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7:31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1

关键词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振兴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ontheproblemsofwesternHighereducationResourceallocation

――Revelationof"midwesternHighereducationRevitalizationplan"

HUYulin[1],wanGChengduan[2]

([1]LeshannormalUniversity,Leshan,Sichuan614007;

[2]Sichua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Zigong,Sichuan643000)

abstract"westernhighereducationrevitalizationplan"bringsagoodopportunitytooptimizeeducationresourcesinwesternuniversities.westernuniversitiesshouldthroughtheadjustmentofdisciplinestructure,improvetheinvestmentmechanism,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improveefficiencyintheuseofeducationalresources,toenhancethecapacityofeducationservicetosocietyandothermeasurestooptimizetheallocationofhighereducationresources.

Keywordswestern;highereducationresourceallocation;revitalizationplan

0引言

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区域布局不合理。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存在高校数量少、政府投入低、办学条件差、高层次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针对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西部高校的发展,如重点建设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省部共建高校计划以及近期刚出台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①这些政策和措施给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通过调整学科结构、健全投入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增强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措施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这是摆在西部地区各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有形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运动场所等公共设施以及教职工的工资奖金、科研基金、学生奖学金等经费来源,还包括师资队伍、重点学科、科研水平、教育科研信息、教育管理等因素。无形的教育资源包括高校的办学声誉和形象、高校的人才产出资源、高校的品牌和社会知名度以及与大学相联系的其他社会资源。

通过解读这个《振兴计划》,我们发现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现对于东部经济地区而言,尚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数量较少,学科专业布局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不尽合理,服务区地方的意识和能力有限,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教育改革力度不够深入,流于形式。西部地区高等资源受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则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重点高校、重点学科数量少。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主要表现在重点直属高校少、重点学科少、重点实验室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少、以及招生名额少等方面。二是政府财政投入不够。现在,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西部高等学校大都处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各级财政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地区,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在教学仪器、图书资源、教学实验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额,整体办学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高校扩招后,学费偏高,致使西部高校贫困生群体扩大,增加了居民尤其是农村家庭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由于自然环境较差、财政水平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高层次人才缺乏、师资队伍流失严重、引进人才极端困难、高校生师比普遍超标、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比例失调等,已经成为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西部高校在使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忽视资源的动态效果,很少考虑怎样使资源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造成资源的使用效益不高,更加影响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

(1)加强西部重点大学建设,打造优势学科群。据“振兴规划”,结合中西部省份的具体情况,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能力的本地需求,研究出台并在该地区实施“十二五”规划,建立教学卓越,专注于多项功能,高水平的正规地方本科院校并加快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并提高区域产业和产业服务能力发展,增加在该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示范性高水平大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该地区的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除了促进地方高校的建设,鼓励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建的产业转移政策的决策机构,以协调和资助各种资源,深化高校改革和高校推广和建立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水平。重点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学科群,该学科群的专业特点和优势专业的战略性,应当集中于新兴产业和国防、海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石油和其他涉及民生的领域,提高行业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科能力。与此同时,优化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大力支持建立应用型和技能专业人才的相关专业,以及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区域性人才相关的专业。

对于西部高校教师而言,要积极拓展来源。在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的基础上,严把入口关,促进优秀的兼职人员进入西部高校工作,支持从科研机构和产业界,选拔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西部高校可以探索和研究机构、产业界,合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雇用、租用更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作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学校通过签订协议,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西部学校致力于教学和研究,积极推进校际、国际之间的教师资源共享,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实行相互之间的互聘,积极挖掘社会剩余的人力资源,扩大西部高校教师的来源。

(2)完善政府财政监控与投入机制。根据“振兴规划”,当地政府应加大对高校,使投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对于西部高等院校,中央要进一步完善预算划拨制度,提高筹资的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中央政府继续在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和支持。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坚持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以实现政府投入资金资产的规范、有效使用,确保资产资金的安全。与此同时,增加对西部地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资助力度。国家资助的奖学金名额和筹资,倾斜到西部的地方性院校。坚持不懈地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代偿的办法,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偏远地区的困难地区工作。

(3)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师资结构。人才,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方针。“振兴计划”当中,通过建立机制,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速度,强化质量,充分发挥高级别人才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大力加强高等院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实践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整合,高等院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强化。一流的师资队伍,创造一流的大学。西部各高校及其二级办学单位大学的管理,都要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相应规划,实施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通过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并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比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进一步优化高校队伍结构。道德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必须坚持。

(4)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应该开展协作,大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这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一种方法。按照《振兴计划》,西部各省区应通过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加大西部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技术的推进力度。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建立中西部高校校际之间的交流和优势互补,不断完善中西部高校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数字化的远端教学技术支撑,使用,评价服务体系,促进优质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快整合和共享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交流合作,也是一种提高利用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振兴计划》提出了如下几个层次的交流合作:加强区域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展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西部高校学生出国留学和回国创业发展;西部地方政府和部门积极引导留学人员回国,给他们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推动和促进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去西部地区工作,积极鼓励并引导他们在西部创业。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交流,努力为西部高校接收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中西部地区来华留学事业发展。关于改进这些服务,也就是大学社区服务的能力问题“振兴规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服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西部高校应该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完善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同时,西部高校应积极推动成人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3结语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出台给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带来了实质性的启示,给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使西部的人民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希望。西部各省区应抓紧新时期的新机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和措施,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愿。

本论文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与配置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YJa630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http:///gzdt/2013-05/22/content_2408927.htm

[2]梁辰,张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2

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的启动为偏僻的西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搭建了一个优质教育平台,填补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对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项目已成为推动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产生的背景

西部地区的农村不同程度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数量不足、培训不够、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999年教育部开始立项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并于2001年2月正式宣布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中国西部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10000所卫星远程教育教学示范点。这是中国新一代远程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新开端,标志着网络化、数字化、交互式远程教育实践的开始。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产生的效益

远程教育具有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必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及教育改革本身,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学局限在课堂上,而远程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向课堂外传输,也可以通过网络把校外的讲课引进教室。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上课,学习时间可以自由伸缩,打破了时空界限,将学校与世界相联系。同时,远程教育集同步课堂、教育资源、学科教学、示范课格式于一身,将文字、图画、动画、图像、声音等形式同时刺激人的感官,加深了印象,不费口舌就能讲清问题。远程教育增大了信息量,它可以调整教学内容、进度,扩大教学范围,也可以把教学的若干环节集中于一节课完成,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它还可以方便地对一个个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特长。

随着远程教育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远程教育发展到最佳阶段,远程教育资源很自然地融在教师的教学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出来。

1、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分硬环境和软环境,教学资源属于软环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西部远程教育的建立无疑为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方面,西部远程教育资源为落后地区的教育带来了先进与发达地区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通过“课程改革”的“课标解读”,老师们在教育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为把握教材作好铺垫。另一方面,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地选择了一些与教材结合紧密、实用、科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让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能找到符合教材和自身教学实际的多媒体素材,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具操作性,大大提高教师制作Cai课件的水平和Cai课件的使用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真正体现出教育资源的全方位、大容量、立体、零距离、共享性优势,改善了学校少而单一的教学软环境,弥补了inteRnet网络资源杂乱、搜索查找困难的不足。

2、激化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能力是实现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强调了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认为“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由此,终身教育不仅作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受到普遍重视,也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研究的课题和教育改革的目标,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学会认知,“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机会中受益”。在“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就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内容,改版后的“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中学版)的同步课堂中,就有相关的内容,且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如高一年级语文的“语文学习方法建议”讲座。虽然它是讲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终身教育的指导作用同样是深远的。

4、对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网络基本操作、Cai课件制作等。各个项目学校为了让教师能用好、用活教育资源,适时地举办了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运用、如何上网及poweRpint的操作与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通过西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网上资源了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现代教育的新观念,以人为本,着力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

5、三种基本模式适应西部农村中小学实际,为教学服务。

模式之一是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通过电视机和DVD机播放教学光盘,把经过精心组织的教学课程浓缩后,直接送到农村中小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光盘教学片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四者之间可以形成有效互动。这种模式,在西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小学及教学点的教学,尤其是英语、科学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模式之二是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在覆盖教学光盘播放点全部功能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快速接收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大量的优秀课程、优秀教案、优秀专题教育节目和丰富多彩的农科教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农村学校,并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于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三是建立计算机教室,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和教学光盘播放点全部功能的基础上,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学科课程、下载优秀教育资源、培训教师等需要。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3

在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背景下,西安市作为中国向西部开放的枢纽城市,其高等教育服务出口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仍然偏小,问题也较多。如何利用西安市的各种优势,扩大西安市高等教育服务出口规模,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西安市高等教育服务出口现状

(一)高等教育服务出口方式单一,以境外消费为主

由于西安市地处内陆,开放较晚,接收国外留学生也较晚,在高等教育服务的出口方面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西安高校最早接受留学生的是长安大学(原西安汽车机械学校)、西安交通大学(原西北医学院),其后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00年以来,留学生教育在人数上首次突破千人,留学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尽管近年来西安市留学生教育发展较为迅速,但接受留学生的机构数量仍然少,主要以几所公办高校为主。西安虽然民办高校发展较早,但国家在外国留学生的接收上实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制度,民办高校在招收留学生的资格问题上受限大,在境外办学机构的设立上也面临较大的政策限制,教育资源未尽其用,如西安翻译学院主要依靠国际合作办学推进国际化教育。2014年6月,上海民办高职院校首获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这对西安市的民办高校来说是福音,留学生教育对民办高校放开,将有利于西安市留学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留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留学生层次相对较低

据统计,2013年陕西省高校共接受各类留学生5607名。近年来,政府部门也比较注重留学生教育,在西安市高校中,政府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促进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西安市高校中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均设有政府奖学金,这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是有较大关系的。

2013年,西安市高校接受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和构成(见表1)中,学历生占总留学生数的53.19%,非学历生占总留学生数的46.81%,总体上,虽然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学历生的比例任然较低,接受留学生的学校数量较少,留学生总规模全国排名第14位,这与教育集聚地和教育大省的称号是不相符的。因此,西安市高校在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的层次等方面仍有加大发展空间。

(三)留学生的生源国以周边国家为主

我国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为周边国家,且周边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增幅较大。根据统计数据,除日本和韩国的在华留学生数量减少、文莱的数据缺失之外,中亚国家、东盟国家和其它的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十大生源国中周边国家达到80%的高比例,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的出口地理方向是面向周边国家的。西安市的来华留学生与全国的趋势是一致的,留学生中85%以上为亚洲国家,其中来自中亚国家的留学生有614名。据陕西省教育厅估计,到2020年,来陕的留学生数量将是2013年的4倍。相关数据均表明,周边国家对我国教育服务出口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因此,维护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2010至2013年期间,来陕的学历留学生前十位全部是亚洲国家,其中和我国相邻和接壤的南亚国家主要有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占学历留学生总数的47%;中亚国家主要是哈萨克斯坦,占学历留学生总数的8.1%;东南亚国家主要是马来西亚和越南,占学历留学生总数的7%;南亚国家主要是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占学历留学生总数的47.2%。来陕的非学历留学生中,周边国家仍是主要的生源国,其中哈萨克斯坦、韩国、日本的非学历生位列前三位,留学生主要为语言进修生,接受非学历生的学校除了23所公办院校外,还有2所民办学校,分别是西安外事学院和西安赵长军武术学院。可见,西安教育出口国家以周边国家为主,且近三年来中亚国家和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增长幅度较大。

二、西安市高等教育服务出口的主要优势

(一)经济区位优势

西安市是我国古丝绸之路北线的起点,是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自唐以后,西安市的经济渐落后于沿海城市,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西安市的经济发展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2013年国家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为新时期西安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历史发展机遇,西安是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在经济和文化教育交流方面有可能重现汉唐景象,这对西安市的开放机遇是极大的。

2013年11月28日开行的中亚班列“长安号”,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奠定了坚实基础,除陕西省货源外,还有山东、江苏、河北、甘肃、宁夏、上海、浙江等地的货源,充分显示了西安作为中国几何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推动着西安市形成国际中转枢纽,加之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在全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大的国际中转枢纽港,这在中国经济向西向南发展中无不具有优势,也是其它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经济区位优势。很多周边国家也想搭中国的快车,西安市的经济区位优势决定了未来其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具有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西安市高校应扮演火车头的作用,在文化教育等软件实力建设上先行,通过与中亚国家、南亚等周边加强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等,进一步促进政治互信与文化交流,能改善和提升中国的形象。

(二)历史文化认同优势

研究表明,相同或相近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模式通常会对国际留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到地缘与文化相近的国家留学,会产生安全感,会减轻踏入异国他乡的不适感。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的出口国家为亚洲国家,在地理上和我国相邻,同属于东南亚汉文化圈,文化认同感强。根据对周边国家来陕的留学生在关于对陕西认同度的社会调查中发现,南亚、中北亚和东北亚留学生对陕西的认同度较高,东南亚学生的认同度最低,这与陕西留学生在周边国家所处区域的学生数量是一致的,同时陕西的历史文化对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少学生是抱着对陕西历史文化的喜爱之情来西安留学的。加上古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迄今所造就的历史文化影响依然较大,而且西安市的留学生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教育交流史上曾达到巅峰,周边国家对西安市在高等教育服务上有较高的认同感,这也是其它城市无法可与之相比的历史文化认同优势。

(三)高等教育资源优势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区域化的特征,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作用更凸显,研究成果发现:中国省域高等教育布局形成了分布于东、中、西部的7个“区域高等教育增长极”,其中陕西是西北地区的增长极,31个省区中陕西属于教育竞争力较强的区域,在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强省(市)综合评价中,陕西综合指数排名居全国第8,在其之前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天津和湖北,陕西居西部地区中综合指数排名第1,高等教育实力强,属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强省。陕西省共有79所高校,其中211工程院校有8所,国家985重点建设院校3所,国家大学科技园6个;西安市的55所高校全省高校数量的70%,这些高校以各具特色的优势享誉国内外,是陕西省高校的综合实力的切实反映。

西安市高校学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是西安市开展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资源优势。西安市的高校数量多,高等教育资源相当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资源储备丰富,教育综合实力较强。西安市也具备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的质量优势和学科优势,其中西医、汉语言、中医、工学、农学等学科为传统的优势学科,经济、管理、历史、教育、艺术、法学、等学科近年来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学科如航空、铸造、水利、电子材料、能源工程、生命科学也在提高接受留学生的比例。部分高校积极开展英文授课工作,如西安交通大学医科学历的留学生自1995年就开始用英语授课,至今已有20年历史,这为西安市的教育服务出口做出了示范,对提高培养留学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育成本优势

由于西安市是内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比东南沿海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留学生的教育费用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参考中国政府的高等教育服务出口费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费用具有绝对优势。事实上,无论是西安市还是我国的其他省市,来华留学生教育费用与国际市场上教育费用的相关性不高,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费用定价偏低。根据对在陕西留学生的消费状况的调查,大部分在陕留学生的消费水平都在1000-3000元/月,但食品上的消费金额不多,恩格尔系数大部分占42%,属于富裕级别。在留学生消费方面,参照2012-2014年西安、上海、北京和天津市的Cpi指数发现,西安市是3年来Cpi指数最低的城市,这说明西安市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较价格水平不高。

因此,在现有的机制和体制之下,西安市的留学生在学费和生活费方面成本较低,相比经济发达省份,西安市在高等教育服务的出口方面无疑具有价格优势,留学生所付出的教育成本也较低,这对于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由于在陕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平均较低,因此,较低的教育成本对周边国家甚至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选择质优价廉的教育服务产品供给者的过程中,西安市的高校在全国来说是具有很大竞争力的。

三、扩大西安市高等教育服务出口的建议

(一)提高国际化教育意识,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出口收益

西安市高校在“十三五”期间,应在留学生教育、远程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进一步有意识的做好规划和发展战略,提高国际化教育意识,主动去开拓国际教育市场而不是坐等政府指示,在观念上和意识上要先行一步。西安市高等教育的两大主体即民办高校及公办高校应按照“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思路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高校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方面优势,主动通过互联网、国际教育论坛、孔子学院、留学生论坛等窗口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要将高等教育当做一种特殊的商品去宣传,吸引周边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的学生来接触和了解西安高校的教育制度,只有利用优势主动出击,才会吸引更多的国家了解西安,为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西安市的公办院校如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应利用好在国际上的好声誉,强化优势学科的发展,扶持其它具有竞争力的学科,提高学科专业竞争力,在现有的留学生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远程教育等方面继续强化,始终走在西安市高校的前列,要将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提升留学生的层次放在首位,能为省内其它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意识的提高起示范作用。民办院校需突破生源困境,争取国际生源,拓宽国际教育服务发展空间。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近两年来十分重视国际化办学,积极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做好学校国际合作项目的宣传工作,首批来自韩国大真大学、韩国庆星大学、韩国东明大学的留学生已经进校学习。新常态下,西安市高校应该紧抓机遇,树立教育服务国际化意识,通过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提升高校影响力,获取高等教育服务出口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二)深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获取国际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同

在现有的国际化办学水平下,要提升西安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成本较低,效果较好并且具有较大优势的一种选择。中外合作办学,其核心在于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以补充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不足,要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西安市高校中加快提升教育质量,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师资和教材,促进西安市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7],这样既可以以较低的费用享受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也可为国内外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是一种向国外学生进行宣传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国际社会对西安市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认同的重要手段。

西安市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虽然合作项目较多,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比较少,高校之间的差异较大,项目主要集中在有较多国家投资的公办高校中,民办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十分薄弱,作为一种提升影响力并能获得有效质量认的手段,无疑是具有较大拓展空间的,对民办院校来说更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服务出口途径,如西安翻译学院在2014年就与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开展社会工作专业“3+1”双学位项目和“3+1+2本硕连读”合作项目,该合作项目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语言优势,以社会热点问题——人口老龄化为核心,选择应用性强的社会工作专业并以全英文授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出口奠定了良好的质量基础。

(三)充分利用综合优势,拓宽教育服务提供方式

首先,可面向周边国家发展技术培训,扩大进修生的招生面。由于西安市高校主要通过留学生教育的境外消费出口方式,留学生教育重点以学历生为主,非学历生主要以语言生为主。可见,留学生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拓展空间,由于周边国家(除日韩之外)均为发展中国家,对国内技术的提高有巨大需求,西安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可根据学科优势发展技术培训,扩大进修生的招生面。其次,现有的20个留学生教育机构可利用在开展留学生教育方面的经验,增加网络教育的投资,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发展远程教育,拓展境外支付的渠道,其余高校可通过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4所试点院校的学习,逐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增加本校的教育服务提供方式。第三,不同类型的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外的高校加强校际联系,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教育市场,与国外同类型、同行业、同专业群之间的高校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向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放度,为面向国际生源开设分校园、在境外设立培训机构和培训公司奠定基础。

(四)政府需调整相关法规和规章,弥补教育服务市场管理的空白

在新形势、新常态下,我国教育部门要针对国际留学教育、国际远程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新变化对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做出及时反映。

由于教育服务的出口具有涉外性,过多的从外交策略考虑和对高校留学生教育方面的干预会压制高校的积极性,政府需理顺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过度干预;政府可借鉴发达国家在留学生打工与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来华留学生的打工与就业政策,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政府还需加强来华留学生数据库管理,教育部门和西安市高校可共同建立校友数据库,维护毕业后的留学生与母校和中国的良好关系;政府可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各高校人员定期到国外从事教育宣传,提高中国教育服务和地方高校的知名度,促进高校对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

参考文献:

[1]林桂军,任靓.开放型经济视角下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2014(10):46-50.

[2]西安港:“一带一路”战略的连接点陕西开放型经济的新引擎.

sanqin.com/2014/1226/72728.shtml.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4

【关键词】西部发展根本问题主要措施经济振兴

十年来,在中央西部发展战略驱动下,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西部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少数民族多,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干部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西部发展的速度。对此,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提升西部的教育水平

继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师资的引进。在发展西部教育中,中央对西部的教育拨款应在以前的基础上加大,西部各省、自治区也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控,特别是那些处于边远落后的地区,要把增加的教育经费落实到实处,通过监管,确实把这些资金用在学校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等教学设施建设上,改善和提高西部学校的教学条件。

在引进师资上,由于西部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较差等,难度较大,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一方面要用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那些有志西部教育的热血青年献身西部,另一方面要给予物质待遇的优惠政策,确实把那些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西部,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教育师资馈乏的局面。在引进的面上,可拓展范围,面向海外、国际,把那些知名的、优秀的教育、科研人才,引进到西部,增强西部教育的发展。

大胆实施移植教育,从根本上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为了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国家教育部和各有关部门曾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援助西部的教育,利用东部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与西部各地区实施对口支援、联合办学;许多高校给予西部优惠政策,增加招收西部的学生的数额等。但西部与东部教育相比,除了师资和教学设施外,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落后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要进行创新,进行教育资源移植的措施。

通过教育资源移植,完全可以把教育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著名的部级示范中学移植到西部,在西部各省、自治区定点,结对建立分校、分部,把东部先进的教育机制、优秀的师资直接注入到西部,提升西部的基础教育水平,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

加速高新技术发展,拓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西部的产业结构。在高新技术发展上,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促进西部原有产业的优质化,如用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来提升西部畜牧业、矿产开采、加工业、能源等产业的产能和效益,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改造创建西部的新制造业,打造西部产业特色的品牌。另外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这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对这些旅游景地进行注入、打造,提升这些旅游景地观赏层次。要对西部更多的产业、产品注入高新技术含量,使原西部的产业类型向高新技术型转化,达到品牌化、效应化,使其更好地走入国内、国际市场。

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上,国家要给予各方面优惠政策,西部各省自治区根据所处的地区特点,发展有自身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可以发挥西部地理环境优势,利用西部区域广大、阳光辐射强、风力大、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开发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水能发电等的绿色能源。这样,既可以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又可以给西部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的注入。西部目前整体的高新技术的水平和规模都远不能跟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所以国家必须加大对西部高技术的注入。一是要中央继续给予西部财政方面的支持,采取优惠政策,加大对发达地区,甚至包括国外优秀科学技术人才的引入,增强西部的高新技术力量。二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和力量,加强对西部高新技术的重点帮助和扶持。东部发达地区有一大批科研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利用他们强大的科研力量,根据西部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特点建立设置相关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和开发,以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以科研转化为成果,促进西部高新技术的发展。

发挥西部国防科研、军工企业的优势,带动西部高新技术的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发展国家的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我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国防科研基地和军工企业。这些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有着极大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几乎涉及的都是高新技术领域,处于科学技术的前端,这对高新技术发展处于落后的西部来说,无疑是一剂有效的催化剂。在西部发展战略中,要把西部的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高新技术充分地注入到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整合西部的人才技术资源,有机地实施军民携手、军地结合,利用这些国防院所、军工企业优质的人才、技术资源大力发展西部的电子通信产业、计算机信息产业以及新材料、生物化工产业等,带动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西部干部队伍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西部干部的素质。一是利用高校对西部的干部进行培训,让他们接受高层次的文化、科技、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和管理等知识水平。二是利用东西部对口支援的省市建立东西部干部交换使用的机制。把东部的一些优秀干部对口安排到西部的一些地方工作,把东部的先进领导管理机制、好的经验和方法带入到西部来。另外再把西部的一些干部派到东部去工作、学习,把东部先进的模式和方法带回西部。

广开门路、招贤纳才,把那些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来。在西部干部队伍建设上,除了对原有的队伍加强培养和提高外,还要广开门路,招贤纳才,把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魄力、有远见的人推举到领导管理岗位。在提高西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上,国家和西部各省区要加大力度、开通各种渠道,可以采取面向全国、甚至海外,公开招聘、选拔西部的各级干部。在公开招聘、选拔的基础上,国家和西部各省区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真正能把优秀的领导、管理人才吸引西部,推动西部的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创建西部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地理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水源少、草场严重退化、荒漠化趋势加剧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西部的发展。近几年,有关部门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虽然也采取了些措施,但并没得到根本的改观。

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治理、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事实证明,治理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必须要用科学的手段。为此,对西部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严重问题,国家和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要组织著名高校、中科院和其它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学者,建立专项课题研究组,拨放相关的科研经费,进行科研攻关。要用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测控设备,长期进行跟踪、监测、治理。如可利用人造卫星对西部地区进行土地使用、林业生态、水资源状况监测;对崩塌、滑坡、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等,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情况,以更好地对其进行控制和治理。对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会诊,重点治理。同时,要借鉴学习国际上治理生态环境的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必要时可请国际知名生态环境治理专家、学者帮助会诊,找出治理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方法。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西部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问题,建立专门的生态环境研究治理机构,拨专款对各种环境恶化问题,系统化、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研究和治理,确实使西部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能得到控制和缓解。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5

两万名教师、30万名中小学生,面对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布局不合理、高中教育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难题,教育主管部门肩上的担子显得越发沉重。怎样才能让学生娃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群众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西宁市教育局局长薛建华说,实现教育优先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西宁教育发展的方向。明年,西宁教育计划实施四项重要改革,促使西宁教育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12月25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西宁市教育局局长薛建华。

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

核心提示:明年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将实施绩效工资,这将是明年西宁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西宁市教育局将结合当前的岗位设置工作推动绩效工资的全面实施,以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体现以岗定薪。

薛建华说,明年,西宁市教育局将对教师实行评聘分离制度。全员实行绩效工资、岗位设置、聘用上岗。市教育局在岗位设置中,对师德不好的,出了教学事故的,在评了高级职称后觉得当老师累,想方设法不上岗的,托人走后门不到岗位的,半年以上不在岗位的,教学成绩差的,学生家长有反映的教师全部实行待岗。绩效工资将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计划对明年9月1日迁至香格里拉小区的西宁市保育院,全部实行竞聘上岗。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宁市教职员工整体总量不足。据统计,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人数为一万八千余人,其中专任教师就占17500人。全市代课教师有近两千人,分布于各中小学校。西宁市区个别学校代课教师已经达到16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紧,按照1比23.5的编制标准核定,农村学校规模小的,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以致出现村小、教学点经常出现“包班”,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此外,西宁市各中小学校附加公勤事业编制中,会计、锅炉工、司机、电工等后勤辅助人员的编制不到3%,这与国家规定的15%相差甚远。

办学模式改革:实施初高中分离

核心提示:积极稳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施初高中分离,加大区县学校和区属学校的建设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使区属学校基础教育质量在近一两年有一个大的提高。

薛建华说,在生源、师资、投入上将向薄弱学校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只有以集中适度规模来办高中、初中才能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市教育局初步拟定,西宁市将用两年的时间实行市第三中学、第一中学、第十一中学的初、高中分离,届时,三中将办成纯高中,一中、十一中办成纯初中。预计今后试点范围还将扩大到虎台中学、西宁七中、十二中、十九中、昆仑中学、青藏铁路花园学校、二十二中等学校。

此外,市教育局还设想在西宁市的东、西、南、北四个川都建起一至两所起着教育支点作用的品牌学校。明年开始建设二十一中,将其迁至西钢东部打造成为西川地区老百姓信得过的学校;北川重点打造西宁四中;东川重点整合宁湖中学和二十二中、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和师大二附中4所中学;此外,投资3.6亿元将西宁市第五中学迁建至城南新区,明年开建。

教学组织管理改革:全面推广学案教学

核心提示:明年,西宁市以发挥人才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积极推广学案教学。

薛建华说,学案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备课,教材重难点的把握、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师生互动以及学生的作业,都将通过教研组和学科教师共同研磨最终确定教学方案。目的就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集体优势,把课堂上教师个体劳动融入集体劳动之中。每个班的学生是什么特点,怎样才是布置的有效作业,从这些细节入手,为学生减负,从而解决当前教学质量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作业负担之间的矛盾。

由于教师个体水平有差异,同一堂课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有不同。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去辅导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发挥集体作用,如何考试,如何测评,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通过学案教学,今后各项工作都要有统一的“卡码”。

中考制度改革:取消信息技术考试

核心提示:考试科目增加体育考试,取消信息技术考试。中考填报志愿时增加均衡招生比例。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6

关键词:西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2-0056-06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为使其健康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简称《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

目前,中外合作(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办学机构与项目①的数量逐年递增,分布面也逐步扩大,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平稳的跨越式发展趋势,办成了一批有质量、有专业特色和社会声誉的项目,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在西部地区②,中外合作办学进展缓慢,在地域分布、合作对象、办学专业等方面存在问题,其中又以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最为突出。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就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研究从这个角度着手分析现状,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探讨落实和完善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和措施。

一、西部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问题

1.合作办学数量少,分布不均

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发展迅猛。2004年,我国授予国外学位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办项目为165个。截至2013年4月,仅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了836个:办学机构和项目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的有较大规模的城市,排名前8位的黑龙江(171个)、上海(105个)、北京(83个)、江苏(71个)、河南(64个)、山东(57个)、辽宁(36个)、湖北(35个),项目数量占全国总数的74.4%。

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如下:东部1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458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约占全国总数的54.8%;中部的8个省(市、自治区)共有33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约占全国总数的39.5%,其中黑龙江省数量最为突出;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共有48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约占全国总数的5.7%,、青海、宁夏、新疆等4个地区目前没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西部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外在分布态势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较,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见表1)。

表1显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和机构有49个,其中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数量有28个,硕士及以上层次的21个,其比例较2011年的4.6%有所增长;办学范围涉及8个地区。可以看出,第一,办学项目不论是在硕士及以上层次还是本科层次,不管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量,都存在过少的问题。合作办学所占的比重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极不相称,远低于西部地区人口、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比重:第二,这些项目和机构在西部地区的分布也不均衡,43%的项目集中在四川地区,有4个省份是空白。

2.合作对象受限

整体来看,我国2002至2013年间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对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有些变化,除了主要来自于经济较发达、教育及科技较先进、有英语语言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外。与俄罗斯、韩国、法国和德国等建立合作增多,而和日本、新加坡、台湾地区合作减少。相比较,西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对象(见表2)则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5个国家和地区,其他如法国、德国、新西兰、葡萄牙等都只有1个合作项目,合作对象少,范围较窄。

3.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单一,设置趋同

中外合作办学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生物资源与环境类、医学护理类,机械工程类也占一定比例。其中,管理类位居第一,每年招生人数占所有专业年度招生人数的50.6%。管理类、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专业每年度共招生2505人,占所有招生总数3965人的63.2%。专业设置趋同,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而根据本省份和地区的教育科研资源特色和优势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我国高校自身定位不明和求利心切的影响,更多的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不力和管理体制不完善所导致的。数据分析显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状况明显滞后于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脚步,也不能与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合拍。

二、西部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原因

1.协调高校之间中外合作办学的差异发展

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现状的形成,既与中国近代以来经济、文化发展变迁影响下高等院校的自发生成直接相关,又与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自觉引导密切相连。而通过对不同高校予以不同支持力度的做法在我国曾得到了大力贯彻,形成了高校的差异发展态势。

差异发展有利于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配置教育资源,但长期如此,也会扩大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的发展差距,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从而造成新的教育不平等。石中英曾指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是一种社会行动乃至政治行动,而不单纯是一种教育行动。所以必须明确的是,中外合作办学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政府要在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应当是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利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交互作用,在差异不足的情况下实施扩大差异的发展战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而在差异过大的情况下,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尽量减小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西部地区高校需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

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在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远不能满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不能有效承担提供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推动西部地区科学技术进步的重任,整体跟不上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软肋。目前国家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计划重点在于结构调整,无疑对两部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西部地区高校加快提升教育质量,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师资和教材,来促进西部地区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就教育成本而言,这种“合作办学”以较低的费用享受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增加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机会,有助于缓解当前西部地区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及国家对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之间的紧张状况。

3.中外合作办学需结合西部教育发展实际

“世界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既受到不断增长的学习的普及化的拉力,又受到不断增长的国家化的拉力。”我们不能把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同西方国家的现代高等教育混为一谈,也不能割裂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需求来认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外合作办学正是体现了这种努力,它要求外方与中方高校合作办学,而不是外方独立办学。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国家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每个国家都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培养代表和维护国家及民族利益、文化传统乃至价值观的专门人才并为巩同和发展本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中外合作办学只有符合中国的国情、结合教育的现状,并在高度尊重国家民族性和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健康生长。更进一步,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到广大西部地区吸取养分,与其多样化的文化和教育特点相衔接,找寻并培育自身的特色。

总之,高校地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不仅对高等教育升学机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同样,西部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均衡分布和协调发展对高等教育和西部地区本身来说都有积极的影响。

三、促进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宏观层面:应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首先,合理改善西部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非均衡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暂行规定》《办学条例》和《实施办法》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办学限定,但在合理回报、办学投资和地方政策导向等方面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措施和配套的相关支持政策。《办学条例》是目前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的最高层次法规,但是作为一部行政法规,其执行效力有待加强。因此,国家各级立法机关和拥有立法权的行政部门和地方要加快中外合作办学立法,提高执行效力,形成与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层次合理、内容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体系。适度对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采取政策倾斜,给予外方教育机构适当的经济优惠,对参加合作办学的两部地区高校给予经费上的扶持。

其次,引导办学,协调各级政策法规的同质性。现行政策法规的各级别协调性不足,上下位规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冲突,导致政策指令与办学的市场化不同步。因此,需整合现有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将其对办学模式和合理回报方式的规定协调一致,避免条文法例本身的规定和解释出现冲突和矛盾。同时要协调好从中央到地方,从人大到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之间的关系。加强政策引导力度,引导西部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从利益倾向转移到以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的正轨,从而使办学的区域分布和学科设置更加合理。具体来说,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对单个合作机构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批的流程,加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宏观把握和引导,在国家总体需求的前提下,依据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上对人才的需求和不同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规划项目和专业的分布和设置,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作的对象、形式、学科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规模等。

2.中观层面:进一步落实具体的操作性措施和相关配套支持政策

中观层次的均衡反映的是内在资源实质配置的均衡。已颁布的《办学条例》和《实施办法》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均衡问题都有所明示,但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如《实施办法》第3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然而除了此规定外,再找不出更多关于鼓励合作办学的具体可行的措施。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办学条例》和《实施办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增加和落实对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进行鼓励的详细措施。

广大西部省份还可以根据我国法律,如《立法法》赋予的权限,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灵活变通的地方法规,甚至可以细化本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扶持与奖励措施,对回报比例、税收、财政资助制定细则,保证合理利益趋求,增强合作办学吸引力。同时,规划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经济和文化项目和地区急需发展的教育项目,以招商引资的热情,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当地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良好环境,缩小城际、校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差距。在制定地方相关法规时,要考虑以下6个方面:

(1)教育实际: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地区教育需求是什么?

(2)确定资质:这种教育任务应当由哪些中外教育机构来承担?

(3)选择形式:在西部地区现有条件下,什么样的办学形式最适合?

(4)创新模式:在法规允许前提下,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办学策略和模式?

(5)具体措施:如何实现双方的互补利益和合力优势?

(6)学科设置:如何利用这种办学形式塑造西部地区高校的办学特点和优势?

3.微观层面:需找准合作点,扩大合作范围

西部高校的服务功能主要着眼于促进地方发展,而这也是形成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定位多样化的主要原因。对于进行中外合作办学,首先应鼓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不同类型的西部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第一,对少数高水平大学,应坚持鼓励其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重点发展基础学科和新兴的前沿学科,以加强科研合作为主要形式,建设将来在国际产生影响的学科。第二,对于范围更广、数量更多的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鼓励其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特色,与国外相关领域的高校开展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以教学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为目标。四川地区高校近年开展的“灾害护理学”、“职业治疗”、“物理治疗”合作办学项目,内蒙古地区高校开展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合作办学项目被认为是具有校本特色同时积极实现高校的地方服务功能的典范。

其次,文化主义观点强调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追求优势、利益互补和合力优势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商业利益和利润。高校在考虑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同时,要有教育品牌意识,推出有自身优势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项目,在承认多元知识交流的目的上,选择性构架当地文化元素与全球文化元素之间的相互流动和自我推介,在这一理念下,可以产生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有地方特色的实践。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战略与策略

[作者简介]邱金林(1972-),男,广西昭平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广西南宁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06LX81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48-02

党的十吹响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角,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信息化是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必然是广西高职院校今后一段时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项任务措施。同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两个重要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体部署、目标任务、重要举措,标志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顶层设计已经完成,职业教育步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将信息化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推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其中专门针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2012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明确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关键举措。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字化生产与发展迅猛,产业更新换代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已步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时期,提高质量,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有力支撑。推进信息化,不仅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职责。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创新发展广西高职教育的迫切需要

创新发展广西高职教育,就是要打造广西高职教育升级版,适应广西经济社会新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以信息化作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信息技术对高职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创新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服务广西经济社会新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和带动了高职教育发展,同时,高职教育又反作用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广西经济社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总量已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成功跻身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未来几年,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将是推进产业发展与扶贫富民。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承接港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辐射和产业转移、沟通西南地区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联系通道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经济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模式将由“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业聚集、调整与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对高职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3年,广西贫困人口仍有634万人,贫困发生率14.9%,超出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贫困人口规模较大。要增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高职教育信息化职业培训平台建设,将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快速便捷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传递,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在乡务农青年的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大批新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

2.构建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中,广西虽然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入选“职业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但以广西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办单位的“省级教育资源及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探索”项目,由于没有开展实质工作,成为不被列为专项试点信息化试点单位的3个省份之一。一直以来,广西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规划和措施,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广西步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期。2014年1月召开的广西教育发展大会提出“要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必须把振兴广西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部署实施了包括“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在内的教育发展工程。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广西率先召开了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列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因而,以信息化作为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信息技术在产教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沟通、增强活力、提高质量、服务终身学习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创新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3.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广西高职教育通过职教攻坚和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在全国高职教育中具有广泛影响。但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从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来看,还没有真正发挥引领教育教学变革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政策环境与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非常匮乏,信息化共建共享与服务平台尚未形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等。“信息贫乏”“信息鸿沟”已成为阻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等实践教学方面,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能满足多元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以及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信息化不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探索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打造广西高职教育升级版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三、广西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

高职院校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者,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担负着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广西高职院校只有站在时代潮头,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引领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承担起高职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当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是广西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创新、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有所作为。

1.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建议广西教育主管部门重视高职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编制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做好与国家、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有关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相衔接,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建设性、可行性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厘清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更新高职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建设信息化环境和条件为基础,以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为突破口,以健全信息化体制机制为保障,确立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列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2.建立信息化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开放、高效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对高职院校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需要统筹考虑组织领导、部门协同、制度配套、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组织领导。高职院校要成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指导和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开展。第二,推进部门协同。信息化建设涉及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以及各系部等多个部门,需要加强统筹,协作推进,形成合力。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信息化建设奖惩激励制度,支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调动各方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第四,做好技术服务。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下成立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信息化运行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建立网络及信息资源安全管理规范,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建立信息化建设质量标准,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软硬件资源、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是广西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校园网络设施,建设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数字技能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提升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推进高职院校“宽带网络处处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把信息化资源基本普及到日常教学、学习、服务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实现校园网络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广西教育厅网等区域网和广域网相连接,保障具有较好的上网和运行环境。保障建设经费投入,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8

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

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26个,其中,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级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创新研究群体2个,省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2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定点绿化和建设补偿用地3741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3.4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511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364万余册(盘)。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9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7496人。其中,研究生6277人,普通本、专科学生18676人,留学生243人,继续教育本、专科生12300人。连续五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524人,306人具有正高级职称,763人具有副高级职称。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教授(含研究员)291人,副教授514人,483人具有博士学位,647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21人,硕士生导师828人,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学校聘请了4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34个校级重点学科。现有70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79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7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

【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莫斯科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世界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在苏丹国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分别合作建立2所孔子学院。

【附属办学】西北师范大学现设有附属教育集团,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特色优势,着力提升质量,为服务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着力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和民族教育发展。二是人文社科优势突出,着力服务政府规划决策和示范区建设。三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着力夯实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四是艺术体育区域知名,着力提升我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产学研用紧密关联,着力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办学定位】目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向“教师教育为主,特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目标迈进。

一、招生地区及计划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人数

招生省份

备注

130201

音乐表演

70

甘肃、河北、内蒙古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音乐学类专业统考成绩,河北、内蒙古考生使用该省音乐类统考(联考)成绩

130202

音乐学

40

甘肃

使用甘肃省音乐学类专业统考成绩

130204

舞蹈表演

70

甘肃、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青海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舞蹈学类专业统考成绩,青海省考生使用青海省舞蹈类统考成绩,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205

舞蹈学

30

甘肃

使用甘肃省舞蹈学类专业统考成绩

130401

美术学

80

甘肃、安徽、广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成绩,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402

绘画

4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5

130503

环境设计

50

130310

动画

25

甘肃、安徽、山东、河北

130401

美术学(书法方向)

30

甘肃、山西、山东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美术与设计学类(书法)专业统考成绩,其他省份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105

甘肃、山西、河南、四川、湖南、山东、河北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戏剧与影视学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成绩,山西省考生使用山西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成绩,河南省考生使用河南省编导制作类专业统考成绩,四川省考生使用四川省编导类专业统考成绩,湖南、山东、河北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30

甘肃、山西、河北、山东

甘肃省考生使用甘肃省戏剧与影视学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统考成绩,山西省考生使用山西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联考成绩,河北、山东省考生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130201

音乐表演(空中乘务方向)

160

甘肃

使用我校校考成绩

注:1、招生计划如与正式公布的有出入,以正式公布的计划为准。

2、以上专业均为文理兼收,学制四年。

二、专业报名、考试时间及地点

省份

招生专业

报名时间

(2014年)

考试时间

(2014年)

报名地点

甘肃

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美术学(书法方向)

2013.12.20-

2013.12.21(中午12:00)

2013.12.22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

音乐表演

1.4-1.5(中午12:00)

1.6-1.10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

音乐学

舞蹈表演

1.13-1.14(中午12:00)

1.15-1.17

西北民族大学

舞蹈学

广播电视编导

1.10-1.11(中午12:00)

1.12-1.14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

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

音乐表演(空中乘务方向)

1.14-1.15(中午12:00)

1.16-1.17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

广西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1.16-1.17

1.18

广西师范大学

湖南

广播电视编导(含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2.7-2.8

2.9-2.10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舞蹈表演

2.15-2.16

2.17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北校区)

广播电视编导(含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播音与支持艺术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

2.15-2.16

2.18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南校区)

内蒙古

舞蹈表演

待定

待定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疆

舞蹈表演

2.17-2.18

2.19

新疆师范大学

山西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待定

待定

太原师范学院

美术学(书法方向)

河南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2.9-2.10

2.11

郑州市106中学

安徽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

待定

待定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山东

美术类(含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

2.16-2.17

2.19

潍坊(富华国际展览中心)

美术学(书法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含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

2.18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地域特色;互惠共赢

2001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对口支援工作进展迅速,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教育对口支援发挥了教育先行的作用,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平衡,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因此,西部地区高校在坚持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宗旨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掘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注重培养自身造血能力。

一、全方位发掘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

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通过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有力支援,将大力推动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差距。增强西部地区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对口支援工作的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受援高校的自主造血能力,必须通过发掘西部高校所处的独特地域优势,以地域特色为立足点,才能发挥政策优势,激活受援高校的造血功能。

高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是高校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空间,高校的发展受到地域环境的制约,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机的融合,才能形成高校自身的发展特色,打造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主发展机制。西部高校所处的地域特色鲜明,这些突出的地域特色正是西部高校独特的地域优势。发掘西部地区高校的地域特色,挖掘其地域优势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西部地区高校拥有倾向性的国家政策资源。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从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优惠政策。就教育而言,国家对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在资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立项、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西部高校应抓住这一优势,有效、充分地利用这些政策资源,推动、加快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步伐。

2、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民族特色鲜明。少数民族为祖国边疆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民族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藏学、敦煌吐鲁番学、西夏学等都是西部民族地区孕育的奇葩。西部地区高校应顺应天时、独占地利,在民族文化上形成独占性的发展优势。同时借助对口支援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师资力量和一流的科研水平,开发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自主发展的独特优势。

3、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十分丰富,充分利用这些特色资源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高校必须立足于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从服务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入手,以西部地区的特色核心资源为切入点,“对核心资源重新配置与定位,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维持和扩大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1]不断提高和加强自身发展建设。西部地区高校应充分发现西部地区这些特色的核心资源,从这些方面加强科研、完善学科设置、加快专业发展建设、培养相关人才,这样才能立足本地区、服务本地区,形成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交流体制

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国家在宏观层面调动可行力量,在具体支援过程中,则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广大高校的力量。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差距的重要举措,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也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政治任务,作为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无私地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发展。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深层次变革、国内外高校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东部地区高校竞争、发展的压力也十分巨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依靠东部高校的单一方向的奉献、支援,对支援高校造成很大压力,就国家教育总体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是不够科学的。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之间,只有建立起互惠共赢的合作交流机制,才能把对口支援工作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

受援高校必须考虑到支援高校一方的利益,主动发掘地域特色资源,利用支援高校的人才、科研优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努力开创互惠共赢的新局面,“从过去的单向支援逐步转向双向协作”。[2]对口支援工作至少涉及三个主体,“支援方、受援方和协调管理方”,[3]协调管理方主要是地方行政主管、中央有关部委,从受援高校方面来说,要考虑如何给予支援高校一定的利益。

首先,对于对口支援工作,受援高校要积极主动向行政主管部门、向教育部高教司、民教司等部门,汇报对口支援工作进展情况,并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宣传,使支援高校的支援工作在更广泛社会范围内传播,提高支援高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向上级部门为支援高校争取政治荣誉。

其次,西部地区高校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是锻炼教师、培养后备干部的良好场所。受援高校在争取支援高校智力支援的同时,可以为支援高校的教师、管理干部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培养教师、干部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既为本校的教育发展服务,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支援高校锻炼教师、培养干部。

再次,受援高校可以利用支援高校强有力的教育资源,结合西部地区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后续教育急需加强等实际,与支援高校开展成人学历函授、专业技术培训等合作。并按教育部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与支援高校大力开展全日制本科的教育合作协调共享优势教育资源,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再次,许多支援高校拥有许多亟待转化的科研技术成果,这些科研技术成果在本地区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有关行业、企业的支撑,同时这些成果又有一定的时效性,如果将部分科研技术成果与受援高校的地域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与西部地区高校、企业的合作,将会以较小的成本将这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既能够培养受援高的科技研发能力,又能对支援高校产学研的良性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受援高校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挖掘地域资源,利用支援高校人才、资金、信息、科研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与支援高校在西部特色资源上进行互惠共赢的开发合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对口支援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

三、科学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是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是以教育为基础、为支撑,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支援高校必须要抓住这个根本任务,以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为契机,发挥自身优势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服务。

要通过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进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要抓住和把握西部地区的特点和特色,正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中指出,“对口支援工作要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科学地制订好受援高校学科建设的规划”,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西部地区高校只有立足于西部地区,把握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才能形成特色办学,才能更好地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服务。西部地区高校应针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掘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利用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全力培养西部地区急需的专业人才,结合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开发经济效益高、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科研项目。

虽然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可能重复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掘西部地区的特点和特色,才能有效地推动西部地区科学发展。支援高校应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为途径,以发掘西部地区地域特色为突破口,认真领会贯彻国家支援西部高等教育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注释】

[1]萧国亮,李景勃.从核心竞争力的视域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如何发挥地域特色[j].学习与探索,2002(3).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10

关键词:东西方;体育文化;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

1.东西方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缺失

体育教学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有着东方体育教学的特点,同时以西方运动技术为理念。通过走、跑相间与器械的结合进行的一种激烈的运动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体育教学的发展。对于体育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对于学生接触国外运动项目,了解西方体育文化特点,以及与外国人交流以及将东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体育教学已在国内不同年龄阶段普遍展开,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体育的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课程,甚至现在也将幼儿体育教学提上了日程。由此可见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将自己在小学、中学学习的体育基础知识转变为应用手段的关键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校更为重视的是学生如何将体育文化的知识通过书面或口述的方式表达出去,然而却时常忽略了在体育学习中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教学与表达。体育的教学是一种将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过程。然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将别人的运动技术引入了进来,而没有将自己的文化通过体育方式表达的方式传达与弘扬给学生。这也就形成了一种盲目地接受欧美思想的风气,而使东西方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缺失,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这种现象背后带来的隐患也令人担心。

2.改善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缺失的措施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教学的缺失的调查分析,本文提出了如下一些改善措施。在对体育教学的思考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结合部分教学人员和学生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意见,给予相关的措施的比对。

2.1明确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教学的地位与目的

将西方体育文化的教学与弘扬提上日程,明确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教学的目的,并对体育教学的大纲进行修订,使体育教学中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教学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目标被提出以后,应深刻贯彻实施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从而真正地将西方体育文化教学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使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西方体育文化的英文表达,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传递到国门之外,也就是所谓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2.2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教学的手段

教学手段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并总结经验的问题。实际上,要将体育教学与西方体育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其授课内容与方式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总结,是在一堂课上把体育教学与西方体育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还是单独地开设西方体育文化的体育教学的问题一直有待解决。经过国外的范例分析与对比,将体育教学与西方体育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以体育教学为基础,穿插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学与外国优秀文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欧洲和美国均被证明是可行的。同时,针对学生个体的兴趣进行专题性讨论或东西方体育文化讲座,从而来提高体育教学与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学生中的认知度。

2.3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西方体育文化内容的编写

教材的编写对于上课内容的指导作用十分巨大。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媒介,课本的内容直接决定了老师上课的讲课方向。为了在体育教学中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内容进行融合,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体育课本本身入手。在课本中加入西方体育文化的内容,并对外国文化的内容进行穿插与对比,从而能有效地让学生明白两种文化的差别与各自的优势,更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发展。同时,通过课程的教授,一般课文中的内容都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更利于学生对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体育表达,起到文化的传播作用。

2.4对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内容掌握情况实施教学评估

教学的大纲、手段、教材方面的改革对于西方体育文化内容的体育教授具有重要的推动最用。而对于教学本身而言,最直接的约束与重视方式就是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估。首先,应对体育课上学生对西方体育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并严格控制评估难度指数;其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可利用学生打分、专家旁听等方式进行。这样的评估体系更有利于保证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内容教授的具体实施,从而使校领导、授课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得以提高。

3.结语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这些年来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思想,然而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只“引进来”而“走不出去”的弊端。本文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教学缺失的观点,对高校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教授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从课程设置、教授效果、教学目的与重视程度四个方面对产生“只引进来不走出去”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体育教学中西方体育文化缺失的措施,对于高校学生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弘扬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桂志.体育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2]邱良武.体育教学借鉴乒乓球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06(01)

[3]李家荣.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念动训练与心理暗示的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