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课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2:14

对微课的认识篇1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微课;认识;应用;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而微课因其“短小精悍、高度聚焦、交互性强、使用灵活、应用面广”等特点必将引起信息技术教学的变革。

为了解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的认识情况,笔者对我县初中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开发与应用探究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参加调查活动的信息技术教师17人,为本县部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发出问卷17张,回收有效试卷17张。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为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0个问题,分两个维度,分别是对微课的认识与理解,对信息技术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对微课的认识与理解

1.微课的认识调查中认为微课是短小的教学视频85.71%,多媒体教学课件57.14%,教学资源包57.14%,多媒体资源42.86%。

2.微课的主要特点从问卷调查来看,教师对微课的主要特点的认识比较一致,他们认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应用面广85.71%;主题突出,高度聚焦57.14%;资源类型构成多样57.14%,应用情景真实57.147%;交互性强、使用方便42.68%。说明微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特点。

3.微课的时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为微课时长在5-10分钟以内比较合适,这也正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地进行学习,且不会感到疲倦。

4.确定微课的主要依据调查表明教师首先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85.71%,其次是学科课程标准71.43%,教学环节或进程42.86%,教材内容42.86%。这说明微课的选题是比较稳定的,但又是狭窄的。

(二)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1.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调查来看,确定选题、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视频拍摄和录制、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制作课件等工作都非常重要。

2.关于微课程的设计关键从问卷结果来看教师普遍认为应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其中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两个方面尤为突出。

3.关于制作信息技术微课时应注重哪些方面的开发调查,从问卷结果看知识点的开发57.14%,系列式28.57%,专题式100%,结构化42.86%,完整化57.14%。说明教师倾向于开发专题型、完整化的微课。

4.微课的制作方式调查。85.71%的教师主要利用免费录屏软件录制屏幕讲授内容;其次是利用DV、手机等摄像设备拍摄教学过程(71.43%)和基于ppt制作的视频71.43%;最后是运用Flas制作软件制作的动画视频28.57%,多种方式的占28.57%,而从自己原有的完整课例中切片剪辑而成调查显示为0。调查显示信息技术由于学科特点教师利用录屏软件和基于ppt制作的视频的先进技术,降低了摄制成本,提高了微课开发效率。

5.微课质量需要完善。调查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包括:视频画面不够清晰;增加视频编辑技巧和特殊效果;教学设计环节要进行教学创意和创新,提高教学水平;视频镜头单一,需增加表现形式;讲授为主,需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性等各有侧重。微课目前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提供的微课资源不够丰富,应开发更多的配套资源最为显著。日后要逐步解决以上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微课的质量与适应性。

6.信息技术微课应用问卷调查发现,微课可应用于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理解,实践操作,练习和巩固等环节,其中知识理解71.43%与练习和巩固环节应用57.14%尤为广泛。

四、结论与建议

1.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要重视教学设计。

“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却是艺术”,可以说微课的开发是涉及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1]。确定选题、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视频拍摄和录制、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制作课件工作都非常重要,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微课程要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2],通过确定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微教案和微课件以及微练习、撰写视频录制脚本、教学活动实施及拍摄过程、微视频后期编辑、微教学反思、形成微课资源。这需要在以后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进一步落到实际工作中。

2.微课的质量有待于提高,要加强培训。

调查发现随着制作方式的多样化,尤其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录屏软件和基于ppt制作的视频的先进技术,降低了摄制成本,提高了微课开发效率。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技术是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3],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不足,如:镜头单一、缺少变化、画面不够清晰流畅、声音不够清楚、无片头片尾等等问题。从微视频的内容方面考虑,因为所选内容繁多,杂乱等原因导致微视频内容不完整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微课的质量有待于提高,要加强针对性强的培训。

对微课的认识篇2

关键词:微课;传播学理论;特点;策略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不断涌现,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代表,基于视屏媒介的创新教学形式获得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并得到逐步推广运用。微课制作简便,符合学生碎片化学习与移动学习的需求,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从教育传播活动来看,微课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媒介。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微课,有利于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微课的特点,进一步探索微课设计和制作策略。

1微课的起源和定义

在信息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抓住教学重点和要点,节省时间,成为时代的潮流,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方法变革的产物。微课又叫微课程(microlecture),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社区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美国可汗学院利用录屏技术开发了3000多门在线图书馆微型教学视频课程,为世界各地网络学生提供服务。从2010年以来,我国微课的发展很快,推广和普及迅速。目前还没有微课的统一定义。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把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了使学习者获得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人们对微课定义表述各异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微课的特点和本质属性认识不同。有的人认为微课就是一堂教学课,如张一春教授强调微课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有的人认为微课是对传统单一教学资源继承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如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就是在线教学视频。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认为微课就是一种传播方式,其中传播介质是视频,传播的客体是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主题明确,内容精炼,是一个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整教学过程,并以流媒体形式传播视频。微课既不是一堂完整的教学课,也不是一堂教学课的视频片段。从微课的内容来审视,微课是教学课;从微课呈现形式来审视,微课是视频媒介;从微课可储存、可反复使用的特点来审视,微课是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是以一定组织关系、方式打造成的一个主题式教学资源单元。

2微课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优势

2.1微课的主题单一、教学容量小,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发挥积极性

一个微课只是传授一个知识点的课程,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说明一种技能,或表述一种方法,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单一,教学容量小。微课主题单一是议程设置教学传播理论的体现。议程是指依据问题或事件重要性加以排列的顺序[5]。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播媒介不是“镜子”式地反映传播内容,而是选择重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传播给受众。把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从而影响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达到影响受众认知效果的目的。微课是从知识群中筛选出的主题,抓住了事物的主导属性,然后把每个主题制作成独立的微课,并按一定秩序传递给学生。这遵循了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并能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保持学习兴趣。微课的教学容量小,一般微课的教学时间都不超过10分钟。根据人的认知心理特征,这是学生持续保持注意力和兴奋度的最佳时间。因此,微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2.2微课视频媒体元素多样化和音像同步合成,学生能获得的知识真实感强、信度

高微课视频画面主要由文字、图表、实物组成,即使是实验类微课,也只讲解操作过程,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这样学生不受教师情绪的影响,有利于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运用同步录音合成技术制作微课,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信度。据传播学者研究,在信息传播中,来源于不同传播者(信源)的同一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并不一样。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传播内容的可信性越强。微课由教师自己制作,声源来自于教师,不必另外配音,教学的真实感强。学生对信源的信任度与对传播内容的信任度两者之间高度正相关。教师熟悉教学内容,设计的微课教学内容合理,并以自己最熟悉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教师权威性高,教师信源的可信度高,他们制作的微课对学生吸引力强,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3微课技术成熟和流媒体传播;方便教师设计制作和学习者自主学习

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摄像技术广泛运用,设计和制作微课的技术都非常成熟,教师都可以设计制作微课。微课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形成媒体流。媒体流可以克服单一媒介传播的有限效果缺陷,并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由于微课容量小,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mp4,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方便。

3设计制作微课的策略

3.1主题导入,教学环节完整

新闻媒体往往追求先入为主的传播效果,这遵循了框架传播理论。框架(frame)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框架传播理论认为,框架是人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人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是一个认知过程,传播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或技能。因而,微课设计制作者应遵循框架传播原理。一堂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师要开门见山或直截了当地导入微课教学主题或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固化学生的认知定势。微课不是截取传统教学课的一个片段,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含教学导入、课程讲授、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教学总结应紧扣主题,语言简要。

3.2满足学生的需求,多种媒体元素融合

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一些学者认为,人们有选择地接触特定的媒介或内容,接触行为是为了满足需求。无论满足与否,目前的接触行为将影响其选择媒介使用的行为。因此,学生是否喜欢微课的关键在于学习微课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确定微课的主题,选取教学内容,优化媒体组合,这一切都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设计制作微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选取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来说,中学的微课教学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大学微课的教学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应根据学生的偏好,选择媒体元素,把字幕、音乐、图像、图片、动画、操作录屏等元素有效融合起来,使用丰富多彩的展现方式。

3.3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运用镜头语言艺术教学

过程是一个传播过程。依据传播学的符号互动理论,教育传播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不断进行编码和译码的过程[7]。这要求教师把教学信息转化为符号(语言、文字、图、表等),学生通过符号间接地认识教学内容,然后再把符号译码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教师的传播意图。要实现交换,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人们对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的含义有共同的理解;二是人们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按照符号互动理论,要通过微课有效地传播教学信息,除了师生都具有听、说、看、读的编码和译码能力外,还必须使符号转换保持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因此,微课设计者要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正确运用画面情境,以及屏幕推、拉、切换的镜头语言艺术,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

4结语

微课满足了现代人碎片化学习的需要。从教育传播活动来看,微课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媒介,是一种教学资源。从传播学理论来看,微课遵循了认知规律和传播规律,具有传播优势。微课设计和制作者应运用传播学的框架、使用与满足、符号互动等理论,突出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61-65.

[3]张一春.微课是什么?[eB/oL].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5]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12.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9.

对微课的认识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微课应用;意义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尤其是我国这种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度,教学质量关系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微课作为近年来教学事业中的新生事物,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由于电子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电子技术教学又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将会深刻的影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而微课作为新生事物,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应用于电子技术教学中,将会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使我国的电子技术教学达到一个新高度。

1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1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不合理

由于微课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所以在微课的应用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尤其是在应用范围的问题上,我国当今的电子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范围就不是很合理,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技术教学的发展。微课在教学中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需要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可是在当今的教育事业中,年轻的教师会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微课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过大,而上了年纪的教师由于对相关技术掌握不熟练等多方面原因,不愿意将微课引入电子技术教学中。

1.2部分教师对于微课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微课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刻理解微课的高效性,对微课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自我意识过强,对微课的安排以教师自我意志为转移的情况。微课作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生事物,在应用上需要仔细耐心的研究,根据电子技术教学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因为电子技术需要极强的操作能力,所以电子技术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而微课就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部分,但是许多教师仍然不能对微课有清晰的认识。

1.3微课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微课作为电子技术教学中的辅助部分,在内容安排上需要有极强的针对性,只有提高了内容上的针对性,才能将微课高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而许多教师却步入了一个误区,将微课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是在微课内容的安排上,在一个微课片段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起铺垫和引导作用的,对电子技术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电子技术教学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认真安排微课内容,避免微课“反客为主”情况发生。

2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2.1调整微课在课堂中所占比重

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调整微课在课堂中的所占比重,要明确认识到”微课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这一点。不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上了年纪的教师,都应该与时代衔接,合理利用微课,而不是使微课的应用出现两个极端。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在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过后,引入微课对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并加入论与实验将相结合的片段,将微课合理的运用到电子技术教学中。

2.2充分提高教师对微课的认识

要想使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微课,就要要提高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微课是教学中的新生事物,所以在上了年纪的教师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认识到了微课教学在电子技术中的教学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由于教师自身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并不能很好的将微课引入教学课堂;另一种则是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是不应该被改动的,过度的崇拜传统教学,使教师主观上对微课出现排斥,不愿学习相关技术。这就需要校方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对微课的认识。

2.3提高微课内容的针对性

微课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某一个理论知识、某一个习题或者电子技术的操作要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仅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利用微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后根据微课的内容进行对知识的整理并对相关操作技术进行熟悉。这样使微课既应用在电子技术教学的课堂,又应用到了学生课后的复习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微课的优势。

3微课对于电子技术教学的意义

3.1提高电子技术教学的教学效率

如果能将微课应用到电子技术教学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微课能将实践操作引入到传统教学的课堂,达到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的状态,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深刻理解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3.2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微课是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电子技术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传统的电子技术教学,由于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并不能很好的与设备相连系,会出现理论与实际难以衔接的弊端,即学生的确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电子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然而微课的应用能够使实践和理论有机的结合,有助于课后的复习,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电子技术教学的课堂真正的成为了应用到学生们的课堂。

4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改进建议,主要包括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微课内容的针对性、微课的应用范围三个方面。微课是教育事业中的新生事物,如果合理利用,将会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一个新高度。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不可否认微课为电子技术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艳,钟明航,蒋晓雁,姬妍.“微课”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

[2]王天雷,张京玲,王玉清,黄辉,张昕,应自炉.浅谈微课在《电子技术》课程混合教学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05):140-141.

[3]王国俊.浅谈“微课”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电子技术专业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6):217-218.

对微课的认识篇4

微课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服务于教与学。首先界定了微课及英语教学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以温岭市第九中学为例,对家长对微课的看法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微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关键词:

微课;中学英语教学;应用

一、微课的相关概述

(一)概念界定

微课最早的雏形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分别提出的“60秒课程”和“一分钟演讲”。“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的出现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的“一分钟教授”(theoneminuteprofessor),其核心理念是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一分钟内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国内的微课最早流行于2012年下半年的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录制的视频,目的是帮助学生预习新知识,辅助教师答疑解惑。本文的微课又称为微课程,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因此,将微课概念界定为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借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以视频、文本、录音以及ppt等为载体,时间在10分钟左右,围绕某个教学环节或者知识点而针对性解释的微小课程。

(二)微课特点

在深度剖析和理解微课后,可知微课一方面具有内容短小、有趣的特征,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微课内容形式多样,比较有趣,如一段关于英语学习的微电影、一个小动画都可以称作为微课;另一方面具有学习方式灵活,随着移动学习、无线网、移动数码产品以及在线学习的普及,微课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应学习,同时课上课后都可以用,既能查漏补缺,又可以强化巩固知识,同时,其还具有教学目标清晰以及知识点单一的特点。

二、家长对微课的看法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以温岭市第九中学学生的家长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了108份问卷,收回102份,收回率为98.8%,因此可以看出本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较高。本文试图从已收回的102份问卷中调查了解家长对微课程教学的认可度。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1个问题,分别为(1)你是否经常使用微信?(2)你是否会在课下的时间对孩子进行网上指导学习?(3)你对微课是否了解?(4)你最能接受的微课时长?(5)你对微课的定位是什么?(6)你认为微课最吸引你的是什么?(7)你对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意见?(8)你认为微课能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师生交流吗?(9)在课前预习阶段,你更偏向于什么?(10)你对课后进行微课复习有什么看法?(11)将微课应用于哪一过程对你更有吸引力?其中每个问题下面都相应设置的有选项,并且有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设计内容和题目类型较为客观。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相应调查问卷结果的整理分析可知,大部分的家长会经常或有时使用微信,微信普及率较高;由于孩子年龄偏低,很多家长较多关注的是习惯养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此,较少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网上指导;对于微课,很多家长还较为陌生,尤其是对微课的定义和用途不了解,大部分家长认为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因此,还需进一步宣传微课的定义及用途;从数据分析来看,较多家长对“微课”的微时间主要集中在10分钟内;尽管很多家长对微课定义和用途不了解,但绝大多数家长赞同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乐于接受新的教学形式,同时,90%以上的家长认为微课程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师生交流,80%的家长对“微课”产生了兴趣,认为课后进行微课复习较为有效,且认为微课可以应用于新课导入、核心概念(知识)、新课讲解过程以及课程小结与拓展的任何一过程。

三、微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由上述家长对微课的看法可知,微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被乐于接受,并且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进一步宣传微课的定义及用途,注重课前预习,课中突破重点难点,课后复习巩固,知识拓展。

(一)进一步宣传微课的定义及用途

随着高考竞争和压力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微课在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很多家长对此不了解。针对此种现状,学校和教师应该全方位、大力宣传微课的定义及用途。可以通过开学前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对家长进行相应微课知识普及和相关视频的观看,也可以在平时与家长沟通时,进行相应宣传。

(二)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先教后练的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乏善可陈。而微课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内容制作成相应的微课,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观看,引发学生思考并探究,一方面,微课可通过歌曲聆听、微视频欣赏以及互动对话热身形式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谜语、绕口令、谚语俗语导入、词语接龙导入、问题导入、主题导入以及故事导入等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微课的时间一般会控制在5至10分钟之间,这符合学生的10分钟注意力法则,能够让学生更容易集中学习注意力,教学效果较好,因此,在微课模式教学方式下,应注重课前预习。

(三)课中突破重点难点

微课授课过程中,针对某重点教学知识,应当采取反复播放,进行知识点细分,并相应突出主题、解决问题,做到课中突破重点难点。如,在进行听说练习时,微课模式下,教师可设计听说短片,学生在反复听录音、跟读后,有问题时,教师进行相应纠正发音,然后再观看视频,做到开口模仿、听说同步。又如,在词汇练习时,微课模式下,教师应设计动画视频,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让学生做到通过观看动画视频,找出与课本相同的词汇,教师播放微课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找单词,边找边暂停播放,并让学生在书本上做标注,进行句型练习时,微课模式下,教师应让学生先观看视频,然后齐读句型,教师再指出主要句型结构后,让学生利用此句型造句。

(四)课后复习巩固,知识拓展

微课模式下,在进一步宣传微课的定义及用途的基础上,不仅要注重课前预习、课中突破重点难点,还要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拓展知识。尽管微课模式下,微课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师仍然是主导,但微课仍然有它独特的优势,传统授课模式下,如果学生忽略了某些内容的听写,可能会大大影响学习效率,但在微课模式下,授课结束后,如果学生还没有完全把握课堂中所学知识,课后,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反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掌握课堂教学中未掌握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全面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微课是教育应用上的一种新颖形式,尽管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应用并不多,但逐渐会成为一种主流模式,在未来教育教学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同时,微课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用,因此,面对新的教育模式,中学英语教师要在应对技术环境下,努力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要求,成为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有益帮手。

作者:赵灵兵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春辉.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建议[J].教学研究,2016.

对微课的认识篇5

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文章力求结合tpaCK知识与微课的契合点,分析微课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设计出适合课堂教学的初中几何微课模式,并对其在课堂中的应用过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tpaCK;微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57-03

信息技g日新月异的变化已然演变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探索普世化的教育规律已成为过去,而今创设情境化的教育场景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师的共识[1]。教师的tpaCK能力要求教师对所教授学科内容知识(CK)的深度进行探索,广度进行拓展,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知识(tK)辅助教学的观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法知识(pK)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微课对教学内容以组块进行划分,并根据学习者认知特点进行内容呈现,增强认知负荷正迁移,减小认知负荷负迁移,进而促进学习最大化。tpaCK理论本身具有高综合性与高情境性,它要求教师能综合并协调好自身知识结构与科学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因“境”制宜的tpaCK微课程[2]。

一、教师tpaCK能力与微课的关系

tpaCK是200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ishra和Koehler在Shulman的pCK的基础上提出的。tpaCK的核心在于技术(tK)、学科内容(CK)和教学法(pK)等各种知识的动态平衡,如若能将这种平衡应用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不仅可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和热情,还可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微课设计流程,更好平衡教师tpaCK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来看,tpaCK面临理论发展太快、实践操作步伐缓慢的不协调局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微课来提高自身的tpaCK能力,而tpaCK能力越综合、越出色的教师也越能设计出优秀的微课。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的具体表现与全新诠释,而tpaCK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第三阶段[3],tpaCK与微课结合定会迸发出新的火花。

二、课堂微课教学的优势

1.微课形成课堂教学层次

课堂微课教学形成了一种“大课套小课”的课堂教学层次,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学生学习微课时的行为与反应、情感与态度,并能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形成性评价,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微课与线上微课的区别

线上微课的代表可汗学院的微课设计层次参考了“知识地图”的理论,以期使碎片化的知识点形成连续性与系统性[4],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全程扮演引导者与监控者的角色,可以随时帮助学生掌控学习步骤。

3.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课堂微课不仅可以达到传统课堂知识教授与道德培养的双重教学效果,而且大大削弱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要求。换个角度来讲,微课可以在课堂与课后教学中结合使用,由课堂至课下,不仅是教学的延伸,而且是教学资源的重复循环使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查缺补漏与知识理解的一种拓展。

三、tpaCK结构下的微课设计

美国学者B.Joyce和m.weil将教学模式概括为四种: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合作化教学模式、行为控制教学模式[5]。本研究在仔细分析其对各教学模式的定义后,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前提、以教师tpaCK能力为基础、个性化与合作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微课模式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所谓tpaCK框架下的初中几何课堂微课教学模式是指在微课教学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进行学情分析,然后根据tpaCK理论中的tK(技术知识)、pK(教学法知识)、CK(学科内容知识)对微课各设计要素明确分类,再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与反馈评价对微课设计中的pK与tK进行不断修改(CK涉及学科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有关,后期只能完善,很难修改),最终建构动态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微课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此微课模式中CK、pK、tK三个模块的分析,并不是以线性方式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应用,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tpaCK结构下的微课模式应用主体是学生,因此设计重点不在于教学设计,而在于学习设计。在这短暂的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与掌控权完全交给学生。下面笔者结合教师tpaCK能力,就几何微课设计中的各要素进行一一分析。

1.学情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微课设计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应以学习目标为前提,分析学习者的最高认知水平与最低认知水平,确定适合大多数受众的认知目标。根据范・希尔思维水平理论,将学生几何思维水平设定为描述、分析水平,学生需用合适的文字语言描述各几何要素(如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动手实践对几何性质进行归纳[6]。通过课堂观察、课前测验等方式确定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及学习动机。

学习环境分析(境脉因子):微课设计中的学习环境包括微课开发环境(学校相关政策支持)、微课设计环境(学校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氛围)、微课应用环境(学校硬件条件)达到高度统一,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即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良好迁移。

2.学科内容知识(CK)分析

学习内容划分:通过作业分析、教师的课堂观察及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大多数学生特征的粒度(层次)进行学习内容划分。

知识对象选择:对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微课设计。通过课前测验及教学评价找出学生理想知识基础与现实知识基础之间的差距,根据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选择适合用信息技术进行呈现的微课教学知识点。

内容信息加工:针对微课制作的知识对象,结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将其置于整个初中几何知识框架中,进行以各科目知识为轴线的横向与数学知识为主的纵向教学信息加工,使知识对象变得饱满丰富。

3.教学法知识(pK)分析

内容组织方式:在教学内容以合适粒度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二度整合,寻求教学内容的最佳组织方式。如讲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性质时可以通过图表法列举其异同点,以利于学生理解。

信息传递策略:教w信息传递以视频演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利用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强化学习者的记忆曲线。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内容,应采用手写方式进行强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应从大到小、从外到内、从头到尾依次展开。对知识点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应适当添加一些个性化链接,以促进学习者的理解。

课堂教学梯度: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等限制,很难做到个性化教学,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课堂教学目标梯度。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通过课下继续观看微课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纵向统一性,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课外学习资源,拓展教学目标的横向梯度。

师生交互方式:加强微课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对话,在呈现微课之前,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微课教学之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并以眼神予以鼓励;在微课教学之后,通过师生、生生问答等环节来进行课堂交互。

4.技术知识(tK)分析

媒体组织策略:教学媒体组织应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信息器官进行学习为最终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媒体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形象化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不利影响。

情境开发策略:在进行学习情境开发时,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情境要支持并使学习者产生认知冲突与情感冲突,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大限度集中。例如设计几何概念区别性特征时,可在微课视频中加入文本框进行提示,用加粗、划线等方式进行重点强调,或者通过局部放大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箭头符号等的指引形成思维的连贯性。

资源管理策略:理论上来讲,学习资源库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包括纸质教材、教案、教辅、几何模型、教师博客、多媒体素材、有意义的新闻资源等。为了制作微课时更好利用这些资源,需要以几何知识点为模块进行分类管理,先搭建框架,再填充内容。例如先按三角形、四边形等进行一级分类,再按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进行二级分类,依次类推。通过不断优化改进,构建树状资源管理库。

四、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流程见图2。

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教材及教辅材料完成相关预习任务,并记录在整个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与问题。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也是保证微课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次,教师必须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与评价规则,对最后的学习成果进行预先定义,建立达到学习成功的标志,并依据学习者特征(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征、性别)进行分组,学生需带着自己的问题与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一起学习微课。

再次,将依据tpaCK理论设计制作的微课展示给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观察记录各小组的学习行为与反应,并能适时给予评价。

第四,要求学生以教师安排好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的目的在于补充教学纵向梯度造成的差异,通过群体智慧不仅可以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还可以鼓励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重拾自信。

第五,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或者生生互答。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变成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热情,形成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

第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解决,变“孤军奋战”为“群策群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与积极态度。

第七,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与总结。教师运用形成性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学生对微课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效果等做出评价,以利于微课的完善与修改。

五、结束语

教师拥有的知识结构与科学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后者系统性更强,逻辑性更严,客观性更足。tpaCK知识的提出,帮助教师将自身知识更系统、更严谨地表达出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魅力。tpaCK知识与微课设计应用的发展应是相辅相成的,缺少理论支撑的设计乏味单调,缺少实际应用的理论徒有其名。微课对教师而言是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工具,对教育专家而言是多种学科渗透的通道。所以,如果将微课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王慧霞.教师专业发展新视阈:基于教育现象学的生活体验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7-130.

[2]蔡敬新,邓峰.“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研究:最新进展与趋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9-18.

[3]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中国电化教育,2012(6).

[4]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对微课的认识篇6

摘要:近几年,微课作为一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课程,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此,主要以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和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策略

“微课”作为新形势教育发展下的产物,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细、使用方便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其更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顾及更多的学生;其次,微课还能利用自身的特点,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与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探究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熟练应用。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微课教学的全面认识,并优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质量。

一、课前搜索微课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在当前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要以教学材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的知识与理解局限在狭小的知识空间中,在面对教学状况外的问题时难以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而微课具有网络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微课资源,就相当于利用网络平台,能够最大化地丰富教学资料,促使学生在教学中学得更多,掌握得更全面。

例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世界(一)》一课时,由于教材提供的是一些较为呆板的文字介绍,假设教师就以教材上的信息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整个发展史,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还难以在学生脑海中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发展结构图。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找到一些介绍计算机变化过程的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对视频里生动形象的图画和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构造。

二、制作微课教学视频,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必须将其与传统“笼统式”的教学方法区别开,由于微课视频的教学时间较短小,教师在设计微课视频时应当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比如,以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利用微n视频构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安排观看微视频的教学时间,学生在毫不知情的学习情况下很难对微视频中的图像产生兴趣,甚至会觉得信息技术课堂很是无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微视频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将直接导入式的教学方法优化为情境导入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有在情境课堂上对视频内容感兴趣了,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动画形式的),将它们通过剪辑、拼接,使视频内容较为全面一些,然后再播放给学生看,以视频内的动画病毒形象可以较好地使学生认识到病毒对计算机生活的危害。

(二)把握适当的时机引入微课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教学知识中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微视频进行讲解的时候应当把握好导入微视频教学的时间,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微视频教学时不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情绪。简单地说,在适当的时机导入微课视频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将微课与教学结合起来,以微课的几大特征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制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看关于艺术字制作方法的微视频,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认识到艺术字的制作过程以及制作方法,从而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利用微课视频加强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计算机的生活,并且能将所学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教学信息量大且精的特点,教师应当将这一特点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仅能为自己节省出更多的教学时间,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练习时间,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巩固学生所掌握的教学知识。

三、延伸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微课在课前与课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在学生课后的学习生活中,微课同样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地位。首先,具有时间较短、使用方便等特点的微课能够使学生在脱离了课堂教学后仍然能够较好地巩固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比如,学生在课后的家庭作业中遇到不太熟练的操作问题,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再一次的自学,加深理解。其次,微课还能将课堂教学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比如,在学习《声音的采集和处理》时,由于网络上对声音采集与处理的方法还有很多,而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有的知识,为此,教师便可安排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其他处理声音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较为全面。

总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作用,就必须提高自身对微课的认识,利用微课资源扩充教学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制作微课教学视频,促使学生在微课帮助下突破学习难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资源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孟文英.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61):128-129.

对微课的认识篇7

关键词:微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策略

微课程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运用和实践,让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在这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实践背后,不禁思考,微课程到底是什么?微课程为何能够促进教师学习,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如何利用日益丰富的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往的教育媒体实践表明,新的媒体形式不能自发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关键是媒体的质量及其运用的方法。要在恰当的情境中恰当地运用媒体,因此必须对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一、微课程概念解析

对于微课程的概念,当前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还不尽统一。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强调微课程的不同特性。

(一)微课程短小精悍,有助于消除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倦怠情绪。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创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这种观点强调微课程的短小精悍,包含围绕核心概念的学习活动。微课程的短小精悍,有助于消除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倦怠情绪,而认知负荷太重,长时间观看教学视频会让教师产生倦怠是常见的问题。

(二)微课程是对简短教学的多元表征。

胡铁生认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这种观点强调微课程对教学的多元表征,包含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三)微课程是微小的教学案例,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事件”。

广大一线教师认为“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广大教师的观点强调微课程是教学的微小案例,但是这种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要与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相联系,新教师可以模仿,深层次地分析研究,要有助于迁移应用,进行基于案例的推理。同时,微课程具体、微小而又有启发性的特点,容易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学事件”。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被创造出来的,他是把课堂上的看似普通的事件当做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判断、研究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因此,微课程有利于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据微课程的来源,微课程可以分为自己的微课程、同事的微课程和名师的微课程三类。三类微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老师观看自己的微课程视频,常常进行的是描述性和批判性反思,而在与同事一起讨论时,则是进行比较性反思。

二、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微课就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视频课例的独特优势及其分析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微课具备教学视频课例的一些特点,而且具有短小、精致、易于传播、易于聚焦问题等通常视频课例不具备的优势。微课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在于能够切合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整合多种传统课堂研究途径,整合多种现代教师培训模式,突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教师职业的领域特征。

1.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知识具有缄默性。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有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存于书本,可编码(逻辑性)、可传递(共享性)、可反思(批判性)。默会知识是有关怎么想、怎么做的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存于个人经验(个体性)、嵌入实践活动(情境性),教师知识具有默会性。

2.教学是一种复杂活动,要求教师认知具有灵活性。现实生活里的许多实际问题,常常不能直接套用规则或原来的解决方法,只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关这类问题的知识就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它的特点一是概念的复杂性,在每个知识应用的实例中,包含许多复杂及应用广泛的概念;二是实例间的差异性,在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要求采用“十字交叉形”学习方法,就是在对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内容,学习者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的交叉学习,从而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为迁移到新的情景做好准备。

3.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师知识具有情境性。实践性领域的典型特征一是发生于文化背景中,如:办公室、工厂、教室等;二是实用的,着重于解决自然发生的问题,三是情境化的,有赖于特定、具体情境之中的行动。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要遵循如下原则:(1)真实的任务。知识常常嵌入在实际背景之中,唯有透过实际活动的过程吸收知识,才能促使学习迁移自然发生,学习者才能真正掌握知识;(2)实践共同体。共同体是共享某种信念和理解的一些个体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学习者处于这样一种实践共同体之中,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3)分布的智能。知识的意义分布在全部背景环境中,无法从情境中单独隔离,学习资源亦具多样性,也非集中在一人身上,当学习进行时,经由与整体背景环境互动后,从不同的资源背景中比较、澄清,进而真正了解所学习概念的意义;(4)认知学徒制。知识无法通过教师的权威而传播,只有经过学习者和文化情境的不断互动、沟通与妥协,而获得最后意义。学习者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学科文化背景之下,观察、模仿专家行为,在自然情景中发现困难、寻找线索并测试假设。

三、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基于微课程的教师自主研修策略。

1.一次上课、三次备课模式。一次上课是指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备课,二次备课室看相同知识点的微课程,看看别人是怎么教的,有哪些我没想到别人想到了,有哪些别人没想到的我想到了,再重新备课,这就是第二次备课。第三次备课则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临时的即兴教学。

2.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其流程一般是:学校在“纯自然”的状态下,为教师摄制“家常课”,然后由授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实事求是地剖析和反思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

(二)基于微课程的多方协作策略。

1.高校研究人员、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协作模式。高校研究人员对微课程中的教学事件就事论理,以理定性。教研员就事论事,实践支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邀请式观课。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的课。教师就课改的某一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探索后,取得成果,课堂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从理论并从多角度地对自己的改革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教师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研员和同事前来观课。

(三)基于微课程的同伴互助策略。

1.一人同课多轮。一人同课多轮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

具体流程一般为:由教师独立备课、上课,备课组或教研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针对教学关键环节,写成微课。

2.多人同课循环。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多人同课循环活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激起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确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4.互助式观课。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又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观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观课由于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在课堂中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藏自己的短处,完全可以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课堂保持自然性,而观课者由于能观察到真实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授课教师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答案。

以上策略的操作要点是聚焦真实问题,支持多元观点,意在改进实践,教学理念更新,行为不断跟进。

四、结语

微课程作为视频课例的进一步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微课程实践的理性反思。正如基于视频课例的教师专业发展,促成了“实践+反思”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成为可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微课程的发展,虽然能够在研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减轻教师的认知负担,但是还存在如何使得研讨主题凸显,使得课例回归案例本性,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分析框架,吸收异质人员的参与,以作为建构课例研究共同体的积极力量,营造更团结、开放和积极进取的校内课例研究人际氛围,完善的微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如何实现见微知著,让教师取得微小进步的同时,也思考教学的宏观大概念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3]董晓群.微课程:提升研修合力的有效途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3,02:75-77.

[4]马朝宏,刘溜.微课程:教师成长新途径[J].现代教学,2012,11:79.

[5]RickiGoldman,Roypea,BrigidBarron,SharonJ.Denny.VideoResearchintheLearningSciences[m].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nc,2007.

[6]鲍建生,王浩,顾泠沅.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究与制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51.

[7]tRippD.Criticalincidentsinteaching:Developingprofessionaljudgement[m].RoutledgeFalmerpress,1993.

对微课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引言

微课(microlecture),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首创,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我国相关研究者提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不仅为在线学习及实际教学中提供短小精悍的课程资源,也以其为载体提供了教学目标明确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一、微课教学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1.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

1.2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教师可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或GeoGebra教学软件结合ppt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动态实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使其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1]。

1.3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化,具体化,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1.4微课教学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广度,结合自身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微课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使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1.5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方式

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为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Learning,被翻译成“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并为师生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微课在新课预习中的应用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

2.2课上微课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1)微课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鉴于高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做个简短的引入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2]。

(2)微课在重点、难点、疑点中的应用。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难点及重点用微课的形式设计出来,比如说:极限的计算,复合函数的概念,导数的定义,复合函数求导,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的概念与计算,导数的应用,微分的计算,积分的计算,积分的应用。数学限于课时要求,不可能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就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做好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对数学重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将现有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2.3课后利用微课拓展高中数学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广度的挖掘拓展,有利于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将具有探索性的数学知识以微课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在推导球体积公式时,教材中只叙述了祖原理的内容,没有提及原理形成过程,如教师将其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改善高中数学教学,对启迪学生的类比、转化及极限的思想都很有帮助。微课在课后复习与交流中的应用。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后观摩重难点内容的微课,教师还可以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成微课,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练习,以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3]。

2.4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意义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一节成功的微课设计中,要用到ppt、音频、视频的制作等多媒体手段,这对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和机遇。数学课件的制作更是加大了对教师计算机水平的考验。由于数学符号不像一般字符那样容易输入,这要用到专门的软件。所以,对数学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三、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虽然目前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还面临很多问题,但希望微课教学会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最佳途径和策

略,引发新一轮数字化教学改革。总之,微课可围绕某一概念、定理、例题或案例展开,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创造了便捷条件。

【参考文献】

[1]徐翠锋,郭庆.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1).

对微课的认识篇9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微课;翻转课堂;数学教学;

近年来,美国兴起的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Flippedclass)也被称为“反转”或“颠倒”课堂,以教师录制的微视频为载体颠倒了学生课上学习,课下做作业的学习流程,其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外教学改革的高潮。目前,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中国。本文在探究微课及其对数学学习影响的基础上,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研究微课在数学课前、课上及课后的使用情况。

1微课与数学学习

1.1微课的内涵

微课(microlecture),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首创,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1)我国相关研究者提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因此,微课不仅为在线学习及实际教学中提供短小精悍的课程资源,也以其为载体提供了教学目标明确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1.2微课教学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1)微课教学促进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广度,结合自身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3)微课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使学生从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疑问,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2)微课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微课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及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切身体会自主探索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快乐,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因此数学微课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3)微课教学更新数学学习方式。微课的发展为数学教学为开辟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其中一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为e-Learning,被翻译成“数字化学习”。通过e-Learning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还来源于网络中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学生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并为师生与生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2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微课教学的支持

2.1提供微课制作软件及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技术资源的开发,提供微课制作的软件也逐渐增多,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articulateStoryline、outStarttrainer等、数学动态教学软件GeoGebra及几何画板等、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wink、ScreenFlow等、基于平板电脑的微课制作软件如Showme、educreations、ask3。同时网络中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也为微课提供了现成的课程资源。

2.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及课程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空间。教师可进行电子备课,将制作好的微课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或通过下载进行线下学习。

2.3搭建网络交流空间

基于互联网提供的BBS、QQ、BLoG等通信交流软件,实现生生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对微课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可及时请教教师解答,还可就某一数学问题展开话题,学生发表观点形成和谐的网络交流环境。

3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微课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资源,还是教师教学的有利“法宝”,下文是微课在数学课前、课上及课后的不同应用情况。

3.1课前微课重构数学教学流程

本文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成功的教学经验,及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设计提出了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图。

如图1所示,借助微课颠倒了以往数学教学流程,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搜集或创建相关的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等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完成知识的传输;课上教师为学生构建的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内化。

3.2课上微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微课可围绕某一概念、定理、例题或案例展开,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创造了便捷条件。

(1)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或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不仅使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运用微课建构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教材中的重难点常常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教师可将重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时,利用几何画板或GeoGebra教学软件结合ppt将其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动态实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使其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

(3)运用微课解决问题,构建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将例题讲解环节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并从中提出典型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可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协作进行问题解决。此构建的协作化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已建构的知识完整化,具体化,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认知结构。

3.3课后利用微课拓展数学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广度的挖掘拓展,有利于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将具有探索性的数学知识以微课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在推导球体积公式时,教材中只叙述了祖暅原理的内容,没有提及原理形成过程,如教师将其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改善数学教学,对启迪学生的类比、转化及极限的思想都很有帮助。

对微课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微课;护理带教;肝胆外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23-02

肝胆外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系统的护理主干课程,大多数护生在学习时有“难、深、多、散”的体会,理解和记忆的东西较多,容易混淆和遗忘。因此,如何提高肝胆外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护理带教者一项重要课题。微课程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雏形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s课程(60-secondCourse)[1]。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的针对某个学科某一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设计开发的新型情景化网络课程资源。笔者尝试对外科护理学肝胆外科章节课程进行微课课程开发,并将其应用于肝胆外科护理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一、提高对微课重要性的认识

微课重在“微”,短小精悍的架构满足了学习者对注意力的需求。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Load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关键在于学习资料组织与呈现的方式。当前,我国医学院大部分课程要么教学内容简单,组织形式单一,导致学生认识负荷过低,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要么教学内容复杂,知识点众多,导致学生认识负荷过高,注意力分散,阻碍其对知识进行梳理架构[2]。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学习者能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反复学习。微课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其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重组整合,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在课堂内和课堂外反复观看的短课,无疑是一种与当代学生学习观念契合的教学方式。

二、做好微课制作,构建学习平台

微视频的制作是微课开发的核心,由外科护理教研室组织外科老师根据微课的特点,对既往学习者特征和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对肝胆外科护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斟酌、筛查和整合,将肝癌、肝移植、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病人护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术后难度较大的操作,如胆管引流护理、肝癌术后护理、肝移植术后护理、肝癌术后心理疏导、引流管的护理等作为微课开发的内容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抓好“微视频”的质量。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微视频以及利用微视频进行的网络学习互动。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微课的水平和应用效益。二是重视视频技术的运用,增加视频资源的来源渠道。带教教师不仅可以从课堂拍摄,也可以在学术会议上录制等。视频剪辑、加工、合成输出等后期制作也尽量清晰、美观,方便学生观看。三是微视频尽量短小,但内容要完整,保证学生知识构建的完整性。四是做好微课的辅工作。如完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点评、微反馈等微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微课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用。

二、强化内容指向,提高微课效果

微视频的设计师带教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微课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程建设的起点和落脚点,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教师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微课程设计理念的塑造,理论的学习和方式方法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3]。其次要找准微课的定位,即一种学习型资源,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角度去思考,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临床技能和专业水平。肝胆外科护理学内容较多,课时紧,信息量大,笔者一改过去向护生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设计了一套内容涵盖肝癌、胆结石的临床常见表现、术后护理观察项目、引流管的常规护理等的微课程,通过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浓缩传统教学精华,提高带教效果。

三、学习方式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崇尚混合教学、移动教学、翻转教学和碎片化教学的学习方式,以短小精简的教学视频为载体,在电脑或手机移动终端上进行w习,学生可根据自己时间进行开放式和自助式的学习。传统外科教学方法是让护生在课堂中固定的时间进行理论课学习,临床操作单元则通过在临床实践时老师讲授和示教,护生进行练习的方式学习,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的优点。但由于学生人数普遍较多,病人数少,且配合程度不高,护生往往在示教时较难看清教师的具体操作方法,最终导致临床操作示教效果不佳,影响其操作能力的提高。微课将教学时间和空间进行延伸,方便护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复理解和记忆,能使复杂、动态的技能操作平面化,是对传统教学法的补充,比较适合护生课后自主学习。

在进行微课课程设计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微课之微在于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因此只能针对某一环节或某一知识点进行剖析,即只能专注于一个问题。如2010年欧洲风湿病学会颁布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微视频,就是因为它文字不多,短短15min的视频,从炎症标志物、关节炎的病程、关节受累程度和血清抗体四个方面对某一病例进行了评分,评定为6分以上就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就算是非专业的人员,也能较为容易的掌握知识要点。二是微课的后期制作也很重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微课在医学带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跨领域的微课共享也越来越普遍。微课的优化美化成为微课传播的重要技能。较多微课的设计模式采用的是“课堂讲解―临床场景―课堂总结”的方式,场景之间和各部分的衔接都要做好串词,达到简洁流畅的效果。三是要做好微课的总结。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将课程的重点内容总结为简单易记得口诀,在课堂中,不断地重复要点,对学生加深知识点印象非常有效。

尽管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在肝胆外科医学带教中应用广泛[4],能满足大部分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和空间多样化的需求,但如何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护理微课程教学质量、构建完整的微课教学体系,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和反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2]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4]李淑芬,林丽君.优质护理理念在肝胆外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6,(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