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经济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3:00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1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开始艰难曲折,导致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脆弱性、不确定性、不平衡性等重要特点。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各国也在不断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发展的前景喜忧参半,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将会得到回升,世界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有所缩小。

【关键词】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回顾;展望

在2013年,美国的霸气有所收敛,由于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没有获得批准,政府无钱可花。中东的动乱比较多,突尼斯民众抗议物价持续上涨,也门首都爆发了武装冲突,在这场冲突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从整体看,中国的走势逐渐好转,但挑战也逐渐的增多,其要融入国际社会需要更艰苦的努力,中国要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样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是机遇但不是挑战。

1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回顾

1.12013年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在2013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下滑的现象,这是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发展水平。2103年,世界经济在政治形势的刺激下,处于脆弱复苏的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总体形势相对稳定,世界各国正在维持着“弱增长”的局面。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实际经济发展进行统计,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3%左右,这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发展水平。目前发达经济体将要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通过对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进行统计,其略高于2013年。国际经济增长率已经得到提高,同时国际购买力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通过全球贸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全球贸易增长明显加快。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经下降,非能源价格已经下跌。

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还在继续缓解。

1.22013年世界政治形势的具体情况

在2013年,大国之间博弈激烈,叙利亚呼吁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阻止美国对叙利亚进行攻击。但美国的霸气有所收敛,美国的领导力有所下降,美国一直试图试压使中国屈服,但结果适得其反,在西亚、中东问题的处理上,反应出美国已经力不从心。中东地区的局势持续动乱,突尼斯、埃及的各政治派别争斗激烈,其社会经济已经下滑,失业率较高。2013年,在波兰华沙召开了全球气候大会,虽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但还是达成了三项主要共识,这就表明与会各国都不愿意承担大会失败的责任。

在2014年,通过对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5年多来,欧洲许多国家的贫困人口大幅增加。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欧盟28个成员国已经处于贫困危险边缘。在2014年1月份,伊朗国家已在当天停止最敏感的铀浓缩活动,伊朗已经自愿暂停20%浓度的铀浓缩活动,切断了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的原料供应。

2对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展望

2.1对世界经济的展望

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回顾,预测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步伐会不断加快,各国都已经开始实施了宽松的经济政策,所以世界经济形势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世界整体经济的复苏速度将会加快。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2014、2015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将会比2013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增长率仍属于偏低的中期增长。

2014年、2015年的时间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经济的发展将回升到比较好的态势。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将会快速回升。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将会走出衰退的经济发展时期,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全球市场增强信心。而美国经济的复苏将会促进全球经济的大力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将会得到提升。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备受世界的瞩目,经过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其自身的经济增产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复苏势头也比较稳定,鉴于近年来美国通过经济调整之后取得的成功,包括其在房地产市场以及国内工业改革等几方面,都呈现出稳步发展且市场走向良好的趋势,在2014年里,美国的经济将会持续不断的增长,增长的势头也会更加稳固,据不完整统计,2013年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2%-2.3%之间,但是到了2014年,其增长速度将会达到2.9%-3.1%。

2.2对世界政治形势的展望

中欧双方已经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为未来的数年合作绘制了蓝图,双方已经认识到只有坚持对话磋商、互利互赢,才能为中欧关系不断注入发展动力。欧盟的主要机构将实现领导换届。中欧关系将继续健康平稳的发展,更为深入的务实合作和良性互动打下基础。

2014年初韩朝离散家属会面在朝鲜金刚山举行,在2014年―2015年朝韩之间的关系将有所缓和,但要熔化半岛坚冰,也并不是一天的任务,局势短期内难言明朗,中国仍然是解决朝韩问题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从2014年到2015年,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朝向较好的方向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会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3结语

总而言之,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始终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的,尽管之前曾出现过经济低迷的时期,也呈现过政治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但是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发展,从而走到今天的。鉴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因此相关的世界组织应该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近年来欧洲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完成了多项准备工作。在2013年,叙利亚发生化武危机,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一致通过要求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的决议。

【参考文献】

[1]王小军.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

[2]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2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

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着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

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降至24.8%,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着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

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考文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3

【关键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

同志在党的十报到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1]多极化趋势深化发展是我们党对世界格局演变态势的基本判断,也是我国现阶段确定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之一。为了更好的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有必要对世界多极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本文旨在在说明我们党做出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根据。

一、世界多极化的含义

所谓“世界多极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世界上同时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具体地说,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就当今世界而言,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多极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实力和政治上的国际影响力。[2]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其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来说,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

(一)历史的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今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19世纪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变化就是从两极争霸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苏联的解体为标志,标志着两极格局已经结束,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

可以这样说,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给句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冷战”,突出啊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方向加速蜕变,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新的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了世界的重大变化。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世界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

(二)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之间的实力对比并不平衡,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国,它通过政治控制、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等多种方式企图控制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但它并没有能力独自控制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各国之间形成区域发展,更是形成了对美国的威胁。

(三)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表面,在国际舞台上有多种力量或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重大作用,国际事务不可能由个别国家主宰。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壮大,未来的世界多级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多极化实际上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它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当今世界依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

(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为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靠单个国家已无力应对,不同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应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模式。但要实现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就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而这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同时,只有一个多级的世界才能包容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更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3]

三、为什么说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

(一)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二)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单边主义外交,逆时代潮流而动,谋求构建单极世界,为多极化进程增添了极大障碍。

(三)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过程。故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4]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党高瞻远瞩,提出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疑是英明的抉择。愿世界安好,愿祖国昌盛。

【参考文献】

[1]:在十报告上的讲话[oL].新浪网,http://.cn/o/2012-11-09/054525541296.shtml.

[2]耿国祥,王英梅.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1(09):211.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市场整合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

关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同时又推动着世界市场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总体而论,市场整合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全过程。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该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融合为基点;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取决于该国在全球市场体系当中的角色与处境。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整合的关联性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整合的内涵分析

作为跨区域的贸易、资本、信息、市场、企业和人口的扩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经济交流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和行为重新组合并不断系统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商品、资本、技术、人才的国际间流动规模、速度与水平都有所提高,经济活动向能够提供最好条件的国家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二是世界市场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张,生产与贸易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更多、程度更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逐步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四是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政治、社会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也不断加强,各国立足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模式。

一般意义上说,世界市场的实质,是关于世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作为反映市场发展变化的系统过程,世界市场整合,包括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对象与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规则制度化。市场主体多元化,是指参与世界市场活动的主体数量、类型日益增加,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交易对象与交易方式多样化,指的是除了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以外,各类经济资源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衍生品都进入市场交易领域,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交易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交易规则制度化则是指世界市场各类交易规范日益完善,有些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活动共同的准则,并且经由国际经济组织,开始逐步成为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制度性规范。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市场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市场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表现在:一方面,没有世界市场的发展,就无所谓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市场运行的矛盾问题同样见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变迁,赋予世界市场运行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使世界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深远。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端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又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形势。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和全球化,实际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6-18世纪的世界市场上,欧洲殖民主义者主要输出工业制成品,进口农矿产品,导致以欧洲工业生产与亚非拉原料生产为支柱的国际分工体系不断得到巩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资本输出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摧毁万里长城的不是别的,是资产阶级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廉价商品”,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世界市场对各国各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民族国家经济运行也呈现出国际化特征。这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与中断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第三次高潮。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开始走上国际经济舞台。冷战结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世界市场运行成本,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影响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各国国民经济主体能够在相对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下进行竞争;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其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散化的趋势,对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市场健康运行又提供了规则与制度方面的保证;世界市场规模与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进程是资本国际化的结果,资本运行过程所固有的诸多外部性的矛盾,使得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同样面临诸多矛盾问题。作为世界经济规则日益趋于统一,各国共同利益日益增多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国家无法回避世界市场的影响。无论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有何差异,各国从自身生存与发展考虑,都无法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更不可能逆潮流而动。以资本国际化为源动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完全打破了市场的国别界限。在资本自由流动、国际化运营的条件下,一国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已经没有了清晰的界线。资本国际化,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促进各国各地区内部市场融合的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还加深了不同经济制度的较量,使得民族国家的进步、民族利益的调整、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置身于全球范围内来统筹安排。作为全球资本的主要所有者,发达国家通过主导资本国际化运营,一方面,左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利益安排,使得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维护其主动和主导的有利地位,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谋求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困难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本身还存在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与风险规避机制尚未形成之间的矛盾。资本国际化推动下的世界市场整合,使得各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规则体系却并未相应地形成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全球化经济的管理与协调机制的相对薄弱的实际,世界市场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机制方面也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最后,从现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实际上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签署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构建一体化程度有别、不拘于特定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把握世界市场的普遍选择。美国国会于2002年8月通过了《贸易促进授权法案》(tpa),恢复了1994年中断的美国总统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的权力,布什政府据此提出了美国全球贸易战略目标和双边贸易协定、美洲自由贸易区和全球贸易协定的总体架构;欧洲联盟决定2004年之前吸纳波兰等10国加入;拉美各国共同推动区域自由贸易一体化,积极参与签署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亚太地区各国纷纷加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已经确定在2010年成立自由贸易区,日本、韩国、泰国也都与周边国家洽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使得世界市场与政治经济格局方面的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板块结构进一步巩固。作为该三大板块结构的现实载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构成了全球经济区域化的基本框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市场整合向区域性方向发展,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民族国家综合实力较量,也开始呈现出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的特征。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载体的发展水平与未来趋势方面的差异,使得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世界市场力量的整合,也开始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双边多边互动关系。

二、世界市场整合的国际政治经济效应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市场的整合过程以国际分工的形成和演进为基础。国际分工体系是要素禀赋结构的体现。一般而论,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由该国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在世界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状况。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及发展方向,取决于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变化情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世界市场整合的影响也是重要和基础性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要素的国际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各国原有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的供求形势,从而改变要素的价格,但是,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却不会因此而改变。21世纪,在由知识经济所决定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引发的世界市场新一轮整合过程当中,由知识经济所表现出来的要素禀赋差异同样是国家发展水平不同的结果。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国际差异会由于收益的国际差异而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掌握着知识经济主导性要素的金融要素和信息要素,就能够在金融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占据主动地位,从而保持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主导的长期优势;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难以与发达国家直接抗衡。从根本上说,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只适合已经成熟甚至落后的产业的发展要求,而先进的、主导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的核心要素依然主要为发达国家所控制。就此而论,世界市场整合过程本身就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导与从属的基本经济关系,依然贯穿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市场整合,主要还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基本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控制与反控制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调。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和劣势地位。在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长期影响下,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尽管目前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开始弱化,跨国公司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最重要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当中的不利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主要属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经营,把生产分工深入到价值增殖的各个连接点上,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得到深化,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开发利用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更加失去自主性: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规模经济,在多国或多区域的生产营销科研组织活动中实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协调形成企业内部一体化国际生产的经营模式;全球化经营,不仅使跨国公司避免了依赖单一或分散的国家资源的限制,而且建立起一种更加高效利用并整合全球生产要素的分工体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子公司不再是独立运作或者只是与母公司发生联系,而是保持与母公司及其他分公司间高度一体化的关系;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区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进行更加深刻的专业化分工;每个海外投资企业服务对象不再是分散的独立的海外特点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基于跨国公司内部产品、技术、人员在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之间的跨国界流动程度更强,国际分工联系更加紧密的实际,世界各国的生产过程经由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活动建立起更加有机的联系,从而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实体部分;跨国公司对全球产业部门控制力的增强,使得国际分工超越了产业和国家的边界,转向企业内部。比如,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上,跨国公司一般将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母国,而将低附加值的环节输出到海外,尤其是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继续不断增强,世界市场整合以跨国公司为基本主体的事实,更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就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科技落后等不利因素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化解,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尤其容易受到资本国际流动造成冲击。总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关系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实质,在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其次,维护国际金融市场健康运行,是世界市场整合与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资本国际化进程与全球金融市场整合当中扮演什么角色,直接关系到各国各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资本市场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必要选择。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本,从而实现高收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一国的金融安全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资本国际间流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冲击相当突出。

作为金融小国,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不可能左右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国家对汇率、利率的调节权被削弱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往往能够发生连锁反应。提高资本市场抗冲击能力,不仅是一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而且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金融市场稳定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相应的金融体系风险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营性风险、竞争性风险等金融机构风险日益增加,民族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恶化,市场份额下降,导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能力受到削弱。由此,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平衡受到威胁,国际金融监管更加困难,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不断积累,增加了国际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金融市场整合,被纳入世界市场整合的过程之中。在资本国际运行和全球金融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和地区,无疑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整合过程当中发挥更加积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相应地,基于资本国际运行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也以此为主线。

最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各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部门面临不同的发展形势;各国为此所进行的调整与改革,对于世界市场上的产业构成与演进,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经济规模与市场规模的相关性而言,不同国家在国内市场规模方面存在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由传统的以寻求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为导向的投资向以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投资转变,国际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和区位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密集型产业,诸如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产品、生物化工、医药等部门,服务业中的电信、软件开发、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能够提供优秀人才和富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区域,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首选之地。此外,组建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的新形式,世界市场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战略联盟利用其优势地位,为成员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创造积极条件,实现企业技能和资产互补,使企业能够分摊高昂的新型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费用,帮助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行业技术标准,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造成的成本优势、保护无形资产的制度对市场竞争的制约,使得现实经济当中,绝大部分市场为少数几个企业所支配。在高科技领域,世界市场的集中程度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说来,任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要以巨大的投资为基础。新技术用于改造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同样需要大量投资支持。大量投资支持,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高。基于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当中,同样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之,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政治问题尽管还是国家层面上的问题,经济问题却日益开始成为全球层面上的问题。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基础性选择,从很大程度上讲,在于确保本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方面压倒其他国家。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演化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经济利益进行战略博弈的过程。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探讨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彼此已经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加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世界市场整合,不能脱离中国市场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也取决于中国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的状况,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为此,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必须从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辅相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相协调、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当中的处境等诸多角度进行统筹协调。

一方面,中国必须把握住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形势,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从机遇方面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关系到世界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世界市场整合不应该,也不可能将中国排除在外。从外贸规模本身来看,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上的贸易大国。作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使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战略,已经使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的经济发展政策,则使得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伴随中国吸收国际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对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升级与世界市场整合的相关性日益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中国有望在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基础上,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者逐步成长为世界新技术的策源地。通过这样的过程,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更有可能成为现实。从挑战的方面看,伴随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方面一直还存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问题,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目前还没有进入贸易强国之列。总体上看,中国国际贸易总体格局中,加工贸易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主经营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目前整体竞争优势依旧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或成熟技术产品或者工序方面,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还处在低端水平上。与此同时,伴随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经开始或多或少地受到外资的影响。外资试图加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的努力,并未因为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而减弱: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力,维持高进入壁垒,跨国公司通过大量招聘中国的科技人才,并购中国的科研机构,在中国开展研究开发,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地位;有些跨国公司还积极利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问题,谋取不正当利益;跨国公司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还将努力延续对我不利的局面,即确保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不具备与之相抗衡的实力。

总之,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要积极参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必须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扎实推进本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从推出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主体着手,真正发挥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必须从加强国内市场体系建设入手,以完善的国内市场、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为基础,驾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过程,通过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影响力,来争取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有利形势。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世界市场合过程不断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迁的形势下,评价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依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角度或指标上展开分析。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已经成为检验各国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试金石”:一国的经济主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情况、一国在全球贸易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一国在世界市场运行规则和制度方面的“话语权”状况,已经逐步成为评价该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地位和影响力的客观指标。

为此,从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方面看,中国要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扩大加工贸易、进入跨国公司经营体系的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切实做到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经济合作。此外,中国尤其要继续致力于推动建立旨在维护公正与公平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发挥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努力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合理的经济差距。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市场开始了系统整合过程,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产生了诸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政治战略相辅相成,通过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策略的协调,来追求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季铸:世界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3.

[2]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李其庆: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谢震:经济影响国际关系的探源习惯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

[5]李琮: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5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国际分工国际产业

一、引言

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间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世界经济结构。传统的世界经济格局主要描述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其演变,如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济实力最强,人均生活水平最高,对世界经济事务影响力最强的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极”之间的经济权力分配关系是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球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由于各国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的差距,各国的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和进度出现较大的差异。在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前提下,各主要国家经济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在国际分工、贸易、金融和投资关系上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它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因此发生显著变化,世界经济正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格局。

二、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各国国内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运动的产物

区域集团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的情况下不断加强的,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必须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来探求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二战以后,亚、非、拉各洲落后国家纷纷独立,曾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西欧已雄风不再。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开始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其经济自由的理念;各国也吸收战前高贸易保护、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获取自己利益的零和竞争方式的教训,客观上也有减少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合作的要求。这样,经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全球层次的各种经济协调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逐步建立。这些组织的一个基本宗旨就是推进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这些组织对促进经济的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幼稚产业论、保护就业论、平衡国际收支论等许多保护贸易理论为一国贸易保护提供了充分的论据。这样,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在和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落后国家纷纷联合起来,组建各种形式的区域组织;西欧发达国家各自的经济实力有限,同样为了共同利益,与美国和苏联竞争,也纷纷组建起各种形式的区域组织。于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第一次区域集团化浪潮就开始了。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整个世界出现了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是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的一体化,才真正使世界经济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全球范围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这样,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一次是在全球范围,而不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经济竞争大大加剧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要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不开放是不行的,这方面,自由贸易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但在一国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开放又必须是有条件的,这方面保护贸易理论提供了同样充分的论据。这样,一国既想利用世界资源,又不想使自己的竞争力受到损害,和有共同文化渊源、地理位置相近、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当或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的国家结盟,在一定范围内享有更高程度的经济自由就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选择。这种情况使区域集团化趋势再次得到加强,于是,区域集团化的第二次浪潮就开始了。由此可见,区域集团化不过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三、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延长了国际产业链,提高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引发了世界价值体系的组合重构和产业链的跨国延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各国贸易壁垒逐渐降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产业链的众多环节越来越具有了空间上的可分性。处于主导地位的厂商,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利的区位进行相关产业链环节的生产布点,使得传统的主要以产业或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演变成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内某个环节或某种工序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国际分工作为全球化经济本身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即使没有中国的参与也会发展,但中国的积极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产业链的延长,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国无与伦比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大延长了产业链条上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中国相对廉价而数量增长惊人的科研人员,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上的技术密集型环节和产品的研发环节,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环节也在中国国内得以延伸。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更为深入的融入世界体系,国际产业链会得到更大的拓展效率要求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社会分工或专业化的不断深化是效率提高的主要途径。相对传统的以不同产业或产品为对象的国际分工,产业链国际延长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公司利润,发挥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因而更能够促进世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而中国通过对国际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深化了国际分工,为世界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总结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贸易多年持续顺差。但是客观地分析中国经济实力可以看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富有的工业化经济大国不愿意为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全球经济是世界的,各经济大国应通过协商和妥协,各自承担相应的合理的责任,不仅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6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是新时期时代的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备民族帝】定内部方针、政策和外部交往战略的基本依据,是影响世界总体格局及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和平与发展”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时代主题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注,并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因为时代主题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的最深刻、最宏观、最本质的揭示。时代主题理论的阐释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的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是否认可,都将客观地产生决定性的巨大影响。时代主题的理论核心论断,~般来看都是由驾驭全局的历史伟人揭示的。邓小平依据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演变的新形势,各个国家和民族思维的转变和心理企盼,非常鲜明和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变了列宁战争和革命的时代观点。这一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的主题,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制定内外政策和策略,编制发展蓝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不管现在的发展程度如何,只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社会就快速向现代化和信息化推进,民族就会兴旺文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进步、文明。如果谁背离这个时代主题,那就必然会走向曲折或者是失败。

一、“和平与发展”论断的提出及其涵义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世界格局如何变化?如何对国际局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和分析?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系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做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论断,并且在1985年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结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很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并不是说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而是说这两个问题是目前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的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是关系到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都需要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和共同的历史任务。

我们把当今的时代称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以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状态为主要标志来划分历史时代的角度来讲的。和平是一种政治状态,它是和战争状态相对应的。发展是一种经济状态,它是与经济的停滞、倒退状态相对应的。“和平与发展”和“战争与革命”是两对对应的范畴,人类社会时而处于“战争与革命”状态,时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状态,二者互相交替,此消彼长。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意味着当今时代的主题不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既是世界历史自身发展与转变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也是人们对当代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转变的主观过程。邓小平敏锐而及时准确地阐释了时代主题的转变。

新时期,同志一方面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又全面深化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他根据新的世界形势全面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谋划,鲜明地提出了“如何使21世纪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世纪”这样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主旋律的揭示紧紧地抓住了当今人类世界主题,其理论意义极为深远。

二、“和平与发展论断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寻求发展指明了方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有两大突出的表现,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这两大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和平是为了发展,发展有利于和平。要深刻理解和平与发展,就必须思考具有有序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新秩序的构建。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由几个大国瓜分世界与反瓜分反宰割,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相对立,是充满激烈的矛盾和斗争的冷战格局。政治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竭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经济上西方大国控制着世界市场。然而,国际秩序总是受一定的世界主题的制约和影响并与之相适应,随着世界主题的变化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便成了当今世界必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是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来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国际形势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产物,是和平与发展思想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指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与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构建国际新秩序,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而实现世界的普遍和平和共同的繁荣。也指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就是要根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并把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日标。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用和平方式、政治对话、协调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用国际关系法则和国际力量来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制止战争爆发,捍卫世界的和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经济交往中的平等互利关系,促进各国家和民族共同发展。

新时期,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的时候,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更好地认清世界格局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确定前进的方向,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去,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的指导下,更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的特点。

其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可阻抑的历史潮流。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尽管这一时期里,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对外关系中推行单边主义,政治干涉主义。力图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秩序。但是,以强国主宰的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政治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后,虽然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中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但是,指出,从总体上看“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世界多极化既是世界各大力量为在冷战结束后“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进行重新分化组合的客观反映,同时也体现着世界各种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反霸权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国际反对霸权主义力量不断增强的历史演进。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不仅表明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发展,而且预示着“极少数大国和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多极化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霸权主义危害,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因此,我们提倡促进世界多极化的目的,就是联合世界各种力量,反对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霸权战略,实现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一主张顺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世界多极化是当前世界力量对比的客观反映,是当今大多数国家所追求的世界发展趋势,也是不可阻抑的发展潮流。因此,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尊重世界多样性并倡导世界发展多样化模式。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俱荣”和“俱损”效应愈加明显,因而需要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通力合作。实现这种合作需要各国之间的尊重,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这是当前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各国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开展平等互利合作的前提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就应该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意愿,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及权力,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别国的内政,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不得诉诸武力或以武力威胁。这一主张同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企图建立一统天下的单极世界和强权政治是根本对立的。

21世纪既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正是由于世界的多样性才带来了世界各国合作的可能性,只有承认并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我们承认,并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在国际关系中就是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倡导发展模式多样化。针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建立以他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霸权主义行径,明确地指出:“不顾当代世界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动辄以孤立、制裁相威胁,这种霸道行为只能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凭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他国贫困落后的基础上是不得人心的。企图包揽世界事务,主宰别国人民命运的做法越来越不行了。”[]因此,世界各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其他国家无权干涉。世界多样性与发展模式多样化有利于阻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其二,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必须积极面对和推进经济全球化。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国际合作与竞争空前广泛和激烈,世界各国越来越感受到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怎样面对全球化并做出选择已成为各国领导人当前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这一趋势而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地生存和发展。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必须面对并融入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导因素。”“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当前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这些论述是对当前世界各国发展方向的一个准确概括。两极格局瓦解后,各国为了在多极化趋势中占据一席或在国际竞争中赢利主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本国的科技和经济上。发展科技和经济已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经济全球化能使参与其中的国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里,我们在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肯定它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条件和机遇,但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如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发达国家意志制订的国际规则的约束;开放本国市场,会致使外国商品涌入,冲击民族工业;外资比例过大可能会使国家经济命脉被跨国公司或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等。尽管如此,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所以,只有积极地面对和参与并努力有所作为是各国明智的选择,“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

其三,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积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对国际关系本质的一种认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本质。自从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后,产生了今天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列强争霸,并不具有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特征。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国际争霸斗争的兴起,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始显现。尤其是冷战结柬以后,“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而且国际关系民主化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针锋相对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全球性的挑战,如恐怖主义要由各国合作应对。而霸权主义则是恃强凌弱,干涉和侵略他国,垄断国际事务。因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趋势和愿望。世界各国应努力适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因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将更加有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和平与发展”论断为世界各国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时,不仅要以自己的国情出发,而且都应从世界总体发展状况和时代主题为导向。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它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它也是世界各国制定大政方针与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在谈到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要发展必须创造和平环境;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和平的实现。当今的世界实践已充分表明:

首先,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世界和平环境。因为有了和平的环境,世界各国才能实现自主发展与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更好地维护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何才能实现和维护和平。是世界各国在制定内外大政方针时都必须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中国,邓小平提出了“五不”原则: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不结盟。即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又不参加任何大国组织的军事集团,强调坚持本国的独立自主。也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同所有国家都搞好关系;二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称霸。即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上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所以,我们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自己也不欺负别国,中国永远不称霸;三是坚持立足于发展中国家,不当头。即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起来了,还是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做超级大国,绝不能因为自己是第三世界大国就来充当第三世界的首领和代言人;四是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封闭。因为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中国应该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取长补短。过去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各国的相互学习交往,有助于维护和平;五是在祖国统一的方式上采取“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又不弃武。因为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政,但涉及到与美国、英国、葡萄牙三国的关系,所以中国的统一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际关系问题。对此,中国采取了“和平统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显著特点,是冷战之后冷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演变,以及最终形成的背景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多家花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多样化,又有单一化;既是分散化,又是集中化;既是本土化,又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悖论,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经济全球化不仅不会阻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而且变成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生活向国际化、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现代意义上应该是发端与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基本完成了向全球扩张的过程。在这一历史推进过程中,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欧洲列强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宰者、推动者,以及世界政治的“主人”。不过,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并不意味着单一的全球性欧洲帝国的形成。

二战以后,美国走上了世界舞台。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世界的一半,凭借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美国对世界经济施加影响,从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霸权。二战以后,在美国的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再次启动,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主要战略力量受到南北方力量、东西方力量失衡的影响,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减弱的情况下,出现了内部分化,有一些国家投入了资本主义经济阵营;国家在巨变之后实行资本主义模式的市场经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很多国家逐一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些使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在内容、范围、规模,还有经济生活国际化、社会化的水平方面,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是新一轮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主导。签署了作为超级大国的解体,是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出现的,这样就更加助长了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推行全球统一化的企图。然而,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维护自己的政治霸权、经济霸权,其企图的单极世界格局也未能如愿以偿。两极格局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而就是由于这一规律的持续作用,使得产生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加速发展,促使冷战之后的世界力量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新阶段。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历史上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迁,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仍然对世界格局的演进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焕发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使大国实力发生“序列易位”的幅度和可能性都比以前增大。信息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大国之间的竞争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进行,而是参与综合国力的战略竞赛。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各国的多元化正式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基础。

其次,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适用范围。由于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全球化作为一种市场力量,将所有国际政治经济都纳入统一的发展进程,使得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迥异的国家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配置、资源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使世界经济从以少数欧美国家为中心,演变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多元化,为后来居上的国家创造了空间,从而产生不平衡规律的全球化。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格局的最基本单元,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世界构造的最基本元素。

首先,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政治领域来看,是一种制度安排。全球化不能超越人们的观念独立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意识和政治制度方面,它是在现有的基本格局和国际秩序下发展的,只能与现有制度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新机制。

其次,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的保护。国家从一开始就是,而且至今为止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进程,为国家提供了展示力量、展示活动的舞台。

再次,经济全球化不会造成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各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价值的普世化,但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民族特性和民族传统表现出强烈的对抗心态。全球化趋势不仅不会影响到文化的民族性,反而会使文化上的民族性差异比以往更加突出和明显。经济全球化确实会对国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作为构成世界主体的国家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但是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体仍然是具有不同利益的国家,他们构成了世界整体,是经济多元化的基本元素。目前,世界上形成和出现的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都不会取代利益多元化,充其量会变成对利益多元化的某种协调。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建立由他们为首的“单极”世界格局,将“单一”价值观构筑成世界新秩序,不可避免的与国际政治多元化产生严重的冲突和对立。

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主张建立多极化经济格局,反对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国。与此同时,各大国都纷纷公开表态,表达建立多极化世界格局的主张。1997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公开发表声明,认为不断发展的欧洲各国和中国要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1998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公开表示,由一个国家独霸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多极化发展是最民主、最明智的国际社会体制。1999年7月,叙利亚总统公开表示,应该创建一个多极化世界,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影响这一趋势的发展。由此可见,美国企图建立的“单极”世界格局收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这一切表明,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诉求的正确反映。面对这一态势,美国人也承认,世界霸权收到内外许多条件的限制,“其深度有限”。总之,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不论霸权主义多么不可一世,都不可能阻止这一趋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8

【关键词】中国外交理论周边形势【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外交是主席主导、总理配合奠基、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后经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调整、创新、实践与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成熟外交理论、系列政策和鲜明风格。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外交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广阔、博大。中国已是世界事务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种形势给我国外交带来巨大的空间与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新挑战。这里有深层次的根源,也有形势发展产生的新问题。

中国外交同西方传统外交的本质性差别

外交根本要旨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外交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综合实力,也就是要倚仗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历史上,西方列强在外交上长期信奉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凭借势力强行侵占、奴役和掠夺弱小民族和国家。虽然国际上陆续制定了一些法规,对这些强国形成一定的约束。但西方强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放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于国际法采取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的态度,综合实力依然是他们外交行为的核心观念和手段。这方面美国更是突出,美国迄今仍是国内法高于国际法,屡屡引用国内法处理国际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合社会制度、文明传统、历史遭遇、信念原则、国家利益以及世情特点,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原则、立场和路线。中国提出一系列总体上符合世界人民愿望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观念、主张和政策。其中包括:保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各国和独立,各国和平共处,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反对颠覆他国政权;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有权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反对把自己的制度和模式强加于人;国际关系民主化,各国都有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权、决策权和话语权,反对一国或几国垄断国际事务;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缩小南北差异;尊重各种文明,相互学习和借鉴,反对贬低、歪曲和涂黑任何文明,以及改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其朝着更加公平合理方向发展,等等。在这些基本原则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新世界安全观、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与邻为善和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和新思维。

中国外交的这些主张与方针,反映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要求,而同西方世界长期享有优势地位和利益的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自然而然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例如中国根据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主张外援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就遭到西方国家的一直反对和抵制,因为这种主张影响和妨碍他们通过援助操纵有关国家内政的目的。再如,中国坚持各国有权根据国情选择自己制度和模式,这自然也难被竭力推行西方模式的国家所接受。中国外交的观念和主张不符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各种责难和挑战。

中国迅猛崛起引起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忧虑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实力相对下滑,世界主要力量对比逐渐缩小。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数据,2005年,“七国集团”(G7)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的65%,而到2014年下降到46.6%。同期,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则由8%上升到22.1%。再看中美两国,2000年中国的GDp总量只是美国的11.66%,2012年上升到50.68%,2015年已达到63.79%。日本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0年中国的GDp约是日本的25%,而到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是日本的一倍多。G7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持续减弱,而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G7各国在如何实现经济复苏与增长、消除世界经济增长障碍等诸多问题上分歧纷呈,难以继续承担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主导世界经济事务的重任,这一作用已被二十国集团所取代。

这一深刻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新兴力量的迅速崛起,标志着近500年世界权力结构前所未有的改变,西方主宰的世界政治经济局面将逐步走向终结。这种形势使G7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忧虑忡忡,危机感明显增大,而自名为世界“领袖”的美国尤其感到强劲冲击。维护全球霸权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所依仗的主要是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拥有无与伦比的综合实力,霸气高涨,宣扬推行单边主义,为所欲为达十年之久。但经历“9・11”事件、两次中东战争和金融经济危机后,软硬实力都遭挫折。面对不断上升的新兴力量,美国逐渐失去主宰世界的能力。

奥巴马入住白宫后重点抓了两大方面,一是大力促进经济复苏,一是全面调整全球战略。战略调整的中心是从小布什政府的打赢反恐怖战争转向应对新兴大国的崛起。在新兴大国中,中国是发展成就最突出的国家。基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巨大的综合体量以及发展前景,美国认定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最有可能首先在亚太地区,进而在全球挑战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牵制、遏制和防范中国进一步崛起,成为美国主要战略考虑和目标。2010年,美国正式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综合运用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大对我国的遏制、防范和挤压力度。这无疑增大对我国外交的压力,形成严峻挑战。

美国按照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六大范围的所谓“战略前沿部署”。主要行动是:其一,加强和密切战略同盟关系。美国利用日本对中日力量对比反转的不适、不服与郁闷情绪,以及中日间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不断在政治和军事上为日本“松绑”,借力日本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利用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加紧打造美日韩同盟体系。利用南海问题加强对菲律宾的掌控,推动澳大利亚涉水亚洲事务,并竭力拉西欧盟国介入。其二,制造“中国”。利用部分周边国家对我国崛起的疑虑心态以及存在历史纠葛与领土争端,以改善关系为由大肆活动,挑拨离间,挑动对立和激化矛盾,试图推动组建针对中国的美日澳印的“神圣联盟”。其三,加大在亚太的军事投入。2012年1月公布的《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战略报告中,明确表示将军事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美国不断增强在这一地区驻军,并要将60%的海军力量部署在亚太。美国越来越直接介入亚太地区争端,近年更是露骨地插手南海问题,接二连三派军舰飞机在南海地区炫耀武力,加剧紧张局势。其四,加大对地区组织的参与,一再试图影响和改变东亚峰会的性质与方向。其五,竭力打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挫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亚太自贸区发展进程,掌控亚太及世界经贸机制、秩序、规则、标准等主导权。其六,大力推销美式民主模式,伺机在中国周边制造“”,破坏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同时加紧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引发中国社会混乱。

尽管中美之间合作涉及各个领域,双方都获得重大利益,美国在国际事务上也需要中国多方面的配合与合作,但美国遏制与防范中国的战略意图并无任何改变,而且行动上愈演愈烈。这确实给中国外交造成种种困难和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国际形势正经历重大、复杂、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和秩序在加速调整,经济互动与竞争更加突出,地缘博弈与安全挑战错综交织,当今世界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天下仍然很不太平。

我国是世界大国,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一系列重大国际组织中地位重要,世界上广大国家期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也确实负有难以推卸的国际责任。在一个发展很不平衡、治理理念分歧和差异很大、冷战思维依然顽固存在的世界里,要真正做些有利于世界和平、推动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事,绝非易事。国际舆论基本被西方垄断,要做事说“中国有野心”,不做事说“中国不负责任”,不管如何都要竭力败坏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

另外,我国是世界大国中地缘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我国邻国之多占世界第一,共有14个陆地邻国,6个海洋邻国,还有9个不直接相连的近邻。这些国家在大小、人口、信仰、文化、政治状态、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上千差万别,而且几乎全与我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他们从我国发展中得到很大利益,但部分国家对我国崛起又怀有传统忧虑,指望有种“平衡”力量。美国正是借助这种心态推行战略“再平衡”。

我国当期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确保长期国际和周边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保持和促进和平、稳定、友好、合作的周边关系尤为紧要。

此外,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走出去”已成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方面。我国拥有企业“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总体上仍缺乏足够的经验,需要更全面、更深入了解国外的环境,还要面对各方的剧烈竞争。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员“走出去”,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定的时期,难免有碰上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风险,保护我国公民在国外的安全和正当权益,日益成为国家外交一项艰巨而重要的职责。

中国外交的机遇远大于挑战,而且挑战中蕴藏着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有的是属于理念与政策的本质分歧固有的,有的是形势发展带来的,有的则是美国对华政策造成的。我们要认真对待,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都是可以克服的。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外交已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艰难挑战,都是以我们胜利而告终。从整体看,我国的机遇远大于挑战。而且挑战里面总蕴藏着机遇,通过一次又一次克服和战胜挑战,我国的外交发展了,国家对外形势更好了。今天,我们拥有战胜一切挑战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条件。

首先,我国综合国力空前强大,能够为外交的拓展提供雄厚的实力支持。这是外交最坚强的后盾和基础。第二,我国外交理念和政策符合当今时展的潮流,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愿望,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赞同和支持。第三,我国外交实践既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与各国人民的利益密切结合,他们不仅分享到中国发展的成果,而且获得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教益。第四,美国等西方国家总体处于衰落过程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虽依然强大,但所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那一套,与时代潮流以及人们的意愿相悖,从根本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美国野心与实力不符,主宰世界事务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既有信心也有能力把握全面发展机遇,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始终保持和扩大我国在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主动地位。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参考文献】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9

[关键词]国际战略格局;和平发展战略;重大战略机遇期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4-0050-02

一、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及其走向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50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用八个字概括就是“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环境、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只有互利才能共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当今世界追求、拥护和支持国际政治民主化已形成共识。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彼此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事件之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其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实际上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美国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是“9・11”事件充分暴露了这种安全观和安全战略的漏洞。“9・11”事件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对付恐怖主义不能简单用军事打击。在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不搞干涉、欺侮、侵略别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格局,但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国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强权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迷失。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俄、印、巴、东盟等非西方力量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特别是中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9・11”后,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正是在各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合作下才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而它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之所以长期拖延,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这种支持和合作,正所谓“失道寡助”。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当前的国际形势正处于历史上难得一遇的较好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合作多于对抗。同时,这一段时间也是新格局即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孕育时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在长时间内打不起来,“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那么怎样才能紧紧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党的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国际战略,亦称对外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在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一方面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并服从于国内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它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正是中国可以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前提。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如前所述,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9・11”事件后,世界各国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恐怖主义,因此合作多于对抗,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正是基于此,我们党中央提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论断。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系统地阐述了“和谐世界”新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譬如英法等,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也都是由列强争夺霸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德国法西斯鼓吹拓展生存空间、日本法西斯扬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说到底都是要借侵略扩张来实现各自的大国梦想。正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或夸大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资源需求,渲染中国经济对世界造成威胁,或夸大中国的军事实力,曲解中国的发展战略。它们认为,中国一旦崛起必然会像历史上其他大国一样,伴随着战争崛起,争夺霸权,从而导致世界秩序的改变和传统大国的衰落,于是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发展。“中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混淆视听,使西方民众和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产生或增加对中国发展的误解和疑虑,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的发展。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损害。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中国创新大国崛起方式,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和平发展战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传统的依靠战争方式来实现本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单赢”的,代价是劳民伤财、社会动荡以及他国衰败等巨大社会成本。经济全球化讲的是互利互惠,通过和平方式,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量机遇,利用国际政治民主化创造的平等合作舞台,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达到“双赢”的“和谐世界”绝不是梦想。

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2]。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本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根据时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从中国当前外交领域的各项方针政策来看,在和平发展这一主战略的主导下,中国的各项外交战略无一不闪烁着“和平发展”的智慧之光,为中国充分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世纪之交,我国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发展了“伙伴关系”,如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的“全面伙伴关系”,中美的“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等。各种伙伴关系的建立正是党中央和平发展战略在外交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有利于使中国避免自我孤立或公开树敌,有利于拓展中国在外交上开展活动的空间,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务实外交在目前国际形势下的最优化选择。同时,以和平发展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我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地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充分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提出的战略之举。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梦想。

参考文献:

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是我们党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做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不断加深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紧紧把握这一时代主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做好内政外交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同过去相比确实已经并还在继续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突发事件频仍,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最近,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危机事件再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在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依然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强加于人的倾向依然存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谐共存还远没有成为各个国家的普遍行为。最突出的表现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意孤行地奉行单边主义,追求建立单极世界,世界上什么地方的事情他都要管。事实证明,美国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不安定。今年以来,他的航空母舰游弋在朝鲜半岛周围,与其盟友进行一系列军演,致使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处于战争的边缘。国际舆论指出,美国谋求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实质就是要以自己的理论和价值观重整世界,甚至采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去征服对手、重塑世界。然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它最终得到的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果。

2.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主导地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现象普遍存在。去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美国不仅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而且大印美钞,通过美元贬值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谴责。同时,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贫困国家人民的经济状况继续恶化。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力发展报告》披露,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与最贫困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在1975年是45:1,1992年是75:1,2001年则达100:1。差距的发展实在令人担忧。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2年度最不发达国家报告》所载,全球最贫穷的49个国家人民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的人数已达3.07亿人,到2015年将会增加到4.2亿人。

3.影响和平与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国家和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紧张因素。传统安全威胁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国际军事力量对比失衡加剧,某些国家大幅增军费,更新军事装备,强化军事同盟,动辄进行军事干涉,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二是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与此同时,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空前加大。

纵观国际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总地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和平仍可得以保持,正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决定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题的根本因素。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动摇。

2.各种国际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当然,多极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两个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和少数大国瓜分势力范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各大力量之间逐渐形成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