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24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1

关键词:低碳研究;电力技术;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m7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日益影响着各国经济、科技的发展,气候问题更能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由于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使得各国争相研究低碳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有利于改善环境,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净化空气。全世界各国已经就低碳技术达成共识,而我国已经将环境问题、低碳技术和气候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电能作为主要的应用能源,具有成本低、集中度高、易于大规模减排等的特点,能够极大的推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同时低碳技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标,也能够改善电源的结构,促进电能技术的发展,降低污染,清洁发电,提高能效。因此,研究低碳技术以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1低碳电力技术

1.1低碳电力的构成。(1)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封存。低碳电力技术能够将企业和各种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从其他产物中分离出来,然后通过二氧化碳储存技术将分离的二氧化碳传输并且储存在与大气隔绝的地方,例如深海底部等。通过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能够很好的收集和利用二氧化碳,极大的减少了污染。(2)能源可再生发电技术。可再生发电技术是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并且能够循环往复利用的能源作为发电的主要能源,具有可持续利用的性能。例如自然界中的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相关能源。(3)高效清洁。低碳发电技术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发电技术,能够实现高效利用能源、降低污染的目标。包括临界发电技术、超临界发电技术、天然气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发电等。(4)储能高效。该技术是一项高效储能的电力技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与储存装置相互结合,能够充分的解决并网问题。目前比较成熟的发电储能技术主要是抽水机蓄能电站,但自然环境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容量大、功率大、寿命长、响应时间短的蓄电池发展较为迅速,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可以较好的配合新能源发电。(5)用能高效。低碳技术是一种能效较高的用能技术。高效用能技术是指通过对用户的能效分析和管理,提高用户的用能效率。对于普通用户,一般是通过电压表等能源管理节能支持系统和网站服务,了解详细的耗能情况,以便提供较为使用用能建议和用能方法。

1.2低碳电力技术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低碳电力在电能供应端,鼓励企业采用清洁型发电方式,大力研究清洁型能源,发明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国家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新型、高效、节能的电子产品的研究力度;在电能需求端,通过扩大市场机制,制定相关法规,大力推广节能产品的应用,例如节能灯、节能电动机、变速器、变压器等产品的应用。这样通过对电能供应端和需求端同时采取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

2现阶段低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1国内低碳技术的研究现状。我国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同类技术的研究相对来讲还是比较落后的。目前我国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所能够采取的措施以及一些具体的低碳技术的研究层面,还缺乏从电力行业本身出发对低碳技术进行相关研究。

2.2国外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现状。国外低碳电力技术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迅速,技术掌握较为熟练。国外的低碳电力技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制定低碳目标,引入低碳相关的政策。测算了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及实施减排对于经济发展的代价,从宏观上分析了多元化与供应安全的作用,介绍了税收对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最优的碳税与碳交易机制。(2)将低碳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单元或者元素应用在电力系统中,并且分析了低碳技术带来的影响。评估了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容量可信度,并将其运用于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3)综合应用各种低碳电力技术。研究了各类可再生能源的特性,以及大规模运用的关键和难点,综合应用各种方法、应用各种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电力技术。

2.3未来低碳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低碳技术这种模式下,发电企业将会面临着更高的不可确定性。对于发电企业而言,除了要考虑需求关系波动、电的价格波动、市场上二氧化碳的价格波动和发展趋势以外,还要充分对国家调控的碳税或者其他的税收制度等相关因素进行考虑。因此,采取符合低碳技术这一发展模式的相关策略,提高企业自身的灵活性,是相关企业能够抵抗经济风险的前提,是现阶段电力行业在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方向。

结语

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也在稳步上升,相比较而言,资源的利用量也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研究低碳技术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各国争相研究低碳技术,在我国主要的环境保护机构―电力行业中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对电力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电力行业中低碳电力技术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低碳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了目前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低碳技术在电力方向的发展做了相关分析,对未来低碳行业的发展做了展望,为后期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就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03):38-42.

[2]王静,甘一凡.浅谈我国低碳电力的出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2

一、低碳发展路径的“三个转变”

(一)发展思路上由“重减轻用”向“减用并重”转变1.打造二氧化碳产业链从影响我国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上看,未来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大幅增长的趋势将难以避免。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考虑如何在“碳约束”下更有效地利用以煤为主的化石资源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一方面,应加大节能环保力度,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应尝试把二氧化碳资源化,将二氧化碳对人类有益的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对二氧化碳不仅要“减”,更要合理地利用。这就要求首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做到再利用;第三是资源化,形成二氧化碳产业结构链,将二氧化碳作为21世纪的碳能源,走循环经济道路。2.大力研发二氧化碳截取、存储和利用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碳减排技术———碳截取、存储和利用技术(CCS技术)为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技术选择。国际能源署研究显示,随着提高能效瓶颈限制和可替代能源资源开发逐渐由易转难等原因,CCS对总体减排的贡献将从2020年的3%上升至2030年的10%,并在2050年将达到19%,成为减排份额最大的单项技术。目前,国际上CCS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在欧洲、美国、日本进度较快,中国处于起步期,如果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凭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可以赶上欧美国家,做到后发先至。一是,制定Co2截取、捕捉、存储、利用的科技攻关和推广计划;二是,加大政府在碳截取、捕捉、存储和利用领域的科技投入和推广的财力支持;三是,制定系统的,包括税收、融资、市场准许、补贴等在内的系统性的扶持政策;四是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机构,作为产学研的合作主体。

(二)发展观念上由化石能源主导向核能主导转变

1.进一步完善核电安全保障体系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全世界得到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过程中伴随着的风险始终存在,工业文明的进程表明,人类社会总是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在不断战胜困难,解决困难中前进发展的。核电事业也是如此。目前中国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设计理念、设计参数、设计规范,以及设备制造都十分重视防止核电事故、核电放射性物质泄露,都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此后还有第四代、第五代……应当相信,技术的突破将能有效解决核安全的问题。政府要依法强化核电安全监督工作,加强安全执法和监管。加大对核安全监管工作的人、财、物的投入,培育先进的核安全文化,积极开展核安全研究,继续加强核应急系统建设,制定事故预防和处理措施,建立并保持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体系。

2.制订核电发展提速计划自1951年12月美国首次利用核能发电,1954年6月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后,世界核发电容量从196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迅速增长,1986年核发电量已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6%。1986年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核电发展放缓,2006年核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比重下降到15%,2009年回升到17%。目前,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超过25%的国家大都集中在发达国家,立陶宛核发电占80%,法国79%,比利时60%,瑞士42%,瑞典、韩国39%,日本34%,德国、芬兰30%,英国、美国也在20%以上。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已经达到442个,还有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其中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占世界40%。至2010年底,包括阿联酋等富油国家在内的全球60多个国家提出了发展核电的计划。中国1985年开始兴建第一座核电站,起步比俄国、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晚了近30年。目前,中国核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比重仅为1.6%,甚至低于印度。印度的核发电同样起步较晚,但起点高、起步快,印度政府计划到2020年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0%以上,以中国目前计划,2020年核发电量所占比重也仅为4%。现在的关键是国家要下决心制定一个长期的核电发展提速计划,推动核电事业加快发展。电力生产和供应结构调整要坚持优先发展核电,加快推进风、潮、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发电,适度控制火电的原则来进行。

3.选择适合国情的核电发展技术路线正确的技术路线是实现核电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技术路线选择的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核动力发展的速度与成败关系极大。从英、法两国核电的发展来看,英、法两国在几乎相同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却在不同的技术路线指引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从而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工业基础、资源特点、科学技术状况,吸取国际上发展核能的经验教训,认清世界核电的发展趋势,处理好发展核电与发展其它能源的关系,正确选择技术路线,推动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方式上由高碳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Co2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黑色金属及压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高排碳产业。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大幅度节能减排,需要压缩这些高排碳产业的发展,而将由此带来的增速减缓的缺口转由排碳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来弥补。

1.调整产业政策一是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确定高碳排放产业准入门槛,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对名录中需要淘汰的落后企业和技术坚决取缔;二是放开和放宽低碳行业入市的限制;三是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上,对高碳排放行业和低碳排放行业实行有区别的差异化政策。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完善对减排重点行业的技术进步鼓励政策,政府投入更多的投资、补贴用于企业的经济转型和企业转产。同时效仿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做法加强低碳产品认证,政府以优惠的财税制度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

3.大力推进产业节能和清洁生产由于产业发展的技术锁定效应,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减少双重目标就必须首先依靠产业节能。全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同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4.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高排碳产业,特别是钢铁、电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改变高排碳产业比重过高的格局。加快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5.加快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促进低碳产业集聚,形成一批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节能环保低碳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大对国家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的扶持力度、推进强度以及必要的指导,制订低碳园区示范工作规划和方案,并结合相关示范项目的实施,探索低碳经济的新模式,加快示范园区的复制、推广的步伐。

二、低碳发展路径的“四点支撑”

(一)技术支撑

1.制订低碳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由国家制定低碳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和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引导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研发力量,开拓重点低碳技术领域,进行有效率、有目标的研发,逐步建立清洁煤炭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发展路径的转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构建低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低碳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成立部级的低碳产业研发中心,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建立健全、可靠的低碳技术数据库,将各类低碳技术最新研究进程在各研发机构进行共享,避免研发的重复性和盲目性。

3.设立低碳技术专项基金低碳技术的研发投资规模大、风险等级高,单纯依靠企业自身资金投资建设有较大困难,而商业银行又因其高风险性而谨慎投资。因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风险性投资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对于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以及使用的企业,国家应进行相应的财政和税收等方面政策的支持。

4.培育引进低碳技术人才构建低碳经济的人才发展模式。一是建立人才吸引机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以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骨干和科技创新团队,造就更多适应发展低碳经济和开拓低碳技术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二是培育低碳产业基础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推广社会培训,培养一批强大的产业基础人才队伍。三是加快人才载体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政策机制,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人才的培养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5.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加强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有效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推动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和技术转让。同时,加大对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建立多边、双边等形式的节能减排国际合作机制,组织实施相关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低碳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实现。

(二)政策支撑

1.制定中长期的低碳发展战略从战略高度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低碳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协调科技、经济、税收、立法等政策措施,把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想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对低碳经济进行重点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扶持,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向低碳化的方向转型。二是制定能源总体规划以及煤炭、电力、核能、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三是制定低碳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目前我国在建的低碳城市有近百个,而具有一定规模并接近低碳城市标准的只有19个。政府部门应将低碳城市的建设融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制定全面、长期、明确、可行性强的战略规划,建设高标准的低碳城市,从而促进我国低碳发展路径的顺利转轨。

2.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财政投入政策。强化财政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经济项目,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经济领域;扩大、加强财税优惠范围和力度,运用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财政和金融手段,引导企业从事有利于低碳经济的行为。二是,税费征收政策。尽快制定实施办法,分期分批开征环保税、完善资源税,抑制资源和能源消费过快的趋势;完善征收排污费。提高收费基本标准,扩大排污费的收取范围,将生活消费领域也纳入到排污费的征收范围当中去。通过全面调整生产和生活领域,形成完整的低碳费用征收体系。三是,技术支持政策。在技术开发应用、技术设备的引进以及低碳技术资金方面给予强力的支持。四是,配套服务政策。提高现行碳排放标准,增加低碳经济管理范围。培育低碳能源市场,逐步放开政府指导价格,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在招标和审批过程中优先选择低碳企业参与竞争,并严格低碳质量认证。对高碳企业实行配额制度,限制其市场份额,为低碳商品销售开拓空间。完善低碳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培育低碳文化环境,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促进低碳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影响公众行为。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践行低碳消费。

3.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基本政策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具有较大的差异。要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低碳经济区域政策,发展对于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碳产业,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低碳领域分工与合作,对当地低碳产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撑。

4.强化政策之间的配套和执行力度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还具有发展的互动性和经济形态的网络性。因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仅需要在纵向政策方面进行完整的衔接,而且要在横向政策方面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时,要把政策力度落实为执行力度。一是,建立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加强常态管理,凡是政府经过科学考察和论证后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纲要,坚持贯彻执行,不能因领导干部的变化而发生执行上的变化。二是,构建低碳经济监督评估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门负责评估事务的工作机构,借鉴和研究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确立完善评估标准。同时,通过开设低碳经济举报电话,建立低碳经济举报网站,加强群众参与监督,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金融支撑

1.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一是,建立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在制定统一碳交易标准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地方易机构功能,尽快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跨区域的全国性碳交易平台。二是,完善碳交易市场功能。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完善国内碳交易制度,帮助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杠杆配置环境容量资源的作用。三是,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接轨。建立与国际市场相一致的交易规则,培育具有从事国际碳交易能力的市场主体。

2.建立碳市场管理和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的碳交易市场管理机构,完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环境监测标准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具体规则,对碳交易进行管理、调控和监督。同时,针对我国碳市场研究不成熟的情况,应建立专门的碳市场研究机构,大力培养CDm(清洁发展机制)领域的人才,从事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全方面研究,并加快研究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温室气体测量、核查和报告体系等。

3.建立碳市场中介机构企业在进行碳交易过程中,最难也是成功关键的环节就是注册流程。许多企业对CDm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也找不到合适的买家,这就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帮助。在国外,中介机构会负责绝大多数的CDm项目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工作,而我国像北京中碳技术有限公司这样的中介机构非常少,而且大都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和运作大量的CDm项目。因此,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给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来提高企业交易效率,促成企业能较快地完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是十分必要的。

4.积极开展低碳金融创新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涉足到碳金融领域中,服务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业务和衍生产品也迅速兴起。政府在制定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和标准时,不应局限于现有的金融体系,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从制度层面发展环境金融。充分调动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逐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如,适时建立环境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开展环境信用风险评估,创新环境与金融互动的金融工具;由国家面向民众与机构投资者发行“碳国债”,或由低碳企业发行“碳企业债券”;在证券市场上,监管部门可以在不降低上市准入条件的前提下,为那些低碳企业建立公开发行和上市的“绿色通道”等。

(四)立法支撑

1.建立低碳经济基本法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都将立法作为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零散、缺乏系统性,分布在能源、环境、产业、财税等部门法或单行法中,且现行法规中有较多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定。因此,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基本法,将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化十分必要。低碳经济基本法的目标和内容是确立低碳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步骤、法律原则、主要法律制度,为制定和完善次位阶的低碳经济法律规范提供依据。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行业发展创新

当前,我国已逐步认识到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推进产业的低碳发展,将其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取向。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也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英国丁铎尔中心2012年度“全球碳计划”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其中中国为90.5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5.4%。随着我国未来能源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在推动经济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要承受全球气候政策的制约。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应对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与未来碳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的双重挑战,必须积极探索我国能源行业低碳化发展及创新的路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为了能比较全面反映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途径,依据ipaC模型组以前的2050情景研究,以各种可能的发展模式设计了一个情景,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根据以往情景分析研究的结论,基本反映目前所能回顾评述到的有关中国未来40年的经济发展途径。人口预测依据联合国的《2030年全球人口预测》报告,届时中国人口总数将超过14.5亿。根据一些模型的详细参数设计,得到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量,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次能源需求量由2010年的34.38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50年的66.5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44%,石油占27.6%,天然气占10%,核能发电占9%,水力发电占6%,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到3.4%。根据化石能源消费量,可以计算得出Co2排放量,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40年化石燃料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到2050年将有所降低,但仍然比2010年增加162.1%。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国家,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明显增加。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路径,必须从现在就采取适合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着重发展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重大清洁能源开发、转换和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技术,提高公众意识,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行为,逐步实施能源税和碳税。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为我国能源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发展低碳经济与传统的竞争领域相比较,我国的能源企业与跨国公司可以说同处于一个起跑线上,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差距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在战略上赶超。如果我国的能源企业能够以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期为抓手,实施经营管理创新、业务结构调整,大力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推动发展节能项目以及提升能效项目,积极稳妥的对低碳技术研究进行投入,大力发展新兴的低碳业务,逐步淘汰或者减缓原有的传统业务,则我国的能源企业就可能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领先的低碳型能源跨国企业。

二是为我国能源行业突破资源约束提供了机遇。我国资源的匮乏制约了许多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有巨大潜力的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资源为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新兴能源勘探开发程度低。因此,我国的能源企业应通过技术自主创新以及合资合作等途经,尽快掌握其核心技术,这样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低碳能源以及无碳能源的资源,比较快地构筑起新的核心业务,彻底解决制约能源企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的瓶颈。

三是为我国能源行业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提供了机遇。通过对低碳能源以及无碳能源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开发,研发和转让二氧化碳捕集、封存(CCS)与利用技术、CFBC(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在油气采收率提高上采用捕集二氧化碳的方式,开展碳排放交易业务等等方面,我国的能源行业将形成以低碳技术利用为核心的、多元的效益新增长点。

(二)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终端能源需求的总量减少。以上分析看出,到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量煤炭占44%,而2010年占比为70.5%,煤炭能源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油、气的需求量也逐步放缓。而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电、醇类汽油需求量将大幅攀升,进而会影响到我国的石化企业、煤炭企业以及火电企业主要产品的消费需求。

二是我国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了能源行业的资源严重短缺,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要求能源行业产品质量升级换代,党的十报告也提出了“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碳减排的压力,迫使能源企业增加投入,生产成本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是我国的能源企业与跨国能源企业相比,我国能源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尽管在某些技术上,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大量的高端能源技术、设备都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煤炭的清洁技术、气化液化和高效燃烧技术,天然气燃气轮机以及先进的锅炉电机等,基本都需进口。面临内外部双向发展压力,我国能源企业在整体上还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四是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呼声强烈,某些发达国家很可能还会根据中国一些企业出口产品的排放量来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形成绿色壁垒。近几年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均提出未来将通过“碳关税”等方式,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发达国家制定的碳关税以及绿色贸易壁垒,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能源工业一体化产品的出口。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创新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配套的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已经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框架,接下来应该从法律法规等方面出台详细的政策辅助和支持。

一是能源行业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包含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需投入更高的成本,因此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通常不会主动参与进来,需要政府从发展理念、法律政策、资金扶持、组织管理各个方面加强引导,使企业能在参与过程中赢得收益。如获得经济效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绿色竞争力等,才能有效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合理配置能源行业低碳化的创新资源(如法律制度、政策、战略规划等),营造适宜产业低碳化的发展的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经济政治环境和产业文化环境等),从而引导各类市场行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展开能源行业低碳化实践。

三是政府部门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加强市场的主导地位。例如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上,前期可由政府出台法律、政策,对排放权进行初始分配,建立交易平台等,待市场逐渐成熟后,应逐步提高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在碳基金份额中的地位。创造良好市场条件鼓励机构投资者、私人资本进入发展低碳能源、无碳能源以及替代能源,对符合低碳发展的特殊技术予以补贴。

(二)大力调整能源行业的能源结构

在能源行业,应对低碳经济时代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进而减少碳排放。

一是积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降低碳排放规模主要是发展清洁煤技术,提高建筑物能效,发展清洁动力与节能汽车等。清洁煤是煤炭燃烧低碳化的主要途径,改造现有建筑,提高现有建筑的能效,同时使所有新建筑物达到碳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发展节能汽车并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二是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兴建核电厂,加快太阳能、风力发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产量,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受到了切实的减排压力,进而大力促进低碳能源,甚至无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为能源革命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发展新兴能源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推动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核电设备、风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的开发、生产与推广应用。

(三)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创新

一是新能源技术自主研发。国家应加大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力度,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到企业大力支持从事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大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技术极限的跟踪,改造落后开发利用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是新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对涉及能源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必须依靠国家力量,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投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采取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联合协作,以利益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提高研发效率。

三是新能源行业技术标准。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技术攻关,必须树立技术标准意识,注重技术标准的确立,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产业技术标准将成为发达国家制约其他国家的手段。为此,中国应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确定在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地位,不断推出产业技术标准。

(四)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

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支持碳排放,支持不仅仅来自口号,更是源自行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降低个人和家庭碳排放会对现有的生活习惯、期望相互冲突。因此,中国能源行业变革创新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民众能源消费的革命,改变民众能源消费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的多元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抑制民众能源消费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一个将个人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从而设计一个具有绿色低碳价值观的“中国梦”,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追求,也符合中国在21世纪实现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是我国能源行业上到国家安全,下至百姓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我国能源行业应该与政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传播效应,大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转变民众绿色低碳生活消费的观念,让民众真正把绿色低碳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且反作用于我国政府和能源行业,使绿色低碳生活多层展开。

参考文献:

1.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传庚等.中国能源低碳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周宏春.低碳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与发展路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李金辉,刘军.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1(3)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力市场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8-0018-02

低碳经济视角和节能减排对我国电力市场运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从低碳经济视角下对电力设计的具体要求出发,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从节能环保角度在电力市场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适合我国低碳经济视角下电力市场设计的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经济对电力市场设计涉及到电力市场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希望通过文章的初步探讨能够对我国电力市场设计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1低碳经济视角下电力市场设计的具体要求

①对投资成本的要求。不可否认的是,纵观国际电力市场整体运营环境,我国在电力市场、尤其是在电力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大投资成本压力的现实;低碳经济条件下对电力市场进行设计和规划,必定要经过降低巨大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阵痛,尽管要经过一个艰难时期,也要下大决心重新审视电力市场设计对投资成本的问题,全面考虑投资成本需求,提高投资效益。

②对环境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本要求。传统条件下,我国电力市场运营过程中采用的机组往往没有过多的考虑到环境以及生态的保护问题,使得电力市场在面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调整之下面对较大的压力;为了能够更好适应低碳经济的各项要求,在新建的大型、大容量机组中必然要配备相关节能环保设备,以此降低能耗、提高生态环保效益,然而这些巨大的投资也使得单位电量的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必然要以一贯之的长远政策,因此在电力市场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衡量好对环境以及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本要求。

③对高耗能机组限制与淘汰方面的要求。传统历史条件下采用的高耗能机组在电力市场设计布局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满足电力市场供应、有效的保障生产生活功不可没。然而在低碳经济条件下,这些高耗能机组必须要面临着限制甚至是淘汰;尽管这些高耗能机组基本完成前期投资的回报,其总体生产成本相对较低,面对低碳经济背景,要逐步加大在新上设备中对该类机组的限制。

四是对新技术、新设备使用的具体要求。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清洁能源发电技术逐步成熟并广泛应用到发电领域,例如风电、潮汐发电以及地热发电等。这些新技术、新设备在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受我国电力市场特殊性以及电力需求广泛性和高需求性影响的要求,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发电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实的电力需求,并且存在投资成本较大的现实问题。在电力市场设计过程中要兼顾这些新技术、新设备,但是也要综合考量我国电力市场客观实际,权衡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2国外低碳经济视角下节能环保角度电力市场发展

现状

当前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视角下,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在自身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分别对电力市场设计节能环保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市场化运营前,按照宏观能源发展规划,采用法令和投资补偿的方式,逐步、有计划地将化石类发电资源向水电、核电等低能耗资源结构转变,如德国、丹麦等国家;二是在市场化运营后,结合市场机制,配合立法、财税补贴等手段,实现节能环保目标,如英国、美国采用投资或税收补偿鼓励新能源建设,在市场中规定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并制定了排放指标,在市场中开辟了排放权交易品种,荷兰建立了绿色标签机制,促进绿色能源的交易。

3低碳经济视角下电力市场设计的主要类型

①沿用传统模式的电力市场设计。低碳经济背景下,在进行电力市场设计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模式的设计轨迹,不注重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不注重对原有高耗能设备设施的升级改造,而是继续沿用原来的电力管理体制以及模式——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电力市场的输电网没有进行对外开发。

②采用对冲交易模式的电力市场设计。对冲交易模式的电力市场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对某一整体区域范围为服务和供应对象,对这一整体区域内的电力市场的输电网络采取系统层面上进行市场交易;或者是采取能够支持某一单一市场交易的独立发电调度模式。无论是对某一区域内的整体系统层面进行市场交易也好,还是对单一市场交易和独立发电技术也好,二者之间都会通过电网系统产生一定的联系,例如电力市场之外的双边交易或者是另外的双边合同。

③采用现货市场模式的电力市场设计。采用现货市场模式的电力市场设计本质是将电力市场置于一个独立的系统中,通过设立单独的电力市场运行机构对该独立系统进行协调和控制,重点是对发电环节予以调度,而不具备输电功能。

4低碳经济视角下电力市场具体设计途径

一是大力创新电力市场的节能模式,鼓励更多适合低碳发展模式的发电技术进入电力市场。在低碳经济视角下进行电力市场设计,必须要对现有电力市场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部分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根据电力市场需求以及供应状况不断创新电力市场的节能模式,例如,可以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节能优先模式,采取低耗能发电机组有限的原则,将发电机组的耗能数据按照耗能指数从低到高的顺序予以排序,在综合考量符合需求的基础上,按照从低到高排序对机组电量进行分配,直到满足负荷为止。或者是可以采取能耗约束模式,通过对采取以年度、月度以电量为标的市场年度、月度市场竞价,把握电力市场的降耗目标。与此同时,要积极充分和利用现代化的节能、环保等低碳发电模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应用水平,大力开展对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潮汐发电等一系列低碳发电技术;积极创新发电资源低碳技术与投资方式的优化组合,推动更多低碳发电技术进入到电力市场,提高新能源、新技术等一些低碳发电量的使用效率和使用频率。

二是要有效选择低碳技术,大力采用碳排放限额的措施予以设计。在电力市场设计过程中,要想真正达到国家电力运行节能减排标准的低碳要求,形成环保、生态的电力市场运行系统,就必须要加快改革电力市场碳排放模式,调整电力市场的改革方向,大力引进和使用低碳技术,综合电力市场碳排放的特征以及相关低碳技术经济特征,努力设计出有利于激励低碳技术进步的电力市场。

三是打破现有电网格局,积极实现与新能源并网发电,切实采取措施有效处理好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技术成本与电力市场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关系。从我国现有电力市场格局出发,一些新进入市场的新型低碳发电技术在运行成本、管理成本方面要比传统发电高的多,并且国家对新能源电力市场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度力度并没有形成统一和规范的格局,由于过高的投资成本造成低碳发电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想真正实现电力市场的低碳设计与运行,必须不断提高低碳发电技术的规模效益,加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改革现有的电网格局,努力为低碳发电等新能源发电与传统电网的并网,促使它的投资成本低于它所具备的竞争力水平。

四是采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方面的政策措施。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加快制定出台优化我国现有电力市场结构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发展绿色电力的政策支持。低碳经济视角下要不断优化电力市场的利用方式,积极从政策层面开发绿色电力;其次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我国现有电力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吸取国外先进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受我国电力行业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低碳经济的标准非常的困难。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电力市场设计一定要走出去,积极开展与国外电力市场设计比较成功的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合作开展清洁电力发展机制项目;同时加快引进发达国家一些较为成熟的技术和设计模式,不断提高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市场设计的自我创新能力。

5结语

低碳电力市场能够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电力市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是我国电力市场设计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电力市场在未来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整体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低碳背景下进行电力市场设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电力行业来讲,必须全面认识当前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在电力市场设计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低碳经济观念,统筹电力市场结构,加大低碳基础的创新与消化吸收能力,不断提高电力市场设计的优化,提高综合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耿建.节能电力市场设计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10).

[2]王斌,江健健,康重庆,等.美国标准电力市场的主要设计思想及其对我国电力市场设计的启迪[J].电网技术,2004,(16).

[3]尚金成.中国电力市场体系模式设计(一)互联电网电力市场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8).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5

在面对温室气体排放过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下担负起国际责任,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或者保护气候变化的方案。英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逐步形成了清晰的低碳战略。在2003年英国在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具体包括:

(1)到2050年将英国Co2的排放量消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2007年3月的《气候变化法案》中,2020年的目标被确定为26%~32%;

(2)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促进国内外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协助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

(4)确保每个家庭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分的能源服务。

2006年英国政府的《能源回顾棗能源挑战》,在进一步确认2003年白皮书四大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了两大挑战:(1)与其他国家一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2)保证安全、清洁和合理的国内能源供应。2007年英国提出《能源白皮书棗迎接能源挑战》出台,该报告论调基本上与《2006能源回顾》一致,其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国际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大幅度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强调国际行动的必要性。德国政府则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该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的政策措施研究,同时通过立法和约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欧盟为自己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则希望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至80%,并且提出,若其他主要经济体也能承担此挑战性责任,则愿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到30%。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批准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计划中制定的具体措施可使欧盟实现其承诺的“3个20%”: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至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澳大利亚在2007年新政府成立之后,批准了《京都协定书》,于2008年了酝酿已久的《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立即采取措施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实施减排措施。澳大利亚政府长期减排目标是2050年达到2000年气体排放的40%,并计划于2009年出台具体法规,2010年正式实施。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碳。

在2004年,日本环境省发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2008年5月,该研究小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交叉部门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有相应的技术与制度支撑。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近二十年,美国十分重视节能减碳。如美国1990年实施《清洁空气法》,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在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保有利的能源安全长期战略中,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低碳经济的重点在于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英、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他们认为,煤在中期和长期内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发展效率更高、能应用清洁煤技术的发电站。为此,英、德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找到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德国还制定了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埋藏的法律框架。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改革工业结构,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对可以大规模削减温室气体的捕捉及封存技术予以大力支持,提出从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试验,并在2020年前投入实用。此外,日本还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如投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更是不遗余力,在《清洁空气法》、《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其目标是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美国电力目前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7%。为了能更加环保,更加高效地利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自2001年以来,布什政府已投入22亿美元,用于将先进清洁煤技术从研发阶段向示范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推进。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例如:开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煤气化技术、先进燃烧系统、汽轮机及碳收集封存技术等。“清洁煤发电计划”主要支持企业与政府建立伙伴计划,共同建设示范型清洁煤发电厂,对具有市场化前景的先进技术进行示范验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经过示范验证可行的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通过税收补贴使新技术的生产成本具有市场竞争力。随着旧电厂逐步退役,美国决定逐步提高新建电厂的低碳标准,推动高效清洁煤炭技术的商业化,加速下一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示范,计划在2012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称之为“未来发电”)。

三、降碳的重要措施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

英国政府目前不考虑建设新的核电站,降碳的重要举措是发展风能与生物质能,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放在首位。为此,英国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近期目标的重点是那些有竞争力的、可尽快实现出口的技术领域,包括近海风能、主动和被动式太阳能装置、水电以及垃圾能等;中期目标(到2010年)是确保实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新技术以及有出口前景的技术,包括生物残留物、近海风能、能源作物、燃料电池以及太阳光电等;远期目标(2010年以后):重点是那些在执行研究和开发计划过程中发现的潜在能源技术,包括燃料电池、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装置、海势以及太阳能热电等。德国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确定了以下几个重点领域:(1)大力发展风能,促进现有风力设备更新换代;开展了一项海上风力园实验项目。(2)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与价格提供保护;鼓励沼气能的发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促进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制定《热电联产法》,积极推广热电联产技术,规定了以热电联产技术生产的电能获得补贴,要求到2020年将热电联产技术供电比例较目前水平翻一番。意大利政府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1992年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电价实行保护价收购,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99年后,意大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始实行“绿色证书”制度。“绿色证书”是指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并由国家电网管理局认可后颁发的证书。规定年产量或进口量在1亿千瓦时以上的不可再生能源企业,必须按实际产量的一定比例向电网输送可再生能源,且比例逐年提高。“绿色证书”可用于交易,生产商可通过购买“绿色证书”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绿色证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激励具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欧盟强调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要求到2020年,各成员国将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占各类能源总使用量的20%;根据各成员国的具体情况为其设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20年欧盟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达到20%(目前为8.5%);鼓励使用“可持续性的”生物燃料;到2015年,将建成并投入运行10至12座碳捕获和存储的示范工厂。

日本在清洁能源方面是强调核电与太阳能的作用。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日本计划兴建的13座核电站中,将有9座在2017年之前投入使用。在太阳能方面,提出未来太阳能的发展目标,强化了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计划在未来3年至5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而太阳能发电量是目前的10倍,到2030年是目前的40倍。为实现这个目标,日本政府在积极推进技术开发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成本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包括补助金在内的鼓励政策,强化太阳能利用世界第一的位置。澳大利亚政府建立气候变化政策部,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促进政府与产业互动,全方位建设一个低碳经济环境。低碳经济的着力于支持新能源普及和相关技术发展,采取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指标,计划2020年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比重要达到整个电力的20%,并以不断完善的清洁能源技术作支撑。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澳大利亚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基金,计划7年投资5个亿,重点用于热能技术升级与太阳能开发利用。澳大利亚政府对家庭购买太阳能系统,均给予资金奖励,以实现家庭节能减碳。2008年9月实施“全球碳捕集与储存计划”,使澳大利亚对清洁煤技术的投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项计划包括建立一个全球碳捕集与储存中心,它将推动碳捕集与储存技术和知识在全球的推广。美国对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给予高度重视。布什总统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先进能源计划”,强调增加可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的投入。在该计划中,布什要求国会在2007年财政预算中对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经费增加22%。一是扩大核电能力,在30年没有新建核电站之后,美国重新启动了这一能源的开发,包括鼓励兴建先进的核电厂,资助研究与开发先进核反应堆技术,建立全球核能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加强生物燃料的研究与运用,推进生物燃料技术和降低生物燃料成本的研究;三是积极发展“氢经济”,美国根据“能源政策法”批准了研究经费达12亿美元的“总统氢燃料计划”,以加快氢燃料的开发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四、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

1.实施严格的能耗效率管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大多制定更严格的产品的能耗效率标准与耗油标准,促使企业降碳。如对建筑物进行能源认证,提高新建筑物和修缮房屋的能源效率标准;推广节能产品,逐步淘汰白炽灯等;对贸易商品,例如电冰箱、计算机,执行更高的节能效率目标,推动改进交通能耗和强调使用低碳燃料,加强对已实施的措施的监管,防止能耗效率问题反弹。政府机构内部开展节能运动等。此外,意大利与日本的能耗管理还具有新的特点。意大利自2005年1月起对能耗效率管理采取了“白色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制度。企业必须申请“白色证书”,政府核准其最低的节能目标。“白色证书”可以买卖,管理部门可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价格。对达到节能目标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达不到最低节能目标者,可从市场上购买“白色证书”,否则将受到经济处罚。而且,各个企业的节能总额中,政府要求至少有一半是通过采取节能措施而非购买白色证书来实现。日本对能耗效率采取的是“最强者方式”。即涉及到空调等家用电气、汽车、新建住宅及其配套设备等行业内,将能源效率最好的产品作为整个行业的标准。

2.排污权交易

英国于2002年正式实施排放交易机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内实行排放市场交易的国家。其目的在于:使排放量的绝对数目有明显减少,获得排放交易的经验,力图未来在伦敦全球排放交易中心。德国于2002年开始着手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市场竞争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实现最佳配置,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同时间接带动了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欧盟在各成员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扩大交易范围,除了污染性工业企业与电厂,交通、建筑部门也可以参与交易,并于2005年在欧洲范围内实施了公司级别上的排放交易。此外,欧盟比英、德国在机制上有所创新,他摈弃分配许可量的做法,转为实现排污量的拍卖机制。这种方法将确保排污者实际支付由于排放二氧化碳而产生的环境破坏的成本。预计到2020年,碳交易能带来几百亿欧元的收入。通过制定排放限额,将鼓励企业以最低成本投资于能源效率和洁净技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也采取了上述相类似排污机制,不过在实施时间与配套政策上略有不同。日本决定从2008年10月起在企业间试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并考虑今后开展研究可再生能源的收费标准体系。澳大利亚的“减少碳排放计划”将于2010年7月正式实施。对于“减少碳排放计划”而引起成本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低收入家庭采取退税及其他福利措施予以补贴,对受影响的企业则实施“气候变化行动资金”和“电力系统调节计划”予以支持。

3.财政与税收政策

许多国家建立起了低碳经济的财政与税收政策。近年来,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可再生能,英国政府推出为期25年的可再生能源义务和气候变化税以替代非化石燃料义务和化石能源税。可再生能源义务要求电力供应商在其供应消费者的电量中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可再生能源,其比例与政府确定的该年度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总供给所占比例目标同步浮动。与非化石燃料义务和化石能源税相比,新实施的可再生能源义务和气候变化税的好处十分明显:政府不再扮演交易员角色,使可再生能源市场更加符合市场理念;可再生能源由供应方机制向需求方机制转变,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义务的赎买措施,有利于通过价格手段调节生产的实现。意大利政府于2007年初,推行能源一揽子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措施。其目标是既要履行减排承诺,又要保证工业发展创造经济优势。政府启动了第一个关于能源效率和生态工业的工业创新计划,对申请企业的下列投资给予资助: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环境影响小和节约能源的新产品的开发投资;能降低能耗的新工艺的开发。意大利对农业能源系统的优惠措施,对高效率工业电机的税收减免;对高效率家用电器的税收减免;限制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国则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节能的角度建立起低碳财政税收政策。一是从1999年对油、气、电征收生态税;二是与工业界签订协议,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节能挂钩,同时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已建立节能专项基金,用于促进德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三是通过修改机动车税与征收载重汽车费规定以增加小排量汽车,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四是支持“欧洲航空一体化”建议,力图将航空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10%。欧盟财税政策重点是为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手段的应用(如环境税)制定新的规则。日本则考虑推出“地球环境税”等。美国采取多种财政税收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如制定免税政策鼓励节能,为购买节能型汽车提供减免税优惠,鼓励美国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

五、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

对于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最大的公共物品,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减碳任务的。所以,西方各国纷纷加强相互协作。英国政府将与8个工业强国和欧盟伙伴一道研发遏制气候变化技术,实现碳减少的目标,同时也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自己确定的减少碳排放量目的,使英国能够从中获得最大限度回报。德国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气候保护领域的合作,近年来加强了与美国的协作,发起欧盟与美国间的“跨大西洋气候和技术行动”,重点是统一标准、制定共同的研究计划等,并在2007年4月召开的欧盟与美国首脑会议上确定了该项行动的具体措施。澳大利亚推行一系列计划,为全球解决方案作贡献,包括为本地区脆弱的国家提供可观的援助,帮助其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澳大利亚还通过2亿澳元的“国际森林碳计划”参与国际缓解气候变化的努力,为降低发展中国家森林采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支持。此外,上述国家普遍认为,建立起低碳社会生产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必须采取的措施包括:政府应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企业应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商品,民众也应改变生活方式,选择环保产品;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布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等,借此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六、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随着全球变暖与能源资源枯竭,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借此作为世界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的关键。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惩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柜架。

1.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要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包括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通过立法、通过修改法律,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2.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当前,特别要引导重工业降碳,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开征“气候变化税”。这种税是与重工业能源用户签订自愿协议。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大地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并让他们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此外,我国要积极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契机,建立“碳金融市场”,建立碳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国家应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3.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组织力量开展有关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我国要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目前可选择若干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外资参与。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为此,需要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尤其是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6

一、推动火电机组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也直接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火电机组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据测算,每燃烧1吨煤炭将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分别多30%和70%。因此,淘汰容量小、能耗高的小火电机组,优化火电机组结构,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极其重要。对企业尤其是火力发电企业来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讲,优化火电机组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命;优化火电机组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既是发电企业结构优化的问题,更是发电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应当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承担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科学发展与交纳税款的责任、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发展科技和创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在上述社会责任中,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都与优化火电机组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特别紧缺的国家,发电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节约资源相适应。发电企业不能顾此失彼,不顾全局。作为负责任的发电企业,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资源节约,并下决心发展循环经济、调整火电机组结构。

二、低碳经济,推动火电减排技术日趋创新

我国发电行业“煤炭当家”的格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当前我国在火电减排技术研发方面,主要有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是指将固体煤的气化、净化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相结合的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具有包括二氧化碳在内污染物近零排放和大幅度提高煤炭发电效率等优势;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指将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装置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出售液体二氧化碳产品来实现收益。据2012年5月7日人民网报道,一台300mw火电机组的汽轮机冷端系统一旦运行“VUeS”技术之后,每年节省标煤将超过3000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0.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万元。所谓的“VUeS”,即汽轮机凝汽器真空保持节能系统,由深圳市世能科泰能源管理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研发成功。该系统是针对全面在线清洗凝汽器污垢和清除循环水杂物、改善凝汽器换热效果提升凝汽器运行真空提出的解决方案。凝汽器清洁度是影响机组煤耗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它的降低将影响凝汽器的传热效果,进而使真空也跟着降低甚至恶化,影响发电机组出力,增加汽机煤耗和厂用电率。

三、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兴起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后半叶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美国国家环保局首先将其运用于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也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措施。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每个份额为一份排污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入或卖出。其交易方式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而形成。

近年来,我国各大发电集团在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以及天然气发电的CDm项目开发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收益。CDm项目开发根源于《京都议定书》所设计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具体是指我国发电企业通过开发清洁发电项目所实现的减排量,在经过特定机构认定后,可产生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并进入排放权市场交易,使降低碳排放不再只是发电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而变成了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也于2008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成立了环境交易所。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兴起,将给发电企业的CDm项目开发带来巨大商机。

四、推动低碳技术研发进程

我国正处于能源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我们不仅要满足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对调整现有能源结构的需求,而且还将直接加入提高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实力较量,中国不会在这一轮国际竞争中掉以轻心。能源危机在全世界时隐时现,即使在全世界都拥有优势传统能源的美国,在能源问题上都出现了危机感。在研究中国低碳能源发展方略时,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对未来能源技术的把握,将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未来世界经济的主导权。目前,全球许多领域的领先企业都在关注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大型设备制造商如Ge,西门子,日本的夏普、三洋,中国上海电气等三大动力公司,各大石油财团如壳牌、英国石油、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大型电力开发商如西班牙的eHn、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水电及中国的五大发电公司等都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碳减排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积极研究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充实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人员,组织力量开展有关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加强对节能、提高能效、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集中优势全力争取在低碳发电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以在未来的低碳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加大CDm项目开发力度,培育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关注国际清洁能源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重视CDm项目开发工作,加强领导,研究探索碳交易平台标准体系,扎实做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水电、风电资源优势,对可以列入CDm项目开发的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企业进行一次集中梳理,加强能力建设和推广,使相关企业可以从CDm项目实施中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低碳经济,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按照国家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提高到15%。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换句话说,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能源发展将备受关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通过电力体现,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直接替代常规化石燃料,不仅能效接近100%,而且碳排放趋近于零。近年来,各国都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如美国曾提出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我国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据此制定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即将出台,而该规划的核心是“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装机目标,逐步降低火电装机比例”。这一规划的出台必将进一步推动发电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发电企业必须把握机遇,大力发展风电、核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等清洁高效能源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近年来江苏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国家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在先后拆除老厂8台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总容量234兆瓦小机组的基础上,成功建成投产2台300兆瓦级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并积极发展新能源和环保、清洁高效能源项目,分别于2007年11月20日和2009年4月1日,在淮安市楚州区境内和宿迁市泗阳县境内各建成投产一座生物质发电项目。同时,该公司还于2010年10月27日,在淮安市楚州区境内开工建设了2台200兆瓦天然气发电项目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均于2011年底建成投产,并留有二期2台400兆瓦天然气发电项目扩建余地。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7

【关键词】低碳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挑战及对策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落幕,中国不仅要提供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还要履行其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的承诺,实现其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要实现这些承诺,能源部门,特别是电力部门的低碳发展和低碳转型无疑是关键,这就要求中国要加快建立低碳电力系统的步伐。

1.低碳电力系统概述

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基于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电力系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体现中国特色的低碳电力系统的建立是一个“1234”工程,即“1”是指一个低碳电力市场环境,让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及其他低碳发电技术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2”是指两个智能化技术平台,通过智能电网和智能用电这两个平台优化管理模式及转变管理思路;“3”是指三类短期减排措施,具体包括关停高排放源、提高终端能效和政策引导三个措施;“4”是四项长效低碳机制,即构建低碳能源发展规划、低碳电力技术发展、智能电网运行和低碳智能用电等四个长效低碳机制。

2.建立低碳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

随着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不断探讨及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走低碳之路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2.1短期难以“低碳”,“强行低碳”降低减排积极性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各行各业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很多地区都面临着电力短缺的现状,而解决这种短缺的最简单、最迅速、最经济的手段是发展煤电,煤电的长期使用决定了发电企业短期内难以低碳生产。此外,发电企业中存在很多近期才投产传统火电机组的企业,其机组基本都还有很长的服役年限。但是,这些在现有条件下仍具有高碳排放强度的传统发电机组无疑将面临各种节能环保的要求。随着各种减排政策的不断实施和碳交易机制的建立,这些发电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将受到较大冲击,迫使其不得不为了达到排放配额而减产或者从市场上购买缺额,这无疑在增加成本的同时也损害了供电的可靠性。因此,这也给这些发电企业在短期内同时实现“低碳”和进行可靠性供电提出了挑战。

2.2引入低碳机制带来的风险

在建设低碳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政策风险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进行碳排放的总量控制,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是否应用低碳技术,为节能减排而采取的“上大压小”政策等,这些都要求电力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审时度势,考虑政府的政策走向,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对发电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盈利状况带来巨大的影响。

引入低碳机制后,电力企业受排放配额限制有时不得不在低碳交易市场购买排放额度,这时就要面临最直接的风险——市场风险。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碳排放的交易量不断增长,但其交易市场体制建设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风险。

2.3低碳发电投资的不确定性

建设低碳电力系统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引导发电企业加大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发电容量的投资。受国家政策、电力供需情况的多变、化石燃料价格、能源和产业结构变化及碳排放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回报率的变化也是不确定的。当对低碳发电容量的投资回报率不能达到发电企业的期望值时,企业便不愿意投资,由此引起的投资不确定将可能导致未来低碳发电投资被降低亦或者被推迟,这必然会延长建立低碳电力系统之路。

3.应对挑战的战略及对策分析

低碳电力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也是由中国的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要围绕“低碳”这个目标实施。

3.1国家要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给予大力支持

从国外建设低碳电力系统的经验来看,中国要承担起节能减排的大任就必须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在鼓励低碳技术使用的同时大力激发低碳发电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要积极推进建立一个适合各种低碳发电技术特征的市场模式,鼓励企业公平竞争。在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之后,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3.2力争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纳入到成本核算体系

当前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没有纳入碳排放的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没有反映在企业的成本中,导致企业缺乏减排的动力。要激发电力企业,尤其是发电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就要把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即力争将碳排放纳入成本核算中,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渠道是降低成本。

3.3以智能电网来支撑低碳电力系统的建设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不稳定及其分布不均的特点决定并网发电面临许多技术困难,而智能电网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构建的坚强电网,它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建立低碳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应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瓶颈,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此外,还有很多应对策略,例如利用Co2捕获和封存技术(CarbonCapture&Storage,简称CCS)将其从排放源中分离出来,输送到安全的地点封存,并长期与大气隔绝。发展电动汽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无论是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还是将产生的碳排进行捕获、封存,这些都是要为建立低碳电力系统服务的。

4.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本文主要从供电可靠性、引入低碳机制的风险及低碳发电投资的不确定性三大方面探讨了建立低碳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对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包括国家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合理地将碳排放引入会计核算,依靠智能电网的支撑等。 [科]

【参考文献】

[1]曾鸣,李海泉.国外低碳电力系统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J].华北电力技术,2011(11):46-51.

[2]F.Kahrletal.ChallengestoChina’stransitiontoalowcarbonelectricitysystem[J].energypolicy,2011(39):4032-4041.

[3]田廓.我国低碳电力系统发展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J].陕西电力,2010(10):6-9.

[4]曾鸣,吕春泉,田廓等.智能电网对低碳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3:6-10.

[5]孙耀唯.低碳电力战略的路径选择[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5):21-23.

[6]张省,杜秋实.威海市发展低碳电力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20):87-88.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气候变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Co2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经历了农业社会的原生态低碳经济,发展到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再发展到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三个阶段依次演进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性自觉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所以它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为此,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美国、日本、欧洲已经在低碳产业领域投下了重注,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备受瞩目的《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是奥巴马能源与气候新政推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政策。该法案将巨资投向了新能源领域,其中,包括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事实上,美国正在酝酿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跨产业技术革命,希望以能源新政成为经济复苏的发动机。一旦新能源技术成熟,美国将结合强大的金融服务优势和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又一次产业革命,再次占据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确立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法国政府提出2011年以前每个大区至少建造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巴黎最早把清洁能源汽车引入公交系统,大量纯电动公交车参与了公共交通的运营。德国也表示将来新能源领域就业人数要超过汽车领域就业人数。瑞典政府正在研究污泥变沼气、木屑炼酒精等技术,希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油国。

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日本是全球领先者。凭借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日本政府提出把日本建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日本选定了6个环境模范城市,通过削减垃圾数量、开展绿色能源项目、零排放交通项目和推广节能住宅,实现让人们能够感到富足的简朴生活。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最新计划,截至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共识,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经济革命也随之拉开帷幕,相关产业的大调整和全球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即将来临。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低碳经济发展动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九五”计划(1996-2000)提出了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温室气体)的目标。2007年9月8日,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在节能减排上已经下了很大决心,并取得一定成效。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9.5%。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

(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

(三)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

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201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该报告指出,我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我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对我国而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

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

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吸收低碳经济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要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三)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

要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国家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发展。推动低碳经济要着力于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要由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或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石化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化洁净能源绿色结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是:一方面研发新技术,推进石化能源排发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低碳化的新能源体系。旨在实现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低碳或无碳化。

(六)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来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引致的新兴产业革命

我国实施低碳经济要仔细研究发达国家碳排放定价和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工具,大力发展金融创新,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促进环保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Chen,H,Hu,Handpan,J.LowCarbonDevelopment:ChallengesforChinaasaRapidindustrializingDevelopingCountry[J].China&worldeconomy,2005(2).

2、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

4、李丽平等.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9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打造“低碳①*”,促进和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

我市人口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肩负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和保护白洋淀的重大责任,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②为建设蓝图,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③,建设低碳城市④,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强化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战略举措,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实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针,以我市作为全国低碳发展首批试点城市为契机,把推广应用新型能源、发展壮大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公众参与,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打造低碳城市,探索一条符合*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二)主要目标

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低碳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确立,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渐下降。

到201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3.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5.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1、低碳产业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绿色农业、创意产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建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全面推广。

2、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低碳宣教全面展开,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得到深化。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清洁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3、低碳化管理逐步深入。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城市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以建筑节能、低碳化社区建设、低碳化交通出行等为重点的低碳化城市管理全面实施。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

1、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优化电源配置,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提高电力装备水平。推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电谷”,进一步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六大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全力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高频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网络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

3、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4、发展静脉产业⑤。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转运—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5、推行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企业都要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对超标排放和排放总量较大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到2010年,清洁生产知识全面普及;到2020年,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得到全面推广。

(二)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

1、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等,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2、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地产产品。

3、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全面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化城市。捕捉城市建设、生活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碳汇⑥。加快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建设。

(三)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1、抓好农村节能。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支持开发秸秆固化、气化技术,稳步推进秸秆发电试点工作。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畜禽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主城区和卫星城周边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争取达到50%以上。鼓励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利用,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落后生产农业机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

2、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整改。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继续加大关停“六小企业”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3、推进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4、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2012年前,在主城区和卫星城规划建设12—15个压缩天然气站,燃气公交车、出租车拥有量达到车辆总数的20%以上,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5、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家电销售场所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四、重点工程

(一)“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产业园区,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

(二)“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市区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和设施太阳能产品应用比例基本达到100%,市区既有公共及民用建筑基本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改造,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太阳能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城市”。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深化“蓝天行动”。以“拔烟囱、煤改气”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取缔市区建成区内分散的燃煤锅炉。加快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前全面实施城市区域集中供热,全部淘汰市区直接燃煤锅炉,逐步实现向卫星城集中供热。所有县级城(区)镇及部分重点镇也要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实施“碧水计划”。到2010年,卫星城、所有县级城(区)镇及部分重点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规范运营。加快城市水系建设,对护城河和防洪堤进行开发改造。深化“绿荫行动”。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到2015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3%。

(四)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加快对政府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推广电子政务、控制夜间照明、控制空调使用,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2015年前,市级政府及部门全部完成办公大楼低碳化改造。2020年前,都市区县(区)级政府及部门全部完成办公大楼低碳化改造。

(五)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面向低碳化的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社区管理方式。2010年前,开展低碳化社区试点,进行示范方案设计。2015年前,低碳化社区建设规模力争达到现有社区的50%以上。到2020年,总结经验,制定标准,全面推广。

(六)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搞好主城区和卫星城内部的城市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快都市区各组团之间快捷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到2010年,完成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现有城市交通体系评估,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到2015年,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建成市区内部及市区与卫星城之间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发改、财政、国土、环保、规划、建设、交通、公安、农业、林业、园林、工促、科技、教育等部门为成员的低碳城市建设协调机构,成立统一的低碳城市管理部门,统筹低碳城市建设与节能减排、“太阳能之城”建设、“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的实施。成立*市低碳城市研究会,推广低碳理念,开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等相关领域研究。

(二)制定规划,明确任务。加快制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建设低碳城市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分别制定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交通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

(三)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以我市现有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单位合作,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

低碳电力与能源技术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找到一种能够让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促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范式以及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资源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功,有些低碳产品甚至达到了中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行业。比如,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增长量也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风电机组增长量已经高于16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4万千瓦,增长率达到了25%。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出口光伏组件最多的国家,全球有接近40%的光伏产品来自于我国。此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70%,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1.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2.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3.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

三、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并不符合人口需求,生态环境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减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多个不同层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发展,这导致我国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得更加困难。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能为我国所用的精华,从我国所特有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技术开发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予以大量的资金支持。①部分新型的能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极其难以攻克的问题,而如果仅仅只依靠企业独立进行研发,必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帮助企业在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为我国新型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国家应当在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对低碳建设的力度,例如智能电网等,大量低碳技术应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够为国家节省资源和资金,减少排放。③国家应当扶助进行尖端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不仅快速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未来还要努力超越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在风力发电机上的相关核心技术等。④严格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制度,以及战略规划,引导低碳技术的正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同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国家来予以规划;⑤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

2.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如若不然,企业将在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失去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营销理念以及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目标,总体大方向应该是发展低碳技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真正的实现发展模式与技术平衡;其次,企业需要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加强交流沟通,展开密切合作,以此分散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由于低碳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有很多低碳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研发过程中需要承受非常大人力、物力等压力,如果企业单打独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企业需要与政府、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以此规避风险;最后,可以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现如今,技术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我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贸易来着获得先进低碳技术,而后再依据我国国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做好专利产权保护工作。

3.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得到研发资金。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核电技术、输配电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大力研发,真正的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另外,科研机构还需要做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必须将研发成功的低碳技术推入到市场中,真正的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应当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速度,扩大低碳生产技术在我国生产行业的覆盖范围,将更多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促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杨志.低碳经济[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