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十篇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十篇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4:50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1

城市形态是城市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以往的城市形态研究多侧重于城市平面形态研究,如城市形态指标计算研究[2-3]、城市分形研究[4]、城市形态演变及预测[5-7]等。这些研究对城市具体的物质形态特征进行了量化描述,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客观参考。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空间逐步向城市上空的延伸,城市形态具有显著的三维特征,城市的三维形态对城市的环境、功能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城市三维形态是城市形态学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目前,关于城市三维形态的研究,如城市天际线研究[8]、城市高度控制研究[9-10]、城市表面起伏度的研究[11]等,均从不同角度刻画城市形态的三维特征。但是,它们多从理论角度出发,强调城市建筑布局与高度控制。实际上,对城市三维物质形态的客观量化描述,是城市三维形态研究的基础。由建筑所构成的城市三维空间,在高度上具有怎样的起伏形态,不同高度的建筑在空间中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对这些问题客观理解是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前提。城市建筑个体形态与高度各异,建筑群体组合与布局多样,在微观上看似无序与混沌,在宏观上似乎是一个有序的自组织体[12]。如何在微观无序、宏观有序的城市建筑中,挖掘城市三维形态的总体特征,认识城市建筑分布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点格局的城市建筑空间格局研究。点格局方法用点要素记录研究对象的空间位置信息,进而量化研究其空间分布[13]。点格局分析法多运用于动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14-15],可有效反映物种及其子类种群的空间集聚与尺度特征。鉴此,本文以南京老城区为例,将城市建筑的具体形态抽象成三维点,依据建筑高度分类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运用点格局分析法来研究不同高度的城市建筑在平面及三维的空间格局特征,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城市三维形态特征,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2研究区与数据源

(1)南京市老城区是指南京市明城墙以内的区域,包括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和下关区,是南京市自然、经济、政治的核心区域,面积约45km2[16]。老城区内有自然起伏地形,形成钟山、清凉山、鸡笼山等微丘岗地;老城区内建筑高低林立,种类繁多,既有高大密集的商业中心,也有由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混合组成的商业居住混合区,还有以古建筑保护为主的城南秦淮区。这些不同类型建筑形成了南京老城区独特的城市三维空间形态。(2)南京市老城区建筑数据是利用南京市2003年1:5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通过对建筑物平面形状的数字化采集,结合实地调查层数、层高,间接获得建筑物高度信息。利用arcGiS软件中的数据管理工具,将建筑平面的重心转为3D点要素,Z值为建筑高程。再依据建筑高度分类标准[17],将点要素分为低层、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点4类(图1)。南京市老城区建筑数量为22421栋,其中,多层建筑数量最多,占52.1%,低层建筑次之,而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较少,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低层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南面;多层建筑点遍布整个老城区;高层建筑主要集中于老城区中部;超高层建筑零星分布于老城区中南部。

3城市建筑空间格局的点格局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的最邻距离法、Rip-ley’sK函数法及三维空间趋势分析法,对南京市老城区内4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点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研究。

3.1最邻近距离法最邻近距离分析

[18]是统计点间最近距离均值,计算最邻近的点对点平均距离与随机分布模式中最邻近的点对点平均距离,用其比值(nni)判断其与随机分布的偏离。

3.2Ripley'sK函数法

点状地物分布模式可能会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小尺度下可能呈现集群分布,在大尺度下可能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最邻近距离法不能很好地分析空间尺度对点状地物的影响,而Rip-leysK函数可分析在任意尺度的点状地物空间分布格局。RipleysK函数是对建筑点平均数和密度比值的观测值与预期值进行对比分析[18],构造指标K(d),如式(3)所示。

3.3三维空间趋势分析法

利用地统计分析的全局多项式插值法生成南京市老城区建筑高度的宏观趋势面。它是根据老城区中的建筑点高度信息,利用多项式数学方程式拟合生成能表示老城区建筑高度的逐渐变化的平滑表面[19],摈弃了建筑形态局部微观的无序性,从宏观角度观察南京市老城区建筑的分布规律。多项式的阶数决定拟合的表面的粗略程度。如图2所示,低阶多项式拟合出来的表面较为平缓,可反映数据中的粗略宏观规律,而随着阶数越来越高,多项式越来越复杂,拟合出来的表面存在一定的细节特征。

4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布的点格局分析

4.1最近邻距离法的点格局分析

表2显示4类建筑的最邻近比率nni均小于1,说明南京老城区的各类建筑分布格局整体都呈聚集状态,且nni值越小,建筑的聚集程度越大。由此,可发现超高层建筑聚集性最低,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次之,低层建筑的聚集性最高。在南京老城区内,低层建筑多为老式住宅、棚户区等,多位于南京旧城改造中尚未普及的区域,建筑数量多,呈连片密集分布,且城南区域存在多个局部聚集程度高的区域,因而整体的聚集程度也最高。多层建筑大多建造于近代,因有城市规划的介入,其分布合理,居住环境较为舒适。多层建筑在南京老城区内均匀分布,局部聚集程度被平均,故多层建筑虽数量最多但聚集度较低。高层建筑数量较少但聚集度高,集中分布于以新街口为中心,沿中山路向南北延伸的区域内,且高层建筑的样区面积比多层建筑小,因而高层建筑的聚集程度会高于多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数量少,聚集度低,分布方式接近于随机分布。由于建筑技术和维护成本的影响,不可能存在大范围的聚集,因此超高层建筑的聚集程度最低。当前南京市老城区处于城市发展后期[20],城市发展模式呈紧凑型发展模式,现有的建筑分布格局将被打破。对于低层建筑而言,在南京旧城改造之后,名胜古迹等会被保留,而一些地区的低层建筑会被拆除,这造成局部区域低层建筑的聚集性增加。此外,一些多层建筑会被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取代,因而多层建筑的聚集程度会增加,而高层建筑数量增加且分布范围将会扩大,从而其聚集度会降低。随着城市土地的日益稀缺,为分摊城市中心高昂地价,超高层建筑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中心及交通发达区域,其聚集度会增加。

4.2基于Ripley'sK函数的点格局分析

城市建筑的聚集性会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小尺度下建筑呈密集分布,而当尺度扩大时,建筑整体的密集性会被无建筑区域所降低而呈随机分布或离散分布。为更好地了解建筑在空间的聚集性,本文利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研究南京市老城区中4种类型的建筑点聚集程度与空间尺度关系。图3为不同类型建筑点分布图及其多距离空间聚类图。在多距离空间聚类图中,横轴代表距离,纵轴代表K(d)值,蓝线代表K预期值,红线代表K观测值,虚线代表置信区间(取99%)。若红线在蓝线上,表明建筑点在该距离内呈聚类分布,反之呈离散分布。由图3可发现,4种建筑在一定空间尺度内呈集聚分布,聚集性大小顺序为:低层建筑>高层建筑>多层建筑>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分布格局会随空间尺度的增加呈“聚集-离散”分布。图3(a)显示低层建筑的K观测值增至1557m的空间尺度后增加趋势变缓,且在1557m与K预期值差值最大为958m。图3(b)和图3(c)显示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K观测值增长趋势大致相同,基本以线性增长趋势。多层建筑在1445m左右的空间尺度K观测值与K预期值差值最大为289m,高层建筑在1431m左右的空间尺度与K预期值差值最大为336m。多层和高层建筑的聚集度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变化不大,且高层建筑的聚集程度比多层建筑略高。图3(d)中超高层建筑的K观测值先增加,在228m处与K预期值的差值最大为296m之后增长趋势变缓,在870m处K观测值小于K预期值,超高层建筑开始呈离散分布。通过上述建筑与空间尺度关系的分析,可发现低层建筑、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均在1.5km左右的空间尺度下聚集性最高。根据城市规划中的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理论,在规划较大范围居住区时,交通干道是小区规划的最佳单元。由图1可看出,1.5km尺度是南京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交错形成的街区单元长度,反映了城市道路交通尺度对城市建筑聚集性的影响。考虑到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最大化原则,这个聚集性最高的空间尺度可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最适宜单元提供依据。

4.3建筑点群三维分布趋势分析

由南京市老城区建筑点群三维图(图4)可知,南京市老城区建筑高低起伏,4种类型建筑在三维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所有建筑总体上呈中间高四周低、东北方向高于西南方向的趋势。为深入了解这4种不同高度的建筑在空间上的起伏形态及分布特征,利用全局多项式插值法,拟合出南京市老城区建筑总体趋势。阶数越低趋势越宏观,随着阶数的增高,拟合出的表面具有一定细节特征,通过对比1-10阶表面特征,最终确定7阶多项式插值结果(图5),具有较好的细节且特征稳定。图5中南京市老城区整体建筑高度仍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有3个高值区和1个低值区,高值区域分别位于新模范马路、新街口和珠江路;低值区位于老城区南部的集庆门。结合南京市城市发展资料,可发现老城区建筑高度的高值区和低值区与不同时期城市中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图5)。明清时期,城南的秦淮河畔为当时的城市中心,人多聚集于此,因而该区域的建筑较为密集,但因建筑技术的限制,建筑较为低矮,即图5中的低值区。新街口得益于便利的交通位置,成为南京重要的CBD,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分布主要集中在以新街口地区为中心的区域内,即图5西南部的高值区。后因轮船、铁路运输的兴起,南京城市中心开始向东北方向偏移,形成了老城区东北区域较高的城市空间格局,即图5东北部的高值区。而图5东部的高值区临近新街口区域,包含了玄武区珠江路区域,大量电子商城及科技园等集中分布。除城市中心外,南京市老城区建筑高度分布格局还与地价有关。对南京市老城区用地基准地价表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南京市老城区基准地价图(图6)。从图6可看出,南京市老城区内地价从新街口区域向外递减。结合图5南京市老城区建筑高度分布趋势,可发现老城区内建筑高度高值区位于地价较高区域,而低值区位于地价较低区域。通过4种建筑分布格局与土地价格的关系(图7)分析,发现低层建筑所占地价级别呈m型,峰值位于土地级别二、四级区域(龙蟠路-北京东路-中山路-长江路-太平北路-中山路-长白,以及集庆门大街-长乐路-武定门北巷-护城河-紫金路)。一些低层建筑分布在地价较高的一、二级区域,包含兴业银行旧址、教堂、总统府旧址、西安门遗址公园、国立美术陈列馆等历史遗迹和景点。在南京旧城改造中,应对这些区域内除遗迹和景点外的低矮建筑进行合理规划和整改;多层建筑在各个土地级别的分布呈钟形,峰值位于土地三级区域(龙蟠中路-瑞金路-御道街-护城河-武定门北巷,以及中央路-新模范马路东延线-环湖路-玄武门路-中央路),83%的多层建筑集中分布于二、三、四级区域,因而多层建筑分布区域总体土地价格适中;高层建筑在各个土地级别分布的峰值位于三级区域,80%的高层建筑分布于土地一、二、三级区域,多位于老城区中部的城市经济发达区域,故高层建筑所处区域的地价稍高;超高层建筑多为银行、大厦、百货大楼等,主要分布于土地级别一、二级区域,与土地价格呈正相关。

5结论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给排水专业的任务是为高层建筑提供生活、生产及消防用水并将建筑污废水及时排出。因其对于建筑使用舒适性及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关乎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排水设计又是工程质量的最先环节,必须设计合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以对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2、高层建筑给排水特点简述

高层建筑给排水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层建筑的排水量大,管道长.管道中压力波动大,需要重视排水通气管的设置。第二,高层建筑因为高度大,为保证各用水点的使用舒适性及安全性,一般都要进行分区供水,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第三,高层建筑雨排水的流量大、压力大,设计时要区别于普通多层建筑。第四,高层建筑排水管线长,易产生振动和噪声,需要在设计中注意。第五,高层建筑引发火灾的因素多,火势蔓延速度快,而且一旦引发火灾,人员撤离及火灾扑救困难。因此,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低于普通多层民用建筑。目前我国消防设备能力有限,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难度也比较大.所以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设计应立足于自救。

3、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分析

根据高层建筑给排水的特点,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因排水量大,管道长,应注意排水通气管道的设置。排水通气管道根据设置情况的不同分成很多种类,在高层建筑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通气立管,环形通气管,主通气立管或副通气立管。在高级酒店的设计中可能还需要器具通气管。各种通气管均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要求设置。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排水管道的立管顶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应设置伸顶通气管。伸定通气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通气管,不能因为设置其它通气管而忽略设置伸顶通气管。伸顶通气管在设置中应注意:一是仔细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按照屋顶的类型考虑通气管设置高度,避免设在斜面装饰内而无法伸出屋面。后果是可能会有一些有害污浊气体通过排水透气管散逸至室内,既影响住户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又影响排气的顺畅。二是应在排水通气管顶端设置风帽或者网罩。三是高层建筑屋面金属排水管的伸顶通气立管应考虑防雷问题。在进行给排水设计中,给排水设计人员应与电气、建筑通风等专业密切配合,将屋面金属管道等部件的情况向电气专业设计人员交待清楚。

第二,应注意高层建筑给水方式的选择。选择给水方式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给水系统的使用和工程造价。对于高层建筑,绝大多数都采用分区给水方式。一般采用的分区给水方式有:并联分区供水及串联分区供水。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宜采用垂直分区并联供水或减压供水,超过100m宜采用垂直串联供水方式。若采用减压式供水可考虑采用减压水箱或减压阀,因减压阀占地面积小,不影响水质,无噪声,故采用减压阀减压的方式日渐增多,但选用时应注意减压的比例和减压阀工作曲线,避免减压阀使用时产生啸叫。

第三,雨水系统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①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的取值应慎重。《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高层建筑的屋面雨水排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超高层建筑设置溢流口难度比较大,建议屋面雨水的设计重现期适当放大或设置溢流管系。还要注意一些雨篷及裙房屋面的排水计算,在计算时要考虑上方侧墙的面积的一半。②由于建筑高度很高,目前常用的65型、87型雨水斗设计流态为重力流但需考虑排水压力,因此在选用雨水系统管材时需要考虑由于建筑高度引起的静压力,建议雨水管材在普通钢管压力范围内选用普通钢管,承压比较高的部分采用无缝制管。此外屋面雨水排入的第一个室外检查井应选用消能井(特别是虹吸排水时),以防止由于排入管压力过高引起的喷溅事故。

第四,应注意排水管道的噪音问题。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广使用塑料给排水管道。与金属管道相比较,塑料水管具有重量轻,耐压强度好,输送液体阻力小,耐化学腐蚀性能强,安装方便等特点。目前市场上排水管道普遍使用塑料管,但是普通UpVC管道的排水噪音要比铸铁管高,若排水立管靠近卧室,加上现浇楼板的隔音效果较差,住户能明显感觉到排水管道的噪音,降低了生活质量。卫生器具布置时要尽量考虑使排水立管远离卧室和客厅,管材考虑新型降噪产品。芯层发泡UpVC管道和UpVC螺旋管则能明显降低噪音,市场上新出现了一种超级静音排水管则加入了特殊吸音材料,噪音低于排水铸铁管,在室内排水设计中,可以考虑使用超级静音排水管以减少对居民用户的噪音污染。

第五,考虑到高层建筑的消防立足于自救应加强消防设计的安全性能。

要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设置消防水池及泵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确保消防的两路进水。消防供水的分区也应符合规范要求及最低点静水压力的规定,特别在消防串联分区的系统形式中更应仔细核算消防转输水箱的容积,以确保整个消防系统的安全性。高层建筑消火栓要置于明显便于取用的位置,要按照规范的要求设置消防卷盘。建筑灭火器的配置也应按防火分区、使用功能及火灾种类按规范进行,切不可套用同一危险等级而不针对火灾种类盲目采用同一标准。

4、结尾

文中对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表达了观点和见解。其中谈到的问题只是设计工作中遇到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更多新的设计问题及领域,广大给排水设计工作者必将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更多经验和理念。高层建筑给排水与一般建筑给排水有相似之处,亦有区别的地方,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区别对待,根据高层建筑给排水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陈方肃等;湖南科技出版社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外部尺寸;原则;城市环境

近年来在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过程中,主要以独特、创新为设计目标,以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形态,但是在实际设计当中,由于开发商各自为政,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复杂无序、杂乱无章,使得建筑显出比较孤立,缺乏亲切感,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缺乏认识,因此,本文探讨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层建筑的外观尺度较一般建筑而言往往是体型较大,高度较高,在做高层建筑外部造型时,也较其他建筑复杂。综合以往的高层建筑设计经验,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外观尺度原则要统一

在高层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外观设计尺度的统一问题。在设计时,注意区分各种尺度的设计原则,不混淆使用。同时,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物和城市之间,局部建筑与局部建筑之间,局部建筑与整体建筑之间以及人与建筑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整体性,同一尺度必须遵循统一原则。

1.2形象上具有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设计时需要采用一些能够让人识别和能使人把握建筑整体大小的尺度。在采用这种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时,按照已经有的设计规则,不得任意的缩小和放大这种尺度部件,以防造成视觉上的错觉。特殊情况下,要特意利用这种错觉来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的情况除外。

1.3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对于城市来说,高层建筑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当充分考虑高层建筑的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它的布置应该遵循与城市环境统一的原则:

(1)高层建筑的顶部应该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城市环境协调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特色,更好的体现城市的特点和提升城市轮廓线的优美感。(2)当高层建筑物聚集在一个区域时,可以形成城市的“王冠”位置,同时也应该防止出现建筑物互相干扰的现象。所以对于单栋高层建筑物我们可以通过将其布置在街道的拐弯处,以提升路人的视觉感受,增加他们的印象。(3)保持各个高层建筑彼此之间一定程度的相似感,这样可以提高建筑群的整体性和和谐性。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要点

在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仅仅重视建筑自身的立面造型,应当以人的尺度为考量系数,考虑到人们观察的视点、视距、视角,与使用高层建筑时的亲和度,小到微观方面的建筑材料质感的设计,大到宏观方面的城市环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层级: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以及城市尺度。

2.1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形成的视觉感受,是设计师做建筑设计时十分注重的部分。建筑的整体尺度主要是强调了整体性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在设计建筑群的整体尺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高层建筑主要以主体、裙房和顶部为主,有时为了增加建筑造型的生动性,也会在建筑设计中添入一些活跃元素。处理好这几个部分之间的尺度关系对是否能建造出一个层次鲜明,外观优美的高层建筑具有至关只要的作用。在确定这三个部分的尺度时,应该避免每一个部分独立成块,各自采用不同的尺度参考体系,遵循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整体性。第二,在采用统一的整体尺度基础上,高层建筑各主要部分的细部尺度划分应该具有差异性和极差性,使各个部分造型丰富而新颖。

2.2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点,主要是指靠近街道的高层建筑对道路上行人的视觉感受,是人对高层建筑距离感的感觉。街道行人的舒适度取决于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尺度,因为高层建筑主体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便能使其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对街道的压迫感。例如,上海南京路高层建筑在后、裙房在前,形成了建筑高度与街道的宽度为1:13的黄金比例。高层建筑临街面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才能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图1)。又如,新加坡为了避免导致新区高层和老区底层的截断,在沿新区一侧做了与老区房屋高度相仿的裙房,如万象新加坡展馆与周边高层建筑形成明显的对比,高低递进,效果非常不错(图2)。

图1上海南京路建筑效果图2万象新加坡展馆建筑效果

2.3近人尺度

所谓近人尺度就是指高层建筑的进出口和最底部分的尺寸大小给人的视觉感受。由于这部分是用户每天都要接触且最易被人们细致观察的部分,是形成人们对该建筑直接感受的最基础的环节。建筑入口的柱子、檐口、大门、墙面的尺度划分、窗户、装饰的处理以及建筑底层,在进行近人尺度处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部分尺度感的划分要比整体尺度部分的划分更加细致。为了营造出一个由街道到建筑内部时的过渡缓冲空间,以达到使人们心理能够逐步适应的目的。由于高层建筑底层部分是人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所以对于建筑的尺度设计应该以人的尺度作为参考系,不能太小或者太大,过小就会改变人对建筑物的尺度感,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感;过大则会使建筑过于宏大而增加了与人们的距离感,缺少亲近感。

2.4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主要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指高层建筑更细分的尺度大小。这细分尺度的设计思想主要来源于生体验:平时,我们经常通过触摸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对于喜欢和厌恶的事物,我们分别通过“美好”和“可恶”来形容对于它们的感受,这就形成了人的视觉质感。在建造建筑时,为了能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美好感受,触摸时会营造出建筑给人的亲近感,建筑设计师通过这一原理,采用不同质感的材料来塑造建筑物。例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B区西侧,和国家体育场鸟巢隔马路遥相呼应,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形似水泡的etFe膜。etFe膜是一种透明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etFe膜透出的光影。

3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因素众多,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结合自身理解,结合人的尺度,在满足人的使用和观赏要求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突出城市特色,促进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金均.论高层建筑外部尺度的设计与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3).

[2]杨献宇.高层建筑设计的尺度把握[J].住宅产业,2009(04).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4

一、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不足

安全第一。建筑施工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建筑安全关系着施工人员及建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但是当前我国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很多建筑单位片面强调美观性,而忽略了设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内部施工时,不注重给排水施工的安全,以至于施工问题频发。然而政府和建筑施工监管部门没有及时的对问题进行处理和有效监督,给建筑行业的安全隐患带来了便利。

2.人员素质需要提升

管道施工与其他建筑施工没有过大的区别,因此,我国很多建筑单位中给排水施工的人员大多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由于给排水施工的特性,因此要求施工人员工作认真、细致,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科学规范的施工。比如,对管道的型号选择、尺寸大小、安装位置及顺序都应当有清晰的认识,关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高素质的施工人员才能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问题,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3.整体监管力度需要增强

相关的监管部门和建筑施工单位内部的监管人员的监督不到位。因此,很多给排水施工过程难以科学、规范的开展,甚至一些施工人员工作懈怠,懒散侥幸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的有效开展。

二、提升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的措施

1.做好预留埋设

科学的、合理的预留埋设能够有效提高施工的可靠性,防止施工损坏建筑结构,而预留埋设的具体化还能大大降低施工后出现预埋套管偏移或者凿孔出现,可以说该项工作是给排水施工前的预防措施,对给排水施工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因此,施工人员应当在了解并整体分析图纸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建筑情况,对比相关装置和设备的安装位置,全面考虑预留埋设的套管、孔洞以及管口设置的准确性,尤其是厨卫管道的安装和使用情况,确保施工的安全与高效。

2.明确分区施工

随着建筑的层数增高及建筑面积越来越多,现代化施工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并存在一定的困难性。特别是对于垂直高度较高的楼层,施工应当放眼全局,分阶段归类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秩序井然,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分区施工还能够大大提高施工的操作空间,避免整体的混乱。与此同时,这也为给排水施工节省了腾出了更多的空间,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给排水施工速度。比如,在3层以下的部分一般归类为下区,10层以上的可以归到上区。另外,每一个楼层中的厨房、卫生洗浴间一般对于给排水质量要求较高,而且用水频繁,因此要进行专门的分区,与普通的房屋结构区别开。明确分区能够提高施工效率,使复杂的施工简单化。

3.提升样本层施工质量

在施工前,很多施工单位都会通过样板层测试来为每层的特点准确地掌握,进而根据管道结构、尺寸、型号、安装位置、安装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工。特别是现阶段很多高层建筑中,建筑层数多,且每一层的构造基本相同,所以选择合适的样板层能够为每一层的给排水施工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在进行给排水设计时,首先应当对给排水施工图纸有整体的、细致的认识和分析,注重细节,比如管线交叉安装的方式和技巧,以免耽误工期或造成错误施工而带来资源浪费。此外,在进行样本层施工时施工部应当事先与设计部做好沟通,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质量问题。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5

作为共用消防给水系统,《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7.3.5条规定,同一时间内只考虑一次火灾的高层建筑群,可共用消防水池、消防泵房、高位消防水箱。共用消防给水系统可以将建筑群或城市综合体作为完整的消防对象考虑,设计按最不利的供水工况确定流量和水压。其优点主要有:较好的经济性。共用消防给水系统可以减少消防水池、消防泵房、高位消防水箱等的设置数量,增加了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节省了消防投资,节约了消防用地;系统设置数量上的简化。在满足最不利供水的情况下,采用一套系统来解决各栋建筑的消防给水问题,控制简化;节约消防用电量。避免了在一次火灾的情况下,城市综合体需要同时开启多套消防给水系统,避免消防用电量的增加。共用消防给水系统虽然在经济性上有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系统服务范围的增加,对系统组件的可靠性要求增加;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水平需要提升。

系统设置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上海地方规范[3]中有提出,消防给水系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2.4mpa(广播电视塔除外)。无论是共用消防给水系统还是单一的消防给水系统,如果因服务范围过大,造成系统压力很大,将不利于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最高压力的控制对系统的设置是很重要的要素。造成共用消防给水系统压力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消防供水高度和输水距离。系统数量的设置还要考虑到不同建筑对消防给水系统所需水压要求的区别。

从建筑的用地来看,共用消防给水系统或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的服务范围也不应穿越市政道路或街坊。无论是消火栓给水系统还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筑总体布置的管道进入市政道路将突破建筑红线,且管线的开挖容易相互影响,降低了消防供水管网的可靠性。就建筑本身来看,建筑常常出现上下一体和水平方向一体化的形式。一些建筑群对整个地块的地下空间一起开发,在上部分别设各栋高层建筑,这时的消防给水系统按统一考虑更合理。还有将两个地块合并建设,两栋建筑贴邻设计,相互一体、无防火墙分隔,这种情况也适合采用共用消防给水系统。其理由是一体的建筑在发生火灾后不可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完全独立,消防给水系统除了用于灭火外,还提供上下的灭火冷却用水。就如消火栓的设置不能简单说底层不设消火栓,楼层上设消火栓。毕竟建筑灭火是一个整体,当任意部位发生火灾后,其火灾蔓延的方向也不能完全确定,共用一套消防给水系统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灭火系统的作用。不论建筑功能是否相同,若建筑未完全进行物理的分隔,其采用共用消防给水系统更合理。

共用消防给水系统还涉及到建筑所采用的物业管理方式。在城市综合体中,酒店与办公楼、住宅楼的运行管理方式在标准、时间等方面均不尽相同;从使用功能的角度看,同类用途的建筑可以合用设置系统,不同功能的建筑宜分开设置消防给水系统,这也是为了便于今后的运行管理。共用消防给水系统可能对不同建筑需要提供不同的消防水量和水压,这对物业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

系统设置数量与系统的控制也有关。共用消防给水系统的服务范围增加后,造成消火栓、报警阀启动消防泵和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的距离增加,工程中有的甚至超过1000m,其控制线路所串联连接的设备增多,系统的可靠性有所降低。相对单一的消防给水系统,共用消防给水系统或区域消防给水系统除了消防泵房、消防水池(箱)的供水范围增加外,水泵接合器的服务也有所变化,供水管网的距离、阀门等也明显增加。

系统设置的限制与优化系统设置的优化措施。由于共用(区域)消防给水系统是同一时间内只考虑1次火灾的,因此,可共用消防水池、消防泵房、高位消防水箱。消防水池、高位消防水箱的容积应按消防用水量最大一幢高层建筑计算。高位消防水箱应设置在建筑或建筑群内最高一幢建筑的屋顶最高处。但实际工程设计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如出现高层建筑群的高度不一致、超高层建筑的转输水箱设置、建筑群相对分散等情况,为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不降低,需要对系统的设置提出具体的优化技术措施。采用共用(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的高层建筑,当设有消防转输水箱或消防转输水泵时,每栋建筑的应分别设置。这对高层建筑消防可靠性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特别是对于不同建筑高度的超高层建筑群显得特别重要。共用系统的设备主要是消防水池、消防水泵和高位消防水箱,共用高位消防水箱应设置在最高一幢高层建筑的最高部位。共用消防给水系统向各栋建筑的消防供水(输水)干管应采用环状管网。对于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宜区别对待。从消防供水系统的不同水源上看,有消防水池(市政管网)、高位消防水箱、水泵接合器。在水泵接合器的设置方面,建议每栋高层建筑应分别设置水泵接合器,对多层建筑可规定相邻水泵接合器的设置距离不大于80m。由于在水泵接合器15~40m附近设有室外消火栓,这样同时增加了共用消防给水系统在总体室外消火栓数量上的设置,也是提高消防供水可靠性的技术措施之一。共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报警阀组宜分别在各栋建筑的附近集中设置。这主要是考虑到可以减少配水管的输水距离,采用环状供水干管提高供水的可靠性,还有利于运行的管理和控制。各栋建筑的消防给水配水管网应独立设置,以减少各栋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做到系统的可控性。在系统的入口应有相应的减压措施,特别是各栋建筑消防用水量不同情况下,避免部分系统超压,确保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对于建筑功能不同的建筑,宜在建筑上进行物理分隔,也是保证建筑使用的完整性。这样有利于对不同区域分别设置各自的消防给水系统。此外,在同一时间内只考虑1次火灾的情况下,建筑群或建筑综合体采用多套消防给水系统时,也可共用一套消防水池。即在消防水泵房内设置不同系统的消防泵,分别从共用消防水池吸水。这较一套消防给水系统的可靠性有所提高,也解决了多处消防水池占用建筑面积的问题。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6

一、项目概况:

无锡新区金城东路总部园区项目位于无锡市新区内的中国工业博览园内。无锡工业博览园总面积8平方公里,分为核心发展区、锡山规划区及新区预留区(2.6平方公里)。金城东路总部园区位于预留区的北部,南临金城东路主干道,北接锡泰路,东临新风路,西邻规划中的110KV高压走廊,另有南北向的新阳路从地块穿过。根据一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二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一期位于坊善路西侧,二期位于坊善路东侧。该项目总占地约224673平方米,总体容积率控制为1%左右。

根据业主要求,项目定位上拟以中小型总部类办公、研发为产品定位,并要更注重产品的类型、丰富性及品质性。产品上要求内部灵活的可分隔性及实用性,交通上应具有尽可能独立入口的组织及相应完善的地下车位。景观上应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有利因素及人工设计的要素使各产品之间成为互动的亮点。建筑风格应以简明、现代的建筑语言为主导,群体应分明,与已建成的建筑形成良好的呼应。简言之,应紧贴与无锡新区的天时,加之城市化向郊区化,产业集中化发展的地利,充分通过规划及设计将使用人群聚合,形成一个对城市形象、业主回报、使用者钟爱的共利局面。….

无锡新区金城东路总部园区(一期)总用地85293平方米,拟建总建筑面积为94392平方米的产业化办公研发基地,其中地上建筑74377平方米,为高、多层结合建筑;地下建筑20015平方米。建筑最高12层,地下1层,容积率为0.94,建筑密度19.3%,绿地率35.4%。

拟建建筑内含小型办公楼,多层、高层办公楼、配套商业用房、内部食堂、汽车库、自行车库和配套管理办公和会议用房等。

二、规划及设计:

1、总平面布置(见图一)

设计理念:总体规划设计中,应秉持总体一次规划,交通构架流畅,分期组图实施,布局合理,空间形式明确,景观引领核心的及从高到低、主次分明的原则展开设计。在靠近南部入口处设置了两幢12层高的办公楼(F性)及3层高的商业建筑,在地块的北部设置了五幢6层高的多层办公楼(e型),中间是2至3层高的别墅型办公楼.南北干道(新阳路)路幅30m,为园区连接外部的主要道路。

图一

2、交通组织(见图二)

整体设计中,运用圆形组织链接各个区块,犹如世界影印于打地上,将世界的不同组成要素贯穿于设计中,表达世界一家的概念。本案统一考虑规划无论对交通组织的效率,总体形象的把握及产品类型的配比,或是景观系统的延续性上均要求一次规划到位。不仅体现了规划的前瞻性,也反映了实施的延续性。以南北新阳路为界,一期为西区,二期为东区。总体布置上,以沿水或沿绿带布置小体量总部建筑,沿金城东路及锡泰路布置较大体量的建筑,即在中部区域布置低体量,南北侧近道路布置高体量,其优势在于从城市设计而言对沿主要道路有地标识别性。在使用功能上亦可动静分离,动在外,静在内。同时,从总体上而言(一、二期)二个主要城市道路入口节点均形成了前高后低,错落有致的格局。此种布局也大大提升了小总部建筑自身的价值,主次分明,同时相对集中延续的高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对所有的低区起到辅助支持作用。

图二

3、功能分区(见图三)

中部的低区与沿主干道的高区之间自然成为园区内主要道路布置的逻辑选择,园区内主要道路7m,次要道路5.5m。主入口为金城东路转到新阳路进入,另一次出入口位于北部的锡泰路。干道内引各组团车库入口,形成尽可能的人车分流。(西区)一期的主干道与东区也形成应有的对应关系。一期沿北侧设置五幢6层高的多层办公楼(e型),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通过两侧的道路,分别进入地下车库及环行消防道路。组团的尺度有利的限定了地下车库的范围。各组团周边均形成围绕的消防道路,并与硬质景观路面结合,使日常交通与应急交通有所区别。在各建筑单位入口处附近尽可能安排地面停车位,以满足停车要求中地面车位的相关指标。F楼组团利用其空间结构,使北侧的三层商业建筑车行上、下人于中间,而F楼办公楼南北侧以人行广场为主。F楼消防扑救面位于高层建筑南侧广场。F楼下面均设地下车库,有效解决停车数量。自行车库考虑此区域具体使用情况,一部分拟以地面自行车棚解决,另外的同地下车库一并考虑。人行活动区域主要以沿景观带展开,同时各组团中心绿化景观亦是人行道路的辅助部分。

见图三

4、空间及绿化设计(见图四)

一期含六个组团,其中五个为小型企业总部建筑,一个为高区办公楼。根据分区开发的理念,各期中均有高低区的搭配,除了满足未来开发的均衡性,也使各期的产品线比较丰富。组团内所有户型除符合业主要求的比例外,也着重考虑入口,景观等要素,使建筑的价值得以体现。每个组团中也从城市角度出发,在入口或组团中心处位置的单体色块所有变化,丰富群体的变化。空间结构中强调低区各组团的围合性及半私密性。高区自成系统,形成联系低区的纵向轴线,而此纵向轴线无论是从功能或景观的角度均是人群活动主要空间。一期F楼为最高建筑位置所在,既是靠近南侧主入口具有标志性,也是对内部纵轴线的龙头。功能上,主楼为两幢12层综合办公楼,可为分租的研发,办公区。裙房为配套服务的小型商业及部分餐饮等。二期高区组团为5幢12层的办公楼配合商业裙房,沿新阳路设置。

景观以整个项目总体上考虑布局。总体有三个要素构成,即以广场为中心的东西向以水景为主的景观带,以广场为中心的南北向的人行大道,和穿过地块的220kv高压走廊自然形成的绿地景观带。以水景为主的景观带,结合各组团的景观绿化平台形成了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各组团内的绿化平台则为各组团的围合建筑提供了极佳的聚焦点,同时也为不临水景的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对景,使得户户均有私家花园的优势。而平台中为地面开启的通风口,不仅可将绿色引入地下,同时也节省了地下车库机械排风的费用。高区与低区的中心绿地虽面积有限,但起到点睛作用。绿地中除了可隐蔽变电所等辅助建筑外,还可形成良好的聚集空间。二期公共绿化中,沿高区东西两侧形成商业休闲的步行街。

图四

5、建筑设计(见图五、图六)

(1)、建筑立面设计构思

1)纯净简单的形式

F楼立面设计色彩单纯层次丰富,充分考虑服务用房的需求,F楼采用干挂陶土板与玻璃幕墙相搭配,立面简洁而稳重,虚实对比强烈,是现代感极强的体块立面;空调室外机等户外设备被安排于避免对建筑外立面影响的位置,利用建筑元素满足视觉及功能之平衡。别墅型办公建筑均由两个主要体块交错而成,干挂陶土板深色与浅色搭配稳重大方,各幢别墅稍有变化,并创造了外在的识别性,同时又使简单的风格有丰富的效果。

2)典雅清晰的色彩构成

建筑以米、棕色和深浅灰色为主要基调,建筑细部为金属色或不同深浅的灰色,不同层次的构架形成丰富的阴影关系,优雅单纯的层次,创造建筑素净优雅的独特形象。

图五

(2)、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根据当地设计标准和有关规范,结合服务用房和小型办公楼的需求。

1)小型办公楼各种类型面积设置丰富,其中a型约660平方米,B型约800平方米,C型约1000平方米,D型约1500平方米,e型约3560平方米。图六

2)组团内庭园小路蜿蜒曲折,曲径通幽。是一种将自然美与生活美相结合的境界,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自然美中创作生活美,使构建的园林可望、可行、可游、可居。把自然和生活中体验到的美,通过取舍、概括、提升,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布局。把生境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达到艺术美的画境。

3)服务用房以通透宽敞的厅堂,大气舒适的空间为特色,以满足园区研发中心和小型办公楼的需求。

4)管线综合布置,管道集中隐蔽,配置相应额达用电,用水设施。

5)建筑采用智能化监控及网络设备现代管理。

6)建筑设计提倡选用新型、环保、节能的材料。并满足保温节能的要求。

7)建筑核心与厕所等功能均集中在建筑中心部位布置。以充分利用暗空间,使其有效空间尽最大化。

8)在建筑的三层平面中尽可能采用南北布局的露台做法,充分利用组团及外部景观的优势。

9)组团地下室各单体建筑的地下室,每户均有单独的,通往一层的人行出入口以及独户独用的储藏室。由于采用V.R.V空调系统,所有空调设备机房均放入地下室。每个单独的建筑均有通风井道,以供机房排风以及地下车库自然通风之用。地下停车位分为公用停车位以及独用停车位两种,以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要。

三、结语:

金城东路总部园区一期工程已竣工并通过质监及消防验收。建成后的一期园区内室内外环境优雅宁静,30幢外形及色调各具特色的建筑,缀以精心设计的绿化景观,十分赏心悦目,确是办公的好场所。目前别墅型办公区已基本售罄,投资方也得到很好回报。我们期待金城东路总部园区项目完全实施后能为无锡新区建设增光添彩。

项目

特征1-a号楼1-b号楼1-c号楼2、23号楼5、10、11、14、15、18号楼6、19号楼3、24号楼

建筑类别2类高层多层多层多层多层多层

耐火等级二级二级二级二级二级二级

耐久年限50年50年50年50年50年50年

抗震设防烈度6度6度6度6度6度6度

主要结构选型钢筋砼框架结构钢筋砼框架结构钢筋砼框架结构钢筋砼框架结构钢筋砼框架结构钢筋砼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地下一层

地上12地下一层,

地上3层地上3层地上3层地上3层地上3层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节能技术;经济型;建筑能耗

1.高层建筑特征

高层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高”。“高”不仅仅是视觉尺度意义上的“高”,更说明了高层建筑规模大,功能综合性强,体量大,能耗大,人口容量大且交通流线复杂。这些决定了高层建筑对城市规划,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而言,高层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1效率特征

高层建筑适应了现代城市要求的紧凑性和高速运转效率。最些年来,高层建筑的集群化设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层建筑使得城市空间在高度上不断集中,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功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区和城市交通在立体上的组织,从而使得城市空间高度集约化、立体化和综合化,提高了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率。

1.2功能与空间组合特征

一般高层建筑在竖向空间上通过将功能和尺度都相近相似的单元格不断的重叠,如标准层的客房与办公空间等,从而形成高耸且有韵律的体量感。而在酒店裙房部分的服务用房和商场等面积相差较大的公共空间,一般聚集在底层,形成丰富的空间和尺度变化。竖向层叠和功能聚集是高层建筑功能与空间组合的基本特征。

1.3象征性与识别性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角,具有较为突出的地标性和可识别性。高层建筑影响城市轮廓、起伏节奏和城市天际线,对城市的艺术形象具有决定作用。它作为城市主要的硬质景观,反映着城市不同区域特征,并影响了城市边缘形态。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既象征了城市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同时也从反映着城市的美学性质。

1.4环境特征

对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环境反应多为负面特征。和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具有更多的安全隐患。巨大的建筑体量,复杂的结构功能,互相牵制的内部系统,在这样复杂且庞大的系统中,一个小意外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并且随着“高度”增加,问题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更容易造成伤亡和损失。

高层建筑主要为城市环境带来三方面污染:一是高层建筑施工带来的各种垃圾污染给城市卫生造成极大的压力;二是玻璃幕墙造成的眩光等现象影响交通安全,同时对周围产生辐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三是高度密集的高层建筑挤占城市绿地,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也加速了大气污染物等在高空向城市中心区聚集,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差。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风速对建筑产生更大的影响。尊重气候条件的前提下,建筑避免一些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增加冷(热)负荷,并通过设计改造以降低建筑对能量的需求。基地周围()的建筑组群不当会造成局部范围内冬季寒流加速,给建筑的围护结构造成较大风压,增加窗和墙的冷风渗透,使室内环境采暖负荷加大。

2.高层设计要点

面对上述特征及其产生的问题,我们需要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综合考虑高层建筑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不断修正,进而得出高层建筑空间分布模型和整体目标。

2.1形体与能耗

高层建筑对于气候比多层建筑敏感,导致其从规划模式到建筑形式均有很大不同。北方建筑重视日照,为了保证保温节能的效果,要求体形系数小,避免出现冷山墙,一般平面多方正、平直、集中。在平面布局中,寒冷地^的高层建筑为强调保温,主要为南北向,要求标准层平面方正、简洁、集中、体形系数小,多为塔式和短板式标准层,很少有围合式和长板式的标准层。

2.2平面与节能

利用热压的能量(即烟囱效应)组织室内的自然通风也是一项更能发挥建筑设计创意的工作。北方地区应防止片面追求自然通风效果而对建筑保温不利,并应该谨慎对待烟囱效应,防止冷风和寒流对建筑的直接渗透和对建筑保温效果的影响。在自然通风与保温防寒的冲突下,谨慎选择既能自然组织建筑内部通风又能够降低建筑能耗的解决方案。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8

关键词:消防新规范消火栓自动喷淋给排水民用建筑

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建筑类型多样化,火灾扑救难度大,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的做好消防设计,国家规范主编部门遵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方针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刻吸取近年来我国重特大火灾事故教训,总结国内外建筑防火设计实践经验和消防科技成果,深入调研工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规范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于2015年5月发行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归纳总结并合并了旧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单层、多层民用建筑消防均在该规范中做相关规定。

本文着重探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中涉及水消防的内容,与对应旧规范的不同内容,及该规范部分与“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相关的内容。本文按章节探讨。

一、建筑分类

对民用建筑进行了分类:

住宅、公建均以高度分类,不出现层的区分方式;

无商住楼的特别描述,无商住楼的区分方式;

无高级旅馆概念;

高层公共建筑的分类大部分按高度50米区分一、二类;

一类建筑还包括除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和调度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建筑、藏书超100万册图书馆和书库及24米以上部分建筑面积大于1000平米的部分公共建筑;

明确规定宿舍、公寓等非住宅类居住建筑的防火要求,按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

二、防火分区

1、新规细化并总结了各类建筑防火分区,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设置防火墙时,裙房的防火分区可按单、多层建筑的要求确定。

2、高层建筑内的中庭回廊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餐饮、商店等商业设施通过有顶棚的步行街连接,且步行街两侧的建筑需利用步行街进行安全疏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步行街两侧建筑的商铺外应每隔30m设置Dn65的消火栓,并应配备消防软管卷盘或消防水龙,商铺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每层回廊均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步行街内宜设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

三、平面布置

1、除商业服务网点外,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住宅部分和非住宅部分的安全疏散、防火分区和室内消防设施配置,可根据各自的建筑高度分别按照本规范有关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该建筑的其他防火设计应根据建筑的总高度和建筑规模按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规定执行。

2、燃油或燃气锅炉、油浸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

应设置与锅炉、变压器、电容器和多油开关等的容量及建筑规模相适应的灭火设施,当建筑内其他部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布置在民用建筑内的柴油发电机房,应设置与柴油发电机容量和建筑规模相适应的灭火设施,当建筑内其他部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的地面高度不大于50米,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米。

5、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避难间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6、住宅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应设置避难层。

四、建筑构件和管道井

1、消防泵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开向建筑内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2、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建筑内的管道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建筑内的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五、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

1、避难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

六、消防电梯

1、下列建筑应设置消防电梯:

1)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

2)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

3)设置消防电梯的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埋深大于10m且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

2、消防电梯应分别设置在不同防火分区内,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1台。

3、除设置在仓库连廊、冷库穿堂或谷物筒仓工作塔内的消防电梯外,消防电梯应设置前室。除前室的出入口、前室内设置的正压送风口和户门外,前室内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设置于消防电梯前室的管道井不能把门开向前室。)

七、直升机停机坪

1、建筑高度大于l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大于2000m2的公共建筑,宜在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

2、直升机停机坪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在屋顶平台上时,距离设备机房、电梯机房、水箱间、共用天线等突出物不应小于5m;

2)建筑通向停机坪的出口不应少于2个,每个出口的宽度不宜小于0.90m;

3)在停机坪的适当位置应设置消火栓。

八、消防设施的设置

一般规定

1、城镇(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开发区、工业区等)应沿可通行消防车的街道设置市政消火栓系统。

民用建筑、厂房、仓库、储罐(区)和堆场周围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

用于消防救援和消防车停靠的屋面上,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

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建筑体积不大于3000m3的戊类厂房,居住区人数不超过500人且建筑层数不超过两层的居住区,可不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

2、设置消防水泵接合器的相关规定与原规范一致:

3、消防水泵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独建造的消防水泵房,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2)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水泵房,不应设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或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的地下楼层;

3)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

3、消防水泵房和消防控制室应采取防水淹的技术措施。

室内消火栓系统

1、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的场所与原规范一致:

2、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和建筑面积大于200m2的商业服务网点内应设置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高层住宅建筑的户内宜配置轻便消防水龙。

(轻便消防水龙为在自来水供水管路上使用的由专用消防接口、水带及水枪组成的一种小型简便的喷水灭火设备)

自动灭火系统

1、该章节对设置各类自动灭火设施的实用范围,较之旧规范,更具针对性,本章节规范分厂房、仓库、高层民用建筑、单、多层民用建筑分别阐述。

3、较之旧规范要求设置范围更多、更严格。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9

abstract:inthispaper,ahigh-risebuildinginKunmingistakenasanexampletointroducetheprocessofbuildingthefiniteelementmodelandthemethodofmodelverification.accordingtositeclassification,seismicintensity,groupingofdesignseismic,naturalvibrationperiodofstructureandotherfactors,theseismicwaveisselected,andbasedontheverificationoftherationalityofseismicwave,theseismicresponseofhighrise-buildingstructuresundertheconditionofmultipleearthquakesandrareearthquakesisanalyzed.theresearchresults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designofthestructure.

关键词:etaBS;时程分析;地震波输入;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地震反应

Keywords:etaBS;timehistoryanalysis;seismicwaveinput;high-risebuilding;dynamiccharacteristics;seismicresponse

中图分类号:tU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93-03

0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地质类型多样,尤其面临地震威胁的地区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像云南省这样处于高烈度地区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何在高地震烈度区建造高层建筑是结构工程师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昆明8度区某高层建筑建设为例,介绍了高层建筑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的过程以及模型验证的方法。依据场地类别、地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结构自振周期等因素,选择地震波,在对地震波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基础上,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结果为8度区建造类似高层建筑提供相关研究和设计施工以参考。

1工程概况

某建筑长68.16m,宽24.3m,总占地面积1656.288m2。地下1层,地上部分21层,其中地下部分层高4m,第1层至第21层为住宅,层高均为3.0m,建筑地面总高度为63m,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s。上部建筑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50,其标准层布置如图1。

2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依据工程设计相关数据,首先在pKpm中根据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利用pKpm强大的建模与结构分析功能进行初步的计算,然后利用相关的YJK软件将pKpm的模型导入etaBS软件进行相关的结构动力部分计算。模型中梁、柱采用杆单元,剪力墙的墙肢和连梁采用墙和壳单元,楼板采用膜单元。考虑地下室和基础对上部结构的作用,模型的X轴方向沿结构平面长边方向,Y轴方向沿结构平面短边方向,Z轴方向沿模型高度方向,向上为正。

考虑到pKpm软件建立的模型导入etaBS软件时存在产生误差的可能,因此根据相关规范规定,需要对pKpm软件与eatBS软件中的同一栋建筑结构模型的质量、周期值进行对比,确保两种软件中的同一栋建筑结构模型误差在规定的范围。采用pKpm软件中的Satwe模块计算模型的质量、周期值,Satwe与eatBS分别计算得到的质量与周期值及其误差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两者差值为0.049%;从表2可以看出,二阶振型两者差值最大,为4.881%。从表1与表2可以看出,导入etaBS软件的模型与pKpm软件建立的模型的误差满足规范规定要求。从表3可以看出,etaBS计算的模型与Satwe模型地震剪力除了在结构顶层之外的差值都很小,所以由pKpm软件导入etaBS件的模型满足计算要求。

3输入地震波选取的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对于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应该采用时程分析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该选用不少于2条的实际记录和1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时程分析法计算所得的平均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研究与分析表明:地震波的选取对于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巨大,由于地震动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如何选择合理科学的地震波对于分析结构的时程分析以及建筑的地震响应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选择地震波时应该考虑三个因素,即地震动强度、地震动频谱特征与振动的持续时间。

4地震反应分析

4.1地震波选取

对建筑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根据相关规定,需要选用两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地震波。考虑场地类别、地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结构自振周期等因素后,参考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评估报告和相关参数以及规范要求等资料。选择一条人工模拟的地震波(1#)、两条自然地震波(2#与3#)波形如图3所示。时程曲拟合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对比如图4所示。3条地震波时程平均值与规范反应谱在前三阶周期点上的对比值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模型的前三个周期,时程平均影响系数与规范反应谱影响系数的误差发生在第一周期,误差7.02%,总体误差较小。这表明选择分析用的三条地震波合理。

4.2计算结果与分析

分别沿建筑结构X向和Y向输入调整后的地震波,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构在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的地震响应。其中多遇地震分析时,根据设防烈度,将3条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都分别调整到70cm/s2;罕遇地震分析时,根据设防烈度,将3条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都分别调整到400cm/s2。计算得到结构层顶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时程曲线如图5~图8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顶层X向节点位移最大值约为64mm,顶层Y向节点位移最大值约为13mm;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顶层X向节点位移最大值约为380mm,顶层Y向节点位移最大值约为65mm。模型X方向的侧移大于Y方向的侧移,这表明模型X方向的侧移刚度大于Y方向的侧移刚度。此外,从图还可以看出,每条波引起的结构侧移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每条波的卓越周期不同所导致。从图还可以看出,3#自然波引起的结构侧移最大,1#自然波引起的结构侧移最小。这表明:3#人工波的卓越周期与结构的自振周期差异最小。结构模型对不同的波差异较大,因此选择合理的地震波是结构时程分析合理性的关键。

5结论

目前高层建筑的使用与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以昆明地区某实际在建工程为实例,利用pKpm建模与etaBS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与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结构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选择地震波的时候,需要考虑地震动三要素。时程平均影响系数与规范反应谱影响系数差异较小时,选择的地震波合理。②当地震波的卓越周期与结构的自振周期差异较小时,结构地震波引起结构的侧移较大。

参考文献:

[1]赵伯明,王挺.高层建筑结构时程分析的地震波输入[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6(26):111-118.

[2]熊仲明,韦俊,龚宇森,于皓皓.高烈度多维多点地震作用下某跨越地裂缝框剪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7):309-315.

[3]JGJ186-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区别篇10

【关键词】中式高层格调竹境

当外来建筑风不断席卷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我们开始找寻那种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中式建筑。在现在这样一种“中华性”和“全球化”并存的建筑时代,具有中国想象力的中式建筑,结合传统文化,加上一些现代时尚的创新元素,中国的建筑文化在慢慢的复兴。

1几千年来,庭院生活始终是中国人居的最高梦想

无论是白居易的“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还是苏轼的“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所有这些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于“前庭后院”生活的深深向往。然而,传统建筑多以低层为主,多是多层以及高层的居住现状让人们似乎觉得中式生活遥不可及,现代中式建筑的高层梦想似乎就更加渴望而不可及。

建筑层数越高,体现中式韵味也就越难,怎么能让生活在高层里的人联想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这个‘度’的应用是很重要的。近几年里,在北京的“观唐”、上海的“九间堂”以及深圳万科的“第五园”等别墅及中层住宅的探索基础上,现代中式建筑的“冲高”梦想越发强烈,而格调竹境展示了现代高层住宅中式生活的一种可能性。

在土地稀缺情况下,住宅用地短缺,难道住在普通高层里的人真的就不能享受中式生活的情趣吗?在梦想与现实间,格调竹境始终在努力寻求平衡的支点。

首先,高层建筑是舶来品,而中式传统建筑则多为低层建筑。面对城市中心区住宅高层化的趋势,以广度见长的中国传统人居,究竟该如何破局,这是第一个问题。其次,高层建筑提供的现代生活场所,不似传统人居里那种缓慢如流水的生活。它需要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并能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因此,如何在高层的建筑中添加“中式”和“现代”两种元素,则非常值得探究。而格调竹境在高层建筑本身以及社区间园林营造两个方面的全新设计,则为开拓中式高层建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高层建筑的“中国意象”

天津市格调竹境花园所处的河东区虎丘路位于天津市轻轨站旁,该地区处于天津市河东交通核心区域。格调竹境花园项目西临虎丘路,南临中山门四号路。总用地面积5.54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超过14万平米,会所等公建约2500平米。

格调竹境花园,就是基于对“新中式建筑”与“当代人居”两方面的思考而产生的建筑,它充分展示了现代高层住宅中式生活的一种可能性。

格调竹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并融合时代生活元素,以创新再造传统,首创中式情感建筑。格调竹境将高层建筑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符号解构重组,用现代的手法把中国传统居住意境和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和环境之中。

在中式建筑中,传统的纹样和图案在视觉中占有强烈的地位。在格调竹境建筑外檐中我们适当的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居住元素:双重钢管铺设的大屋顶,冰裂纹,回纹格的方窗和圆窗装饰的山墙。建筑首层小院的院墙和建筑首层围合出的深宅大院的意境,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现代建筑中的和谐回归。

传统中式建筑的坡屋顶是一个重要的视觉标识,我们在设计中,屋顶不是主角,而是结合建筑体量的一个变化,双重屋檐与高耸山墙等中式建筑意象符号,是对传统人居习惯的保留和延续;简洁的立面与轩阔的空间,是对国际潮流与现代品位的应和;以“意境”为美学宗旨的环境营造,现代材料和高新技术表现出的建筑主体,让东方美学所恪守的意境表达与国际流行的规划意象进行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完美融合。

竹境在入户方式的设计上,抛弃以往住宅楼直接入户的形式,在中式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全新的中国庭院式入户,院墙与建筑首层共同围合构成深宅大院的意境进入楼门,有一面影壁将内外环境区隔开来,将回家的动线做以缓冲处理,极具中式庭院的意味,使回到社区的人们将视线流连于建筑底部丰富的意象中,从而缓解了置身于高层建筑群中的压迫感。

3园林营造的“庭院生活”

自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内涵丰富的“山水文化”。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中国传统园林满足了古代士大夫阶层不离尘世而能归隐山水的优雅意趣。这一点是中式园林一直为人所推崇与称道的。

林语堂说过:“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平和与知足,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的住宅和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象哥特式建筑那样直指苍天,而是环抱大地,自得其乐。”

因为性格较为内向,中国人偏爱的是苏州园林、胡雪岩故居那样私密性较好的庭院,欧美风格敞开式的庭院其实并不符合中国人对住宅的要求。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而这恰恰是某些文化心态在人居梦想上的反映和体现。

同时现代高层建筑注定了人们必然不得不面临公共空间共享的事实,那么创造私密性较好的又符合中国人心理气质公共空间是否有可能?格调竹境的园林布局方式解决了这方面的难题。

在格调竹境中继承了中国园林的建造理念和技法,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通过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巧妙运用,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的深邃意境,并特别注重社区景观的均好性。

除了主景观外,我们每个楼间都独立成景色,独立成园。西部完全是庭院式的,从1号楼到6号楼我们设计了5个庭院,分别是琴、棋、书、画和入口园。而东区我们则设计是一个整片的大的山林水面,大量的绿地和大的水面湖泊。

值得强调的是,东部园里的设计采用了坡地形态,人们可在高低起伏的取材于现代材料的廊架中行走,减少了高层带给人的压抑感,累了还可以在用于休息的“凉亭”中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