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环境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31

林业环境科学篇1

 

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重视发展生态林业。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走具有前瞻性、现实可操作性的生态建设方向。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建设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培育放在首位,坚持大力发展生态林业产业,建立和完善生态林业效益补偿制度等是科学发展观领域下的生态林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1.合理设置林业组织机构

 

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法制化、规范化的原则,进一步改革现行林业机构,系统、科学地设置办事部门,厘清部门职责,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清理、压缩并严格控制各类非常设机构,切实发挥现有职能机构和工作体系的作用。要按照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明确执法主体,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按照“人随事走”的原则,合理调配行政审批事权调整后的人员编制。

 

2.采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将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发展先进的林业生产力,全面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实现林业现代化。

 

2.1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现代化,并以此为契机,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整合共享信息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移动通讯、远程办公等,改进办文、办会、办事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要以门户网站为政务信息、网上办事服务的总平台,通过内网改造和业务系统建设,逐步构建全天候、一站式的“电子”,从而极大地提升林业行政效能。

 

2.2科技兴林,建设发达的大生态产业体系

 

转变观念,加强高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推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3.1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巩固与发展的关系

 

坚持一手抓植树造林,继续扩大林地面积;一手抓林木管护,切实加强新造林的保护和抚育。以实施天保工程为契机,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建立健全森林管护网络,切实巩固、保护、培育、发展全县的林业资源。

 

3.2处理好政策调动和市场引导的关系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调动社会积极性。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政策,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3.3处理好实施重点工程与全社会办林业的关系

 

一方面,以实施天保、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保护三大工程为主,搞好山区、河流、公路沿岸水土保持,加快构建全县林业生态体系主框架。另一方面,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义务植树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加快全县的造林育林步伐。

 

3.4处理好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把林业发展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依托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生物质能源林,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名优林特产品,使广大林农尽快富起来。5.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保障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领导,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林业工作责任制,拿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一抓到底,为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4.施行多元化造林机制

 

坚持贯彻“谁地、谁造、谁管、谁有”的原则,做到自产自销,自由流通,打破区域封锁,激发企业、广大林农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打造多种形式的造林机制:一是企业投资,农户造林。由于放活了政策,规范了管理,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二是干部带头,典型示范。要求市、县、乡三级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建立示范点,并鼓励机关干部带头栽树,带领群众栽树,通过抓点示范和“双带活动”;三是流转林地,个人承包。

 

由承包户通过竞标拍卖、租赁获得土地承包权,经营者自己承担整地、购苗、栽苗及管理等费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是大户牵头,股份合作,统一管理,收益分成。

 

由造林大户统一提供树苗、农药、化肥,组织农户在房前屋后统一栽适宜树种、统一防病灭虫、统一施肥,并制定保护价与村民签订木材收购合同,林木成材后统一收购,所得利益按比例分成;五是村组统一规划,分户造林,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由村、组统一进行规划,分给农户进行造林,由农户自己管理和经营。

 

5.以务实的举措保障林业发展

 

5.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林业作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建设绿色湖南的首要任务,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及时研究解决林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着重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发展林业的工作责任制,推动责任落实。

 

5.2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完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防疫和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改善“两站一所”(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派出所)办公条件,不断夯实林业发展的基层基础。要深入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物质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要强化林业人才支撑,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林业人才队伍。

 

5.3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要强化政策支持,在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等各方面,充分考虑和支持林业的发展。要强化财政投入,对林业的投入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重点保障林区基础设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要强化金融支持,不断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政策性林业保险制度,全面增强金融对林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6.结速语

 

总之,要加强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依法治林进程,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林业环境科学篇2

[关键词]林业科技生态坏境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5-0123-01

国家林业局的《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50%。其中突出创新、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为林业科技发展的四大主题。坚持继承发展,注重长短期战略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与区域协调、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生态与产业科技相结合、坚持优化配置,注重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注重高新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坚持服务全局,注重自然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六个结合。在此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提出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以及发展林业科技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1在林业规划基础上提出的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的任务

一是将突破林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作为重要任务。这要求扩大资源总量、提高产业效益、服务林权改革以达到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目标。

二是超前进行林业高新技术研究的产业化部署任务。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准高效分子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创制新型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品研究、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质技术研究、林业生物质能源多形态等高新技术研究、高性能纳米生物基新材料制备、生物质定向解聚与分子重组、以木质纤维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产品开发研究以及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调控等国际前沿技术的研究。

三是积极开展前瞻性的林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林业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展开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四是加强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以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和政策引导,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创业活动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五是全面加快建设林业技术标准化的质量监督体系。深入贯彻林业标准战略并加强修订和实施完善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林业检验检测机构和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不断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全面提升我国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的水平。

六是进一步建设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研究实验平台以及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从而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不断完善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七是不段完善林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服务体系。加大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和生物安全管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以及林业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并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从而把握国际林业科技发展动态和新趋势。

八是进一步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这要求必须不断前瞻世界林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化地开展林业发展战略理论和政策模式研究,进一步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决策支持体系,从而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2林业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重创,尤其以林业资源为主要代表。传统的林业产业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促进现代化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重大课题。林业作为生态文化的源泉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道路,这需要通过不断革新的科学发展现代林业以摸索出一条适合的生态建设之路。因此,林业科技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林业科技发展是构建林业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环节

当前社会的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是切实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产业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生产力促进林业进一步革新,从而保障现代林业的生态发展之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基础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科技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发展方向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仿生科技的发展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对于我国的科技进步有重大贡献意义。林业科技在提高资源的有效生产效率、丰富我国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中排污减排事业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林业科技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人民生活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纯天然无污染的农林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加强林业科技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基础是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表现。

2.3加强林业科技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性作用

低碳经济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其中森林树木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低碳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低碳经济是以科技为发展的原动力,林业科技的充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现代林业的生态化建设之路,在保障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林业科学发展既然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那么重要,我们就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大力发展林业科技,这要求从基本上提高林业科学工作者以及科研界的生态意识,只有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具体的科实践当中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努力。大力发展林业科技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提高受破坏林业的修复工作,还应该开发技术保护已有的林业产业资源进而促进全面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把握好林业生态建设中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林业科技的发展重心就不应该仅仅围绕着林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建设,更应该注重生态效益方面的技术开发使得林业资源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积极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林业环境科学篇3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生态建设

0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进行林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以林业的长远发展为背景,以保护林内生物为责任,以恢复林区环境为己任,以恢复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系统过程。

1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离不开林业的支持。森林覆盖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通过人为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类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持一种文明共进的状态。人类活动不再以牺牲其它生物为代价,林区内的所有动植物及相互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都将被人类所保护,以此形成小环境的生态恢复。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大目标驱使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1.2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迫使林业以恢复林区生态环境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林分沉积、更新和开发。林区的活动以恢复生态环境为指导,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林业的经济收益,恢复林区内各种各样生态小环境走向良性循环。一个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全国的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量变引发质变,使得全国生态环境收获良好的恢复成果。

2林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当前人类生存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负面形势,此形势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国家一切发展目标的首要内容。所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恢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稳固水土、保持湿地面积、绿化国土资源、缩减荒漠化面积的主要手段则是森林的固碳累积。林分的沉淀,林内生物的有效保护是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保护代替开发的一种生态经济手段。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性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近几年来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和几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情况。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尽管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但对于全国范围来说,上升的速度着实较慢,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森林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正在以微小的差跟在减少,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总的来说,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了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2]。

3生态文明决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纵观世界发展对木材的应用可以将林业的发展归结为原始应用、工业发展综合应用和林业的可持续应用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林木的应用是不同社会文明状态下,社会发展必然选择的结果。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环境恢复为目标,兼顾经济、人文、社会、生态等和谐发展,齐发共进实现共嬴。在这一形势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然是多目标、多途径,以科学的管理技术来配合林分新旧更替的可持续性发展经营模式。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林区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以林分的可持续性沉积为手段,恢复林区内生态多样性,尽可能保护林区内食用链上所有生物的繁衍生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无害化林业经营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森林规划,以展示森林对环境的多种有益功能为前提,实现保护土壤、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为林区内的动植物提供安全、优质的生境。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环境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兼顾恢复优质的生态系统、实现林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扩大,林产品的累积和可持续化应用,林产品的可持续化生产、增加林区覆盖率等发展功能和发展模式,从而展现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4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更新营林管理技术

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林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注重科技的更新。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才能保证林区的经济与生态兼顾。首先要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林区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更新生态文明理念,以市场运作和市场需求为依托,不断更新营林的核心技术,在恢复生态的前提下,以科技实现企业效益,推动林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尽快完成科技成果化,以科技成果引导林区可持续化发展,使其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实现林区多目标多功能化发展。最后,鼓励创新研究,加强首营树种的搭配和创新,改变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4.2科学配套林业结构

这里所说的林业结包括林区内林分结构和林区企业结构。对于前者而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产高效地进行树种的多层化搭配,并根据地形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的树种布局,实现高低层次、丛灌搭配,实现集约化林产品生产经营。积极发挥优势树种的生态功能,以营林科技为支撑,解决好优势树种的消耗和再生。配合科学的密度规划、营林管理、轮作混交等措施,实现林分的结构优化和可持续性应用。对于后者而言,林业生产催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每一种产业都相应发展多家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在优化企业结构时,要以生产力为布局,陶汰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和落后企业,进行资源优化利用和人才输导,稳定社会局面,促进文明和谐局势。对于优势企业,要加强科技引导,以产业带动形式,推动企业完成结构布局。同时鼓励企业重组优化。

4.3探索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结合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林业发展道路和模式终将被历史所陶汰。因此,必须在林业经营活动中,寻找生态契合点。这就要求林区要以科学保育为手段,以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为内容,以提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为己任,以恢复林区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林业经营活动,才能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共赢。

5结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力量,不断改变管理方法、技术内涵、经营理念,才能实现林区内生态环境的恢复,实现生物多样性,发挥林区的功能特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陈建成,程宝栋,印中华.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中.资源与环境,2008,18(4):139-142.

[2]苏惠超.以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农业,2013(6):320-321.

[3]张晓军.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林业环境科学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形势喜人。但是,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环境,致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适度开发,林业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令人担忧,过度开发给林业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森林资源严重退化,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担忧的首要问题。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林业保护意识淡薄,未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林业能够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这些都体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则主要是指林业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生态支撑,林业的社会效益集中体现在它所创造出来的林产品上。国家为了保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林区人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管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林业始终未充分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林区保护过程中,时常出现基础设施薄弱、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滥砍乱伐等行为,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中低效防护林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森林质量,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森林的人均占有量也极低。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林区管理制度,也造成了林业资源的浪费。以上种种原因及现象,都引发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低下。

2.2林业修复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较低

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缓慢。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大约只有25%的职工具有具备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明显。除此之外,在对林业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极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极低。

2.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发展未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管理建立起相对完善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未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未建成完整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2)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网络覆盖面不广,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3)目前的林业管理方式不适应社会需求,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面临一定困境;(4)林区地理位置复杂,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服务系统难以覆盖。

3加快林业修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亦即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优势,同时实现资源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而这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作为依托,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除此之外,要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科技护林的各项政策。同时,要逐渐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林业资源的浪费,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完善林业开发的方式,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的强度和成效,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3.2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林业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进行林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传统的利用模式,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利用。在林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要综合考虑,寻求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就第一产业而言,要深入分析市场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次生林,缩短原材料生长周期;就第二产业而言,要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向高端利用的转变;就第三产业而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将林区旅游和花卉栽培作为发展方向,转变林业资源利用率低的的现状。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依托的新型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要对林业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充分挖掘出林业产业的优势,形成林业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林业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要改组人员结构,培养林业产业的专门人才,使林业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业修复工作的展开奠定物质基础。

3.3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3.1要加强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

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是对生态环境的良性改造,能实现改善水土流失、防止洪涝频发等目的。林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对林业生态的管理和修复,由此导致环境逐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必须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3.2合理分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效益作为支撑;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必须将二者统一于一个整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由此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由此可见,要合理、科学的开发林业资源,注重对林业生态的修复,只有这样,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才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撑,才有可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我们的经济发展才会持续、稳定。

3.3.3要尽可能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在发展林业产业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优势,促进经济利益的增长,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大林业修复的力度,保证林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提供可能。所以,要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大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完备的物质基础,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优页)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林业环境科学篇5

关键字城市林业;环境问题;目标;对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等重大问题,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一、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二、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

2.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3.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调解和改善气候;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减弱和消除噪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防止土壤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四、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1.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全国城市绿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属于不发达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2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5.3平方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平方米,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的绿化覆盖率。

我国城市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5)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这是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6)对城市林业的宣传、教育不够。

2.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到21世纪中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为此,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是: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林业环境科学篇6

关键词: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国际Landscapearchitecture(La)学科为国人逐渐熟悉后,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等专业术语异军突起,并产生了“园林”和“景观”名称上的争论。其结果不仅是业内人士之间的隔阂,而且在回答“园林和景观有什么区别?”时,大部分业内人士都会陷入“说不清,理还乱”之中。专业人士尚且如此,社会大众对此的认知自然更是混乱。

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之间发生名称之争后,笔者听到过三条解决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一统天下,本着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学科统一发展的大局,一方毅然放弃。

第二条途径是一主一辅,为主的一方对应于完整的La学科,为辅的一方对应La学科的一个局部。

第三条途径是各得半壁江山,将La学科内容一分为二,由两方共同承担一部分。学科名称则另谋新名,比如景观园林。

从现实来看,三条途径都不理想,而且最令人着急的是,居于同一学科内的两方认同感下降,争辩胜于交流,揭短胜于取长。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采用另一条途径——“一学两名,平行发展”。也就是说,两方都以完整La学科为目标去发展建设。这条途径的核心是相互尊重。

尊重历史。园林、风景园林、造园、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景观学……,这些名称本身就是本学科在中国曲折发展的见证。譬如在工科院校中形成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的三位一体学科结构历经数十年探索和努力,但1996年工科的风景园林专业又被并入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是中国本学科的渊源所在,世人皆知,要传承,要发扬。但历史也证明景观绝非节外生枝,而是时势造就。本学科能借助社会需求之大势在逆境中奋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景观功不可没。就两方在本学科艰苦发展历程中的贡献而言,值得相互尊重。

尊重现在。目前赞同“园林”和“景观”两方都认为自己与国际La学科对应,这是件好事,有这么多人为同一个学科、为同一个目标在努力。而且,学科发展以教学、科研和实践单位为载体,这些单位的名称本来就是不同的,不论取名园林,还是称作景观,只要互相尊重和认同是在为同一项事业而努力,就是伙伴,而不是对手。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即将于今年10月2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前来交流的就有以园林、景观、环艺、旅游等为名的国内外六十多所院校和系所。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使该学科快速全面发展。

尊重未来。既然是同一学科,分只是暂时的,分久必合。在暂时的一学两名的状态下,竞争也是必然的,但要鼓励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避免互相贬低的恶性竞争。分久必合,如何合?本学科的成熟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合”取决于两方未来对本学科的贡献。尊重未来就是要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两方均以积极、客观地态度,在良性竞争中,赢得自己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共同促进学科体系的完善。

既然名字不必讨论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讨论集中在真正急需探讨的问题上,那就是:对应于国际La学科,在当代中国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本学科的目标、学科背景、实践范围等。

以刘滨谊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团队在同济大学48年的园林景观教育积累基础上,提出本学科高等教育的思考,供各界指正:

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三者构成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学科体系。就相同性看,三者的目标都是创造优良的人类聚居环境,都是将人与环境的关注处理落实在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类聚居环境之中。所不同的是专业分工:建筑学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人为空间设计;城市规划侧重于聚居场所(社区)的建设,专业分工重在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规划;景观侧重于聚居领域的开发整治,即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其专业分工基础是场地规划与设计。

景观学实践范围涉及景观资源保护利用、人居环境营造、户外活动管理等领域,包括:国土、区域、乡村、城市等一系列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人类聚居环境、风景景观、园林绿地。

景观学专业人才的作用和目标是运用景观策划、规划、设计等专业知识技能,保护与利用自然与人文风景景观资源;创造与养护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居环境;组织安排良好的游憩休闲与旅游活动。

林业环境科学篇7

关键词:生态林业;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伴随着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问题逐渐为整个国际社会所重视,如何在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样,在林业生产中保持其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实现林业经济增长也是一大挑战,林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经济增长并兼顾环境保护,必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林业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扩大绿色产业的规模,同时加大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

一、生态环境与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类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生物物种及非生物因素组成了生态环境,各生态组成成分之间属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当人类过度砍伐树木,势必造成水土流失、植物死亡等。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平衡,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树木砍伐严重,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及时加大了人工投入,但由于种植的品种单一,经营水平有限,制约着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时,必须先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才能促进和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生态平衡下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在林业生产中加大科技的应用

全球社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而林业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加大科技投入,其中包括林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林业生产若缺乏人才,其发展步伐便会止步不前。通过安排专业人员系统学习和掌握最新技术,把最新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只有这样林业生产才能有新的发展。利用科技手段培育出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同时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良苗种。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遵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复杂多样性,再通过人工的参与和干预,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比如科学采用人工干预防治害虫,采取一些科技手段提高濒临灭绝物种的成活率。

(二)实行退耕还林制度,合理采伐

在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推行退耕还林制度并合理采伐,可避免林业生态环境的失衡。退耕还林最直接的作用在于扩大了林业面积,满足了林业生产的发展需求,森林面积的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制定合理的采伐制度,避免砍伐过度,通过人工择优,将有价值的树木予以保护,同时保留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三)优化生产结构

林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即要强化林业的生产结构以及各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加强实行退耕还林制度,扩大了林业种植面积,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合理采伐。一些森林资源的开发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进行工业生产,保证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比如木材加工、林业产品化工、家具生产等。同时开发林业新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如发展旅游产业、花卉种植、果树种植等。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评价机制,加强林业管理

我国当前林业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尚存在许多不足,一些不法分子针对法律漏洞从事违法行为,给林业生产带来不小的损失。另外一些群众森林保护的意识不强,相关单位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和森林保护的宣传工作,加强林业生产管理,并配备护林人员加强看护,于此同时对护林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林业生态环境评价机制,避免一些过激的林业生产行为,比如有些地方为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过度砍伐,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失衡。

总结:

林业环境科学篇8

关键字:城市林业环境问题目标对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表现为人口激增、资源破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食物供应不足等重大问题,虽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生物界的动态变化。城市作为人类最集中的聚居地应该建立人与生物界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和谐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园林绿地便是其载体,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1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城市林业起源于北美洲,它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危机积极思索的产物。城市林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2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2.3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吸收有害气体、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净化城市空气;

调解和改善小气候;

吸滞烟尘和粉尘、监测有害气体;

减菌、杀菌,减弱和消除噪声;

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防止土蚀;

维护生物多样性;

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森林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噪音、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4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4.1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全国城市绿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属于不发达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平均绿化覆盖率仅为21%,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5.3平方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联合国要求的力争世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平方米,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50%的绿化覆盖率。

我国城市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城市公共绿地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城市林业建设尚未完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城市林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城市绿地和森林被征占和毁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3)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由于认识和技术上滞后,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脆弱。尤其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经营管理权属的划分等,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5)全民对城市林业的参与和认识不足目前城市林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城市居民及全社会的认识,这是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6)对城市林业的宣传、教育不够,到目前为止,除了我国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在1984年撰写了《都是森林》外;我国大陆还没有一本城市林业方面的专著,各农、林等院校也还未开设城市林业的课程。

4.2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应当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初,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到21世纪中叶,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50平方米。为此,应该采取的行动和对策是: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让公众全面了解城市林业的重要作用和多种功能,提高权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生物共生互利原理,建立合理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城市绿地及城市森林景观结构,并积极开展城市林业科学研究,建立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校阅,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培养一支既具有古典园林和传统林业科学技术,又掌握现代园林和林业科学技术的城市林业设计、管理队伍。

(6)广筹资金,增加城市林业投入建立保护城市森林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以政府为导向,全社会为基础,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并建立相应得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7)完善和定制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健全监督检查机构和执法体系,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能力,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5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可这样来衡量,大家可以想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形成要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地质作用而生成”、“地球从诞生到环境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年限,是以‘百亿年’来作单位计算的”。局部的改善虽能对整体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因此,环境的改善是项长期的工作,突破点就是人口聚集的城市,而城市林业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参考文献:

[1]张鼎华《城市林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0

[2]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2.8

[3]舒雪痕陈自新《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1998.1

林业环境科学篇9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设专业,属地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以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该专业涵盖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区域与管理,城乡区域规划等多个专业领域。虽然专业开办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快,截止到目前已有162所院校开办此专业,涵盖院校主要涉及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和建筑工程类院校等[2]。虽然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院校多,但是关于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确比较少,尤其对农林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拙文对我国主要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以期对农林高等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有17所农林高等院校开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华北、东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都有分布[3]。由于院校分布地域广,故采用典型调查与网络查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背景、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共性、特点和差异,分析主干课程的设置内容和主要特色,探讨其存在问题和改进的途径等。

二、研究结果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我国高校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总学分为145~180学分左右,其中普通教育的学分和专业教育的学分基本接近,综合素质教育学时少些。重点大学课内学时比例较低,而一般院校课内学时比例较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区域的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对学时设置做相应的选择,因此,各学校在统一的专业规范下,教学计划呈现出多样性[3]。我国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技能课三个模块组成(见表1)。8所农林院校该专业总学分平均值为171.63学分,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总学分最高(188学分),河北农业大学总学分最低(156.5学分),二者相差31.5学分。从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构成看,8所农林院校该专业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57.14%,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4.82%,而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8.04%,基本符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要求。但有些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北农业大学,必修课学分34.5,占总学分22.04%,选修课学分100,占总学分63.90%,必修课程设置学分过低,而选修课程设置过多。这虽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也会造成该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和特色不突出。另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学分设置得高一些,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目前一些高校实践学分设置相对过低。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分析与比较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农学和林学专业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主要突出农林资源利用和环境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城乡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等。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依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见表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地学基础类和资源环境类课程,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质地貌”、“自然资源学”“、环境学原理”“、生态学”“、资源学导论”等,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设置,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根据各学校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开设[4-5]。比较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可以看出(表2),8所大学该专业基础课基本都以地理学和环境科学课程为主,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经济地理学”、“环境学导论”、“生态学”等。这表明农林高等院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该专业的主干学科相一致,符合专业要求。然而,在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设置上各校差异较大,各具特色。如:北京林业大学专业技能课程为“资源环境数据库技术”、“可视化编程语言”、“地理系统基础”、“计算机绘图”、“地理系统设计”和“遥感技术基础”;东北农业大学则以“土地利用规划学”、“环境管理与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小区规划”、“人居环境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为主;河北农业大学以“土地经济学”、“电子制图”、“国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管理科学”、“土地评价”、“土地管理学”、“区域规划”、“地图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题”为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以“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和“旅游规划”为主。比较主要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的组成可以看出,农业院校该专业正在向多元化格局发展,这些与学校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关系密切。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析与比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地理学专业,其实践技能培养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8所农林高等院校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比较可以看出(表3),实践课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公共实践训练课程,如“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等,各农林院校间差异不大。其二为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分为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包括“测量学实习”、“自然地理实习”、“地质学实习”、“遥感实习”、“土地评价实习”或“土地规划实习”等,但在各个院校间实践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个别院校实践课程重点明确,能够较好地达到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四)农林院校专业特色分析高等院校专业特色主要由其设置的课程特色来体现的。从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上可以看出,8所大学在办学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为主,另一个是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见表2),这些与其依托的原有学科发展方向有紧密联系。虽然8所农林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能够体现各自的专业特色,但仍存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多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课程的简单叠加,过分追求细而全,专业特色不突出;地区优势不明显,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院校实践技能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其专业培养意图,实践技能特色不突出,这样也不能体现该专业的办学特色,更不能体现该专业的创新之处(见表3)。

林业环境科学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经济关系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以下简称林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林木产品生产基地,六十年来累计为国家提供1.8亿的商品材,超负荷的采伐致使森林资源被大量消耗,由于森林经营投入的不够多,使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林区占我国有林地面积的34%,但有一定规模的森林已退化为草地,造成脆弱的生态现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长期的结果。使林区出现的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机、森林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林区经济的发展。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采伐量逐年递减,这不仅激发了职工群众建设新林区的热情,也坚定了务林人恢复与发展森林资源的信念。经济发展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虽然是一对矛盾,但是不可分割的,既要有一个立足于林区的建设目标,也要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

一、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森林资源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其一作为环境资源,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其二作为经济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对森林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即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因此,1987年世界环境也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地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是森林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方面的作用,森林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到完全恢复;因此,要加大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力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其三,加快林业发展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其四,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其五,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它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肩负着改善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是促进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因此,必须把森林资源保护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二是森林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文化延续、发展的功能。森林以其兼具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属性和拥有巨大生物生产能力而成为陆地上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可物化的产品,而且能够营造优美的环境、发挥强大的生态效益,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的支撑。森林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性,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人文景观,有利于新形势下森林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与森林的消长、林业的兴衰息息相关,森林与林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善待森林就是善待人类,关心林业就是关心未来。森林资源也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载体,人类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森林资源是具有多种功能的重要产业,内蒙古大兴岭森林面积大,林地类型多样,森林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天独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是建设现代林业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是加快林业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林业,着力建设森林生态屏障,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林区也可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狩猎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旅游业将会成为林区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其产业的经济效益将会十分可观。以加强法制建设为重点,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实现依法治林、依法兴林;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增强林业发展后劲;以加快科技进步为重点,提升森林保护和建设水平,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落实各项政策为重点,调动林业职工的积极性,推进森林保护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进程中,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这条原则,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摆在森工企业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代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生态环境因素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程度。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就必须改变过去把生态环境资源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不把生态环境资源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的观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关系。一方面经济的粗放式扩张将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有一定的污染物排放,这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的真正发展,而非单纯量的扩张,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而这一目标恰恰就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所在。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要求经济活动必须是在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求得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这种两难选择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起来统筹考虑,实施边发展边保护的“双赢”战略。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过分重视GDp的增长,而忽略了GDp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其他指标。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否则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还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重要资源;着力调整资源节约利用方式,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纯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环境的有效整治、公共物品的优质供应、物质的循环使用和优化配置等一系列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既对立有统一,决定了二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的瓶颈制约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如果没有经济支撑,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经济发展难以可持续。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抓经济发展两者并不矛盾,要两手抓才能双赢。笔者认为,绿色、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各地不以GDp排行论英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应突出的重点

为了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应加强认识,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保护优先、加强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产力,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已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专业法律和行政规章。林区也积极加入了全国性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例如建立了汗玛自然保护区、兴安里湿地保护区等12个。但现阶段,我们在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做很多工作,还需要对保护区进行科学的区划,确定适宜的核心区,实验区和生活工作区。应加强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并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提高保护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

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林区开始由采伐林木资源培育保护森林资源转型。由单一的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转型。而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正以上升的速度递增。例如阿尔山、莫尔道嘎森林公园游客的数量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发展势头的强大已被看作林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起步晚、经营意识不够强、经营体系不够完善,亟待摸索完善。林区不但要创造旅游项目,而且还要经销旅游购品,生态旅游购品市场的形成是生态旅游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购品不仅体现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同时,优质、富有特色的旅游购品有助于旅游者在离开景区后满意度的提升,增加其重游或扩展宣传范围的效果。因此,旅游购品一定要有纪念性、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独创性等内涵,土特产、山珍等产品在维持其实用性外,也要有形式和外延上提高价值,进而使旅游购品逐步获取其所在的景点区域、所赋文化底蕴的特色。

(三)积极发展家庭养殖业

不采伐木材或少采伐木材,不等于林区没有了经济功能,利用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发展皮毛类特色养殖,应是首选的产业化方向。例如金河森工的北极狐养殖、阿龙山森工的貂养殖,就是把“冷资源做出了热产业。但林区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毛皮加工基地,应该尽快建立相应的加工产业,促进林区的经济向更深、更远方向发展。

(四)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林业的产品有三类。经济产品、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分别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社会效益相对应。经济产品属有形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取得回报。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属无形产品,不可能进行市场流通,但它们确实为全社会所享有,而至今未能取得任何回报,这部分公益事业的功能,属于社会福利性性质,应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给予确认,并按谁享受用谁补偿的原则给予公平的回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大兴安岭林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的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仅仅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实质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确认,不但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而且是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郝锦莹.关于森林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2]孙志敏.浅谈我国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08期.

[3]许一耿.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福建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4]王成祖.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林业经济,200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