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43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1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阶段性重点护理对非niCU治疗早产儿中的效果评价。方法对2010年~2011年在我科出生的109例早产儿,依据出生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早产儿出生时因apgar评分、体重、胎龄方面遵医嘱必须转niCU治疗,而家属签字拒绝转科及一切医学治疗。出生后即随母入住产科病房。两组均予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除了常规护理外,探讨运用阶段性重点护理措施。结果实施阶段性重点护理后,非niCU治疗早产儿观察组与对照住比较,在早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均大大降低。护理措施得到家属的认可。结论对非niCU治疗早产儿的阶段性重点护理,降低了早产儿死亡率,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关键词】早产儿护理非治疗性

【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ectofusingstageintensivecareonnon-niCUtherapeuticprematureinfants.method109prematureinfantsbirthedatourdepartmentduring2010~2011were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accordingtotheirbirthday.Followingthedoctor’sadvice,theprematureinfantsinthesetowgroupsmustreceiveniCUtherapybecauceoftheirapgaracores,bodyweightandgestationalage.Buttheirfamilymembersrefuseddepartmenttransitionandallmedicaltreatment.theinfantswerearrangedintoobstetricwardwiththeirmothersafterbirth.Bothgroupsreceivednomalnursingcare.theobservationgroupwastakenstageintensivecareinadditiontonomalnursing.ResultComparisonbetween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shownthatthecomplicationandmortalityratereducedgreatlyaftertheimplementationofstageintensivecare.thenursingmeasurementwasapprovedbythefamilymembersoftheprematureinfants.ConclusionStageintensivecareonnon-niCUtherapeuticprematureinfantscouldreducetheirmortalityrate,whichwillimprovethequalityoftheirfamilylifeandlightentheireconomicburden.

【Keywords】prematureinfant;nursing;non-therapeutic

所谓非niCU治疗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周小,28周~35+6周,体重不足2000g,apgar评分低。由于提前分娩,各器官均不成熟,生活能力及抵抗力低,遵医嘱必须转niCU治疗,经反复交代,家属仍签字拒绝转科及一切医学治疗,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我科从人道主义出发,改进护理措施,运用阶段性重点护理,尽一切可能照顾早产儿,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

两组早产儿纳入标准:①胎龄28~35+6周。②出生时体重900克~2000克。③apgar评分2~10分。④均非niCU治疗。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2

【关键词】眼底照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82-0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ermaurity,Rop)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源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纤维增值,临床上可导致包括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和终身失明在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1]。Rop是一种对早产儿视力危害极大的眼病,是世界范围内儿科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Rop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多由早产、低体重、用氧而引起[2]。随着我国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Rop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只要及早及时地对早产儿进行筛查,并对Rop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就有可能有效地防止Rop的发生和发展[3]。我院于2012年初开始应用美国massie实验室研发的第三代眼科广域成像系统RetcamⅢ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对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工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和新生儿科及眼科门诊部符合Rop筛查的早产儿586例,其中男312例,女274例;出生胎龄小于32周的128例,大于32周的458例;出生体重小于1.5kg的133例,出生体重小于1kg的4例;有吸氧史的360例。应用RetcamⅢ共筛查出Rop患儿56例,占9.56%,其中含apRop1例。患儿体重小于1.5kg的50例,占89.29%;孕周小于32周的39例,占69.64%;有吸氧史的51例,占91.07%。

1.2检查方法:

1.2.1检查设备:美国massie实验室研发的第三代眼科广域成像系统RetcamⅢ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可观察并记录幼儿视网膜图像,近年来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4]。该系统操作简便,配备可视范围达130°的RopRetcamⅢ镜头,分辨率高,可准确判断各期病变和视网膜血管化情况,检查仅需几分钟。

1.2.2方法:检查前用0.1%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双眼,隔5分钟1次,每次每眼1滴,共点4次,最后一次点眼后等待30分钟左右,检查瞳孔,瞳孔开大到7mm及以上,开始检查。由1名护士将早产儿置于专用检查床上,铺一次性垫巾,取仰卧位,用清洁包布包裹好早产儿,避免手臂双脚晃动。协助固定患儿头部,检查时护士双手扶好早产儿的头部,两大拇指扶住下颌部,其余四指扶住脸部。力度适合,早产儿力气不大,切勿按压患儿囟门部和咽喉部。

2护理

2.1检查前的护理

2.1.1家长心理护理:由于大多数家长对Rop了解较少,担心检查是否安全,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思想负担重。因此,在检查前应向家长详细解释Rop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检查的方法和流程、用药的成分和安全性,消除家长的思想顾虑。并告知家长做完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喂乳时间,为了预防窒息检查前半小时不能喂奶喂水,检查后眼睛会轻微红肿,半小时左右会恢复。对家长提出的疑问逐一解答,做到业务娴熟,取得其信任,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眼底检查。

2.1.2预防感染:因为早产儿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容易引起感染,因此检查过程中的消毒问题变得非常重要。检查前护理人员应戴口罩、修剪指甲、洗手,避免抓伤患儿皮肤,造成交叉感染。夜间用紫外线对检查室进行空气消毒。检查用的开睑器必须用高温高压蒸汽消毒。眼底照相的镜头使用前后用75%酒精消毒,接触早产儿前后要做好手消毒并注意保暖。

2.1.3散瞳:散瞳药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前先核对早产儿及其家长姓名,然后检查早产儿是否有不适情况,及时处理。将早产儿置于仰卧位,先用左手拇指、食指轻轻撑开患儿上下眼睑,右手持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距眼部1~2cm,以免接触患儿睫毛污染滴瓶,然后将眼药水滴入结膜囊内。流出来的药液用清洁纸巾擦掉。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到位。每隔5分钟1次,每次每眼1滴,共点4次,最后一次点眼后等待30分钟左右。每次滴完药液后,需用食指轻轻压迫泪囊区5min,防止药液经泪道流入泪囊和鼻咽部被黏膜吸收,降低中毒反应。散瞳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早产儿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用药,采取托背呼吸、刺激足底及过敏反应的急救处理[5]。

2.2眼底照相的护理

2.2.1眼底照相前的护理:早产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容易受凉。所以要注意保暖,用消毒过的包被包裹好,如有打点滴的封好管,然后从保温箱抱出放到清洁小床上做好眼底照相的准备。

2.2.2眼底照相时的护理:将患儿放在专用检查床上,置于仰卧位。双眼结膜囊内滴诺喜表面麻醉眼液各一滴,置婴幼儿专用开睑器,结膜囊内涂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将RetcamⅢ的探头轻置于凝胶上,开始眼底照相检查。在医生进行检查过程中,护士应固定好幼儿的头部,并密切注意幼儿的呼吸、面色以及哭声变化等情况。如出现呕吐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终止检查,进行处理[6]。

2.2.3眼底照相后的宣教:为预防感染,早产儿检查后滴消炎药水一滴。对于门诊患儿的家属,并告知家长留意观察幼儿是否有眼部分泌物增多、充血及流泪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到医院就诊。对于需要复查的幼儿,告知家长下次检查时间。

3讨论

散瞳与检查的护理配合是眼底照相的重要环节,早产儿眼底照相的结果与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密切相关。早产儿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注意每个环节,做的不够细致,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医患后果。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每个步骤准确到位,密切配合医师完成幼儿眼底照相检查。

我院在2012年年初开展Rop筛查工作前先制定好一套好管理方法,其中上述的护理配合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结果:筛查顺利进行,56例诊断Rop(9.56%),无感染无局部并发症,以及呼吸暂停、心跳骤停等全身严重并发症。筛查是发现Rop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护理配合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方续兰,茅双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5):2427-2429.

[2]蒙丹华,潘新年,李燕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68-2769.

[3]杨晖,庄静宜,陈焓.375例早产儿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状况[J].眼科,2010,19(1):60.

[4]布娟,林淑芳,庞宏蕾等.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1):29-31.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3

关键词: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康复出院;延续护理

伴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护理科室对于护理方式不断扩大,其中对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康复出院后也可以采用延续护理[1]。延续护理主要是指,在患儿出院后,由临床医学中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支持性的护理模式。这种延续性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在出院后的健康发育[2]。我院针对44例患儿进行延续性护理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诊的44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重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本组的44例的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n=22)和对照组(n=22)。实验组由18例男患儿和4例女患儿组成。实验组患儿日龄25min~1d,平均日龄(500.3±60.5)min;体重为1.1~1.6kg,患儿的平均体重为(1.31±2.5)kg;对照组患儿由15例男患儿和7例女患儿组成,日龄24~1200min,平均日龄(503.5±40.5)min;体重为1.3~1.8kg,患儿的平均体重为(6.8±3.7)kg。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对患儿的生活以及身体进行有效的护理[3]。

1.2.2实验组方法实验组患儿采用延续性护理,其主要的护理内容有以下几点。

护理人员可以将患儿置放在像鸟巢形状似的被单中,将患儿的头部调高,角度控制在15°左右,还要确保患儿在暖箱中的温度,这样可以使患儿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患儿的生长。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抚摸的过程中,对患儿的心理发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患者身体的免疫力,促进患者的吸收能力以及排便能力,也可以使患儿的睡眠质量不断提升[4]。

在患儿康复出院后,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儿的母亲对患儿进行母乳喂养,并且正确地指导患儿母亲喂养的技巧。但是,很多的母亲都会出现母乳不足的现象,对于此类现象,可以结合患儿的特点给予患儿适量的奶粉。

护理人员要定期地上门对患儿的体重、身高以及相关的指标进行测量和记录[5]。

1.3观察指标经过两组患儿接受出院后的护理服务后,调查和统计患儿接受护理服务后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患儿的生活质量,将分数值设置为0~10,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4数据处理以上两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患儿护理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加以分析。最终统计结果p

2结果

2.1两组患儿出院1w后体格发育对比经过两组患儿在出院后进行护理发现,实验组患者在1w后的身长为(72.3±1.45)cm,体重为(10.5±3.56)kg,患儿的头围为(46.3±2.45)cm;对照组患儿在1w后的身长为(70.1±4.72)cm,体重为(9.2±3.47)kg,患儿的头围为(40.4±1.85)cm。通过数据发现,实验组患儿的体格发育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p

2.2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对两组患儿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实验组患儿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见表1。

2.3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发现,实验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0.91%,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1.82%,见表2。

3讨论

据临床的不断研究发现,通常早产的婴儿都会出现体重偏轻的症状。早产极低出生体重的患儿,其身体的各项器官以及系统都没有得到较好、较完整的发育,这会导致婴儿的并发症不断增加。因此,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的患儿在康复出院后采用延续性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6]。

本研究结果显,在经过延续性护理的实验组患儿中,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患儿出院1w后的体格发育的各项指标等各方面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p

参考文献:

[1]高润虹,杜小群,陈妙玲,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康复出院后的延续护理与观察[J].吉林医学,2014(18):4069-4070.

[2]郑华蓉.延续护理服务对出院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1,26(23):29-30.

[3]刘桂华,钱小芳,欧萍,等.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家长延续性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01):69-72.

[4]邵梦烨,纪曼芬,梁金红,等.早产儿院外延续护理需求调查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4):161-162.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2;R7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34-0145-05

theeffectofperioperativecompoundnursingofbodytemperatureoncentralbodytemperatureofprematureinfants

YanGBihong1GaoLijuan2wanGChuanguang3wanGShangli1XianGChongwu2LeiLipei3wUwei3

1.operationRoom,LishuiCentralHospitalinZhejiangprovince,Lishui323000,China;2.niCU,LishuiCentralHospitalinZhejiangprovince,Lishui323000,China;3.Departmentofanesthesiology,LishuiCentralHospitalinZhejiangprovince,Lishui32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performthenursingforperioperativeprematureinfantsbydifferentmethodsofbodytemperaturepreservation,andtodiscusstheoptimalnursingmethodsofbodytemperatureforperioperativeprematureinfants.methods40casesofprematureinfantswhoweregivenpediatricsurgeryinLishuiCentralHospitalfromJanuary2013toJune2016wereselected.theyweredividedintotwogroups.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thebodytemperaturepreservationbyincubatortransfer,intraoperativesoftcottonwrapping,andconstanttemperaturewaterblanket,andweregivencompoundnursingmeasuresofheateddisinfectantandinfusionofliquid;thecontrolgroupwasgivenstandardizednursingofbodytemperature,whichwasmainlycomposedofroomtemperatureregulationandliquidheating.20patientswereassignedineachgroup.thecentralbodytemperature(t),heartrate(HR),oxygensaturation(Spo2),petCo2,depthofanesthesia(BiS)andpostoperativeadversereactionsattheverytimepointofenteringtheoperationroom(t1),15min(t2),30min(t3),60min(t4)afteranesthesia,andattheendofoperation(t5)wererecordedbyanesthesiamonitoringsystem,andtheywerecomparedandanalyzed.Results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inthebodyheight,bodyweight,totaloperationtime,infusionvolume,themonitoringresultsofSpo2andpetCo2atdifferenttimepointsandthecentralbodytemperatureatthetimeofenteringoperationroom(p>0.05).inthecontrolgroup,thecentralbodytemperaturewasdecreasedfromt1tot4anddecreasedtothelowestatt5.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atthetimepointsoft4andt5(p

[Keywords]operativeperiod;prematureinfants;Lowbodytemperature;Bodytemperaturepreservation;nursing

随着早产儿出生率的增高,小儿外科手术的工作量和难度也日渐增加。由于早产儿发育不全,皮肤薄[1],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导致围术期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2]。术中外周环境温度不易控制,护理不当容易造成术中、术后低体温[3]。自2013年起丽水市中心医院为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特别针对早产儿低体温防护采用了一系列的围术期体温保护策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需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腹手术,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为护理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讨论通过,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均经父母知情同意,并签定知情同意书。将2013年1月~2014年9月?g采用标准化保温护理方式手术的早产儿20例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方式手术的早产儿2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胃穿孔8例,肠破裂4例,巨结肠6例,肥厚性幽门狭窄6例,先天性肠闭锁和肠狭窄3例,巨大脐膨出4例,先天性腹裂2例,嵌顿疝4例,坏死性肠炎3例。排除先天性心、肺等器官异常以及伴有感染性问题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以归档病例中麻醉监测记录单所记录数据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复合保温护理法,所有早产儿转入手术室前均不得离开温箱,由新生儿科监护室统一将放置早产儿的保温箱直接送到手术室。巡回护士预先在早产儿入手术室前30min铺设恒温水毯,设定水箱温度38℃,直到患儿离开再关闭水箱。消毒时要求手术医生在手术消毒区域外,先用消毒后的软棉布包裹患儿的裸露部位,统一使用恒温箱中加温的消毒液进行消毒,根据手术规范铺巾和手术,其他护理同对照组。

对照组:标准化保温护理方式,要求所有转运到手术室的患儿均采用棉被包裹抱入手术室,预先调节术前室温在24℃~28℃间,设定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并提前将术中可能用到的药物给予液体加温,利用恒温箱保持输注的液体温度控制在37℃~38℃间,除不允许加热药品外,腹腔冲洗液、消毒液等均由恒温箱统一调节温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麻醉方法:所有早产儿麻醉诱导均以8%高浓度七氟烷大流量面罩吸入进行麻醉,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保证肌肉松驰,再经口或经鼻行气管插管术。术中采用压力控制模式行机械通气,术中麻醉以3%~4%的七氟烷吸入维持,为确保术中镇痛效果,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成功后复合骶管阻滞麻醉。

1.3监测方法

两组均采用美国DSaF-3000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体温(t)、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未二氧化碳(petCo2)、麻醉深度(BiS)等。除入室即刻的第1次(t1)体温监测采用快速耳温测量,余体温均在气管插管后监测,中心体温采用肛温连续测量法监测,要求将探头置入肛门内5~8cm。工程师定期对快速耳温计与监护仪的温度监测结果进行调试确保数据有效,耳温计所测量结果通过手工输入记录到电子监护系统中,设为首次体温监测数值。术中由麦迪斯顿公司设计的手术麻醉监护系统,动态监测并记录患儿入手术室即刻(t1),麻醉后15min(t2)、30min(t3)、60min(t4)、手术结束时(t5)的各项监测指标及寒颤、术后苏醒延迟等各种不良反应与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麦迪斯顿公司的手术麻醉监护系统中导出,并用eXCeL格式存储,采用SpSS1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重复测量设计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术中不同时间点监测结果比较

两组早产儿均在术中采用不同时间点监测记录,结果所有患儿均显示窦性心律,无早产儿在围术期发生心血管意外等事件。在相同时间点内观察组早产儿在t1~t5时间点内Spo2、petCo2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早产儿的HR、BiS变化在t1、t2、t3时间点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t4、t5时间点起观察组早产儿的HR、BiS的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早产儿中心体温变化监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早产儿在t1、t2、t3时间点体温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t4时间点起对照组早产儿的体温较t1时下降,到t5时下降到最低;但观察组t1~t5时间点内患者的体温变化不明显;观察组在t4与t5时间点中心体温与对照组中心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比较

在Spo20.05)。观察组患儿在术后寒颤发生、苏醒延迟、局部压伤的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早产儿由于宫内发育尚未成熟,出生后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比足月儿差[4],常伴随着各种功能发育迟缓等而导致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不仅生存力弱、病死率高,还对今后儿童生长及成年后健康造成不利影响[5,6]。由于体表面积大,产热全靠棕色脂肪的氧化来保证,产热多、散热也多。较大的新生儿能借助寒颤反应产生热量,而早产儿的抗寒颤的能力只占1%,受周围环境影响,早产儿所导致低体温的发生不容易预防[7]。安静状态下患儿腹部皮肤温度为36℃,当环境温度在32℃~43℃时,新生儿的耗氧量最少,所以新生儿置于与皮肤温差2℃~4℃的环境如温箱中较为适宜。而围术期早产儿除需要离开温箱,脱衣皮肤消毒,体表长时间暴露,保温护理不到位,术中低体温可随时发生。

围手术期监护虽然没有硬性要求常规开展体温监测,受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室温度、湿度以及麻醉等因素影响,保温护理不到位引起术中低温是重要的因素[8,9]。研究认为外科手术发生低体温,降低了免疫应激水平[10,11],导致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感染(SSi)等[12,13],诱发患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抑制、心排血量下降、麻醉恢复延迟等一系列问题[14],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不利于术后康复[15]。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2014年9月间采用的标准化早产儿保温护理方法,并与2014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改良后复合保温护理方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采用标准化保温护理的对照组早产儿在t4、t5时间点与观察组比较,HR显著增快;而观察组随着手术的结束BiS值逐渐增高,提示患儿渐渐苏醒,而对照组中的BiS值并未因手术结束或停麻醉药等而升高,提示对照组早产儿有苏醒延迟发生可能[16]。对照组自t4时点起早产儿的体温较t1时下降,t5时下降到最低;而?^察组在t1~t5时间点内患儿的体温变化不明显,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与t5两个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中心体温变化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5

【关键词】早产;窒息;复苏;护理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进步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新生儿窒息规范复苏方法的推广应用,使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1],特别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的观察护理,影响窒息复苏的效果及早产儿的康复,生后5分钟及10分钟评分有助于判断复苏效果和预后。我院新生儿科niCU病房,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早产儿窒息患儿768例,积极治疗及护理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早产儿768例。病例选择标准:①胎龄<37w,②出生体重<2500g,③出生1分钟apgar评分<7分,④复苏后存在心、脑、肾、肺等脏器功能受损者。其中男412例,女356例,胎龄<28w,4例;28~32w,213例;32~36w,457例;36w以上94例。出生体重<1000g11例;1000~1499g,564例;1500~2500g,193例。

1.2方法

对所有早产儿窒息患儿生后立即给予新生儿复苏。①复苏程序:a畅通气道B建立呼吸C恢复循环D药物应用e环境与评估。②复苏后监护:监护内容为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和窒息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大小便异常、感染和喂养等问题。认真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③家庭支持:耐心细致解答病情,告诉家长患儿目前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帮助家长树立信心、促进父母角色的转变。

1.3结果

768例早产儿窒息患儿治愈684例,好转49例,未愈23例,死亡12例,治愈率89.06%(684/768)。其中新生儿脑卒中2例,后死亡,放弃治疗23例。

2观察与护理

2.1体温监测及护理

《2005小儿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应预防和积极处理过高体温,避免体温过高对于复苏新生儿尤为重要[2]。但是早产儿体温过低又易引起硬肿症。因此,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根据早产儿胎龄和体温情况,将箱温调至适中温度,相对湿度为55~65%。护士应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患儿体温未正常前应每小时监测一次,正常后可每4小时测一次。

2.2呼吸监测及护理

呼吸是监护的重点,呼吸评分和呼吸次数对复苏后的观察有一定帮助。初生12小时内每4小时评一次,以后24小时内每8小时评一次,最后在出生后48小时再评一次。二次评到8分以上可停止再评,预后良好。假使呼吸次数有增无减,并出现呼吸困难则要考虑有无气胸。如窒息儿呼吸已接近正常而二天后有加快者,常是继发肺炎的征兆。若反复呼吸暂停,遵医嘱可用氨茶碱,以兴奋心、脑、扩张血管和利尿。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供氧勿常规使用,在发生呼吸困难和青紫时才给予。吸入氧浓度与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和用氧方法而定。一般氧浓度以30%-40%为宜,维持血氧饱和度90~95%,pao260~80mmHg为安全。

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或早产儿视网膜病,导致严重后果。待呼吸平稳,皮色转红半小时后可停止给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当喉有痰鸣音,呼吸时声音粗糙,呼吸停顿或有呕吐,均应用一次性吸管吸引。同时经常更换体位,以防止发生肺炎。护士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血糖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指标,预防氧疗并发症。同时还应注意观察心音、面色及末梢循环情况。

2.3消化功能的监测和喂养

早产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吞咽反射弱,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常出现喂养困难、胃潴留、呕吐、腹胀等消化功能紊乱。喂养不耐受者,多次喂奶有呕吐、腹胀或咖啡样物。要注意观察患儿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对于早产儿的喂养,目前主张早期从逐量逐逐步增加到足量的喂养方法。第一次经口喂消毒过的水,如吸吮吞咽无问题,可给予糖水,以后给奶。如有吸吮、吞咽、呼吸动作不协调、胃排空延迟等可用管饲法。对早产儿亦强调生母母乳喂养。早产儿喂养按日龄及接受情况而变动。第一日总量(水和奶)可60~90ml/kg。体重大于2000g者,每4小时喂一次;1501~2000g者每3小时喂一次;1000~1500g者,每2小时喂一次,小于1000g者主要靠静脉营养。但亦宜试喂,可每2~4小时给0.5~1ml母乳,让其逐步适应。如为管饲者,饲前先进行抽吸。如吸出的量小于上次奶量的10%者,可回注,否则,应在再注入量中减去此量,方案要再议。在静脉营养期间,宜经常行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无孔橡皮奶头),及早过渡到经胃肠喂养,并降低静脉营养的并发症。黄疸期间患儿吸吮无力、纳差,护士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果患儿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每天要详细记录出入量,以便制定出更适合患儿的喂养方案。

2.4防止糖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有可能影响其脑部正常生长发育及功能。根据《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全血血糖<2.2mmol/L为新生儿低血糖;>7.0mmol/L为新生儿高血糖[3]。监测血糖每天4次使其保持在2.6~6.4mmol/L之间,如有异常,须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5脑水肿的监测

复苏后常见的脑损害为脑水肿,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抽搐及抽搐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监测患儿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及早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过程。临床上一旦颅内压增高症控制不佳,很容易发生新生儿脑卒中即新生儿大脑动脉梗死,以右侧大脑中动脉多见。本科室也有2例脑卒中发生,预后不佳。

2.6内环境监测

进行pH监测、预防酸碱失衡。监护室应严格记录小儿体重、腹围、前囟张力、尿量、肌张力、反应状况及一般情况,及早发现不良状况向医生报告,以便早期处理。

2.7循环功能的护理

复苏后患儿常有心功能减退,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心衰。应持续心电监护,护士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血电解质等变化。

2.8预防感染

预防感染为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国外,早产儿感染引起败血症的发生率比足月儿高3~10倍[4]。须做好早产儿室及暖箱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每日定时通风,空气消毒机消毒。要定时更换氧气湿化瓶、吸引器、水瓶、暖箱水槽中的水,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前后须用快速手消毒剂,护理人员按期做鼻咽拭子培养,感染及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加强早产儿皮肤、脐部、臀部及口腔的护理。早产儿中有感染者宜及时治疗,有传染病者及时隔离,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虞人杰.新生儿窒息复苏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7:131-133.

[2]王春亭,王可富.现代重症抢救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87.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6

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7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护理。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婴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重组护理流程,包括非营养性吮吸,喂养之后进行俯卧位和腹部抚摸等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婴儿的鼻管留置时间为(10.27±4.2)d,对照组婴儿的鼻管留置时间为(16.7±7.26)d,观察组婴儿恢复出生质量时间为(6.13±3.5)d,对照组婴儿恢复出生质量时间为(13.4±5.27)d。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护理流程重组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情况,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组护理流程早产低体质量儿影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1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10-01

早产低体质量儿是指婴儿的胎龄在34周以下,体质量小于2kg左右的早产儿。由于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肠胃功能发育并不成熟[1],在喂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耐受情况,并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生育发展,使其体质远落后于正常新生儿,如何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护理,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关心的问题。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生存质量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7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护理,并分成两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7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护理。72例患者中,男性为38例,女性为34例;所有患者的平均胎龄为(29.6±6.5)周;其中纵产47例,横产式25例。对7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各36人,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下面进行分析。

1.2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下文进行详细介绍: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本次研究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性的喂养方法,注意观察患儿的情况。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第一,给予观察组常规性的护理方法,并观察患儿的情况。

第二,在此基础上,对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吮吸、对喂养后的患者采取腹部抚摸等综合性措施,通过进行重组护理,将护理循环贯穿在整个新生儿的护理当中。对低体质量儿进行胃管喂养之前实施非营养性吮吸10min左右。

第三,在进行喂养之后,对患儿采取俯卧位,并在婴儿专用的卧垫中用温水进行灌注,并将卧垫放置在早产儿暖箱内,根据早产儿的情况进行安放。对早产儿的进行调整,让其舒适地俯卧在小枕垫上,要及时观察患儿的,确保早产儿的卧位安全。

第四,主要对患儿进行腹部抚触,在每一次的俯卧之后,要对患儿进行腹部抚触5min左右。方法为:使用掌心在患儿的腹部,以脐部为中心,由内向外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抚触,注意用力均匀,并使用手指对左侧的小腹部进行轻柔按摩10min。所有护理人员在进行抚触前,使用婴儿润肤油对手掌进行,再对患儿进行按摩。在按摩的过程中观察患儿的情况,稍微增加一点压力,观察婴儿的反映,若婴儿出现哭闹、肤色反应等情况,则马上停止。

1.3疗效观察。在护理的过程中,对患儿的鼻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过程的呕吐、呼吸暂停等情况进行记录。每天对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质量进行记录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喂养相关情况分析。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的鼻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质量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详细如表1所显示:

2.2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分析。两组患者不耐受情况主要包括:呕吐、腹胀、胃残留物、呼吸暂停等,详细如表2所显示:

3讨论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对观察组进行重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儿的情况。本次研究发现,对观察组新生儿进行重组护理,采取非营养性吮吸不仅缩短了喂养的时间,还保障了营养供给,从而有效促进低体质量儿的生长发育,有效增加患儿的质量[2]。经过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的鼻管留置时间为(10.27±4.2)d,恢复出生质量时间(6.13±3.5)d,两者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重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兰卫华,郑丹丹.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20-3621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7

【关键词】早产儿急救护理措施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身长<47cm的活产新生儿。胎龄越体重越轻、身长越短,死亡率越高。因此,降低其死亡率提高存活率,加强护理责任心,对早产儿实施细护理,使早产儿平稳、安全地渡过体温关、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才能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现将临床工作中总结的急救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注意保暖

保暖是抢救早产儿的关键,因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容易散热,新陈代谢低,肌肉活动少,所以体温低;另外汗腺发育不良,散热困难容易产生高热,体温过高或过低,对早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直接关系。早产儿室内温度要求保持24℃,晨间护理时可增加到27-28℃,相对湿度维持在35-65%之间,体重<2000g的患儿,放在暖箱内保暖,箱温根据患儿的体重多少、胎龄、出生天数调节,使用暖箱时2小时测量体温、箱温并做记录,以便早产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所以尽量在暖箱中操作,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

2吸氧要适宜

给氧浓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因高氧或低氧对患儿危害都很大,高氧可使红细胞破坏而致生理性黄疸加重,低氧可造成心动过速,颅内出血。有青紫时可于喂奶前后吸氧0.5-1小时。

3预防感染

早产儿皮肤薄嫩,任何小的皮肤破损都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再加上早产儿机体免疫力低,因此做好口腔、脐部、臀部及皮肤护理尤为重要,保证一人一物一消毒,暖箱1周更换1次进行彻底终末消毒,严格限制参加人员的数量,做好物品、器械、空气、地面和手的消毒,预防为主,接触早产儿前后均应卷袖过肘用洗手液洗手,任何操作都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患有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先天性传染病等应分别放置于隔离间,专人护理,用物分别放置,及时做好用物消毒管理工作。在护理时要经常观察静脉留置针部位有无红肿,一般静脉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天,早产儿更容易发生鹅口疮、皮肤感染,基础护理一定要到位,发现感染情况及时汇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感染及支持疗法。

4急救

侧卧位,头部不垫枕头并经常更换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有利于粘液及分泌物流出,如有粘液梗塞呼吸道时,要先用纱布擦口鼻粘液,用胃管吸出口鼻及咽部分泌物,再行人工呼吸,以防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同时遵医嘱及时应用复苏药物。

5合理喂养

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手段之一,要求提早喂养,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及时保证热量的供给时十分重要的,出生后4小时可试喂糖水,如胎龄较大、吸吮力好可直接用奶瓶喂养。胎龄32周、咽反射不良、吸吮力弱或无吸吮力患儿,用管饲法。鼻饲可以鲜母乳为首选,如条件不允许可用早产儿奶粉,要求少量多次喂养,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病情稳定时,可把患儿的手放在嘴边,以自我安慰,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

6加强病情观察

工作应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致地护理早产儿的同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静脉输液时要严格掌握滴速,以免引起肺水肿而加重病情,除外常规的生命体征观察,注意观察早产儿的大便情况。一旦发现呼吸表浅、不规律、面色苍白、窒息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并进行抢救。

7皮肤护理

早产儿的皮肤护理很重要,婴儿出生后如体温正常4小时后,可用温水清洗皮肤,衣服要选择柔软的棉布,因早产儿皮肤薄嫩,很容易擦伤而引起感染,每次换尿布时用温水冲洗后,涂擦油膏保护皮肤。

8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消毒隔离工作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禁止家属及其他非工作人员探视,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

9呼吸道管理

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暂停及青紫;咳嗽反射弱,粘液不容易咳出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梗阻,根据以上特点,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经常更换体位在喂奶间隙病情稳定的早产儿采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每天湿化气道,翻身叩背,使其分泌物稀释有利于排出。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8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piCC

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单一输注葡萄糖,并发症较多如血糖不稳等,早期的全静脉营养液输注可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不仅提供早产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且能防止传统的肠道外营养引起的并发症[1]。由于输注时间较长,需经piCC置管,对置管并发症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2]。经过大量的阅读文献,现综述如下:

1.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方式

1.1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营养支持方式。其决定于时间长短、精神状态与胃肠道功能。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3],给予最佳的喂养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营养供给[4]。但是现在许多医院niCU大都未开展母乳喂养,而且保存母乳所需要的护理技术要求较高,护士资源紧缺,所以单纯的肠内营养在临床较难普遍推广。

1.2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指完全由静脉输入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无吸允能力或吸允能力较弱,并且受各种疾病的影响导致喂养困难,而早产儿对热量的需求又很高,肠道又不能耐受所需营养量,所以加强早产儿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5]。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早产低体重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早产低体重儿的生活能力弱,体内贮备能量少,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吸吮能力差,经口喂养不能满足其基础热卡需求,必需考虑其氮平衡的问题,而且由于早产低体重儿胃肠运动及胃肠功能均不成熟,同时在宫内营养存储不足,对热卡需求高,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常需部分或全部肠道外营养。所以早期应用肠外营养能更加充分满足早产儿低体重儿生长发育所需,且无肠内营养所产生的并发症如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呕吐腹胀甚至胃肠衰竭导致肠麻痹及neC(坏死性小肠炎)等[6]。

2全静脉营养液在早产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2.1全静脉营养液的配置及适应症

全静脉营养液易于配置,营养全面,非常适合用于肠外营养,其配制成分和适应症如下:

2.1.1配置:主要为糖类、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等,具体配置成分为:5%葡萄糖4-6mg/Kg.min,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输注浓度和速度;同时加用氨基酸,选用8.5%乐凡命,以0.5g/Kg.d开始,每天递增0.5g/Kg.d至3.5g/Kg.d,但浓度不能大于2.5-3%:;同时加用脂肪乳,选用20%中长链脂肪乳,以0.5g/Kg.d开始,每天递增0.5g/Kg.d至3.5g/Kg.d,10%nacl2mmol/Kg.d;10%kl1.5mmol/Kg.d[6].

2.1.2适应症:a.胃肠道摄入不能达到总热量的70%,或预计不能肠道喂养3天以上。b.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等,胃肠道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不能耐受胃肠道喂养需从全胃肠道营养开始。

2.2全静脉营养液输入途径及速度

2.2.1外周静脉适用于连续两周以内的短期静脉营养应用,及静脉营养需要量不很大的患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是不能长期耐受高渗性液体输入[7]。

2.2.2中心静脉适用于周两以上的长期静脉营养且能耐受高渗性液体输入。有3种形式:1.经外周静脉进入上腔静脉(piCC)2.经颈内、颈外、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上腔静脉3.脐静脉插管。由于中心静脉较粗大、血流快,故除置管时间长外,还可耐受高渗液体,输糖浓度可达25%,甚至30-35%。piCC以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血栓发生率低、节省时间、可防止药物外渗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可作为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8]。早产低体重儿往往需要静脉输液时间较长,有时为防治低血糖需输注高渗糖等,所以piCC可作为营养液输入途径的首选。

2.2.3全静脉营养液的输入速度:微量泵控制速度不能小于4ml/h,并根据输注计划按时(18-24小时)、按量均匀输入体内。

2.3全静脉营养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传统的肠外营养方式是早产儿出生后的2-3天才给予葡萄糖,之后渐进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其主要依据是认为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不能耐受足量的静脉营养,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然而近年的多项研究显示,即使危重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在出生后也可立即耐受积极的氨基酸和脂肪乳的治疗[9]。故出生24小时内即给予全静脉营养液,可有效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减少传统肠外营养方式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如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等的发生,同时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10]。常立文[12]认为全静脉营养液可以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其优点在于非蛋白热量与氨基酸同时输入,利于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增加节氮效果。在早产儿肠外营养方面,全静脉营养液不仅能减少传统的肠外营养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而且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蛋白质合成,促进生发育,较传统肠外营养优势明显。

3全静脉营养液在输注中的并发症

3.1全静脉营养液在输注中的常见并发症

3.1.1与piCC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局部渗血水肿、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敷贴过敏等。

3.1.2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糖代谢紊乱、氨基酸代谢紊乱、脂肪乳代谢紊乱、电解质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脏器并发症,其它如代谢性骨病、佝偻病、微量元素缺乏等。与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可通过提高穿刺水平、避免粗暴送管、加强置管后护理等措施来减少甚至避免发生。而与代谢有关的并发症则需加强相关生化指标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输液量及成分[11]。

3.2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piCC置管后加强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反复性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容易发生静脉炎、导管阻塞、感染等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如下:

3.2.1.局部渗血水肿:是piCC置管后24-72小时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局部疼痛,穿刺点红肿、渗血、皮肤青紫。其预防要点为穿刺前了解凝血功能,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尽量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局部按压穿刺点10-15分钟。若出现渗血后给予局部冷敷并按压。

3.2.2.导管相关性感染:由静脉插管引起的感染。表现为局部的

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及患者生命体征改变。对护理人员进行piCC插管与维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导管感染相关内容的系统培训可使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降低。轻者给予局部照射,重者抗生素应用,拔出导管[12]。

3.3.3导管相关性静脉炎:分为机械性、血栓性和化学性静脉炎,为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当穿刺点上方顺着血管走行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伴有条索状硬结,可确诊为静脉炎。穿刺前选择与人体组织相容度好、型号适宜的导管。piCC置管后立即外涂喜疗妥并辅助tDp灯照射,可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13]。

3.2.4.导管阻塞:分为血栓性和非血栓性堵塞。预防及处理措施(1)采用正压脉冲式冲管、封管(2)输入分子量大、粘稠性高的药品或血制品时加强巡视,结束时采用生理盐水冲管、肝素封闭。(3)接肝素帽松紧适宜,对血粘度高或长期留置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可减少血凝后堵管。若发生堵塞时给予常规冲洗、溶栓等治疗。

3.2.5.导管脱出: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输液管长度不够、导管插入过浅、患者缺乏自我保护知识等均是导管脱出的常见原因。劳永聪[17]认为防止导管脱出的主要措施是妥善固定,掌握正确的固定方法,呈S或C形固定外露导管,可避免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意外拔出。做好相关知识宣教,指导患者较少穿刺肢体活动等均可有效减少导管脱出[14]。

4全静脉营养液经piCC在治疗早产低体重儿中的趋势

对早产低体重儿早期全静脉营养,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下一步诊治打下基础[15]。近些年来,piCC应用于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比例成逐年上升趋势,已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性高的血管通路,特别适用于长期实施静脉治疗的新生儿。

综上所述,早期经piCC置管给予早产低体重儿全静脉营养混合液的治疗,减轻患儿反复周围静脉穿刺的痛苦,而且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成功率高、耐高渗,留置时间长,减少了输液连接过程使污染的可能性减少,降低了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但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并发症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问题,怎样制定标准的,规范的导管维护以降低感染率。输注全静脉营养混液向患儿提供各种营养素,从而使患儿整个代谢过程更接近生理状况,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和发育。

参考文献:

[1]王勉,苏卫东,刘建珍,等.发育支持护理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878-890.

[2]李琴.全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四川医学,2011,32(5):677-679.

[3]陈玉才.经外周静脉输注全营养液治疗低体重早产儿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3):159-160.

[4]刘秀霞.标准化肠外营养对于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74-175.

[5]杨晓燕,陈超,唐军,等.我国早产儿营养研究现状的可视化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5(10):835-840.

[6]王祁勇,周景明,王慧敏,等.早产低出生体重儿50例静脉营养的临床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0,26(14):1664-1665.

[7]熊婕芸.早期外周静脉营养联合微量喂养治疗低出生体重早产儿8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6):51-52.

[8]马兰.新生儿静脉营养[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2):3-5.

[9]李美萍,陈建明,李莲.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29(1):57-59.

[10]张红,刘聿秀,刘亚飞,等.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7-49.

[11]江敏,李晓芬,谭苗,等.piCC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398-399.

[12]桂红,孙瑞雪.标准化肠外营养支持低早产儿营养的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534-535.

[13]汤雯倩.妇科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医学,2013,8(12):262-263.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9

关键词: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效果

胎龄在37w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1],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均较足月胎儿差,在出生后应予以特殊护理,帮助其发育成长。本文主要探讨早产儿的临床护理措施,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64例早产儿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64例早产儿均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出生。其中观察组32例早产儿中男女比例为17:15;孕周28.8w~36.5w,平均孕周期(32.5±1.4)w;日龄1.2d~3d,平均日龄(1.8±0.5)d;出生时体质量为1.56~2.3kg,平均体质量(1.91±0.12)kg。对照组32例早产儿中男女比例为18:14;孕周28.6w~36.2w,平均孕周期(32.1±1.2)w;日龄1.0d~2.9d,平均日龄(1.8±0.3)d;出生时体质量为1.56~2.2kg,平均体质量(1.90±0.11)kg。

本次研究为64例产妇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护理原理和护理方法,获得其同意与配合,对比两组早产儿及产妇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护理措施研究开始前为每位早产儿进行全面检查,观察其各项生命指标,为其建立独立系统的档案资料,做好详细记录。

1.2.1对照组32例早产儿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定期对婴儿体温进行测量,确保体温相差不超过1℃;保持室内温湿度平衡和空气清新;同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对产妇进行喂养指导和健康教育[2];

1.2.2观察组32例早产儿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予以袋鼠式护理模式[3]。①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指导教育,为其普及该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使其掌握正确的护理步骤和技巧;产妇应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知识。②婴儿出生后尽早与产妇进行肌肤接触,尽早开奶,在哺乳过程中可以使产妇暴露胸腹部肌肤,而婴儿则趴在产妇胸腹部进行吮吸。同时应注意保暖,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温度不够,应将产妇的衣物轻轻盖在婴儿身上。③第一次袋鼠式护理时间以30min为宜,结束后将婴儿放置于暖箱中,保持室内安静,灯光亮度根据昼夜变化进行调节,培养婴儿对昼夜的感知能力[4]。④在婴儿出生24h后对婴儿进行抚触,在喂奶后或沐浴后进行,产妇清洁手部后涂抹适量油,根据"俯卧位背部-臀部-侧卧位四肢-仰卧位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进行,动作轻柔且充满爱意。

1.3观察指标在实施护理前后分别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对婴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对比护理前后两组婴儿各项值的变化情况。

1.4数据处理研究结束后,将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护理前后婴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比较。以p

2结果

两组早产儿护理前后呼吸、心率变化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护理后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医学上对引发早产的机理尚未十分明了,主要为产妇自身因素造成,已知的原因具体为以下几点:①产妇妊娠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肝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②产妇患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及宫颈口松弛;③早期破水、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多胎妊娠或羊水过多[5];④产妇情绪波动较大或过度劳累;⑤产妇严重贫血或患有严重溶血病。

早产儿具有体重轻、皮肤薄嫩、发育不良、抵抗力弱、呼吸障碍、肝脏功能不成熟、易感染等多种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威胁其生存质量。因此,对早产儿进行合理的护理极为重要。

袋鼠式护理模式是指新生儿的父母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新生儿贴在父亲或母亲的胸口,给予其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6]。是一种针对早期新生儿的护理模式。在进行袋鼠护理的时候,婴儿可以持续听到产妇的心跳声,与在母体内一样,可增加母婴之间的交流,使婴儿的睡眠时间增加,体质量增加,哭闹时间减少。在使用袋鼠式护理模式前应注意对婴儿的情况进行评估,婴儿必须能够独立呼吸;执行者必须清洁皮肤且无红疹、破损及全身感染性疾病;产妇不能擦拭香水或其它特殊乳液;在执行护理过程中不宜进食或如厕,以免打断或干扰护理。

本文主要探讨袋鼠式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研究表明,实施袋鼠式护理模式后,早产儿的呼吸、心率情况均比较平稳,且血氧饱和度明显得到改善。说明袋鼠式护理模式对早产儿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韦琴,张昆珍,李神美,等.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10-1212

[2]包蓓蕾,陈云.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生理指标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3):39-40.

[3]丁晓华,潘玮华,王松,等.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42-1144.

[4]孔祥珍.早期训练和抚触护理对早产儿智能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9.

早产儿护理重点篇10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907-03中图分类号:R722.04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技术设备的推陈出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设施更加完善,新生儿急救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明显提高。一项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52家医院的早产儿出生率为9.90%[1]。另有报道早产儿存活者中留有不同伤残者占10%~20%[2],指出神经系统和肺损伤是早产儿远期后遗症的两个主要方面[3],可导致早产学龄儿学习困难。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专业的健康照护者面临的挑战,已从保证早产儿存活发展到使他们的发育和预后最优化。早产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Care,FCC),使早产儿得到父母的全程照护,各方面均达到完善状态,对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早产儿实施FCC,国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现就早产儿实施FCC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早产儿生理发育特点及临床表现早产儿由于未足37周出生,其组织器官的成熟度和功能较足月儿差,特别是重要器官的功能发育不成熟,使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营养缺乏和生长发育迟缓等[4]。如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出现忽高忽低现象,不能维持稳定的正常体温,常因寒冷而导致寒冷损伤综合征;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容易使早产儿出现青紫发作、肺膨胀不良、缺氧、呼吸道梗阻、肺透明膜病等;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引起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导致脑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有时伴有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早产儿的第1年是生长速度最快、大脑发育的可塑性最强的阶段[5],脑发育早期是“易损性”与“可塑性”并存的时期,“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其结构和功能可随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未成熟脑存在高度可塑性的同时其“易损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发育异常和行为问题。因此,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常需要在niCU监护,住院时间延长。niCU环境与胎儿子宫内环境、健康新生儿的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致使早产儿宫外面临的环境有害因素多,如强光和噪音、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规律的有益刺激、多疼痛刺激、高频率的非预期侵入性操作、不舒适、亲子分离等,这些刺激可单独或同时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包括未成熟的脑发育)产生直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6]。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家庭护理即为促进家庭系统及其家庭成员,以达到最佳的健康水平为目的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活动,其服务的对象是整个家庭。FCC模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的延伸,是适应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其理念最早由Fond及Luciano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显然不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多数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患者与家庭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提出开展FCC模式。FCC模式不再把患儿当作单一的临床病例看待,而是意识到患儿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7],让家庭融入新生儿的出生、计划和健康服务的评估,发挥家庭在养育、护理、选择等方面的作用,更强调人是综合体,进一步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8]。FCC护理理念已比较成熟,所总结出的8条基本原则[9]及在实践过程中拓展出的9项基本内容[10]都强调家庭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影响FCC的概念最早由范丽于2001年引入我国[11],引起了儿科、产科等护理界研究热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楼建华团队[12,13]调查的儿科护理工作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实施FCC模式,结果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患儿能得到很好地照顾。赵敏慧等[14]对比分析了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对父母和早产儿互动行为认知及情绪的影响,发现上述做法能有效促进父母早产儿互动行为的认知和积极情绪的形成。该学者进一步研究了FCC对早产儿母亲情绪及早产儿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结果也表明FCC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父母的抑郁情绪,且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但这对护理人员是一大挑战[15],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保持长期的、良性的沟通。杨青丽等[16]评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母亲和早产儿的唾液皮质醇水平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反应性唾液皮质醇的水平无影响。当前国内大多数早产儿被收治在新生儿病房,父母不能参与照护,因此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最终导致他们对早产儿的治疗及照护缺乏足够信心,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消极行为。而FCC填补了早产儿父母对早产儿照护知识的空白,可以很好满足其需求,减轻压力。

早产儿实施FCC措施及其效果父母与医疗人员共同参与早产儿的住院护理时,父母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护理知识,在促进孩子行动的能力及对早产儿的支持性均得到了加强[17]。措施包括:关注父母的文化背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医护人员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建立早产儿个人档案;通过课堂培训、一对一操作示范、小册子及视频、网络电话咨询答疑等,对家长如何妥善照顾孩子进行科学指导;帮助父母认识早产儿的外表、行为和情况,指导父母读懂早产儿的行为暗示和促进生长发育;为母乳喂养、袋鼠式护理(kangroocare,KC)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并与父母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出院计划;出院前提供单独的房间,练习照护技能,为早产儿出院后父母对其护理奠定基础,如怀抱与喂养,洗澡与日常护理,抚触与被动操,急救等,进而保证早产儿从病房向家庭护理转移的顺利完成。

实施FCC后,患儿出院回家,护士的角色有新的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早产儿出院后由社区护士做好持续的家庭访视,有利于促进父母的照护技能、社会支持质量及母乳喂养率,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亲子互动增加。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进行家庭护理较少,资雪梅等[18]将FCC作为理论基础,观察营养供给、信息刺激、亲子交流等干预措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护理干预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明显优于干预前,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延荣等[19]探讨新生儿家庭护理的干预效果,对新生儿出院后3d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显示产妇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国外有报道建议在进行家访时,所有照顾者及决定家庭经济者均应在场,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建议能得到接受并很好地实施。护理人员在随访过程中,应正确评价早产儿发育指标,监测其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其发育异常,有助于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人口素质[20]。张坤尧等探讨早期家庭干预对高危儿认知发育的影响,干预组采用家庭式干预模式对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显示,6月龄始各年龄段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1岁时Gesell智能检查,五大功能区发育均先于未干预组,表明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家庭干预,系统管理,可促进其认知发育,减少伤残发生[21]。

综上所述,FCC护理模式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核心体现,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措施,通过指导家长参与照护,可以使早产儿及其家庭得到全面健康维护的服务,提高父母的育儿知识。早产儿出院后持续的家庭访视及积极、持续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但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实施FCC会增加更多的人力和精力。目前我国FCC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端正医护人员对FCC的态度,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和素质;通过各种途径使家属认识到FCC的优势,改善护理现状,促进其推广实施,以利于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李玉凤,刘世新.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3):18111812.

[3]罗蓉,母得志.建立早产儿脑损伤的随访与早期干预体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4(2):265269.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5.

[5]李建萍.早产儿出院后的养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340341.

[6]臧少敏,绳宇.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及效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08,25(9B):3537.

[7]GatesLVS,meGrathJm,JorgensenKm.Familyissues/professionalparentpartnerships[m]//KeanerC,mcGrnthJ.Developmentalcareofnewberns&infants:aguideforhealthprofessionals,USa:elsevier,2004:288290.

[8]CherylLHoying,Lindaworkman,Susanallen,等.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81484.

[9]谢立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现状[C].2011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114117.

[10]夏蓓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10):873875.

[11]范丽.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7173.

[12]沈宁,何萍萍,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566.

[13]何萍萍,徐丽华,沈宁,等.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认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885887.

[14]赵敏慧,姚莉莉,袁浩斌,等.读懂早产儿行为与个体化照护指导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8,23(19):79.

[15]赵敏慧,王瑛,于慧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3537.

[16]杨青丽.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早产儿及其母亲的唾液皮质醇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111,113.

[17]申叶林,黄碟卿.加拿大多伦多SunnybrookHealthSciencesCentreniCU护理对我国的借鉴[J].护理学报,2008,15(2):261269.

[18]资雪梅,康锡秀.“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5):441443.

[19]王延荣,耿文真,陈双丽.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