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十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十篇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7:44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参考文献:

[3]罗长坤.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特征及其对科技创新方式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1-4.

[4]张磊,刘晓燕,沈晶晶,等.纳米颗粒在抗癌药物可控靶向释放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25:1375-1382.

[5]曹丰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纳米颗粒在疾病诊断和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31:31-35.

[6]凌萍,张旭光,涂或.纳米金在肿瘤显像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举,肖丰收.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马和平.微创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实践与展望[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J].中国医刊,2004,39(1):57-59.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医院药学;抗生素;使用现状分析

在医院药学的视角下研究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不仅可以规范当前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而且还可以引起医院从业人员对医院药学的重视,特别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医院药学及其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抗生素类药物与止痛类药物一样都是医院使用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药物。在医院药学的视角下审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既可以促进医院管理中合理用药目的的实现,又可以以详实的数据为医院药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结论。因此,结合自己多年的药房工作的实践,参考其他人的相关论述,在医院药学的视角下,对当前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作出如下的分析和阐释。

1医院药学及思考

众所周知,医院药学是以研究医院药品供应、药学技术、药事管理和临床用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不仅与医院的临床工作密切相关,而且也直接与患者的治疗密切相关。在医院具体的工作中,医院药学不仅负责药物的供应和使用指导,而且还参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和药物的有效治疗为工作职责。这门科学的实际工作包括医院药物的管理、使用药品的调剂、调配和相关药品的制剂,以及药物研究、药品的质检、药品详细信息的管理,特别是药品科研与教学、药学人才的培养与药学职业道德的建设等对医院工作的影响更为明显。

医院药学虽然是医科学校里的一门普通学科,但它在医院的工作实践中却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如何把学校的理论应用到医院工作的实践,如何在医院的具体工作中丰富和完善医院药学的理论,都是我们医院药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2医院药学视角下的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现状分析

应用医院药学的理论分析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是我们把学校的医院药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这种研究的结论,又是丰富和发展医院药学理论的过程。可以这样说,本次的研究既是理论联系的过程,又是实践检验、丰富医院药学理论的过程。

2.1药事管理下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医院的药事管理主要是根据上级各主管部门的相关药学管理法规、规定以及本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规范本院所的用药行为。在这种规范工作中,既会涉及到医院药学的各科室,又会涉及到医院用药的各个环节。这样的规范目的是为了使医院的用药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保证医院在药物使用中的合理化。

从这个角度审视当前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我们医院和上级主管的行政部门不仅要为当前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制定严格的规范标准,而且还要把这个标准严格应用于用药实践。例如制定《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指导原则》这样的管理制度。在这个制度中,不仅要严格控制这类药品的使用对象,而且还要控制这类药品的使用剂量,以及这类药品的治疗原则。如果能够严格地在实践中执行这样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减少药品的浪费现象,而且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还可以把药物的副作用减至最低程度。

2.2调剂工作视角下的抗生素类药品的使用现状医院的调剂工作颇为重要,它不像有些想像的那样简单至极。调剂工作是医院药学的重中之重。在工作中,药师既要根据医师的处方或者各科室的药物领取单,及时并准确地调配和发送相关药品,而且还要在调配中细心地审核医师的处方,严格地监督检查药品,特别是还要负责把药物使用标准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讲解清楚,并在此基础上监督临床使用情况。

例如抗生素类药物的头孢菌素类的使用。由于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类药物使用效果较好,在临床用药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而这种广泛的使用又促使其不断地向前发展,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已发展到了第四代。然而,每一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都与上代药物有所不同。因此,在药物的调剂过程中,药师不仅要向有必要明白药物使用情况的取药者和用药者说明这类药物的基本构成,而且还要告诉其这类药物的基本使用常识和注意事项。特别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药师一定要注意医师的处方用量,一定要注意医师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情况。

在调剂工作中,药师还必须根据某一类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标准调剂药品。这里的标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的含义是针对某种病症,使用某种抗生素类药物。这也就是说不是某一类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治疗所有的病菌,也不是费用最高的药物能够治疗所有的病菌。而是某一种类的抗生素类药物只能治疗某一种类的细菌所引起的病症。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第二层含义是指在治疗过程中,一定针对患者的病情,使用恰当的剂量。虽然说某一种抗生素类药物能够治疗某一类病菌引起的疾病,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按照病情的实际,服用适当的剂量。超量服用,虽然能够治疗疾病,但它也会给患者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点尤其重要。

3药物检验视角下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现状

药物检验是医院药学最重要的医疗实践作用之一。在医院具体的工作中,医院药学的从业者根据相关的制度对医院用药进行必要的检验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药物检验一方面可以保证医院用药的药物质量,防止假药、劣质药物进行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医院的用药安全,保证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近现展史;临床应用技术;临床思考

前言

在已经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医学飞速发展,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日益健康长寿,同时也更期待一个逐步消灭各种疾病的美好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作为与病患直接接触的现代临床医学已成为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缓解病痛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体系。

1.临床医学发展史

1.1临床医学理论发展进程

要想深刻理解临床医学的现状,首先需要大致了解临床医学的近展史。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临床医学相关的巨大变革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成果。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则形成于19世纪后期,此时建立了一批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学科,如细胞病理学、遗传基因学、实验生理学等。

1.2临床医学技术发展进程

(1)外科技术突飞猛进

而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在20世纪初攻克了几种困扰外科手术的难关后,外科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同时带动了临床医学的飞速进步。在20世纪后期,外科因感染、失血等问题的解决取得了质的飞跃。其中标志性事件有,1944年,美国的布雷洛克和托马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研究,对一个已经生命垂危的“蓝婴”女孩成功实施了心脏外科手术。1960年,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移植业已成型,技术日趋成熟。1954年全球第一例肾器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启了器官移植的全新时代。

(2)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建立

20世纪中叶以后,细胞生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科的建立,使人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疾病本身,这极大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为如肿瘤、遗传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3基因工程的建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建立

上世纪另一重要里程碑就是基因工程的确立和发展。为新药物、新疗法和新技术的诞生铺就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了破译人类遗传信息。

(2)基因工程的应用

80年代基因工程就开始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医学哲学博士阿密特等人研究发现基因治疗对B型血友病有一定效果效。

2.临床医学现状

2.1与各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发展与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20世纪,人们想到医院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先进精密的医学器械,繁杂的检验,而不是过去的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和针剂药品。近几十年来临床医学开始应用的X射线、二维超声、血管动脉造影、Ct扫描、磁共振(mRi)、核医学显像、内镜技术等,使诊断结果的各项标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临床诊断变得越来越精确、标准、动态。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的进步,微创外科使得许多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2.2药物学迅猛发展

同时,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临床治疗进步的中流砥柱。在此我们必须一提的是祖国的精萃—中药学。在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对青蒿素研究40余年如一日,,终于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生物学及纳米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中药研究中,辉煌指日可待。中医药有不同于世界其他医学的独特之处,而中国医药学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搭上世界科技这艘大船,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进行研究和发展,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3.关于临床医学的深入思考

3.1清晰临床医学的最终意义

临床医学的终极意义在于治病救人,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临床医学面临的问题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3.2临床医学现在面临的问题

(1)主要疾病的变化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慢性病与职业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明确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活动、环境污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目前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或各种职业病时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晰的定位与思考。

(2)医学技术进展缓慢

医学技术进展相当缓慢,医生与学者凭借有限的药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竭尽全力解决病。

(3)人群对医学产生不现实的依赖性

在21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医学掌握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对操纵生命的密码有了最基本的认知。现代医学在为增强人类健康交付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许多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至。人们陷入了一种人类万能的不切实际幻想中:医院万能,医生万能。先进的技术、高效的药物,克隆技术,移植技术等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治愈的错觉。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很多所谓的治疗只是延缓死亡的过程。单就治疗而言,这一过程对病患本身而言也许只是痛苦的延长,对病患家庭和社会而言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质疑与批评。

3.3在质疑中前行

努力寻找高精尖技术与药物与适宜的技术与药物之间的平衡点;了解病患心理倾向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是现代临床医学与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并联手解决的问题。

4.结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发展必然伴随着怀疑,发展要在质疑中成长,在批评中寻找方向。上个世纪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前路依然渺茫,医学何去何从始终是盘桓在我们心头的难题。本文希望通过指出医学的困境,拨开迷雾,共同探讨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阐述临床医学的目的所在,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抗生.香港中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中医药,2007(03).

[2]白一,龚云辉,刘希婧,周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02).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01-02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和工程技术等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医学中防病治病的方法,从而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从工程学角度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生物学与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问题的综合性专业。本文结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围绕专业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突出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社会需求,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中国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柱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已成为中国生命健康产业中最具成长性的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开设的高等院校主要包括两大类:(1)理工类大学;(2)医学院校。理工学校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其学生有较强的物理电子计算机知识,但对影像设备在临床运用中的管理、操作、维修和开发能力欠缺;医学院校则相反,注重医学知识的培养却忽略工程技术理论的学习,工程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要求培养出一批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对医疗仪器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当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

1.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上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未能使学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最新状况和趋势,不利于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还不够紧密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部分高校或缺乏工程技术背景,或缺乏医学背景,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由于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过分讲究专业对口,使专业课程设置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狭隘,缺乏创新思路。

3.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

由于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实验场所的限制而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开设的实验绝大部分属验证性的实验,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性环节不足,主要以医院见习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普遍偏低。

4.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课外科研活动少,科研活动的参与率较低,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差,科研成果少,导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弱。

5.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起主导作用,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遍存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层次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单一的教学型教师已不能满足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6.学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医学与各种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运用工程技术方法来解决医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三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江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学院,创办于2003年,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于2010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按照学校“建设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理念,密切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江西省医疗仪器行业需要,确立以医疗器械、设备的开发、应用、管理为主,医院信息管理、生物信息处理为辅的发展方向,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凝练专业发展方向

面向市场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总结我校专业建设经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坚持工程技术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方向,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应用、维护及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就业竞争力

秉承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特点,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设计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早科研、重实践”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大一打基础、大二熟技术、大三搞科研、大四出作品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师兄带师弟、参加电子大赛同学带其他同学的良好风气。大三时相当部分的同学进入实验室跟随教师搞科研,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成长提高,部分同学甚至在大二时就跟随教师搞科研。大四时,所有的学生都要设计软件作品或电子作品才能进行毕业答辩。因此,在四年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直没有间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性与综合性,重视多样性与前瞻性,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课程结构做到平整、模块清晰;课程内容和设置服从培养目标要求,实现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鼓励教师们结合专业特点,努力寻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中医药的最佳切入点,立足地方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使培养方案在质量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构建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组成的系列化实验体系,形成“启发式教学、个性化培养、系列化实验、开放式管理”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征集生物医学工程、中医药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完整的项目实训),制订和完善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实践培养计划,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既有教师职务,又有实践背景的教师,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进一步凸显中医药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发挥学科组、教学团队的优势,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

6.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地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于2012年9月与江西天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办学,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学生。校企双方在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已开展了相应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就利用学校医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深受学生欢迎、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即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并学会运用工程技术方法来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能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在人类健康、医疗仪器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达到“医为工用,工为医服务”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宏花、桂志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0~122

[2]黄小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162~163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对策

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中国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就提出应重视临床药学的问题,但中国的临床药学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比较晚,尽管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显缓慢且不平衡[1]。首先,人才的缺乏,重医轻药的观念,与临床医师的配合不尽如人意;其次,开展药物浓度监测所需设备试剂价格昂贵,检测费用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药师的工作偏重于药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收集出版药讯等,而以进入临床直接面对患者参与个体化用药决策为核心的工作很少另外,我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主要以化学为主,注重实验室药学研究,缺乏临床用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病理、生理、药代动力学等相关知识缺乏,和医师、患者之间交流较少,培养目标不明确。这种模式不仅偏离了药学服务的本质,增加了患者的药害之忧,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要求。

2中国临床药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教育体制尚不完善,缺乏临床药学系统教育我国临床药师人才培养较为落后。美国的临床药师培养是6年的大学教育加2年的临床实践培训,或在药学学士学成后,再继续临床和实践课而授予pharmd。其所学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药学、临床及专业实践,而国内目前药学教育多为4年制bs,因此专业水平低于国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四年制或五年制的本科生学习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仅是药学系专用的简化教材,诊断和治疗学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药学毕业生难以与临床接轨,知识结构与临床需求脱节,难以与医生沟通并且对患者也缺乏权威性。因此,我国临床药师培养应向着系统化、临床化的方面进行,确保药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巩固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并增加诊断、治疗学的教育。可通过设置pharmd学位,减轻对临床药学研究生实验课题的要求,增强临床实践培训。

2.2国家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够,临床药师地位和责任不明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责任、编制、权利义务目前尚无明确规定,这使得临床药师临床地位不明确,工作缺乏政策支持,在深入临床过程中难以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也缺少相关法规的约束,造成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同时因缺乏竞争压力而导致进步缓慢。

2.3卫生体制限制临床药学服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补偿机制仍不健全,绝大多数医院长期以来只能靠药品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和补偿渠道,“以药养医”成为了医院生存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考虑效益和生存的关系。目前,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尚无收费制度,表面看来临床药学工作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出于效益因素考虑造成很多医院不开展临床药物服务或仅开展少量用药咨询业务。但实际上,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药师参与的治疗小组可以减少2/3的不良反应(adr)和近1/3的费用。

2.4临床药师工作重科研轻临床目前我国现有临床药师培养和工作内容仍以实验室科研为主,临床实践较少,呈现重科研轻临床的形势。我国临床药师工作集中于疗药物监测(tdm)、临床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过量的鉴别与抢救等方面,多为实验室科研工作,而缺乏与临床的沟通和与患者的接触。这种工作模式不符合临床药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无法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在今后培养中应尽早使临床药师接触和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掌握与患者和医师建立信任和交流的技巧,具备充足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从而使临床药学工作重点由科研转向临床,使服务模式实现“以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

3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药学工作者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发现在临床药学的具体实践方面国内与国外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但理论差距并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对“药学服务”理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缩小了与国外临床药学服务理论的差距。事实上,即使在美国,临床药学的发展也并不平衡,仅仅是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有较深入的药学服务实践,而我国部分医院临床药师的工作也相当出色。相对而言,国外临床药师的实践和工作内容更具体、更规范,体制也更健全,而国内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以探索性实践为主,系统化、理论化的实践指南亟待加强。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国内多数大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多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合理用药咨询等,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个体化合理用药决策则很少[2]。治疗药物的监测工作也大多局限于实验室,与临床治疗联系不紧密,致使其效能不能充分发挥,这与国外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国内临床药师的医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虽然部分药师历经多年努力,在临床药师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这样的药师人数还很少。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全社会和医院对临床药学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不足,临床药师的工作往往不被理解和尊重,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可与支持、扶助[3]。临床药学教育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缺乏解剖学、医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知识。另外,根据我国国情,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正规临床药学专业毕业的药师远远不能满足医院需求,大部分临床药学从业人员是药学本科或硕士毕业。药学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现状限制了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国内的药学教育长期偏重于药物生产、检验和研究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实验室技能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药物使用知识、疾病基本判断与护理知识缺乏,对药物治疗结果预测、分析和评估能力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尚待提高。药学教育与实际临床药师所需知识脱节。药师与临床各专业人员沟通和协作能力一直不被重视,已成为了困扰医院药师发挥药学服务专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患者临床药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医院药剂在20世纪招聘的药师大部分都是专科人员,主要负责药品调配工作。医院药学从药品供应管理向药学技术服务转型还没有得到医院管理者的认同。传统的医疗模式一直是临床医生集诊断与用药于一体,这一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革的,临床药师要真正参与临床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全面思维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转贴于中国

4破解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难题的对策选择

4.1建立和完善临床协作管理体制机制药师要想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需深入临床,药师与其他医师的合作则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临床的领导还是药剂科的领导,都应具备前瞻性眼光,鼓励医师与药师药师与医师,护士与药师药师与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合作,这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发展,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患者医院领导要转变重医轻药的观念,重视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协作体制,搭建临床药学与科室交流协作的平台,成立由分管院领导药剂科医务部及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药师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临床药师可以参加科室查房会诊讨论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等临床药学服务措施,并建立相关工作制度,保证临床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

4.2要有国家政策的强有力的全方位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的地位需要有相关政策及制度的支持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虽然已有年的历史,但以前由于缺少与临床药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进展缓慢许多医院对临床药学不重视,临床科室没有药师编制,临床药师进入临床科室无法实施角色定位,很多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有资料曾对临床药学不重视的医院与开展临床药学较好的医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临床药师人数学历职称奖金待遇和培训方式上,还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及硬件设施的配备上都有着明显的差距随着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临床药师的职责被明确,工作被制度化,临床药学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因此说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临床药学事业发展的关键

4.3药师在精神方面的自信自强面临挑战与机遇,药师对自己的未来应当进行抉择,在不离开医疗机构,不放弃药师职业,决心提升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对于绝大多数药师只有选择临床药师职业,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广大药师自身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药师应该形成以下共识:(1)医疗机构以医疗为中心,重视临床科室,促使尽可能多的科室和技术人员面向临床,建立最大限度的高医疗质量高医德医风的管理体制,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随着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药物和药物治疗知识的了解愈来愈深入,要求提供药物知识服务,合理应用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需求大市场将会形成;(3)现代药学和药物临床应用涉及生物基因靶向控释缓释电子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加之新药层出不穷等因素,使得药师重返临床已不可避免;(4)勇敢地走进临床,接触患者,因为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多学科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生物链关系是每位仁人志士的社会责任药师一直是高智能高责任的团队,在过去的岁月中,为我国药品制剂的保障供应,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更加强调社会分工,我国也有条件实现这种社会分工,广大在医疗机构工作的药师应认清形势,克服浮躁,冷静思索,有所为,有所不为,勇敢地进行第二次创业,重塑药师形象。

4.4强化临床药学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是确保高素质人才的终身教育,具有知识和技术新、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等特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由于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的缺陷,对于决心在医疗机构继续执业、追求改善现状的在职药师来说,一种能适应《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的药学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结合我国医院药师的现状,继续教育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目前应以药物、药物治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如同对临床医师一样,强调提高药师个人能力,使其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个人知识和技能。以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的知识和技能为起步,按药理系统将药师定向专科化,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强度进行系统性药物和药物临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互动式学习,强调新知识的捕捉,强调针对临床医师薄弱环节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产生积极效应。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临床科研课题,扩充临床药师更深层次的知识技能,如药物评估、药物经济学、药代动力学研究等。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就目前我国在职药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

参考文献

[1]向明,张程亮,,杨蓓.我国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发展[j].药学教育,2004,20(1):10-11.

[2]朱珠,李大魁,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220.

[3]张洋.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药业,2010,19(16):7-8.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59-01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新学科,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理论基础,并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达到用药合理、安全、有效、提高治疗水平的目标。我国从1979年开展此项工作至今已走过28个年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全国临床药学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普及和推广程度不高,与此项工作开展较好的英、美等国相比差距很大。

1目前各级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

据了解,本地区二级医院和大部分三级医院均未开展相关工作,只有少数三级医院开展此项工作,与临床结合的深度不够,范围较窄,获得进展有限,笔者所在医院几乎是空白。

现阶段药师的日常工作是调配处方,划价,药品的请领、分发、摆放、统计、贮存、保管等传统工作,其中调配处方是主要工作,所学的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等丰富的专业知识未被应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未被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广大药学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成为制约药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将对药师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近年来,由于制药工业飞速发展,药物新品种层出不穷,加之医生工作繁忙,以往掌握的药物治疗学有限,已不能适应新药的不断涌现,对新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了解不够,以及患者对用药知识的匮乏都迫切需要药师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转变传统工作方式,采取更贴近临床的方式,应用临床药学知识为患者服务。

2建议及应对措施

建议在二级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临床药理室,依据临床药理学的任务,制定工作内容。

2.1治疗药物监测

对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如强心苷类,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抗心律失常药,药物中毒,肝、肾功能障碍,病人用药依从性差,药物治疗未出现预期疗效,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进行个体化给药,为医生进行合理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调整给药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药物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

2.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所造成药源性疾病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在综合医院住院病人中的发生率为0.3%~1%,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报道率很低,是公众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医生对其鉴别诊断较难,致使许多不良反应未被发现和报道,导致患者疗程和治疗费用增加,造成不应有的身心痛苦和经济损失,药剂科只有加强不良反应科普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有关防治知识,才能有效降低发生率,对监测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报告给药监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药物,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或淘汰,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2.3治疗药物应用与病人会诊

疾病的内科治疗主要应用药物治疗,参与临床疑难、危重病人的治疗药物应用与病人会诊,根据测定血液浓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调整给药剂量、间隔、药物的选择,是否更换药物,运用掌握的丰富临床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医生紧密配合,协助临床医生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水平。

2.4技术与咨询服务

建议在医院药剂科成立用药咨询服务室,接受患者有关用药方面的技术咨询,向公众宣传介绍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知识,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向临床医生和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先进、科学的药学情报信息。

3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7

1.国内外Bme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Bme产业是目削全球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活跃的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Bme产业(医疗器械)销售额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10%的水平。Bme产品的国际贸易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销售利润可达50%以上。因此,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发展Bme高科技产业,抢占国际市场。全球范围内Bme产业的主要产地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美国是最大的生产、使用和出口国,其次是日本、德国和法国。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及Bme学科的兴起,我国Bme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源泉,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发展,走上了Bme科技产业的道路,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民族产业不强,高精尖的Bme产品依赖进口现象严重,加快了医疗费用的高速膨胀;由于我国Bme产品档次低、可靠性不高、缺乏创新能力等原因,难以与国外产品抗衡;Bme产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组织规模不大和产品档次低,难于参与国际竞争,但我国人口众多,Bme产品和Bme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又相当大。所以根据中国Bme产业现状,改革中国的高等医科院校的Bme教育和培养现有的Bme技术人员,已经刻不容缓。

2.我国Bme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2.1Bme技术人员人才梯队建设现状

知识结构,我国Bme技术人员从专业来说,绝大多数是改行的,而且多数为中专或无学历,主要靠自学或多年从事本职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普遍缺乏计算机、电子类和机械类知识。近年来,部分本专科毕业生开始步入企业、医院工作,这是好的趋势。

年龄结构。各医院或Bme产业从事Bme技术的人员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一代,年轻人员所占比例少。

人数比例。据文献报道,我国县级以上医院有1400多所,共有Bme技术人员约5万人左右,从人员数目配置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300张床以上的医院配置工程技术人员5人,500~800张宋以上的医院要配置工程技术人员10~20人,而我国平均每个医院配置工程技术人员不足4人。

职称结构。在被调査的人中,职称晋升工程系列的人员主要是医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中初级及其以下职称人数所占比例较大,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2.2Bme技术人员人才队伍管理现状

管理思路我国在医疗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面既无国家具体法律规章制度,又无专门人才。许多医院还是过去的设备科,无医学工程科,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少、整体素质差。

管理机制由于计划经济传统体制的影响,各医院领导对于投入的所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管理不善。

继续教育现有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他们在培训、进修、职称评定、经济收入等方面都不如临床科室。

人才流失由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经济待遇等普遍较差的原因,使得本已缺乏的Bme技术人才还在不断外流,特别是近几年来毕业的有较深厚专业基础的高层次人才更是难以留住。

3.我国医科院校Bme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Bme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集中在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的Bme专业教育,后来,一些医科院校相继开展了Bme专业教育,并发展迅速。医科院校则注重医学与工程结合、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综合应用,但因为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的原因,目前的医科院校Bme专业本科应用型教育发展缓慢,其毕业生比较适合于进入医疗设备科研、生产单位工作或者继续进行深造,却未能有效提供医院大量需要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与国外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还有许多需要我们进行改革的地方。

3.1我国Bme学科培养目标不能全面实现

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就是过分侧重工程科学知识,轻视工程实践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社会人文、经济、环保等方面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一种“分析模式”,强调垂直思考、抽象学习、简化分解、追求确定性、个人独自工作等。培养模式单一,一刀切、趋同化现象严重。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本科教学;重理论研究、轻工程研究,教师本身缺乏生物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很少或者几乎是空白。教育内容侧重精英教育,经济、法律、环保、人文等教育要求偏低,这些对于Bme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很不利的。

3.2我国Bme学科发展不平衡

在研究方面,引进、消化、跟踪研究多,创新性研究较少;理论方法等应用性基础研究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型Bme学科,对材料技术型Bme学科、生物技术型Bme学科和医疗器械型Bme等学科几乎没有涉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医科院校Bme学科,虽然理工和医学能够紧密结合,医学大背景深厚,能发现对医学发展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避免了完全跟踪国外研究,有助于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但是工程力量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学科发展的平衡性。

3.3专业设置偏少

目前的Bme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面比较集中在信息技术型Bme专业,只有个别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增加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方面的内容。医科院校以医学作为基底学科,植入某些工程学科知识,并以医学应用为目的建立相关课程体系,而对于生物学中涉及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对于工程技术中诸如电子学、材料学、控制技术也均较少涉及,这些都不利于医科院校Bme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各医科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科研方向)

基本以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研究为主,部分涉及到分子电子学、分子光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方向,只有少数大学比较集中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以及人工器官和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面相比本科生的专业面宽广。

3.4医工结合不突出

由于受到认识和理论上的因素、文化心理上的因素、管理体制上的因素以及国家政策上的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上体现的还很不够,综合院校往往具备更深的理工基础而缺乏医学背景,医科院校与临床结合紧密,但工程力量又显得薄弱。虽然近年来,不少医科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为Bme专业工程背景的教育和研究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限制,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实践环节的学时数由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定性和教育投资的不足而受到消弱。二是有医学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难以进入人才培养的环节。

4.Bme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4.1医院加强Bme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应在建立Bme技术人员引进、培养、淘汰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建立Bme技术人才梯队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髙Bme技术人员的医学文化修养,培养敬业精神,重视Bme技术人员梯队培养和知识更新,逐步改变现有在职Bme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数比例以及职称结构。

人才队伍管理。医疗仪器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必须加强对医院Bme技术人员队伍的领导与管理,发挥Bme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改变管理思路,结合单位情况制定科学规范的医疗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制度,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开支等。另一方面,要健全管理机制,逐步改变Bme技术人员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经济待遇等普遍较差的现状,改变“重医轻工”的传统观念。

继续教育。注重改变Bme技术人员在培训、进修、职称评定、经济收入等方面都不如临床科室的状况。继续教育的方式可以采取自学为主,同时采取其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鼓励广大在职人员注重收集各种相关信息,逐步改善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如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使用必要的常用检测仪器及仪表、全面掌握各种基本元器件性能及其测试方法、熟练的原理图阅读和问题分析、自学以及熟练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等。

4.2我国医科院校Bme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考

学科培养目标。当前应突出强调的侧重点应该包括: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课程体系在继续保持教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习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在内容上,着重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强调综合与集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结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师队伍,加强选拔和培养,向社会公开招聘,在学历和实践经验方面要求要严格,同时要十分重视每个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为教师创造一些学习机会和培训条件等。

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我国的Bme高等教育首先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科建设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合于多学科合作发展的运行模式。其次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设置课程体系,尽快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把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到优势互补,在培养人才素质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名牌,用自己创造的特色和质量去参与竞争。美国Bme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既能体现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又能结合科研优势,突出重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医工结合与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Bme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人员需要同时具备医学和工程技术两类知识和经验,靠以往的医生与工程师来组成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无法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所以必须从现在起,特别重视Bme教育工怍,加强现有专业点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现有教材,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我们必须牟牢记住的关键点。以医、工、理为基础,为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结构。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科研究方向确定知识结构的主干,同时注重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既能有相应的Bme专业知识又具备在其他领域中发展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工生物医学的交叉和融合。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兽医;动物疫病;防治能力;提升策略

兽医在疫病防治工作中,需要有效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以此来进一步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目前动物疫病防治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对策,使兽医的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动物疫病产生原因

1.1外在因素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导致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在人为因素。具体而言,由于相关养殖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较低,没有对养殖知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而且缺乏动物疫病预防意识,在疫病防治药理方面的认识也不够健全,进而导致在开展防治工作时出现相关失误,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动物由于不良药性反应而出现死亡。除此之外,在实际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养殖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排污设施和通风设施,这都会导致相关病菌滋生和繁殖,进而对动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使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大。

1.2内在因素

动物疫病产生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动物自身的原因,在具体养殖过程中,一旦母体携带相关病菌,将会对腹中胎儿产生感染,并在生长发育阶段得到显现。对此,兽医人员需要全面强化针对母体病菌的防疫工作,从而使动物先天性疾病的产生概率得到有效降低[1]。

2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技能缺乏

部分兽医人员在实际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时,由于自身没有充足掌握相关防治专业技能,在诊断时所采取的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也未严格按照具体要求进行用药,这使动物疾病防治出现失误的概率有所提高。相关兽医人员未对动物疫病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关注,也未对动物养殖和疫病防治方面的知识加大学习力度,部分兽医人员由于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在实际诊断时也未结合动物的疫病症状来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进而使自身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2用药不够科学合理

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兽医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计量标准,合理和科学地配置药品,同时还需要结合动物的实际疫病状况对药品使用方法进行选择,控制使用剂量,以此来最大化地发挥出药物功效。但结合目前兽医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相关兽医人员的执行能力比较缺乏,没有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调配机制,进而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出现随意用药的现象[2]。

2.3动物疫病变异速度快

兽医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存在治疗失误现象,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与病原变异有关。由于受到区域、水源、气候以及饲料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动物容易感染不同类型的疫病,同时也导致相关疫病的传染速度有所加快。部分养殖场为了使自身的养殖规模得到扩大,往往会从外引进一些动物品种,这使动物疫病的发病概率有所增大。当动物感染相关疫病后容易出现变异情况,这导致兽医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难度有所增大。

3提升兽医防治动物疫病能力的有效策略

如今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已得到了显著提升,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肉类食品的需求量也更大,这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对此,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力度,有效提升相关兽医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的能力,以此来保证肉类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1提高兽医专业技能

相关兽医人员需要针对动物疾病的最新发展情况加大关注度,具体可利用网络等渠道对动物养殖和相关防治知识进行学习,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际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时,相关兽医需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科学专业知识,使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与此同时,兽医人员要不断积累经验,有效提升自身的动物疫病防治能力。而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兽医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举办讲座等活动来有效提升动物疫病的防治技能[3]。

3.2提升兽医用药水平

相关兽医人员需要针对动物疫病防治进行科学诊断和用药。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兽医需要对相关疾病的防治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掌握,从而科学诊断动物疾病,按照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用药,使动物疾病防治出现失误的概率得到有效降低。具体来说,在发生动物疫病后,兽医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动物的具体病症情况开展诊断工作,而在用药方面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用药标准和要求对用药方案进行科学制定,明确用药时间、药剂使用量以及给药方式等,使动物疫病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防控。兽医人员在实际用药时,一方面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药物的使用标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动物疫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调配药物,确保能够充分发挥药物治疗的有效作用。除此之外,兽医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能对以往的经验进行盲目参考,而需要结合病情所出现的新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从而确保用药的准确性,提升治疗效果,从而有效降低相关动物疫病给畜牧业发展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3.3及时更新动物疫病防治手段

动物疾病变异是导致兽医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出现失误的一项主要原因。对此,兽医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充分结合动物疫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是否存在变异现象。具体来说,在兽医动物疫病防治过程中,需要合理规范防治流程。首先,在养殖环境方面需要对阳光、湿度、温度、通风等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还需要做好消毒和灭菌工作。其次,兽医人员需要针对养殖户加强指导,传授其相应的养殖方式,如饲料管理、圈舍管理等。最后,兽医人员需要针对动物疾病变异进行充分了解,从而按照最新的动物疫病更新数据来开展诊断工作,避免出现误诊和用药错误等问题[4]。

4结语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相关养殖动物的健康问题与人们自身的生命安全有重要联系。对此,需要全面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而兽医是防治工作的主要人员。因此,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兽医人员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设.关于提升兽医防治动物疾病能力的思考[J].兽医导刊,2020,24(17):69.

[2]张少安.兽医防治动物疫病能力提升[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9):58.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产业化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特点,但在国内庞大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然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我国政府对生物医药领域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未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将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生物制药在这样的情形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稳定期,这样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加大问题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我们的问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生物制药原理

生物制药,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有时特指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的活体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物,如利用转基因玉米生产人源抗体、转基因牛乳腺表达人α1抗胰蛋白酶等。而生物药物是指利用微生物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内,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以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物制品。尽管生物制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规模也发展的也极其壮大。目前,全国来看,已有近一半以上的药品属于生物制药,尤其在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其优点更加显著:操作简单,提高效率,经济适用且市场广阔。

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结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研究计划相继起动。这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各国对此十分重视,并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之一。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第一代重组药物是一级结构与天然产物完全一致的药物,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是应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的重组药物。自1982年第一个重组药物――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正在取代第一代多肽、蛋白质类替代治疗剂。重组蛋白质和重组多肽药物: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重组对象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或细胞),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产物纯化并做成制剂,得到重组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重组Dna药物: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或组织中引入外源基因Dna或Rn断,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他生物技术药物:如微生态制剂,另外还有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血液代用品、肿瘤疫苗等等。

三、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方面相对起步较晚,且在早期受经济、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生物制药产业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规模。现如今我国己经在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以及内分泌等诸多疾病的药物研制中充分应用了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大批特效新药,为这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技术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支撑。但相对来讲,我国当前的生物制药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与西方等发达国家,且在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及新药研发力度不足、融资渠道不通畅、研发成果转换困难等三个方面。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未来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四、结束语

生物制药技术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免疫技术、微生物技术等诸多生物技术为基础而发展得来的现代高新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着产业化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医药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篇10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融合理工科学和生物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成长起来的边缘性学科,其基本任务是运用理工科原理和工程技术方法,研究和解决医学和生物学中的相关问题。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的历史尚不足50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在保障人类健康和推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卫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技术支撑。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先后开启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相继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特点是在技术产业化需求驱动建立起来的具有其自身特性,且反映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沿特征。各个学校的本科教育课程虽然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课程设置上大致可以分为科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关注领域课程、设计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等六类Q_2。不同学校本科课程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特点开设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并培养学生在相应方向上的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这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力学专业,进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后来,_些医学院校在医学物理和医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于是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类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4_3。上述两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模式各具侧重,遵循了共同的学科基础,在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层面上有显著特点。相对来说,工科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注重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功能拓展,医科院校则注重医学与工程结合、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综合应用。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种交叉学科,交叉的学科基础及其融合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水平,交叉的学科发展推动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并且使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变得十分广泛,而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1.1学科发展轨迹在中国,基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信息计算分析、生物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分析、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工程优化方法、手术规划图像仿真以及图像导引手术及放疗优化等;有基于力学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计算生物力学和微观尺度的细胞生物力学等;基于化学材料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学效应等。

1.2学科发展特点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交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一种良好的交叉结构,对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的交叉学科的描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交叉学科如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连接桥梁,如果在河两岸没有坚实的基础,桥是无法建立好的,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座建立在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来说,它的发展要求具有坚实的交叉学科基础和交叉学科紧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构建良好的交叉结构,需要选取具有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的主干学科进行交叉,凝练学科方向,不能大而全,过于宽泛。

目前,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该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能有力推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是现代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技术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业化驱动也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动力,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大力促进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方法的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一流的学术研究不但能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开拓学科纵深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增强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将确保学科建设的发展动力和趋势以及学科发展的活力。

交叉学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减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学科的特异性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应用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理论应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借助理工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是理论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应用研究是应用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驱动型和应用驱动型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学具有良好的理论创新基础和强大的交叉的学科背景,开展理论驱动型研究具有自身优势。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医学资源,面临着大量需要应用理工知识解决的医学问题,开展应用驱动型研究,将很好地实现与医学的应用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力推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各自的学术优势将有利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从而增强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实现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

1.3学科体系作为一级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包含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且该体系离不开所交叉的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支撑,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既要有学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这样学科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医疗卫生、生物科学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术理论问题及基础应用开展学术研究。实现良好的学术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守正创新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bigdata),或称海量数据,是指由于数据容量太庞大和数据来源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工具软件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挖掘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V”特征:①数据容量(volume)大;②数据种类(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③动态变化(velocity)快,如各种动态数据,非平稳数据,时效性要求高;④科学价值(value)大,尽管目前利用率低,却常常蕴藏着新知识和重要特征价值或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大数据是需要新的分析处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蕴藏的重要特征信息[<3。

人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涌现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发生源,这种源源不断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检测、处理与分析,将给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将带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生物医学大数据广泛涉及人类医疗卫生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临床医疗、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药研发、临床工程、心里、行为与情绪、人类遗传学与组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远程医疗、健康网络信息等,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生物医学大数据中蕴藏了种种有科学价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数据挖掘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行关联和融合计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医学大数据中的信息关联和特征关联和数据空间映射关联,既能为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康复提供系统化的全新的认识,有利于深入疾病机理研究分析,开展个性化诊疗。还可以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与临床数据,更准确地预测个体患病风险和预后,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和治疗。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面临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主要包括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多种类医学信号数据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内有着广泛深远的应用前景,从三个方面应用将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开展多模态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从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准,未来的趋势是看得早。只有看得准和看得早才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提高治疗预期。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在影像诊断、手术计划、图像导引、远程医疗和病程跟踪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挖掘多模态影像数据的特征数据和特征关联,将会提供强有力的影像诊断分析手段,极大地推动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2)开展多种类医学信号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信号大多直接产生于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信号,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生理和病理相关机制特征。融合多种医学信号的大数据计算分析,能对生理病理过程进行更好更全面的阐释,不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状态特征和过程特征,而且能实现个体健康监测和管理。可以很好地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进系统化的医学应用研究。实现强大的多种医学信号数据的特征挖掘及特征关联计算分析。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准确度和发现弱关联的能力,能更好地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本质。

(3)开展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涌现了海量的需要计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数据,已进入计算系统生物学的时代。开展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可以拓展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从环境交互、个体生活方式、心里行为等暴露组学,至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蛋白质调控网络,再到人类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表型组学等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实现大规模的关联计算分析,可以全面阐述生命过程机制,挖掘生命过程特征及关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