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1:52

生态学的作用篇1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文明;作用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60-04

生态文学是20世纪兴起的生态思潮极其重要的一个支流。我国学者王诺认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p11)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以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增进读者的生态意识为目的,倡导生态系统和谐是生态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通过文明批判提倡生态责任是生态文学的突出特点,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生态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人类发展,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问题得到解决。生态文明的终极追求是人类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社会里,人们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静?”[2](p1~6)这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以及和谐共处。所以,生态文明的建设除了科技和管理外,更需要具有大众传媒性质的文学艺术的帮助,需要文学艺术对人的灵魂的教化,达到美化心灵的作用,从而使人类的生态意识得到提升。

一、生态文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保障

生态文学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落脚点在人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上。[1](p9)在目前法制和财力都不强大和雄厚的现实状况下,生态义务的贯彻在很大程度上便以良知为后盾。[3](p107)而生态良知的唤醒,则是人文学者的责任:通过笔墨批判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歌颂鸟语花香的自然和谐美景以修正人类生存方式,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工业文明所引发的严重生态危机背景下产生的生态文学,它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的选择对现实生活和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渗透着作者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寄寓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标准。人们通过阅读欣赏生态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情景及寓意等产生思想感情上的相应反响,引起真善美或假丑恶的情感体验,让人静思人类贪欲与对自然的掠夺行为的严重后果,以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因此,“作为人学的文学,在强调文艺美学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就不能排除其政治内涵。这一点是文学价值取向中必须给予足够认识的”。[4](p164~172)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是因为人类正在失去“家园”。一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无穷掠夺而正在失去可以栖居的物质家园;二是无法满足的贪欲使人类正失去可以慰藉灵魂的精神家园。为了挽救这种“无根无源”和“无家可归”,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就是“人心的建设”,即挽救人心改造人性,消除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重回沦丧的公共道德和生态意识。在此,生态文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生态文学通过残酷事实的描写以唤起人类对生态危机深重的忧患意识,激发自觉的生态意识以走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生态文学致力于反思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环境、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生态文学挖掘现实生活的诗意美,讴歌美好的生态形象,展示理想的生态社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氛围。所以生态文学可以运用形象的、感性的思维方式弥补理性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从而滋润感化人心。

作为生态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生态批评也试图从伦理及社会文明进化的角度来塑造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自然置于文学中,目的是要挖掘批判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本身的思想和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模式。所以生态批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天赋教授认为生态批评的作用就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读者以正确的态度重读经典作品,改变思想观念,规范人类行为,美化生态环境。[5](p63~64)通过生态批评,读者可以从传统的视角转向生态视角来欣赏和思考文学文本。例如对小说《白鲸》的研究中,从生态视角看,作者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讴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暗示人类无视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所以,生态批评理论可以帮助读者从生态的视角欣赏和品评经典,吸收精神营养,改变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及生活和行为习惯。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相同的,目标也是一致的。生态批评的研究还将文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根据进化论以及生态学理论,生态批评学者们认为人类心灵与宇宙万物紧密相连,自然生物的变迁会影响人类的思维。反之,人类思维和心灵也必将会改变宇宙万物的生存状态。具有进化论生物学背景的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约瑟夫·米克认为,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文学在人的行为及自然环境中的影响,探索文学在人类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世界的联系中起到的启迪人类思想的作用,从而证明文学是不能与自然及整个生态环境分离的。他强调文学应在人类的生存喜剧中发挥作用。[6](p87~89)“在《纳尼亚传奇》中,路易斯借助能言动物,批驳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人类自认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进行了讽刺。纳尼亚王国居民中除了亚当和夏娃的后代,更多的是具有心智的能言动物。在这些能言动物身上读者看到的是与人类同样的理性、智慧和对理想的追求。动物们在国家的事务安排和社会地位上与人类是完全平等的,甚至老鼠也可以出任将军,他们与人类一样拥有公民的权力。”[7](p224~228)

揭示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是生态批评的重要目的之一。要解决地球生态困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借助文学艺术从人类自身的救治作用开始,目的在于解决思想文化的根源,以及完善道德。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中指出,道德可以帮助人类这个最有可能打乱生态系统的物种进行自我调节。面对愈来愈严峻的生态危机,人文学者应承担起这一伟大的时代使命,挖掘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和认识生态危机的恶果,从而对人类自身进行生态思想启蒙,重启生态良知和生态道德,并积极有效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构想解决生态危机对策。[8](p353)

二、生态文学净化灵魂的功能

今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学艺术对人的精神理疗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尤其是生态文学,它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整个生命系统中存在困境的生命进行审美关照和道德关怀,呼唤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融洽和谐。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中谈到,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人们在物的丰收中迷失了“心”的意向,严重的生态危机发生在人的精神领域。为此,戈尔呼吁“需要培养一种崭新的精神上的环保主义。”[9](p191)中国有句成语“欲壑难填”。

生态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情感活动、思想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寄寓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作者的世界观、他者意识、政治立场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品德、艺术情味和审美观,提高人正确对待自然的能力。所以,生态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让生态文学为营造人的精神家园而发挥作用,以其呼唤和塑造人的良知,最终使人类获得精神上的温馨家园以找回失落的人文理想和精神是生态文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在当今生态破坏极其严重的情形下,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物质的需要限制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限度内,提倡简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促使人类思考和寻求工业和科技发展的正确道路,以及试图开创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和绿色科技是生态文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

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艺历来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10]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真善美的统一,能使读者沉浸于真、善、美的境界,从而得到精神和道德上的陶冶;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客观批判性地反映社会生活,激励读者去改造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进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类理想。美国自然文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他与自然万物为伴,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最后写成了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理解的生态读本《瓦尔登湖》。在书中,他反复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吧!……简单些吧,再简单些吧!”“根据信仰和经验我确信,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得简单而明智,那么,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是一种乐事。”[11](p170)虽然历史不能倒退,我们不可能回到他的那个年代简单地生活,但我们总可以节俭些而不要只顾从自然索取吧。

从历史上看,文学艺术繁荣的朝代和国家都是长治久安的。中国历史上,殷商时期的人们追求财富,重物质享受,殷商很快就灭亡了。而流传至今闻名于世的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很大部分就是周朝的最高领导者鼓励官员和文人创作的。周朝是中国历史上较长且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朝代,主要原因就在于百姓具有那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思想境界。周朝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周公汲取前车之鉴而倡导德治,即“殷鉴不远”。这是周公治人、治国之道,也是他名垂千古的原因。爱斯基摩人有这样一个创世神话:由于人类的增长,他们只好杀死更多的动物来满足生活需要。而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就有可能把造物主所创造的一切都毁掉。这激怒了人类的创造者“渡鸦”。因此,“渡鸦”决定把人们杀死。于是,他把太阳从天空中拿下来放到一个皮袋里,然后带到天上一个很远的地方,这时大地就变黑了,人类的灾难来了。初民们领悟到了这一神话传说的教诲,自觉地限制物欲需求,甚至心甘情愿地为保持生态平衡、为防止更为严酷的自然惩罚而控制人口增长。

20世纪中期以来的很多文学作品,人们都可以从生态的视角去阅读,从而让人们思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它们不愧为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学作品。奥斯丁的《少雨的土地》(LandofLittleRain,1902)、谬尔的《约塞米提山》(theYosemite,191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aSandCountyalmanac,1949)等作品分别从作者在沙漠、山脉、海岸以及被沙漠化的土地上的亲身体验,描述了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而逐渐远离我们的壮美的荒野,提醒人类关注土地;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theSilentSpring,1962)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威胁,促成了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艾比的《大漠孤行》(DesertSolitary,1968)以犹他州的沙漠为背景,传达出躁动不安的现代人对宁静的追求,以及他对荒野和现代文明的思索。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iteratureandenvironment)在美国成立,之后又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建立了分会,同时世界各国有关自然与人类关系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和作品纷纷出现。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遗弃的农场里提出“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theecologicalconscience);艾比在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威廉斯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感情,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大多数生态文学家的心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这些作品一方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以及人与自然情同手足的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艺术手段在感化人,引领人们去品味自然的魅力以及自然对人类的恩惠,进而重新思考对待自然的态度,自觉地肩负起拯救地球的责任。

生态文学作为以一个大众容易接触且容易接受的艺术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塑造人类灵魂和感化心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让生态文学普及是人文学者的时代使命。2006年6月,厦门大学王诺教授与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斯各特·斯洛维克的对话中谈道:“只有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解决问题,进而普及生态意识,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化和生存发展模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12](p116)阅读生态文学作品,稍有良知的人会不自觉地反思我们现在的环境和处境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和人类的未来。“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自然的分子,每个人也有相应的自然责任或生态责任”。[1](p197)所以,“文学艺术,尤其是生态文学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是什么?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了:通过生态文学作品以及生态批评,发挥文艺的净化灵魂的功能,让人类充分认识到目前的生态危机是我们一手造成的,人类必须对此承担责任,缓解直至消除生态危机,恢复和重建生态平衡,确保地球所有物种持续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可能长久地生存在大地上,才可能“在增长人类幸福潜能的原则下,重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13](p245)“诗意栖居”、“和谐共处”是多美浪漫美好的人类物质、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建军.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文化意蕴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3]韦清琦.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4]胡铁生,周光辉.论文学与政治的意蕴交映——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感思[J].社会科学,2011,(8).

[5]胡天赋.生态文学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1).

[6]w.Josephmeeker.theComedyofSurvival[m].tucson:arizonaUniversitypress,1977.

[7]胡铁生,韩松.后现代文学非人类他者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纳尼亚传奇》与《哈利·波特》对比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1,(4).

[8]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eB/oL].http:///content/2006-11/10/content_506025.htm.

[11]Henry,D.thoreau.walden[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1.

生态学的作用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体态语言;教师;学生;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03-01

本人从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教师既要重视语言教学,也要重视非语言教学――体态语言教学。在生物教学中,体态语言的应用较为广泛,教师如果能合理、巧妙的加以应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体态语言是指受大脑支配的、不必由口说出,而是用人身体的某一部位、动作或手势将生物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生物学知识。通过实际的肢体动作,教师可以很自然而且有效的表达,且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运用好体态语言,教学时就会轻松许多,在不知不觉中,就拥有了一件终身受益的法宝。在生物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表达生物形态结构、大小或动植物的运动方式时,往往感觉词不达意或欠准确,或过于繁琐,若用体态语言来表达就很容易。有时只是一个手势或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出语言和文字难以展示的内容,同时还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直观、更加生动形象,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身体就是最好的教具!我们如何有的放矢地运用体态语言,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进行形象教学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1、胸廓的呼吸运动。通过两手合抱上下移动及两掌的运动可演示胸廓的呼吸运动。两手四指交叉合成抱球状代表胸骨,两臂代表肋骨,身体代表脊柱。当两臂向上向外抬起时,代表肋骨、胸骨上举,胸腔容积增大,表示吸气时的胸廓;当两臂向下移动,代表肋骨回位,胸腔容积变小,表示呼气时的胸廓;两手四指交叉掌心向下放在胸、腹腔之间膈的位置,两掌心向下压,表示膈下降,胸廓扩大;两掌心向上弯曲升起,表示膈上升,胸腔缩小的状态。

2、输卵管结构。在演示输卵管结构时,将手心向下,两臂平伸,手代表漏斗部,手指代表漏斗部中的输卵管伞,手臂可代表输卵管的壶腹部,它们皆左右两侧对称,中间躯干部正好可代表子宫。

3、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讲授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时,教师利用自己的手臂演示屈肘和伸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等屈肌肌群收缩而胀起,同时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舒张而平伏。相反,伸肘时肱二头肌等屈肌肌群舒张而平伏,肱三头肌等伸肌肌群收缩而胀起。

4、人体关节的结构。在讲解关节的结构时,可以一手握拳,拳下正对另一只手(离开一定距离)并凹掌,说明拳头代表关节头,凹掌代表关节窝,然后双手凹掌垂直相对(有一定距离),说明代表关节囊,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之间的空隙是关节腔,并演示关节活动情况。在这一节中,讲到脱臼时,可以运用这种手势来演示怎样脱臼,使学生真正理解脱臼这一现象。具体做法是:一手握拳拳下正对另一只手(同样离开一定距离)并凹掌时,说明这是关节的正常情况;当脱臼时,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边讲边使拳头斜向手掌外),造成脱臼。

5、植物向光性。在解释植物向光性时,教师可以用四肢模拟植物随着光线位置的变化往不同的方向弯曲。

6、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在讲解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时,(假设自己是一个细胞,当被置于盐水中是什么状态,放入清水中又表现为怎样)。当一名同学表示失水而缩成一团;而另一名同学表示吸水挺着肚子,且两颊鼓鼓时,在场的同学都禁不住笑出声来,在欢笑中学到了知识,效果非常不错。

7、气孔的变化。在讲解气孔的变化时,将两手正对着合拢,两手分别代表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两手之间的缝隙代表气孔的大小。当手掌中央拱起时,缝隙变大,表示气孔张开;当手掌伸直时,缝隙变小,表示气孔关闭。

8、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举起一只手,并叉开手指,说明手掌代表神经元的细胞体,手指代表神经元的树突,此时多个手指代表多个树突,然后再把四个手指缩回,只剩一个手指,说明有的神经元只有一个树突,还有前臂代表神经元的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且有的轴突较长,有的轴突较短)。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这既是一个重点和关键,也是一个难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那么神经元是如何传导兴奋的呢?虽然不要求学生如何传导的过程,但能理清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对神经元的理解更好,这时把一只手举起后,另一只手的手指(或手掌)与前一只手的肘部接触,表示了神经元接触的方式(树突―轴突或胞体―轴突),d奋就是通过这种接触方式传导的,因而体现了神经元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彼此接触传导兴奋的。

9、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区别。可以用一对手这样做:举起这对手,手指与手指相对,表示毛细血管网,左手(右手)前臂表示动脉血管,右手(左手)前臂表示静脉血管,再说明血流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这样,学生对这三种血管就能轻松理解了。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学中教师无需考虑物力,只需开动脑力,努力发掘知识与肢体的内在联系,不受限制,想做就做,节约时间和精力。

生态学的作用篇3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丰富多彩的游戏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新奇,好活动,我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猜谜游戏。例如“听音猜动物”的游戏学习“isita…?Yes/.no.it'sa…”“听音猜人”的游戏学习“who'she/she?”“蒙眼摸动物”的游戏学习“whatisit?”等句型。游戏活动的使用,既让学生在学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用竞争意识组织课堂教学

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儿童来说,竞赛的形式往往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在复习表示动作和指令词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每次派出一名代表,按照老师的指令做活动。比如:touthyourhead!pointtothewindow!Showmeyourruler!openthedoor!Lookattheblackboard!Raiseyourlefthand!

获胜者将为他们组赢得一面小红旗,最后选出优胜组,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竞赛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情绪高涨,学得主动,记得牢固。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当学生犯了错,教师的一个宽容的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那安慰的眼神,都能在教学中起到作用,默契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使用Goodtry!tryagain!Don'tbeafraid!You'reclever!等鼓励性语言,并通过大量的示范,表演和提示来帮助学生使用新词新语,用爱心去呵护、启迪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地享受到阳光,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恢复他们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四、创设自然情景,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由于语言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在不同的交流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既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似乎回到了活生生的现实。如我在教语言点“whendoyou…?”时,要求学生相互采访一天的生活,采访本组,采访邻组,采访朋友。学生们个个积极开口,人人踊跃表达,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语言,巩固了短语,真实运用了语言,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五、关注学习过程,遵循无意与有意相结合原则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感觉的情绪性和无意性很明显,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能记得很牢,反之,则忘却很快,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常常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和学习的形式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设计一些诱人的片断,使学生在无意间对所学内容得到有意的认识。如我在教学生学比较级shorter,longer;smaller,bigger;taller,younger,thinner等词时,为了能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我用多媒体在显示了一些动物,如:monkey,elephant,snake,lizard,giraffe,dog等动物,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对这些动物进行比较后,让学生帮助它们找到适合自己居住的房屋。这一些活动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使学生体会到语言带来的乐趣,又进一步激发和保持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的注意、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效果很好。

六、注重学用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生态学的作用篇4

关键词:生态理念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上个世界生态学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这门自然科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中,从而衍生出相应的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行政学等方面的学科。因为生态学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所以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进行科学的引进,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准确认识生态化

现阶段,教育界引入生态化理念还只是初步的探索阶段。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态化理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进而一些教育工作者将生态化理念引入并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并逐渐出现了早教的生态化、校园环境的生态化、个别学科的生态化等理念。而在相应的高效教育当中,则形成了大学英语生态教学、生态大学发展、高等教育生态化管理等等一些新的教育与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引入生态化理念,不论从理念上讲还是从方法论上看,都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生态化中的“生态”是超越了对相应单一纯粹的“实施”的描述,换言之,它并不是单纯如实的对自然环境系统进行描述的一种中性概念,相反,它代表一种基于某种生态实施的特定的价值取向,该价值取向的表征就是破除所有形式的中心主义,例如,破除经济发展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中心主义等等,倡导建立起相应的“整体――全面”的一种“系统”的价值观。中心主义形式价值观为一种强调某种要素并非对全局把握的一种失衡的价值观,所以造成了高校教育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重视使用技能、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表现则是重结果、轻内化。生态价值观则能够有效修正这一价值观,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的审视,将相应的对象看成是一个外部同内部各个要需相互调动、相互关联的开放性系统,最终实现良性的共生。

在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生态化教学的方法

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引入相应的生态化理念绝不是简单的引入一个新概念,更不会像自然科学一样在技术层面使用精确定量的方式进行移植,而应以该理念为依据,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优化其发展模式。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化必须寻求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推动生态化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逐渐渗透,该方法的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这是改进教学方法。

1.积极拓宽教育维度,使学生有效走进现实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光要承担着塑造价值观的责任,还必须积极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要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态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积极拓宽生态观的教育维度。生态观教育主要指以人类的生态环境为基本的内容,探讨人类和生态系统对待生态观念的整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科学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内因进行科学分析,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观。

为了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通过系统思维不断强化生态观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设置一些同生态教育有关的内容及课程。生态观的教育可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解析中国传统的生产模式、分析现代全球生态危机状况、现阶段中国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忧患等等,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展示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此外,高校还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生态问题的实践和调研活动,课后组成相应的活动小组对所在地区的街道社区、工厂企业、商业中心等进行实地考察,在活动中要求学生们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到的现状进行真实的描述及科学的总结,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对生态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比如在实际考察活动当中可以划定相应的区域为相应的生态环境母系统,然后划分出相应的自然环境系统、自然资源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经济发展系统、人口素质系统等子系统,将子系统当中的互动因素,对相应区域的生态水平进行综合考察,准确找到问题的本质。通过这种活动,能够使学生们真实的感受生态观,也就是人类在政府自然、改造自然及利用资源过程中的不限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改正传统观念当中的错误的部分,进而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自觉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建立在良性训话的生态系统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采用相应的系统教学方法,产生教育合力

要想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不光要在显性方面强调生态观方面的专门教育,还应在隐性方面进行整体学科性质的生态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政治上要明确大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及素养;思想上,则不能单独推进政治教育,一定要加入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审美教育。

同生态环境比较,生态系统为所有生态因子的一个综合互动性有机整体。学生为生物性的自然存在、人格性的自我个体、社会性的社会关系的一个综合体,所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是够一定要把学生放到一个系统当中,并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质量。

三、结论

随着社会及科学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正在逐步强化。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的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生态化能够有效拓展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功能,并使学生积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利用生态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观及思想政治素养,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文银,莫晓红.生态大学构建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5,(5).

生态学的作用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学校;智力支持

本文获黑龙江省第二届科技哲学与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二等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入选论文。

一、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任务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人类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_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人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维度的认识的升华和进步,是人类基于实践反思基础上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近年来,由于生态破坏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呈上升趋势,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GDp总量2.7万亿美元,但资源能源消耗约占世界资源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耗量约占世界钢材消耗量的33%。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约占9%、铜矿低于5%、铝土矿不足2%,我国人均耕地、草地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为1/4、森林资源为1/5。这说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计”,现实的国情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中必须解决资源消耗过大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刻不容缓。

生态文明虽然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但它又和以往的文明形态不同。因为它所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即科学发展观。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生存为基点:…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重要文献中首次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指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高等学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智力支持作用

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高校文明的发展水平,探求真理、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价值所在。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具有主导优势的文明传播载体,具有引领社会文明的角色优势、资源优势和导向优势。

(一)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

人才资源可以转化为智力资源。“‘生态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真正感悟自然是人类生命存续的基础,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内在的精神信念。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的创造要本着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在“生态型人才”的培养上高等学校既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建立和健全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生态环境教育模块,将环境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大力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坚实经济基础和主要方式之一。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道路的转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生态化为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主要是人类认识方法的局限性、人文文化的缺乏和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等。)科学技术变成了一柄“双刃剑”,一面带给人类文明,一面又亲手毁灭已创建的文明。如;臭氧层空洞、沙漠化、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空气与水污染等,无不与科技发展有关。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应用科学技术,要考虑其对于自然的开发与破坏能力,更要考虑它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保护能力,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新科技研发和创新过程中,努力使科学技术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即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学的作用篇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1-01

生态学(ecology)源于希腊文oaks(房屋,住所)和logos(学科),因此生态学原本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Hsrvkel)给予明确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指光、温度、水、营养物等物化因素)和生物环境(指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生态学在20世纪初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生态思维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它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2],强调整体(Holistic)、系统性(Systemic)、动态性(Dynamic)、开放性(opened)原则,开启了一种新的整体论思维方式,随后,其基本理论逐渐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教育生态学”也应运而生。1976年,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中最早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education)一词,“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和持久的努力来传递、激发或获取知识、态度、价值、技能和情感,以及这种努力产生的任何结果”[3]。借鉴教育生态学研究,引入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生活、学习的关键场所,在校生活的近50%的时间是在公寓区内度过,学生在公寓中思想交流、品性表现最频繁也最真实。因此,公寓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学习、生活的质量,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公寓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高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包括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等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生态系统。借鉴生态学理论和基本原则,高校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发挥是由系统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依据生态学的整体性原则,构建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外协同体系

我国高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趋势而“微调”公寓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条块管理,即学工部门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后勤部门负责物业服务后勤保障工作、保卫部门承担安全保卫维护秩序,改革后最显著的变化是有专职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教育、服务、管理脱节,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事前防御、过程控制和事后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二种改革实践是“书院制”,以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创新学生管理模式、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复旦大学“书院制”等为代表。这三所高校采用的“书院制”模式虽各有特色,但是都是依据人本主义、学生管理理论和文化管理理论等,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校制度实施的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它以学生公寓为空间,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书院制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也存在具体事务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书院制的核心“书院文化”的发展需要长时期的积累、书院制内部各环节直接的协调等问题。可见,当下高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实践模式的系统内外各影响因素没有达到协同一致的理想状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各个人的意志……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4]依据生态学理论,将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通过调整或协调内、外部不同因素的冲突、矛盾和纠纷,使之成为统一、均衡的体系。构建系统内部各要素,包括公寓文化、党团建设、助学解困、心理健康、学风建设等,通过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互补、重组等方式综合起来,构建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依据生态学的持续性原则,建设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互协调的纵向机制

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连续的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育人服务工作,让学生在长期的熏陶和实践体验中发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甚至根本性的变化。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或短期行为,是一个长期的、递进的、一贯性的实践过程。因此,在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规划上,应该充分协调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协调统一。

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就是要求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每个阶段都是下个阶段的基础,逐级递进,不断积累,形成纵向合力。同时,教育合力不断积累深化,形成教育实效。

生态学的作用篇7

一、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ogyofLanguage),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自然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e•Hangen在《语言生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语言生态”这一概念。他指出,“语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学科。这一理念将语言系统复归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但这里的“生态”与常规认识上的生态环境不一样,可以说是一种比喻,是指特定的语言与所在的社会、文化地理环境中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

二、生态语言学对英美文化教学的启示

英美文化教学对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英语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英美文学教学是语言、文化、文学鉴赏、人文素质等交互影响的课程结构关系,表明在英美文化教学中要遵循生态语言学中的互动性、多元化、生态文化等观念。

(一)互动发展

英美文化教学中存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本关系、生本关系等多种交互关系,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看,英美文化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参与互动,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动态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就是英美文化的生态教育环境。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化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采用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在生态语言环境中培养出对英美文化的审美能力。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教学,更是运用特殊语境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互动的教学。

(二)多元化文化教育

每个民族或国家在特点历史时期内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这些是由于宗教、等级、价值、知识等多方面因素集合而成的稳定性特征。语言也同样如此,能表现出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随着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语言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因此,英美文学教学中对多元化文化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将文化传播融入文学中,结合文学作品将英美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生态文化

随着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才开始增强。在生态环境危机的情况下,加强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学教育逐渐融入高校文化教育中,主要通过生态文学教育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生活与艺术中生态美的研究,从而传达一种生态环保意识。一些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对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描写,激发读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并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批判,从而培养人们保护自然的责任。如《老人与海》《瓦尔登湖》《白鲸》等英美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将文学作品赏析和生态环保意识相融合,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搭建生态教育的兴趣平台

兴趣平台的搭建是英美文化生态教育的前提条件。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英美文化教学,主要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支撑,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将生态、和谐、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融入至教学课堂中,开展文学作品赏析、阅读观点交流、情感沟通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作品审美能力。面对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缺乏生态教育理念的现状,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媒介,搭建生态教育的兴趣平台,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文学作品进行分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重点教学,或从文学作品中找出学生感兴趣的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其次,在信息时代下,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讲座式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能取得显著效果,例如,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作品角色体验,能更好地深入文学作品内部,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制作出生动形象的动画、图案、影音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营造生态教学环境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态因素决定教学效果。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也要参与至学的活动中,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英美文学生态教育是较为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不仅要营造出和谐互助的生态教育环境,还要全面考察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教师教学也有助推作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为学生的文学欣赏营造出生态自然的学习环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态自然知识的主动构建,这几方面的关系共同营造出和谐的英美文学生态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注重强调各种关系的互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将文学作品融入互动关系中,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

(三)提升学生生态审美境界

英美文学教学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学习反思生活现实。从这一角度讲,英美文学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教学上,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完成文学作品内涵的审美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将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规律,自觉形成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价值取向和生态智慧,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最终形成自然关怀。在提升英美文学教学的生态审美境界中,积极采用创新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在阅读赏析文学作品中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启迪,呈现出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价值观。

四、结语

生态学的作用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生态课堂失衡现象优化策略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实现大学英语课堂的良性生态运行成为一线教师和外语学者思考的重点。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上的不断深入使得大学英语课堂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紧密,计算机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生态课堂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化整合,值得我们探讨。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生物和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并探寻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形式及规律。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及教学环境等生态因子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生态课堂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它借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求课堂的动态平衡。生态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和谐观、生态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平衡健康观,它关注学生、教师及课堂环境之间多元互动的整体关联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个部分或方面。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标准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探究课堂,在重构课程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及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符合英语习得规律的新型课堂。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过程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笔记记录,追求语言知识的累积,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不足。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侧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体现为借助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凌驾于师生间的互动及创造性活动之上。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是从“语言知识”发展到“语言应用”、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联系的、和谐的课堂。

二、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失衡现象的生态解读

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之出现的失衡现象阻碍了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影响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态环境的失衡。首先,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出现了失衡现象,课堂教学的教室设施及布局结构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的数量近两年虽然增长显著,但没有全面铺开,尤其网线或无线配备不到位,这给课堂教学中更加便捷高效地使用信息网络资源带来了不便。

其次,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出现了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有些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处理能力不强,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开发方面的弱项,加上相关技能的培训机会少,这些都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还有些教师因为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放弃使用,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材加粉笔课堂模式,过分强调教材中的语言基础知识,忽略英语语言学习真实语境的创设,课堂信息输入量很小,既无法满足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也造成学校设备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种情况与之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教学内容,一律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并且讲解速度很快,无法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互动。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还体现在心理环境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制,在学院基础上打破专业自然班的限制形成新的英语教学班。这虽然有利于教师针对同级别英语水平学生的授教,但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每周的课时有限,不同专业自然班的学生在英语课外的接触较少,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英语课上难以营造和谐互助的班级氛围。此外,有些教师课上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忽视和学生间的互动沟通,师生关系疏远。个别学院为便于专业课程的安排而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大班合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关注度低,使学生缺乏身份认同及归属感,英语学习动机薄弱。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造成学生情感心理失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失衡。大学英语课堂是由各生态因子及生态因子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在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从而确保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然而如果生态因子出现错位、缺位或叠加等问题,就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及和谐秩序,削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态学的作用篇9

 关键词:体态语;英语课堂;体态语;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时候单靠口头语来给学生传授知识,是很难将英语的魅力完美地体现出来的。因此,寻求一种有助于教学的语言态势,是当前英语教师的任务之一。而体态语就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同样可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而且其特有的优势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必要且独特的作用。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态语在教学中所显现出来的优势,越来越被更多的英语教师所认识和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口头语与书面语的补充,体态语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了一些弊端。本文将从体态语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方面入手,阐述体态语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英语所起的促进作用。

二、体态语的概述

1.体态语的分类及特点

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传递得以实现的。一般来说,这种传递可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种形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是最主要的手段,然而也有许多非语言的交流配合语言而出现,也就是说,语言和非语言是共存的,只要出现了语言,必然会出现非语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非语言手段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经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体态语就是常用的一种非语言手段,它是指人体动作所发射的信息,诸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或身体的运动、姿势等等。

体态语以非语言行为交流,可分为面部表情--脸语;以眼传神—眼语;点头肯定,摇头否定--头语;挥手以示赞扬或批评-手语等等。就功能而言,它可分为表示命令、提问、要求、劝告等指令性的;又可分为讲解、介绍、决心、希望、喜欢等解释性的。就英语教学使用的方式而论,它们可分为手势语、姿势语和神态语这三种。

2.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体态语的意义

笔者认为充分地发挥体态语的作用,可以让教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体态语呢?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又有什么意义呢?

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善于运用无意注意,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在教学前,教师就应该先熟悉教材,找出应该使用体态语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效。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当前的情况、适当地调整体态语,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生搬硬套,使体态语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教师在讲话时伴随的姿势、表情等最具直观作用。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这正是体态语妙不可言之处。

此外,体态语还能促进师生之间交流、理解,可以提高和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英语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场所,小小的教室可变成商店、邮局、饭店或医院;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体态语把意思大致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英语和练英语过程中学会运用英语。

三、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1.教师用体态语进行组织教学

教师正确使用体态语,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一走向讲台,非语言交际就已经开始。教师有力的步伐会给学生自信而又有活力的感觉;放下书本环视学生会给学生一种亲切的体验。讲课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调整自己的音调,使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或适当地运用手势。在授课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有注意力分散或搞小动作的迹象时,为了避免影响其他学生而且不打断授课,通常可用警告的眼神。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效果又能不影响课堂秩序。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运用了体态语,却没有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没有认真地领悟体态语的运用原则,经常是多用滥用。体态语和口头语一样,它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表达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长时间地使用同一种体态语,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使教学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困境。

2.教师用体态语表达情感

生态学的作用篇10

【摘要题】出版业

【关键词】出版生态/出版种群/出版群落/出版生态系统/出版生态学

【正文】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后,我国出版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各种形式的出版物的品种、数量增长迅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出版界喊出了“狼来了”。“做大做强”似乎成了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出版集团、报业集团、传媒集团纷纷组建起来,各出版媒介也纷纷扩大规模。由于出版业的高利润的诱惑,各路资金也对介入出版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03年我国出版图书190391种,总印数66.7亿册;期刊9074种,总印数4287万册;报纸2119种,总印数383.12亿份;录音制品1333种,出版数量2.2亿盒(张);录像制品14891种,出版数量3.54亿盒(张);电子出版物4961种,9320.89万张。[1](p1-9)我国已成为出版大国。

但出版大国并不意味着出版强国。在繁荣之下,我国出版界也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1)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新闻出版的审批制和出版资源的配置仍然是计划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不少出版媒介内部机制僵化,压制了人才的创造性和活力。2)粗放型掠夺式经营,使得出版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低层次、低水平重复出版严重地浪费了出版资源。3)品种结构不合理,出版规模扩张过快,致使品种增加,印数下降,效益低下。4)市场不规范。出版物市场的区域割据和地区垄断现象仍然存在;行业内诚信意识薄弱,回款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出版媒介;假冒伪劣泛滥、盗版猖獗。5)出版媒介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如严重违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宣传纪律,有的出版媒介甚至出卖书号、刊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破坏了出版生态,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出版的“大崩溃”[2]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国出版的“大崩溃”恐怕就为时不远了。

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用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出版,也许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层次观、系统观和协同进化观,对出版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生态学的方法与社会科学结合,已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如文化生态学、知识生态学、信息生态学、媒介生态学等。[3-6]曾有人对出版生态问题作过一些讨论[7-11],但尚未见对出版生态学做系统的、深层次的探讨。本文试图对出版生态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作粗浅的探讨。

一出版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命体即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出版媒介具有生命体的特征:出版媒介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它不断地进行着人员的更替,不断地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伴随着新陈代谢的过程,出版媒介有诞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或再生的过程。出版媒介在发展过程中,也在继承(遗传)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变异),从而使出版媒介的组织形式、出版物形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媒介对外界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即根据社会和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否则就会被淘汰。出版媒介也是在不断进化的,从最初的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胶印;从单一的纸质出版物,到现在的包括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出版物;从过去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跨国出版集团,这些都是出版媒介进化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把出版媒介看作生命体,从生态学的视角考察出版现象。

所谓出版生态就是出版媒介与影响出版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是出版媒介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出版生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媒介环境,即互为环境的出版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都影响着出版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政治制度决定了出版政策和出版法律、法规,也决定着出版工作的性质。经济的发展对出版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出版无不打着其文化的烙印,而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也离不开出版载体。教育的发展为出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为教育服务也是出版的一大职能。科技与出版更是密不可分,没有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就不可能有出版,出版也承担着和传播科技成果的责任。

出版生态学就是研究出版媒介与出版媒介之间,以及出版媒介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出版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出版学研究的结果。出版生态学是出版学的拓展,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开展出版生态学研究可以弄清出版媒介与影响出版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因素的相互关系,明确出版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其进化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探索调节以至优化出版生态系统、保护出版生态平衡、保证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出版生态学的相关学科和分支学科

出版生态学既不同于编辑出版应用学科,也不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学。它所研究的既不是具体的编辑出版业务知识,也不是自然界的生态关系,而是出版媒介与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它研究的出版生态规律既不同于传统出版学中一般的编辑出版工作规律,也不同于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因此出版生态学是出版学与生态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对出版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作为出版学的拓展,它与传统的出版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所创新。“出版学是研究出版物、出版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图书和期刊。[12](p14)出版学的研究成果为出版生态学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出版生态学不去研究具体的出版业务知识,而是以整体的、发展的、系统的眼光研究出版媒介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它所研究的媒介涉及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但并不去研究某一具体形态的出版物的性质和功能,而是研究同种媒介之间与不同媒介之间的生态关系,及其在出版生态系统进化中的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13]出版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出版学,因此出版生态学与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出版生态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出版现象,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生态学作为一种方法论,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广泛地向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历史、美学、伦理、哲学等众多领域渗透,推动了许多新兴学科的发展。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出版生态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14]传播是出版的重要功能之一,因此出版学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出版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播学研究的媒介范围很广,但侧重于研究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这样的新闻媒介,与出版生态学中研究的媒介各有侧重,研究角度也不完全相同。

此外,出版生态学与管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也有密切的关系。

出版生态学研究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它有许多分支学科。按照出版媒介的层次性划分,可分为个体出版生态学、种群出版生态学、群落出版生态学和出版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照出版媒介的分类来划分,可分为图书出版生态学、期刊出版生态学、音像出版生态学、电子出版生态学和网络出版生态学。按照出版媒介的组织环节划分,可分为编辑生态学、发行生态学、出版管理生态学等。按照出版生态演替的过程,又可分为古代出版生态学和现代出版生态学。

三出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只有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科学研究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出版学的一些传统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古今中外法、分析综合法在出版学研究中曾经是主要的研究手段,[15](p27-29)但这些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出版生态学研究的需要。作为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版生态学,应当在借鉴这些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并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发展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总的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从局部研究到整体研究。

(1)调查研究的方法。出版生态研究离不开出版活动的各种数据、资料,这些数据资料不能凭空得来,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能取得。随着数学方法的引入,调查研究的方法也日趋完善。进行出版生态调查研究,必须首先明确研究目的,然后制订研究方案,包括确定调查对象、抽样范围、抽样方法、测量方式、问题设计,并实施调查。取得数据、资料后,还要进行整理和归类,再根据需要,分析各类数据,抽出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论,总结出观点,最后形成研究成果。这里就用到了概率与统计的方法,对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法。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研究单位的属性,分析它的组成要素,并根据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定量分析则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揭示。在出版生态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定性研究来定义问题,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定量分析则可以用以验证定性研究中的假设。定量分析之前通常要以适当的定性研究开路。有时定性研究也用于解释由定量分析所得的结果。因此,尽管定量分析能够得到精确的结果,但定量分析不能取代定性分析,而必须以定性分析为前提。只有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才更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3)出版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法。系统分析是指在研究中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内各要素、结构和关系的考察,研究如何优化系统的结构以发挥系统的最佳功能的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对系统的发展作出预测、决策和实行控制,可以找出系统从一种状态突然转化为另一种具有新功能的状态的条件、机制。而系统综合则是按照系统的诸要素、结构层次、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在思维中复制和设计系统整体的综合方法。在把部分综合为整体时,能够揭示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质态、新规律;它着眼于系统的最优效应,通过对系统各部分的创造性组合,实现系统设计的最优方案。

(4)宏观出版生态与微观出版生态相结合研究法。出版生态也可分为宏观出版生态与微观出版生态,宏观出版生态指整个出版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技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微观出版生态则指出版媒介与作者、读者、经销商、印刷商,以及出版媒介内部各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宏观分析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宏观出版生态进行的研究。微观分析则是指从构成出版业生产与流通整体的各环节、各部门、各工序、各层次、各方面,对微观出版生态进行研究。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既可以全面地揭示出版生态规律,又可以通过科学分析找到维护出版生态平衡,保证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应当指出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方法相互移植与借用的结果。因为一种方法就是一种视角,从新的视角就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可以大大扩大思维空间,促使新思想、新学科的产生,出版生态学的产生就是如此。随着出版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将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体系也会逐步得到完善。

四出版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出版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把出版与生态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对象,并从系统整体上去研究其结构、功能和动态,以至优化和调控。

出版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生态方面,应当着重研究编、印、发、管等各个环节在整个出版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宏观生态方面,则应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研究出版的生态规律,这也是出版生态学研究的中心。

1.个体层次出版生态学研究

个体生态学也称生理生态学,它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生理机制。生理适应使生物在不良或极端环境中得以生存,提高存活力。同样出版媒介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才能够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个体层次出版生态学研究出版媒介(个体)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以及组成这些个体的部门如编辑部、发行部(器官),以至编辑人员、发行人员(细胞),甚至可以小到稿件(基因),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出版媒介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灵活的适应机制,使自己保持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出版媒介内部的各个环节的联系,及其人员的素质是关键。那么,它需要建立怎样的联系,其人员需要怎样的素质?影响媒介的限制性因子是什么?出版媒介适应社会环境,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环境,这种反作用有正面的,也可能有负面的。如何提高出版媒介的耐度,以增强出版媒介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如何使出版媒介对社会环境产生正面的影响,抑制其负面的影响?这都是个体层次出版生态学需要研究的课题。

2.种群层次出版生态学研究

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各种方式彼此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整体,即为种群。[13]在自然界,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同一地区的个体共享同一资源,因而在对待资源的关系上又表现出种内竞争或合作关系。在信息化社会,严格地说不存在相互隔离的出版种群,但是为了研究方便,在目前我国出版物市场被人为分割的情况下[16],我们姑且给出版种群下如下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一定的条件联系起来的相同类型出版媒介的群体,称为出版种群。种群层次的出版生态学就是要研究在这种分割条件下的出版媒介个体之间,以及其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出版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及其数量变动规律;研究出版种群的组成及出版种群的结构。各种形式的出版集团、报刊集团、传媒集团可看作是出版种群。目前我国的这些集团大多是靠行政手段组建的,并不完全是自发的市场行为的产物。如何合理地配置出版资源,规范竞争,加强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仍是有待研究的课题。研究种群层次的出版生态,将为此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研究出版种群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书商。有些书商已不满足于仅仅做书刊流通的中介,而是通过买书号、刊号、版号进入出版媒介的行列中,可以称之为隐性媒介。这样的隐性媒介有多少?可能难以统计。在我国出版审批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国有出版媒介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市场挑战,市场就会来配置出版资源,买卖书号、刊号和版号的现象就难以杜绝。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合理地解释出版种群的变动。由于买卖书号的不合法性,书商在资源分配上处于先天的劣势,但由于他们更加了解市场,畅通的销售渠道弥补了他们的劣势。但作为隐性媒介的书商也是不稳定的,其规模和数量均变动频繁。

3.群落层次出版生态学研究

所谓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境中的全部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各种方式彼此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整体。例如一片由多种不同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的森林,和生活在森林里面的许多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只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结构、性质与功能、群落内的种间关系、群落的发展与演替、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的分类和排序等。[17](p4-5)我们可以把一定区域内的图书媒介、期刊媒介、报纸媒介、音像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出版种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组成的整体看作出版群落。不同的出版种群构成了出版群落的出版媒介多样性;不同的出版媒介具有不同的形态,或具有不同的载体,它们既有竞争,又有协作,各自占有相应的生态位,表现出出版群落的层次性;出版群落中各种出版媒介的数量不同,由此可计算出各种出版媒介之间的比例,即相对数量。出版群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演替。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的出版媒介有不同的生态位。

由哪些出版媒介种群构成了出版群落?在出版群落中,其结构关系如何?出版群落的功能是什么?出版群落怎样由最初的图书媒介演替到现代的多种出版媒介种群构成的复杂群落?不同出版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其演替的规律是什么?出版群落的演替趋势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都是群落层次的出版生态学需要研究的课题。

4.生态系统层次的出版生态学研究

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流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这就是生态系统。[13]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及生态系统的发育和进化。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我们可以尝试为出版生态系统下一个定义:一定地域内的出版群落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组成的系统即为出版生态系统,其中的出版媒介与其环境,以及出版媒介与出版媒介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出版生态系统也是出版生态学重点研究的内容。出版媒介与其生存环境通过怎样的联系组成了出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有怎样的结构?出版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出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什么方式流动?物质通过什么方式循环?信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出版生态系统进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如何使出版生态系统达到最优化,并保持出版生态的平衡,以保证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都是生态系统出版生态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探讨了出版生态学的概念、出版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相关学科、出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出版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由于出版生态学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中许多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其不完善是不可避免的。对此还需要不断地深化研究,逐渐明确和完善出版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日]小林一博着.出版大崩溃[m].甄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3):105-113.

[4]陇菲,张一凯.知识生态学:对人类与知识实体关系的新探索[J].兰州大学学报,1990,(1):13-17.

[5]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1):31-34.

[6]崔保国.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eB/oL]./lw-view.jsp?id=810,2003-11-03/2004-07-12.

[7]张辉冠.改善中国出版文化的生态环境[J].编辑之友,2000,(5):2-5.

[8]吕瑞荣.编辑生态浅探——编辑生态理论构想之一[J].广西社会科学,2003,(7):153-155.

[9]吕瑞荣.论编辑生态和编辑活动——编辑生态理论构想之二[J].广西社会科学,2003,(8):164-166.

[10]范卫平.出版生态平衡与出版业治散治滥[J].中国出版,2000,(4):11-12.

[11]王坤.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出版生态平衡[J].出版发行研究,1999,(1):14-16.

[12]袁亮主编.出版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3]贝时璋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4]许力以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eB/oL].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5]袁亮主编.出版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