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2:34

微课的含义篇1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含义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社会品质都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而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提问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目前很多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提问低效、无效。为此,本文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的含义与原则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广大的思想政治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提问的含义

提问是所有课堂中都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所谓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是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而进行的课内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有效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高效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是能够使学生获得提升的提问过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提问的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提问应遵循中心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广泛性原则,以促使提问更有效、更高效。

1.中心性原则

所谓中心性原则,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提问要有一定的中心思想,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围绕教学展开思考。为此,教师应该围绕中心进行提问,为解决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提问,不能没有目的的乱问。发问重点,设问难点,多问关键点,所有的提问都应该围绕教学任务而进行,把握问题数量和原则。如关于“债券、商业保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所知的各种投资方式,并要求学生对各种投资方式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不但突出了重点难点,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高中政治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更为活跃,思考得更为全面。例如,教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民族关系的处理过程中要遵循平等性的原则,但是为什么高考时会为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加分照顾呢?这是否有悖于民族平等的原则?这一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纷纷开始探讨,学生分成了两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为此,教师组织了小小辩论会,使学生由一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3.趣味性原则

高中政治课堂在很多学生眼中都是比较枯燥无聊的,课堂提问更是会引发学生厌倦感的环节。为此,教师应该注重提问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挫折或者不如意呢?”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曾经经历过。由于学生对这种问题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堂上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而教师的继续引导也让学生发表了对挫折与失败的看法。在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之后,教师引入了新课。

4.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高一政治生活《我国的宗教政策》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把握课本知识,掌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为什么要使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呢?什么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它又是以什么标准界定呢?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根据这些问题发散思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5.广泛性原则

教学不应该是针对某一位或者几位学生的,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所以在提问环节,也应该注意广泛性原则。但是提问毕竟不能提问所有的学生,所以在提问时,我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XXX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不仅仅是被提问的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没有被提问的学生也会进行思考。尤其是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听到这样的提问,也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

三、结语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个必经的教学环节,更是一种一门艺术,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工具。为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关注提问的方法,遵循中心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广泛性原则,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提问环节,不断探索提问的最佳方法,提升提问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袁力.有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殷敦新.从“有效提问”到“提问有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问效益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17).

[3]周云旺.中学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2).

微课的含义篇2

关键词:元素符号;化学思维方式;化学观念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8-0048-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教学分析

1.1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基本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念后,本课题《认识原子并用符号表示》安排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认识金属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建立不同原子的表象;(2)学会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3)领会元素符号的含义。这节课对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1)元素符号是化学符号语言的最基本单元,它是化学的一个发明,具有简洁、规范、国际统一的特点。由元素符号开端,发展形成了初中化学的符号语言体系。因此这节课具有今后化学用语教学的模版作用。(2)元素符号对宏观组成和微观原子具有双重指代作用,成为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元素符号是对人类原子论认识成果的表达,富含化学观念,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也就初步建立了“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这正是化学入门的关键。

1.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学习原子及元素符号时,会遇到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原子的抽象性,虽然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观,但对“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并不了解,更没有“看到宏观物体就能想象到构成它的原子”的认识习惯;二是元素符号的抽象性,元素符号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比如“Fe”这个元素符号,既可指代铁钉又可指代一个铁原子还可指代补血营养液中的铁元素,至于所指的是这些含义中的哪一个,学生要根据当时的语境做出判断,思维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跳进跳出,这也是较困难的。通过符号搭建宏观和微观相互联系的桥梁,正是学生化学入门所要解决的难题。

1.3教学现状分析

有些教师认为,化学符号就是一种人为规定,只要告诉学生怎么写,记住、背过,多加练习就行了。我们认为符号具有指代作用,如果对它指代的对象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符号就是空洞的,对空洞符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生记住有关符号含义的条文并不难,难的是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当他看到“au”这个元素符号时自然就会想到金光灿灿的金饰品、想到具有特定质量和半径的金原子。一些学生虽然通过了化学考试甚至成绩不错,却依旧把物质、原子、元素符号看成是互不联系的三类知识,认定了化学就是一个死记硬背的学科,以至于把化学称为第二外语,这正是以往化学教学的一种尴尬。如何让学生顺利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相联系的化学思想方法是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教学必须解决的核心任务。

1.4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看到实物,能写出组成原子的元素符号;看到元素符号能说出原子的名称。

(2)说出元素符号的含义。

(3)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相联系的化学思维方法,形成表象和联想的能力。

(4)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感受符号在化学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实录

[师]在上节课布置的“先学作业”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

[投影学生的问题]

(1)物质微粒分不分种类?微粒到底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2)物质微粒有各自的性质吗?

(3)分子、原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有大小之分吗?

(4)为什么温度升高,物质微粒之间的间隔增大?

[师]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这些粒子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物质。这些,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科学的常识,但原子、分子、离子由猜想到发现的历史,却有着非常激动人心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多多了解这些故事。

[板书]一、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以及如何表示原子。

学生活动一:认识原子

[投影]学生“先学作业”中填写的金属的用途(表1)。

[生]观察一组等体积的铜、铁、铝圆柱体。

[师]你们发现这些等体积的铜、铁、铝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手感、轻重不同,密度不同。

形成对不同金属的丰富感性认识

[师]猜猜看,它们的密度为什么不同?

[生]构成微粒的大小不同;微粒的间隔不同。

[师]还有其他猜想吗?

[生]构成它们的微粒质量不同

[投影]铜、铝等“实物照片”对应的“原子堆积示意图”(见图1、图2)。

[想象]如果把这些金属体放大10亿倍,这些直径2cm的金属体会变成20000km直径的金属体,这时我们才会看到它们都是由一个个的原子排列组成的,这些原子的直径约为1~2cm,如同壹分或贰分硬币那么大。

通过“猜测”“想象”,学生将宏观金属物体和原子微粒建立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原子的表象。

[投影]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放大1亿倍的原子图像(见图3、图4)。

[师]请阅读表2中“原子半径”、“原子质量”。

[生]按座位挨次读出表中的数据。

通过数据形成对原子更为清晰的表象。

[师]原子这样小,人们是怎样测得原子的直径和质量的呢?这里面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希望同学们课下读读科学家认识原子的历史。

[师]请同学们参照上表中的“模型直径”数据,在硬纸板上用圆规画出6个圆,用剪刀剪下,写上原子名称。

检查学生制作的原子模型,提醒同学们想象这可是放大了约50亿倍的原子啊。

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原子。

[投影]金属晶体原子排列图(见图5、图6所示)

[展示]金刚石、石墨的球棍模型(注意说明“棍”表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上均说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原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不同。

[小结]金属、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不同的原子,构成了不同的物质。因构成金属的原子的体积、质量、间隔大小不同,因此,不同的金属密度不同。如石墨、金刚石、硅等。

[生]填写表3中“构成微粒”一栏;依次读出各物质组成原子的名称。

[板书]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铜、锌、

通过观察实物、联想、猜测、数据、动手操作等活动、以及模型、示意图等信息,建立“宏观―微观”的密切联系。

以上用时约18分钟。

学生活动二如何表示原子

[师]从金刚石模型和石墨模型上分别拆下一些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相同的碳原子,属于同一类原子,我们把这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同理,我们把不管来自何种物质的铁原子、铜原子分别称为铁元素、铜元素……。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因为元素是同种原子的总称,表示原子的符号当然也可以表示元素。

[师]如何表示1个原子呢?

[生]阅读以下ppt投影的信息:

“在古希腊时人们就已经用符号来表示当时发现和使用的物质,随着炼金术的发展,炼金家也有了自己表示物质的符号;到了19世纪初,道尔顿用圆圈配以不同的图案和字母来表示各种原子”

[投影]元素符号的演变史[1,2](见图7、图8、图9)[师]你们看到这些符号,有什么感受?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生]太麻烦、繁琐、不好记,不统一……

[师]怎样解决符号的繁琐、难记、不统一造成的混乱?

1818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用元素拉丁文开头字母作为元素符号的建议。

[投影]

(1)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2)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生]观看flash:贝采利乌斯的“表示元素的符号”。尝试说出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则。

[投影]表4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板书]三、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一大二小”

[投影]四线格的规范书写,让学生模仿写在表3中“元素符号”一栏。

学习竞赛:看谁能在4分钟内记下11个元素符号。让一学生去黑板板演。矫正书写不规范的地方。

在制作的各种原子模型在背面写上元素符号(见表5所示)。

甲同学拿原子模型正面,让乙同学猜背面的符号,然后两人换过来猜。看谁猜对的多。记下猜对的数目。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受元素符号的人为规定性、简洁、规范、国际统一等特点,并练习书写元素符号。

以上用时约12分钟。

学生活动三领会元素符号的意义

[师]符号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你认为元素符号表达了哪些含义?比如,元素符号C可以表示什么?3C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表示这些含义?

[生]尝试说出“C”表示1个碳原子、碳元素或金刚石,“3C”表示3个碳原子。以及表示上述这些涵义的合理性。

学生按座位挨次说出“Cu”“Zn”等元素符号的含义,随后填写表3中“元素符号的含义”一栏。矫正“1个元素”的说法。

从个别到一般,让学生尝试归纳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四、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1个原子;表示1种元素;表示由该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活动]挑战记忆力比赛。

通过该活动,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小结]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

[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

1.把家中的金属制品贴上它们的符号。可参阅课本后的元素周期表。

2.用硬纸片或废扑克牌制作镁、铝、锌、铜、铁、碳元素符号卡片(见图10所示)。

3.请写出下列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①Cu表示____________

②2mg表示___________

③3al表示____________

下节课的先学作业(略)

宣布下课。

3教学反思与分析评价

(1)这节课首先强化了原子与原子构成的实物之间的联系。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被观察,是具有一定质量、大小的微观粒子。这些在学生心中就成为一种思维中的真实。对于学生动手制作原子模型的活动,有人认为花费了5分钟,似乎不必要,我们认为动手产生的体验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花些时间是值得的。

(2)怎样表示原子、元素或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通过前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学生体会到元素符号的人为规定性、简洁、规范、国际统一的特点。

(3)除了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重视元素符号意义的教学,充分挖掘元素符号中的化学观念,帮助学生体悟没有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没有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识,就没有元素符号。元素符号所指代的意义是由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成果所决定的。学生学习化学符号就要切实建立符号与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体会到元素符号内在的涵义,为以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扎下一个“根”。

参考文献:

[1][英]J.R柏廷顿.化学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6~187.

微课的含义篇3

【关键词】区间;线性;非线性;齐次;非齐次

笔者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概念。学生在学习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以至于不能准确的把握。在此、笔者将以《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几个概念为例,并加以解读。

1对“区间”概念的辨析

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区间的概念是比较基本但又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们对a、b均为实数的有限区间(a,b)、[a,b]、(a,b]、[a,b)四类型的区间都能够准确掌握。但对于无限区间(-∞,b]、[a,+∞)、(-∞,+∞)往往会产生一些误解。认为(-∞,b]、[a,+∞)是半开半闭区间。

解读:定义1设e?奂Rn,p0∈Rn,如果存在δ>0使以p0为中心,以δ为半径的邻域n(p0,δ)?奂e,则我们就称p0为e的内点。

定义2设e?奂Rn,p0∈Rn,如果对任意■>0,在以p0为中心,以δ为半径的邻域n(p0,δ)中恒有无穷多个点属于e,则我们就称p0是e的聚点。

定义3对于e?奂Rn,称e的全体聚点所作成的点集为e的导集,记为e′。

定义4若集合e的每一个点都是它的内点、则称集合e为开集。

定义5若e?劢e′,即e包含了它的所有聚点,则称集合e为闭集。

综合以上5个定义,我们显然可以看出(-∞,b]、[a,+∞)这两类集合都是严格意义的闭集。所有我们再称呼它们为半开半闭区间、就显得不准确了。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闭区间或者闭集更好。至于(-∞,+∞),根据定义它既是开集又是闭集。因此我们叫它开区间或者闭区间都是没有错的。

2对“线性”概念的辨析

在《高等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总是会提到“线性”这个术语。线性微分方程、线性方程组、线性回归等等。但到底什么是“线性”,为何要用这样一个名词,大多数的学生还并不是很清楚,教科书中也未给出详细的解释。

解读:如在一阶线性微分方程■+p(x)y=q(x)中,我们看到方程中含有未知函数y及其导数y′的项都是一次项。至于方程中的p(x)、q(x)我们不妨将其假设为a、B。那么该一阶微分方程可以表成y′+ay=B的形式。这恰好与y及y′两个变量的直线方程的形式相吻合。类似在二阶线性微分方程y″+p(x)y′+q(x)y=f(x)中,含有变量y″、y′、y的各项都是一次项。p(x)、q(x)、f(x)不妨假设为a、B、C。则该方程可以表示为y″+ay′+By=C的形式。恰好与y″、y′、y三个变量构成的平面的形式相一致。而我们的n维欧氏空间Rn及Rn中的超平面都是线性空间或者线性子空间的平移。如此“线性”一词由此得来。

反之、不能满足a1x1+a2x2+…+anxn=b线性关系式的方程。我们都称其为“非线性方程”。例如、二阶微分方程y″+yy′+y=2x,就不可能是线性微分方程了。

3对不“齐次”,“非齐次”概念的辨析

在微分方程和线性方程组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齐次方程和非齐次方程。学生在齐次和非齐次的概念上也往往会比较困惑。而一般教材也没有给出说明。

解读:在微分方程的学习中,首先会遇到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一阶微分方程可化为■=?准(■)的形式,那么就称这个方程为齐次方程。”,这个方程之所以称为齐次方程的原因。我们可以认为它来源于二元齐次函数的定义。

二元齐次函数的定义:若二元函数f(x,y)满足条件,f(kx,ky)=knf(x,y),(k≠0)那么就称二元函数f(x,y)为n次齐次函数。根据这样的定义,我们得到微分方程■=?准(■)右边的函数?准(■)是一个二元零次齐次函数。因此我们称呼该微分方程为“齐次”微分方程。

与之不同的是,在学阶线性微分方程是y″+p(x)y′+q(x)y=f(x):当二阶线性微分方程满足f(x)0时,称之为“齐次”。当f(x)≠0时,称之为“非齐次”。这里的称之为“齐次”的原因与前面不同。微分方程y″+p(x)y′+q(x)y=0的两边关于y″、y′、y三个变量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有次数平齐的意思。因此称其为“齐次”方程。否则为“非齐次”方程。

与第二种情况相同,在线性方程组的定义中也有“齐次线性方程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它们的含义就和以上二阶微分方程的含义是相同的了。

以上是笔者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众多小问题的几个。学生经常在这些问题上比较的困惑。因此、笔者在这里总结出一点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以期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民强.实变函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微课的含义篇4

[关键词]微课;职业教学;作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7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包括在职业学校中的教育,也包含了在职教育,它与传统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有所不同,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了职业特性。但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普遍较差,在职业教学中如何传授职业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色,实现职业教学的目标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学的价值,呈现职业教学的特色,强化职业教学就成为展现职业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职业教学要充分体现“职业性”,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职业性”意味着较强的动手应用能力的培训。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特性,职业教学中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实现“职业性”这一教学目标。近年来,“微课”教学方式的诞生及应用,为教学开拓了一种新的传授方式,对职业教学来说,更是起到了一种较好的辅助作用。

1“微课”的含义

在《教学论》中对“课”所下的定义是: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与“课”的概念相对应的“微课”(微课程),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定义是:“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2“微课”的特征

21知识的微化

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一般少于5分钟,与传统的一节课40分钟相比,微课是教学精华的浓缩。它不仅是在教学时间上缩短,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微化。在一个微课内容中仅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表达一项内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割成无数个小的知识单元。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微课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也可组成系统,综合使用。

22知识的再现化

“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通过描述或直接呈现教学过程,营造了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的真实情境,让人们在现实状态下进行学习。尤其是对于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它把一次性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可以反复观看、仔细研究,能够长期保存的资源,使学生可以认真、细致地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节约。

23知识的可视化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采用录像、录音、多媒体软件等多种技术手段,把课堂教学或工作过程、会议过程等内容,通过视频手段的加工,变成一种视频、音频的成果,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可视化。“微课”把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进行整合,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3“微课”对职业教学的作用

3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厌学,学习能力较低,传统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效果并不好。通过“微课”的教学方式,缩短了教学时间,更容易集中学生短时效内的注意力,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必须在课堂中进行的固有形式,让教学活动走出了校园,走到了人们身边,把教学直接带入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让学习者更有效地安排学习、工作、生活的时间,解决了一部分人厌学的心理,提高了学习效果。

32创新学习方式

“微课”的制作是以ppt为基础,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的特性,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构建了新的学习方式。在传统学习方式下,人们需要在固定的空间环境和时间要求下进行学习,且学习内容往往通过教师的面授来完成,具有授课一次性的特点。在“微课”的教学方式下,完整的教学变成了一个个具有独立性的片段,不再需要占用大段的时间,把学习变成了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不仅可以通过上机学习,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

33扩张学习效果

传统的职业教育把学生带入到课堂实施教育,但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做到了然于心,而课后复习时,又会有种记忆不清、雾里看花的感觉。尤其是操作类的内容,对操作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处理,仅凭记忆很容易出现错误。而“微课”通过视频记录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变成可多次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不用担心教师授课的因素,对于学生把握不够清晰、牢固的教学内容,可以再次重现,增强了反复学习的效果。

34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很多知识无法再及时从课堂学习中获得,而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如看报纸、跟他人聊天、寻求百度和Google帮助等,这些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微课学习方式的出现,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甚至仅是一项完整知识中感兴趣的一小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习知识时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

35增加知识传授手段

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要求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与岗位操作相结合,因此,很多的教学内容就是岗位操作实施步骤。但有些岗位操作通过语言表述、静态图片或模拟的动画操作都无法确切地表达,甚至有些操作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微课”的存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通过视频的方式,清晰地再现了工作流程,把职业要求通过操作更恰如其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更好、更形象地接受,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有说服力。微课的可视化教学,对职业教学的表达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

36提高知识传播力度

传统的教学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有些人有学习的愿望,却没有条件在课堂中进行学习,或者有些人只想了解某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项微小的内容。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职业教育在很多时候仅成为了一种职业要求,成为了少数人的学习要求,职业教育缺少一定的普遍性及广泛性。而“微课”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保存下来,通过网络传播到全社会,让全体大众都可以成为职业教育的受众,普及了职业教育,提高了知识传播的广度与力度。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知识的应用有着极大好处。尤其是对我国某些濒临消失的传统职业和有着复杂工作要求、严格的职业特点的领域,更有着重要作用,既可以把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更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项工作,从而激发相应的职业热情,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微课的含义篇5

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分析了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微课;初中历史;应用

根据新课标与教育教学实践标准提出的要求,所谓的微课,就是指基于视频这一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记录的针对某一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案例片段为核心,并且相关知识点的一系列辅教学资源也包含其中,例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自我约束以及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再加上学习兴趣的缺乏,那么他们是无法认真学习知识内容的,特别是对于历史教学,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例如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历史过程等等,在日益繁重的课程下,学生的负担越来越大,逐渐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与消极心理,而在课堂中引入微课则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微课在内容上的趣味性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串联起知识内容,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在记忆与运用上提供引导与帮助,传统的对教学内容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得到有效避免。历史教学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例如历史故事、任务典故等等,很多知识的系统性、故事性、连贯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这些短小而多的知识模块而言,微课的运用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微课具有鲜明的主题与简洁的内容,不会耗费过多时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由此更加丰富,同时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微课教学中,知识点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得到展示,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历史题材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语言节目、影视作品、名人讲座等等。历史教材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然而教师可以寻找影片、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一系列形式与素材,将知识点展示在课堂之上,如此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集中,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无法合理控制微课时长。传统历史教学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点掌握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放缓节奏。而微课与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相适应。微课教学不需要过多时间,在微课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可以相对集中,并且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对知识点的掌控相对简单。相关调查显示,5-10分钟是微课教学的最佳时长,这段时间学的注意力能够一直保持集中,因此,针对微课时长控制不当的问题,可以合理设置微课视频播放之间,以5-8分钟为宜。微课教学的时长较短,因此必须注重教学素材的选择,必须达到精简的要求,并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时将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将主题与主要知识点导出,如此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更快,传统课堂中的导入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就得以缩短,课堂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第二,微课教学素材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乏充分考虑。在微课教学开展中,尽管教师们保持着高涨的热情,然而受限于备课条件以及对微课教学的认知程度,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微课内容的准备比较单一,然而学生之间的基础存在差异,在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上肯定无法保持一致,因此不同的学生必然无法都适合使用同一套教学内容,这往往难以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相悖于微课课程实施的初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认真选择微课课程的素材,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层次性差异,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在设置微课时要注重灵活性,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并且新知识学习要保持连贯,不宜出现过多新内容,合理控制教学进度。第三,教师缺乏对微课教学的把控,对自身课堂定位没有足够重视。目前,微课教学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有的教师忽视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完全以微课课程中的视频为主,整个教学活动完全用视频来替代。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在理解视频内容方面并不充分,课堂参与度也不高,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被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课堂定位,合理控制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微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播放微课视频的作用仅仅是展现知识点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运用要求教师注重微课素材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达到充分体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学生准确、有效的把握知识重点与难点。在微课结束之后,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进行一个总结,在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巩固上提供帮助,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好反馈与总结,如此课程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才能够达到最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微课的运用仍然有待完善。我们必须针对此展开研究与探讨,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者:阴靖娜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9):53-53.

微课的含义篇6

关键词:弹性力学;教学实践;结构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45-03

引言

《弹性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土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上,主要学习非杆状结构如板、壳及实体结构由于受外力作用、边界约束或温度改变发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

《弹性力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高等数学》理论基础,具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力学原理和计算方法。《弹性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数学推证和力学计算分析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一、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弹性力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感觉是,弹性力学理论抽象,都是数学公式与物理量符号,课程不如以前学习三大力学课程那样具体、实在,觉得弹性力学像数学。第二,理论学习中,感觉不出是在解决某个力学问题或结构的力学求解,学习动力缺乏。第三,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于学生数学知识的遗忘、欠缺,不能清晰理解《弹性力学》课程内容的力学本质,造成学不懂《弹性力学》,教学效果差的结果。

学生在学习《弹性力学》课程后,觉得《弹性力学》课程学习难度大,只是对圣维南原理及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留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很多学生也只是表面上有所记忆,能按部就班的对习题进行求解计算,能够在理论上透彻理解具体含义的学生往往很少。除这些典型的内容外,学生对《弹性力学》其他部分章节的内容,大都没有印象,体会不到课程理论学习的重点。

伴随近年的高校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调整,《弹性力学》课程的课时减少和内容精简已经是普遍现象。在《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上,无论教学计划学时是30~35学时或40~60学时,《弹性力学》课程体系大致相同,只是在一些章节内容的细节上、深浅上有所不同。不管学时多和学时少,平面问题的理论知识部分都是必须讲授的内容。

本文根据自身教学中的经验体会,以《弹性力学》课程平面问题为例,介绍在《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结构力学》力法、位移法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进行《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理论讲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问题基本理论原理,掌握基本方程的物理本质,进而轻松学习《弹性力学》课程知识内容,提高《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弹性力学》理论体系介绍

(一)弹性力学问题描述

一个弹性力学问题,就是已知弹性体的形状和大小,已知物体的弹性常数和所受体力、边界上的约束或面力情况,求应力分量、形变分量和位移分量。其研究的方法是:在弹性体区域内任取一个微元体,分别建立三套方程,既根据微分体的平衡条件建立平衡微分方程;根据微分线段上形变和位移的几何条件建立几何方程;根据应力与形变间的物理关系建立物理方程。加上边界上的边界条件,通过进行数学的边值求解,解决所求的力学问题。

(二)平面问题的理论体系

徐芝纶编写的《弹性力学简明教程》中,第二章为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两种平面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推导出平面问题的三套基本方程,并介绍了一点的应力状态,和两种边界条件的含义及数学表达,为弹性力学问题的求解做好最基本的理论准备。学生在学习建立这些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的表达上,基本没什么障碍,大都能轻松学习并理解方程式的含义。

得到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的描述后,理论体系接着介绍求解平面问题的两种基本解法,按位移求解平面问题和按应力求解平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讲解这个部分的内容时,学生会感觉不太理解。实际上,按位移求解或按应力求解弹性力学问题,都类似于结构力学的超静定问题求解。以平面问题为例,平衡微分方程只有两个,包含的应力分量却是三个,所以,只依靠平衡微分方程是不能求解的,还必须考虑几何学和物理学两个方面的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其思路和原理类同结构力学的力法。若以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既按位移求解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单从几何方程只能得到两个位移分量和三个形变分量的关系,当位移分量确定时,形变分量可以唯一确定,反之则不行,所以还必须联立物理方程和平衡微分方程,由三套方程求出八个物理量,其过程则类似于结构力学的位移法。

在教学中,采用结合结构力学中已经学习的位移法和力法,进行《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方程和轻松学习有很大帮助。下面以教材[1]中的按位移求解平面为题为例,介绍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的具体情况。

三、《弹性力学》按位移求解的教学实践

(一)教材内容安排

按位移求解就是以位移分量为基本未知函数,从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中消去应力分量和形变分量,导出只含位移分量的方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求出位移分量后,再求出形变分量和应力分量的方法。

(二)基本求解方程的推导

几何方程

?着■=■,?着■=■,?酌■=■+■(1)

将(1)代入用形变分量表示应力分量的物理方程(2)中

?滓■=■(?着■+?滋?着■)

?滓■=■(?着■+?滋?着■)(2)

?子■=■?酌■

得用位移分量表示的应力分量

?滓■=■■+?滋■

?滓■=■■+?滋■(3)

?子■=■■+■

将(3)代入平衡微分方程(4)

■+■+fx=0

(4)

■+■+fy=0

■■+■■+■■+f■=0

(5)

■■+■■+■■+f■=0

另外,应力边条和位移边条表示为

■l■+?滋■+m■■+■■=■■■

(在S?滓上)(6)

■m■+?滋■+l■■+?滋■■=■■■

(u)=■,(v)=■(在Su上)(7)

式(5)即是平面应力问题按位移求解的基本方程。因其为偏微分方程,所以求解还需要联立边界条件既应力边界条件和位移边界条件,构成平面应力问题按位移求解的方程组。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方程本身的推导及边界条件按位移分量的表达上基本没什么困难。这个时候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往往被这些方程的形式牵引,重点是去感觉这些方程是数学方程,却忽略了对方程所表示物理含义,或者说减弱了它所表示的力学含义的关注度。

(三)解决办法

参照教学中的经验,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时,先根据弹性力学基本理论进行公式的推导,在得出方程式(5)和边界条件后,结合学生已学的《结构力》学概念,对照《结构力学》接着,在经过复习回忆对比结构力学的已有知识概念后,位移法求解的概念和基本方程,讲解基本方程(5)的本质。目的是在结尾时刻,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力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上。主要细节安排如下:

首先,进行方程(5)的推导。

其次,复习《结构力学》中位移法典型方程:

r11z1+…+rlizi+…+rlnzn+R1p=0

r21z1+…+r2izi+…+r2nzn+R2p=0(8)

rn1z1+…+rnizi+…+rnnzn+Rnp=0

方程(8)是考虑了几何条件、物理条件和力平衡条件,得出的用结点的位移基本未知量所表示的静力平衡条件,与之对比,强调弹性力学按位移求解平面应力问题的基本方程(5)和结构力学推导位移法典型方程(8)过程一样,都用到了几何方程(对应于几何条件),物理方程(对应于物理条件)和平衡微分方程(对应力平衡条件),所以方程(5)的本质也是用位移表示的力平衡方程。

根据学生理解情况和课时安排情况,此时最好进一步讲透各自对应方面的含义或者说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即《结构力学》位移法中的几何条件,体现在分析结构的变形情况后,得到求解结构所需的独立的结点变形位移基本未知量,它和弹性力学中根据微分线段的形变和位移条件,建立几何方程是同样的考虑;《结构力学》位移法考虑的物理条件,实际体现在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上,也就是考虑了内力和变形位移间的对应关系,它和《弹性力学》中根据应力与形变间的物理关系建立物理方程是同样的含义;《结构力学》中的力平衡条件,体现在分析附加刚臂(有结点角位移)或附加支座链杆处(有结点线位移)的受力平衡后,得出附加反力矩或附加反力应等于零,它和《弹性力学》中的平衡微分方程是同样考虑。

《结构力学》力法,根据满足三方面条件的典型方程求出基本未知量,即独立的结点位移后,便可由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求出各杆的杆端内力,再根据单位荷载法可求结构中任意截面的位移。这和《弹性力学》按位移求解,从基本方程(5)中求出位移分量,就可根据几何方程(1)求出形变分量,再根据物理方程(2)求出应力分量的思路过程完全相同。只不过弹性力学中各物理量都是位置坐标X、Y的函数表达式,结构力学中的物理量却是某一具体截面处的物理量数值。

然后,再次回到弹性力学的课程任务,接着复习、回忆、对比讲解知识概念后,总结弹性力学按位移求解平面应力问题。按位移求解平面应力问题,就是使位移分量在区域内满足基本微分方程式(5),并在边界上满足位移边界条件(7)或应力边界条件(6)。求出位移分量后,用几何方程(1)求得形变分量,再用式(2)求得应力分量[1]。

最后,安排一个实例进行具体问题的求解,体会上面总结段落的实现过程,达到消化所学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对按位移求解平面应力问题基本方程的理解和感受大有转变,特别在最后的实例讲解后,学生能很好地领悟所学方程的力学本质和力学功能,消除了以前很多学生的错误感觉,学弹性力学基本就是在学数学。这样,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落脚点回到对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上,理解弹性力学中出现的数学方程及解析过程,都只不过是在借助数学知识工具进行力学问题求解的需要。

经过这种教学安排,结合已有的结构力学知识理论,对比进行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弹性力学知识理论,理解方程式的力学含义,以及读透课本中的文字结论(如上面的结论段[1]),减少学习弹性力学理论的抽象感等方面,帮助很大。同理,将这种教学方法实施在弹性力学课程其他章节内容中,对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弹性力学课程理论,不偏离力学的教学主线,提高弹性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廉锟.结构力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京红,等.土木工程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

[4]王雁然.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5,(6).

[5]原方,吴洁.研究生弹性力学教学方法及问题探讨[J].力学与实践,2005,(2).

accomplishtheteachingpracticeofelasticmechanicsCombinewithStructuralmechanics

HeLin,ZenGFan-xiang

(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China)

微课的含义篇7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地理常识地理技能地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22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并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形象地展示复杂或者微观、宏观的现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因而在各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除了可以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外,还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缩小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微课与地理常识课整合

初中地理教材中大量常识性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学会。另外,地理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课堂时间没有被高效利用。对于大部分常识课,地理教师可将其制成知识点清晰、针对性强的微课,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学习、自行消化,从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七大洲的地理位置》一课就可以制成微课,让学生通过自学微课内容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观看世界地图,并提问:“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有哪些大洲。”“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以南的有哪些大洲?”这两个问题中都提到一条重要的纬线――“赤道”,要求学生找出赤道,然后说出赤道南北各有哪些大洲。其次,提问:“大陆主体部分在西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大陆主体部分在东半球的有哪些大洲?”在地图中找出东西半球,指出分别有哪几个大洲。最后,提问一些重要的纬线贯穿了哪些大洲,如“赤道主要穿过哪些大洲?”“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等。随着问题的一一解答,学生自然了解和掌握了这部分地理知识。

二、微课与地理技能课整合

地图是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有用的地理信息。因此,我们要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在教学中,部分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地运用地图解答问题,以致影响到学习成绩。这些学生就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使用微课自主学习,弥补知识的不足。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节微课中,地理教师首先解释了海拔的定义,重点讲述什么是等高线、等高距;然后用动画形式演示等高线;接下来分别介绍山顶、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含义。有图、有画、有讲解,听不懂还可从头再来,这种方式,还有什么学不会呢?

三、微课与地理复习课整合

由于课时所限,地理复习课往往全面而不具体,甚至一带而过,知识得不到细化;听课的学生也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走马观花,复习效果不明显。微课可以做到详细讲述每个知识点,并可将同一知识点分层录制成基础篇、提升篇、超越篇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相应的视频资料。有了针对性,学习效率就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

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地理教师可以做三个不同层次的复习视频。第一个:了解陆地水体的含义,能叙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了解水循环的意义。第二个:了解水循环的构成,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水循环的过程,阐述水循环的意义。第三个:会分析“水循环构成图”,会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掌握三种水循环的联系和区别,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样的微课适应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使学生可以由易到难递进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四、微课与地理活动课整合

随着时展,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上有关地理活动的微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简易地球仪的制作》《长江与黄河(相声)》《政区猜谜与拼图竞赛》等微课,既充实了课余时间,又使课堂学习得到重要的补充。

微课的含义篇8

【关键词】主题词教学法微课数学期望

【基金项目】河套学院教学研究项目:HtXYJY16001。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23-02

一、引言

“主题词教学法”是2007年由我校数学教授杨树生和张晓军在研究课题《数学教育专业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过程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的创新性教学法。2011年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扩大研究队伍和完善实践环节后提出了“主题词教学法研究”。“主}词教学法”主要由“学生基本能力调查与分析”-“序”课堂教学-数学感悟-展示主题词-学生填写《课程学习档案》-教师批改《课程学习档案》-《课程学习档案分析汇总表》-学生填写《课程学结》-《课程学结分析汇总表》-教师汇总、分析学生成绩-教师对本学期教学进行反思等教学方式。其中,教师提炼“主题词”尤为重要,他就是进行一次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中以主题词为主线循序渐进地讲解,达到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

数学期望是概率论产生的起源,它使得问题发展成为现代数学的主流分支之一。而且数学期望应用广泛,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内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期望的定义和意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我过去几年的概率论的教学中,对农学、电气等专业学生运用“主题词教学法”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收获。如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教学不在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纯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成为了时下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及“慕课”便是一个现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它短小精悍,突出重点、难点、疑点,以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讲明关键问题,而“慕课”是“微课”的有序的管理,所以做好每一节的“微课”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门课程的“慕课”。因为“微课”要求“精”“微”,所以课件制作和录制课程之前必须有严谨完整的教学设计。而“主题词教学法”的主题词是按照内容与思维的循序渐进进行提炼和排序的,所以在设计“微课”时,用“主题词教学法”提炼本节课的主题词,再结合“微课”的制作要求,会使得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思维严密,让学生自然清晰的掌握知识并且培养思维能力,达到学生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自主重复学习的目的,而老师真正成为身边导师,而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

二、“微课”设计

(一)数学感悟

源于的一门学问,成为人类知识最重要的学科―拉普

拉斯(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天体力学的集大成者)。通过数学感悟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显示本节课章节题目,展示主题词

、expectation、频率、概率、稳定、加权平均值、数学期望、离散型、连续性、计算、实例;观察与猜想、转化与划归、抽象、引导、类比;发现美、简洁美、符号美。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方面提炼了“主题词”。

(三)新课

按主题词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体会数学思维方式和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引入经典典故-分赌注问题(a、B两人赌技相同,各出赌金100元,并约定先胜三局者为胜,取得全部200元。由于出现意外情况,在a胜2局B胜1局时,不得不终止,如果要分赌金,该如何分配才算公平?),教师分析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猜想对“expectation”一词有所了解,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通过射击实例引入数学期望定义。

在计算射击问题中的平均射中环数时,当n∞时把频率问题转化成概率问题,平均射中环数划归为射中环数的可能值与其概率之积的累加。从而抽象出“数学期望”的定义。让学生体会与感受数学的发现美。

3.先给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定义:设离散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p(X=xi)=pi,i=1,2,…,n,….

如果

|xi|・pi

则称xi・pi为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记作e(X)简称期望或均值。若级数|xi|・pi不收敛,则称X的数学期望不存在。对定义中要想数学期望存在,为什么绝对收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出提示,通过简单例子说明数学期望和算术平均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用类比的方法给出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定义: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p(x).

如果

|x|p(x)dx

则称

x・p(x)dx为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记作e(X)简称期望或均值。若|x|p(x)dx不收敛,则称X的数学期望不存在。它的含义完全与离散型随机变量场合类似。通过给出数学期望的定义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符号美。

4.通过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计算的实例来加深对数学期望定义及其应用的理解,并练习计算方法。

实例1:甲乙两个射手谁的技术比较好?

实例2:设顾客在某银行的窗口等待的服务的时间X(以分计)服从指数分布,其密度函数为:

p(x)=e-x/5,x>00,x≤0

试求顾客等待服务的平均时间?

5.布置相应作业和思考问题。

三、小结

用“主题词教学法”对“微课”――“数学期望的定义和计算”进行教学设计,不失传统教学方法的内容上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并且符合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十分钟原则,能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结合“主题词教学”和“微课”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提炼主题词时必须严谨、准确、简洁,用“微课”进行教学必须简短精炼,所以教师有较好的挖掘教学内容和处理问题能力,其次,按“主题词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按主题词顺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时,不仅掌握了重点知识,解决了难点,还感受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体会了蕴含的数学内在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晓军,杨树生.“主题词”教学法[J].新天地(高校论坛),2011,12.

[2]成乐,张晓军,杨树生.“主题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66-167.

[3]茆诗松等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2(2):77-82.

[4]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3):45-65.

[5]浙江大学盛骤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6(4).

微课的含义篇9

经管类专业一般都包含经济学、国民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金融学等经济类为主的专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没有过多的理论研究,而是培养以市场就业技能为主的专业,通俗的说就是能够在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市场的专业,所以,作为经管类专业比较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以东方科技学院为例,来谈谈经管类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现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不同于高中所学的简单概率,只需要排列组合的初等方法就能计算,大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以微积分为基础,需要重新定义概念与运算规则,而且,经管类专业课程《统计学》又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所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与微积分的学习好坏有关,又决定了后续课程《统计学》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发现,这样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学习效果上并不好,每年东方科技学院的期末考试不及格率仅次于高等数学的不及格率。很多学生也是怨声载道,大吐苦水,不知道该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明明都尽力去学了就是学不会。作为每年都让这门课程的一线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概念理解不到位。概率论数理统计的课程分两部分:概率论以及数理统计。概率论是以微积分为基础,通过分布函数来定义概率,一般包含概率的定义与性质、分布函数、二元分布函数、数学期望与方差、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一般包含: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有点多,一般也不会全部讲解,受到课时偏少的影响,教师在概念解释上就讲的偏少,主要还是以解题为主,但是概念没有解释清楚的后果就是学生根本无法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统计分布的内涵是什么。尽管在课堂上一再强调随机变量与高等数学的变量不一样,随机变量仅仅表示事件,不同的数字变量可以表示为相同的事件,分布函数是以随机变量进行定义的,其含义就是随机变量所定义事件的可能性-概率。但很多学生还是以高等数学的变量与函数来理解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特别是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时候,就更无法理解,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一脸茫然,那求知若渴却又无法理解的眼神让教师无可奈何,不得不再次重复讲解。

2、微积分基础不牢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以分布函数为主线串联的,但是分布函数的问题就牵涉到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知识,特别是二元分布函数需要用到二元微积分,这对很多学生是苦不堪言,原因就在于前修课程微积分没有学好。由于高等数学的知识量大,课时又相对较少,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本身就很薄弱,教师在讲微积分知识时就尽量简单化,二重积分的知识就变简单很多,这就导致w生学习概率论的时候,再次面对二重积分就有天然的畏惧感,不熟悉的分布函数概念以及难懂的二重积分的计算,使得很多学生就放弃概率论的学习。对数理统计也是如此,数理统计的知识是以总体样本为基础,通过抽样来估计总体参数并对总体参数进行检验的过程,而且,统计的规律就是随着样本的增大,总体就服从正态分布,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估计正态总体的两个参数并进行检验。这样的知识点按理来说不难,但是学生的表现来看,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出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适应,经过高考对知识点反复强调讲解的习惯,学生对大学课程没有反复练习的行为不适应,而且其他课程也多,又处于没有人监管的状态,主观上就放弃了对难点的探索精神。因为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其它课程,除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做预习预备与复习巩固的。

3、不注重实践操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只是讲解一些基本的概率统计原理,理论上不需要过多详细讲解,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上。特别是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点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这些知识,让学生指导基本的原理即可,学会在实际中会用到这些知识才是重中之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会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理论的意义所在。经管类学生所需的统计知识在以后要用到的地方挺多的,工作上一些简单的excel表格就是有求和求平均,如果考上经管类研究生,那么学术上还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得会用统计学的知识进行实证分析,统计软件如SpSS做模型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经济解释,进而来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因此,针对经管类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应该在实际操作上下一番功夫。

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一些教学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1、重视概念的解释。教师在主观意识上应该认识到解释概念的重要性。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上轻概念重解题的思维一直没有改变,认为数学就是能够让学生解出题目来就是好效果,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一批会机械计算的学生工人,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况且,解释概念比解题重要的多,概念解释清楚了,学生就容易理解做题的含义,反而能促进解题的进展,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应该注意甄别新旧知识的区别,建构主义认为,前面的知识学习会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带来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学前已经习惯了数学当中的数字计算,数字变量的概念,对概率论当中的随机变量以及分布函数还是以原有思维进行思考,这样,就很难走出误区。教师即时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数字变量以及随机变量的不同,但如果学生的主观没有意识到,就很难达到效果。所以,对于新旧概念的区别,教师要详细解释,学生也应该主动认识。

2、加强微积分的练习。如果不会微积分,那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微积分的学习是在高等数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那么师生就应该在高等数学中把这个知识学好。如果还是未能学好,就应该采取开设选修课的方式,给予微积分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补习,当然这个在实际操作当中有一定的难度,选修课是学生自愿选择的,那些微积分本来就不好的就不会去选修该课程,教师可以规定高等数学不及格的学生必须强制的选修微积分,至于会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导致学生的逆反厌学情绪,这个得需要做一定的调查才行;此外可行的就是成立学习小组,让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帮助后进学生,采取帮扶的方式来提高微积分的成绩。还有就是教师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答疑解惑的方式来解决对数学学习有难度的学生。

3、注重统计软件操作。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在后续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用的很多,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统计软件的用法。因此,在讲解数理统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穿插一些基本软件方面的知识,把理论用到实际操作上,就能让学生更加明白理论的含义,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课时不够,正式课堂上可能无法讲解太多。教师应该采取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一些跟尽管专业有关的习题,如分析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这类简单可行的统计练习,并把做题的批改当成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监督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四、结束语

经管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显得较为重要,对后续课程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应该充分意识到概率论当中一些概念的重要性,加强微积分的练习,在统计方面尽可能的讲解软件使用的知识,来提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微课的含义篇10

关键词:微课;视频;视听语言;教学;开放教育

从2014年起,在教育部倡导下,以全国微课大赛为推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微课的普及和推动,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视频。而将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和微信平台结合起来时,则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互混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1在线学习中的微课

伴随着互联网对教育界的革新和推动,国内moCCos(慕课)体系正逐步探索和建立起来。慕课由于其本身的技术条件、物质条件要求,在短期内还难以推广和覆盖大多数高等院校。因此,作为慕课翻转课堂的重要内容,微课以其短小精炼、教学主旨清晰、学习方式灵活、成本相对低廉等特点,迅速在国内发展起来,并在教育界同仁的不断探索下,发展出微课教育的新方向、新内容、新手段。

1.1以视频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微课以视频作为教学载体,通常采用现场录制、屏幕录制、课件录制,或者综合制作的方式来制作15分钟以内的短小视频,以适应在线浏览观看的需要。[1]这些视频大都没有绚丽的制作技巧,内容展现方法直接,从总体来看是以视频教学为主的一种复合教学形式,在微课的外延上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撑,以期实现微课的教学效果。

以全国微课大赛官网为例,所有微课均配有教学设计案,部分还配备了作业习题,这部分设计主要用来强化教学的目的性,同时,网站还配置了交流互动功能,设计了留言和反馈入口,注册用户可以在微课视频下方给教师留言,教师则可以在后台对反馈内容进行选择和回复,并公开显示,从而为教学双方提供了针对微课的答疑和综合反馈的工具。

1.2以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在线学习方式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更为灵活和便捷,在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同时,学生也在进行混合式的学习,这种在线学习所构建的将是多维学习网络,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网络;一方面是学习者之间的网络。

在线学习的自主和传统课堂学习有所不同,微课的自主学习有两方面的含义,不仅仅是主动地、自觉地去寻找学习内容,还包含主动地寻找学习人群,即实现学习和内容、学习者和人的交互学习。实现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是微课教学的目标之一。

2数字媒体专业微信教育平台

国内数字媒体专业分为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两类,作为新兴学科,正处于发展和积累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处于探索过程中,同时,数字媒体专业也是在新兴媒体和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许多教学内容也是针对信息媒体展开。因此,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采用新媒体方式教学也是符合教学内容的,而微信平台的应用,在实践中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现状

以数字媒体艺术为例,专业课程则包含数字媒体作品制作、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制作等。这其中,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每门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制作和学习内容。例如,在影视制作课程中,就会涉及nuke、Fusion、aftereffect、Combusion、maya、ps等一系列软件,从而带来教和学的问题。一方面,软件行业其自身的迭代和发展极为迅速,新功能新内容往往半年就会进行版本升级;另一方面,这些软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身的软件系统也在不断膨胀,出现多分枝、多系统的软件结构,对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讲,这部分学习内容较为广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也较高。这种现状导致目前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中教学双方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技术层面,在创意和艺术层面的精力难以保证。因此,怎样及时消化和传授软件知识长期困扰着教学双方。

2.2微信教学平台的应用

数字媒体专业微信教学平台的学习流程与目前主流慕课教学理念类似,从教视教学资料的开始,依次产生师生互动、学生兴趣互动、教师评价等,依据这个教训理念,确立的微信教学平台的运行流程。

(1)以微信公共平台的内建功能为基础,进行内容分发。教师根据数字媒体课程,选择其中适合平台教授的课程内容,制作和采集成视频资料,上传到腾讯视频官网,再以链接素材的形式编辑到公共平台的文章中。以maya课程为例,基本菜单的使用,是基础步骤,10分钟左右的视频已经能说明其基本功能。再配以视频截图、知识点说明文字。即可编辑成一条信息饱满,一目了然的微课内容。

(2)根据后台机统计数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微信公共平台对每一条文章,即每一条教学视频,都提供了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四个数据统计功能,其中图文分析功能对学生的阅读行为、阅读时间等进行统计,给予教师一定的数据参考。

(3)根据插件功能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兴趣互动。微信公共平台提供底部自定义菜单、用户留言系统、微社区还提供论坛系统。使用菜单系统提供的分类和搜索功能,学生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过滤知识点。例如,输入“ai”,所有包含ai课程的内容将会集中呈现。通过留言系统,师生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反馈和交流,教师通过后台留言,可以及时在教学中对存在的难点进行课堂讲解,对教学重点,可以在社区设置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强化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

2.3实现协作型在线学习常态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有大量的零碎知识点,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采用协作学习是解决目前数字媒体专业知识量大面广的有效办法,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式,以移动学习、小组学习为主导,更加强调个性化、拓扑式学习,是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2]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微课在师生垂直交互基础上,丰富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互动,实现了师生之间、教学资源之间的拓扑式交互。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在线教学信息指导下,研究、讨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协作解决难点。能有效地实现灌输式教育向主动式教学的转变。而微社区、微话题的存在,能将已经解决的知识难点以列表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形成课程的衍生知识库,为后续教学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3]

3结语

当其和微信相结合时,在微信平台的运作下,实现了教学的移动化、个性化、自主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加灵活地、更有针对性地、更互动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微信教学平台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更高效、更公平的分配,对数字媒体专业而言,学生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学有所获,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和适应新媒体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对于培养其专业素养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