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学科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1:35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1

自1990年以来,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公众环境素质评价的研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

1.环境知识、基本价值观念、环境保护态度和环境保护行为为一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2003年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将环境素质分为四部分:环境知识、价值判断、环境态度和环保行为的三级评价模式。其中,环境知识包括环保知识、环境问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了解渠道;价值判断包括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看法、目前中国社会应该优先考虑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主观感受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态度包括对损坏环境行为的态度和对环境税费征收问题的态度;环保行为包括遭受环境危害后的行动和环保参与情况等。在如上二级指标的基础上,衍生出18个三级指标。

2.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反思(态度)的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调查。公众民生指数包括三个部分: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环保意识包括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包括环保宣传行为和环保参与行为;环保满意度包括对环境的满意度和对环保行为的满意度。在此框架下提出了18个三级指标。

3.面向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以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态度和观念、对环境的观察与评价、环境预期行为和对环境教育课的看法为一级指标的两级指标体系。

二、当前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尚待完善之处

自“环境素质”的概念提出开始,各个国家开始研究环境素质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从最初意识层面的环境素质(环境意识)发展到包含环境行为能力的环境素质,环境素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涵也越来越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当前的指标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1.环境素质概念在指标体系中的体现还不够深入、全面环境素质最初提出时,公众对这一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调查得出的公众环境意识也较薄弱。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大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生活环境日益恶劣,公众对环境问题愈加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促进了公众环境素质的丰富发展。

2.公众环境素质整体偏低,尤其是环境行为能力素质,在评价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方面,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得分比较高,而在环境行为能力方面得分较低,这说明我国公民在环境知识、态度、方法、政策等落实能力上比较薄弱[13],公民的环境公共参与能力较弱,并且在环境问题、纠纷等环境问题解决能力上偏差,这不仅反映了公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研究提高公民环境参与能力的手段和途径,以使我国公民在提高环境素质能力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整体提升。

3.公民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在指标体系中缺乏必要的体现目前,公民对于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仅仅是通过一些教科书中提到的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及学校里授课老师的传授才获得的。进入社会以后,通过诸多的环境宣传标语、环保行为倡导用语、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政策的广泛宣传,公众的环境意识得以不断提高,并有条件地落实到行动上。

4.公民环境科学行为的具体实践应在环境素质评价上突出体现我国公民在当前中国大力宣传环保工作的环境下,积累了实用的环保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环境意识也得到相应提高。目前环境状况恶劣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环保工作得到了广大公众的认可,有利于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然而在公民环境知识、方法和意识都已具备的同时,环境行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落实到行动上,环境素质才有意义。总体来讲,建立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为监测我国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提供依据,为环保科普工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开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对国内外有关公民素质指标体系研究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从公民的素质构成的基本元素出发,归纳出关于公民在环境科学方面的科学素质指标构成。

(一)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建设重要的一环。结合国内外调查研究经验,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探索我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考察公民环境科学素质为出发点;

2.以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本指标体系在反映目前现状的同时,力求发现提升我国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3.以前期调研成果为基本参照,以具备可操作性和历史连续性为前提条件;

4.以国家战略决策支持为目标,以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决策支持作为直接目标。

(二)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环境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素质中的软素质,是精神素质的重要内容。环境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如图1所示。

1.环境知识与方法。环境知识是公民环境素质的基础,环境知识应包括正规教育阶段所传授的环境知识及在工作、生活中普及的环境知识,另外,环境相关新闻、环境法律知识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在追求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只有在知识上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有效指导环境行为。环境方法是环境知识实施的重要手段。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就要思考如何应用。根据现实情况来选择方向和权衡利弊的过程,就是环境方法选择的过程。在环境素质的考察中,方法是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公民应用环境知识的能力。

2.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重要前提。具备了正确的环境意识,才能在实践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则,并指导环境行为,促进环境公众参与。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公民环境素质提升的最终目标。主要是指环境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和参与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能力(以下简称“两项能力”)。在环境知识与方法、意识及行为中,环境行为处于最顶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科学的环境方法及正确的环境意识才有可能落实为低碳的环境行为。具备环境知识、环境方法、环境意识的基础上,应有效转化为两项能力,同时两项能力的提高引领环境知识、方法与意识的全面提升。

(三)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本研究以尊重国际通行的社会调查结构和突出我国本土化问题与需求为前提,结合本次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内外与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方面相关的调研内容,确定了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内涵和指标体系。调查问卷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公民所属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背景因素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公民对环境科学的认知、态度和环保科普工作的期望,便于最终进行科学、系统、准确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1.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主要指公众了解、知道或掌握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术语、概念、基本原理、规律,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条例,以及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等。在传统社会中,知识是经验的总结、实践的积累和科学的探索,后人获得知识技能主要以继承为主,这种继承的方式主要是记忆和传授。但在现代社会靠传统的教育学习方法,不能满足时代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一套获取知识的方法,要从记忆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公民才能适应未来、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掌握并使用科学的环境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行动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环境科学方法不是简单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处事能力和处事方法,它不是从书本教育或是人际传播中直接获得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科学熏陶、伴随社会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高,是个长期、隐性的科学素质标志。

2.环境科学意识环境科学意识是指在环境保护中,公众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包括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如表1所示。环境价值是指公民对生态自然及与人类关系等问题的价值取向;环境态度是指公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环境宣传、环境政策及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其突出作用是直接影响、决定、支配态度、判断、决策和行为的选择。环境意识是考察公民是否具备环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意识,才能产生积极的环境行为。在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指标体系中,主要从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两方面考察公民的环境意识。

3.环境行为能力环境行为能力是指具备解决环境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环境知识、环境方法和环境意识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评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到行为的考察上,因而设置了环境行为的考评,分别从个人环境行为能力和社会环境行为能力两方面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公民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方法、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参与社会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一名具备基本公共参与能力的公民,应该知道和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应能够针对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政策法规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决策对环境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对国家出台的积极的环境政策给予支持和倡导践行。具备一定环境科学素质的公民有能力规范自身的公共行为,有能力参与环境保护、环保科普等公益性社会活动。

四、结语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2

风险研究最早运用于项目工程管理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应用于管理学、金融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一)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到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再到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时期。传统风险管理理论主要对风险管理的对象进行界定和区分,将纯粹意义上的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将不利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范畴。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减少不利风险的发生,降低不利风险对企业的可能损害。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采用保险的方式转移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市政管理中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托德(todd,1969)和沃恩(Vaughan,1971)通过对美国九个州市政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市政官员应加强市政风险管理的主张。风险管理理论逐步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与发展,风险管理研究对象逐步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对纯粹风险的管控,金融风险管理兴起。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为了克服纯粹风险,更不是仅仅利用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而是注重保险的收益功能。金融风险管理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向纵深度发展。20世纪80年代,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机推动了风险管理理论的蓬勃发展,迫使金融界进一步思考风险管理问题,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来临。全面风险管理主张从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集合整体上加以管理和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企业决策和金融业决策的重要指导,作为一种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

(二)风险社会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但也潜藏着各种危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频繁发生,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峻;与此同时,化学污染、核威胁、各种电磁辐射、转基因产品危害等现代性的负效应正威胁人类,使社会面临严重风险。出于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反思,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在其德文版著作《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但是在当时风险社会理论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直至1992年其英文版著作《风险社会》出版,风险社会理念才备受瞩目。伴随着对风险社会形成原因的不断追问,贝克进一步指出工业社会所面临的风险与以往社会所面临的风险存在区别,如果将人类社会早期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归结为自然规律所导致的,那么工业社会发生的危机则与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紧密相关。贝克认为:“工业化以前人类社会所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与工业化以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大不一样。”[2]安东尼•吉登斯则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社会风险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全球风险社会理论。吉登斯认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如果是来自自然界的外在风险,那么是自然风险;如果是由人类社会内部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等“人力制造出来的风险”,那么是“人造风险”。人造风险与人类工业化发展、对社会现代性的追求相伴生。吉登斯对风险社会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对由现代性引发的社会风险类型进行了阐释,认为现代性蕴含着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破坏、极权主义、军事冲突、核危机等社会风险。从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社会研究可以看出,风险并不必然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消失或减少;相反,可能由于人类的某种选择和决策的失误而被强化。因此,从全球的视野来分析社会风险,反思人类社会的管理与决策,加强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有助于探寻社会风险的化解方法。

二、欧美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发展能力被彰显出来。与此同时,社会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风险转化成危害,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为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强化风险社会管理手段与方法。其依靠重大事件的科学决策有效化解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美国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美国一直以来重视环境保护,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将环境管理问题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的高度。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管理,对于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美国对于环境管理及风险防控的基本做法主要体现在:一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其确定为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1977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在其研究报告《重新定义国家的安全》中,首次提出将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紧密相连。布朗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关于环境安全的研究逐步增多。1987年里根政府的《国家安全报告》明确指出,自然资源的损耗与污染成为国家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与风险,环境安全、环境管理被列入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重要领域,成为政府决策管理的重要范畴。二是进行深入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价科学研究,为环境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美国是较早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环境风险评价开始萌芽,但关于风险评价的内涵尚不清晰。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评价的框架基本形成。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环境风险评价包含危害鉴别、剂量—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四个阶段[3]。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风险评价运用于决策的相关研究逐步增加,特别是比较风险评价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大大推动了美国环境决策发展。艾扎斯(ijjasz)和特雷耶(tlayie)认为,“在宏观上,比较风险评价是在掌握大量正确数据的基础上对决策中的风险进行排序比较,并以风险的大小作为决策方案的选择依据,从而形成一个包含有科学家、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的开放、公平的相互交流的环境。”[4]三是建立生态风险评价的政策依据,为风险评价提供行动指南。“1998年美国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提出生态评价三步法:问题形成、分析和风险表征,同时要求在正式的科学评价之前,首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以明确评价目的。”[5]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指导文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将比较风险评价应用于环境决策,确定了将当前环境决策未解决的问题具体化、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决策方案、决策者依据环境因素与潜在风险等因素对方案进行评估、方案选择决策确定、校验决策等基本环节。四是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与环境应急机制。对于环境存在的风险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美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主要包括环境风险的宣传与教育机制、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风险管理机制,针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宣传与防范,为降低风险和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二)欧盟食品风险评估制度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确保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在成员国自由流通,欧盟就制定了食品安全政策。目前欧盟已建立相对完备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体系,能够有效防控食品安全危机。一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框架,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欧盟委员会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食品安全绿皮书》、《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总体思路,特别是提出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提出成立欧盟食品安监局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机构,初步奠定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制度基础。2002年颁布了eC178/2002条例,明确提出食品安全法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成立食品安全局(eFSa)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二是建立食品安全的快速预警系统。欧盟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建立了食品与饮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6]。根据危急程度不同,预警系统分为预警通报和信息通报两大类。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可能危及人类健康时,成员国可以借助预警系统互通消息,从而减少风险。三是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以保证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与独立性。欧盟食品安全局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的专门机构,开展相对独立、科学、公开、透明的风险评估工作。食品安全局组织机构完备,下设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和成员、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7]。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下年度工作计划和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等职责。执行主任公开招聘产生,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咨询论坛协助执行主任开展工作,负责与各成员国主管机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充分了解和把握潜在的风险。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负责为决策提供科学建议。科学小组由食品安全领域专家组成,可以组织听证会,加强与公众交流,搜集公众意见。科学委员会则由各小组的主席以及来自科学小组以外的六名专家组成,开展全面协调工作,确保科学建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欧盟食品安全局自动发起或者是应欧盟委员会或其成员国的科学建议请求,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为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尽可能地搜集决策相关信息,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评估结果、风险信息等因素一并提供给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

(三)英国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城市风险评估体系

英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安全风险评估和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对国家层面和城市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英国建立了完备的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建构了《国家安全风险评估》、《国家安全任务与指导方针》等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的防范政策体系。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广泛了解和分析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可能性及其影响,促进和协助政府联合其他部门共同面对和化解风险。以英国伦敦为例,其“一案三制”意义上的城市风险管理机制十分完备,堪称城市风险管理的典范,可以为区域内重大事件决策的风险防范提供参考。通常情况下,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评估与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处置与恢复等环节。在伦敦的城市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程序非常完善。伦敦城市风险评估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依法确立风险评估主体。英国2005年4月正式实施的《国内应急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是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在风险评估与应急规划中担负重要责任。二是建立风险评估的协调机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伦敦出于对危机事件有效防范的考量,着手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风险评估协调机构。伦敦区域应急论坛下设伦敦应急团队,每个论坛的主要职责是对区域内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使伦敦能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三是完善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系统。伦敦的城市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主要分为“选择风险事项、挑选评估者、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监控与审查等六大步骤”[8]。选择风险事项阶段,主要由风险评估工作组和各应急论坛的组成部门协同合作,确定风险事项,识别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结合区域环境因素确定风险评估的原则与标准。挑选评估者阶段,主要是确定风险评估者及地方应急论坛相关人员在工作中的分工与职责,确定主任评审员的人选,为后续工作奠定组织基础。风险评价阶段,主要由主任评审员负责,对未来五年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与建议。风险分析阶段,主要是由主任评审员对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对详尽的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应对、监督与评审已经成为制度化、稳定化的工作,地方应急论坛每四年就要对所有风险提出正式的评审报告。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启示

国外关于风险研究的理论与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实践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而我国重大事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汲取欧美发达国家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有益经验,建立健全我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一)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

中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中形成了四川“遂宁模式”和江苏的“淮安模式”,但是中国关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还十分匮乏。分析美国环境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美国国家科学院等环境保护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关于环境风险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引,对保障决策科学性和化解决策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集中于风险社会意识形成和风险社会危害等研究领域。这些研究虽然奠定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但是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稳定风险的分析不够深入,对于重大决策可能引起的风险认识还不够清晰。中国对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价值的探讨较多,但是对于如何推进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明显不足。风险评估作为一种技术已经在国内外政治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国家、部门,特别是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中国在重大决策中应用较少,学者提供了风险评估的框架体系,但是缺少细节设计,还有待于对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机制等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增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识

目前,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到社会公众,整体上风险意识淡薄,对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入、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决策与社会稳定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清,缺乏管控风险的意识。因此,强化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意识,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软环境。发达国家的风险意识十分强烈,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将环境保护问题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进行管理,对重大事件风险评估与决策十分重视。英国对于国家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与防控,也是缘于其高度的风险意识。

(三)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法律制度

欧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关食品风险评估的法律制度提前建立起来,为食品风险评估提供法律保障。英国国家安全以及城市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较早地完备起来,为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使风险评估可以按照法律和制度要求系统化、经常化、稳定化地开展。中国对于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法律依据尚不充分,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相关法律政策,为开展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提供政策依据,保障风险评估工作有序进行。

(四)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管理机制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3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把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及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变化,随着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头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贸易关税的降低,wto已经顺利加入,我国整体及大陆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且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系统,并研究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便在新世纪和新环境背景下,对中国各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度量和评价,揭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优劣和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以期给国家、各个区域及各级部门一个比较清晰和科学正确的认识,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原则

对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分析,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各个地区的区情,根据目前国内外投资理论与影响我国及各个地区投资的因素,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为了便于支撑投资评估研究方法,并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和衡量区域投资环境质量优劣及水平的高低,在研究、选取和构建评估指标系统时,笔者以为应该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全面性:投资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同时又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具有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遴选指标时必须尽量全面、完整地选择各级各类的指标,要使得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去揭示、描述和反映投资环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优劣程度,去衡量投资环境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以免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造成片面性,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科学性。

2.简洁性:如前所述,选择投资环境指标系统要遵循全面性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选择指标时必须面面俱到、重复、繁琐。相反,指标的遴选和设置需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使含义相同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不被选入,用尽可能少但信息量尽可能大的指标去反映多方面的问题,把全面性和简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繁琐而造成评估时的多重共线或序列相关。

3.科学性:投资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确定的、科学的深刻内涵。指标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投资环境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依据投资环境评价理论和统计指标系统建立的科学理论和原则,选择含义准确、便于理解、易于合成计算及分析的具体、可靠和实用的指标,以客观、公正、全面、科学地反映区域投资环境的本质和规律性。

4.系统性: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由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和指标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止和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在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系统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环境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既要选择反映和衡量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又要包含反映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及系统外部的环境指标(如政策变量等);既要有反映和描述投资环境系统状况的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和衡量系统质量改善和素质提高的动态指标。同时,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的不同,指标系统能够适应动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进行相应的适当调整。

5.可比性:指标系统的构建应该通过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便于国内各个地区对比,又能经过适当的调整而方便国际比较,同时又可以进行动态对比。这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考虑到指标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考虑支撑分析和预测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加强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可比性,必须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统计资料及其含义,参考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年鉴及文献,选用范围和口径相对一致的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同时也选用一些总量指标,一方面可以确保因素变量不会因为经济规模、人口多寡或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6.可操作性:投资环境系统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指标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或换算,必须立足于现有统计年鉴或文献资料,至少容易获得、计算或换算,并采取国际认可或国内通行的统计口径,指标的含义必须十分明确,便于有效地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估。

三、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

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以创造良好的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而衡量投资环境好坏的指标系统则是描述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展变化的状况,衡量其质量优劣和发展水平高低的。它应该具有所有系统的结构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投资环境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所有特征,即同样是一个由系统之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下的更低层次的子子系统,以及最低层次元素(要素或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论的思想,依据构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全面、简洁、科学、系统、可比、可操作等原则,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为决策服务的初衷,在参考、学习和吸收以往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大陆31个区域的具体区情,考虑到指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制约以及协调促进的辩证关系,经过反复筛选和相关研究后选择了与投资环境密切相关、代表性大的38项指标,建立了评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构建的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坚实的统计资料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统计指标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可以在我国现有最权威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直接或间接(通过简单换算)获取,只有极少量数据需要从其它统计年鉴或文献上取得。

表1显示,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可分为投资环境总目标、投资环境目标层、投资环境次级目标层和具体指标层四个层次。投资环境目标层系统涵盖了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等7大子系统,分别从24个次级目标层,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通货膨胀、金融环境、市场规模、分销网点、市场化程度、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要素资源、自然地理环境、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知识环境、交通状况、信息化程度、投资水平、生活质量、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服务水平、治安状况等25个方面的38项统计指标构成的具体指标层来描述和度量中国及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层次系统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估指标系统;而且一个具体指标虽然不一定属于某一子系统,但它可描述一个子系统的某一方面,又能反映另一子系统的其它方面。因此,本文对重要的变量指标(如经济发展、投资、人口素质、市场化和生活质量等),选择了多项指标,以体现投资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交叉、影响、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所有的指标,按照功能分为描述性、解释性指标(以基础指标为主)的评价、监测和预警性的评价性指标(以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主)。这样作的目的就是期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来全面、准确、科学地刻画、描述、度量各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表1中国区域投资环境指标系统

总目标

目标层 次级目标层

具体指标层

单位

经济发展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人均财政收入

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

%

第三产业比重

%

经济政策

优惠政策

打分

进出口商品总额

亿美元

经济体制

外商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

%

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

通货膨胀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

金融环境

城乡居民存款余额

亿元

外债

对外借款

亿美元

市场

市场规模

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贸易总额

亿元

环境

分销网点

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 万个

指标

市场化程度

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子系

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

%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科技与

科技水平

专利批准数

万件

管理环

管理水平

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

境指标

技术创新能力

人均研究与开发及情报文献机构 元/人

子系统

支出额

资源环

生产要素资源

从业人员

万人

境指标

人均发电量

千瓦时

子系统

自然地理资源

抗灾率

%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

万元

文教环境 人力资源

人均受教育年限

指标子系 文化素质

万人拥有高校在校学生数

知识环境

万人图书销售量

基础设施 交通状况

货运量

万吨

环境指标 信息化程度

邮电业务量

亿元

子系统

投资水平

万人固定资产投资额

社会服务 生活质量

恩格尔系数

%

环境指标

职工平均工资

子系统

人均寿命

实际销售商品房面积

万平方米

医疗卫生条件

万人卫生技术人员

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

万人

治安状况

财政基建支出中公检法经费比重

%

四、投资环境评估方法的选择

在投资环境指标系统建立以后,以之作为支撑,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和区域差异划分。如引言所述,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评估方法可供选择,如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评估法等。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成熟可供选择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有(专家)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因子(素)分析法、灰色关联法、信息熵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有定性的主观赋权法(如综合评分法),也有定量的客观评估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实际的研究中,仅用单一方法去评估投资环境的优劣,其结果并不一定科学、可靠,也难以令人信服。科学可行的做法是同时选用多种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种定量方法相结合(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组合评价与区域差异划分(如聚类分析)。

本文的思路也正基于此。即通过上述构建的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及其它各种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建立投资环境评估数据库,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综合评分法进行组合式的综合集成评价,对各种结果进行几何平均、简单加权平均(或采用其他可行方法)得到一个综合值,然后再利用评估指标体系和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类型差异划分和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划分,从而对各个区域之投资环境状况重新进行全面、科学而准确的研究,以便相互验证。如果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且互相补充,则证明综合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可以揭示和反映各个区域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的能力大小、投资环境实际水平的高低和区域差异程度的大小,并使综合评判结果更具说服力和解释力,实现对客观投资环境现实的科学认识。

收稿日期:2002-01-16

【参考文献】

[1]王慧炯,闵建罗.中国的投资环境[m].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出版社.1987.

[2]鲁明泓.中国不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估与比较[J].经济研究,1994(2).

[3]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投资环境的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4

[关键词]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4-0101-04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更有赖于高校自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教学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是高校顺应时展和国家的需求,应对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选择。

一、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一)顺应当前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充,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供教育质量保障看做是高等教育机构在世界范围内的信誉保证和产生影响的一个基本条件。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艰巨任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在当前尤为重要。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校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教育部最新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要求高校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

(二)契合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精神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要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要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对外。

(三)体现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内在需要

经过连续十几年的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生源整体质量下降、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下滑的危机。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学校和教师偏重科研,对教学投入不足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从制度和体制出发,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完备、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系统,对当前高校办学回归大学的本体价值,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获得社会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迫切。同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既是高校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又是发挥教学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不仅有助于高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掌握当前客观教学状态,更能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激励二级学院、基层教研室和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教与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的原理和重点

(一)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原理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科学的方法论是构建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的前提和保障。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从内环境说,既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又包括教师、学生、管理、组织、信息、环境等因素。从外环境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扶持,高校所在城市和社区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和文化氛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取决于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和作用。因此,高校要构建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系统,就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构建,以系统论原理为指导,以自我评估为手段,整体规划,逐级构建,逐层推进,保持开放,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教学质量系统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重点

1.把握教学核心环节和阶段,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基础。教学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些核心环节的质量。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通过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机制强化对教与学的动态把握和实时反馈,全方位监控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按照“检查—反馈—改进—建设—检查”的运行机制具体实施,使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过程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的流程。

2.重心下移,定期开展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是关键。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基础在二级学院,只有引导学院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保障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质量视为办学第一要务,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系统才能发挥实效。要通过定期开展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考核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相应奖惩来形成教学管理长效机制,运用激励和约束两种手段,督促二级学院更新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管理,严抓教学质量,严肃教风、学风、考风,敦促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与学中。

3.常态化、数据化、立体化构建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保障和评估需要定期以专项检查形式强化,更需要将其融入日常教学要求和监控中,形成常态,使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内化为教师和二级学院的自觉行为。利用评估机制,加强教学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采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实时向二级学院反馈和校内外公布,接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监督,形成推动高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的内在动力。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各个环节和因素开展,包括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风学风检查、试卷和毕业论文专项检查等多项内容,决定了该系统需要加以立体化、开放式的构建。

三、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建设实践

2007年,青岛科技大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为巩固评估成果,强化教学内涵建设,建立教学管理长效机制,青岛科技大学近年来着力加强教学质量自我评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实践及其特点简介如下:

(一)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模型(见图1)

(二)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模型的特点

1.开放性。内外结合、由内而外、保持开放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建设的理念。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青岛科技大学始终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强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内部评估系统,在教学上不等靠上级主管部门行政推动,不搞形式主义,坚持致力于夯实基础、提升内力,将日常监控、专项检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主动探究、深挖内涵、开放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

2.先进性。保持传统、丰富内涵、不断完善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建设的宗旨。该系统根植于学校几十年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成果,如教学督导员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青岛科技大学不断丰富教学质量建设的内涵,引入和融合新的管理机制和手段。如组织学生网上评教、开展专业评估、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制度、改革教学督导员组织和聘任方式等都是近年来推出且取得明显成效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的新举措。

3.整体性。三个专项、三个平台、三种机制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的整体架构。青岛科技大学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除教学督导和质量监控日常化外,坚持定期开展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和教风建设专项检查,成效显著。基于常规教学督导和专项教学检查,学校搭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二级学院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本科教学工程三个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并相应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约束和激励三种机制。系统结构有主有辅,其中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平台建设是核心,结合学校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组织领导体系、制度体系、教学资源保障体系、过程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六大体系,强调教学质量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领导、广大师生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协同完成,需要建立多种激励和规范机制来实现。

4.层级性。微观全面、中观坚实、宏观高效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的目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内外环境、影响因素、核心环节等多种要素逐级构建。就其微观层面建设来讲,重在科学解构系统要素的逐项建设,通过全面评估夯实基础;就其中观层面建设来讲,重在不断丰富平台建设内涵,使其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就其宏观层面建设来讲,重在使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如学院年度本科教学综合考核作为系统中观层次平台,下设教学制度建设与管理、教学秩序、培养方案、教研活动、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实习、教育技术、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效果、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师生满意度、教学管理工作时效性等13个一级指标,通过考核带动并整合了系列教学专项检查,形成了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在保障综合考核结果信度的同时,发挥考核、激励、导向多重功能。

5.稳定性。日常监控、专项检查、年度考核是青岛科技大学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保持稳定性的手段。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检查日常化,每学年组织教学督导员深入课堂检查近1000名教师的理论教学和近150余名教师的实践教学,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青岛科技大学还以教学督导员为主,各部门联合开展,齐抓共管,进行了多项教学专项检查。为推动学院(部)教学和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青岛科技大学出台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把该项工作以制度的方式加以固化,实现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推动了学院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主动建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机制,契合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和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主旨,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当前高校办学的核心任务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温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2-03-25].http:///bjpd_sdzx/2011-04/25/content_22604972_1.htm.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5

【英文摘要】effectivenessevaluationofideologic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isanimportantaspectandcontentsofthethoughteducationevaluation.todeeplyacquirethenecessityandpossibilitiesoftheevaluation,accuratelygraspthestandardandtheindexsignsystemsofthescopeandprinciplesofthevaluationareofgreatimportancetoexposethelawoftheideologicaleducationforcollegestudents,promotetheeducationactivityandraisethepertinenceandeffectivenessoftheideologicaleducation.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围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1]。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指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等专业机构及学校等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及其相关的行为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在于“价值估计,”[3]。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否达到,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教育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大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变化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尺度,都是能够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必须进行评估才能进一步反馈和预测。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考评等诸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综合优化。实现综合优化的前提是要真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大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在对大学生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这就需要效果评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还处在一种自然状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进一步研究。一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二是评价方法学生缺乏认同感,常常是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三是量化方式单一,一般就是用考试成绩来量化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在平时成绩中,往往只局限于笼统的定性描述,即使作了定量评价,也很少用统计学、数学语言、计算机作为工具,造成科学性不足,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可行性

第一,日常行为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质的直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仅有质的方面,而且有量的方面。如某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健康,某个班级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思想政治现象质的表现;而人生价值的大小、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奉献精神的程度都表现了量的差异性。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从质和量的方面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大学生是社会的存在物,其思想政治素质大量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同的思想政治状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提供了十分可行的依据。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量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大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师资、时间、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得教育效果的大小等,都有量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人数、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等都是基本的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实绩则是更重要的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可以通过他的政治立场、学习态度、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课程成绩等若干要素表现出来,并且这些若干要素可以依据一定的客观要求予以量化,从而可以进行量化评估。既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量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完全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第三,现代数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段。过去之所以感到思想现象难以量化,是因为在思想现象中,除了有确定性现象外,还存在不确定性现象,如随机性现象与模糊性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可以采用严密而精确的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对于不确定性思想现象,就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建立起来的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定量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与原则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也就是评估的基本内容,它必须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为依据,同时又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是进行评估的两个基本方面。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活动整体,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因而它们也自然纳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客体则是全体大学生。主客体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由于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客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评估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4]。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对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遵纪守法的情况以及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精神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其评估主要包括对他们各种素质和教育效果的评估。具体内容包括师资的配备情况、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和效果。通过评估,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精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否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始终是重要的要素。就教育过程的具体体现来说,就是要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是否把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和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否正确、形式是否适宜、方法是否得当是决定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教育过程评估的内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是否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教育的方法是否能保证内容的贯彻落实、是否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是否讲究艺术性、能否被大学生所接受。

再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大学生的工作,也主要是靠教师来做工作,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他们都是高校组成因素,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务实性,对教育环境的评估也是十分必要的。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家庭环境的评估、对学习环境的评估、对社会大气候的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要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准确评估,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最终回到准确评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在两者关系中,既要看到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又要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

第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整体的评估。在一般情况下,前面三个方面评估的结论基本可以代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整体状况。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有时1+1≠2,如果整合好有可能大于2,如果是缺乏整合或者是相互抵消,就可能小于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活动整体的评估,一是可以弥补上述方面不完全而带来的评估不全面的缺陷,又可以反映出上述几方面结合而成的合力所产生的效果。这方面的评估内容包括:教育活动的决策是否正确,总体教育的目标是否达到,取得的成效如何,存在哪些不足等。通过评估既总结了经验,又使以后的教育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进一步提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原则

第一,导向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党性、政治性很强的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紧紧围绕党的根本任务这个基本点和中心点来进行。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方向性,关键就是在设计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时要始终贯穿正确的指导思想,无论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的指标体系,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为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标准,是否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标准。

第二,客观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应坚持实事求是,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丰富的一手材料,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方面情况,然后以事实为根据,进行认真地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内容和标准要经过认真调查、集体研究、科学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一经确定就应有相对的稳定性。考评指标形成科学、合理、有序的等级和分数值后,就要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考评工作纳入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不能因照顾某个评估对象,而随意改变评估条件或标准,一定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评价过程客观,否则就会使大学生怀疑甚至对评估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影响评估正向效果的发挥。客观性原则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可信性与科学性的关键。

第三,整体优化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整体优化原则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全面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综合性。全面性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全面性原则并不是面面俱到,而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即要求在评估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各个要素中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四个要素[5],我们在评估时,既要从以上四大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又要突出评估四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并以整体整合优化的最终结果作为效果评估的标准,以此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综合作用。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程序和方法要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即各个指标必须是客观的、可测的。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指标时要做到精微分化,具有可比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标准与指标体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标准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标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所谓宏观角度,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及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具体到某所高校,就是社会上对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程度。所谓微观评估,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某一具体过程的评估[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主要是就微观评估的标准,往往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来评估,所以常常转化为对大学生个体的评估,如政治考试、思想品德考查、推优入党等。

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标准,是具体的、技术性的层次,包括三种形式:第一,绝对标准,就是在大学生的群体之外确定的标准,又叫一般标准。一定社会的规范、准则、要求,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长远目标,都是绝对标准。第二,相对标准,就是在大学生的群体之内,选取一个常模,然后把大学生逐一与常模比较,来判断其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第三,自身标准,就是以大学生某一方面或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为标准,与他的其他方面、其他阶段的表现相比,它其实也是相对标准。无论采用以上三种标准中的哪一种,通过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都可以确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位置上,以表示其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标准体现和反映着高校对特定领域、特定实践活动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确定什么作为评估的标准,受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制约和影响,也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完善化”的追求。制订合理的评估标准,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对其相关要素、环节和步骤安排、运行合理与否等,做出相应的研判,并以此为契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跃升。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在评估范围的基础上,依据评估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量化评估的设计。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途径是分解评估标准,即通过逐级分解目标来形成指标体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最终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物(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和环境三个量化指标。相对于评估的标准来说,人和物的指标是微观指标,环境指标是宏观指标。微观指标一般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工作者使用,如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宏观指标一般是领导部门使用。

微观评估指标,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表现、奖惩情况及工作成绩来设计。主要有四项指标:(1)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抑制了大学生某种消极思想行为的滋长与蔓延;(2)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体可以分解为四项二级指标:一是考察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力,二是对各种思想与思潮的分析力,三是对是非问题的辨别力,四是对错误观点的抵制力等;(3)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发展;(4)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宏观评估指标,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指标体系。主要有三项指标:(1)是否有一种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和条件,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完成;(2)是否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校园氛围,具体可考察大学生是否能坚持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抵制和批评不良现象,勇于同歪风邪气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热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3)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际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微观和宏观评估指标都是其评估标准的具体化,它们既要合目的性,也要合规律性。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是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2]刘秋圃.高校德育评估科学化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44.

[3]欧祝平,谭益民等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5.213,137.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6

通知规定,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学位授权;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即日起要进行为期2年的整改。

据悉,今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评估结果,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强调,要健全授权审核机制,实现常态化授权审核,健全授权点动态调整和强制退出机制。

根据通知,评估结果为“不合格”、被撤销学位授权的学位授权点,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2016年招生工作结束后不得招生,在学研究生按原渠道培养、授予学位。评估结果为“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进行为期2年的整改,2016年招生工作结束后暂停招生。整改结束后将接受复评,复评结果为“合格”的恢复招生,复评结果达不到“合格”的撤销学位授权。限期整改和撤销授权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其同一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继续行使硕士学位授权并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要求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6年进行一轮,获得学位授权满6年的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均须进行合格评估。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分为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和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两个阶段,以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为主。每一轮评估的前5年为自我评估阶段,最后1年为随机抽评阶段。随机抽评的学位授权点按专家评议意见认定,即:1/3(含1/3)至1/2(不含1/2)的参评专家认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1/2(含1/2)以上的参评专家认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不合格学位授权点。未抽评的学位授权点按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结果认定。自我评估为“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合格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属于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

教育部表示,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是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保证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该专项评估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主要检查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备性,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证等。

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不合格名单):

一、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东北大学:统计学;同济大学:法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华南理工大学:法学。

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首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数学;聊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西安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北京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博士(领域:电子与信息);河北农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公共管理硕士;河北医科大学:护理硕士;辽宁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辽宁医学院:口腔医学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大连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吉林大学:教育硕士;北华大学:翻译硕士;佳木斯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口腔医学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艺术硕士;河海大学:法律硕士;厦门大学:教育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农业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计算机技术);济南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曲阜师范大学:农业硕士;山东财经大学: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烟台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河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河南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信阳师范学院: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武汉纺织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华南理工大学:艺术硕士;四川大学:教育硕士;成都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贵州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环境工程);昆明理工大学:农业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化学工程);西北大学:教育硕士;长安大学:旅游管理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主动提出放弃授权的学位授权点名单:

一、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新疆大学:光学工程。

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北京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出版硕士、图书情报硕士;清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险硕士;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北京工商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南开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天津大学:应用统计硕士、保险硕士;河北工业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山西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大连理工大学:会计硕士;吉林大学:资产评估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华东理工大学:中药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工程硕士(领域:材料工程)、工程硕士(领域:项目管理)、工程硕士(领域:物流工程);中南大学:国际商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领域:工业工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南交通大学:资产评估硕士;西北大学:旅游管理硕士。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7

   第二条倡议全国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机构自愿加入本公约,积极实施自律,充分发挥技术评估作用。

   第三条热爱国家环境保护事业,以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树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友好技术等理念,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为奋斗目标。

   第四条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机构自律的基本原则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科学严谨、公正公开。

   第五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履行职责,杜绝违法、违规、违纪的行为。

   第六条积极开展行风建设,自觉遵守全国环保系统六项禁令的要求,共同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

   第七条自觉维护行业形象,相互尊重,同业互助,密切合作,共同发展。

   第八条高效、高质地开展技术评估业务;做到严格把关、实事求是,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九条加强国际、国内的沟通协作,开展环境影响评估的学术研究,探索技术评估的新领域、新方法和新途径,推进事业持续发展。

   第十条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评估技术水平提高。

   第十一条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自觉维护建设单位合法权益;热情服务,文明上岗,提倡办公制度化、程序化。

   第十二条优质服务,合理取费。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8

关键词:意愿价值评估法;资源环境;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0471054)。

作者简介:刘治国(1978-),男,北京人,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刘宣会(1964一),男,陕西乾县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李国平(1955-),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67-03 收稿日期:2007-11-22

意愿价值评估法(CVm,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作为20世纪后半叶资源环境经济学领域的主要理论改进之一(张茵、等,2005),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的非使用价值评估和公共物品价值评估,并逐渐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水设施、森林资源、健康价值等公共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马中,1999)。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CVm方法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国内学界对CVm的研究正日益增多(徐嵩龄,1997),并从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拓展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薛达元,1997)、居民健康价值(王金南,1994)、地下水质改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本文通过回顾和评析国内学界CVm研究的进程和现状,进一步指出CVm在我国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潜力。

一、CVm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由于环境物品没有市场,因而通常也就没有价格,同时环境物品还存在非使用价值,造成直接市场法对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的困难,意愿价值评估法使用直接的假想市场,以调查问卷为工具,直接向有关人群提问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wtp,进一步推导出环境物品的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CVm基本概念以来,迄今为止的研究基本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和介绍,对方法本身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马中等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通常缺乏对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的传统,因此被调查者可能因为难于理解这一方式而不能给出他们真实的支付意愿,并且这一方法的调查结果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如何理解某一环境变化可能对其自身的影响,被调查者的环境意识以及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公开程度等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还有可能存在因收人过低,被调查者往往支付能力不足,从而支付意愿低于实际价值的情况。徐嵩龄(1997)也认为“采用市场价格,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最小;采用影子价格和替代价格,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则大些;采用意愿型价格,则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最大。”

总体而言,我国CVm研究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3年之前,国内学界对CVm的研究领域主要局限于对国外CVm研究的简介和方法引进(薛达元,1999)、生物多样性价值、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等生态环境价值评估领域,2003年之后,CVm研究领域,呈现出数量多、涉及主题广、研究范围宽等特点,除了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之外,已经拓宽到生态景观与旅游资源存在价值(贾辉,2003)、水资源价值、土地资源外部效益(郭剑英,2005)、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失(王瑞雪,2005)、文化古迹保存价值(张琦、等,2004)、公共政策评估等相关领域,同时也有学者不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和总结(许抄军,2005)。但是CVm在我国的研究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统计,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发表CVm相关文章共有57篇,其中真正实施的CVm应用研究案例仅20例左右,方法尚停留在实施CVm实验并报告结果的初级阶段,CVm在评估选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方面独具优势,但是国内研究领域尚未涉及资源开发、濒危野生动物、公共教育、健康风险与医疗、食品和交通安全、供水和垃圾处理等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非食用价值的评估,特别是缺少有效性、可靠性的相关研究,与国际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距。

二、问卷调查技术的发展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主要缺点是依赖于人们的观点,而不是以市场行为作为依据,所以要通过完善实施技术来减小偏差,问卷调查是进行CVm研究最重要的一环,包括问卷设计、预调查、调查抽样、正式调查等诸多环节,由于CVm的研究结论直接来自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因此,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调查的可行性、抽样的科学性、问卷结果的可靠性将直接CVm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CVm调查的失败,因为其结果并不能反映受访者真正的支付意愿,因此,高质量的CVm调查对于获得可靠的估值结果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质量价值评估作为交叉性的环境经济学问题,在国外,多被看作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参加研究的多是经济专业人员,在国内,多被看作是一个环境科学问题,参加研究的多是环境科学工作者,由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科学实验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调查研究具有完全不同的操作标准和要求,问卷调查环节并没有引起国内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研究经费不足),因此我国的CVm研究中问卷调查技术并没有随时间发展得到改进。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我国学者的调查范围小到一所医院的患者,大到全国29个省(张志强,2003)的居民,所得的有效样本数既有几十个(杨开忠,2003)也有上千个(陈静,2005),调查手段有面对面调查、邮寄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电子邮件调查等多种方式。从抽样手段来讲,唯有随机抽样才是科学的抽样方法,但是在国内真正按照随机抽样原则进行抽样的研究并不多见,有些抽样方法貌似随机抽样,但实际上完全违背了科学抽样的原则,如随机入户、街头调查、随机调查游客等;从调查方法的角度来讲,在随机抽样基础上进行人户调查是较严谨的调查方式,尤其在CVm研究中其他方式很难将环境状况变化描述清楚;从有效样本数量来看,大多数的研究者也并没有针对研究需求根据科学的抽样公式抽取适当的样本数量,有效样本太少会影响研究信度,样本太多则会增加调研成本但对提高研究信度作用不大。整体来讲,只有李莹、徐中民、高云峰(高云峰,2005)等人的研究表现出对问卷调查技术的重视,并且实施了科学、严谨的问卷调查。

李莹(2001)系统地分析了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问卷设计技术,包括环境物品、支付工具、评价背景和问卷的预先检查,指出应当通过适当的问卷设计技术来减小偏差,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陈东景,徐中民等(陈东景,2003)采用信

息熵原理得对CVm研究时所需有效样本的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当有效问卷低于400份时,不确定性信息减少量比较显著,但是当超过400份时所获信息量还不到1%;再从发放问卷的成本来看,超过400份时边际成本又开始增加,因此有效问卷数达到400份就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但是不同的CVm支付意愿引导技术对问卷的要求不同,如果使用封闭式二分法问卷,则应该得到1000个以上的有效样本。

三、wtp引导与计算技术的发展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是CVm调查中询问调查对象意愿支付(wtp)采用的两种基本评估技术,不同的wtp引导技术有可能会引起各种计算偏差,关于两种方法的优劣一直争论不断,总体来讲,封闭式问题要开放式问题,目前国际上流行的wtp引导技术为双边界二分式方法。我国的学者在wtp引导技术上呈现逐渐由开放式向封闭式改进,并已经有学者开始使用双边界二分式方法进行研究;在计算方法上,开放式问题获得的wtp直接加总即可,而利用较先进的单边界、双边界二分法等复杂技术获得的wtp则需要利用probit等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的学者也越来越重视wtp的影响因素分析,并且从早期直观描述发展为列联表分析并进行统计检验,逐渐发展为利用复杂的计量模型如多元回归分析、Logit模型分析、tobit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各案例在对调查的支付意愿处理上基本上是采取直接计算wtp的均值和中值,直观上涉及到环境影响价值的支付意愿,不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保护森林,还是空气质量改善,人们的支付意愿值并没有随内容的不同而产生非常大的差异,而是随个人的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产生较大的差异。通过支付意愿与其他一些社会经济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结果的有效性大小,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难以有满意的结果。曹建华对运用CVm研究方法调查所得的wtp值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发现wtp值可以明显的显示出各特征因素与支付意愿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趋势上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因此调查的结果是有意义和有效的。在对调查对象社会经济状况特征与支付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江西遂川案例的调查设计做得较为详细、相关性因素分析时选取了5类18个因素,相关性分析也较为深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所做的相关性分析所引入的影响因素也较多,有11个因素;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研究通过直接和其他案例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经验判断的定性分析说明其研究的结果质量,较为简单;张掖地区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的CVm案例研究(张志强,2002),在计算wtp值时采用的定量的分析模型进行处理,较为科学,但模型中引入的影响因素数量较少。研究表明平均wtp的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环境改善还是有一定的支付意愿,对所要评价的环境对象了解越清楚、信息越多,越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支付意愿。另外支付意愿总量与总人口范围关系极大,如果任意扩大CVm调查范围和总人口样本范围,CVm调查方法就会夸大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误导决策,当前国内的研究者均没有明确界定环境生态服务功能所达到的受益人群范围。

四、进一步发展我国CVm研究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进行CVm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CVm的确在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估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即使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亦能够产生可靠的结果,因而不失为一种富有前景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CVm研究在我国得到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已经从单纯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拓展到居民健康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政府公共政策评估等多个领域。但是如果没有非常严密、科学、恰当的问卷设计和科学的统计抽样调查,这种完全依赖于假想市场的方法很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结果,将成为“伪CVm调查”。关于CVm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取样、问卷调查、数据处理、有效性检验等方面,最欠缺的是拓宽CVm应用领域,并进行深入的实例研究和方法论上的探讨,要推进我国CVm研究的发展,本文认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 问卷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通过采用适当的问卷设计技术,来减小被调查者不理解甚至抵触调查发生的可能性。要通过预调查检验和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查有关的信息在调查时要向被调查者进行清楚的解释和说明。严格按照统计学的抽样规范进行抽样,科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比CVm调查方式(电话调查、邮件调查、面访调查)的研究,包括衡量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样的代表性、经济性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直接入户访问方式获得有效评估结果的可能性更大。

2 关于支付意愿的提问方式需要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讨,针对不同调查对象比较不同提问方式求得的支付意愿结果的差异,展开CVm调查中不同的支付方法,以及支付时限(如一次性支付、每年支付或每月支付)和支付媒介(如捐款、税收、门票等)的比较研究。

3 为了全面分析与被调查者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问卷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对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特征的调查,列入被认为对支付意愿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4 在进行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时,常常会形成一些偏差,张志强等人在2003年的《地球科学与进展》第6期的文章中对目前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用表格的形式给出了细致的介绍和比较。为纠正结果偏差,最好能将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与其它方法(如市场价值法、旅行者成本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拓宽CVm研究领域,探索CVm与其他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法的结合运用,如实验经济学方法、综合选择法,表现偏好法与CVm的联合运用等。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形成了几套生态住宅建筑评价体系的框架。目前,国内较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1年发行第一版,2003年完成第三次升级),为了实现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的承诺,于2002年10月立项,“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和于2006年6月1日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1.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健康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环境生态相协调为主题,旨在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1发展历程

为了使人们全面认识生态住宅,使生态住区的环境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2001年9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估研究上正式走出的第一步,在随后的两年中,《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进行了两次修订。

2002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和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商品作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有关内容,分5个子项: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提出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2003版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评估体系保持2002版五个子项不变,只对部分评估指标进行了增删、修改,重点修订了与居住健康息息相关的条款。

1.1.2评价方法

这本评估手册的编写,参考了我外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以及有关的资料,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居住小区进行前面,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主要包括规划设计的综合评价,基本性能评价,建筑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及后期验证四个方面。

但是该评价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定量指标所占比重太少而定性指标过多,一些应该有硬性数据的指标缺乏应有的数据,取而代之的是含糊或建议性的词语,如此使评价过程缺乏客观约束而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评价体系中某些指标标准过低,不能实现减少建筑物对环境不良影响的作用。

1.2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1.2.1发展状况

为了实现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的承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历时14个月。这是国内第一个有关绿色建筑的评价、论证体系。它不但包括上百项绿色建筑标准,而且还面向评估机构专业人员推出了具体的评估打分办法。这套评估体系还包括绿色建筑评估软件,专业人员利用计算机对建筑是否为“绿色”进行智能化评估。

1.2.2评价方法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目的是用来指导和评价奥运建筑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过程由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四个部分组成。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

(2)QL评分方法。从评价方式来看,本评价体系采用双指标评价方法。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所谓绿色建筑,即是我们追求消耗最小的L而获取最大的Q的建筑。二者综合起来即可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该体系共分两级,其中有4个Q类、5个L类一级指标,分别含有15个、18个二级指标。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课题在引进建筑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上,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与相应的评估方法,用Q-L双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其评价的科学性、易操作性;开发了一批与评估体系匹配的、可进行定量模拟计算、优化指导设计的软件。其缺点是未涉及经济性评价。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设部于2006年3月16日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06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标准的编制原则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体现过程控制;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各大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类。

随着绿色建筑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绿色建筑评估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评估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现有的评估体系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LeeD,评估重点在于环境影响,而在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层次性、经济可行性、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我国生态建筑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2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议

2.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由于绿色建筑评价客观上涉及多学科、多角度、多要素,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绿色建筑评价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故其指标选择、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很复杂,而体系的建立则有待学科间的融合及研究者间的长期通力合作。目前,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得还不够,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只有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其他学科贯通起来,才能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2.2评价体系由标准走向细化

目前,我国对同一类型的建筑,不分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采用同样的标准一刀切,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需进一步细分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作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可借鉴结构设计中“建筑重要性系数”的概念,对不同的建筑物引入“生态系数”概念,以期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年限、功能等做到区别对待。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性大、自然条件各异,评估体系必须考虑地区差异,建立全国通用的唯一标准体系是脱离实际的,在评价体系的标准设立方面,允许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非全国同一个标准。应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地区,通过对当地主要代表性特征进行分析后,赋予不同的“值”。

2.3评估方法由定性走向定量

评估方法方面,力争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对定量指标的研究与使用。我国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都采用累积的方法评定最后得分,来计算总评价结果的评估方法。近年来,从数学上已证明,此种评估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它主要侧重于对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绿色建筑的评估要符合物理规则的科学性,准确的量化数据是评估系统的灵魂,而我国目前还缺少生态评估的一些基本数据。对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使用,是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2.4评价体系实行第三方认定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绿色建筑的开发,并实行绿色建筑认证制度,政府必须培育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建筑设计方案实行、建筑物开发全过程、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进行全面评估。

当前,我国对建筑物实行绿色评估,是建设部组织成立专门的专家组来实施,由于缺乏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建筑物实行方案评估、施工阶段全程评估、建筑材料环保性能绿色评估中存在着第三方评估机构缺失的问题。因此,在实行专家评估的同时,政府必须及时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立将这种外部评价委托与内部专家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标准或内容由双方共同拟定,一方面发挥了专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一方面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角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评价的第三方必须注重评估人员专业性的培养,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建筑技术规范、绿色建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估专业技术人员。

2.5运用经济杠杆,采取激励政策

环境科学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项目投资经济决策可行性评估不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加快,房地产行业、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医院等行业迅猛发展起来。就拿市政工程来说,工程项目朝着大型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而政府为了维持市场秩序,会实行宏观调控,制定一定的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约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规模越来越大的市政工程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越来越复杂。工程建设时间长、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所以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需要考虑的内容越来越多,经济决策的制定变得越来越复杂。投资者要对项目的建设成本、销售收入、销售税费、市场变化、附加值、不确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项目投资的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企业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中寻找发展点,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在市场发展中寻找合适的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在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科学合理经济决策的制定离不开正确的经济分析。当企业做出完整的经济分析之后,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经济分析是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基础。

经济分析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要对影响项目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判断和分析,对项目的收益、成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正确分析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合理预测市场发展形势,从而促进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经济分析除了在经济决策制定前进行,伴随着项目的建设,经济分析也要实时跟踪,并对市场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前期经济分析中的不合理地方进行适当调整,使经济分析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并据此不断调整经济决策,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

二、可行性评估与不可行性分析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最常规的就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由企业员工和相关专家组成经济分析小组,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在进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中,要综合分析项目的各方面资料,要分析政策环境、市场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下撰写可行性评估报告。而在可行性分析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往往需要提出许多假设和前提条件,而评估小组人员在提出假设时又往往过于理想化,然后由过于理想化的假设推导出理想的可行性结论,这样就会影响到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可行性评估是一项科学活动,而专家在进行这项科学活动时,往往是从学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专家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的话,在进行可行性评估时不负责任,那么就会忽略许多问题,最终使得可行性评估不准确,进而影响到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性。而要追究专家的责任又很难。正确的可行性评估是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不确定性评估,从风险的角度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然后再制定出不同的经济决策,尽量制定出期望值高风险小的决策方案。

任何项目投资中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估,但不可行性分析也很重要。不可行性分析就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思考项目投资,通过调查研究,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决策方案,并否定决策方案。进行不可行性分析不是为了否定决策方案而存在的,它的目的在于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尽可能的优化决策方案,使企业在项目投资中获得更大收益。

比如说,企业对某高校的高科技科研进行投资,在这项投资中,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对该项目进行财务分析,制作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不可行性分析报告。由于高科技产品的科研投资一般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分析小组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以及收益率进行分析,并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市场发展形势以及预测的高科技产品的效果进行财务分析,制定出可行性报告和不可行性报告。而决策部分对这两份报告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该投资项目,然后再根据风险性和投资收益率的对比制定出合适的投资决策,既保证目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又加快科研进程,使高校尽快研制出高科技产品,缩短投资回报期,尽量提高产品的性能,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由于高科技产品的投资属于高风险投资,所以,制定不可行性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项目。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出高水平的不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许多企业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都忽略了不可行性分析,只将注意力集中于可行性分析,容易忽略项目建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要认识到经济决策中可行性评估和不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综合两种分析结果,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在进行高科技产品项目的投资中,面对科研的长期性和产品性能的预测的变化性,项目不可行。但是,从内部收益率和项目带来的业务增加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上来说,该项目又是可行的。因此,企业财务部门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不可行性分析报告,综合统计多方面的信息,做好市场调查,客观预测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产品的性能以及产品研发所需的时间,做好调查报告。

三、项目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项目是未来的,而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就使项目具有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项目建设中会遇到许多前期规划中没有考虑到或是考虑不周全的问题,项目建设完成后在销售时也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情况,这些因素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科学技术,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只有在前期经济分析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正确预测未来发展形势,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才能提高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预测项目成本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全面掌握项目各方面的信息,对项目成本进行计量分析,从而确定项目各项活动的成本以及总计成本。但是,由于企业获得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时间约束性,许多信息都只能在事件发生后才能出现,比如说:高新科技产品的效用,在产品研发出来之前是无法准确判断其效用的,只能从理论和理想的角度去预测,而当产品研发出来之后,获得的效用信息对经济决策已经毫无帮助了。所以说,信息的时间约束性影响到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另外,企业在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信息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而对信息的处理深度以及处理的正确性就影响到了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性。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经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到了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比如说: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项目投资中,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就要考虑到政策环境的变化。我国的房价屡高不下,老百姓强烈反映买房难,而政府为了使老百姓居有其所,会出台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来控制房价,规范房地产行业建设。而政策环境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当进行规模很大的房地产项目投资时,企业就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环境的变化,预测政策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政策环境对以后房屋销售的影响。

项目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众多,企业只有不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提高员工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正确分析项目投资风险,不断优化项目经济决策方案,最终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在项目投资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影响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因素

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制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投资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内外因素决定的。

(一)影响经济决策的外部因素

所谓外部因素,不外乎是政策、法律、体制和市场的限制。当经济决策进入到政策壁垒、体制壁垒、市场壁垒中后,项目投资的风险就加大了,而要减小投资风险,提高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减少不合理投资风险,那么就要对政策、体制、市场和法律进行深入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第一,为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会在不同时期制定出不同的经济政策。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首先要分析该项目处于怎样的政策环境中,政策壁垒是大是小。当政府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时,政策壁垒小,投资的风险也相应减小,企业发挥的空间扩大。

第二,项目投资决策需要经过政府的审批,这就要考虑到体制环境。当项目审批的程序简单时,审批时间就越短,体制壁垒就小,投资风险自然也小。

第三,在项目投资中会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比如说:有合同签订管理方面的法律,也有反垄断法,还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企业在做出经济决策时,要尽可能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第四,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拿市政工程项目来说,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占了整个项目造价的一大半,而市场的变化使得原材料价格发生变化,当原材料价格高出事先预估价格很多时,项目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

企业要正确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努力制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二)影响经济决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上来说,企业需要有健全的项目投资经济决策责任制和动力机制,确保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做出科学的经济分析,然后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制定出最优化的经济决策方案,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科学性,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复杂,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必须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评估和不可行性分析,从整体上认识项目,不断优化经济决策方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玉.浅论企业项目投资经济评估[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7)

[2]巩玉凤.关于房地产项目投资经济决策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2(9)

[3]李丽莉.模糊统计理论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