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7:12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1

关键词: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整合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3-0015-04

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经济利益、文化、信息、信仰等的多元化,弱化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淡化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失落,人生价值观及道德观的异化。因此,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这对于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强社会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意义深远。

一、多元化境遇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意指

主流意识形态是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接受并形成强大舆论氛围和心理倾向的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反映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凝聚人民,引领和规范其它意识形态的重要精神力量。

多元化境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执政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引领和规范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或弱化其价值原则;抵制和消除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聚合力、统摄力,实现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思想与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具体而言,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摄,即对现实社会中形形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分析、比较、评判,规范其内容、功能和发展方向,消解或弱化其价值原则,引导其价值取向趋向于主流意识形态。

第二,对敌对意识形态的消解,即剖析敌对意识形态的实质、目的,批判其错误思想和腐朽本质,抵制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消解其对社会成员的消极影响。“实质上这种意识形态整合是一种意识形态斗争,或者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第三,对主流意识形态自身聚合力和统摄力的提升,即通过利益映现、思想交流、价值认同等方式和手段,使主流意识形态体系成为社会统治观念形态,从而提升其聚合力和统摄力,聚合和统领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使全体社会成员认同、接受、信奉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有序化、合理化,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增强社会凝聚力。这种意识形态整合“不能依靠强力排斥或权力强制,而应当依靠思想交流和价值认同”来实现。

概而言之,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目的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二、多元化境遇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现实价值

多元化境遇中,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第一,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是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需要。理想信念是增强社会亲和力、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邓小平曾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有助于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但随着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信仰等的多元化,其中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社会生活中滋长蔓延,严重侵蚀和污染了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加之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诚信缺失、等问题,使得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担忧,迷茫困惑,思想空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行为失范,道德评判标准被扭曲,随波逐流,以至堕落为人民的罪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的吸引力、群众的向心力和社会的亲和力。因此,揭露、批判多元化境遇中各种形形错误意识形态的实质,帮助人们认清其本来面目,自觉抵制其渗透、侵蚀,弘扬正气,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是帮助人们确立共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有关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价值观是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国家、集体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指导原则。但在多元化境遇中,价值领域出现了剧烈的振荡与冲突,传统的价值范式被颠覆,人们的价值取向多种多样。而代表西方资产阶级利益的文化和价值观,借机“粉墨登场”,大肆宣扬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全球共同价值”、“全球意识”等,加剧了价值领域的混乱,导致一些人在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的迷茫与困惑,以至在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时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处理自我与社会、集体关系时,私欲膨胀,漠视国家、集体利益,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被抛弃。价值领域的这种冲突和混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有效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促进人们对共同价值目标的认同,进而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奉献观和价值观,科学理解和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与暂时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整合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需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合法执政的心理和思想基础。因为“合法性”“是以对某种政治共同体、某种权力结构或某种政治秩序的认同意识为基础,使它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承认、普遍支持、普遍尊重而具有的一种合法性权威”。但在多元化境遇中,各种意识形态都披着“合理化”外衣进行散布传播,精致性的“包装”往往极具迷惑性、煽动性和吸引力,使人们真伪难辨,无所适从,遮蔽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真理性和独特的价值魅力。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借助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大肆兜售新自由主义思潮、“全球资本主义民主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西方意识形态,歪曲、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致使一些人盲目信奉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理念,错误地崇尚西方的政治制度,弱化了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怀疑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动摇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独特魅力,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揭露、批判敌对意识形态的虚伪本性和丑恶面目,抵制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消极影响,提升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三、多元化境遇中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路径

主流意识形态是凝聚人民、协调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的旗帜。面对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关键是要优化和建构理想信念凝聚机制、价值观导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机制、主流文化统摄机制等,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第一,理想信念凝聚机制。理想信念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对意识形态凝聚作用的发挥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面对多元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思想上的混乱,“要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凝聚人民,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靠理想信念,靠‘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念”。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必须优化和建构理想信念凝聚机制。首先,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科学选择传播途径和教育方法,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其次,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联系实际。运用鲜活生动的现实事例,以具体化、形象化和通俗化的形式,引导人们体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魅力,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其三,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和社会凝聚的核心力量,只有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使其自觉抵制多元化带来的腐朽思想的侵蚀,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也只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帮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的模范,抵制歪风邪气的模范,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模范,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仿效,增强党的吸引力和人民群众的向心力。

第二,价值观导向机制。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也是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的主导力量。面对多元化带来的价值领域的冲突和混乱现象,必须优化和建构价值观导向机制,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价值观。首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导价值观。通过对现代传媒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评判标准。其次,引导人们确立社会主导价值观。要注重对多元化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评判、协调与整合,探索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点,实现价值导向对价值取向的有效调控,引导人们认同、接受礼会主导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评判标准,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建构。其三,提高人们的价值评判和选择能力。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提高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分析、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批判多元化社会境遇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自觉选择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信念。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2

论文摘要: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导致了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科学绝对主义和科学相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持续压力。新的历史时期,民众的文化意识多维度、多层次地苏醒起来,上层建筑与民众文化实践疏离的结果,是民众意识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淡化。文化全球化的来临,强势文化的侵入,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外部冲击。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转向,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优势,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深刻的科技革命和不可阻挡的全球化态势下,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长期支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即缘自于科学主义的持续压力、民众意识的内在淡化、强势文化的外部冲击。

    一、科学主义的持续压力

    由于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开始取得权威。这就为科学主义在文化思想领域的蔓延创造了条件。伴随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持续压力。

    1.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科学绝对主义和科学相对主义

    科学主义产生于西方,是关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的思想体系。最初的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中性的智力活动,正如《韦伯斯特百科词典》的解释:“科学主义指一种信念,认为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假设、研究方法等对于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其他学科同样适用并且必不可少。”科学主义的变迁发生于人类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

    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勃然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传统的文化格局提出了挑战。科学与人文的隔膜和冲突因而产生。正如斯诺所言:“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斯诺长期置身于自然科学家和文学知识分子这两个圈子,深感这两部分精英之间在文化上的隔膜。科学发展进程中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导致了科学主义的极端化倾向,即科学绝对主义和科学相对主义。

科学绝对主义认为科学万能,强调科学的绝对权威。由此,它把属于生物界的达尔文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直接造成了将历史发展等同于自然发展、将自然进化混同于人类进步、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思维倾向。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家索卡尔认为:“许多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至今还抱着启蒙之后的理性主义的长久霸权强加于西方学术界的教条不放,这种教条可以简单概括为:存在一个外部的世界,其特性独立于任何个体的人、甚至独立于作为总体的人类存在;这种特性被隐藏在‘永恒的’物理学规律之中;人们能通过(所谓的)科学方法所规定的‘客观的’程序和认识论上的规范,来获得关于这些规律的可靠的、虽然是不完备的和试探性的认识。”这种科学主义的极端化倾向实际上是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强行运用科学,以科学的名义推行某种观念,它本身违背了科学精神,是反科学的。

    科学相对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只不过是“众多叙事”中的一种,科学并没有明确的含义,科学进步也没有现实的表现,“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物理‘实在’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实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和语言的建构。科学‘知识’远不具有客观性……,科学共同体的话语,尽管有其不可怀疑的价值,但从不同见解者或受排斥的团体中产生出来的反霸权的叙事来说,人们不能够断言它们具有一种认识论上的权威地位。”晚近的科学界极端相对主义流行,科学被剥夺了客观真理的内容,这就为迷信和伪科学的泛滥提供了理论支持。

    2.科学绝对主义和科学相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持续压力

    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已经日益跃居主导地位,科学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强。但是,高扬科学精神并不等于科学主义的极端化发展。过分强调自然法则的普遍主义,必然挑战人们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批判。科学绝对主义的蔓延,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内涵科学性的质疑。而科学相对主义的蔓延,又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内涵的片面夸大。且主流意识形态是具有高度融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会核心文化,否定其客观内容,以人的自由意志代替必然性,必然导致社会科学精神的萎缩和人的意义世界的畸形发展。

    马克思主义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同自然科学一样,都应该属于科学。不能因其社会性而否认其科学性。肯定社会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才能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结合创造条件。惟有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结合,才符合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潮流。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排除在科学之外,只能加深科学与人文的隔阂与相轻,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当前,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应迎着科学主义的压力而去,改变被动坚守局面,提升自身的文化意义,进一步以理论的彻底性赢得人心。

    二、民众意识的内在淡化

    民众是意识形态传承的载体,意识形态只有为民众所认同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精神力量。

    首先,传统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得到强化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国家,中国民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具有典型的依附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一元政治的根基并未从根本上受到撼动,民众文化意识的依附性仍然存在。而且,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得到增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调节性。它通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整体背景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并用以指导民众的政治参与,实现其导向性的功能;它通过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并借助执政力量规范各种政治实践,实现其规范性的功能;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它通过政治评价活动影响民众的政治活动,将其控制在一定的政治秩序之内,实现其调节性的功能。当民众思想与国家政治信念出现背离时.它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发挥同化作用,使其与国家选择达到更大范围的一致。

    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与依附性的传统文化意识相互呼应,并受到计划经济的有力支持,使得一段时期内的中国民众在思想领域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同步,最终导致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受到束缚。同时,教化的过程极大地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超越地位,这种超越因其难以在民众的实践领域得到相应的映照,而在上层建筑领域悬浮起来。

    其次,新的历史时期民众文化意识逐步苏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引发社会诸领域的深刻变革,原有价值观念遭遇了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各种利益主体纷纷出现,人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民众的文化意识随之苏醒,这就使得文化的生产力属性彰显出来。它消解了专制主义垄断文化的根基,大大加速了文化市场化的进程。

   文化市场化推进了中国民众文化意识的交融与分野,在理想文化与现实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意识的不同内涵,从而,形成了文化意识的三个层面。一是精英文化意识。它居于社会的领导地位,人数少,却是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商业文化意识。是由社会中层人士所表达出来的思想、知识和信仰状况,它占据有限的话语权,但被一般人所接受,反映这一阶层的普遍心理。三是平民文化意识。是居于社会基层的平民的政治认知、感情与行为意向。目前,平民人数最多,由于受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平民基本上没有话语权,他们对商业文化意识具有认同感,而对精英文化意识所使用的话语体系则缺乏认同。平民文化意识和商业文化意识的发展消解了意识形态特权,主流意识形态难以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观,转换为社会运行机制的内在律令,这就制约了文化共生氛围的形成。

    再次,文化的上层象征与文化的民众实践出现了疏离,主流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悬浮起来

    当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内涵上缺乏与公民文化意识的本质契合,在实践方式上依然延续传统方法培植其上层象征意义,继续其在精神领域的教化功能,而且,在话语体系上,由于理论界的研究、思想界的释读和政治家的表达与真实的社会心态存在距离,社会认同感开始缺失。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上层象征与民众的文化实践出现了疏离,主流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悬浮起来。同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功能与理论功能之间发生了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阶级分析见长的马克思主义,其原先的优势正逐步减弱。

    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来自文化竞争中的不断创新。当前,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保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势地位,应在文化创新中彰显其文化品格,转向关注民众的生活实践,进人民众的日常生活。

    三、强势文化的外部冲击

文化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在人类文化领域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风暴。文化全球化一方面意味着各种文化平等交流,融合互补机会的增多,但同时,文化力的强势与弱势,文化交流的主动与被动,文化传播技术的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文化交流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为强势文化的侵人提供了契机。

    1.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文化侵入

    文化全球化为强势文化的侵人开辟了时空通路,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交通工具和电信技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文化传播、交流的广度、强度都较弱,强势文化扩张的力量相对较弱。当下,随着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星传播和远程电话、新电缆和光纤技术以及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使文化生产和传播实现了同时、同步向各洲、各国传播的效应。而且,欧洲语言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语系,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强大。携带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大众文化产品借助强大的科技优势和雄厚的经济依托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席卷而来。这种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化倾向,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已在文化实践、信念和认同方面的同质化,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为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侵人开辟了通路。

    2.强势文化侵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在东西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由生产力决定的文化力的差异,导致强势文化的侵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有两个层面的表现。

    首先,强势文化的侵入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代表国家意志的主流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处于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权威和自主的发展空间的稳定状态。它不排斥外来文明,而是要求对外来文化观念的吸收应该立足于本民族国家的诊释,并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强势文化对网络技术控制和对文化产业的操纵,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在社会文化领域,网络传播及其背后庞大的传媒联合体通过控制彼此之间交流的渠道,塑造出通过网络传送的文化内容,使得人类文化交流的受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强势文化正是通过对网络技术的控制,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而且,文化的全球性发展不仅仅是以文化作品、学术话语、思想观念的形式扩展的,而且是以产业形态来推行的。西方文化以产业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所推行的市场准人,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其次,强势文化的侵入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冲击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数学交流策略初探

一、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任何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否则,实践便是经验主义之谈,缺乏指导意义。鉴于此,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结构理论都是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一)建构主义数学观及其对高中课堂交流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为:“所有的学生学习数学都在进行大量的创造,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所学的东西时,就像在创造一种理论去弄懂这些东西。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复习学过的内容,而是用新的观点去发现原有想法,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数学学习既是认识过程,又渗透着意志、情感,还体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数学知识无法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人大脑里,学生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交流,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情景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景;建构主义还强调协作学习在意义建构过程的关键作用,并强调设计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给高中数学课堂带来如下启示: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数学的学科特殊性,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认识水平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指导;其次,在课堂活动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再次,切忌绝对化自主构建,切忌否定知识的传授。

(二)加德纳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及其对高中课堂交流的启示。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传统智力观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其他层面,如人际交往等。加德纳认为智力并不神奇,是可以测量的,人人具备的。因此,他给智力的定义是“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他还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八项内容: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然而,人际交往智能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调动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以数学交流的形式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策略

(一)营造恰当的交流情景和气氛。

首先,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即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和解决问题的机器,还要在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信任,给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难题的机会。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也要转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积极主动的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全新学习模式协作学习;其次,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的进行小组分配,并扩大合作交流的范围。比如按照不同学生数学原有知识的基础的强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既要做到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还要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再次,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合作交流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讨论式和活动式的数学交流模式,增强学生的对数学原理的亲身体验,增强感知,加深学生理解。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进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源于数学问题的出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发问能力以及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因此,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恰当导入新课;2.设计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3.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4.鼓励每个小组选一个发言代表大胆表述本组的讨论结果;5.及时评价小组发言,引导学生总结。

(三)增强数学语言锻炼,促进数学语言交流。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主要包含数学符号、数学符号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数学思维的外部形式,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有效数学交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剖析数学语言,从而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学习“奇函数”这个概念,必须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这一文字语言,其字面意思是“所有的、任意的x”,而其符号语言f(x)与f(-x)是指x、-x必须在f(x)的定义域内。从而避免学生的误解。由此,数学语言的剖析尤为重要。此外,数学语言的锻炼还应注意加强不同形式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训练。其中文字语言重于陈述性,着重描述问题的含义;图形语言直观,便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有助于理解;符号语言简洁明了,便于计算。要加强训练灵活、熟练地完成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从而更恰当、更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

(四)合理科学评价学生,评价中交流。

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此,要避免单一的以数学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还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课堂交流的态度、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及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的积极发言和创新视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此反复,学生会进一步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数学的课堂交流与合作中去,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建构体系,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马忠林主编,郑君文,张恩华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02

一、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高校的战略地位

从当前学术研究来看,“意识形态安全”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阐释,大致有三种研究思路: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状态来界定。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受外界颠覆,而保持其和谐与稳定的能力或状态。”[1]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解释。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具体包括“道德安全、舆论安全、理论安全、政治信仰安全等”[2]。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来阐释,认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指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3]目前,一般地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意在确保政治意识形态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能够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从容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挑战的一种安全稳定的思想状态。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灵魂,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我国高校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培养、塑造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战场,是巩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新境界的主渠道。高校的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以及教育等功能,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控制作用以及强化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目前的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认同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但多元的社会思潮也大行其道。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蔓延与影响的重要场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信仰与“三观”的形成。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薄。意识形态创新性不足,主动适应性不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渗透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从外在的大环境方面来说,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的输出,是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模糊的重要原因。从内在的环境现实来看,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易造成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泛滥。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人群中很受欢迎,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学生获得外界知识信息与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使得思想交流方式更加丰富、便捷,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使得信息内容难辨真伪,信息来源难以预测,信息辐射面难以控制,尤其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社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加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权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严重的干扰,日益泛滥的非主流社会思潮逐渐销蚀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让大学生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出现“信仰危机”。

不仅如此,从当代“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既直接受益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但同时也要承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应试教育、高考扩招、教育收费、自主择业等多重压力。为了以后找工作增加竞争力的筹码,当代大学生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参加各级各类考试,诸如英语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会计事务证书、律师资格证书等种种证书,重智力、技能轻理想信仰的现象比较普遍,政治参与度低,政治态度冷漠比较普遍。

(二)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创新性不足,传播模式有待转变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之本,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成功的意识形态是以社会现实的变迁作为自己的理论生长点,创新理论体系,正确地解释现实,合理地改造现实,才能保持其合法性和先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和景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理论,成为指导党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理论的发展常常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时常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新情况、新变化,主动适应性比较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样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等等,这些都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观念上反映和折射出来,也即出现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分化和差别,当这种分化和差别超出原有意识形态可解释、可承受的范围,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就会影响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5]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一些教材中的有些陈旧原理及观点对于阐释当今巨变中的中国现实问题来说,已经有些不合时宜,或没有了说服力。

同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也有待进一步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主要以媒体的正面宣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单位学习培训等方式为主。当然,这样的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必要性。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这种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应了时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较为传统,属于官方话语体系且过于理性化。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说教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难以为社会大众所乐于接受,也就难以将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自觉意识。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冲击,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这些带来了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正统的政治宣传、单一的理论灌输、会议传达、个别谈心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形势。社会转型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空泛枯燥、教学方法传统单调,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相适应,大学出现了过度专业化和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些都增加了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

社会与教育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少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倾斜与蜕变。有些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对自己的专业、职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价值存在着片面的看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缺乏准确的整体把握,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分析、批判和引导,在课堂上“眦必中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对大学生易形成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引导。这些现象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处理学术自由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类社会思潮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必须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出现思想导向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要坚守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原则,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正确处理坚守意识形态本质和适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之间的关系。面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文化交融互通,意识形态碰撞的复杂局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立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这种界限。毫无疑问,我国必须以一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坚守意识形态本质的同时,适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域外研究、中外比较研究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薄弱环节。在以慕课(mooC)为典型代表的教育资源在线免费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继续处于封闭状态,必然会形成处处被动、穷于应对的局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育理念,确立只要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内容,就可以纳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范围的开放式教育理念。要尝试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跨国别、跨文化交流的可行方法与途径,推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界”[6]。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5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是进行宣传思想的重要阵地。而作为国家未来发展中坚力量的储备和培育基地——高校,更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正确引导和塑造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培养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但当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广,各种思潮充斥着他们的认知领域,而作为新生代大学生自身思想正处在波动成型期,对于一些错误观点和思想缺乏一定的辨别和抵御能力,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当前,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元化意识形态搭乘新媒体的快车,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肩负着历史重任,其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多元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①本文将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现状和正确引导对策研究两个层面来进行深入分析。

1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现状分析

特别是在当今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笔记本、ipaD、智能手机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入学必备三大件,快捷的咨询获取,即时的社交通讯,使得大学生群体思想呈现出起伏不定、群体聚合、盲目从众等复杂特性,这也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难上加难,亟待寻求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的突破,才能追上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幻莫测。

2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

的重要讲话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思想。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除了高校自身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来,外部大环境的打造也极为重要,特别是相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学校说教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收效甚微,他们需要的是外部环境的刺激,是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校和传媒机构共同担负着不容推却的使命。

2.1高校应创新教育模式贴近学生真实需求

2.1.1创新教育模式,传递核心价值观。

在与网络媒体争夺舆论阵地时,高校也应该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校园网、QQ群、官方微博、微信等形式传播教育理念,全面调动和利用宣传资源,努力丰富和创新宣传手段,把党的主张以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引导,把国家的大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相联系,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活力,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2.1.2加强对学生社交平台的监管,即时疏导群体情绪。

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是学生群体思想聚合传播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关切问题,即时发现即时疏导,特别是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经济社会变革变动,特别是重大敏感事件发生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2.2传媒机构应该强化社会责任、传递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

2.2.1坚持正面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

传媒机构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细化受众群体分层,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传播,要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在报道选题上以正面宣传为主、传递社会正能量,树立道德先锋模范,积极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将中国梦理论精髓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重塑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引导积极向上、奉献友爱的人生态度,给大学生的认知领域捍卫一片净土,决不给杂音噪音和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2.2.2正确引导舆论,提升媒体公信力

曾经有篇报道提到,当今大学生对微博、论坛等草根信息的信任度远远超过了对《新闻联播》报道的信任度,这不得不让我们主流媒体陷入深深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草根媒体逆袭的现象?这说明我们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在大学生心中已经严重弱化,这也不是不无根据的。一度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的信息时效上远远落后于草根媒体,诸如重大灾害、事故的报道跟进,以及在一些社会舆论集中地焦点问题上的三缄其口,都影响了主流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地位。同时这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正是在主流媒体反应慢、不反应的时间差里,这些人散布不实言论,制造社会恐慌、曲解事实真相,而思想不成熟,又极具煽动性的大学生群体正是他们冲击的重点目标,也给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塑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主流媒体面对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要牢记政治责任,有坚定的立场、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能够站在风口浪尖上讲真话,勇于开展舆论斗争,保护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健康顺利。

【参考文献】

[1]王东红.《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谢斌斌.《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流导向论析》《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吴聪聪,陈玲.《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4期。

[4]徐晓明.《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6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物理定义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定义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讲物理定义时,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例如讲“导体的电阻”时,首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留意观察: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强度决定于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并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电压V与电流强度i的比值是一个恒量.其次,换另一个导体做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另一个导体,电压V与电流强度i的比值是另一个恒量,由实验可知,对任一导体,电压V与电流强度i之比是一个恒量,用R来表示,这个恒量就表征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R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再进行直观教学,将甲、乙两导体并联,加上电压V时,通过甲、乙两导体的电流强度分别为i甲和i乙,我们发现,当R甲>R乙时,i甲

对定义首先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牢固记忆.例如交流电的有效值,理解了三个相同,即相同的电阻、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热量,就很容易记住.a粒子散射现象要抓住三个“数”,即绝大多数直线前进,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的偏转超过90°,甚至被弹回。简谐振动紧紧抓住回复力,受迫振动抓住策动力,阻尼和无阻尼振动抓住振幅是否变化。场强和电势这两个定义,从力和能这两个角度去理解、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定义,抓住了要点,才能掌握定义。

定义是反映物质的本质属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的定义,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例如磁感应强度这个定义,通常有B=FiL来表示,我们决不能受数学公式的影响,死记硬背,错误从认为B跟F成正比,F等于零B也等于零的错误结论。一定要明确比值FiL是表示磁场强弱的一个物理量,与F及iL不存在正比、反比关系。B是由磁场本身性质决定的,与实验电流通电导线受力的大小、通电导线的长度及电流强度大小无关,突破了这一难点,这样就可避免学生产生“通电导线不受力的作用时磁感应强度等于零”的错误定义。

在中学物理中,许多定义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既要注意某一定义的本身,又要注意不同定义之间的联系,采用找联系、抓类比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区别异同,防止定义模糊。

例如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电场强度是反映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力F=eq是电荷在电场中所受到的力,电场中某一点的强度与该点的位置有关,而与检验电荷无关;电场力与电荷有关,还与电荷所在位置的电场强度有关,电场强度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而电场力的方向与正负电荷有关,它们的相同点都是矢量,它们的联系是电荷在电场中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又例如中学学过的几种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温度是大量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引导学生从这三种量度的类比中去理解量度的意义。再如电场和磁场有区别又有联系,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可以激发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整体――电磁场。

如果我们能对不同定义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定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定义的目的。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中要贯彻秩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讲物理定义,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定义的阶段性,学生对定义的认识,只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所以讲定义要循序渐进,不能越等而进,不能操之过急。例如“力”的定义,初中只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到高中才进一步把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联系起来,指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强调力的矢量性,由重力到弹力、摩擦力,进而到万有引力,由力学中的常见三种力到热学中的分子力;由电场力到磁场力;由宏观上的引力到微观里的核力;由物体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到物体与物体不直接接触而通过场发生相互作用。我们讲力概念,就要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认识规律逐步加深,如果试图在初中或高一就过早地要求学生对力的定义有全面透彻的理解,就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就会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只有分层次,抓阶段,才会不断深化定义,对定义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通过置疑法,给出对物理定义的错误说法,经过辨析,进一步提示定义的内涵,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使定义的掌握更加精确与透彻,从这个意义上说,练习也是形成定义的延续。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7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02

一、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高校的战略地位

从当前学术研究来看,“意识形态安全”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阐释,大致有三种研究思路: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状态来界定。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受外界颠覆,而保持其和谐与稳定的能力或状态。”[1]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解释。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具体包括“道德安全、舆论安全、理论安全、政治信仰安全等”[2]。一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来阐释,认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指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3]目前,一般地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意在确保政治意识形态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与新挑战,能够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从容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方面挑战的一种安全稳定的思想状态。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灵魂,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我国高校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培养、塑造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战场,是巩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向新境界的主渠道。高校的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以及教育等功能,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发挥着基础作用、控制作用以及强化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目前的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认同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但多元的社会思潮也大行其道。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蔓延与影响的重要场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信仰与“三观”的形成。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意识形态安全观念淡薄。意识形态创新性不足,主动适应性不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渗透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从外在的大环境方面来说,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的输出,是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模糊的重要原因。从内在的环境现实来看,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易造成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泛滥。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在大学生人群中很受欢迎,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学生获得外界知识信息与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使得思想交流方式更加丰富、便捷,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使得信息内容难辨真伪,信息来源难以预测,信息辐射面难以控制,尤其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社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加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权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严重的干扰,日益泛滥的非主流社会思潮逐渐销蚀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让大学生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出现“信仰危机”。

不仅如此,从当代“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既直接受益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但同时也要承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应试教育、高考扩招、教育收费、自主择业等多重压力。为了以后找工作增加竞争力的筹码,当代大学生宁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参加各级各类考试,诸如英语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会计事务证书、律师资格证书等种种证书,重智力、技能轻理想信仰的现象比较普遍,政治参与度低,政治态度冷漠比较普遍。

(二)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创新性不足,传播模式有待转变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之本,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成功的意识形态是以社会现实的变迁作为自己的理论生长点,创新理论体系,正确地解释现实,合理地改造现实,才能保持其合法性和先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和景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理论,成为指导党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理论的发展常常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时常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新情况、新变化,主动适应性比较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样化呈加速发展的态势等等,这些都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观念上反映和折射出来,也即出现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分化和差别,当这种分化和差别超出原有意识形态可解释、可承受的范围,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就会影响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5]就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一些教材中的有些陈旧原理及观点对于阐释当今巨变中的中国现实问题来说,已经有些不合时宜,或没有了说服力。

同时,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也有待进一步转变。长期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主要以媒体的正面宣传、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单位学习培训等方式为主。当然,这样的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必要性。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这种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应了时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较为传统,属于官方话语体系且过于理性化。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说教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难以为社会大众所乐于接受,也就难以将其内化为社会大众的自觉意识。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传统单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冲击,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这些带来了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正统的政治宣传、单一的理论灌输、会议传达、个别谈心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形势。社会转型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材内容空泛枯燥、教学方法传统单调,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相适应,大学出现了过度专业化和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些都增加了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

社会与教育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少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倾斜与蜕变。有些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对自己的专业、职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价值存在着片面的看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缺乏准确的整体把握,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分析、批判和引导,在课堂上“眦必中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对大学生易形成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引导。这些现象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处理学术自由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类社会思潮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必须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出现思想导向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要坚守学术无、课堂有纪律的原则,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正确处理坚守意识形态本质和适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之间的关系。面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文化交融互通,意识形态碰撞的复杂局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立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这种界限。毫无疑问,我国必须以一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坚守意识形态本质的同时,适度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域外研究、中外比较研究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薄弱环节。在以慕课(mooC)为典型代表的教育资源在线免费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继续处于封闭状态,必然会形成处处被动、穷于应对的局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改变传统封闭的教育理念,确立只要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内容,就可以纳入到高校思政课教育范围的开放式教育理念。要尝试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跨国别、跨文化交流的可行方法与途径,推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界”[6]。

三是要正确处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关系。要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强化意识形态安全观,单纯的理论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体认学生的内在的情感世界,关心学生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诉求,注重学生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用真实的情感来感化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一致性。

总之,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意识,不仅是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必然要求,也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因此要精心打造信息化平台,营造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校园人文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践行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欢春.“国家治理”理念下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141148.

[2]陈金龙.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J].湖湘论坛,2010(4):811.

[3]王水雄.论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安全[J].江海学刊,2007(1):125128.

[4].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0(001).

[5]张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社会主义研究,2007(6):5356.

[6]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0410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abstract: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8

内容摘要: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中国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之来考量英语词汇教学,前者是介绍死的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后者是一种思维方法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词汇教学中,借用多种方法,比如直接介绍、对照比较、案例分析、多媒体手段等,及时适时介绍西方丈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论述说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相当匾乏,英语水平远没达到中等程度。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而言,词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依然是直接学得,来自老师的课堂词汇教学。由此,公共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应适时补充英语文化知识,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Leech,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应该及时指出其在英语文化里第一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老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词汇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instruction)。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人,唯独没浸过水的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英语achilles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跨文化意识地形成。

2.对照比较(comparisonandcontrast)对照比较是跨文化教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们汉语里的“竹夫人竺和英语中的Dutchwife该如何对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文化渊源,把“竹夫人”直接译成bamboowife,把Dutchwife译成“荷兰夫人”,恐怕没有学生明白在讲什么。我们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种纳凉用具,圆柱型,中空,周围有洞,起通风作用。Dutchwife是alongroundoranopenframeofrattanorcaneusedinbedsintropicalcountriesasarestforthelimbsandanaidinkeeping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wife应该是对方语言里最接近的对应词,也就不难翻译不难理解了。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是一门与商业密切相关的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它是围绕贸易、投资开展的各类经济、公务和社会活动,涉及经济、管理、法律、外交、媒体、社交等领域,是在语言(英语)类课程和商务(商务)类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专业,是商务知识与商务沟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复合性的学科特点。由于商务英语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学中有必要构建有别于其他学科得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国内外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提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从教学过程的结构来揭示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根据上述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模式主要由如下几个要素构成:一是教学理论,它是教学模式赖以形成的理论基础;二是教学目标,它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功能;三是教学内容。它是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步骤过程;四是教学主体及其活动的组合形式;五是教学客体,是教学主体赖以从事教学活动的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甚至包括校外活动设施等。

一、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建构主义理论已成为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基于他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Development,toagreatextent,dependsonchildren’smanipulationoftheenvironmentandinteractionwiththeenvironment)。建构主义主张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意义的建构;语言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学习者主体的感受和身体的体验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Learningissimplytheprocessofadjustingourmentalmodelstoaccommodatenewexperiences.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看,学习是调节学习愿望适应新的“体验成长”的过程。以学生的潜能为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兴趣和愿望结合起来。从该理论可以看出: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即: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autonomousexploration,discoveryandconstructionofmeaning)。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environmentalstimulus):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corporation):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有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交流”(interactionwithpossessedknowledge):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交流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reconstructionofknowledgestructure):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消化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thepurposeoflearningisforaninpidualtoconstructhisorherownmeaning,notjustmemorizethe“right”answersandregurgitateteacher'smeaning)。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模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目标设计要遵从以下三方面:首先要从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其次,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此外,还要尊重学习主题本身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商务英语专业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技能和国际贸易能力,其中语言运用能力是专业的关键能力。商务英语教学目标侧重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强调通过英语这个工具去学习相关的商务文化知识。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1)理论联系实际——与外商沟进行商贸洽谈的能力;(2)跨文化交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从事经贸交流活动的能力;(3)紧贴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跨国公司和国内外向型出口企业。

2.学习情景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学习情景。学习情景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小天地”,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能创设好一定的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习情景的设计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这是商务英语中教学模式中很重要的环节。建构学习情景中要考虑三个要素:(1)学习情景的背景: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社会文化及背景的组织管理等);(2)学习情景的表述及模拟:具有吸引力的表征;它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情景模拟,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锻炼机会。(3)学习情景的操作空间:学习者感知真实问题提供所需要的工具、符号等。

商务英语情景教学模式要要设计的模拟场景包括一般公司场景,工厂仓库场景,货运码头场景,海关场景,银行场景,商检场景,保险公司场景和货代、船代公司场景。模拟的业务范围涉及国际商务谈判、签订合同,工厂跟单,质检验货,包装运输,报关报检,租船订舱,发货收款,开立汇票,信用证议付,甚至索赔仲裁等主要贸易流程。涉及的单证有:商业发票、包装单据(装箱单、重量单)、商检证书、原产地证、保险单、提单、汇票、装船通知、受益人证明书、客户交单联系单、出口报关单证、进口报关单证、出口货物许可证、出口收汇核销单、进口货物许可证等。教师在各种“实景”模拟的硬件配合下,把外贸商务活动系统地串联起来,让学习者“亲身经历”,运用英语填制各种单据并应对和解决流程中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英语工具达到商务目的。

商务英语教学中运用设置学习情景,将学生带到了虚拟的商务情景中,使学生能触景生情很快进入角色,加深对知识的运用和操作,逼真地模拟各个商务流程场景,让学习者身处其中。通过亲身实践,深入记忆和熟练操作各个环节,使得以英语语言交际为媒介的商务流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同时,还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案例学习背景,在课堂上选择某一真实商业案例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分析,教学把培养能力放在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既锻炼了使用英语的能力,也加强了他们分析事情的能力。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而针对实际情况学习的能力则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3.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策略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自主学习,因此教学策略中要分析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四类: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式策略和情景性策略。

在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时,主要考虑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是指知识内容的特征,它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采用随机进入学习策略。主观方面则指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强大功能,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让他们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单据理论知识和案例信息的“收集分析应用”,掌握贸易基本流程,并在参与商务交流的同时,独立完成外贸单据制作,从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内容的设计

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会体现教学目标,如何来体现,这需要我们对学习内容做深入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这样,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此外,由于商务英语学科的特殊性,除理论知识是必要的教学内容外,实训也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了。如外贸单证这一课程,培养学生处理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各种单证的能力,操作性很强,一方面要计划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另一方面需要计划大量的实训内容。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学练练,将课堂根据需要设计为贸易公司,进行大量的仿真训练。实训教学内容也构成了学习内容设计的主体。

5.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网络上获取各种有关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必须在学习情景中嵌入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

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并需要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资源设计中应考虑的,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教师应给以帮助。学习资源的设计应包括三个基本点:(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6.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的进行。源于建构观的评价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要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商务英语教学很注重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考核方法、考核重点。教师要采用灵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避免了以往单一的笔试形式,以全面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如《涉外礼仪》课程,应采用卷面考试和现场考试相结合;《商务英语口语》,教师将纺织企业的商务活动分为不同的场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情景对话,将课堂变为商务活动现场,在测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测试学生查阅信息、处理问题、合作共事和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评价内容从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教师设计的各种商务英语教学活动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时,要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在体验学习模式中进行。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体验、感知和思考所接触的新内容,然后把观察思考后的内容加以归纳,得出新的概念并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形成抽象概念和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孔庆炎胡壮麟桂诗春贾国栋:关注《大学体验英语》[J].中国大学教育,2003,(8)

流体力学的意义篇10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形成和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他以政治家的容智洞察出新闻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而言,他的新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新闻媒体要成为凝聚人心、维护全国安定团结局面的思想上的中心。新闻传播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更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塑造国家形象和执政党形象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既要传播和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又要批判和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凝聚党心和民心的“黏合剂”和“水泥”。强调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工作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和改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初期,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以及新闻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说:“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新闻宣传战线“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宣传党的领导、党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成就和无限前途,宣传为社会主义中国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

党的报刊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报刊是最具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与其他媒体相比,党的报刊所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更能起到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旋律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误,邓小平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意识形态领域既不能出现“左”的,也不能出现“右”的混乱和摇摆。他说:“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视,它的根子很深。重点是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但只是这样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纠正‘右’的倾向。”1992年,面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困难局面以及我国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邓小平再次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社会效益最大化是新闻工作的最高准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介的产业属性不断凸显。新闻媒介同时具有了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平衡就成为新闻工作的重要问题。邓小平认为,新闻宣传要自觉地以大局为重,要以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为重,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讲求文化宣传的社会效益,要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要批判“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闻的客观性与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

从哲学的观点看,所谓的客观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属性,其价值指向是追求以客体为尺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的认识。从新闻学的观点看,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偏不倚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然而,无论哲学视域的“客观性”还是新闻视域的“客观性”,都是特定个人、社会、集团、阶级镜像中的“客观”、“事实”、“真理”,无法摆脱自身特有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等“前理解”的困扰,不可避免地烙上鲜明的主观性胎记。特别是在意识形态之争的时代,新闻媒介归属于上层建筑,是修辞技巧和制度性安排的产物。它要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取舍材料、裁剪事实、建构意义,从而为它的经济基础构建起合理化的话语辩护体系。所以说,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因素的渗透是传媒界一个不争的事实,表现在理念运作和实践操作中的新闻客观性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运作目标,是一种颇具迷惑作用的美丽“神话”。

西方媒体往往以“监督政府的第四势力”、“公众的看门狗”等真实、客观、公正的形象自居,极力掩饰其意识形态性。但是,无论历史和现实都确证了西方媒体无法避免的意识形态性。素以独立、客观、准确、平衡、全面报道新闻为宗旨的“美国之音”,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赞扬美国的生活方式,揭示社会主义的“极权主义”来“对付共产主义的宣传”、“传递自由世界的信息”。冷战结束后。“美国之音”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近年来美国《时代》杂志对SaRS和“神舟五号”的报道、《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报道以及西方媒体在对“3・14”事件中的故意歪曲、失实报道等,一次次地验证了西方媒体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留下了大量的论述。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列宁将“党性”概念同党报工作联系起来,强调党性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性,强调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著名主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思路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社会转型、体制创新、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多样化及大量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等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我认为,实现方法论的自觉是破解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的关键所在。

新闻媒体要树立阵地意识,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一直是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思想战线激烈争斗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工具就是以西方价值观念、制度文化和思想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渗透。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加强和改善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新闻宣传工作同党的执政能力联系起来,将“党管媒体”的原则列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组成部分,将我们对党报定位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阵地意识,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牢牢占领思想理论阵地。我们的党报党刊必须充分利用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特点,引领和统率其他大众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宣传教育。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从而真正起到舆论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和政治导向的风向标作用。

新闻媒体要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起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感。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其内涵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功能、对社会主义的辩护功能以及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引领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证明。新闻媒体积极承担起了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和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但是也有部分媒体责任意识不强,为了商业利益,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和发行量,通过文章、论坛、手机短信等形式传播虚假新闻和黄色新闻,宣传封建迷信和凶杀暴力等,更有部分媒体以西方的价值标准为依据,政治上宣传新自由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上盲目崇拜市场万能论、私有产权万能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观上宣传,否定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价值观上宣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这些论调不断蚕食和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导致人们的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弱化,甚至出现荣辱不辨、价值观念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广大党员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的各种媒体要形成合力、守土有责,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