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56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重要关系;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01-0005-05

收稿日期:2013-11-19

作者简介:曹晔(1963-),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经济;刘宏杰(1975-),河北新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背景

(一)教育发展背景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没有普及、专科层次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又严重塌陷,中等和专科层次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优化中等和高等教育结构和社会人才结构,为此职业教育被限制在中等和专科两个层次。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十多年的大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也已基本进入了普及阶段。可以说我国高中阶段职普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本专科层次结构调整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表明,我国中职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的比例已达到或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略低于欧盟21国52.4%的平均水平,高于oCeD国家45.9%和20国集团37.6%的平均水平;我国高职生占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比例为45%,世界平均为24%,发达国家为22%[1]。

(二)经济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以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期。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产业结构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低技术产业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低附加值产品减少,高附加值产品增加的趋势。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产业,迫切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促使教育结构调整进入了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已具备了从一个层次提升为一个类型的条件。为此,《纲要》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现代是针对传统而言的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时间概念,体系是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演进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教育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不同历史时期,相应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对优化的职业教育关系的外在表现。当前,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满足社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制度、标准、资金、师资等辅助系统为支撑,建立政府科学规划、行业有效指导、校企合作育人、与其他教育沟通协调、职业教育与培训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区域布局合理、行业配套齐全、层次结构合理、要素配置科学、办学形式灵活、培养模式多样、社会广泛参与的办学格局,并具有开放创新性、多元融合性、动态适应性、系统协调性和服务人本性特征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

开放创新性。创新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动力特征,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一推动力。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存在着产生的滞后性、发展的不完善性、观念的滞后性、环境的制约性、体系的复杂性和主体的多样性等特点,需要通过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维的创新来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体系。开放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只有对内对外开放,才能增强发展活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多元融合性。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多元融合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特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实施职业教育有“三大支柱”,即基于学校的职业教育、基于工作场所的职业教育和基于社会的职业教育[2]。三大支柱必须形成合力方能体现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效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职普融通、职前职后一体、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重、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融通是多元融合的具体表现,也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外显。

动态适应性。动态适应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效能特征。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动态性和时代性,从而才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静态来看,适应性既表现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企业和产品竞争的需求,也要满足个人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从动态来看,适应性既表现为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完善自身体系和结构,也表现为能够根据国民教育体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系统协调性。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结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需要协调好内外关系。系统内要按照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科学定位和布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统筹协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多类型、多主体的教育,必须协调好各类职业教育和各办学主体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协调好与其他教育的关系,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机制。

服务人本性。服务人本性是职业教育的功能特征。职业是人们谋生就业的手段,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人们只有有效就业、就好业,才能体面生活,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从而实现体面工作和生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开展全纳教育,能够满足各级各类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庞大的教育培训网络,能够使人们随时随地接受职业教育,促进人的终身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处理好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产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专业设置直接与产业对接,专业依托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世界一些优质产业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发达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地区。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办一个专业,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已成为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真实写照。职业教育价值只有通过产业才能体现,其价值创造与产业发展是同一过程,要统筹安排。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由产业部门颁布,瑞士在经济部设立职业教育与技术的管理机构,许多国家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共同管理或合并成一个部门管理职业教育,以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普遍遵循的规律。产教结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的含义:宏观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上的产教结合,即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协调配合,形成经济和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中观上,办学体制上的产教结合,即教育部门、教育单位(学校)同产业部门、行业、企业有机结合、合作办学,学校按行业、企业的需求办学,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全过程;微观上,教学体制上的产教结合,即把教育教学过程同生产(含经营、服务)过程融为一体、互相渗透,教学过程要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进行。

(二)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从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来看,职业教育是在企业(手工作坊)内部进行的,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由于企业的再生产本身就包含着劳动力的再生产,企业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任何一类教育都有特定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专用性教育资源,企业资源是职业教育的专用性教育资源,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离开了企业教育资源就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实现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一致、工作与学习一体化,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培养的人才在企业可实现零距离上岗。此外,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设备提取折旧,及时更新设施设备,因此,依托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既可以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又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成本的最小化和培养效果的最佳化。

随着知识经济与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现代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开发已从传统学校和企业分而治之的双轨运行发展为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产教高度融合,教育与培训概念的交集越来越大。在学校进行的正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多种实训的培训模式;单一的企业培训也加强了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受训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制度开始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改革[3]。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就是在传统学徒制现场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人才培养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是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需要不断接受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而不同层次的教育,既有共同的职业基础,也有不同的岗位面向;既有同一职业共性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体现不同岗位差异的知识和技能,二者必须系统设计,才能有效衔接。在职业世界领域,人的能力水平往往通过取得的资格证书等级来衡量,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按照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进行系统设计,同一职业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阶梯递进的,要取得上一级职业资格必须学习新的能力模块和进行相关实践。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因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而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不能继续培训提高职业技能而影响专业化进程。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与沟通,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成长,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客观要求。

(四)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教育结果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学历证书是基于学校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成果,职业资格证书是基于工作场所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成果,但学历证书教育必须满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否则基于学校的职业教育就会远离职业世界。学历证书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与沟通的重要体现,职业资格证书是教育领域与职业世界沟通的重要载体,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学历教育就偏离了职业世界。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灵活多样,是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帮助人们获取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提高职业胜任力,是在职和转岗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最为便捷的途径。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要形成多个层次的职业与教育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需求。学校职业教育都要开展与学历层级相对应的职业培训,一方面,为人们在学历教育和资格证书之间提供选择,使职业教育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促进学校学历证书教育改进教学,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五)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与教育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职业教育是把具有不同教育基础、既往经验和能力的人变成具有职业胜任能力的人的教育活动。接受职业教育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基础教育没有普及的情况下,职业教育是普及初、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教育普及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并与普通高等教育加强了联系。人们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一般不再去接受基础教育,而职业教育会随着人的职业选择、职业变迁,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模式,因而成为终生教育的主体。

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智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多方位开发效果最佳;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是阶段性的,不同阶段的需求不一样,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机制,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多元化发展,优化人力资源智力结构,满足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构建起与其他教育的沟通机制,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六)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素质包括走向社会所需的文化素质和走向职业世界的职业素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共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不同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教育就是给不同智力结构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没有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职业教育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办学类型、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相比,覆盖的人群最广,提供的教育类型最多,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容易使受教育者成为片面发展的人,产生“劳动异化”,因此要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联系,重视系统培养和发展职业继续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在妥善处理关系中的政策选择

(一)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涉及多个利益主体,政府要加强统筹的力度。统筹职业教育的管理权限,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利益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统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分类管理高等教育,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统筹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以现代学徒制为突破口,促进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统筹考虑各项政策,围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中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广泛吸收技术技能人才接受高一层级教育,形成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化成长通道;二是完善五年制高职制度,允许一些技术技能水平要求高的行业或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三是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发展技术应用大学(学院),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具有技术技能潜力的人才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四是探索中职与高职、中高职与应用技术大学(学院)系统化培养人才的制度。

(三)提高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融通性

一是建立各类教育之间相互开放的制度;二是在普通初、高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试办综合高中,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三是建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学或升学互通机制;四是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值互认制度;五是建立职业教育与开放大学衔接制度。

(四)建立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学习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二是在城市建立社区职业教育中心;三是落实好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制度,保证企业职工在职教育的权益;四是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五是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制度和特殊群体教育培训资助制度。

(五)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

一是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责;二是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形成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制度;鼓励行业、企业创办、参与职业教育,或双方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

(六)重视实践探索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一是落实好职业教育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鼓励各地大胆试验、大胆探索;二是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大对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机制、新体制;三是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四是重视对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和成功案例的调查总结,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和制度。

(七)提高国际化水平

一是与世界接轨,把国际化的技术标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产业国际化竞争的人才;二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标准、优质的课程和教材及教育资源,结合国情本土化,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三是建立政府、联盟(协会)、学校三个层面的中外合作与交流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和师生交流;四是鼓励支持国内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学院)、高职院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在国外独立或合作办学,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诚,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n].光明日报,2013-04-07.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41-45.

ontheConnotationandtheimportantRelationsneedingtoBeHandledproperlyofmodernVocationaleducationSystem

CaoYe1,LiUHong-jie2

(1.ResearchinstituteforVocationaleducation,tianjinVocationalandtechnical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222;

2.Faculty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2

摘要: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都存在着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率不高的问题,由此造成了电教资源的浪费。文中就如何提高中小学校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率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①中小学校教育要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②中小学校要建立专职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③加强中小学校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的科学管理。这三个方面是提高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电教机构电教设备和软件的科学管理

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已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电化教育都投入了不少资金,购置了一大批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取得不少的电教成果和经验,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在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成效。除少数学校的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率较高外,大部分学校电教设备的使用率都偏低甚至很低,这些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中小学校教育要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育中还带有不少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糟粕,而这些东西的存在都不适应21世纪知识剧增,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只有在中小学校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包涵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传播、教学设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与优化教学资源。即要探索一种新的研究过程,对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估和管理。中小学校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为指导。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思想,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使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深入到每个教师头脑中去,要以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指导学校的一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原有的教育思想完全转变到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上来,这是提高中小学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率的首要条件。

二、中小学校要建立专职的现代教育技术机构。

目前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机构是适应传统教学而设立的。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发展,部分学校也成立了电教处(或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此机构人员大多兼职,而且人员偏少,这些机构也只是形同虚设,没有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一个好的教学机构不仅是贯彻新的教学理念的可靠保障,还是提高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率的必要条件。在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学校教学机构应增加专职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电教处(或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此外,该机构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当然这些专职教师还要兼任一些教学工作,便于电教老师了解教学一线情况,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深入到教学中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应为:①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对教学一线教师使用电教设备的培训工作。②负责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的使用,维修和保管工作。③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使用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如整合课、多媒体课和网络课等等。④与教导处下属的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其工作安排也要融入到教导处工作计划中去。

三、加强中小学校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的科学管理。

目前中小学(特别是城镇学校)拥有一大批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如果这些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能科学地管理,就能大大提高现有的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的使用率,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管理不善,这批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就是一堆废物,就浪费了一大笔资金。因此,科学地管理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是提高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率的关键。如何科学地管理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建立科学的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的使用制度。

对每类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它的性能、特点和使用范围。对高档电教设备,应计算出每小时的损耗费。计算高档电教设备每小时损耗费的方法是:设备购入的价格加上设备使用寿命期间的维修费用、备件费用和电费除以设备的使用寿命期总小时数。知道了高档电教设备每小时损耗费很重要,因为知道它以可防止滥用高档电教设备。可用其他电教设备代替的课就不用高档电教设备,高档电教设备只能用于其他电教设备难于解决的教学重、难点课上,否则就是极大浪费电教资源。应建立各类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制度和使用登记表,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使用登记表格内容应有:设备(软件)编号、设备(软件)名称、高档设备审批(使用此类设备要经过电教处审批)、使用日期、使用时间(小时数)、使用的学科及年级、设备(软件)故障(损伤)、使用者、验收者。做好使用登记工作就能加强使用者的责任心,跟踪了解到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的使用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设备故障和损坏的软件,使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

(二)建立维修电教设备和维护电教软件及其保管制度。

维修电教设备和维护电教软件及其保管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如何建立设备的维修和软件的维护制度呢?对学校所有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进行分类、编号造册。表格内容应包括设备(软件)编号、名称、购买价格、购买日期、使用小时数(一年或半年统计一次)、维修情况(何年、月、日修理、更换的元部件、维修费、维修单位),电教老师可根据此表反映的情况了解该设备和软件是否接近其寿命期,寿命期快到的设备和软件就没有大维修和大维护的价值,仅小修和简单地维护维持直至报废为止。对离寿命期较远的设备和软件就应立即维修和维护,这样做可以防止设备和软件带“病”工作,以至给设备和软件造成更大的损坏,导致增加维修费用和提前报废设备和软件。

保管制度内容为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存放地点的防火、防盗、防潮(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使存放的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处于理想的相对湿度)、防尘、防磁场、防强光照射以及正确摆放位置。一个良好的存放环境是使电教设备和电教软件达到正常使用寿命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电教设备数量与电教软件数量一定要匹配。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3

关键词:电子备课;多媒体;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34-02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测评以及管理,从而实现教学优化的观念与实践。现代信息科学的进步与数字技术的崛起,使小学的语文教学方法也在慢慢地丰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一种途径,它的普及和运用打破了应试教育以往的形式,随着在小学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会引起教育形式、教学途径以及教学内容的重大变革,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对相关技能掌握得不够熟练。目前,对于部分语文教师来说,还不能够非常熟练地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授课,也不会运用多媒体来制作上课时的课件。还有一部分老教师受到以往教学形式的影响,还无法马上改变教学方法。

2.教师的备课准备不充分。因为很多教师对自己的教材内容比较熟悉,运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时,备课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比较高,知识面一定要广。很多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学工作时,由于备课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有关资料准备得不够充分,无法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现代教育技术就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

3.定位不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用处是助学还是助教,大部分教师对此并不是非常明确。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思考。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分析,它的用处应该是助学,然而,如果教师不能运用其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站在这个立场分析,它的用处就是助教。如果对其作用定位不明确,那么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正确运用

1.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索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备课是进行教学的一个关键部分,是教师了解教材、研究教材、思考教法和学法的一个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基。因为农村小学的环境比较闭塞,和教材相关的材料相对较少,再加上农村学生的学前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课文相关的材料要多准备,要采取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而电子教案恰好能够处理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首先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之后在网上查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多种多样,一课就有多种形式,相关资料也比较多。教师若能够按照班级内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了解,有计划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不仅能提高备课水平,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2.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获取知识是通过不同的感官把外界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体,尤其是眼睛、耳朵、头脑的学习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不只是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完成,还需要其他媒体的辅助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只是通过话语、手势,还需要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的辅助,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所有感官,多途径获取信息,同时适当地多途径反馈信息。

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注意力的稳定状况和目标特征有关,如果注意目标新颖、丰富同时还富于变化,那么注意力和兴趣就会相对稳定和持久。所以,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里,学生的注意目标不仅仅要有所改变,还要是新颖的、丰富多彩的。这样会给学生的不同感官造成刺激,使之一直处在积极的情绪里,引发学生的情感,从而集中精神投入到指定的环境中。

(1)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指引、调动和培养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刺激感官的用处,运用媒体,充分利用不同的感官完成多途径信息的传递,提高学生认知知识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消化。小学生活泼、稚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鲜艳的景物。在传授新的知识时,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课件,再配上教师恰当的动作、语言,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灵动、形象的情境。小学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对活泼、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喜欢接受所有新鲜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画、文、音、像并茂的特征,课件里悦耳的音乐、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再加上有动有静的画面,生动形象地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变化和形成过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和欲望,要学生通过具体的音、体、色去学习、掌握知识。所以,小学教学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发挥多媒体课件的长处,营造活泼、生动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3)科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只能意会,却表达不全面,或者很多知识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以上情况,只是依靠语言表达是做不到的,对此,教师可以把不能表达清楚的“妙处”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感知到。

(4)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营造科学的教学意境,同时在意境中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结束了,并不意味着这节课的目的达到了。课外拓展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学前教育做得不够。在下课以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课外的补充资料,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的墙上,让学生欣赏、阅读。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老师要明确它的应用只可以是辅助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效果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定要掌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可以发挥出最好效益。

参考文献:

[1]孙雪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技术在线,2012,(34).

[2]严小满,陈镇,辜钟英.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史,2012,(3).

[3]许文雄.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经纬,信息技术,2011,(1).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4

【关键词】礼仪教育;和谐社会

礼仪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行为,体现出一定的道德精神。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执著向往和追求,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深度智慧和哲学思考,是中华民族开化史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为了确保社会和谐,必须从构建和谐的人伦关系入手。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即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礼仪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学礼,无以立。”因此,现代人,不可能不学礼仪;现代人,同样不可能不接受礼仪教育。坚持时时处处按礼仪规范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也才能有“礼”走遍天下。

当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和谐社会,是人人讲道德、懂礼仪、行为规范的社会,就是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和道德礼仪习惯等在内的系统的社会规范并且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遵守的社会。人们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之中,无论学习、工作和生活,如果人际关系紧张,见面、相处、离别时连句客气话都不讲,那么工作中必然会矛盾重重,生活也索然寡味,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了。显然,讲究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剂,是人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和行为准则。不容置疑,礼仪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礼仪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创造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诚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毫无疑问,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多渠道推进公民礼仪教育,普及公民文明礼仪知识。下面,笔者就如何普及礼仪知识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启蒙阶段。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将礼仪教育视为少年儿童的必修功课。虽然当代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礼仪教化已不及古代社会繁琐和严格,但礼仪教育仍然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渗透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从儿童启蒙阶段抓起,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民族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对他人尊重和关爱、具有很好礼仪的儿童是传承礼仪文化的关键实行者。人的习惯、态度和倾向一般在六岁以前形成,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是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礼仪的第一位教师,所以家庭礼仪教育是孩子学好礼仪的最有效办法。

规范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教育,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这句话,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前提和核心内容,然而,当今社会,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偏离了这个前提和核心。某些学校为了讨某些领导的欢心,对学生家长有个交待,一味追求学生的成绩,却放弃了学校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危险品,这种教育是对学生、对社会、对民族不负责任的一种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各班主任、教师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通过礼仪教育,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有灿烂的文化,它有优秀的传统美德。儒家学说告诉我们,礼为天下先,以礼治国、以礼治家,可见,学会文明礼仪非常重要。从古到今,我国涌现出了无数文明雅士,古有孔融让梨,今有雷锋助人为乐。文明礼仪让孔融和雷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更需要用文明礼仪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既遭遇了损失惨重的汶川大地震,又成功举办了两届扬眉吐气的奥运会,还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飞船……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间的大爱不正是文明的体现吗?奥运健儿,奋力拼搏,志愿者们,微笑服务,“北京欢迎你”不正是文明的最高口号吗?中国宇航员那开仓向世界招手的时刻,不正是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又创造了新文明的奇迹吗?那么,在这充满希望的2009年,我们又该怎样让我们的礼仪洋溢在校园呢?看,课堂礼仪它教会了我们要尊重老师,对老师有礼貌,还要积极发言,在这样有序、文明的氛围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知识营养。瞧,校园礼仪它教会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同学之间要讲文明语言,要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同学们,让文明礼仪走进校园,让它像美丽的衣服一样穿在我们的身上,像美丽的文字和优美的动作一样镶嵌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像一颗颗闪光的露珠浇灌在我们的心上。让我们自信地挑起传承文明礼仪的重担吧,让我们的心美起来,让我们的校园美起来,让我们的祖国强盛起来吧!

深化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单位以及社区予以引导推进。政府在礼仪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明渗透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终身接受教育。人生一世,必须交际。任何一个正常人如果打算完全回避人际交往,都是绝对不可能的。进行交际,需要规则。没有规则,人际交往难免各行其是,难以沟通,难以修成正果。

“礼”的含义是尊重。从本质上讲,“礼”是一项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礼”所规范的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礼”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并尊重社会。每一位现代人都应该尊重自己。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尊重自身;其次,要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最后,则要尊重自己所在的单位。每一位现代人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来而不往,非礼也。”一个人不尊重别人,就难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尊重别人,具体要求往往有所不同: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养。每一位现代人都必须尊重社会。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生活于社会。尊重社会,将美化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并有助于人类的最优化发展。尊重社会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讲究公德;其次,要维护秩序;再次,要保护环境;最后,则要爱国守法。作为一名现代人,不学礼,则不知礼。不知礼,则必失礼。作为一名现代人,不守礼,则会被他人视为不讲礼。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被他人视为不讲礼,则往往无人理!现代生活已经告诫人们: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现代生活已经提醒人们:必须学礼、知礼、守礼、讲礼,必须时时处处彬彬有礼。礼仪教育,必须是终身教育。

途径与方法。制作出普及公民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教育资料(文字小册、图片或许讲座ppt),对各种群体进行文明礼仪知识教育,是普及公民文明礼仪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公务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对他们进行公务礼仪知识讲座,让这部分人更加懂得有意识塑造并维护自己良好形象的重要性,也明白如何去塑造并维护良好形象,对维护政府形象无疑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再例如,教师的形象重于生命!教师礼仪的核心是真善美:情感真、动机善、行为美。真善美的老师,是令人愉悦、受人欢迎的老师,真善美的老师,是真正能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老师。

政府在礼仪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明渗透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本课题研究成果,给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建议。

总之,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而言,公民礼仪素质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法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推进。值得强调的是,礼仪教育,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铭铭.想象的异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2]王健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朱永新,王智新,尹艳秋.当代日本道德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8-67.

[4]金正昆.国际礼仪概论[m].北京人学,2006.

作者简介:

贺亮明(1964-),女,汉族,籍贯湖南湘乡;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教授职称,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文学。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5

祖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足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慈爱有加,“严教”不足。或许由于“隔辈亲”的缘故,祖辈往往对孙辈,万千宠爱,百般惯养,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而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则疏于要求与必要的严格指导,导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隔辈亲”变“隔代惯”。出于“子女辈条件不好,孙辈有所补偿”的心理,祖辈们通常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会无原则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养成了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3.阻碍“独立”,助长“依赖”。在现实生活中,祖辈家长往往会包办孩子的很多事情,对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视而不见。他们不让孩子劳动,从穿衣吃饭到拿书包,都替孩子做,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任性等不良品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只知道“自我”,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不愿接受社会和集体的任何纪律约束,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等,而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抱持老观念,妨碍个性发展。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5.生活环境封闭单一,不利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祖辈家长活动范围较小,容易导致孩子封闭在小环境中。这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不符,会降低孩子的求知欲,容易使孩子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

隔代教育的应对策略:面对隔代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味采取指责或回避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如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找到能够补其不足,发挥其有利的一面的途径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有了以下思考与探索:

1.两代家长互相沟通,协调一致,合力育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祖辈和父辈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协调一致,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择善施教。祖辈和父辈对孩子的养育在教育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歧不可避免的,出问题要主动沟通,寻求教育的合力,不能各持己见,埋怨责怪,特别不能当着小孩子的面去争执,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成为小“两面派”,要发挥家庭的凝聚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年轻父母不能因为工作忙等借口,逃避教育孩子应负之责。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要协调家中的关系,要和睦相处。

2.两代家长共同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城市中承担照顾孩子重任的祖辈家长大多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观念难免落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难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祖辈家长在把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接受再教育,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多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接受一些新观念,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管理孩子,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年轻家长工作忙,生活压力大,缺少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所以三代人应该共同学习,增进了解,与孩子一同成长。

3.年轻父母应加强责任感,与祖辈一起多用事例法教育孩子。照顾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父母应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努力提升自己,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年轻父母要有承担家庭事务、照顾孩子的意识,并努力去做,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无论多忙,都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多陪孩子,如带孩子出游、与孩子做游戏等,从而加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创新教育;方法研究

一、前言

在高校教育中想要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就要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入手,完善创新教育内容。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落实高校教育改革制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关注学生素质发展情况,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其实就是在落实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创新,保证教育技术与方法的先进性,并落实到具体环节中,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就要将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在有效配置的基础上落实教育技术,教师也要清楚认识到教育技术并不单纯是技术与工具的使用,而是从教育理念与方法上来进行的。因此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就要做好传统课堂教学创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引入创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过程,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做好信息传播工作,发挥出教育教学质量,在保证教育技术先进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解决传统教育中的不足。通过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以此来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教师也要不断提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度,确保教育的顺利开展,实现提高教育效果目标。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就要从原有理念与方式出发,做好进一步创新工作[1]。所以说创新教育其实就是从主体层面入手所进行的创新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结合理论知识点来发挥出创新教育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持。通过从理论层面入手,教师就要做好课程设计与组织工作,避免单纯从知识点进行教育,实现课堂与课下实践的融合,在引入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保证所进行的创新行为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在落实创新教育时,就要避免单纯地从知识点灌输出发,结合实践内容来促进创新教育发展。只有发挥出创新教育优势,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目标。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发挥出教育指导作用,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保证教育的先进性[2]。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中的重点。尤其是对于高校来讲,在落实创新教育时也在逐渐引入新型技术,互联网、慕课等作为先进的教育形式之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大的。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开展创新课堂教学时,就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保证学生思维上的开拓性,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一些高校中并没有正确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虽然已经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更多的是出于响应国家号召的思想,这样也就造成了高校创新存在着形式化的现象,在具体使用中并没有实现全面落实目标。从本质上来讲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营造出舒适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3]。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存在着使用过度等现象,这样也就难以实现优化学习效果目标,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学生学习效果。第二,受到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的影响,难以在教学中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造成了创新教育过于表面化。可以说创新教育主要是从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来进行的,所以也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通过运用教学工具与手段来提高教育效果。但是在现阶段创新教育中,由于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技术在运用效果上并不理想,或是存在着使用科学性不足的现象,最终也就造成了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4]。

四、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创新教育方法

(一)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中介,能够实现理论具体化目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教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现代教育技术入手,做好教育模式划分工作,加强传统教育模式与多媒体教育的融合,以此来实现教育创新目标。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大量向学生讲述知识,虽然所讲述的知识主要以事实知识为主,但是在教学效果上却并不理想。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下,虽然并不是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完全实现创新教学,但是却能够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加强师生之间联系入手,确保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创新教育中每一个环节都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仅展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讲述,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要从情境化教学出发,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完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协作,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5]。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

教育技术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资源设计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开发、运用与评价等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了时代性的特点,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可以辅助教学开展,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保持学生学习动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吸引学生,在提升教育容量与范围的基础上来丰富教育内容。通过实践可以看出,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将图片、视频与音频等进行融合,辅助教学开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要结合学生特点,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性特点,为学生营造出生工的学习情境,借助直观的教学方式将静态的知识点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其次,在教育中要为学生打造出交互型的平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下能够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打造出有效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发展。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大量向学生讲述知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下,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保持学习主动性。所以说,在交互式教学模式下能够加强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打造出全新的教育模式,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网络教学有着动态性的特点,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发挥出交互性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分析中掌握知识点。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6]。

(三)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教育创新中就要做好运用工作,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与作用,避免出现过度使用等现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工具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清楚认识到并不是在教学中使用越多越好,而是要借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优势,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高投入学习状态中,学生需要投入全部精力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保持学习动力,实现思维的有效延伸。在低投入状态中,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在面对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不足,甚至还表现出了思维混乱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在教育中就要清楚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与意义,确保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产生出学习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就要掌握学生的具体特点,在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上来保持学生的高投入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所获取的知识转变成为自身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完善教学模式

当学生处于高投入学习状态时也就可以保证思维上的有效延伸,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创新。所以在教育中就要做好教师指导模式的转变工作,借助交互式等方式来展现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就要做好教育模式转变工作,提高教育的便捷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能够更快的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潜能。通过做好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教育氛围。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出课程标题,在做好课程概述的基础上来完善教学流程,借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7]。

(五)解决重点与难点知识

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就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保持教育的先进性。所以在教育中就要科学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借助趣味性的内容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状态,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由于多媒体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画面与声音的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教育中就要从感知教育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在丰富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在开展创新教育中教师就要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生动的教育资料来解决传统教育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知识,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结语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7

关键词:隔代教育;扬长避短;特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67-02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大部分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应酬、娱乐等各种原因经常无暇照管自己的孩子,这时,照料孙辈的重担就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上;另一方面,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出于对下一代的喜爱之情,也心甘情愿地挑起带孩子的重任。

但这种隔代教育正给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困扰与烦恼。据一项统计表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门诊每年接诊的小患者中有90%以上是由于曾经受到不当的家庭教育而导致疾病上身,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不当的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心理疾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隔代教育事小,存在隐患事大。那么,作为年轻父母,该如何正确处理隔代教育呢?

一、隔代教育在现今社会存在的必然性

隔代教育就是由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目前,隔代教育有增长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为了配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作了一项有关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在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总数的一半,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这主要还是因为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原因所致,因为年轻父母们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不得已才将孩子委托给最信赖的老人代为照顾,所以就必然形成了隔代家庭教育结构。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人带孩子毕竟是一个过渡时期,到一定时候,孩子还是由自己的父母来带,在短时间内却很难适应父母的另一种教育方式,隔代教育也由此出现了很多问题。

1、祖辈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他们常常包办代替,有求必应,这样的教育容易阻碍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行为的培养。如:一天下午4点整,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急匆匆地往学校的二楼跑,把孙子接下楼后,忙打起伞拼命将孙子往伞下拉,生怕雨水落到孙子身上,孙子一边走还一边喝着奶。突然,孙子的鞋带松了,奶奶马上把伞递给孙子,吃力地弯下腰给孙子把鞋带系好。这样做的结果将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任性自私、骄横无礼、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品质,同时也失去了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对大人产生依赖性,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2、祖辈们的自身经验与现今科学教育起冲突

由于祖辈们知识面窄,接受的又是几十年前的教育,容易靠自身经验来带孩子,觉得自己是“过来人”,“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米都多”。如:一位一周岁多的小女孩平时比较任性,什么东西都要自己拿着吃,有次她妈妈正在吃桔子,她也嚷嚷着要吃,还非要自己拿着吃,这位妈妈很有耐心地告诉她原由,可她就是不依,还干脆躺在地上边哭边打滚,妈妈继续跟她说道理,但决不妥协孩子的无理要求。可长辈们就心疼了,马上抱起孩子说:“你就给她吧!别把她弄哭了啊!”其实,哭只是孩子的一种发泄,发泄完就会消气,同时坏毛病也将逐渐随着正确的引导而不再重演。

3、祖辈们重“身”不重“心”,易造成亲子隔阂

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为孩子吃饱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算是健康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由于孩子较少与父母相处,对父母找不到感觉。当孩子在情感上与父母产生隔阂后,父母不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本班的诸葛冰莹由于只在周末与父母一起生活,因此对父母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虽然经过大人的一再解释,孩子渐渐接纳了父母,但看得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很淡,不像一些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孩子那样“粘”父母,对父母缺乏足够的亲切感和依赖感。

4、祖辈们的百般“护架”,阻碍了孩子心智的发展

祖辈们大多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智力发展因素,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等,这些孩子身上闪现的兴趣火花容易被祖辈们轻易磨灭。如:一位老婆婆见孙子在玩水,连忙制止,因为怕弄湿衣服,这就磨灭了幼儿的好奇心。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例子,比如为了不受伤而限制他从高处往下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等等。以上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

三、走出误区,让隔代教育扬长避短

专家指出,0――7岁是孩子重要的性格形成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与父母缺少交流、感情培养的机会,再加上隔代教育对孩子的特殊溺爱,与现代教育方法格格不入等,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一些很强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关注怎样让我们的隔代教育更优化,让我们的孩子在隔代教育中健康成长。

1、学会调节,让祖辈了解溺爱的弊端

祖辈们由于晚年孙儿绕膝,溺爱之心无不倾倾注于孙儿身上,许多年轻父母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并形成与老人相对的教育方式,而老人往往不能理解,或出于对孩子的爱而瓦解孩子父母的教育成果。作为父母,面对种种矛盾应该学会调节,让祖辈了解溺爱的弊端,多关心老人,多与老人沟通,相互形成合力统一的教育观。

2、扬长避短,交流现代教育理念

任何事都不能走极端,我们要客观地看到老人带孩子的好处和优势。如:有些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年轻人更会带孩子。但老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肯定会和现在社会有差距,我们要想办法说服祖辈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来培育现代的孩子,才不耽误下一代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但作为儿女也不能过于苛刻,要多与祖辈们真心交流科学育儿知识,他们一定能理解,也会听取我们的建议。

3、身心并重,满足孩子心灵“饥渴”

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不懂得拥有一颗健康“心”的重要性。孩子长期与祖辈在一起生活,与父母缺少接触,要想排除这种亲子隔阂,作为父母最好能每天抽空陪孩子说说玩玩,要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但作为年轻父母往往不够自觉,只顾自己的工作很少顾及孩子,作为祖辈就应该起到督促作用,提醒父母多与孩子相处。

4、考虑安全的同时,保护孩子探索欲望

祖辈们大多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智力发展因素,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等,这些孩子身上闪现的兴趣火花容易被祖辈们轻易磨灭。如:一位老婆婆见孙子在玩水,连忙制止,因为怕弄湿衣服,这就磨灭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例子,比如为了不受伤而限制他从高处往下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等等。以上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

5、让“隔代教育”成“特色教育”

毕竟很多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我们可以考虑由相关部门开设一些“隔代教育培训班”,让“隔代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特色教育”。学校和社会也可举办一些家长学校,如:爷爷奶奶班、家教专题讲座、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老年人接受家教育人新知识。进而改变“重智轻德”、“重男轻女”的狭隘观念,划清“关心”与“溺爱”的界线,走出“长大自成人”的家教误区;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性别、个性,逐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这种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各级政府要引起重视,使“隔代教育”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因为隔代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争的事实。我们只要用心地去做,和孩子一起快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良师,做孩子的益友,就能真正做好隔代教育。

参考资料

[1]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2]汪菲.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幼儿教育,2008.9.

[3]汪伯英,皇浦鸿昌.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张文.隔代沟通有方[J].家庭教育,2002.12.

[5]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2005.12.

[6]方舟.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11.

[7]周雁.把握教育契机.幼儿教育,2008.9.

[8]李径宇.养不教谁之过[J].新闻周刊,2004.21.

(上接165页)2、扬长避短,交流现代教育理念

任何事都不能走极端,我们要客观地看到老人带孩子的好处和优势。如:有些老人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年轻人更会带孩子。但老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肯定会和现在社会有差距,我们要想办法说服祖辈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来培育现代的孩子,才不耽误下一代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但作为儿女也不能过于苛刻,要多与祖辈们真心交流科学育儿知识,他们一定能理解,也会听取我们的建议。

3、身心并重,满足孩子心灵“饥渴”

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不懂得拥有一颗健康“心”的重要性。孩子长期与祖辈在一起生活,与父母缺少接触,要想排除这种亲子隔阂,作为父母最好能每天抽空陪孩子说说玩玩,要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但作为年轻父母往往不够自觉,只顾自己的工作很少顾及孩子,作为祖辈就应该起到督促作用,提醒父母多与孩子相处。

4、考虑安全的同时,保护孩子探索欲望

祖辈们大多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智力发展因素,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等,这些孩子身上闪现的兴趣火花容易被祖辈们轻易磨灭。如:一位老婆婆见孙子在玩水,连忙制止,因为怕弄湿衣服,这就磨灭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例子,比如为了不受伤而限制他从高处往下跳,为了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等等。以上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生的最宝贵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浇灭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

5、让“隔代教育”成“特色教育”

毕竟很多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我们可以考虑由相关部门开设一些“隔代教育培训班”,让“隔代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特色教育”。学校和社会也可举办一些家长学校,如:爷爷奶奶班、家教专题讲座、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老年人接受家教育人新知识。进而改变“重智轻德”、“重男轻女”的狭隘观念,划清“关心”与“溺爱”的界线,走出“长大自成人”的家教误区;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性别、个性,逐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

这种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各级政府要引起重视,使“隔代教育”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因为隔代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争的事实。我们只要用心地去做,和孩子一起快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良师,做孩子的益友,就能真正做好隔代教育。

参考资料

[1]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2]汪菲.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幼儿教育,2008.9.

[3]汪伯英,皇浦鸿昌.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张文.隔代沟通有方[J].家庭教育,2002.12.

[5]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2005.12.

[6]方舟.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11.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8

关键词:大学生;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themicroeraunder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orkof

universitystudentsfastreactionmechanismstudies

LiJun-zheng

(ChongqingelectricpowerCollege,Chongqing400053)

【abstract】inthefaceofthenew"micro-era"socialenvironment,theuniversityshouldactivelygraspthecharacteristicsofthe"micro-era"followingthedisseminationofinformation,lawrapidresponsemechanism,andactivelyexplor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buildingmeettherequirementsofthetimes.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micro-era;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①目前,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而大学生群体占据了很大比重。“微”生活方式已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认知以至价值观念。“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内容短小简练、分散度高,文化内涵简明浅显、通俗化,媒体语言丰富、更新速度快,接收群体庞大、参与度高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使得“微时代”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成为开启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新时代。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对其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其根本目标就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应对可能产生的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深入持续的在大学生中开展,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果的快速反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微时代”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新高地,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人人都能发出声音,人人都能被关注”的“微时代”,大学生这个处于特殊环境、特殊年龄、特殊心理的群体,成为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②因此,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而这种短小简便的信息文化传递,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现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但同时,大学生又最容易在这种看似隐蔽的虚拟世界里展示“真实的自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好可以很好的利用来进行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教育。

1.1微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带来的冲击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信息来源具有隐蔽性,信息价值存在多元性。每各个体都可以成为中心,每件事情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引发连锁反应。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无法跟上这种快节奏的信息变化带来的冲击,必须研究新情况、找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我们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如不能牢牢占领这块阵地,势必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微时代”下,网络舆情的传播可控制性差,随意性强,如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这种信息传播扩散的方式,只是疲于出现舆情后匆忙应对,也势必影响高校整体安全稳定。这就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微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带来的机遇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③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现实的条件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致力于建立与“微时代”趋势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填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空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繁荣发展。

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的思考

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控制舆情、引导舆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一言来概括就是要“快”。近年来,舆情风险的处理应对已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学会解决的一大问题。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映机制则为正确处理此类危机提供了必要条件。

2.1要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映机制的构建创造先决条件

2.1.1要在制度上为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

同志曾经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一定要了牢牢掌握“制网权”,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新局面。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就谈不上有切实可行的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制度是根本,有了制度的保障可以最大化的对舆情做到了解、知情、监控。通过制度的建立结合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必要的舆情风险,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舆情分析会,总结工作成果,剖析存在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思路和借鉴意见。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岗位责任制和网络信息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信息有监管、舆论有引导、违法有追究,保证校园网等虚拟信息资源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2.1.2要在组织上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各高校要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各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同时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网络中心多部门参与联动,总体负责该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和宏观管理。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做到24小时有人监控。要将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吸收进网络舆情应急小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中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号召力强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发言针对性强的特点,对网上负面消极信息进行正确的跟贴、引导和处置。在具体工作中,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要本着“多防火、少灭火”的原则开展工作,预防为主,及时预见和发现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对出现的过激信息要及时正面指正,同时要结合“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有方法、讲成效的开展工作,做到事半功倍。同时,舆情信息监控引导是也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学校要与时俱进的对学校信息员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时刻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2.1.3着力培养“三支队伍”,抓住“三个关键”。

要跟上“微时代”下信息传播“小、快、灵”的特点必须对应建立一流的管理队伍。当前高校应对舆情风险危机重点是建好“三支队伍”:一是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网络监控、舆情发现、舆情上报,扮演的是“预警员”的角色。二是骨干网络通讯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重点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虚拟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一定的主流声音。对新近出现的政治事件、校园内发生的有一定影响的事情,进行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来引导舆论,扮演的是“宣传员”的角色。三是核心网络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对论坛、微博、QQ群等交流平台上出现的负面信息、舆论进行“技术性”的跟贴、发言、评论,从而影响、引导和制造网络舆论。扮演的是“灭火员”角色。通过建好这三支队伍力争做到“关键时候人写、关键话题有人懂、关键阵地有人在”。

2.1.4全面覆盖,搭建微时代下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学校特色的综合反映,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微时代呼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虚拟社群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要利用QQ、微博、微信、飞信、mSn等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亲和力、影响力。我们要让我们的网页内容更丰富、版面更灵活、想象更充分、特色更突出。要让学生喜欢来看,喜欢来听,喜欢来学习,喜欢来讨论。我们不能一味的唱“红”,要在万紫千红中突出我们的“红”,我们的主旋律,也就是要首先解决“吸引力”的问题,高校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建设的再好,如果没有学生愿意走进来那就成了摆设、空架子。同时我们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高校要使其覆盖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学生社团以及图书馆等全校公共服务场所,真正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在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政治心理特点和变化,提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为快速联动反应提供先决条件。

2.2构建“五位一体、提前预防、以快制快”机制,科学处理舆情风险

针对“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集市式”特点,必须作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防止引发舆情风险。

一是构建信息互通机制。高校内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点很多。上至世界上新近出现的政治事件,下至校园内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微信、微博热议和传播的焦点。校园内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机制。针对本部门获得的可能引发舆情风险的信息要同步与其他部门互通,并上报学校舆情信息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备案。学校各部门得到信息后,据此可有针对性的提前进行舆论引导、舆情风险规避、监控等工作,防患未然。

二是构建舆情风险评估机制。高校要建立舆情处置预案,一旦舆情出现便对症下药,迅速回应处理。要开展网络舆情结果分析,对网络舆情监测、调查情况进行汇总,研究分析舆情发生、处理、善后的规律和趋势。划分舆情风险等级,并针对各等级进行不同的工作流程划分和具体演练。学校内出现舆情后要根据预案要求进行等级评估,根据不同的评估等级按照预案件进行相应的处置工作,可以做到时间快、效果好。

三是构建舆情处置多维联动机制。“微时代”下,舆情传播具有核反应堆式的特点。相应对舆情的处置必须进行多维联动,方能显现最佳效果。一是“网上监控”,完善分析机制。通过网络舆情监测队伍,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锁定信息发出源头,引导舆论,防止事态扩大,保证网络舆情的早发现、早处理。二是“网下调查”,完善联动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员在监控中发现的网络舆情要第一时间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同时要加强与媒体、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网络舆情信息调查核实的工作合力。三是“网上引导”,完善反应机制。坚持“黄金24小时”原则,舆情发生后及时查明事实原委,向师生公布,着力化解和避免舆情危机;四是“网下处理”,完善反馈机制。通过调查核实,对反映情况属实的,进行及时纠错、公开答复,树立正面形象;对反映失实乃至诬告陷害的,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媒体热炒的敏感事件,通过新闻会、接受专访、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好答疑解惑。

四是构建舆情处置教育警示机制。一是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教育。要通过培训、案例等形式阐明舆情处置的重要性以及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后果,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对校园舆情监控、处置工作的重视。二是要加强青年学生网上道德教育。要让他们懂得虚拟社会同样需要一套道德规范,才能正常运转。④不能因为信息传播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让他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树立法制意识,培育他们健康的政治心理。

五、建立舆情处置激励和科学评价机制。要做好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应工作,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高校要全面考核网络技术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和网络信息引导员等的德、能、勤、绩,特别是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要大力表彰。要实现舆情处置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价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尽可能的同待遇进行挂钩,使评价机制更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⑤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舆情监视和处置的科学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微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提出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快速反应和良性运转机制,才能走近青年学生,贴近学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8):220.

[2]孙芳.论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9

《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最好的方法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会计学有一套完整的财务处理程序和方法,比如:货币资金的结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存货按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等。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列举很多的案例以及需要结合很多表格,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板书,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而且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能力,拥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良好的受控性与交互性,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优化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财务会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结合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如货币资金中,银行各种结算单据的填制以及流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板书大量的银行结算流程图,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把实际过程中的银行各种结算单据制作成图片并配置声音、文字,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可以边听讲解、边看演示,可以强化和帮助学生理解,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形成相互协

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形成的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通过多种学习形式的交替使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财务会计一些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通过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课后问题的互相交流,从而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3、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出重难点

财务会计课程体系较复杂,往往一章里面知识点很多,重难点易混淆,对于刚接触的人来说,面对大量的抽象理论知识,更不知如何下手,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突出重难点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功效,教师可以把握这点,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例如,在讲解固定资产这章内容式可以先把所讲的全部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上课过程带着重难点听课,有目的地去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现代教育技术能通过比较教学巩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对财务会计课程中很多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如存货按照实际成本计价与按计划成本计价在购进货物时科目设置、入库、发出时的会计处理的比较;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时会计处理的比较;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的区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计算的比较等,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使学生恍然大悟而豁然开朗。再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输入输出的优势,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认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下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主要是靠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效果技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作的水平高低不一,有的课件只是把课本里面的内容照搬上去,这样就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积极的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学习好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2、避免现代教育技术下单向“灌输式”教学

开展多媒体教学,由于投影仪照明度的原因,我们往往要把窗帘拉下、关掉灯光,以保证投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较黑暗的环境里,虽然是面对这面,但是受到光线的影响,教师会把握不清学生面部表情,没法知道学生的掌握程度,会使教师跟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彼此找不到共鸣的感觉。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并没有认真听的结果。这样多媒体教学就很容易形成单向“灌输式”教学。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的好处篇10

大学每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具有高素质、强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从而使大学在社会发展当中占有的地位愈发重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的建设就没有停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培训班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当代人的眼球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与氛围。其中全日制高等院校(大学)作为培养青少年成才的基地,其更是在保障我国素质教育质量当中占有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文化也随之受到了冲击。青少年拥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其更加易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致使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大量青少年网络犯罪、青少年网瘾等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极大阻碍了当前我国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建设,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而大学思政教育课程的开设与理念的传承正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大学思政课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能够促使大学思政教学脚踏实地的处理好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所面临的教学问题,也能够不断的实现净化校园文化、营造大学校园良好氛围等重要的作用。为此,以我国大学校园所处的环境为基础,针对当前其所处的现状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变得愈发重要和关键了。

二、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现状与现实挑战

第一,互联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变得愈发困难。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极大优化了高校现有资源的利用。但是,却也由于当前我国对于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使用的经验不足,导致在高校环境下不能够很好的控制以互联网为媒介文化的传播,从而给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了困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背景导致了思政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互联网文化日新月异,在不同时间不断发生着巨大变化,并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影响。网络当中经常会出现新的思想、新的骗术、新的违法方式等,而这些信息不易于被教材编写者所获取,加之高校教师自身对网络发展环境关注不足,从而致使大学思政教育与现实问题之间存在较大沟壑;2)大学思政教育更多局限于对思想的传递,而缺乏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思政教育的目的已经不能够再停留在思维传递、思想改变等方面,而且应当以健康思想、良好思维来影响大学生行为。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不易被监控、网络行为容易被匿名等问题,致使大学思政教育在实践反馈环节存在较大漏洞,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改进。第二,学生逐渐缺乏了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使教学效果难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对思政课产生厌倦。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教学内容的局限以及教学形式的单一。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整个大学思想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其实与高中、中学思政课教学基本无疑,这就导致了拥有猎奇心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重复教学的内容及模式产生厌倦。针对思政课教学形式而言,其在大学校园内主要是以课程教授为主,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也缺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造成了学生将思政课的学习作为了一种负担。

三、对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