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1:09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1

1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利于扭转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不足,实际临床工作能力与取得的学位不相称的局面,但由于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试行时间较短,尚不能很好地解决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问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导师的配合程度,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各方面提高导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我们将在推行本方案的同时,加强导师培训,以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护生;专业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300

医学院校护生培养的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从而使得医学院校的护生可以为社会、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医学院校护生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性

11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进行适应

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对医疗技术水平要求的同时,也相应加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其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使得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也在不断地提高。[1]因此,加强医学院校护生的专业的培养,使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将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降低意义重大。医学院校作为护生培养的摇篮,应采取合理措施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护生可以更加适应社会的要求。专业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为护生进行专业培养时,应合理地对相关的教学方案进行改革。

12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进行适应

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互联网在医学院校教学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从而使得医学院校护生的R蹬嘌方案作相应的改革。

2医学院校护生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专业培养方案在制订的过程中,存在不科学、不严谨的情况,使得护生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较好地根据既定的方案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护生专业培养的方案进行修改,不符合教学方案的稳定性,对护生的专业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

21方案制订不严谨

在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使得培养方案仅根据少数人的意见进行制订和修改,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教学资源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从而不能根据教学的方案进行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教学管理混乱,影响护生专业培养的管理。[2]

22培养方案框架不科学

培养方案的相关框架存在陈旧的特点,其没有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而做相应的创新以及调整。

23课程设置过多

医学院校护生的相关课程设置的数量较多,且不同课程的学时均存在较长的问题,尤其是理论课的课程占据较大的比例,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而护生的实习学时、见习学时、实验学时较少,导致护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对其自主学习造成影响,难以对其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导致其不能较好地对医学知识进行利用。

3医学院校护生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

31对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措施拟定

医学院校应将护生学科的特点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培养方案改革的措施进行拟定,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教研室、系以及院校这三个层面,不同层面的工作、责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改革的思想上应充分引起各个层面的关注,对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调动,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修订的工作。

32对专业负责人进行确定

常规情况下,专业的负责人主要是由相关专业的教研室、系进行负责,在教学管理部分的安排下,相关的负责人进行落实、推进,并对培养的方案进行实施。

33分析和总结专业的培养方案

充分对已经实施过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并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合理总结原培养方案的缺点和优点,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优化,避免在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34征求各方面的建议

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前,应积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解,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已经毕业的护生岗位适应情况进行了解,可通过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医疗部门对护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体现出以护生为中心的宗旨。

35创建科学的培养方案体系

护生专业培养体系应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在传统选修课以及必修课的基础上,可对专业基础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实践创新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进行设立,在相应的平台中,对不同课程的模板进行设立,可设立公共选修课、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课程模板,护生可与自身的兴趣相结合,自主进行选课和学习,促进其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3]

36对专业培养的目标进行明确

设置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对相关的服务进行实现,并对护生学习中的各个专业目标进行明确,以目标为中心来设立课程。首先应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需要护生对其专业以及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掌握,否则可导致体系不完整,影响其学习。护生的专业课程较多,其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学习的顺序,减少出现逻辑混乱的情况。[4][5]可充分将互联网应用于现代教学中,尽量将学生的课堂学时减少,减轻其学习的负担,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使得护生可以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

4结论

专业培养在医学院校护生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时代的发展下,应加强护生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属于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医学院校教师、护生之间齐心协力,并结合医学院校的具体资源,合理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将护生的专业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晓烨,许虹波,赵萍,等不同学历护生专业认同和学业自我效能关系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1):61-63

[2]王冬华,罗美媛,刘玮,等提升高校护理专业教师人文素养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培养的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2):9-11

[3]张丽,郝玉玲分方向培养模式对专升本护生学习投入及专业态度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9(3):50,83

[4]叶天惠,易永红,陈锦秀,等护生护理专业能力培养情景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9):3750-3752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3

中图分类号:G420;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8)05-0971-02

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是以人群-环境-健康为模式的、必需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1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两管五改”、“现场采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2,3]。本校先后创建了14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1.1领导重视,严格规范化管理

由现任学院副院长出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和二级学院副院长出任副组长,由主管实习的教务处副处长和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等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规范化管理,为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组织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2制定教学基地实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1.3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

2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注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以适应新的医疗形势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大处方的能力。本着以人为本,树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学理念:①加强心理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精神、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加强创新教育,以社区健康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③增加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单位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提高就业率打下基础。

3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3.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诊断、健康教育和慢性病调查

参加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区问题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专题讲座,参与社区门诊患者的初诊登记、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治疗情况和健康维护,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和社区慢性病调查。

3.2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3.3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以社区“卫生法规的实施与卫生监督的作用”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预防性或经常性卫生监督等内容的实习。

3.4免疫预防和妇幼保健

参加由各医院保健科以社区“免疫预防”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日常性免疫程序工作等内容的实习。

4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4.1学生学习效果

4.1.1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4.1.2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科学实践等。

4.1.3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2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4.2.1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4.2.2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4.2.3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主要有:①《浅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的创建与体会》。②《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初探》。③《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谈教学改革》。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⑤《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⑥《改革统计学实习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⑦《提高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⑧《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等近20篇。

5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5.1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5.2培养方案的创新

以社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使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更加适应防治结合的工作需要。

5.3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地实习教学档案;实行教研室、教学秘书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地实习,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4教育效果的创新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基地实习方案、大纲和教学基地实习鉴定,规范了教学基地实习论文撰写过程,提高实习论文质量,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医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随着形势而发展。然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照搬的框架。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4]。笔者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体会到:①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②有利于转变学生观念,是加强医德教育的良好机会。③有利于增强对群体社会的责任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④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对以往的经验、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中转变观念,不断总结、调整,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不断优化、完善[5]。⑤要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589-592.

[2]张凯,王学春,陈廷.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

[3]吴建军,吕嘉春,雷毅雄.浅谈顺应时势,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219-1220.

[4]张海英,杨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44-45.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4

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后勤集团、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生学习生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先后出台了《遵义医学院关于对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改班的实施意见(试行)》、《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选拔方案(试行)》、《遵义医学院卓越医生教改班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遵义医学院“卓越医生”教改班管理意见》等文件。

2、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

培养模式改革改革是“教改班”的主要特色。我们通过研究考察、专家座谈论证等方式建立了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措施包括:2.1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改班”按照新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开展教学检查、调研和总结工作,保障新方案切实可行。2.2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在内外科教研室各挑选了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时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3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2.4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全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5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2.6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

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生科研素养。

3、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学校多次组织召集各院系领导及各课程负责人商讨“教改班”培养方案、课程整合及具有特色的教改模式,在现有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改革创新课程体系:3.1优化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把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社会调查作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3.2改革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以“整合培养、研究创新、基于系统、面向临床”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理念,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生理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九门课程,分别按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教学。3.3在第三学期增设了《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基本技能》课程,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并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系列实践活动。3.4建立了临床专业核心整合课程。从课程整体优化出发,应用系统论的观点,重组、整合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模块,以疾病为中心,建立以下临床课程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模块,让各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有机结合起来。3.5构建全程临床实践课程模块。将《诊断学》课程内容和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临床基本技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全新实践技能课程群。

4、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学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推行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5、阶段性成果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案例式教学;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1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01-02

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应用性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医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医学院校的不同专业,包括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影像、眼耳麻醉、中西医结合等,都是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对象。其中,中西医结合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旨在培养能够掌握中医学、西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从事临床各科工作的医师以及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宽口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中,作为必修课的医学统计学往往不受重视,再加上理论知识相对复杂、抽象,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使得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抱怨本学科难学、难理解,且学生被动接受,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很一般[1,2]。故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改革势在必行。而案例式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对具体临床案例的分析,在掌握基础原理的同时,培养应用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故本研究锁定了案例式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研究,并且在实践教学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河北医科大学2010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大班共2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5人,女生210人;两个班随机分配,分别是一大班为对照班(实施传统式教学),共140人;二大班为实验班(实施案例式教学),共145人。这两组学生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χ2=0.246,p=0.620)(见表1)。

2.研究方法。通过设置平行对照,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更为合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方式。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学时均为42学时,每学时50分钟。对照班授课时教师按照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内容要求,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即powerpoint结合板书进行讲授,并以章节为单位系统进行习题辅导。实验班授课时教师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教学大纲,采用在传统ppt幻灯结合板书讲授为主的情况下,加入参与式的讨论案例教学,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课堂上教师在一个或多个实际临床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并讨论,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学期末通过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和统一闭卷考试来评价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由学生自行填答。问卷条目通过评分的方式体现,共计20个条目,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3个维度,评分越高,效果越好。期末考试试卷含概念型、理解型、应用型等不同题型,总分100分,考试成绩作为客观指标进行分析。

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资料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校正t’检验,两变量间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信度系数。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1.考试成绩。案例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的考试成绩无统计学意义(t=-0.953,p=0.341)(见表2)。由此可见案例式教学法并不影响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评分。案例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的认知领域评分有统计学意义(t=-2.397,p=0.017),案例组的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情感领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0.044,p=0.965);精神运动领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1.126,p=0.261)(见表2)。

3.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不同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成绩和认知领域评分、情感领域评分、精神运动领域评分间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而认知领域评分、情感领域评分和精神运动领域评分间均存在一定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见表3)。

4.教学情况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通过Cronbach信度系数可见,问卷的不同维度及整个问卷的内部信度都较好(见表4)。

三、讨论

案例式教学可以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对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单向式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统计学课时较多,但是生源以文科生居多,所以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老师讲起来费劲,学生听起来难懂,故而,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本次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对照比较,借助主观及客观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案例式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案例式教学使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能够自主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扩展到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各方便,借助于实际案例的处理和分析,最终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良好过渡。与此同时,参与性的案例式教学也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及教学效果。教师在准备案例、完善教学方式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业务和教学能力,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的教学准备环节、课堂组织和管理环节、课后总结和归纳环节等,无一不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当然,在整个教学模式探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以文科生源为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如何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考虑将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表现予以评分,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直接拿出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往往准备不足,考虑提前一定时间把案例拿给学生,方便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和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借助于案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表达和协作能力。所以,参与式案例教学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教师进行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6

关键词:中医经典;中医药院校;信息素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2-0049-03

abstract:thisarticleelaboratedthesignificanceofreadingtCmclassicsinpromotinginformationliteracyofstud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roughthepracticebycombiningreadingtCmclassicsandeducationofinformationliteracy,theefficiencyofstudyingandreadingtCmclassicscanbeimproved,andtheabilityofacquiringtCminformationofstudent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nbecultivated,whichcanenhancetCmeducation,educationofinformationliteracyanddevelopmentoflifelongeducation.

Keywords:tCmclassics;tCm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formationliteracy;teachingpractice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强调培养中医临床人才需重视“学经典,做临床”,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开展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注重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学习型人才[1]。同时,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认为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阅读中医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将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中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都具有实际意义。

1阅读中医经典的必要性

中医药经典著作记载了历代医家研究总结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成果,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的文献宝库。中医药学是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学科,经典著作是它的本底资料,本底资料发掘研究不够,学科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与特色。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可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借鉴名医的用药和方法,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专业水平、中医药大学教学水平和中医医疗水平,ε嘌中医高层次人才、临床型人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调查中,98%的读者都认为中医经典书籍阅读在中医学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疗、科研思路、中医发展也都证明了中医人对中医经典书籍阅读的重要性[2]。

研修古代医学文献,不难发现,习医而有所成者,大多重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换言之,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习医多有所成。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作用,在中医教育实践的漫长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推崇。新中国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的成长历程和术业,都说明阅读经典对指导临床的重大作用。李如辉将《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所录97位著名中医药学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及背诵者共计87位约占89.7%,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3]。熟读中医经典,反复临床实践,建立中医思维,提高领悟能力,是中医人成才的必由之路[4]。

2培育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极其丰富,身处大数据时代又面对着信息爆炸呈碎片化的趋势,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越来越重要。在中医药高校里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授学生获取有效文献的方法,使学生主动阅读文献并能融会贯通中医知识指导临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种基本能力,还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具备了信息素养,才能更主动积极地从古籍中、从网络中获取中医知识,不断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或从古典中医文化中提炼、挖掘、创新。只有具备了信息能力才能自由获取信息,为己所用。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中医经典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疑难字句、章节理解等,还可以将信息能力发挥在临床、科研上,深度挖掘中医经典古籍,挖掘古代名医名家的经方验方。

3中医经典阅读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

“注重经典,突出临床”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5]。《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都是以经典古籍为基础,选读其中的经典章节,教授其中的理论思想和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明其义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经典专用辞典,如《黄帝内经词典》《内经辞典》《伤寒论研究大辞典》《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等,以加强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除了针对单一古籍开设的课程外,还有《中医各家学说》等研究中医历史上的医学流派、各家学术思想及经验特点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延展性、广泛渗透性、学术理论性和临床实践性[6]。由于各家学说的内容繁杂,纵横交错,必须具备专业的信息意识,运用中医药古籍检索工具。在课后,对各学派、医家的经典著作进行研读,使学生活跃学术思想,开阔学术视野,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下面以宋金时期形成的河间学派代表医家刘完素为例,论述中医经典阅读与信息素养相结合的实践。

3.1传记检索

检索中医学派创始医家的传记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医家的学术专长、行医风范和重要著作等,并对其人其术产生学习兴趣,对学派总论形成框架认识。传记资料可通过人名辞典、史书、地方志等多种途径进行检索,如从《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历代名医百家传》《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考》《金史・刘完素传》《河间府志》等书,了解刘完素的字号、生平简介、从医缘由和撰书之由等趣事,还可知其阐发了《内经》病机与运气学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临证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擅用寒凉之品,且传人众多,撰书多达十余本,学术影响广泛,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2著作检索

对中医学派创始医家的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尤为重要,特别是著作原文的检索与阅读,能补充大量课本上节选章节和著作提要以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深刻理解其学术思想全貌。医家著作可通过古典书目和现代书目进行检索,如从中医药专科书目《中国分省医籍考》中了解河北省地方志里记载的刘完素著作,包括医经类4本(《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素问元机原病式》1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类2本(《伤寒直格方》1卷和《伤寒标本心法类萃》3卷),方论类2本(《十八剂》、《治病心印》各1卷)。《中国医籍考》则注明了著作的存佚,列述了序跋,对有关考证提要敷陈大意,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著作进行阅读,如注明刘氏的《素问药注》已佚,对《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则列述了刘氏的自序、程道济序、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的述评和《四库全书》提要等内容。由于当代出版的中医经典多有错校误注,若需要中医古籍的原作阅读,可通过《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查找馆藏或查阅丛书,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除在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处藏有明刻本,还可参考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金刻本的影印本,《刘河间医学六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库全书》等丛书中也编有此书。

3.3临证、医案检索

通过临证、医案类古籍资料的阅读,可充分了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结合医理医论悟出临床心得。刘完素有病机学说、火热理论方面的著作,还著有医方专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该书对《黄帝内经》61种病证结合临床经验一一立方以治。除了阅读医家本人的临证著作以外,还可以通过综合性医案类书获知医家对某些验案的心得与见解,如《续名医类案》卷28载有“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后贤刘河间创议迥出诸家,谓温热时邪,当分三焦投药,以苦辛寒为主”。

3.4门人、私淑著作检索

阅读中医学派创始医家的门人、私淑者的著作,可以从侧面了解该医家的学术影响力及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医籍考》根据中医学科体系和文献内容将书目分为9类,考证严谨,对中医学源流颇具价值,如卷三十二方论十中,刘完素的《伤寒直格》就编有其门人马宗素在《伤寒医鉴》中对本书的注解,马宗素的《伤寒医鉴》、镏洪《伤寒心要》则列在刘完素著作《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后。丛书是根据专题或相关书籍汇编而成,《中国丛书综录》里可查到《刘河间伤寒六书》有马宗素撰书一本,并附镏洪和常德所编之书。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医家对医书的注释本,如薛时平的《注释素问玄机原病式》,了解后人对该医家的学术认知及评价。

4中医经典阅读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意义

阅读中医经典与培育信息素养相结合,实质上就是中医药专业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在高等中医院校教育过程中,中医药学的学科综合性要求中医药大学生具备对整个医学相关学科的信息获取能力,高等中医药教育是以院校教育为主、与中医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的。本科阶段的专业分配,到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定位,在此阶段学生必然会随着学习的深入提出更专业化、更具体化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更专业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来支撑[7]。然而,调查显示本科阶段的信息检索教育对研究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针对具体科研任务应用电子资源信息进行检索、判断、归纳、总结、创造的能力[8]。所以,在本科阶段通过阅读中医经典培养兴趣爱好,将经典理论、名医医案了然于心才能融会贯通,同时具备较好的信息意识,较熟练的信息能力,才能将古籍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相配合,才能触发新思路,才会对中医药研究有所帮助。

阅读中医经典与培育信息素养相结合,还能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中医人才。通过高等中医药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新,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宽阔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信息素养的高低可以影响医学生终身学习的质量,甚至今后事业的发展与成就[9]。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5结语

中医药院校应大力提倡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研读中医经典,勤求古训,提升信息素养,锻炼信息能力,继承、发扬中医特色,指导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做好科学研究,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关于开展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的通知[eB/oL].[2016-09-10].http:///page/noteDetail.aspx?id=132&d=2.

[2]何红珍,袁俊枫,陈岚.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经典书籍阅读需求调查――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2):48-51.

[3]李如辉.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J].中医文献杂志,2008,26(1):26-27.

[4]王华,梁忠,刘松林,等.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4):4-6,71.

[5]成玉,徐姗.《伤寒论》案例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9):122-123.

[6]张星平,赵琰,安冬青,等.加强重视“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建设[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8):520-522.

[7]陈春林,伍利,刘娟.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医学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6):78-79.

[8]王瑞祥,何永.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5):46-48,56.

[9]孙玲,刘松林,李欣,等.信息素养与中医药专业素养结合的教学实践初探[J].中医教育,2011,30(5):57-59.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7

[abstract]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patientasthemainbody,isthesubjectoftheroleandmechanis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isalsoacomprehensivedisciplineofclinicalmedicineresearchrationality,effectivenessandsafetyevaluation.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isanemergingdiscipline,its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personneltrainingareintheexplorationstage.theunitestablishedtheprofessionalmaster'sadmissionspointin2015.inthispaper,wemakeasummaryofth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programsandexperience.

[Keywords]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Graduate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总体要求与目标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实践内容与安排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制剂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临床科室培养方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8

关键词:研究生;mpH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33-02

mpH(公共卫生硕士)是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新设置的一个专业学位,其目的是培养疾病预防应用型和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在2010年前主要是非全日制教育,报考条件要求考生大学本科毕业后(一般应为医药卫生类专业且获得学士学位)工作满3年。随着SaRS、禽流感等疾病的爆发和蔓延,国家对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需求增加。与此同时,正伴随着国家学位制度改革,自2009年开始从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学习考生,且在全国范围已成为规模发展。为突出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才能,mpH教学多实行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1,2]。鉴于mpH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然而,目前国内mpH的理论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多数是合班上课。与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期望值均有较大差异。

案例教学是一种将现实生活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实际案例为依据,强调学生自主研习、自主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被应用于高校教育始自19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法学院[3,4]。百余年来,该种教学方法几经完善,现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校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特征是采用归纳性逻辑思维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要充分阅读教师筛选案例,并就案例形成自己个人的看法和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同学和教师之间就案例反映出的重要教学知识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由此体现案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巧等。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和学习情景,逐步形成学科知识的“点-线-面”立体网状结构,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全日制mpH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无疑是在校园与社会公共卫生需求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现况调查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为受众传授知识、培养其分析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具有颇佳的综合效果,已成为各高校全日制mpH教学推荐方法之一。采用问卷调查和人员访谈的方法,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武汉市某综合性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1―2013级52位全日制mpH学员对所接受案例教学的评价。从表1结果可见,仅48%的学生对课程安排满意;约58%的学生认为硕士课程与专业关系紧密,但反映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仅占35%的调查学员;全部学员都认为案例教学重要或非常重要,超过70%的学生希望案例教学比重能占总课程比例一半以上,但目前实际比例远远不足;对现有开设案例教学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数占调查学员的60%;认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教师点评、学生准备、案例质量和课题组织。接近60%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对后期研究课题的开题思路有帮助。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mpH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可度高,同时对案例教学课时安排和教学组织均提出了希望和建议。

二、问题与对策

1.缺少公共卫生领域成熟的案例范例。案例教学虽然作为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渗透。在目前的mpH教学过程中,缺少公共卫生领域成熟的案例范例。教学案例不同于实例,需要同时兼备代表性和深度。代表性即案例中包含教学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和目标,力求实现解剖麻雀式的教学效果;要求深度是由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是高层次的学习,针对mpH的案例应该注重对于案例背后深层次理论知识的挖掘和研讨。

为完善和更新案例库建设,mpH教学团队应定期邀请公共卫生网络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人员共同选择和编写案例,知识点除满足案例教学的代表性和深度外,还要关注时效性。案例的角色、情景、数据等真实、翔实,并获得相关部门许可使用和传播。

2.学员缺少对实际案例情景的感受。全日制学生多直接从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就读mpH,其中还有部分本科专业为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甚或经济类专业,均没有企事业实际工作经验。现有案例多偏向于以预防医学知识为基础,以现场流行病学为主要研究方法,贯穿案情的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由于案例教学安排在社会实践阶段之前,也由于原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尤其是非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生源学生在案例阅读、理解、分析和讨论过程常常不够积极主动。难以达到mpH案例教学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生成的过程”而非知识“掌握的结果”[3]。鉴于全日制mpH学员实际情况,建议培养方案中通开课和基础课安排在第一阶段的前段学习,而后是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交叉进行。如能遇到典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要即时把握好机会组织学员到现场感受和体会,再回到课堂分小组讨论和分析其中涉及的知识、方法、技能等。以提高学员对案例场景的感性认识。

3.从mBa培养中学习案例教学经验。商学院mBa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完成管理和决策技能培顺,该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各大名校mBa教学中取得了公认的效果。尽管mBa和mpH分属不同学科领域,案例具体内容大不相同,但丰富和发展案例教学的思路、方法、组织形式等应该是相似的。从2002年部分院校试点培养非全日制mpH、2009年招收应届本科统考全日制mpH,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也发现诸多问题。有必要向mBa培养学习,并邀请mBa案例教学名家参与:(1)组织mpH案例编写和研讨会;(2)教师案例教学方法培训和经验交流会。

mpH是国际上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主流学位[5],希望发展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帮助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促进公共卫生领域人才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郝鹏鹏.公共卫生硕士(mpH)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4:1-3.

[2]任为民,温世浩,王],许放,贺祥.我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现状及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4):16-18.

[3]于欣华,王涛.我国研究生案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未来与发展,2013,(8):101-104.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9

1998年,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国家开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类型由单一学术学位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之后,国家、军队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先后采取一系列举措,调整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权,增加专业学位学科类别设置,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占临床医学招生总数的50%以上,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11年,国家批准上海市5所高校,率先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工作,探索“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并于2015年向全国推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步人新的阶段。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变革,本校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进行大胆实践探索。1998年来共招生该类型研究生7540人,占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人数65.89%,为国家军队培养出大批临床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质量较高,但对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以下5个方面问题。

1.1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而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而是进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发表高分值SCi论文也成为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金标准”,“学术化”培养倾向比较突出。

1.2 组织管理相对弱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难以安排固定的带教和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培训,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需要学习的病种和例数要求、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不清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轮转目的不明确。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相对固定在某一亚学科,没有进行亚学科或组间轮转及门急诊统一学习,“用重于教”的现象比较突出。

1.3 各项制度执行不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导师对于在其他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定期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等制度;科室领导对于在本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较好的开展专业课授课、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和教学制度;“散养现象”比较明显。

1.4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经典理论授课外,专业课等教学缺少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诊治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可视,以及模拟化教学,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及时地体现和运用到临床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滞后。

1.5 培训考核不够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把关不够严格,考核过程欠规范,“走过场”、“统一过”现象比较明显,研究生对于培训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评价考核过程。

2.对策

为积极探索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选取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做为示范单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已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经验。

2.1 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遵循“教、医、研”原则,真正把教学工作当成附属医院的中心工作。所有临床工作的疑难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进展都可做为临床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既是教授和导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临床科室每个带教老师应该树立的全程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在教学。

2.2 组织管理严密规范 严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研究生指定带教老师,明确带教老师职责,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病种病例和基本临床技能,实行亚学科和组间轮转以及门急诊实习带教。按照住院医师要求进行“教用一致”培养。为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严格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固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2.3 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立足“医教协同的指导思想,结合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制定落实一系列教学培养制度。

本科室研究生管理制度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召集本科室研究生学习最新文献知识;定期布置文献阅读、病历讨论等任务,让本科室研究生带着问题任务轮转,轮转期间继续保持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课学习,每周四上午讲授“三基”知识技能以及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轮转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大交班”制度,除常规夜班交班外,还需讨论当日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分析;手术患者特殊交班要求住院医师用幻灯片形式汇报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术后表现以及手术录像剪辑并进行现场答疑;规范教学查房,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病例开展床旁教学;定期开展病历讨论,每周四晚上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病史并讨论近期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和下周要手术的病例。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传承经典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面向所有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每月开展一次DSa手术直播视频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可在外场向手术医师提问,由术者或其他教授现场进行解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新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运用。

2.5 考评体系注重成效 严格把关临床实践出科、年度考核内容和标准,探索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指标的考评机制,并以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检验临床教学效果。

3.启示  

只有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严密规范、规章制度上落实严格、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考评体系上注重实效,才能切实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3.1 医疔与教学协同 根据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合格的临床医师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其中院校教育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着重训练临床实践能力。2015年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目标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执业医师。据此,所有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尽快调整思路,转变原有“集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日常临床实践中去,形成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内容和方式。

3.2 规范与特色并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本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33个月规范化培训计划,拟通过系统临床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实训与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医学研究生尽快向临床医师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科室的实践经验,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本科室学科特色和诊疗水平,适当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开展专科业务学习,帮助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部分专科疾病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技能,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生临床思维,并为学校下一步探索毕业后教育第二阶段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3.3 传承与创新并重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需要不断传承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研究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程中,跟随导师的言传声教,逐步形成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医患双向有效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是本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训和模拟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床边教学,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益补充。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学从过去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当前的“知识探索型、能力发展型”过渡,有助于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3.4 示范和带动结合 不同培养单位由于在带教师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诊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甚至对于统一培养标准的执行力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而质量差异必将影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效果。示范带动是解决质量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现状,示范单位要积极推广实践经验,带动欠规范科室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着“互为优先、相互促进”原则,通过教学演示、示范观摩、研讨学习等方式,将本科室已经建立的培养规范,提供其他培养单位参考借鉴,切实解决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的难点问题。

医养结合调研方案篇10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2005、2006级七年制研究生为教学查房对象,以传统的临床带教查房方法即主治医师负责、住院医师分管,带领实习医师以问诊、体检、诊断、处理、查房的常规流程进行实习为对照组;之后以同一主治医师按照典型案例教学查房方法进行实习为实验组。教师在病房选定教学查房的典型病例后,针对所选病例确定研究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预先向实习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要点,让学生提前熟悉相关病例的病史特点、检查结果等,实习学生充分利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图书馆的期刊、杂志、电子阅览室等资源对学习要点做好教学查房前的准备。教学查房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重对有关典型案例的各学习要点进行分析讨论,每位学生均提出有关疾病诊断、处理、治疗及相关医学新进展的意见,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阐述本小组的最终意见,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者提出质疑,甚至提出辩论,所有参与教学查房的实习学生均需积极发言,展开广泛讨论。

在实习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分析、讨论基础上,带教老师再对典型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全面总结概括,便于实习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重点对实习学生的分析讨论做出点评,如分析思路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结论是否准确?处理是否规范?使实习学生掌握分析、处理和解决临床疾病的思路和方法[6]。每次典型案例教学查房结束后,向每位参与教学查房的七年制研究生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以“优、良、中、差”4个等级评分,以评定结果为“良”以上的学生人数作为统计指标,对典型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及看法做出评价,了解典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当场回收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130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创新能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临床思维能力、处理临床患者的信心等方面,典型案例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儿科七年制研究生是医学院校儿科系学生中的佼佼者,与五年制学生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医学基础知识较扎实,英语水平较好,学习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但对于刚进入病房的七年制研究生而言,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还完全是抽象的,概念式的,零散的,难以与临床实践中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往往感到有些茫然。因此,如何将抽象的医学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结合,提高儿科七年制研究生的临床实习效率是儿科临床教育的重要任务。此外,儿科临床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单纯传授临床医学知识,如何提高七年制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儿科七年制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更成为当前七年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儿科临床教育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临床教学方法[8]。

引入典型案例教学法可更好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际病例相结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9]。以“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为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是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胎粪吸入发生肺部病变所引起,为新生儿期特有的呼吸道疾病,是引起初生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发生在过期产儿及足月儿,偶可发生在早产儿。胎粪本来是在肠道内,黏稠似柏油样,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宫内不容易排出胎粪,那么胎粪污染羊水的机制是什么?羊水胎粪污染的临床意义又是什么?胎儿吸入胎粪后造成多脏器损伤的机制是什么?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系统的表现有哪些?轻型、中型、重型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特异性胸部X线检查结果有哪些改变?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一般治疗、辅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方案?如何预防羊水胎粪污染及吸入?教学查房前预先向实习学生交代需要掌握的学习要点,每位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利用各种资源对上述学习要点做好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再进行全体课堂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