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十篇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十篇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8:13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1

一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

(一)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表现在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好的综合素质。同时,他们在个人认知方面还存在较为宽阔的空间,表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往往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值预计较高,对自己处理教与学方面的能力值估计过高,由此不仅阻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还可能造成在高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为此,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不仅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通过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认知空间,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达到在知识储备、能力自觉、教学能动性自省等方面的自我清醒的认知,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找到自我理论提高、知识增长、能力锻炼的努力方向。要坚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自我认知与外力助推自我认知相统一的做法,既要相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能够自我提高认知的自觉性与能力,又要加强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的能力。通过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自我认知空间,彻底克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对自己在理论运用、知识更新、能力适应方面过高的预计与感知,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尽快步入脚踏实地教书育人的知行合一的道路。

(二)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自我提高主观性空间

在积极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认知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树立自我提高的正面认识,确立自我提高的正确途径和要达到的明确目标,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空间得到积极拓展。决不能在帮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加强自我认知的同时,削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的实践激情、高昂的育人豪情,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主力军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空间

第一,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实践创新的空间。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要积极提高驾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的能力,把握大方向,瞄准大目标。同时,还要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留下一片实践创新的空间。只要大方向不偏,大目标始终不被削减、淡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实施途径、教学借助手段等方面自主创新、提出新的设想和需求,高职学院的领导集体就应该予以积极地支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助推他们的创新,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始终可以真实地把握住一个自由度较高的思政教学实践创新的空间,为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科学发展建设一个长效运转的永动机。

第二,不断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理论创新的空间。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起一套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机制体系,形成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责任承担机制、任务分解机制、理论创新奖励机制。要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们在思政课教育理论创新方面,提供坚强的领导、厚实的经费保障、扎实的落实机制,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始终保持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理论创新的实践,建立起不断增殖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储备库,实现以理论的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实践的创新。

二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规律

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与正确实践。

(一)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认知空间、实践创新空间、理论创新空间充分建立而且健康运作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才拥有了认知和实践统一的可能性。通过不间断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交互作用,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认知和实践的逐步统一,逐步克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自我认知方面的各种偏差,最终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提高与推动教学相结合、已有知识运用与实战经验总结提高相结合的目的,切实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个人成长过程的科学延续与人生历程的高层次变换,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和高效能运转的换挡。

(二)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提高与提高他人的统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实现了自我认知过程的圆满完结、完全纳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有机体系、有机汇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教育引导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上的不断进步、成熟,催促高职院校大学生们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又一个主要内容和标志。

(三)逐步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内容和本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在思政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没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就没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没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没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跨越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统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的成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规律展现的核心内容。

三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与认识,笔者认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

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实现自我认识空间的拓展、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自主意识的全面建立,必须首先塑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正确的政治倾向,具备正确的政治素质。强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入门课。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实用性、适用性和即时使用性(短缺性)各种人才的特殊的教育阵地,倾向于“短平快好”的教育目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坚强可靠的政治品性、坚实可靠的厚德品质,无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了何种学历、学识,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思政教育必须对其政治思想意识构成进行重新洗牌,通过定期不定期地集中强化培训、长期地教育引导、坚持不懈地跟踪监督检查与纠偏等,培养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确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始终在个人政治思想意识方面不出偏差,确保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意识方面不出问题。

(二)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坚定可靠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适应工作需要的组织协调能力,这种组织协调能力不仅要用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组织协调高职院校内外的一切思政教育资源的发掘、调整、整合、调动、运用各个方面,以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转,还要用在积极主动有效地组织协调各种正面的政治思潮、社会倾向、大众认识,为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服务,屏蔽各种不利影响,提供思政教育的正能量,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成长及人生发展的健康延续,为社会培养政治合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三)着力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拥有高学历不等于具有高水平,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等于具有教育引导他人的高技能。不仅要积极培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教书”方面的能力,还要积极培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育人”方面的能力。“教书”与“育人”是有区别的,“教书”是工作的载体,“育人”是工作的目的。“教书”是施教的技能,“育人”是施教的艺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可能在“教书”方面很成功,但是,不一定都能在“育人”方面做得很成功。要积极开展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以大学生心理学方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设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定期不定期集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运用心理学、法学、沟通交流谈心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这种“育人”的艺术完善“教育”工作的功效,以这种“育人”的艺术,补充思政教育的缺憾,切实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的崇高目标。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2

1.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

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国家的学校必然和必须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使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信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政治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思想理论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政党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处于初高中的青少年来说不可能自觉认识。因为他们的主导思维方式处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渡时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只能利用他们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外面进行灌输。由此可见,灌输便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排斥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促使社会价值观的终极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政治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传媒极力向中国灌输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切使得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此可见,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并切实搞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2.思想政治课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传统课程上存在多学科并立、分裂、结构单一化、封闭化而内容上学科之间重叠、交叉的弊病。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校教育五天制与家庭社会教育两天制的不合理格局,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此许多国家改变了随意增加学科的传统办法,把改革的目光投向学科的融合上。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整体作用,推进综合课程的课程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中学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普遍的、常用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和底色,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3.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3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47-02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了教育的各个阶段,从中小学阶段对基本的事实、概念的了解到高中、大学的深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如影随形。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判断能力尚处于朦胧期,易于受到外界的引导,难以通过复杂的现象深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而思想政治课课程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所以思想政治课课程对中学阶段的学生不可或缺。

虽然如上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其重要性并未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知,课堂教学问题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无法实现。以下将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探析

1.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多数老师无法把握教学目的的本质。思想政治课在初中阶段是必修课,老师和学生不可避免地将课本知识的掌握作为主要目标。人们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深信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即可保证顺利过关。学生,甚至教师都将通过考试作为完成思想政治课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本质是通过课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老师将使学生通过考试、得到高分视为教学目的,学生则认为纯粹的、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临时抱佛脚”式的考前突击便可顺利过关。学生和老师对思想政治课持以根深蒂固的偏见,无法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本质和目的。

2.课堂模式较为单一,课堂氛围呆板。由于对思想政治课目的和本质的把握存在偏差,所以教师上课时基本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埋头划着老师强调的重点关键。课堂互动局限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调模式。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而教学模式呆板而又缺乏创新,所以课堂气氛始终无法活跃,甚至整个教室都是鸦雀无声的,有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以粤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思想政治课为例,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情并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会忽略观察、思考、讨论等探究环节,直接过渡到对核心理论的讲解,所以学生会觉得无趣,理论知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长此以往,学生会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定位为上课划重点,考前背课本。

3.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欠缺。例如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理解,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记住这样的结论,但是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考试中无法根据所读到的内容或看到的图片分析得出这一结论,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仅仅局限于记忆,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其次,思想政治课偏重对理论的讲解会让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就是理论化的、高深的学问,并因此对思想政治敬而远之,更不用说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没有结合实际的讲解知识点,例如和谐社会,那和谐社会对学生而言永远是书本上的理论,而非身边无处不在的真实存在。

4.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滥用。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了契机,但是如今的现实却是有的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这种情况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也不例外。有的教师认为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有趣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展示。适当地应用多媒体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但滥用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程进度,降低学习效率等。例如,在某些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就花费整堂课播放与该知识点相关的视频,而欠缺在视频播放过程中的讲解,这可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样的课就是娱乐轻松的,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看不出知识点和重点,看不到理论与实际的连接点,这样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三、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虽然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导,但是教师的引导者地位不容动摇。优秀的教师就是优秀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挑战。首先,教师要认清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政治觉悟,而非追求考试的高分和通过率。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科学的教学方案,改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自身做起在细枝末节的生活中思考思想政治的意义,并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学习讲座,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准和个人素质。

2.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枯燥的理论赋予鲜活的生机。单纯的理论讲解不仅会使学生误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宗旨,而且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向学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理论时,片面地讲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政党制度会让学生觉得不知所云,难以捉摸,所以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遇到的参加选举、填写选票等事件使学生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党的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和学生讨论政党制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对身边存在的各种经营模式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理论的价值和指引作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3.设置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启动全方位的感知,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的积极性。实践出真知,情境教学使学生处于类似于实践的情境中,从而可以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例如,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自己想扮演的劳动者,如医生、商人、个体户、教师、公务员及国企员工、外企白领等,情境设置为大家在聚会时讨论自己的收入,让学生自己判断对方属于分配制度的哪部分收入。情境设置会让学生印象深刻,而角色扮演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情境是对现实生活的临摹,有了课堂情境的预演,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会自觉地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应用于其中。

4.转变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为主导。首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自主学习,并及时向教师反馈预习情况;然后课堂时间教师按学生预习后的反馈做基本讲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难点、重点;最后请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评述。传统的课堂模式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有的学生甚至担心被提问到而惴惴不安,影响学习效率,转变课堂模式后,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可以随时提问也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学生不用担心被提问到答不出而出丑,由此一来,学习氛围轻松愉快,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5.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会引发学习效率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但是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是时代的进步,所以只要合理应用必然会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会缓和课堂紧张沉闷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视频小片段向学生展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在视频播放时教师可以在旁边提醒同学与知识点结合,而不是纯粹地欣赏视频内容。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会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更为方便、高效地理解理论知识。

四、结束语

中学思想政治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学好思想政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思想政治课的片面看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课程的重视度有待提高;而且思想政治课的传统课程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课堂气氛有待改善。很多人将思想政治课等同于课堂上划重点,考试前背诵,所以教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及价值。作为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设置高效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秋玲.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许静.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旬),2012,(6).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对策

[作者简介]张运明(1978-),男,河南叶县人,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6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地方高校在生源数量、生源结构、育人环境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越来越影响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导致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政治取向、价值观念上出现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较大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如何提高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科学理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分析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况

地方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当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课程方案,地方高校本科段开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地方高校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制度,落实相关经费保障,加强教师培训和督导检查,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承担授课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部)设置相应的教研室,并配备专业教师队伍,保证思政课教学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地方高校努力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院校基本上都是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由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与重点大学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基础条件、生源素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等方面与重点大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1.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功利性的倾向。地方院校的办学目标一般定位在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学生应用型知识的培育。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多集中于掌握将来工作中的应用型技能和为顺利就业做准备。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理工科类院校的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学习方面表现出了功利性倾向,认为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技能的提高和就业帮助不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作为获取学分的工具,通过就行,课堂上课精力不集中,考前仅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材,对当前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度不够。多数教师拘泥于教材,只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所采用的案例和观点陈旧,理论与现实相脱节,没有根据地方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部教材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和衔接性,追求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教材内容的重复交叉,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3.教学方法缺乏实效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相对较少,所以地方高校更多地采用多个教学班合班上课的形式,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注入式教学成为多数教师的首选。虽然多数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仅限于文字、图片的呈现,没有将所授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深入分析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就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忽视了教学相长。

4.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通常依靠传统的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的教学评价方法,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考核往往强调对理论体系和理论知识要点的记忆和掌握,弱化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不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及其能力表现。对教师的评价如师生填表、打分,或召开座谈会,或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家提意见等,则往往很难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貌,评价的偶然性、主观性较大,不能深入、客观、准确地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三、增强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注重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地方院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制度,派遣教师参加脱产进修、攻读学位、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修活动,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让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的方式,经常进行新老教师双向听课。年轻教师通过听老教师的讲课,特别是教学名师的讲课,学到老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老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传帮带,促进新教师的成长。还可以经常备课及“同课异构”活动,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经常组织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以赛带训,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2.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地方院校的领导在重视学生应用性专业技能和学科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要在各种场合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理解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结合实际,加强学生自我学习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提供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自我学习教育,提高他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以主动学习和批判扬弃的态度来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不断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要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内容更加贴近本校学生的实际,力图在学生关注度高的生活、就业、职业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与帮助。

4.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青年大学生好动、善疑、思维活跃,教学中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和不同特点,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改变一言堂式的讲授法,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高效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录像、广播、电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精心挑选的与讲课内容有关的电影、电视、录像等,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地反映授课内容,促进学生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2)积极采用合作教学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3~6人的小组为单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不同的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小组成员采用自学、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3)坚持进行反思式教学。反思式教学可以采用听课观摩、教学过程录像回放、多名任课教师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找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善于组织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深刻性等特点,通过具体、规范、系统的社会实践,达到对思政课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内化,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步树立独立敏锐的思维品质。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规划,明确考核方法及考核标准,采取辩论赛、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纪念建国、建党、纪念辛亥革命等重大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比学习、比文明、比奉献”主题教育活动等,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5.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地域文化优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要素的不断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生动地反映着地方社会的乡村和城市发展、地方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的变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充分浓缩这些资源中的精华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拓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深化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6.创新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环节之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影响其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随着思政课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要逐步确立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与社会实践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同时,要将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表现,包括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等纳入到考核评价范围之内,力图从多种角度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合理确定相关考核评价指标所占的分值比例及权重,构建指标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建鹏.浅谈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及其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2]骆郁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之深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

[3]粟迎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构建原则

[作者简介]杨江民(1971-),男,山东沂南人,重庆三峡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徐承英(1967-),女,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重庆4041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28-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含义及功能解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含义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情节,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或载体,指导学生通过认识、掌握教学内容来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自身发展的实践过程。由此博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大纲、教学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等,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践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解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

1.“知”的功能。“知”是指增长知识和对是非的辨别认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较完整、系统地掌握这些科学理论知识,并通过这些理论知识来不断增强自身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内化为对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和行为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水平主要取决于动机需要的选择和思维方式的性质。首先,动机和需要不仅是启动大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而且还是保持学习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其次,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具体方法,使其有针对性地从知识体系中摄取相关知识,并按照已有的价值标准对新旧知识做出评判,为新旧思想品德结构的整合、重构提供可行性的方式,并以此提高新建思想品德结构的层次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认知原理,针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心理表现出的选择性和可塑性特点,提升自己的理论思维品质,建立科学的认知范式,以提高学生对所获取知识的理解、获取水平,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情”的功能。“情”即指感情。感情是人的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层面看,感情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去评判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同时情感丰富、热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辅以情感的熏陶,不仅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而且能够引起共鸣,使他们内心深处达到情感的结合。

3.“意”的功能。“意”是指意志。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信念,在行为过程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所做出的自觉果断的努力。良好的意志品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发挥其精神力量,使广大大学生对社会、未来和自己充满信心,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具有调整行为的精神力量后,意志就会更坚强,行为也更具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斗志。

4.“信”的功能。“信”指信仰。信仰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相应的情感、意志后而产生的信念和追求。信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帮助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通过传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和国情;通过传授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5.“行”的功能。“行”是指行为,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信仰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情感、信仰的不断深化和积累,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变成一种自觉习惯。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在“知、情、意、信、行”上的发展和成熟。学习知识是前提和依据,情感和意志是内在力量,信念是核心和主导,行为是“知、情、意、信”的综合表现。通过行动,又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不断前进。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要对大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更要引导大学生炼以意志,笃之以信,导之以行,把“知、情、意、信、行”的培养统一于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建原则探究

功能和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基本元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的建构、实施,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

(一)政治性原则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表现为它的基本价值取向、立场、根本目标和任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性原则,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当代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理想,构筑精神支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人生价值等。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创新原则,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机、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为出发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创新原则,一要创设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和气氛;二要以学生为主体;三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四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五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锐意开拓,用新颖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人本性原则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本原则,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人本原则,就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师生平等与和谐、互相鼓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欲望,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创性。

(四)互动性原则

1.教师互动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团队合作,全程式集体协作备课。一是在思想上统一、深化认识,认清课程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二是强化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统一各章的教学难点,确定经典案例、设置学生课堂讨论题目。三是根据各教师承担相应章节的备课任务,查找资料、准备教案、制作ppt。四是各教师将自己的备课进行群体讨论,梳理内容、调整结构、完善形式,形成基础教学课件。五是各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再做适度调整,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互动,一方面,在授课的宏观认识方面营造了良好氛围,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互通互融、取长补短的交流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了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师生互动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生互动原则要求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师生互动原则,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题目,然后由学生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引导、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并打分作为该同学的平时成绩,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一些典型的视频资料,随后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分析,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师与学生在研讨中实现了互动。同时,课余时间师生利用网络论坛和邮件往来等形式,促进师生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保证课堂互动效果的延续。

(五)启发性原则

2011年9月,同志在会见出席第五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时提出:“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性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经常、反复地进行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多思善问,开动脑筋去克服困难,进行创造性学习。

(六)针对性原则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在全面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使教学进度和深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既重视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又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辅以个别教学,要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对于优秀的学生,要精心培植,使他们早成材;对一些差生,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帮助,找出他们落后的真正原因,并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与教育。

[参考文献]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6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学效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效问题。本文分析了思政课教学失效的原因,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

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而教师上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又在于首先正确分析和把握高职生学习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认真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推进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以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影响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原因

1.教学内容缺少更新,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影响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承载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永不过时。然而从目前状况看,道德世俗化、多元化的现实冲击学生原来恪守的道德准则,高校思想政治课,从内容到方法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课程内容枯燥空洞,缺乏时代感,不贴近生活现实和学生实际。其次,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不能满足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而影响效果。

2.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影响教学实效。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学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只愿学习与就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对思想政治课普遍不感兴趣。由于思想政治课是必修课,学生厌学又不得不学,最后只好当成是挣得学分、获取文凭谋取功利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学习很难取得实效。

3.教师整体素质不够高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虽然取决于学生的接受和内化程度,但与教育者本身素质高低有很大关系。大学生是社会最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追求真理、渴望成长,非常想了解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件,渴求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在社会上正确定位。面对学生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让学生信服。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些是行政领导或其他非本专业教师兼课,或照本宣科,或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纯理论课,不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切实摆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位置。要实实在在地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予以强制而不加落实,要克服思想政治课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现象。仅仅是把思想政治课规定为必修课、在课时上加以保证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加大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投入,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条件。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性。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法治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通过大量案例,循序渐进地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和法治观。首先,使他们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颓废,乐观进取而不是悲观失望,勤奋努力而不是碌碌无为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然后,通过课程教学逐步使他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同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形成良好的自学动力,做时间的主人。“青年处于自己事业的开端期,培养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时间用到最有价值的目标上去”。教师应通过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使他们运筹好自己的时间,投入刻苦学习与创造中,做时间的主人。著名教育学家巴克莱博士曾经说过:“真正的好教育不是教学生想什么,而是教他怎样去想,一个老师如果认为他的责任只是要学生像自己一样去想,这样的老师绝不是好老师,好的老师是肯帮助学生自己去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讲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现在的学生往往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求异心理较强,他们既容易对陈旧的教学方法产生厌倦情绪,又时常表象化地把现实作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尺度。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挖掘和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教师讲授实用性的内容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性所需要的,也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所必须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学完之后,对实用性的内容记忆较深,而对理论化的内容则记忆较浅。因此,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用性的认识,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之一。

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法治观,理解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等实用的知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培养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精神;“形势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世界,认清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增强民族意识。所有这些都是与学生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实用知识。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深层次的发展变化,使他们的思想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基本原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生命线”。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联系学生思想的实际、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同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论基础、思维水平和特点,不同范围和层次的学生对理论课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高职生的特点和需要才能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高职生求引导、求实用的特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引导性和实用性,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及能力运用到实际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赵宏.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路[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2).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问题改进措施

一、初中政治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一般人的认识里,思想政治与我们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可以说我们本本分分工作,老老实实作人就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对自我的要求,顶多有上进心的人,在工作中,生活方方面面多努力,活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人生。其实,这种认识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领,我们价值观是正确的,思想是阳光的,积极的,才会把自己放在工作中,健康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认识,我们的判断、选择可能会出现偏差,从而把我们带到阴暗的一面去。初中生的思想正是活跃期,对于一切都充满好奇,有强烈的尝试欲,如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及时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给学生灌输一些正确的思想和对生活是非的认识标准等,有可能会使学生走上弯路,给自己的发展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首先是初中生思想成长中必须的认识基础和价值标准,对于他们的成长也好,发展也好,都是有积极引领和促进作用。其次,从小受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也是我们一个人成长中必须的养营元素,也是给予我们充分自由的一种保障。第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国家集体,社会集体的一部分,一个人思想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更多的人,没有健康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所以,我本人经过多年研究,再加上对近几个社会风气的观察和了解,觉得初中政治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的助力和引导是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其意义之深,影响学生的终生,影响社会的发展。

二、当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与问题

由于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的认识比较肤浅,当下好多初中政治老师对于这一门课不够重视,虽然政治是中考科目的必考项,而且也有a、B、C、D四个等级的要求,但是应付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要么把政治课当成自由课,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要么就是理论的灌输,从头到尾不结合案例,与实际脱离,使通俗易懂的白话政治理论,让学生反而越来越糊涂。无论是这种认识还是这种教学,对于学生认识政治、学习政治都非常不利。再加上,老师构建的课堂模式死板、老套,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在政治课上不是睡觉,就是做其他作业或者看小说等一些与政治课无关的内容。初中政治教学的这种现状或者说问题,不但与应试式教学体制有关,与老师对政治的教学认识也有关。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老师得重视初中政治教学,认识到初中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实践工作就自然而地有了改变和提升。

三、初中政治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老师的政治专业水平

作为初中政治老师,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自己得有过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认识。不但对于政治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有创新,对于教学内容要有深入的研究,而且要能结合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需要,围绕教材为他们设计、精选恰当的内容,要让学生能走进去,能接受,才能达到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首先,学校要重视老师的专业水平,让老师及时学习一些党建文章,学习的讲话,领会其思想,其精神,强化自己的内心和思想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能融会贯通,融入在教学内容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政治教育内容,感受到政治的力量和魅力;其次,要邀请一些政治专家或者马哲理论研究者进校为老师举办讲座,强化老师的政治认识,提高老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从而提高全校政治教学骨干的能力与水平,使初中政治教学有所突破,使学生也乐于学习政治这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进而实现政治教学的意义,推动政治教学的整体发展。

(二)丰富政治教学的方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虽然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但它的教学方法也绝不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或者单一讲解。要想使学生对政治学习有兴趣,教学方式首先就要丰富一些,多样一些,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可以借助现代媒体进行政治教学。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教学真是无法突破教材,也离不开粉笔、黑板,更逃脱不了照本宣科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实实在在的政治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对我们生活的引领和保障。老师也可以就某一个政治案例与学生交流,分析、讨论,增强学生认识,引导学生探索;其次,创造实践的机会。老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工厂、走上街道,去发现更多的生活现象,学习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让身边实实在在的事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三,老师也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去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扫幕;组织学生去红军纪念馆学习;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影片;为学生开展关于政治思想的讲座等等。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教育,使学生思想政治认识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由于政治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很难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要学好政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兴趣又是少不了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老师要对于初中政治教学多研究,要创新思想,改变方法,拉近政治学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起政治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就能慢慢培养学生喜欢政治学习,对政治学习感兴趣的心理。首先,老师可以把政治理论编成生动的现实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使理论生活化,增强学生认识;其次,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政治伟人的革命故事,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政治的温度,体会政治的力量;第三,老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政治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开启学生学习政治的另一种方式。比如,《谈治国理政》《的七年知青岁月》《讲故事》,还有《中国史纲》《中国通史》等,还可以让学生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也可以抽空看《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政治、法制节目。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7.02.037

abstractthecurr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ingeffectisnotideal,toexploreitsmanyfactors,therootcauseisasateachingactivityorganizers,leading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ers.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eacher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putforwardeffectivewaystoimprovethequalityofeducationandteaching,andenhancetheeffectivenessofeducationandteaching,is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eacher

1教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的重要性

高校的师资队伍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直影响着学科专业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相对特殊的一部分群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是指在普通高等院校中讲授四门必修课程,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师。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如何,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与认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要得到切实的提高,除了在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教学设备的完善方面下功夫以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做到用宽广而深邃的理论视野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如何站在全球化高度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如何清晰地讲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缘由,使高校的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中走国道路。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明确指出:“努力造就数百名政治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数千名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高、业务精湛、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建设数万名坚持正确方向、师德高尚、业务熟练、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贡献。”可见,在这个规划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了新的定位,这支特殊的师资队伍也有了新的要求。他们既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又要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既要承担最基本的教书育人工作,还要承担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宣传工作以及使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校正和提升过程中发挥“导航仪”的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专业知识以及肩负使命感、责任感在相当程度上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不能完全满足其教学要求,师资队伍不容乐观。

2.1对职业认同的不稳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实用主义也冲击着大学校园,教师同样受其影响。在高校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在讲授一些正确的,但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大道理,对于自身的专业学习和生活没有实际的用处。也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出现了逃课族、低头族、手机族。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与教师精心的提前备课,收集资料,认真上课形成鲜明的对比,久而久之教师的热情也就没有了,特别是青年教师。因此,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学校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也在校外把自己的第二职业做得有声有色。加之,近年来一些普通地方性院校在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过程中,所有的学校工作都围绕着应用型推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忽视理论课,学生放弃理论课,课时挤压理论课,教师怀疑自己的理论课。在理解这种应用型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个模样,应该做到各个学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校如果也一味地强调应用型,从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也只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认同度越来越低。

2.2教学反思力度不够

杜威指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认真做到课前认真准备、课堂教学组织有力、课堂讲授准确。但是,所谓的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前准备和课堂讲授,还应该包括课后反思。只有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以后及时对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较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课后反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提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注意,更没有形成一种习惯。部分教师认为大班授课已经增加工作,还要着手教法研究、实践教学和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自己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另外,一些兼职教师还需要把一部分时间放在自己的行政工作上,也不会聆听学生的反馈意见,更不会停下来进行教学反思。这就造成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现象。也就不能避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听课率”不高的现象存在。

2.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现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进行创造性的探索符合教学对象专业的教学方法,而是将教材内容直接等于教学内容,教条式地讲授教材内容,所做的教学工作只是简单地搬运教材内容于多媒体课件之上。同时,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较多地运用视频或者图片来辅助教学,却没有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的、深度的解读,也就无法引起大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提问。实质上这样的教学手段是偏离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思想引领者的角色。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较难和受欢迎程度不高的其中一个因素。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

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根本原因在教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要有一支政治坚定、综合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坚持正确方向的主导者、是教育教学对象的引路人、是增强教学效果的责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又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完成历史赋予的这一重要使命,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3.1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掌握较为完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并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己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理解为一份职业,而应该把教学科研工作理解为忠于职守的教育事业,更应该将这份教育事业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切实担当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系到国家青年一代的政治信仰的重要问题,是帮助大学生们塑造政治认同感的重要举措。要使这一重要问题得到回应,重要举措得到落实,就要求我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担者着手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恪守正确的政治观点,坚守严明的政治纪律,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于自身的意志,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明确政治方向及端正价值追求,使广大的青年学生们真正成长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养成阅读的习惯

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要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等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的理论体系,它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不间断地阅读学习,以储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阅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就是最好的备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而选择性阅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善选、精选”是阅读的前提,反复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才能理解其精髓,才能做到“真懂”马克思主义,如阅读:《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哥达纲领批判》、《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等。在党校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只有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做到“真懂”、“真信”,那么不懂、不信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自己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心口一致,才能更好地理解在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还要定期阅读报刊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广泛阅读人文、历史、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做到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和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只有主动地研读、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在这基础之上对大学生产生的种种困惑进行逐一解答,才可能使大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节奏的加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不断地阅读,以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3.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须运用的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即是否能创设出既符合教学要求又与大学生专业实际相切合的教学方式,使之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学习、理解、接受和信服马克思主义。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教师试图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是错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探索更多的适合课程教学与大学生要求的教学法,以最大程度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和灵活运用讨论式、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问题式、研究式以及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首先要考虑内容是否符合这种方法,学生是否有话可说,能否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其次,要考虑到在讨论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否调控。最后,还要想到班级人数是否利于开展讨论式教学,如果人数太多,那就意味着有部分同学无法参与进来。再如案例教学方法,采用以实例来说明某一理论问题,使得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以增加学生上课的“抬头率”。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理论知识掌握有一定的深度,具有较强的归纳提炼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案例的剖析、案例的总结上下功夫。不是随便一个案例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选择上要做到贴近学生的实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要彻底冲破灌输式教学方法,重视实践式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效改变课堂上“低头族”、“手机族”的现象,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课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与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探寻有效的方法和方式并灵活运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上课率”和“抬头率”增加,也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3.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习媒介的立体化、多元化,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终身学习之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拓展视野,就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之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学历、提升思想素养、不断充实专业知识以及提升职业技能。教师的专业学历、思想素养、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既不是一蹴而就又不是终生免疫的,而应该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和跟上时代的步伐。“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才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才能满足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J].党建研究,2011(8):38-39.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66—03

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如何应对国内外多元文化、思潮以及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针对性,是一项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以及中部和东北、西北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调研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文理科学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从数据和调研的实证分析入手,探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切合实际,效果很好的学生占52%,认为教师不同、效果不同的占37%(见表1),这说明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不少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设置、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教师的上课态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与部分学生交流中,学生们希望思政课教师提升个人魅力,语言要生动幽默,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脱离主题乱讲,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一)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效果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一,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程度。有14%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于党政领导部门重视程度。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其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如何来制约,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领导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中对思政课的这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倾向依然存在。其二,社会等环境因素。认为社会等环境因素影响的占62%,这说明政治观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受环境的影响,我们要看到环境对人们政治思想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德育环境论为指导,探索优化政治观教育社会环境的新思路。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其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认为影响思政课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师队伍的素质的占1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术素养差距较大,甚至还有个别教师政治信仰淡漠,缺乏工作热情,缺乏职业责任感、使命感,授课艺术性差,所授内容不能切实解决学生疑惑的现实问题,缺乏针对性,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因素之一(见表2)。

(二)对思政课教师的总体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近几年,师资队伍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状况更是如此。从总体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认为思政课教师为人师表,讲究方法,很受欢迎的占64%;认为严于说教,虽然没什么方法,但比较受欢迎的占28%;认为根本没有方法,不受欢迎的占6%;认为不负责任,让人反感的占2%(见表3)。

(三)学生最希望思政课采取的教学方式

大学生们一方面思想敏锐,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较强,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观察力,对社会的认识力,鉴别能力等相对较差。所以,要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对这些矛盾特点作出正确的估计,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但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调查表明:主张多开展专题报告的占18%,主张传统的授课教育的占22%,而主张交流座谈的占32%,主张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等活动的占65%,主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的占47%。该题作为多项选择,表明学生们希望走出课堂,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和接触社会,思政课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的讲解,希望结合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学(见表4)。

(四)对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制作ppt讲解与书本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活泼的课堂气氛,灵活多样的传授方式,鲜活有趣的案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大多数教师都采取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制作ppt讲解与教学相关问题的做法,学生们普遍表示欢迎。调查显示:认为这种举措能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胆量、口才和能力的学生占36%;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的占27%;认为能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占18%(见表5)。这个结果令我们感到欣慰,这表明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实现了学生兴趣以及主动参与意识与课堂主旨的联系。

(五)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学生们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35%的人提出要在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41%的人提出要在教学方法更灵活,43%的人提出要在教学手段方面改进(见表6)。

(六)最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哪些特点

最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深厚占17%,讲课条理性强占14%,幽默风趣占61%,关心学生占8%(见表7)。此项调查让我们看到学生对教师讲课的条理性和是否关心学生并不太在意,而希望思政课教师幽默风趣的学生超过六成。这项调查可以理解为当代大学生中接近80%的人希望思政课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传授知识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针对性不足的原因

要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针对性,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对导致该现象产生原因的深刻把握。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方法诸要素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如网络因素、多元文化与价值冲突等的分析,来全面掌握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全面把握这些原因的基础上,为后面展开对相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探讨奠定基础。

(一)党政领导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其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制约,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领导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一些教学单位把大部分资源和精力投放在专业课程上,而相对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如调查显示的,有14%受访者认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于党政领导部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首先,诸如网络的普及、信息全球化等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一方面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使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信息能够更好地沟通和广泛共享;但另一方面,在信息无国界的传播过程中,不健康的、糟粕的思想观念也会给高校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其次,人才评价标准的功利性导致了学习中的功利主义,信仰上的虚无主义。目前的人才评价标准偏重于学历和学位,相对忽视了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必然影响大学生们的选择与追求,削弱追求政治素养的热情,降低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学术素养差距较大

虽然近年来师资队伍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环节,甚至还有个别教师政治信仰淡漠,缺乏工作热情,缺乏职业责任感、使命感。正如调查显示的,有28%的受访者认为一些教师存在说教倾向,不讲究方式方法。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针对性的对策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问,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高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针对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艺术性

教学活动是一项既讲求知识性又讲求技术性、艺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变化,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创新。积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及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开拓创新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形式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际工作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积极转变观念,注重教学内容的历史性和当代性两个时空向度,注重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性,注重教学手段的革新与改进。

(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夯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针对性的基础

对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的认识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之所作出的努力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毋须讳言,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方面,其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传统理解也不乏片面性。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

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用特定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教学计划)、有组织(组织形式)的、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教学规律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教学实践对应于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等其他社会实践形式。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来说,它是客体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主体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和择取以及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两点需要反思。

一是这种教学实践观带有很强的思辩性和理性主义色彩。[1]它强调建立一套以某一特定逻辑起点为中心的概念体系的重要性,事实上也以教学本质研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组成的理论框架。教学过程则从根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认识过程,即受教育者通过教材对既定真理的反映过程。这就决定了不管是机械的反映也好,能动的反映也好,其宗旨都不过是为了不走样地照映出被反映目标的正确性。并且,这种认识过程是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因为只有理性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学原则等一系列概念、原理也都是从教学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逻辑起点出发而推演出来的。显然,这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不可否认其一定的合理性,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它把知识视为客观存在的真理,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被认为是传授这些经过选择的确定的知识;过分强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认为完成认识性任务是教学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任务;过于强调教学的可控性,认为教学就是执行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允许教学内容的非确定化、答案的多元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必要的偶然事件、断裂、突变、分叉或错误的发生。总之,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这种教学实践无论在教学的目的、过程上,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都强调绝对的确定性。然而,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知道,即使是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而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面对多样复杂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面对流动多变的教学过程,更不可能获取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普遍原则,那种想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教学实践的尝试就像“永动机”的梦想那样不现实。如果“单纯以纯粹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单纯以科学的真理作为一切真理的代表,必然以牺牲人类知识和真理及其他更为重要内容为代价”[2]。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失效状态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这种“教学实践”技术化的倾向是生产实践观的反映。这种实践观把实践概念窄化为“技术、生产”,认为实践是应用科学原理的技术生产过程,由此与理论相分离。实践的目的外在于实践过程本身,不构成对人自身生命的承诺,实践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脱节。在这种实践观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便成为一门实用技术,成为理论的技术转化,以为“教学实践”可以是一套操作技艺和规则,甚至可以演化成技术公式,使教学工艺流程化。这样的“教学实践”便成为一种达到外在目的的行为方式,成为一种工具,与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相割裂。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活动,而缺乏生命的韵律和色彩,师生也很难体验到思维的碰撞对人的启示而带给人的欣喜与成功的快乐,更难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这种“教学实践”好坏的判断,不是根据实践的过程,而是根据达到的结果,根据教学产品的质量。学生被看成是物,是被加工、塑造的对象,是教师的作品,是被主体作用的客体,因而必将失去作为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生命性。这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观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背离,是长期以来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教学过程迷失于观念世界而与人的生活世界无关的因素之一。

“实践”这个词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人们的所作所为,也即是人的“行事”,它是由内向外的趋向造成的行为。因而,目的不在实践过程本身,而在其之外。实践是为了达到一种外在于实践本身的目的的行动。这种实践的含义源自近代。近代西方思想趋向把实践等同于生产,实际上是用“生产”这一概念偷换了原来的“实践”概念。由于生产是一种可以和产品相分离的活动,因而,意指“生产”的实践其行为的结果(即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便与行为过程本身相脱离。实践是物质的实践,这种实践必然带有机械性,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选择手段或“不择手段”。然而,实践的原初意义却并不是这样的,它的意义重在“为人”,而不是“做事”。在古希腊,实践开始是指广义的、一般的、有生命的东西的行为方式与生命进程。这样就不仅人有实践,其他生物也有实践。但是,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像其他生物那样是由自然决定的,人能够有意识地在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将实践的概念突出强调人的这个特性。实践即指人的生命实践、人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它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是趋向目的的过程以及本身就是目的的行为。[3]

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揭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内涵。由于实践是指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因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也就是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生活,是一种生命(包括精神生命)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本身和整个生命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如此理解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便成为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教学目的即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教学不应该将自身的活动作为追求自身以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受教育者必须进入、存在于教学的世界之中。因此,教学世界就应该是人的世界,是人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即是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是人的生活展开方式和人的生命存在本然。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过程应该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向转变。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它又决不是一套操作技能或教学技艺。这种理解和诠释不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人本身的存在方式。[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人的生活过程本身,是人的生命自我构建的活动。这种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特别是人与知识的关系的新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主客二者的局限。

理论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观点,包括不同的立论与观点。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需要强调如下三点: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项性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实践教学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又包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的广义的德育活动,即对学生思想与道德发展有着客观必然影响的其他一切校内外的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活动,以及一切显性的与隐性的德育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环节,不只是表现为实践性,而是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理论为基础和理论载体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具有本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外,还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等知识性理论性课程。它们作为高校的德育课程,既强调理论性,也强调实践性;既强调认识性,也强调活动性;既重视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也重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并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的功能上,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必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反过来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的发展。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构成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从课程本质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单补充或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它以分门别类的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则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搞清楚实践的基本方式。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主要有针对单一书本理论教学的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校外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环节上,还体现在许多校内的实践环节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种: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这种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模拟教学)等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体现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教学,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中将一些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等问题,教师为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采取这种课堂实践教学的办法。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既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书本理论教学的延伸,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它可以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节约教育资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且组织起来也非常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这是单项性实践教学,特点是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内容独立操作。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的实践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意识地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人们的思想问题和我国社会实际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因为这种方式往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所以,我们叫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功能上划分,包括以下方面:

以思想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参观有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访老少边穷地区,调查国情、民情和乡情,跟踪调查优秀校友,考察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等。

以服务社会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有组织地参与当地或贫困、边远山区的扫盲与文明教育活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等。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让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或进行短期挂职锻炼,或岗位见习,或协助学校有关部门或协助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青、妇、团的工作,或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系列社会调查研究等。这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在不同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统一安排实施。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隐性的实践教学。所谓隐性的实践教学,是相对显性实践教学而言的,它不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因素。让大学生在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实践方式。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比,充分照顾到主体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到大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产生显性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隐性实践教学方式,由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了大学生个人的活动中,使各种活动在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上达到一致,从而产生了合力功能。比如组织管理,它实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敦促人把各项管理规范从“束缚”变为“习惯”,从“他律”变为“自律”达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内省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实践状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要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学生作为社会的客体来塑造;形成师生互动、以人为本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将教学自身的活动作为追求自身以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同时对教学的评价体系做相应调整,我们将另文立论。

参考文献:

[1][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