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44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1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党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也就没有国家和政党的兴旺发达,这是一条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命题,表明党在自身建设方面的认识有了更深层的发展。党的报告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目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增强、培育和发展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是党内组织机构运作机理和制度安排的深层反映。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伟大工程的治本之策。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

从内涵和外延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属于党内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政治文化和党内文化两者的交叉部分,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而是两者有机融合形成的一个概念。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要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概念,本文中使用的“党内政治文化”特指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提出,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政治学杂志》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次使用“政治文化”概念,他用“政治文化”概念来表述每一个政治体系对政治行为的特定导向。其后,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成为一个显学,但大多数西方学者主要从主观层面研究政治文化,也有学者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纳入政治文化研究之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从认知、情感层面来定义“政治文化”;约瑟夫?奈将政治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塞缪尔?亨廷顿和乔治?多明格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包括对表现政治的标志和价值及社会成员对政治目标的其他倾向的经验和信念。”[2]国内从政治学上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从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几个方面开始定义政治文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两种:第一种是从组成部分方面进行定义。王沪宁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3]。第二种是从本质构成方面进行定义。王邦佐等人认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4]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本文认为,政治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关于政治制度选择、政策制定、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行为等方面内容的总和。

一般来说,政治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首先从逻辑关系上讲,政治文化可以分为国家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社会政治文化和个体政治文化等,党内政治文化属于政党政治文化的一种,也就属于政治文化的一种。党内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是党内政治文化具备政治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如: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同样包含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行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等等。二是党内政治文化具有一些特征,如:党内政治文化具有更为强烈的政治性,突出强调政治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具有更为强烈的实践性,与现实社会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强调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等等。党内政治文化需要从一般与特殊两个方面同政治文化进行区别定义。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本质和结构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党内政治文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作了本质性规定。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党内政治文化概念,但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从本质上作了规定,认为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最终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列宁明确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概念,并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列宁在1920年11月3日《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的基础上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将无产阶级思想作为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并探索出通过整风整党方式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并明确其基本内容。1980年颁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2016年颁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中国共产党不同发展阶段党内政治生活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特别是从制度治党层面明确提出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党内政治文化概念的梳理,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进行定义。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价值的党内集体确认,是党内制度规范、运行机制、行为模式等得以存在的价值依托。虽然党内政治文化可以?^分“认识、情感、评价和态度等几个方面”,但其中决定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中“最关键的是支撑其骨骼的价值系统如何”[6]。党内政治文化的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一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核是政治价值,政治价值的确认对整个政党起到目标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价值为共产主义,在其他层面则表现为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所体现的不同政治价值,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7]。二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三是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全体党员的集体确认才能形成,这里不是说要求每一个党组织和党员都赞成党内政治文化,而是要求绝大多数党员从内心认可党内政治文化。同时,这并不表明党内政治文化经过一次或几次集体确认即可形成,而是经过一辈甚至几辈共产党员的行动、言语、思想、理论等方式进行持续集体确认,这并不排除其中个别人物的重要推动作用。四是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以及个人行为模式起到价值范导作用,对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态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会体现在党员群体的具体政治行为上。另一方面,从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文化的关系来确认其外延边界。党内文化是党组织、党员干部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党内政治文化、党内经济文化、党内精神文化、党内生态文化等。党内政治文化属于党内文化,是党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并成为长期执政党的,党内文化必然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可以说,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文化中最为主要的部分,甚至可以说,党内文化基本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政治性,因此也可以将党内文化看成党内政治文化。从内容构成来看,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党内政治文化源于党内实践,政治文化是政党性质的深层次体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和丰富党内政治生活建设,以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具体国情和新时展要求,党内政治文化具有以下五大主要特征。

(一)鲜明的政治性与广泛的人民性相统一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本质特征。”[8]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鲜明的政治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第一特征,民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因此,广泛的人民性与鲜明的政治性相辅相成,构成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方面,鲜明的政治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政党的“政”就是要讲政治,执政的“政”也要讲政治,治国理政的“政”也是讲政治,政治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应有特征。毛泽东指出,“政党就是一种社会,是一种政治的社会。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8]另一方面,广泛的人民性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不仅要将党建设成为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还要带领人民群众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并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不可能仅由一个人、一个政党单独实现,而是需要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支持,由此产生的党内政治文化带有广泛的人民性特征。因此,鲜明的阶级性与广泛的人民性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先进性与纯洁性相统一

先进性与纯洁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9]要长期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其关键所在,只有党内政治文化具有先进性与纯洁性,才能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构建良好政治生态。

一方面,先进性与纯洁性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历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自诞生以来就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指导着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指出,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9]另一方面,先进性与纯洁性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并不断丰富发展上。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特征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体现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

(三)科学的理论性与自觉的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成,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由此产生的党内政治文化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是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科学的理论性。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论述道,“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10]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政治行为、政治活动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1]70-71党内政治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二是党内政治文化并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要在现实中改造世界,具有自觉的实践性特征。党内政治文化不是僵化套用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不断丰富与发展,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检验。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2]过往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一旦党内政治文化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脱离了中国实际,就无法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之,只有具有科学的理论性与自觉的实践性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朝气和活力,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建设走向新的阶段,并不断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由于时代的变化,每一个时代又会对上一个时代的文化进行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延续和进步。党内政治文化同样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特征,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传统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上,保持了较大稳定性和延续性。其一,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继承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其二,党内政治文化应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指出,“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13]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大胆继承,还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三,党内政治文化继承并弘扬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红色文化,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7]党内政治文化要旗帜鲜明地继承并弘扬这种优秀的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的继承性与发展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发展上,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对待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14]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来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得不好的时候基本都是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或者中国实际的时候;反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得较好的时候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得较好的时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推陈出新,激浊扬清,形成了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

(五)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与充分的主体自由性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依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起来的,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这种组织纪律性不仅在革命时期为夺取政权提供了组织保障,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胜利经验中指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列宁还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这就是我们明确的看法。只有这样的纪律才是先进阶级民主主义政党所应有的纪律。”[11]245,341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党内政治文化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特征。目前,党组织面临更为复杂的党情、国情和世情,肩负的历史任务更为艰巨,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全体党员的高度自觉进行综合发力,需要党内政治文化强化其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

毋庸置疑,党内政治文化在强调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之时,也要注重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组织和党员的充分主体自由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15]党内民主所保障的正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自由性,党内政治文化在坚持严明组织纪律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党组织和党员的个体自由,最终形成一种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与充分的主体自由性相结合的党内政治文化。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党内各项建设,包括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目标是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6]。

三、党内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

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与政治文化相辅相成,其中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内政治文化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党内政治文化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的完善与否、制度治党效果的优良与否,最终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态的清正与否。

(一)思想统一与凝聚共识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首要功能

一个政党想要拥有极强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党员队伍思想的统一是其必要条件,对无产阶级政党尤其如此。党内政治文化首先对整个党内政治思想进行整合,使得整个政党形成共识,为政党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提供思想保证。思想统一与凝聚共识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首要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一,思想统一与凝聚共识功能不止在革命时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其面临的国际、国内和党内局面更为复杂,需要全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排除万难,方能实现宏伟目标。其二,思想统一与凝聚共识功能不是不允许党内发出不同声音,而是在解放思想的充分讨论上形成统一思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7]思想统一是通过解放思想实现的,是思想解放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三,思想统一与凝聚共识功能不止是体现在思想上,最终是将思想贯穿于行动之中。党内政治文化自觉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其不仅在思想上?l挥作用,更在实践中起到相应作用。党内政治文化思想统一与凝聚共识功能的发挥最终体现在行动上,要求每一个党员在思想与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全党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巨大合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二)思想引领与政治教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功能

毛泽东早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8]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党内政治文化要发挥发挥思想引领与政治教化这个核心功能,不能闭门造车、封闭僵化,要将党内政治文化上升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共同认同的思想观念之一,用其思想文化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引领与政治教化功能,要积极传播党内政治文化,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员要“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19]。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观点、政治意图、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发挥思想引领与政治教化功能,实现一系列政治目标,必须将其政治文化传播到社会大众之中,使之成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获得大多数社会大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引领与政治教化功能,要倡导和弘扬优秀的政治文化,抵制和反对腐朽的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包括破与立两个方面,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才能发挥好思想引领与政治教化功能。

(三)政治稳定与秩序延续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

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相比,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与全局性,因此,文化更具有稳定性。与此相应,政治文化也更能强化政治稳定。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是指“相对的持续性和政治体系的一些比较基本和主要成分,如基本的政治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基本组织(或制??)结构,不发生变化”。[20]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巨大,由于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广泛的人民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等特征,这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和党内优秀文化,最终发挥维护政治稳定和实现秩序延续的功能。因此,政治稳定与秩序延续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其政治文化不仅对党的前途命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说,如果党内政治文化没有发挥其政治稳定与秩序延续的功能,就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产生巨大反作用力,甚至会直接摧毁整个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列宁在建党之时就注意到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功能,指出假如“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11]348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不良现象进行全盘清整,如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等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并进而影响整个国家政治的稳定和良好的政治秩序,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党内政治文化从思想源头上进行整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发挥好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稳定和秩序延续功能。

(四)制度选择与改革动力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功能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是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内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广泛的人民性、科学的理论性与自觉的实践性特征,从三个层面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选择与改革动力重要功能。第一个层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党内政治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实行一整套相应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系。第二个层面,党内政治文化选择的基本政治制度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成的制度体系。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21]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而形成的。第三个层面,这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并不是停滞僵化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发挥党内政治文化功能不断推进制度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形成强劲的改革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飞跃都与解放思想相关,都直接或间接与党内政治文化相关,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改革开放之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都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同样需要解放思想,迫切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其中解放思想是第一步的,党内政治文化通过发挥制度选择与改革动力功能推进解放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实现预期的目标。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2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比较

一概念比较

1医院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医院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在医院的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基础上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标签。在继承传统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的精神,把医院文化建设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建设,建设具有高品位、深层次内涵的医院文化对美化医院形象、通过这样的文化建设提升医院团队凝聚力、提高管理效力、增强竞争软实力。

2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做好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发现其中的规律,解决人们的思想、工作及生活问题,提升医院人员的认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在当前医疗改革期间,很多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有些人员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面对新形势,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严峻,在积极引导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深刻认识和体会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意识,发扬救死扶伤精神,不断调动和集结全体职工智慧和力量。

二两者之间的内涵比较

医院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是它们二者又不是完全的统一,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区别,又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1二者的相同点

1.1对象趋同

医院文化建设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针对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是把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内在素质和内涵的建设,促进他们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完成医院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

1.2内容一致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都是在研究人的行为和思想意识,文化建设更是对医院的整体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些主要表现在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上。

1.3方法相似

无论是思想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是需要考虑到人员的各种因素,按照人的基本规律制定相应的标准,从分调动认得积极性,激发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既考虑调动员工内在的积极因素服务于医院的发展大局,同时兼顾员工个人自我价值体现,努力通过调动和有效发挥“人”的作用,从而达成组织目标。

2二者的区别

工作的着力点不同,

医院文化主要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准,强化员工的素质,从而为医院形象的提高做好坚实的基础,实现经济效益。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在医院得到执行,注重对员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基石,没有思想政治的建设作为指导,那么文化建设就会出现偏差,思想政治的建设能够让医院工作人员更好地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医院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的热情,这样更能够很好地建设文化建设,同时医院的文化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一些新鲜的土壤,对思想政治的开展提供无形的帮助。

三工作结合方式

1选准突破口和结合点

文化是一个上层建筑,它有着自己的一个层次,这主要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文化时一定要考虑这几个层次,结合思想政治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一根良好的氛围,渐进式地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再结合医院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从分发挥好思想政治这块阵地,让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为医院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2注重软硬结合

在建设医院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医院员工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要依靠健全规范的制度对对职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通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不断提高医院员工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为规范便准,能够让员工处理好医院和个人的关系,让医院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相互促进作用

1让思想政治工作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同时医院的工作人员又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主体,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及思想认知直接关系到医院文化建设,所以要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思想内涵,为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谐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医院内外部人文环境,这其中就包含了良好的医患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医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人们对医院的知情权意识越来越浓厚;再就是工作人员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工作和心理方面,在这样的多重关系下,医院和患者的矛盾一触即发,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做好医患双方心理疏导工作,既关注到患者的实际需求,又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医务人员减压减负,激发其内在潜力和主动性,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医院文化。

总之,医院文化建设和医院思想政治建设看似各不相关,但是它们在形式和实施方面也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为了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内涵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内涵文化为制胜点,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医院的各项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建明,康小明.试论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

[2]范绍东,黄颖生.加强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0.

[3]高飞.浅谈医院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和作用.现代医院,2004,11(11).

[4]钟志勇,潘云华,陈少娜.试论医院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现代医院2004,3(3).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3

例题(2012年江苏卷,第37题)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导致目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

(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

(3)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参考答案略)

首先,明确探究试题的要求。

如本题解题要求是“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可见,探究型主观性试题大多需要综合探究。这就需要同学们学会综合背景材料知识和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教材知识是调动所学的政治学科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以关键词为中心的知识小专题,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在试题中找到一个切口,重新编辑教材,形成一个知识专题,造就一个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政治命题中多角度分析和理解的要求。

其次,关注探究设问的层次。

探究型试题一般都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设问,此类问题的解答有较大难度。有人认为所谓的探究题就是几个简答题简单的相加,这个想法割裂了探究设问之间内在的联系。事实上,探究题的几个设问既能自成体系,又存在着可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这要求我们在把握几个设问之间区别时,可以把综合探究的几个设问分别当作简答题来看待,注意把握各个设问的要求。

如上例的第一个设问要求从唯物史观角度探究原因,就是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第二问就是提升文化内涵的经济和政治建议,即分别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中关键是“提升文化内涵”。第三问是设计提升文化内涵的活动方案,并分析其中的意义。显然,三个设问以“提升文化内涵”为主线,分别从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分析到针对性地解决文化内涵缺乏问题,再到设计活动方案,分析提升文化内涵的意义。几个设问的回答又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材料共同解决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缺乏问题。如第二问的措施就是在第一问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第三问的设计活动方案可以说是第二问措施的细化。可见,如果不注意三个设问之间的区别,就无法科学有效审题,有可能导致三个答案均不知所云,或者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因此,探究题的正确解答需要同学们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再次,辨清探究问题的关键。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4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

自2006年秋季开始,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道,将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这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契机。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

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和尺度的,是使人成为“人”的活动。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本义。在我国,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应当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院校同样是高等学府,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殿堂。绝不能狭隘地将高职教育理解为就是职业能力培训,就是以培养“才”为唯一目标,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对“人”的培养。否则,高职教育就会变成能工巧匠式或“手艺匠”式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高职院校就会变成生产合格“产品”的“工厂”。因此,必须从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和谐发展的角度理解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将人文教育渗透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不能例外。

人文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其教学目标首先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纪律、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的信念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认同并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工作,贡献力量。这一点对于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是至关紧要的。但也要看到人文属性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内在属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学科来看,不是只涉及单一的某个学科,而是涉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所有门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人民的福祉、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与世界的前途,只有从政治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统一中,才能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涵。

人文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努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不可没。但是,在有些地方也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学生认同和欢迎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单调的理论宣传和乏味的政治说教,远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力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人文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统一,通过倡导人文教学,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领域,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意蕴,摆脱说教意味,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大学生的认同感,这是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

完整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属性与人文属性兼备的课程,人文属性是与技术至上、功利至上、个人至上相反对的价值取向,具有开放性、超越性,集中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体现着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概括言之,有以下四个方面:

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不是以“致用”为目标的课程,而是追求“无用之用”。这种定位在表面上看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相矛盾,但这不能成为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由。专业课的用处是显性的应用之“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用之用”则是隐性的,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旨在唤起学生的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使学生不为专业所局限,不为技术所束缚,自觉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尊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把别人当工具,不把自己当奴隶;遇事能够思考是否应当,进行价值评估(价值理性),然后分析是否可行,提出行动方案(工具理性)。

历史意识与未来关怀人们都生活在现实之中,要更好地理解现实,就不能缺少历史意识;要更好地把握现实,就不能不关怀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教育内容。虽然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本身就是一门史论合一的课程,离开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无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无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充满着热切的未来关怀,教育学生要具有未来的眼光,关心社会和自己的未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个人理想要自觉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历史课,也是理想课。

社会责任与公民素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和栋梁,所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将来社会的面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责任课,要帮助大学生摆脱个人至上、自我中心的狭隘观念,从理论上说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但主要在于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可以通过伟人和先进人物的具体介绍,展示其胸襟抱负、理想情怀、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教育学生树立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现代公民课,要使学生摆脱数千年专制传统遗留下来的权力本位(亦即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人治观念,教育学生树立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义务观念、公德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规范,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社会责任和公民素质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核心部分。

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在现代世界,大到国家、民族,小至个人,如果没有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是难有大作为、大成就的。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以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学生的理论水平为衡量标准,但是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青年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必要的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应当成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坚持并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高职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既可以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能够把握其中蕴涵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矛盾分析、大局视角、求实态度等方法论原则,从中学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实现

要切实挖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努力转变观念,确立人文教育意识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转制而来,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历史文化积淀不足,尚处于创业阶段,自身传统还在形成之中。所以,与人文学科齐全、文化积淀深厚的综合性大学相比较,人文教育容易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盲点”。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其特殊的人文属性所决定,必须在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与活生生的人的对话,在教育者的心中一定要时刻有“人”的存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特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政治原则,遵守政治纪律,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也不能单纯地从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和内涵,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到人文教育之中,在人文教育之中自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责任,树立人文教育意识,这是开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思想前提。

全面改革教学,贯穿人文教育理念高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对人生、对社会的困惑,还有一点青春的迷茫甚至叛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主动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内心世界,主动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想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意蕴,必须全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要严格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又要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善于捕捉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思想困惑和难点问题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思想引导,证明理论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既要认识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伟人,也要认识了解张思德、雷锋、王顺友这样的普通人,认识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世界和精神追求;可以尝试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字浅显、篇幅适中的原著,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领略理论的魅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历史图片、专题纪录片、电影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受到教育,获得启示。在考核方式上,要把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作为重要依据,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也要适当增加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使考核具有开放性,切实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

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人文教育榜样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发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自觉地以“人师”而非“经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砥砺德行,学习新知,言行一致,对自己的职业满怀自豪,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热爱,用满腔的热情、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内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学的良师益友和榜样。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钻研教学艺术,修炼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摒弃说教,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春风化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受到人文教化。

参考文献:

[1]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0,(5).

[2]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3]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4]顾明远.推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n].南方日报,2005-02-02.

[5]邬大光.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n].南方日报,2005-02-02.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涵拓展;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58-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下发,强调指出大学生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更加强调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一种载体和途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而主题不够突出、引导性不强的或者消极的校园文化则会减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内在品质的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因而研究校园文化的内涵拓展和载体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校园文化的提法主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不是单一的、杂乱无序的,而是多元的、有序的。关于校园文化的分类,理论界莫衷一是,最常见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类各自从一个侧面构成了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所谓物质文化,即是指保证高校日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和环境,比如校舍、教室、图书馆等教学硬件设施,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后勤保障资源,以及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环境卫生等。所谓制度文化即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以及生活娱乐方式等。所谓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载体探析

校园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指在校园环境中,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校园文化载体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1)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齐全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文体活动设施等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设施。(2)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及校庆活动。特色的人文景观成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3)校规校纪和组织机构建设。规章制度和机构建设是形成良好校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有效保障。(4)学术文化活动。良好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是一所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5)文体活动。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载体表现形式,又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能力,陶冶了情操。(6)信息网络系统也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拓宽了大学的信息来源渠道,也使新媒体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视野,并逐渐作为一个重要的阵地被不断地研究。

三、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拓展和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和现状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走内涵拓展之路。内涵与外延本是逻辑中的一对术语,后被引申到教育界。高等教育的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在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20世纪90年代,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指扩大高等教育投入,以增加师资力量、校舍和办学设施来促发展还是在保持原有教育资源不变的前提下,靠挖掘学校自身发展的潜能来扩大教育规模,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有关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采取了内涵式发展路径,几乎所有高校都极力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得到空前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拥挤的校舍和有限的师资,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了谋求深远发展,很多高校纷纷建立新校区,以满足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际上进行的是外延式发展。如今,我国高校发展的规模已基本适应了社会发展速度的要求,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摆在教育者面前: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怎样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内涵发展此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注重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发展,但并不排斥必要的数量增加。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只有进行内涵拓展,才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更好地为高校培养人才发挥作用。而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载体的创新,在突破传统的基础上,使校园文化建设有更长足的发展。

四、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和载体创新的途径

校园文化的内涵拓展就是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通过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来打造高等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品牌,为学生营造成长和成材的良好氛围。校园文化的内涵拓展也要依靠载体创新来体现,实现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和载体创新的主要途径概括为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拓展、制度文化拓展和精神文化拓展。

1.物质文化拓展。大学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也是人才培养最好的摇篮。许多年轻的高校或者名牌大学的新校区,由于历史原因或者经费不足,给学生提供的是基础层面的校园文化:整齐而有特色的校园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是也仅止于此。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有能体现前辈创业精神和大学发展轨迹的典型建筑、标志物,给人带来无限启迪、催人向上的雕塑等人文景观的保存和创建,对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配置多媒体、互联网系统、语音室、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等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适应时展步伐的发展性设施。

2.制度文化拓展。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以及生活娱乐方式等。探索制度文化的内涵拓展问题,就是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好、贯彻落实好制度文化,使高校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律能力。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历史积淀,能否适应学生的特点、能否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制度文化,力求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是一所高校能否时刻清醒冷静地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比如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和学生课程学习的冲突如何解决的问题,弹性学制以及学分制如何有效实施的问题等。其次,制度文化怎样贯彻的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怎样坚持奖惩分明、张弛有度、一视同仁,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动机和客观条件入手,最客观有效地以制度文化为据解决问题,都是内涵拓展与载体创新需要研究的问题。

3.精神文化拓展。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文化包含观念型文化、智能型文化、素质型文化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依存、层层递进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树立一种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发展观念,才能使大学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观念型文化,比如校风、校训、师德师风、教风、学风等对高校师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智能型文化体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学校交流和学科竞赛活动的举办、学术讲座和科技创新的开展等。素质型文化则表现在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经济发展

引言: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的历史传承,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核,是企业前进的内在动力。现代的企业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只有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才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增强企业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上起到重大作用。

政治思想工作是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具有指导作用。想要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依照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并用科学办法将这种思想渗透到职工中,用来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功能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功能

企业文化理论最早来源于20世纪的西方,伴随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已经不是一个陌生词汇,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者将引进的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文化理论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向性和跨学科的特点。综合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概念的阐释,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内部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管理方法、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生产力,首先,它具有引导企业发展、规范员工行为的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可以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进而加速企业发展;其次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主动将个人的思想、行动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中的矛盾最小化甚至消灭,发挥出团结人际关系的凝聚作用;其三,企业文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满足员工的归属感、提升员工的自信心,对员工有种无形的激励作用;其四,企业文化有时候也是员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员工具有约束作用;其五,企业为文化还具有调节心理、调节人际关系、调节环境氛围的作用,能够使企业和员工逐渐调节自身以适应顾客乃至社会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功能;最后,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会在企业内部传播发展,甚至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扩大影响的辐射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功能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印mü这一实践活动使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远大目标,提高员工工作热情。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是共性与个性获的相互统一与结合。

科学合理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能够起到提高员工素质的作用,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的运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弊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有精神文明建设是共举的,不可偏废奇其一。但一些企业往往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员工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企业建设过程中不能片面重视科学技术的提高,也要兼顾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反映企业管理风格,显现企业精神内核,打造自己的企业品牌,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企业文化建设现在处于一种盲目期,盲目推广各种思想理念,在展示企业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养方面还处于缺失状态。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就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多数企业存在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模糊的问题。很多员工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较大误解,认为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企业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员工进行的洗脑活动。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在推行中遭遇轻视甚至反感。其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带有一定独立性的,可以说它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范围之内,由于这项工作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因此它具有成本高、收效低的特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忽视的现状,造成了这种重视经济、忽视政治的现象。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中,还普遍存在着工作方法单调的问题。由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长期的轻视观念,我们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新的工作方法和媒介,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多数企业依然采取作报告、开座谈会等传统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略新兴的文化载体,使工作成效依然不高。

三、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企业文化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想要解决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首先应该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价值,因为他们是企业文化真正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其次,从企业领导者的角度来说,领导人在推广企业理念时应该身体力行,起到示范作用,使企业文化得到更好传播;第三,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合作,明确团队目标,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成为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最后,企业管理者要集思广益,听取群众意见,为职工创造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渠道。

(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首先端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结合进行;其次要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获取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四、结语

本文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功能分别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这两项工作中所面临的系列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明确指出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长伟.从现代企业制度看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创新[J].理论前沿,2012(10)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7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与联系

一、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新的内涵,要准确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体的实践,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发展变化即运动着的概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必将更完备、更准确、更科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内容丰富多样,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五个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遵循教育规律,并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是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的。文化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有与之同质的社会文化作为背景。作为思想接受的心理基础,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教育的形式把社会主导性文化传导给大学生,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2.文化素质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1.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着重于加强对大学生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教育。

2.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向侧重点不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作用,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人文品质,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侧重于指向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三、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结合

(一)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载体

1.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围绕学生实际开展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文化素质教育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相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多是以大学生的实际知识层次为依据,围绕着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兴趣爱好等进行,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这使得融于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影响,既适应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其教育内容和影响力可以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跨越时间和空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利用文化素质教育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延伸教育触角,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二)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虽然侧重点不同,其目标却具有深度的一致性,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于一体,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等表现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其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很好地丰富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单一的形式。高校通过文学艺术活动,将我们传导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表现、环境建设等联系起来,就具有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等特点,使大学生乐于接受,便能够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会元.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云梦学刊,2003,(01):47~49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8

关键词:政党文化;参政党文化;内涵;功能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5-0031-0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政党文化,政党的思想、制度、行为才有了生命与活力”[1]。作为世界政党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参政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政党文化。梳理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分析参政党文化的价值功能,不仅对参政党自身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较大价值。

一、有关政党文化的基本理论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政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学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构建政党文化研究的框架和范式。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党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等方面。但迄今,学界关于政党文化的概念及其阐释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有学者从心理层面对政党文化做出概念界定,认为:“政党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政治文化包括人们对政治的理念、价值、情感、信仰、思想、原则等各个层面。政党文化大致相同,它包括人们对政党的理念、价值、情感、信仰、理想和原则择取”[2]。有学者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界定政党文化,认为:“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党的政党形象”[3]。

不管从什么角度对政党文化进行阐述,学者们均认为政党文化是对政党政治进行多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尝试。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是一种政治亚文化。本文采用王韶兴教授关于政党文化的观点作为分析框架。他认为,政党文化是一个复合型的政治概念,既包括政党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组织心理等观念性文化;也包括政党的行为习惯、行为作风和制度规范等实体性文化[1]297。这两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政党的意识形态或政党意识处于政党文化的核心地位,与制度规范、组织心理一起构成了政党文化的最基本要素。

二、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一)参政党文化的内涵

根据政党文化的一般原理,结合我国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本文认为,参政党文化是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多党合作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观念性文化和实体性文化的有机复合体。观念性文化主要是指各派及其成员所认同的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意识形态要素。实体性文化主要是指各派的组织特色、行为习惯、行为作风等,即制度规范要素。这两部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意识形态要素处于参政党文化的核心地位。制度规范要素是参政党文化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参政党意识形态内容的具体体现。

(二)参政党文化的构成

1.参政党的观念性文化主要包括爱国主义、追求民主的精神,团结合作、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爱国主义是参政党的一面精神旗帜。参政的各派从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和兴衰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历程中,派形成了爱国的优良传统和价值理念,成为派凝聚成员的精神纽带、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原动力。

追求民主是参政党为之长期奋斗的共同目标。在民主革命时期,争取民主是各派纲领的集中体现。爱国民主运动是各派的主要政治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派的光荣使命,也是派的价值追求。

“团结合作、和而不同”是参政党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是派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团结合作并不等于双方完全同化,双方在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利益之下,还存在社会基础、性质地位、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团结合作,和而不同”是参政党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体现了参政党文化独特的精神实质。

求真务实、甘于奉献是参政党一贯的精神品质。参政党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政党,其成员绝大多数是中高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构成了其特有的价值系统。崇尚理性、求真务实是其价值系统的重要内涵。同时,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热忱、承担社会责任的崇高理念与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参政党的实体性文化主要包括政治协商的制度安排、参政议政的制度规范和组织发展的特色规定。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文本活动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其内涵和分类的把握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范畴出现以来的焦点和分歧点。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归类梳理整合的基础上,把文本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之中,并把它和活动一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的取得,得益于对“载体”内涵的把握。

《辞海》把“载体”解释为四种含义:(1)为增加催化剂的有效面积,一般是催化剂附着于多孔的物体表面,此种多孔物体称为“载体”。(2)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中,常借中间物的生成以达到催化的目的。(3)使溶液中微量元素(或化合物)能在某种化学处理中合理沉淀,常加入少量的同族元素(化合物)使之一起沉淀,此种生成沉淀的加入物称为载体。(4)在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操作过程中,常加入适量稳定同位素以稀释之,此种加入的稳定同位素称为“载体”。而《现代汉语辞典》把“载体”解释为“原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现泛指一切能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使用“载体”这一概念的时候,都普遍含有承载、装载、凭借、中介物,传递、传输、传导、传输等的意思。这对我们定义或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载体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最初,人们习惯使用“途径”、“手段”和“方法”等提法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和传导过程的中介。1998年,陈万柏发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一文,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从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及新时期几种主要载体进行了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范畴出现至今,关于其内涵学术界众说纷纭,大家一直在进行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综合来看,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形式说”。这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一种“形式”,如“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借助的各种形式,包括活动、文化、管理、传播媒介等”。

二是“活动说”。这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一种“活动”或“活动形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如“思教载体是能够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发挥教育作用的活动及过程,这是思教载体的内涵;思教载体的处延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们自觉设计并实施的、能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发挥出教育作用的所有活动及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三是“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物质形态载体和活动形式载体。如“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

“形式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界定为“各种形式”显然是不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很多,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等,因此,这种界定过于笼统,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本质属性,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种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等形式区别开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泛化。“活动说”与“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的区别在于“活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活动或活动形式,而“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除了活动形式的载体之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载体。相比较而言,我们更赞同“物质形式和活动形式说”。因为“活动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这显然不尽合理,因为一些静态的物质形式亦可以承担载体的功能。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且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统分类法及其缺失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标准不一,歧见颇多。但是,共识程度较高的分类是把它简单地二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传统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早就产生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载体。传统载体包括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现代载体是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传统载体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造和运用了许多新的载体,其中包括四种基本的载体类型,分别是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分类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在迄今为止较长的时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条件等诸多关键要素的大幅度更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和积极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断增长和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便捷化,使得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吸引教育客体主动参加教育活动,激发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需要不断地开发、利用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且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缺失与不足。

最突出的表现是各载体之间存在交叉重合于渗透,界限不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许多麻烦。如管理载体中亦有文化的因素,文化载体中也会有管理的因素,大众传媒载体与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还有不论是通过管理、文化还是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活动形式存在其中。怎么来有效区分活动载体与以上载体的不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各种载体的条块分割及离散状态明显,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体的分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整体而非局部、开放而非封闭的、动态而非静态的特殊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单纯的几次社会理论宣讲活动而产生效果的。而各载体力量间各自条块分割的问题明显,不同力量间缺乏彼此的呼应和配合,常常表现出自发、无序等离散状态,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以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育,缺乏针对学生个人的关怀和个性心理,再加上教学方法的传统与教学手段的单调,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易于产生抵触心理,因而其功能并不能完全得到发挥。

正如开会、办研讨班、理论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而不得不创设管理、文化、大众传媒载体一样,现有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亦需要创新与发展。

因此,利用、创设、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吸引力的迫切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基本载体:文本与活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应该发展到新型载体的阶段,应该被相对区分为两大基本载体:文本和活动。

1.关于文本载体

“文本”一词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和文体学中,而且也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扮演活跃的角色。在早期的学术研究中,文本是指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随着学术研究在广度、深度上的进一步发展,文本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除了作品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外,还包括作品的物质载体,即物化的作品本身。具体而言,体现在静态的文本的物质形态,如文本形式(如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等)、版本类型、直观的文字内容。“文本”在这里所赋予的含义都具有物化、直观和客观的特点。

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分类部分之一,并取代开会、办学习班、党团活动以及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而与活动载体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共同组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们认为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无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且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且主客体之间通过文本可以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传统的纸质文本,像各种书籍、报刊、杂志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静态的、物质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论是撰写者还是宣讲人,都可以用它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进行教育,且受教育者通过听讲或自己阅读,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各种现代的电子网络文本,更具备自身的优势,其传播具有互动性,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远远超出了传统文本的功能,并且网络文本可以做到影、音、文互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施受双方进行的教育与受教育活动,会产生更加便捷化、高效率的效果。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上来看。一是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文本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或体系,能够承载大量的信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可谓是它的固有优势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借助文本发生互动,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高与效果的提升。如对人们进行红色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电子文本,如《建国大业》、《东京审判》、《长征》、《红色摇篮》等电影电视,满足了人们对历史重温与回顾的渴望,教育鼓舞了许多人,达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分类形态之一,弥补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各载体在运用中的缺失与不足。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着交叉、重合与渗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搞清楚,有学者提出重新组合,我们认为,与其繁琐地整合与重组,不如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创新。综上,把文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分类形态之一,是科学合理的,可以操作实施的。

2.关于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活动”这一教育形式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践行教育要求,这是活动载体区别于文本载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进行自我教育与实践教育要求在活动中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中已有活动载体,我们基本采取现在已经达成的对活动载体的共识,但是需要做出说明的是,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可以看出,其中的物质形式即为文本,而活动形式即为“活动”。文本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活动则侧重于动态的角度来操作。

把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之一,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活动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很好形式,在人们的亲身活动中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无疑是生动的、有说服力的。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活动载体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这种动态的形式,来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文本载体是通过文本这一静态的物质形式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文本来进行思想的交流表达与碰撞,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两者合而为之,正好表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的总和。

参考文献:

[1]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

[2]韩玉芳,林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赵野田.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1999,(2).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政治文化的内涵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10.037

abstract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isthetrendofthetraditional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Buttheunderstandingofthecurrentisnotenough,anditsconnotationandunderstandingistobefurtherenhanced.thispaperarguesthattotrulyunderstandhighervocationalcollegemedia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onnotation,firsttogetridofthe"Fourmisunderstandings",basedontoestablish"threeconceptsoriented",toclearthe“fourinnerdimension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themedia;connotation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革命性变革,昭示了一个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的传媒时代的到来。现代传媒在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同时,也在从各个层面改变和重塑社会生活。在这种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可避免地遭遇了巨大挑战,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途径,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成为亟须研究的重大课题。而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适应传媒时代的要求,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来,但当前对其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其内涵和理解更是有待增进。因此,在展开各种具体性研究前,对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1解读之基:破除“四大观念误区”

在传媒时代背景下,着眼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关于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关于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有待深化。基于此,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要得到广泛的了解和认同,首先要破除“四大观念误区”。

(1)狭隘论误区。这种观念误区主要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从维护秩序保持稳定的角度,认为所谓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舆情强化监管,以期营造和谐氛围,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识,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了加强监测和督管的新形式;二是教育认识,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是排斥多元思潮共存,强化主流核心价值观一元控制,简单粗暴而有失灵活变通,关键是在不能充分了解洞悉高职学院心理的情况下开展教育。

(2)片面论误区。这种观念误区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传播平台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这种观念对传媒时代缺乏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之所以被称之是革命性的,就在于它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模式。现代传媒与社会生活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相互融合的。片面论观念误区正是割裂了现代传媒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

(3)机械论误区。这种观念误区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教育内容直接从通过现代传媒进行传播。在传媒时代条件下,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复制”和“粘贴”,而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和心理习惯进行重新“加工”和“包装”,从而既让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教育实效。

(4)形式论误区。缺乏独立性是这种观念误区的核心认知,它认为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传媒的先进技术和传播方式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本身缺乏独立性,只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这种观念只是单纯凸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传媒的充分运用,而忽视了这种运用本身是带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高职院校传媒思想政治教育从初始就具有相融相生的延续性和独立性。

2解读之要:确立“三个理念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