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5:43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1

2、商业银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进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工作是毕业生一个很好的选择。

3、进入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风险性很大的金融公司工作。

4、进入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工作。保险公司可以参照对商业银行的分析,做上数年,有保险营销、风险管理经验之后,在国内股份制保险机构迅速成长、外资保险机构进入的契机下,还是大有可为的。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金融;人才;职业化

abstract:inthispaper,theconceptoffinancialprofessionals,characteristicsandclassificationweredescribed.thenthebasicmodelofanalyzesofthedevelopmentoffinancialprofessionals.Ffinally,forthemainproblemsofChina’sfinancialprofessionals,thegrowthpathwasproposaled.

Keywords:finance,personnel,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49-04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次贷危机的发生,将导致世界金融格局的巨大变化,既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是金融人才资源的竞争。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根据金融人才的客观成长规律,构建系统的金融人才成长模式,明确成长路径,是推动金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关键。

一、金融人才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一)人才的概念

所谓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成长就是成才主体通过创造性劳动,在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过程。人才成长包含了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力资本,即物化为人才中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是人才所赖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基础,是能力素质的主要内容,人才成长必然伴随着人力资本积累;另一方面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即人才做出的贡献。创造性劳动成果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才的最终检验标准。

(二)金融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金融人才,就是具有一定的经济金融专门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金融业的创造性劳动并做出贡献的人。总的来看,金融人才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一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金融人才主要从事金融工作,人力资本是专门的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技能,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方面,金融人才从事金融工作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其职业转换成本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及金融文化是决定金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金融人才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软环境”,不同机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对金融人才的创造性成果有显著的影响。

二是人才要素的决定性。金融业是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也是高风险行业,人的因素在金融运行状况、金融经营绩效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金融业而言,人才资源不仅是第一资源,而且是关键资源。这也决定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在金融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三是人才成长的职业化特征。金融人才成长的职业化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职业资质来看,特定的金融业务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特定的金融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如从事信贷营销和风险管理的职业资质就各有不同;二是从职业意识来看,金融业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又是服务行业,需要严谨、规范的从业意识;三是从职业道德来看,金融业务的对象,就是风险的识别、定价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从成长路径来看,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人力资本积累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才能取得较好的职业资质,人力资本积累的成本高、时间长,金融人才的最优成长路径是专注于特定的金融领域和金融业务,从而呈现职业化成长的特点。

(三)金融人才分类

金融人才可以按照多种维度进行分类:一是从人才个人主体的属性来看,可以按照人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称结构进行分类。二是从人才工作性质来看,可以分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又可以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进行细分,如研究分析人才、营销销售人才、交易结算人才、风险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人才、审计监督人才、人力资源人才、行政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法律人才、投资银行人才和资产管理人才等。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还拥有不同的专属人才,如银行业的公司银行、个人银行人才,证券业的期货和基金管理人才,保险业的运营和精算人才。从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是金融人才队伍的主体。三是从工作机构来看,金融人才可以分为金融管理部门人才和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才。金融管理部门人才身份主要是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而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才主要是企业人员身份。此外,从金融从业资质来看,按照持有的金融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可将金融人才分为不同的类别。

二、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基本模式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金融人才素质能力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金融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人才队伍,必须从构建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模式出发,使个人的职业目标、兴趣爱好与组织的需求、战略发展相契合,实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与金融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

(一)金融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从人才个人能力发展的阶段来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渐进性和阶梯性。按照对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看,主要是学习、掌握最基本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创造性成果来看,能够胜任金融业的基础业务工作。第二阶段是应用阶段,从人力资本的积累来看,已经全面了解、掌握特定金融领域、金融业务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的工作经验,并能够独立从事有关金融业务。第三阶段是扩展阶段。在此阶段,金融人才已经具备特定金融领域、金融业务的专长,并能够就该金融领域进行基本的业务指导。金融人才也成长为业务骨干。由于金融业的智力密集型特点,金融人才成长为业务骨干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积累过程。第四阶段是指导阶段。金融人才全面并较深刻地掌握、理解特定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够就业务流程、工作技能等提出创新思路,同时能够对特定金融领域提供较好的业务指导。金融人才成长为业务专家。第五阶段是领导创新阶段。金融人才不仅对本金融领域有深刻、领先的理解,而且具备相关金融领域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制定并指导实施特定金融领域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专业理论创新。金融人才成长为资深业务专家。

以上金融人才成长的5个阶段,是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关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第4、第5阶段是金融业高层次人才阶段,是金融人才人力资本“质”的飞跃。成长为专业和资深专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而金融专家和资深专家的数量、质量,决定了金融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金融人才的职业化成长路径

从金融人才的职业化成长路径来看,由于金融的专业性强,金融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为基础才能胜任相关的金融管理工作。因此从人才成长路径来看,金融管理人才均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而来,和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相互转换的基本关系。因此,金融人才按照其职业发展的路径,分别呈现专家型人才(i型人才)、系统型人才(t型人才)和管理型或复合型人才(∏型人才)的发展路径(图2):

对于刚步入职业发展起点的员工,由于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只能在他人的指导下承担简单、辅助类工作,其专业的能力处在阶段1。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逐步能够独立承担简单的、例行化的工作,其专业能力发展到阶段2。再进一步,员工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骨干,具有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专长,并为他人提供专业支持,其专业能力进入阶段3。当员工专业能力达到阶段3、成为业务骨干后,职业发展主要有三种路径:其一,能力向深度发展,即向阶段4和阶段5方向发展。人才在成长上具有“精”、“专”的特点,最终成长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级专家。其二,能力向广度发展,即向阶段4’和阶段5’方向发展。人才在成长上具有“广”、“杂”的特点,最终成长为跨专业(或领域)的高级专家,但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提升较慢。其三,向管理方向发展。当员工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可以继续往深度或广度方向发展外,还有一些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可以转换通道向管理方向发展。由于工作性质、任务和对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提升上有一定程度的弱化。

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非常精深,但综合、协调等能力相对较弱,这样的人才就是i型人才,即专家型人才;如果员工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这样的人才就是t型人才,即系统型人才;如果员工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又有很强的管理技能,这样的人才就是∏型人才,即管理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金融人才成长的5阶段特征和职业化成长路径,主要体现为金融人才的“五级双通道”的职业化成长模式。从横向上来看,由于职业目标不同,分别有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两条通道,其能力要求又各有不同:其中管理通道突出的是群众公认和驾驭能力,而专业通道突出的是本专业的研究及操作能力。从纵向上看,每条通道划分为1-5个不同的级别。员工在成长为专业骨干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意愿及组织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通道(图3)。

三、当前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国际金融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绝对数量大,相对规模较小

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人才总量在总体上不断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仍然偏小。2003-2007年,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金融业从业人员平均为48人,而同期美国有423人,日本为249人,法国为287人,德国为281人,韩国也有174人,分别是中国的4-9倍②。根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金融人才在中国市场的获得难度约是美国的3倍,称职的高层管理者的获得难度约是美国的2.5倍。

(二)高层次、国际型人才相对匮乏

当前金融人才队伍存在“五多五少”的结构性问题:一是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二是操作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单一领域或行业人才多,满足金融综合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少;四是营销人才多,研究开发和风险管理人才少;五是熟悉国内金融的人才多,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才少。以CFa(CharteredFinancial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为例,截至2006年中,美国CFa占比达到60%左右,而中国占比不到1%。

(三)人才效能提升较快,但绝对水平相对较低

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人才效能在逐步提高,但与国际同业横向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截至2007年,我国金融人才效能与德国相当,但美国高于我国6倍之多(表1)。

(四)金融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随着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流动机制初步形成,金融人才活力显著提高。但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体制机制仍然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管理部门仍然主要实行干部“身份管理”的基本模式,金融业的高层次人才在管理和使用上缺乏统一调配机制。二是金融人才的市场化评价体系较为混乱,从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种类较多、相互重叠,客观上影响了对金融人才的科学评价。三是缺乏金融业统一的职业分类体系,一方面影响了金融人才职业成长规划和人才流动,另一方面影响了金融机构内部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的构建,降低了职业培训效能。四是金融业薪酬形成机制正处于体制转换中,科学的薪酬激励机制、体系尚未建立。

四、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的路径构建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遵循金融人才职业化成长模式的要求,在统一金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金融机构的战略发展要求,在金融机构内部构建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形成金融人才成长和金融机构战略实现、金融人才市场化流动相结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一)统一金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

主要是根据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在要求,将金融人才科学划分为不同的职业类别。以此为基础,统一构建金融业从业资格、特定职业资质和专业技术职称等金融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覆盖全面、评价科学、激励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金融人才市场化成长、培训、流动的基本制度。

(二)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职业化成长通道

根据金融机构组织战略和运行特点,依托统一的金融人才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建设金融机构标准化职位体系,明确职位的履职内容、专业知识和资质要求,开展职位分析,明确职位评级,并相应建立宽带薪酬制度,从而构建金融机构内部的人才成长通道,为金融人才提供明确、具体的职业规划路径。金融机构可以依托标准化职位体系和成长通道,从招聘与调配、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管理制度,推动实现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成长

(三)制定金融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应从金融业发展改革全局的角度,指导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同时以规划为指引,针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专项实施重点工程,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加快推动金融国际职员的培养选拔,建立重点培养体系,带动我国金融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注:

①职业化(professional)一词有三种解释:一是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二是具有某种专业特长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三是全身心投入到给定的工作并视之为职业或靠它维持生计(引自《美国传统词典》)。

②数据来源:CeiC。

参考文献:

[1]宋德福.八年人事制度改革行[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韩平,齐小东,万重山等.中国人民银行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内部资料,2007.

[3]韩平,齐小东,万重山等.中国人民银行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内部资料,2008.

[4]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选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杨士秋.王京清.公务员法配套政策法规文件汇编[m].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6]徐颂陶等.人才理论精萃与管理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7]朱兴佳.白京红.职位分析与评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高职金融专业就业导向教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行业也随之迅猛崛起,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及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常情况下,金融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走向主要为银行、基金、证券、理财等专业,那么如何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专业性人才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在金融类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方案与现实需求不契合

金融市场的金融动向瞬息万变,每一个阶段所流行的金融理念不尽相同,针对于金融专业,调研市场需求是编制培养方案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及限制,多数的高职院校不能够深入一些金融企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只是采取闭门造车的方式,通过对金融市场浅显的进行分析,以及从互联网上搜集的信息进行教学方案的编制。由于一手资料的极度匮乏,所以很难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二)教学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

随着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金融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多数高职院校未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或是调整的力度不够。大多数学校上课的时候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的课时远超过实践课的课时,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导致学生掌握知识靠死记硬背,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缺乏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经验证明,具有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更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但目前,金融类高职学校的考核内容多数仍然停留在条框教学上,考试要求闭卷考试,将考试内容圈在基本概念上,不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种陈旧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金融行业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必须除旧陈新,建立新型的考核方式,既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能够符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大多数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都是在学校全职任教的,他们没有符合金融市场的金融思想,高校中又缺少从金融行业中聘请的专业人员任教,教师在上课期间,仍旧采用旧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以“满堂灌”的方式全部灌入给学生,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停留在笔记抄写,死记硬背阶段,没有实践机会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没有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导致其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快速从容的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五)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

金融类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是能够培养出金融一线的工作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由于缺少实践资金和缺少实践职位,导致高校的实践条件不好,实践机会少。即使有的学生进入一些企业实习,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的限制,也无法接触到金融行业的核心,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对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是没有优势的。

二、针对就业导向下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确定改革思路和改革目标

从金融专业的现状定位,根据深入实际的市场调研,确定教学目标,做出有方向,有目标的教学改革,树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尽量使改革后的教学方向符合市场的实际要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二)制定完善的教学体制,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市场需求

金融专业应该紧随市场发展,尽量深入金融市场,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从市场的真实需求出发,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

金融类高职院校还要设置一些适时的教学内容,强调金融市场的变动。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也要把握好金融市场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整改教学内容,以前沿的金融实情为主,定义以理性概念为辅,以实际应用性内容为主,以死板内容为辅,以应用实践课为主,以理论课为辅,设置高效性课程。

在上课的过程中,将要注重金融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比如:金融学与数学、金融学与法学、金融学与计算机专业等,将金融专业与这些学术更好的结合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方便。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该提供更多到相关金融企业进行参观、实习的机会,通过对该专业进行实训,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三)创立新的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新的考核机制。新的考核机制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平台: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学校在平时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建立讨论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判断力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法如何来评判学生的成绩;也可以以社会调研的方式,最终通过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评定,或者还可以通过实践结果来判定考核成绩。

(四)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要想提高对金融市场的适应力,加强专业技能,最有效的途径还是经过实践,在实际的应用中总结经验。首先,学校应该保证实践资金的充足;其次,金融类高职院校还要寻找到足够的实践基地,保证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够得到毕业实践的机会。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4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专业硕士(以下简称金融专硕)的设置方案。2011年共有75所院校面向应届生招收金融专业硕士,标志着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将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国内对于金融专硕项目的研究多是基于本校实践的经验性探讨,或者基于相关政策对如何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从理论层面提出建议,而在广泛调研、比较基础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研究较为匮乏。为此,通过对泰晤士报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的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院校中的代表性院校的金融专硕项目做了详细调研和分析,Ⅲ在此基础上对国内金融专业硕士项目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提出相应的可操作层面上的建议。

 

一、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特色

 

为深入了解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特色,查询了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的官方网站(这些院校包括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陇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范德堡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向在国外知名金融专硕项目就读的对外经贸大学校友发送调查问卷、与已回国的校友进行面对面的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予以归纳总结。

 

1.目标定位——立足商学教育

 

国外的金融专硕项目一般设置在商学院下,职业目标明确,在加强学生金融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商科知识基础,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mBainFinance即工商管理硕士——金融方向。此类项目一般是在mBa下面所开设的金融方向,依托于mBa的师资、设施、环境等各种条件,学制一般为2年,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较高,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金融职业经理人。

 

mFe为金融工程硕士(数量金融,计算金融都算此类),是金融硕士中技术性最强的一类项目。金融工程广泛使用模型,用数学方法分析股票走势、收益率曲线,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交易策略,对数学的要求较。高校也更倾向于招收理科生,培养具有设计、开发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mSF是纯金融类的硕士,定位于培养金融方面的通才,开设金融专硕项目的大部分高校均定位于培养mSF。美国开设mSF的最好的学校是普林斯顿(mFin),一般也要求有工作经验,加拿大和英国开设此项目最好的学校有皇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

 

与之相比,国内的金融学科一直在应用经济学的学科下设置,受此影响,国内的金融硕士项目更重视经济学理论而非商学基础,很少开设涉及商学类的课程或特意招收有商科背景的学生。

 

2.教学内容——课程契合资本市场现状

 

全球资本市场发展日新月异,业界的实践创新也经常领先于学术界。受此影响,国外金融专硕项目的课程设置尤其注重切合资本市场的实际,体现在学校教师紧密地与业界人士进行交流,根据市场需求定期更新课程内容,教授学生最实用的金融专业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例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在网站中就明确指出课程设置都是学术界和业界人士共同讨论而开设的,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国外金融专硕项目大多设置助教以提高教学质量。助教一般为高一届或几届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自学和研究能力,金融专硕项目有大量课外作业与阅读材料需要同学课外自主完成。每周有一门两学时的由教师或助教主持的习题课,专门讲解习题与作业;每周还在固定的时间专门向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开放金融实验室,助教会在作业实验室值班,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做作业,向助教或其他同学请教问题。这样既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够调动其自主学习积极性,开发团队合作学习的潜能。

 

相比而言,国内的教师受体制的限制,不能同时在学术界和业界任职,高校教师与业界交流较少,课程内容大多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市场实际情况脱节严重,科硕和专硕项目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差异性也不明显。实验课程较少,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3.教学方式——金融理论与市场实践相结合

 

金融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国外金融专硕项目极为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实践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项目的形式,这种项目一般由企业资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运用各种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康奈尔大学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工程设计项目(engineeringDesignproject),客户一般是工业、金融业和政府部门。学生需要在项目中处理客户关系,处理真实的数据,并在客户面前做报告。在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很有可能得到项目资助人的青睐,直接获得该公司的就业机会。而从资助人的角度看,他们也非常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招收人才,这种方式可以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来考察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可以大大节省招聘成本,而且能赶在其他招聘雇主之前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另一种是必须全职参与的企业研究实践。普林斯顿mFin项目要求学生在两年内完成该计划的学生必须在其第一年年底完成暑期实习(3个月),并提交详细的实习报告,并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专业评估。学生在参与实习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今后职业发展中所必需的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还能通过实习的方式厘清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金融专硕的培养方案中虽然一般也有实习安排,但目前的实习仍处在学生自发寻找的阶段,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不能与专业方向有机结合。

 

4.科研能力培养——软硬兼施

 

国外知名高校金融硕士培养对金融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对于硕士应用型科研能力的培养上。普林斯顿mFin项目对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向研究所主任申请科研课题,研究课题范围广泛,地域上涵盖了从美国等成熟市场到中国等新兴市场,领域上从对冲基金到CDm交易机制等。相关研究项目在网上都会公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申请。为了顺利开展这些项目,学校还提供了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从硬件方面提供了标准的计算机环境,购买并维护了大量的金融数据等。另外还定期举办金融研讨会,学生们通过参加会议或者通过一些选修课能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这些是不计入学分的。mit的项目通过计入学分的方式强制学生参加研究类的学习。在金融专硕项目提供了深入且实用的课程,不仅帮助学生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研讨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行业从业者学习的机会,讨论的都是业界实际问题。研究实习主要内容为小组参与金融项目或研究,由业界人士指导。解决由校外赞助方提出的问题,部分项目会在赞助方全职实地完成,部分会在学校完成,还有一部分为前两者的混合。

 

国内高校的金融专硕项目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尚存在差距,体现在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研究课题,或者不能为具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软件、硬件上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5.就业辅导——全流程服务

 

国外的金融专硕项目时间较短,一般为1-2年,学生找工作也较早,因此及时的就业辅导则显得尤为重要。其全面就业辅导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硬件方面。学院建设有完善的就业指导网站,向学生公布就业信息,同时向潜在的雇主提供学生信息,提供各种宣传册和指导材料等。学校网站会公布正在找实习或者找工作学生的照片和简历,便于潜在雇主浏览。除此之外,就业指导办公室还定期为金融专硕项目的学生专门举办校园招聘会。康奈尔大学的就业指导办公室举办的招聘会每年有超过250家公司进行招聘。除了邀请企业来学校举办招聘会之外,就业指导办公室还会向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推荐自己的学生。对来访的业界人士,也会邀请浏览简历册。另外,就业指导中心还会利用在金融圈内的校友资源,举办企业参观等非正式活动。

 

在软件方面,国外金融专硕项目的就业服务则更为细致,从学生刚入学时学校就组织一系列金融职业规划的活动。例如:普林斯顿mFin项目,在9月学生刚入学时为每一个班级举办为期三天的职业方面的“新兵训练营”,对各种职业相关的问题提供帮助(包括简历写作,一对一的录像采访会议,面试技巧等),并每周组织已就业的毕业生返校举办座谈会,讨论职业发展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普林斯顿会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放假时间都在网站上公布,方便企业挑选合适的时间来校招聘。

 

除此之外,校友联系在美国高校金融专硕的就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范德堡大学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历届校友的就业单位、联系方式、找工作的经验教训,这些只对校友内部公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校专有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看。密歇根大学的mFe项目的校友会会不定期的招聘信息或者接受校友的简历。

 

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硕士培养的就业辅导服务则较为粗糙,仅在学生毕业时提供就业信息或者安排招聘会,缺乏系统的、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辅导体系。

 

二、对我国高校金融专硕培养模式的启示

 

在我国金融专硕项目刚刚起步的背景下,国外知名院校的成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课程建设应以金融业界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力图为金融市场的主流岗位提供有效供给。

 

其次,从检验标准上,应秉承应用和就业导向,教学成功的检验标准要具有可验证性。如:能否对经济热点问题有独立见解、能否正确解读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否掌握应用型研究的一般流程等。最终检验标准可以为:短期是否能够找到主流岗位就业,长期是否能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第三,从内容设置上,教学内容应紧贴中国金融市场的实践,剔除过时的内容。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材料不应仅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教学材料更加开放,包括券商、基金、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业界的主流媒体和刊物,应用型学术论文都是可选的教学材料。

 

第四,从教学手段上,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实际商业环境的复杂性,意识到在实际金融实践中,金融工具和交易策略的使用要结合企业的自身状况。

 

最后,从建设手段上,应以应用型科研带动教学,从科研的角度来提升教学水平,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拓展性。

 

2.实行双导师制

 

高校可以引入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校外导师,实行“双师制”,解决高校教师“理论强、实践弱”的局面,引入最新的资本市场实践作为教学内容,对于指导学生应用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高校还可以依靠校外导师建设金融专硕培养的外部支持系统,包括第二课堂的建设,系列高水平的讲座、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参与校外导师的科研项目等等。

 

3.全方位就业指导

 

在专业硕士入学之际,就应该督促每个学生提交简历,由专人进行审阅修改,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应开设金融职业规划课程,邀请在金融市场一线工作的人士从专业的角度讲解金融从业问题,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主流金融机构的运作流程,主流金融机构的主流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如何通过专业训练争取主流金融机构的主流岗位等。实现人才培养与金融市场的对接,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地方院校数学专业金融数学

近年来,数学类专业为增强数学学科自我发展的实力,同时本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现有数学方向为基础,开始拓办金融数学方向,培养复合型数理人才,增强数学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对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凯里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中开设金融数学方向。现结合我院在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经过全院教师探讨及借鉴东部院校开办金融数学方向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梳理专业课程设置、建设的思路,总结出部分成果,希望为师范类传统数学专业拓展非师范专业提供示范作用。

1.我校在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西部地方院校开设金融数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少,贵州仅有普通金融专业招生方向,一般设在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相关人才的培养才起步不久,加之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定位不同,使得在课程建设方面可借鉴的方法与经验较少。民族地方院校对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不能照搬其他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经验,也不能按照经济类培养模式发展,所以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探讨、修改的地方。我校数学专业在拓办金融数学方向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立足黔东南,对比东部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发现至少还有以下方面问题急需解决。

1.1金融数学课程体系还要继续完善,特别是基础课程设置。

金融数学方向不但要学习数学类专业课,还要学习金融方向的相关核心课程,除此之外,还应学习交叉课程,但由于我院金融数学方向是在原有师范类数学专业基础上形成并开设的,因此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可以胜任,但是金融数学方向的相关基础课程学习不精细、理解不全面,关于数学与金融的联系认识不够充分,导致教学中往往只是单纯进行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及金融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开设的基础课程顺序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课程间的联系,在授课内容上没有深层次地挖掘二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了金融与数学的脱节,失去了金融数学专业方向应有的特色。课程体系方面是按照数学、金融两个方向分别开设的,形成先集中上数学基础课,后集中学习金融基础课的不合理顺序,使得本应相互联系的课程,不能相互促进。此外,也没有深思学生考取必要证书(如:会计证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的相关课程开设顺序,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无法较深入地理解金融数学方向的数学应服务于金融。另外,对金融数学基础课程设置更多是借鉴东部院校,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形成符合民族地区院校的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

1.2实验教学设置不足。

金融数学与金融的区分就在于数学的应用,主要是应用数学分析金融问题,提出经济发展的模型,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求解模型,从而正确处理数据并预测经济走向,这也是金融数学方向的特色所在[1]。目前,我院金融数学方向开设的实验教学课程不多,且课时量较少,没有完善的相关实习、实训基地,加上相关数学软件的教学、使用能力不足,使得学生只是懂理论,没有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没有实际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2]。

1.3教学手段单一、呆板。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大多数院校教学方法单一。当然,金融数学方向也不例外,特别是对新开设的专业,且由于我院教师多为数学背景出身,对金融数学背景了解不全面、不充分,使得教学中严格按照课本知识讲解,多使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还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理念。其次没有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没有小组讨论和实际调研,特别是最新发生的经济案例,还无法及时应用到教学中,在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代替分析性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差,从而难以适应市场对该类型人才的需求。

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2.1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在金融数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中,构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做到既体现数学专业办学特色、突出侧重金融领域应用的特点而形成的专业理论课,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课程[5]。我院在现有金融数学方向开设课程基础上,增开财务软件、统计软件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提高学生考取会计证书的比率,增加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等核心课程课时,调整西方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开设时间,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调整为金融核心课程。改数学建模为经济数学模型等。同时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模式,设置模拟实验讨论小组。

2.2通过引进和本校教师自修金融相关课程学习,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另外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就我校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

2.2.1就我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提高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具备一定数量的有较高业务能力的专业教师是搞好金融数学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3]。通过引进国内该专业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另外,利用我校现有教师队伍,通过教师间相互融合、互助和引进等方式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我系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金融专业训练,所以必须借助与我校有帮助关系的东部高校,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等,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同时邀请其在金融数学方向优秀教师到我校讲学,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国内访学。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东部院校的联系,缩小与先进教学、科研水平的差距。

2.2.2可以尝试校企、校银联合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与证券公司、银行、金融软件公司、金融信息公司等金融企业开展合作,借鉴和使用其经典经济案例,提高教师、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同时便于接触最新经济学理念,以便在教学中以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紧密联系实际。同时聘请金融界优秀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并积极邀请其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这样有助于扩大学生接触身边实际经济案件的机会,也有助于逐渐建立我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2.3合理优化课程内容,选择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现有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其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不同内容的整合与优化、组织模式研究等环节上。

2.3.1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多引入和加强金融背景及思想。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与传统数学教学的不同,在保证理论教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重组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凸显经济金融背景,可通过经济金融案例引入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方法及这些方法在经济金融中的应用[4]。如可考虑,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介绍导数在经济边际分析的应用,并可求解利润最大化问题;介绍Lagrange乘数法在带约束最优价格模型中的应用;利用定积分计算复利等。

2.3.2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讨论式教学。特别是在金融核心课程中,要开展某一类项目的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活动。大胆使用实践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讨论式教学,通过启发、陈述、讨论、情景表演和点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术精神,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拓展数学理论的经济背景,增强学生使用数学的能力。

2.3.3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具有实际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数理金融方向专门人才,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该方向需要建设一批与银行业、保险业、统计、财务部门等密切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所以,在金融学应用性课程中推行实验教学和模拟教学,进一步优化数学实验、会计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可以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这就需要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利用现有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加强对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证书的辅导。放宽在实验室操作时间的限制,使用现有数学、金融软件,组织学生组队完成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模拟,预测风险。在学生实习方面,形式应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办学资源,加强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使这些金融机构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也可有力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余星,孙红果,陈国华,谭淑芬.金融数学方向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1.05:191-192.

[2]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3]杨刚,张鸿雁.金融数学本科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6(7):76-78.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用人制度、岗位设置、招聘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金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矛盾: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却找不到适用的高层次人才。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对金融行业的市场供需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产业链现状、金融行业重点企业状况和用人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服务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华南地区金融人才的摇篮”被《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列为唯一的广东金融人才资源培育基地。

金融行业与金融院校人才供需状况

1.金融院校毕业生就业数量

广东金融学院自建校以来为全国培养了12万经济金融类人才,分布在国内各条金融战线,目前在校本科生22000人,按每年近6000名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预计到2024年,将培养近20万经济金融类人才,相当于美国蒙哥马利城市的总人口(201998人)。相较而言,上海金融学院60年培养4万多名金融人才,目前总计在校生10000人,中央财经大学目前有9万多毕业生,哈尔滨金融学院60年培养4万多名金融人才,河北金融学院目前在校生12000人。

2.市场对金融行业人员需求数量逐步加大

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步伐是提高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中明确,要“加强学习国内金融强省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注重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多渠道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同时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加强金融人才资源建设,优化金融人才成长环境,合理配置金融人才资源,“建成与金融强省相适应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政策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在2000年,金融业人员的总规模已经达到423万人,2010年时达到610万,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人口总数约762.7万人,金融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从0.6%到0.8%,再到接近1%,金融从业人员规模呈现着蓬勃向上的增长趋势。

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金融从业人员规模的往期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自2010~2020年这十年间,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例将从0.8%上升到1.4%左右,上升0.6个百分点,直接导致金融从业人数规模突破千万大关。

从目前来看,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集中在北、上、广三地,从业人数比例占总人数的53%。而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金融行业也位居龙头地位。北京一地就业人群比例就达到了23%,密集程度可见一斑。按照这个数据估算,当前广东金融从业人员有70万人,预计到2020年从业人员将达100万人,年均需补充量达3万人。

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能力要求

1.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1990~2010年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十年间金融业从业人员在受教育年限和学历构成上均有明显提升:在1990年,我国金融业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1.3年,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据提升到了14.1年,整整提高了3年。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金融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9个行业门类中仅次于教育行业(14.5年)。学历构成上,从1990年高中及以下占据了近九成的比例,到2010年,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已经超过六成,总量由176万人增加到382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者从2000年的3.7万人,到2010年时达到了17.5万人,所占比例也从0.9%提高到2.9%,而具有本科学历的从业者,在1990年时有4.9万人,到2010年已经达到165.2万人,所占比例有显著提升,增幅超过20%,从占比2.3%提高到了27.1%;更为明显的是,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大专与本科学历人群发生“逆增长”,本科人群比例大幅增加,专业人群比例反而减少,凸显出高学历人群正逐渐成为金融从业人员的主体,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结构主体从1990年的中等教育文化程度提升为2010年的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见表1)。

2.从业人员岗位素质要求逐步提高

从金融行业发展特性来说,是否具有高端人才或者高端服务是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是它在行业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而从金融行业人员需求的地域上来看,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等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其中对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求职活跃程度比较高,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会主动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具有相应的经验、工作年限的从业者往往更具有“跳槽”的优势。综合以上因素,金融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主要有三点因素:第一点,从银行层面看,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国内金融人才需求增加,特别是与业务密切相关的中高端本地金融人才更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翘楚;第二点,风险投资机构,特别是国外一些大型投行开始拓展中国国内投资业务,使投行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第三点,中国股市呈现回暖,由此催生了对理财顾问、理财分析等领域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

从市场来看,金融机构需求情况统计数据见表4。

促进金融院校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与业界联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通过业界对当前人才需求的能力、胜任力、知识储备等的反馈,制定符合学校特色、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互联网金融作为聚集金融业务、各种新兴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新的金融业态,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人才聚集,是一个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何扩大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科技与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适应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满足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是金融行业就业研究院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如何使金融专业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求,作为金融行业研究院,必须通过市场调研,提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尽快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专业人才。

2.创新行业就业拓展新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随着金融行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银行招聘选人方式发生了变化,岗位计划指标大多由总行调控,银行准入逢进必考,完全靠实力才能进入银行,因此求职、就业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完全透明化。学校要分阶段进行市场开拓,根据市场特点,通过走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每年分若干阶段把不同规模、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组织起来,系统地为毕业生提供招聘服务。学校形成以系列大型综合性供需洽谈会为主线,以行业专场、地区专场、学院专场、校友专场、兼职与实习招聘会、大型企业校园专场等6类市场(如:综合性供需洽谈会、行业专场招聘会、地区专场招聘会、学院专场招聘会、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兼职与实习招聘会)为补充的“一条主线贯通,六类市场融合”的立体化校园招聘体系,确保毕业生在校内人才市场就能顺利找到工作。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把握“入学即就业”,做好学生从入学时期就开始的全程就业教育与服务。制定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教育相结合。

第一阶段,在入学前两年重点做好养成教育、目标导学和就业启蒙教育。通过开展专业学科介绍、结合学习对近几年就业形势分析,以案例人物进行离职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入学就从思想上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动力,逐步引导其开始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当学生经过了初期的学习阶段后,在大三要开始把握对未来方向的发展定位,对明确的方向做出更为有区别性的指导。比如,对成绩优秀、有意向考研或出国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多加指导;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职场技巧、职业规划方面加大督促、引导力度,特别是在实践能力和技能方面提供帮助,为良好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在毕业的最后一年,主要就学生就业方向定位,包括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性的教育,比如制作简历、面试、着装、礼仪等方面,都需要具体化指导。

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业环境各不相同,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毕业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征和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扎实做好毕业生的分类就业指导工作(例如:考研群体、考公务员群体、女生群体、双困生群体,创业群体和非金融专业毕业生座谈会等),为各类学生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4.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实现就业从“量”到“质”转变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0引言

金融工程(Financialengineering)专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以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理论被引入我国,之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所高校最先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由此,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金融加速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另外,教育部已经开始限制金融学专业申报,但金融工程专业暂且仍实施备案制,作为未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申办金融工程专业难度相对较低。由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先后申请创办金融工程专业并获批。

截至2013年底,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达92所,年输出本科毕业生超过10万人。但尽管各个高校在专业背景、学科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却没有明显差异,不能反映出地方性院校与部属院校、理工科院校与财经类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也不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人才需求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为此,本文拟就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1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1.1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

与部属院校不同,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解决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的人才短缺问题。因而,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时要结合地方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紧缺专业并开展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本校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安徽在我国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中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两大战略规划在安徽的实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离不开安徽金融市场发展,而安徽金融市场发展又亟需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创新人才支持。

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和我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企业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但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面临的风险在逐步增加,金融风险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叠加在一起,使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而金融工程具有灵活的应用性和创新能力,是与现代企业风险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理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和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随大量企业特别是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企业加速走出国门,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性金融人才需求必将不断增加。

但安徽地处中部,吸引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迫切需要安徽本地高校培育愿意在本地就业落户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而安徽本地高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学校仅有六所且办学历史普遍较短,据初步统计年毕业生规模不足400人,再考虑部分毕业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真正能够扎根安徽、服务安徽经济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极少,与安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不相匹配。

在此背景下,我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扩大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正是我校依据“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办学定位,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落实与践行。

1.2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突出金融数量方法,该专业的开设需要多学科的支撑,相对于财经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招收的金融工程方向学生以理科生为主,数学基础良好,学生经过理科训练具有理科思维,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理工方面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运筹学、统计学和数值计算等。

因此,理工科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程度更深的数学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数学建模》等,加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数学的权重,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目前我校正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工科和工程教育在省内已处于领先水平,学校所设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都具有与金融工程相结合的可能,开展诸如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经济法、计算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研究方向联合培养学生,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学科支撑。具体学科优势如下:

(1)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发展,我校工程教育基础雄厚,具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模式、理念方面的参考借鉴。

(2)我校是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开设有与金融工程专业高度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理工学科基础牢固,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理科、工科类学科支撑。

(3)我校开设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学科基础扎实,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经济管理类学科支持。而开设的法学专业亦可很好地为该专业提供法学学科支持。

2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金融工程作为一个创造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对金融专门人才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2.2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如前所述,地方性院校应当立足于服务地方,理工科院校应当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则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宗旨,设置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2.3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我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按照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的学科专业规划,设置培养服务安徽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2.3.1培养目标

根据前述原则,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及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突出金融数量方法的学习,强调对于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能力和金融工程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创新的平台上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工程学理论、证券分析技术与融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2.3.2培养基本要求

根据前述原则和目标,专业培养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掌握较为扎实而宽广的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性的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掌握金融工程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具备金融工具的设计、定价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风险管理与收益分析、金融工程咨询等服务工作的能力;

第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第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第六,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七,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能从事简单的编程。

3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充分发挥理工科优势,实现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跨国境联合培养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特性,综合性强,各个学校都应该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与相关学院联合培养金融工程人才。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属工科院校,应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优势学科联合培养学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国内其他金融工程专业实力较强有学校加强跨校合作,如进行跨校选修课程、学分互认,甚至开展与其他国外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科基础、扩大国际化视野。

3.2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学分要求中的比重。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还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主要就业出口设置两到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相应配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供学生选择。具体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方法如下:

(1)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提升研究能力的实践课程,如金融建模、金融仿真、金融数据处理等实践类课程,为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工具;

(2)针对面向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开发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工具模拟设计、金融建模、金融仿真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金融产品设计、优化能力;

(3)针对面向政府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风险管理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风险管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面向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工商企业具体从事投融资业务岗位的学生,则应当相应增加投资银行实务、保险实务、证券模拟交易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投融资业务的实践能力;

(5)针对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广告设计、营销等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作为地方性工科院校,毕业学生主要选择考研或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企业的本地分公司相关岗位,可适当选择前述的(1)、(4)和(5)。

另外,还要积极与政府、工商企业洽谈,建设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去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毕业前体验金融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并积累相关实践经验。

3.3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合作学习

金融工程专业工作实践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90后甚至00后,独立意识较强,不利于未来的工作实践。因而,在试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该项目,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加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3.4注重阶梯次序,搞好不同层次衔接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是高级复合型应用金融技术人才,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注意本科、硕士、博士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要求,注意各层次间的衔接。本科阶段要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工具的基础上,对学生培养金融工程方法、意识、感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注重从事金融工程课题的研究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华小全.金融工程专业“七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4):110-114.

[2]潘雅琼,任鸿飞.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191-192.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8

【论文摘要】在新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文章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教学体系建设的措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发展的金融业不仅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而且对金融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出现: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机构面临金融专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有相当一批金融学专业毕业却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金融部门的需要。

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其教学体系息息相关,教学体系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体系问题突出,主要体现为,在金融学教学中,盲目采用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没有过多考虑自身的教学条件及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没有很好体现出其办学目标和突出地方院校的特色,在金融人才培养上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人才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金融,那么,如何改革其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陷

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教材的选择无统一规划而是由任课教师个人选择教材。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由于课程的理论较多,导致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知识传授方法。这种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的教学方式,忽视了金融学专业的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果,脱离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少而陈旧

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丰富性和新颖性,且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很难适应新时代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教师上课参考书籍少,一般一门课一本书,教师上课内容涉及面窄,学生掌握的知识浅浮。

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往往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设置,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落后,主要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和实际调研等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考核方式仍以死记硬背的“记忆性”考核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设施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金融专业教学的硬、软件设施建设往往无能顾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教学设施差,不仅不能顺利地开展模拟教学,而且不能进行产学研结合。

同时,由于自身知名度不大,很难与校外的金融机构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培养能力的决定因素,而要培养出应用型金融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应用型的教学团队。而新建本科院校中金融学专业教师一部分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另一部分来源于升本前的教师,其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表现为:(1)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欠缺,如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不完善;(2)金融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如不少教金融学的教师是非金融专业出身的,导致教师本身对金融学研究不深;(3)教师任课随意性大,上课课程跨度宽,教师自己对所任课程钻研不够;(4)缺乏“双师型”教师。

二、基于应用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

(一)以行业为导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应本着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教学,以满足行业需要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1.对于课程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基础适度,强化实践课程

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深度、学时比例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能够根据行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最新趋势进行及时调整,以缩小行业技能需要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差距。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使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内容上与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相连,突出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系统性,突出应用性

在公共基础课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相关的金融软件,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公共选修课既要体现专业的延伸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又要注重与学生就业的相关性。例如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谈判能力可开设金融公关、银行营销等课程使学生处理金融业务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要强化专业方向,突出前沿性。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紧跟未来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时增加新的内容,开设新的专业课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合理调整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可根据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方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设置。加强课堂外教学内容建设,例如对现实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可邀请金融业的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出发点,可分为课程专项基本操作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实习等部分。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传统的“以教室为场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理论课较强的专业课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证券投资学、金融期货实务、外汇交易等金融投资课程)可采取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多种专业软件工具开展金融统计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可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特定的实践调研活动。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要激励、支持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主持科研项目。

(三)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备适用的金融业务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教学内容立足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衔接性与实用性,体现时效性与针对性,即要紧随金融业的发展,及时把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做好教材建设规划,精心选用优秀教材,完善教材信息跟踪与评价机制,逐步完成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参考教材、实验指导书、题库等资料的建设,从源头上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果。健全考评机制,规范教学行为,调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

1.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启动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高学历优秀人才、鼓励教师进修、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2.建立教学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申报重点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3.通过与地方金融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横向交流的途径,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从事项目研究或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可聘请地方金融机构或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开展实务、实训和专题讲座。

4.加大教学团队的培养力度,整合教师力量,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优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建设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业务的模拟操作实验室,及配置相应的模拟实验软件,用于教学、科研、实践教学。同时,争取与地方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签署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实现资源共享。

三、结论

改善金融专业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有助于其教学体系的建设,可有效促进金融学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建立一套能使教学目标与行业对金融人才需求相一致的教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瑛.从金融产业发展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2009(05).

[2]刘明显.地方性财经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J].市场论坛,2008(10).

[3]于长福,奚道同,郭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0(04).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9

(一)立足会计人才素质要求,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专门人才

知识、能力、素质是构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知识是认识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积累,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形成的,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应用型教育的关键。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自己的基本品质。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是辨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高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促进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从会计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梯度结构看,会计人才无疑不同于一般会计工作者,两者属于不同层次。在一般层次上,作为一名合格的专职会计人员,必须基本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一般由会计工作特定主体的业务实践过程所规定的,也是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专业基础和核心。从更高层次看,系统把握会计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较全面地掌握特定会计主体所从事的各种业务经营知识,把握必要的横向渗透知识,则是作为会计人才所应追求和达到的理想境界。因为只有达到这一境界,会计人员才能真正以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圆满地实现现代会计的全面管理职能,使其真正成为“会计人才”。高等会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从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划分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三个层次上看,会计专科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会计技能教育,会计研究生教育应重点培养会计科研能力和会计理论素养。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高级应用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既注重系统理论知识教学,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即“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厚基础,要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能力,要求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高素质,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厚知识是基础,强能力是核心,高素质是目标。

(二)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人才结构中所处位置不同,这也是不同大学的特色。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的是精英人才,一般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都属于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别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的实用技术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形成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着重承担面向职业世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使命和任务,以本科系统知识教学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的培养方式,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即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会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会计本科教育面向社会需求的客观要求,加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能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而且能真正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会计毕业生“适销对路”问题,必将成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三)立足金融行业,突出和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

“经过10年的实践,高等教育界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正形成两项基本共识: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特色型大学要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这两项基本共识,为进一步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高校的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与“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特色是手段,质量是目标,有了特色,学校发展才能上水平。特色的内涵体现在独特性、优质性、历史性、稳定性、社会性和发展创新性上。找准自己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分析自身的行业传统与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办学资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是财经类院校取得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几家金融学院,其前身均属于人民银行所属的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具有良好的金融行业办学传统与优势。升本后,金融学院必须继续发挥金融特色学科优势,不断从办学指导思想、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研究和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去寻求特色,凝炼特色,在特色上打造“卓越点”,在特色上创建“高水平”,用特色去推动学校的整体实力提高和办学水平攀升,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大金融”特色的行业性办学道路。金融学院作为地方性、行业性的本科院校,必须坚持把满足地方性、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富有金融个性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着力点。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集中于现代金融服务业相关的产品开发运用、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分析等方面,立足金融行业,突显出“大金融”人才特色,力争把自己打造成服务地方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从会计学专业在金融学院的发展定位上看,会计学专业也必须依靠金融学院的优势龙头专业,依靠本校自身的优势金融师资、办学特色定位,突出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对会计人才培养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对知识结构的构造更注重于金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经营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期在更好地满足金融行业对会计人才的专属需求的同时,使金融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本地区同级高校中获得比较优势,取得错位超常规发展。

(四)立足会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能力复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今后一个时期,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围绕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其中,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作为这批学校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应该固本拓新,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带动相关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而营造出较为广阔的学科群和有利于健康发展的学科生态,并始终以特定的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从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上看,市场化加深发展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企业市场化、市场金融化、金融国家化”,即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产品市场,企业投融资离不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国际联动日趋明显。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会计与金融交叉和渗透的复合特征。以发行股票为例,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企业财会行为,即融资行为,但实际上涉及诸多会计和金融知识。股票价格的确定离不开金融知识的支撑;股票发行数量的界定,离不开对公司治理结构变化的研判;何时发行股票又与企业的财务状况、资本市场走势等紧密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系统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必须拥有金融知识。

二、金融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基于以上立足点分析,作为应用性、地方性,独立建制的本科层次的金融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及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知识,全面掌握现代财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相关财会工作,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会计人才提出了的规格标准,具体表现为:

(1)从层次规格方面看,正视大众化的事实,面向会计职业一线,培养从事相关财会工作、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2)从知识方面看,满足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有机构成和平衡,立足满足“做人”通识教育和“成才”专业教育的平衡,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味;

(3)从能力方面看,应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具有综合外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企业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实际工作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4)从特色行业定位看,在立足系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会计通才”前提下,发扬金融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势,体现并注重金融会计特色,立足行业特色定位,面向金融行业需求,培养金融“会计专才”,使学生熟悉和把握金融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在金融系统就业创造专业优势;

(5)从素质教育方面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突出素质教育,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文化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应用型金融特色会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基于Cpe模式,构建突出金融特色方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如何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东金融学院抓住“专升本”和学士学位评估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良好契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办学特色,在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为办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pe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由基础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专业课程(professionalCurriculum)和就业导向课程(employmentCurriculum)组成。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按照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来设置的,指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则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来设置,指向专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就业导向课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学科教育上嫁接职业岗位教育,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该课程模块又分设三个课程模块,即职业集群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基于Cpe模式培养模式,从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行业定位出发,在立足培养“会计通才”的前提下,金融学院试图发扬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势,体现并注重金融会计特色,面向金融行业需求培养“会计专才”,并在构建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在各个相应模块教学中突出金融会计方向的特色需求:(1)在C模块“通识”性基础教育平台中,突出“大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在搭建综合基础的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公共基础课)平台同时,开设金融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如金融数学、金融英语、金融法规、投资心理学、金融电子化、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发展史,金融企业文化、金融市场学、风险投资等;(2)在p模块“会计专业”教育平台中,突出“金融会计”人才培养特色。在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会计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加入了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银行财务管理课程。在专业独立实验课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会计实验课程;(3)在e模块“职业”教育平台中,突出“金融”行业导向。在就业导向类专业选修课(就业导向类课)的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从业资格课程、理财规划师资格课程等。

(二)构建有利于金融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递阶式”实验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知识传授以应用为主线,以增强工作的适应能力。升本以来,全院树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理念,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与互补,构建“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手段,以实验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条件,构建课程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三个层面的“递阶式”实验教学模式。一是课程实验。会计学专业强化了会计原理、会计信息系统和审计学的课程实验,单独开设了财务会计实验、银行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企业eRp模拟实验4门实验课程,并在就业导向课程模块主体的职业群集模块,设置了以专业职业群集课程、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为主体设置教学计划。如,会计学专业在本模块中设置了会计从业资格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课程、理财规划师资格课程等三门共10学分的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以及4学分的职业实践课程;二是校内实验室建设上,以实验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条件,建设集实验教学研发、教学与管理为一体,以面向经济学科的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内核)、管理学科的eRp实验中心(以财务会计实验室为内核)为主体以及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两翼,其他专业仿真模拟实验室为补充的实验教学中心,为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创造了条件;三是在校外实习基地,会计系建设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7个银行会计实习基地。同时着眼于校企双赢,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业界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学生实习见习活动,促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组建“3+1”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银校联合培养模式

为突出行业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特色,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前会计学与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签订银校联合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协议,从大学四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以合作方冠名的“民生银行教学班”,对教学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银校联合培养模式,在教学上采取“3+1”银校联合培养,即“教学班”学生前3年在校内完成该生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1学期至第6学期的教学计划,后1年单独组班并完成“教学班”的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银行业务岗位的用人需求,与银行共同制定学生第四学年的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合作方安排本单位的专家给教学班授课,安排业务骨干指导学生实习,共同参与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择优录用“教学班”的优秀毕业生。通过银校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和银行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特点,双方互惠互利互赢。银校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按需求为学生添加了很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内容,这将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提升学生在职场上的起点和竞争力;通过联合教学班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并缩短了企业新员工适应期,节省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银校联合培养打破了以往学校闭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将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直接挂钩,使学校的办学更加贴近行业、贴近市场,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金融会计实验教学软件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近日,学校与广州金电科技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以共建“金融会计实验基地”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产品、技术与学校教学科研相结合为目标,通过金融会计实验教学环境建设、联合开发软件、联合申报课题等系列合作项目,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实践教学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正在联合开发商业银行实验教学软件,旨在为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等诸多专业的本科学生提供仿真度高、流程合理、支持自主学习、自我考核的智能化商业银行业务教学平台。该软件配有实验考核系统与知识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支持多账务后台系统,能够实现多班级同时进行不同项目的实验课程,且互不干扰。软件功能同时覆盖大型国有银行与中小城市银行的业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拓展性。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校内综合实习的重要软件平台。

金融专业的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50-01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广泛的影响。近些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对于人才需求也随之扩大,不仅需要金融行业的高级管理以及研究人才,还需要大量的从事金融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象就是广大的中基层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工作对于金融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有着直接影响,同时也影响到金融行业人才的供给。

1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现状概况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根据各职业用人需求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例如,对于培养目标培养定位不明确,无法满足金融行业对于实用型业务一线人才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对于学校的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进行过认真研究;教学手段陈旧,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1]。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目前现状,作为金融行业中基层从业者的培养基地,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

2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要推行校企联合的模式,彼此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平台,各自发挥独有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给高职金融专业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金融行业涉及面广,在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都有应用,金融专业的实习内容也需要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构建长期、稳定、定向的实习基地,形成固定的实习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训提供平台。金融专业的教师需要对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了如指掌,积极投身到企业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对金融市场问题的研究中,在协助企业对市场现实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能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进行扩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的需要;并且还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建立实训基地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

金融行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专业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金融专业的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实训课程通常以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毕业实习计划以及相关内容指导等方面为主,注重教学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都能够得到保障,保证学生未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平衡发展。在设计实训课程的时候,通常分为综合实训和常规实训两个方面,综合实训一般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进行,常规实训则是安排在学生前两年学习中,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实训,能够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

学校在设计实训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对学校的专业实训场所的设备配置进行完善,满足金融专业中保险业务、银行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以及外汇交易业务等方面的实训需求,配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软件,构建模拟银行、模拟证券等模拟实训场所。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的金融行业精英来校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开展讲座,教导师生熟悉和使用金融行业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软硬件设备,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满足就业需求,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输送充足的人才。

4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金融专业的教学中,仍然沿用着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教学方式,课堂枯燥刻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需要引入新型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2]。基于金融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可以将产品和服务作为载体设计项目进行训练,采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将生产和学习相结合,以工作程序为教学设计依据,以未来的工作实际作为教学导向。倡导工学交替、教学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辅助教学,扩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对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深度、广度进行提高。

5加强师资力量

教师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加强专业教育师资力量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将内部培养和外部聘用相结合,培养和聘请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一支素质优秀,结构科学的师资队伍[3]。高职院校从金融行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骨干和专家作为金融专业指导老师的同时,还可以让本校的相关教师到金融企业中进行实践,通过锻炼深入了解金融行业的运作流程以及业务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教师在授课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贴近实际的对知识进行讲解,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醒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在今后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高、从事业务实际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近些年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服务也不断的扩大范围,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需要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根据市场的要求对教学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以满足市场对金融专业工作人员不断变化的要求。因此,需要高职院校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金融专业进行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建立起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陶先富.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当务之急[J].科技创新导报,2010,7(2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