出现。因为不知道男树多久才来,会不会来,再加上从影片之前部分我们可以得知,女树应该是第一次在那里等男树,所以这段加入了低音部分的音乐意指女树紧张与忐忑的复杂心情。当夜幕降临,男树终于出现时,HeLovesYouSo响起,这首歌主要由吉他伴奏,与男树对卷子时的暖黄色灯光非常适合。这首歌与几分钟前钢琴版的SoilofHistears对应。一此外,女树拿着博子寄的相机拍操场,响起的也是SoilofHistears,随意的琴声与天空飘落的雪花交融,接着Remedios用合成器加入了类似风琴的声音,暗示随后,故事将会变化。看过影片的人知道,几分钟后,女树得知了男树的死讯。与以上这两段音乐同曲异工的是提琴为主的Letter0fnoReturn,以钢琴为主的SmallHappiness和以吉他为主的SweetRumors的中间部分oLetterofnoReturn的主旋律出现前有一段长音,镜头缓缓推进小樽的女树,旋律温柔,音乐清新剔透,也暗示了女树的性格,有些天真,有丝不识人间烟火,而小樽也不同于博子所在的神户,它非常寒冷又带着不易破坏的宁静。中,描写到白雪覆盖的小樽时,也用了大量的弦乐。SmallHappiness如它的名宇,用的是清脆的钢琴,并且伴随着两幅素描出现,一幅在考卷背后,一幅在片尾的书卡背后,也正是由它道出了女树一直未觉的初恋。而SweetRumors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配乐,由三部分组成。先是钢琴带出的密集、缠绕的主旋律,多出现在博子与女树通信时,音符回旋着向前,指两人继续通信,中部是吉他版的LetterofnoReturn,出现在女树重返学校图书馆时,而后部的提琴版的天真活泼的ChildhoodDays则出现在回忆中。这三部分特点分明,每部分都有各自要传达的意思。

三、关于命定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9

关键词:性别公正;男女和谐;大学生

本研究为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4日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方法

从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在倡导两性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20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独立意识和公平意识提升,性别公正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两性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性别公正是指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在尊重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两性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拥有公正的权利与义务,是践行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论实践。本文的调查对象涵盖了驻青高校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等教育接受者,他们对于性别公正的认识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了解程度和态度。

本文研究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问卷调查安排在2015年3月至5月,采用实体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440份,其中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141份,回收有效问卷433份,有效回收率达98%。纸质问卷的发放点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学院等;网络问卷借助专业调查网站平台,主要通过同学圈传播问卷链接,通过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微信客户端进行填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

二、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分析

此次对驻青高校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的发展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大学生群体对于“性别公正”概念的认知

1、对“性别公正”概念不甚了解。驻青高校大学生群体“十分清楚”的大学生,仅占受调查总数的12%,表示“清楚”这一概念的只有24.5%,共累计达36.5%,不到受调查总数的四成。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排除“性别公正”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与大众较为熟知的“男女平等”过于强调男女同等、均等,评判标准整齐划一相比,更加注重在尊重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同时,这个结果显示对于“性别公正”观念的宣传力度亟待提升。

2、认为当下社会仍未实现性别公正。调查显示,仅有6.9%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存在性别歧视,50.3%的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轻微存在。其中,性别与性别歧视感受程度对比分析显示:女性感受到的性别歧视略重于男性,有11.1%的男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而只有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认为性别歧视现象严重的女大学生也比男大学生高出11%。想要实现性别公正,首先要克服性别歧视的存在,在两性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性别特征公正地进行社会分工。

3、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在校大学生们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现象由多重原因造成。其中,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具有相对较高的认同度,78.1%的同学均勾选了这一选项。此外,在大学生观点中,生理差异(51.3%)、男权社会现实背景(61.9%)、教育环境(48.7%)均占有一定比重,也都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4、对性别公正的未来发展秉持着美好愿望。性别公正关注的是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不考虑男女性本身的生理差异、将男女两性完全同等对待,甚至强求女性成为男性。基于性别差异,有时规定相同的权利反而构成对女性的歧视,规定不同的权利则是为了结果的公平。调查中,高达67.7%的大学生认为在未来,性别歧视的状况会得到改善,社会即将更加公平公正,两性关系也将益趋和谐。

总的来说,性别公正这一新概念,正在被大学生群体逐渐了解和接受。大学生群体能够认识到社会中性别不公正的存在和存在的原因,并对性别公正的未来秉持着良好的愿景。

(二)大学生群体对家庭、学校、职场中性别公正的认知

1、成长环境因素中,家长的“重男轻女”倾向降低。调查显示,当前认为家庭中家长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的仅占调查样本的4.16%,选择严重的占7.16%。其中,家长“重男轻女”倾向与受调查者性别对比分析显示:在认为“重男轻女”思想一点没有的38.8%的比重中,有占受调查总数25.9%、占受调查女生数44.3%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而同等选项中,仅有占受调查总数12.9%、占受调查男生数31.1%的男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相比而言,女生更能够感知到自己家庭的观念开放。这一现象对于女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性别意识公正、尊重女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女性更容易形成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性格。

2、在专业学习中,女生相比于男生较有优势。出色程度与性别的对比调查显示,有50.3%的同学认为,在就读专业内,女生优于男生,且这一结果受到性别主观影响不大。但是,在文科受调查者中,高达59.4%的学生认为女生总体优于男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化;而只有37.9%的理科生认为男生优于女生。说明性别因素不是评判智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性别因素仍然对不同领域有着相应影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两性发挥各自优势,各尽其能,并能够取得相当的回报,是构造性别公正的要义之一。

3、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有51.3%的人认为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有优势。而在设计性别刻板印象观点的调查中,有61.89%的人认为“女性更适合做护士、秘书、公关、空乘等,男性更适合做市场、销售、工程师等”这样的说法不构成性别歧视。说明在职场上,男女性别不公正、职业地位被不同等对待的状况仍然比较严峻。在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多项基本权利,就业歧视明显违反以上权利规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就业性别歧视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挫伤了女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并造成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甚至是浪费。此外,就业性别差异冲击了妇女应有的社会地位,损及女性的尊严,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4、女大学生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更强。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承担社会角色,并且做出不凡的成就。这一观点和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的观点,越来越多女生开始想要做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新女性。本次调查在针对女大学生的问题中,有54.1%的女性认为,自己期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在对待经济问题上,女大学生也开始表现出更加独立的态度,在占受调查女生总数的57.7%的女生认为在谈恋爱的时候aa制比较好。在经济独立问题上,有占女生总数40.3%和51.8%的女生认为女性想要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必须要在经济上独立,仅有7.5%和4%的人选择了不赞同和不清楚。经济独立在倡导性别公正的道路上起着基础作用,女性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在生活上不受制于男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秉持着这一观点,女大学生能够以此为依据要求自己,为自己争取性别公正全面实现的未来。

总的来说,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经历中,家长对待子女的性别歧视比重下降,重男轻女的现象明显降低,这对于建立性别公正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和职场中,男女性没有因为性别而显现出明显的智力差异,但在职场上却受到不同的待遇。但值得高兴的是,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提高,有利于性别公正的实现。

(三)大学生群体对媒体舆论中“性别公正”的感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提高,媒体舆论越发对人们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1、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媒体有性别不公正的存在。李普曼曾经在《公众舆论》著作中进行过解释:“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在当代传媒中,原本丰富多彩、价值追求多元的女性角色被塑造成为家庭贤惠型、事业强势型、符号化强势型固化形象,进行单一化解读。调查显示,有78.7%的大学生认为媒体对于女性群体的报道存在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说明在大众媒体中,性别不公正现象严重。

2、对于媒体舆论中经常提到的性别不公正认识不足。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流行新词被大众广泛接受,其中不乏一些暗含性别不公正元素的词语。比如,“女汉子”本身就包含一定的价值隐喻,默认了女性不具备男性拥有的独立坚强的性格、正常体力和在当代社会存活下去的智力。相反,如果男生像女生,被称为“娘娘腔”就是贬义词,暗含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少大龄未婚女性被戏谑成为“剩女”,而大龄未婚男性却被称为词性褒贬不一致的“王老五”。调查显示,仅有25.4%的大学生认为“剩女”、“女汉子”这类的称呼存在性别不公正的表现。

三、促进性别公正的对策

性别公正,是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主要表现在性别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性别关系。提高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认知和践行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一)宏观政策制度角度。我国按照基本国策,积极推动两性平等的发展,通过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努力实现两性在“受教育权”、工作待遇、岗位竞争等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应该依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制定保证性别公正得以实现的政策性措施,并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推广,至上而下地实现性别公正。

(二)中观社会层面。大众传媒也是推动性别公正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针对社会潮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了性别公正的发展;关注倡导性别公正的有志之士发声,提高其话语权;另一方面针对传媒传播过程中,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美女经济等不利于性别公正实现的现象,大学生群体应该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前提下,努力为媒体发展建言献策,对媒体的不合理报道及时批评指正。对于即将从事媒体行业的大学生而言,应提高其对于性别不公正现象的辨识能力,提升媒体责任感,减少为了博取关注度而宣扬性别不公正意识的报道,报道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正能量事件。

(三)个人层面。针对女性由于生理原因,承担着生育义务而造成的性别不公正,女大学生群体不应因为社会趋势就自暴自弃,应该坚定信念,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努力。同时,男性也应该认识到性别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尊重和爱护女性,认同女性的社会价值。针对女性自身对于陈旧观念对于性别不公正现状的屈从,女性群体应该提高对自身群体的关注度,树立自我意识,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性别不公正的存在。

主要参考文献:

[1]祁建建,张琳琳.从性别平等视角对刑事诉讼法的初步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2]丁启明.论性别差异与就业权平等[J].学术交流,2014.10.

[3](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重男轻女的影响篇10

2004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吸引无数眼球,开创了内地选秀的先河。

2007年,《快乐男生》粉墨登场,进一步炒火了选秀之风。众电视台一哄而上,争食选秀这块大商业蛋糕,连一向“高高在上”的央视也利用《梦想中国》这个平台打开了“海选”的大门。除此之外,上海的东方卫视,不仅推出动感十足的《我型我秀》,还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一个面向全国的男性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

中国大地,选秀之风,此起彼伏,它充斥着校园,充斥着老百姓饭桌的谈资,也充斥了儿童青少年的头脑。

选秀选出了什么?

我们先看众“超女”李宇春、周笔畅、厉娜,一个比一个不“淑女”,一个比一个阳刚,典型的女生男相,她们拒绝长发,拒绝裙子。

我们再看看“好男儿”向鼎、马天宇等等,明明是“男儿郎”,却清秀娇弱,温柔多情,《加油好男儿》里不少选手,都擅长“哭”术,“男儿有泪就轻弹,哪管未到伤心处”。那些“快男”的参赛选手,几个没穿过裙装?几个不嗲声嗲气台湾腔?又有几个没化过彩妆?

我们感觉到:女人越来越刚,男人越来越柔;女的超级无敌,男的快乐就好!难道这是个超女软男泛滥的时代!

选秀的背后,其实是一股中性化风潮。这种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现象,现在美其名曰“中性化”,并已演变为一种文化思潮,有愈演愈烈之势。选秀文化的流行,阴盛阳衰的出现,正是这种文化思潮的体现。

选秀文化盛行,阴盛阳衰,导致性别混乱:

童话大王郑渊洁:“超女男性化,超男女性化,我们距离无性繁殖不远了。愚预言,由清一色女性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的好男儿,无需做变性手术,即可直接跨界。”

“80后”作家韩寒:“超女选出来一个男的,好男儿选出来一个女的。”

一位重点学校中学的校长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

网络上有人这样调侃:“我们发现街上分不清楚性别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长头发的男孩子若不是有喉结真以为他是女的,平头的姑娘若不是胸前驼峰还不知道她是女的。”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走进咨询室里咨询性困惑的男孩多了,对自己性取向感到混乱的人多了。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儿子的性取向感到担心。

选秀文化,可谓是商业社会和媒体制造出来的怪胎,此风长行,后果将很严重。

选秀文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某种形式的性别混乱:男孩越来越“娘娘腔”,越来越缺乏阳刚,排骨男越来越多,肌肉男越来越少。在性别形成过程中,模仿是一个重要途径,在缺乏正确榜样的情况下,许多男孩直接把这些所谓“好男儿”作为模仿的榜样,直接复制他们的外部特征,因而阳刚不再,阴柔有余。

我们一定要警醒:对男孩来讲,所谓的中性化,更多的是男孩女性化,其危害甚深甚广。

(二)对双性化理论的误读

为什么选秀文化会盛行?为什么中性潮会流行?在某种程度上,这跟人们对一个当前影响甚广的理论——双性化理论的误读有关。

在性别教育领域,双性化理论可谓炙手可热,许多人纷纷撰文,不分清红皂白,认为这个来自异域美国的舶来品可以帮助我们的性别教育。从双性化理论的起源来看,它本来是一个与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作斗争的理论。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双性化理论认为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双性化个体在各种条件下比性别典型者(男性化、女性化)做得更好,在心理健康、自尊、自我评价、受同伴欢迎、适应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单性化者。本姆认为:“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因此,本来是个很好的理念,男女相互学习,有助于男女两性摆脱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但到了中国,“双性化”却被许多人误读为“中性化”,被扭曲了,被学过头了,走火入魔,结出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的恶果。在此误导之下,男孩变得越来越阴柔、越来越“娘娘腔”,而阳刚则日渐远离;女孩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也越来越稀少了。

这使我们不由地想起邯郸学步的故事:许多男孩就像那个学步的邯郸人,女性的阴柔之风学到了,而自己看家的本钱——男孩的阳刚之气却丢失了。

舍本逐末,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啊!

(三)“性别哲学”有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误读双性化理论?为什么有些性别理论能如此轻易就深入人心。如果我们深挖一下,就会发现,是“性别哲学”出了问题。

如果把“哲学”看成为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性别哲学出了问题。正是性别哲学出了问题,一些所谓性别理论才大行其道,才开始不断泛滥,才使得选秀文化肆无忌惮,有机可乘。

建国以后,我们的性别哲学是:“男女都一样”,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建国以来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口号看出来“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看出来。

正是在这样的口号下,社会上“铁姑娘”盛行,她们跟男性同样的着装,干同样的工作,性别在她们身上好像已不复存在。女性像男性一样,大规模进入各行各业。过去没有女工或女工极少的冶炼、机械、化学、基建、交通运输等行业,现在都有大批妇女参加,不断冒出第一个“三八女子测量队”、第一个女炼钢炉长,建筑工程中首次出现女瓦工、女拖拉机手等。

“妇女能顶半边天”和“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不但是当时的性别认识,而且,它已深入人心。直到今天,当我们谈起性别时,我们仍然可以不假思考地脱口而出这样的说法。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男童子军、女童子军,在日本有男孩节、女孩节,但在中国,我们几乎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的影响,即使是体育课,许多学校也没有考虑到男女不同的体质特点,男女一起上体育课(现在,有一些地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北京市从2008年起在初中实行体育分性别上课)。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我们的学校以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其实这种“男女平等”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是给男孩和女孩选择的自由,并在法律上保障这种自由。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等人认为,以政治学意义的平等观念取代了教育学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男女生之间的界限变得比较模糊,加之其它因素,最终造成了对男生发展权利的部分剥夺和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平等。

正是由于人为忽视了自然的性别差异,所以,我们往往关注女孩的平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断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