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4:25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1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途径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1]。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新农村建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其途径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1.1基本内涵

所谓农村文化指的是,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

所谓农村文化建设指的是,建设一种包涵价值观、文化认知、交往方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的乡村文化形态。

1.2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文化建设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重视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有助于农村各项建设的进行,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具体而言,重视并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2]。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1农村文化基础薄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日常生活普遍单调,特别是文化生活几乎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已经有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历史,毁损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农村电影院,大部分处于半废弃或者全废弃状态。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站有名无实,图书馆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由于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且不完善,无法为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持,因而导致农村文化事业迟迟没有起色。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仅为95%。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农村仍旧无法完全避免文盲的出现,这给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而他们素质水平偏低,很难及时而有效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以及新文化,思想受到一定的桎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进行[3]。

2.2相关领导重视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如此一来,造成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一种“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即侧重经济建设,而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经济建设见效快且能够凸显政绩,因而获得了部分领导的重视;文化建设涉及面较广且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因而部分领导只是表面文章,没有将相关工作落实到行动中去。

2.3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群众日益重视经济收益,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因此,外出务工人员一年比一年多,造成了老人、妇女以及孩童大量留守的局面,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主力军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便留守群众有兴趣参与,也可能由于相应文化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融入其中,最终造成农村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和高效开展[4]。

3.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让广大农民更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农业知识以及发家致富的本领,从而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发掘乡镇文化站潜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某镇文化活动中心近些年来陆续举办了近百场文艺演出活动,以舞台为媒介主动为农村输送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去,让农民群众在轻松愉悦中学到了许多有用、实用的东西[5]。地方政府应重视并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让群众意识到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并让群众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3.2投入资金,强化基础

若想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既要保证软件的充足性,而且要保证硬件的充足性。如果硬件设施严重不足,那么农村文化建设便难以甚至无法开展,所以,重视并做好文化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若想做好文化设施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资金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能够真正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更是严重不足,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借助一系列调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使文化建设的资源配置更合理,从而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应及时且合理地转变传统资金管理模式,实现领导、计划以及调控的高度统一,实现步步为营、分层实施的效果,将文化建设及相关工作由传统的部门性工作转变为当前的政府性工作,改变过去那种较为单一的工作模式及理念[6],紧紧跟着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更新观念,从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效进行,一改当前的不利局面,最终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3健全机制,营造氛围

若想更快更好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一种健康的先进文化环境,则需要提高各级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各级政府及领导应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认真统筹安排,严格贯彻落实,而且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从而使得该项工作具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应积极建立相关政策保障制度,并予以不断完善,通过制度来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同时监督相关工作是否真正落实;应基于群众切身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体会到农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有机会享受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进成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乡镇文化站应主动承担起引导责任和宣传责任,组织丰富多彩且贴合生活的文化活动,传授相关组织技巧,让越来越对多的文化产品走入农民群众的生活,让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并主动投身其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农村文化基础薄弱,相关领导重视不足,文化建设氛围薄弱等,给新农村文化建设,乃至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严重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更好进行,不仅要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投入资金,强化基础,同时还应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明,李春萌.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以广西偏僻山村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150-152.

[2]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156-159.

[3]梁捍东,王晓瑞.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学刊,2011,04:195-198.

[4]李双燕,董淑湛,梁晓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52-7553.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2

【关键词】农村文化作用困境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

(1)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等低俗文化泛滥。

(2)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3)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于是,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大学免谈。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4)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3

在历史进程中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认识不到位

在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尚不到位。一方面,由于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直被认为是“政治代言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渐渐为人们所淡化。由于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广大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建设、农民收入增长等方面,对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教育关注不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广大农民群众则是将视线放在自身的经济利益纸上,常常忽略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原本封闭的农村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文化现象,这些观念和现象交织在一起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加之各级领导以往更多关注的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思想文化等软实力建设重视不够。

(二)机制未健全

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载体,保障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文化建设必须具有人与物两个方面的条件。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涉猎相关的学科知识,最主要的是具备在广大农村开展工作的能力。当前,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其主导作用的农村文化队伍中存在干部缺编、业务干部断层、身兼数职、学历不高等问题。与农村工作中需要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物指的是硬件,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促进文化建设的作用也必须有配套设施的保证,农村文化站是促进农村文化的有效载体。农村文化站既能挖掘群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承接并吸纳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在配合政府的宣传工作的同时,向农民宣传普及科技卫生知识,活跃农民业余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等。但是这一条件在目前也未能完全落实到位。

(三)效果不理想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主要用“灌输”作为教育手段。当然对于这种手段首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灌输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不管对象、不问条件、不重艺术等问题,最终难免出现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适时更新教育方法,加入新鲜血液。通过多种途径,运用不同载体,相互促进,最终形成合力,以求达到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发挥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一)现实原因

在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开始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得到了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经济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城乡统筹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多元化的城市文化逐渐向广大农村渗透。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带来较为严峻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新农村文化领域中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学科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作用引领不到位的原因除了社会原因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中的原因。

一方面,成立时间不长。1984年教育部了在一部分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决定至今只经历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在高等学校中,面对的群体主要是高校学生。所以学科研究讨的重点主要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体系之中较为健全,但是在社会别是思想文化领域中相则对较弱。在高校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理论的研究的出发点、立足点即为高等学校。当前,各高等学校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但是在社会思想领域中,无论是研究程度抑或运行机制上还是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求上,都存在着与现在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4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现状探析都江堰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浅谈东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对策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新思维浅谈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情况浅谈苏南新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精准脱贫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探析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探析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探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浅谈绿春县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运行概况研究探析如何运用Bot方式促进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研究辽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探析极端气候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5-2-17.

[2]朱彬彬.省财政全力支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n].江苏经济报,2013-05-14.

[3]太仓市统计局.2014年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10.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战略方案;文化产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一直备受国家、社会关注,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队近50个乡镇进行了走访,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文化生活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据统计人们平时较多的文化活动依次为:电视、麻将、读书、上网。电视、麻将是农民主要的娱乐文化,可见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有待丰富。

(二)文化管理体制

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管理体制,但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乡镇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合理现象,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多头管理现象明显,学校、电视站、农技站、文化站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不能集中的开展文化活动,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三)文化基础设施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尽管部分乡镇建立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是大部分低地区由于资金问题、面积不足等,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同时由于乡镇的文化活动场所面积不足、设备陈旧,因此文化活动场所得到利用率不高。调查加过现在,目前乡镇文化站中具备老年活动时的只有56%,拥有个体化文化室的不足10%。

二、农村文化建设战略方案

(一)“文化生产力”思想的树立

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繁荣的必经之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树立“文化生产力”的思想,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抓好经济、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同时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样重要。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将文化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能形成强大的发展优势。我们应清楚认识到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向导,因此只有切实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才能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运转与统筹发展。

(二)弘扬文化发展观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将文化狭隘话,应树立文化发展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中进行整体规划,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几个方面进行解剖,不仅要重视文化设施与文化阵地的建设,同时还应重视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同时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例如,加强乡镇文化站、村级活动室、学校等之间的沟通与建设,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教育、科普培训、科技推广、少年校外活动等。对民间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农村是潜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庙会、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吹唢呐、听茶戏、放孔明灯等。开展上述活动时,农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将这些文化异常充分的利用、开发,建设健康、文明、具有凝聚力的文化遗产,打造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文化活动项目,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三)文化经营战略

从性质上讲农村文化建设又分为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其中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建设蛀牙有政府进行投资,而经营性的文化产品主要以运作为主。目前新农村建设政府主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投入较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树立文化经营战略很有必要,对农村文化建设用现代经营理念进行思考,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文化中组织的重要性,根据当地基础条件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将社会力量、政府力量与农民力量急剧起来,活跃农村文化市场,形成持续性的文化创造力,促进农村文化快又好的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和对策

1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上了社会发展的议程,对改变“三农问题”的现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社区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社区活力,带动社区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在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促进软实力的提高。

2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探讨

2.1发展成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农村文化工作开始走出低谷,逐渐呈现出不断升温之势,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活跃,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乡镇文化中心建设,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先进乡镇活动。在这两个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的载体明显增多。

2.2地区文化差异。东部沿海富裕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已经有了以下特征和趋势: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生存型转向小康型,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城市文化相比较,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表现得更为突出。

2.3时期的对比性。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村经济迅速好转,群众文化建设掀起热潮,乡镇文化站、文化室如雨后春笋普遍建立,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化专业户,从而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俱乐部)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

而在最近一些年内,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要求相比,农村文化领域显露出了很多值得忧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严重短缺现象,(2)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象,(3)自我创收能力较低现象。

3原因探讨

3.1成因的级次探讨。从官方的角度看: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抓住群众的兴奋点;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措施不利;乡镇文化站的疲软无力。从村级组织角度来看:农村基层社区组织功能的弱化,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级文化娱乐设施的形式主义。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重物质生活轻精神生活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民自身需求的层次性,农村文化土壤的板结化现象(人才流失)。

3.2“二难困境”。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农村文化的转型则陷入了一个二难困境。[1]

户籍制度的存在割裂了城乡文化交流的纽带。农民被人为的拒斥在城市之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难以实现。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弱化了文化发展的动力。相比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城乡文化的冲突滞缓了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4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相结合。官办文化(包括三下乡文化,文化站室的文化),应该和寻找出路的民办文化相互联手,共同打造新的农村文化局面。一是对文化站、文化室进行改革,促其向产业方向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引领农村文化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倡导民办文化产业。

4.2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中国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愚忠愚孝、三从四德、宗法等级观念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加以摒弃。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着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为我国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宜吸收的文化资源。

4.3加强乡土文化的推进。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原生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动和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并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与认同感,增加相互交融的浓厚情感,对促进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2]。

4.4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先进文化接触少,现代文明知识严重缺失,农民的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两种文化的争夺现象。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便轻而易举地侵入了农村。

4.5推行成本分摊。农村文化事业筹资的主体当然应该主要是政府,但政府并不是惟一的筹资主体。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农村文化产品的及时生产和提供,就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以政府筹资为主体,积极引导市场化筹资和社会捐赠等行为,建立起筹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筹资机制市场化等具有农村特色的多渠道筹资模式。

4.6树立问题大文化观念。树立农村“大文化”观念,保障和维护文化生活贫乏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所谓农村“大文化”,就是公益性文体事业、市场文体事业和农民家庭文化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文教卫生、体育诸多方面,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在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大战略中,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当跳出固有的、僵化的、封闭的“小文化室”、“小活动站”的思维,确立建设农村“大文化”的思想。[3]

从改革开放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玉华.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6).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7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D422.7;G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2)02-0126-03

analysisofFarmers’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

GUowen-qiang,ZHUanGtian-hui,ZHanGZhuang-li

(SichuanagricultureUniversity,Ya’an625014,China)

abstract:Humanbeingsaresocial,notonlymaterialneeds,butalsothe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ruraleconomyandsocietyandfarmers’materialstandardofliving,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offarmersareincreasinglystrong.itisimportanttobuildanewsocialistcountryside,createnewproductivewayoflife,buildaharmonioussociety,besides,thespiritu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lsostandsoutoverotherthings.Fromgovernment,thelevelofsocialandpublicculturalservices,peasants’levels,whatisessentialistomeetandenhancefarmers’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

Keywords:newcountryside;farmers;spiritualandcultural;needs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农民是三农中最核心问题,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农民问题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专门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

一、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意义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反映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农村文明开放程度,是农民精神状态的展示,也是农民综合素质的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为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化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农村要实现小康目标,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的实现,又包涵精神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可谓任重道远。目前,以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新的生产关系为特色的生产方式的生成,以新的理念和新的行动为特色的生活方式的生成,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与农民紧跟社会前进步伐,不断接受新文化、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有关。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的生成,离不开集现代科技、教育、卫生以及法律制度、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新文化这个大背景,以及以它为内容的文明成果的支撑。[2]因此,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否能够完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需要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不但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小农”意识的消除,而且关乎封建主义残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移除及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有些基层干部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搞文化建设,不注重听取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呼声,导致部分农民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理念动摇等。要想使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摒弃乡村陋习,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必须要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唯有如此,方可实现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双向现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贫乏不可能孕育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会造成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畸形发展,容易犯方向性的错误[3],只有用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装广大农民,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活得有尊严,过得舒心,满足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保证使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和谐新农村构建的保障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而新型农民是重中之重。他们是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繁荣昌盛、保证农村安定有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多样性,只有不断满足和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文化、道德、科技、市场、法律水平和综合素养,减少其精神空虚、麻木、堕落,文化自卑感,使得乡风更加文明,村规更加合理化,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特征

不同地区、收入、理念的农民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因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的互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农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需求差异性、需求无限性、需求可指导性、需求多元化等特点。

(一)需求差异性

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总是由不同时代具体的社会环境唤起的,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和相应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现实性。但是,由于地区不同、收入差别、理念各异、教育程度不一导致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内容及实现形式的异质性和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村落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强烈,年收入、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思想理念较崇高的农民更加注重提升精神文化需求,这也刺激着另一部分农民向着更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出发。

(二)需求无限性

与物质需求相比,精神文化需求具有无限制性的特性。物质需求由于受到个人的物质状况制约,物质条件对人们的需求又具有一种恒定的有效性,从而不能无穷无尽或者永远使用。精神文化需求的无限制性发展是由“思维的至上性”所决定的。因此,从理论上、思维视觉上讲,任何人的精神文化追求都不会得到限制,人具有想什么、不想什么的思想自由和需求无限制性。同时,精神文化需求又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社会阶层中属于基层状况,在通过货币购买力来满足某些需求时会受到牵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泛宣传和建设,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已经深深感染了新时期的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现状,正逐渐向城市化水平迈进,而且他们始终拥有一种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需求。

(三)需求多元性

就同一需求主体而言,在同一时期或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拥有众多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对同一个需求客体而言,不同的主体从中所体会和感受到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当前农民不仅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思想道德的需求,追求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需求,还有扩充文化知识和交往范围的需求,增加日常消遣娱乐的需求,以及掌握先进农业科技和加强自我发展的需求等等。文化娱乐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化趋势明显,有从高雅到普及和通俗等不同等级层次,高雅文化不仅仅是少数上流社会人专有,而是日益呈现大众化。对娱乐文化需求有些农民是追求高品位、高格调、科学合理,个别农民当然也会产生一些低品位、低层次、低趣味、不健康、不合理的文化娱乐需求。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信仰需求、人际交往、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现象,不再是单一化的。不同收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民在同一种精神文化需求所带来的感受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四)需求可诱导性

物质需求是指向实体的、可见的有形的占有物满足为目标,而精神文化需求要倾向于无形的、意识层面的期望与所得,并不以实物的直接占有为目标。当前农民在精神文化需求不存在有无之别,只有程度水平之差。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农民,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会受到客观条件、交往人士、环境氛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会不断提高自身需求,有的会向着不健康低级的需求出发。同时,有些农民面临着精神文化需求方向和方面的困惑,需要他人对其进行指导。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通过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可以发生变化。

三、满足和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路径分析

(一)政府层面

1.加强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不断满足与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经常性、长期性地与农民进行交流,把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引导农民进入高雅、发展型的精神文化生活。完整、准确、及时把关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方针向广大农民做宣传,让农民切实看到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程度,对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远大战略,实现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决心,由此可增强农民满足和提升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信心。

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应该提高预算总量,保证重点倾斜。按照政府层级,区分富裕和贫困农村、平原和山区、村级人口密度以及民族区域、边远地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算投资标准。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村优秀节目创作演出等。

3.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机制。坚持以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将城市的先进文化资源逐渐引向农村,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进行援助,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由一名副职领导主抓文化工作,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建立表彰和政绩考核机制,把干部在任期内文化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与提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农村吸引人才机制。应制定政策吸引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专管和协管队伍中来[4]。加强在高校宣传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服务于基层,动员有一定文艺特长的青年学子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到基层录取计划中,保证每个乡镇至少录取一名专职文化工作者,负责组织本乡镇开展一系列的精神文化活动。

(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层面

1.扩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机构。在乡镇一级设立综合文化服务站,在村设文化活动室,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年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广泛开展适合农村本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各级政府和村委会,既可定期举办才艺展示、体育竞技、对战、农活手艺等成本低、易于操作的比赛活动,又可开展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快乐、幸福、充实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农民间的交流与感情;积极培养农村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生活在农村中的原生态民间工艺家、杂技人、歌舞者、表演人、摄影者等,除了在生活上资助他们外,还要帮助他们培养传承人,以保护弘扬当地的精神文化特色产品。

2.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量。在农村打造“十公里文化圈”,保证农民出门十公里范围内,能享受到文化设施。大力实施“全民读书”工程,可采取流动服务车下乡,以“车载文化”方式实现偏远山区、贫困家庭、老年人等人人都能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鼓励市级、县级和高校文艺演出团体到农村参加演出,满足农民娱乐文化需求。积极打造“专家大院”,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农民传授科技、指导农业生产,满足农民科技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推进电影放映工程,保证农村居民每月集体观看一场电影,陶冶自身情操。通过多层次、多样化、多形式供给文化服务,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有了内生力的驱动,农村文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5]。当前农村文化自生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当下时兴“文化下乡”活动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文化低保新方式,让“送”文化变成“种”文化,如同经济扶贫方式把“输血”变成“造血”。

(三)农民自身层面

1.培养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观。自觉增加精神文化消费时间的总量和提高利用率。每天在农活忙完后,从有限的时间中挤出部分用于精神文化消费,要尽量用在高雅的而不仅是低端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用在提高思想理念、掌握先进科技、纯粹情感交往、适度消遣娱乐中;学会正确分享精神文化消费资源。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充分利用,对“三下乡”带来的一些活动要积极参与,加强与外界人员在农业、科技、艺术、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树立正确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观念。一个发展型、高雅型、智力型的精神文化消费支出观念是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标志,农民不但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要相应增加对自身的投入力度。

2.提高农民主观思想状态。注重接受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自觉抵制国外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排斥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把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精神文化需求扼杀在摇篮之中,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保证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为把本地建设成“和谐、文明、整洁、团结”的新农村贡献力量;提振农民的精神状态。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6]可见精神状态对一个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农民要主动多关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绩,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生活面貌,只有横向与纵向对比,认识到优势与不足,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加鞭策自己奋马前进,实现美好新生活和自身的尊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1-10-18.

[2]占家礼.合肥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和思考[D].合肥:安徽大学,2007.

[3]黄向阳,王菊华.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状况调查——以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15.

[4]孙桂华,逄增用,曲佰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7.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本文得到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HB12YJ093)以及河北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增加值测算问题研究”(2013HY18)资助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1日

一、引言

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县域文化为资源、以建设农村现代文明为方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是国家文化事业繁荣,提高农民精神文化品位和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国内外学者对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二、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诞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在1947年形成了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和坚持的阿多诺和本雅明两大学派。国外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化产业涵义及其功能的研究;二是对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三是对文化产业的个案、行业、区域以及人文理论的研究。

20世纪八十年代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文化产业研究领域,Grahamn.(1987)研究了文化的内涵,对公共政策和文化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neuhauser,Bender,Stromberg(2000)从文化从业者的工资、工作时间和其工会组织情况等方面,调查了纽约音像、电视和杂志行业基本情况,分析认为纽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可能存在偏差与遗漏;Davidthrosby(2001)阐述了文化产业在经济和就业方面的影响;澳大利亚著名学者muellerStephenL(2001)在研究别提到文化产业与农村发展之间的问题。他以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为例,指出了文化旅游产业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农村地区要想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其在文化旅游、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宝贵资源,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及富足资源让农村在旅游产业中获取收益,从而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DrandyCpratt(2002)研究了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二者之间的关系;allenJ.Scott等(2004)阐述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在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andyCpratt(2010)根据英国的创意城市发展经验指出,政府政策制定必须突出文化产业中“艺术”的核心价值;BinUmino(2010)等构建了日本出版业六因子模型分析,分析认为图书、报纸、杂志这三种出版媒介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效应。

总体来看,以上国外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城市。由于各国的历史、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经很高,城市和农村的划分界限日益模糊,因此只有少数研究涉及农村文化产业。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大致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纵观国内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二是国内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三是地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1、国内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聂华林、李莹华(2007)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对西部农村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雷喜斌、陈宜安(2007)从诸多角度探讨了乡镇文化建设问题,来构建乡镇文化建设理论和方法系统,使其更加符合乡镇文化建设的历史和现实需要;陈文珍、叶志勇(2010)对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关部署和目标要求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并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等问题确定为研究重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徐世平(2013)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对农村文化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农村文化产业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同时,农村文化产业又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条件。

2、国内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潘鲁生(2006)提出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于保护农村文化生态的意义;李新市(2006)认为应当采取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韩海浪(2006)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最后提出加大扶持力度、利用特色资源、走市场化道路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刘彦武(2008)指出农村文化产业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强调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组合性和客观性问题;周传蛟等(2009)从农村存在着潜在文化需求、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和政策,以及城市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的渗透等多个方面指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恰逢其时;范玉刚(2010)提出要使农村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以新观念、新思维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周云逸(2010)针对中国目前大多数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尚处在萌芽阶段的现状,从发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本”、吸引民资及外资进入农村文化产业、实施重大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三个方面提出破局之策。

3、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国内学者针对不同地区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孙金荣(2005)研究了山东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山东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郭玉兰(2007)针对山西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可选择借鉴的模式、需要解决的前提问题进行了研究;吴声怡、许慧宏(2007)介绍了福建省农村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现状,对福建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现实条件进行剖析,最后确定了其发展模式;任雪艳(2012)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云南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陈健萍(2013)提出广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应走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因地因类制宜选择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和市场开发等发展模式,并建立文化内容企业发展、高水平文化内容生产和农村文化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制度;张忠(2013)指出村级文化产业既是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政府应当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重点放在村级农村。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文化产业研究已经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国内对文化产业研究多数停留在定性层面,针对特定农村区域文化产业的数量研究较少。本文对国内外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类分析,以期为其他从事农村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同仁提供有益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珍,叶志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m].湖南师大出版社,2010.7.

[2]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刘彦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析[J].农村经济,2008.8.

[4]周云逸.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学刊,2010.30.6.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46-04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笔者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际调查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征,阐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指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旨在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可概括为“五新”、“三发展,一培育”。“五新”是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新房舍是指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新设施是指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新环境是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2],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是指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发展”分别是: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发展村镇。就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发展公益。就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一培育”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解决三农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难题。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继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二是要推动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总体上发展很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从17.9%提升到43%,但此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减少农村人口才能繁荣农村;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富裕农民。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城镇化。我们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即使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还有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仍然是庞大的群体。解决好农民问题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且城镇化要与生活水平相适应。解决三农问题时,要汲取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意味着反城市化、反工业化,而是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也在扩大。中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差距扩大,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显,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农民突出表现为六难:即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农村与城市的也存在着显著差距。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区域差别(如中西部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差别尤为明显)、农村居民贫富差距相当突出,且农村本身社会事业差距也比较大。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二元结构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存在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其根本出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3]。目前,中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建议

一、前言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农民主人翁精神,目的是在农村建立先进的文化体系,使农民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有益的熏陶,达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从目前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考虑到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特征,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立足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具体的解决对策,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目前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促进农村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其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决定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应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将农民素质的提高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

2、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自身实际,努力提高发展水平,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3、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文化建设不但在提高农民素质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突出问题

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考虑到农村发展现状,农村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以下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

2、农村文化活动太单一。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农村文化发展落后的现实因素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上难以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始终绕不开农村现有的文化氛围,有时候还会被不良活动所影响。为此,要想取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就要改变农村文化活动单一的局面。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人力投入太少。各个乡镇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没有专人负责。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在发展中难以取得积极效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亟待解决。所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夯实基础,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农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几个方面。为了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立足农村文化建设实际,从这三方面出发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

1、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来看,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足的现象确实存在,为了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应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农村文化建设,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由此可见,农村文化建设,应从观念转变做起。

2、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农村文化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手段积极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首先,我们应在农村加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并结合农村实际,推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出和戏曲演出等,活跃农村文化气氛。其次,应充分发掘农民文艺,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交流活动。再次,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地方农村文艺,提高农村文化建设质量。

3、增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考虑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应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和资金人力投入上有所倾斜,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在基础设施、资金和人力上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可以采取政府投资和村民自筹的方式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农村文化建设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五、结论

从目前新农村建设来看,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建设质量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应从农村文化建设实际出发,积极分析现存问题,从改变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理念、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和增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等几个方面做起,全面提高农村文化建设质量,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欣.我国将在六个方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J].共产党员,2008(07).

[2]江庆莺.扎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大众文艺,2010(11).

[3]郑金侠.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群文天地,2011(09).

[4]肖剑忠.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