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1:02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1

关键词:法国;教育公平;教育补偿制度;西部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综观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仍不均衡,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就必须关注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以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法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将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心转移到关注教育弱势群体的需要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旨在补偿教育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其对我国帮扶西部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一、教育补偿的概念

褚宏启、杨海燕将教育公平的原则分为三种合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其中,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本文中的补偿原则即指褚宏启、杨海燕对补偿原则的定义。

二、法国教育补偿性原则的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政府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需要,颁布了一系列补偿弱势群体的法规及政策。

(一)设置“教育优先区”

法国政府于1982年设立了“教育优先区”,在那些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甚至妨碍学业成功的地方采取强化早期教育、实施个别教学、扩大校外活动、加强教师进修等措施,以保证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包括海外领土在内,法国全国共确定了近600个“教育优先区”,覆盖6000多所公立中小学,约12%的中小学生受益;在海外,受益学生比例达到五分之一,甚至更高。

(二)移民子女教育政策

1978年7月18日,法国政府移民子女入学通告,鼓励通过有组织的“跨文化”教育活动使移民子女认识其原国文化的价值。为达成这一目标,法国政府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实施语言政策;二是为参与教育移民子女的教育者制定培训政策。20世纪80~90年代,法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主要来自于“教育优先区”这一政策。2000年以来针对移民子女,法国政府实施了学校及家长合作政策、对移民子女提供指导与帮助及过渡性支持政策、深化“教育世俗化”政策、反歧视教育政策等。

(三)高等教育方面

学费实行“免费”原则:从政府预算中支付公立高校的运行费用,以集体的方式支付学费,避免个体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教育不公正现象;

大学校招生民主化:为了促进招生民主化,一些大学校采取了弱势群体帮扶政策。如2002年法国高等经济商学院创办了“预科班、大学校,为什么不是我?”的项目。通过为有潜质而出身于“社会和文化弱势家庭”的学生提供帮助,让“大学校”成为他们可以企及的目标。巴黎政治学院推出了“社会混合”的招生政策:学院与某些教育优先区的高中签署特殊招生协议,使那些位于“问题街区”高中的优秀生能通过一种特殊的辅导和招考方式进入巴黎政治学院学习。

建设高等教育集群:法国高等教育实行的双轨制(大学与大学校并行),阻碍了教育资源的均衡,使综合大学资源相对贫乏,不利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集群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其范围内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平等享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机会,各高等教育机构在合作中优势互补,使不同水平、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都能获得较大发展。”

三、法国教育补偿性原则对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态势,西部高等教育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造成东西部教育机会不公平,进而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1.高校少

(1)数量结构

从表1可看出,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数量仅占总体的24%,相比东部的44%,中部的32%,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还远远不足,另外其在成人高等学校和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上也落后于东中部。

(2)层级结构

东部地区是重点院校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北京,拥有10所“985”高校与28所“211”高校,分别占全国的25.6%与25%。东部“985”和“211”高校占全国的61.5%和57.1%,西部仅占17.9%和21.4%,甚至连北京一个地区的比例都达不到。说明国家对西部高校的重点投资还远远不足。

2.生源缺乏

我国高校的招生配额依据的是各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情况。西部高校地理位置偏远,处于经济较为落后的省区,另外这些地区高校数量少,规模小,因而招生量也较少,对东部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吸引力低,即使是对于本地生源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希望到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攻读学业。因此,西部地区不仅缺乏生源,更缺乏“优质”的生源。

3.师资匮乏

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平均工资较低,不利于吸引东部地区的人才;另一方面,一些出身于西部,但是毕业于中东部重点高校的人才,也出于发展前途考虑而选择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西部高校由于生源的缺乏,培养的人才数量也较少,再除去一些到中东部地区发展的人才,所剩人才无几,造成西部高校师资匮乏的状况。

4.资源缺乏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缺乏表现在经费收入和学校资产的缺乏。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中收录的数据,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总共307,183,874千元,西部地区为146,788,523千元。可见,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经费收入几乎是西部地区的2倍。缺乏经费自然不利于西部高校改造教学条件,吸引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西部高校在图书馆藏书量、教学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数等方面都低于东部地区高校所拥有的数量。

(二)促进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设立“高等教育优先区”

为促进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可采取设立“高等教育优先区”的政策。首先确立进入“高等教育优先区”的指标和专项财政拨款;其次,在没有高校的地区建立新高校,在已有高校的地区帮助建立起重点高校;第三,改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生活条件,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第四,培养优秀师资。一方面派西部高校教师到重点高校学习培训;另一方面,设立“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和教授到“高等教育优先区”工作。

2.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公平

我国少数民族有78%分布在西部地区。要实现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就必须关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少数民族的教育就其总体来说,具有基础差、起步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因此,对少数民族采取补偿性教育措施特别必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应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门槛,使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班的质量,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具备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基础;完善教师培养、流动机制,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奖助学金体系。

3.建立政府、社会、学校责任机制

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社会、学校共同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政府、社会、学校责任机制。政府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部分,法国高等教育经费60%来自于政府投资,因此在教育投入方面,首先要保证公共财政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目前,我国私人高等教育投入及捐赠所占比例在国际上还比较低,应该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在西部地区捐资助学、投资办学,并给予他们税收优惠。学校可利用自身的知识及科技资源,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自筹资金,提高创收能力。

4.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教计划”

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计划”的通知,将北京大学等13所高校设定为支援高校,实施对受援高校的支援和全方位合作,并在资金分配、教学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该计划实施10多年来,收到了显著成效:受援高校综合实力大为提升,5所大学步入“211工程”行列;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受援高校的服务能力、推进了人才培养,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见,“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教计划”是一项成功的实践,要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就必须进一步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实施推进:(1)拓宽支援的对象,将支援对象扩大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教育;(2)不仅保证物质支援,还要对西部高校的管理进行指导,创新西部高校管理方式;(3)在组织西部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学习培训的同时,也要派遣支援高校著名的教授、学者到被支援高校开办讲座,教授新的授课思路和所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2]王晓辉.教育优先区:“给医者更多”――法国探求教育平等的不平之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5,(1).

[3]王文新.法国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4]姜峰,肖聪,法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1,(5).

[5]刘敏.从法国“大学校”入学招生的变化谈教育公平[J].复旦教育论坛,2010,(5).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2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资源配置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师为本。”在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了制约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对教师资源的配置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必须采取一系列变革和调整措施,尽快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和重组,以应对新形势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

一、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教师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它和教育内部、外部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就西部贫困地区来说,普通高中师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

按照国家规定的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所应达到的学历标准,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的师资情况很不乐观。据调查,2003年甘肃县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50.03%,语文、外语、数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46.3%、27.79%、27.8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教师学历继续教育任务相当艰巨。同时,这种状况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普通高中师资补充上存在严峻问题,尤其是近二年来随着高中入学高峰期的到来以及普通高中规模的逐年扩大,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燃眉之急,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使一些在低一级学校中合格的教师人为地变成不合格教师。从教师实际业务能力和素质来看,一些教师的学历不合格本身就反映出业务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在学历合格的教师中,也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教非所学的现象。

(二)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取决于国家教育教学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及其时间安排。在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学科结构普遍存在配套不齐、比例偏差失调的问题,这种状况最为明显地存在于普通高中学校。其表现是语文、历史、物理、体育、化学等学科教师基本满足,而地理、音乐、美术、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的县属农村高中甚至无一名音乐、美术、计算机教师。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有效地改变,普通高中师资总量与实际需求会长期不能得到平衡,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不会有大的跨步。

(三)师资分布结构偏差严重

西部贫困地区,以城乡差异为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的极不平衡性十分显著,普通高中师资在数量、质量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城乡差异。

2003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平均为56.59%,其中市地州属高中、县属城区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0.67%、70.72%,远远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学科教师学历合格率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平均合格率达90%以上,县属城区高中平均也在70%左右。相对而言,县属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35.8%,比县属城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低近35个百分点,比市地州属普通高中低近55个百分点;学科教师学历合格率也存在同样的差距,其中县属农村普高外语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市地州属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低近81个百分点,悬殊如此之大,差距如此明显,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实为棘手之事。

从职称结构看,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和县属城区普通高中教师职称基本趋于合理。其中中教一级以上职称人数分别占72.14%,62.1%;而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一级以上职称只占24.34%,75.66%的为中教二级以下职称,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城乡差异也十分显著。城区普高学校师资同步老化问题较为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年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为师资队伍的主体:31—55岁教师分别占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学校、县属城区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人数的75.71%、82.92%。而县属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教师多为近年来补充的青年教师,其中30岁以下者占近46%,31—40岁教师只占45%,41—55岁者占9.8%,56—60岁者占2%,明显地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但多数文化水平与教学能力存在反差现象。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队伍稳定是师资建设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从西部贫困地区实际状况分析,普通高中师资的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补充困难,缺额较大,流失严重。

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普通高中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缺乏成了西部贫困地区各普通高中学校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地方学校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普通高中学校,由于缺乏吸引力,很难留住或引进符合条件的相关学科应届本科毕业生,从而师资队伍缺口大在所难免。调查显示,样本县教师缺额多则达300多人,少则也有100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缺额现象,尤其是优质教师。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拉大了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的差距,加之沿海省份用人上的宽松政策,西部贫困地区重点普通高中的一些骨干中青年教师外流到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公办、民办学校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个方面是分配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高中与薄弱高中之间,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即使是在西部贫困地区区域内,同样存在着县域、乡域及城乡之间在师资配置上的不均衡。其普遍现象就是教师资源往往只向一部分学校倾斜:例如,各配置主体按分级管理权限,依据自己事权范围和职责范围大小,优先满足自身所辖学校的教师需求,而且一般都是先满足市地州属高中学校,其次是县属城区高中学校,再次才是县属农村高中学校,这样造成区域内校际间师资数量、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人为地造成了一些不稳定性因素。

二、对策思考与建议

从总体上讲,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很不协调,教师资源的配置必须紧紧围绕均衡发展的思路,尽快实现“从粗放的数量代质量的低水平的循环真正转到内涵的发展上来,从单纯的管理控制转向注重资源配置,在竞争中积极争取,优化和有效开发利用教师资源上来”。

(一)继续完善以本科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西部贫困地区应在继续发挥本科师范教育优势。同时,积极鼓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形成各类高等学校参与师资培养的竞争机制,努力提高高中教师培养质量和层次。同时,扩大成人教育类师范本科院校的培训规模,使学历未达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学历培训。

(二)以推动本地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优质高中建设

《全国高中发展和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加强县城示范性高中建设”,这为西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但是我们要时刻关注,示范性高中的建设不应当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而应是使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谋求更高水平的平稳和循环。因而,在教师资源配置过程中,既要关注优质高中的发展建设,更要密切联系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以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师资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水平。故以结构性调整为重点,理顺教师资源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开发的新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三)采取措施稳定西部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

教师职业具有劳动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理应给予优厚的待遇。尤其是对奋斗在西部贫困地区一线的教师,提高其经济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显得十分紧迫,这既能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也能吸引优质人力献身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1.落实《教师法》关于教师待遇的条款,并不断提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尽可能地缩小东西部教师收入上的差距。

2.西部贫困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注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通过财政增拨高学历教师或带头人专项经费,启动培养或吸纳硕士研究生工程”,创建教师奖励基金,教师培训基金和教师住房基金等,并加强监控机制,保证各项优惠措施落实到位。

3.重视贫困地区在岗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工作,这也是建立一支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条件。由于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的整体有不同表现,师资培训要全面规划,分类推进。近期内对县属农村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是抓岗位合格的学历达标,使大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对学历达标但教学能力又差的教师也要提出在职提高的要求,并要有基本的时限规定;对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及县属城区普通高中学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从学历教育转向学历达标后的高层次继续教育;还应根据“全教会”精神、《行动计划》、《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继续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校长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符合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素质高的高中校长队伍。

4.继续推进学校内部人才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教师教学循环制,推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结构工资制,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这些举措即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教师队伍。

5.适当增加普通高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指数,也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四)疏通师资流动渠道,以实现教师资源在省域、县域、乡域和城乡间的平衡

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中,师资建设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为了全面改善这一现状,要在加强师资培养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疏通师资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的渠道。尤其是区域内城区向乡镇、重点学校向薄弱学校的流动渠道。

1.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中部及东部发达地区高中优质教师或更多符合条件的本科大学生去西部贫困地区工作。

2.在西部贫困地区区域内,为调剂城乡教师余缺,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保护现有教师资源,通过加大政策倾斜,鼓励城镇地区优秀高中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或采取支教、轮教、交流的办法,以自愿和组织派遣相结合形式,实现教师资源在系统内的合理流动。

3.本着“择优录用,宁缺勿滥”的原则,从企事业单位或电大、夜大及自费学业取得本科学历、并确实能胜任普通高中教学的人员中,选拔并正式录取一批高中教师,以缓解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4.还可返聘部分业务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高中退休教师重返讲台,以补充高中教师不足的矛盾。

注释:

[1]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62—65.

[2]李谟清.关于抓好普通高中教育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2002,2.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3

200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将为西部12省穴区、市雪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村中小学配置59490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覆盖农村小学29229所、农村初中2350所,建设5016个卫星教学收视点,为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5省穴区雪建设200个农村中心学校计算机教室。

目前,“校校通”工程实施顺利,到2002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从165万台增加到584万台(每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校园网从3000个增加到2.6万个。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发展很快,一些地方不但普遍建起了校园网,而且建起了局域网和城域网。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教育经费严重短缺,信息化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普及程度很低。国县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有53万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88%,在校生1.62亿,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1%。这些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最需要信息技术支持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区域是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

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远程教育都有哪些模式?如何组织实施?

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目前有三种模式: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

在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配发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大都缺乏师资,特别是一些主要课程合格教师更为缺乏,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为中西部各地边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配发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配套教学光盘,以解决这些学校在一些课程上缺乏师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为农村中小学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接收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卫星传输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当地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卫星教学收视点可以成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不间断培训的一个教师培训点。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4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15-03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落后和民族发展不平衡导致广西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和分布不均衡。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2010—2012年)》等文件的有关要求,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实施本科层次的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措施。

一、民族地区落实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的需要

为了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和落实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培养大批优秀教师到基层中小学任教,《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提出实行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在部属师范大学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往后逐步扩大,分步实施,鼓励和支持地方师范院校相应地跟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在当今,上大学普遍要交纳学费和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情况下,免费师范生培养总计上亿元的中央专项资金的投放,凸显了国家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政策导向。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江西等相对发达的地区相继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措施,而广西在这一块还没有取得任何的突破。广西地处西南边疆,远离部属师范大学,本地师范院校在空间距离上离农村比较近,具有服务于本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优势。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是民族地区落实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的需要。

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素质教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使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康、学会社交。幼儿园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素质教育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师范院校必须培养高素质的、能够实行素质教育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当前,素质教育还要求师资队伍有进行更新换代的必要,因为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和中小学在校老师多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的思想文化环境里、清贫的生活条件中成长起来的,相当多的老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表现的依赖性、自主性、开放性不适应,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的学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师生之间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上的冲突,从而影响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何况,幼儿园和中小学生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启蒙阶段,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自己行动的楷模,是自己心灵的镜子,如果继续让这些习惯了应试教育的老师来实施素质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迫切需要与学生年龄更接近的优秀教师。

三、广西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地处西部民族集聚区的广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区内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悬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存在很多差异,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区域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平衡,农村和西部山区特别是一些条件艰苦的地区,幼儿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中小学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教师待遇普遍较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很多人不愿到农村和偏远山区任教。相反,农村少数优秀教师想方设法向条件好的学校流动,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大量流失最终导致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中小学师资紧缺,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普遍较低,这样的师资现状根本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幼儿园和小学师资分布的不平衡状态更加突出。而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正是根据广西各县市区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紧缺的现实需要,统筹安排各县市区招生来源,对口定向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做到县市区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就为县市区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所以,这种培养模式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培养公费师范生成长为农村当地教育的骨干力量,并带动周围的教师不断的成长,可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稳定当地教师的队伍结构。

四、改变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数量紧缺、素质低劣现状的需要

广西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都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学期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教师队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农村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缺口很大。据统计,2009年我国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24∶1,而广西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812018∶28922,即28.1∶1,广西农村地区超过这个比例,达到457412∶5296,即86.37∶1。2010年广西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是1185337∶37329,即31.8∶1,农村地区超过这个比例,达到358154∶8922,即40.14∶1。如果按照学前教育平均师生比28.1∶1的比例来计算,广西农村幼儿园教师需要16278人,大约缺口11000人,这只是针对在园幼儿的统计数据,不包括大量有待入园的幼儿。如果把有待入园的幼儿统计进来,师生比缺口之大恐怕更加惊人。与初等教育规模相比,目前学前教育比重相对较小。广西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更少,招生规模也不大,因此,师范院校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加大面向农村高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推动农村学期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从农村中小学师资来看,广西缺口也很大。据统计,2010年广西全区小学专任教师220183人,其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143432人,占总数的65.14%之多;中学专任教师160840人,其中,县镇和农村中学专任教师合计135240人,占总数的84.1%之多。由于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贫困地区农村的师资严重短缺,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短缺,这无疑给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带来沉重的打击;农村中小学供给和补充又极为困难,不少新分配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任教,有的即使去了,也很快就走了。据统计,2008年广西农村小学教师缺编严重,小学师生比超过了1∶20。其次,教师队伍出现老龄化结构性问题,断层现象严重。由于教师进口渠道前宽后窄,正规师范毕业生难以下到农村,新鲜血液补充不足;又由于财政编制人数有限,在老教师没有退休的前提下,年轻教师很难进入到教师行列中来;更因为农村教师生存压力巨大,待遇不高,生活条件艰苦,导致骨干和年轻教师向城镇流动,以致农村呈现“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局面。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导致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死板、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这些又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再次,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素质较差。据《2011年广西教育年鉴》统计,农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职称也较低。从农村幼儿园现有6593名专任教师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没有,本科毕业的有123人,占总数的1.87%;专科毕业的有1744人,占总数的26.45%;高中阶段毕业的有3929人,占总数的59.59%;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797人,占总数的12.09%。从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职称来看,中学高级的只有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06%;小学高级的有130人,占总数的1.97%;小学一级的有241人,占总数的3.66%;小学二级的有411人,占总数的6.23%;小学三级的有102人,占总数的1.55%;而未评职称的却有5705人,占总数的86.53%之多。从143432位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只有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016%;本科毕业的有14157人,占总数的9.87%;专科毕业的有82672人,占总数的57.64%;高中阶段毕业的有44882人,占总数的31.29%;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1698人,占总数的1.19%。从23425位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来看,研究生毕业的只有2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11%;本科毕业的有13516人,占总数的57.70%;专科毕业的有9382人,占总数的40.05%;高中阶段毕业的有493人,占总数的2.1%;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有9人,占总数的0.038%。这还包括相当部分工作后通过函授提高学历层次的部分教师。这些足以体现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之低和素质之差。如果跟东部省份相比,这种差距就更明显。

总之,作为民族落后地区,广西迫切需要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公费定向培养。广西地方师范院校熟知本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熟悉本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对本地区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本土化特征使广西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本地基础教育师资有着得天独厚的情感优势,培养的毕业生更能够下到基层去,更能扎根在当地农村。地方师范院校从师范生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对幼儿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树立将来走上幼儿园或中小学教师第一线工作岗位的职业信念,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训练,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使学生坚定自己长期从事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信心和决心。广西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公费定向培养的师范生去保障,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赖于高素质的师范生去推行,推行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措施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09年广西教育年鉴[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1年广西教育年鉴[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5

1.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大幅改善。但西部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社会现状并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这就严重制约了本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在西部地区,农业仍是GDp的重要支持,工业化发展模式粗放低效,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人均经济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这就造成了西部地区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使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

1.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

构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在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这一情况反应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主要呈现为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那些偏远山区继续教育资源稀缺、人们享受不到应有的参与学习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三、封闭的文化地理因素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西部地区由于高山大河的阻隔使得其与外界沟通不便,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造就了人们相对落后、保守的生活观念。这反应在继续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人们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成为制约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在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受本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又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长期以来高校继续教育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民族干部、技术工人、中小学教师等大量的实用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建设西部的重要人才支撑。其二,有助于西部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使得原来一些没有机会参加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服务范围,是建设学习型西部的重要途径。其三,有助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走向开放。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在为地区发展培养人才、扩大教育服务范围的同时,将先进的思想、开放的文化带到了西部地区,这有助于促进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更好地参与学习、参与到西部建设中去。

三、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内涵

1.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办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西部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缺乏特色造成的。缺乏特色的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指导思想缺乏特色。在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历程中,高校继续教育过分注重眼前利益、重视规模扩张与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的社会效益重视不够,这就造成高校继续教育开设专业雷同、办学普教化,并没有从地区社会发展需求与继续教育办学规律出发来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第二,发展模式缺乏特色。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教育发展并不发达,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人口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山区、丘陵之中,这就使得众多中小城市、区镇、农村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非常困难,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人才建设力度。第三,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当前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全国统一的,既没有继续教育特色,更没有西部特色,这种专业设置缺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服务的实用特色,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质量。

2.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内涵

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凭借其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提供出色的教育服务。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就必须依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特色进行科学定位,以独特的办学取向对所办教学项目不断进行调适和优化,进而实现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同时拥有一门或几门特别优于其他继续教育机构的学科。因此,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就是指从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实际水平出发,确立“以西部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地区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地区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从地区继续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合理分配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满足地区弱势群体(诸如农民工、农民、事失业待业人员、妇女、老人等)的学习需求,为建设学习型区域而努力;从学员实际需求出发,依托特有的地域文化与高校优势学科进行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学科与专业建设,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体系。

四、依托地域文化,实现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化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

在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仍是当地GDp的重要支撑,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体的“三农”问题仍是制约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这就决定了西部地区在发展教育时应重点关注农村教育,特别是对于与人们的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继续教育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现阶段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当务之急,而农村劳动力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与劳动技能低下等特点给农村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应突出农村继续教育的地位,调适继续教育内容,引导农民参加继续教育,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加强农业技术人才与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全面实施农村人才建设工程,促进农村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转变,进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西部地区的和谐发展。

2.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成为制约西部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障碍,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发展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重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发。现阶段,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陈旧、培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培训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应转变观念,从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实际水平出发,规划部署继续教育工作。如:应加强与中小学的实际联系,丰富教师培训模式。在西部地区,由于师资匮乏,一线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因此他们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小。所以,高校继续教育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时可以外派培训师资,减少一线老师的培训成本,切实地为本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3.重视职业技术培训

现阶段,西部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切实地为地区发展培养所需人才。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应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原则,重视非学历教育项目的开发。高校继续教育应从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优化整合自身教育资源,开展特色职业教育。如:在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云南为代表的很多省份旅游产业是其支柱产业,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开发诸如导游培训、旅游管理培训等一系列的旅游培训项目,从而更好地促进本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4.借鉴mooC模式,加快信息化进程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6

一、西部开发为西部人才提供了创新工作的机遇

实践造就人才,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人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培育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它们的成长壮大,使市场主体的用人地位进一步突显,为西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

(一)西部开发使西部发展的市场主体迅速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体。没有成熟的市场主体,就不会有成熟的人才市场,也不会有较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开发。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西部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成长了起来,为西部人才的大量涌现和人才资源开发创造了条件。

西部大开发伊始,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投入的重点。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自治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深化,改善了特色产业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投资,到2004年底,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466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840.6亿元,初步形成六大优势产业。即,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天然气、氯碱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钢、铝、硅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乳、肉、绒、粮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稀土、生物制药、信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实过程中,蒙牛、伊利、包钢等一大批地方企业迅速成长,大唐、神华、新希望、石药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外大型特大型企业进入,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西部开发使市场主体的用人地位突显

市场经济主体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人才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人才的聚集、培养与合理配置,是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市场主体的成长为人才资源进一步聚集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没有市场主体的快速成长和发展,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原动力,人才也就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没有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和培养与合理配置,市场主体的成长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市场主体的用人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给西部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年中,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在实现治理面积大于沙化扩展面积、草原生态得到初步恢复和水土流失趋势减弱的同时,也吸引和聚集了大批进行生态研究和治理的专门人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的发展环境,增强了发展后劲,也聚集了大批的规划、设计和建筑施工等方面的优秀专门人才。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众多的优势企业、企业集团,随着产业提升和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使相关的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些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企业、企业集团以事业、以感情、以待遇吸引人才,创新了西部人才开发机制,构筑起聚集、使用和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平台。

二、西部开发与西部人才制约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没有广大西部人才的努力奋斗,西部开发就不可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成就。但是,由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全国乃至全球对这类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在这场争夺战中西部地区从来就处于劣势地位,而这种劣势地位不是短时期内所能从根本上扭转的。再加上西部自身政策和体制方面的缺陷,使西部发展的人才制约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一)人才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主体短缺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人才资源总量短缺与结构性短缺并存,人才资源开发主体发育滞后,制约着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资源开发的进程。一是适应西部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结构方面存在缺陷。义务教育仍然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教学手段落后;职业教育落后,还没有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忽视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二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还没有发育成熟,造成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体缺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环节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力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三是与人才资源开发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人力资源开发依赖政府,培训资源难以整合;人才培训、人才评价、人才信息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能建立,阻碍了人才在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流动。四是人居生活条件较差,生活质量较低,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一些远离城市的开发区、企业和一些新建设的开发区,缺乏较好的生活条件,让优秀的人才难以安心工作和生活。五是创业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埋没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鼓励创业、激励创新的人才工作机制与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人才的能力、业绩、报酬三者不相称。这些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区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金融、保险、商贸、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不足,懂经营、会管理、敢于并善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取胜的企业家人才十分匮乏。

(二)用人主体人才资源开发受到成本过高的约束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力有限,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健全、不配套,已有的人才资源开发机构和设施不能适应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的需要,用人主体就不得不利用内地和东部地区甚至国外机构和设施,导致人才资源开发的成本过高,影响了他们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本约束成了制约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一是高级管理人才引进成本高。高级管理人才是在市场的长期洗礼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西部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缓慢,造就出的高级管理人才十分有限,而且部分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又流向发达地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不得不以比内地更高的薪酬从内地引进,还要支付住房、福利等其他方面的成本,使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成本过高,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二是人才培训的成本高。人才培训成本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等现代新兴行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部地区的人才培训市场化程度低,现有的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低、效果差,很多培训项目还是空白。面对这种状况,用人主体只能花高价把员工送到区外培训,企业增加了培训成本的同时,由于区内培训的需求降低,也使我们自己的培训机构和设施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三是人才配置的成本高。西部企业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是高度稀缺资源,而且流动性大,需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西部地区猎头公司不发育,必须依靠发达地区的公司猎头,而且价格昂贵,使人才配置的成本相对较高。四是人才环境建设成本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历史欠帐多。为了还清历史欠帐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就必须支付更多的人才环境建设成本,使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成本大大提高。

三、西部开发的人才投入和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直接投入是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从**的实际情况看,把这一思路切实坚持并落到实处,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把人才开发作为西部开发建设的重点

各级政府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人才开发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使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同地区重大战略部署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一是思想要重视。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创业环境。二是发展要统筹。要把人才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用发展来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同时,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规划发展的同时规划人才,在建设项目的同时建设人文环境,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注重吸引人才。三是机制要创新。要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市场法制化,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把城市建设作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城市品位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才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较沿海地区有很大的差距,使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相当严重。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的步伐,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素质和社区服务水平,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好转,为人才留在西部参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减少由于自然环境差对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和吸引人才的负面效应,增强西部独特的自然风光对人才的吸引力。要引导各方面对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西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灿烂的特色文化、风格各异神奇独特的民族习俗,人文资源非常丰富。这些都是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利条件。希望国家不仅把城市供排水作为支持西部的重点,还应把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净化、美化,城市的公益文化设施和经济使用住宅建设等作为支持的重要内容。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为优秀人才在西部贡献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改善投入结构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环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从各级人才市场上得到,但是西部地区的发展除了要依靠部分高级专门人才外,还要靠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靠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多样的技能人才、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这大量的人才要靠西部自己来培养和造就,要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改善投入结构,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和推动社会投入。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植性投入。要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在掌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扶植、培育一批专业设置合理、市场就业前景好、教学质量高、能够提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职业教育学校。要调整义务教育的投资方向。长期以来,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主要以房舍、教学设施等硬件投入为主,软件方面的投入相对被忽视。要加大对师资培训、素质教育以及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软件方面的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保障义务教育运转经费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加大对人才培训、人才市场主体的投入力度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7

一、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Swot分析

1.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优势(Strength)

(1)形成“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西部高校大多数属于地方院校。2008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西部有331所,仅占全国总数的21.32%;其中西部地方高校有310所,占西部高校总数的93.66%[1]。可见,西部高校数量少、地方高校比例高是西部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同时,西部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西部高校只有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才能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西部很多高校经过了“贪大求全”、“盲目追求层次”等弯路以后,已经意识到必须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学校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才能真正实现为地方服务。目前西部高校大多已形成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这是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头活水。

(2)培养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西部高校与当地政府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着高校,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共识。因此,西部高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时,针对当地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状况,准确地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进行学科布局,使学科建设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结构突出地方区域经济需要,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地方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3)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都在西部,46个少数民族的世居地在西部,占全部少数民族个数的83.64%,西部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1.46%(2000年)。西部高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它不仅承担着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同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为西部高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滋生的沃土。

2.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劣势(weakness)

(1)办学经费投入不足。西部高校93.7%属于地方高校,它们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国家支持的经费相对较少。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很少。2007年,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7585.17亿元,占全国的16.90%,人口比例为全国的28.69%。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教育消费水平都远远低于东部、中部省份。全国人均GDp前10名的省份中,东部占了9个省份,而人均GDp全国后10名省份中,西部占了8个。上海市以人均GDp55307元位居全国第一,而贵州的人均GDp仅为4215元落于全国最后,两者相差13.12倍。

(2)师资力量薄弱,高层次人才匮乏。西部高校的专任教师中高职称、高学历的比例都很低。2007年,西部普通高校的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比例分别为36.32%、34.99%、21.93%、6.76%,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比例比全国分别高2.27个和0.58个百分点,高级职称和无职称的比例比全国分别低2.53个和0.31个百分点。从2007年西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情况也反映出其师资层次太低的情况。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研究生比例中,西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39个百分点,其中,陕西(37.33%)和重庆(34.74%)比全国(34.29%)高,四川(34.00%)接近于全国,其余9个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数。而西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专科及以下比例,(11.29%)和青海(13.74%)分别高于全国(3.65%)3.09倍和3.76倍。

(3)办学层次较低。西部高校的硕士点、博士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专业的分布上,都远远落后于东部、中部省份的高校。2001年,全国高校907个重点学科中,东部627个,占69.13%;中部166个,占18.30%;西部114个,占12.57%。同年,全国高校598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中,东部391个,占65.38%;中部116个,占19.40%;西部91个,占15.22%。同样,在全国127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837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中,东部占有757个和4054个,分别占到了全国的59.37%和48.39%;中部有310个和2321个,分别占24.31%和27.71%;西部有208个和2002个,分别占16.31%和23.90%[2](p.16)。

3.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

(1)西部大开发为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中西部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的差距,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也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其中涉及高等教育:“加强西部高等学校建设力度,促进高等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实施‘西部高校校园网计划’”、“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吸引高层次人才在西部创业”和“把西部教育摆在‘十五’教育规划的重要位置”等五项[2](p.3)。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随后又推出了“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内地高校对口支援高校”等对口支援专门项目。2001年至2010年,受援高校由13所增加到36所,覆盖全部西部地区,支援高校由13所增加到62所。这些政策使西部受援高校借助名校带动策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2)追求卓越为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为了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自1994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对一批省、部属重点大学实施财政拨款等倾斜政策,这就为一些西部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如新疆大学抢抓历史机遇,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先后成为“211工程”二期、三期重点建设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这些高校借助“211工程”、“985工程”不仅为学校争取了更多的经费支持,同时扩大了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使学校在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

(3)高校合并成为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20世纪90年代末,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方针下,全国掀起了高校合并的浪潮。1990年1月西安联合大学掀开了西部高校合并的序幕,截止到2008年,西部共有257所高校参与了高校合并,重新组建了99所高校。1990~2008年西部高校合并分布情况为:内蒙古(8)、广西(6)、重庆(14)、四川(16)、贵州(11)、云南(13)、(1)、陕西(14)、甘肃(6)、青海(3)、宁夏(3)、新疆(5)[3]。经过大规模的合并与调整后,西部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数量、教学科研经费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西部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4.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面临的威胁(threat)

(1)扩招以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西部高校面临更大的竞争。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10万人,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总数继续攀升,总量已达到630多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城市和地区已发生巨大变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高校毕业生向二三线城市流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毕业生向西部流动,就业层次、区域的逐级下移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大趋势。很显然,西部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将面对更加残酷的就业竞争。

(2)提高办学质量的要求使西部高校面临更大的发展危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张,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生在校人数迅速增加。然而,在规模快速增长过程中,教师数量、教学基础设施短缺和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由此,西部高校在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寻求高校内部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便成为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对西部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提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而西部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西部高校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人才培养也要遵循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的规律。因为大学中的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居,这种变动不居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或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或者相反等等[4]。因此,西部高校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规律,这是对西部高校的严峻挑战。

二、基于Swot分析的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战略

1.S-o战略: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为西部高校在获取更多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对口援助等方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西部高校必须在政策机遇面前具有敏锐眼光,要有机遇意识,才能抢抓机遇、拥有机遇、用好机遇。如石河子大学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了合并高校、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与兵团共建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对口支援、“211工程”建设等六次重要的发展机遇,使石河子大学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声誉大幅提升。

同时,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是西部高校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西部高校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凝聚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如荒漠化治理与防护、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生态保护、石油化工、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等与西部地域特点、环境资源、文化特点密切相关。因此,西部高校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都应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研究,才能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

2.S-t战略:利用优势削弱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挑战

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下,西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在中部地区毕业生就业趋向逐渐西移的情况下,西部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因而,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构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接受挑战。西部高校还要紧密结合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根据人才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和综合地考察,改变盲目模仿和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状况。与此同时,西部高校的学科建设,还要遵循教育内部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学科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合理把握教育在培养人才上所具有的适度超前以及人才培养周期长和显效迟的特点,适度超前地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3.w-o战略:利用外部机遇,改进内部劣势

西部高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加大在经济领域投资引导政策的支持力度,因为有效的投资引导政策,不仅可以使西部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教育领域提供借鉴和指导。因此,西部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经济领域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及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积极主动地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投资西部高等教育,以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西部高校也应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通过高校对社会的贡献,获得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形成高校与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关系,促进高校的发展。如2008年3月,新疆启动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新疆财政3年内将投入6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紧缺人才专业基本条件建设,优先扶持发展采煤技术、矿山机电、种子科学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16个紧缺人才专业,涉及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四大方面。新疆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抓住机遇,分别获得了2800万元和2200万元的建设资金扶持[5]。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力资源;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7-0032-04

the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HumanResourceonCompetitiveSportsinwestChina

GUoLin

(p.e.Department,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710054,ShaanxiChina)

abstract:thepaper,onthebasisofinvestigation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humanresourceoncompetitivesportsinShannxiprovince,andtheresultshowsthatthemainfactorsrestrainingthedevelopmentofitssportshumanresourceareasfollows:coaches'comprehensivequality,eventdistribution,athletetraining,financialinvestmentandsportscienceresearch.therefore,thepapercomesupwithsomecountermeasurestoserveasofficialreferenceandbasisforpolicymakingandsportsdevelopmentplanning.theyaretocultivate,absorbandexchangeofexcellentcoaches,integrateandimprovethecompetitivesportsprojects,strengthenthecultivationoftalent,reinforcethesuperstitiononsportsresearchandinvestment,andcombinetheresearchandtrainingclosely.

Keywords:competitivesports;humanresource;westChina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当代国家事物中的重要内容[1]。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要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的使用,特别是要更多的培养出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

面对竞技体育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我国竞技体育在新世纪的战略目标,西部地区必须要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着手来研究竞技体育,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提出了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要求体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和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走在西部省区的前列。因此,对陕西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体育局系统内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为研究的研究对象;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政策与管理部门是研究的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人力学、运动训练管理学、体育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有关文件、法规,通过计算机中文数据库检索阅读了近年来与研究内容有关的文章共计90余篇。

1.2.2专家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了专家问卷(一),将问卷呈送给15位教授、副教授与体育管理专家。根据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统计处理后形成专家问卷(二)、专家问卷(三)。问卷共发放了3轮,每轮15份。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专家调查形成的研究内容,针对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参考《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研究方法》设计问卷,对陕西省体育局直属的8个项目管理中心和陕西省10个地市体育局进行了调查。

1.2.3.1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将问卷呈送给15位专家进行了了1~5级(递增)的有效性检验,经3轮专家调查确认,问卷的有效性较高(表1)。

研究所调查的内容涉及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和体育科研人员四类人员的现状,未涉及各类人员个体所需要回答的问题,因此,调查问卷没有进行信度检验。问卷通过陕西省体育局向全省10个地市体育局寄发,各地市体育局负责数据统计和上报。收集陕西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中各类人才的基本数据,问卷的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4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上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运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研究对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主体――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和体育科研人员共计12413人进行了重点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人才大省的陕西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数量与素质都不突出,难以满足陕西省打造“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表2)。

从人口比例看,陕西省2007年总人口为3700余万[3],与4类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为2981:1,比例明显过小。从年龄结构看,管理人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运动员未统计)45岁以下人数比例占到了43%,说明我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主体因素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陕西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的年龄结构基本上与全国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情况一样,呈金字塔型分布:随着年龄段的上升,人力资源总量逐级下降[4]。

从各类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层级分布看,陕西省体育局直属单位各类别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的总量偏小,尤其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的数量过小,直接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全省体育科研人员仅仅只有71人,必须引起陕西省体育部门高度重视。

2.1竞技体育教练员

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中青年教练员占总数的77%。这主要是随着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有选择的留用取得优秀成绩的退役运动员和聘任国内优秀年轻教练员等措施,使教练员队伍结构趋于年轻化。教练员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承担现代竞技体育更为繁重的训练和比赛任务,有利于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使整个教练员队伍更富生机和活力。45岁以上的中青年教练员占总数的23%,这部分教练员有较丰富的训练与竞赛指导经验,弥补了青年教练员训练竞赛中的不足(表3)。

当代运动训练,教练员队伍文化素质已成为运动训练水平不断提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陕西省教练员队伍的总体学历结构上看,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大专以上的人员达到79%,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教练员培训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现代竞技体育对教练员素质的要求以及教练员对学习重要性、必要性认识的提高,通过各种渠道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等渠道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高等体育院校优秀学生运动员也逐渐充实到教练员队伍中来,进一步改善了陕西省整个教练员队伍的学历结构。但同时我们看到,具有本科学历的教练员只占到33%,仅有1%的教练员拥有硕士学历,而具有专科学历教练员占到45%,另有21%的教练员至今未获得高等教育任何层次的学历,低学历比例明显偏大。

在职称结构方面,陕西省体育系统教练员中,部级教练中仅占总人数的0.5%,许多项目根本没有部级教练员。高级教练员的人数也仅为75人,呈现出明显的高等级人力资源欠缺的特点。同时,初级职称的教练员所占比例较小,显示出后备教练员队伍的不足。

陕西省地市级教练员职称结构分布显示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缺乏高等级教练员的特点,全省10个地市都没有部级教练员。有6个地市没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一级教练员以上(含一级)占各地市教练员职级比例偏少。大量低职级教练员直接影响了基层竞技体育的水平。

2.2运动员现状

全省仅有国际级健将18人,部级健将113人,占全省注册运动员总人数的1.4%。优秀运动员在能级结构上“塔尖”部分较为薄弱,不仅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水平和在全国的竞技体育地位,也必然影响西部体育强省目标的实现。只有争金夺牌和得分运动员的数量增多了,陕西省的竞技体育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也才能实现陕西省竞技体育的战略目标(表4)。

从运动员等级分布看,省直属单位运动员等级分布较为合理,国际级健将和部级健将运动员有98人,占全省健将级运动员总量的74.8%;全省所有地、市都没有国际级健将运动员,部级健将运动员人数最多的是榆林市,有20人。全省有4个地、市没有部级健将运动员,运动员队伍等级普遍偏低,直接影响陕西省竞技体育的竞争力。优秀运动员项目分布来看,田径国际级和部级健将的运动员是最多的,分别为8人和18人;其次是射击,国际级和部级健将运动员分别为5人和20人;排在第三位的是重竞技类,国际级和部级健将运动员分别为2人和23人。田径项目虽然健将级运动员数量相对较多,但比赛成绩并不如人意。目前,陕西省及各地、市开展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田径、跆拳道、射击等3大项。项目布局不尽合理,各地、市的项目设置较为单一,甚至对我省许多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项目还没有涉及,如跳水、赛艇等,造成了我省在这些运动项目上后继乏人。原因之一是由于我省缺少这些优势项目的教练员;其二是这些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高(如跳水、射击和赛艇),致使这些优势项目无法在各地区普及开展。此外,家长从孩子的安全性出发,认为从事这些项目训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也限制了这些项目的发展[5]。

2.3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现状

陕西省竞技体育科研专业人员仅有71人(表2,表5),占全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的0.5%,省级直属单位竞技体育科研人39人,占全省竞技体育科研人员总数的55%。各地市竞技体育科研人员配备极其薄弱,在陕西省10地、市级体育部门中,就有渭南市、铜川市两个地、市没有配备体育科研人员。即便体育科研人员配备最多的榆林市,也仅有10名体育科研人员。从学历看,就科研工作的高科技性质,全省竞技体育科研人员低学历者比例过高,对竞技体育成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我省要实现西部体育强省行列的战略目标,没有科研力量的支持是无法想象的。我省竞技体育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大体育成绩中的科技含量,而科技兴体的关键就在于科研人才。加强科研人才资源的建设,是未来我省加快体育发展、实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2.4竞技体育管理人员现状

人才队伍的年龄构成是反映人才队伍整体功能和创造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体育事业具有战略性意义。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直属单位及各地、市体育管理人员总数为1877人,35岁以下占总数的比例最高,为39.7%,45岁以下者占到了72.6%,管理人才队伍年龄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有利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管理人员队伍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仅占28%;而低学历(高中及以下)人员占到30%。专科学历的管理人员达到了42%。结果表明,目前陕西省体育系统管理人员呈现出高、中、低学历层次分布极不协调的特点,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因此,要提高我省体育管理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降低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才比重,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就应在加强中、低学历人才继续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改善我省体育管理人才学历结构(表6)。

在专业结构上体育专业类比例达到了37%,经济、管理类占22%,表明我省拥有相当数量的具有一定经验、素质和技能的体育、经济、管理等专业人员,对于顺利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育事业建设和体育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但其他类专业占38%,高与体育类专业。这表明我省体育系统内有38%的体育管理人才专业不对口,非对口专业比例偏高,不利于我省体育管理事业的发展,应引起重视。

3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总量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全省在聘专业教练员982人,与我国体育发达的辽宁、上海、广东、北京等省、市比较,差距明显,难以发挥竞技体育金字塔形配置中的塔基作用,教练员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初、中级职称比重过大、高职称比例偏小(表3),可能导致长期缺乏执教运动项目的领军人物,严重制约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部分教练员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意识不强,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人才流动机制不够健全,竞技体育教练员缺乏整体竞争力。这些阻碍陕西省竞技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问题。若不加以改善,将会影响和制约陕西省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快速发展。

3.2缺乏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基础薄弱

陕西省各项竞技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优势项目少。十运会上陕西参加了14个大项的比赛,只有3个优势项目获得了金牌、银牌7.5枚、铜牌8.5枚、奖牌总数19枚,金牌数量出现较大的下滑,团体总分位居全国第20位。从全运会的成绩来看,参赛的项目中,仅有跳水、射击、赛艇具备了一定的人才群,初步形成了多点夺金的态势。而重竞技作为陕西省重点发展项目,已经连续几届全运会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绝大部分项目整体竞争实力不强,尖子队员过少,孤身奋战的局面十分严重。陕西省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竞技体育专业训练的封闭运行机制仍起主要作用,竞技体育经费投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缺口较大,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没有有效地形成,尤其是在广泛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方面没有取得较明显的进展[6]。基层竞技体育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县级体校体育经费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着县级少体校的发展。后备人才初级层次的数量和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专运动学校的生源锐减,市级运动学校招生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后备人才的中级层次面临着生存的挑战[7]。极易造成二线、三线后备人才资源不合理流失等一系列关联问题。从而导致陕西省运动员队伍的“金字塔”结构失去坚实的基础。

3.3体育科研发展缓慢,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竞技体育科研人员是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陕西省竞技体育科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两张皮”,致使竞技体育失去了科技支撑,运动训练科技含量不高,竞技体育成绩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成为制约陕西省实现西部体育强省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原因:1)管理部门和部分教练员对科学研究不重视,极少数教练员甚至拒绝科研人员,满足于已有的经验,自认为不需要科学研究;2)实际上能用来进行科学研究的经费相当有限,缺乏先进设备,特别是缺少先进的检测设备,使科研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运动训练,保证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3)体育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远落后其他行业和地区,不能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带动竞技体育科研水平提高,尤其是部分地、市,体育科研更是如此,使基层竞技体育科研工作更无从谈起;4)缺少体育科研课题带头人,目前仍以运动监测服务为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训练科学化的能力还不强。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优秀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建设,政策上健全、完善教练员引进与交流充分认识陕西省教练员队伍的学历低、职称低的现状,应重点加强教练员学历教育和岗位业务培训,依托西安体育学院等专业院校,进行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教练员培训。

健全、完善政策配套,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来陕工作,创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优良条件,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4.2整合和优化项目布局,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切实加强“体教结合”的体育运动学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培养形式的探索和建设,倡导基层体校与重点小学和初中联合办校,发挥教育、训练各自的优势,强强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鼓励普通高校承办、联办高水平运动队,加大由社会组织通过市场竞争培养后备人力资源队伍人的比例,逐步提高后备人才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奖励机制,提高后备人才输送奖励的幅度,形成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4.3加强体育科研监管,密切体育科研与竞技体育训练的结合

调整管理方式,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与检测监控体系,加大体育科研投入经费,有计划地开展科技公关和科技服务,积极推进省体科所、西安体院及其他科研力量与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合作,深入运动训练实践第一线进行综合攻关研究,发挥体育科技工作的先导和保障作用,尽可能的为运动队配备科研教练员,弥补陕西省运动训练科学化层次不高的不足。提高体育科研对运动训练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等.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

[2]潘书波.我国重工业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调控与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75-577.

[3]2007年陕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陕西省统计局2008.3.20.

[4]徐霞,高雪峰,林晓华.湖北省体育人才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1-5.

[5]李登光,等.陕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81-83.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9

知识目标:1.了解生物学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

2.理解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育种的原理过程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这几种育种方法来指导生活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以后指导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过程、特点等比较。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应用这几种育种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引入]在夏天,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生答:西瓜

展示:资料一:

西瓜与其他作物一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植株长势旺、果实品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整齐一致。

想一想:

现有稳定遗传的早熟(a)不抗病(R)的西瓜品种甲和晚熟(a)抗病(r)的西瓜品种乙,希望获得早熟抗病的优良品种。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最快的育种程序,并作相应的文字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学生活动: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写出合理的育种方案,展示交流并相互评价。

[教师归纳]与学生共同纠正遗传图解中存在的问题,并展示参考方案:

(一)杂交育种:

p早熟不抗病×晚熟抗病

aaRRaarr

F1早熟不抗病aaRr

F2早熟不抗病晚熟不抗病早熟抗病晚熟抗病

aarr

aarr

F3早熟抗病晚熟抗病

F4

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选优

原理:基因重组

(二)单倍体育种方案

[教师提问]:有没有其他的育种方案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共同完成育种方案。

p早熟不抗病×晚熟抗病

aaRRaarr

F1早熟不抗病

aaRr

配子aRaraRar

花药离体培养

单倍体aRaraRar

秋水仙素处理

纯合子aaRRaarraaRRaarr

方法:杂交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筛选

原理:染色体畸变

[学生活动]讨论比较两种育种方式,谈谈各自的优缺点。

讲述:单倍体育种并不是要培育单倍体,只是以单倍体作为中间环节获得可育的正常纯合体植株。当然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关键步骤就是获得单倍体,下面观看一段关于单倍体的动画。这段动画是普通六倍体小麦叫小六和单倍体小麦叫小单之间的一段对话,请同学们仔细看对白。

观看动画后教师提问:

1、小单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妈妈,是爸爸生的?它是怎么来的?

2、小单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最后选中的是小单?

生答:略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小结单倍体育种

展示:资料二:

自古以来西瓜都是有种子的。在炎热的夏季,当人们大嚼味甜的西瓜以消暑解渴之际,却不得不频频地吐出西瓜子,实有厌烦之感,真是美中不足。因此,人们早就渴望获得无子西瓜,这种奇想能够实现吗?这种方法是?

生答:多倍体育种

(三)多倍体育种方案

展示: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和野生状态下的草莓图片并播放自然界多倍体视频

提问:多倍体有哪些特点?

生答:1.多倍体的细胞通常比二倍体的细胞大,细胞内有机物对含量高、抗逆性强。

2.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讲述:总的来看多倍体优点比较明显,因此人们常常利用人工方法诱导获得多倍体,培育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叫做多倍体育种。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

讲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科学家利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不少的植物新品种,比较典型有日本科学家首先培育成功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和我国科学家培育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展示:资料三:

品种1:西瓜表皮呈现金黄色,瓜肉清甜脆嫩,含糖量比一般青皮西瓜高两倍多,亩产4000公斤。

品种2:西瓜病虫害少,收获期提前7天,每亩比原来增产20%,瓜瓤口感好,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

讲述:这两个西瓜品种的种子都有幸搭载了神舟六号飞船遨游过太空,所以它们是育种专家通过什么方法培育出来的?

生答:诱变育种

(四)诱变育种方案

讲述: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生物发生变异,并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的过程。诱变育种常用做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种子让它们搭载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在太空强辐射、微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异,返回到地面种植,然后从变异后代中选育新品种,这种诱变育种又称为太空育种,培育出生物又称为太空生物。

图片展示:太空黄瓜:黄瓜1根达1米多长;巨人南瓜:“神舟”五号搭载育成的巨人南瓜最重的可达70多公斤,具有较高的观赏、食用、保健价值;甘肃种植的太空蔬菜

[讨论]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实例分析]诱变育种的应用

①植物育种方面:如太空育种

②微生物育种方面:高产青霉素菌株的获得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应用。

展示:资料四:

西瓜感染了病毒后,就会出现病毒病。叶色黄绿斑驳,叶面凹凸不平,果实发育不良或形成畸形果。发病较轻时,形成的果实较小。发病严重时可造成田块绝收的现象。

提问:目前市场上还缺乏对病毒病有特效的药物,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生答:转基因技术

(五)转基因技术方案

讲述:转基因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某种生物的基因(外源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中,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新性状的技术。

转基因抗虫棉花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

如何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花?

提示:转入苏云金杆菌的一个抗虫基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转基因技术的过程。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转基因技术的过程:获取目的(外源)基因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整合到染色体上外源基因的增殖与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转基因生物

展示图片并介绍其他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鱼、超级小鼠、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转基因牛

学生活动:说出下列生物的育种方式?(图片展示:矮杆抗病的水稻、三倍体无籽西瓜、神奇的“太空椒”、抗虫棉。

小结:请列表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及实例。生物育种的方式有很多种,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育种方式。

四、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出售的几个西瓜品种以及西瓜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又指导生活,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反思

以案例导学法为主导核心,运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知识点的合理层递改善了多个细节,使小案例引入----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知识点小结环环相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感觉新颖,时下的高中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但由于备课和上课时间有限,本节课堂容量较大,这堂课还是未能尽情发挥,它的设计和安排还能更精妙。

3、教学效果反思

中西方教育优缺点篇10

【关键词】校地协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20-03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多个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组织实施了系列教师教育的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师范生培养标准化、专业化趋势日趋明显。广西作为后发展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师院校而言,如何既能扩大高等教育受众数量,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也迫切需要高师院校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新路径。

一、校地合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高师院校已意识到传统模式、理念和机制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求,并积极进行新的尝试,探索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未能形成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之间联合培养教师的良性机制,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西基础教育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师资配置失衡问题亟待破解。一是广西农村学校“一师一校”、“一师多科”等现象日益突出,优秀的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二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广西基础教育教师补充面临着诸如双语教师供给等特殊问题;三是广西基础教育不同学段教师补充问题存在差异性,如学前教育主要是数量不足、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科结构失衡、中学阶段主要是新课改教师(如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缺乏、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师型”师资短缺等。

(二)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不够。许多学校对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延长,但仍局限于以知识灌输为主,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城区优质中小学接纳师范生实习的动力不足,农村学校指导师范生实习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质量。

(三)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渠道还不够通畅。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及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持续有效的合作培养机制和共建平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能有效对接,城区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辐射到高师院校和农村学校。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缺乏开放式的实践平台,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直接、灵活的培训机制,原有的教师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四)教师协同培养的机制不够完善,多方联动、大中小衔接体系亟待健全。教师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与教师培养所需资源无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迫使高校必须通过提高资源外取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通过组织间协调开展非一体化下的分工协作来实现共赢。

面对新形势,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立足广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按照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系统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城乡联动、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并呈现出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职业高学历化和教师资格制度化等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开始转向以质量为标准的教师需求,更注重强调人才培养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城乡联动、校地协同”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资源共享、互补、合作、融合等机制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城乡联动、校地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学校“打破内外部边界,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分工、整合和一体化,进入和构建开放性网络,提高资源的易得性、流动性和利用效率的过程,有利于学校打破资源和能力的瓶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持续分享外部协同创新成果,与合作者获得双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联动、协同”为核心理念,打通职前职后通道,建立“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学校”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和沟通,促进三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调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与共享,解决高师院校与城区中小学及农村学校多方协同培养和指导师范生的实践教学问题、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贯通的教学机制问题、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问题。

(一)目标。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移、城乡教育资源有机共享”的城乡联动、校地协同发展新机制。

(二)路径。详见图1。

1.以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建立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推行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置换培训”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训练。

2.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建立城乡师资发展同步提升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实施“陶行知实验班”、“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等项目,培养卓越未来教师;依托“名师工程”、课题联合研究等项目,培育城区中小学教学名师;通过置换培训、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和壮汉双语教师培养计划等,打造乡村教学能手。

3.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关键,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将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和农村学校三方引入一个循环的变革框架中,形成三方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共享和协同发展。

三、广西师范学院“校地协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传承创新以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师教育模式。广西师范学院秉承师范教育传统,坚守服务基础教育的使命,长期致力于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师范生七项技能培训模式,到本世纪初的师范生“老三手”(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标准普通话)训练,再到推进以“新三手”(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心理健康帮手、教育科研强手)为基本内容的技能培养,围绕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2007年学校将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成果运用于师范生顶岗实习教育活动中,在广西高校率先开展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顶岗实习支教与师资培训一体化试点,并很快在全区得到推广。2009年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无力为顶岗支教的师范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指导和城区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辐射到农村学校等问题,学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顶岗实习支教的内涵,创新性地提出在民族地区实施“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的新概念,实施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城区中小学顶岗实习,农村学校教师到高师院校置换培训”的“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的改革方案,形成了“城乡联动、校地协同”的教师教育模式。

(二)创建以“二次置换顶岗实习支教”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具体如下:

1.选派优秀师范生到城区中小学顶岗实习。学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生以顶岗的方式顶替城区中小学因教师到农村参与顶岗支教而空缺的岗位。解决以往师范生直接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问题,使师范生在城区中小学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近年来,学校师范生参与顶岗实习支教人数年平均以60%的速度增长,参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师范生得以在优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经历全职教师的全部教学工作环节,教师综合素质技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2.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每年选派一部分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顶岗支教,有效调动城区优质教师资源流动,发挥了城区中小学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近5年来,先后有24所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将基础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在帮助和指导当地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对自身职业进行反思和规划发展的机会。

3.农村学校教师被置换到高师院校培训。农村学校每年选派学科紧缺教师“回炉”高师院校深造。置换培训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解决了教师教学与培训冲突的难题,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共有全区21个市县的206所乡镇中小学校教师参与了顶岗置换脱产培训。

(三)实施“卓越未来教师―城区教学名师―乡村教学能手”城乡师资培养模式的同步改革。具体如下:

1.启动“陶行知实验班”。学校先后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举办“陶行知实验班”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改革。实验班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双实习”制。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聘请20多位城区重点中小学校特级教师或八桂名师担任实验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他们通过指导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工作,参与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师范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推进学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持力量。

2.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学校与城区中小学合作,以名师培育为重点,实施名师培育项目和课题研究合作项目,先后承担钦州市名师培养工程、柳江县名校长培养工程、民族学校名校长培养工程、特级教师工作坊等项目,发挥名师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为在职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同时,通过“广西高中课程资源库”、“moodle和博客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等课题联合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理论资源和基础学校实践资源的整合优势,针对性地开展制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攻关研究,加快成果的转化运用,提升理论水平,反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

3.实施“乡村教学能手培育工程”。学校以培养乡村教学能手为重点,实施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承担置换培训任务,先后探索了“二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五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二年制农村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等模式,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成长为当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乡村教学能手”。

(四)建立“城乡联动、校地协同”运行平台。具体如下:

1.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以高校为主导,协同城区优质学校,带动农村学校,联合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目前,学校先后与革命老区百色市、壮族聚居地崇左市等地市教育局及武鸣民族中学、马山合理村平安希望小学等8所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协议,开展了“校区合作实践拓展基地”、“校区合作顶岗支教”、“校区合作教师培训”、“校区合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通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围墙,形成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搭建城乡远程共享的教师教育资源平台。以“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合作项目为依托,以视频技术、远程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起集多媒体教学、课程录播、教学直播、交互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议于一体的城乡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将高师院校和城区中小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的学校和课堂。目前,学校已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如教学在线观摩中心、基础教育情景实验室、移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室、远程见习多媒体教室等,为高师院校师范生、城区教师、农村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更直观、快捷的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实时观摩基础学校课堂教学实景,开展教学见习、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观摩系统,开展远程培训,共享高校和城区中小学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