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0:16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1

一、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方法相关背景分析

1.情境教学方法内涵分析

情境教学方法就是把情和境有机融合起来,“境”指的是教学环境,既可以是由实物或者多媒体所组成的具体环境,也可以指教学双方关系.而“情”指的是教学双方中人物间的思维互动以及情感交流.教学情境主要是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标,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制造与创设相关的具体场所,例如教室环境等,课文文境以及学生心境等,来营造一种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场景或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是指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实际心理特点,来创设各类包含数学知识以及思想的相关教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将数学知识赋予到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氛围.

2.情境教学方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首先,教学情境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初中学生在思维和认识上具有直观性及形象化等特点.学习过程中,总是喜欢和相关社会文化背景也就是“情境”联系起来,在“情境”作用下,通过生动直观的数学形象,可以有效激发出中学生的联想思维,唤起中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数学知识以及数学表象等,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

其次,通过将情境教学方法引入中学数学课堂,有助于数学教师转变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探索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情境教学方法既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媒体的选用,还需要考虑创建有效情境问题.在这种基础上,有助于数学教师探索学习新型教学技术,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

二、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方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冗杂.在实际情境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经常存在将简单教学活动作为情境来运用的情况.例如,将简单、挑战性不强的数学问题和应用题作为问题情境;将实际生活案例进行编制形成的应用题当作生活情境等.

另一种情况是,将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过于繁琐和丰富,表现为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情节内容冗长,导致教学内容中出现过多不相干信息,从而冲淡了教学情境原有主题以及教学目标.从情境制作及运作的过程来看,有的数学教师花费过多时间与精力在情境设计上,反而导致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降.

其次,生活情境设计时,存在过于虚构等现象.一些数学教师把数学相关知识点置于完全不符合具体生活实际情境中,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仅仅出现于虚构生活实际中,是一种编出来、没有用的学科.还有的数学教师,完全照搬生活实例,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数学和生活成功联系起来.

三、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方法设计思路分析

1.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的设计分析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学生进行情境学习的丰富来源,将数学知识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最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最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因此,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开展猜想、思考、推理以及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数学思维进行生活观察以及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方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数学教师应当站在引导者的立场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现象的观察,并寻找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联系进行情境设计.

2.探索型问题情境的设计分析

问题情境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探讨,并培养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实际情境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出发,设计合理的数学探索问题,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对相关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分析归纳及整理等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一个概念又是如何形成、一个结论应当怎样进行探索与猜测,而这个结论又应当如何进行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3.实验型情境教学设计分析

实验操作型的数学情境教学设计,将数学思维当作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通常会历经动作、形象以及抽象逻辑思维这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动作思维是最为基本和最为初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另外两种思维的发展.同时,实验型情境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数学情境的制作与设计,并通过对情境进行探讨分析和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51-01

情境教学是通过语言描述、角色扮演、多媒体运用等多种生动、形象的情境,把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想象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故事情境,开拓学生视野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公式、定理、计算方法等都是死的,不像语文那样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因此,当教学有关公式、定理等内容时,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即有关此类公式、定理的由来及相关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数学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勾股定理》这一内容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该定理的故事:勾股定理在中国最早是由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周髀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当讲述到有关故事时,学生往往会被这些小故事所吸引,对这些伟大数学家充满敬佩之意,并对相关数学知识印象深刻。如此的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

二、创设问题情境,扩展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是教学情境中最常见的类型,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问题情境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问题情境的体验者,通过教与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体验,发挥了教学的“双为主”作用。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问题一:在学习“矩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定理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现在需在一块长160米、宽80米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足球场,要求足球场的面积刚好是空地的三分之一,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在一条南北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北4米和8米处分别有一棵椰子树和芒果树,汽车站南4米和6.8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这样直观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用生活中的例子直观地把数轴表述出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数轴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读题画图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教师利用身边的例子对数学进行解读,让学生切身实际地感受到数学的大用途,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当教师把数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时,学生得以亲身体验数学,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问题一: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联系实际生活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如现在给你60元去买10斤水果,已知一斤梨的价格是3.5元,一斤李子的价格是1.5元,那么你一共要买多少斤梨,多少斤李子?”

问题二:在教学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可以在多媒体上投影一些生活情境:“有一家人坐船游玩,已知一条船能承受的重量是20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妈妈的二分之一,妈妈的体重是爸爸的三分之一,如果一家人都想坐在船上,妈妈的体重最多是多少?”

这种巧妙地将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生活情境创设,可以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以后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时就会回忆起相关的内容,相当于重新把学过的知识又复习了一遍,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3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创设每一堂课的问题情境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目标来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数学课堂应用情境教学要注意其有效性

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

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利用已有生活经验,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数学情境创设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学习实际,从中找寻学习素材。如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考虑结合乡土教材,使学生感受情境的亲切、实际和生动;结合学生感兴趣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生自身有关事例和学习结合,使学生感受情境的亲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来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课堂的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策略,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策略,都可以在课堂上展现。教师要在课堂上接收各种不同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更加集中,对问题的深刻性更加突出,使情境对问题更具有发展性。

3.应采取措施确保情境的数学性,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情境既然为数学教学服务,就必须使情境有数学价值,能与教学目标水融:能形成有效的演算和推理,进而产生深刻的数学体验;能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数学本质;能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比如,一根直径为5/6厘米的电缆线是否可以穿进直径为7/8厘米的管道?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解决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入新课,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三、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等活动,来发现数学,认识数学,研究数学,从而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例如,在讲授《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我出了一道挑战性的练习:一张方格纸,要剪下一个“十”字形,最少要剪几刀?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动手操作。剪的刀数随着思维的深入,由8刀到4刀减少到2刀,直至一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很好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出示实物或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实物、教具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给人以真实感,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从生活的直观到数学的抽象.几何图形处处可见,处处都有运用,而学生只见其用,不知其理.于是我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简易的教具提出有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正多边形和圆时,一上课,我拿出借来的蜜蜂巢胚问:“这是什么东西?”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养蜂,无法回答,只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是养蜂用的巢胚。借此,我肯定地回答:“这个东西叫蜜蜂巢胚,它是一定数量和一定大小的正六边形的蜜蜂巢房组僵而成,不管是人工制造还是由蜜蜂本能而筑起的都是这个样子,因为六边形巢房容量最大.那么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怎样制作出这样的图形?”另外又提出:“你想不想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心理上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五、利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其课堂提问就必须更具针对性,特别是采取情境教学的条件下,当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为主要提问方向。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支撑,而难点则是教学的主要突破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提问技巧,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提问应以下面几个方面为依托:

1.要抓住重要的概念提问。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初中生处于主要是以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来说,这些抽象的概念往往是难以理解的,产生一些困惑和不解,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去引导,放任自流,学生的数学大厦就存在基础的隐患,很难将数学学好学精。所以,教师要对重要的抽象概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来理解概念。

2.针对重要的数学方法提问。数学方法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之一,采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就是在用正确的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在思考,所以教师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教学,这也就意味着要针对重要的数学方法向学生提问。例如,几何中辅助线的添加,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但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这种方法,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分配出足够的时间来,就这种方法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定势思维,引导他们合理添加辅助线。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必要性;策略

学习的动力的激发,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新型的课堂教学,中心环节是创设有效的情境,情境的创设,使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情境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简单分析,再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几点实践体会,以期共享。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必要性

1.情境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效设计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由已有知识向未知知识的过渡。如对于“勾股定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学生们记住的是勾股定理的运用――,然后给出几个例题和习题,这样的教学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情境法的运用,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促使知识的迁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2.情境法促使学生真实的学习

皮亚杰认为,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如人们在只有在购物的情境中,才能有购物的策略和购物的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实现数学真实的学习之效。

3.情境法有助于主体性的建构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如学习《实数》的教学中的“无理数”的教学,对于“无理数”的概念,如果教师比给以简单的故事性的介绍,这个无理数的学习将永远是个“谜”。而如果在教学中,渗透故事情境:很久以前,人们对于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有理数的看法,流传了多年,然而,500多年前的希勃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不可度量性,这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有理数”截然相反,大相径庭,于是,希勃索斯被囚禁,受尽折磨,最后被“沉舟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为真理而献身的数学家,将这个特殊的数定义为“无理数”。由此而进入新课的教学,实现情境促进主体构建的设想。

二、数学情境教学的主要策略

1.依据心理学的基础而设计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出两个倾向――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感兴趣、具明显的情感色彩。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使学生“跳一跳而摘到桃子”,才能激发学习的欲望,探究的乐趣。

如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借助于“鸡兔同笼”的名题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上有头35,下有足94,问鸡兔各多少?如果这个题直接以让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式而进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的呈现,学生意识到这个是世界名题,通过解世界难题而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利用名人名言创设情境

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名人名言、俗语、成语故事等,也是创设情境的主要手段。

如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呈现下面图像:

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发现什么规律?产生什么联想?从而教师通过名人名言的引用,而引发学生学习、探究一次函数的欲望:时间是一个常数,但是对于勤奋者来说是一个“变数”,你在学习上的收获,与你平时的付出成正比。这个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那么,什么是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相同相似之处?图像的呈现,名言的引用,问题的提出,无不与即将要学习的“一次函数”密切相关,更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

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促其探究的主要手段;问题,也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主要方法,好的问题会如一针兴奋剂或者强心剂,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使学生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比比看,看谁算得最快”的活动,教师首先给出一个整式:,然后给出比赛规则,老师任意说出一个x的值,学生们一起算结果;学生任意给出x的值,老师快速说出答案,x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比赛结果,令学生瞠目结舌,怀疑老师“神算”。于是,教师在学生怀疑、迟疑的关节点上提出问题:你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不用思考就立刻知道整式的值吗?学生们的回答“震耳欲聋”,于是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老师用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于是,学生们再次“睁大了眼睛”――合并同类项?怎么合并?于是,进入到新课的探究中。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生活服务的,但教学的时候可以反过来利用生活的现象或者故事,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学好数学有用的意识。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情境:现代人都比较重视营养均衡,小明的一家人特别注意营养饮食,每天小明的妈妈都得去水果摊买水果,妈妈每一天吃1个苹果2个梨,爸爸要吃2个苹果1个梨,小明要吃3个苹果。如果要你代替小明的妈妈去买苹果,你会怎么买?你会怎么给摊主说?这个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更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类项的合并丝丝相连,为有效课堂的创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设计动手操作的情景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运用

数学的本质就是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抽象性的数学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待教育尤为看重,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早已成为人们不断实践和探究的重大课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关键在于转化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性思维。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针对问题情境教学,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方法如下: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

针对开放性问题的含义,可理解为根据已知条件和结果不确定,解题策略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开放性问题情境中数学问题的设置,全部同学均可参与,性格迥异的学生参与和互动,会突显出全新的学习激情和思想的火花。

【案例1】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从结果开始,从结果思考过程,利用逆向的思维能力重新推敲已知条件,该过程中的问题时常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例子:已知四边形aBCD中,aB=DC,aD=BC,要使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可以添加一个条件(写出一种即可)。

老师根据上述例子,让学生自我考虑“添加一个条件”这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思考一种题设的可能性,也可思考多种条件补充完整。该种问题情境能考验学生对矩形知识的了解、复习情况,也能促使各名同学参与到课程的问答中,同学们相互沟通交流,在解答出问题的同时,还能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老师还可设计结论开放、综合开放和问题延伸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通过极具逻辑性的组合应用,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正向和逆向的“数学思维”。

二、设计趣味性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乏味的“填鸭式”教育,有效地进行趣味性问题的增设,能帮助学生能更好和更有兴趣地熟悉知识。

【案例2】按照因式分解的配方法,老师可根据“分马的传说”来分析配方法的意义。

例子:一位贩马商人,临终前立下遗嘱:“马厩中的19匹马,老大得1/2,老二得1/4,小儿子得1/5,不许把马杀掉”。

老师针对问题进行设计,“商人的儿子们会怎么分配呢?”该传说中分马的情况蕴含着数学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极易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努力思考的同学会发现1/2+1/4+1/5=19/20,根据数学中“借参”和“借式”的方式,借来一匹马促使马的总数为20匹,根据公式解答,老大分得10匹、老二分得5匹、小儿子分得4匹,剩下1匹马归还,最后问题就解决了。

三、设计悬念性问题

针对情境设计问题应注意两个方面:(1)情境性。(2)问题性。对于设计悬念性问题情境,需要根据数学问题和生活中某些惯性产生矛盾,或者背道而驰,将学生原有的惯性思维打破,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以往的思维模式跳转到现有的思维模式,再不断地提升,增加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当然问题的创建,并不只是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找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促使学生自我学习。

【案例3】以初中数学课本中“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为例子,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

例子:三条公路两两相交,交叉路口分别是a、B、C,要在它们所围成的三角形中间建设一个加油站。

问题1:确保加油站到各交叉路口距离相等,请问如何确定加油站的位置?

问题2:确保加油站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加油站位置又应当如何确定呢?

老师通过对问题1的提问,让学生解答和分析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并根据具体的案例熟记知识点。倘若学生对于回答犹豫不清晰,老师可进行引导,并告知学生具体的方法: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作垂直平分线,两线的交叉点即为加油站的位置。

针对问题2老师可向学生进行发问,“根据问题1的思路,问题2如何解答呢?”“还可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求取该点吗?”并使用多媒体画板,于三角形内反复移动p点,增设提问“点p在哪里时能够满足它到三条公路距离相等呢?”老师可邀请学生到讲台上面进行解答并解说,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和记忆该解答思路。当学生解答不出时,老师可引导学生代入“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帮助学生加固对新知识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要是学生熟悉,但是又让学生感到意外的问题,从而增加学生开动脑筋的能力,促使学生于学习过程中发动思考,温故而知新,于思考中掌握新知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使用,从而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6

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喜欢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生动的故事情节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究性学习”状态。

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十节“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位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学生们马上议论纷纷,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双方争论起来。我告诉大家,要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264--1粒米,以100粒米/克计算,约为1845亿吨。显然国库里不会有这么多米。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数字264,它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组织学生探究乘方的意义。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急于释疑,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况中去。

二、利用儿歌创设情境

儿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有趣、朗朗上口的节奏,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给学生以美的愉悦感,使学生心驰神往。

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了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这个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问题产生一种新鲜感,吸引学生的听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三、利用生活资源创设情境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我们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角平分线”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并提出如下问题:有交叉的一条公路和铁路,要在a区建一货场,使它到公路和铁路的距离相等,并且离交叉处的距离是2000米,货场的位置到底确定在哪里呢?通过引进生活实例,极大的触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从而使学生迫不及待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

四、利用活动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学生能动手、动口、动脑去进行实践观察,实践探索,获取新知识。虽然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探索、归纳好的,但我们不能让学生简单、被动的接受,教师要适当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抽样调查——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一个瓶子里装有一些豆子,你能用什么方法估计出这个瓶子中豆子的数目?”接下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通过动手试验来体验一种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的‘捉—放—捉’的方法,并用该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如: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和森林中某种动物的数量等。

五、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7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情景创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灵活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可以凸显出初中数学学科的魅力,让初中生感悟初中数学的真正内涵,进而让初中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初中数学的各种教学与学习活动中。

1引入新课情境的创设

初中生在对初中数学有关知识的认知上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此时,如果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利用这些矛盾与冲突创设引入新课的情境,则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对数学新课的求知欲,并能吸引初中生对新课的注意力,让初中生积极接受新传授的数学知识。

案例一:笔者在传授《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教学内容时,就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基本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去尝试“以此类推第5个、第6个格子中应该放多少粒麦子呢?”,接着列出可以计算出第64个方格子中的麦粒数目的算式。如此一来,初中生学习新课就比较轻松,学习新课也更有了好奇心。通过对故事中麦粒放置的基本规律的思考,初中生的联想力也提到了提高,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学新知。

2探究新知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富有趣味性的各种数学问题,灵活创设探究新知的情境,尽量给初中生提供一些可以自主发展、自主思考的空间以及让初中生在亲身感受思考这些新知情境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案例二:为了让初中生能够很好地巩固与掌握两圆相切的位置关系,进一步培养初中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领会分类讨论这一数学思想,笔者在某堂数学复习课上,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与B外切,前一个圆的半径为1cm、后一个圆的半径为3cm;C的半径为5cm,它与a、B均相切,请学生思考一下这样的C能够画出几个呢?

笔者在课堂中发现,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初步知识,在对圆的认知水平上具备了两圆相切的位置关系,可以说在这认知的基础上,初中生具备了条件去探求C的个数。

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提出,原先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初中生改变过去消极学习数学的态度,非常积极地去思考数学问题,当他们成功画出2个、3个C时,他们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喜悦之情。而这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成功画出的第5个、第6个C之时,他们脸上也洋溢着自豪与自信。

3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

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将数学跟初中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提高初中生思考、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能力。

案例三:笔者在传授“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知识点中,就在课堂上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某市购物商场a、B为迎接国庆节,均开展商品促销的活动,其中购物商场a是全场商品打六折进行销售;购物商场B是开展买200送100的促销活动,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在哪家购物商场进行购物更合算?

这个问题让班上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问题跟自己生活紧密相关,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课堂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实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初中生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去探究数学新问题。

4评价教育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对初中生的一些学习数学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行为,想方设法去创设评价教育的课堂情境,让初中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以进一步增强他们探索数学殿堂奥秘的决心与信心。

案例四: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请求出方程中k的取值范围。

对于这道题,初中生往往会犯下这样的一个错误:由于方程具有实数根,因此≥0,从而得到k≤0.5。这种解答,有的教师就会自然地作出如下评价:漏了k≠0这个条件,这样就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显然,对初中生这样的评价是缺乏鼓励和启发,如果改为下面的评价:这个答案只答对了一半,你的思路也比较清晰,可以多想一想,当k≤0.5时,能否k=0,为何?这个评价的效果肯定更好。一方面增添了对学生的鼓励的成份,另一方面暗示了答案的不足之处,指明了思考问题的方向。

5实践操作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适当的实验,可以让初中生将当前所要学习的新内容与自己现有的知识,以及已经熟悉的事物密切联系起来,并可引导初中生认真思考,去构建目前需要学习知识的意义。如果实验条件有所限制,则可以创设一些模拟实验情境来替代其功能。

案例五:笔者在传授“数学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个知识点时,为了让初中生可以巩固仰角与俯角的定义,学会运用三角函数来有效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笔者就创设了下面这个实验:使用量角器、卷尺与直尺等工具测量校园里国旗杆的高度。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设计实验的方法,接着再完成实验。这个实验一方面充分调动了班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掌握了仰角的概念以及数学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方法研究

情境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具体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述、小组合作和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具体,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之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最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情境创设的概念分析

情境创设的内涵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创设适宜学生年龄段的学习环境,并选择最佳的素材,设置合理的情境结构,让学生在这个环境当中,能够对认知整个过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参与认知活动,在这种情境下,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了解,培养学生开拓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意义

初中数学的教学情境是老师带着一定目的而创设的,特意在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当中将一些问题融入其中,让数学教学不在抽象化,而是让学生能够看到具体的知识,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能够对所教的数学内容很容易学会并掌握。教师们为了很好地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精心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让学生能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并开拓大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与老师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其中的乐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三、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初衷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模型体系,并用以发现和解决问题。鉴于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从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生活现实出发的基本原则。初中生一般都处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且不成熟,抽象思维未形成系统。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应认真把握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将新旧知识进行衔接。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学科,但是仍然是源自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情境教学也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主动与社会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活学活用。让传统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些教师对情境教学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接受,仍因循守旧坚持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原封不动地讲授给学生。缺乏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学生则犹如在“听天书”,学习效率自然不理想。另一方面过犹不及,部分教师过度追求表面情境,严重脱离现实,为了情境而去创造情境。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却没有有效内容。学生课上兴致很高,课后却毫无收获。导致教学情境与数学教学内容严重分离或者缺乏科学性,完全违背了数学情境教学的初衷。

四、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措施分析

1.利用课堂提问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

课堂提问是初中数学课堂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设立生活化的提问情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选取几个不同形状的实体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个稳定性最高。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启发学生日后将这一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设立矛盾冲突式的提问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矛盾点。利用学生所掌握的原有知识体系和新导入知识的矛盾或者实际生活经验和数学理论知识之间的矛盾,设立矛盾冲突式的情境模式,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和创新思想。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一张报纸可以对折多少次。学生有可能回答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教师再拿出报纸让学生亲手实验。得出折7次左右就很难再折了的实际结论。利用学生脑中想象与实际结果的矛盾,引出乘方概念,引导学生计算报纸厚度和面积在对折中的变化情况,折叠次数越多,报纸厚度和面积也会随之以等比变化。让学生在解决心中疑惑的同时掌握新的知识。设立趣味性的提问模式,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的第一学习动力。教师应积极创立趣味性的提问情境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向学生提出问题,有棵大树高7米,树下有只蜗牛顺着树身向上爬。白天上爬3米,晚上下坠2米,问蜗牛多久能爬到树顶。通过有感情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情感投入。例如,给学生将棋盘放米的故事。国王问大臣要什么赏赐,大臣表示要一些米粒,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米,以此类推,直到全部的64个格子都放满。向学生提问国王可以答应大臣的要求吗?在同学讨论回答后教师应适时引入乘方这一新导入知识,迎合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2.探索合作教学新模式,创设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的过程。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发展都比较特殊。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感对他们影响很大,学习活动带有明显的互和团体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具体特点,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数学知识内在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开展合作教学新模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互补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每组四到六人为宜。由教师引导,小组内自由开展学习活动,将数学课变为实际操作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做中学,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分发给每个小组白纸和美术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先把白纸对折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些图案。再将对折的白纸展开,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和其他小组成员手中白纸图案的共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水到渠成地引出轴对称知识点。另外还可以组织小组竞赛等趣味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班级内的良性竞争,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情境创设既要让情境服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又要有“数学味”和“应用味”。教师要努力提高各种情境创设的效度,无论是哪种形式和手段,都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多样化的、合乎实际并贴近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来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情境生活实际趣味性

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去思考、去实践、去获得新知,从未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还存在着多种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只是从形式上采取情境教学的形式,没有真正理解情境教学的意义;有些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想上好初中数学课还需要数学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学生能够实际解决的问题,只有注意到情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呢?这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设计可操作性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又为我们的生活实际服务。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把教学情境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体,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亲自体验,可以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时,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展开调查。调查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有哪些?受本班学生欢迎的书籍有哪些?学校旁边超市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商品有什么?等等。调查之后,让学生制作出统计图表,通过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得出结论。通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情况入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都主动、积极参加到调查当中。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创新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把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相联系,逐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注意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就会被动地学习,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究新知,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状况来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从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典故入手,可以安排一些有助于教学的小游戏。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让学生先了解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小故事。在讲解故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测量时的情景图片。听到这个故事,学生们对金字塔的测量感到非常疑惑,都想知道答案。教师在这种教学情境之下,导入到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当中,并在最后得出金字塔高度测量的原理,一定能使学生在整堂中保持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从大家比较熟悉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入手。“一个笼子里,既有鸡又有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问有鸡多少?兔多少?”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陌生,但是要想得出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事。这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通过学习,很容易帮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索,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数学实验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地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以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注意实验教学多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实验教学。可以通过演示或者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篇1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促使数学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情境决定了教学氛围的热烈程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而后者又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整体课程教学的质量。情境创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导入一些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由此看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是势在必行的。

1联系数学发展过程,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在漫长时间中不断发展的古老学科,它有着许多可以被人们纪念的史实。创设以数学发展过程为基础、注入数学发展史元素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更深层的认识,同时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勾三、股四、弦五的数学故事讲给学生听,以此来突出勾股定理在数学界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得到一些德育上的教育,同时还能切实地为学生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数学史的材料当作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积极引入或是插入一些名人名家的故事和历史事件。例如,斐波那契数列、丢番图与年龄的故事,又例如,阿基米德在逝世之前仍沉醉于数学研究的史实,无一不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之情。不过,比起将数学史东拼西凑的加入到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要做的是将数学史料,尤其是数学思想及方法有机的融入到课堂中去。像是在讲解练习题的时候,就可以适时的将几个典型的历史数学名题引入其中。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就不妨向学生介绍赵爽的证明以及西方算术中几何的特点,以此来比较东西方解题方式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想充分发挥借助数学发展史来创设的情境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积极遵循适度原则,把握住引用的时机。

2结合现实生活内容,创设情境

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同抽象的数学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地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熟悉的情境中去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将数学中的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认清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以生活为主要依据,进行数学概念及数学方法的框架的组合和构建,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概念,反之,则会出现对概念认知偏颇的现象出现。初中数学中所涉及的理论概念有许多,但是这“许多”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联系着生活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地将现实生活利用起来,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更多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概念”的时候,虽然圆的概念简单明了,但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还是有些许困难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圆”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即向学生问道:“我们常常骑得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回答道:“圆形。”“那么为什么是圆而非椭圆呢?”这一问题点燃的学生的探究欲,教学的氛围开始走向了高潮,之后,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从“滚的远”等角度出发,思考圆形边上各点与圆心的关系,以此来理解圆的概念和特点。生活无处无数学、数学无处不生活,教师只有将现实生活同数学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将教学情境创设的更加合理科学和生动有趣。

3融入对比归纳理念,创设情境

在数学研究中,人们常用归纳对比来处理数据、概括经验、理解事实,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发现事物中的内在规律。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说,绝大部分的数学概念也都是借助对比归纳理念推理出来的,为此,要想教学教的好,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对比归纳理念融入到情境的创设中,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数学概念的本质揭示出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所蕴含的事实。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设计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一些变化的量,像是气温、水位等,然后,再通过对时间和路程、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等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一个量的变化,往往会有另一个量伴随其变化”。又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由旧知识进行导入,让学生对线段、直线等概念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再向学生提问道:“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那两边之差又和第三边的关系是如何的呢?”新旧知识的碰撞,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对旧知识的巩固、对新知识的获取。总之,只要教师将融入了对比归纳理念创设情境的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学生就一定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改变“要学生学”的教学现状,促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