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8:30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1

theRoleofHerdmentalityinth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

DinGShaohui

(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Herdmentalityisanimportanttypeofgrouppsychology;ithasbroughtagreatimpactonuniversitystudents'learningandlife.Basedonthestudyofthepsychologicalimpactofherdcollegestudentsbothpositiveandnegativeaspectsofherdmentalityperspectiv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madeareasonableproposal.

Keywordsherdmentalit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llegestudents

1从众心理概述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在受到压力和群体影响的情况下,采取与其他人一致而放弃个人意见的心理状态,即在信仰、判断、知觉以及行为上体现出的与群体中较多数人群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2从众心理的成因及表现

2.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成因

2.1.1内部因素

(1)自信心不足。当自信心充足时,不仅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敢于表达意见,而且不会盲从别人的观点,因此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当自信心不足时,不仅会出现意志不坚定、优柔寡断等思想上的特点,而且行动上也会出现迟疑、缓慢,甚至是放弃自己想法而盲目趋从他人意见。(2)安全心理作怪。曾有研究表明,从众的优点是:因为“法不责众”,所以会使个人产生奇怪的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认为这样可以逃避责任。因此,某些个体就会作出毫无个人想法、失去理性,以及错误的批判,甚至会做出不自主的、不具有理性的行为。(3)害怕被孤立。个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被群体成员孤立的害怕。特别是某些个体所在的群体有着极其严格的纪律和行为规范,当个体与群体在一些问题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思想上存在着冲突时,群体会对个体产生更加强烈的影响,个体产生从众心理的可能性愈强。

2.1.2外部因素

(1)生活空间的狭窄和封闭。在我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都相对狭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基本限于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图书馆这几个范围。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更加注重群体对自身接受和认可的程度。出于自卑心理,某些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害怕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主动放弃自身想法。当然,也会有学生采取与自己所在群体相一致的言行,为“融入”群体而被迫放弃自己的主观意志。(2)群体规范的约束。学校制定的各种相关管理和规定,只有内化为每个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在无形中起着作用,使他们在无意识中作出了相同的评价,表现出了一致的看法,否则将起到消极的作用,如拉帮结派。

2.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1)消费从众。大学校园中,盛行盲目攀比、请客之风,消费从众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电脑、手机要买名牌,衣服鞋帽一定要买比别人贵还且还要美观,崇尚流行时尚,过生日不顾自己经济情况和别人一样大宴宾客,这些不良消费风气的从众对于那些经济基础不好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不堪重负。(2)学习从众。学习上的从众可分为积极的学习从众和消极学习的从众两种。有些学生在入校后,相互之间互相鼓励、共同学习,善于利用多平台锻炼自己的能力,就形成了一些积极向上的学习群体。同样,还有一种消极的学习从众,平时不学习、不上进,甚至有些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考试前靠突击背答案或作弊来应付,这就形成了一些消极的堕落的群体。(3)恋爱的从众。一些大学生受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的影响,认为“大学没谈恋爱等于白来”,特别是当看到身边的同学纷纷开始恋爱,就不禁开始效仿。在这种恋爱观仍然不够成熟的条件下,效仿他人,盲目追求爱情,致使不少大学生变得感情麻木,浪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4)择业从众。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不顾自身实际情况,效仿别人的选择,宁愿挤在无立锥之地的大城市,也不愿到偏远地区和中小城市工作。一些大学生甚至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一股脑跟风考研究生和公务员,致使其丧失了很多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机会。

3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众效应”一般可分为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正面效应就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从众,能够增强处于群体生活中的每个个体的归属感与心理安全感。负效应是一种消极的从众,会导致个体形成思维惰性,甚至引起群体盲动,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积极的影响

(1)可以使健康思想的内化和外化并培养大学生成为习惯。在目前我国主流媒体的宣传以及大众的舆论压力下,绝大部分人还是能认可积极向上、主流健康的思想,并且也可以将其内化到心中,并按照它来为人处世,外化为自身行为。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内,所谓的“宿舍文化”中,无论是在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上,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群体都对其中包含的每位成员有着或多或少的同化作用。(2)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发扬和传播。一是有助于共同目标的实现。从众心理通常是具有强势凝聚力的群体的向心力所引发的,个体会增加对这个群体的认可与信任,从而有助于群体更好更早地实现其预期目标。二是有利于良好作风与习惯的培养。可以利用大学生中的正面典型来感染与调动周围的人,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气氛不断被人接受,久而久之就可以在群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

可见积极的从众心理有助于强化个体的社会化追求,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利用从众心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助于隐性道德教育的开展。

3.2消极的影响

(1)学术上从众,人云亦云。不少的大学生对于高深的理论研究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不求甚解,不进行深入的研究,盲目听信别人的观点。甚至有些大学生抄袭他人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导致高校的学术氛围不断下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日益下降。(2)易造成不良思想、行为从众。大学生头脑活跃、思维灵敏、善于学习和模仿,但是也存在着对不良思想的从众,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上的一大难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的解放,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一系列不良的思想也在大学生中广泛地流行开来。这些不良思想上的从众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也大大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建设。(3)不利于个人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当大学生所处的群体的道德水平比较低时,大学生的从众会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其表现出来的盲从心理可能会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而盲从这些消极思想的大学生,势必会对大学的道德社会化产生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4)抑制个性的发展。盲目的从众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经济上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因为害怕丢面子而被迫向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看齐,从而形成好面子,讲阔气的恶习。这样盲目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会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5)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学生在学术上的盲目从众,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致使学术氛围死气沉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生产力的提高。

4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掘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努力消解大学生消极从众心理的消极方面,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大力发展积极、阳光、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熏陶。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中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不容低估,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和阳光,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2)重视大学生宿舍和班级管理,营造优良的班级和宿舍文化。宿舍和班级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舍友和班级同学对大学生的从众行为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无论消费从众、学习从众还是恋爱从众,宿舍舍友和班级同学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强对宿舍和班级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3)重视高年级同学的帮助、引导和榜样作用。高年级的学长老乡是新生学习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选拔一批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加强对大学新生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和引导,多向新生传递正能量的东西,使大学新生产生积极的从众行为,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进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稳定发展。(4)充分发挥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激发积极从众行为的产生。我们首先要加强对班级的管理,创新班级管理理念、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体,铸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更加注重学生会等其它社团组织的建设,引导组织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健康向上思想的传播,引导大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发生,有效地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2

电视从业者的观众意识,是以观众为本位,全心全意为观众着想和服务的思想意识。这种观众服务意识主要体现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质量上乘的电视节目,并把观众愿不愿意看、喜不喜欢看作为节目的基本出发点,从而体现电视节目的群众性特征。

电视从业者的观众意识要求节目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特点。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娱乐消遣,学习知识是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心理动机。可以说,我国的电视观众在总体上具有“信息娱乐兼顾型”的特点。除了获取信息和娱乐的心理,电视观众的普遍心理还有:主人的心理、朋友的心理,参与的心理。但事实上,许多电视从业者的观众意识非常薄弱,电视内容脱离群众。

一、电视从业者观众意识的觉醒

电视从业者观众意识的觉醒,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紧密关联。电视技术的发展,激烈的媒介竞争,观众文化素质、个性需求的提升,以及大众接受理论催生了电视从业者的观众意识。

1.电视技术的飞跃发展客观上为观众收视提供了更多选择和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观众收视的被动地位。

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数字电视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节目的技术质量,而且营造了一个多频道的收视环境:从只能收看一两套节目到可以在几十上百套节目中随意选择,观众把遥控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电视技术在解放和分化观众的同时,也削弱了电视从业者对观众的强制和优势地位。数字电视技术、电视互动技术使电视的交互功能凸现出来,电视传播将实现网络化和双向化,观众将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2.国家在把电视台抛入市场经济大海的同时,也在事实上使观众成为电视人的衣食父母。尽量满足观众的需求,打造品牌,提高频道、栏目的观众忠诚度,成为电视制作播出的重要动因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逐渐减少给电视台的财政补贴,电视台所需的经费越来越依赖于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电视台逐渐走上了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路子。办好节目一争取观众一争取广告一办好节目这一循环模式,成为电视台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和广告商之所以投放广告,是看上了作为消费者的电视观众。通过广告达到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和推销商品的目的。因此,在企业和电视台的经营战略中,观众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各地电视行业蓬勃发展,卫星电视一争高下,打响了一场从地面到空中的媒介大战;再加上广播、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介也不甘落后,纷纷强化市场和观众定位,争夺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这场媒介大战的实质在于争夺观众,而要赢得观众的关键在于办好节目,更好地服务于观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要求。对那些质量上乘、贴近生活的节目,忠实的观众总是按时提前锁定频道,还积极向亲朋好友推荐心中的品牌节目。那些真正为观众着想。服务观众的节目,其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因此,激烈的媒介竞争迫使电视台重视节目的服务性,强化观众意识,以赢得市场和观众。

3.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和观众素质的提升,观众对电视的批评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电视人给予观众更多的尊重。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观众迫切要求通过电视媒体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传达他们的主张和愿望,满足他们获知信息和娱乐消遣的心理需求。观众的自我意识普遍觉醒,人们不再仰视电视,不再视电视为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圣物,不再盲目崇拜电视,不再像过去不分好坏全部依次收看;而敢于对不尊重事实,不尊重观众的节目说“不”,进行大胆的批评。

4.现代接受理论、消费一生产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为电视人树立观众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

按照现代接受理论,精神产品价值的实现,节目的社会影响最终要通过受众的接受来发生作用,受众不再是创作主体精神食粮的被动作用者。而是具有了主体地位。受众对节目的收视期待在总体上影响和制约着电视。的生产。而消费一生产理论则阐明生产与消费的作用与反作用,强调受众消费(接受)对节目生产的重大制约作用,受众不仅与电视人共同完成节目的生产,而且制约着节目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是节目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关于受众在大众传播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初的枪弹论,无限度夸大媒介的巨大威力和受众的被动地位,受众作为乌合之众,仿佛靶子,一旦被媒介射出的“魔弹”击中,便应声而倒,效果立竿见影。然后是选择性理论,认为受众接受信息时存在着各取所需的选择机制,总会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意愿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乃至有所曲解,尽量使之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协调。这样媒介的“魔力”便大打折扣。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众理论由传者本位论转向受众本位论,使用与满足学说就是针对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身需求而言,强调受众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受众对媒介的积极作用实际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电视从业者的观众意识正是对观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在电视传播中,观众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被服务者,是媒介作用者、舆论监督者、节目价值的最终实现者和检验者。电视的传播效果,电视节目的好与坏,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在根本上要由观众来决定。

二、电视从业者观众意识的实现

电视从业者观众意识的实现在于关注观众需求,缩短电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寻求观众的接受性。

1.节目内容要与观众的普遍要求紧密相连。根据观众的利益选择热点、焦点,表达观众的利益、思想、情感和意志,满足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想和愿望,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宣传、报道和表现的主体。

2.创新节目形态,创办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电视节目真正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并适应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3

关键词:环保;心理学;高效

21世纪初,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与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环境保护心理学应运而生。从2000年至2005年的5年中,环保心理学已经呈现出作为一种新学科的发展趋势。提出环保意识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支配行为,养成习惯的前提,因而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养成个人环保习惯,对于其今后从事岗位工作,行为习惯,具有终生意义。

中学地理教材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提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巧用“强化”培养正确的环保意识

1.教育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在进行各种强化活动,如表扬、关注等。强化的方法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之上的。例如,某一行为若得到奖赏,那么,以后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得不到奖赏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可能会减少。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2.根据“强化”设计的环保教育策略――制定渐进式的目标逐步强化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时,要注意制定适当的目标。假定要塑造孩子学会节省水资源的行为,第一步的标准可以是当孩子知道洗完手要关紧水龙头。如孩子做到了,就可以表扬他,因为达到第一步的标准了。当这种行为稳定地出现时,第二步的标准可以是他知道洗手的时间不要过长,此时若他洗完手关紧了水龙头,但是花了很长时间洗手时,就不再表扬他了,而只是在符合第二步标准的行为出现时,再予以表扬。第三步可以扩展到邻里的孩子,他知道要告诉其他人洗手要注意控制好时间并洗完后及时关紧水龙头。如此做下去,使孩子的行为一步步接近希望的行为模式。

日常的环保教育,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可以发动学生布置“绿色教室”;组织学生“变废为宝比一比”活动;开展“生活节俭技巧大比拼”竞赛;还可以组织“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等。

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妙用“从众”树立科学的环保态度

1.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原理

关于从众行为,拉坦内创导用社会作用力理论加以解释。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

2.根据“从众”设置的环保教育策略――推举环保宣传形象大使带动公众树立科学的环保态度

大家的“从众”并不是盲目的,羊群的行动总是跟随着牧羊人。谁是牧羊人?心理学家通过观察马路上那些撞红灯过马路的人后发现,一个人的不良行为被其他人观察到后,可能会引起他人的模仿,也可能不会引起模仿。有趣的是,人们更有可能是模仿那些穿着衣冠楚楚的人,而不是那些穿戴破烂不堪的人。原因可能在于,即使被抓住,前者受到的处罚也会比后者的轻,因而前者的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仿效。说明大家在选择从众行为时也会注意趋利避害。

因此,一个城市想要大力宣传环保,必须要先找一个“牧羊人”。可以选择一个市民所喜欢的公众人物作为城市的环保宣传形象大使,向人们发出倡议――选购绿色产品;维护社区环境;遵守环境保护规范公约;参与环境整治;主动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支持参与垃圾分类。

从众行为的公开性和权威人士的影响力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性。从众行为公开程度越高,人们作出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高地位者或权威人物容易使人从众,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因此,环保宣传形象大使的带动作用不可小瞧。

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善用“认知”引导公众加入到环保行动中

1.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原理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性能方面的类比,而不是计算机和人脑硬件及操作方法的类比。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2.根据“认知”设定的环保教育策略――大量播放公益广告促使公众将“认知”内化成行动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环保知识是环保行为的重要前提,对于环保行为的直接参与也会反过来强化环保体验,加深公众环保意识。环保公益广告作为大众传播内容之一,则可以通过作用于公众无意识注意心理,创造共同的环保情感体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公众的环保知识有效转化环保行为。大众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如能继续加大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必能促使环保事业更上新台阶。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4

[关键词]从众心理非英语专业口语能力培养课堂参与意愿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47-01

一、从众心理的概念

从众心理一词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认知、判断、信念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种“他们是自愿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假象。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保持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二、从众心理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英语是我国各高校的必修科目,四级、六级等全国性考试受到了广泛重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来说,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其中就包括从众心理这一方面。从众心理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无论是儿童、已工作者还是老年群体都无一例外,自然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英语学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单词记忆、语法学习、口语能力等。在这其中,从众心理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影响可谓巨大,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课堂参与意愿方面。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课堂现象——不爱主动发言。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我国文化重视谦虚,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怕说错挨批评等。

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从众心理呢?这其中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英语课堂通常人数较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与英语专业相比,大学英语公共课堂一般是两个甚至多个自然班共同进行,人数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回答问题,学生首先会想到在如此众多的同学面前回答有很大的压力,不如选择沉默。

其次,害怕错误。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对教师的敬畏也是一种普遍心理,即使任课教师为人随和,学生也会担心自己回答错误时会遭到批评。另外,人们常有一种“大家都这么做就不会错”的错误心理,这也是学生选择“随大流”的原因之一。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产生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法抓住练习机会。我们知道,口语是一种语言输出,它的培养离不开反复和长期的输出练习。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最重要的练习机会,而从众心理导致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些机会,长此以往,必会对他们口语能力的提升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第二,懒于思考。在课堂上选择与大多数人一样沉默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不再积极思考。“既然不需要进行口语表达,自然也就不需要思考”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心理。这一情况长期产生,必然会导致学生不爱思考、不想思考、懒得思考,这对口语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泯灭个性。英语口语练习与其他科目不同,绝大多数相关题目与练习都是开放式的,回答可以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学生多想出自己独特的答案。但学生不去主动回答,就会导致不再积极思考,随波逐流,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有个性的想法。

四、应对方法

了解了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思考和讨论如何去应对这种影响,怎样使这种阻碍变为正面作用。

第一,利用从众心理,提升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文提到,从众心理可能产生负面和正面两方面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提升部分学生的口语课堂积极性,那么余下的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这就要求教师们多加努力,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练习兴趣,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抓住课堂机会进行口语练习。

第二,促进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参与意愿较低,教师可以选择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强迫其进行思考,防止学生产生“我不举手就不用思考”的思想,将学生的懒惰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5

一、因势而谋,把握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刘少奇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建国60多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使党群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和多变;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归属感和安全感却逐渐减弱;价值理念更加多元,甚至异化,公共价值理念难以协调和引导,个体自我追求迫切,社会矛盾有所增加。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的党正确处理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密切与各阶层群众的联系,这不仅是科学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需要,也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以往的群众路线,强调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化,群众路线应该有新的时代内涵,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那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党的十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为民,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目的,也是群众路线的灵魂;为民,更加清晰地凸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民,点明了全党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尺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行为的检验标准,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务实,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务实,务求实际,务求成效,才能避免“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务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清廉,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基础和保障;“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最可贵的品质,是践行党的性质宗旨的内在要求,更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信用基础。”(许耀桐《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只有摒弃个人私利,才能保持清正廉洁,才能做到刚直不阿、心系群众,如果利欲熏心、,则只会离心于民、失信于民,甚至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

二、应势而动,以群众观点推进作风建设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性的根本要求。党风的核心问题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群众判断党员是否代表他们的利益,不只是看党的宣言,而是看党的行动,看具体的党组织和党员的作风,并以此评价整个党的形象。从根本上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保持优良的作风,就是因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优良作风,最深层的根源就在于党以天下为己任,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根本宗旨。

要真正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坚持群众路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党的十报告以及有关重要讲话,学习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同时,加强党性修养,提高业务本领,真正懂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样,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才能从思想上真正扎根,作风建设也才能从行动上落到实处。

三、顺势而为,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指高等学校在建立一定的机构和制度基础上,通过组织、计划、实施等措施和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优化学校现有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任务,最终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饶舒、刘睿、饶良辉《高校行政秘书岗位之体析》)作为高校三大功能要素之一的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运转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行政管理直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现有资源,起着组织、传达、引导和决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办学水平和科研成果效益,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出处同上)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分布于校级部门和各院系的行政秘书,所以,高校行政秘书明确自身定位,提高执行力,将服务管理的理念贯穿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行政秘书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络内外,处理日常行政事务。高校行政秘书或者向校级部门反馈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和精神的落实完成情况,或者向院系管理层传达学校的精神和要求,或者向本院系教职员工学校和学院工作的安排。行政秘书的工作职责决定了该岗位的服务性、辅。因此,高校行政秘书面对办公室千头万绪的工作时,要有低调热情的服务意识和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地为师生服务,否则会因角色意识模糊而产生效率低下、态度消极、形象不佳等不良影响。

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工作在基层,与群众距离最近,最能直接倾听群众心声,吸纳群众意见,还能了解跟进政策执行中的情况。他们是院系和高校、院系和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院系行政管理层的参谋和助手,可以为行政管理层提供更加全面的决策参考。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6

关键词:运动竞赛;观众效应;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第十二届省运会观众为例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访问法实验法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在甘肃省第十二届省运会中运动员竞赛与观众的关系从两个方面入手

2.1.1从群众心理观点出发的研究

所谓群体是偶然的在某个时间、某一地点集聚起来的人群,他们以共同的的原始冲动为基础,相互直接的、一时性的、非组织的接触。运动竞赛的观众,大都只是群集,他们虽然热心的观看某个比赛,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形成一个集体,具有同一个集体意识,例如有的观众支持甲队,常常就对乙队抱有敌对情绪,但若甲队连续发生不应出现的失误,观众有时会一气之下转而支持乙队。例如,足球比赛暴力事件的发生,有时,若有因素的加入,暴力事件更为严重,这些也都表现集群行动的倾向。所以,从这种观点出发的研究,着眼于观众道德修养的降低。由于暗示和模仿而发生暴力行为,以及暴力行为的传递性等类问题。

2.1.2从观众与运动员的关系出发的研究

不言而喻,如果观众对运动员的比赛有利,那就应该积极的利用观众对运动员所形成的某种压力、促进运动员更努力的进行比赛,如果观众对运动员的比赛起消极作用,那就必须设法使运动员或者尽量避开观众影响,或者设法适应这种影响。但问题不是如此简单,从观众方面说,根据其心理倾向,可分为旁观者和评价者,二者会对运动员起不同的作用,从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来说,有强型弱型之分,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对同样的观众会发生不同的反应,此外,运动员还有经验多少的不同、性别、年龄的不同,这一些因素都都制约着观众对运动员的影响的强弱和大小。

2.2引用前人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运动员受观众的影响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设定竞赛的场面,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观察其结果,下面介绍实验研究的成果。观众的存在对于结构单纯的运动的完成是有益的。往往出现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倾向。如果这个动作还处在学习阶段,那么观众的存在会妨碍动作的顺利完成,在观众面前受到新异刺激时,比一个人单独完成容易出现错误,当观众是旁观者时,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往往降低,平时较差的成绩却能得到提高,当观众是评价者时,在旁批评议论时,小肌肉运动的成绩会降低,大肌肉运动的成绩会提高,男运动员在女观众面前所受的影响,比女运动员在男观众面前所受的影响大。辛格将上述部分用下图来表示:(图1-1)

3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观众影响的对策

3.1在练习阶段,尤其是初学阶段,最好不要让观众参观,以免对正常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如果老是不让运动员与观众见面,那么,当正式比赛,观众云集时,便往往出现怯场现象,甚至失去常态,不能发挥原有的的技术,所以教练员常常运动员参加所谓的模拟竞赛,及人为的布置比赛环境,把观众的喧闹、起哄、奚落、赞扬等如实的模拟出来,运动员感动真正的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比赛一样,多次的进行模拟,运动员习以为常,正式比赛也就不宜发生怯场现象了。

3.2让运动员先在观众较少的场合比赛,逐渐过度到观众多的场合进行比赛,也能使运动员逐渐适应观众多的情境,让运动员反复在捧场者和奚落者面前比赛,可使运动员在不同心理倾向的观众面前镇定自若。

3.3练习某些小肌肉运动的项目,最先可不让观众参观,以后逐渐在观众面前练习,在观众的起哄声中练习。这可以使运动员在正式比赛时不致于因观众激动而影响技术的发挥。

3.4就运动员个人来说,要“不把观众放在眼里”做到“旁若无人”。无论是素不相识的观众,还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能镇静下来。

3.5对不同性格的运动员,教练员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例如场上观众十分激动或不甚好友时,对性格内向的运动员要多加鼓励打气,对性格外向的运动员则要提醒保持镇静遵守规则。

参考文献

[1]《运动竞赛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86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7

关键词:革命剧;娱乐化;受众心理;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58—01

近几年,曾是以严肃和教育意义为主的红色剧革命剧开始大打娱乐的烙印。如果说之前娱乐本身还处在一定的范围之中,有一定的限度,那么如今娱乐化大肆染指红色剧作着实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警醒我们。

一、被娱乐包装的革命剧

随着许多歌颂我党的红色剧作和抗日题材的电视剧纷纷出炉,荧屏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枪声”。像《中国地》、《雪豹》、《抗日奇侠》、《猎鹰1949》等都开始在央视及省卫视上映,并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然而仔细看过这些革命剧就不难发现都有些相同的特点,如神化的架空抗日英雄、矮化的对手、革命英雄的爱情、虚构并富有传奇色彩的剧情等。

二、受众需求与媒体的二元互动

(一)受众心理解读

1、受众的需求心理决定了革命剧的娱乐化

受众对电视剧的需求心理是受众在选择观看电视剧时的一种心理预期,即在选择时的一种期待的标准。将英雄神化是为了满足与受众一种心理预期。如《抗日奇侠》里的武侠元素就很好的体现了受众的民族英雄情结和膜拜心理。惩恶扬善、捍卫国土的民族情结符合了受众的心理期待,最终这种期待的满足使受众获得了内心的愉悦,娱乐化的革命剧很“得民心”。

2、社会压力下追求感官刺激的“病态”心理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与压力,大众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内心压抑,幸福感指数低,逐渐趋向于“病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急需娱乐而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安慰。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人们看电视剧是带有休憩动机的,是为了进行心绪转换和人际关系效用而看的。在众多的革命剧中,那种严肃而教育意义浓厚的革命剧,受众不愿意选择收看,而这种娱乐化的革命剧使自己得到了放松,起到心理按摩师的作用。

(二)受众心理反馈催生娱乐化革命剧

革命剧抛开其自身的使命走进了娱乐化的洪流当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受众心理的反馈使然。任何一部剧制作之前都要进行受众定位,做到剧中展现的内容能与受众的心理吻合,能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受众的心理决定了编剧受众的剧本该写什么。能准确把握受众心理的电视剧便是把握了该剧播出后的市场和收视率。从一般电视剧的娱乐化到革命剧的娱乐化是娱乐泛滥的又一次加深。革命剧被大肆渲染上“娱乐”后,成为市场化下你争我夺、殊死搏斗下的文化快消品。

(三)双方各取所需的恶性循环

革命剧娱乐化是受众心理与媒体二元互动的结果,也是恶性循环下的结果。受众是电视剧的最终完成者,其心理需求左右着革命剧的走向。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电视剧制作者过于迁就受众心理,致使革命剧这种富于教育意义的剧种低俗化、游戏化、武侠化,而成为了一种媚俗的文化产品形态,消解了其本身的教育意义和净化作用,而使娱乐成为自己主导的需求。长此以往下去,受众和电视剧本身都会深受其害。

三、娱乐无限心理下的“殖民社会”

革命剧其担负的责任同一般电视剧提升人的精神素养与精神境界,净化受众心灵的作用是不同的,革命剧更重要的职责是教育的职责。当娱乐这一元素肆意包装革命剧,脱离了历史性和真实性时,便超出了娱乐的底线。“娱乐无罪”的论调只能限于一定的范围。如果事事娱乐,全民达到了娱乐狂欢的顶点,这个社会将会被娱乐“殖民”。

四、结语

革命剧的娱乐化是伴随大众传播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泛娱乐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发挥革命剧本身的作用需要受众、剧作从业人员和公众三方共同的努力,实现制约和平衡。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在保持革命剧教育意义,符合实际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娱乐化的革命剧短期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获得了经济回报,但从长远来看,不引导受众走向“高雅”,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将得不到受众的尊重,革命剧的未来势必会遭到淘汰。从受众角度来说,提高欣赏水平,积极培养审美情趣,对于文化产品要有甄别能力。公共舆论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督,起到警示的作用。使革命剧能够得到良性发展。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8

一、要解决“心”的问题,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

人心是党的根脉。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且交互作用,直面“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我们党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能否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从当前我们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分析,根源上还是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背离了党的性质宗旨,对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认识不足,以至于淡忘了群众路线,浅化了群众观点,淡漠了群众感情。因此,要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首位,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真正从思想上深刻理解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解决好立场问题、感情问题。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得以贯彻落实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真正解决立场和感情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党的群众观点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党的权力和地位是人民给予的,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原则,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树立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虚心当群众的学生,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必须树立对党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和统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工作方法,揭示的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要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全面把握群众路线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化难事。领导干部心中的天平要永远向人民倾斜,必须把始终保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在同人民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在服务人民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

领导干部要自觉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思想中,从党的历史进程中认清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从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群众的重要贡献和卓越表现来认识群众的伟大,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来认清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力量。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二、要解决“行”的问题,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外化于行

群众评价干部,不在与其说了多少,更看重做了多少。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一个只会坐而论道、指手画脚、不干实事的干部,群众肯定是不欢迎、不满意的。只有对群众充满感情,下得去、干实事,才会受到群众的拥护和肯定。要从党员干部不愿下基层、不会下基层,不能与老百姓真切交流,不会做群众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入手,督促和引导党员干部按照“从群众中来”了解问题、“到群众中去”解决问题的原则,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结穷亲、接地气、知真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访贫问苦,多与群众说心里话,多与群众做朋友,多体验群众疾苦,同群众在感情上共鸣、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合拍。多到困难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条件艰苦、贫困人口多的地方去,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关心群众疾苦,全面而不是片面地、深入而不是肤浅地把握人民群众的需要脉搏,了解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获得的直接利益。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认真对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针对城乡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司法、民利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防止各种形式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保证人民利益的现实获得,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解决改革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智慧就蕴藏在人民群众的朴素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通过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去发掘。只有自觉克服形式主义、,以群众为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到人民群众中去汲取政治营养,找到创新思路、改进工作的源头活水,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要以落实“八项规定”,转变作风,着力解决“”问题为切入点,坚持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标准。作风关系党的形象。衡量我们党是不是密切联系群众,是不是贯彻了群众路线,关键一条是看党的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这是群众最直接、最经常看到和感受到的。作风不正,形象不会好,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保持作风纯洁,核心问题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践证明,要始终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保持作风的纯洁,群众路线是指南,群众利益是试金石,落实“八项规定”是切入点,群众满意是最高标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是针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针对的都是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上。从根本上说,“”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要紧紧抓住正在全党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解决一些党员干部长期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坏毛病。领导干部要带头聚焦作风建设,在集中解决“”问题、转变作风上作表率。要牢牢把握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核心,牢牢把握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牢牢把握解决问题这个根本,牢牢把握监督问责这个关键,牢牢把握完善制度这个保证,使作风建设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上下同心、步调一致抓作风建设、落实“八项规定”的良好氛围。

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把爱民、为民之根深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把心思凝聚到为民谋利益上,把精力集中到为群众办实事上,把工夫下到抓落实上,以工作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坚持“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坚持讲真话、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克服一些干部思想上存在的“浮、散、懒、庸、软”风气和作风不正、形式主义、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突出问题上。群众最期待党员干部能够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践行党的宗旨,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戒浮躁之气、浮夸之风、浮华之累,少一点喧嚣多一分沉静,少一点浮躁多一分务实,少一点肤浅多一分厚重,少一点冲动多一分耐心,少一点形式多一分内容,少一点排场多一分实干。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蹲下身子和群众交心,塌下心来为群众办事,始终保持踏实沉稳的平常心、奋发有为的事业心,思想有定力,心有主心骨,坚持实事求是、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从群众利益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办实事、求实效,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

三、要解决“能”的问题,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既要提高对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要掌握科学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作。群众工作能力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基本功,群众工作的本领决定着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问题:一是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不端正,群众观念淡薄、群众感情丧失、严重,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低下,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太看重自己的权威和政绩,漠视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一些党员干部缺乏直接面对群众工作的实际锻炼,缺乏群众工作实践经验,更缺乏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方法保守、方式呆板,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一些人只会利用组织或行政资源联系群众,离开了这些资源,就不会与群众打交道;一些人只会机械地通过物质满足的方式联系群众,把握不住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群众诉求的核心问题,在实践的工作中难以有效解决矛盾。三是传统的说教式的群众工作方式受到挑战,一些干部用同一套话语系统对待不同的工作对象、不同利益诉求群体,不会用民主协商和对话的方式做群众工作,一些干部不善于利用新媒体与群众打交道,丧失引导信息传播的主导力。四是一些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减弱,腐败、、与民争利以及个别干部的低劣行为、腐化堕落,逐渐失去群众的信任,使党的群众工作代表党的先进形象和社会正义的基础也开始动摇了。总之,如何提高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需要。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制定和执行真正符合最广大群众利益的政策,这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前提。要正确把握发展与稳定的平衡、政策的现实适用性与连续性、一致性、长远性的平衡,善于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做好群众工作。

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一是进一步提高宣传教育能力,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改进和丰富群众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去教育引导、感染和引领群众不断前进。二是进一步提高与群众沟通交心的能力,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接触和沟通中,增进感情,拉近关系,诚心诚意为人民、爱人民,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三是进一步提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把维护好协调好群众利益作为重要职责和重要手段。既要加强管理,又要增强服务,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坚持以人为本,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渠道,积极探索和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有效增强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和谐,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四是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着力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把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和矛盾摆上突出的位置,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竭尽全力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提高运用信息网络等新媒体的能力。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日益成为人民群众表达意见诉求、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重要渠道,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深入学习、研究网上舆论引导和沟通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学习用不同的话语体系与不同类型群体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借助现代科技、网络等新手段新平台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四、要解决“廉”的问题,坚持执政为民、廉洁从政

廉洁是维系政权兴衰存亡的生命线,是领导干部为政之德,是一种政治信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第一位的是廉洁从政,没有廉政,也就谈不上为民、务实。为政不“廉”,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是一句空话。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只有清正廉洁,为官才有威信,人民才会信服。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要警惕“四大危险”,直面“四大考验”,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是艰巨,党的干部越要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党的十报告指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同志强调:“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我们要警惕啊!”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地反对腐败,带头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为政不廉、腐化堕落的干部从严惩处。要清正廉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诚心诚意接受人民监督,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一身正气,取信于民。要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特权。要加强党性修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对待权力。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明晰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时刻明晰公与私的“警戒线”,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私谋权;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央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遵纪守法、洁身自好,不为欲望所绊、不为权力所羁、不为名利所累,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住了廉洁,就守住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和刚正,就守住了领导干部的道德底线和尊严,就守住了良知和清白,就守住了家庭的平安和幸福。领导干部不仅要廉洁自律,守住底线,更要做好表率,带好队伍。监督是对领导干部的真诚关心与帮助,接受监督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胸襟气度,是必备的政治修养;接受监督是党员领导干部重要的执政素质,是政治文明的体现。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领导干部要自觉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习惯,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及时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要自觉防止权力滥用,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始终做到对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五、解决“常长”的问题,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党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群众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而不是一项突击性的工作。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解决好“常长”的问题。要立足根本、着眼长远,健全和完善科学管用的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为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根本保证。

(一)宣传教育,努力构建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基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善于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要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问题,努力实现从单一的政治思想宣传向满足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转变。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话语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处处彰显着彻底的大众属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评价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初衷就是通过理论研究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革命提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说话,致力于改变无产者被剥削的悲惨命运,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作为人民大众中的一员而说话,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而说话,在面对着人民大众说话。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这种密切联系,造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大众化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使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是广大人民,贴近人民所想所需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非常深刻,论证严密透彻,因此许多都是鸿篇巨著,普通大众读起来会感觉晦涩难懂,困难重重。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具有彻底的大众属性,但真正要被大众掌握,为大众服务却并不简单。那么如何将这么深奥的内容传达给人民大众呢?答案就是要更好地利用恰当的形式和方式来进行一定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很多,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课堂教学,融入社会生活等。其中,语言文字表述的通俗、亲和、接地气、易理解是使人民群众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诸多方式之一,因而话语表述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艺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深知马克思强调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为了充分施展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更多的群众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必不可少。相应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艺术方面,中国共产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但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带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维,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民族的、通俗的、简练的、形象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他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表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1]837用群众的、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达才能更好地和人民大众沟通交流,更好地将深刻的思想用易懂、易接受的话语传达出来。毛泽东的名篇《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成功地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展开民族性的诠释,普通大众都能理解。毛泽东善于高度概括,他在论证军队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主张不放弃革命领导权时用了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2]547,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军队对于武装斗争和夺取革命领导权的密切联系和极端重要性;在面对党内部分同志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形势产生悲观情绪时,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说明当时看似小小的革命力量会逐渐转变成强大的态势,非常鼓舞人心;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比作“纸老虎”,形象地说明了反动派的脆弱,表明了必胜的信心。毛泽东在批判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精神的行为时,也用了非常形象的话语,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批评凭主观臆断而不是实地调查和研究的盲目之风;借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批判那些华而不实,只从主观上研究理论,而不注重调研事物与历史与现实与生活的联系,脱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作风。这些表述将深奥的理论变成通俗的话语,将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拉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的距离。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领导人,他高瞻远瞩,思想深刻。但读过《邓小平文选》的人就能发现,他深刻的思想并没有通过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达;相反地,他善于用朴实、简练的话语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深入人心,这便是话语大众化的魅力使然。他将多年研究累积的多个重大理论融为一体,用三十来字总结归纳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简洁明了又通俗易懂的话语,化解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各种误解,解除了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捆绑,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邓小平还有许多接地气而蕴含丰富内容的表述家喻户晓,如用农家谚语“不管黑猫黄猫,捉得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用“摸着石头过河”表示从实践中寻找经验探索规律,努力做到实事求是;还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观点和表述不胜枚举,他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3]382在话语的使用上可谓炉火纯青,从他的讲话和文章中可以轻松地看出他博古通今的学识,话语中常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同时在话语大众化方面也非常出色。他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象地表明了惩治腐败的决心,贪赃枉法的小腐小贪不放过,位高权重的腐败者也绝不姑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寻租等不法之举,要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形象地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提到国际关系时,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样的朴实话语来表明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至于是否合适,只有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比喻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加强群众工作,使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他形象地比喻成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他还常常借用俗文俚语和古今诗文来表达一些政治性话语,使其更加生活化。这些话语形象生动,让群众有亲切感,听得懂,更愿意听。从以上共产党人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一个鲜明的语言特色就是口语化、接地气,语言生动鲜活、深入浅出、平易近人,运用各种大众化的话语形式传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大道至简,大义微言。‘大白话’最具原生态,是真正的‘普通话’,是一种为广大普通干部群众最熟悉、最易接受的话,然而‘大白话’不是白开水,它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凝练而不肤浅,更有群众味、更富群众情、更暖群众心,更能与普通群众找到‘共同语言’,拉近心理距离,搭建沟通的桥梁,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振。”[4]

三、利用大众化的话语引导培育和践行社

从众心理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外部机器第三机器本能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13

外部机器――电影作为工业

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中,观众选择去看电影以及看什么类型的电影是由观众的个人动机决定的,而在经济学上是从测量市场力量、使用从工业和商业渠道获得统计数据决定的。美国电影企业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经营策略。企业经营的关键是需要能将创意不断转化成商业上成功的产品以满足观众的需求。首先在规模上,好莱坞几家巨头公司不仅在需求上并且在供应上都颇具优势,而单一影片生产商不能够像巨头公司那样在分散风险保持较高市场份额方面具有优势。其次在范围经济里,企业节省不必要的资金增加效率达到了边际效益最大化以确保下次资金的投入。针对细分受众定位,根据不同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和地域的差异对消费者群体需要使用不同的营销组合,系列化便是成功的将影视产品连续化,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持续关注。而明星制和制片厂制,则是好莱坞建立品牌忠诚度和获取高额而稳定利润的保障,在生产和推广中影响颇大,能有效避免风险的措施之一。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好莱坞的特效大片,具有特殊效果的大片已经成为好莱坞的品牌,运用了高概念的推广和销售,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提升,依赖知名演员在这里却显得越来越微乎其微。观众则是12到24岁易于接受和期待接受新技术效果的黄金观众,高昂的特技成本使良性循环运转的好莱坞遥遥领先。他们认为宣传常常比广告重要得多,通常是与其他文化产品交叉推广,并且研发相关产品销售。大片在市场上映前就已经在北美利用电视广告和集中宣传的方法充分制造知名度,使电影发行前就创造了一些观众群,观众利用自己的心理模式从而知道会得到什么。影片的发行同样遵守窗口顺序,虽然窗口化作为一种歧视,但也正是影片获利的另一种媒介。另外来自电影的副产品也成为了获利的渠道,如主题公园、玩具、服装等,也使观影者持续沉浸在电影的造梦之中达到记忆的加深。作为共同消费品的电影,它的成本结构促使它可以利用窗口化策略能不断在不同市场销售,从而达到了利润最大化。在好莱坞影片的细分中几乎没有文化或语言的障碍,其主题多是可跨文化传播的高概念电影,这样的作品因为主题符合主流市场所以全球很容易推销。

内部机器――观众心理学

好莱坞电影深谙一部电影的商业成功来自于观众的正面口碑。他们总是发崛能满足观众需求的电影,再加上视觉听觉的强化,使个人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强化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从而使观众再次的回到影院观看电影。所有的细节和情节点增加刺激点,有利于吸引观众。在叙事策略中最常用的是引起观众的好奇心,通过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激发观众“看”的欲望。其次是明星制的采用。心理学家曾经深入地通过灵长类动物研究过视觉刺激是怎样最让人激动的。实验结果表明看实验的猴子看自己同类,吸引力最高。好莱坞在视觉刺激中大量利用身材娇好的女主角、亦或是充满魅力的男主角,对不同的男女观影者心里需求的充分把握,偷窥视角在电影中的运用,就像劳拉・穆尔维所讲“看本身就是的源泉”。其次悬念是调动观众的紧张情绪与疑问情绪的方法之一并结合时间延宕性,这就要求在同一叙事里,让观众知道的信息比角色知道的多,也就是制造信息落差或信息缺损,加大观众的猎奇心理,尼采的“权利意志”也说明这点,从而达到观众具有的心理效果。再次每个观影者在欣赏作品之前都会运用一种先在结构的心理模式,使得每个观影者对作品有一定的主动。这种先在结构是观众在欣赏电影作品之前就已经由自身的生活经验、文化程度、知识素养、兴趣习惯等息息相关心理模式所影响,使得观众能对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解析能力。并通过大量的观影影片的基础上能对电影作品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把握,从而积极良性的观影,在观影的过程中进行复合形象的期待完成,内心的保守型定向期待和变异性创新期待孕育而生,这也是商业电影模式化的一种体现。

第三机器――电影批评和电影观念

弗洛伊德认为“形象思维优先与概念思维”,所有的欲望来自力比多,在影院里观影者的欲望会因黑暗而肆意爆发,观看的玄想心理会的得到空前的满足。作为第三机器同样满足制造“快乐”,就快乐而言,观影者的眼睛注视着电影所具有的各种自我满足的价值并享受其中。好莱坞以快乐作为出发的美学,通过研究审美价值来展开电影快乐的研究,发现它会作为电影某种特性的审美价值。电影的快乐价值在于能使观众沉浸其中享受本能欲望满足的快乐,审美又是一种心理事实,快乐论美学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的就演变成价值论美学。同时电影作品可以给观众带来与日常生活经验完全不同的效果,使人在观影的过程中完成似梦境般的自我本能的满足,第三机器深知深层的自我满足只有通过造梦而达到愿望的满足,使观众暂时逃避现实,完成短暂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就像康德在论述美的本质的时候指出的“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麦茨也认为“电影是从欲望而不是从不愿意中产生出来的”。好莱坞的梦工厂在给观众制造着自己短暂性的快乐,这种快乐对于好莱坞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意义,对于观影者来说如果能使他快乐,他更愿意去消费这种快乐。这也成为好莱坞电影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梦源于无意识,观众通过移情理解电影所表达的艺术观念,亦或是说通过导演的眼睛进行移情的。观众所接受的移情是导演或意识形态对这个世界所持的态度。众所周知美国是由多文化和多民族构成的大量移民性国家。在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就强调个人奋斗精神即“美国梦”,这种并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的精神在电影中广泛应用,美国梦便成为世界观影者观看电影的一个动机,观影者通过移情或玄想自己奋斗获取大量财富,而这种机会便由好莱坞美国梦所给予,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得到人物与自身的认同。在意识形态里好莱坞同样制作快乐,补偿观影者现实所不能实现的梦的功能。

结语

“电影是造梦”,这句话用在好莱坞电影上尤为贴切。与全球其他国家电影工业相比,好莱坞对电影经济的成功预测,效率与精密分工,电影工厂的流水线的运行模式都充分以消费者为核心,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成功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刺激和引导电影的发展,又以及高度集中的产业聚集区域为基点,使好莱坞的电影机构成为电影作为商品的发源区。

参考书目

[1]《影视美学》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5

[2]《梦的解析》弗洛伊德上海三联书店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