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9:57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1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养老体系;医养中心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6日

一、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构成

所谓医养结合养老体系,就是通过制度安排和组织设计,把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合起来的组织体系。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由五部分构成:第一,医养服务对象。医养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老人,而且是需要进行长期医疗照护的老人,主要是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残、体残等老年人;第二,医养服务供给机构。它包括: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及主导机构;第三,组织制度安排,养老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运用各种制度规范上述三个机构之间的关系。宏观上,是由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微观上,则是每一个医养结合机构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的制度体系;第四,机构人员。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专业医护人员,在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则增加生活护理人员,从而达到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方面的医疗水平;第五,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是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

二、颍上县医养结合养老体系背景条件

(一)颍上县医养结合需求现状。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10.3万公顷,辖30个乡镇、348个村(社区),2016年全县人口178万。该县以农业为主,2015年人均GDp16,611元,位于全省末游,属于部级贫困县。颍上县的养老需求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基础养老指普通大众的养老。这部分需求最大,主要形式是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部分为机构养老,需求人口分散在城区与各乡镇,难点在于如何提供充足的养老服务,如何将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实现医养结合等;第二,高端养老指经济能力较好,有较高服务水平要求的民众的养老。主要形式为机构养老,需求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区;第三,特殊养老指失能、失智、患有传染病等特殊情况的老人的养老。主要形式为机构养老,需求人口较为分散,且要求的服务水平也不同。

(二)颍上县医养结合的资源条件。一是医养结合的医疗服务资源。颍上县城区现有大型公立医院两所,县人民医院与中医院,共有医生近500人,护士等相关工作人员700人,病床1,500张。30个乡镇医院及社区近2,000张左右;二是颍上县现有养老服务资源。颍上县共有敬老院59处,分布于各个乡镇,可容纳1,780位老人,以公办为主,收纳各地五保户等特殊人群。老年公寓11家,全部为私立,可容纳老人700人,相当于托老所;三是实现医养结合的主体资源。颍上县建有医养研究所与医养科,均隶属于县人民医院,负责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院医养科环境和设施齐备,开设有80张床位,运行1个月即已住满,目前前来预约的老人有300~400人。在此基础上,医养科于2016年建立了颍上医养康复技术研究所,和安徽财经大学建立产学研基地,探索并运行的养老模式已通过省级鉴定,鉴定为省内领先模式,并获阜阳市科技进步奖。

三、医养结合体系是现有养老模式的升级

颍上县社会化养老包括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两种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颍上县现有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基础设施不足,更在于不能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服务。机构养老是指将老人集中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机构中养老的模式。老年人往往患有一种甚至几种慢性病,慢性病治愈难度大,对其处理方式一般以养为主,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养老机构。然而,机构养老也面临着建设不足、卫生人力资源短缺、专业医养人才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颍上县机构养老也同样存在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第一,成立一个有支撑辐射作用的医养机构,以此作为医疗与养老的结合点,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能提供生活照护、营养配餐、保健医疗、康复调理、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服务与指导;第二,针对老年人群易多病,需要经常进行医与养转换的情况,医养机构可以指导安排老人去医院医疗,协助医院出院的老人回归养老;第三,针对特殊情况与慢性病的养老,而慢性病的养老又对医养结合要求高,因此这两者可交由前文提到的医养中心负责;第四,颍上县现有的医养科,可以承担部分高端与普通的养老任务,但由于所能提供的服务量较小,可以考虑同样将之纳入医养中心。医养中心对外输出医养结合的技术、理念、人才等,又能起到支撑辐射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初步实现“三位一体”。

四、颍上县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构建

(一)建设医养中心作为医养结合养老体系的核心。按照前文所述B老问题的解决办法,颍上县的养老可以做到覆盖面广,并初步实现全面医养结合。医养研究所提供技术、理念,医养人才培训机构提供各类专业医养护理员。而医养中心则发挥支撑辐射作用,帮助并指导以上各机构完成医养结合的养老任务。然而,这样安排有两个问题:一是医养结合不够充分,医与养没有深度融合;二是不成体系,各部分单独运作,难以统筹协调,无法最大化利用资源。因此,需要一个核心统筹各部分,养老体系应围绕这一核心打造,核心的最佳选择是医养中心。医养中心由总部和下属5个机构组成,其中总部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医养档案,特殊养老区和护理院即特殊情况养老机构与慢性病养老机构。医养中心内部运作模式为:医养研究所向医养科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理念、方法等,经过医养科实践检验后,反馈回研究所形成知识与经验储备。然后医养研究所将储备的医养结合专业知识、技能等提供给输出培训机构,后者培训出专业护理员提供给护理院与特殊养老区,而这两个机构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新情况又反馈给输出培训机构,由此产生新的需求,反馈给医养研究所,而后研究所对此进行研究,其成果提供给医养科进行检验,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二)养老体系的整体布局。在围绕医养中心这一核心打造的养老体系中,医疗与养老不直接对接,而是通过医养中心转接,在医院与养老机构直接对接的情况下,老人发病送往医院就医,治疗完成返回养老。然而,等到病发再去医院医治略显迟缓,而有的老人会直接选择在医院休养,挤占医疗资源。医养中心可以通过与养老机构的联合运行,实时监控老人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治疗,且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送往医院,医养中心本身具备医疗能力,可以及时处理能力范围内的情况。这样做,既能为老人提供更周到的医养结合服务,也能节约医疗资源,缓解医院医护压力。

(三)养老体系的关键――医养档案。医养档案是养老体系的关键,是医养结合的重要联结点,医养档案记录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病历、习惯、爱好、注意事项等,其建立与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养老“履历”,记录老人养老信息。根据老人生命周期发展规律,老年人口划分为三个阶段:自主期、援护期与终末期,每个时期特点不同、需求不同,但又相互关联;二是可以积累医养经验。医养档案记录了不同疾病、不同情况、不同医养手段、不同效果的老人的医养信息。这种第一手的资料对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品质至关重要,经过医养中心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将转化为经验积累,既能指导医养结合的养老实践,也有利于医养结合的研究,促进医养事业的发展;三是医养信息化,挖掘利用大数据资源。当医养档案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就可以引入大数据对比分析方法,既方便公共卫生行政部门的监控和管理,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病和疫情的宏观管理,也便于医疗与养老机构的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医养方案,实现医养服务精细化管理。

(四)养老体系的运作方式。按照前文设想的养老体系,可以满足颍上县的养老需求。当老人开始参与养老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社区居家或机构养老,不管选择哪种,医养中心都将对老人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并建立医养档案。然后,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医养方案,各养老机构依据方案照料老人。同时,医养中心通过定期体检、生命体征监控等,实时掌握老人身体状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调度人员、设备等进行处理。若需送往医院治疗,则由医养中心负责安排,并根据治疗情况与医生建议制定康复方案。随着老人生命周期变化,医养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医养方案,使之向医或养侧重,始终贴合老人的需求。

这种养老体系覆盖了各种养老需求的群体,服务内容包括了老人各生命周期的需要,可以应对养老人群的各种情况。然而,该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临终关怀方面尚不完善。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与不断发展,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整个体系建设得更为科学、完善,为人民提供科学、全面、舒心、便捷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颍上县养老体系的建设,将是颍上县养老工程的一大重举,同时也是中国养老事业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尝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贞贞.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4.

[2]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

[3]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结合的模式与路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J].社会福利,2013.12.

[4]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

[5]郭斌.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

[6]区慧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医养结合”机构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379.6.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2

根据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人数和作用的不同,导师制度一般分为单一导师制度和导师组制度。单一导师制度产生的时间早,发展相对成熟,它是由一个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模式。导师组制度是指由若干个导师集体指导研究生的模式。这两种研究生导师制模式在内涵、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单一导师制度强调依靠单一导师的力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由某一个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其责任、权利、义务比较明确。它强调人才培养的封闭性,单一导师的知识、能力、素质、兴趣、专长等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方向和进程,但是容易导致研究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单一,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培养以导师专长为主,研究生兴趣、专长和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产生学术门户的现象。导师组制度是为了有效地完善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不同研究生和导师个体的差异和需求,由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不同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导师组成培养小组,对某一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全面性、系统化和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培养制度强调人才培养的开放性,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等,明确导师在研究生不同求学阶段的职责与分工。这样,使研究生可以与不同的导师进行联系,注重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针对性和全面性。

2地方普通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境

2.1硕士研究生质量相对不高,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统筹规划

地方普通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科研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不高,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养。这些研究生就业以地方医院及地方医学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主,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科研的毕业生相比于重点大学要少,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要求较高,需要高校加强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普通高校的医学教学科研资源、能力与重点大学相差较大,需要科学定位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与方法。根据生源特点、就业需求和自身的教学科研资源状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和谐发展。

2.2导师整体水平相对不高,高校导师与医院导师各有强弱之处

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普通高校在教育教学资源、经费投入、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相差较大,再加上近年来全国高校医学硕士点的扩增,地方普通高校虽然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但是导师来源主要是本校的教师和医院医生,缺乏研究生指导规范和经验,再加上这些导师自身学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相对有限,致使导师整体水平不高。高校和医院导师相比,高校导师的学科知识和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临床实践技能、经验与实践研究能力相对不足;而地方医院的导师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对较低,指导研究生从事科研的条件和能力不足,但是临床经验相对丰富,技能水平较高。

3构建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的意义

3.1促进导师团队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可以将导师个体与集体的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效果。第一,可以增进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导师互通有无,优化和改进自身的教学科研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制定完善的、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第二,有利于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发挥学术带头人对中青年导师的指导作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促进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团队的形成与发展,使高水平导师的不断涌现。

3.2通过增强高校医学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疗人员的合作,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的出现是为了将医学科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临床应用技术,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其核心是在实验室与临床之间建立一个双向转化通道,有效解决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应用相脱节的问题。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的推行,将密切高校医学基础研究人员与医院临床医疗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的治疗工具,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

3.3促进高校医学研究水平与医院临床医疗技术共同发展

医学是一门融基础科学与实践科学于一体的学科,具有学科理论基础厚、学制时间长、课程门数多、临床实践要求高等特点。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增强高校导师和医院导师的沟通与协作,增进高校医学学术理论研究与医院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医学理论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动力,临床实践为医学理论研究提供发展方向和应用需求,促进学术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的生产力,进而促进高校医学基础理论水平与医院医疗临床技术的提升。

4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医学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地方普通高校多数由地方政府主办,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根据医学学科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地方普通高校应当将研究生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临床实践应用能力有机结合,培养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2借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5+3”模式,优化医学硕士研究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

2012年5月28日,卫生部和教育部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十二五”期间,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将首先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构建“5+3”(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的建设可以充分借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5+3”模式,由高校教师和医院医师组建导师组,实现高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医院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医德修养、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

4.3处理好导师的来源和组成的问题,以及导师、研究生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多重关系

构建地方普通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首先需要处理好导师的来源和组成的问题。地方普通高校应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实施“引进来”措施,一是通过聘请国家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大学和医学专业院校的医学教学科研人员作为兼职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丰富学识、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提高地方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水平;二是积极吸纳地方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高级职称和指导水平较高的医师作为导师;三是筛选校内学科基础扎实、教学科研能力水平较高、师德高尚的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导师,这些由三类人员组建的地方普通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将实现优劣互补,完善师资队伍。其次,需要处理好地方普通高校与不同导师所在单位的关系问题。一是从国家、省属重点大学和医学专业院校聘请的兼职导师。地方普通高校需要协调好与这些重点大学的关系,尤其是要统筹协调好兼职导师在两个学校的教学计划、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二是协调好地方普通高校与医院的关系。高校应充分利用医院的临床师资、医疗设备等资源,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同时,积极为医院加强临床实践研究提供科研设施设备和文献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医院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工作。此外,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导师组成员之间的三层关系。分别是处理好高校不同导师之间的关系,如责任、权利(力)和义务等,处理好医院导师之间的关系,如医疗任务与研究生指导工作,处理好高校导师与医院导师的关系,如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总体和阶段性安排。二是导师组成员与研究生的关系。明确研究生在不同求学阶段与导师组成员和导师群体的关系;三是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与导师组成员和研究生的关系,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的质量。

4.4建立健全导师组管理制度,提高导师组管理的水平

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的形成与良好发展需要借助于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建立健全导师组全面负责、集体培养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明确导师组集体和成员辅导研究生的职责与分工,形成导师组成员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良好局面;健全导师的遴选、聘任、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召开研究生与导师组的见面会制度,密切与研究生的交流;加强导师组运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导师日常教育教学的督查工作,引导导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可以将导师组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小组进行管理。在研究生一年级至二年级的在校学习阶段,以校内研究生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相关知识、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实验活动等;在研究生二年级至三年级的临床实践阶段,以校外研究生导师为主,校外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研究生的科研思维与能力培养,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写作和科研论文的写作则由两组导师共同协作指导。

4.5加强导师组建设,提升团队的合作质量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3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4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为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关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工作,让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按照《***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区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工作职能职责,就开展全区养老服务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政策支撑多措并举

(一)取消退休人员大额医保费

2018年开始我市出台《关于调整城镇职工大额医保费缴费政策实现退休人员医保待遇与用人单位缴费脱钩的通知》,2019年1月1日起,用人单位不再为退休人员缴纳大额医保费,即取消用人单位为其退休人员缴纳费率为1.5%的大额医保费;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缴费期满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其大额医保缴费标准,由原来的“按当年缴费基数的1%”调整为“与随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的大额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一致”。2019年度为60元/年(5元/月)。吃政策的出台主要实现了两个目标,一是大大减轻了用人单位及个人身份参保退休人员负担;二是最大限度的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再因原单位的经济状况影响退休人员医保待遇。

(二)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在即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目前我国在承德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5个城市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试点。原则上覆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其中以长期失能参保人群为主。未来有医保就能实现“养老”,达到老有所依的目的。

按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意见》,按照“先职工、后居民,先试点、后推开”原则,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与医疗保险相对独立、互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前沿区县,将于今年底正式实施,目前我区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届时,符合待遇享受对象的失能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入住长护保险协议机构(以下简称协议机构)集中护理服务或由协议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二、医养结合服务养老

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人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号),要求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厘清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明确医保基金“只能用于支付符合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不得用于支付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意见》提出厘清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区目前有4家医养结合机构,分别是***中医院周家坝分院、福安医院、上海文华医院、福鹏医院。

三、工作中的难点

4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占比不算很大,接待能力也还十分有限。下一步我区将在深化医养签约合作、合理规划设置医养结合机构、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医养结合服务监管等方面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医养结合自2016年试点以来,不少地方单位已经参与试点,但试点过程中暴露出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某些医养结合机构将养老费用用医保基金来报销(如:床位费),造成医保基金浪费,严重损害了其他参保人的权益,医养结合成为医保基金流失的新的漏洞。

某些医养结合机构,既是医保定点单位,又是养老机构,往往利用“医”“养”难以区分的便利条件,侵蚀老百姓的救命钱。比如,有的医养结合机构把一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转为“住院模式”,再将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转为护理费等内容纳入医保进行报销。在我区开展的突击检查中,养老人员白天在医院住院治疗、晚上回养老院的现象十分突出,甚至部分养老人员就直接在养老院接受治疗。此类违规违约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欺诈性,目前主要依靠工作人员开展现场突击检查进行查处,由于人员设备等配备不足,医养结合正逐渐成为医保基金监管中的难点。

四、对策及建议

医养结合并非“医养融合”或“医养一体”,这本是一项服务民生的利民行为,却被一些人利用成为自己的敛财工具。作为医保从业者,为完善医养结合模式,强化医保基金监管,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强化协议管理。医疗保障部门将着力完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价格政策,收费标准原则上应以实际服务成本为基础,综合市场供求状况、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核定。在日常监管中,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支付边界,即“基本医保只能用于支付符合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不得用于支付生活照护等养老服务费用”的原则开展监督检查,对于存在“以医资养、以养盗医”的医养结合机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绝不姑息。同时,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和延伸,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相对独立、相互衔接,其本质是运用社会保险机制,以社会化专业护理为主,解决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生活护理等问题,改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一社会问题,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安享晚年。

二是实行养老人员就医和定点医药机构服务行为全程监控。继续强化医疗费用计算机审核稽核系统,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实现“互联网+医保基金监管”。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对养老人员的医疗信息进行比较分析,采取对照信息系统的费用明细,在患者出院前对现有的纸质病历进行审核,检查费用与清单是否一致,检验、化验单是否齐全,病历书写是否合规,用药收费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稽核。养老人员可以通过终端系统对药品、诊疗项目、住院清单、自付比例等进行自助实时查询,实现医保、参保患者对定点医药机构的实时监督。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组织工作人员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行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不仅要深入病房接受参保患者的咨询,耐心解答有关医疗保险服务政策,还要检查有无串换药品、空床、挂床、冒名顶替的现象,并将养老人员的意见及要求向定点医药机构反馈。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人们生活质量日渐好转之际,对于医院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多,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高度重视政工干部的综合素养。本文研究了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现状,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医院政工干部综合素养提高的策略。同时,也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旨在全面促进医院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新形势政工干部综合素养

引言:现阶段,对于任何单位与工作岗位来说,思想政治工作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医院作为重要的单位,要注重自身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培养,主要是由于政工干部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自身工作的水平,也影响着医院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在新形势下,对于医院政工干部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人将结合自身的工作,对医院保卫处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现状及其对策进行研究。

一、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现状

(一)现状

目前,医院十分重视自身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之际,其培养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医院保安队伍的人员数量较大,部分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偏低,不能满足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部分人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其思想意识薄弱;部分政工干部通过长期的工作,仍未能得到了晋升,在医院领导的忽视下,致使人员的归属感较弱,在此情况下,干部人员对思想学习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问题

医院保卫处政工干部综合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认识方面。医院保安部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该部门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向为经济与安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常被忽视。在医院,政工干部的工作效果不明显,致使其工作的成就感偏差,同时部分医院甚至未设置政工干部的职位,致使政工干部对工作缺少信心与热情,此情况在较长时间内未能得到改善,政工干部也未能对自身的工作进行研究,其工作仅是为了应付医院领导与活动等。

2.在素质方面。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将政工部门作为收容场所,将工作能力不足的人员统一归纳到该部门,特别是保卫处的政工干部,长期处于新员工的领导之下,此类员工的工作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其经验欠缺、知识不系统、业务不明确,从而不能对相关人员进行高效的管理,其工作的开展也缺乏科学性。同时此类人员未进行全面的培训,严重制约着政工队伍的建设。

3.在待遇方面。在医院,政工干部的待遇与其他人员的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明显的待遇差距,致使政工人员对自身的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通常采用应付的态度,致使工作的质量普遍偏低。同时,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高素质的人员有着较高的关注,而综合素质偏低的人员则未能得到重视,在此情况下,后者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致使其工作经验不能得到丰富,工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在医院中,专业部门人员的晋升机会较多,而政工干部缺乏晋升的机会,特别是保卫处的政工干部严重缺少晋升,政工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缺少认可,工作的主动性不足,致使其思想政治极易发生变化。

4.在管理方面。目前,大部分医院未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致使此项工作缺少明确的目标与科学的指导,同时该工作也不具备一定的操作性。政工干部在考核过程中,其考核体系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其中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政工干部没有任何的工作压力,其工作的开展缺乏动力。虽然国家对于医院政工干部的综合素养颁布了相应的制度规范与运行体系等,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之际,仍缺少操作性,主要是由于具体的内容不充分。

二、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综合素养提高的策略

(一)政工干部要具备的综合素养

1.政治素养。对于任何行业来说,政治素质均是十分重要的,而政工干部更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此素养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其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于医院保卫处的政工干部而言,政治素养也是最为关键的,因此,要对政工干部的政治素养进行严格的要求,唯有具备此素养的人员才能够担任政工干部的职位,在此基础上,政工干部才能够积极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理论素养。医院政工干部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理论素养是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开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医院政工干部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理论,进而为其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此时,政工干部才能够成为医院工作人员的榜样与典范,指导其它人员的思想与作风等,使医院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健康的思想意识等。

医院保卫处政工干部理论素养主要的内容包括:党建理论、法学、哲学与经济学等,在实际工作之际,要将不同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将知识进行科学的运用,使其教学与指导工作更加高效与科学,在此基础上,政工干部的重要性也会变得日益显著。

3.业务素养。政工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作内容,还要与医院的其他部门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政工干部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素养,通过丰富的知识与不断的实践,使自身的知识更加全面。而随着政工干部知识与经验的不断增多,其思想理念也会随着更新,使其知识体系逐渐完善。

4.道德素养。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道德素养是最基础的标准,医院政工干部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工作,因此,更要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在此,要求医院保卫处的政工干部要明确“八荣八耻”,以此检验自身的行为,通过道德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对于市场经济中的不正之风进行全面的抵抗。

5.法律素养。法律素养主要是指政工干部法律意识的强弱,在法治社会,对于各种问题的处理要坚持有法可依与有法必依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对个人利益的维护。医院保卫处的政工干部要对法律知识进行积极的学习,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6.创新素养。在新形势下,创新是医院工作重要的发展方向,创新素养主要是指精神的创新,在政工干部方面,是指其思想、兴趣、毅力与情感等均要具备创新性,在此基础上,政工干部才能够不断进行探索,进而实现自我的改进,实现工作的高效开展。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其建设更加全面与精细,保卫处政工干部要运用创新,从而有效处理医院人员与病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创新的思想与方法等进行处理。

(二)政工干部综合素养提高的对策

医院保卫处政工干部综合素养的提高,主要对策如下:

其一,吸引人才,要对医院政工干部进行严格的录用与选拔,政工干部不仅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卫处政工干部的聘用要保证其具备一定的群众认可度,通过高素质人才的运用,逐渐提高政工人员在医院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促进医院政工队伍的快速建设。

其二,注重素质,医院保卫处在拥有高素质的干部后,还要对其他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从而提高全体人员的综合素养。首先,要对培训教育进行积极的宣传,其宣传要具备层次性与针对性等;其次,要对培训教育进行系统的安排,保证医院政工人员均能够获得系统的、专业的知识,同时其思想也能够得到更新;对于选拔的政工人才也要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其更加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最后,在新形势下,医院政工人员要将培训与自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而使医院政工干部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三,营造氛围,医院政工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的氛围,在竞争氛围下,政工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将得到提高。政工十部通过岗位竞争,会更加珍惜自身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会更加积极,其工作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6

养老、看病是所有老年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一次次地住院、转院、出院……无休止的折腾,不知让多少家庭和老年人深陷疲惫,不堪其苦。

为缓解养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近日,国家卫计委联合民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医养结合,并提出到2017年,80%以上的医疗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国家较早开展医养融合尝试的地区,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综合立体式社会养老护理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慢病管理:社区+全科医生

家住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村的张婆婆在家迎来了罗湖医院集团移动体检车上门为她进行移动X光片检查。87岁高龄的她长期咳嗽未愈,加上一直受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的困扰,体胖行走困难,去医院看病成了难题。

为了帮助老人,罗湖区医养融合服务团队派出由全科医师、资深护士、康复师组成的专业医生护士上门为张婆婆诊断病情、预约体检车巡诊。经诊断,张婆婆明确为间质性肺炎,团队予以抗感染、上门雾化吸入对症治疗,老人病情渐趋稳定。

随着早期来深圳的“拓荒牛”陆续退休,养老已成热点问题。罗湖区目前正在实现为辖区所有老龄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服务;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70%以上。

而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社区居民从2015年夏天起就能在家门口的社区慢病医养中心得到护理服务。这家慢病中心通过会员制方式,为老人开展慢病风险评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三甲医院联手,提供在线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慢病管理服务。中心已获得卫生部门资质审批,能刷医保卡。66岁的顾菊香患有颈椎病、关节炎和糖尿病,去大医院一趟,转公交、排队挂号,开的也是常用药,折腾得实在吃不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人决定就在家门口治病。

社区医疗更多向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倾斜。很多地方已出台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有意愿的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方便老年人就医。

生命绿色通道:养老院+社区医院

南京市秦淮区欢乐时光老年公寓的卢天恩也感受到医养结合的好处。96岁的他好几次病危,多亏在养老院值班的社区医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下。

在欢乐时光老年公寓入住了300名老人,平均年龄80多岁,绝大多数患有各种疾病,只有十多人生活能完全自理,其余都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医疗需求强烈。2013年初,欢乐时光老年公寓与相隔不远的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联姻”,在南京市率先试点医养融合,为养老院老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服务。

社区医院配备的专业医生和护士,能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提供专业诊治服务,无需子女或护工陪侍,还有像输液、B超、生化、心电图、胸片检查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因为有专业医务人员坐诊,老人看病及时方便,使得老年公寓床位年年爆满,而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一改社区医院的冷清局面,前来看病的老人络绎不绝。

上海市普陀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桃浦镇第一养老院两家机构在同一个大院内,四楼互相连通,通过空中走廊可以直达,十分便捷。84岁的黄美琴老人前几天突发呕吐、腹痛,她就打了一个电话,对面的医生和护士很快就上门出诊护理,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温馨。

医养互换:医院转型护理院

78岁的黄老太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儿女都工作,无法照料她,家人把她送到了扬州五台山医院老年康复楼。医保报销后,老人每个月自付2000~3000元。五台山医院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这里的老年康复科也成为当地知名的医养结合护理院。目前150张床位已全部住满,与综合性医院以治病为主不同的是,护理院以养加康复为主。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于2010年正式运行,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无须搬移床位。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一起入住,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红色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呼叫。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的融合势在必行。“医”包括康复、保健、医疗和护理服务;“养”则包括生活照料、心理服务以及文化活动服务等。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认为,要解决医养结合的缺口,首先提升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能力,加强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集中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在社区就近获得医疗服务。鼓励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发展老年病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将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作为促进健康养老的重要举措。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副司长何莼:(医养结合)要求各地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规划的时候,为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足够空间。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7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21-01

在医学教育中,人文科学所占比重的增加,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德是临床诊疗中,医务人员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职业意识和执业行为规范[1]。塑造和培养良好的医德品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1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卫生事业是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旨在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献身于医学事业的稳固的心理特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2加强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医务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因此,要鼓励医学生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1.3加强献身医学事业、勇攀医学高峰的奉献精神

要教育学生树立献身医学事业的思想,发扬敬业奉献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1.4课堂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更要结合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使其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人格。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职业道德教育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5理论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

医德教育要依靠医学院校各科教学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除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外,还应重点讲好医学伦理课,进行与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升华医德人格,强化医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医德风尚和习惯。

2促进医德教育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2.1加大医德教育的力度

首先,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医务工作者,就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高尚的医德、廉洁奉公的医风,树立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要开展创建文明活动,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一切有损于公众利益的行为。把医德教育提高到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2.2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医德教育目标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同样必须体现和应用目标管理这一科学思想及其管理手段。因此,必须以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具体的、系统的、切合实际的、符合规律的医德教育目标。具有这样的目标,实施医德教育才能有更高的效率。

2.3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医德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规范和统一医学生的思想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医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和完善医德教育管理体系,既是内在的动力,又是重要的保证,应着重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如规范性制度、廉洁行医制度、检查制度、医德惩罚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监督制度,适宜的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措施;加强考核,严格管理,是医德教育制度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方法。

2.4严格贯彻执行卫生法规,将医德教育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

当前,医德教育必须尽快走法治道路。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自知和自觉,是行业主体的自愿选择。但任何道德规范又离不开法律。在医德教育中,应以法律为根据,强调医德规范,运用法律法规强化医德的法律性,使医德教育与法治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医德教育力度大、成效好。

3医德教育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1正确处理客观需要和主观认识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大趋势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作用和价值越来越直观地显现出来,这无形中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尤其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达到更高的水准。相形之下,一些医学院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医学生涉世不深,阅历较浅,对某些现象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判断力;另一方面,就医德教育情况而言,尽管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医德课,但大多数未形成应有的格局,如教材问题、教师问题、学时问题等。上述情况,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角度,都证明了医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医德教育改革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医学生能否在不远的将来担负起现代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能否如期完成,关系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因此,各类医学院要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看改革,为开创医德教育新局面奠定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3.2正确处理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医德理论既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又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这一学科特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但就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看,还存在着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脱节的现象: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知识性,结果无暇顾及联系实际;追根溯源的内容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现实的内容少,使得学生对现实中诸多非正常的医疗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既辨不清是非曲直,又拿不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医德教育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知识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相得益彰。在教学模式上,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医德培养的社会作用,克服把理论与实际、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医德课讲成单纯的知识课的倾向。

3.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全方位全过程教育之间的关系

医德教育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教育上,更不能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而应从育人的效果着眼,把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教育融入学生医德观念的培养、熏陶之中。绝对不能把课堂教育当作医德教育的唯一形式,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的局面。总之,从以学生踏进校门的那天起,就要对其进行不间断的医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为今天的医学生成为未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医德基础。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8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临床见习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临床见习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研究生在通过本科学习期间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典型案例的情境式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这时候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使理论与临床更好的结合,如何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临床。通常以儿科常见病为重点由教师进行示教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问诊内容,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结合具体患者、具体疾病,就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诊疗计划穿插向学生进行提问并解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感性认识,使学生易于接受、消化和吸收。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走近患儿身边,如发热查因的患儿,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交谈,自己独立采集病史,体查诊断,辩证立法处方,教师从旁补充、指正,这是在情境式教学基础上的实战演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强了学生对不同系统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病例的综合分析能力,塑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来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对所学过的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儿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如此反复操练,最终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3]。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让学生能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的能力,可直接反映临床医生认识、处理疾病的能力和水平[4]。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如何引导学生从书本学习到临床实践,这才是临床科学存在的意义。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单纯的板书式及多媒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其需要,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而谋求进一步"深造"的阶段,其最需要的是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诊断学等基础科学武装自己,采用情境式教学与加强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教学相长,亦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是培养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阮芳赋.临床思维的特点[J].医学与哲学,1985,6(4):50.

[2]言红健.案例教学和情景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5(1):99-100.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9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缺陷,分析缺陷发生的原因,探讨减少或杜绝缺陷发生的方法与对策,提高患者对中医健康教育的依从性,提升医院中医护理服务水平。方法对本院14个病区的健康教育处方涉及中医护理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利用调查出院患者满意度的机会与患者面谈了解患者对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对每月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结果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理论知识欠缺、经验不足;健康教育内容空虚、缺乏个体化特点;患者接受程度有限,效果评价难以统计。结论应加强对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中医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实施责任制整体化护理模式,增设营养科,加强护士沟通及心理评估能力的培训,量化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使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能够跟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

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缺陷分析;对策

随着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日益的发展壮大,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发挥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同时也体现了护士的专业价值和专业水平,满足了患者对中医护理知识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开展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如何把中医学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养生理论运用到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进一步深化中医护理与现代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值得深思[1]。现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对我院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对策:①对本院14个病区的健康教育处方涉及中医护理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②利用调查出院患者满意度的机会与患者面谈,了解患者对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知晓率。③对每月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我院14个病区的现行的121种健康教育处方,以及近半年随机抽取的200名住院患者和2014年4月—2015年4月每月护理质量检查结果为研究对象,了解本院中医护理实施的情况及效果。

1.2内容与方法总结121种健康教育处方中涉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利用调查出院患者满意度的机会随机抽取200名患者进行面谈,询问患者的饮食、用药、情志、康复指导等,以及对每月护士长检查涉及的中医护理方面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总结。以上三方面收集的资料进行有序整理及系统分析。

1.3结果121种健康教育处方中涉及中医护理方面的内容的处方有61种,占总处方的50.4%,而涉及中医内容的61种健康教育处方中有只有47种处方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了中医的饮食、用药、情志、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及康复指导等内容,占总处方的38.8%。大部分只注重饮食或者是只注重用药。调查的200名住院患者能够比较全面地说出自己的饮食、用药、情志、康复指导方面主要内容的有107名,占总调查人数的53.5%。还有半数多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接受不全面,甚至有部分患者住院期间就没有接受到中医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每月护理质量检查中有关中医护理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护士对本科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常规掌握不全面,护士给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操作时未给患者交代注意事项,责任护士不知道自己分管的患者所用中药的作用,住院患者不知道自己饮食的注意事项。

2存在缺陷及分析

2.1健康教育实施者的中医理论知识缺乏医院内的护理人员大部分都毕业于西医院校,在学校期间未系统地接受过中医理论知识教育。虽然医院每年都有计划地对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进行中医知识培训,但接受培训的人员基础较差,对中医护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中医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学科,如果不能系统地学习,一般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护士上班期间工作较忙,不能做到每次培训都能按时参加。

2.2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个体化特点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一般比较宽泛,不能根据患者的证型以及舌苔脉象为患者制定适合其自身的饮食指导。不能根据中药的作用指导患者合理的煎药方法、正确的服药时间及方法。护士不了解情志变化对患者病情及康复的影响,对患者的心理状况难以把握,不能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抗疾病。

2.3个体化饮食实施困难目前许多医院虽然已经设立营养科,但营养师资源欠缺,营养科的饮食种类不够丰富,不能根据患者个体的需要配备饮食。患者的饮食情况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经济条件差的患者饮食种类比较固定,营养单一。我院治未病科正在谋划成立之中,刘同坤副院长兼治未病科主任提出:要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将来的营养科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制定适合患者自身体质的饮食,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2.4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多方面受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护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保健[2]。然而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受患者自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能力。而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某些程度上又受家庭经济条件及生活方式的制约。经济条件差或者是生活方式不规律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也影响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5健康教育效果评价难以量化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教育范围较广。其中涉及到食疗、中药的药性、煎煮方法、服药时间;情志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养生、康复指导、中医技术操作等。中医提倡治病求本,很多疾病的康复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教育实施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健康教育是否有效、有效率是多少、哪方面有效都难以用数字统计,难以量化、难以用数字直观判断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

3对策

3.1加强对健康教育实施者的中医理论知识及沟通交流能力培训制定中医培训计划并有效地落实,请医院中医功底比较深厚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专家授课,对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进行系统的中医知识培训。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护理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实行每年集中、反复授课。医院或科室适时组织一些奖励性质的中医知识比赛,对学习积极或成绩优异者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利用网络授课的方式,为参加培训者提供学时、课题练习、疑难问题解答等服务,有效提高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中医理论水平。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护士与患者交谈时语言应通俗易懂,不宜生搬硬套医学术语,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采取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患者都能接受[3]。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学习,使护士熟练地掌握沟通技巧,不同的患者采用适宜的沟通技巧[4]。护理部定期请护理专家为护士进行沟通及交流能力的培训,或者适时组织一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素质拓展训练,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水平。

3.2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辨清体质,“量体裁衣”真正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责任护士在做治疗之余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辨清患者的体质。根据患者的体质、证型、心理状况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用药、情志、康复等具体的健康指导,并能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调整健康教育指导方案,实施动态的教育及评价。

3.3增加营养师,增加饮食种类,制定饮食量表营养师是被当今社会十分推崇的一个新兴职业,营养师之所以备受社会关注是因为人们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对中医的养生以及“未病先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营养学专家曾说过,许多的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营养成分搭配的不合理,烹饪方法使用不当就能导致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营养师的任务就是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疾病的特点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为患者制定饮食量表,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从个人的角度,都需要这样的专业人士来引导大众科学合理膳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以帮助解决日常饮食失衡、营养缺乏、预防“富贵病”等各种切身问题。[5]

3.4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设置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受其自身文化程度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各科室可根据本科室收治疾病的特点、不同患者的文化程度及生活习惯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健康内容的健康教育处方。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采取一对一口头传授、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书面告知、区分不同病种集中授课等多种方式综合实施。健康教育的实施者要把医学专业知识变得大众化、亲民化、熟练化,以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吸收,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3.5运用信息化的工具使健康教育评价指标量化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医学的发展也需要信息化。许多大型医院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需要已经使用了移动护理工作站,把护理工作的内容及考核指标量化,使护理价值逐步可以量化。“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也使得护理的许多指标得以量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水平和护士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医护理健康教育评价内容较为宽泛,难度较大,但如果也能引进一些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使其量化也不是没有可能。

4结论

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突出强调了中医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的进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总结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并及时整改,提高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水平,使患者切实受益,是我们中医护理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向太琼.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6):465-466.

[2]申秀云,邵珠梅,李建云.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及作用[J].健康必读旬刊,2012,11(11):455.

[3]王妮妮.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0(8):234.

[4]梁艳萍.健康教育常见护理缺陷分析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12.

医养结合的好处篇10

大家下午好!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忙碌辉煌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在这新的一年中我将在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下和大家一起完成我院20**年的医疗工作、社区工作、宣教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和内科的门诊工作。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工作中能给我以更大的帮助和支持,把我院20**年各项工作完成的更好。现把我院今年以上几方面工作计划和思路叙述如下:

一、总思路:根据卫生局20**年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医疗工作、人才培养重点突出十个理念、五个加强、两个提高。

1、十个理念:就是我院20**年提出的十个文化理念的延伸。

2、五个加强:是加强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医疗质量的管理;加强医疗考核制度的落实和管理工作的细化、量化;加强服务品牌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团队建设的步伐。

3、两个提高: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加强达到两个提高的目标就是社会效益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也是十个理念的第十个文化理念。

二、医疗工作、人才培养:

(一)基础医疗质量:通过修订《医疗质量检查考核标准》,对医疗文书书写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查对制度、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首诊首科负责制度等医疗核心规章制度。采取平时督促抽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医疗质量和环节医疗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多措并举,使我院的医疗质量明显提高。

(二)医疗文书质量:1、严格按照《**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对住院病历、病程记录及其相关资料的书写提出进一步的规范化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每月进行一至二次质量督导检查,落实奖惩兑现,奖优罚劣,使临床医师的病历书写意识和书写质量大有提高。2、各科室及时地上缴病历,现病历严格按《**省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及时地书写现病历和病程记录。3、建立门诊手册,开展门诊输液建立观察病历。加强处方质量检查,每月随机抽查5天处方,合格率要求在90%以上。4、门诊及住院科室的各项基础登记也能够按要求进行,基本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三)医技科医疗质量:1、加强医技人员技术培训及服务质量的改进,注重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及准确率的监测并纳入考核范围。2、不断增设新项目以满足临床需要,其中检验科今年新开展甲肝抗体、乙肝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检测项目,适应临床科室安全的需要。放射科规范阅片制度和堵漏差错和纠错制度,今年至少熟练开展两项新项目,如上消化道造影、钡餐透视要熟练开展,腰椎片的质量要提高合格率。3、注重同临床一线科室的沟通和交流。

(四)门诊部医疗质量:提高门诊医生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严格遵守首诊首科室负责制,认真地进行门诊登记和门诊手册、门诊处方书写,通过对处方、基础医疗文书书写进行质量检查,完善门诊医疗文书的各种记录,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5%,门诊人次力争增长15%。

三、医疗安全工作:

医务科针对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术能力培训;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举办急诊系列知识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训;举办《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的专场讲座,结合身边的或本院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如何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专业法律法规,在全院上下掀起学法懂法守法的热潮。通过我们的努力,有效扼制医疗纠纷发生的势头。

四、人才培养、继续医学教育:

实行继续教育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填补我院技术人才的不足现状,不断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加强我院技术力量奠定基础。同时制定鼓励、激励学习的措施。

(一)继续教育工作:

1、将继续教育纳入我院的工作计划,注重院内、外人员培训及宣教。

2、鼓励参加各类成人高考及学历转化教育。

3、积极撰写论文,每年每人至少3-4篇工作心得体会或论文。

4、举办学术培训班。

5、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各临床科每年4次以上上墙宣传,到社区开展6次以上防治宣传活动。

(二)三基训练和教学工作:医务科和护理部联合开展学术讲座,使医务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有明显的提高。护理部进行护理操作大练兵,使广大护理工作者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医务科加强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考核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力量,各种考核都和绩效管理挂钩。

(三)、教学工作

1、接收进修生,实习生、对口下乡工作人员。

2、对新上岗职工开展岗前教育工作

五、体检工作

配合医院组织成立体检队伍,组织配备B超机、心电图机等体检专用设备,新推出健康体检套餐,简化体检程序,为下乡体检提供优质、优惠、高效的服务,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体检的需求,医生轮流下乡到基层卫生室开展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