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十篇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58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环保问题环保意识环保行为

在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环境保护不仅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活,还影响着经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对社会的知识阶层起着决定性的发展方向,其彼此之间的观念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要给予特别的重视,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那么一定要让大学生的具有高度的环保责任感。

一.环境问题、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行为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的是大到全球环境,小到区域环境中,存在对人类生存或发展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震、干旱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原生环境问题,还有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遭到的破坏。根据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工业废水、废气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一种环境保护观念。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有限的资源无法达到人类的要求,所以地球环境遭到了并不和善的破坏。所以,人类要加强环保意识,对于环境保护是最基本的要求。环保意识主要是在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逐渐构成的一种环保的倾向,其可以另人的行为自然的产生一种自觉性和目的性,能够让个体自动的对环境予以保护,自觉的控制个人的行为,以遵守环境规范与符合道德标准。所以,环境保护意识是环保行为的核心基础,同时环保行为也会巩固保护环境的认识。

(三)环保行为

环保行为是提人们在环保意识的无形支配下对于环境保护的一种正确、有利的活动。比如在我们用水时,随时将水龙头关紧,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循环使用可再生资源等等都是环保行为。环保行为建立在环保意识之上,环保意识的强烈与薄弱就会呈现出环保行为较多与较少的明显区别。所以,要想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保行为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重视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努力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增进环境保护行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对策

在大学生中,绝大部分会比较关心环境问题,并且具有强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会参与到环保行为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不过,大学对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我国环境现状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而且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不能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高校环境教学中对于环境教育还达不到现实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探索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以便将环境教育在学校中打开全新的局面。此外,社会还应该主不断进行引导与促进。

(一)重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其环境保护意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平台,虽然学生所学的科目不一,不过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是自然、知识与思维的规律反应。从培养素质的角度来说,所以课程的内容,都需要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各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根据各专业的特征融入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出台了多条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破坏者要承担法律责任。一些学校比较看重环保教育,在学校开设了《环境道德》等课程,还有的学校自行创设了示范性环境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了养成式的习惯性练习,加大了环保教育的力度,这样的方式非常好,也说明了学校自身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

高等院校对于环境教育除了其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以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环境教育的选修课,或者是必修课,这样学生就可以将从多个方面汲取没有系统的环境知识在课堂中进行整合和梳理,从而对环境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学校不仅在环境类业开设课程,还可以在其它专业中开设环境类的通修课或者是选修课。大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教育下,使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识得到正确性的引导,并且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导致环境问题形成的相关因素,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节约与循环再利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三)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环境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以及观念,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深入性。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且还要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环境教育宣传,这样环境文化无形之中就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方法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手段。学校可以根据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国际上保护环境的一些节日开展组织活动,比如征文、展览、电影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对环境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还可以建立环境保护小组等;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当地的环境保护活动中,让大学生亲自体验保护环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6:30-35.

[2]范天森,陈昌春,赵巧华.大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6-17+19.

[3]赵玉珍.农业院校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政府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65-01

一、概述

从我国政府管理模式来看,我国属于全能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承担着全部的社会管理责任,群众对政府治理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当前的国内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更加切实的推广及应用。

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1、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公众行为将民意切实的传达给政府,这些公众行为中反馈出的信息可以有效为政府的决策过程提供合理正确的意见参考,有助于政府政策实施实现正确性与公正性。公众在相应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号召下实现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减少相应的冲突与摩擦,在真正意义上防止了“行政不作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行政许可和执法的公正性与高效性。

2、促使政府和市场发挥环境保护正面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环境问题上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我们自然应当从政府运作和市场运行的内在结构中去探索和构建制约“两种失灵”的机制。但是也不能忽视公众参与这一外部制约力量的重要地位。从世界上一些国家治理环境的成功经验来看,公众参与是克服两种“失灵’的有效机制。

3、降低环境管理的成本

由于我国仍旧处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家财力与城市建设上难免存在一些资金上的不足,我在环境保护上投入的资金力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投入资金的3%。根据有关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政府资金的投入与管理,成本的数额成为当下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情况的重要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途径,首先,促进公众参与使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减少了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碍,有效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其次,公众的积极参与是一种零投资却能产生巨大效果的公众行为;再次,公众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分担了压力,减少了有关职能的运作压力。

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我国相应的出台了多项针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保护与改善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政策仍旧无法有效改善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民众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更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公众的环保意识较低,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欠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程度上存在很大区别。学历高、文化层次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市居民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比较强烈。而学历低、文化程度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居民所呈现的则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由此可知,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公众参与的情况,在实际的环境保护过程中无法形成全国性的民众号召响应,政策在贯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落实,无法进行合理切实的政策宣传与环境保护的宣传。

2、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致使公众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公众更多关心的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等迫切问题,因而环境问题较难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由此就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程度。在防止“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中往往还会出现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负面参与。例如:公众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支持当地政府作出的明显有害于环境的决策或者纵容和支持企业领导为降低生产成本而采取的明显违反国家环保法律和政策的行为。公众的“负面参与”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3、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遇到制度

在宪法层面上,环境权利缺失,宪法中未赋予公民环境权,各项单行法则无法据以制定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只有《环境影响评价法》配套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了具体可行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的其他单行法仅规定了单位和个人检举和控告相关污染的权利。而这类规定也只是一种事后救济,并不是公众参与的首选。对于公众如何实施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还缺乏相关法律规定。

四、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

1、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育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立足学校阵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培育在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影响到家庭成员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高校学生中深入传播环境保护知识,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性。其次,立足社区平台开展经常性的环保宣传教育。街道及社区是公众经常聚集的平台,也是宣传践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发挥基层环保干部及环保爱好者的作用,摆脱公众在环境保护上的“政府依赖性”。再次,立足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经常性长期性的宣传教育。另外,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环境保护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网站的宣传功能,也要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作用。

2、通过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

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参与环保活动的自我保护,也是使公民的环境权真正得到实现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不再把环境问题完全推给政府。当公众的参与产生明显的效果,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切实保护的时,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公众环境保护参与的热情,从而逐步实现使环保运动成为全社会共同事业的目标。

3、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一般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过于原则化的情况,这就给我国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阻碍,也给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必须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立法,为我国公民参与各项政策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为公民参与进行完善化的管制与保护,进一步维护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将法律法规进行实体化建设,将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规定通过合理的方式普及到每一位群众身上,让民众了解到这些法律法规的效用及重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琳,张云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分析》[J],《学理论》,2015年06期.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生物类教学;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影响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更应当融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以及改善社会生态状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将环保理念渗透到生物教材中

1.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知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讲授。就高校生物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认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属于“可讲可不讲”的范畴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严重阻碍了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因此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灌输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2深化学生对环境恶化的认知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加强环保理念的渗透,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依据环境保护内容涉及课程教学秩序,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合理运用,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学生把握生态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生态行为素质。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充分认知到环境污染的危害,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使高校学生树立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调查所在地区的制备情况,并组织设计绿化校园活动,以增进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

1.3合理运用多种方式加强环境教育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通过视频和幻灯片等增加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知,在生物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有关生态的新闻报道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理活动、社会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整个生物圈所造成的影响,呼吁学生积极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2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1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带领学生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促进环保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使学生认知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到城市周边的风景区参观植物园和动物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增进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进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2.2宣传教育文艺活动

高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植物节”等,配合相关主题,以环境保护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环保节目表演以及征文比赛等方式,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积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3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生态环境相关问题布置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在下次上课时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进步。比如让学生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情况、农村土地利用与废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或者对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盒的情况进行调查,从学生身边细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深层探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

3.1结合突发的事件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

教师在进行食物链教学时,发现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课本上的一些表面的食物链,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些食物链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意义。此时教师应当结合社会上出现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或者一条食物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大家深知食品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发展,但各种食品污染给我们带来诸多隐患:不法商贩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益,各种违背自然规律、催生动植物尽快成熟的技术手段被频繁使用,比如大量农业的喷洒、抗生素药物的滥用、甚至是饲料激素的添加,都造成了动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和药物的过度残留。不法商贩突破道德底线的急功近利,更是爆出了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塑化剂等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得公众缺乏必要的安全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能用食物链的知识来系统分析食品污染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多大的灾难,从而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增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应当让学生带着一双关注环境的眼睛,在网络、报刊、新闻媒体上收集与环境有关的资料,用敏锐的视觉捕捉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明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如藏羚羊的灭绝、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等现象,探寻深层次的原因或症结所在,从而认识到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还应该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迫切感受到自己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不抽一根烟、节约每一滴水、爱护花草、珍爱小鸟的生命等等,从而使得环境保护的意识如空气一般充满他们身边的空间。

结束语

在高校生物类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在提升高校生物类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落实到行动中,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国华.大学生态教育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初中生环保意识培养

人类活动生存环境面临很多问题,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泥石流、沙尘暴、水资源短缺等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也给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工业废水、废气的随意大量的排放,生活垃圾成堆,白色污染成灾。这一切都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破坏着我们的健康。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影响到国家经济、政治、外交等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政策措施。中学生物教学是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落实到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实现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传递,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环境问题严重,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实现环境立法,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作为中学生物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方面可以做出以下努力:

一、以生物课教学内容为依托,在知识教授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生环境教育和环境教育在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实现必须依托生物课教学的内容。生物新教材中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教材大篇幅介绍了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等等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介绍了环境问题种种,问题根源和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揭示着人们贪婪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德这一基本道德观念。

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依托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渗透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和研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和研究既是科学探究活动,也是生物课教学的基本构成形式,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2.改进教学方法组织环境保护活动

环境教育需要培养环境意识,养成环境保护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启发学生经行环境保护,并进行环境保护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进行植物栽培试验中,学生们不需要购买专门的栽培器皿,而是把使用过的废料加以加工,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还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另外,在生物实验基地,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废弃的可降解材料用于生物样本或者植物幼苗的培养,养成他们变废为宝的生活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挖掘教材内容讲解环保知识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生物课程突出了任何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相互作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学生物教材中融入了很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环保内容,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让学生了解公顷书目在吸收有气体,温室气体,以及在防风治沙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远大于那些树木被砍伐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让学生们深深的理解环境保护、绿化家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白种草种树,保护环境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让他们乐于保护环境,把保护环境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让学生了解自然的美好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生机和美好,再给他们讲述那些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面临灭绝的现状,让他们想象一下要是发熊猫只存在与图片中将会是多么的遗憾,让他们了解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了保护藏羚羊等藏区野生动物,国家铁路建设部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让他们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

4.联系地方实际深化环境认识

不联系实际的理论讲解如空中楼阁,要是讲述的所谓实例都是学生不熟悉的东西或者远离学生生活的东西,学生们对这些实例的体验和理论的理解总不够深刻。要是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实例中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而且可以立即投入实际行动。比如甘肃省定西市自从退耕还林发展特色经济以来,定西的马铃薯和循环经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们对于身边的事物非常熟悉,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和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也会把这些观念和意识向身边的人进行传播,他们会更容易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些科学的方针政策也可以得到更为到位的落实,好的政策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本身就是学生在学习了环境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大贡献。

5.用数字比较传递环境保护急迫性

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8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3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目前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5%―20%,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我国老虎的数量不足100只,现存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对比显得触目惊心,学生们通过比较可以立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不加强保护这个地球将最后只剩下孤独的人类,到那时人类生活不可想象。学生们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急迫性并立即投入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中去。

二、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境保护行动

课外活动是科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生物课很多活动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其中包括环境教育。

1.成立环境保护组织、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成环境保护组织,比如校园环境保护组织,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以及校园周围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并身体力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比如捡拾校园内各种生活垃圾,在校园补种树木花草,还可以在校园周边进行宣传,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内主办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定期进行环境保护主体演讲,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传播环境意识,既增强了他们自己的环境意识,也传播了环境意识,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使得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2.组织郊游和参观、让学生贴近自然热心环境

结合生物教学需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郊游,走进自然去贴近和认识各类动植物,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认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通过了解和贴近自然,让他们热爱自然,热心环境保护。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最近的污染工厂或者污水处理厂,让他们看到环境破坏的程度和环境保护的方法,为环境保护建言献策,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也提高他们的视野和能力。

总之,我们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带来灾难性后果,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生物教育在环境教育中无法代替的优势,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一份力,尽一份责。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环保教育环境问题中学生绿色产品

未来环境质量的好坏,将取决于青少年一代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水平。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是当务之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必要的,事实证明也是可行的。

一、环境教育课是环保教育的主阵地

7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环保知识来自学校课堂,学校环保教育成为他们第一位的来源途径。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的环境教育课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产生了重大成效,是环保教育的主阵地。所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方式和方法,对提高环境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十分必要,又具有可行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

1.环境危机意识教育

环境危机意识是对环境问题的一种警觉。危机意识教育可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是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内容和认识基础。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责任感。使学生居安思危,增强环境危机意识。

2.环境法制意识教育

环境法制意识是环境意识的中心环节。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法制不断完善,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放射防治规定》等法律法规。教师可以结合适当的事例,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3.环境道德意识教育

环境道德意识就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或诱惑力的影响下,所具有的自觉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教师可举例在校乱吐痰、乱扔瓜果皮,任意丢弃饭菜,随意抽烟,自来水长流等现象,对学生进行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环境道德教育。

二、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的必要性

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改变,人的环保素质需要提高;我们也希望改善环境和提高人的环保素质。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说明中学开设环境教育课是必要的。

1.环保教育是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要解决目前我国的环保问题,其根本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即国民的环境意识不得到提高,我们就不可能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的方法,就是要对青少年进行环保教育和对广大国民进行环保宣传。尤其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捷径所在。因为青少年学生接受新鲜知识快,每个家庭都有学生,由学生影响每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2.环保教育是实现人地和谐的必然选择

环保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成员,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加强环境素质教育,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它物种的生存。一种生物的灭绝很可能带来它的“天敌”的生存危机和它的猎物的泛滥繁殖,任何一种物种的消亡都意味着一个基因库的消失。这会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灾难。最后失去的可能是我们自己。

三、中学开展环境教育课的措施

建立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参与社区环境与发展的考察、研究和植树、清除污染等各种环境保护活动,使学生受到实际参与的教育和训练。

1.开展环保考察活动

考察活动是学生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性认识活动。结合旅游活动进行环保考察,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比如,让学生参观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绿色工业生产流程;也可以让学生参观被污染的河流,工业垃圾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运用所学环境保护知识,了解旅游区内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等环境要素,并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开展环保辩论会

很多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的问题,由于受人类认识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没有形成客观正确的统一认识。通过环境保护知识的学家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地理信息,而且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认识。

3.绿色生活是未来人的必然选择

绿色生活方式是污染控制的源头防治,也是生态保护的治本之策。只有把生活方式作为环保本身的内容时,环保才能走进生活,公众参与也有了现实的渠道。譬如,优先购买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是指自身未受污染,且其生产过程未对环境产生破坏的产品。如绿色食品、无氟冰箱、无氟空调……“小康不小康,还要看健康”。拥有更多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人民小康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这一对矛盾,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总之,保护环境,任重道远。诸多的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灾难,环境保护日趋紧迫。解决当代环境问题要加强教育,普遍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在进行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生活生产活动、或科技活动与发明创造时,都能考虑到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能否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中学生是世界的未来主人,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育学生“保护环境,由我做起”意识,并且身体力行,努力缔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地球。

参考文献:

[1]陈作贵.从人地关系谈地理学及其发展方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1).

[2]邹瑚莹.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的经济与环境[J].建筑学报,1996.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6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

化学教学是一个整体,各年级教学的内容中涉及环保的内容不少,直接涉及的内容有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新能源、温室效应等。其中空气和水是与我们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学中可以以”空气”和”水”作为主要知识点进行环境教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形式上作了改动: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调查等多种途径,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以期把教学内容与化境保护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专题学习中,我们可以规定学习目标,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空气洁净的重要性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关于空气污染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以发人深省的幽默漫画为主线索,引出了“温室效应、臭氧的困境、酸雨、汽车尾气”多个专题的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探讨如何可以避免其产生,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中毒,以及中毒后如何处理等。使学生明白,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搞好大气污染防治是多么的紧迫和重要。

在“水”的专题学习中,学生分别就“全球水资源概况与分布、中国水资源特点、水循环、水的自净、水危机、水污染、水污染的处理和防治”等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了深入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水通过蒸发、凝结、除水、渗透和径流等作用不断进行着循环。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干预水的正常循环过程。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和农牧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有毒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到水中,这些有毒重金属会不断地积累和转移而有机物易使水”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和水生植物生长茂盛,造成水中缺氧,使水中鱼类等因缺氧死亡。中国是人口大国,缺水问题显得特别严重,进行节水革命已是时不我待。“在堂课上主要培养了学生们的节水意识,培养学生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树立起节约用水的好风尚。

二、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职责,实验是化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并且比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我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与加强环境意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让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

1、实验操作规范化,提高环保意识。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硝酸见光易分解而挥发,污染空气;贮存浓盐酸、氨水等易挥发物质的试剂瓶不能敞口放置,否则容易污染空气。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同时对其它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实验装置环保化,加强环境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改进实验条件,深入环保教育,让学生在设计实验中,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教育好学生,在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 例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做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有的同学设计出燃烧装置,有的设计出储气装置,从而防止了一氧化碳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时机,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

三、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开展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开展丰富彩的各类活动。结合这些活动,可以时常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教育,从而形成了”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使学生认识到有关环境保护知识、意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正确的态度等。例如:1、开设讲座,培养环保意识,学校三月份开展了“环保月”的主题活动,不仅升旗仪式、黑板报、宣传栏的主题都是有关于环保内容之外,学校德育处还专门请了专家开设讲座,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讲座后,我还指导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讲座,学生扩大了知识面,了解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对环境构成的影响,认识到不可以用旧报纸、旧杂志来包裹芝麻糖、早点等食品,平时应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2、开展社会实践,保护身边环境,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它的实践性,因此,进行环境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在社区、学校,同学们展开了保护身边环境的实际行动:制作废电池回收箱并呼吁收集了大量废电池,在学校、社区树立倡议牌子:“请不要随手乱扔垃圾、请将垃圾分类丢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等标语,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小战士。在这些活动中,创设了一种人人参与的环境和气氛,让每位参与者真正动了起来,不仅是动口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思考人的作用和责任。

四、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受到人们的不断重视,并产生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具体说来,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一是环境权理论,它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权利18»,具体包括生命健康权、财产安全权、生活和工作环境舒适权以及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二是环境管理的公共信托理论,由美国学者J-萨克斯提出,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环境公共财产,应当按照信托的原理,由广大公民作为信托人,由政府作为受托人,国家对环境的管理实质上是受托人基于信托人的信任,而实施的属于信托人权利的权力;三是环境公共财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外界环境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任何人都不能任意对其进行支配和损害,而应当由代表全体公民意志的机构来予以管理。四是绿党政治理论中生态学、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以及非暴力等四个基本原则的提出,也加快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步伐。

 

此外,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也有其法律保障,如在《环境保护法》中就曾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些都说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是有其相应的理论指导的。在遵循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下,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自然环境是公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但现实中不断出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现象,却侵犯了公民在环境方面应当享有的权利。因此,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既是依法维护自身在环境问题上应当享有的权益的需要,也是环保运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基础。

 

其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以提高政府环境决策的质量,降低政府管理环境的成本。作为一种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将民间的需要和意见反馈给政府,使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考虑到社会整体的利益,提高环境决策的质量。同时,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保证诸如公共卫生、白色污染、垃圾分类等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减少政府的跟踪、检查等活动的执行,从而有助于政府管理环境成本的降低。

 

再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助于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需求,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可以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声势,对个人和政府的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其认识到自己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加强对环境问题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整个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觉醒,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为构成要素的环保组织系统。具体说来,在政府层面上,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并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全国环境保护纲要(1998-2002)》等文件中完善和发展了有关公众参与的制度规定;也有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如广州市的公众参与环保项目审批制度、江苏省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呼和浩特市的环境管理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在社会团体方面,随着各种环保组织的相继成立,它们在环境宣传、环境教育和环境监督等方面开始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方面,新闻媒体、企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尤其值得称道,如“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荣获“全球500佳”称号的江苏徐州矿务局中学生小记者团等。在公民个人的层面上,大多数人已开始意到自己在社会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在注重自己言行举动的同时,开始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或举报,这都显示了公民个人的力量开始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

 

尽管我国环境保护过程中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但客观地讲,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水平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首先,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整体上还比较低,严重影响了其参与的程度。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看,主要呈现出环保意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大中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较高,中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环保意识较高,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环保意i只较低。

 

其次,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其实际作用的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限于少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环保专家的提案、建议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而对于社会调查、科学研究、信息、开展咨询服务等专业化的预防环境污染的活动比较少。再次,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缺乏超前、系统和广泛性的活动,削弱了环境保护的效果。在目前,我国环保主体的参与大多属于事后的末端参与,Bp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发生并对公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之后,才有人作出相关的反应,而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的制定过程中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之前的决策参与及其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参与,尚未达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此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也缺乏比较具体的、权威的、可操作性的技术规范141*33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其一,我国环境保护的社会大环境和舆论氛围存在弊端。环境保护观念的培育,受到社会舆论氛围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发展经济,往往过多地追求硬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柔性的环境加以保护。这种发展目标的定位,使得社会上减少了对环境保护进行必要的宣传工作,从而既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发展,也阻碍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行为的实施。

 

其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法律制度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基本的保证,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法》中强调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其他的相关制度中也提到了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但这些法律制度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其结果,就使得一些公众的环保行为因缺乏实际的法律保障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而既打击了其继续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可能进一步去带动其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其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信息成本和经济成本较高。《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曾指出,“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每一个人都应能获得公共当局所持有的有关环境的资料,包括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向外界公开资料的程度较低,使得公众的知情权受阻。社会公众要想获得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就必须付出大量的成本进行实地考察,这些经费和技术方面倘若无保障的话,就无法调动公众的参与。

 

其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在大中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尽管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民众的环保意识比较高,但这种意识却难以真正付诸行动,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切实有效的参与渠道。在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之后,还必须有相关的制度机制、保障机制和信息机制来支持社会公众的环保行为,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一些公众有心参与,却苦于没有相应的参与渠道而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计划。

 

三、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公众参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保事业发达程度和环境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要想解决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扬长补短,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预期目的。

 

1、营造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氛围,提高我国公众的参与意识。社会舆论氛围会对社会公众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公众行为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一方面,要加强教育,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力合作,使公众从小树立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也使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全面认识到自己的环境权益和义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将环保意识渗透在社会实践中,而不能单凭空洞的说教。此外,在公众环保意识的教育中,也应当看到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力量及其对公众参与意识提高过程中的作用。

 

2、健全公众参与环保的法律法规,消除公众参与的后顾之忧。在立法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公民的环境权益,划定其权利和义务的界限,这是实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根本保证;同时还要注意在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形式和具体程序问题,解决好公众参与的可操作性技术规范问题。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约束和控制,使其行为符合当今环保行动的需要,严格根据保护环境的要求,加大打击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力度,确保公众的参与行为依法受到保护,防止法律制度因执行不力而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

 

3、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相应的条件,降低公众的参与成本。要降低公众的参与成本,最关键的问题是加强环境信息的公开程度。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必须有相关的环境信息作为基础,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为此,政府部门应当注意:一要进一步拓展环境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企业排污等现象,要及时通过宣传部门将信息公布出去;二要及时解决好公众反馈上来的信息,并将解决的最终结果以公告的形式加以处理,使参与者得到满意的答复;三要进一步扩大环境信息的来源,帮助社会公众搜集相关信息。此外,在降低参与成本方面,还可以向社会领域筹集资金,帮助环保团体和个人解决调研的经费问题,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立法农村建设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因为一昧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环境保护。我国很多农村不仅依靠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而且建造了多个资源密集型工厂。环境问题在发展初期并不严重,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是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连年干旱,草场退化,湖泊面积缩小,空气质量下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加强环境立法保护已经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现状

2.1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壤受到破坏,水源污染严重。土壤有其本身的特性和结构,但是我国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壤的结构已经受到破坏。植物生长可以吸收化肥中的氧离子,但其中氢离子会残留在土壤中。土壤中氢离子增多,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营养流失和贫瘠化的问题。而且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与地下水结合,直接污染水资源。

第二,大气污染严重。农村工业发展落后,工厂较少,加之人口不多,大气本不应该受到污染。但是因为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丝毫不会注意环境污染的问题。另外,城市为了维持环境,把一些重度污染的企业搬迁到农村,企业生产中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大量的粉尘等有害物质,也对农村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2.2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现状

我国出台《环境保护法》,已经对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相关的法律保障。另外,围绕该法,还有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以及众多部门规章。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也有相关的法律。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实施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不能正确认识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虽然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但是由于地方领导和人民群众不能意识到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相关法律直接忽视,导致这些法律并不能落实到位。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为了增加业绩,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普通群众也不注意自己生活中的污染行为。所以增强群众、企业、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意识,是农村环境问题治理的关键。

第二,缺乏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影响的监督机制。在现有的农村结构框架中,农村环境治理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农村环境治理难度、管理难度很大,在治理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对整个治理过程进行监督。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在农村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贯彻环境保护法律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考虑到农村领导干部和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的现状,监督机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3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研究建议

3.1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增强农民法律观念

意识决定行动,所以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增强农民法律观念是环境保护立法的关键。农民比较特殊,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弱势的地位。我国进行农村环境保护立法,要考虑到农民在这一过程的重要地位,农村环境保护需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观念,需要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普及,进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教育等等。另外,应该在立法上明确农民的环境权。我国在农村环保立法层面对农民环境权的保障仍然不够,又因为农民法律观念和环保意识不强,所以农民环境权受到侵害时,也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如何赔偿,农民也不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农民法律观念的增强还应该包括维权意识的提高,要明确自身的权利,并积极维护。

3.2农民参与立法,填补立法空白

现有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中,立法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由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共同提出。而且参与农村环保立法的人很少有在农村实际生活过,很少有实际调查过。由此立法内容和建议并不能与农村环境问题相契合。这样单一的立法途径和脱离实际的立法内容与类型,势必造成相关法律法规的片面性。所以,拓宽立法渠道,吸取多方意见,是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必然选择。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同时对农村环境问题了解全面、彻底,而且深知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心中所想。所以将农民引入立法,吸取农民的意见,会让法律更契合实际。由于上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我国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不能面面俱到,有很多漏洞。将农民引入农村环保立法,还可以填补农村环保立法的空白,完善有关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农民权益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3.3建立有效的农村环境监测机制

农村环境监测机制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源进行有效监测。农村环境的破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重污染企业的不达标污水、废气排放,农民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等。必须对这样的污染源严格监测,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第二,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实施进行有效监测。因为我国农村相关执法者的执法能力、执法素质薄弱,所以必须对我国制定的有关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监测,以确保其实施。必须贯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执法理念,一切工作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和标准开展,切不可徇私枉法、。

4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必须加以重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重中之重。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重要的一个方面,必须不断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和法律观念,将农民引入立法,建立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监测机制,才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9

一、存在的问题

1)政府人员与大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政府部门的内部人员尽管做着环境治理工作,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做到充分的理解,也没有在实际中践行。这样就导致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越发严重。此外,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课程,缺乏环境教育,造成大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这也是导致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还处于喊口号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的采取措施去保护环境,导致我国城镇化的环境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现阶段,我国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人才非常少,现有的人才在生态保护经验与生态知识积累方面普遍较差。

2)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起步较晚,治理经验不足,在法律法规方面还需要改善与健全。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才通过了环境保护法,之后又出台了十多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规措施、法律。尽管如此,但在法律法规等方面仍存着很多问题:首先,在范围上。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立法范围过小,对于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领域,没有提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法律界定尚不清晰。缺乏对违法企业进行惩治的处罚标准,执法难度较大。其次,在数量上。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数量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三,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已经落后。目前,我国很多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都是在很早以前制定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下的社会发展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很多盲点。第四,对政府环境行为规范方面,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造成政府下级单位应付上级单位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五,现行的环境法律过于宽泛,没有具体针对性。大多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城市的,没有具体针对城镇化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当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完善法律法规已经势在必行。

3)治理方式单一。在城镇化建设中,人口多、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条件不足等因素严重影响着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我国在城镇化环境治理方面经验不丰富、研究不充分,治理方式单一又落后,且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一方面,政府直接控制治理模式虽然具有行政优势,但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不但要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治理的长期性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长期性和资金投入的长期性,这将给政府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主要采取的手段是单一式的行政手段。虽然行政手段具有效果快、无偿性、权威性、以及强制性等特点,但政府关注的重点还是效果快这一特点。很多政府官员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是提高自己的政绩,采用行政手段在短时间内取得治理效果,忽视了生态环境需要长期治理的特点。比如,汽车的单双号限行、高污染企业搬迁或是暂时停止生产等,这些都是短期的环境治理手段,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人员与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政府人员与普通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明显不足,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与加强。第一,教育部门应将环境保护学习纳入教学内容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加设环境保护课程,从小培养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其了解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树立环境保护观念,通过实际行为真正做到保护环境。同时,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影响到其整个家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第二,我国成人人口占总人口的74.0%,占据了人口数量的大半部分。成人群体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同时也是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体。因为成年人的观念已经形成,要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通过开设免费环境保护课堂的方式对成年群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或者在网上专门开通环境保护资源下载渠道,免费为广大群众提供环境保护学习资源。

(二)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在立法上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主要措施有:第一,用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义务与权利,采用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自己的力量,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第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第三,国家应制定详细而又严格的处罚条例,加大对环境违反行为的检查与打击力度,健全环保部门的责任制度,对于环境违法情况,既要处罚违法人员或单位,还要对环保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从而有效的减少环境违法现象。

(三)改善环境治理手段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还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政府通过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强行进行环境治理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强制性的方式不但很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抗心理,还会导致企业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结合西方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在未来,我国可以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环境治理。比如,采取污染税制、自愿协议等。加强激励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企业环境治理的热情,让更多企业自发的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来。

三、结语

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篇10

一、通过课堂主题性绘画创作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013年年初,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让人们备受煎熬。在美术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环保万里行》中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的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然后询问学生:“面对环境污染,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当怎样保护环境?”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始思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生态环保纪念日,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环境保护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我们的家园》《青山・绿水・蓝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母亲河》等。通过这些美术活动,学生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在思想上重视环保,在行为上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二、启智增趣,利用手工课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手工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儿童的好动性格决定了他们喜欢各种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教师要利用手工制作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在手工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如挂历、纸盒、各种饮料瓶、可乐罐等,进行手工制作,每一件手工作品都要体现环保意识。如夏天到了,家里不可缺少的就是饮料,喝完的饮料瓶存起来,可以再利用。我教学生将小小的饮料瓶制作成实用的小板凳。这样的小制作也是我们所提倡的绿色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各种场合,我都坚持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我国是个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的国家,“节能减排”可以减轻资源的浪费,又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我还号召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课外的美术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外美术教学是指在课堂以外或者学校以外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要实现在美术活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就必须跨出课堂教学的界限,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以及更广阔的自然、人文资源,与社区携手,保护和美化社区环境,以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在学校组织的课外写生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到郑州市环保广场,结合广场的雕塑和设施,讲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现场观察了噪音测试仪和环保局公布的pm2.5的公示数据,这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种下环境保护的种子,对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