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十篇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十篇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08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综合合成法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2-0054-04

一、引言

工业革命的结果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口剧增,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破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全球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目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各国领导人的广泛关注。以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规则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规则。

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但是《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并没有给出这一新名词的明确界定。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2]。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共同愿望。

对于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方法,国外主要有综合评价模型、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动态能源优化模型、综合能源系统仿真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也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对低碳经济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宏观经济模型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起来的非线性宏观经济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各部门中投资和消费的模式,并重点强调了与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有关的短期波动性。其他模型也是国际上使用的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的模型,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基于物质流分析法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和指标值综合合成法。本文拟用指标值综合合成法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说明被研究对象各方面的关系,由若干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统计指标所构成,它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价。为了准确、全面、科学地衡量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在研究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简明性和代表性

低碳指标评价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低碳经济的科学涵义,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本质。同时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和简洁性的综合指标。

(二)系统性和准确性

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诸方面,该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并在不同层面上采用准确的指标和指标群。

(三)可得性且具有可比性

选择评价指标应考虑指标可量化的难易度,本文选取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均可量化。同时,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在同一时间上对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

(四)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的相容性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当能够基本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应当体现它的内在经济涵义。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的特征,指标的选取还应尽可能地与环境指标相容。

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低碳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程,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发展低碳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达到科学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目的,建立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经济发展、碳排放、环境能源和社会人文等四个方面建立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二)主要指标的解释

(1)人均GDp: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基本的指标。人均GDp=当年的GDp/当年的人口。

(2)GDp增长率:GDp增长率=(当年GDp-前一年的GDp)/前一年的GDp。

(3)碳排放总量: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本文中一段时间指一年。

(4)人均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总量/人口总量。

(5)平均碳排放系数:平均碳排放系数=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总量。

(6)单位碳排放的产出:单位碳排放的产出=GDp/碳排放总量。

(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城市建成区的各类绿地面积/建成区面积。

(8)城市化率:本文采用公安部门认定的非农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率=当年城镇人口/当年全部人口,城市化率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三)碳排放的计算

关于碳排放估算模型,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日本学者茅阳一(KayaYoichi)教授在1989年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研讨会上提出的卡亚公式,该公式将碳排放与人口、经济、能源结构、技术等因素联系起来,主要估算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3]。计算公式如下。

C=p*(GDp/p)*(e/GDp)*(C/e)

式中:C―碳排放量;p―人口;e―能源消费量;GDp/p―人均GDp;e/GDp―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费,主要与技术有关;C/e―单位能源的碳排放,主要与能源利用结构有关。

转换后公式如下:

式中:C为碳排放量;Ci为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为能源的消费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其中Ci/ei为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文中采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提出的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476吨碳/万吨标准煤、0.5825吨碳/万吨标准煤和0.4435吨碳/万吨标准煤,水电、核电等不含碳能源排放系数为0[2]。

(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对河北省2005―2009年的数据收集,获得了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的所有数据(见表2)。

首先采用公式Zi=(Xi-Xmin)/(Xmax-Xmin),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表3)。变异系数法又称离散系数,本文利用2010年《河北经济年鉴》和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公式:

其中,Vij,?滓ij,Xij分别表示第i对象第j个指标数据的权重、样本标准差和均值。

在本评价体系所选用的指标中,逆指标包括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平均碳排放系数、单位碳排放的产出、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电量消费量六个指标。对逆指标进行同向化处理,使其符合实证分析的要求,公式为:

(五)综合得分

各个单项指标的综合得分要先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即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然后,求出权重与标准值的乘积,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

单项指标得分=权重×标准值

各类指标综合得分是本类指标中所包括的单项指标的和,具体的计算过程可用公式表示:

Si=Xij(i=1,2,3,4,3,5;j=1,2,…16)

其中Si,Xij分别表示各个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河北省2005―2006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

(五)综合评价与分析

根据指数化综合合成法的分析,不难看出:2006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比2005年低碳经济水平增长了几十倍,紧接着2007年降下来,之后进入平稳水平。虽然2006年的低碳经济水平最高,但是经济增长却是这几年中最慢的一年,以经济发展缓慢达到发展低碳的目的。2005年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1.157,2009年达到12.958,经过5年的努力,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明显减少,使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稳定上升状态,但不能否认的是,河北省整体的低碳环境发展水平却不令人满意,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河北省缺乏与洁净能源有关的技术和政策。[4]因此,必须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河北省实际状况的能源技术和政策,才能进一步减少河北省的碳排量,提高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状况。

四、结语

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把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其发展模式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为支撑,以建立一种高效低排的低碳产业链为途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其核心前提是经济的稳步增长,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5]。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的内涵,它包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环境能源和社会人文等内容。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产业结构这一角度出发,遵循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还非常少,国际上至今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只是一个尝试,希望本文对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能够为河北省今后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希望有关决策部门尽快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低碳经济加速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2]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绿色经济,2011,(1).

[3]张亚欣,张平宇.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6).

[4]韩立红.河北省能源结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

[5]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LowCarboneconomyevaluationindexSystemandComprehensiveevaluation

――aCaseStudyofHebeiprovince

Sunwen-sheng,YangHong-yan

(Collegeofeconomicsandtrade,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Hebei071000,China)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2

(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日益引起来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引起理论界的探索研究。采用ipCC计算方法,对中国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定量研究了碳排放量与GDp,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环境治理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碳排放量与GDp显著正相关,碳排放强度与环境治理水平显著负相关,最后,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等角度提出促进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碳排放数据;碳排放强度;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78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发展政策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214);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科研究“三重”重大专项“新常态下河南省产业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项目编号:2014-SZZD-07)

收稿日期:2014-12-26

0引言

根据联合国(nGo)世界和平基金会世界低碳环保联盟总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家,但人均碳排放却远远低于美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内,对于能源消费数量庞大,而且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以及国内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引起人民关注,减少二氧化碳等废弃物排放,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中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每单位GDp中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首先要明确影响二氧化碳产生的因素,较为经济、准确地获得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本文将估算中国碳排放数据,为低成本、高质量获取二氧化碳排放数据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外有关估算碳排放数据的方法的研究主要有,Druckman等采用类多维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结果显示英国碳排放量与收入水平、居所、职位和家庭组成有关;Ramakrishnan应用Dea方法研究了了GDp、能源消费、碳排放三者之间的联系;UgurSoytas运用VaR模型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耗、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魏楚通过研究发现GDp增长与能源利用效率对碳排放影响较大;许士春采用LmDi加和分解法得出我国碳排放的最大驱动因素经济产出效应而最大的抑制因素为产业结构效应的结论;赵敏利用ipCC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估算出上海居民城市交通碳排放数据,并分析了碳排放强度;叶震参考了RaS双向平衡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表,估算出我国1995-2009年数据。现有文献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技术以及能源消费结构有重要的关系,然而现有研究方法有些过于复杂,所需要的参数较多,结果未必更真实接近真实碳排放量。

1碳排放数据的估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投入产出法、碳足迹计算器法、ippC计算法等。ipCC计算碳排放的方法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的,为世界通用的计算方法,ipCC的评估报告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为人工排放,而人工排放的途径主要来源能源消费。尽管各国减排技术或资源禀赋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种方法依然可以通过变换相应参数进行调整,这种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所需要的各种能源的参数以及排放因子的缺省值,计算十分简单。

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方法,假设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为固定数值,将其结合能源消费数据:

式(1)中,a为通过能源消费向空气中排放的碳排放总量;Bi为能源i消费量;i为能源种类;i=1,2,3,估算的是由煤、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量;C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

上述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在连续进行时间序列数据估算时存在一个缺陷,即如果选定基年的碳排放系数,那么基年以后年份同样选择相同的碳排放系数,则明显没考虑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因素,因为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循环利用或综合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弃物的力度也在加大。但是很难获得二氧化碳回收等方面的数据,因此,选择“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这一指标修正碳排放系数。

取某一种能源基年的碳排放系数为Ci1,基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值为,则基年以后任一年份碳排放系数为:

本文选择2000年为基年,利用以上公式估算中国2000-2012年碳排放总量(文中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GDp以2012年价格计算,估算结果如表1和图1。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在总体增长的趋势中,出现几次阶段性下降现象,主要原因不是能源消费总量下降,而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中国碳排放量主要由煤炭产生,而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大,而其他所占比重较小,产生单位热量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见图2。

碳排放强度是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其大小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从图2可以看出,碳排放强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的成效,然而应该认识到中国碳排放强度依然较高,而且最近几年下降速度变慢。

2碳排放量与GDp关系

中国经济正在处于高速发展之中,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治理水平也在不断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环境治理水平提高又减少了碳排放量。因此,有必要研究碳排放量与GDp关系以及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环境治理水平的关系。

为解释变量,以2012年不变价格计算,碳排放量被为被解释变量,模型中参数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则中国二氧化碳碳排放量与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用2000-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则2000-2012年中国二氧化碳碳排放量与的关系为:

从上述建立的一次线性回归模型各参数可以看出,GDp对碳排放量显著,回归系数显示为正值,表明中国GDp显著正向影响碳排放量,随着GDp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与之同步增长的趋势,并且GDp每增加1亿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24万t。由于GDp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长期的单调递增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减排压力。

用Ci表示碳排放强度,f1、f2分别代表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用表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0-201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能源利用结构以及环境治理水平的回归如下:

括号中数据为相应参数的t检验值,1%显著。

碳排放强度和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变化的正向关系说明,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的提高都会使碳排放强度增加,但是从回归结果来看,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1%要比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1%促进碳排放强度增加得快一些,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提高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符号为负,表明环境治理水平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系数的绝对值较大,表明在中国提高环境污染治理将会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

3促进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3.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的局面

要把加快低碳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中国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过多碳排放量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以及由于大量碳排放量引起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要明确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碳排放方面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要牢固确立低碳发展意识,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保护环境等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要发展理念。要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部分内容,经济发展不仅有经济总量的增加,更需要有经济效益、环境治理以及人民水平的提高。中国要避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低碳发展。

3.2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由于不同产业生产相同价值的产品其消耗的能源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生产等值产品第二产业消耗的能源最多,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最多,第三产业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最少。中国要想完成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中作出的承诺,就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力争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碳排放总量最少。

3.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利用结构显著相关,一般来说,产生等热煤碳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少,而清洁能源排放更少。长期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形成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较少的局面,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要加大对风能、核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另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在改善国内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又可以显著促进经济增长。

3.4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中国碳排放量的增加,影响因素很多,由前面研究可以看出环境治理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直较低,而且其值一直难以稳定,处于不断变化中。当前,中国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都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不够相关,因此,有必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可以逐步引入碳税制度。碳税可以迫使企业因为沉重的税收而放弃碳排放量较多的一些产品生产,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最具有市场效率的减少碳排放的经济政策手段之一。

3.5增加碳汇

减少二氧化碳除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外,还应该尽量吸收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碳汇的目的就是从大气中除去二氧化碳的一些方法过程、活动以及机制,主要依靠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碳库,通过树木和花草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氧气并向外排出,这样会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缓气候变暖的效果。当前,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较低,需要继续增加森林面积。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排放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十分庞大,要想保证空气质量,减缓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需要扩大森林面积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另外,国土的绿化会使国家的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观光,不仅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同时也可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angelaDruckman.theCarbonFootprintofUKHouseholds1990-2004[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

2Ramakrishnan.FactorefficiencyperspectivetotheRelationshipsamongworldGDp,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Dioxideemission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06(73)

3UgurSoytas.energyConsumption,income,andCarbonemissionsintheUnitedState[J].ecologicaleconomics,2007(62)

4蒋金荷.中国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1(4)

5许士春,习蓉,何正霞.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启示[J].资源科学,2012(1)

6赵敏.上海市居民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Co2排放及减排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9(6)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陕西省;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即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的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如英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日本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2007年11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2009年7月8日,G8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这预示着,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的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陕西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从资源禀赋看,陕北地区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80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陕西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因此,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1978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7400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66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6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2020年全省原煤生产将超过5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2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2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4亿吨。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78.1%,2005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565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97.8%。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陕西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每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数值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利用上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逆转,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即给陕西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论坛在西安举行。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0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3%以上。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UnDp)[1];另一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Force-Status-Response,DSR)模型[2]。张亚欣(2011)[3]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朱守先(2010)[4]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付加锋(2010)[5]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朱有志(2009)[6]等基于层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和碳交易合作在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文中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比分析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支持。

   2.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付加锋,2010;潘家华,2004)[5,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核心在于考核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否达到低碳化。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此外,还应该考虑各国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作的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表1)。

   2.1.1低碳产出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包括三个具体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加工转化率则是衡量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先进与否,是衡量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低碳产出指标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其指标值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保障。

   2.1.2低碳排放指标。

   低碳排放指标包括五个具体评价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直观指标,其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绝对量指标;人均碳排放衡量按总人口分摊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与消费模式有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碳排放越少,消费模式越节约;能源碳排放系数即碳强度,衡量消费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能源种类不同,碳排放系数相差很大。能源强度反映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越低,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越小,相应的碳排放量也越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衡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

   2.1.3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指标从消费方面衡量碳排放水平,包括三个具体评价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是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政府消费碳排放反映政府部门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人均零碳资源消费量的大小衡量人均清洁能源消费状况,也从侧面衡量零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潜力。

   2.1.4低碳资源指标。

   低碳资源指标衡量低碳资源开发现状,包括三个具体指标。零碳能源作为低碳资源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中零碳能源所占比重来衡量;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缓冲器和碳储存库,森林碳汇投入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越强;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林的覆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拟制作用越强。

   2.1.5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选取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2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了2008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代表我国总体.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发展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而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如何改变经济转型、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学者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一、实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方面

金乐琴(2009)低碳经济的中国化是要强调发展与减排的结合,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提出我们要结合自身国情认识低碳经济。首先要承认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国自身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冯之浚(2009)认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而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关系,综合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不仅为了因对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也是为了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岳瑞锋,朱永杰(2010)在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一文中,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1990-2007年间各省域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以GDp来衡量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全面的,如果将碳排放等环境指标反映进去,往往经济强省都是建立在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我国主要的GDp份额和大部分人口仍然处于“高排”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急需发展低碳经济。

许涤龙,欧阳胜银(2010)运用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反映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呈阶梯式分布,以东部沿海发展最好。

庄贵阳(2010)认为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化解国际压力且结合国情的双赢选择。虽然,我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仍存在很大难度,需要跨越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驱动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经济需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并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二、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

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

赵云君等(2004)通过选择多个单一国家的不同样本,发现有些指标的实证结果相互矛盾,从而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客观规律”的论断。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2006)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模型,以能源结构、效率和经济发展作为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字型。

邹博(2011)通过选取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结果证明,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呈正向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呈U型关系,最后分析了我国如何控制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

三、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

鲍健强(2008)认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而正因为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最后提出了我国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三是发展低碳工业;四是建设低碳城市;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郭印,王敏洁(2009)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社会呈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国际碳排放协议不断完善等趋势。从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出了我国多层面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加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优化能源结构,限制高碳产业市场准入等方法。

任奔,凌芳(2009)从国际上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入手,结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提出了包括强制性法规标准,经济激励措施和发展碳交易等政策措施。同时介绍了国际上的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技术和炭捕存技术。

刘传江(2010)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一文中首先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进程,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可持续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制约或影响,从发展态势和规律上理解低碳经济的四个层面,达到从高碳经济向零碳经济转型。此外,还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确定发展目标聚力关键技术、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乐琴.关于低碳经济“中国化”的再认识[J].低碳与世界经济的大方向特辑,2010.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5

一、碳循环是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

从物质及能量循环的角度来看,以碳循环为表现形式的物质转化过程是经济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必然现象。

1、碳排放及消减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必然结果。人类在生产及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如生命存续、燃料使用、作物栽培、产品制造等环节,都会发生碳的排放和消减。碳的排放和消减虽然无形,但却是生产、生活活动发生作用的重要渠道,是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碳排放及消减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始终伴随的一种现象。

2、碳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过程。从短期角度来看,产生于生产及生活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由于人类活动不具有绝对的数量规律性,因而碳排放与消减不会处于绝对平衡的状态;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如果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活动方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那么这种碳排放和消减将在平衡点上上下浮动,即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之中。

3、“碳循环”是实现碳平衡的渠道。碳循环系统包括产生与消减两个过程,其一是以生产―消费循环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过程,这个过程不断产生温室气体,有逐步拉大碳存量的趋势;其二是以森林吸收、碳捕捉等手段构成的碳消减过程,该过程对消减温室气体起正面作用,有逐步减小碳存量的趋势(见表1)。

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碳存量如何变化,取决于碳排放与碳消减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碳排放量超过碳循环中的吸收量,则碳存量不断扩大,导致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当前,我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碳排放量较大,超过了自然及人工手段之下的碳吸收量,因此应通过产业手段及技术手段,消减碳排放量与加大碳消减量并重,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推动碳排放均衡的形成。

二、碳经济是碳循环运转的制度性纽带

保持碳循环有序运转,是扭转碳排放与消减失衡、推动碳平衡形成的根本途径。由于碳循环中的排放与消减相互独立,缺乏天然的制衡机制,因此只有在排放与消减之间形成制度性纽带,才能促进碳循环的两个部分相互发生作用,进而保持均衡运转。在市场机制下,以价格手段为作用渠道的碳经济可以实现制度纽带这一功能。

1、“碳经济”突出了碳排放与消减中的成本和收益。从概念的属性来看,“碳经济”属于效益型概念,它表现了在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消减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因而“碳经济”必然注重于“碳”的排放和消减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联系和纽带作用。相比之下,“低碳经济”更侧重于表现通过一定的手段消减碳存量以及最终实现碳排放较少的状态,其主要阐述的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增强时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2、市场机制是碳循环有序运转的制度环境。在碳排放量与消减量失衡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市场手段才能将排放的一端与消减的一端有效联系起来,进而刺激碳排放量的缩减以及碳吸收量的增加;如果脱离了市场机制,则碳循环的两个部分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的信号与控制手段,不利于排放与消减的协调控制。

3、价格是碳循环运行的内在主线。通过价格手段来统一碳排放与碳消减,可以使碳存量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作用力有一个共同回归的方向,碳存量扩张了,则排放价格趋高,若碳存量有下降趋势,则排放价格趋低。因此,排放价格有自动保持均衡的内在动力,并将始终围绕着均衡排放价格,在价格调节的作用之下,促使碳存量保持一个动态均衡的状态。

三、发挥碳经济导向作用,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对现有经济社会进行低碳化改造,打造低碳经济体系,是发展碳经济、实现碳平衡的必经阶段,也是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所必然面临的紧要任务。推动低碳经济体系的确立,须重点加强两大创新和四大支撑体系的建设。

1、制度创新。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引导经营活动以节能、减碳、低碳的方式开展,建立能够推动技术创新有效发展的社会氛围及制度环境,以符合社会发展规模的方式去引导节能、减碳、低碳企业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内,我在关键性技术上不具有优势,因而在大力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应注重引进先进家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在技术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经济性、能源安全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因素。

3、法规体系。法规体系是政策措施的体现,也是社会行为准则的规范;法规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前进,最终实现母法抓大、子法抓小的法律法规体系。

4、税收制度。税收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激励手段,在经济体系中尚未对碳进行评价时,税收是体现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碳经济的原则已内在地包含了税收“征收多少”的问题。在应对气候日趋重要的背景下,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税收制度,以让市场进行更加合理的调节。

5、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是在碳经济时代走入低碳经济社会的重要手段,科技研发的选择与运用必须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应综合考量既有成果与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将低碳技术研发转化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交易平台。交易平台虽然不会对减碳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但可明显提升碳的经济效率,进而让碳排放这个资源达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率;交易平台是制度创新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既定碳排放量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最大幅度的经济增长。

四、当前应加强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构建低碳经济体系,不仅需要继续强化碳排放减量以及碳汇收益的利益导向,推动碳排放与碳消减之间在利益关系上产生关联,系统性地控制碳存量,还需要发挥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上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大投入、制定政策导向等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为碳经济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1、强化碳排放减量的利益导向。加强目前的能源结构调整、能效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力度,通过金融、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排放限额等正面、负面激励措施的作用,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段,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树立碳排放的成本观念。推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等级认证制度,通过向碳排放强度低或者节能产品加大补贴力度等方式,以减缓碳排放的强度。

2、推动自愿减排基础上的碳排放交易。碳循环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在非自愿减排的基础上,只有非自愿减排才能产生碳排放的购买方,才能阻止碳排放负外部效应的无节制扩大。为保障我的发展需要,我目前在采取自愿减排的前提下,为促进碳排放的适度、适量,推动基于自愿减排基础上的碳排放交易,也是必须的,通过这种运作形式,不仅可以积累非自愿减排情形下的碳循环实施、碳排放交易经验,也可以适度控制碳排放总量,并将有益于企业投入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技术进步。

3、推动生态服务有偿化。加快各地区的碳排放与碳消减的数量统计和分析工作,使生态受益地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分割享受生态效益所产生的部分经济效益,对生态保护区进行经济补偿,促进生态服务由无偿化向有偿化转变。通过家统筹等方式,加快地区间基于碳排放与碳消减的差异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再分配步伐,促进地区间经济发展平衡、社会发展公平。

4、促进低碳技术进步。明确低碳技术重点突破领域,特别是在共性技术领域,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技术进步步伐,降低低碳技术产业化及应用成本,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当前,这些领域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

5、建设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只有走产业化道路,在形成较大规模低碳产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产业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进一步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借鉴上海开展低碳实践区等经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科技、教育等相关要素禀赋条件,制定优惠的投资税收金融价格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外资参与开展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从中摸索出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促进低碳技术进步的市场化道路,为低碳产业的全面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6、将碳减排量纳入社会考核体系。对于地方政府,应明确将碳减排量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之中,强化政府在调控碳排放上的管理责任,督促政府加强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对于企业主体,要督促企业制定减排计划,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并将企业自愿减排量纳入社会公益范畴。对碳减排成效大、技术进步显著的企业,应给予公共物品购买、项目建设、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的激励。

【参考文献】

[1]郑爽:全球碳市场动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6).

[2]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008.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6

关键词:碳排放权会计核算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低碳经济正朝着新常态的方向发展。“低碳”的出现,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低碳会计都将是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低碳会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密切联系,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碳”与“低碳”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意为“煤,木炭”。“碳”和“低碳”与钢铁和治金联系在一起,在词典里只能查到“低碳钢”和“碳素钢”,并且只是化学和物理术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已被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低碳”中的“碳”主要指二氧化碳气体。“低碳”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简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务之急。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技术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1.能源安全的需要。能源安全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分配格局等多层次的战略性问题。经济增长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需要。

2.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以资源的空前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的需要。

3.国际战略的需要。国际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共识:“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二氧化碳排放有可能是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交易品种,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

我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高度重视,更加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能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政策要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7%大幅增加到2020年的15%;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为达到此目标,到2020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国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还将出台市场导向的优惠政策,包括设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较高售价。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未来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十三五”环保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到2020年,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有望率先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

二、低碳会计

企业的低碳活动主要是与生产过程中的碳素燃料燃烧有关,而碳排放的根源是它的外部性。解决碳排放外部性的有效方法是将其外部效应内部化,即将成本包括在企业成本中,这就需要对碳排放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低碳会计应运而生。StewartJones教授等于2008年提出碳排放会计的体系概念,将与碳排放、交易及签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即低碳会计,并提出了构建碳会计规范的思路。笔者认为,低碳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的低碳资金运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决策相关的低碳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一)碳排放权的实质

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碳交易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碳排放权是指碳排放配额以及温室气体的核证减排量。碳排放配额是参与者为履行由碳排放引起的义务而提供的工具。核证减排量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经过第三方独立机构审定和核证,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温室气体的减排量。碳排放权源自政府授予的法定权利,并且可用于出售、转移等交易,又称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本质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变成一种有价资产进行交易。通过碳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既可以将碳减排量以碳排放权的形式销售给发达国家以获得额外资金收入,同时也可以引m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碳排放权的实质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将企业碳排放纳入管理体系,无偿分配给企业一定的碳排放配额,鼓励企业在配额内进行碳排放。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碳排放权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和交易商品。如何对碳排放权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与计量,是目前会计学界应解决的首要问题。碳排放权确认为何种类别的资产,目前有以下几种认识:马晓军(2009)认为碳排放权可以作为环境会计组成部分核算,在环境会计中反映。企业为购进碳排放权限而发生的环境支出应分两部分加以确认,购进用于本企业碳排放权限的确认为“递延资产”,只有持有留待以后出售的碳排放权限才确认为“环境资产”,并指出了相关的账务处理过程。张鹏(2014)认为碳排放权应作为一项流动资产核算,其符合存货的定义,应该作为存货核算,是基于碳排放权配额可以在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的特点。

笔者认为,碳排放权是企业可以向外进行碳排放的一项许可权利,没有实物形态,并且碳排放权可以单独出售或转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从定义上讲,碳排放权符合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计价、重置成本计价、可变现净值计价、现值计价和公允价值计价五种。笔者认为碳排放权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碳排放权存在交易市场,交易双方在同意的基础上都能自愿接受的交易价格进行交易,并以该价格作为企业购置或形成的碳排放权的成本入账。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对碳排放权的价值进行再确认,用公允价值对碳排放权进行后续计量比较可行合理。因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可以从碳交易所持续可靠地获取其公允价值。

(四)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1.账户设置。设置“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账户,核算碳排放权的增减情况。

2.账务处理。(1)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按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企业购买低碳材料、低碳能源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3)发生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成本费用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有关成本费用科目。(4)将发生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成本费用确认为碳排放权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开发支出――碳排放权”科目。(5)实际支付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6)企业使用碳排放权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7)碳排放权以碳排放的交易方式出售时:按取得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计算应交碳税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碳税”科目。结转碳排放权的成本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8)向相关机构上交管理费时,借记“其他应付款――国家相关机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9)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跌价准备”科目。(10)对于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排污权,企业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排放权的市场价格估计其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认入账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无偿分配利得”科目。(11)企业取得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时用于企业实际经营的,在初始取得时不予确认,年末,根据无偿分配额与企业实际碳排放量的差额再进行确认,如果差额大于零时,按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无偿分配利得”科目。如果差额小于零时,按购置成本,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12)企业对于碳排放量超出无偿分配额、政府征收碳税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碳税”科目。

(五)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

目前,w术界对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主要有两种建议:一是在会计报表中增列与碳排放权有关的项目,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碳排放权有关的信息;另一种是单独报告,提供单独与碳排放权有关的报表和附注,即将碳排放权单独报告。笔者认为,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碳排放权并入“无形资产”项目的内容,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节能减排的情况等信息。

总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在不同程度上对会计产生影响,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等。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的意识不断增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低碳会计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低碳会计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发展。Z

参考文献:

[1]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

[2]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0,(10).

[3]冯娅.论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会计发展之路[J].财会通讯,2013,(13).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7-0084-04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英国政府2003年公布的《能源白皮书》上,随即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尤其是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一度陷入经济萧条状态,国际能源安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低碳经济成为很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总理明确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来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巨大压力。本文通过对涉及低碳经济的各种因素及中国的现实国情进行全面研究,使中国寻求到一条能够有效发展的低碳之路。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发展形势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高碳经济就是碳排放量高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发展模式,高碳经济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渐渐被一些国家所认可,而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是指一国(地区)碳排放总量与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了该国每增加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要排放碳的数量。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186个国家的2008年的碳排放情况做了统计,笔者选取了碳排放量位居前列的7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共14个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一)各国碳排放强度比较

2008年,样本中的14个国家的碳排放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并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规模等方面反映了不同状况,具有代表性(见表1、图1)。

由表1中数据可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强度都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巴西除外)的碳排放强度也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23),而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却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乌克兰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而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也是达到了72.2亿吨,跃居世界第1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阶段。

(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但不同的化石能源的碳含量是不同的,其中煤的碳含量最高,其次是天然气,最后是石油。表2列出了14国不同的能源结构。

(三)各国能源强度比较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通常用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来表示,它和能源效率(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GDp)反相关。能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表3列出了14国及世界平均能源强度,数值越大说明能源利用效率越低。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2就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进行了比较。

通过图2可以看出,碳排放强度基本与能源强度成正比。但也有一些例外,如俄罗斯的能源强度高于中国,而碳排放量却低于中国。这是因为俄罗斯的能源结构优于中国。中国能源结构中主要以碳排放较高的煤炭为主,而俄罗斯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碳排放相对较低的天然气。

(四)国际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选取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指标验证其与国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设碳排放强度为Y;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设产业结构中二产所占比重为X1,三产占比为X2;能源强度为X3;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为X4,天然气占比为X5,煤炭占比为X6。对以上变量进行回归,寻找与碳排放强度相关的变量,回归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变量X5对Y极不显著,经过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得到结果见表5。

表5显示,Y与变量X3、X4、X6有线性相关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1.014X3+0.144X4+0.218X6

(22.085)(2.819)(5.547)

R2=0.989F=289.068D.w=2.33

由模型可以看出,在国际上,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石油消费结构、煤炭消费结构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能源强度的关系。而能源强度又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由此可见,能源效率是决定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而有很多人认为的与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却不明显。石油和煤炭是各国的主要能源燃料,该模型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煤炭消费结构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石油。

二、低碳经济的国内发展形势

(一)中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演变过程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高耗能的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碳经济的低排放、高增长、可持续发展恰好迎合了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要求。中国在降低碳排放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中国碳排放强度从1981年的30.29下降到2008年的2.25,下降幅度达到92.5%。笔者统计了1995―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探求中国碳排放近些年来的趋势(见表6、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速。能源强度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甚至不易观察。中国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

(二)中国第二产业碳排放演变过程

碳排放也与产业结构相关。一般来说,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大,碳排放量就越多。中国自1985―2008年第二产业碳排放在总排放中占比总是保持在0.83左右,近年来更是出现上升的趋势。而第二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见表7)。

(三)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同样,笔者选取变量碳排放强度为Y,产业结构中二产所占比重为X1,三产占比为X2,能源强度为X3,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比为X4,天然气占比为X5,煤炭占比为X6。对中国1995―2008年的数据进行整理,结果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X5极不显著,经过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最终结果见表9。

如表9所示,Y与X1、X3有关系,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0.375X1+1.104X3

(6.517)(19.179)

R2=0.972F=187.766D.w=2.03

由模型可以看出,中国国内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碳排放强度也与第二产业占比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远低于能源强度。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过国际和国内碳排放影响因素比较,能源强度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当,都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决定性作用,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多。这也是国际上纷纷加强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最直接因素。但国际和国内又有不同之处,影响国际碳排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能源结构上,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的消费结构,煤炭和石油现在仍是各国的主要能源燃料。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也不明显。而国内除了能源强度,影响的因素还包括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占比,第二产业一直是能量消耗最高的产业。能源强度反映的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能源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在中国制度变革和逐步开放的时期,正是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管理进步和技术引进并扩散推动了中国能源强度的持续快速下降。这一下降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经济体制、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世界逐步接轨融合的过程。因此,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过程来看,其前后下降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能源作为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碳排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产出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增加了能源消费,由此产生的碳排放会进一步增加。因此,碳排放强度的走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的是在产出规模增加的同时,碳排放量却不断降低,但是它要受制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作用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每个经济发展阶段上述各因素的变化规律都有所不同,在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产出增长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三者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内含规律,找到一条实现三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制定完善的措施,对于中国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能源强度的高低受到一国实际经济运行中技术水平的影响,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能源的高效利用。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核心对策在于变革生产技术。同时中国也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上有所改进,要不断地降低第二产业比重。

(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由上述分析可知,第二产业占比过高是导致中国碳排放偏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目前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过去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而第二产业能源消耗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科技、高智能的出现,激发了新产业的诞生。因此,中国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型工业转变。同时,中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中国的发展逐步走向低碳经济道路,降低中国的碳排放量。

(二)优化能源结构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一直达70%左右,远高于世界29%的比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煤炭消费的主体,由于煤炭是一次能源中碳排放最高的能源,因此中国近年来的碳排放上升较快。今后,中国应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实现煤炭替代战略的有效手段。

(三)改变贸易结构

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中,高耗能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导致中国的能源消耗和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较高。因此,调整贸易结构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的工作重心。调整关税政策、降低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工业品的贸易结构,降低隐含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朱新春,吴兆雪.低碳经济及其影响因素的多维度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0,(5):1-5.

[2]王永龙.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分析[J].经济学家,2010,(11):15-20.

[3]王淑新,等.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J].战略与决策,2010,(9):25-32.

[4]韩智勇,等.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1-6.

analysisontheinternationalandDomesticinfluencingFactorsofLowCarboneconomy

Zhangningning1,tanBingqing1,YanXiaojuan2

(1.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trade,Shijiazhuang050061,China;

2.HebeiSaihanbamechanicalForest,Chengde067000,China)

abstract:Developingthelowcarboneconomyistheinevitablechoiceofthecountriesallovertheworld,butinhowtoachievethelowcarbondevelopment,countrieshavedifferentpaths.Fromtheinternationalperspective,carbonintensityhas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ionrelationshipwithenergyintensity,oilconsumptionstructureandcoalconsumptionstructure.Fromdomestictosee,China'scarbonemissionsintensityisrelatedwithenergyintensityandtheproportionofthesecondindustryinindustrialstructure.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8

Sanchez-Chofiz和Duarte(2003)利用垂直集成法和投入产出模型对西班牙的出口贸易和隐含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班牙极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是西班牙在生产满足国内外需求时产生的,在其国内的各个产业之间也存在非常明显的污染交换,并且为了满足国内消费,也使得该国家进口了大量的隐含碳,从而使得西班牙的进出口贸易碳排放趋向于均衡.peters和Hertwich(2006)对挪威对外贸易的研究中使用了包括反映区域技术差异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挪威因对外贸易产生的国际的污染物转移,虽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仅仅占挪威进口量的10%,但是这10%所带来的污染却占了对外贸易中污染的一半;其次,对外贸易中进口部分带来的二氧化碳量占挪威国内排放量的67%.本次研究使用的方法相比于以前的方法提高了准确度,对于处于不同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的地区和国家,得出的结论和挪威相比,能够发现后者将会大大的低估挪威的碳排放量.对于丹麦的研究也表明,碳排放量会产生1%~4%的低估.ackerman(2007)使用日本政府编制的1995年日本-美国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日本、美国两国之间贸易中的隐含碳量,研究结果表明因两国减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而减少的碳排放总量大约占两个国家总排放量的4%.与美国相比,日本相对应的部门或者产业的碳排放量仅仅为美国的十二分之一,但是,美国的碳排放量较高的部门对其国家的净出口有小但是显著地正影响,因此,当美国工业与日本处于同一技术水平的时候,该产业将减少至少一半的碳排放量.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伴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引起了许多国内学者的关注.齐晔等(2008)通过投入产出法,使用完全消耗系数,两位学者按照日本的碳强度对中国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乐观估计,发现中国1997—2002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量12%~14%,该比例在2002年迅速增加,到2006年达到了29.28%.魏一鸣等(2008)估算出2002年中国因出口贸易产生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13亿t,超过中国一次能源利用碳排放量的30%.wang和watson(2007)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的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为11.09亿t二氧化碳,占中国2004年碳排放总量的23%.Li和Hwitt(2008)利用环境投入产出表,对中英两国的双边贸易对两国以及对全球碳排放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英国在两国贸易间获得了碳排放量的转移,而中国却因此而增加了更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到了当年英国碳排放量的19%,全球的0.4%.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虽然各个学者和专家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运用的具体指标以及数据也有差别,但是殊途同归,能够得到一个类似的基本结论,那就是出口贸易是影响国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图在一个分析框架内从实证方面系统论证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1.1模型设计经济学认为,只要是生产产品,无论是本国消费还是出口到国外,都会有不等的能源消耗,从而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碳排放.其中含量最多的主要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该气体不仅会对本国的国民生活产生影响,还会促使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应该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并且该关系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为了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以公式(1)为基准,将三者统一在该公式之下。根据上述公式,对其部分符号进行如下说明:如果估计出来的β1为正,表示出口贸易具有“增排”效应,意味着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具有转移效应,假说成立;如果为负,说明出口贸易具有“减排”效应.根据对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的理解,由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以及粗放模式下的影响,理论预期β1为正.β2符号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这也是eKC模型中的论断.如果β2为正值,说明经济增长具有“增排”效应,反之,则具有“减排”效应.

1.2数据说明本文主要使用3组数据,分别是GDp、碳排放量以及出口贸易额.其中出口贸易额和GDp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碳排放量的数据计算主要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中国1991—2013年消耗的能源总量根据公式(2)进行计算得到.式中:C是碳排放总量,X表示能源消费总量,Si表示i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所占份额,Fi表示第i种能源的排放系数(强度),即消费单位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各能源排放系数煤炭为0.7476,石油为0.582,天然气为0.4435.中国1991—2013年能源消耗量如表3所示,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公式(1)中lnCt、lnet、lnGt数据如表5所示.

1.3实证检验结果

1.3.1单位根检验如表6中的数据,列示了aD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与其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数据显示,lnC、lne、lnG在原始数据以及一阶差分下不显著,二阶差分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3个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1.3.2JJ协整分析协整特征根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无论是协整检验的特征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其对应原假设none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这意味着可以在9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无协整关系的假设,说明lnC,lne和lnG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中括号内为对应的标准误,估计方程的似然值为104.0275.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出口贸易的系数为0.036,即出口贸易增加1个单位,则碳排放量增加0.036个单位;同理得出,中国GDp的增加未必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这说明中国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脱钩”发展的.

1.3.3因果关系检验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lnC,lne和lnG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表9所示.由上表可以看出,出口贸易是碳排放以及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出口贸易的增加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后果,中国的碳排放量也在随之增加,进而表明了中国成为了碳污染和排放转移的对象.同时,经济增长不是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则进一步印证了JJ协整分析的结果,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脱钩”发展.

1.3.4脉冲响应分析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通过建立VaR模型得出lnC、lne、lnG之间互相的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对自身的影响.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GDp对于自身的影响力小于碳排放量对GDp的影响力,GDp对于出口贸易的变化发生的改变最为的迅速,但是在第二期速度开始变缓,再稍微增加之后,开始降低,这说明了在国民经济大量依靠对外贸易的情况下,经济体系会变得不够稳定.碳排放量则是跟随者GDp的增加而持续的增加,并且将会在后面的期间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碳排放量对于自身的影响则是在前六期处于上升阶段后面处于下降阶段,出口贸易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我国部分出口贸易额是由造成大量的碳排放来产出产品获得利益的.出口贸易额对于自身的影响在前三期处于波动阶段,先减后增,然后趋于稳定,而GDp和碳排放量的变化在第一期就是出口贸易额发生变化,而后不断增加.

2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检验中可以发现,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得到的公式也可以观测到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36和-0.527.从而可以得出结论,在长期发展中,出口贸易是导致碳排放的主要原因,由于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为正值,从而说明当我国的出口贸易每增加1%,则相应的碳排放量增加0.036%,也因此证明了我国“转移排放”以及“污染天堂假说”这两个结论的正确性,并且也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大致相似.但是,经济增长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并未对碳排放产生显著的加速作用,相反却会减少碳排放,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归结到“气候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要由发展来解决”这一结论.三者间的因果关系中,出口贸易是其余两者的Grander原因,经济增长不是碳排放的Grander原因,与上述结论有类似的一点就是经济增长不是造成碳排放的直接原因.因此,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作为世界较大的经济体,出口贸易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促使我国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但是,经济增长却没有确实的证据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9

摘要: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第415-416页.

碳排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引言

近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工业生产、居民日常生活随时随地都在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开始深入的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这个概念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碳会计”这样一个全新的会计理念。“低碳经济”最早是在英国于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被首次正式提出的。《哥本哈根协议》则正式确立了低碳经济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一、发展碳会计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碳会计的内涵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新能源的开发以及高效的资源利用等手段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以此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低碳发展模式的热潮,众多企业纷纷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问题,在会计应用中逐渐将会计于低碳相联系,“碳会计”应运而生。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重要影响

由于全球掀起了一股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将是人类继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以此革新。企业为应对低碳经济的大潮,开始纷纷将碳会计相关问题纳入企业平时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低碳经济的出现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成本各个方面引入了碳会计的核算。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各界会越来越重视低碳、环保、节能这些方面的发展前景和战略计划。企业针对低碳问题的相关信息的披露也影响着社会各界对于企业的评估和企业自身制定良好的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势在必行,建设碳会计体系也迫在眉睫。

二、构建企业碳会计体系

碳会计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直到90年代才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会计分支被研究。由于低碳经济是近十几年来才风行的,故而碳会计发展也是近十年的事情。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除了政府和国际机构以外很少有关于碳会计体系问题的探讨。本人结合大量近年来关于碳会计建设的文献对碳会计体系的建设进行总结,笔者认为,碳会计体系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其一,是碳财务会计体系;其二,是碳管理会计体系。

(一)碳财务会计体系

碳财务会计体系主要围绕“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来构造,辅助以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1.“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

“碳排放权”是指企业最高碳排放量的限定,当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了最高限度时,如若还想要继续排放更多的碳,就必须通过交易购买得到其他企业剩余的“碳排放权”。“碳排放权”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入,并且是企业所持有的一项权利,对此,我们可以毫无犹豫的将“碳排放权”认定为资产,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的共识。我国最主要的“碳资产”是CDm3。但究竟将“碳排放权”确定为何种资产,直到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当前,国际上的主流主要将“碳排放权”认定为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和存货三大类。(1)金融资产某些企业持有“碳排放权”,主要目的是以期待在交易市场上进行买卖赚取差价。这种现象主要是随着《京都协议书》的颁布而兴起的。因此,“碳排放权”具有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具备的性质。(2)无形资产由无形资产的定义我们可以指导,无形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形态的一项非货币资产。企业所有的“碳排放权”可以出售也可以自己使用,因此其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的流入,并且“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权利,并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因此,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也是无可厚非。(3)存货这种观点在国际上被认可的程度不高。因为,此种观点缺陷较为明显。存货一般都是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碳排放权”则是一种权利,其并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另外,“碳排放权”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不是说就一定会涉及到。

2.碳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国际上,现在已经有专门针对碳会计进行信息披露的机构。由机构投资者创立的“碳披露项目”(CarbonDisclosureproject,CDp)4。“碳披露项目”目前已经成为主要的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在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结构中主要包括:(1)碳资产、碳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呈现企业只要进行碳排放,就会有潜在的与碳排放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2)将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引起的机遇与挑战公允的反映出来报表信息需要呈现出气候变化下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由于碳排放对企业经营生产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企业务必将真实的信息披露出来以供外界信息使用者正确的做出判断。(3)企业对碳减排的核算以及核算方法的内容进行披露在低碳经济的大潮流下,企业表报信息越来越多的关注碳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通过企业所披露的碳会计信息,国家、政府、以及投资机构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到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候所能承担的风险,对企业的未来前景做出更为全面的评估。

(二)碳管理会计体系

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碳会计体系仅仅涉及“碳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低碳理念一定要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体现。处于对传统的成本、费用的考虑所确定的最优选择在当前低碳理念这样的社会角度下就不一定再是最优选择了。碳管理会计的理念最主要是针对成本管理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碳管理会计即是在传统的分析标准基础上加入碳治理、碳信息管理、碳政策等要素,对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碳因素分析,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生产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成本不再局限于制造环节,而是包含了整个生产经营的始终。其成本核算的代表理念是“生命周期法”,即碳管理会计的理念贯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管理会计能够让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发展。而不在是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在企业盈利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使企业未来更有发展前途。

三、我国碳会计体系建设的概况以及建议

目前,我过碳会计体系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在我国有关于碳会计的研究只是近两年才在刊物上出现,并且大部分是对国外碳会计现状的介绍,自我研发的东西很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尽快的制定健全碳会计规范和准则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我国还处于仅仅是理念的阶段,没有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去实施和进行,国家和相关机构应当结合国外的成功先例尽快的在我国建立起统一的碳会计规范和准则。为企业碳会计发展建立一个统一的标杆。国家和政府要发挥监督机制,引领企业发展碳会计体系。第二,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建立一个具有权威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配合国家和政府的干预,对企业的碳会计体系建设起到引领的作用。领导低碳经济的发展。第三,国家制定相关的宏观政策和财政政策激励碳会计发展市场是看不见的手,但其自我调节功能有其固有的缺陷,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鼓励节能减排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刺激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国家可以从税收方面入手,一方面,对高排放企业征收高额的环节税以遏制高能耗,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那些注重节能减排的企业、环境保护措施比较到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减免。

参考文献:

[1]谭中明,刘杨.对碳资产财务会计处理的探讨[J].

[2]周志方,肖序.论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中国能源,2009(9).

[3]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地毯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新视野

[4]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1).

[5]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会计新领域.

[6]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卷.8期.

[7]张明慧,刘妍姣.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J].商场现代化,201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