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33

服务型经济篇1

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不少人跳不出工业圈子,“在一棵树上吊死”。无数事实已证明,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关键。其实,对服务业发展态度如何,看似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已是一个政治问题。

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根据统计的初步数据,*6年我国的GDp增长10.7%,达到了209407亿元。按照*6年12月29日1美元兑7.81元人民币计算,折合26812亿美元,人均GDp第一次突破*0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初*7年财经蓝皮书指出,跟世界上人均收入和我国相近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明显偏低。目前整个世界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60%,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而中低收入国家则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但前年我国这一数字仅为40.2%,明显偏低。

与此同时,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游离出来后,由于我们存在城乡之间的就业户籍制度障碍,他们难以顺利进入第三产业。这也许是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远高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是第二产业的2到3倍。因为,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第一、二产业的生产将会更多地依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减弱;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持续走强。参照国际经验,我国将经历一个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持续上升的过程。

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加速,面临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矛盾制约,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成必需。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提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特别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到2010年,中国要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上,彻底改变过去以工业为主向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各地的产业结构,普遍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因此,以相对成熟的工业为基础,逐步发展资源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是各地破解资源能源约束难题的最佳现实选择。

资源利用方式上,利用高端服务业实现高消耗型向循环节约型转变。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低产出,是区域经济发展初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努力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

增长动力上,通过强有力的科技服务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推动转变。改变靠大量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用知识、技术、文化、专利、品牌等无形资源投入部分替代土地、能源等有形资源投入,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式。

生态环境上,通过公共服务去推进污染型向保护型转变。舍得用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力、物力,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劳动力素质上,通过科教服务推进由过去的简单型向技能型转变。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引进的“三来一补”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相对不高。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日趋强烈。因此,应改变人才培养与选用理念,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之前的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在一个月内总理先后两次强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问题,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表明中央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的决心。

经济增长要求壮大服务业综合实力。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拓展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壮大服务业综合实力。这就要求我们分类推进,突出重点:拓展物流、金融、科教、信息、中介等生产业,丰富商贸、旅游、文化、社区服务等消费业,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结合资源分布,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带动区域服务业发展。

经济体制转型要求以改革促服务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保险、财税和投资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但是,一些体制机制仍不适应服务业发展,要求加快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规范市场秩序,为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塑造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社会结构转型要求服务业统筹协调发展。伴随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加快从城乡两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要求我国服务业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就业岗位的增加,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要强化城乡联动,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覆盖,构建不同层级、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服务业体系;要求我们尽快扶持发展就业容量大、产业联动性强的服务行业,优先建设覆盖城乡基层的服务网络,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的服务需求,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全球化要求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服务业国际化的加速发展,服务业国际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快,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迎来难得机遇。同时,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要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提高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为此,要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科技不断创新、国内消费升级等战略机遇,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服务业发展,破除行政性垄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科技革命和专业化要求服务业加快拓展提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技术、内容和形态不断丰富创新;市场细分,不断分化出新兴的服务行业。顺应发展趋势,拓展发展领域,提升发展水平,已成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尤其是产业集群的提升,着力构建生产体系,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农业的互动发展及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从战略的高度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促使经济发展实现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化的需要。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各级、各部门要克服“重二轻三”的落后产业观,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先导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精力从对服务业微观管理转移到调控服务业总量与结构、铺就服务业发展平台、维护市场秩序以及提供公共产品等经营环境改善上来,积极引导和激发社会投资发展服务业,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健全服务业工作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在服务业发展中起宏观调节、综合协调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推进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行业专项规划,切实引导、规范服务业发展。要建立领导与项目挂钩、责任层层分解、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和高效运作的综合协调体系。

加强对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工作,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加强对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做好规划实施检查。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调查和核算工作,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深化服务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和行业垄断的局面。对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城市公共事业、社会福利等,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加快推进机关、企事业等后勤服务单位的社会化改革,逐步将后勤服务单位改组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或法人企业。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兴办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服务业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竞争领域非公有制的比重。公用事业、文化、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要逐步放宽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深化服务业企业内部改革,推动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推进服务价格和服务收费改革,将可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剥离,并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合理确定文化、教育、医疗等政府定价的服务消费价格,完善服务业价格管理体制。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新机制,推动各类服务工具创新,发展新型服务业态,促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服务业的质量与水平。

——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财政部门应整合预算内外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力度。加强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吸引更多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引导服务业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服务业嫁接外资的步伐,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投资服务业。

——扩大开放,引进走出。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商业、文化、旅游、医疗及社会中介服务等投资领域。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促进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的加快发展。支持服务业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与国外大型连锁企业合资合作,兴办零售和批发企业,吸引其到本地设立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在巩固货物贸易出口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国际劳务合作、民族文化、传统医疗等。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

服务型经济篇2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   服务需求    服务质量。

经济型酒店(economicLodging或BudgetHotel)是现代酒店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产物,通常定义是相对于传统的、提供全面服务的酒店而存在的有限服务的酒店业态。对于经济型酒店的认识要把握三点:一是性价比高;二是节约成本;三是客房数量与员工数的比例为1:0.5以下,酒店基本服务仅提供床和早餐。在我国,对于经济型酒店的认识主要从两方面划分,从星级上,指三星级及以下或没有星级的各类酒店;从规模上区别,一般是指300间客房以下的中小型酒店。其主要特征是:

功能简化。经济型酒店主要把提供给顾客的服务集中在住宿方面,舍去了一些三星级以上的豪华酒店中不必要的硬件设施,把餐饮、娱乐、购物尽可能的压缩,甚至不提供这类服务。在住宿服务的基础上只额外提供早餐,真正形成了B&B(住宿+早餐)的模式。

有限服务。经济型酒店紧扣于酒店的核心——住宿服务,以住宿服务是经济型酒店的核心产品,并以住宿为焦点进行完善和提高,突出清洁卫生、舒适方便,舍弃其他非必需服务。

成本价格低廉。经济型酒店仅提供住宿服务,决定了经济型酒店成本低的特点。从经投资兴建到营销、运营过程中,处处都体现了节约成本的思想,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经济型酒店从产生的时代至今,客房价格低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服务在经济型酒店中的重要性。

根据iSo9000的定义,服务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服务是一种行为和过程及其造成的结果,而非实物形态,是一种运动形态的使用价值。经济型酒店的服务是在为顾客提供客房的有形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消费者得到无形服务产品的享受。提升服务质量就是在为顾客服务中透射出的一种态度、一种可以转化为顾客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利益或价值。

良好的服务质量是降低顾客流失率和吸引更多新顾客的有效途径。经济型酒店市场的不断完善,同业竞争加剧,顾客有足够选择权。提高服务质量成为经济型酒店在激烈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的最为直接途径。通过对良好服务质量的体验,顾客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利益或价值,可以提升顾客忠诚。并且,在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今天,顾客很容易就可以口碑传播享受到优质服务,间接地为酒店做了宣传工作,可能引领更多的潜在新顾客。

良好的服务有助于使酒店获取顾客的反馈信息改进经营管理。当顾客获得认可的服务后,回报的是对酒店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建议和其他相关信息,有助于及时发现酒店在硬件或软件等方面的缺点或不足,从而有利于酒店进一步的服务创新、市场竞争等方面采取新措施、调整战略。

良好的服务质量是促进经济型酒店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型酒店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每家也摸索出适合其顾客群以及运营方式的服务模式和相应服务产品,其中包括有形和无形。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于经济型酒店的认识不断加深,对酒店更要求提供舒适的住宿服务项目之外的有助于提高舒适程度的附加服务。服务质量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型酒店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经济型酒店顾客服务需求分析。

据中国经济型酒店网调查,经济型酒店的主要客源是一般商务人士、外出旅游者居多;从选择经济型酒店的顾客年龄上来看,25-44岁为主要顾客群,这个年龄段大部分处于事业和家庭双重压力阶段;从顾客收入情况上来分析,超过50%以上人的收入都在4000元以下。基于客源特性分析,说明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干净舒适为首要条件,需求导向偏于选择价廉物美便利实用的居住场所。而经济型酒店自然成为了首选。

在对顾客期望的调查中发现:第一,硬件设施关注度调查。床的关注度最高,为94.51%,其次86.54%为卫浴设备,再次76.65%为隔音效果。可见选择经济型酒店最想得到的就是舒适的睡眠。床、卫浴设备和隔音效果都是与睡眠质量有最直接的关系。第二,最关注的服务项目调查。交通便利性以75.27%绝对优势排第一。可见经济型酒店的顾客多是以商务出差等为出行目的,酒店所处位置周围交通的便利性是影响顾客选择酒店的关键因素。第三,顾客最喜欢的预定方式调查。22%的人群保持了电话预定的习惯,网络预订方式为67%,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预订酒店。第四,促销方式调查。优惠券仍是首选,达到65.66%。说明顾客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价格优惠。值得注意的是,会员卡的优惠方式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经济型酒店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进入门槛低。

对经济型酒店始终没有准确定义和标准,对其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也没有相关规定,加上众多国际知名经济型酒店也进入我国,本土的经济型酒店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继而通过恶性的价格竞争抢夺客源,一方面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低价位造成了服务的低质量和经济的低效益,更是完全忽视了经济型酒店提供清洁、舒适、温馨住宿环境的宗旨。

(二)对舒适程度缺乏关注。

这是经济型酒店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经济型酒店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在兴建和运营过程中就涉及节约成本的问题。酒店外部周边配套设施的投入较少,酒店内部包括客房设施相对比较简陋。一些与住宿紧密配套的服务产品被忽视,如客房卫生很干净但酒店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却不注意,常用设施维护保养不及时,这些细节会影响顾客对酒店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整体印象,降低了酒店的舒适程度和服务质量。

(三)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经济型酒店尽可能的降低运营成本,在人力资源成本上也很节省。人力资源成本节约导致了酒店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经济型酒店提供的服务有限,前台只执行开放、退房服务,长期下来或多或少会产生厌倦和烦躁情绪;客房只进行房间保洁,大多数采取计件工作方式,迅速完成工作不论何时就可以下班。顾客大多“夜宿晨离”,服务员只需要完成本职工作,对顾客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很少关注顾客的满意度,综合以上因素导致经济型酒店的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工作过程中态度较差是影响酒店的降低服务质量的又一重要原因。

提升经济型酒店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明确酒店内部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贝瑞(Berry)、帕拉索拉曼(parasmaman)、塞莫尔(Zeitliatnl)等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依据五个标准:可靠、敏感、可信、移情、有形证据等。其中,除“可靠”与经济型酒店内部相当有限的硬件设施有关外,其余几个都是与服务过程中的质量有关,可见服务过程中的质量对顾客评价酒店整体服务质量产生极大影响。随着经济型酒店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国外连锁品牌的进入,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又因为经济型酒店的“经济”,是在环境和硬件设施不如高星级豪华酒店,这就需要用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来弥补这一劣势。因此,在经济型酒店内部非常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制定出完整的统一的服务及质量标准,对凡是涉及到与顾客接触的服务过程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服务流程和标准,为顾客创造实惠及品质保证,使顾客在有限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可以得到高质量的酒店服务。

(二)准确定位并创新服务类型。

经济型酒店的特点之一是功能简化,也是经济型酒店能在现代酒店业市场以其独特性存在的原因。随着经济型酒店的连锁经营逐渐成熟,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各酒店间的综合水平逐渐缩小,服务水平、酒店环境等其他影响消费者住宿时感受因素,逐渐成为众多经济型酒店的竞争要点。经济型酒店可在正确评估有限资源与能力的基础上,识别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市场,有一个合理和准确的定位,发现并开发细分市场,重组酒店的服务要素,在顾客关心的核心服务功能上精益求精,在其他方面综合考虑顾客需求与成本进行综合配置。创新服务产品,完善服务细节,增加服务模式,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打造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供差别化服务。

对经济型酒店来说,要秉承顾客至上服务的理念,确保酒店顾客在不增加额外花费的情况下享受超值服务,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入住。经济型酒店应注重周围的环境优化,尤其客房内部环境,增加舒适程度,让顾客的核心需求——睡眠得到完美满足。在住宿+早餐的服务基础上,根据顾客的偏好提供特色服务;如针对商务出差、自助旅游、休闲度假等提供交通和相关票务服务;如将酒店内部客房划分不同区域,在客人入住的时候根据顾客特性选择安排,既改善酒店内部的区域环境,也有利于顾客间的相互沟通;体现经济型酒店宾至如归的经营理念,顾客在不同作息时间入住酒店以后,随时提供“早餐”服务;客房采用隔音及环保材料,核心服务产品床要特别舒服;设计细节人性化,让每一位入住的顾客感觉耳目一新,入住更加方便;酒店房间设免费网络连接,电视提供国际、国内频道,满足顾客多方面的需求;在机场附近的经济型酒店可安排免费的接送机服务,展览会议附近的经济型酒店提供相关票务和游玩服务等。建立网络预定系统,通过多种途径派发优惠券、会员卡以及相关打折卡,改进酒店的付费方式,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加强培训和组织学习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价值。

首先,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应对每个岗位制定一套以质量为依据的培训考核内容,建立培训效果评估系统,做到培训结果的转化和培训结果的保持。第二,强调组织学习,提倡全员学习。把优秀的服务意识和经验转换为公共知识互相学习,使全体员工形成向顾客提供超值服务的思想和行为,在日积月累中积淀成自觉的企业文化,渗透到酒店各方面的工作中去。第三,关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员工心态,帮助其形成比较现实的职业目标,给予员工丰富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提升其价值。

(五)建立顾客信息反馈系统。

了解顾客对酒店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的综合要求,从酒店和顾客的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适应于酒店经营特征的顾客满意测量方法,搜集顾客偏好变化情况,把握顾客期望与感受,了解顾客对酒店的意见,分析判断当前服务或产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酒店本身资源进行及时调整,满足顾客需求,不断推动酒店服务质量改进。

(六)建立经济型酒店行业协会。

设立专门的联合协会组织各个经济型酒店之间的沟通活动。充分发挥协会服务、沟通、监督、协调的职能,制定经济型酒店行业的标准,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无序的恶性竞争,整体促进经济型酒店的良性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经济型酒店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专门提供服务的经济型酒店,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巫景飞。我国经济型酒店服务质量的ipa分析—以如家快捷与锦江之星为调查对象。华东经济管理,2007(11)。

2.郭利娟。经济型酒店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李志平。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营销之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张玉玲。现代酒店服务质量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王荷琴。基于顾客价值曲线的经济型酒店发展策略研究—以如家酒店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8)。

6.韩娟。西安经济型酒店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0.

7.范忠伟。基于波特理论的我国经济型酒店业发展策略探析[J].企业经济,2008(7)。

服务型经济篇3

关键词:经济转型;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15-02

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一直处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业在其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高效途径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为了适应产业结构新的发展模式,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摈弃之前的传统模式,开发一套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服务业的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更好的理解发展方向;其次,还要有创新性,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再次,为了可以使团队共同发展,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避免个人主义。秉着加强区域竞争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宗旨,对如何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服务人才团队提出探讨。

一、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

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面临大变革,国内为了达成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产业发展模式也开始由发展“工业化”逐渐转向发展服务业。之所以要把服务业放到主导位置,是因为它可以有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增强区域内乃至我国的综合竞争力。进入21世纪后,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我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同样,粗放型生产模式导致的资源紧缺问题也迫在眉睫。我国现有的产业体系逐渐转向以农业为依托,新兴产业做引导,制造行业做能源,主推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就说明了服务业对我国的发展是有长久意义的,一定要紧跟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以达到快速解决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改善的目的。

2.现代服务业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杠杆。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式,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的生产、生活服务,较传统服务业有着更精细化的分工,极少会对资源产生浪费,环境造成污染。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纷纷开始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系统性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创新科技来提高其整体水平。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一、第二产业在发展上呈现疲软状态,相反,现代服务业反而因为其独有的发展特点,更快地形成了服务模式多样化发展的现况。随着高新技术在服务业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更是如虎添翼,强势地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潜质。国家的发展要依靠现代服务业,区域的发展也不例外。在目前的新城镇建设中,现代服务业带来的全新动力与其他新兴产业形成了互相促进的有利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及环境质量。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后盾,一定会带动各项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目前我国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遇到的难题

1.地域性差异大。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东、西部不均衡,导致培养出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层次不等。东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西部要高,同样高等院校的数量也较多,例如培育人才的摇篮清华、北大,全国知名高校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他们的教育理念较西部更先m,所以吸引着大批极富创新力的高层次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层理念再加以研究,更加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反之,西部地区没有东部地区天然的地域优势,常年处于信息落后,新观念难以进入的环境,导致学校对人才的指导作用弱化,教育等级高的院校更是屈指可数,虽然现在我国对西部地区实行了一系列补贴、扶持政策,但在短期来看,改观并不是很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西部地区对于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

2.现代服务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日益增多的企业给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同时企业对于现代服务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较高。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现有的人员还不能让企业完全满意,其中的原因是人员对于任职企业经营的产品、涉及的服务流程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对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没有高度的认可,不能在短期内适应其工作的环境。从根本上分析,我国在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对学员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服务意识及抗压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3.综合素质较弱、人才培养难度大。我国社会现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产业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改变的是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判断是否符合人才需求的指标,主要是从业人员所处定的年龄段、文化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身体情况以及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力等方面进行考虑。虽然我国服务业人才的文化度日益提高,从业年龄也步入年轻化,但人的观念及重要思想往往是最难改变的,也是难以获得突破的。国内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局限性过大,多缺乏从业经验,尤其是对行业内整体发展战略以及独立的见解尤为严重。从国内角度分析,现代服务行业在国内的推广时间较短,与之衍生的现代服务行业人才的培养暂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范围内与此有关的课程,例如管理、营销等学科,也就是在最近十年以来才开始在国内院校开设课程,对人员综合素质与行业的发展的影响还没形成较大的辐射面。要想改善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必须要让人才培养向标准体系化、形式规模化转型。

服务型经济篇4

工业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几年来,宿迁市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出口形势、上涨的原材料和用工成本等问题,工业经济急需进行转型发展。以宿迁市为例,通过分析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服务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0502

工业经济是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是宿迁发展方式转型的主阵地。2013年,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基调下,宿迁工业战线以提高质量和工业经济增长效率同步发展作为中心,重视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工作,不断加大“两访两帮”力度,深入推动并有序开展了“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的活动,宿迁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然而,宿迁工业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外贸环境日益复杂、外汇风险加大、出口形势严峻、节能减排的约束、不断上涨的原材料和用工成本等,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趋凸显。因此,为更好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仍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质量,服务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宿迁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宿迁市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格局,逐步积累了加速发展的强大势能。

1.1突出工业经济载体建设

宿迁市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建设板块经济,促使全市工业经济加速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市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入驻宿迁。同时将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扶持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

为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宿迁市根据功能区划以及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规划建设了工业片区,对园区进行合理定位,并将其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逐步衔接起来,有效构建了产业集群的经济载体。2013年初,宿迁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该开发区紧紧围绕打造新兴产业、食品饮料、林木加工、纺织服装和机械电子“五大百亿级产业”,以“五园三区”(五园为新兴产业园、林木深加工产业园、部级食品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和机械电子产业园,三区为标准厂房集中区、出口加工区和总部经济区)为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了苏州和宿迁的两地优势,实施了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逐步推进了产业梯度的转移,初步形成了电子电气、精密机械、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层次产业的集聚。另外,恒力(宿迁)工业园、广博(宿迁)工业园、宿迁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等园区纷纷在宿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2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宿迁市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区,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从而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促使宿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同步提升。2013年,宿迁市委市政府规划了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分别是光电、新材料、智能电网、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通过制订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2013年全年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1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5.6%。

另外,为促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宿迁市编制了《宿迁市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名录》,针对新兴产业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列入目录的市区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新设立的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扶持,鼓励企业重点投资新兴产业产业化项目、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新兴产业创投项目、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和荣获市长质量奖的新兴产业项目。另外,宿迁市还设立了1亿元的专项引导基金,主要是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对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进行投资,引导创投企业重点投资市区范围内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以及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

2宿迁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宿迁工业经济增长较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2.1支柱产业单一

2013年,宿迁四大传统支柱产业(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9.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0.2%;新兴产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亿元,与往年相比有所提升,但整体占比不高,宿迁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多元化格局并未形成,其防范市场波动的风险能力比较脆弱。

2.2工业结构不优

首先从产业结构来看,在全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中,酿酒食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9.28亿元,占比19.1%,机械电子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96.67亿元,占比14.1%,纺织服装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50.19亿元,占比12.4%,林木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13.37亿元,占比14.7%,四大产业总共占比高达60.2%,传统产业的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导致全市工业经济难以承接城市的主导产业辐射,经济效益不高;其次从产品结构来看,初加工产品比较多而深加工产品比较少,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比较低。这种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不强,直接导致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压力与环境压力比较大,进而使得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不高,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

2.3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2012年宿迁工业投资649.93亿元,2013年工业投资高达831.2亿元,工业投资增长达到25%;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39.8亿元,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1.93亿元,与2012年相比,宿迁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仅为18.1%,投入比较多而产出比较少,投入产出不协调,是典型的高投入粗放型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直接决定了宿迁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如果遇到国际及国内市场的环境变化,便会出现较大的挫折。

3服务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3.1营造良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发展作为主题,市场作为导向,以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目标,最终向企业、社会、公众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政府行政模式。

宿迁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服务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具体包括:一是要完善市场机制,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并积极帮助制定市场的规则,最大限度地推进市场化,培育良好的市场运转机制。另外,市政府需要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调整,避免地方行政部门以经济发展速度和数量增长为考核标准,建立一套综合的政绩考核体系。二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体制下,政府应努力为城乡居民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规范的市场秩序、产权保护与激励机制等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以服务为首要职能,逐步从创造财富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全市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与有关机制。

3.2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向多元支柱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为加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宿迁应瞄准现代工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关注主导产业的新变化,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协调好不同产业间的关系,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向多元支柱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一是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宿迁仍需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传统支柱产业,即酿酒食品、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和林木加工四大产业,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百亿级产业链,逐步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宿迁市需要依托优势骨干企业,依赖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大力度继续培育和发展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以及综合效益好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产业,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实现宿迁经济低碳环保与集群集聚发展,全市应逐步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两化融合,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3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向高效、集约、集聚发展转变

一是推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在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新上一批技术水平较高、带动性较强、辐射面比较广和拉动作用比较明显的重大技改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帮助企业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加大项目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协调金融机构扩大项目贷款规模,为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是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依据企业规模、发展潜力及行业特点,由政府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对有发展潜力的百强企业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有力扶持,对其重点项目在土地、环评、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协调帮助,支持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和项目境外融资等,尽快将其培育成为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以及主导产品突出的大企业集团。

三是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与平台,而产业集群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宿迁仍需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破解园区建设的各项瓶颈制约,为工业经济产业聚集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向高效、集约、集聚发展转变。

3.4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政府应通过强化服务功能、与财税支持,逐步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同时,建设企业创新服务的平台,尤其是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通过服务平台为企业进行创新发展提供服务,全面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在目前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需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企业从产品设计与生产、设备改造、工艺流程、到包装配送、回收处理、能耗控制等全过程的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3.5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

一是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治理。首先是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来改造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做好企业治污、行业治污的工作,对重点领域进行治理;其次是建立“一票否决”的工作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的工作体系。节能减排是宿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实施路径,因而,全市应加强节能减排监督审核,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进一步寻找节能技术的改造空间,推进工业经济绿色发展。

二是着力抓好循环经济。目前宿迁市已建立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园区和示范企业,未来宿迁仍需抓好对试点园区和示范企业的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并不断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以及再生资源的拆解加工利用,同时推进秸杆工业化的综合利用,全面促进产业链生态化的延伸与链接,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抗,周建民,何显民,王美琴.经济转型升级与地方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浙江长兴县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2]吴敬琏,黄少卿.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3]徐竹青,徐明华,王祖强.转型升级――浙江发展的战略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服务型经济篇5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率先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保障有力、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发展和开发创新之路。这表明,上海的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及制度性保障,取决于上海改革开放能否取得根本性突破。未来几年上海城市发展,将着眼于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全面深化和加快自贸区建设以及科创中心建设,奋力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宏伟愿景。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未来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政府职能转型,构建服务型政府,发展服务型经济。这是未来上海迈向全球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

首先,上海经济转型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和发展体系,真正建成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努力实现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从“产业-功能”理论分析框架来看,全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依赖于发展服务经济,其中包括通过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即发展生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等,以实现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其内在机理在于:一是以“中国制造”为特征的城市制造业,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经济增速缓慢、出口环境的不确定等因素影响,上海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更加有限,制造业发展的“成本-收益”原则成为结构升级和调整转型的内生动力;二是城市空间交易成本的下降使得城市功能的转型越来越从部门专业化――总部和公司的集成转向功能专业化,即总部经济和服务业集聚在大的城市,而企业工厂则在中小城市里面集中,城市的功能转型也会因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先进制造业发展而得以提升和完善。上海未来的产业发展将实现转型,即从原来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转向三合一产业发展,其中的重点就是发展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的服务经济和高端制造业,通过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全面建成四个中心,以及迈向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其次,发展服务经济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体系,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尤其是创新政府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转型,构建服务型政府,为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经济体系提供各种功能和服务。从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意义看,政府是现代市场经济下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等问题。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由于服务经济不是单纯的第三产业的概念,其实质是以产业分工深化和专业化、外包化发展为基础的经济服务化过程,本身体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化、服务化和外包化等趋势和特征;依赖于以工业化和批量式生产为特征而设计的功能单一的流水线式的政府职能和机构,实际上无法适应于多元化、个性化、及时性等要素相结合的服务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面对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投资贸易规则和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的发展必然要求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调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大量减少中间的管理环节,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服务功能和意识,创新营商环境,这样才能与市场机制一起,为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中的重点就是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国际化法治化的规则制度、政策和法制环境,为社会发展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最后,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相互影响,互为促进,二者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与开放创新的全过程,也构成新一轮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战略路径。未来上海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即构建与现代服务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符合国际标准和投资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服务型政府,为服务经济快速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制度保障。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体系,为提高城市经济服务化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本身也是提高政府对现代城市的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服务型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为构建国际大都市、迈向全球城市的服务经济体系,以及构建政府治理体系,奠定体制和机制的重要条件。

服务型经济篇6

这是江阴市第三家诺奖得主研究院,在周铁根看来,尽管江阴县域经济发展比全国其他地方“走的早了一些”,但也提早进入了转型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科技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而“诺奖得主集聚计划”就是江阴在转型升级中紧拥不放的一次战略性任务。

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这只是江阴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江阴进一步以产学研合作战略为抓手,强化人才引领、科技支撑,为企业转型牵线搭桥;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政府金融服务的巧手作用,带动一大批本土企业上市融资。而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产业趋势,江阴政府严守生态底线,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一个企业家的经验、阅历还毕竟有局限性,需要政府帮他们去拓宽思路,营造良好的转型创业环境,这时政府一定要有所为,而企业在具体经营过程中,政府就只需要做好他们的服务员。”周铁根接受《小康》专访时表示。

向江阴“智造”转型的产学研“推手”

在传统制造业日趋低迷的现实情形下,江阴积极主动应对,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逐步实现了从低成本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的转变,“江阴制造”正努力向“江阴智造”迈进。这其中,政府牵头的产学研联盟适逢其时且成效显著。

“我们给企业提供菜单,企业自己选择与未来发展适合的‘菜’,然后我们做红娘,为企业与高校之间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江阴市科技局副局长俞均彦这样比喻政府在产学研联盟中的作用。

在江苏南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看来,通过区域产学研联盟的牵线搭桥,企业走出了转型升级瓶颈。2003年南农高科刚起步时发展迅速,然而由于缺乏研发能力,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此时周成特别希望权威专家能参与到新产品研发中,但仅仅通过企业一己之力,很难与高校搭线合作。

不久后传来一个好消息,在江阴市政府牵头下,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成立,南农高科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了“动物用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合作合同,由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姜平担任课题组领头人,南农高科分年度提供总金额300万元经费支持课题组进行兽医生物制品的研发,研发成果双方共享,并优先、优惠转让给南农高科。

2010年,由姜平团队研制的南农高科的圆环病毒灭活疫苗问世,这种新型有效疫苗很快得到了国内外畜牧业的关注。此后南农高科又分别与南京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北京农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中南农高科与扬州大学合作研制的“新城疫重组病毒灭活疫苗(a-Ⅶ株)”作为新型禽苗产品,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了南农高科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达到了企业与高校双赢的目标。

在产学研战略联盟中获益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一批同类企业都从中尝到了甜头。

江阴市华士镇的铝型材工业集中区,每年的生产规模超过50亿元,但生产自动化水平一直较低,在人力成本飙升的现实背景下,恒杨铝业公司作为铝型材生产企业的代表,于2013年6月率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常州装备制造研究院的自动化生产线装备制造技术公司吴湘教授团队开展了铝型材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工作。这个项目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约至少200万元的人力成本。其他企业随后纷纷效仿,为华士镇实现铝型材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创造了条件。

目前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已拥有200家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以及1000家江阴重点企业的成员单位,在产学研平台上,企业都可以定期查看到工作人员推送的最新科研信息、科技成果合作项目,“可以说,江阴产学研活动真正步入了专业、智能、高效的信息化新时代。”俞均彦说。

不过,在俞均彦看来,简单的搭台只是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初始效用,如何从产业链全方位纵深切入,创导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才是扶持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2013年6月,江苏省工业余热利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江阴正式成立,这是江阴成立的第3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当中不仅有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还有余热利用装备产业骨干企业,更有上下游配套企业,通过政府精心整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通过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俞均彦表示。

“巧手”服务“江阴板块”

江阴人流行一种说法:当企业家不牛,当“资本家”(企业上市)才牛。

在这片有着资本运作基因,只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目前已诞生了35家上市公司,36只股票,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3家,境外12家,江阴已成为国内资本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资本市场上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江阴板块”使得资本运作成为当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模式,并不断被复制。

在“江阴板块”活跃的背后,江阴政府一直致力于充当“引导服务”角色,1996年江阴市就在江苏率先成立企业上市指导小组,2003年成立上市办公室,重点帮助企业解决产权、社保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同时对企业家进行资本运作的培训,江阴很多企业都对上市跃跃欲试。

“对于政府来讲,企业上市不仅能给地方带来稳定丰富的税源,也对地方经济结构转型有巨大拉动作用,利用优秀上市公司集群,构筑新兴产业集群,引领江阴向新型高科技产业集中发展”,江阴上市办徐天兵对《小康》记者表示。

为了鼓励企业上市,江阴市政府制定了ip0和新三板挂牌激励政策,详细规定了企业在上市或“新三板挂牌”过程中应该享受的各类扶持政策,包括现金奖励、规费减免,审批绿色通道等。近年来江阴已将“新三板”挂牌的财政奖励从2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激发企业上市热情,让企业登陆“新三板”的“最后一公里”变得畅通有序。与此同时,上市办梳理100家上市后备企业、100家新三板后备企业,从而一手抓上市、一手抓后备培育,极大丰富了“江阴板块”的能动性。

江阴市新昶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7月7日正式挂牌“新三板”,这是江阴今年以来第四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目前,企业研发了8年的新型环氧丙烷产品已经进入千吨级中试阶段,而通过此轮募资预计可以获得4亿元资金,为其下一步产业化打下了基础。

虽然企业上市融资方式众多,但企业主有时并不能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上市途径。徐天兵表示,尽管a股上市周期长、监管力度大,但募集资金量大且运作费用低,肯定是企业上市的主要路径,对于一些达不到国内上市要求但融资需求强烈的企业,上市办会组织他们到境外上市,直接从国际资本平台融资,使企业得以在更高起点继续发展。除此之外,上市办还深入研究“借壳”上市的途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买壳上市之路,学会借船出海。

引导企业上市是第一步,政府后续服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上市效率与质量,“我们是上市、挂牌企业的‘娘家人’,必须严把券商等各类中介结构的选择关,尽量向企业推荐实力强、信誉好、变数较小的机构,甚至亲自到中介机构总部和曾经成功上市的企业进行了解考察。在确定中介后,还要继续保持跟进服务,指导督促。”徐天兵说。

企业挂牌上市进程中常常问题不断,特别是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会碰到房产权属、土地权属、项目审批等难题,江阴市通过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服务举措,千方百计帮助协调解决,尽量让企业不走错路、少走弯路,节约时间、节省成本。

污染“挡手”绿色节能倒逼企业升级改造

一直领跑县域经济发展龙头的江阴,并非没有“后顾之忧”,长期以工业经济、传统加工制造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得江阴土地、环境、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而百姓感受最直接的是――那一抹蓝天渐行渐远。

“江阴特殊的经济结构,使得环境治理的使命比其他地区都要艰巨。”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浦强对《小康》表示,仅2007年到2013年年末,江阴市就关停了435家化工企业,今年年底前还将关停化工企业20家。

任何企业污染环境之举,都逃不过环保工作人员的眼睛。在江阴市环保局监控中心,工作人员用鼠标轻轻一点,江阴市所有重点污染企业的废气和废水排放情况立刻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被称为“电子眼”的现代科技手段,以污染源监管为核心,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科技监管手段,帮助一线执法人员和业务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监控中心,如果工作人员从视频监控图像或在线监测数据上发现企业存在异常排放情况,可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环境监察人员,并及时赶赴现场调查和处理。”浦强介绍。

在江阴的每一个企业,都有环保部门评出的信用等级,并同时启用信用信息共享及失信联动惩戒机制,对于不同信用等级企业执行不同的信贷政策。对于黄色企业,环保部门将时刻“敲打”,银行将不再新增原有产品项目信贷资金,对于黑色等级,频繁的企业,则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连续两年“飘黑”的,企业将面临关停,对企业收回全部贷款,以此用经济制约手段,促进企业不断完善环境改造。

但倒逼并不是一棍子打死,即便企业一次被打入“环保黑名单”,并不意味着不能翻身。

“如果红色或黑色企业能切实花大力气整改到位,在企业申请修复的前提下,根据动态管理程序,政府及时为企业变色,对上调过等级的企业又被评为黄色以下的,不受理等级修复,以此惩戒之举促使企业加快升级改造。”浦强表示。

尽管企业环保有严格的评价体系,但是政府并没有机械地着眼于数据――华士有一家化工企业,每年的产出3亿多元,净利润达到三四千万元。这家企业的各项指标都在国标规定范围内,但当地百姓的主观感受却很差,经常因难以忍受气味而投诉,环保部门实地调查后果断决定,关停这家企业。

江阴新建项目都要通过严格的新污染源防控关――有氮磷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10亿元以下新建化工项目一律不批,新上燃煤锅炉项目一律不批,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

服务型经济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素质;道德;

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优良的信息素质。因此下面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进行研究。

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的信息素质研究

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档案的提供和利用工作,即做好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向有关的人员和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档案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档案的充分利用,因此档案利用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信息素质指的是人们对信息与信息活动的认识能力和对信息综合利用能力的一种体现。档案管理人员对利用信息的态度和准确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是否能够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档案服务,这种能力就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所以,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其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信息素质,因此下面对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的信息素质进行研究。

(一)对利用信息的获取能力

在挖掘、收集、利用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各种信息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了较好的信息意识,档案管理人员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发现和挖掘各种信息,进而为档案利用这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为了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在社会中积极的调查服务对象,在获取畅通的信息渠道基础上增强自身对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感受力,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和当代的经济建设情况结合起来以保证有效的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二)信息的转化能力

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将各种信息转化为档案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社会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掌握时间对于自身的发展非常重要,提前掌握信息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面对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繁琐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档案专业知识并进行有效的转换和处理以充分的接受信息,提高自身的信息转换能力。

(三)处理信息的能力

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信息的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的能力指的就是信息的处理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在充分搜集保管好自己的档案的基础上对新的档案工作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做好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和分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四)具备优良的信息道德

所谓信息道德指的是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按照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获取相应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能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要对他们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意识的保护。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质的方法研究

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要不断的改进档案工作以及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对于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在对专业知识不断钻研和探索的过程中对档案管理的各种业务环节和基本技能充分了解,应当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现代科技知识要充分的掌握,这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信息发展的需要。而档案事业的总体水平也会受到档案工作者素质的影响,因此敏锐的档案意识以及较强的档案技术能力对于实现有效的档案管理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应当将创新的思维形式融入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改进工作,发现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通过创新能力能够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利于为档案管理人员构建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1、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因为专业知识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完成非常重要。同时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相关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够有效的对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进行运用,进而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2、要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适当的培训有利于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从而更好的为档案管理服务。3、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档案工作者要怀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档案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做到零失误,把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另外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就是爱岗敬业,因此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以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社会和人民负责。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三、总结

总之,在档案事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应当通过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来保持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档案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的吸取经验,不断的积累档案管理的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后续还应当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素质的提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岩.试论信息时代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问题[J].时代报告,2012,24(12):56-58.

服务型经济篇8

关键词: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29-01

我国的经济社会在近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总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随着我国能源资源储量的不断减少,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针对我国高能耗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政府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方针,要求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能源资源消耗。加快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且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一个共产党人行动起来,勇于承担其中的困难和风险,充分的做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排头兵。其中,加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能够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因此,对于如何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所采取的是相对粗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高能耗为代价,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历了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主要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党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实质就是改变我国基层党组织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高能耗经济增长方式的束缚。目前,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做好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真正的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吃透,把握经济发展的实质,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

2.基层党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正确的将党中央的各项政策付诸实施。中央为了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而所有这些方针政策都需要通过基层党组织进行实施和组织实现。例如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在各级基层党组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并且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保障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将我国经济社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些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我国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织作用,也是中央政策方针落实实施的基本途径。

3.基层党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亟须改变以往高能耗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做好党中央相关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必须坚持不断的深化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程度。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主要是由我国落后的经济社会体制决定的,因此加快推动体制的创新是当前的紧迫任务。然而,在进行经济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牵扯到个别群体的利益,此时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其在中央和基层的纽带作用,密切的联系基层群众,及时消除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基层党组织一方面需要向上级部门及时的反映人们群众的诉求,同时也要及时的传达和贯彻上级部门的政策和方针,并且结合具体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深化服务基层群众的意识,使得体制改革的阻力降到最低,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二、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转变基层党组织行为方式。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并且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密切的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及时的将上级组织的政策贯彻落实到人们群众当中去。因此,加快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必须将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方式转变放在第一位,由传统的“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的将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争取基层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并且不断的进行“服务型”党组织具体实现的探索,不断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筹划。建设基层党组织不是简单的一个文件或是一个表面的形式,其实现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组织,在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于组织形式的选择,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必须要密切联系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不断的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基层党组织实现形式,并且结合当地的财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给出具体化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方案,以更好的保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高效、有序的进行。

3.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监督体制。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监管的缺少,这也是影响我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必须将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体制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首先在进行干部的任命时要经过严格的考察,确保所使用的基层党组织干部作用过硬、素质较高,这是建设新型的“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关键步骤。其次,要建设严格的基层党组织监督体制,包括对于工作人员的考核以及民主测评等,以更好的督促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加速推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步伐。

4.加强基层“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理论研究。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大量的理论研究,而且在进行相关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

三、结束语

“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更好的推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参考文献:

服务型经济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技能型人才;惠州;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G728.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28-02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各地区将人才培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惠州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将不断涌现,对于受过职业教育及专业训练的专业人才来说,就会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惠州中职教育必须与现代产业对接,特别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接轨,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惠州经济发展服务。惠州处在广东省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惠州经济一直保持快速、持续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支柱产业,旅游、制鞋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惠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惠民之州建设,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一、惠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

近年来,惠州市经济发展极为迅速,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4万元,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增幅居全省第2位。“从我市经济发展的情况看,GDp从10亿元到100亿元再到1000亿元,分别花了11年、14年左右的时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只用了4年时间,这意味着惠州在全国一类重点城市的位列进一步靠前。从我省佛山、东莞等市的发展经验看,GDp进入2000亿元后,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加速度’发展期。”(资料来源:《迈向2012新里程的惠州脚步》,惠州日报,2012年1月4日,a2版)

经过长期的发展,惠州已从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向工业化迈进,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44.6∶43.8∶11.6转变为2011年的5.6∶59.6∶34.8(资料来源:《2011惠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这打破了多年的“一二三”结构,形成了“二三一”新的产业格局,惠州经济基本实现了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为主导的转变。特别是近十年,随着惠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重不断优化(篇幅所限,图略),而且第二、三产业必将成为惠州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趋势。

惠州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大量技能型人才。通过惠州市2002~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篇幅所限,图略)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76.92万人降至61.94万人,减少的比例为19.4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从61.37万人增加到119.93万人,增加的比例为95.4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78.26万人降至73.58万人,减少的比例为5.98%。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中的比例由2002年的35.52%、28.34%、36.14%变为2010年的24.25%、46.95%、28.80%,这个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具有一定差距,反映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不足。据《惠州日报》2012年2月3日报道:“近几年,‘招工难’和‘用工荒’渐渐成为惠州用工市场突出的难题,现在缺口为8万人左右。我市用工荒中有一个现象不得不引起重视:企业最缺的不是低端的普工,而是熟练的技术工,特别缺少高级技工。”

二、惠州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要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之相适应

惠州市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个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惠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支柱产业的“2+8”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要打造四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和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2010年,惠州市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为1138.2亿元、1794.9亿元,分别实现增加值303亿元、281.5亿元,增加值分别增长41.2%、18.7%,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04.8亿元,增长10.4%(资料来源:《2011惠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十二五”期间,惠州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为主。《抓好“三件大事”,为谱写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新篇章打下坚实基础》一文中说:“未来五年,惠州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具体说来,是到2016年,全市石化产业产值力争突破3000亿元,形成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全市汽车和新能源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惠州日报》,2011年11月30日,a4版)随着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惠州各产业既需要一批创新设计人才的发明创新,也需要大批生产一线的熟练工人,更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之相适应。

职业教育必须与现代产业对接,特别是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接轨,这是惠州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根据人才金字塔原则,中职人才基本处于塔底,所以人才需求量最大。从惠州市近几年中职毕业生去向看,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6%以上。

三、惠州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技能型人才是核心要素之一

就惠州目前而言,有不少企业的产品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能人才不足。要实现“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不断提高惠州企业产品质量,增强惠州第一、二、三产业竞争力,“惠州企业最缺的不是低端的普工,而是熟练的技术工人,特别是缺少高级技工”,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进一步说明这个事实。

在惠州市相关部门及单位的支持配合下,我们选择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并根据问卷调查反映出的现象对部分企业进行了访谈。据调查(资料来源:2012年7月笔者参与的惠州工业科技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当问及当前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内部因素时,35%的企业选择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20%的企业选择管理人才缺乏、15%的企业选择品牌产品缺乏、15%的企业选择资金缺乏、15%的企业选择生产技术落后、5%的企业选择其他因素。当问及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学历层次需求时,企业认为,目前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需要创新研发高层次人才,也需要低端的普工,更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从被调查的20家企业看,最合适的学历层次4个选项(本科及以上、高职大专、中职中专、高中以下)中,各有35%的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最合适,两者相加占70%,另有25%的企业选择本科及以上,只有5%的企业选择高中以下,这说明一线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最为需要的。要更多地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覆盖惠州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技能职业岗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进入社会,无疑给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惠州中职教育必须与现代产业对接,特别是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接轨,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惠州经济发展服务。总之,职业院校要坚持内涵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敏,查吉德,周华.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策略探析――广州市中小企业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

[2]吴松涛.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研究[J].天津经济,2012(11).

[3]姚伟,林木生.我国企业技工短缺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4]赵宝柱,曹晔,盛子强.中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

[5]本报编辑部.迈向2012新里程的惠州脚步[n].惠州日报,2012-01-

服务型经济篇10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2005年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政策落实,服务业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贡献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9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741亿元,增长13.5%,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实现税收1927亿元,占全省税收总收入的38%;新增就业占全社会的81.3%。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工作中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坚持政策引导、要素聚焦,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制定落实优惠政策,优先推进项目审批,优先安排引导资金,优先保障土地供应,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过去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高于同期GDp增速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服务业增速2.3个百分点。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9%,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是东部沿海地区占比提高最快的省份。二是坚持优化结构、集约发展,产业水平明显提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去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1.7%,软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离岸外包协议金额、执行金额均居全国第一。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8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2081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服务企业达33家。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特色,发展布局逐步优化。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南京金融和科技服务、苏州现代物流和风险投资、无锡工业设计、常州文化创意、扬州旅游,连云港和南通海港物流都已形成鲜明特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苏南、苏中、苏北服务业均保持了快速发展。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化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改革,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吸引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领域。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去年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66.4亿美元,占引进外资比重达到26.2%,比2005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还不相适应,与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一是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过去5年,虽然服务业增速快于全国、快于周边,但年均增速仍低于工业0.3个百分点。目前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在东部沿海省份中仅高于山东。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商贸、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苏南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5.3%,苏北仅占全省的19.1%。三是企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现代经营意识不够强,总体上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全省前100强企业中,服务企业仅有27家。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中,江苏入围企业数仅位于全国第五。四是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程度较低,制造业企业大量服务资源还未真正向社会开放,行业垄断和进入门槛过高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还是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认识不足、思路不宽、措施不力,服务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服务业的更大更快发展。

服务业是当今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焦点,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服务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国家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的任务,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难得的机遇。第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今年江苏人均GDp预计将超过7000美元,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既对服务业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也为服务业创造了多领域的发展空间。主动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制造业带动向依靠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转变,将有力地促进服务业加快向各类产业渗透,使现代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新任务,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现代化城市具有的主要功能,大都属于服务业范畴。加快推进城市化,实现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并进,将极大地增加对服务业的消费力。无论是金融保险、商务服务这样的生产服务业,还是商贸、餐饮这样的生活服务业,或是农业物流配送、农业科技推广这样的农村服务业,都将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新需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消费正在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从关注消费量的扩张向关注消费质的提高转变,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当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业需求旺盛,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等生活服务业日新月异,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家庭服务业蓬勃兴起,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新兴服务业层出不穷。大力开发满足人民群众急需行业的供给能力,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在更高层次上谋划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为抓手,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加快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逐步实现由制造为主向服

务为主的转变,树立“江苏服务”的崭新形象。

根据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发展要实现“四个明显”的阶段性目标:一是速度明显加快。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6%以上;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0亿元左右。二是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确保达到43%,力争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达到45%左右。三是结构明显优化。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规模明显扩大,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40%。四是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规模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2家、超500亿元的5家、超百亿元的40家;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形成驰名商标5件、著名商标50件;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占GDp比重提高到48%以上,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发展快,当前要按照“生产服务业要重在集聚发展、生活服务业要重在提升水平、基础服务业要重在完善功能、公共服务业要重在扩大供给”的思路,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抓好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十个重点产业:

金融业。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服务业的“第一板块”。要围绕建设金融强省的目标,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高端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到江苏发展,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企业,鼓励发展各类创业和股权投资企业。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开发针对“三衣”、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发展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使金融业成为江苏重要的支柱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金融高地。

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正向供应链管理全面转型,呈现出运作全球化、技术电子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现代化的趋势。要依托空港、海港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拓展,大力开展离岸结算、转口贸易、跨境物流仓储等业务。积极开发和应用物流先进技术,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构建一体化、综合性、全功能的物流平台,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沟通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

科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加快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转化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保持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要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重点,在巩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软件服务化与软件网络化发展,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将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市场,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系统集成供应商、网络增值运营商、解决方案服务商,不断提高增值服务能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信息化水平最高、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美誉度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

服务外包业。服务外包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业态。要积极引导企业由承接数据输入、文件管理等低端外包业务,向供应链管理、金融分析、软件开发、医药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转移,特别要争取对接包企业的总集成、总承包业务,抢占产业制高点。大力培育开拓外包新市场,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促进境内服务外包发展,建成全国服务外包高地和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

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活力。要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中介企业,推动有实力的商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商务服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省份。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是国际服务贸易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要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创业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使文化产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对于提升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作用重大。要紧紧抓住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机遇,积极促进内外贸融合,大力发展现货与电子交易、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大型超市、仓储式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价格发现、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

旅游业。旅游业涵盖众多行业和门类,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要充分发挥我省人文历史悠久、交通便捷通畅、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独具江苏魅力的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积极开发体育健身旅游、主题公园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新产品,不断推出旅游精品路线,促进旅游业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强特色。注重旅游装备和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培育集旅游饭店、景区、交通、旅行社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家庭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对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要以满足居民多样化、

个性化的生活需求为目标,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积极拓展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教育培训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采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促进家庭服务业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在全国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

三、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完成服务业提速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扭住工作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强化措施落实,通过“两融合、两分离”等有效手段,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正广泛参与并渗透到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其“黏合剂”和“推进器”的作用日益明显,既有利于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又有利于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一要推动产业链升级。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链竞争。要大力引进和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实现制造业在服务中收益、在服务中增值、在服务中创新,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二要推动制造业内部服务专业化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是全球生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要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发达的优势,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将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服务环节剥离出来,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加快提高服务业比重。三要推动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发展。金融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和“催化剂”。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建立基金等手段强化资本运作,通过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强化财富效应,通过发展信托投资、金融租赁、投资银行等金融产品和专营机构强化金融支持,加快金融业从传统信贷功能向资金融通、资源整合和价值增值等多重功能转变,实现产业与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以建设产业集群为重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准确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服务集聚带,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大力促进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合理布局商务、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区,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二是突出产业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苏南地区要注重发挥竞争优势,苏中苏北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选准市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培育若干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三是提升发展层次。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积极抢抓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集群。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注重争取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到江苏发展。加快服务业升级。四是强化服务配套。完善的商务环境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加快建立配套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完善集聚区综合配套功能,增强对服务企业的集聚能力和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三)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构筑服务业发展优势。当前,服务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市场主体在品牌影响、规模实力、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竞争。提高服务企业竞争力,要着力在三个环节上下更大功夫。一是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是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实施一批品牌示范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提高市场话语权。二是创新商业模式。新兴的商业模式有利于细分市场、创造需求,实现增值服务。要积极运用和扩展服务信息化、产业链一体化联动、品牌连锁经营、资产证券化等先进商业模式,提高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企业借助网络、信息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充分利用。三是做强做大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代表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实力和竞争力。要把培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集中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培育一批在同行业位居前列的重量级服务业企业集团。

(四)以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为抓手,提升服务业发展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功能性作用,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完善“一个体系”,即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围绕建设航空港、江海港、信息港和公路、铁路、光路,加快实施“两港两场”等重点工程,大力推进三网通信设施共建共享,全面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强化“三个功能”:一是物流枢纽功能。整合利用好港口、物流等交通运输资源,着力强化功能建设,加快培育和引进以江苏为基地的航空、航运龙头企业。二是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改造提升,实现网络互融、系统互联和应用互享。大力发展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强化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商务功能,加快形成主要产品的现代展示中心、信息中心、标准制定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探索服务业公共平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投融资、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服务业企业发展需求。

(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打破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破除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商贸流通、社会事业等服务领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企业上市规模和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加大社会化服务领域改革力度。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正确处理好“基本”和“非基本”的关系,重点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营利与公共服务分离开来,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产业。加快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扩大有效供给。四是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试点城市、试点区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尽快起突破阻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管制、法制、税制等制度性约束,为加快形

成服务主导型经济结构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六)以扩大开放为引擎,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集聚要素,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一是积极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大力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理念、管理技术和知名品牌,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优化服务业外资结构。深化苏台、苏港合作,加强品牌共享、技术交流和网络互通,合力开拓服务业国际市场。二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力度,促进软件、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鼓励服务企业参与境外金融、分销、零售等服务产业,尽快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加快南京、苏州、无锡等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建设,使江苏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三是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并购。加快建立“走出去”服务平台,大力支持销售、建筑、运输等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拓展国际市场份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知名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市场、新资源,形成本土跨国公司,提升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